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图书馆学术网站建设实践

福州大学图书馆学术网站建设实践

一、福州大学图书馆学术网站的建设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素娜,詹庆东[1](2021)在《省域学科联盟品牌构建策略探究——以福建省化学学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建立学科联盟不仅能够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更能通过高校与学科之间的联合联动效应,强化自身建设,创新学科发展机制,从而提升区域学科竞争力。[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统计源,在客观分析福建省高校学科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识别优势学科,发现现有的学科分布和结构特点,探讨其外在保障与内生动力。[结果/结论]利用管理学中品牌管理理论,从主体界定、目标树立、内外联动、资产提升四个环节入手,提出福建省化学学科联盟的具体建设路径,为区域跨机构优势学科联盟的构建提供参考。

张颖[2](2021)在《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文献法和网络调查法,以国内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为切入点,结合图书馆网站数据,调查学校和图书馆在资金投入、人才建设、空间设施、文化育人、科研支撑、教学嵌入等方面的现状,重点分析图书馆服务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图书馆在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学校层面规划设计薄弱、重视不足,图书馆方面宣传力度不够、馆员队伍饱和的同时所需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通过优化战略规划、设立"双一流"服务专区、推行机构改革等措施,促进图书馆助力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的有效深入。

邬义威[3](2021)在《合肥地医一本类高校图书馆网站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晁蓉,涂湘波,梁丽群[4](2021)在《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容调查与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意义]旨在为加强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60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样本,通过调查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实施情况,从内容概要、区域分布、服务模式、定位分析四个维度,明晰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容建设的关键所在。[结果/结论]提出融合理念、垂直细分、资源驱动、拓宽用户、多元布局等加强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建议。

李雪梅[5](2021)在《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的法学科研支持服务分析》文中提出法学科研支持服务是我国高校科研支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科研生命周期与法学研究的特点,提出法学科研支持服务框架,并运用网站调查与文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国内53所高校图书馆开展法学科研支持服务的现状,以此为基础分析现有高校图书馆法学科研支持服务的特点,最后提出改善高校图书馆法学科研支持服务的建议。

李剑,林静,韩闯,杜松奇[6](2021)在《基于7Ps营销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区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基于高校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营销策略研究对区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ormation Services, IPIS)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区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特点出发,选择7Ps营销理论作为营销组合策略,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区域IPIS营销现状和经验,发现其存在营销渠道不畅、服务产品适用性不强、服务营销力量弱等问题。文章进而从加强区域服务协作、增强服务产品适用性、规划价格策略和打造服务品牌四个方面来构建营销策略。

臧彤心[7](2020)在《福州古城水系景观营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系作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是影响城市格局、维系生态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要素。在当前城市生态环境亟待提升、城市美学特征日渐缺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潮及城市滨水空间开发机遇的背景下,发掘传统城市的理景艺术有助于改善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困局。水系空间的理景艺术是塑造城市景观的重要推手。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山水城市,“环山、沃野、派江、吻海”的山水环境塑造了其具有代表性和地域特色的风貌。目前福州古城传统水系景观空间的针对性研究相对缺乏,仅有的文章多聚焦于历史水系变迁或传统街区的建筑特征和保护更新。本文采用历史文献图像与现存实例互证以及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福州古城水系景观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秦汉-西晋-唐梁-宋元-明清五个时期水环境变迁基础上,归纳出福州古城的水系构成特征为一江伴城,东带沧溟;三重城濠,河渠穿插;二水穿城,潮汐交会;湖浦绕城,溪流密布。在择水而居的闽越文化、得水为上的风水观念及理水兴城的理水观念影响下,景观演变历程为汉代——水系景观的萌发、西晋至十国——城市水景的发展、宋元两朝——公共水景的兴盛、明清两代——水系景观的成熟;景观分布特征为沿内城河渠带状分布、逐闽江沿岸片状分布和依城郊湖山点状分布。主要水景空间包括以市井性为特征的民居水坊、以商业性为特征的商贸水街和以自然性及公共性为特征的西湖胜景;水景空间理水特征为水脉相通、临水而筑和动静相宜。总结福州古城水系景观总体特征为与山水格局、景观廊道、街巷肌理、水城地标、诗画八景紧密关联的整体意象;以自然环境的融合性、圈层发展的层次性、水景组织的复合性及全民冶游的互促性为代表的营建特色。由此提出五点启示:维护水系生态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顺水架构城市空间,凸显水城风貌;完善水系廊道体系,增强景观渗透;开展滨水集体活动,延续场所记忆。

