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磨牙远中深龋的近中阻生智齿同步治疗

第二磨牙远中深龋的近中阻生智齿同步治疗

一、智齿近中阻生伴第二磨牙远中深龋的同期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荣[1](2021)在《去端肽胶原修复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下颌第三磨牙是人类最常见的阻生齿,容易引起冠周炎、疼痛、张口受限、颌面部肿胀和间隙感染等。预防性拔除可导致邻近软组织、骨组织甚至邻牙出现问题的下颌第三磨牙已成为多数口腔临床医师的共识。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与邻牙之间骨间隔往往缺如,拔除后处理不当可造成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Teruplug去端肽胶原蛋白是一种网状多孔、表面粗糙的去端肽低抗原性生物材料,其表面网状结构不仅利于血液吸附和聚集,并且可以吸收周围组织细胞,使其在结构体中形成新生组织,表现出良好的骨组织愈合能力。本研究的目的是:1.评价Teruplug去端肽胶原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2.研究Teruplug去端肽胶原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要求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经本院影像科同一技术人员使用同一台设备拍摄曲面体层片,同一医生术前测量第二磨牙远中颊侧的牙周探诊深度。对134名患者,采用涡轮钻微创拔除下颌第三磨牙168例,将上述患者拔牙窝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植入Teruplug去端肽胶原蛋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记录拔牙创出血情况、疼痛程度、开口度、拔牙创愈合情况和干槽症发生情况等。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我院且通过口腔检查和曲面体层片诊断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均为水平中位阻生的患者32例。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前用标准牙周探针测量并记录双侧第二磨牙远中颊侧的探诊深度。常规不去骨微创拔除患牙,随机选择同一患者一侧拔牙窝作为实验组,植入Teruplug去端肽胶原,另一侧作为对照组常规植入胶质银明胶海绵。拔牙术后3个月和6个月测量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探诊深度,并由我院同一影像科医师用同一设备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我科同一医师在获得的CBCT图像中测量第二磨牙远中的新生骨的骨高度和骨密度,并利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计算新生骨的体积。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Teruplug去端肽胶原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1)Teruplug胶原组术后的出血情况和张口受限程度均显着低于自然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与拔牙后自然愈合相比,拔牙窝内植入Teruplug胶原可有效缓解拔牙术后出血和张口受限。(2)实验组术后24h和2d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组间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Teruplug胶原不会增加患者术后主观疼痛程度。(3)术后7d对照组有9例(10.7%)拔牙创裂开和3例干槽症(3.6%),而实验组仅有2例拔牙创裂开(2.3%)和1例干槽症(1%),拔牙创裂开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Teruplug去端肽胶原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均较术前(4.20±1.82,4.40±2.27)降低,但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48h实验组(2.67±1.10)患者的主观疼痛症状严重性低于对照组(3.31±0.20),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CBCT可见第二磨牙远中新生骨明显的骨小梁结构,测量分析结果表明Teruplug胶原组新生骨的骨高度和骨密度均优先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Teruplug胶原组新生骨的骨体积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新生骨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去端肽胶原可有效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出血,也可预防干槽症的发生,有利于拔牙创的早期愈合。2.去端肽胶原有利于拔牙后牙槽骨缺损的重建和修复,也可降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的探诊深度。

