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菇“精茶一号”栽培技术

茶菇“精茶一号”栽培技术

一、茶薪菇“景茶1号”的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龙,周庆平,石国华,王红丽,刘建明[1](2021)在《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及近缘种种质资源研究现状》文中认为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是我国一种着名的食药用真菌品种,国内外称之为"中华神菇"。该研究对茶树菇的地域分布、研究简史及其近缘物种种质资源学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阶段制约我国茶树菇产业良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茶树菇遗传学研究和商业菌株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郑瑜婷[2](2014)在《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表明食用菌产业是古田县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为:规模产量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成果累累,科技队伍强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高,龙头企业建设快速发展,循环生产模式绿色环保,菇菌文化得到弘扬,市场设施体系逐步完善,营销产业日趋壮大,政府重视政策扶持。

赵峰[3](2014)在《福建省商业性栽培菌株—香菇、毛木耳、茶树菇、秀珍菇和双孢蘑菇的品种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福建省是我国食用菌产量和栽培技术最高的省份之一,近些年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是福建省食用菌从业者大多是知识水平偏低的劳动人民,对食用菌的品种保护和品种权不重视,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栽培的是什么品种,这严重制约了福建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了解决福建省食用菌商业栽培菌种所面临的同种异名和同名异种等菌种混乱问题,本实验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于待鉴定样品数量大,本研究在真菌菌丝体DNA提取的常规CTAB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快速小剂量真菌菌丝体DNA提取法,该方法能够在2.5h内完成DNA的提取,所需样品和试剂较少,操作简单。我们对子实体中DNA的提取进行了优化,发现在含有4%CTAB的抽提液、抽提时间50 min和含有1%CTAB的调解液条件下,能从子实体中得到适合分子标记实验的DNA同时我们也对栽培料中DNA的提取进行了探讨。2本实验在国家行业标准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RAPD法和ISSR法的基础上,增加了 ITS-RFLP、SRAP和SCAR分子实验,以增强品种鉴定的准确性。筛选到了用于鉴定香菇菌株的11个分子标记,同时得到鉴定木耳菌株的11个分子标记、秀珍菇菌株的8个分子标记、茶树菇的10个分子标记、双孢蘑菇的9个分子标记。木耳样品的ITS-XbaI酶切结果表明待鉴定样品分为毛木耳和黑木耳两类,ITS-Hind Ⅱ酶切把茶树菇样品分为两类两类之间的关系有待研究,双孢蘑菇样品的ITS-HaeⅢ酶切结果将待鉴定样品分为5类。3对于RAPD、ISSR和SRAP分子标记实验的稳定性和可行性,本实验在相同的PCR反应程序和体系下以同一批次提取的香菇、毛木耳、秀珍菇、茶树菇和双孢蘑菇的DNA为模板分别在-20℃存放1d、4d、7d、10d后进行PCR实验,结果表明特异条带的重复性和清晰度上都很好。4本实验以三明真菌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来源清晰的菌株为标准菌株,与待鉴定菌株同时进行实验,以订正错误的品种名称。5采用人工绘制品种鉴别树(MCID)的分析方法,绘制了 234个香菇菌株的CID示意图,将香菇菌株分为16类,结果表明福建省主栽的品种是庆科20,L66,L26和L808。92个毛木耳木耳菌株的CID示意图将毛木耳菌株分为7类,结果表明福建省主栽的毛木耳品种是毛木耳43和781。15个黑木耳菌株的CID示意图将黑木耳菌株分为5类,其中一类为Au8129。71个秀珍菇菌株的CID示意图将秀珍菇菌株分为10类,结果表明福建省主栽的品种是台湾秀珍菇和秀迪,ITS片段大小表明编号为41的菌株非秀珍菇菌株。76个茶树菇菌株的CID示意图将茶树菇菌株分为1 1类,结果表明福建省主栽的品种是古茶2号。4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CID示意图将双孢蘑菇菌株分为10类,结果表明福建省主栽的品种是AS2796。这种CID示意图将鉴别食用菌品种的依据和结果很简洁的展现出来,为后续福建省食用菌品种的认定提供技术支持。

