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初级笔试笔试选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初级笔试笔试选题

一、北外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初级笔译试题选登(论文文献综述)

吕晓轩[1](2018)在《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开发及效度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至2018年1月,已有252所高等院校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外国语言文学类翻译本科专业,多数院校均开设笔译研究方向,语种以汉英为主,其他语种为辅。翻译本科专业毕业生的笔译能力检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笔译能力测试则是翻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翻译本科专业毕业生能力水平的评价依据“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三级)的成绩作为参考,尚未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学业测试。虽然“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三级)也是能够检验应试者的口笔译能力,但是其资格考试的能力构念与《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翻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缺乏一致性。因此,开发一项能够检验本科翻译教学质量和有效衡量学生笔译能力的测试是必要的。本研究将立足于提高专业教学有效性,促进翻译专业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而开发“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并开展效度验证。测试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测试构念,对于笔译测试而言,就是界定笔译能力。本研究基于《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梳理国内外翻译能力模型,并借鉴其他学科在能力研究方面的现有成果,参考现有国内外的翻译能力模型,提出了翻译专业学生笔译能力的体系框架。并且,根据测试构念的可操作化原则,确立翻译专业应届毕业生学业测试背景下的笔译能力构念。确立测试构念后,本研究进一步明确测试对象,考试面向翻译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根据测试类型的要求,明确该考试的性质为标准参照性学业测试。本研究基于国外考试开发机构的大量优秀的实践经验,设计笔译能力测试开发流程,保障开发的合理性以及测试的信度、效度和公平性。为了保证笔译能力测试充分发挥其对本科翻译教学的检测和保障作用,那么测试效度的验证是关键。在测试学、心理学和翻译学的相关理论指导下,构建社会认知框架下的测试效度验证框架,基于整体效度观,运用访谈、试测、问卷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方面采集效度证据,并对收集的语境效度、理论效度、效标关联效度、评分效度以及后效效度的证据加以分析,证明“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具有较高的效度。翻译专业八级笔译能力测试是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检测的重要工具,其测试结果代表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笔译能力水平。该测试结果既能够反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为职场工作招聘提供参考。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将为其他语种的笔译能力测试开发提供参考。

王天予[2](2018)在《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翻译教学与研究的飞速发展,本科翻译教学模式也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关注学习者的社会性互动和人文成长,符合译者能力形成规律,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模式(SCTM),包括分析其构成要素,设计模式框架,以及具体模式应用形式。主要研究问题涉及该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为本科翻译专业提供宏观教学设计。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完成,旨在探析当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诉求以及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模式建构提供背景数据和维度参考。定量分析主要包括问卷数据和文献数据的定量分析,旨在提供学习者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分析。本研究认为SCTM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要遵循“一致性建构”原则,即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及教学评价设计要有内在一致性。SCTM教学目标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能力、(与翻译相关)通识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与能力为维度,根据本科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设计具体教学目标。SCTM的课程体系依据教学目标共包含上述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五个课程模块,旨在实现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建构。SCTM的主要教学理念是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设计从简到难的不同教学活动,使其最终能够完成完整的翻译项目。SCTM的评价体系包括宏观教学管理评价和微观译文质量评价。宏观教学管理评价旨在引导学生管理自身学习过程,应包括多种评价方式。微观译文质量评价旨在培养学生对自己翻译作品的评价能力,如译文的准确性、专业性与翻译任务的契合度等。本研究为本科翻译专业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实践设计提供蓝本,可供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参考。通过实践社会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设计可以审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中本土化的可行性,为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提供修正或补充的维度和观测点。

李胜利[3](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认为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陈瑜[4](2017)在《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口译能力评估研究 ——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在国际性活动和事务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口译服务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口译这一职业不断发展。口译职业的热门化催生了口译学习的热情和需求。许多高校对于翻译(笔译和口译)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口译学习和口译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除了研究生阶段的口译学习之外,本科生阶段也愈发重视口译教学。与此同时,对于口译能力的评估和口译教学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口译评估是口译教学培训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口译评估是评估课程项目质量以及评估对象能力的重要工具,使用合理的方法和标准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对口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口译评估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也能让口译评估的结果更好地指导教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口译课程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对于口译评估的方式和标准以及口译教学模式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也存在很大的争议空间。这一问题在本科阶段尤为突出。本文旨在基于口译过程探析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的本科生口译评估模式及评估标准。本文第二章对中西方口译研究的历史做了详细的分析。西方的口译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级研究阶段主要是回顾式和总结经验式的研究,几乎不存在跨学科属性。第二阶段以实验心理学研究为主,借助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了口译的认知问题,具有跨学科性质,但是其科学性仍有局限。第三阶段的主要研究重点是口译过程和口译模型,包括释意理论,Gile的精力分配模型、Gerver的同声传译过程模型、Massaro的话语理解信息处理模型、Moser的话语理解信息处理模型等等,但是大多重理论、轻实证。第四阶段更加重视研究的实证性,口译研究真正成为了一个兼具理论性、科学性、跨学科性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中国方面,虽然发展程度和西方口译研究相比仍相对落后,但是发展速度却是非常迅猛的。中国口译研究的重要事件节点主要是在中国召开的几次重要的口译研讨大会。国内的口译研究者、口译教师们借着这些口译研讨会的机会分享和交流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方面的成果和心得,推动了我国口译理论研究和口译教学的不断发展。我国口译研究早期主要是关于口译现象和口译培训的,没有构建起口译研究的体系和框架。第二阶段开始,国内的研究人员就口译教学、口译职业、口译市场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研究思路逐渐成熟。第三阶段国内口译研究开始进入一个跨学科阶段,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第四阶段则是中国口译研究实现专业化和与国际化的阶段。本文第三章对口译过程和口译模式研究进行了梳理。在对中西方有关口译模型研究历程进行回顾之后,这一章节重点讨论了中西方口译模式中最有影响力的三个模式,分别是释意学派的三角模型、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和厦门大学提出的口译模型。在释意派模型中,口译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意义脱离语言和再表达,这一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呈三角形走向。其中,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从理解到内容再现之间重要的步骤。