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繁殖期的饲养管理

蛋鸡繁殖期的饲养管理

一、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林福忠,陈震,林秋娟[1](2021)在《绿壳蛋鸡育成期林地生态养殖技术措施》文中认为绿壳蛋鸡作为"土鸡"肉用,其肉质乌黑结实、鲜美味香、口感极好;鸡肉中各种氨基酸明显高于其他鸡种,具有滋补肝肾、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等功效,是不可多得的"黑色食品"。绿壳蛋鸡育成期林地生态放养结束即可出栏肉用,既营养又健康。本文主要综述了绿壳蛋鸡育成期林地生态养殖技术措施。

杜文辉[2](2021)在《提高商品蛋鸡育成期成活率的措施》文中认为为采用先进有效的饲养管理技术,降低饲养成本,提高蛋鸡育成期成活率,生产出安全、优质、新鲜的禽产品,满足广大销售者需求。育雏的饲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从选择优良健康蛋鸡苗、标准化育雏技术、雏鸡标准体重和均匀度的控制、标准化的断喙技术、标准化的光照程序、标准化的免疫接种制度和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等重要生产环境入手,以提高商品蛋鸡育成期成活率。

王海堂,李孟孟,王桂英,商荣升,王子予,李路胜[3](2021)在《黑水虻幼虫粉对蛋鸡育成期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黑水虻幼虫粉在蛋鸡育成期(10~16周)饲料中应用的可行性,选用480只10周龄海兰褐商品代蛋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配制4种等能等氮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分别添加3%、6%和9%黑水虻幼虫粉,试验期6周,测定及分析黑水虻幼虫粉对育成期蛋鸡生长性能和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黑水虻组鸡末重(FW)、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高于对照组(P<0.05),耗料增重比(F/G)低于对照组(P<0.05),且FW和ADG随着虫粉添加水平升高而降低(P<0.05);3%黑水虻组饲料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消化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虫粉添加水平升高而降低(P<0.05)。综上所述,配合饲料中添加3%黑水虻幼虫粉可改善蛋鸡育成期(10~16周龄)生长性能和饲料养分消化率。

李建国,易范辉[4](2020)在《蛋鸡育成期饲养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蛋鸡育成鸡即为7~20周龄的鸡,育成期是鸡体重、骨骼及卵巢等的重要发育时期,此时鸡群对能量的需求较高,以此才能保障体重正常增长,最终达成鸡群高产稳产的目标。因此蛋鸡的育成期饲养十分重要,以下分析蛋鸡在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技术,长期促进蛋鸡饲养管理效果的提升。

刘江川,高云礼[5](2020)在《蛋鸡育成期的科学饲养和日常管理要点》文中认为蛋鸡育成期是指7周龄至开产前的阶段。雏鸡从7周龄转入育成舍则表明开始进入育成期,该期是否能够培育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蛋鸡性成熟后的产蛋性能和体质。育成期的总目标是培育出体况良好、生产性能高且长时间持续高产的青年蛋鸡群。如果新育成的蛋鸡体质较差,会导致开产后的死亡率较高,且产蛋率下降,容易产出质量差、蛋重小的鸡蛋,且耗料量增加,因此要重视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本文概述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供参考。

柴蓉[6](2020)在《蛋鸡饲养及预产期管理》文中研究表明蛋鸡饲养在我国畜牧养殖业中占有较大比例,我国蛋鸡养殖规模大,总产量高,我国是蛋鸡养殖大国,但并不是蛋鸡养殖强国。主要原因是我国蛋鸡的养殖管理技术不够,大部分都是农户散养,规模化养殖相对较小,散养或者小规模的蛋鸡养殖技术含量不高,同时没有规范化管理导致蛋鸡产蛋率以及蛋品质方面有所欠缺,提高蛋鸡规模化养殖管理措施,改善蛋鸡养殖技术是我国蛋鸡养殖业的发展目标。主要论述蛋鸡饲养及蛋鸡预产期的管理措施,以改善蛋鸡生产性能。

