智齿拔除致下颌骨骨折一例

智齿拔除致下颌骨骨折一例

一、拔除智齿致下颌骨骨折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姜春雁[1](2021)在《浓缩生长因子在下颌阻生智齿致邻牙远中骨缺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Concentrategrowthfactor,CGF)在下颌阻生智齿致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就诊的70名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在相邻第二磨牙骨缺损处及牙槽窝内放入CGF后缝合;对照组: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直接缝合。比较术后第1、3、7天患者疼痛,肿胀度,张口度;术后第3、7天的愈合指数;术后即刻、6个月的第二磨牙远中龈缘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术后6个月进行CBCT检查,比较两组骨获得量(Bonegain,BG)。结果:实验组术后1、3天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天疼痛程度较之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面部肿胀、张口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天、7天的愈合指数(愈小愈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即刻至6个月PD值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F应用于拔牙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处及拔牙创内,术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第二磨牙远中软硬组织愈合,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陈刚,蒋立辉,吴萍,刘聪慧,蓝翔[2](2020)在《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困难阻生智齿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困难阻生智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下颌困难阻生智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凿骨劈冠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于术中及术后2、7 d时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于术后2 d时评估术区肿胀程度和张口受限程度,同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7 d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 d时术区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均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凿骨劈冠法相比,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在拔除困难阻生智齿方面具有微创、高效、安全等优势。

罗磊[3](2020)在《不同年龄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在牙槽骨解剖位置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年龄组患者下颌完全骨埋伏第三磨牙的颊侧骨壁厚度(BD,Buccal bone wall distance)、舌侧骨壁厚度(LD,Lingual bone wall distance)和距离下牙槽神经管距离(INACD,Inferior alveolar nerve canal distance),经过统计分析各指标,从解剖距离角度,探讨风险相对较低的拔牙年龄段,也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指导。[方 法]1.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接诊的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患者,并使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影像科意大利 NewTom CBCT(Quantitative Radiology s.r.1.Verona,Italy)机进行扫描,扫描参数:110 kV,5~10 mA,体素(层厚)0.3 mm,曝光时间3.6 s,扫描范围从头顶至舌骨,收集患者CBCT数据。2.从CBCT数据中利用自带软件获取DICOM数据集,将其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SimplantPro17.01软件,把患者按年龄分为五组(20岁以前、20-29岁、30-39岁、40-49岁、50岁以上),利用软件的图像重建功能重建出下颌骨及下颌第三磨牙区的图像,校对图像后,选取三个标志点即牙冠中点、髓室顶点和根尖点测量颊侧骨板厚度和舌侧骨板厚度取平均值,测量患牙(牙根)距神经管距离,并明确患牙牙根数目(由于牙胚牙根未完全发育形成,所以未纳入统计牙根数目)。3.纳入标准:①第三磨牙属于完全骨埋伏。②CBCT图像清晰可测。排除标准:①图像质量无法用于测量的病例。②下颌第三磨牙区有骨折、囊肿、肿瘤等病变。4.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建库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以例数(n)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测量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和显着性(双尾)分析,P<0.05呈显着相关P<0.01呈极显着相关。[结 果]1.本研究纳入187名患者共287颗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通过测量统计出,颊侧骨壁厚度BD、舌侧骨壁厚度LD、距离下牙槽神经管距离INACD与性别、左右及牙根数目之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按年龄分组来看,20岁以前组BD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年龄组BD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岁以前组LD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年龄组LD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9岁组INACD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50岁以上人群相比差异最大,而其余各年龄组INACD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析BD、LD、INACD与患者年龄、牙根数目、左右、性别的相关性(皮尔逊相关)与显着性(双尾),年龄和单双根与BD的变化呈极显着相关(P<0.01),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376和0.326,说明BD的值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加的;且双根牙增加更快。年龄与INACD的变化显着相关(P<0.05),且皮尔逊系数为0.135,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INACD的值也是增加的,但是斜率较低。年龄和牙根数与LD的变化呈极显着相关(P<0.01),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354和-0.397。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LD是呈下降趋势的,且单根牙下降得更快。(因为牙胚牙根未统计,牙根数据有部分空缺,该结果准确性会有一定下降)[结 论]1.20岁以前LD是最大的,换言之,与舌神经的距离相对较大,所以从解剖距离角度上讲,拔除牙胚时损伤舌神经的风险相对较小;2.20-29岁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患者,INACD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较是最小的,拔除这一年龄段阻生第三磨牙时,应该加倍小心下牙槽神经损伤;3.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颊侧骨壁厚度BD也随之增加,而且双根牙的增加幅度更快。与神经管距离INACD随着年龄增长也在增长,但是增长幅度较小(斜率较低)。舌侧骨壁LD随着年龄增长在减小,而且单根牙下降幅度更快。