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结合了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研究,用一系列等式描述了关于口译过程中口译员的表现和大脑活动的一个精力制约模型,阐释了口译中口译员在同步处理听力、理解、记忆、产出等任务时如何分配精力,并用相关等式说明了交替传译任务完成必须满足的条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分析口译过程中的错译和漏译现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厦大模式的原型是Gile的口译模式,同时也是对Gile模式的补充和改进。厦大模式包括了理解、重构、分析、口译技巧和职业素养。厦大口译模型并不是线性模型,而是交互性的模型,并且,厦门大学将这一口译模型运用到了实际口译教学中,证实了这一模型的可操作性。通过梳理和对比,本章节总结认为,Gile和厦大口译模型在口译教学培训和口译评估中的指导作用更显着、更容易量化,此二特性也正是现今口译教学和口译评估所需要的。本文第四章对口译评估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特别是对口译评估内容(参数)的研究。研究者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口译质量评估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听众以及现场因素对于口译质量评估的影响。评估内容(参数)类研究主要以期望和反馈型实证研究为主,这一类研究一般是基于测量口译现场的相关人员(与会的听众、发言人、会议组织者、口译员或同行等)对口译服务质量的期待和后续的反馈,了解口译服务各方期望的内容参数和对各方面的重视程度可以帮助口译评估者们明确口译评估内容,并据此制定相关标准。西方对此的主要研究者包括Bühler、Kurz、Gile、Marrone、Vuorikoski、Kopczynski、Moser-Mercer、Collados Ais、Andres、Tommola、Pardas Macias等,中国的主要研究者有胡庚申、钱炜、鲍刚、何慧玲、汝明丽、杨承淑、陈菁、陈湘蓉等。通过对中西方关于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回顾,本章节总结了口译评估研究的发展的特点,并对相关研究在实证方面的不足做了分析,包括评估者有效性、理论支撑缺失、过于注重口译结果以及研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等。本文第五章对现有口译评估模式与标准进行了探析。这一章节首先对口译评估模式进行了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口译职业评估和口译课程评估。其中,口译职业评估又可以分为前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前期评估具体分为资格认证型评估和入职招募型评估。口译课程评估可以按照时间节点分为前瞻性评估和回顾性评估,按照评估实体也可以分为口译能力评估和口译质量评估。在本科生的口译评估中,需要先确定口译评估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设计评估模式、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本文认为,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更适合定性为口译能力评估而不是口译员质量评估。在明确了口译评估的种类之后,本章节进一步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现有的口译评估项目,包括欧盟、NAATI、全国外语口译证书、CATTI、SIA、上外高翻等,指出几种口译评估都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级,都根据不同级别和程度对考核内容的难度进行了划分,评估形式或包含笔试和口试。在分析了评估模式之后,本文对比了现有的评估标准,其中包括鲍刚的口译竞赛评估表、杨承淑的口译专业考试评分表、叶舒白和刘敏华的忠实度量表和通顺度量表、陈菁的口译标准量表,以及厦门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外高翻学院、英语高级口译证书口试阶段评分表使用的评估标准表等。本章节总结指出了口译评估研究的特征和问题,也对比分析了现有评估标准的差异和对本文研究的借鉴意义。本文第六章在之前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的四个维度,即评估的可信度、真实度、有效度和交互度。在四个维度的指导框架下,本章节从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出发构建本科生口译评估体系。从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对于口译过程的探讨出发,分析了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要素,提出了本科口译(交替传译)课程评估内容模块。其中包括听力理解、分析转换、记忆、协调/策略和产出/表现,其中,记忆又被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笔记,产出/表达被细分为双语表达和交际沟通,对每一个模块进行了定义和描述。在此基础上,本章节详细制订了一份评估标准表,其中包括了各个评估模块、各自所占的比重以及相应的评估方法等。评估模块是基于之前的探讨划分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和定性,模块不同,使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同。而评估模块在评估结果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听力理解占20%、分析转换占25%、记忆占25%、协调/策略占10%、产出/表现占25%。本文第七章对第六章的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标准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对评估对象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访问方面,本章节对105名本科学生发放了问卷,问题涉及口译授课和口译学习的方方面面,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实证研究方面,本章节对这105名进行了口译能力评估,使用的是本文在上一章中提出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在采集了评估结果数据之后,本章节运用SPSS统计工具就评估标准效度、评估参数要素、本科生口译笔记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了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标准各项参数与评估结果的相关性,也分析了本科生在口译评估中出现的问题。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就这一标准做出的口译评估结果是有效的,且这一标准也是可行的。同时,听力理解、语言、逻辑、术语、短时记忆和表现呈现了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说明这几个因素都对评估者现场的评分产生影响。同时,与评估最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是听力理解部分,由此可见,评估时,译语的正确性是对评估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同时,就英文语言与中文语言对现场表现评估的影响比较而言,可以发现,中译英中,语言与表现的相关性更大。此外,从笔记完整度与表现、短时记忆、听力理解的相关性来看,笔记完整度和听力理解、表现及短时记忆均没有相关关系,而笔记完整度与评估则呈负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笔记对于评估对象的评估过程起到了阻碍作用。同时,本章节还分析了评估对象在评估标准的各个模块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于教学的指导和启示。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总结指出,任何一个评估模式的建立,都要解决这几个问题,一者评估什么样的能力,二者怎样划分这些能力,三者如何评估这些能力。建立口译评估标准时,应当根据口译评估模式和口译评估的目的来决定评估量表的内容参数。而如何确定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的各个项目,必须建立在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此外,评估体系的建立也必须经过实证研究的验证。就本文的意义与价值而言,本文对于口译教学中的三大要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教学者,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而本文提出的评估体系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及可信度,涉及到的人力、精力和时间较之传统评估有所增加,这也是需要改进之处。而就研究而言,本文的实证研究还是存在不少的不足和缺憾。最后,本文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为本科生口译评估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框架和不同的研究角度。在未来,更多的口译实证研究能关注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这一课题,探索适用于本科口译课程的口译教学和评估模式,让两者能够更好地相互结合,相互启发,优化口译能力培养,从而提高我国本科口译课程的教学水平。

郭烨[5](2017)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对口译学习的反拨作用研究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TI学生为例》文中认为反拨作用,即考试对教学的影响,是近三十年来语言测试领域的研究热点,甚至有学者将反拨作用视为衡量考试效度的重要指标,可见反拨作用的价值和意义。2007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设立,标志着中国翻译教育进入职业化发展阶段。中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CATTI)是中国唯一国家级的翻译职业认证考试,代表了最权威的翻译职业人才评价标准。自MTI成立以来,相关方不断呼吁与推动CATTI与MTI教育的衔接,也出台了鼓励政策,意图发挥该项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反拨作用来引导翻译教学,进一步促进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研究旨在探讨CATTI二级口译考试对MTI学生口译学习的预期反拨作用是否实现,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1)CATTI二级口译考试预期对MTI学生的口译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反拨作用?(2)CATTI二级口译考试实际对MTI学生的口译学习产生了什么样的反拨作用?(3)预期反拨作用实现程度如何?为了回答以上问题,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访谈总结出了CATTI的预期反拨作用,即希望MTI学生能够通过长期积累和高强度训练全面系统培养自己的口译能力,包括语言基础、口译技巧和知识面三部分。接下来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了MTI学生的备考行为,本研究发现他们整体备考强度不高,且备考时间短,在备考内容上他们更注重口译技巧和知识面的培养,语言基础相对来说成了被忽视的一部分。经过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CATTI二级口译考试对MTI学生口译学习的预期反拨作用仅部分实现。在学习内容上,考试未能引导MTI学生全面培养口译能力,他们对口译技巧和知识面的关注高于语言基础;在学习方法上,考试也未能成功引导MTI学生进行长期积累和高强度训练。导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CATTI的低风险、CATTI与MTI的衔接程度不高、现行衔接政策制定不当等。为了促进预期反拨作用的实现,本研究建议增加CATTI对MTI教师和管理层的风险、促进MTI课程设置与CATTI考试目标的衔接、调整现行衔接政策等。本研究将测试学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从反拨作用理论视角探讨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的后效,为相关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命题人调整考试与政策设计提供了参考,有利于促进考试预期反拨作用的实现。