黄亚婷[2](2021)在《龈壁提升术结合高嵌体修复龈下牙体缺损的病例报告》文中提出背景:龈下牙体缺损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在间接修复过程中如何获取龈下边缘清晰准确的印模、提高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是临床操作中的难点。传统治疗方式多采用牙冠延长术与正畸牵引术,但是其创伤大、周期长、费用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随着口腔粘接技术的发展和材料学的进步,龈壁提升术(deep margin elevation,DME)作为一种替代方法被提出。使用树脂直接充填提升龈下边缘至龈上,简化了牙体预备、制取印模、隔湿以及粘接等临床修复流程,而且该技术创伤小、临床操作时间短,与粘接性高嵌体结合修复后牙龈下牙体缺损的病例,更加符合当前的微创修复理念。目的:本文主要通过搜集牙体缺损达到龈下,并进行DME技术结合粘接性高嵌体修复的病例,观察评估临床修复后的效果,为临床龈下牙体缺损修复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来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患者6例。修复前进行常规口腔检查,检查牙体牙髓牙周、口腔卫生、咬合及口腔副功能状况,评估患龋风险,拍摄根尖片检查牙体牙髓牙周情况,初步评估龈下牙体缺损的深度,并进行治疗方案沟通交流,患者同意后采用DME技术结合高嵌体作为修复方案。使用橡皮障及成型片对龈下牙体龈壁部分严格隔湿封闭成型,用流体树脂和复合树脂分层充填固化将在龈下的边缘提升至龈上,然后进行高嵌体牙体预备、比色、制取印模、临时树脂暂时修复,1周后进行修复体的粘接。粘接前评估牙龈健康状态;粘接后即刻通过修复体外形、颜色匹配、边缘适合性和放射学检查评估临床修复即刻整体效果;12个月时复诊评估:通过继发龋、边缘着色、牙齿完整性等指标评估牙体情况,通过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影像学检查、牙齿松动度等指标评估口腔卫生、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等牙周情况;通过患者对修复体的形态、美观、咬合、舒适度以及是否存在食物嵌塞、牙龈出血等方面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从而综合评估最终的修复效果。结果:粘接前牙龈健康状态评估:2例患者因为高频电刀切除游离龈后,临时树脂暂封,延迟了牙龈的愈合,出现DME部位牙龈充血,探诊出血;粘接后即刻评估:1例患者的修复体与天然牙在边缘线处颜色过渡不自然;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探诊检查,6颗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良好;12个月复诊时评估:1例患者口腔卫生状况保持不佳,修复牙齿龈缘及口内其他牙齿龈缘处均有中等量的菌斑,牙龈水肿,探诊出血,但未见牙槽骨吸收;6颗修复体未出现继发龋及边缘着色;修复体周围剩余牙体组织完整,未出现边缘折裂;6颗患牙与修复前相比未出现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等情况;患者对修复体的美观和功能恢复、牙周情况、舒适度等方面均给出了满意的效果评价。结论:对于后牙区龈下缺损,在可以隔湿封闭、不侵犯结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的情况下,DME技术结合高嵌体修复龈下牙体缺损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但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邓松松[3](2020)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菌群与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口腔唾液菌群的多样性和群落差异及唾液和组织中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 p65(Toll-like receptors/nuclear factor-κB p65,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菌群和炎症因子相关性,研究两者在OLP病变过程中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实验组收集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NEOLP组)和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EOLP组)各17例,对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REU评分,采集唾液和组织标本。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7例作为对照组(HC组)。收集的唾液一部分提取其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16S rRNA V3-4区进行双端测序,对唾液菌群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差异分析。收集的另一部分唾液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IL-6、TNF-α表达量的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组织中TLR2、TLR4以及NF-κB p65的表达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测唾液菌群与TLR2、TLR4、NF-κB p65、IL-6、TNF-α之间以及REU与IL-6、TNF-α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通过菌群分析发现,与HC组相比,NEOLP组菌群的物种多样性显着降低(P<0.05);HC组与NEOLP组、EOLP组的群落结构均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而NEOLP组和EOL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HC组的唾液菌群结构更为相似和保守;鉴别出NEOLP组和EOLP组表达异常的细菌(P<0.05),其中与HC组相比,NEOLP组中罗氏菌(Rothia)、链球菌(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增高,德克斯氏菌(Derxia)、嗜血杆菌(Haemophi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相对丰度降低;EOLP组中德克斯氏菌(Derxia)、嗜血杆菌(Haemophi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相对丰度降低;与EOLP组相比,NEOLP组奇异菌(Atopobium)、茄杆菌(Sol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增高。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TLR2、TLR4、NF-κB p65在NEOLP组、EOLP组的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而NEOLP组与EOL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IL-6、TNF-α在NEOLP组、EOLP组唾液中表达水平亦明显增高(P<0.05),而NEOLP组与EOL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NEOLP组中唾液菌群多样性与NF-κB p65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链球菌(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与TLR2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EOLP组中的REU评分与IL-6呈明显正相关。结论:1、OLP患者唾液菌群多样性、菌群结构以及物种构成比改变,打破了原有的菌群平衡状态,出现菌群失衡现象。2、非糜烂型OLP患者菌群失衡,进一步激活TLR2/NF-κB p65信号通路,促进口腔病损部位炎症反应的发生,二者在OLP病损形成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3、IL-6可能在放大糜烂型OLP炎症反应,促进病变进展过程中起作用。