沈旭亮[4](2020)在《全麻或局麻微创拔除下颌第三磨牙临床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下颌第三磨牙的手术拔除是口腔颌面外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手术,麻醉选择方式是下颌第三磨牙治疗性拔除的主要手术程序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下进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的临床研究,以评价两种麻醉方法的优劣,从而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排除不符合条件者纳入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需要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1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将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全麻或局麻两组,手术由同一位口腔外科医生操作。根据牙科畏惧量表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牙科畏惧程度;根据Heft-Parker视觉疼痛模拟量表记录患者对麻醉及手术后疼痛的评分;记录两种麻醉方法下,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牙科畏惧程度,疼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接受全麻患者术前畏惧程度较高,但术后两组的畏惧程度没有差异。结果显示,全麻组在药物注射过程中、注射结束以及第一天、第二天均低于局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麻组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中度疼痛较多,局麻组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轻度疼痛程度较多。两组在术后第七天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并发症结果统计显示,全身麻醉50例患者中,6例(12.0%)软组织损伤,1例(2.0%)牙槽骨折裂,1例(2.0%)下牙槽神经损伤;局部麻醉50例患者中,3例(6.0%)软组织损伤,2例(4.0%)牙槽骨折裂,无下牙槽神经损伤;术后并发症结果统计显示,全身麻醉50例患者中,3例(6.0%)术后肿胀,1例(2.0%)术后感染,1例(2.0%)干槽症,3例(6.0%)张口受限;局部麻醉50例患者中,2例(4.0%)术后肿胀,2例(4.0%)术后感染,1例(2.0%)干槽症,2例(4.0%)张口受限。两组患者在术中、术后各类并发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接受全麻患者术前畏惧程度较高,但术后两组的畏惧程度都有明显的下降;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没有明显差异;术中术后并发症也没有明显差异且危险性和概率都较低。临床上具体选择哪种麻醉方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果临床可能的话,所有潜在疼痛治疗都应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全身麻醉限于那些不适合局部麻醉如儿童,不合作患者,手术较大等患者。

见秀颀,李怀业,徐锦程[5](2019)在《复杂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严重并发症的应对策略》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复杂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应对措施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015年7月至2018年2月在太和县人民医院口腔科行微创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并发症产生的原因、防治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拔牙并发症患者中,断根进入下颌管9例,患牙误入临近软组织间隙5例,皮下气肿4例,下颌角线性骨折2例,颞下颌关节脱位2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58. 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2. 1%,包括下唇麻木9例,间隙感染6例,下颌骨坏死1例。除1例患者半侧下唇长期麻木外,其余患者经对症治疗均治愈或明显好转。结论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翟轩萌[6](2019)在《手术先行模式治疗骨性Ⅲ类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手术先行模式(Surgery-First Approach,SFA)治疗骨性Ⅲ类错合所致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以及下颌骨的稳定性。方法:选取近五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SFA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20例,手术模式为上颌Lefort I型截骨,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0),未行颏成形术。拍摄患者矫治前(T0)、手术后一个月(T1)及治疗结束(T2)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T0-T2时期硬组织SNA、SNB、ANB及上牙槽座点A、前鼻棘点ANS、上中切牙点UIE、下中切牙点LIE、下牙槽座点B、颏前点Pog、颏下点Me在水平向上的变化量,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硬组织的改变。测量T0-T2时期软组织面凸角、全面凸角、及鼻顶点Pn、鼻底点Sn、上唇突点Ls、下唇突点Li、颏唇沟点Si、软组织颏前点Pog’、软组织颏下点Me’在水平向上的变化量,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软组织的改变。计算T0-T2阶段硬组织及与之对应软组织标记点在水平向上改变量的比值,分析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中ANS对应Pn、A对应Sn、UIE对应Ls、LIE对应Li、B对应Si、Pog对应Pog’、Me对应Me’。测量T1-T2时期下颌B、LIE、Pog、Me点在水平向上的变化量,分析手术后下颌骨的稳定性。结果:T0-T2时期,上颌硬组织ANS、A、UIE分别前移0.28mm、0.83mm、4.08mm,ANS点P值大于0.05,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UIE点P值均小于0.05,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下颌硬组织LIE、B、Pog、Me分别后退2.29mm,6.13mm,5.39mm,6.38mm,P值均小于0.001,变化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0-T2时期,上颌Pn、Sn、Ls分别前移0.35mm、0.26mm、2.05mm,Pn、Sn点P值均大于0.05,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Ls点P值小于0.05,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下颌Li、Si、Pog’、Me’分别后退2.62mm、4.12mm、2.86mm、2.88mm,P值均小于0.05,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0-T2时期,ANS-Pn、A-Sn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0.23,无相关性;UIE-Ls的r值为0.62,呈显着相关;LIE-Li、B-Si、Pog-Pog’、Me-Me’的r值分别为0.82、0.83、0.90、0.92,呈高度显着相关。T1-T2时期,下颌硬组织各点均发生前移,B、LIE、Pog、Me点分别前移1.63mm、0.60mm、1.55mm、1.60mm,复发率分别为为26.2%、25.7%、29.4%、24.8%。结论:骨性Ⅲ类患者经SFA治疗后,面部软硬组织均有显着改善,软硬组织相关性自鼻顶点至颏下点呈逐渐增强趋势。手术后至治疗结束,下颌骨在水平向上存在一定量的复发,但复发程度小于30%,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提示手术设计中应考虑预留量。