李晓霞[4](2013)在《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依托优异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古田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在调整古田县的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古田县的繁荣与稳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古田县食用菌的产业产业化的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及其发展战略方向进行分析对推进县域乃至三明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制定产业发展提升的策略,运用SWOT分析法,对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进行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设计,明确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集中于产业基地建设、进行科技创新与推广、完善市场体系、构建标准体系和培养核心品牌等。为此,需要从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科学考核评价机制、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和目标责任落实机制等方面进行保障体系构建。

王筱凡[5](2012)在《茶树菇农艺性状分析及EST-SSR标记的应用》文中提出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粪伞科。茶树菇作为常见食用菌的一种,但驯化处理的效果仍然不能和香菇一类的菌菇相比,尚需进行更多的研究。如今食用菌农艺学性状研究参差不齐,茶树菇的农艺学性状研究偶见报道,虽不全面,但仍可作为很好的借鉴。因此,本实验以生物学效率及生长性状等直接关系到产量高低的性状特征的对比来展开。另外,基于茶树菇的分类比较混乱,食用菌市场缺乏统一管理,菌种管理混乱时有发生,为了加强茶树菇菌种的管理,茶树菇菌种的快速鉴别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茶树菇的研究方面,种质分类的遗传标记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对17株茶树菇菌株的菌丝长势、菇体颜色、抗逆性、开伞度、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等多项农艺性状进行评比实验。其中茶树菇大部分菌株菌丝长势都很好,较易开伞,具有较强抗逆性,原基发生约34-48天,初潮时间约40-53天,且生物学效率近50%以上,其中浅灰褐色品系菌丝长势偏好。但白菇和As-F各项农艺性状均较弱。综合比较后筛选出优良的核心菌株As-1。本文借鉴香菇EST序列设计的40对引物对茶树菇进行了EST-SSR引物开发及通用性研究。结果显示,挑选的28对引物中多态性好且稳定的有13对,重复基序大部分在18bp以上,通用率达46.4%。进一步验证了EST-SSR引物通用性研究。检测PCR产物共获得81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扩增条带的数目范围为2-14,平均5.86条,扩增片段大小在100-400bp之间。17株茶树菇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633-1.000,PCR产物的多态性结果可成功将其进行分类,体现了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性。将农艺性状分析和EST-SSR分子标记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其中,白菇和As-F两种白色茶树菇,与其他颜色茶树菇亲缘关系都较远,符合了形态学方面的差异性。As-1、广昌F1和广昌F5之间在产量和遗传相似系数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将有助于较全面的对各茶树菇菌株的各种特征特质进行分析和理论研究。

彭世红[6](2011)在《茶薪菇在云南大理州的栽培新技术》文中提出茶薪菇,又名茶树菇、油茶菇、柳环菌、柳松茸等,隶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粪锈伞科、田头菇属。茶薪菇菇色金黄悦目,香气纯正,菌盖肥厚,菌柄脆嫩,鲜嫩可口。每百克干品中含蛋白质19.6g,脂肪2.1g,碳水化合物30.3g。干品

张孔周[7](2010)在《经济实用的茶薪菇栽培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茶薪菇,又名茶树菇、油茶菇、柳环菌、柳松茸等,隶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粪锈伞科、田头菇属。茶薪菇菇色金黄悦目,香气纯正,菌盖肥厚,菌柄脆嫩,鲜嫩可口。每百克干品种含蛋白质19.6g,脂肪2.1g,碳水化合物30.3g。干品

