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课程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宽容课程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一、公差课教材改革势在必行(论文文献综述)

江爱华[1](2020)在《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文中指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前身是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于1953年建立,1987年3月剧团正式更名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院的建立是戏曲艺术体制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其剧目建设承接着黄梅戏剧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脉络,关乎黄梅戏剧种的盛衰。本文在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为个案,结合相关戏曲政策,对其成立66年以来创作排演的近460出剧目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考察剧目创作与剧种发展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主线来结构整篇博士论文的框架。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七十年的剧目创作按其成就而言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建团伊始至千禧年为第一阶段,千禧年至2019年为第二阶段。按题材可分为四大类型,即黄梅戏传统剧的改编,移植剧目的创作,新编、改编历史剧的创作,现代戏创作。第一阶段的建团初期,黄梅戏传统剧的改编催生了经典的诞生,促使黄梅戏一度振兴,黄梅戏生、旦两行表演取得长足的发展,建立了一支艺术人才队伍,黄梅戏新皖剧的地位得以确立。八十年代初至本世纪末,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催生了黄梅戏新经典剧目的诞生,黄梅戏出现了二度振兴,黄梅戏生、旦两行的表演继续发展。比之传统剧的改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排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剧化和雅化倾向。剧目创作与剧种发展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相互成就。黄梅戏剧种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新媒体技术结合,黄梅戏电影、黄梅戏电视剧风靡一时,戏曲艺术人才代际更迭,群星闪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同侪中处于领军位置,可谓辉煌。进入两千年以后,第二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剧目创作整体态势趋向滞后和单一,三度振兴的呼声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没有推出代表性剧目作品,黄梅戏的舞台表演艺术没有更上层楼,艺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因此失去领跑资格和行业老大的位置,同一时期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戏院团佳作频出、人才济济,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三驾马车齐驾并驱、平分秋色。虽然失去领军地位,但第二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排演了二十多部新编剧目,为新世纪剧目建设提供了多元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使得黄梅戏的高峰艺术作品成为可能、值得期待,三度振兴成为可能。考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七十年的剧目创作,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成为剧目创作的顽疾,三度振兴的道路依旧道阻且跻。

蒋玥[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数列内容的变迁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离散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无论从历史的、发生的还是从系统的角度看,数的序列都是数学的基石。可以说,没有数的序列就没有数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学教育领域共进行了4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伴随着教科书内容的改革。在新一轮以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课程改革之际,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内容的变革历程和发展脉络,归纳其变迁特点及经验,挖掘其变迁原因,对未来数学教科书数列内容的变革有重要借鉴价值。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的9本人教版教科书,运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比较法、历史研究法和建模法对数列内容的变迁进行分析。在改革开放以来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对数列内容的要求下,从教科书中数列的文本内容、组织结构和数列的具体变迁三方面进行分析。对数列文本内容的研究,主要从数列的课程容量、课程难度、编写体例、例题和习题难度的变化四方面展开。得到以下结论:教学大纲方面:数列的课程目标要求更加具体,除了对传统“双基”提出要求,也开始要求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文本内容方面:第一,数列内容逐渐精简,但数列的目标要求逐渐具体化、多元化,使得内容难度不减反增。第二,体例逐渐丰富,添加了体现数学史、时代发展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延伸知识,也通过“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呈现出来。第三,数列内容的例题和习题的题量减少,但题目的类型多样,背景信息也逐渐丰富,例题和习题的设置逐渐向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方面转变。第四,数列具体内容的概念性知识的表述保持稳定,其引入方式和推导方法愈加丰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组织结构方面:第一,数列内容的结构越加清晰,注重主干知识,与函数知识的连通性有所提高。第二,数列内容的组织结构由“直线式上升”逐渐过渡到“螺旋式上升”,由学科结构式转变到学科和学生心理相结合式。最后,对数列内容的变迁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数列的变迁特点、经验以及访谈结果对教师使用新版教科书进行数列教学时提出几点建议。

向安[3](2019)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群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以“智能制造”为主题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产业和生产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作为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输出方的中职学校必须及时调整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与企业需求间的无缝对接。本项目调查研究了智能制造产业岗位需求和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为培养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业所需人才,构建了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平台,为新时代下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提供了有效尝试。主要内容包括:(1)从岗位需求及职业能力定位两方面对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展开调研,获得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及岗位能力要求。(2)结合智能制造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调查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以当前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之处为突破口,为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依据。(3)运用Authorware软件构建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平台,优化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资源。平台相关课程按层次不同,分为入门课程:《机械原理》、进阶课程:《机械制图》、《CAD/CAM软件应用》和综合项目课程:《零部件测绘》。利用模块化设置各课程知识,以利于不同专业的灵活运用,拓展平台的使用宽度。