程锋[7](2019)在《成人前牙开合的诊治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人前牙开合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颌面畸形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咀嚼以及美观,根据其形成机制主要可分为牙性(前牙萌出不足或后牙过度伸长)和骨性(颌骨生长发育异常)。成人前牙开合的病因十分复杂,包括儿童早期不良习惯迁延而至,磨牙区垂直向发育过度,口腔颌面部外伤,全身系统性疾病等等;由于大多数患者兼具牙性和骨性因素,不易区分,故对于开合的准确诊断较为困难,且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周密详细的治疗计划。目前临床上治疗开合的主要方法包括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拔牙、MEAW技术、种植支抗的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以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等,有时需多种治疗方式联合运用方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成人前牙开合治疗后的稳定性也较其他错合畸形差,需要更长保持周期。本文通过对成人前牙开合畸形的病因、分类、诊断方式、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实施,以及术后保持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与探讨,以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本疾病提供一定的指导。

史嘉昕[8](2019)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时间的多因素相关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由于现代人颌骨骨量逐渐减小趋势与牙列固有宽度之间的矛盾,导致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发病率高,因此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也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门诊手术之一。通过分析研究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以及放射影像学检查结果,探索影响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难度的多种潜在因素,尝试建立一个简捷高效、效度较高的手术时间预测模型,对于准确评估影响临床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相关因素及其强度,控制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提高诊疗效率,乃至节约卫生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准确地预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难度与风险,不仅利于针对不同患者设计有针对性,合理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便于医患沟通。还可以有目的地对术后疼痛及肿胀、张口受限等术后反应进行预防管控。而且,就规范临床操作而言,也是一项有利于指导大部分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工作的有意义的研究。因此,近年来,该类问题始终是口腔颌面外科,特别是牙槽外科临床科研热点领域之一。除此之外,基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手术时间预测,也可以从一个角度对该手术的难度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测评估,以指导临床教学,使青年专科医师在接触临床工作早期即具有科学量化的临床思维,能够正确评估每一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的难度,做出充分的术前准备。对于口腔医学生合理安排实习进度和内容,由浅至深,由易至难地逐步开展工作也是有利的。综上所述,本研究着眼于调查分析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患者的局部多种解剖学因素及其对拔牙手术时间的影响,设计实验方案筛选具有显着意义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较为简捷高效且效度较好的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时间预测模型。最终尝试以此帮助术者做出较为准确的预判,以期有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及术前术后用药计划及选择等,从而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创伤、减轻术后反应,避免并发症。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8日至2018年12月30日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要求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60名(男29名,女31名;年龄18岁至35岁,平均年龄28.38±4.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作为本实验研究对象的入选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实施一次性单侧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手术。术前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等,并以其术前拍摄的全口曲面断层片,对计划拔除的下颌第三磨牙各部分解剖情况进行数据测量。自术者切开翻瓣后,直至拔除所有牙体组织为止所需时间记为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时间(T)。以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各解剖数据为自变量集,拔除时间(T)为因变量,使用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回归对自变量集进行筛选,剔除与拔除时间(T)相关性较小或无相关的影响因素,最终构建一个较可靠的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时间(T)预测模型。结果:对所有自变量进行预分析,得出各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相关性从强至弱为:牙根阻力(RB)>年龄(Age)>性别(Sex)>阻生齿体积比例(V)>阻生齿宽度(W)=阻生齿长度(L)>阻生齿与邻牙夹角(A)>阻生齿长轴比例(C/R)>阻生齿的深度(D)>磨牙后间隙(RMS),且绝大部分自变量间均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利用LASSO回归的“惩罚函数”思想通过弹性网络(Elastic Net)模型,把每个自变量加入罚约束,以筛选出数量合理而又最为相关的自变量。在最优λ系数下,被剔除的3个自变量为阻生齿长轴比例(C/R)、阻生齿与邻牙夹角(A)、磨牙后间隙(RMS)。经检验模型存在残差正态性,方差齐性且无强影响点,故符合线性关系。结论:本研究对来自各方可能导致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因而影响其拔除的多种阻力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并赋值,通过测量数据反映阻力情况,共纳入十个自变量。针对生物学变量数据的类型多样性特点,引入拟合误差相对较小、对数据要求较低的LASSO回归分析方法对纳入的所有自变量进行筛选分析,最终选出年龄(Age)、性别(Sex)、牙根阻力(RB)、阻生齿体积比例(V)、阻生齿宽度(W)、阻生齿长度(L)及阻生齿深度(D)这七个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拔牙时间预测模型。下一步针对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的不足,将进一步纳入更多样本数据以提高检验的信度;同时收集不同类型的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的病例对研究所构建的预测模型的效度加以验证,通过纳入新的临床真实病例对构建模型进行检验,评估其可靠性。

