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苯二甲酸二甲酯磺酸钠的合成

间苯二甲酸二甲酯磺酸钠的合成

一、间苯二甲酸二甲酯磺酸钠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鹏[1](2021)在《水溶性聚酰胺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分子自组装是构筑功能化微纳米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大分子自组装制备的材料已经被证实在药物载体、微纳马达、光电材料、微电子器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大分子自组装的研究对象集中在线性嵌段共聚物和支化嵌段共聚物上。事实上,广泛的氢键作用、分子内易引入功能化单体、结构单元交替链接和超强的结晶性等特征使得聚酰胺有望成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自组装基元。然而迄今为止,关于聚酰胺自组装的研究报道还非常少。基于此,本文合成了一系列水溶性聚酰胺,通过直接水合法制备了它们的组装体,并研究了聚酰胺组装体的独特性能和自组装机理。首先以戊二酸和不同数均分子量的聚醚胺为原料合成了两亲性聚酰胺PAGAPs。利用FT-IR、1H-NMR、DSC和TGA证实了两亲性聚酰胺的成功合成。采用直接水合法制备了PAGAPs两亲性聚酰胺的组装体,TEM和DLS的结果表明,PAGAP.230和PAGAP.400可以在7天内分别自组装成纳米囊泡和纳米管,而PAGAP.2000可以在水中迅速自组装成粒径为1.25μm的巨型复合胶束。冷冻电镜、粒度测试和微量热DSC的结果表明巨型复合胶束是由初始胶束在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驱动下二次聚集而来。PAGAP.2000巨型复合胶束具有特殊的酸敏性,概括为随着酸浓度的增加,粒径先减小后增大,然后再减小至完全解体。其酸敏性的本质是由不同浓度氢离子对聚酰胺间氢键以及PAGAP.2000分子亲水性的改变造成的。为了进一步探究聚酰胺的自组装行为,以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和聚醚胺D400为原料合成了强水溶性聚酰胺PASIP.400,通过FT-IR、1H-NMR、DSC和TGA证实了强水溶酰胺的成功合成。OM、TEM、SEM和AFM的结果证明PASIP.400可以在水相中自组装为长度达毫米级,直径达2.65μm的巨型微米管,该微米管的壁厚随水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14周后可超过250nm。PASIP.400巨型微米管可以在极性溶剂和强酸以及在湿热(121oC,1.2atm,1h)和干热(200oC,30min)的条件下保持形貌稳定,展现出优异的耐化学溶剂和热稳定性。广角XRD和zeta电位测试表明聚酰胺微米管是多层膜紧密堆积形成的结构,DSC、红外和TGA的结果证明多重的氢键作用是PASIP.400自组装的驱动力,同时也是其保持超高稳定性的原因,水分子参与到了PASIP.400的自组装过程中。随后,为了更深入研究聚酰胺的自组装特征,以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α,ω-二羧基聚乙二醇、间苯二甲胺、1,12-十二烷二胺和聚醚胺D2000为原料,两两组合制备了结构不同的水溶性聚酰胺,并利用微观显微技术跟踪观察了它们在大尺度时间范围内的自组装行为,发现了含有醚键聚酰胺具有一个共同的组装体转变行为,即微米管-含细颈微米管-珍珠项链-囊泡的转变过程。本文以水溶性聚酰胺为前驱体,通过逐步改变聚酰胺的分子结构特征,制备了具有独特性能的巨型胶束、微米管和厚壁囊泡组装体。为后续聚合物自组装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高学兰[2](2020)在《三单体生产废水中间苯二甲酸-5-磺酸类物质的溶剂萃取回收》文中研究指明三单体(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SIPM)是一种优良的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于涤纶(PET)的染色改性。在SIPM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中除含有硫酸钠等物质外,还含有大量的间苯二甲酸-5-磺酸类物质,如: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5-SSIPA)、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SIPM)、间苯二甲酸单甲酯-5-磺酸钠(SSPM)等,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不但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本论文以山东某企业SIPM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和母液为研究对象,利用络合萃取法回收中和母液中的间苯二甲酸-5-磺酸类物质以及硫酸钠。为了更好研究萃取剂的有效性,本文首先以质量浓度为100.0 g·L-1的5-SSIPA溶液为模拟废水。初步确定萃取剂组成为:三异辛胺为络合剂、二甲苯、正癸醇为稀释剂;研究反应条件对萃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对SIPM生产实际废水(中和母液)进行络合萃取实验探究。对于5-SSIPA模拟废水,经过多次萃取条件优化实验,确定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初始pH为0.4,V(二甲苯)/V(正癸醇)为2.5:1,油水比(O/W)为0.8:1,温度为25℃,经过萃取COD去除率为98.7%,5-SSIPA萃取率为99.1%;加入质量分数3%的NaOH溶液对有机相进行反萃取操作,得到反萃率为70%,回收样品纯度为99.16%,经过6次萃取-反萃取循环,萃取率仍高达90%以上;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以及红外光谱对5-SSIPA模拟废水萃取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对5-SSIPA络合萃取既有离子交换也有离子缔合反应;通过响应面优化法建立萃取的参数模型,经过方差分析以及响应面分析,确定萃取条件对COD去除率影响因素顺序为:V(二甲苯)/V(正癸醇)>溶液初始pH>O/W。对中和母液,确定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初始pH=0.4,O/W为1:1,V(三异辛胺):V(二甲苯):V(正癸醇)为3:5:2,经过一级萃取后,5-SSIPA萃取率为98.0%、SIPM萃取率为90.0%、SSPM萃取率为82.9%,COD去除率为57%。加入3%NaOH溶液进行反萃后,间苯二甲酸-5-磺酸类物质的反萃率为63.7%。萃取后中和母液中残存COD为1.5×105 mg·L-1,硫酸根含量为104.94 g·L-1,分馏后COD为32011 mg.L-1。继续向100 mL萃余液中加入100 g·L-1(0.42 mol·L-1)过硫酸钠,利用热活化产生的强氧化剂硫酸根自由基(·SO4-)氧化萃余液中有机物,蒸干后硫酸钠可以回收使用,理论回收硫酸钠27.41 g。