陈纵[8](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白凯元[9](2020)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与建设实施评价》文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校园空间已无法适应学校的发展要求,新校区的兴建由此成为全国高校基建工作的主题。20余年来,在我国的新校区建设中,校园规划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是否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学校办学和发展的要求?是否便于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是否在建设实施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产生偏差的原因又在哪里?是规划本身不合理,还是工程实际的不可行?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浙江大学作为全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其正在兴建中的紫金港校区西区的规划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文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及建设实施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校园规划评价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工程建设视角,从校区土地利用、建筑组织形式及建筑风格、交通组织、景观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工程性思考6个方面对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进行评价,并以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风险控制为切入点,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十二五”“十三五”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其优点,分析其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求对今后的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戴晓翔,刘敏榕[10](2020)在《图书馆联盟开展跨界疫情应急服务的探索与思考——以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FULink)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研究应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方法,为我国图书馆联盟应急信息服务工作提供借鉴及启示。[方法/过程]基于对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关联企业的SWOT分析、FULink图书馆联盟的应急服务举措介绍以及经验分享,提出联盟与出版社、数据库代理商等其他机构跨界合作模式。[结果/结论]跨界合作模式立足于实践,可操作性强。在面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图书馆与图书馆合作、图书馆与关联企业合作,取长补短,方能共渡难关。

二、福州大学图书馆学术网站的建设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州大学图书馆学术网站的建设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省域学科联盟品牌构建策略探究——以福建省化学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进展
2 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分布现状
    2.1 数据来源
    2.2 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识别
    2.3 化学学科分布情况
3 福建省化学学科联盟建设分析
    3.1“六个一流”提供外部保障
    3.2 合作基础激发内生动力
4 品牌管理视角下化学学科联盟建设路径
    4.1 化学学科联盟建设核心环节
    4.2 主体界定,抓好品牌规划
    4.3 南北双线,建立品牌识别
    4.4 内外联动,丰富品牌内涵
        4.4.1 内部层面
        4.4.2 外部层面
    4.5 资产提升,保持品牌生命力

(2)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调研设计
3“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现状
    3.1 资金投入
    3.2 人才建设
    3.3 空间设施
    3.4 文化育人
    3.5 科研支撑
        3.5.1 传统科研支持服务
        3.5.2 创新科研支持服务
    3.6 教学嵌入
        3.6.1 馆员嵌入
        3.6.2 资源嵌入
4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审视
    4.1 图书馆在高校发展规划中缺位,图书馆定位边缘化
    4.2 宣传力度不足,导致一流学科建设忽视图书馆的作用和功能
    4.3 图书馆人才队伍缺乏,难以支撑一流学科建设服务工作
5“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优化思路
    5.1 依托高校建设方案,制定完善图书馆“双一流”发展规划
    5.2 改造线上线下空间,设立图书馆“双一流”服务专区
    5.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图书馆机构改革

(4)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容调查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调查结果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调查结果
2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2.1 内容概要
    2.2 区域分布
        2.2.1 华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和北京共14所高校)
        2.2.2 华东地区(上海、浙江和江苏共13所高校)
        2.2.3 华中地区(山东、山西、河南共12所高校)
        2.2.4 中南地区(湖北、湖南、广东和福建共12所高校)
        2.2.5 西部地区(陕西、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和新疆共9所高校)
    2.3 服务模式
    2.4 定位分析
3 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容建设探究
    3.1 业态-融合理念数
    3.2 结构-垂直细分
    3.3 方式-资源驱动
    3.4 优势-拓宽用户
    3.5 内容-多元布局

