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卫生工作回顾与展望

肉类卫生工作回顾与展望

一、肉品卫生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彦虎[1](2020)在《传统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与腊肉风味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陇西腊肉是一种传统的发酵肉制品,因其独特的腊香风味深受人们喜爱。但其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对风味形成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传统陇西腊肉制作工艺为依托,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进行研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检测挥发性风味成分以及游离脂肪酸变化,并测定了其他理化指标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微生物区系组成及群落演替与风味成分变化的相关性,旨在为揭示传统陇西腊肉风味形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手段,分析了陇西腊肉中优势菌群组成。在属水平下,优势细菌属为Brochothrix,Carnobacterium,Lactobacillus,Pseudoalteromonas,Psychrobacter,Cupriavidus;优势真菌属为Trichoderma,Phoma,Guehomyces,Cryptococcus,Bullera。并且,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随着加工工序的进行(腌制、风干)处于动态变化之中。2.明晰了陇西腊肉物料基质的微环境条件(氯化钠含量、pH值、Aw、总糖)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氯化钠、总糖含量逐渐升高,Aw逐渐降低,pH值变化总体趋于稳定,除腌制中期(T15)样品外(5.8)其它各时期在6.06.5之间。并且制作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逐渐升高。总蛋白含量,氨基酸态氮随着制作的进行逐渐升高,蛋白水解度逐渐降低。3.检测了挥发性物质以及游离脂肪酸的变化。结果显示:共检测、鉴定出烃类、醛类、酯类、醇类、有机酸、酮类等挥发性成分共计84种,各时期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有所差异。游离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占比达到83.84%92.43%。ROAV分析结果显示醛类、酮类、酯类物质对风味贡献最大;关键性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己酸乙酯、茴香醚、己醛、3-甲基丁醛、2-辛烯醛和芳樟醇能很好地区分各时期的样品。4.明确了微生物与关键风味物质以及主要脂肪酸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与S12(2-辛烯醛)相关的微生物主要是Cupriavidus,Oxalobacteraceae,Acinetobacter,Lactococcus,Sphingomonas,Trichoderma,Acremonium;与S13(3-甲基丁醛)相关的微生物主要是Lactobacillus,Aspergillus;与S19(己酸乙酯)相关的微生物主要是Lactobacillus,Macrococcus,Yarrowia;与S16(己醛)相关的微生物主要是Staphylococcus,Micrococcus,Aspergillus;与S20(辛酸乙酯)相关的微生物主要是Streptococcus,Erysiphe,Pseudogymnoascus;与S28(芳樟醇)相关的微生物主要是Trichoderma,Acremonium,Cupriavidus,Oxalobacteraceae,Staphylococcus,Acinetobacter,Sphingomonas,Lactococcus,Thermus。微生物与脂肪酸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treptococcus,Lactobacillus,Bullera与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具有明显相关性,Carnobacterium,Staphylococcus,Brochothrix,Cupriavidus,Penicillium,Trichoderma主要与不饱和脂肪酸,如: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含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5.探明了制作过程中与风味相关的主要微生物。结果显示:Staphylococcus,Lactobacillus,Micrococcus,Aspergillus,Yarrowia,Trichoderma,Penicillium与关键风味显着相关,可能为与风味相关的核心菌群。综上所述,通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明确了陇西腊肉制作过程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基于挥发性组分分析以及风味物质数据的挖掘(脂肪代谢、蛋白质水解过程的挖掘),明晰了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风味变化规律,进而为分析微生物与关键风味物质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可为揭示传统陇西腊肉风味形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娜[2](2020)在《生态批评关键词环境公正及其批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公正”(environmental justice)也被译为“环境正义”或者是“环境公平”,它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随着西方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颖命题。动词“environ(环绕)”起源于中世纪时期,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中的“环境”(environment)归词,指的是某个人、某群体、某物种或者普遍生命形式的周围事物。综合学界已有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本文将环境公正生态批评定义为:生态批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学术立场,它考察具有“自我”的主体与他者在各类环境中,公正地享用环境之利益与风险的分配、参与制定环境政策、在环境分配方案上获得个人和社会认可,以及维持生命发挥作用的能力。他者包括因种族、性别、阶级等因素而相区别的人,甚至其他物种。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与人建环境。环境公正对生态批评的大规模影响是比较晚近的事情,这一方面是由于生态批评本身属于比较新兴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生态批评关注的中心是荒野、田园等自然场所。1997年美国学者T.V.里德(T.V.Reed)提出环境公正生态批评(environmental justice ecocriticism)这个术语,使得生态批评的环境公正转向从此之后更加明确。环境公正促使生态批评从荒野回到城市,回到人与自然交汇的中间地带,从而使得生态批评不仅具有崇高的生态理想,同时也立足牢固的现实基础。环境公正是对之前生态批评所持生态中心主义取向的反拨,它关注因种族、性别、阶级等因素造成的不公平之环境权益和环境危害,扭转了对弱势群体环境状况的忽视。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为生态批评的自然底色添加了社会因素,注重弱势群体享受的公平正义。伦理关怀对象从边缘人群到非人物种的层层扩大,使它更具现实基础与可操作性,并构成了连接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纽带。环境公正从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视角考察问题,为自我言说,为他者赋权。兼顾人文关切、伦理关切与生态关切三个维度。然而,国内外生态批评领域内,对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研究稍显不足,未能形成系统性、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将摆脱研究单一文学文本和单一生态批评家的局限,在历时性上追踪生态批评的历次发展浪潮,在共时性上考察同一时期内生态批评的理论趋向和典型特征,采用文献梳理、比较研究的方法,综合展开理论上的探讨和思辨,力求细致、深入地论述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发展面貌及其对现实环境危机的回应。本文试图全面梳理环境公正的重要文献,在宏观层面上考察生态批评的总体发展进程,在微观层面上聚焦环境公正的演变及其对生态批评的构建作用,以“环境公正”这个关键词为切入点,围绕1、2、4、5这四个数字展开研究:1即1种批评理论“生态批评”,2即生态批评的第2波“环境公正”,4即生态批评的4次转向,5即生态批评的5波浪潮。在综合分析此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环境公正思想源流与生态批评的历次浪潮,梳理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产生的历史渊源、发生语境与发展过程,厘清环境公正的概念内涵,揭示环境公正在生态批评4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演变脉络与深化趋势,回答环境公正如何与生态批评相互促进的问题,以提供西方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整体图景,凸显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这种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将丰富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研究内容,为构建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中国话语体系提供参考,为我国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全文内容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概念厘定,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本研究之目的、意义与创新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生态批评对环境公正的诉求日益强烈,一部分学者将环境公正引介到生态批评中,从而引发了生态批评的环境公正转向。环境公正不是对之前生态中心生态批评的简单抛弃,而是对生态批评进行修正、深化与拓展,增添了多个视野,是一种推陈出新。第一章对生态批评及其关键词环境公正进行总体论述。本章主要研究生态批评的缘起、定义和任务,生态批评五次浪潮的划分,环境公正思想内涵,以及环境公正的生态整体主义朝向几个方面。具体以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批评和环境公正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梳理、比较、归纳生态批评和环境公正理论体系的构建,综合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对生态批评前两次浪潮的划分和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对生态批评后三次浪潮的划分,分析历次浪潮转向的原因与生态批评与时俱进的环境实践之特色。在此基础上,揭示环境公正对自我/他者、男性/女性,白人/有色人种,富人/穷人,上流阶级/底层阶级,第一世界/第三世界,人/非人等一系列二元对立模式的解构,说明环境公正所具有的学理优势、伦理关怀和可操作性。根据彼得*S.温茨(Peter S.Wenz)的环境公正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Circle Theory)描绘环境公正的伦理关怀向度,说明环境公正的生态整体主义朝向。本文认为,环境公正按照同心圆模式,以共情(empathy,也被译为“移情”或“同理心”)贯通“自我”与“他者”的鸿沟,由己及彼,把伦理关怀对象扩展到包含其他具有性别、种族、阶级等差异的弱势人群,进而扩展到动物、植物和每个物种。新物质主义对生态批评的影响使得物质的能动性被纳入考察范围,这更为环境公正伦理主体的层层扩大提供了学理依据。当这个同心圆层层扩大到每一个存在物、并将每个存在物都视为主体的时候,环境公正也就达到了它的终极状态,即万物齐一、众生平等的生态公正。虽然这种意义上的生态公正目前有乌托邦之嫌,人类之外的非人类物种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成为主体依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生态公正作为一种生态理想,是人类为之努力的目标,而环境公正就是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措施,它使公正不至于成为空谈,是联系现实与理想的桥梁。