李富贵,刘嘉,苗小猛,桂涛涛,王彦,李地艳,朱庆,赵小玲[7](2020)在《蛋鸡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生殖激素水平及激素受体基因表达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蛋鸡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相关生殖激素含量及其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在24 h内的变化规律与差异,分析血液生殖激素含量变化与产蛋排卵行为的关系。【方法】以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的罗曼蛋鸡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在产蛋高峰期的产蛋时间点,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个时期蛋鸡血液中前列腺素(PGs)、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含量在24 h内的动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相应时间点的前列腺素F受体(PTGFR)、雌激素受体(ERα)、促卵泡素受体(FSHR)和黄体生成素受体(LHR)基因mRNA在输卵管子宫部的日表达水平。【结果】蛋鸡产蛋时间集中在早上08:00-10:00。产蛋高峰期时,一天中06:00、10:00、14:00、18:00的PGs含量显着高于育成期(P<0.05),E2含量在06:00和18:00极显着高于育成期(P<0.01),FSH含量在18:00显着高于育成期(P<0.05),LH含量在14:00、22:00和02:00显着高于育成期(P<0.05)。育成期除LH外,其余3种激素含量在一天中波动不大。产蛋高峰期PGs含量在产蛋前显着高于产蛋后,PTGFR mRNA表达量在产蛋前后4 h均显着(P<0.05)升高;FSH和E2含量在产蛋后(18:00)极显着(P<0.01)上升。子宫组织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变化与相应血液激素含量变化一致。【结论】蛋鸡产蛋时间集中于上午,产蛋高峰期各生殖激素含量总体高于育成期,蛋鸡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的血液生殖激素水平变化规律与输卵管子宫部激素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PGs参与蛋鸡产蛋高峰期的产蛋和排卵过程,E2和FSH可能在蛋壳形成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李富贵[8](2019)在《前列腺素PGF2α和时钟基因Bmal1对鸡子宫上皮细胞前列腺素F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昼夜节律影响动物多种生理过程,包括心血管系统功能、能量代谢、免疫、细胞再生和激素分泌。从生物节律变化角度,研究激素配体-受体和生物钟调控鸡子宫部前列腺素F受体基因(PTGFR)表达变化规律的成因,分析时钟基因和前列腺激素(PGF2α)对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阐述时钟基因和PTGFR基因之间的潜在调控关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以罗曼蛋鸡为材料,选择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时期鸡只,分析不同生理状态下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规律。检测血液中前列腺素(PGs)、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激素受体基因以及时钟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规律。体外培养原代子宫上皮细胞,经免疫组化鉴定后为上皮细胞,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进行不同浓度梯度的激素处理,CCK8检测激素对子宫上皮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并用siRNA干扰上皮细胞中核心时钟基因Bmal1,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时钟基因Bmal1和Per2、时控基因Rev-erb以及PGF2α激素受体基因PTGFR的表达水平,同时探索PGF2α对时钟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如下:(1)罗曼蛋鸡产蛋时间集中在早上8:0010:00,血液中生殖激素在不同时期呈规律性变化,产蛋高峰时期的含量总体上高于育成期,子宫组织激素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变化与血液相应激素变化大体一致;育成期除LH激素外,其余3种激素在一天中波动不大。产蛋高峰时期PGs产蛋前的含量显着高于产蛋后,PTGFR表达量在产蛋前后4 h均显着升高(P<0.05);FSH和E2在产蛋后(18:00)出现极显着上升(P<0.01)。(2)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产蛋期子宫部形态学变化主要表现为:ZT8(14:00)时内膜厚度增高和ZT4(10:00)时肌层厚度降低,ZT16ZT20(22:0002:00)时子宫壁增厚,浆膜厚度则变化不大。(3)成功培养了鸡子宫上皮细胞,并测定了PGF2α和E2激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其中50 nM的PGF2α和10 nM的E2显着促进了子宫上皮细胞体外增殖(P<0.05),但两种激素进行联合处理对细胞体外增殖效果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100 nM PGF2α处理后Bmal1表达量在024 h显着下降(P<0.05),Per2的表达量反之,且Per2的振幅显着增加,PTGFR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或不变(P>0.05);PGF2α处理2448 h时,Bmal1和Per2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而PTGFR的表达量呈显着上升(P<0.05)或不变(P>0.05);PGF2α处理024 h,PTGFR蛋白表达升高,并呈节律性。(4)通过血清休克处理,成功建立了子宫上皮细胞体外节律模型,并探究了时钟基因对PTGFR基因表达规律的影响。血清休克使时钟基因和PTGFR呈规律性表达,干扰时钟基因Bmal1后PTGFR表达量下降(P<0.05),表明时钟基因可以调控PTGFR的表达。综上所述,时钟基因可以调控PTGFR的表达,PGF2α亦可以调控PTGFR和时钟基因的表达,PTGFR的表达变化规律受到二者调控。