阮芳芳[4](2017)在《中职数学辅助教材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的数学教材有课件、教案、素材等内容,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的教与学。然而正因为国家的统一性使得教材缺乏当地特色,很难同时满足中职学生多元化的特点和需求,这就需要开发一些中职数学辅助教材加以弥补,使两者结合使用更加相得益彰,发挥数学教材的最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师生,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发展。中职数学辅助教材的开发既要遵循一般教材的编写原则,又要突出数学的特点,还需要考虑中职学生的特殊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的指导思想为辅助教材要更贴近中职生实际,教材形式多样化、生动化、直观化、游戏化,关注学生参与度,注重在内容展开过程中找到数学思维方法,培养数学能力。中职数学辅助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重参与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起点则能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贴近生活为学生开启了一扇以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窗。中职数学辅助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数学思想还需要不断擦出新的火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辅助教材经过课堂实践,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学生对辅助教材的评价还是较高的,它在趣味性、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实用性和专业化方面都受到了肯定。当然辅助教材也存在着很多缺陷,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和再实践。

蔡颖[5](2016)在《高中数学“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难度研究 ——以“人教A版·必修”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材难度是课程难度的物化表征,全面客观地认识教材难度是科学设计教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本文旨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理念和“知识团”思想的指导下,探索“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相对难度与绝对难度的一致性,分析差异成因,以提供教材改革参考.利用调查问卷对福建省内126名教师关于人教A版必修教材“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20个章节难易程度的认识进行调查,获得该知识团的教材相对难度.同时,利用数学教材难度模型和例题难度模型对同一知识团的教材广度、教材深度、习题难度、例题难度、教材综合难度进行全面研究,确定该知识团的教材绝对难度.最终,对“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的教材相对难度和教材绝对难度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函数”等差异较大的10个章节,并对此成因进行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教师认识、教材编撰和模型改进三个方面围绕此次教材难度研究提若干建议.

白小静[6](2015)在《西安工业技校钳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是基于西安工业技校全面启动骨干专业一体化教学这个背景下的。西安工业技校秉承着严谨治学、理实结合的治学理念,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的技术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我市装配制造业的发展,西安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需要数量众多而且是高质量的技能人才。而该校长期以来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始终没有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范型,所以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以新的课堂教学培养模式来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描述该校钳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目前该校钳电专业课程具体存在的问题,该校钳电专业目前所拥有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及其他教学资源,并在全面、准确分析校情、学情、课请的基础上,提出了钳电专业一体化课改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注意事项。因为现代教育思路认为,学校的核心产品不是人才,而是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因此,开展一体化教学的首要环节,就是在各个专业开展一体化课改与研究。作为陕西省重点技工学校,陕西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西安工业技校钳电专业被陕西省评为骨干特色专业,在该校专业课程改革中具有典型性,同时钳电专业课程改革关系到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对该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直接影响。笔者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才根据自己的在钳电专业的日常教学实践,通过对该校钳电专业理论与实习课程情况的实情分析,提出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建议。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要在该校钳电专业,建立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钳电专业课程体系,针对钳电专业的职业活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基础的体系建设方针。同时,结合该校的资金情况、生源质量以及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情况,实现“五个结合,三个统一”,“五个结合”分别是钳工、电工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钳电专业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学材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的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三个统一”是指学生接受培养、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情感与价值观念相统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方针能否的在实际改革中合理可行,有待在今后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崔礼[7](2015)在《技工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数学课程作为技工院校最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处理日常的生活、参加社会的生产都离不开它,同时它也是任何专业课程学习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工具性。