(5)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的法学科研支持服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的法学科研支持服务框架
2 高校图书馆法学科研支持服务现状
    2.1 前期准备阶段的科研支持服务
        2.1.1 学科发展态势分析服务
        2.1.2 前沿热点探索服务
        2.1.3 查收查引服务
        2.1.4 定题服务
        2.1.5 信息调研服务
    2.2 中期实施阶段的科研支持服务
        2.2.1 学术资源获取服务
        2.2.2 科研工具支持服务
        2.2.3 科研数据支持服务
        2.2.4 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2.3 后期成果输出阶段的科研支持服务
        2.3.1 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南服务
        2.3.2 科研数据管理服务
        2.3.3 科研成果存储服务
        2.3.4 科研道德与学术诚信服务
3 高校图书馆法学科研支持服务特点分析
    3.1 传统类服务比较成熟,但深层次服务发展不均衡
    3.2 服务项目类型多样,但数据类型单一
    3.3 服务学科范围广泛,但法学科研支持有待加强
    3.4 网站服务栏目设置分散且层级较深,影响科研用户体验
4 改善高校图书馆法学科研支持服务的建议

(6)基于7Ps营销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区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高校图书馆区域IPIS营销的意义
    1.2 高校图书馆区域IPIS的营销策略设计
2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区域IPIS营销现状
    2.1 区域IPIS的产品策略
        (1)技术含量高低是服务项目分类的主要依据。
        (2)用户根本需求被重视。
        (3)面向不同用户的差异化产品策略。
    2.2 区域IPIS的价格策略
        (1)收费项目。
        (2)定价依据。
        (3)用户采购方式。
    2.3 区域IPIS的渠道策略
    2.4 区域IPIS的促销策略
        (1)基于专业形象塑造的服务产品是最根本的促销手段。
        (2)有影响力的活动或节日容易吸引同类用户参与促销。
        (3)促销活动组合有利于助推节点促销。
    2.5 区域IPIS的人员策略
    2.6 区域IPIS的过程策略
    2.7 区域IPIS的有形展示策略
        (1)核心展示。
        (2)边缘展示。
3 国内高校图书馆区域IPIS现状问题分析
    3.1 营销渠道不畅通
    3.2 服务产品适用性不够
    3.3 服务营销力量薄弱
4 高校图书馆区域IPIS营销发展对策研究
    4.1 加强区域服务协作
    4.2 增强服务产品适用性
    4.3 规划价格策略
    4.4 服务品牌化
        (1)挖掘自身品牌特色,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
        (2)扩大品牌辐射范围。
5 结语

