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对人的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一、对人的个体社会化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存芝[1](2020)在《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引导研究 ——以陕西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价值观念及政治参与行为受到严重冲击。大学生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他们的理想、本领、担当不仅关系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是一项紧迫而必要的任务。本文的研究是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以及交叉研究法,通过对陕西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明确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并对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相关诱因进行了探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程度总体较好,且新媒体对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平台有明显的正效应,但是部分大学生认为新媒体对自身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带来负效应。究其原因,首先,与政府对新媒体的管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朋辈群体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次,新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信息的碎片化是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消极影响的技术根源。最后,政治舆论环境、多元文化的交汇、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社会生态环境因素也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针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从发挥社会主体作用、提高新媒体技术应对能力、优化社会生态环境这三方面提出引导对策,希望能为促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成熟度提供帮助和启示。

张德彭[2](2020)在《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转移人口既是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三农”问题突破的关键。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指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其职业转换和生活、工作地域发生转变过程中,在内外驱力的作用下,放弃在农村原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确立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的过程。该问题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推进,既关乎到对成人发展相关理论的内涵再认识与实践验证,也关乎到城市化的进程与农业转移人口个体的发展。因此,以成人教育研究“直面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给予成年群体在劳动、生存与生活等终身发展需要的真切关怀”的特定使命为引领,将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历程以叙事的方式展现出来,便成了对“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研究范式指向。农业转移人口的再社会化主要包括:内在维度再社会化(价值观念、生活认知)、外在维度再社会化(生存方式、社会规范)、个性再社会化(社会角色、个性心理)。通过对江宁(到城市谋生的过客)、周鑫(在城市创业的农村人)、余华(于郊区解放的农村人)三位研究合作者的再社会化历程进行叙事与现状解析,有如下结论:(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特征:1.价值观念:从单一、感性、封闭走向多元、理性、开放;2.生活认知:从生存型目标走向发展型、享受型、实现型目标;3.生存方式:从体力型、模仿型式的生存走向技能型、创造型的生存;4.社会规范:从被动式、生活化、跟随式走向主动式、市场化、自主式的模式;5.社会角色:从显性农村人转为“城市-农村人”;6.个性心理:从物质心理、经验思维走向双重心理、创造思维。(二)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家庭、大众传媒;个体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学习方式;中介因素,主要指社会实践、社会互动。(三)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发生机制:一个“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模型的现实写照,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体行为、个性自我、发展环境皆是个体行为、社会环境、个体内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总之,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既是社会阶层流动背景下人的价值转变问题,也是社会矛盾与危机之下人的发展的理论问题。一方面,该问题的实践推进应当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阶层形成的总目标,遵循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系统协同三个主要原则,为其营造良好的再社会化环境,搭建再社会化平台,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形成适宜的生存方式和社会规范行为,同时农业转移人口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再社会化;另一方面,其理论问题的研究应当以“直面社会运行的成人发展研究、扩展的再社会化研究、现代化的农业转移人口研究”为主要轮廓,在自然情境下深入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与工作中进行。

黄雄[3](2020)在《体育对城市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作用与意义 ——以长沙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老龄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愈演愈烈,截至目前已是全球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未来数十年,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和速度仍将持续加深。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老年人需要继续社会化以适应社会发展。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主要指老年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及新角色的要求,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和学习,包括继续学习和掌握原有的社会知识及不断学习新知识。面对今后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体育应当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城市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发展,解决或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实现。