彭梅[6](2014)在《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 ——以上海某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构建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高等继续教育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继续教育英语教学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教学改革力度总体较小,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不够。从教师角度看,课堂教学基本上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学习者角度看,成人学生听说能力尤其薄弱,他们迫切希望提高听说技能。本文针对继续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原则和步骤,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培养过程展开研究(共四轮),试图探索出一条培养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者对学生听力的培养重点通过以听写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来进行,对口语能力的培养重点通过以小组合作式英语短剧排演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同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和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者主要通过测试、问卷、访谈、学生书面报告、教师日记和录像等方式收集数据,利用描述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标注归纳等方法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四轮行动研究,笔者实施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他们不仅听写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听写成绩均分从5.25分提高到11.03分,口试成绩均分从79.83分提高到86.80分),其语法使用、词汇量、拼写准确性、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兴趣、态度、动机、学习策略和交流技巧等方面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笔者得出结论:针对学习者特点实施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是非常有效的提高学习者听力和口语水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对学习者施以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培训并且合理利用形成性评价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1)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在国内现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论文中较少见。该学习群体具有明显区别于普通全日制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者特点,因此如何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深化对该学习群体的认识、总结其学习外语的特征有助于拓宽国际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的核心内容为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听写”和“合作式短剧排演”活动、结合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和形成性评价来培养成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相比该领域之前以理论式探讨和教学经验总结为主的英语教学类研究,本研究内容比较有创意。3)研究方法和研究时长的创新:本研究主要采用教师行动研究法,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进行了4个学期(共4轮)的行动研究,研究方法和时长在我国高等英语教学领域比较少见,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本篇论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指出对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作者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和评析:成人外语学习者特点、听力和口语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语言学习策略培训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文献综述基础上笔者阐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环境和对象、初步研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过程简述。第四章作为本论文最核心的章节,主要从听力和口语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对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分别通过以“听写”和“合作式短剧排演”为主要手段的系列活动来进行,按照行动研究开展的特点,逐一对四轮研究过程进行具体描述、分析、评价和反思。第五章是总结与反思。笔者以鸟瞰的角度对四轮行动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式总结,对本文四个研究问题做出正面回答,肯定了听写教学和短剧排演教学的积极效果,概括出比较有效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对在研究过程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的学习策略培训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进行描述、讨论和总结。最后一章结语部分首先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继而从应用层面讨论本文对继续教育英语教学产生的教学启示,反思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谢慧[7](2013)在《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对高职口译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本文探讨并揭示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对高职口译教学实施的指导意义。笔者介绍并分析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原则,以此为基础分析交际法口译测试的特点。由于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科学的口译测试会对口译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以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为指导,分析我国现行四大口译资格证书的真实性、交互性与评估标准及其对口译教学的指导作用。同时,以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高职学生与教师的调查问卷和电话访谈,分析学生的特点与口译教学的现存问题。结合符合高职口译实际情况的厦门大学口译资格证书的Ⅰ级和Ⅱ级,探讨总结出适合高职口译教学的发展策略,进一步证明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对语言测试更为客观全面的解读,它把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场景相结合,指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由各种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过程。本文以该理论作为主导框架,通过对高职口译的课程目标、师资、教材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提出符合高职口译教学特点的发展方向:要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朱玉彬[8](2013)在《双语对应语料库与学生译者翻译能力培养 ——对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变化情况的计算机辅助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瑞典翻译研究者就已经利用瑞典语语料库开展了“翻译腔”的研究,同期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发现语料库在统计和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随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语料库方法现已在翻译普遍项、翻译语言特征、译者风格、翻译教学、口译研究和机器翻译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迄今为止,语料库翻译教学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对语料库的教学功能以及语料库翻译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的理论探讨与试点研究层面。具体而言,一些研究者从教学理论或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语料库翻译教学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实施原则;另外一些研究者采用仅有几个受试对象参与的实验研究方法,探究译者使用语料库资源后所产出的译文的质量;还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向学生译者呈现语料库的检索结果,研究他们学习和阅读双语对齐语料例证的心得。然而,针对语料库本身对译者翻译能力外在表现的影响以及译者查询语料库资源时思维活动情况的研究,研究者却很少触及。本论文研究双语对应语料库(也称双语平行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翻译能力在不同翻译方向和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活动中的表现及相关思维活动情况。具体而言,本研究完成了对以下两大问题的探索:1.参考使用双语对应语料库进行翻译的学生译者是否比不参考使用这一资源进行翻译的学生译者翻译质量要高(对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翻译能力外在表现的研究);2.