袁校文[3](2020)在《对,间苯二甲酰氯(TPC,IPC),对壬酰氧基苯磺酸钠(NOBS)及利巴韦林衍生物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依次介绍了绪论,对苯二甲酰氯(TPC)的合成,间苯二甲酰氯(IPC)的合成,对壬酰氧基苯磺酸钠(NOBS)的合成以及利巴韦林衍生物的合成。绪论部分分别介绍了四种目标化合物的物化性质、用途和合成方法。(1)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介绍了以对苯二甲酸和间苯二甲酸作为起始原料通过二氯亚砜的酰化反应依次得到目标产物对苯二甲酰氯(TPC)、间苯二甲酰氯(IPC)。两种目标产物的最佳条件分别为1:反应温度85℃,时间4h,物料摩尔比(对苯二甲酸:二氯亚砜=1:3.5)及催化剂用量为对苯二甲酸摩尔的6%,总收率为96.7%。2:反应温度75℃,时间2.5h,物料摩尔比(间苯二甲酸:二氯亚砜=1:3.5)和催化剂用量是间苯二甲酸投入摩尔的4%,总收率97.8%。(2)第四章介绍了以正壬酸、对羟基苯磺酸钠及二氯亚砜为起始原料得到NOBS的合成路线分两步:第一步壬酸经过氯化反应得到酰氯,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85℃,时间2.5h,物料比(正壬酸:二氯亚砜=2.5:1),产率为97.3%;第二步对羟基苯磺酸钠经过第一步的产物酰氯进行酰化反应得到目标产物NOBS,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145℃,时间5h,物料比(壬酰氯:对羟基苯磺酸钠=1.5:1),总产率 75.6%。(3)第五章介绍了以利巴韦林、丁二酸酐和小牛血清为起始原料得到利巴韦林全抗原的合成路线分三步:第一步通过对利巴韦林邻羟基进行保护,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75℃,时间4 h,溶剂甲醇30 ml,催化剂用量为利巴韦林摩尔的4%,产率为96.2%;第二步以第一步得到的产物进行酰化反应得到利巴韦林衍生物1,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50℃,时间12h,物料比(第一步得到的产物:丁二酸酐=1:5),总产率为95.6%;第三步以利巴韦林衍生物1经过与小牛血清蛋白进行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利巴韦林衍生物2。部分化合物通过了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鉴定

朱姝玥[4](2020)在《高性能有序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膜材料是化学、物理、生物和石油化工等众多学科的交叉产物,在环境污染、生物医用及电子器件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取向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分子、高分子链或者材料等沿特定方向的择优平行排列,呈现出各向异性特征。取向结构对材料的力学、光学和电学等性能影响显着。为了获得更多的应用,可将膜材料与取向结合,制备出具有有序结构的高性能膜材料。作为膜材料的最广泛应用之一,气体分离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气体分离的主要方法为膜法分离,主要包括聚合物膜、多孔分子筛膜、混合基质膜,但是它们大多不能实现良好的机械性能与气体分离性能的完美统一。为了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研究并开发新型高性能的气体分离膜一直是科研工业界的热点问题。偏光膜是液晶显示器的重要组件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电视、电脑显示器和手机屏幕等各类数码产品的生产制造。现使用较为广泛的偏光膜为碘系和染料系偏光膜,然而其制备所需核心原料几乎被日本企业所垄断,且其较厚的片状夹层结构构造,在插入光学设备时会造成的多余的损失。基于现状,迫切需要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偏光膜以突破国外产品垄断的格局,提高偏光膜的光学性能。基于上述内容,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类聚苯乙烯修饰的金属有机多面体(PS-MOP),并对其热学性能与自组装后的相结构调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基于银棒和单壁碳纳米管设计制备柔性偏光膜,并对其形貌、取向方法、光学性能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类聚苯乙烯修饰的金属有机多面体(PS-MOP),并成功分离得到仅带一条PS链的PS-MOP、PS-(eg)3-MOP、PS-2OH-MOP与单取代的带有三条PS链的3PS-2OH-MOP和3PS-1OH-MOP。所有类型PS-MOP的热分解温度均在260℃以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它们进行本体自组装,发现3PS-1OH-MOP在Mn=16500 g/mol时,具有较弱的次级峰,两个峰的比例约为1:,我们推测它为六方柱结构。该结果表明对于嵌段共聚物而言,χ值、流动性和体积分数是影响其分相能力和相结构的三个主要因素,通过调节这三项,可以驱动分子筛材料进行有序排列而大幅调高气体分离时的选择性和渗透性,该研究为新型的气体分离膜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选用银纳米棒与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作为偏光材料,通过将它们与聚合物进行混合并取向,制备可见光区域的偏光膜。研究表明,银的棒状结构对可见光具有偏光效果,但是晶型不同的银偏光方向不一致,猜测使用单晶结构的银棒将会取得较好的偏光效果;SWCNTs对可见光具有偏光效果,但是需要通过制备手段实现取向。本文通过拉膜机和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壁碳纳米管(PMMA-SWCNTs)复合膜和PMMA-SWCNTs纤维,研究表明PMMA-SWCNTs纤维取向性良好,且可选择一种合适的溶剂使纤维坍塌时不改变SWCNTs的取向,从而制备PMMA-SWCNTs偏光膜。与传统的偏光膜相比,本文方法制备的偏光膜具稳定性高、柔韧性好等优点,该研究为新型的柔性偏光膜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金珊,王芳[5](2019)在《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的催化合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制备SIPM中磺化、酯化、中和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产品得率的影响。方法运用正交设计,以间苯二甲酸(IPA)为原料制备SIPM,将IPA用发烟硫酸磺化,磺化物不经分离,利用剩余废酸及催化剂直接进行酯化,再经中和,精制SIPM。结果得出各因素对产率影响的大小顺序及各因素的数值。结论反应最佳条件为:IPA∶发烟硫酸为1∶1;加二氧化硅时温度为165℃;加硫酸镉时温度为130℃;酯化温度为66℃;IPA∶甲醇为1∶1.1;酯化时间为4 h;磺化时加硫酸镉后的保温时间为40 min;加入硫酸汞后的保温时间为50 min;加入SiO2后升温至170℃,升温前的保温时间为50 min。

赵曦,张硕,王曰璇,董志文,吕怡辰,杨荣华[6](2019)在《发烟硫酸磺化法合成间苯二甲酸-5-磺酸的新工艺》文中指出以间苯二甲酸(IPA)、65%发烟硫酸为原料,经磺化反应制备间苯二甲酸-5-磺酸(SIPA)。采用加压梯度升温反应与减压反应结合控制反应过程,加压(表压0.01~0.015 MPa)条件下分120~130℃、135~145℃、150~160℃3个阶段升温反应,减压(真空度0.05~0.08 MPa)条件下在160~170℃反应。考察了磺化反应各个因素的影响,优化了工艺条件,建立了产品的分析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磺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物料配比m(IPA)∶m(65%SO3·H2SO4)=1.186∶1,表压0.01 MPa下最高反应温度160℃,真空度0.06 MPa下最高反应温度170℃,总反应时间7.0 h,产品收率98.5%以上,纯度98.8%以上。新工艺比现有生产工艺最高反应温度降低30℃,反应时间缩短2 h,发烟硫酸用量减少5%。