以终生社会化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逻辑推理与对比分析的研究分析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具体研究方法,以长沙市295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统计学特征,并对其体育参与及继续社会化的现状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体育参与整体水平不太理想,积极性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参与频率较低,参与时长较短,参与年限偏短,整体参与情况呈下降趋势;城市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情况总体较好,少数需要改善。主要问题为少数老年人难以适应老年角色的转变;老年人的社交狭隘,基本以“熟人”群体为主;部分老年人存在感变弱,自我价值认同降低;少量不愿发挥余热,继续服务社会;体育对城市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城市老年人通过体育参与对他们的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社会价值、行为认知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其继续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建议从老年个体、家庭、社会和政府等维度出发提高认识、加强支持、拓展路径、完善制度,进一步丰富老年群体的体育生活,帮助他们顺利实行晚年的社会角色转换,使之欢度晚年的幸福时光。

王晓雪[4](2020)在《“触屏人”的媒介互动与社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最原始的语言、文字的出现,到报纸、广播、电视的发展,人类使用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直到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媒介与人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人们通过不断的技术努力,使得“屏幕”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程序中必要存在的一部分,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屏幕的依赖,每日点击触碰屏幕的动作甚至逐渐成为眨眼、呼吸等同样的生理必须。“触屏人”则是在网络媒介如此醇熟的背景下,形成的新的一类人群,“触屏人”对媒介的使用和依赖程度达到了空前的强度,点击屏幕不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代表的是现代社会人们依靠媒介生存的生活状态,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也发生了变化。本文结合当下时代社会个体中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媒介使用情况对“触屏人”的概念进行辨析,探讨了“触屏人”对智能屏幕的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个体、心理以及社会问题。人依靠后天从外界不断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目的,完成“社会化”。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影响作用因素众多,媒介系统或是智能手机到底扮演了什么样角色,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智能屏幕的存在,同人的身体器官连接神经系统并受其支配而外在有所反应和动作一样,“屏幕”作为介质连接网络信息环境与社会性的人,作用于现实社会。“触屏人”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媒介技术层面与人文社会层面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量化调查,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归纳分析与比较研究,对“触屏人”的成因、心理状态、社会认知与社会情感态度等媒介带来影响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因此为了理解研究媒介技术在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和效果,我们必须研究其所带来的社会生活模式改变与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本文认为,“触屏人”的存在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人不应该被媒介过度支配而导致异化,因此对于智能手机带来对“触屏人”和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社会生活更好的发展。

李文辉[5](2020)在《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探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监狱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近几年来,全国居高不下的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直接反映了服刑人员再社会化效果不容乐观。能否将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的公民,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大局的重要因素。服刑人员再社会化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多样化的社会资源的参与。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和监狱封闭式管理制度的制约,导致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工作资源不足、专业力量不够、与社会脱节等问题。本文笔者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念层面着手,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为研究视角,探索建立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体系,为进一步促进高墙内服刑人员再社会化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袁灿铭[6](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军休干部的继续社会化研究 ——以重庆市Y军休中心军休干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军队离退休干部即军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军休干部为革命的胜利、民族的解放及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青春、艰苦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卓越贡献。做好军休工作,把军休干部安置妥当,这对于鼓舞军人士气,稳定军心,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以及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军休干部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离休前他们是军人,是国家干部,有着区别于一般群体的特质,且这种特质会伴随他们一生,难以改变;同时,离休后他们是退休的老年群体,与一般的老年群体有着共同之处。在从军队到地方的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改变,军休干部除了会面临一般老年人继续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之外,还要经受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从一名“军队人”转变为一名“社会人”。