学生译者查询双语对应语料库时的思维活动是否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点(对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思维活动的研究)。在探索这两大问题时,研究者提出了两组相应的研究问题:第一组研究问题聚焦于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1)在不同的翻译方向上,双语对应语料库是否明显有助于提高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水平?(2)在不同语域类文本的翻译中,双语语料库是否也明显有助于提高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水平?(3)对母语水平和外语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译者,双语语料库是否明显有助于提高他们在不同翻译方向和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活动中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水平?第二组研究问题主要涉及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的思维活动情况:(4)在原文理解和译文生成两个阶段,双语对应语料库对学生译者的思维活动有何影响?(5)学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双语对应语料库资源解决翻译困难、做出翻译决策时,其思维活动是否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点?(6)学生译者在使用双语对应语料库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7)双语对应语料库如何运用才能对学生译者的翻译思维决策过程产生最为积极有效的影响?本研究采取实验研究的路径,选取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两个自然班的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在自建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平台基础上,利用自建、购买和免费在线使用的双语对应语料库,通过为期一学年的实验研究,采用四次翻译测试与回顾式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借助Excel、GoldWave和SPSS等工具软件,对所获取的多种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藉以弄清双语对应语料库对学生译者译文质量的影响以及学生译者使用这一资源时的思维活动特点。具体而言,本实验研究将双语对应语料库资源作为自变量,在实验组受试者使用这一资源、对照组受试者不使用这一资源的实验条件下,探究学生译者翻译能力这一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即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水平是否有显着变化以及实验组受试者在使用双语对应语料库资源进行翻译时的思维活动情况。为了能够具体测量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本研究推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基于翻译过程的翻译能力理论模型,将翻译能力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为原文理解能力和译文生成能力,然后用对应的“信息传达”六级量表和“风格表达”四级量表作为评测指标对学生译者的译文进行评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1)在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不同的翻译方向上,双语对应语料库的介入对学生译者译文质量的某些方面(如一些常用词汇和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程度以及译文中搭配结构符合目标语规范的程度)能够产生较明显的积极影响。(2)就普通语言语域类文本的翻译而言,双语对应语料库对提高学生译者的英译汉能力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对学生译者汉译英能力的提高未表现出积极作用;在特殊语言语域类文本英汉与汉英两个不同方向的翻译中,双语语料库的介入对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积极影响都只限于译文篇章结构的某些地方,如一些专业词语的恰当翻译。(3)就母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译者而言,在不同的翻译方向和不同语言语域类文本的翻译活动中,查询双语对应语料库资源和不查询这一资源的学生译者在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水平上并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但在特殊语言语域类文本汉译英的某些方面(如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与专业语言的地道使用等),双语语料库的介入对提高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水平可以发挥较明显的积极作用;母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译者也呈现出类似情况。另一方面,外语水平高的学生译者在进行汉译英时,使用双语对应语料库有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他们在运用质量良莠不齐的双语语料时可能会出现误判,导致译文质量下降;而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译者在进行汉译英时,可从双语对应语料库提供的语料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参考,但从整体来看,借鉴双语语料并不能明显提高他们译文的质量。第二方面,学生译者翻译时的思维活动方面:(4)翻译普通语言语域类文本时,双语对应语料库可在原文理解阶段帮助学生译者更深刻地理解英语原文。翻译汉语中的一些古旧词语时,学生译者也可以通过双语语料库提供的英语对译表达方式深入理解此类词语的意义。在普通语言语域类文本的译文生成阶段,双语对应语料库可以为学生译者提供更多的可选二语表达式,因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译者的外语表达水平,从而使他们的译文更加符合二语使用规范。翻译特殊语言语域类文本时,双语语料库中对齐语料所提供的相对完整的词语语境,可在原文理解阶段帮助学生译者更好地了解术语及相关专业词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在特殊语言语域类文本的译文生成阶段,双语语料库能够帮助译者生成地道准确的专业译文,达到或接近具备专业背景知识的职业译者的翻译水平。(5)学生译者随着双语语料库提供的丰富语料在思维活动方面呈现出发散性的趋势,即双语例证可以帮助他们在双语心理词库中扩散激活更多的节点(对译词条或表达式),然后他们根据激活了的节点(对译词条),再适当调用双语心理词库中的相关语义、句法与语用信息和知识对该词条进行验证或引申,最终形成适合语境的目标语表达方式。(6)在查询双语对应语料库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译者主要遇到四类问题:①查不到可资参考的双语例证;②相同或相类似的对译例证集中在前几页,冗余信息过多;③在双语语料的对齐处理中未能做到词汇或短语级对齐,不方便查询;④因缺乏再次查询某个待译结构的机会,学生译者很快会忘记该结构的具体翻译处理方法,因此学生译者感觉到无法真正将查询双语对应语料库习得的翻译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7)在运用双语语料库训练学生译者的翻译思维方面,本研究发现让学生译者查询双语对应语料库、抄译例证进行翻译不如让其在不使用双语对应语料库的条件下进行翻译、待翻译完成后再让其核查双语语料库例证修订自己的译文效果好,即教师和培训人员在课堂上采取“后验”式的翻译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译者个人的主动性,强化其对双语例证中包含的翻译知识的认知与学习。在课外,教师和培训人员可提倡学生译者彼此分享查询语料库解决翻译问题的决策过程,即学生译者采取“分享”式的翻译学习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译者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彼此互相启发,运用双语语料库资源共同进步。这两种运用语料库的教学方法互相结合,可充分发挥双语语料库资源对学生译者翻译思维训练的积极作用。虽然语料库在翻译研究领域已被证明是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它作为翻译参考资源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思考如何将这一工具和资源更好地融入到翻译教学中,但本研究的发现表明:对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译者而言,双语对应语料库作为翻译参考资源并不能明显提高他们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水平,即不能显着提高其译文的总体质量。因此,在初级阶段的翻译教学中,训练学生译者的源语分析能力和目标语表达能力才是教师和培训人员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或培训人员不需要处处以语料库资源或方法作为学生译者培训的核心要素。语料库作为辅助翻译教学的工具或资源,可以为学生译者提供更多的可选对译表达式,拓展其解决翻译问题的思路,但由于语料库的规模限制和语料质量的良莠不齐等问题,它不能成为解决学生译者所有翻译问题的“万能灵药”。

彭建[9](2013)在《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文中指出连动词(如:扮演,抄送)由两个施事相同的动词语素V1V2构成,两动作先后发生,且V1在V2发生时终止,两者之间除必备的时间逻辑上先后顺序关系外,还可能同时具有结果、方式、目的中的某一种伴随关系。本文主要穷尽性筛选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及其它部分词典中的连动词共358个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且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中检索出3000余条例句作为封闭语料。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出主题,第二、三、四为文章的论述主体,第五章为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学界有关连动词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大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体内容,语料来源和选取方法,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最后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连动词的各种特征、研究状况以及对它们的评价。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将认知语言学里的象似性和凸显观整合成一个IS新模型作为研究连动词的理论基奠,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理论创新之处。第四章为语料分析,首先基于IS语料分析了连动词的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特征并辅以详细的语料。第五章为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情况,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第一是弥补长期以来连动词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不全面的缺陷,努力丰富连动词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在了解前人对连动词研究情况的基础之上首次提出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IS模型对连动词的研究赋予新的视角。不足之处:由于语料的有限性,可能分析的全面性不是那么的足够,另外本文的提出的理论模型难免带有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首次提出了IS认知模型来解释现代汉语中连动词的潜在认知机制。第二,首次建立了一个由358个连动词、3000多CCL中句子组成的封闭语料库