技工院校数学教学必须从适应技校生实际接受能力出发,从适用学生专业需要出发,以发展个人能力为本位,以符合发展职业生涯为中心,走一条服务专业,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路子。从而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目前技工院校数学教学现状,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笔者及所在技校实践出发,探索技工院校数学教学的新模式,以便适应技工院校数学的教学现状、技工教育以及技校生的需要。本文主要分四章节,第一章以文献综述和分析为主,主要阐述为什么要进行技工院校数学的教学改革,以及这些改革的理论依据。第二章是对中西方职业教育数学的现状以及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总结了一些成功并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第三章首先对技校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关系、数学教材进行了调查并分析,通过调查研究,从而整理出技工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及与专业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模式实践。第四章主要是技工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的反思,笔者通过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反思,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总之,技工院校改革文化课程教学从而更好服务专业及专业教学,是值得所有职业教师探讨的一个教改问题。希望本文研究的一些经验对广大职业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一些借鉴意义。

王红艳[8](2013)在《变革下的本土化进程 ——20世纪上海职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是中国职业教育发生发展的百年:1904年,晚清政府以日本实业教育制度为蓝本确立了实业教育制度,1913年的民国教育部沿袭了该制度;1922年“新学制”实行仿照美国的综合中学制度,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家一度梦想它能扩大职业教育的实施范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急剧的政治制度转变,引发职业教育制度走向苏联模式;“文革”十年,职业教育几乎被毁灭;20世纪八十年代,职业教育重新开始恢复,打开国门后的职业教育实践者面对欧美先进的科技文明,他们又一次启动学习的历程,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育模式都被介绍引入。每一次国家制度变革,引发教育制度变化,职业教育制度也随之改变。职业教育制度的每一次转变都彻底否定过去,但新的制度却未能如愿以偿,职业教育的命运在兴起与停滞之间循环往复。笔者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学制变革入手,以上海职业教育制度实施为主体,思考驱动职业教育制度数次重构的原因。20世纪中国职业教育的制度变革是一个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上海作为在中国近代迅速崛起的一个城市,其职业教育制度变迁基本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现了区域服从中央的精神。通过对不同阶段影响制度变革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影响上海职业教育的主导因素是是外力作用,尤其是政府行为;而在职业教育内部缺乏足以影响制度变革的力量。职业教育的发展总限于规模的变化,而其质量的提高举步维艰。如何构建一个适合中国上海特点的职教制度体系,仍是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专业设置是实施职业教育的起始环节,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是按照专业进行配备。如何设置专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自1843年上海被开放后,上海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和它的经济结构变迁有着重要关联。20世纪,上海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存在着数次转向:20世纪上半叶,商业教育占主导;五六十年代,因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工科教育大发展;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走向改革开放,上海重新恢复多元化城市功能,第三产业的专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受到政治制度变迁、城市功能转型、择业观变化以及校长的影响力等因素的制约,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调整,但由于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其总滞后于经济发展,始终在“追赶”经济的步伐,而缺乏一定的前瞻性。职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学校的类别很多,每类的具体分科更多。不同的类别与分科需要设定相应的课程,职业学校课程纷繁复杂在所难免。最初各校多根据自己需要,参考日本及欧美的成例,自行拟定。1934年,教育部开始规划各科课程标准。职业学校的课程从学校各自为政逐渐走向标准化、统一化。1953年,职业教育课程确立苏联的技术教育课程模式,这个模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20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教育领域逐步重视课程理论。职业教育界也开始学习和模仿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学模式,又引发职业教育课程新变革。其在长期实践中纠结于针对性与普适性、升学目标与就业目标、理论内容与实践技能之间的矛盾。不管学制如何变迁,教学模式怎样转变,普通文化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技能课之间比例是课程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永恒的难题。教师是影响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20世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并逐渐壮大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来源渠道和培训形式问题一直是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两个基本问题。而师资培养制度的长期缺失,其运行机制远远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这是制约职业教育再发展的瓶颈。建立完善的职业师资养成制度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20世纪,上海的职业教育是变革与探索的百年,在移植西方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进程中,尽管遭遇到“水土不服”曾踯躅不前,但是有志于职业教育探索的先行者不断进行本土化实践。20世纪,上海的职业教育又是构建与发展的百年,在引进西方职业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符合自身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尽管遇到挫折会重构体系,但每一次构建都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20世纪,上海的职业教育既要遵循中央法律法规,又要立足工商业大都会的经济特点,寻求部章规定与地方需要之间的变通,在实际运行中逐步形成地方特色。上海职业教育界在数次学制变革的引领下努力进行本土化探索,试图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教育制度,但至今尚未形成一条具有中国元素、上海特色的独特路径。