张金鑫[9](2019)在《蛋鸡育成期适宜笼养密度与群体规模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针对群体环境中饲养密度与群体规模效应混杂的问题,在保证料位和饮水面积一致的前提下,研究了两者及其组合对青年鸡生长发育、应激敏感性的影响,跟踪了育成期群体环境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后续效应,为笼养育成鸡科学分群奠定了基础。试验一研究蛋鸡育成期适宜笼养密度,选用10周龄青年鸡43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12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第1组饲养在1个整笼(1.48 m×0.68 m)中(12只/m2),第2组饲养在3/4笼中(16只/m2),第3组饲养在1/2笼中(24只/m2)。控制每个重复的料槽长度和饮水器个数,保证所有鸡的料位和饮水面积相同。在13周龄,每组随机挑6个重复,每个重复选2只鸡,采血,取样。在16周龄,对每组剩余6个重复按上述步骤采样。然后,将试验鸡(后6个重复)按重复转入产蛋舍,在相同环境条件(3只/笼,3笼/重复)下饲养至淘汰。结果发现,育成期饲养密度影响青年鸡组织器官指数(16周龄),高饲养密度提高腿肌、回肠、股骨和卵巢比重(P<0.05),在采食量不变的前提下,这可能与鸡只活动量减少有关。尽管育成期饲养密度对产蛋率、产蛋量和料蛋比无影响(P>0.05),但是,高饲养密度显着增加整个产蛋期死淘率(P<0.05)。由此建议,10-16周龄青年蛋鸡的适宜笼养密度为12-16只/m2。试验二研究笼养蛋鸡育成期适宜群体规模,选用10周龄青年鸡3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12个重复。第1组每个重复12只鸡,饲养在1个整笼(1.48 m×0.68 m)中(12只/m2);第2组每个重复9只鸡,饲养在3/4笼中(12只/m2);第3组每个重复6只鸡,饲养在1/2笼中(12只/m2)。控制每个重复的料槽长度和饮水器个数,保证所有鸡的料位和饮水面积相同。在13周龄,每组随机挑6个重复,每个重复选2只鸡,采血,取样。在16周龄,对每组剩余6个重复按上述步骤采样。然后,将试验鸡(后6个重复)按重复转入产蛋舍,在相同环境条件(2只/笼,4笼/重复)下饲养至淘汰。结果发现,育成期群体规模对青年蛋鸡生长发育和产蛋鸡生产性能影响较小(P>0.05),各处理组在血液生化参数、肝脏指数等方面表现出一些零星且不规律的差异(P<0.05),但是,育成期大群饲养的蛋鸡在产蛋期死淘率存在升高的现象。由此建议,10-16周龄笼养青年蛋鸡的适宜群体大小为6-9只/群。试验三研究育成期笼养密度与群体规模对蛋鸡健康生产的组合效应,选用8周龄青年鸡21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6个重复。第1组每个重复6只鸡,饲养在1/2笼中(12只/m2);第2组每个重复12只鸡,饲养在1/2笼中(24只/m2);第3组每个重复6只鸡,饲养在1/4笼中(24只/m2);第4组每个重复12只鸡,饲养在1个整笼(1.48m×0.68 m)中(12只/m2)。控制每个重复的料槽长度和饮水器个数,保证所有鸡的料位和饮水面积相同。在18周龄,每组每个重复选2只鸡,采血,取样。然后,将试验鸡按重复转入产蛋舍,在相同环境条件(3只/笼,3笼/重复)下饲养至淘汰。结果发现,饲养密度与群体规模对青年鸡生长发育存在互作效应,其中,低密度小群体组(12只/m2,6只/群)体重、繁殖器官(卵巢、输卵管)指数最高(P<0.05),提示育成鸡宜使用小规模低密度饲养模式。