郜鸿春[10](2009)在《基于翻译能力培养的翻译教学模式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心理语言学的进步,人们对翻译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心理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更是让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让译者-心理活动的载体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心。翻译被诠释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译者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他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语的认识并决定了他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虽然,翻译本质及译者的研究对翻译教学颇具启示,各种由此产生的翻译教学新理念也层出不穷,但针对具体翻译能力的翻译教学研究特别是用实证的教学实验方式进行的翻译教学研究还远远不够。翻译能力,是集听、说、读、写等于一体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知识和其他知识的综合体现。翻译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汉英两种语言的修养之外,还应注重强化翻译技能训练和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随着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如何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翻译人才成为了一项紧迫任务。当前,我国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法相对滞后、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翻译评估体系缺少学生双语基础不够扎实等,翻译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为应对市场对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我国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不少外语院校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翻译教学,这将会国的翻译教学趋向于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翻译教学改革应遵循其内在规律找出这些内在规律将有助于翻译教学的改进和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欧洲国家、加拿大、香港和台湾等地的翻译教学模式比较先进,在翻译能力的培养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了解这些成功经验将会对我国的翻译教学改革产生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翻译水平,指出当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介绍了国内外在翻译教的一些成功经验,就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旨在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点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翻译过程实质是译者自身对翻译产生的心理发展过程,译者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运用策略做出决定;2)学生间的策略能力存在巨大差异;3)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类型多样并与翻译结果有相关关系。然后,运用定量实验方式―问卷调查了解真实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策略行为并根据实验的分析和结果提出了一种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尤其是策略能力为中心的翻译课程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翻译教学主体,教师及其他教学要素成为帮助学生完成翻译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翻译能力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成为该教学模式的重点。

二、北外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初级笔译试题选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外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初级笔译试题选登(论文提纲范文)

(1)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开发及效度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翻译能力研究
        一、国内主要翻译能力模型
        二、国外主要翻译能力模型
    第二节 国内外笔译能力测试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翻译测试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翻译测试评分方式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笔译测试效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翻译测试研究评述
    第三节 翻译测试与心理测试、语言测试
        一、翻译测试与心理测试
        二、翻译测试与语言测试
    第四节 测试的类型
        一、学业测试与水平测试
        二、标准参照考试与常模参照考试
    第五节 测试的效度验证研究
        一、效度的分类
        二、效度验证的定义
        三、社会认知效度验证框架
    第六节 笔译测试实践
        一、国内笔译测试
        二、国外笔译测试
        三、对笔译测试开发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笔译能力构念
    第一节 能力与知识
        一、应用语言学的交际能力
        二、工作心理学的专业能力
        三、基于能力的训练
        四、知识的类型
    第二节 笔译能力构念界定的基础
        一、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二、PACTE能力模型
        三、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笔译能力模型
        四、笔译能力构念界定
    第三节 笔译能力要素构成
        一、笔译能力构成要素
        二、笔译能力构念构成要素的互动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开发与效度验证框架设计
    第一节 总体研究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整体设计
    第二节 测试开发框架设计
        一、TTIM-8(Translation)目的和性质
        二、TTIM-8(Translation)设计原则
        三、TTIM-8(Translation)开发步骤
    第三节 测试效度验证框架设计
        一、效验研究目的
        二、效验研究内容
        三、效验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的设计和开发
    第一节 TTIM-8(Translation)测试任务设计
    第二节 TTIM-8(Translation)测试构念
    第三节 TTIM-8(Translation)测试题型
        一、测试题型选择与撰写
        二、TTIM-8(Translation)测试题型概述
    第四节 TTIM-8(Translation)评分标准
        一、评分标准制订原则
        二、汉英概要写作评分标准开发
        三、汉英篇章翻译评分标准开发
        四、英汉篇章翻译评分标准开发
    第五节 TTIM-8(Translation)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功能
        二、考试大纲的制订
    第六节 TTIM-8(Translation)考试规范
        一、考试规范的功能
        二、考试规范的制定标准
        三、考试规范
    第七节 TTIM-8(Translation)试测
        一、试测一
        二、试测二
        三、试测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的效度验证
    第一节 理论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二节 语境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三节 效标关联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四节 评分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五节 后效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六节 效度验证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术语界定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与心理学渊源
        二、当代建构主义思想流派
        三、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研究
    第二节 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社会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
        一、多现实和多角度
        二、协作学习
        三、改造
        四、真实任务
        五、支架式教学
        六、社会认知学徒
    第二节 一致性建构理论
        一、概念及核心思想
        二、要素分析及实施步骤
        三、可测学习成效结构分类法
    第三节 翻译能力体系
        一、国内外翻译能力模型研究
        二、翻译能力框架
    第四节 SCTM教学模式理论框架
        一、模式建构原则
        二、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CTM教学模式建构数据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