杨小刚[9](2011)在《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教材开发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学,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材。教材承载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内容,优秀的教材是培养学生良好专业素养的有效保障,是设计教学内容、遴选教学方法和确定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积极推进教材改革,开发和实践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材,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时效性和针对性。以"任务驱动法"开发《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为例,介绍以技能培养为特色,以专业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材开发与实践,凸显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邵庆[10](2011)在《大学生在网络生存中的迷失及应对策略》文中提出在高校,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极其复杂的,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又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临着如何回应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全面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首先介绍的网络生存的相关理论,叙述了网络生存的现状和特点。简要分析了网络生存中人的行为特性,并以积极的态度肯定了网络生存的意义。2、分析了网络迷失带给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网络迷失的表现以任意宣泄情感、缺乏自律自控、拒绝自我调整为最突出。这些表现带给大学生的危害具体归纳为:危害身体健康、荒废学业、影响人际间的交往、危害心理健康、盲目最求虚拟成就感、扭曲价值观人生观、人生目标丧失。3、分析导致大学生网络生存中迷失的原因。从网络、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入手,着重进行了主体自身因素的具体分析。找出导致网络迷失的主要原因,包括:躁动的青春期、社会化偏差、认同危机、人际交往障碍、人格特征扭曲、缺乏人生规划、缺乏宣泄渠道等。4、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应尽的义务和应对策略。尝试性从主体自我教育入手,摆脱网络迷失,回归自我。

二、公差课教材改革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差课教材改革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1)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二、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1.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2.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章节设置与创新之处
        1.本文的章节设置
        2.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人、改戏和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建立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剧种的现状综述
        一、人才济济的艺人群体
        二、“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常演剧目
        三、“唱念做舞”的舞台表演概况
    第二节 改人和改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筹建
        一、改人: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的成立
        二、改戏:《打猪草》、《蓝桥汲水》赴沪演出
    第三节 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
        一、旧的戏曲班社制的解散和分流
        二、新的现代化戏曲体制的确立
第二章 黄梅戏剧目的改编、移植和创作
    第一节 甄选与自觉:传统黄梅戏剧目的改编
        一、瑕瑜并存:黄梅戏传统剧目综述
        二、甄选: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改编和整理
        三、自觉:《罗帕记》的改编
    第二节 移植与黄梅戏化:移植剧目的创作排演
        一、跨剧种的交流和融合
        二、黄梅戏化:移植剧《春香传》的创作排演
    第三节 填补、突围与创新:新编、改编历史剧的创作排演
        一、填补:新编历史剧的创作缘起
        二、突围:新编历史剧《宝英传》的创排
        三、跨越:改编莎剧《无事生非》的创排
    第四节 危机、迷茫和自由:现代戏剧目的创作排演
        一、危机:社会主义新人的《王金凤》的创排
        二、迷茫:文革现代戏的创排
        三、自由:《风尘女画家》、《风雨丽人行》的创排
第三章 传统剧的改编与黄梅戏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经典剧的形成与剧目一度振兴
        一、主流社会的悲喜:经典大戏《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的改编和排演
        二、市井细民的日常:经典小戏的《打猪草》、《打豆腐》、《夫妻观灯》的改编和排演
        三、电影与舞台的互映:电影《天仙配》与舞台版《天仙配》之比较
    第二节 黄梅戏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知识阶层与剧目创作的离合
        二、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艺术人才队伍的专任、转型和多元化
    第三节 黄梅戏旦行、生行表演的发展
        一、开山立派:严凤英与旦行表演的发展
        二、舍京入黄:王少舫与生行表演的发展
        三、贡献与障碍:王少舫与黄梅戏生行唱腔的发展
    第四节 黄梅戏新“皖剧”地位的确立
        一、旧“皖剧”的式微
        二、新“皖剧”的确立
第四章 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与黄梅戏的发展
    第一节 新经典剧目的形成与剧目的二度振兴
        一、女性题材的丰富和拓展:《龙女》、《风尘女画家》、《红楼梦》的创作
        二、戏曲舞台的延伸:黄梅戏电视剧的流行和勃兴
        三、黄梅戏音乐剧的尝试:《秋千架》创作排演
    第二节 黄梅戏生行、旦行表演的继续发展
        一、守正循矩:马兰旦行表演特色
        二、由京入黄:黄新德生行表演特色
        三、固定的生旦搭档对黄梅戏行当表演的促进
    第三节 黄梅戏剧目剧化、雅化倾向
        一、文革结束后现代戏剧目创作现状
        二、改革开放与剧目创作的二度振兴
        三、打造精品意识与黄梅戏剧目的剧化、雅化倾向
    第四节 《柯老二入党》的剧化与《红楼梦》雅化之比较
        一、剧目创作横向与纵向的处理不同
        二、文人趣味与文化话语权的上移
        三、剧化与雅化的精致与疏离
第五章 新世纪剧目创作现状与探索
    第一节 滞后与平庸:剧目创排的现状
        一、新世纪戏曲小剧场化的热潮
        二、滞后与平庸:剧目创作现状
        三、单一和重复:《遍地月光》、《孔雀西北飞》、《我的离骚》创排
    第二节 创作的多元化探索
        一、本土题材:小戏《六尺巷》的创作
        二、生行担纲:《雷雨》的创排
        三、歌舞演故事:《小乔初嫁》的创作
    第三节 剧目三度振兴的期待
        一、成就:剧目创作的高原