军休干部离开其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已经习以为常的部队环境,来到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环境中,他们的适应能力经受着很大程度的考验。尤其是低龄军休干部(年龄介于60岁至69岁之间的军休干部),相对于年龄为80岁及以上的高龄军休干部,他们离休来到地方的时间较短,面临的继续社会化问题更加严重,解决继续社会化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因此,笔者将低龄军休干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部分低龄军休干部经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适应地方社会生活的,但也会有部分低龄军休干部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在离开部队之后会感觉与社会脱轨,难以融入其中,社会特性消失,变得失落、焦虑、自闭,进而出现自我认知不准确、角色定位不清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有困难、社会参与和重新树立自我有困难等适应性问题,需要借助外力为他们搭建桥梁和纽带,学习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扮演好新的角色,通过继续社会化重新与社会接轨,以走出适应不良的困境。本研究笔者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从深入访谈重庆市Y军休中心30名低龄军休干部入手,对低龄军休干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低龄军休干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界定其继续社会化的需求。基于此从30名低龄军休干部中选取了9名社会适应问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低龄军休干部作为干预对象,以继续社会化理论、增能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了9节小组活动,从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社会参与层面三个不同层面介入低龄军休干部的角色转换问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问题、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余热等问题。研究发现:小组工作的介入在个人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的增能促进了低龄军休干部的继续社会化,增强了低龄军休干部的社会适应能力,但在社会参与层面的增能有些乏力,成效主要体现在提升了低龄军休干部社会参与意识这一方面。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工作介入军休服务管理这一较为薄弱的研究领域,力求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到一起,这对于累积社会工作实务经验、推动军休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本研究也存在着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而缺乏量化工具的运用,介入方法单一,理论反思不足等方面的局限。

陈小爱[7](2020)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研究 ——以四川新生代农民工为例》文中提出政治社会化是国家维护政治稳定的必要方式,通过政治社会化使各国公民对本国政治及政治系统形成基本政治认知、积极政治情感、强烈政治参与动机和兴趣、坚定不移政治信仰,有序参与到政治之中,形成良好的政治互动,维持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背景下,西方意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发展道路。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制度等各方面有待完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突出,我国人民,尤其是尚不成熟的青年,其价值观念容易混乱甚至扭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下,价值观念不成熟的青年容易质疑我国国家各方面的制度和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等国家机关的合法性,影响中国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急需加强政治社会化,提高政治社会化效能,维护政治稳定。青年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青年中特殊群体,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对自身发展期望高,他们有一定文化水平,自我意识强烈。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基础性的政治认知,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对国家尤其是中央政治价值评价高,社会主义信仰坚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表现在政治认知层次低、政治热情和政治兴趣缺乏、对基层政府政治价值评价低、政治参与比例低四方面。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四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得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低,思想政治教育低效以及城市文化的排斥,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本文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效果,使其发展成为合格的“政治人”,有序参与政治,维持我国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具体来说,改革户籍制度,畅通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经济收入,保障政治参与物质基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政治文化水平,构建包容城市文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满意度;降低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政治认同度,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建设,提高政治参与效能感。

刘健[8](2020)在《贾府中的教化 ——社会学视角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及他的教化者》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缘起和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和过程。第二章是结合社会学理论,得出社会化研究的系统框架,并以贾府教化框架来探讨了此框架的适用性。第三章是具体分析贾府教化者及教化,聚焦于教化植根于环境、教化发生于群体、教化聚焦于社会性、教化显现于教行,以此四点搭建贾宝玉社会化和贾府教化之间的联系,并在第二章框架基础上对贾府教化者及教化作出社会学的解释,在章末梳理出“贾府教化图”。第四章具体分析贾宝玉何以不成材,以第三章为基础得出《红楼梦》中存在的教化困境。这种困境主要体现有三:教化内容“有教而无化”;在教化方式上要么陷入法的禁锢,要么陷入情的无力;也因此在教化结果上呈现出以教化对立人性。第五章、第六章则是在联系当下教育实际之上,去反思对当下教师的启发,这种启发有:教化者代表了“理”,受教化者身上具有“自然本性”,教化者要努力使“教化之理”得到显现,受教化者的自然本性要得到尊重和引导;教化之理也就是教化的两条主线,分别是:第一,以受教育者为核心,通过教化以实现受教育者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和精神境界的升华。第二,将个体纳入完整的社会结构中,实现人的完整社会定义;教化应该聚焦于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实现“一个教化对象”,而不是以“一批教化对象”进行流水线式的处理。