靳书丛[7](2017)在《高折射率聚酯树脂的合成与表征》文中认为近年来大众对显示器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在显示器行业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提高显示器的可观性和识别度,要对显示器的表面进行改性,涂抹高分子树脂薄层。此种高分子树脂应具备以下几种良好的性能:(1)高折射率;(2)粘结性良好;(3)涂布方法简单,无污染;(4)具备双亲性能。因此本文合成了具有以上性质的聚酯树脂,研究其结构和性能。并制备了聚酯树脂的水乳液,表征了水乳液的稳定性。首先,利用相转移催化法以双酚S和环氧丙烷为原料制备聚醚多元醇,而后通过酯交换-熔融缩聚的方法合成聚醚多元醇与2,6-萘二甲酸二甲酯比例不同的R组聚酯树脂;其次合成了聚醚多元醇与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比例不同的P组聚酯树脂,研究同时具有苯环和磺酸基的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对聚酯树脂折射率的影响;再次,向反应体系中加入2,2-二硫代二苯甲酸制备Q组聚酯树脂,研究2,2-二硫代二苯甲酸对聚酯树脂折射率的影响;最后,制备三组聚酯树脂的稳定水乳液。然后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600M核磁共振波谱仪(1H-NM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纳米粒度分析仪、分光测色计、阿贝折光仪对上述三组树脂及其水乳液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R组聚酯树脂中增加2,6-萘二甲酸二甲酯的比例能够明显提高产物的折射率,但当2,6-萘二甲酸二甲酯的加入量达到一定量时,聚酯树脂折射率增加不再明显,其颜色变暗加深,对产物的光学性能不利。P组聚酯树脂中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的加入对提高聚酯树脂的折射率是不利的,所以加入量不宜过多。Q组聚酯树脂在加入少量的2,2-二硫代二苯甲酸情况下能够很好的提高聚酯树脂的折射率,但2,2-二硫代二苯甲酸容易氧化变黑进而使产物颜色变暗加深,对产物光学性能不利。以上三组聚酯树脂的折光率均在1.6以上,属于折射率较高的物质,基本达到要求。聚酯树脂的热稳定性良好,失重5%时的温度均在350°C以上,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在100°C以上。以Tween-80为乳化剂制备聚酯树脂水乳液,经过长时间的静置观察,并测定其静置前后的平均粒子直径和多分散系数,表明了水乳液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

陈旭[8](2015)在《邻苯二甲酸酯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固定化、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酶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Phthalic Acid Esters,简称PAEs)属于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同时也是一种环境激素,具有内分泌干扰功能。由于其环境释放量较大以及对包括人体在内的各生物体具有较大危害,近年来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物的污染问题已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在环境中水解、光解的半衰期较长,从而使得微生物降解作用成为从环境中消除这类广泛分布污染物的重要途径。本论文选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 phthalate,简称DBP)为邻苯二甲酸酯的代表性污染物,从筛选高效降解微生物出发,研究DBP的生物降解特性,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高效DBP水解蛋白的酶学性质,从实际工程角度探索微生物的固定化。本论文旨在为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废水的生物处理,受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环境的原位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工作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从长期遭受增塑剂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DBP高效降解菌株,将其命名为M11。根据其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等,菌株 M11 鉴定为Camelimonas sp.2.DBP高效降解菌株M11具有广泛的底物降解利用范围,可以降解苯环烷基链含碳数不同的邻苯二甲酸酯。并且在最适降解条件下,M11的底物降解动力学符合一阶动力学模型。HPLC/MS分析结果表明,DBP的生物降解途径为:M11可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为邻苯二甲酸单丁酯,降低其生物毒性,但不能将其进一步水解为邻苯二甲酸及相应的醇。3.选用质粒载体构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菌株M11的基因组文库,通过功能筛选获得DBP降解相关基因。由此我们获得长约1032bp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菌株M11中的目的水解酶基因。4.优化IPTG诱导表达条件,获取高水解活性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研究该DBP水解酶的酶学性质,发现该酶在最适反应条件下同样具有较宽的底物降解利用范围,对苯环烷基链含碳数不同的邻苯二甲酸酯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酶活性;DBP水解酶酶活相对稳定,在环境温度低于40℃条件下较为稳定。弱酸或弱碱环境下保存一定时间后依然具有较高酶活。不同的金属离子和表面活性剂等对DBP水解酶酶活具有不同的影响。5.利用海藻酸钠为载体固定化DBP降解菌株Camelimonas sp.,优化海藻酸钠固定化微生物M11的条件参数,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和DBP生物降解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高效降解菌M11通过海藻酸钠固定化后,对各环境影响因素,如温度、pH、金属离子、有机溶剂等耐受范围和耐受程度菌与游离微生物相比具有较大提高,显示出固定化微生物的优势。固定化Camelimonas sp.菌株降解DBP的过程依然可以用一阶动力学方程描述。比较了固定化微生物的不同保藏方法,得到最为适宜的固定化微生物保藏方式。固定化微生物颗粒使用30天后,依然保有70%的相对生物活性,并且机械强度和弹性维持良好。