        二、期待:剧目创作的高峰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教研科研成果、戏曲获奖
附件1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故事梗概
    一、传统戏剧目
    二、移植剧目
    三、改编历史剧
    四、新编历史剧剧目
    五、现代戏剧目
    六、电影、电视剧、广播剧、音乐剧
附件2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剧评、报道、谈艺录(1953—2006)
附件3 传统黄梅戏剧目整理
附件4 2018年暑期田野调查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数列内容的变迁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名词界定
        1.2.1 改革开放
        1.2.2 教科书
        1.2.3 数列
        1.2.4 变迁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计划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访谈法
        1.4.4 内容分析法
        1.4.5 历史研究法
        1.4.6 建模法
    1.5 创新之处
    1.6 理论基础
        1.6.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1.6.2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
        1.6.3 建构主义理论
        1.6.4 后现代主义
        1.6.5 难度模型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
    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2.4 文献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数列内容的变迁
    3.1 实行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1978-1985)
        3.1.1 1978年大纲对数列的要求
        3.1.2 1982年大纲对数列的要求
        3.1.3 1983年大纲对数列的要求
    3.2 实行义务教育,深化改革时期(1986-2000)
        3.2.1 1990年大纲对数列的要求
        3.2.2 1996年大纲对数列的要求
    3.3 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时期(2001-至今)
        3.3.1 2002年大纲对数列的要求
        3.3.2 2003年课标对数列的要求
        3.3.3 2017年课标对数列的要求
    3.4 小结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的变迁
    4.1 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文本内容的变迁
        4.1.1 实行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1978-1985)
        4.1.2 实行义务教育,深化改革时期(1986-2000)
        4.1.3 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时期(2001-至今)
        4.1.4 例题和习题的难度变化
        4.1.5 小结
    4.2 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的组织结构的变迁
        4.2.1 实习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1978-1985)
        4.2.2 实习义务教育,深化改革时期(1986-2000)
        4.2.3 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时期(2001-至今)
        4.2.4 小结
    4.3 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的具体演变
        4.3.1 概念
        4.3.2 通项公式
        4.3.3 前n项和公式
        4.3.4 小结
    4.4 小结
第5章 教科书中数列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5.1 教师访谈提纲
    5.2 访谈资料的分析
    5.3 访谈结果的分析
        5.3.1 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数列设置的看法
        5.3.2 教师关于新教科书中数列内容的编写建议
    5.4 小结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的变迁原因
    6.1 数列变迁的外部影响因素
        6.1.1 社会变革的影响
        6.1.2 科技进步的需要
        6.1.3 政治因素的影响
    6.2 数列变迁的内部影响因素
        6.2.1 课程改革的要求
        6.2.2 学生需求的影响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改革开放以来数列的变迁情况
    7.2 改革开放以来数列的变迁特点
    7.3 改革开放以来数列的变迁经验
    7.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7.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3)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群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智能制造的研究
        二、关于课程群的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智能制造背景下加工制造类人才需求调研
        一、调研对象及目的
        二、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三、职业能力定位
    第二节 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现状调查的学生问卷分析
        四、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现状调查的教师访谈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的需求分析和设计
    第一节 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构建原则
    第二节 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的课程设置需求
        一、课程选择原则
        二、学制与学分要求
    第三节 课程群构建思路
        一、用户设置
        二、平台选择
        三、课程优化
        四、课程群实施方式
第四章 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构建与实现
    第一节 主要功能模块
        一、主界面介绍
        二、课程群界面介绍
        三、课程学习模块
    第二节 资源类型
        一、文本资源
        二、课件资源
        三、教学微课
    第三节 平台的使用流程
第五章 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实施效果分析
    第一节 实施对象
    第二节 实施方案
    第三节 评价原则
    第四节 实施效果分析
        一、学生层面
        二、使用者层面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4)中职数学辅助教材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辅助教材概念界定
        2.一般教材编写的相关研究
        3.数学教材编写的相关研究
        4.中职数学教材编写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路径
        1. 研究方法
        2. 研究路径
二、中职数学教材的现状和不足
    (一)现有中职数学教材的现状
        1.中职数学教材相关内容的调整
        2.现行中职数学教材的优劣