刘增民[10](2019)在《温度、光照和饲喂频次对蛋鸡采食的影响》文中指出采食行为是动物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的首要环节,也是其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基本活动之一。采食量与家禽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密切相关,是评估家禽能量代谢和营养需求的基础。在现代化集约养殖环境中,家禽的采食行为受到外界环境、饲养管理、自身代谢产物、中枢和外周信号因子的综合调控。本课题着重研究蛋鸡采食行为的节律性以及环境温热、光照和饲喂次数对家禽采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蛋鸡的正确饲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试验一:间歇温度处理对育成蛋鸡采食及肠道发育的影响本试验选取的11周龄的伊莎褐蛋鸡360只,分为5个处理组。光照保持每天8小时(9:00-17:00光照),采用每日间歇温度处理,基础温度为22℃。对照组保持22℃不变,其他四个处理组分别为24℃、26℃、28℃、30℃。每天10:00-18:00期间进行8小时的温度处理,其余时间回归基础温度22℃。结果显示,在间歇温热处理前6周,22℃采食量较高,28℃组采食量较低。在试验后2周,24℃组采食量最高,30℃组采食量最低(P<0.05)。在非热暴露期,30℃组的采食量仍然最低,且无论在哪个温度处理中,非处理期间的平均每小时采食量均高于处理组(P<0.05)。间歇温热处理4周后,蛋鸡处于26℃或28℃时,肠道比重增加(P<0.05)。在试验后期,22℃组的胃肠比重下降,30℃组的空肠比重下降(P<0.05)。同时,24℃处理显着提升了下丘脑NPY(Neuropeptide Y)的表达量,高温处理显着提高了下丘脑POMC(Pro-opiomelanocortin)和十二指肠CCK(Cholecystokinin)的表达量,低温处理则显着提高了ghrelin的表达量(P<0.05)。试验二:蛋鸡在熄灯前的采食高峰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本试验采用70周龄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正常光照模式(5:00-21:00);试验组将光照时间前移3小时(2:00-18:00)。结果显示,蛋鸡在熄灯前5小时采食量逐渐增加,至熄灯前3小时达到采食高峰,之后采食量逐渐降低(P<0.05)。随着熄灯时间的提前,采食高峰出现的时间也随之前移。抑食基因表达量在采食高峰点时显着下降,钟基因Per2(Period 2)和Cry1(Cryptochrome 1)在采食高峰点时表达量最高,采食高峰结束点时表达量最低(P<0.05)。腺胃钟基因表达无显着差异。试验三:不同光照制度对育成蛋鸡的采食及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9周龄的伊莎褐蛋鸡216只,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从14小时光照直接减为8小时光照;处理组一为光照慢减组,即每周光照时间减少1小时至8小时;处理组二为光照快减组,即每周光照时间减少2小时至8小时。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光照慢减组与光照快减组采食量显着升高(P<0.05)。育成期光照时间快减可以显着增加十二指肠长度和回肠长度;快减组与慢减组的回肠长度显着增长(P<0.05)。光照时间快减导致回肠指数和空肠指数显着增加(P<0.05)。育成期每周递减2小时光照显着提高了下丘脑促食因子NPY的表达量(P<0.05)。试验四:每日不同饲喂频次对育成蛋鸡的采食及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10周龄海兰褐蛋鸡144只,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每天9:00饲喂一次,每次饲喂量为150g/只,并于熄灯后统计全天采食量。两次饲喂组:每天9:00、13:00饲喂两次,每次饲喂量为75g/只,并于熄灯后统计全天采食量。四次饲喂组:每天9:00、11:00、13:00、15:00饲喂四次,每次饲喂量为37.5g/只。结果显示,多次饲喂组的采食量下降,饲喂次数越多则采食量越低,且体重降低(P<0.05)。每日四次饲喂显着降低了肝脏指数和回肠长度;每日饲喂两次显着提高了腺胃指数(P<0.05)。每日饲喂四次显着提高了血糖水平,抑制了蛋鸡采食(P<0.05)。蛋鸡采食后甘油三酯水平显着升高,下丘脑POMC和腺胃ghrelin的mRNA水平显着提高(P<0.05),抑制了之后的采食行为,这可能是增加饲喂频次导致采食量下降的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育成期环境温度保持在24℃有利于蛋鸡生长发育,高温处理会减少采食,造成肠道损伤,30℃高温刺激还会促进下丘脑POMC和十二指肠CCK的表达,从而抑制蛋鸡采食。蛋鸡在光照结束前出现采食高峰,昼夜节律系统对蛋鸡采食高峰的出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育成期逐步缩减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下丘脑NPY的表达量,促进采食。增加饲喂频次会提高血糖浓度,抑制蛋鸡采食。