马莉[9](2013)在《添加SIPA合成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分析了在工业生产CDP(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过程中存在于管道里积聚物的成分,形成原因以及初步解决办法。分别添加第三单体SIPE(间苯二甲酸双羟二乙酯-5-磺酸钠)和SIPA(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合成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对其特性粘度、热性能、酯化动力学、热失重动力学以及粘度降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和对比。采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能谱对工业生产CDP过程中存在于管道里积聚物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积聚物中主要含有极性基团磺酸钠和催化剂带来的Sb元素。采用一种新的改性剂SIPA合成CDP,探索了其酯化反应的条件并成功的合成了CDP。讨论了SIPA的添加量对酯化反应时间影响,对其酯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SIPA含量增加,酯化反应时间缩短,反应活化能降低。本实验得到的较佳的工艺条件为[SIPA(1.5%)+PTA(98.5%)]:EG=1:1.5。添加第三单体(SIPE、SIPA)后的改性聚酯的特性粘度均低于PET,随着SIPE和SIPA含量的增加,共聚酯的特性粘度逐渐降低。添加SIPE共聚酯的Tg无明显变化趋势,Tcc呈上升趋势,Tm降低。添加SIPA共聚酯的Tg降低,无冷结晶峰,熔融峰逐渐不明显。纯PET的热失重活化能明显高于添加改性剂合成的共聚酯的热失重活化能。添加SIPE合成的共聚酯的热失重活化能明显高于添加改性剂SIPA合成的共聚酯的热失重活化能。在改性聚酯中,添加2%SIPE共聚酯的热失重活化能最大。随着添加SIPE含量的增加,热失重活化能没有明显变化。添加SIPA的共聚酯的热失重活化能随改性剂含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对两种改性剂合成改性聚酯的粘度降进行研究可知,随着SIPE或SIPA添加量的增加,粘度降速率常数呈上升趋势;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样品的特性粘度下降明显。样品在空气中的粘度降速率比真空中的略快,更易分解。不同改性剂之间,添加量相同时,粘度降速率常数相差不大。

王欣鹏,王冬伟,崔国强,邢玉贞,房菲菲,朱浩慧,李厚强,刘立杰,张云玲[10](2012)在《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生产中中和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针对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SIPM)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关键工序-中和反应对产品质量、收率、成本、杂质含量、应用效果等影响较大而国内同行业对比研究甚少,利用液相色谱法对中和物料的纯度、中和离心后的废液中SIPM及硫酸钠含量进行了分析,对中和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最佳中和条件:在30℃下,中和反应最佳pH值为6.5,产品纯度可达到99.5%以上。

二、间苯二甲酸二甲酯磺酸钠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间苯二甲酸二甲酯磺酸钠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水溶性聚酰胺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聚合物自组装研究进展
        1.2.1 线性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
        1.2.2 支化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
        1.2.3 交替共聚物的自组装
    1.3 聚酰胺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研究进展
        1.3.1 聚酰胺的合成研究进展
        1.3.2 聚酰胺自组装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用品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水溶性聚酰胺的合成及表征
        2.2.1 水溶性聚酰胺的合成
        2.2.2 水溶性聚酰胺的表征
    2.3 水溶性聚酰胺组装体的制备及表征
        2.3.1 水溶性聚酰胺组装体的制备
        2.3.2 水溶性聚酰胺组装体的表征
第3章 由两亲性聚酰胺自组装的巨型胶束的研究
    3.1 前言
    3.2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的表征
        3.2.1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红外光谱分析
        3.2.2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的核磁氢谱分析
        3.2.3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的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3.2.4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的热性能分析
    3.3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的自组装
        3.3.1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的组装体形貌表征
        3.3.2 PAGAP.2000 组装体稳定性
    3.4 两亲性聚酰胺PAGAP巨型胶束的自组装机理分析
        3.4.1 微量热分析
        3.4.2 低浓度聚酰胺溶液粒径分布
        3.4.3 低浓度PAGAP.2000 组装体冷冻电镜分析
        3.4.4 两亲性聚酰胺PAGAP.2000 的核磁表征
        3.4.5 PAGAP.2000 组装体的形成机理
    3.5 两亲性聚酰胺巨型胶束的特殊酸敏性
        3.5.1 聚酰胺巨型胶束不同酸性条件下的粒径分布
        3.5.2 聚酰胺巨型胶束不同碱性条件下的粒径分布
        3.5.3 聚酰胺巨型胶束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粒径分布
        3.5.4 PEGAP.2000 聚酯溶液在盐酸溶液中的粒径分布
        3.5.5 聚酰胺胶束对酸特殊敏感性的形成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由强水溶性聚酰胺自组装超厚微米管的研究
    4.1 前言
    4.2 强水溶性聚酰胺PAGAP.400 的表征
        4.2.1 强水溶性聚酰胺的红外光谱分析
        4.2.2 强水溶性聚酰胺的核磁氢谱分析
        4.2.3 强水溶性聚酰胺的热性能分析
    4.3 强水溶性聚酰胺的水相自组装
        4.3.1 强水溶性聚酰胺PASIP.400 的自组装形貌表征