第二章对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梳理。本章具体从初露端倪、全面兴起、蓬勃发展、持续深化和前沿问题五个部分,追溯与评议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主要是根据生态批评的五次发展浪潮为线索进行论述与探究,涉及到早期作品中环境公正思想的萌芽,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正式提出,由荒野自然向城市自然的转变,风险社会、慢暴力、跨身体性、行动者网络理论、共情等理论和概念对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拓展与深化。这些方面显示出环境公正与生态批评的五次浪潮互相促进又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生态批评诞生之前及第一波的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浪潮中,自然书写中蕴含着环境公正诉求;在第二波的环境公正生态批评浪潮中,对于性别、种族和阶级的关注显现出环境公正考量;在第三波的跨文化生态批评浪潮中,环境公正思想添加了跨文化维度,环境公正从地区走向了全球;在第四波的物质生态批评浪潮中,物质的能动性和叙事能力深化了环境公正思想;在第五波的心理与信息生态批评浪潮中,环境叙事涉及的情感理论、心理概念和信息传播策略受到重视,这为环境公正的生态整体倾向走出文本、走向现实提供了更广阔的出路。伦理主体范围的一次次扩大并不是线性发展的简单趋势,其错落交叠的轨迹显示出学者们为构建环境公正话语而付出的努力。第三章研究批评学者基于环境公正生态批评视角对经典文本进行的分析解读与批评实践。本章选取了针对四部经典小说的环境公正生态批评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概括评析,体现学者们在文本解读中的环境公正立场,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生态批评相关理论对文本的环境公正分析进行必要的扩展与补足。本章首先关注学者们对《布娃娃瘟疫》的批评,包括物质视角下的患病身体与跨身体性对环境非公正的揭示,以及社会视角下内外殖民与阶层固化对环境非公正的强化;其次,针对小说《死者年鉴》的批评实践,评析暴政迫害中体现出的“生态他者”形象,揭露吸血资本与资源剥削作为环境非公正的原因与表现,生态他者与边界拆解分别作为环境非公正的内在驱动与解决途径;再次,聚焦学者们对《播种者的寓言》之资源短缺进行的环境(非)公正解读,从“改变”主题与墙之隐喻,水之意象与气候公正,以及超级共情与反乌托邦三个部分来进行概括与延伸。最后,审视学者们在分析《食肉之年》时从三个方面表现出的环境公正立场,即霸权挟裹带来的食品公正问题,“肉是信息”连接的毒性身体,以及全球贸易导致的多元贱斥。本章对于上述文本的批评进行分析与补充评论,目的是发掘被忽视或被误读的环境公正思想,揭示和肯定环境公正视角对激发生态思想和生态审美意识的积极作用,并凸显在文学这个想象世界中,环境公正对于拓展伦理关怀范围的积极意义。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对象并非仅是生态文学,但是文学情节相较于现实生活有着更为辽阔的空间,如果只把公正的施与对象界定在人类范围内,未免抹杀了文学世界较于现实世界的优势,当前出于种种现实原因尚且无法考量的伦理在文学的想象世界里反而容易推行,文学的理想性对人类的启蒙、教化作用也正是基于此点。环境公正不仅促进了文学批评与环境伦理学等学科的跨界联合,而且也实现了与生态女性主义、后殖民批评等多个流派的交融。这种跨文化和跨文明的宏大视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生态批评的研究内容,扩展了生态批评的研究空间,并为生态批评的未来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第四章围绕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独特贡献及其中国化途径展开研究。本章指明环境公正生态批评通过环境想象与环境话语参与现实的环境实践,因社会公正与环境伦理的双重叠加而为文学、文化的生态批评研究开拓了新视野,开辟了新领域。此外,本章聚焦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全球在地化发展路径,着眼于它在人类世中的全球视野以及它在中国生态文明时代中的在地立场。如果说,全球在地化是在空间上对批评跨越中西的展望,那么本章结尾部分,对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中国化途径进行探索,则在时间上融通古今,观照从中国传统环境公正生态智慧的探析到中国现代环境公正生态文学的呈现。本文在此考察了中西方生命/生物共同体的概念,进而提出一种设想:中国环境公正生态批评需要立足于它同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契合点,借助生命共同体思想深化自身,并推动生命共同体思想的传播、落实,塑造生态审美意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话语体系。西方环境公正生态批评己建构了较为完善而又开放的生态批评理论,具有比较坚实的哲学基础、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学术实践;与之相比,我国目前的环境公正生态批评尚未形成足够的学术氛围,理论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绝对的生态中心主义立场都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因此要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在新时代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更进一步地强调环境公正生态批评对于人与万物价值的肯定,确立发展具有反思性和建设性的生态批评体系,并最终将生命共同体思想付诸环保行动来推进绿色发展。理论只有符合国情才能更好地培养生态意识、指导环境实践,发展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研究将推动中西生态话语的深入对话与交流。结语对全文进行归纳,充分肯定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分析环境公正生态批评存有的不足。该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三个核心观点:环境公正生态批评凭借自身的文学性与实践性参与话语建构;环境公正生态批评成为连接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桥梁;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伦理趋向为实现伦理共同体涵盖生态系统准备了前提条件。同时指出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目前的缺失和不足,认为需要在跨学科借鉴中避免生搬硬套而导致误解,在多元扩展的同时防止边界过于模糊,并且需要完善解构之后的建构问题。最后提倡中国生态批评、文学批评甚至文化批评对西方的环境公正研究进行批判的借鉴,在理论上自主创新,进而结合中国文学资源,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话语体系,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路向。当今时代中,对严峻的生态危机和复杂的环境运动作出回应,是生态批评面临的中心任务。环境公正具有人文关切、伦理关切与生态关切,这使它能从多重维度为生态批评的发展提供思路与动力。环境公正的人文关切在生态中心主义立场的生态批评中添加对“人”的重视,肯定人类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并尊重各种群体的价值与权利;环境公正的伦理关切既含有社会公正因素,又涉及生态立场,它审视弱势群体遭受的非公正生存境遇,致力于公正地处理环境利益与环境危害问题,消除因种族、阶级、性别等社会因素导致的物质环境不平等现象;环境公正的生态关切源自生态批评一贯的生态立场,通过探究文化载体中的“环境性”(environmentality),追求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与美丽,万物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存在。人文关切的以人为本,有利于消除社会非公正,而社会公正与物质环境的叠加则构成伦理关切,环境伦理有助于生态关切的实现并推动生态关切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而生态关切对生命共同体的维护又反过来对人文关切与伦理关切有所助益。所以,这三种关切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观照环境来推动生态批评发展,通过绿色理论引发绿色行动实践。环境公正必将有助于生态批评实现人文精神和生态思想的交融,也就是走向生态整体主义。

张珏[3](2020)在《基于光学信息检测技术的羊肉新鲜度快速检测与判别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羊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新鲜度是衡量羊肉食用价值的重要标准,对其进行准确、快速检测对促进羊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感官评价、理化检测或微生物实验手段无法满足羊肉流通中对新鲜度快速、准确、无损的检测要求。众多肉类新鲜度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中,光学检测技术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方法。本研究以不同新鲜度冷鲜羊肉为研究对象,分析羊肉变质过程中新鲜度变化规律,挖掘表征新鲜度的关键指标并研究各指标可见近红外(350~1050nm)最佳光谱检测模型,优选并充分融合关键指标的多源光谱特征建立羊肉新鲜度分类模型。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羊肉新鲜度研究谱段,采用高光谱成像系统获取样本935~2539nm范围的近红外光学信息,并以挥发性盐基氮(TVB-N)为主要研究指标对羊肉新鲜度进行更深层次地研究。探索羊肉TVB-N的光谱及图像特征优选方法,挖掘表征羊肉内部化学成分的光谱特征及颜色、纹理等空间图像特征,并融合光谱、图像特征,建立更为稳定有效的羊肉新鲜度预测模型,从而基于光学信息检测技术多方法、多层次地对羊肉新鲜度进行快速检测研究,旨在为实现羊肉新鲜度的准确、快速、无损判别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不同贮藏时间冷鲜羊肉腐败变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影响羊肉新鲜度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及感官指标,并研究各指标在羊肉腐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亮度(L*)、pH值、TVB-N及菌落总数(TVC)是表征羊肉新鲜度的关键指标。(2)分析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羊肉新鲜度预测精度的影响,优选各关键新鲜度指标最佳光谱检测模型。借助“粗略”结合“精细”的网格搜索方法对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的RBF核函数进行参数寻优,对比最优SVM网络模型与PLSR模型对羊肉新鲜度的预测效果,优选出表征关键新鲜度指标的最佳光谱特征及预测模型。(3)分别以TVB-N的光谱特征和关键新鲜度指标融合特征建立CART分类树新鲜度判别模型,并对单一指标分类树模型(Single-CART)和复合指标分类树模型(Combination-CART)的预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Single-CART和Combination-CART模型校正集平均分类准确率均为100%,预测集平均分类准确率分别为83.33%和95.83%。Single-CART模型对预测集“新鲜”、“次新鲜”、“变质”3个新鲜度级别样本的识别率分别为88.89%、75%和85.71%,Combination-CART模型的识别率分别为100%、87.50%和100%。相较Single-CART分类模型,Combination-CART模型的分类结果更加准确且稳定性更好,研究表明,优选并充分利用多源特征变量建立羊肉新鲜度分类模型,能更加准确地判别羊肉新鲜程度。(4)以TVB-N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羊肉新鲜度预测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基于改进离散粒子群算法(MDBPSO)的羊肉TVB-N近红外特征波长优选方法,在粒子更新方式和惯性权重2个方面对传统离散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并比较分析MDBPSO法与常规特征波长提取方法建立PLSR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MDBPSO-PLSR模型校正集Rc2和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82和3.61,预测集Rp2和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81和3.68,该模型在计算效率和预测精度等方面较其他模型都有显着提高。