(7)福州古城水系景观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态环境的提升需求
        1.1.2 城市美学特征的日渐缺失
        1.1.3 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机遇
        1.1.4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动向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相关概念释义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传统城市水系景观营建的相关研究
        1.3.2 福州古城的相关研究
        1.3.3 福州水系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福州古城水系环境基础
    2.1 福州地区自然环境溯源
        2.1.1 闽江入海口水系环境
        2.1.2 福州古城地理环境
    2.2 福州古城的水系变迁
        2.2.1 秦汉时期:自然水系的庇护
        2.2.2 西晋时期:自然水系的改造
        2.2.3 唐梁时期:人工水系的开发
        2.2.4 宋元时期:内外水系的梳理
        2.2.5 明清时期:内外水系的式微
        2.2.6 福州古城水系变迁规律
    2.3 福州古城的水系构成特征
        2.3.1 一江伴城,东带沧溟
        2.3.2 三重城濠,河渠穿插
        2.3.3 二水穿城,潮汐交会
        2.3.4 湖浦绕城,溪流密布
    2.4 福州古城的水系运行特征
        2.4.1 用潮之利的入城水法
        2.4.2 避水之害的防洪体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州古城水系景观分布与演变
    3.1 福州地区社会文化溯源
        3.1.1 择水而居的闽越文化
        3.1.2 得水为上的风水观念
        3.1.3 理水兴城的营城思想
    3.2 汉代:水系景观的萌发
        3.2.1 整体水城景观:水围绕城
        3.2.2 主要水系景观类型与分布
        3.2.3 水系景观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3.3 西晋至十国:城市水景的发展
        3.3.1 整体水城景观:城依水上
        3.3.2 主要水系景观类型与分布
        3.3.3 水系景观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3.4 宋元两朝:公共水景的兴盛
        3.4.1 整体水城景观:水城分离
        3.4.2 主要水系景观
        3.4.3 水系景观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3.5 明清两代:水系景观的成熟
        3.5.1 整体水城景观:水穿城中
        3.5.2 主要水系景观
        3.5.3 水系景观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3.6 福州古城水系景观分布和演变特征
        3.6.1 水系景观分布特征
        3.6.2 水系景观整体演变
        3.6.3 水系景观演变动因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代福州古城主要水系景观空间类型
    4.1 以河界坊——民居水坊
        4.1.1 水坊源流
        4.1.2 水坊肌理
        4.1.3 主要水景空间
        4.1.4 水坊景观特色
    4.2 逐江成市——商贸水街
        4.2.1 水街源流
        4.2.2 水街肌理
        4.2.3 主要水景空间
        4.2.4 水街景观特色
    4.3 拥湖为胜——西湖胜景
        4.3.1 西湖源流
        4.3.2 湖景建设
        4.3.3 主要水景空间
        4.3.4 西湖水景特色
    4.4 福州古城水系景观空间的理水特征
        4.4.1 水脉相通
        4.4.2 临水而筑
        4.4.3 动静相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州古城水系景观总体特征
    5.1 福州古城水系景观整体意象
        5.1.1 形胜优化——山水格局
        5.1.2 水绿相映——景观廊道
        5.1.3 水路交错——街巷肌理
        5.1.4 水景聚焦——水城地标
        5.1.5 水境交融——八景升华
    5.2 福州古城水系景观营建特色
        5.2.1 自然环境的融合性
        5.2.2 圈层发展的层次性
        5.2.3 水景组织的复合性
        5.2.4 全民冶游的互促性
    5.3 福州古城水系景观营建启示
        5.3.1 维护水系生态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
        5.3.2 顺水架构城市空间,凸显水城风貌
        5.3.3 完善水系廊道体系,增强景观渗透
        5.3.4 开展滨水集体活动,延续场所记忆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9)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与建设实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文献查阅法
        1.3.2 统计分析与对比分析
        1.3.3 实际参与
        1.3.4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高校校园规划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当前校园规划及规划评价研究的基本特点与不足
        2.3.1 校园规划研究忽视对于工程经济性、施工便利性及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
        2.3.2 校园规划研究忽视对于建设规划的研究
3 工程与工程建设
    3.1 工程的概念
    3.2 工程的特征
    3.3 工程基本建设流程简介
    3.4 工程风险
        3.4.1 设计阶段的风险因素
        3.4.2 招投标阶段的风险因素
        3.4.3 施工阶段主要风险
    3.5 校园规划的工程性思考
        3.5.1 方案规划中工程问题
        3.5.2 建设规划及其实施中的工程问题
4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评价
    4.1 校区概况
        4.1.1 区位情况
        4.1.2 规划原则
        4.1.3 建设情况
    4.2 研究资料及评价体系
    4.3 土地利用评价
        4.3.1 土地利用评价体系
        4.3.2 校区功能布局评价
        4.3.2.1 校区功能布局研究
        4.3.2.2 功能布局总体评价——社区型校园的实现
        4.3.2.3 校园中有机生长理念的体现与其不足
        4.3.3 校区用地指标评价