        4.3.2 强水溶性聚酰胺PASIP.400 组装体的壁厚
    4.4 强水溶性聚酰胺组装体的化学和热稳定性
        4.4.1 强水溶性聚酰胺组装体在有机溶剂中的形貌稳定性
        4.4.2 强水溶性聚酰胺组装体的热稳定性
    4.5 强水溶性聚酰胺的自组装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由聚酰胺管转变而来的厚壁囊泡的研究
    5.1 引言
    5.2 聚酰胺前驱体的分析表征
        5.2.1 聚酰胺PASIP.2000 的表征
        5.2.2 聚酰胺PAMAX的表征
        5.2.3 聚酰胺PAP.12 的表征
        5.2.4 聚酰胺PAS.12 的表征
    5.3 聚酰胺PASIP.2000 组装体形貌表征
        5.3.1 聚酰胺PASIP.2000 水化三周后的组装体形貌表征
        5.3.2 聚酰胺PASIP.2000 水化一年后的形貌表征
    5.4 聚酰胺PASIP.2000 组装体形貌转变机理
        5.4.1 聚酰胺PASIP.2000 组装体转变过程形貌分析
        5.4.2 分子结构对聚酰胺组装体形貌转变的影响分析
        5.4.3 聚酰胺PASIP.2000 组装体形貌转变的本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三单体生产废水中间苯二甲酸-5-磺酸类物质的溶剂萃取回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三单体废水处理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三单体生产废水产生及处理概述
        1.3.1 三单体及其制备工艺
        1.3.2 三单体生产废水简介
        1.3.3 三单体生产废水处理现状
    1.4 络合萃取法
        1.4.1 络合萃取技术基本原理
        1.4.2 络合萃取反应适用对象
        1.4.3 络合萃取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
        1.4.4 络合萃取体系的选择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与装置
        2.2.1 实验方法
        2.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及水质分析方法
        2.3.1 水质检测指标
        2.3.2 实验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络合萃取法处理模拟废水
    3.1 5-SSIPA的萃取
        3.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1.2 萃取体系的选择
        3.1.3 萃取剂组成对模拟废水中5-SSIPA萃取效果的影响
        3.1.4 初始pH对模拟废水中5-SSIPA萃取效果的影响
        3.1.5 O/W对模拟废水中5-SSIPA络合萃取效果的影响
        3.1.6 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3.1.7 模拟废水中硫酸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1.8 NaOH溶液体积对反萃效果的影响
        3.1.9 萃取剂的循环再生
    3.2 反萃物定量分析
        3.2.1 5-SSIPA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图
    3.3 络合萃取反应机理研究
        3.3.1 萃取过程热效应
        3.3.2 FT-IR法
        3.3.3 萃取剂及萃合物红外光谱图
        3.3.4 萃取反应方程式
    3.4 响应面优化法对络合萃取影响因素的分析
        3.4.1 方差分析
        3.4.2 COD去除率的响应曲面分析
        3.4.3 实验结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络合萃取法处理中和母液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初始pH对中和母液萃取效果的影响
        4.3.2 O/W对中和母液萃取效果的影响
        4.3.3 NaOH溶液体积对中和母液反萃效果的影响
        4.3.4 中和母液萃取后紫外光谱图
        4.3.5 中和母液中各样品定性定量分析
    4.4 中和母液萃余液中硫酸钠的回收
        4.4.1 萃余液中硫酸根的含量
        4.4.2 萃余液分馏及氧化
        4.4.3 过硫酸钠的投加量
        4.4.4 分离硫酸钠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对,间苯二甲酰氯(TPC,IPC),对壬酰氧基苯磺酸钠(NOBS)及利巴韦林衍生物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苯二甲酰氯的研究进展
        1.1.1 对苯二甲酰氯的应用
        1.1.2 对苯二甲酰氯合成路线
    1.2 间苯二甲酰氯的研究进展
        1.2.1 间苯二甲酰氯的应用
        1.2.2 间苯二甲酰氯的合成路线
    1.3 对壬酰氧基苯磺酸钠的研究进展
        1.3.1 对壬酰氧基苯磺酸钠的应用
        1.3.2 对壬酰氧基的合成路线
    1.4 利巴韦林衍生物
        1.4.1 利巴韦林的应用
        1.4.2 利巴韦林的主要检测方法
        1.4.3 利巴韦林半/全抗原的合成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1 对苯二甲酰氯的合成工艺的优化
        1.5.2 间苯二甲酰氯合成工艺的优化
        1.5.3 对壬酰氧基苯磺酸钠合成工艺的优化
        1.5.4 利巴韦林衍生物的合成
第2章 对苯二甲酰氯的合成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对苯二甲酰氯的合成路线
        2.2.2 对苯二甲酰氯合成工艺流程图
        2.2.3 合成对苯二甲酰氯的操作步骤
        2.2.4 目的产物对苯二甲酰氯产率的计算方法
        2.2.5 对苯二甲酰氯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二氯亚砜法合成对苯二甲酰氯的实验现象
        2.3.2 反应温度的选择
        2.3.3 反应时间的选择
        2.3.4 对苯二甲酸与二氯亚砜的物料比的选择
        2.3.5 催化剂含量的选择
    2.4 结论
第3章 间苯二甲酰氯的合成
    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间苯二甲酰氯的合成路线
        3.2.2 间苯二甲酰氯合成工艺流程图
        3.2.3 合成间苯二甲酰氯的操作步骤
        3.2.4 目的产物间苯二甲酰氯产率的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氯亚砜法合成间苯二甲酰氯的实验现象
        3.3.2 反应温度的选择
        3.3.3 反应时间的选择
        3.3.4 间苯二甲酸和二氯亚砜的投料比选择
        3.3.5 催化剂含量的选择
    3.4 结论
第4章 对壬酰氧基苯磺酸钠的合成