(5)深入挖掘表征羊肉内部化学成分的光谱特征及颜色、纹理等空间图像特征,并以MDBPSO法优选光谱特征建立基于随机森林回归(RFR)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算法的羊肉TVB-N含量预测模型,以主成分分析法(PCA)、遗传算法(GA)优选的图像特征建立基于BPANN算法的羊肉TVB-N预测模型。结果显示,MDBPSO-RFR为TVB-N含量的最佳光谱预测模型,其校正集Rc2和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87和3.12,预测集Rp2和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85和3.56;GA-BPANN为TVB-N含量的最佳图像预测模型,其校正集Rc2和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81和3.71,预测集Rp2和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80和4.20。上述研究表明,利用光谱特征建立羊肉新鲜度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图像特征模型。(6)比较分析基于光谱、图像特征羊肉新鲜度模型的预测效果,优选表征TVB-N含量的最佳光谱、图像特征,并借助BPANN模型有效融合图谱特征建立羊肉新鲜度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融合模型校正集Rc2和RMSEC分别为0.87和2.86,预测集Rp2和RMSEP分别为0.86和2.93。表明融合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光谱或图像的单一传感器模型,能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羊肉新鲜程度。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光学信息检测技术可快速检测羊肉外部感官品质和内部理化品质,实现对羊肉新鲜度的定量分析和新鲜度等级的定性判别。研究为开发基于光谱和图像信息的羊肉新鲜度快速检测系统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陈镔镔[4](2020)在《大部制改革后部门间执法合作研究 ——以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基层权力与分工都更加的具体化和专业化,各类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单一部门很难应对,必须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目前,我国正处于大部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在新的行政体制下,实现政府部门的高效运转,健全跨部门的合作成为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且纵观国际上大部制改革的经验,改革实实在在地减少部门的数量,改善部门之间由于职能交叠不清,而相互推诿的状况,切实减少了行政资源浪费,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然而大部制改革后产生新的部门边界,亦会产生新的政府间关系的矛盾;部门之间的执法关系协调问题被忽视,继而产生新的冲突,导致部门执法合作上问题频发。因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部门执法合作的基本理论出发,以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为例,分析大部制改革前后部门执法合作的转变,并归纳概括出部门执法合作不足的表现,梳理大部制改革对各部门执法合作的状态的影响、对部门执法合作协调机制的影响、对部门执法合作主观意愿的影响。并结合影响部门执法合作的要素进行全面的成因分析,包括合作执法部门文化的缺失、合作执法部门利益博弈的权衡、中庸文化对合作执法理念影响三个内在因素方面,及执法合作部门设置局限性、合作执法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改革的缺失三个外在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治理对策:一是科学整合、细化标准,明确执法部门职责体系。二是融合兼顾、统一标准,优化部门执法合作机制。三是统一规划,灵活模式,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四是目标导向、打破边界,构筑执法合作执法文化体系。本文在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研究大部制改革后部门间的执法合作,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研究结论丰富基层执法部门之间执法合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王天真[5](2020)在《基于高光谱和超声成像技术的调理牛排品质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调理牛排是一种滋味鲜美,食用方便的调理肉制品,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调理牛排市场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如异物污染、新鲜度不明确、肉类掺假、合成冒充原切等。常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快速无损的检测要求。超声成像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穿透性强、清洁安全等优点,在异物检测、质构评价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光谱成像技术信息全面、快速准确,在食品检测中应用广泛。本研究利用超声成像技术检测调理牛排中的异物,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检测调理牛排的新鲜度和肉类掺假,最后分别利用两种技术鉴别原切与合成调理牛排,并进行数据融合建立鉴别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超声成像技术检测调理牛排中的异物。首先将不同材料和尺寸的异物包埋在调理牛排的不同深度并进行超声成像数据采集,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分割出异物区域并计算检出率。然后通过灰度共生矩阵法(GLCM)提取异物最小外接矩形区域的纹理特征值,分别建立线性判别分析(LDA)、K最邻近法(KNN)、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和极限学习机(ELM)四种鉴别模型识别异物材料。结果表明,在铁片、玻璃和碎骨三种异物中,铁片异物的超声信号最强,碎骨的最弱。通过图像处理方法可以分割出异物区域,异物检出率为97.78%。在对异物种类的鉴别结果中,四种模型中ELM的精度最高,校正集识别率为83.33%,预测集识别率为76.67%。(2)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定量预测不同贮藏时间调理牛排新鲜度指标含量。首先采集不同贮藏时间的冷鲜调理牛排的高光谱数据并通过理化方法测定其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硫代巴比妥酸(TBA)含量。然后采用1stt Der、2ndd Der、MC、MSC、SG、SNVT六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变量组合集群分析法(VCPA)、间隔随机蛙跳(iRF)、iRF-CARS、iRF-VCPA五种变量选择方法对光谱进行处理,建立光谱信息对新鲜度指标的偏最小二乘(PLS)预测模型,并评价算法稳定性和串联策略效果。结果表明,在对TVB-N含量预测过程中,最佳预处理方法为1stt Der,相比于CARS,VCPA算法的稳定性更好。而最佳波长选择方法为iRF-CARS,对应预测模型的RP为0.939,RMSEP为1.22 mg/100g。在TBA含量预测过程中,最佳预处理方法是MSC,最佳波长选择方法也为iRF-CARS,对应预测模型RP为0.893,RMSEP为0.061 mg/kg。(3)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定量预测合成调理牛排中掺假肉含量。首先分别采集掺有不同比例猪肉和鸭肉的合成调理牛排的高光谱数据,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后,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CARS、VCPA、iRF、iRF-SPA、iRF-CARS、iRF-VCPA七种变量选择方法,建立掺假含量PLS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掺假猪肉和鸭肉预测模型最佳预处理方法分别为MC和SNVT,最佳波长选择方法分别为iRF-CARS和iRF-VCPA,分别选择了19和11个特征波长,建立的模型RP分别为0.966和0.971,RMSEP分别为2.11%和2.23%。(4)基于高光谱和超声成像技术鉴别原切与合成牛排。首先分别采集原切与合成牛排的超声图像和高光谱图像,并通过GLCM提取图像纹理特征值,分别建立基于两种纹理特征值的鉴别模型。而后将两种技术进行数据融合建立鉴别模型,并采用SPA、CARS、VCPA优化模型。结果表明,超声成像和高光谱成像数据单独建模时,最佳模型分别为ELM和KNN,预测集识别率分别为90.00%和95.00%。数据融合后最佳模型为ELM,预测集识别率为97.50%,CARS和VCPA优化融合数据后建立的模型校正集和预测集识别率均达到100.00%。本研究利用高光谱和超声成像技术结合图像处理与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了调理牛排部分品质指标快速检测,研究可为调理牛排快速无损检测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光谱变量选择算法串联策略和超声成像技术在食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NamkhaiKhorol Zemuudorj[6](2020)在《基于SWOT分析的蒙古国肉类产品出口的发展战略》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分析了蒙古国肉类产品和肉类出口量。蒙古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仍由游牧牧民放牧牲畜,且牲畜仅以自然产品为食的地方之一。蒙古国的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约占出口总收入的10%。该国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只靠牲畜收入生活,间接向全国人口提供粮食。另一方面,该国有6650万头牲畜,除去其国内肉类消费总量,该国有潜力向国际市场出口大量肉类。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肉类出口量无法达到其潜在水平。如果蒙古国利用地理位置优势,肉类出口量可以增加。因此,加大力度,采取适当措施,可以增加对外贸易收入,降低依赖矿业的经济脆弱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提高蒙古国肉类产品出口量的营销策略。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人民对于肉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肉类产品的消费潜力巨大,这给蒙古国肉类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竞争压。营销策略作为蒙古国肉类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优化改进已迫在眉睫。基于SWOT分析,剖析了蒙古国肉类产品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在深入分析了国际肉类产品的发展方向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后,利用4Ps理论来研究蒙古国肉类产品出口的营销策略。研究发现:(1)为提高出口量,蒙古国肉类产品需要通过采用顾客差异化策略、开发新产品产品策略和升级包装策略来促进肉制品差异化;(2)蒙古国肉类产品需要利用多元定价策略来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消费群体;(3)蒙古国肉类产品需要不断完善促销策略来吸引顾客,建立并宣传品牌;(4)蒙古国肉类产品需要增加销售渠道来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利益最大化。