黄智杰[4](2020)在《超级增强子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潜在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超级增强子(Super-enhancers,SEs)是具有转录活性增强子的一个大簇,不仅可以驱动控制细胞身份基因的表达,还可以用来解释细胞类型特异的表达模式,在发育生物学、癌症等疾病致病机理研究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其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分化过程中的潜在功能及调控机制尚未见研究。本研究旨在研究参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超级增强子及其调控的靶基因的潜在功能。方 法购买三组原代hBMSCs并进行扩增培养。用成骨培养基对hBMSCs成骨诱导分化14天后的细胞作为实验组(记为D14组),而成骨诱导分化前的细胞则作为对照组(记为DO组)。通过茜素红染色进行成骨分化鉴定。提取D14组和DO组细胞的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OPN、COL1A1的表达情况。从D14组和DO组中分别提取DNA,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sequencing,ChIP-seq),针对组蛋白乙酰化赖氨酸27(H3K27ac)细胞标记对提取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得到的数据进行ROSE(Rank Ordering of super-enhancers)算法分析,从而鉴定出D14组和DO组的超级增强子,并通过数据库获得其靶基因的信息。此外,从D14组和DO组的细胞中分别选择2个超级增强子靶基因进行Real-Time qPCR来验证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对所筛选出的超级增强子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 果对DO组细胞行茜素红染色,结果均为阴性。而D14组细胞行茜素红染色后可见明显的红色钙盐沉积,提示茜素红染色结果为阳性。利用Real-Time qPCR检测到RUNX2、OPN、COLIA1在DO组和D14组中的表达水平具有显着的差异,在D14组中表达显着增加。ChIP-seq结果提示DO组SEs有1680个。D14组中SEs为342个。其中D0组独有的SEs有1380个,D14组独有的SEs有42个,两组共有的SEs有300个。D0组的SEs所调控的基因有1680个,其中具有蛋白编码功能的有1094个,非编码蛋白的基因有551个。D14组的SEs所调控的基因有342个,其中具有蛋白编码功能的有223个,非编码蛋白的基因有116个。对D0组和D14组的超级增强子靶基因行KEGG分析,结果示TGF-β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ECM受体信号通路的均为高富集,且与成骨分化密切相关,尤其是TGF-β信号通路。对所选的4个靶基因行RT-qPCR的结果证实了测序的结果。结 论h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涉及了多个细胞因子及细胞通路的变化,SEs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来调控hBMSCs的成骨分化。

王韵杰,骆德平[5](2019)在《自体骨植骨修复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体骨植骨修复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因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致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抽签随机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拔牙后行自体骨植骨;对照组:40例,拔牙后不植骨。观察两组手术前后第二磨牙远颊角骨缺损深度(ODD)、探诊深度(PD)及临床附着水平(CAL),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开口度、肿胀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新生骨量、形态,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术后症状严重度评估量表(PoSSe),评估两组术后疼痛及术后症状严重度。结果:观察组术后7d及术后6、12个月ODD均显着低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术后6、12个月CAL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肿胀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开口度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D、VAS评分、PoSS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BCT显示观察组可见不规则自体骨,新骨密度不均匀;对照组见自缺损底部伴新骨生成,骨密度较为均匀。术后12个月,CBCT显示观察组不规则自体骨较前显着减少,缺损区顶部伴骨白线形成,骨密度较前相对均匀;对照组可见新骨生成明显,骨小梁细弱。结论:与不植骨比较,自体骨植骨对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明显,安全性较好。