    (二)现有中职数学教材的不足
        1.趣味性不强
        2.缺乏生活性
        3.缺乏专业性
三、开发中职数学辅助教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开发中职数学辅助教材的重要性
        1.中职数学的教学需要
        2.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开发中职数学辅助教材的可行性
        1.社会的需求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3.学校的资源和成功的经验
四、中职数学辅助教材的开发
    (一)开发步骤和思路
        1.开发步骤
        2.开发路径
        3.开发思路
    (二)开发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趣味性原则
        3.生活化原则
    (三)辅助教材的具体设计
        1.辅助教材的内容
        2.辅助教材的形式
        3.教材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目标对比
        4.辅助教材的特点
        5.辅助教材使用建议
五、中职数学辅助教材的使用
    (一)使用过程
        1.使用对象
        2.教学过程
    (二)实施案例
        1.实例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2.实例二:《圆锥》
        3.实例三:《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六、中职数学辅助教材的使用反馈
    (一)教材使用效果分析
        1.学生的使用反馈
        2.教师的使用反馈
    (二)教材使用结果反馈
        1.教材适应性
        2.认识规律性
        3.教学效果
        4.教材缺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关于中职学生数学学习态度及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2:关于对中职数学辅助教材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3:6.2.1 等差数列的定义
    附录 4:9.5.2 圆锥
    附录 5:10.1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附录 6:6.4 数列的应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高中数学“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难度研究 ——以“人教A版·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倡导课标修订理念,提供教材改革参考
        1.3.2 了解一线教师意见,促进教材难度研究
        1.3.3 给予难度调整建议,提高教材、教学质量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5.1 教材
        1.5.2 教材难度
        1.5.3 知识团
        1.5.4 “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知识团”概念的研究
    2.2 关于难度评价模型的研究
        2.2.1 课程难度灰色模型体系
        2.2.2 数学题综合难度模型
        2.2.3 课程难度定量模型
        2.2.4 数学教材难度模型
        2.2.5 修正的数学题综合难度模型
        2.2.6 其他难度评价模型
    2.3 关于数学教材难度的研究
        2.3.1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难度研究
        2.3.2 高中阶段数学教材难度研究
        2.3.3 教材例习题部分难度研究
    2.4 关于高中数学“函数及应用(数列)”内容的研究
3 基于问卷调查的“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难度研究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3 信度效度的分析
    3.4 调查实施的情况
    3.5 数据收集与处理
    3.6 调查结果与分析
        3.6.1 “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难度调查结果
        3.6.2 “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章节调查难度等级划分
        3.6.3 教材(习题)难度影响因素权重值
    3.7 研究结论与启示
        3.7.1 结论
        3.7.2 启示
4 基于难度模型的“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难度研究
    4.1 难度评价模型
        4.1.1 数学教材难度模型
        4.1.2 习题综合难度模型
        4.1.3 例题综合难度模型
    4.2 “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广度研究
        4.2.1 广度概念界定
        4.2.2 广度计算方式
        4.2.3 广度统计结果
        4.2.4 广度研究结论
    4.3 “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深度研究
        4.3.1 深度概念界定
        4.3.2 深度计算方式
        4.3.3 深度统计结果
        4.3.4 深度研究结论
    4.4 “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习题难度研究
        4.4.1 各章节习题数量统计
        4.4.2 习题性质因素难度研究
        4.4.3 习题背景因素难度研究
        4.4.4 习题知识点含量因素难度研究
        4.4.5 习题综合难度研究
        4.4.6 习题综合难度研究结论
    4.5 “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例题难度研究
        4.5.1 各章节例题数量统计
        4.5.2 例题背景因素难度研究
        4.5.3 例题数学认知因素难度研究
        4.5.4 例题运算因素难度研究
        4.5.5 例题推理因素难度研究
        4.5.6 例题知识综合因素难度研究
        4.5.7 例题综合难度研究
        4.5.8 例题综合难度研究结论
    4.6 “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综合难度研究
        4.6.1 题目综合难度研究
        4.6.2 教材综合难度研究
        4.6.3 教材综合难度等级划分
5 基于问卷调查与难度模型的“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难度比较研究
    5.1 基于两种方式的“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难度比较研究
    5.2 基于两种方式的“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难度比较结果研究
        5.2.1 教材难度等级比较结果
        5.2.2 教材难度等级差异分析
    5.3 基于两种方式的“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难度分析结果的建议
        5.3.1 教师认识——全面落实《课标》要求,正确认识教材难度
        5.3.2 教材编撰——依据《课标》课程理念,调整教材难度水平
        5.3.3 模型改进——完善难度模型体系,促进教材难度研究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基于问卷调查的教材难度研究
        6.1.2 基于难度模型的教材难度研究
        6.1.3 基于两种方式的教材难度比较研究
    6.2 展望
附录1 调查问卷Ⅰ
附录2 调查问卷Ⅱ
附录3 调查问卷Ⅲ
附录4 “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部分例题
附录5 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西安工业技校钳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依据