总之,社会化作为研究教化的工具有其适切性,这是本文从工具和方法得出教育学始终以对人的关注和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使命,说教育就是研究人如何成其为人的,没有任何疑问。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文学是人学,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可以发现文学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唯对人的考察既是教育研究始终不懈的努力,也是教育研究时常面临的挑战,因此以教育学视角对经典文学中人物进行研究分析,不仅可以捕捉到鲜活的人,还可以还原人成为其人的社会文化环境。有鉴于此,本论文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成长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大观园中少男少女的成长,其本质亦是贾府中“教化者及教化”的显现。而要研究教化,就要引进西方的社会化概念来做分析,因为社会化是西方研究教化的专有概念。这也意味着本文的研究要放置在社会学之下进行。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本文先从要素和运行机制出发分析了“社会化”的系统框架,并以此框架为模板建构起《红楼梦》中教化的系统,包含了以社会群体、社会价值规范、社会角色、社会能力为核心的要素,和以教化环境、教化过程、教化机制为核心的结构。再以这种结构去具体分析贾府的教化者、教化过程和影响,并在分析的结果之上联系当下的教育实际,得出对于当下教师和教化的相关启示。的思考;正确的“教化”的复兴有其必要性,这是本文结合历史和现实得出的思考。何以为人,何以为成人之道,这是本文回归教育和《红楼梦》的本质做出的思考。总之,社会学是本文研究教育的方法,《红楼梦》中的贾府是本文研究的聚焦点,何以为成人之道则是本文结论的中心。

吕茹婷[9](2019)在《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社会化强调个体从“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转变,是一个国家维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环节。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时期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政治社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政治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尺。但是,对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高中生的政治社会化存在着少部分学生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情感淡漠、缺乏政治参与意识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和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高中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面对价值冲突时容易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需要思想政治课发挥其效用,从正面引导高中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积极地促进高中生的政治社会化。虽然目前思想政治课对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明显,但是思想政治课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现有的教学方式下高中生仍存在政治认知模糊的问题、现有的教学方式对高中生政治情感的培养不够的问题、思想政治课在促进高中生政治参与的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教师自身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缺乏平台来开展更多形式的活动,学生的升学压力也限制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更多形式的活动的开展。因此,思想政治课要实现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既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探索、创新更多的教学方式,也需要学校整合社会力量,为教师开展更多形式的教学活动提供平台,同时还要优化课程评价机制来推动高中生的政治社会化。

赖育珍[10](2019)在《个案管理视角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不断发展禁毒工作社会化,积极探索禁毒工作治理新模式,深入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通过引入、培养专业社会工作力量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整合服务,帮助吸戒毒人员提升戒毒动机,巩固戒断成效,帮助他们成功回归社会。社区戒毒康复是我国目前较为倡导的一种戒毒模式,戒毒人员康复的场所在社区,在社区中戒毒康复同时也是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区,接受再社会化教育的一个过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包括生活技能的再社会化、职业技能的再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再社会化与生活目标的再社会化。个案管理是一种综合服务模式,适用于同时面临多个问题,并且不能有效地寻求帮助的案主。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正是有多重需求却不能自助的案主,他们面临着生活适应难、就业能力低、情感支持弱、社会融入难等再社会化困境。为此,笔者提出运用个案管理模式介入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过程,通过个案管理的持续性关注、部门联动、内外资源整合和增强权能等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全面、优质、连续的服务,帮助他们培养生活适应能力、纠正偏差行为、塑造自我认同、重建社会关系网络与成功再就业,从而恢复社会功能,修复社会关系。此外,笔者尝试在实务工作中细化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个案管理流程,完善个案管理的实务指导原则,发展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成效评估体系,并提出个案管理在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此探究个案管理的本土化模式,推动我国禁毒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对人的个体社会化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人的个体社会化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引导研究 ——以陕西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论文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媒体
        2.1.2 政治社会化
        2.1.3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2.2 相关理论介绍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灌输理论
        2.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述
        2.2.4 把关人理论
    2.3 新媒体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2.3.1 文化传播
        2.3.2 政治沟通
        2.3.3 舆论监督
        2.3.4 政治控制