李一颖[6](2019)在《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在一期唇裂手术中联合应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术后效果,并对鼻底、鼻翼外形对称性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16例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类,根据患儿术后1周1年恢复情况,拍摄患儿正面、仰面照片,选择10名专业人员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患儿的术后唇形态、鼻形态、鼻底形态进行主观评价,满分各为5分,总分均50分,每个患儿的满分为150分。通过照片测量16例患儿健、患侧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鼻孔高度及宽度,鼻的长度及宽度等指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对称比来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6例患儿术后均未出现口鼻腔瘘及鼻底凹陷,鼻翼塌陷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儿术后一周复诊的主观评价结果:唇形态的平均得分为46.375,得分最高的为50分,最低分为42分;鼻形态的平均的分为46.06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3分;鼻底形态的平均分为46.125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0分,16例患儿中总分在141145分的共3例,146150分的共3例;术后1年16例复诊患儿中唇形态主观评价的平均分为44.9分,得分最高的为48分,得分最低的为40分;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31分,得分最高的为46分,最低为38分;鼻底形态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44分,最高得分为47分,最低为38分,总得分在141145分的共1例,总分在146150分的为0。客观评价结果显示: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为0.79±0.15、鼻孔宽度对称比为0.86±0.17,相比术后1周的鼻底宽度比值1.04±0.25、鼻孔宽度比值1.08±0.18对称比变小;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的对称比为1.62±0.48、鼻孔高度比1.44±0.17,相比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比1.10±0.22、鼻孔宽度比1.03±0.19增大。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0.53±0.24,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24±0.25;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1.16±0.74,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51±0.43;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鼻小柱高度对称比、鼻的长宽比、鼻孔宽度比、高度比与术前的各指标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与术前的鼻底宽度比值呈正相关(r=0.64,P=0.007),与鼻的长宽比呈负相关(r=-0.65,P=0.006)。结论: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一期修复手术中采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不仅可以减少口鼻腔瘘的发生,还能严密封闭鼻底裂隙,恢复鼻底形态,并保持良好的鼻翼外形及鼻孔对称性。

李亚祯[7](2019)在《大鼠下颌前伸模型中髁突改变及髁突mTORC1信号通路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Ⅱ类骨性错牙合的主要原因是骨性下颌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咬合功能、面部美观和身心健康,多进行功能矫形治疗来纠正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不调,髁状突大范围的移位,而这正是导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 OA)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病因机理和发病实质尚不清楚,以前研究者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髁突软骨的退变和骨关节炎的关系上,而对软骨下骨的研究相对较少。mTOR,特别是关节内mTORC1信号通路的激活已经被证实与骨关节炎的进展密切相关。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mTORC1信号通路在功能矫形力过载的髁突中软骨及软骨下骨的表达,并立足于mTORC1信号通路揭示功能矫形力过载所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机制,为其有效防治提供新理论。研究方法:本研究中,笔者主要探讨mTORC1信号通路对OA病程的作用。构建大鼠下颌前伸模型,在模型建立后2周、4周和8周三个时间点观察mTORC1信号通路标记蛋白P-s6在大鼠髁突软骨下骨中的表达,并且通过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TRAP染色、免疫组化和micro-CT观察和评价大鼠的颞下颌关节退变及软骨下骨的改变,此外,通过关节腔注射雷帕霉素抑制mTORC1信号通路的活化后观察和评价大鼠的颞下颌关节退变及软骨下骨的改变。研究结果:1.在大鼠造模后2周、4周和8周,大鼠髁突发生关节退变,出现TMJ OA,HE染色显示软骨细胞和软骨下骨骨小梁排列紊乱,并且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番红O/固绿染色提示建模组中在2周时髁突软骨发生蛋白多糖丢失,随着造模时间的推移,蛋白多糖发生更加严重的丢失,并出现软骨细胞成簇和肥大,8周时大鼠髁突软骨内仅剩下极少量的阳性区域。2.免疫组化染色提示建模后4周和8周下颌前伸大鼠髁突软骨下骨中的mTORC1信号通路标记蛋白P-s6表达明显增高,表达细胞为成骨细胞。3.免疫组化结果提示造模后4周和8周时大鼠软骨下骨中成骨活动和破骨活动均显着激活,而软骨下骨骨质出现破骨吸收。4.关节腔注射雷帕霉素后可抑制造模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内的mTORC1的表达。5.抑制造模大鼠髁突软骨下骨的mTORC1信号通路可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但对破骨细胞影响不大。6.抑制造模大鼠髁突中的mTORC1信号通路加速软骨下骨骨性吸收。研究结论:在下颌前伸过载导致的TMJ OA病程中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关键信号通路mTORC1的激活对关节退变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鉴于目前关于骨关节炎的病因机理和发病实质尚不清楚,探究mTORC1信号通路在功能矫形力过载的髁突中的表达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TMJ OA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理论。