李稚莹[7](2020)在《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 ——基于唐人神集团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企业间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企业为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很多企业不断探索着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代理人拥有着企业战略决策制定权,因而通过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行为的影响力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效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企业发展所带来的两权分离的管理制度,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信息垄断”的职务之便,使高管有机会进行资本运作为自身谋取利益,导致了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同时在我国的经济转型形势下也暴露出了高管对创新活动的风险规避心理阻碍了企业价值创造力实现的问题,因企业从研发投入到成果实现需要较长期限且具不确定性,高管出于任职期等考虑过分追求短期投资绩效,对创新失败的风险容忍度很低,这就导致了企业很可能会错过最优的转型升级机会。因此刺激企业进行创新投入并提高资金的投资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故而企业所有者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解决两方矛盾冲突,平衡各方利益就需要建立合理治理机制形成激励相容,从而使得管理者以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性发展为出发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往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股权激励是实现利益相容以提升企业绩效的有效途径,两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完善的高管激励制度在公司治理中愈发重要。已有研究表明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呈正相关,但具体的实施效果会因高管激励制度的设置合理性而产生差异。因此,本文通过对激励机制的解析和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来阐述二者之间的联系,以便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探讨股权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间的线性关系,而对股权激励的实施对企业绩效具体的影响路径研究甚少,因此探究高管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内在机理存在其研究意义。本文以探究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为研究目的,从研发活动、投资效率、内部控制质量及代理成本多角度出发,研究其内在机理。本文通过选取唐人神企业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制造业企业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不仅丰富了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内在关系的有关分析。而且本文通过对唐人神集团具体股权激励实施方案的分析,站在企业股权激励调节作用的视角,进一步为股权激励方案的设置提供了建议,使其在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内部控制质量、降低代理成本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更好的提高公司价值创造,为企业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股权激励提供了理论引导和对策建议。

乔小亮[8](2019)在《河南省生猪屠宰企业屠宰检验、检疫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已经成为了居民日常餐桌上随处可见的食品。当前,河南省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量占各类肉品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保证猪肉品质质量安全尤为重要。生猪屠宰一头连着生猪养殖,一头直接连着人们对猪肉产品的消费,而生猪屠宰检验、检疫是生猪屠宰最重要的关口。把好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关口,做好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工作对提高河南省生猪屠宰企业屠宰检验、检疫行为的规范程度、提升河南省生猪屠宰行业发展水平、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用于指导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工作的法律法规及规范,但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及其监管工作依然存在着较多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河南省生猪屠宰检验、检疫行为,提升河南省生猪屠宰行业发展水平,维护人们舌尖上的安全,笔者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河南省多个地市的生猪屠宰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到部分兽医主管部门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当地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工作开展情况及其监管现状,掌握了一手资料。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省生猪屠宰存在检验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检验、检测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屠宰检验行为不规范,屠宰检疫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屠宰检疫设施设备有待完善和更新,检疫操作行为规范程度有待提高,生猪屠宰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不够严格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我省生猪屠宰检验、检疫行为进一步向更高标准方向发展,还会给肉品质量安全带来威胁,制约我省生猪屠宰行业的良好发展。通过调研和分析河南省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现状,研读生猪屠宰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要求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的工作方法,提出了能够提升河南省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的对策与建议即:提高对屠宰检验人员的要求,加大屠宰检验设施设备的引进与建设,加强屠宰检验职业培训,实行严格监督检查考核制度,规范检验操作行为,健全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检验人员规范检验,提高屠宰检疫人员准入门槛,选拔优秀人才,加强屠宰检疫设施设备建设和更新,注重对屠宰检疫人员的培训教育,完善生猪屠宰行业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落实监管职责,推进生猪屠宰行业管理工作,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参与生猪屠宰监督管理。此外对屠宰检验、检疫工作制度进行探讨,探讨了推进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归并。

李晓燕[9](2019)在《微生物对风干牛肉产品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干牛肉是我国传统的腌腊牛肉制品,易于加工和贮藏运输,因其食用方便、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深受大众欢迎。但传统风牛肉制作是在较低温条件下自然风干而成,不仅受地域、气候和季节等条件限制,而且加工环境的不可控加大了有害微生物、硝胺、苯并芘等污染的风险。通过自控风干工艺和人为添加微生物发酵剂改善腌腊发酵肉制品品质和安全性也受到高度关注。为此对风干牛肉在自控风干发酵条件下的微生物发酵剂调控技术进行了研究,重点探究了商业化发酵剂中的微生物菌群和传统天然豆类调料中的有益菌群对风干牛肉产品感官、理化、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等的影响,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进行自控仿天然风干替代自然风干工艺及技术参数的筛选确定。采用传统自然风干、热风烘烤干燥和仿天然自控风干3种工艺制作风干牛肉,分别对其产品特性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对加工环境可控性、加工周期、加工效益及安全性等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仿天然自控风干既能最大限度的保留产品的风味,有效防止牛肉产品脂肪氧化,解决自然风干速度慢、生产效率低,以及热风烘干干燥产品易出油和脂肪过度氧化等问题,又能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经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出自控风干制作风干牛肉的工艺及其主要技术参数为:原料选择→切割整理→配料→滚揉(46℃、2h)→腌制(24℃、24h)→发酵风干(温度610℃、湿度5560%、风速1.52.0m/s、时间1112d)→挂晾(2430h),至产品脱水率达4045%。2.进行应用于风干牛肉加工的直投式发酵微生物和天然发酵微生物的筛选。首先从商业化发酵微生物菌种(直投式冻干菌)中进行选择,比较其制作的风干牛肉的产品理化、微生物特性、风味特性,以及适应中式消费习惯的感官等指标,筛选出(肉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rnosus,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Debaromyces hansenii)组合的第5号发酵菌种,在改善产品感官和理化特性的同时,适应中式消费习惯,并可进一步保证产品的可贮性和卫生安全性,提升产品的品质。采用此菌种加工风干牛肉,产品的主要特性指标为:感官总评分值8分,pH值6.15,aw值0.761,挥发性盐基氮(TVB-N)14.69 mg/100g,亚硝酸盐残留量3.46 mg/kg,菌落总数8.23 Log(CFU/g),乳酸菌6.04 Log(CFU/g),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未检出,总游离氨基酸为42.12g/100g,挥发性风味检出物质相对总含量为89.22%。进一步对富含有益菌群的天然豆类调料(豆豉、豆瓣、腐乳、酱油)进行微生物特性指标分析,选择微生物种类更丰富、含量更多、更接近于发酵微生物菌群的调料作为添加至风干牛肉制作中的天然发酵微生物的原料来源。结果表明,郫县豆瓣菌群结构和微生物组成更适合添加至风干牛肉中,且是川味肉制品中最常使用的调料,来源稳定,其主要菌群结构及含量为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5.13 Log(CFU/g),霉菌(Moulds)3.06 Log(CFU/g),酵母菌(Yeasts)3.29 Log(CFU/g),微球菌(Microbes)4.83 Log(CFU/g)。3.进行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感官、常规理化及质构特性的影响研究。采用仿天然自控风干工艺制作3个组风干牛肉,分别添加直投式发酵微生物(A组)、郫县豆瓣作为天然发酵微生物(B组),并与不添加发酵微生物传统风干牛肉(C组)进行比较。测定结果显示,3个组产品总感官评分和水分活度值各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色度值各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红度值(C组<B组<A组),黄度值(A组<B组<C组);pH值各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A组<B组<C组;水分含量值、TVB-N值AB两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AC两组、BC两组间均有显着差异(p<0.05):B组<C组,A组<C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各组间均有显着差异(p<0.05):B组<A组<C组;亚硝酸盐残留量各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A组<C组<B组;质构特性各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硬度(A组<B组<C组)、咀嚼性(A组<B组<C组)、紧实度(A组<C组<B组)。