二、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绿壳蛋鸡育成期林地生态养殖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前期准备
    1.1 生产规划
    1.2 林地选择
    1.3 鸡场布局
    1.4 鸡舍建设
    1.5 设备用具药品
2 营养与饲料
    2.1 营养
    2.2 饲料和水
    2.3 种草
    2.4 喂虫
3 饲养管理
    3.1 进栏与分群
    3.2 放养调教
    3.3 环境卫生
    3.4 防兽害
    3.5 善后处理
4 疾病防治
    4.1 隔离
    4.2 消毒
    4.3 免疫预防
    4.4 药物防治

(2)提高商品蛋鸡育成期成活率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选择优良健康蛋鸡苗
2 标准化育雏技术
    2.1 蛋鸡育雏舍的准备工作
    2.2 育雏舍湿度标准
    2.3 育雏舍通风
    2.4 合理的饲养密度
    2.5 适宜的育雏方式
    2.6 雏鸡给水技术要点
3 雏鸡标准体重和均匀度的控制
    3.1 体重与产蛋性能
    3.2 体重平均重的要求
    3.3 体重均匀度的要求
4 标准化断喙技术
    4.1 断喙前准备工作
    4.2 断喙时的技术要点
5 标准化的光照程序
6 培育期的饲养标准
    6.1 育雏料(0~6周)
    6.2 育成料(7~16周龄)
    6.3 产蛋料(17~18周龄)
    6.4 产蛋前直接使用产蛋料
7 标准化的免疫接种制度
8 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
9 结束语

(3)黑水虻幼虫粉对蛋鸡育成期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黑水虻幼虫粉
    1.2 试验设计和试验日粮
    1.3 饲养管理
    1.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黑水虻幼虫粉对蛋鸡育成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黑水虻幼虫粉对蛋鸡育成期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黑水虻幼虫粉对蛋鸡育成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黑水虻幼虫粉对蛋鸡育成期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4 结论

(4)蛋鸡育成期饲养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育成鸡的培育目的
2 蛋鸡的育雏期和育成期过渡管理
3 蛋鸡的育成中期饲养管理
    3.1 保障饮水的充足及卫生
    3.2 限制饲料
    3.3 对适当密度进行维持
    3.4 光照和通风
    3.5 免疫接种
    3.6 防止啄癖
    3.7控制环境影响
4 蛋鸡的育成后期饲养管理
    4.1 整顿蛋鸡群
    4.2 光照增加
    4.3 饲料更换
    4.4 砂砾饲喂
5 结束语

(5)蛋鸡育成期的科学饲养和日常管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鸡舍准备
    1.1 鸡舍
    1.2 供水系统
    1.3 食槽
    1.4 环境设施
2 科学饲养
    2.1 营养调控
    2.2 定时换料
    2.3 限制饲喂
3 环境控制
    3.1 温度控制
    3.2 湿度控制
    3.3 通风控制
    3.4 光照控制
4 日常管理
    4.1 科学转群
    4.2 分群管理
    4.3 加强疫病防治
        4.3.1 免疫管理
        4.3.2 日常消毒

(6)蛋鸡饲养及预产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育雏期饲养管理
2 育成期饲养管理
3 预产期饲养管理
4 结束语

(7)蛋鸡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生殖激素水平及激素受体基因表达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试验设计
    1.3 血液中激素水平的测定
    1.4 激素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鸡产蛋高峰期产蛋时间记录
    2.2 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蛋鸡血液生殖激素含量的变化
    2.3 输卵管子宫组织中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3 讨 论
    3.1 蛋鸡的产蛋时间偏好性
    3.2 育成期与产蛋高峰期蛋鸡生殖激素含量变化
    3.3 育成期与产蛋高峰期蛋鸡PTGFR、ERα、FSHR和LHR mRNA表达的变化
4 结 论