第三章 新媒体对陕西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的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陕西高校
        3.1.3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3.1.4 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3.1.5 问卷设计的理论支撑
    3.2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调查的主要内容
        3.2.1 政治认知
        3.2.2 政治情感
        3.2.3 政治态度
        3.2.4 政治行为
    3.3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
        3.3.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调查结果的基本情况统计
        3.3.2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调查结果的分析
        3.3.3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调查结果的信度分析
    3.4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3.4.1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分析
        3.4.2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分析
第四章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4.1 社会主体在网络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的作用不佳
        4.1.1 政府对新媒体的管理有待完善
        4.1.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4.1.3 朋辈群体亚文化的负面影响
        4.1.4 大学生自身能力欠缺
    4.2 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负面效应
        4.2.1 新媒体的“开放性”
        4.2.2 新媒体的“虚拟性”
        4.2.3 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
    4.3 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
        4.3.1 不良的政治舆论环境
        4.3.2 多元的网络文化环境
        4.3.3 市场经济的功利性
第五章 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行正向引导的对策
    5.1 发挥社会主体作用,提升新媒体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影响力
        5.1.1 加强政府对新媒体的管理工作
        5.1.2 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5.1.3 利用新媒体促进朋辈教育
        5.1.4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5.2 提高媒体技术应对能力,增强新媒体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感染力
        5.2.1 把握网络特性,充分发挥正面效应
        5.2.2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构筑网络安全屏障
    5.3 优化社会生态环境,提升新媒体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渗透力
        5.3.1 增强媒体政治舆论引导力
        5.3.2 营造良好网络文化氛围
        5.3.3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工作群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的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农业转移人口
        二、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三、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镜中我”与初级群体理论
        二、生命历程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与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研究目标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选择
        六、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叙事: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
    第一节 江宁的故事:到城市谋生的“过客”
        一、深圳之旅:酸甜苦辣中求生存,努力与上进处见机遇
        二、重庆之旅:一波三折中尝创业,踏实与真诚里获回报
        三、南昌之旅:再开超市与兼任驾校教练
        四、思想之旅:身份再认同
    第二节 周鑫的故事:在城市创业的边缘人
        一、结束学业,遇就业窘境
        二、跨行就业:习得技能,学得管理
        三、两次创业:遍历能力与思想成长之艰辛
        四、对比与反思: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
    第三节 余华的故事:于郊区解放的农村人
        一、从农活到手艺活的转变
        二、生活的对比:过去与现在
        三、新工作,新环境
第三章 解析: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现状
    第一节 回顾: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内容
        一、社会化内容
        二、再社会化内容
        三、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目标与结果
    第二节 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内容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第三节 解析(一):江宁再社会化现状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四、总评
    第四节 解析(二):周鑫再社会化现状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四、总评
    第五节 解析(三):余华再社会化现状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四、总评
第四章 探析: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
    第一节 回顾: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历史观点
        一、社会化及其再社会化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二、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发生机制
    第二节 分析: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社会环境
        二、内在因素:个体因素
        三、中介因素:社会实践与社会互动
    第三节 探究: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发生机制——基于“三元交互作用”理论的分析
        一、“三元交互作用理论”及其模型
        二、三元交互作用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的再认识