    4.4 建筑组织形式及建筑风格评价
        4.4.1 建筑组织形式及建筑风格评价体系
        4.4.2 主要建筑组织形式及建筑风格调查
        4.4.3 建筑风格评价
        4.4.3.1 建筑风格总体评价
        4.4.3.2 求是书院文化建筑群“坐南朝北”的建筑布局评价
        4.4.4 工程性评价——影响建筑风格的工程问题
    4.5 交通组织
        4.5.1 交通组织评价体系
        4.5.2 道路系统评价
        4.5.2.1 道路系统调查
        4.5.2.2 道路系统总体评价——机非分离、步行优先、等级分配明确、与环境和谐
        4.5.2.3 宜山环路、6号路道路等级定位评价——定级偏低
        4.5.2.4 工程性评价(一)—前期设计的桥梁等级未考虑施工交通组织要求
        4.5.2.5 工程性评价(二)—早期规划的地下通道设置于工程经济、施工组织不利
        4.5.3 静态交通评价
        4.5.3.1 静态交通调查
        4.5.3.2 静态交通评价
        4.5.4 施工交通管理措施评价
        4.5.4.1 施工交通管理背景
        4.5.4.2 施工交通管理措施评价
    4.6 景观规划评价
        4.6.1 评价体系
        4.6.2 景观系统规划
        4.6.3 防汛泄洪规划
        4.6.4 景观规划评价——尊重地脉与传承文脉
    4.7 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评价
        4.7.1 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情况
        4.7.2 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评价
    4.8 本章小结
5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实施评价
    5.1 “十二五”期间建设实施评价
        5.1.1 《“十二五”规划》及实施情况简介
        5.1.2 《“十二五”规划》未能实现的原因分析
        5.1.3 学生生活区组团(西)建设实施中的风险因素介绍
        5.1.3.1 学生生活区组团(西)情况简介
        5.1.3.2 案例小结
    5.2 “十三五”期间建设实施评价
6 总结与建议
    6.1 紫金港校区西区校园规划经验的总结
    6.2 校园规划改进的工程建议
        6.2.1 校园规划应能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
        6.2.2 校园规划应考虑工程建设的约束条件(经济性和施工组织上的可操作性)
        6.2.3 校园规划的可靠性,能够应对外部条件的变化
        6.2.4 校园规划应具有预见性
        6.2.5 工程材料的选用应倾向于常规化
        6.2.6 必要的施工交通管理措施
    6.3 校园建设规划及其实施的工程建议
        6.3.1 确定合理的工程建设周期
        6.3.2 确定合理的工程建设实施顺序
        6.3.3 做细功能对接和提高设计质量
        6.3.4 合理招标策略
        6.3.5 施工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10)图书馆联盟开展跨界疫情应急服务的探索与思考——以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FULink)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疫情对与图书馆关联企业的影响
2 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关联企业的SWOT分析
    2.1 优势(S-Strengths)
    2.2 劣势(W- Weaknesses)
    2.3 机会(O-Opportunities)
    2.4 威胁(T-Threats)
3 FULink应对疫情的具体实践
    3.1 加大技术支持,确保网络畅通
    3.2 牢记“一心两翼”,提供精准精细服务
    3.3 加强服务宣传,甄别真假信息
    3.4 专利信息服务,助力抗击疫情
    3.5 统计各馆服务,做好绩效工作
    3.6 挖掘特色资源,整合特色资源
    3.7 携手合作商家,助力阅读推广
4 存在问题与启示
    4.1 启示一:明确服务内容和方案
    4.2 启示二: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
    4.3 启示三:进一步加强了联盟内及相关各方的合作
5 建议
    (1)建立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机制。
    (2)制订跨界应急服务合作措施。
    (3)加强图书馆全员应急服务培训。
    (4)警钟长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5)将应急服务项目写入图书馆和图书馆联盟的“十四五”规划。
6 结语

四、福州大学图书馆学术网站的建设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省域学科联盟品牌构建策略探究——以福建省化学学科为例[J]. 王素娜,詹庆东. 情报探索, 2021(07)
  • [2]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J]. 张颖.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1(04)
  • [3]合肥地医一本类高校图书馆网站服务研究[D]. 邬义威. 安徽大学, 2021
  • [4]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容调查与建设研究[J]. 晁蓉,涂湘波,梁丽群. 情报探索, 2021(04)
  • [5]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的法学科研支持服务分析[J]. 李雪梅.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02)
  • [6]基于7Ps营销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区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营销策略研究[J]. 李剑,林静,韩闯,杜松奇.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1(01)
  • [7]福州古城水系景观营建研究[D]. 臧彤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8]“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9]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与建设实施评价[D]. 白凯元. 浙江大学, 2020(01)
  • [10]图书馆联盟开展跨界疫情应急服务的探索与思考——以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FULink)为例[J]. 戴晓翔,刘敏榕. 图书情报工作, 2020(15)

标签:;  ;  ;  ;  ;  

福州大学图书馆学术网站建设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