    4.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2 对壬酰氧基苯磺酸钠的合成
        4.2.1 NOBS的合成路线
        4.2.2 NOBS合成工艺流程图
    4.3 合成正壬酰氯的操作步骤
    4.4 合成对壬酰氧基苯磺酸钠的操作步骤
    4.5 中间产物和目的产物产率计算方法
    4.6 结果与讨论
        4.6.1 反应中间体正壬酰氯(1)的合成工艺优化
        4.6.1.1 反应时间的选择
        4.6.1.2 正壬酸与SOCl_2投料比对产率的影响
        4.6.1.3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4.6.2 目的产物对壬酰氧基苯磺酸钠的合成工艺优化
        4.6.2.1 壬酰氯与对羟基苯磺酸钠投料比对产率的影响
        4.6.2.2 反应时间的选择
        4.6.2.3 催化剂量的选择
    4.7 结论
第5章 利巴韦林衍生物的合成
    5.1 实验仪器和设备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利巴韦林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5.2.2 合成利巴韦林衍生物的操作步骤
        5.2.2.1 利巴韦林衍生物1的操作步骤
        5.2.2.2 利巴韦林衍生物2的操作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利巴韦林衍生物1工艺优化
        5.3.1.1 反应温度的选择
        5.3.1.2 反应时间的选择
        5.3.1.3 催化剂DMAP用量的选择
        5.3.1.4 溶剂量的选择
        5.3.1.5 目标产物利巴韦林衍生物1反应温度的选择
        5.3.1.6 反应时间的选择
        5.3.1.7 投料比的选择
        5.3.1.8 流动相甲醇与二氯甲烷比例的选择
    5.4 结论
第6章 原料成本分析与溶剂回收
    6.1 原料成本分析
    6.2 溶剂回收
        6.2.1 三废处理的意义与原则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高性能有序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膜材料与取向
        1.1.1 膜材料
        1.1.2 取向
        1.1.3 取向膜的制备及应用
    1.2 气体分离膜
        1.2.1 聚合物膜
        1.2.2 多孔分子筛膜
        1.2.3 混合基质膜材料
    1.3 偏光膜
        1.3.1 碘系偏光膜
        1.3.2 染料系偏光膜
        1.3.3 金属偏光膜
        1.3.4 碳纳米管偏光膜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内容
第二章 基于金属有机多面体的新型气体分离膜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所用仪器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聚苯乙烯-金属有机多面体
        2.3.1 材料合成路线
        2.3.2 材料性能研究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聚苯乙烯-三乙-金属有机多面体
        2.4.1 材料合成路线
        2.4.2 材料性能研究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 聚苯乙烯-双羟基-金属有机多面体
        2.5.1 材料合成路线
        2.5.2 材料性能研究
        2.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6 三聚苯乙烯-双羟基-金属有机多面体
        2.6.1 材料合成路线
        2.6.2 材料性能研究
        2.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7 三聚苯乙烯-单羟基-金属有机多面体
        2.7.1 材料合成路线
        2.7.2 材料性能研究
        2.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见光区域偏光膜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所用仪器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材料性能表征的仪器与设备
    3.3 基于银棒的偏光膜
        3.3.1 合成路线
        3.3.2 材料性能研究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基于单壁碳纳米管的偏光膜
        3.4.1 合成路线
        3.4.2 材料性能测试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的催化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反应原理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流程图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正交设计结果直观分析
    2.2 SIPM红外光谱分析
    2.3 差示量热仪热分析
    2.4 反应条件的优化

(6)发烟硫酸磺化法合成间苯二甲酸-5-磺酸的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反应原理
    1.2 原料与仪器
    1.3 实验过程及步骤
    1.4 分析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磺化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2.2 反应过程控制对磺化反应效果影响
    2.3 磺化反应最佳工艺条件确定
3 结 论

(7)高折射率聚酯树脂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意义
    1.2 高折射率聚酯树脂的分子设计思路
    1.3 高折射率光学树脂的研究现状
        1.3.1 含硫高折射率树脂
        1.3.2 多环高折射率树脂
        1.3.3 无机纳米复合高折射率树脂
    1.4 聚醚多元醇简介
    1.5 乳化技术简介
        1.5.1 乳液和乳化剂简介
        1.5.2 乳液稳定性表征方法
    1.6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2,6-萘二甲酸二甲酯对聚酯树脂性能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原料
        2.1.2 主要设备
        2.1.3 聚醚多元醇的制备
        2.1.4 聚酯树脂的制备
        2.1.5 聚酯树脂水乳液的制备
        2.1.6 聚醚多元醇和聚酯树脂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聚醚多元醇的红外光谱分析
        2.2.2 聚醚多元醇的核磁共振分析
        2.2.3 聚酯树脂红外光谱分析
        2.2.4 核磁共振分析