        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之根源
        二、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内容
        三、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特征
        四、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影响因素
        五、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发生机制
    第二节 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实现原则与推进对策
        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指导原则
        二、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具体推进策略
第六章 研究启示、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启示
        一、关于成人教育研究的启示
        二、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影响因素的启示
        三、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启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二、关于访谈过程的得与失
        三、研究故事的撰写与解读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永不停歇的成人发展研究
        二、继续扩展的再社会化研究
        三、深入的农业转移人口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图表索引
    附录二 协助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体育对城市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作用与意义 ——以长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概述
        2.1.1 体育的概述
        2.1.2 老年人的界定
        2.1.3 继续社会化
    2.2 研究现状综述
        2.2.1 老年人相关问题的研究
        2.2.2 老年人体育参与的研究
        2.2.3 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研究
        2.2.4 体育与社会化的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分析方法
        3.3.2 具体研究方法
        3.3.4 方法论
    3.4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城市老年人体育参与现状与分析
        4.1.1 城市老年人体育参与基本情况
        4.1.2 城市老年人体育参与形式及场域
        4.1.3 城市老年人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4.2 城市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状况
        4.2.1 角色扮演
        4.2.2 社交网络
        4.2.3 价值取向
        4.2.4 社会生活适应
5 体育对城市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作用
    5.1 体育对城市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主因子确定
    5.2 体育对城市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影响分析
    5.3 体育对城市老年人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
    5.4 体育对城市老年人社会价值的影响分析
    5.5 体育对城市老年人行为认知的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城市老年人体育参与整体水平不太理想,积极性有待提高
        6.1.2 城市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情况总体较好,少数需要改善
        6.1.3 体育对城市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2 建议
        6.2.1 提高个体认识,科学参与
        6.2.2 增强家庭支持,和谐参与
        6.2.3 扩展社会渠道,广泛参与
        6.2.4 完善制度策略,主动参与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致谢

(4)“触屏人”的媒介互动与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新新媒介的研究
        1.2.2 对媒介使用人的研究
        1.2.3 人的社会化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调查问卷与访谈设计
        1.4.1 研究内容与理论假设
        1.4.2 问卷内容构成与测试
        1.4.3 访谈设计
第2章 “触屏人”与社会化
    2.1 “触屏人”概念的提出背景
        2.1.1 互动介质的嬗变:从“电视人”到“手机人”
        2.1.2 “触屏人”的界定与阐释
    2.2 社会化理论诠释
        2.2.1 社会化的各家之言
        2.2.2 社会化的过程性与阶段性
        2.2.3 社会化的作用因素
第3章 智能手机传播与“触屏人”的社会生活
    3.1 智能手机传播与“人--媒”互动
    3.2 “触屏人”与现实社会
        3.2.1 “触屏人”的社会动因
        3.2.2 “触屏人”的社会情感与态度
    3.3 “触屏人”的特征与社会心理
        3.3.1 屏幕信息作为生活准则
        3.3.2 “触屏人”的趋同心理
        3.3.3 屏幕作为身体器官——头脑的延伸
        3.3.4 “触屏人”的幻象社交
    3.4 “屏幕”与人的社会生活
        3.4.1 生活屏幕化与屏幕生活化
        3.4.2 屏幕呈现效果下人的社会认知
        3.4.3 “触屏人”的娱乐化消费方式
    3.5 “触屏人”的社会化
第4章 触屏传播对传统社会化模式的延伸
    4.1 社会化的表征
    4.2 触屏传播催生新的社会文化
        4.2.1 传统社会与触屏社会的文化环境
        4.2.2 触屏传播与“亚文化”的共生
    4.3 智能手机时代人价值观的颠覆
        4.3.1 传统社会人与“触屏人”的价值观差异
        4.3.2 触屏传播与“两面人”的出现
第5章 “触屏人”面临的社会化问题
    5.1 “触屏人”社会化的阻碍与问题
    5.2 理性“触屏”促进社会化良性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与社会化影响调查问卷
    (二)访谈提纲
致谢

(5)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一般问题
    2.1 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概念分析
        2.1.1 “社会化”的概念
        2.1.2 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概念
    2.2 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必要性分析
    2.3 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内容和路径
        2.3.1 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内容
        2.3.2 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路径
第3章 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实证分析——以X监狱为例