        二、定量研究
    第二节 教学模式建构数据分析
        一、模式构成要素数据分析
        二、学习者需求数据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CTM教学模式建构
    第一节 SCTM教学模式构成要素及互动分析
        一、教学目标要素分析
        二、课程要素分析
        三、教学要素分析
        四、评价要素分析
    第二节 SCTM教学模式框架
    第三节 SCTM教学模式构建流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课程设计
        三、教学设计
        四、评价设计
    第四节 SCTM教学模式评价
        一、定性评价分析
        二、定量评价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口译能力评估研究 ——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口译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西方口译研究发展的四个阶段
    2.3 中国口译研究历程
    2.4 小结
第三章 口译过程与口译模式
    3.1 口译模式研究综述
    3.2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三角模型
    3.3 认知—负荷模型
    3.4 厦大口译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口译评估研究与口译评估内容(参数)研究
    4.1 口译评估研究综述
    4.2 评估内容(参数)研究
        4.2.1 西方口译评估内容研究
        4.2.2 中国口译评估内容(参数)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现有口译评估模式与标准
    5.1 口译评估模式的分类
        5.1.1 口译职业评估
        5.1.2 口译课程评估
    5.2 现有口译评估
        5.2.1 欧盟
        5.2.2 NAATI
        5.2.3 全国外语口译证书
        5.2.4 CATTI
        5.2.5 SIA
        5.2.6 上外高翻
    5.3 国内几种权威职业评估的比较分析
    5.4 现有评估标准
    5.5 小结
第六章 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与评估标准构建
    6.1 引言
    6.2 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的四个维度
    6.3 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体系的建构
        6.3.1 评估内容
        6.3.2 评估模式与评估标准
第七章 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标准的实证研究
    7.1 问卷调查
    7.2 研究问题
        7.2.1 评估标准的效度
        7.2.2 评估参数要素探究
        7.2.3 本科生口译笔记能力探究
    7.3 研究对象
    7.4 数据采集
    7.5 实证研究的目的
    7.6 实证数据统计分析
        7.6.1 问题 1
        7.6.2 问题 2
        7.6.3 问题 3
        7.6.4 笔记完整性和评估关系
    7.7 实证结果分析
    7.8 调查问卷
    7.9 评估结果分析
    7.10 评估对教学的启示
第八章 结论及研究意义
    8.1 本文主要内容概述
    8.2 本文对口译评估的指导
    8.3 本文对口译教学的贡献
    8.4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8.5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5)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对口译学习的反拨作用研究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TI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ationale
    1.2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Objective and Research Questions
    1.4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Research on Washback
        2.1.1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2.1.2 Empirical Studies
    2.2 Research on CATTI
        2.2.1 Introduction to CATTI
        2.2.2 Reviews of CATTI
        2.2.3 Interpretation of CATTI’s Demands and Suggestions for Preparation
        2.2.4 Research on Implication of CATTI on MTI education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Working Definition
    3.3 Theoretical Basis
    3.4 Analytical Framework
CHAPTER FOUR THE INTENDED WAHSBACK
    4.1 Rationales for Introducing CATTI into MTI Education
        4.1.1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Education in Need of Transformation
        4.1.2 CATTI as A Change Agent
    4.2 Intended Washback: To Develop Interpreting Competence
        4.2.1 Composition of Interpreting Competence
        4.2.2 Methods of Developing Interpreting Competence
CHAPTER FIVE THE ACTUAL WASHBACK
    5.1 Dat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5.1.1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5.1.2 Participation in the Test
        5.1.3 Attitudes towards the Test
        5.1.4 Test Preparation
    5.2 Discussion
        5.2.1 Matches and Mismatches between Intention and Reality
        5.2.2 Reasons behind Discrepancie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Introduction
    6.2 Major findings
        6.2.1 The Intended Washback
        6.2.2 The Actual Washback
        6.2.3 Discrepancies between Intention and Reality and Reasons Behindthem
    6.3 Implications
    6.4 Limitations
    6.5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A Questionnaire for MTI Students
    Appendix B Script of the Interview with a Policy Maker
    Appendix C Script of the Interview with Two MTI Students

(6)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 ——以上海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表一览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外语继续教育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1.1.2 相关文件对继续教育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
        1.1.3 继续教育英语教学现状及学习者需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文主要观点和研究思路
        1.3.1 主要观点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对“二语”和“外语”的概念界定
    2.2 成人外语学习者特点及成人英语办学现状
        2.2.1 成人外语学习者学习特点
        2.2.2 我国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办学现状
    2.3 外语听力教学研究
        2.3.1 听力概念的界定
        2.3.2 听力技能、策略及练习活动
        2.3.3 听写研究现状
        2.3.4 听力的评估
    2.4 外语口语教学研究
        2.4.1 口语能力的概念界定
        2.4.2 口语活动的特点
        2.4.3 常用的口语活动
        2.4.4 短剧表演与口语能力培养
        2.4.5 英语口语研究现状
        2.4.6 口语能力评估
    2.5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外语教学
        2.5.1 合作学习的内涵、要求和形式
        2.5.2 合作学习的应用现状
    2.6 语言学习策略和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
        2.6.1 语言学习策略
        2.6.2 外语学习策略培训研究回顾
    2.7 外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7.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简述
        2.7.2 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2.7.3 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现状
    2.8 行动研究法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环境和对象简介
        3.1.1 研究环境
        3.1.2 研究对象
    3.2 初步研究
        3.2.1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3.2.2 第一次综合问卷调查
        3.2.3 学生学习风格调查
        3.2.4 语言学习策略初次调查
        3.2.5 听力和口语水平初步评估
        3.2.6 基于初步研究的启示
    3.3 研究问题
    3.4 研究方法和工具
        3.4.1 研究方法
        3.4.2 研究工具
    3.5 研究过程
        3.5.1 研究过程简述
        3.5.2 数据收集过程
        3.5.3 数据分析方法简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听力和口语培养过程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
        4.1.1 总体行动方案的制定