王捷[8](2009)在《灵芝等9种食药用真菌的种质资源分子鉴定》文中认为本研究利用ITS序列及ITS-RFLP分析,对福建省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管理中心的10种食用菌、367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别技术研究,清除了同种异名和同名异种的菌株,并建立了食用菌生物学种的鉴别技术。1通过ITS序列测定,对库存菌株进行初步的判断,建立了种间ITS分类体系,对同种异名,同名异种现象进行了排查。2使用了AluI、HindIII、HaeIII、MaeI、XhoI、MspI、AccII七种酶,对10种食用菌、367个菌株酶切分析,有效的清理了混乱菌株。ITS测序分析结果和部分菌株出菇的子实体相吻合,表明了我们建立的ITS-RFLP方法的准确、快捷和可靠性。通过酶切结果分析发现,7株云芝菌株混有一株其他的菌株,并通过HindIII酶将7株分为四类;66株鸡腿菇菌株混有两株其他的菌株,通过HaeⅢ酶将66株分为三类;37株真姬菇菌株混有一株其他的菌株通过XhoI将37株分为二类;66株茶树菇菌株通过AccII酶切分为两类;19株长根菇经过MspI酶切可以分4类;14株竹荪菌株混有一株其它菌株通过HaeⅢ酶切可以将14株分为二类;123株灵芝菌株混有一株云芝,通过MspI和HaeIII酶切可把供试123株菌株分为四类;9株大杯蕈菌株中混有一株其他的菌株通过AluI酶切可以将9株分为二类。6株茯苓菌株经测序判定属于Poria cocos种属1株麦角菌株经测序为三线镰刀菌。本研究采用ITS序列及ITS-RFLP技术,对10种食用菌种间及种内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TS-RFLP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对食用菌菌株种性的快速鉴定具有指导意义。

毛作全,张金松[9](2003)在《茶薪菇“景茶1号”的栽培技术》文中指出 茶薪菇“景茶1号”是我所选育的新菌株。该菌株经3年试验,室内外大面积推广栽培,具有原料广泛、生产周期短、抗杂率强、产量高等特点。生物效率达100%~120%,得到了广大栽培户的认可,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毛作全,张金松[10](2002)在《茶薪菇“景茶1号”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文中提出

二、茶薪菇“景茶1号”的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薪菇“景茶1号”的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及近缘种种质资源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域分布及研究简史
2 茶树菇及其近缘物种多样性研究
3 存在问题及对策

(2)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规模产量居全国前列
2 科技创新成果累累
3 科技队伍强大
4 标准化生产覆盖率高
5 龙头企业建设快速发展
6 循环生产模式绿色环保
7 菇菌文化得到弘扬
8 市场设施体系逐步完善
9 营销产业日趋壮大
1 0 政府重视政策扶持