(8)前列腺素PGF2α和时钟基因Bmal1对鸡子宫上皮细胞前列腺素F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雌禽性腺轴、繁殖器官及其功能
        1.1.1 雌禽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1.1.2 雌禽的繁殖器官
        1.1.3 禽类输卵管子宫部的组织结构
        1.1.4 禽类输卵管子宫部的功能
    1.2 鸡排卵与产蛋规律
        1.2.1 蛋鸡的规律性排卵
        1.2.2 蛋鸡产蛋的连续性
    1.3 生物钟与时钟基因
        1.3.1 生物节律
        1.3.2 生物钟的核心组成单元
        1.3.3 时钟基因调控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
    1.4 性腺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1.4.1 促卵泡素FSH
        1.4.2 黄体生成素LH
        1.4.3 雌激素E_2
    1.5 前列腺素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1.5.1 前列腺素PGs
        1.5.2 前列腺素受体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试剂
        2.1.3 常用试剂的配制
        2.1.4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血液激素的测定
        2.2.2 子宫组织HE染色
        2.2.3 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
        2.2.4 子宫上皮细胞试验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鸡只连产情况及试验材料筛选
    3.2 鸡血液生殖激素含量及生殖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变化
        3.2.1 血液四种生殖激素含量的昼夜变化
        3.2.2 鸡生殖激素受体基因的昼夜表达变化
    3.3 鸡育成期和产蛋期输卵管子宫部时钟基因的昼夜表达变化
    3.4 鸡输卵管子宫组织的昼夜形态学变化
        3.4.1 子宫组织的HE染色结果
        3.4.2 子宫组织的昼夜形态学变化
    3.5 鸡输卵管子宫部上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结果
        3.5.1 鸡输卵管子宫部上皮细胞的培养结果
        3.5.2 原代鸡子宫上皮细胞的免疫组化技术鉴定结果
    3.6 前列腺素PGF_(2α)和雌激素E2对鸡子宫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3.7 前列腺素PGF_(2α)对鸡子宫上皮细胞前列腺素F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3.8 前列腺素PGF_(2α)对激素受体基因PTGFR和时钟基因表达的影响
    3.9 干扰时钟基因Bmal1 对前列腺素受体基因PTGFR表达的影响
        3.9.1 鸡子宫上皮细胞发条机制的建立
        3.9.2 最佳干扰片段筛选结果
        3.9.3 干扰时钟基因对子宫上皮细胞PTGFR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蛋鸡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生殖激素含量及激素受体表达量的变化
        4.1.1 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生殖激素含量变化
        4.1.2 育成期与产蛋高峰期激素受体的表达量变化
    4.2 蛋鸡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时钟基因表达量变化
    4.3 生殖激素对鸡子宫上皮细胞增殖和对时钟基因表达的影响
        4.3.1 PGF_(2α)和 E_2对子宫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4.3.2 PGF_(2α)激素处理对子宫上皮细胞中Bmal1和Per2 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时钟基因对鸡子宫上皮细胞PTGFR基因表达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蛋鸡育成期适宜笼养密度与群体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饲养密度对蛋鸡生产的影响
        1.1.1 饲养密度与动物福利
        1.1.2 饲养密度与生产性能
    1.2 群体规模对蛋鸡生产的影响
        1.2.1 动物的群居性
        1.2.2 群体规模与蛋鸡生产
    1.3 青年蛋鸡的培育
        1.3.1 青年鸡的培育目标与评价体系
        1.3.2 青年鸡生长发育对产蛋期的后续效应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日粮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2.3 常规耗材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一蛋鸡育成期适宜笼养密度研究
        2.3.2 试验二笼养蛋鸡育成期适宜群体规模研究
        2.3.3 试验三育成期笼养密度与群体规模对蛋鸡健康生产的组合效应研究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青年鸡生长发育与应激敏感性
        2.4.2 产蛋鸡生产性能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一 蛋鸡育成期适宜笼养密度研究
        3.1.1 青年鸡生长发育与应激敏感性
        3.1.2 产蛋鸡生产性能
    3.2 试验二 笼养蛋鸡育成期适宜群体规模研究
        3.2.1 青年鸡生长发育与应激敏感性
        3.2.2 产蛋期生产性能
    3.3 试验三 育成期笼养密度与群体规模对蛋鸡健康生产性能的组合效应研究
        3.3.1 青年鸡生长发育
        3.3.2 产蛋鸡生产性能
4 讨论
    4.1 育成期笼养密度对蛋鸡健康生产的影响
        4.1.1 青年鸡生长发育与应激敏感性
        4.1.2 产蛋鸡生产性能
    4.2 育成期群体规模对笼养蛋鸡健康生产的影响
        4.2.1 青年鸡生长发育应激敏感性
        4.2.2 产蛋鸡生产性能
    4.3 育成期笼养密度与群体规模对蛋鸡健康生产的组合效应
5 总体结论
6 课题创新与研究展望
    6.1 课题创新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温度、光照和饲喂频次对蛋鸡采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中枢食欲调节