    3.1 X监狱近3年新收押重新犯罪服刑人员再社会化实际效果
        3.1.1 X监狱近3年新收押重新犯罪服刑人员特点分析
        3.1.2 X监狱近3年新收押重新犯罪服刑人员再社会化实际效果
    3.2 X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经验和做法
    3.3 X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存在问题
        3.3.2 原因分析
第4章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治理体系
    4.1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服刑人员再社会化治理体系可行性分析
    4.2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服刑人员再社会化治理体系
        4.2.1 打破传统“封闭管理”理念,构建开放式监狱治理模式
        4.2.2 建立健全职责体系,突出社会组织的主体责任
        4.2.3 加强宣传引导和教育,强化社会公众的主动介入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社会工作介入军休干部的继续社会化研究 ——以重庆市Y军休中心军休干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设计
    1.5 低龄军休干部的继续社会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2章 干预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问题与需求评估
    2.1 干预对象基本情况
    2.2 干预对象继续社会化的问题
    2.3 基于增能视角的需求评估
第3章 社会工作介入低龄军休干部继续社会化的实践过程与分析
    3.1 小组介入方案设计
    3.2 小组工作介入的实践过程与分析
    3.3 小组工作介入的效果评估
    3.4 互动型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3.5 小组工作介入的建议
第4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研究 ——以四川新生代农民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概述
    一、政治社会化概述
        (一)政治社会化概念界定
        (二)政治社会化特点
    二、新生代农民工概述
        (一)新生代农民工定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三、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概述
        (一)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定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特点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现状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问卷设计
    二、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取得成效
        (一)具有基础性政治认知
        (二)爱国情感浓厚
        (三)对中央政府政治价值评价高
        (四)政治信仰坚定
    三、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认知层次低
        (二)缺乏政治热情和政治兴趣
        (三)对基层政府政治价值评价低
        (四)政治参与比例低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治社会化机制不完善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
        (二)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
    二、经济收入影响政治热情和兴趣
    三、政治社会化文化环境不完善
        (一)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高
        (二)城市文化的排斥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
        (二)组织化程度低
第五章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效果的路径
    一、完善政治社会化机制
        (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二)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经济收入
    三、完善政治社会化文化环境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二)构建包容性的城市文化
    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降低社会转型负面影响
        (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问卷调查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8)贾府中的教化 ——社会学视角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及他的教化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社会化”对于人的重要性
        (二)教师之于“社会化”的必要性
        (三)《红楼梦》中“教化”研究的典型性
    二、核心概念解读
        (一)社会化
        (二)教化
    三、文献综述
        (一)社会化研究概况
        (二)贾宝玉的社会化研究综述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化之研究工具:社会化研究框架的构建
    一、社会化的要素分析
        (一)组织要素:社会群体
        (二)内容要素:社会价值规范
        (三)过程要素:角色和互动
        (四)评价要素:社会能力
        (五)社会化关键要素之间的关联
    二、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一)社会化的起点和终点
        (二)社会化的发生环境和影响机制
        (三)社会化的要素和系统
    三、社会化研究框架的构建
        (一)研究框架的具体形态
        (二)研究框架的适用性
第三章 围绕贾宝玉而运行的贾府教化系统
    一、《红楼梦》中贾府的教化者
        (一)贾府中的教化者构成及类型
        (二)贾府中教化者的特点
        (三)社会化框架下贾府中的教化者
    二、贾府教化系统的结构分析:以贾宝玉社会化为切入
        (一)教化植根于环境——贾宝玉社会化发生的环境
        (二)教化发生于“组织”——贾宝玉社会化发生的阵地
        (三)教化聚焦于社会性——贾宝玉社会化发生的过程
        (四)教化显现于“教行”——贾宝玉社会化的结果
    三、贾府教化系统的要素分析:以社会文化为根源
        (一)冲突的社会价值规范
        (二)矛盾的社会角色
        (三)不协调的社会能力
        (四)多元文化的博弈
        (五)贾宝玉性格和贾府教化图
第四章 贾宝玉何以不成材?贾府中存在的教化困境
    一、教化者影响内容的问题分析:有“教”而无“化”
    二、教化者影响方式的问题分析:法的禁锢,情的无力
    三、教化者影响结果的问题分析:教化对立人性
    四、教化困境:贾宝玉何以不成材?
第五章 何以成教化?《红楼梦》给予教化者的启发
    一、历史到现实:从理想教化到教化复兴
    二、宏观到微观:教化者应有的启发
        (一)教化者应信奉的三种价值
        (二)教化者应秉持的两条主线
    三、教化者应面对的一个对象
第六章 结论和不足
    一、直接结论:贾府教化图
        (一)贾府教化图的诞生
        (二)贾府教化图中的博弈
        (三)贾府教化图的适用
    二、结论核心
        (一)工具和方法:社会化研究教化的合适性
        (二)历史和现实:教化复兴的必要性
        (三)何以为人,何以为成人之道?