(3)福建省商业性栽培菌株—香菇、毛木耳、茶树菇、秀珍菇和双孢蘑菇的品种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2 我国食用菌种质资源概况
    3 食用菌品种鉴定概况
        3.1 形态学鉴定
        3.2 拮抗反应
        3.3 同工酶电泳法
        3.4 分子生物学技术
        3.4.1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
        3.4.2 DNA分子标记技术
    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DNA提取的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培养基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试管母种的活化
        2.2 菌丝体中DNA提取的方法
        2.3 子实体中DNA提取的优化
        2.4 栽培料中DNA的提取
        2.5 DNA质量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丝体中DNA提取结果的比较
        3.2 子实体DNA提取条件的正交优化
        3.3 栽培料中DNA提取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福建省商业性栽培的香菇菌株品种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试管母种的活化
        2.2 原种、栽培种中菌丝的分离
        2.3 DNA的提取
        2.4 PCR反应稳定性实验
        2.5 ITS-RFLP分析
        2.6 香菇DNA指纹图谱分析
        2.6.1 分子标记反应引物
        2.6.2 分子标记反应体系
        2.6.3 分子标记反应程序
        2.7 PCR扩增产物检测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实验的稳定性
        3.2 香菇菌株分子标记筛选
        3.3 香菇菌株CID品种鉴定图构建
        3.4 香菇菌株品种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福建省商业性栽培的毛木耳菌株品种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试管母种的活化
        2.2 原种、栽培种中菌丝的分离
        2.3 DNA的提取
        2.4 PCR反应稳定性实验
        2.5 ITS-RFLP分析
        2.5.1 真菌ITS引物序列
        2.5.2 ITS-RFLP酶切
        2.6 毛木耳DNA指纹图谱分析
        2.6.1 分子标记反应引物
        2.6.2 分子标记反应体系
        2.6.3 分子标记反应程序
        2.7 PCR扩增产物检测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实验的稳定性
        3.2 毛木耳ITS-RFLP检测
        3.3 毛木耳菌株分子标记筛选
        3.4 毛木耳菌株CID品种鉴定图构建
        3.5 黑木耳菌株CID品种鉴定图构建
        3.6 毛木耳菌株品种鉴定结果
        3.7 黑木耳菌株品种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福建省商业性栽培的秀珍菇菌株品种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试管母种的活化
        2.2 原种、栽培种中菌丝的分离
        2.3 DNA的提取
        2.4 PCR反应稳定性实验
        2.5 ITS-RFLP分析
        2.6 秀珍菇DNA指纹图谱分析
        2.6.1 分子标记反应引物
        2.6.2 分子标记反应体系
        2.6.3 分子标记反应程序
        2.7 PCR扩增产物检测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实验的稳定性
        3.2 秀珍菇菌株分子标记筛选
        3.3 秀珍菇菌株CID品种鉴定图构建
        3.4 秀珍菇菌株品种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福建省商业性栽培的茶树菇菌株品种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试管母种的活化
        2.2 原种、栽培种中菌丝的分离
        2.3 DNA的提取
        2.4 PCR反应稳定性实验
        2.5 ITS-RFLP分析
        2.5.1 真菌ITS引物序列
        2.5.2 ITS-RFLP酶切
        2.6 茶树菇DNA指纹图谱分析
        2.6.1 分子标记反应引物
        2.6.2 分子标记反应体系
        2.6.3 分子标记反应程序
        2.7 PCR扩增产物检测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实验的稳定性
        3.2 茶树菇菌株ITS-RFLP检测
        3.3 茶树菇菌株分子标记筛选
        3.4 茶树菇菌株CID品种鉴定图构建
        3.5 茶树菇菌株品种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七章 福建省商业性栽培的双孢蘑菇菌株品种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试管母种的活化
        2.2 原种、栽培种中菌丝的分离
        2.3 DNA的提取
        2.4 PCR反应稳定性实验
        2.5 ITS-RFLP分析
        2.5.1 真菌ITS引物序列
        2.5.2 ITS-RFLP酶切
        2.6 双孢蘑菇DNA指纹图谱分析
        2.6.1 分子标记反应引物
        2.6.2 分子标记反应体系
        2.6.3 分子标记反应程序
        2.7 PCR扩增产物检测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双孢蘑菇菌株DNA分子标记实验的稳定性
        3.2 双孢蘑菇菌株分子标记筛选
        3.3 蘑菇属菌株CID品种鉴定图构建
        3.4 双孢蘑菇菌株CID品种鉴定图构建
        3.5 双孢蘑菇菌株品种鉴定结果
        3.6 蘑菇属菌株品种鉴定结果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有利于增加优质食品和药品供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1.2.2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1.2.3 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1.2.4 有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食用菌产业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食用菌产业的相关研究
        1.2.2.1 国内食用菌产业政策方面的相关研究
        1.2.2.2 国内食用菌产业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
        1.2.2.3 古田县关于食用菌产业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2.1 种植规模
    2.2 产量
    2.3 生产效益
    2.4 品种结构
    2.5 从业人员
3 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自然条件优越
        3.1.2 科技日益精进
        3.1.2.1 科技不断创新
        3.1.2.2 新产品持续开发