翟轩萌[8](2019)在《手术先行模式治疗骨性Ⅲ类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手术先行模式(Surgery-First Approach,SFA)治疗骨性Ⅲ类错合所致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以及下颌骨的稳定性。方法:选取近五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SFA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20例,手术模式为上颌Lefort I型截骨,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0),未行颏成形术。拍摄患者矫治前(T0)、手术后一个月(T1)及治疗结束(T2)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T0-T2时期硬组织SNA、SNB、ANB及上牙槽座点A、前鼻棘点ANS、上中切牙点UIE、下中切牙点LIE、下牙槽座点B、颏前点Pog、颏下点Me在水平向上的变化量,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硬组织的改变。测量T0-T2时期软组织面凸角、全面凸角、及鼻顶点Pn、鼻底点Sn、上唇突点Ls、下唇突点Li、颏唇沟点Si、软组织颏前点Pog’、软组织颏下点Me’在水平向上的变化量,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软组织的改变。计算T0-T2阶段硬组织及与之对应软组织标记点在水平向上改变量的比值,分析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中ANS对应Pn、A对应Sn、UIE对应Ls、LIE对应Li、B对应Si、Pog对应Pog’、Me对应Me’。测量T1-T2时期下颌B、LIE、Pog、Me点在水平向上的变化量,分析手术后下颌骨的稳定性。结果:T0-T2时期,上颌硬组织ANS、A、UIE分别前移0.28mm、0.83mm、4.08mm,ANS点P值大于0.05,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UIE点P值均小于0.05,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下颌硬组织LIE、B、Pog、Me分别后退2.29mm,6.13mm,5.39mm,6.38mm,P值均小于0.001,变化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0-T2时期,上颌Pn、Sn、Ls分别前移0.35mm、0.26mm、2.05mm,Pn、Sn点P值均大于0.05,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Ls点P值小于0.05,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下颌Li、Si、Pog’、Me’分别后退2.62mm、4.12mm、2.86mm、2.88mm,P值均小于0.05,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0-T2时期,ANS-Pn、A-Sn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0.23,无相关性;UIE-Ls的r值为0.62,呈显着相关;LIE-Li、B-Si、Pog-Pog’、Me-Me’的r值分别为0.82、0.83、0.90、0.92,呈高度显着相关。T1-T2时期,下颌硬组织各点均发生前移,B、LIE、Pog、Me点分别前移1.63mm、0.60mm、1.55mm、1.60mm,复发率分别为为26.2%、25.7%、29.4%、24.8%。结论:骨性Ⅲ类患者经SFA治疗后,面部软硬组织均有显着改善,软硬组织相关性自鼻顶点至颏下点呈逐渐增强趋势。手术后至治疗结束,下颌骨在水平向上存在一定量的复发,但复发程度小于30%,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提示手术设计中应考虑预留量。

张晶[9](2019)在《阻生牙牵引替换邻牙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很多患者由于牙齿阻生同时伴相邻牙齿严重病变前来就诊。临床上有时会采取同时拔除这两颗牙齿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式不但要面临拔除阻生牙带来的诸多风险以及给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如何修复拔除邻牙造成的牙列缺损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引入牵引阻生牙替换邻牙的方法,观察及探讨此方法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处理阻生牙同时解决邻牙缺隙问题的新思路。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2月合肥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牙齿阻生同时邻牙病变的患者7例(9颗牙)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例,女性3例,患者年龄为13岁34岁,平均24岁,上颌牙阻生5颗,下颌牙阻生4颗。患者被告知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治疗方案首先由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拔除阻生牙的邻牙,经过外科手术暴露阻生齿的牙冠,然后在正畸科医师的帮助下选择适当的时机粘贴牵引装置于暴露的牙面上,将阻生牙牵引替代拔除的邻牙,定期复诊,从牵引牙是否牵引到位、牵引结束后的牙周附着、牙齿松动度、牙根是否吸收以及牙髓活力这5个方面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经过929个月的牵引后,6例患者的8颗阻生牙均牵引到位排齐,与对(牙合)牙形成良好的咬合关系,成功率达88.9%;1例患者的1颗阻生牙基本牵引到位,有效率达11.1%。9颗阻生牙牙髓活力同对照牙,牙周附着正常,无松动,拍摄X线片示阻生牙牙根无吸收。结论本研究中,7例患者的9颗阻生牙经过牵引后均能起到正常咀嚼的功能,牵引阻生牙替换邻牙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处理阻生牙伴邻牙病变的新选择。