        1.1.1 神经肽Y(NPY)
        1.1.2 刺鼠相关蛋白(Ag RP)
        1.1.3 前阿片黑素细胞皮质激素(POMC)
        1.1.4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ART)
    1.2 外周食欲调节
        1.2.1 生长素(ghrelin)
        1.2.2 胆囊收缩素(CCK)
        1.2.3 胰岛素(Insulin)
    1.3 环境因子对家禽采食的调控
        1.3.1 温热环境对家禽采食和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
        1.3.2 光照对家禽采食节律和育成期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
        1.3.3 饲喂次数对育成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饲喂日粮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2.2.2 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案
        2.3.1 试验一:间歇温度处理对育成蛋鸡采食及肠道发育的影响
        2.3.2 试验二:蛋鸡在熄灯前的采食高峰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
        2.3.3 试验三:不同光照制度对育成蛋鸡的采食及肠道发育的影响
        2.3.4 试验四:每日不同饲喂频次对育成蛋鸡的采食及肠道发育的影响
    2.4 指标测定方法
        2.4.1 血液指标测定
        2.4.2 组织中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的测定
        2.4.3 反转录
        2.4.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一间歇温度处理对育成蛋鸡采食及肠道发育的影响
        3.1.1 生产性能
        3.1.2 消化器官发育
        3.1.3 食欲基因表达水平
    3.2 试验二蛋鸡在熄灯前的采食高峰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
        3.2.1 生产性能
        3.2.2 血液生理生化参数
        3.2.3 食欲基因表达水平
        3.2.4 中枢钟基因表达
        3.2.5 腺胃钟基因表达
    3.3 试验三不同光照制度对育成蛋鸡的采食及肠道发育的影响
        3.3.1 生产性能
        3.3.2 肠道发育
        3.3.3 食欲基因表达
    3.4 试验四每日不同饲喂频次对育成蛋鸡的采食及肠道发育的影响
        3.4.1 生产性能
        3.4.2 器官指数
        3.4.3 嗉囊食糜重量
        3.4.4 血液生化指标
        3.4.5 食欲基因表达
4 讨论
    4.1 间歇温度处理对育成蛋鸡采食影响
        4.1.1 间歇温度处理对育成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4.1.2 间歇温度处理对育成蛋鸡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
        4.1.3 间歇温度处理对育成蛋鸡食欲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 蛋鸡在熄灯前的采食高峰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
        4.2.1 提前熄灯对蛋鸡采食高峰的影响
        4.2.2 体内循环激素水平参与采食高峰的调控
        4.2.3 食欲基因对采食高峰的调控作用
        4.2.4 钟基因对采食高峰的调控作用
    4.3 不同光照制度对育成蛋鸡的采食的影响
        4.3.1 不同光照制度对育成蛋鸡的生产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光照制度对育成蛋鸡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
        4.3.3 不同光照制度对育成蛋鸡食欲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每日不同饲喂频次对育成蛋鸡的采食的影响
        4.4.1 每日不同饲喂频次对育成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4.4.2 每日不同饲喂频次对育成蛋鸡器官指数的影响
        4.4.3 每日不同饲喂频次对育成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4.4 饲喂前后食欲基因表达
5 结论
6 课题创新和研究展望
    6.1 课题创新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绿壳蛋鸡育成期林地生态养殖技术措施[J]. 林福忠,陈震,林秋娟. 中国畜禽种业, 2021(06)
  • [2]提高商品蛋鸡育成期成活率的措施[J]. 杜文辉.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1(11)
  • [3]黑水虻幼虫粉对蛋鸡育成期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J]. 王海堂,李孟孟,王桂英,商荣升,王子予,李路胜. 中国畜牧杂志, 2021(08)
  • [4]蛋鸡育成期饲养管理技术[J]. 李建国,易范辉. 兽医导刊, 2020(21)
  • [5]蛋鸡育成期的科学饲养和日常管理要点[J]. 刘江川,高云礼. 现代畜牧科技, 2020(09)
  • [6]蛋鸡饲养及预产期管理[J]. 柴蓉.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05)
  • [7]蛋鸡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生殖激素水平及激素受体基因表达规律研究[J]. 李富贵,刘嘉,苗小猛,桂涛涛,王彦,李地艳,朱庆,赵小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8]前列腺素PGF2α和时钟基因Bmal1对鸡子宫上皮细胞前列腺素F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D]. 李富贵.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9]蛋鸡育成期适宜笼养密度与群体规模研究[D]. 张金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温度、光照和饲喂频次对蛋鸡采食的影响[D]. 刘增民.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蛋鸡繁殖期的饲养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