        3.1.3. 市场体系健全
        3.1.3.1 配套设施完善
        3.1.3.2 营销网络庞大
        3.1.3.3 物流便捷价廉
        3.1.4 品牌知名度高
    3.2 劣势分析
        3.2.1 食用菌生产总量大,单户生产规模小而散
        3.2.2 政府对食用菌产业的财政支持不足
    3.3 机遇分析
    3.4 挑战分析
    3.5 战略选择分析
4 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4.1 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4.2 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4.3 健全市场体系,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4.4 构建标准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4.5 培育核心品牌,提高菌都文化水平
5 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5.1 产业基地建设
        5.1.1 菌种生产基地
        5.1.1.1 良种繁育基地
        5.1.1.2 菌种生产园区
        5.1.2 规模栽培基地
        5.1.2.1 县级千亩现代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
        5.1.2.2 乡级现代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
        5.1.3 栽培原料基地
    5.2 科技创新与推广
        5.2.1 加强科技创新
        5.2.1.1 健全科研平台
        5.2.1.2 推进自主创新
        5.2.1.3 加强科研合作
        5.2.2 加快技术推广
        5.2.2.1 健全推广体系
        5.2.2.2 拓宽推广渠道
        5.2.2.3 培养科技人才
        5.2.4 发展低碳经济
    5.3 市场体系的完善
        5.3.1 壮大龙头企业
        5.3.2 发展精深加工
        5.3.3 拓展流通渠道
        5.3.4 创新经营机制
    5.4 标准体系的构建
        5.4.1 制订完善标准
        5.4.2 贯彻落实标准
        5.4.2.1 建立技术体系
        5.4.2.2 改善生产条件
        5.4.2.3 建设示范基地
        5.4.2.4 建立检测体系
        5.4.2.5 开展认证工作
        5.4.3 加强监督管理
        5.4.3.1 加强质量监管
        5.4.3.2 开展溯源管理
        5.4.3.3 加强菌种管理
    5.5 核心品牌的培育
        5.5.1 打造菌都大品牌
        5.5.1.1 提升菌都品牌
        5.5.1.2 弘扬菌都品牌
        5.5.1.3 发挥品牌效益
        5.5.2 培育菌都大文化
        5.5.2.1 树立品牌文化
        5.5.2.2 弘扬菌都文化
        5.5.2.3 培育菇餐文化
6 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6.1 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发展机制
    6.2 建立健全科学考核评价机制
    6.3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6.4 建立健全多元资金投入机制
        6.4.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6.4.2 加强信贷支持
        6.4.3 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6.5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落实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茶树菇农艺性状分析及EST-SSR标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食用菌茶树菇概述
    1.2 茶树菇栽培发酵与农艺性状的研究
    1.3 茶树菇品种分类
    1.4 本实验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茶树菇农艺性状分析
    2.1 引言
        2.1.1 茶树菇的形态学特征
        2.1.2 茶树菇栽培与农艺性状的研究现状
        2.1.3 研究意义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用品、培养基的配置和实验仪器
        2.2.2.1 实验用品
        2.2.2.2 培养基的配方
        2.2.2.3 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实验数据记录方法
        2.2.5 评价内容与指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各种茶树菇的菌丝长势比较
        2.3.2 各种茶树菇生长期比较
        2.3.3 茶树菇菇体颜色观察
        2.3.4 茶树菇各菌株开伞度与抗逆性的比较
        2.3.5 茶树菇产量与生物学效率差异分析
    2.4 讨论
        2.4.1 茶树菇出菇农艺学性状
        2.4.2 茶树菇新品种培育的探讨
        2.4.3 茶树菇种质资源鉴定的完善
    2.5 小结
第三章 茶树菇EST-SSR标记的开发及通用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菌株
        3.2.2 试验试剂
        3.2.2.1 分子生物学试剂
        3.2.2.2 普通化学试剂(所有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3.2.2.3 主要溶液与缓冲液
        3.2.3 EST-SSR引物来源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2.5 实验方法
        3.2.5.1 材料的获取与DNA的提取
        3.2.5.2 DNA质量的检测
        3.2.5.3 PCR扩增和电泳检测
        3.2.5.4 EST-SSR的PCR反应体系组成成分
        3.2.5.5 EST-SSR的PCR反应程序条件
        3.2.5.6 EST-SSR的PCR反应产物检测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因组DNA提取的结果
        3.3.2 EST-SSR结果分析
        3.3.2.1 香菇EST-SSR引物在茶树菇各菌种中的扩增情况
        3.3.2.2 等位基因数(AlleleNo)、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alleles)、等位基因有效率(Availability)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
        3.3.2.3 17种茶树菇菌种分类情况
    3.4 讨论
        3.4.1 EST-SSR作为分子标记的优缺点
        3.4.2 茶树菇EST-SSR发展的研究意义
    3.5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茶薪菇在云南大理州的栽培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栽培季节
二、主要栽培品种
三、栽培技术
    (一) 培养料配制
        1、配方生产上常用的培养料配方有:
        2、配制方法
    (二) 装袋、灭菌
    (三) 接种
    (四) 发菌管理
    (五) 出菇管理
    (六) 采收后管理
        1、采收
        2、采后管理
四、茶薪菇的干制