罗艺,王恩群,许雅婷,任伟[10](2019)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下颌智齿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提取方法已经确定,其组织结构及成分也得到研究。已有动物实验证实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以与成骨细胞有协同作用,促进新骨形成。目的:提取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观察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凝胶对下颌智齿拔除后相邻下颌第2磨牙远中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口腔科的48例单侧下颌第3磨牙近中阻生或水平阻生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拔除第3磨牙,清理拔牙窝,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同期在第2磨牙远中面放入由患者自体血制成的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凝胶;对照组拔牙后不放任何材料。治疗后1,2,3,4个月复诊,评估患者相邻下颌第2磨牙牙周情况,包括牙周探诊和影像学分析。治疗后第4个月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及锥形术CT。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和对照组在相邻第2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后第4个月,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骨密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骨获得量显着大于对照组(P <0.05);③结果说明,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下颌智齿拔除后下颌相邻第2磨牙远中骨缺损修复中有良好的促进成骨的作用。

二、智齿近中阻生伴第二磨牙远中深龋的同期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齿近中阻生伴第二磨牙远中深龋的同期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去端肽胶原修复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去端肽胶原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并发症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手术方法
        1.4 观察时间点和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出血、疼痛程度和开口度比较
        2.2 术后拔牙创愈合情况和干槽症比较
    3 讨论
        3.1 拔牙创止血的机理
        3.2 去端肽胶原可有效预防MTM拔牙后出血
        3.3 去端肽胶原对拔牙创愈合及干槽症发生的影响
    4 结论
第二部分 去端肽胶原修复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的自身对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设计与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评估
        2.2 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
        2.3 术后新生骨的高度和密度
        2.4 新生骨体积
    3 讨论
        3.1 第二磨牙骨缺损预后的影响因素
        3.2 去端肽胶原在修复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中的作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颌第三磨牙对邻牙远中牙周状况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龈壁提升术结合高嵌体修复龈下牙体缺损的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病例资料
    2.材料和设备
    3.方法
    4.临床评价指标
结果
病例报告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龈壁提升术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3)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菌群与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和耗材
        1.2 实验仪器设备
    2.研究方法
        2.1 实验对象的选择
        2.2 唾液和组织收集
        2.3 16SrRNA高通量测序
        2.4 HE染色
        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LR2、TLR4、NF-κB p65)
        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唾液细菌分析
    2.HE染色结果分析
    3.TLR2、TLR4、NF-κB p65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唾液中IL-6、TNF-α的表达水平
    5.Pearson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病例汇报
    病例1:口腔扁平苔藓
    病例2:口腔扁平苔藓
        参考文献
    病例3: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参考文献
    病例4: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病例5:复发性口腔溃疡合并天疱疮
        参考文献
    病例6:慢性牙周炎
    病例7:慢性牙周炎
    病例8:慢性牙周炎
    病例9: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病例10: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参考文献
    病例11:慢性根尖周炎
    病例12:慢性牙髓炎
    病例13:慢性牙髓炎
    病例14:慢性牙髓炎—上颌第二磨牙腭侧双根双根管
        参考文献
    病例15:阻生齿拔除一例
    病例16:阻生齿拔除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17:瓷贴面修复氟斑牙一例
    病例18:前牙间隙-数字化美学修复
        参考文献
    病例19:双侧上颌乳磨牙外伤冠根折预成冠修复一例
    病例20:年轻恒牙复杂冠根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4)超级增强子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潜在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成骨诱导分化及成骨分化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相关超级增强子的筛选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超级增强子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展示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成果
致谢

(5)自体骨植骨修复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术:
        1.3.2 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处理:
    1.4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ODD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PD、CAL比较:
    2.3 两组临床结局指标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5 两组术后新生骨量、形态比较:
3 讨论