吴世超[9](2018)在《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牙列缺损修复治疗和自体牙移植技术的发展,对于保留上颌第三磨牙(Maxillary Third Molar,MTM)的意义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就使得医生对MTM的根管系统、形态解剖的研究至为重要。因此,通过锥形束X线断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技术充分地了解MTM牙根、根管形态的对称性及其增龄性变化,测量MTM周围的牙槽骨骨壁厚度,评估MTM上颌第三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位置关系,并统计分析拔牙时颊腭侧骨壁的厚度、高度、长度,分析MTM拔除时的骨阻力情况,同时定量化研究MTM颊腭侧可提供的用于进行Onlay自体骨移植术的松质骨骨块大小问题,以便为临床上治疗第三磨牙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2015年至今就诊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口腔医院拍摄口腔CBCT的患者,具体纳入标准如下:(1)就诊患者的个人资料完整,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2)牙冠、牙根发育完整,根尖孔发育成熟;(3)CBCT图像清晰可辨,由同一部机器拍摄,由放射科专业医师拍摄,扫描参数统一。排除标准:(1)年龄<16岁的患者;(2)患者因先天缺失或拔牙史导致MTM缺失;(3)患者MTM未发育完成。将纳入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五组:第一组:16-23岁,第二组:24-35岁,第三组:36-45岁,第四组:46-55岁,第五组:56岁以上。按CBCT提供的出生日期每组随机选择60颗MTM,共300颗MTM,186例患者,其中男性75人,女性111人。利用KAWA卡瓦盛邦的CBCT扫描机,测量每颗MTM的牙根数,根管数,MTM距离上颌窦底的距离及其颊腭侧骨板的高度和厚度,并统计上颌第二、第三磨牙龋齿、牙周炎情况。运用SPSS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MTM具有较复杂的根管系统,发现其中有117颗(39%)牙齿为单根,183颗(61%)牙齿为多根牙,在多根牙中有双根牙42颗(13%)、三根牙139颗(46.33%)、四根牙2颗(0.66%)、五根牙1颗(0.33%)。在单根MTM中单根管84颗(28%),双根管25颗(8.33%),三根管8颗(2.67%)在多根MTM中双根管39颗(13%),三根管118颗(39.33%),只有33颗MTM检测出有MB2的根管(占比11%),五根管1颗(0.33%)。2、本研究利用CBCT测量MTM与上颌窦底的关系,结果显示,男性MTM中有60颗MTM的A-C值≤1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48%;15颗MTM的A-C值大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12%;另有50颗MTM的A-C值大于2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40%。女性MTM中有88颗MTM的A-C值≤1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50.5%;17名女性患者的23颗MTM的A-C值大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13.1%;64颗MTM的A-C值大于2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36.6%。A-C值≤1mm的区间的MTM共有男性60颗,女性88颗,共148颗,占所有MTM总数的49.33%;1<A-C≤2mm的区间共有男性15颗,女性23颗,共38颗,占所有MTM总数的12.67%;A-C>2mm的区间共由男性50颗,女性64颗,共114颗,占所有MTM总数的38%。3.MTM的牙齿状况为良好时,在第一组有54颗(28.13%);在第二组有47颗(24.48%);在第三组有40颗(20.83%),第四组35颗(18.23%),第五组16颗(8.33%)。MT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高28.13%,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8.33%。MTM的牙齿状况为牙周炎时,在第一组有2颗(2.82%);在第二组有7颗(9.86%),在第三组有13颗(18.83%)在第四组有17颗(23.94%);在第五组有32颗(45.07%)。MTM牙齿状况为牙周炎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2.8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45.07%。MTM的牙齿状况为龋齿时,在第一组有4颗(10.81%);在第二组有6颗(16.22%);在第三组有7颗(18.92%);在第四组有8颗(21.62%);在第五组有12颗(32.43%)。MTM牙齿状况为龋齿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2.8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45.07%。当MSM的牙齿状况为良好时,第一组有49颗(29.52%);第二组有45颗(27.11%);第三组有35颗(21.08%);第四组有27颗(16.27%);第五组有10颗(6.02%)。MS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高29.5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6.02%,随着年龄的增加MS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牙齿数目构成比在逐渐减少。当MSM的牙齿状况为牙周炎时,第一组有10颗(9.43%);第二组有13颗(12.26%);第三组有19颗(17.92%);第四组有31颗(29.25%);第五组有33颗(31.14%)。MTM牙齿状况为牙周炎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9.43%,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31.14%,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大。当MSM的牙齿状况为龋齿时,第一组有0颗;第二组有2颗(14.29%);第三组有4颗(27.57%);第四组有2颗(14.29%);第五组有6颗(44.86%)。MSM牙齿状况为龋齿的构成比在高年龄组最高44.86%,在低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为0。MSM的牙齿状况为缺失时,第三组有2颗(16.67%);第五组有10颗(83.33%),其余三组无MSM缺失。