        2.2.5 聚酯树脂的GPC表征
        2.2.6 DSC表征与分析
        2.2.7 热稳定性分析
        2.2.8 折射率的测定
        2.2.9 色度与色差的测定
        2.2.10 聚酯树脂水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对聚酯树脂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原料
        3.1.2 主要设备
        3.1.3 聚醚多元醇的制备
        3.1.4 聚酯树脂的制备
        3.1.5 聚酯树脂水乳液的制备
        3.1.6 聚酯树脂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聚酯树脂红外光谱分析
        3.2.2 聚酯树脂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3.2.3 聚酯树脂的GPC表征
        3.2.4 DSC表征与分析
        3.2.5 热稳定性分析
        3.2.6 色差的测定
        3.2.7 折射率的测定
        3.2.8 聚酯树脂水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2,2-二硫代二苯甲酸对聚酯树脂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原料
        4.1.2 主要设备
        4.1.3 聚酯树脂的制备
        4.1.4 聚酯树脂水乳液的制备
        4.1.5 聚酯树脂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聚酯树脂红外光谱分析
        4.2.2 聚酯树脂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4.2.3 聚酯树脂的GPC表征
        4.2.4 DSC表征与分析
        4.2.5 热稳定性分析
        4.2.6 色差的测定
        4.2.7 折射率的测定
        4.2.8 聚酯树脂水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4.3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邻苯二甲酸酯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固定化、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 环境激素
        1.1 环境激素的定义及其种类
        1.2 环境激素对健康的危害
        2.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
        2.1 邻苯二甲酸酯的来源及性质
        2.2 邻苯二甲酸酯的环境危害
        2.2.1 邻苯二甲酸酯污染来源
        2.2.2 邻苯二甲酸酯的危害
        2.3 邻苯二甲酸酯的去除技术
        2.3.1 邻苯二甲酸酯的自然降解途径
        2.3.2 邻苯二甲酸酯的生物降解
        2.3.3 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
        2.4 邻苯二甲酸酯的废水处理现状
        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3.1 固定化微生物
        3.2 微生物固定化的方法
        3.3 固定化微生物的载体
        3.4 影响固定化效果的因素
        3.5 固定化微生物的优势
        3.6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底物降解特性
    第二章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高效降解菌M11的分离及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种来源
        1.2 试剂的配置
        1.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菌株筛选方法
        1.4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菌M11的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
        1.4.1 形态特征观察
        1.4.2 培养特征观察
        1.4.3 生理生化特征实验
        1.5 菌株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与分析
        1.5.1 菌株16S rDNA的扩增
        1.5.2 菌株16S rDNA的测序
        1.5.3 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定位
        1.6 降解菌株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效率的测定
        1.7 降解菌株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途径的研究
        1.8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检测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菌株的筛选
        2.2 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
        2.3 菌株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和系统进化分析
        2.4 降解菌株的底物降解效率测定
        2.5 降解菌株的代谢产物分析
        3. 结论
    第三章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高效降解菌株M11的底物降解特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M11的培养方法
        1.4 M11底物降解范围的测定
        1.5 M11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途径的研究
        1.6 M11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同分异构体的降解
        1.7 M11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底物降解动力学
        1.8 邻苯二甲酸酯混合体系中M11的底物降解性
        1.9 M11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定位
        1.10 M11的菌体生长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活相关性
        2. 结果
        2.1 M11底物降解范围的测定
        2.2 M11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途径的分析