(6)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和方法
    1 病例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手术方法
    2 评价方法
    3 测量指标及计算公式
        3.1 标记点标注
        3.2 测量长度标注
        3.3 研究指标(单位 mm)
        3.4 计算公式
    4 检验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主观评价结果
    2 客观评价结果
讨论
    1 异位解剖结构
    2 评价方法
    3 手术效果影响因素
    4 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优势
    5 术后效果的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大鼠下颌前伸模型中髁突改变及髁突mTORC1信号通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大鼠下颌前伸模型中髁突软骨下骨出现骨吸收及软骨下骨中mTORC1 信号通路活化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大鼠前伸下颌模型的建立
        2.2 大鼠TMJ标本的处理
        2.3 大鼠TMJ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
        2.4 大鼠TMJ组织的番红O/固绿(SO)染色:
        2.5 大鼠TMJ组织的TRAP染色
        2.6 大鼠TMJ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
        2.7 大鼠TMJ组织的Micro-CT扫描
    3 结果
        3.1 下颌前伸大鼠模型髁突发生退行性变
        3.2 下颌前伸大鼠髁突软骨下骨中mTORC1 下游标记蛋白P-s6 表达明显升高
        3.3 大鼠下颌前伸模型髁突软骨下骨中成骨细胞mTORC1 信号通路活化
        3.4 大鼠下颌前伸模型中髁突软骨下骨出现骨丧失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抑制髁突软骨下骨mTORC1 信号通路活化加速软骨下骨骨丧失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2.1 大鼠前伸下颌模型的建立
        2.2 药物注射
        2.3 大鼠TMJ标本的处理
        2.4 大鼠TMJ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
        2.5 大鼠TMJ组织的番红O/固绿(SO)染色
        2.6 大鼠TMJ组织的TRAP染色
        2.7 大鼠TMJ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
        2.8 RNA提取与实时定量PCR检测
        2.9 大鼠TMJ组织的Micro-CT扫描
    3 结果
        3.1 雷帕霉素可抑制下颌前伸模型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内的mTORC1 表达
        3.2 抑制mTORC1 信号通路加速造模后的软骨下骨骨丧失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临床病例汇报
缩略语表
致谢

(8)手术先行模式治疗骨性Ⅲ类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样本纳入标准
    3.治疗前设计与准备
    4.治疗过程
    5.测量方法
    6.数据测量
    7.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1.手术先行治疗模式的发展与意义
    2.手术先行模式的临床应用
        2.1 手术先行模式的适应症
        2.2 手术先行模式的治疗时间
    3.手术先行模式下硬组织的改变及稳定性
    4.手术先行模式下软组织的变化
    5.手术先行模式下软硬组织的相关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阻生牙牵引替换邻牙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阻生牙的发生率
    1.2 阻生牙的危害
    1.3 拔除阻生牙的风险
    1.4 缺失牙的修复方式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手术仪器和材料
    2.3 治疗前准备
    2.4 治疗过程
    2.5 效果评价
3 结果
4 典型病例
    4.1 病例1
    4.2 病例2
    4.3 病例3
5 讨论
    5.1 治疗的可行性
    5.2 外科手术
    5.3 阻生牙的牵引
    5.4 治疗效果
    5.5 治疗后的保持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埋伏阻生牙处理技术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10)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下颌智齿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缩略语: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方法
        1.5.1 术前准备
        1.5.2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制备
        1.5.3 拔牙及牙槽窝处理
    1.6 主要观察指标
        1.6.1 软组织观察
        1.6.2骨组织观察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患者基线资料
    2.3 软组织观察及不良反应
    2.4 骨组织观察结果
    2.5 典型病例对比
3 讨论Discussion

四、智齿近中阻生伴第二磨牙远中深龋的同期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去端肽胶原修复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的研究[D]. 郭亚荣.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龈壁提升术结合高嵌体修复龈下牙体缺损的病例报告[D]. 黄亚婷.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菌群与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D]. 邓松松. 青岛大学, 2020(01)
  • [4]超级增强子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潜在功能研究[D]. 黄智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自体骨植骨修复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疗效研究[J]. 王韵杰,骆德平. 中国美容医学, 2019(10)
  • [6]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D]. 李一颖. 青岛大学, 2019(02)
  • [7]大鼠下颌前伸模型中髁突改变及髁突mTORC1信号通路的研究[D]. 李亚祯. 青岛大学, 2019(02)
  • [8]手术先行模式治疗骨性Ⅲ类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的分析研究[D]. 翟轩萌. 青岛大学, 2019(02)
  • [9]阻生牙牵引替换邻牙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晶.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10]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下颌智齿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J]. 罗艺,王恩群,许雅婷,任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15)

标签:;  ;  ;  ;  ;  

第二磨牙远中深龋的近中阻生智齿同步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