4 MTM腭侧骨壁高度其次为近中阻生组(7.49±3.01mm)、正位组(6.49±2.00mm)、颊侧倾斜组(6.46±2.58mm);近中阻生组腭侧骨壁高度高于颊侧倾斜和正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和颊侧倾斜组的腭侧骨壁高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MTM颊侧骨壁高度依次为正位组(6.15±2.46mm)、颊侧倾斜(6.03±1.84mm)组、近中阻生(5.34±2.39m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位组、颊侧倾斜组、和近中倾斜组每组内的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后结果为,正位颊、腭侧骨壁高度相当,P=0.509,二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腭侧骨壁明显高于颊侧骨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近中阻生组腭侧骨壁高于颊侧骨壁,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三磨牙根中1/2腭侧骨壁的厚度依次为近中阻生组(2.21±1.17mm),正位组(1.99±1.22mm)、颊侧倾斜组(1.88±1.25mm),三者之间P=1.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M根中1/2颊侧骨壁的厚度最厚的为颊侧倾斜组(2.48±0.94mm);其次为正位组(2.09±1.18mm)、近中阻生组(1.74±1.31mm);颊侧倾斜组根中1/2的厚度大于正位组根中1/2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根中1/2的厚度大于近中阻生组根中1/2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近中阻生组两者之间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根中1/2颊侧骨壁的厚度大于腭侧根中1/2的骨壁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TM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依次为颊侧倾斜组(4.11±1.62mm)、正位(3.42±1.83mm)、近中阻生(2.81±2.39mm),颊侧倾斜组骨壁高度明显高于正位组骨壁高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颊侧倾斜组骨壁高度明显高于近中阻生组骨壁高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而正位组与近中阻生组的颊侧骨壁厚度二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MTM根尖处腭侧骨壁厚度依次为:近中阻生组(3.86±2.55mm)、正位组(3.38±1.68mm)、颊侧倾斜组(2.93±1.67m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颊侧倾斜组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大于腭侧骨壁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和近中阻生组根尖处颊腭侧骨壁的厚度相近,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时候,颊侧测量可以制取量的骨块长为(6.16±1.38mm)的以底为(3.80±1.91mm),中间值为(2.18±1.13mm),高为(5.78±2.20mm)的长三角形不规则骨块。所测量骨块的体积区间在16.17 mm3-170.65mm3之间。在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时候,腭侧测量可以制取的骨块长为(6.16±1.38mm)的以底为(3.24±1.89mm),中间值为(1.98±1.24mm),高为(6.64±2.39mm)的长三角形不规则骨块。所测量骨块的体积区间在(13.71mm3-174.64 mm3)之间。结论1.MTM的牙根数与根管数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根牙中以单根管为主,双根牙则多为双根管,三根牙中主要为三根管,其他为辅。同时,该部分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MB2的检出率逐渐降低。2.对186位患者的300颗MTM按性别分组后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MTM距离上颌窦的距离与性别无关。在拔除MTM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观察分析MTM距离上颌窦底的距离,拔牙时避免使用向上的力量,减少牙齿拔除的时候导致上颌窦穿孔的发生。3.MTM状况为良好、牙周炎、龋齿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SM为良好、牙周炎、龋齿、缺失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MTM的龋坏率明显增高,患有牙周炎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MSM的研究结果与MTM结果基本一致。所以,应尽量利用CBCT定期地检查MTM和MSM的牙体、牙周情况,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目的。4.MTM在正位时,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相当,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于正位的MTM,在拔除时由于它的颊腭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没有明显的差距,所以要依据每个牙的情况决定拔除时的脱位方向。MTM在颊侧倾斜时,颊侧的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明显小于腭侧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即颊侧倾斜位MTM的腭侧阻力大于颊侧阻力;由于牙冠偏向颊侧,牙根就会偏向腭侧,在根中1/2、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明显大于腭侧骨壁厚度,因此在扩大牙槽窝,增隙的过程中应注意颊侧阻力大于腭侧阻力,可以考虑颊侧脱位,增隙的过程考虑颊侧根中1/2处颊侧阻力大于腭侧阻力。MTM在近中阻生时,颊侧的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统计学分析的结果明显小于腭侧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腭侧阻力大于颊侧阻力,在根中1/2及根尖处颊腭侧骨板厚度相当,没有统计学差异。因此,近中阻生的MTM在拔除时,由于它的颊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小于腭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颊侧阻力小于腭侧阻力,在去除局部阻生的骨阻力后,可以考虑颊侧脱位。5.利用CBCT可以测量MTM颊、腭侧牙槽骨的宽度、高度、长度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关系进行评估,以提供合适的松质骨骨块进行Onlay自体骨移植术,避免开辟第二术区进行供骨,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创伤,为前牙美学区种植植骨提供一种有效的植骨方式。