(7)经济实用的茶薪菇栽培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栽培季节
二、主要栽培品种
三、栽培技术
    (一) 培养料配制
        1、配方生产上常用的培养料配方有:
        2、配制方法
    (二) 装袋、灭菌
    (三) 接种
    (四) 发菌管理
    (五) 出菇管理
    (六) 采收后管理
        1、采收
        2、采后管理
四、茶薪菇的干制

(8)灵芝等9种食药用真菌的种质资源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食用菌概述
    2 食用真菌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3 ITS-RFLP 在菌种鉴定上的应用
    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试验方法
第三章 云芝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四章 鸡腿菇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五章 真姬菇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六章 茶树菇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七章 长根菇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八章 竹荪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九章 灵芝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十章 大杯蕈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十一章 茯苓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十二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10)茶薪菇“景茶1号”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性
2 生物特性
    2.1 营养
    2.2 温度
    2.3 水分和湿度
    2.4 空气
    2.5 光线
    2.6 酸碱度 (pH)
3 栽培季节
4 菌袋制作与管理
    4.1 选料和配料
    4.2 装袋和灭菌
    4.3 接种及发菌期的管理
    4.4 出菇期及采收后的管理
    4.5 采收与加工

四、茶薪菇“景茶1号”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及近缘种种质资源研究现状[J]. 王龙,周庆平,石国华,王红丽,刘建明. 北方园艺, 2021
  • [2]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J]. 郑瑜婷. 食药用菌, 2014(05)
  • [3]福建省商业性栽培菌株—香菇、毛木耳、茶树菇、秀珍菇和双孢蘑菇的品种鉴定[D]. 赵峰.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4]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李晓霞.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5]茶树菇农艺性状分析及EST-SSR标记的应用[D]. 王筱凡. 南昌大学, 2012(03)
  • [6]茶薪菇在云南大理州的栽培新技术[J]. 彭世红. 中国果菜, 2011(01)
  • [7]经济实用的茶薪菇栽培新技术[J]. 张孔周. 中国果菜, 2010(05)
  • [8]灵芝等9种食药用真菌的种质资源分子鉴定[D]. 王捷. 福建农林大学, 2009(05)
  • [9]茶薪菇“景茶1号”的栽培技术[J]. 毛作全,张金松. 农技服务, 2003(01)
  • [10]茶薪菇“景茶1号”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 毛作全,张金松. 中国食用菌, 2002(04)

标签:;  ;  ;  ;  ;  

茶菇“精茶一号”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