结果分析表明,直投式发酵微生物可以显着改善风干牛肉发酵色泽,改善风干牛肉硬度、咀嚼性等质构特性,降低pH、TVB-N值和亚硝酸盐残留量,提升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天然发酵微生物也显示出在改善产品的品质,提升产品色泽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作用,但直投式发酵微生物对于风干牛肉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的提升相较于天然发酵微生物更为显着。4.进行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产品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研究。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对3个组别的风干牛肉产品(直投式发酵微生物A组、郫县豆瓣天然发酵微生物B组,以及传统风干牛肉C组)进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包括总游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鲜味氨基酸(DAA)含量以及鲜味氨基酸占比(DAA/TAA)、必需氨基酸占比(EAA/TAA)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A组相比C组:TAA含量提升3.60g/100g,EAA含量提升2.63g/100g,DAA含量提升5.46g/100g,DAA/TAA提升9.34%,EAA/TAA提升3.12%;B组相比C组:TAA含量降低3.55g/100g,EAA含量提升0.11g/100g,DAA含量提升0.29g/100g,DAA/TAA提升5.38%,EAA/TAA提升4.15%。结果分析表明,直投式发酵微生物和自然发酵微生物对于风干牛肉DAA/TAA和EAA/TAA的提升均有显着效果,相较于自然发酵微生物,直投式发酵微生物对于风干牛肉TAA、DAA以及DAA/TAA的提升效果更显着、作用更佳。5.进行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研究。首先对影响风干牛肉萃取效果的4个关键因素(萃取针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样品解吸时间)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得到最佳萃取条件:萃取头为50/30μm DVB/CAR/PDMS型号,萃取温度67℃,萃取时间33min,样品解吸时间4min。在经过优化的最佳萃取条件下,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检测3个组别的风干牛肉(直投式发酵微生物A组、郫县豆瓣天然发酵微生物B组,以及传统风干牛肉C组)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显示,A组相比C组: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共增加14种,相对含量共增加13.92%;B组相比C组: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共增加1种,相对含量共增加7.82%。直投式发酵微生物和天然发酵微生物对于风干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总峰面积的提升均有助益,其中,直投式发酵微生物对于风干牛肉挥发性风物质的影响大于天然发酵微生物,而相较于自然发酵微生物,直投式发酵微生物效果极显着更佳、作用更强。

刘洁[10](2019)在《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1927年到1937年间民国乡村卫生建设进行研究。把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卫生状况的不同反应和应对策略相联系,促使人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选择人民卫生观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建国后中共实行的卫生政策的重大意义,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围绕乡村卫生问题展开论述,除绪论外,主体部分涵盖五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背景,从民国以前乡村卫生组织无相应制度、晚清以来卫生体制改革的渗透影响和民国初期对医药卫生存在巨大需求三方面展开。第二章探讨了民国时期乡村卫生组织的发展历程,主要从乡村卫生建设的开端、发展与中辍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阐述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具体活动。从推行医疗诊治、预防法定传染病、改进环境卫生、推行卫生教育、举办学校卫生、注重妇婴卫生与卫生宣传以及家庭卫生、节制生育、禁烟禁毒等方面分章节进行论述。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成效及不足。首先从医疗环境有了改进、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预防、不良卫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纠正等三方面介绍了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其次从乡村民众的认识水平、人才的短缺、凋敝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不健全、地域方面的差异以及国民政府狭隘的阶级立场等六方面解释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工作的不足。第五章介绍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当代价值。从“公医”制度到合作医疗、巡回医疗送医下乡活动的拓展延伸、三级医疗保健制度从实验性质到全面推广、启蒙性卫生运动到全国卫生运动的开展等四个方面,论证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深刻理解共产党的卫生建设模式。立足当前,回望历史,本文尝试将民国时期的乡村卫生建设的理论及实践置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梳理和挖掘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与内在意蕴,通过建国前后国共两党乡村卫生建设成效的对比,进一步认识人民卫生观,从民国时期乡村医疗社会史发展历程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建设模式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为当今的卫生事业尤其是乡村卫生建设事业提供历史参考。

二、肉品卫生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品卫生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与腊肉风味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文献综述
    1 传统腊肉制品简介
        1.1 腊肉起源、品种概述
        1.2 陇西腊肉简介
    2 传统腊肉制品微生物研究进展
        2.1 传统腊肉制品中微生物组成及其研究方法演变
        2.2 传统腊肉制品中微生物群组分析
        2.3 传统腊肉制品中微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3 传统腌腊肉制品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3.1 传统腊肉制品风味产生途径
        3.2 腌腊肉制品风味物质组成分析
    4 传统腊肉制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5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6 技术路线图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陇西腊肉中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2.2.2 挥发性风味检测
        2.2.3 游离脂肪酸测定
        2.2.4 蛋白质水解相关指标测定
        2.2.5 其他理化指标的测定
        2.2.6 感官评价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陇西腊肉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分析
        3.1.1 PCR扩增、测序及OUT划分结果
        3.1.2 陇西腊肉样品中微生物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3.1.3 微生物群落分类学组成分析
        3.1.4 腊肉样品中细菌代谢功能预测
    3.2 陇西腊肉微环境条件变化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分析
        3.2.1 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pH值、氯化钠含量、总糖、Aw的变化情况
        3.2.2 理化条件变化对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3.3 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风味物质组成及变化规律研究
        3.3.1 挥发性有机物总离子流图
        3.3.2 不同阶段挥发性有机物种类变化统计分析
        3.3.3 挥发性有机物组成及含量变化分析
        3.3.4 挥发性有机物聚类分析
        3.3.5 基于ROAV分析确定陇西腊肉关键风味化合物
        3.3.6 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关键风味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
    3.4 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变化
        3.4.1 脂肪氧化情况评价
    3.5 蛋白质水解
        3.5.1 总蛋白质含量变化
        3.5.2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变化
        3.5.3 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蛋白水解度的变化
    3.6 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感官评价
    3.7 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菌群与风味物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7.1 陇西腊肉中与关键挥发性物质相关的微生物分析
        3.7.2 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与主要脂肪酸相关的微生物分析
        3.7.3 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细菌、真菌与关键风味物质的热图分析
4 讨论
    4.1 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分析
    4.2 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分析
    4.3 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对风味物质的影响
    4.4 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2)生态批评关键词环境公正及其批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概念厘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批评及其关键词环境公正概要
    第一节 生态批评总论
        一、生态批评的缘起
        二、生态批评的定义和任务
    第二节 生态批评五次浪潮:羊皮纸上的重写
        一、劳伦斯·布伊尔对生态批评浪潮的划分
        二、斯科特·斯洛维克对生态批评浪潮的划分
        三、对五次浪潮的总结评述:回顾与反思
    第三节 环境公正思想探析
        一、环境公正理论的历史渊源
        二、环境公正运动的原则
        三、多元化公正概念与实现方案
    第四节 环境公正与生态整体
        一、环境公正解构二元对立
        二、环境公正连接“自我”与“他者”
        三、环境公正建构生态整体主义
第二章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之初露端倪
        一、亨利·戴维·梭罗的环境公正先声
        二、蕾切尔·卡森的环境公正忧思
        三、巴里·康芒纳的环境公正诉求