黄志权,张大明[10](2018)在《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口腔颌面部是构成人体容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颌面部病损的治疗手段、手术切口大小等都成为患者关心的问题。随着微创外科器械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外科在包括口腔颌面外科在内的各个外科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微创外科的宗旨是力求以最小的手术切口路径和最少的组织损伤完成对患者体内病灶的诊治。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各个领域,如牙槽外科、口腔颌面部肿瘤、颌面创伤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展和应用,使传统的疾病诊治模式,尤其是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及笔者临床经验,阐述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与发展。

二、拔除智齿致下颌骨骨折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拔除智齿致下颌骨骨折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浓缩生长因子在下颌阻生智齿致邻牙远中骨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来源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工具
        2.4 手术方法和步骤
    3 测量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3.1 观察指标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方法
    6 医学伦理方面
    7 盲法原则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骨组织观察结果
    3 软组织观察结果
    4.典型病例对比
讨论
    1.一般资料分析
    2.手术方法分析
    3.手术结果分析
    4.不足之处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血小板浓缩制品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的效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困难阻生智齿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治疗方法
        1.2.2. 1 对照组
        1.2.2. 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7 d时VAS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2 d时术区肿胀程度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2 d时张口受限程度的比较
    2.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下颌阻生智齿情况分析
    3.2 凿骨劈冠法治疗下颌阻生智齿的效果分析
    3.3 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治疗下颌阻生智齿的效果分析

(3)不同年龄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在牙槽骨解剖位置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第三磨牙及牙胚拔除时机的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全麻或局麻微创拔除下颌第三磨牙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对象及分组
        2.4 操作程序
        2.5 观察指标
        3.数据收集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5)复杂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严重并发症的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下颌阻生智齿判断标准及阻生类型
    1.3 阻生智齿拔除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治疗措施
3 讨论
    3.1 并发症发生的原因
    3.2 术中并发症的处理
    3.3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3.4原因分析