        4.1.2 第一轮听写教学行动研究
        4.1.3 第一轮口语教学行动研究
        4.1.4 第一轮行动研究小结
    4.2 第二轮行动研究
        4.2.1 第二轮听写教学行动研究
        4.2.2 第二轮口语教学行动研究
        4.2.3 第二轮行动研究小结
    4.3 第三轮行动研究
        4.3.1 第三轮听写教学行动研究
        4.3.2 第三轮口语教学行动研究
        4.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小结
    4.4 第四轮行动研究
        4.4.1 第四轮听写教学行动研究
        4.4.2 第四轮口语教学行动研究
        4.4.3 第四轮行动研究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5.1 听写教学总结和反思
        5.1.1 实施听写教学的有效策略
        5.1.2 听写训练的有效性
        5.1.3 听写教学研究中的不足和困难
    5.2 口语教学总结和反思
        5.2.1 实施合作式短剧排演的有效策略
        5.2.2 合作式短剧排演的有效性
        5.2.3 口语教学研究中的不足
    5.3 学习策略培训与听说能力培养
        5.3.1 实施学习者培训
        5.3.2 策略培训效果
        5.3.3 学习策略培训小结
    5.4 学业评价与听说能力培养
        5.4.1 平时成绩评价体系
        5.4.2 口语成绩评价体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对整个研究的反思与总结
    6.2 对继续教育英语教学的启示
        6.2.1 教师的教学自主性
        6.2.2 策略培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6.2.3 学业评价体系及教师的要求和督促
        6.2.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加强课外指导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6.4 未来研究方向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合问卷调查 1
附录2 学习风格检测表 ILS(中文版)
附录3 语言学习策略调查表(SILL)
附录4 段落听写样本以及评分标准
附录5 听写调查问卷
附录6 口语调查问卷
附录7 学生平时课堂段落听写记录表
附录8 第一轮短剧表演评分表及表演题目
附录9 第一轮短剧表演小组报告样本
附录10 综合问卷调查2
附录11 学习者培训工作坊之系列2
附录12 综合问卷调查3
附录13 综合问卷调查4
附录14 学习者培训工作坊之系列 3 (学生材料)
附录15 学习者培训工作坊之系列 3(教师材料)
附录16 学习者培训工作坊之系列4
附录17 综合问卷调查5
附录18 全程参加研究的 31 位学生 5 次听写成绩总表
附录19 学习者培训工作坊之系列1
附录20 学习者培训工作坊之系列5
附录21 学生第一学期学习计划样本
附录22 学生第二学期学习计划样本
附录23 学生自我评价表样本

(7)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对高职口译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口译市场蓬勃发展
        1.1.2 高职口译课程应运而生
        1.1.3 高职口译教学仍处困境
    1.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
    2.1 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阶段
        2.1.1 语言测试的科学前时期
        2.1.2 语言测试的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时期
        2.1.3 语言测试的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
    2.2 交际语言测试
        2.2.1 交际语言能力模式
        2.2.2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原则和特点
    2.3 基于交际法的口译测试
        2.3.1 口译的性质和特点
        2.3.2 口译的交际模式
        2.3.3 交际法口译测试的特点
    2.4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2.4.1 语言教学的第一性
        2.4.2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反拨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视角下的四大口译资格认证考试
    3.1 四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介绍
        3.1.1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
        3.1.2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
        3.1.3 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SIA)
        3.1.4 厦门大学口译资格证书(EIC)
    3.2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下的四大口译资格证书比较
        3.2.1 测试的真实性
        3.2.2 测试的交互性
        3.2.3 测试的评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口译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4.1 高职口译教学的培养目标
    4.2 高职外语类专业的教学特点
    4.3 高职口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3.1 调查目的
        4.3.2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4.3.3 调查内容及分析
    4.4 高职高专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4.4.1 缺少明确的课程目标
        4.4.2 缺少合适的口译素材
        4.4.3 缺少合格的口译教师
        4.4.4 待优化的口译教学内容和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厦大口译证书的高职口译教学模式
    5.1 高职口译的课程目标
    5.2 高职口译的教学改革
        5.2.1 口译师资队伍的改良
        5.2.2 口译教材的改革
        5.2.3 口译教学方法的优化
        5.2.4 口译员的职业素质培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实用意义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双语对应语料库与学生译者翻译能力培养 ——对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变化情况的计算机辅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引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
        1.1.1 研究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翻译能力的表现情况
        1.1.2 探究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双语对应语料库时的思维活动特点
        1.1.3 探讨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翻译教学的可能性及具体做法
    1.2 本研究的重要性
        1.2.1 理论价值
        1.2.2 方法论意义
        1.2.3 对翻译教学实践的意义
    1.3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
    2.0 引言
    2.1 语料库翻译研究界说
    2.2 翻译研究用主要语料库简介
        2.2.1 与翻译研究相关的语料库
        2.2.2 国外翻译研究用主要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
        2.2.3 国内翻译研究用主要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
    2.3 语料库方法作为翻译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
        2.3.1 语料库与翩译理论研究
        2.3.2 语料库与翻译应用研究
    2.4 现有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0 引言
    3.1 翻译能力研究
        3.1.1 翻译能力界说
        3.1.2 国内外主要翻译能力理论模型概览
    3.2 翻译过程解析
    3.3 翻译测试评分方法
    3.4 基于翻译过程的翻译能力理论模型及评测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验过程
    4.0 引言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中的变量
    4.3 学生译者的界定与受试者的选取
        4.3.1 学生译者的界定
        4.3.2 两个自然班学生的总体情况
        4.3.3 参加回顾式访谈的受试者
        4.3.4 小结
    4.4 实验用文本材料的选择
        4.4.1 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翻译能力的单项教学要求
        4.4.2 普通语言语域类翻译文本材料的选择
        4.4.3 特殊用途语言语域类翻译文本材料的选择
    4.5 实验工具
        4.5.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译者共用的词典资源
        4.5.2 供实验组学生译者使用的双语对应语料库资源
        4.5.2.1 网络语料库
        4.5.2.2 本课题研究者购买的双语语料库
        4.5.2.3 自建双库
        4.5.3 实验研究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平台的研发
        4.5.4 实验研究用工具软件
    4.6 实验过程
        4.6.1 实验前的教学准备工作
        4.6.2 试点研究
        4.6.3 四次实验过程
    4.7 数据搜集与整理
        4.7.1 对访谈录音的转写
        4.7.2 对学生译者译文的评分
        4.7.3 对评阅等级的标准化舰
    4.8 数据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发现讨论一: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
    5.0 引言
    5.1 对研究问题的回顾
    5.2 对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翻译能力外在表现的讨论
        5.2.1 学生译者四次翻译过程中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的总体情况
        5.2.2 学生译者在不同翻译方向和文本类型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
        5.2.3 母语水平高与母语水平低的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