    第二节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之全面兴起
        一、T.V.里德的环境公正生态批评宣言
        二、从蛮荒之野、田园之境到城市自然
        三、环境公正与毒性话语的交汇
        四、环境公正为弱势群体发声
    第三节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之蓬勃发展
        一、后殖民主义视野与环境公正的交集
        二、从“地方”视野到“星球”视野的拓展
        三、世界性的风险社会
    第四节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之持续深化
        一、环境公正与暴力形式
        二、能动性与跨身体性
        三、行动者网络理论
    第五节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之前沿问题
        一、情感的环境公正力量
        二、共情的环境公正倾向
第三章 环境公正视角下的经典文本批评实践
    第一节 环境公正视角下的灾难肆虐:《布娃娃瘟疫》之物质流转
        一、物质渗透与跨身体性
        二、内外殖民与阶层固化
    第二节 环境公正视角下的暴政迫害:《死者年鉴》之生态他者
        一、吸血资本与资源剥削
        二、生态他者与边界拆解
    第三节 环境公正视角下的气候危机:《播种者的寓言》之资源短缺
        一、“改变”主题与墙之隐喻
        二、水之意象与气候公正
        三、超级共情与反乌托邦
    第四节 环境公正视角下的生存困境:《食肉之年》之多元贱斥
        一、霸权挟裹与食品公正
        二、“肉是信息”与毒性身体
        三、全球贸易与多元贱斥
第四章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独特贡献及其中国化途径
    第一节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独特贡献
        一、环境想象与环境话语对现实的影响和参与
        二、社会公正与环境伦理的兼收并蓄
    第二节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全球在地化
        一、全球视野:人类世时代背景
        二、在地立场:生态文明的呼声
        三、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全球在地化
    第三节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中国化途径
        一、中国传统环境公正生态智慧之探析
        二、中国现代环境公正生态文学之呈现
        三、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与生命共同体思想之契合
        四、中国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之话语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光学信息检测技术的羊肉新鲜度快速检测与判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肉品品质检测现状与研究进展
        1.2.1 肉品新鲜度检测现状
        1.2.2 传统检测方法
        1.2.3 快速无损检测方法
        1.2.4 高光谱技术在肉品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羊肉新鲜度光学检测机理及新鲜度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2.1 引言
    2.2 羊肉新鲜度光学无损检测机理研究
        2.2.1 冷鲜羊肉腐败变质机理
        2.2.2 羊肉新鲜度光学检测机理
        2.2.3 羊肉理化品质变化
        2.2.4 新鲜度评价指标选取
    2.3 不同贮藏时间羊肉新鲜度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2.3.1 试验材料与理化指标分析仪器
        2.3.2 羊肉肉色测量与变化规律研究
        2.3.3 羊肉pH值测量与变化规律研究
        2.3.4 羊肉TVB-N测量与变化规律研究
        2.3.5 羊肉TVC测量与变化规律研究
    2.4 关键新鲜度指标优选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全谱段可见近红外光谱信息的羊肉新鲜度预测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近红外光谱采集
        3.2.1 试验材料
        3.2.2 羊肉可见近红外光谱采集
        3.2.3 光谱预处理方法研究
        3.2.4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羊肉样本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
        3.3.2 全波段光谱预测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特征光谱信息的羊肉新鲜度关键指标预测与分类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特征波长优选方法研究
        4.2.1 SPA法
        4.2.2 CARS法
    4.3 建模方法研究
        4.3.1 SVM网络预测模型
        4.3.2 CART分类模型
    4.4 模型的评价标准
    4.5 L~*值光谱特征波长优选与预测模型建立
        4.5.1 特征波长优选
        4.5.2 预测模型建立与精度验证
    4.6 pH值特征波长选择与预测模型建立
        4.6.1 特征波长优选
        4.6.2 预测模型建立与精度验证
    4.7 TVB-N特征波长选择与预测模型建立
        4.7.1 特征波长优选
        4.7.2 预测模型建立与精度验证
    4.8 TVC值特征波长选择与预测模型建立
        4.8.1 特征波长优选
        4.8.2 预测模型建立与精度验证
    4.9 关键新鲜度指标预测模型分析
    4.10 多源特征信息融合CART分类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4.11 本章小结
5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羊肉新鲜度特征波长提取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高光谱图像采集
        5.2.1 试验材料
        5.2.2 羊肉高光谱图像采集与校正
    5.3 特征波长优选方法研究
        5.3.1 离散粒子群算法及其改进
        5.3.2 改进粒子群算法提取特征波段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羊肉样本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及预处理
        5.4.2 光谱特征变量选择
        5.4.3 最优光谱特征波长选择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羊肉新鲜度预测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数据分析方法
        6.2.1 GA法
        6.2.2 BP神经网络模型
        6.2.3 RFR模型
    6.3 光谱特征模型建立与分析
        6.3.1 BPANN预测模型建立
        6.3.2 RFR预测模型建立
        6.3.3 预测模型结果分析
    6.4 图像特征变量选择
        6.4.1 PCA优选特征图像
        6.4.2 GA优选特征图像
        6.4.3 图像特征变量提取
    6.5 图像特征模型建立与分析
    6.6 光谱图像信息融合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大部制改革后部门间执法合作研究 ——以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大部制改革理论研究
        1.2.2 部门执法合作理论研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大部制改革
        1.3.2 行政执法
        1.3.3 牲畜屠宰管理执法部门的职责
        1.3.4 部门执法合作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1 比较分析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观察法
        1.4.4 访谈法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6 论文的基本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部制改革后部门间执法合作关系:案例分析
    2.1 大部制改革下基层执法部门工作职责转变情况调查
        2.1.1 大部制改革下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部门概况
        2.1.2 大部制改革下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部门组织结构转变
        2.1.3 大部制改革下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部门执法情况转变
    2.2 大部制改革后执法中各部门工作职责分工
        2.2.1 职责分工初认定
        2.2.2 基层部门职责分工再认定
    2.3 大部制改革后执法中各部门对合作执法意识转变
        2.3.1 组织架构管理分立激发竞争意识
        2.3.2 组织架构管理统一引导部门协同
        2.3.3 机构归并催生合作意识
        2.3.4 机构独立弱化合作意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部制改革后部门合作执法关系的比较分析
    3.1 合作执法关系强化
        3.1.1 合作执法协调机制强化职责
        3.1.2 考核强化协作能力
    3.2 合作执法关系弱化
        3.2.1 资源缺乏动摇合作基础
        3.2.2 业务竞争潜在影响合作意愿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部门间执法合作障碍现状与原因
    4.1 大部制改革对各部门执法合作的状态的影响
        4.1.1 部门间执法合作信息共享受限
        4.1.2 部门间执法合作协调机制不畅
        4.1.3 部门间执法合作主观意愿表达受阻
    4.2 执法部门有限合作的内因分析
        4.2.1 合作执法部门文化的缺失
        4.2.2 合作执法部门利益博弈的权衡
        4.2.3 中庸文化对合作执法理念影响
    4.3 大部制改革后各执法部门有限合作的外因分析
        4.3.1 执法合作部门设置的局限性
        4.3.2 执法合作协调机制的不完善
        4.3.3 部门改革的缺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善部门间执法合作的对策
    5.1 科学整合、细化标准,明确执法部门职责体系
        5.1.1 科学化界定部门职责
        5.1.2 制度化遏制部门利益
        5.1.3 标准化推进权力清单制度
    5.2 融合兼顾、统一标准,优化部门执法合作机制
        5.2.1 科学化地进行合作机制组织设置
        5.2.2 搭建标准化沟通协议机制
    5.3 统一规划,灵活模式,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5.3.1 统筹信息资源规划
        5.3.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5.4 目标导向、打破边界,构筑执法合作执法文化体系
        5.4.1 以目标导向灌输合作执法文化
        5.4.2 破边界合作激发合作执法意识
        5.4.3 以信任协作维系合作执法文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基本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高光谱和超声成像技术的调理牛排品质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调理牛排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食品中异物检测方法
        1.2.1 磁学金属检测
        1.2.2 可见光检测
        1.2.3 近红外检测
        1.2.4 X射线检测
        1.2.5 核磁共振成像检测
        1.2.6 超声成像检测
    1.3 肉品品质传统检测方法
        1.3.1 感官评价