(6)手术先行模式治疗骨性Ⅲ类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样本纳入标准
    3.治疗前设计与准备
    4.治疗过程
    5.测量方法
    6.数据测量
    7.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1.手术先行治疗模式的发展与意义
    2.手术先行模式的临床应用
        2.1 手术先行模式的适应症
        2.2 手术先行模式的治疗时间
    3.手术先行模式下硬组织的改变及稳定性
    4.手术先行模式下软组织的变化
    5.手术先行模式下软硬组织的相关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成人前牙开合的诊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分类
2.病因
3.诊断
4.成人前牙开合的治疗
5.治疗后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病例报告1 种植钉压低后牙治疗前牙轻度开合
    病例报告2 自锁托槽配合种植钉治疗成人骨性前牙开合
    病例报告3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前牙开合
    病例报告4 上颌固定式斜面导板治疗成人下颌后缩
    病例报告5 上颌改良腭杆治疗单侧磨牙缺失伴锁合
    病例报告6 自锁托槽配合种植钉治疗成人双颌前突伴露龈笑
    病例报告7 自锁托槽配合种植钉治疗成人双颌前突伴双侧髁突不对称
学术成绩
答谢

(8)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时间的多因素相关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观察指标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数据预分析
    1.2.2 筛选自变量
    1.2.3 检验结果
    1.2.4 建立预测模型
1.3 讨论
    1.3.1 人口学变量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时间的影响
    1.3.2 解剖学变量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时间的影响
    1.3.3 本研究课题的局限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评估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难易程度的相关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上颌第三磨牙根管系统的CBCT研究
    1.1 资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2 设备及扫描方法
        1.1.3 图像的重建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上颌第三磨根尖与上颌窦底壁位置关系的CBCT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测量方法
        2.1.2 一致性检测
        2.1.3 统计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上颌第三磨牙与上颌第二磨牙的牙齿健康程度增龄性变化的CBCT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评价MTM的牙齿状况
        3.1.2 评价MSM的牙齿状况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MTM的牙齿状况
        3.2.2 MSM的牙齿状况
    3.3 讨论
    3.4 小结
四、关于MTM周围牙槽骨的CBCT研究
    4.1 资料和方法
        4.1.1 分组定义
        4.1.2 测量MTM颊腭侧牙槽骨骨壁的厚度及高度值
        4.1.3 统计处理
    4.2 结果
        4.2.1 分组结果
        4.2.2 MTM周围牙槽骨厚度及高度与MTM位置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五、MTM颊、腭侧骨壁可用移植骨块大小的CBCT研究
    5.1 资料和方法
        5.1.1 研究方法
        5.1.2 统计处理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创治疗在牙槽外科中的应用
    1.1 微创拔牙术
    1.2 断根移位取出术
2 内窥镜辅助下下颌骨牙源性边缘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
3 微创结合内窥镜技术在颌骨囊性病变中的应用
4 微创技术结合内窥镜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应用
    4.1 颌面部良性肿瘤
    4.2 颈淋巴清扫术
5 微创结合涎腺镜在涎腺慢性阻塞性炎症治疗中的应用
6 微创结合内窥镜在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展望

四、拔除智齿致下颌骨骨折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浓缩生长因子在下颌阻生智齿致邻牙远中骨缺损中的应用[D]. 姜春雁.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困难阻生智齿的效果比较[J]. 陈刚,蒋立辉,吴萍,刘聪慧,蓝翔. 中国当代医药, 2020(15)
  • [3]不同年龄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在牙槽骨解剖位置关系的研究[D]. 罗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全麻或局麻微创拔除下颌第三磨牙临床比较研究[D]. 沈旭亮.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5]复杂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严重并发症的应对策略[J]. 见秀颀,李怀业,徐锦程. 安徽医学, 2019(07)
  • [6]手术先行模式治疗骨性Ⅲ类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的分析研究[D]. 翟轩萌. 青岛大学, 2019(02)
  • [7]成人前牙开合的诊治策略[D]. 程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时间的多因素相关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D]. 史嘉昕.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D]. 吴世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10]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J]. 黄志权,张大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18(02)

标签:;  ;  ;  

智齿拔除致下颌骨骨折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