    三、研究不足
        (一)研究顺序不足
        (二)研究用语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及评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三、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 思想政治课与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一、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二、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与目标
        三、思想政治课与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第三节 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政治社会化思想
        二、中国古代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化思想
        三、西方教育理论与政治社会化
第二章 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现状
        一、政治认知方面
        二、政治情感方面
        三、政治参与方面
    第二节 高中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
        五、大众传媒的影响
        六、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政治社会化作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思想政治课发挥高中生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政治认知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政治情感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的作用
    第二节 思想政治课在高中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客观原因导致教师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效用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培养不够全面
        三、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思想政治课缺乏对学生发展的长期规划
第四章 思想政治课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路径
    第一节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新理念有利于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力量
    第二节 以议题式教学推动高中生政治社会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的议题式教学
        二、“经济与社会”模块的议题式教学
        三、“政治与法治”模块的议题式教学
        四、“哲学与文化”模块的议题式教学
    第三节 以“两倒转一融合”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
        一、以“两次倒转”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
        二、以“一个融合”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
    第四节 整合社会力量推动高中生政治社会化
        一、家校、校校合力推动政治社会化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二、学校与社会合力优化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环境
    第五节 优化课程评价机制推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
        一、构建与学科核心素养相一致的评价机制
        二、有效运用教学评价体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个案管理视角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个案管理研究综述
        2.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1.个案管理
        2.社区戒毒康复人员
        3.再社会化
    (四)理论基础
        1.社会化理论
        2.增强权能理论
    (五)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现状
    (一)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困境
        1.居无定所
        2.自我照顾能力下降
        3.经济拮据
        4.就业选择范围小
        5.情感支持薄弱
        6.社区参与度降低
    (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成功再社会化的阻碍因素
        1.个人心理发展异常
        2.家庭关系的疏离
        3.社区关系的冷漠
        4.社会环境造成污名化
    (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及需求
        1.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需求
三、个案管理介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适用性
    (一)个案管理模式
        1.个案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2.个案管理的原则
        3.个案管理的模式分类
    (二)个案管理介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必要性分析
        1.政府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行政管控力度有限
        2.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需求复杂多元
    (三)个案管理介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可行性分析
        1.个案管理弥补政府管控手段的不足
        2.行政管理部门开始注重“管控+服务”手段的结合
        3.个案管理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有正向影响
    (四)细化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个案管理基本流程
四、个案管理介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实践过程
    (一)建立关系
        1.建立个案接案机制
        2.多渠道获取个案基本信息
        3.无条件积极关注
    (二)预估——需求与资源分析
        1.需求评估
        2.外部资源评估
    (三)目标与计划制定
        1.目标制定
        2.计划制定
    (四)服务实施
        1.协助案主增强个人权能
        2.联动相关部门整合资源
        3.组建个案管理小组
        4.结合社会工作三大方法提供持续性服务
        5.在社区禁毒宣传中发展禁毒志愿者
    (五)服务成效
        1.服务产出
        2.服务效果
    (六)服务总结与反思
        1.服务总结
        2.服务反思
五、个案管理模式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个案管理模式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禁毒社会工作者难以发挥个案管理者核心管理作用
        2.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求助动机弱
        3.社会环境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态度分化且对立
    (二)个案管理模式在实践运用中的对策建议
        1.禁毒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素质
        2.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始终贯穿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个案管理工作中
        3.在社会大环境中倡导关怀救助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对人的个体社会化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引导研究 ——以陕西部分高校为例[D]. 刘存芝.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2]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叙事研究[D]. 张德彭.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体育对城市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作用与意义 ——以长沙市为例[D]. 黄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触屏人”的媒介互动与社会化研究[D]. 王晓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5]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探析[D]. 李文辉. 南昌大学, 2020(01)
  • [6]社会工作介入军休干部的继续社会化研究 ——以重庆市Y军休中心军休干部为例[D]. 袁灿铭. 西南大学, 2020(01)
  • [7]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研究 ——以四川新生代农民工为例[D]. 陈小爱.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贾府中的教化 ——社会学视角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及他的教化者[D]. 刘健.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路径研究[D]. 吕茹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个案管理视角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实践研究[D]. 赖育珍.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对人的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