        1.3.2 理化指标检测
        1.3.3 微生物指标检测
    1.4 肉品品质无损检测方法
        1.4.1 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技术
        1.4.2 机器视觉技术
        1.4.3 电子鼻技术
        1.4.4 超声成像技术
        1.4.5 高光谱成像技术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超声成像技术的调理牛排异物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调理牛排样本制备
        2.2.2 超声成像系统
        2.2.3 调理牛排声学参数测量
        2.2.4 异物植入
        2.2.5 异物超声图像采集
        2.2.6 图像特征值提取方法
        2.2.7 模式识别分类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异物波形图分析
        2.3.2 异物超声图像分析
        2.3.3 异物超声图像处理
        2.3.4 异物类型判别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调理牛排新鲜度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本制备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高光谱数据采集
        3.2.4 新鲜度指标含量测定
        3.2.5 特征变量选择方法
        3.2.6 定量预测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新鲜度指标测定结果
        3.3.2 光谱数据预处理
        3.3.3 TVB-N含量预测模型建立
        3.3.4 TBA预测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合成调理牛排肉类掺假定量检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本制备
        4.2.2 高光谱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4.2.3 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谱数据预处理
        4.3.2 全波段下PLS模型
        4.3.3 波长选择方法下的PLS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超声成像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原切与合成调理牛排鉴别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本制备
        5.2.2 超声成像与高光谱数据采集
        5.2.3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于超声图像的鉴别分析
        5.3.2 基于高光谱图像的鉴别模型
        5.3.3 基于超声图像和高光谱图像数据融合的鉴别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A 各最佳PLS预测模型测量值和预测值之间关系图

(6)基于SWOT分析的蒙古国肉类产品出口的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
    2.1 市场营销理论
        2.1.1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
        2.1.2 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
    2.2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2.2.1 出口营销阶段理论
        2.2.2 多国营销阶段
        2.2.3 全球营销阶段
    2.3 国际营销4Ps理论
    2.4 SWOT工具概述
第三章 蒙古国肉类产品加工与出口现状
    3.1 蒙古国肉类加工业概况
        3.1.2 蒙古国经济概况
        3.1.3 蒙古国畜牧业
        3.1.4 蒙古国肉类供应与生产
        3.1.5 蒙古国肉制品加工业
    3.2 蒙古国肉类出口概况
        3.2.1 蒙古国肉类出口量
        3.2.2 蒙古国肉类生产和出口政策
        3.2.3 蒙古国肉类出口潜力
第四章 蒙古国肉类产品SWOT分析
    4.1 蒙古国肉类SWOT分析
        4.1.1 优势分析(S)
        4.1.2 劣势分析(W)
        4.1.3 机会分析(O)
        4.1.4 威胁分析(T)
    4.2 SWOT分析总结
第五章 蒙古国肉类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5.1 促进肉制品差异化
    5.2 采用多元定价策略
    5.3 完善促销策略
    5.4 增加销售渠道策略
第六章 蒙古国肉类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改变企业经营理念
    6.2 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品牌管理
    6.3 构建优秀营销团队
    6.4 加强品牌推广和品牌管理
结论和展望
    1 结论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 ——基于唐人神集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2.1 基础理论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人力资本理论
        2.1.3 创新理论
        2.1.4 激励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
        2.2.2 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投入
        2.2.3 股权激励与投资效率
        2.2.4 股权激励与代理成本
        2.2.5 股权激励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2.3 研究思路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择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指标衡量
    3.3 案例选择与数据获取
第四章 案例简介
    4.1 公司概况
    4.2 案例企业股权激励计划方案
    4.3 案例企业的绩效表现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讨论
    5.1 股权激励、创新投入与产出与企业绩效
        5.1.1 股权激励实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5.1.2 股权激励实施对创新绩效的阶段影响路径
    5.2 股权激励、投资效率与企业绩效
    5.3 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
    5.4 股权激励、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
第六章 案例结论、启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贡献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河南省生猪屠宰企业屠宰检验、检疫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1.1.1 研究背景
        1.1.2 相关概念
        1.1.2.1 生猪定点屠宰
        1.1.2.2 屠宰检验
        1.1.2.3 屠宰检疫
        1.1.2.4 屠宰检疫人员
        1.1.2.5 动物卫生监督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提高河南省生猪屠宰企业屠宰检验、检疫行为的规范程度
        1.2.2.2 提升河南省生猪屠宰行业发展水平
        1.2.2.3 保证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
        1.2.2.4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外畜禽屠宰法规现状
        1.3.2 国内外畜禽屠宰检验、检疫现状
        1.3.3 国内外畜禽屠宰监督管理现状
        1.3.4 国内外畜禽屠宰及其产品追溯体制现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相关材料
        3.1.1 图书馆相关书籍资源
        3.1.2 数据库资源
        3.1.3 相关管理部门资料
        3.1.4 网络资源
        3.1.5 实地调研资料
    3.2 研究方法
        3.2.1 问卷调查法
        3.2.2 文献研究法
        3.2.3 半结构访谈法
        3.2.4 综合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样本调查情况
    4.2 河南省生猪屠宰企业屠宰检验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屠宰检验人员现状及存在问题
        4.2.2 屠宰检验、检测设施设备现状及问题
        4.2.2.1 常规检验设施设备配备现状及问题
        4.2.2.2 屠宰企业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及问题
        4.2.3 屠宰检验人员检验操作现状及问题
    4.3 河南省生猪屠宰检疫现状及问题
        4.3.1 屠宰检疫人员现状及问题
        4.3.2 屠宰检疫设施设备现状及问题
        4.3.3 屠宰检疫操作规范程度现状及问题
    4.4 河南省生猪屠宰监督管理现状及问题
        4.4.1 河南省生猪屠宰法律法规现状及问题
        4.4.2 河南省生猪屠宰监督管理现状及问题
    4.5 屠宰检验、检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5.1 屠宰检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5.1.1 对屠宰检验人员的履职能力要求较低
        4.5.1.2 企业对屠宰检验、检测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不足
        4.5.1.3 屠宰检验行为规范程度不高
        4.5.2 对屠宰检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5.2.1 屠宰检疫人员的入职门槛仍需提高
        4.5.2.2 屠宰检疫设施设备有待完善和更新
        4.5.2.3 生猪屠宰检疫行为不规范
        4.5.3 河南省生猪屠宰监督管理问题分析
        4.5.3.1 河南省生猪屠宰法律法规不完善
        4.5.3.2 生猪屠宰监督管理不到位
5 讨论
    5.1 提升屠宰检验综合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5.1.1 提高对屠宰检验人员的要求,以提升屠宰检验人员履职能力
        5.1.2 加大屠宰检验设施设备的引进与建设,以提升检验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5.1.2.1 完善常规检验设施设备配备
        5.1.2.2 鼓励屠宰企业加强实验室建设
        5.1.3 加强职业培训,增强屠宰检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5.1.3.1 提高对检验人员资格培训考核的要求
        5.1.3.2 强化企业内部培训
        5.1.3.3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加强对屠宰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
        5.1.4 实行严格监督检查考核制度,规范检验操作行为
        5.1.5 健全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检验人员规范检验
    5.2 关于能够提升屠宰检疫综合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5.2.1 选拔优秀专业人才
        5.2.2 推进屠宰检疫设施设备建设和更新
        5.2.3 注重对屠宰检疫人员的培训教育
        5.2.3.1 注重在思想领域方面的培训教育
        5.2.3.2 注重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教育
        5.2.4 完善管理考核制度