        1.2.1 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研究的现实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钳电专业课程教学状况
    2.1 钳电专业简介
        2.1.1.培养目标
        2.1.2.办学软硬件设施
    2.2 理论课程
    2.3 实训课程
第三章 钳电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衔接与融合中的问题
        3.1.1 理论与实训未能有机衔接
        3.1.2 专业课部分内容交叉重叠
    3.2 课程内容时效性问题
        3.2.1 理论课内容详略不当、时效性差
        3.2.2 实训内容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第四章 钳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构建与实施
    4.1 构建钳电专业一体化课程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
    4.2 钳电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素
        4.2.1 学校教学硬软件支撑
        4.2.2 钳电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培养目标
        4.2.3 学校钳电就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
        4.2.4 钳电专业一体化学材设计与应用
        4.2.5 一体化教室的设计与应用
    4.3 钳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构建实例
第五章 钳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实施保障
    5.1 注重教学法组织和指导
    5.2 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专业技能传授并重
    5.3 理论技能和职业道德教学相互渗透
    5.4 实践实训与理论教学相统一
    5.5 科学协调教学要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技工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技工院校数学改革的研究背景
    1.2、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1.2.1 研究的必要性
        1.2.2 理论依据
        1.2.3 现实意义
第二章 技工院校“专业背景下”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2.1“专业背景下”职教数学改革的中西研究
        2.1.1 国外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现状
        2.1.2 国内技工院校数学教学现状
    2.2、专业背景下技校数学改革在实践中的问题
第三章 技工院校“专业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改革实践
    3.1 技校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问卷
        3.1.2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3.2 技工院校数学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3.2.1 教材问卷调查
        3.2.2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3.3 技工院校数学教学中渗透专业的实践探索
        3.3.1 技工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3.3.2 技工院校数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
    3.4、我院培养学生数学专业应用意识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 273.4.1 我院中职 《 数学 》 课程教学实践
        3.4.1 我院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实践
        3.4.2 我院数控编程专业的数学教学实践
    3.5 技工院校数学评价体系的探索
    3.6 数字环境下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3.6.1 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3.6.2 技工院校开展翻转课堂的探索
第四章 “专业背景下”数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4.1 技工院校及教师方面
    4.2 学生方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学生对数学课与专业课之间关系认识的调查问卷
附录B: 《 专业数学 》 教材使用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变革下的本土化进程 ——20世纪上海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的意义
    三、 研究对象及范围
    四、 文献综述
    五、 论文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 本文的价值与不足
第一章 制度构建:外力驱动的变革
    第一节 建立日本模式的上海实业教育制度
        一、 日本模式实业教育制度建立
        二、 上海实业教育制度草创
        三、 日本模式实业教育制度深化
        四、 上海实业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转向美国模式的上海职业教育制度
        一、 短暂的综合中学制
        二、 职业教育制度的本土化探索
    第三节 构建苏联模式的上海技术教育制度
        一、 苏联模式的技术教育制度建立
        二、 新型教育制度出现
        三、 职业教育制度的实施暂停
        四、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为消长
    第四节 走向市场化的上海职业教育制度
        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变迁
        二、 中等职业教育衰退的原因
        三、 高等职业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四、 国家政策:制度构建的推动力
    第五节 制度构建与外力驱动
        一、 制度构建的本土化进程
        二、 国家政策的支持
        三、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互动
第二章 专业建设:追赶经济的步伐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上海商业教育崛起
        一、 清末各类实业学堂出现
        二、 民初商业学校崛起
        三、 商业教育崛起的原因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上海商业教育发达
        一、 科类设置的法规变革
        二、 商业教育日趋发达
        三、 商业教育发达的原因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上海工业教育大发展
        一、 专业设置以苏为师
        二、 工科专业大发展
        三、 影响专业建设的因素
    第四节 八九十年代:上海第三产业专业兴起
        一、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
        二、 中专和技校专业建设的转型
        三、 补缺型角色:职业中学的专业建设
        四、 专业建设的品牌战略:重点专业建设
    第五节 影响专业建设变迁的因素分析
        一、 政府与学校:此消彼长的牵制
        二、 校长的影响力
        三、 上海城市功能转变的影响
        四、 择业观的变化
第三章 课程之困:徘徊于“学问化”和“职业化”
    第一节 日本课程模式的建立与转变
        一、 清末实业教育课程
        二、 民初实业教育课程
        三、 上海实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第二节 美国课程模式影响下的本土化探索