        5.2.4 外语水平高与外语水平低的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发现讨论二: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的思维活动情况
    6.0 引言
    6.1 双语对应语料库在学生译者翻译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6.1.1 双语对应语料库在普通语言语域类文本英译汉过程中的作用
        6.1.2 双语语料库在普通语言语域类文本汉译英过程中的作用
        6.1.3 双语对应语料库在特殊语言语域类文本英译汉过程中的作用
        6.1.4 双语语料库在特殊语言语域类文本汉译英过程中的作用
        6.1.5 小结
    6.2 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思维活动的特点归纳
        6.2.1 学生译者不需要查询翻译参考资源时的思维活动特点
        6.2.2 对照组学生译者查询词典时的思维活动特点
        6.2.3 实验组学生译者查询双语语料库时的思维活动特点
        6.2.4 小结
    6.3 学生译者使用双语对应语料库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4 对今后双语语料库研发及运用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0 引言
    7.1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7.1.1 理论贡献
        7.1.2 方法论上的价值
        7.1.3 对翻译教学的意义
        7.1.4 对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发的指导意义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奥斯陆多语语料库子库信息简表
    附录二 实验用文本材料及参考译文
    附录三 中文语言资源联盟《中英句子级对齐双语语料库》原始文件样例
    附录四
    附录五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作品英汉翻译语料库
    附录六
    附录七 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平台(CATTP)简介
    附录八 学生译者使用参考资源情况登记表
    附录九 回顾式访谈录音转写文字材料样本选例
    附录十 随机打乱学生译者四次翻译练习编号的步骤
    附录十一 四次翻译练习评估置表及其对应的学生译文样例

(9)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1.1.1 Motivation
        1.1.2 The Significance
    1.2 Research Scope
        1.2.1 The Targets of the Paper
        1.2.2 The Main Content
    1.3 Data Selection and Method
        1.3.1 The Data Selection of This Thesis
        1.3.2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1.4 The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VC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Previous Studies o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2.2.1 The Review of Different Studies on the SVC in Chinese
        2.2.2 The Comments on the State of the SVC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Theoretical Basis
        3.2.1 The Iconicit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2.2 Salien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3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S Model
        3.3.1 Ordering Iconicity and the SVC in Chinese
        3.3.2 Salience and the SVC
        3.3.3 The Necessity of IS Model
        3.3.4 Case Study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Introduction
    4.2 Data Description and Distribution
        4.2.1 The Data Statistics
        4.2.2 The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the SVC
    4.3 Data Analysis
        4.3.1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SVC
        4.3.2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3.3 Pragma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4 IS Model and Data Discussion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in Contribution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10)基于翻译能力培养的翻译教学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翻译和翻译教学
    第一节 翻译的界定
    第二节 翻译理论研究
        一、奈达翻译理论
        二、中国翻译理论现状
    第三节 翻译教学研究
        一、国内外翻译教学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
        (一) 心理学角度
        (二) 翻译研究的多学科趋势
        二、翻译与翻译教学
        三、翻译教学重要性
        四、外语教学与翻译教学
        五、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
    第一节 翻译教学发展史
    第二节 国内外翻译教学现状
    第三节 能力与翻译能力
        一、能力
        二、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
    第四节 影响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语言文化的差异
        二、语言基本功
    第五节 翻译能力特性
    第六节 翻译能力界定及次能力
        一、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二、文本能力Textual competence
        三、学科能力Subject competence
        四、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
        五、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
        六、次能力之间的关系
    第七节 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分析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调查情况
    第三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过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翻译能力培养的翻译教学模式
    第一节 课程设置的价值
        一、对社会的价值
        二、对个人的发展价值
        三、对学习者的价值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理论模式
    第三节 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计过程
        二、课程设计及教学大纲制订
        三、教学方法
        (一) 以学习者为本,倡导自主式教学
        (二) 以任务为中心,鼓励合作探究式教学
        (三) 重视互动式教学,营造民主氛围
        (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翻译教学手段
        四、测试与课程评估
        (一) 测试与评估的相关概念
        (二) 翻译教学的社会评估
        (三) 翻译课堂教学评估
        (四) 对课程的评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四、北外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初级笔译试题选登(论文参考文献)

  • [1]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开发及效度验证[D]. 吕晓轩.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2]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D]. 王天予.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3]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4]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口译能力评估研究 ——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D]. 陈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7)
  • [5]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对口译学习的反拨作用研究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TI学生为例[D]. 郭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7(02)
  • [6]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 ——以上海某高校为例[D]. 彭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9)
  • [7]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对高职口译教学的启示[D]. 谢慧. 厦门大学, 2013(05)
  • [8]双语对应语料库与学生译者翻译能力培养 ——对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变化情况的计算机辅助实验研究[D]. 朱玉彬. 南京大学, 2013(05)
  • [9]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D]. 彭建.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S1)
  • [10]基于翻译能力培养的翻译教学模式初探[D]. 郜鸿春. 黑龙江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初级笔试笔试选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