        5.2.5 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5.3 完善生猪屠宰监管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5.3.1 完善生猪屠宰行业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5.3.2 落实监管职责,推进生猪屠宰行业管理工作
        5.3.2.1 完善生猪屠宰监管体系,加强内部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5.3.2.2 加强联合执法,强化行刑结合,形成执法合力
    5.4 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参与生猪屠宰监督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5.5 关于推进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归并的探讨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件
英文摘要

(9)微生物对风干牛肉产品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牛肉制品概述
        1.2.2 传统腌腊牛肉制品及其产品特性概述
        1.2.3 传统风干牛肉制品工艺及其产品特性概述
        1.2.4 腌腊及风干牛肉制品研究现状
        1.2.5 发酵肉制品及发酵牛肉制品概述
        1.2.6 微生物发酵剂及发酵技术概述
        1.2.6.1 微生物发酵剂
        1.2.6.2 微生物发酵技术概述
        1.2.7 微生物发酵剂应用于牛肉制品概述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发酵微生物的筛选及风干牛肉自控风干工艺研究
    2.1 风干牛肉加工工艺及参数选择研究
        2.1.1 产品制作
        2.1.1.1 仪器设备
        2.1.1.2 产品配方
        2.1.1.3 原辅材料
        2.1.1.4 工艺流程
        2.1.2 结果与分析
        2.1.2.1 各组风干工艺加工工艺参数比较
        2.1.2.2 风干牛肉自控风干工艺参数的确定
    2.2 直投式发酵微生物的筛选
        2.2.1 产品制作
        2.2.1.1 原辅材料
        2.2.1.2 仪器设备
        2.2.1.3 产品配方
        2.2.1.4 工艺流程
        2.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2.2 测定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3.1 微生物发酵剂对风干牛肉感官的影响
        2.2.3.2 加工进程中a_w值和pH值变化
        2.2.3.3 微生物发酵剂对风干牛肉产品特性的影响
    2.3 含天然发酵微生物的调料筛选研究
        2.3.1 材料与试剂、仪器设备
        2.3.2 实验方法
        2.3.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3.4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感官、理化及质构特性的影响研究
    3.1 产品制作
        3.1.1 原辅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产品配方
        3.1.4 工艺流程
    3.2 产品特性指标测定
        3.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3.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3.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感官特性的影响
        3.3.2 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pH值的影响
        3.3.3 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色度值的影响
        3.3.4 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部分理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3.3.5 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TVB-N和亚硝残留的影响研究
        3.3.6 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质构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风味特性的影响研究
    4.1 产品制作
        4.1.1 原辅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产品配方
        4.1.4 工艺流程
    4.2 产品特性指标测定
        4.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4.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4.2.2.1 游离氨基酸检测
        4.2.2.2 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4.3.2 发酵微生物对风干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4.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4.3.2.2 响应面试验结果及分析
        4.3.2.3 风干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学术回顾与反思
        (一)学术回顾
        (二)学术反思
    四、史料准备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展乡村卫生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民国以前乡村卫生无相应制度
        一、清末以前地方卫生无相关制度
        二、清末至1927年地方卫生机关的发展
    第二节 晚清以来卫生体制改革的渗透影响
        一、孙中山劝告中国人“诚中形外”
        二、毛泽东近代科学卫生思想萌芽
    第三节 民国时期乡村对医药卫生有需求
        一、民国时期乡村社会卫生状况差
        二、社会力量积极反应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开端
        一、乡村卫生运动的发起
        二、医学团体组织的涌现
        三、国民政府的参与支持
        四、中共边区卫生体系的创建
    第二节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发展
        一、民国时期乡村卫生行政机关设立概况
        二、民国乡村卫生机关总体情况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具体活动
    第一节 推行医疗诊治
        一、各实验区医疗诊治概况
        二、实行免费看病制度
    第二节 预防法定传染病
        一、各实验区预防注射概况
        二、法定传染病防控特征及效果
    第三节 改进环境卫生
        一、各试验区卫生改良概况
        二、各试验区卫生调查工作概况
    第四节 推行卫生教育
        一、对实验区民众进行卫生教育
        二、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卫生教育
    第五节 举办学校卫生与妇婴卫生
        一、举办学校卫生
        二、注重妇婴卫生
    第六节 卫生宣传
    第七节 其他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第一节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医疗条件有了改进
        二、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预防
        三、民众不良卫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矫正
    第二节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中的不足
        一、乡村民众认识水平低下使宣传教育工作举步维艰
        二、人才短缺导致卫生事业推行困难重重
        三、凋敝的经济状况使卫生建设进展缓慢
        四、政治制度不健全使卫生建设效率低下
        五、地域方面的差异导致卫生建设中心标准缺乏
        六、狭隘的阶级立场导致国民政府卫生政策的激进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从“公医制度”到“合作医疗”
        一、公医制度的提出
        二、国民政府公医制度的实施
        三、共产党对公医制度的继承改造
    第二节 巡回医疗“送医下乡”的拓展延伸
        一、民国时期巡回医疗制度实施概况
        二、建国后对巡回医疗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三级医疗保健制度从实验性质到全面推广
        一、民国时期三级医疗保健制度的形成及实施概况
        二、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
    第四节 启蒙性卫生运动到全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一、民国时期卫生运动的启蒙
        二、新中国成立后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民国时期乡村卫生主要文章信息表
附录二:定县试验乡村卫生概况
附录三: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医疗诊治情况一览表
附录四:各乡村卫生实验区预防法定传染病情况一览表
附录五:各乡村卫生实验区环境卫生开展情况一览表
附录六: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卫生教育情况一览表
附录七: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学校卫生举办情况一览表
附录八: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妇婴卫生开展情况一览表
附录九: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卫生宣传情况一览表
附录十:内政部议决之县卫生事业推进办法及县立医院组织大纲
附录十一:民国二十四年全国登记医师助产士药剂生人数年累计统计表
附录十二:民国二十四年国内医校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四、肉品卫生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与腊肉风味的相关性分析[D]. 李彦虎.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2]生态批评关键词环境公正及其批评实践研究[D]. 刘娜. 山东大学, 2020(09)
  • [3]基于光学信息检测技术的羊肉新鲜度快速检测与判别方法研究[D]. 张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4]大部制改革后部门间执法合作研究 ——以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为例[D]. 陈镔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高光谱和超声成像技术的调理牛排品质检测研究[D]. 王天真. 江苏大学, 2020(02)
  • [6]基于SWOT分析的蒙古国肉类产品出口的发展战略[D]. NamkhaiKhorol Zemuudorj. 长安大学, 2020(06)
  • [7]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 ——基于唐人神集团的案例研究[D]. 李稚莹.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河南省生猪屠宰企业屠宰检验、检疫现状调查研究[D]. 乔小亮.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9]微生物对风干牛肉产品特性的影响[D]. 李晓燕. 成都大学, 2019(01)
  • [10]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D]. 刘洁. 信阳师范学院, 2019(08)

标签:;  ;  ;  ;  

肉类卫生工作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