        一、 本土化探索的背景
        二、 课程标准的推出
        三、 上海的本土化探索实践
        四、 本土化探索的特点
    第三节 苏联课程模式的确立与变革
        一、 苏联模式课程体系确立
        二、 职业教育课程“大跃进”
        三、 调整时期的课程设置变革
    第四节 多元化课程模式的引进与探索
        一、 八十年代职业学校课程实践领域的摸索
        二、 九十年代职业学校课程模式本土化的探索
    第五节 上海职业教育课程演变动因
        一、 社会经济发展制约
        二、 培养目标变化波及
        三、 劳动力市场需求引导
第四章 师资培养:数量到质量的追求
    第一节 清末民初实业教员养成:制度先行
        一、 清末实业教员养成制度确立
        二、 清末实业教员的现实来源
        三、 民初实业教员养成机构建立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职业师资养成: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一、 经验至上:职业教育师资的理论标准
        二、 学历至上:职业教育师资的现实要求
        三、 上海职业教员的现状及特点
        四、 职业教员养成: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 1949年至1978年间的职业师资培养
        一、 职业教育师资要求变化
        二、 上海职业教育师资来源及特点
        三、 职教教师在职培养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实质突破
        一、 八十年代三类职业学校师资状况及不均衡性
        二、 教师资格的发展:提高学历标准
        三、 职业学校师资养成体系初建
        四、 完善职教教师的在职进修
        五、 “双师型”教师需求
    第五节 上海职业教育师资养成的思考
        一、 职业教育师资问题地再现
        二、 教师任职条件的“学历化”进程
        三、 师资养成与进修体制的理想构建
结语
    一、 学习先进引发本土化探索
    二、 制度构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三、 实践运行中形成地方特色
    四、 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教材开发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任务驱动”开发《公差》教材的必要性
    1. 教材的不适用性。
    2. 学生对课程存在恐惧心理。
    3. 教与学存在脱节现象。
    4. 教学评价有待改进。
二、“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发的内涵
三、“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发的主要思路
    1. 结合工作实践, 强化职业能力。
    2. 突出新要求。
    3. 贯彻新国标, 贯穿新理念。
四、“任务驱动”型教材的开发设计
五、“任务驱动”型《公差》教材开发的实践
六、“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0)大学生在网络生存中的迷失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网络和网络生存
    1.1 网络的起源和发展
    1.2 网络的特点
    1.3 网络对人类生活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1.3.1 便利的学习平台
        1.3.2 广阔的生活平台
        1.3.3 自由平等的环境
        1.3.4 缓解压力的渠道
    1.4 网络生存的内涵
        1.4.1 生存
        1.4.2 网络生存
    1.5 网络生存的特征
        1.5.1 生存空间的虚拟性
        1.5.2 人机互动流动性
第二章 大学生在网络生存中的迷失
    2.1 网络迷失的概念与表现
    2.2 大学生网络生存中的自我迷失
        2.2.1 自我迷失
        2.2.2 大学生网络生存中的自我迷失
    2.3 网络迷失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2.3.1 危害身体健康
        2.3.2 荒废学业
        2.3.3 影响人际交往
        2.3.4 危害心理健康
        2.3.5 追求虚拟成就感
        2.3.6 扭曲人生价值观
第三章 大学生在网络生存中迷失的原因分析
    3.1 网络因素
    3.2 教育因素
        3.2.1 家庭教育因素
        3.2.2 学校教育因素
        3.2.3 社会教育因素
    3.3 主体因素
        3.3.1 躁动的青春期
        3.3.2 社会认知偏差
        3.3.3 认同危机
        3.3.4 人际交往障碍
        3.3.5 人格扭曲
        3.3.6 缺乏人生规划
        3.3.7 缺乏宣泄渠道
第四章 应对大学生网络迷失的教育对策
    4.1 构建和谐、绿色的网络环境
    4.2 构建道德机制
        4.2.1 倡导网络文明道德的规范建设
        4.2.2 加强网络道德素养教育
    4.3 构建法律约束机制
        4.3.1 健全网络法律体系
        4.3.2 加强执法力度
        4.3.3 强化国际间合作,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4.4 加强监督管理机制
        4.4.1 加强对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场所的监督管理
        4.4.2 提高网络安全防控监管
    4.5 教育机制
        4.5.1 家庭教育
        4.5.2 社会教育
        4.5.3 学校教育
        4.5.3.1 高校教学改革
        4.5.3.2 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4.5.3.3 加强高校网络心理咨询
        4.5.4 主体自我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论文摘要

四、公差课教材改革势在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D]. 江爱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2]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数列内容的变迁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D]. 蒋玥.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群构建研究[D]. 向安.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4]中职数学辅助教材的开发研究[D]. 阮芳芳.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5]高中数学“函数及应用(数列)”知识团教材难度研究 ——以“人教A版·必修”教材为例[D]. 蔡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6]西安工业技校钳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D]. 白小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
  • [7]技工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D]. 崔礼.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5(01)
  • [8]变革下的本土化进程 ——20世纪上海职业教育研究[D]. 王红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9]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教材开发探索与实践[J]. 杨小刚.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1(05)
  • [10]大学生在网络生存中的迷失及应对策略[D]. 邵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4)

标签:;  ;  ;  

宽容课程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