        2.3 M11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同分异构体的降解性
        2.4 M11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底物降解动力学
        2.5 邻苯二甲酸酯混合体系中M11的底物降解性
        2.6 M11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定位
        2.7 M11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活与菌体生长相关性
        3. 结论
        4. 第二部分讨论
第三部分 高效降解菌M11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第四章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高效降解菌M11基因文库的构建
        1. 材料
        1.1 菌种及质粒
        1.2 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M11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DNA浓度及纯度测定方法
        2.3 四碱基酶Sau3A Ⅰ随机酶切基因组DNA
        2.4 切胶回收DNA片段
        2.5 电转感受态细胞E.coli DH5α的制备
        2.6 脱磷酸化载体pUC118的制备
        2.7 DNA连接反应
        2.8 连接产物清洁回收
        2.9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E.coli DH5α
        2.10 重组菌的筛选和鉴定
        3. 结果
        3.1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菌M11的基因组DNA的提取
        3.2 四碱基酶Sau3A Ⅰ随机酶切基因组DNA
        3.3 鉴定阳性克隆子
        4. 结论
    第五章 高效降解菌M11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基因的克隆
        1. 材料
        1.1 菌种及质粒
        1.2 培养基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目的片段的获得
        2.3 酶切反应
        2.4 清洁回收酶切产物
        2.5 酶连反应
        2.6 清洁回收酶连产物
        2.7 CaCl_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BL21(DE3)
        2.8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
        2.9 重组菌的筛选和鉴定
        3. 结果
        3.1 获取水解酶基因片段
        3.2 水解酶基因序列分析
        4. 结论
    第六章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1. 材料
        1.1 菌种
        1.2 培养基
        2. 方法
        2.1 IPTG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2.1.1 IPTG终浓度和诱导温度条件优化
        2.1.2 诱导起始OD_(600)和诱导时间条件优化
        2.2 目的蛋白(Histag)的亲和层析
        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 结果
        3.1 IPTG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3.1.1 IPTG终浓度和诱导温度条件优化
        3.1.2 诱导起始OD_(600)和诱导时间条件优化
        3.2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4. 结论
        5. 第三部分讨论
第四部分 高效降解菌M11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第七章 高效降解菌M11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酶学特性
        1. 方法
        1.1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反应最适温度
        1.2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反应最适pH
        1.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底物酶活参数
        1.4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温度稳定性
        1.5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pH稳定性
        1.6 不同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等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酶活影响
        2. 结果
        2.1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反应最适条件
        2.2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底物酶活参数
        2.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温度稳定性
        2.4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pH稳定性
        2.5 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等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解酶的酶活影响
        3. 结论
        4. 第四部分讨论
第五部分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高效降解菌M11的固定化研究
    第八章 海藻酸钠固定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高效降解菌株M11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种来源
        1.2 培养基
        1.3 M11培养方法
        1.4 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制备条件的优化
        1.4.1 海藻酸钠浓度对固定化小球活性的影响
        1.4.2 CaCl_2浓度对固定化小球活性的影响
        1.4.3 小球粒径对固定化小球活性的影响
        1.4.4 交联时间对固定化小球活性的影响
        1.4.5 包埋菌量对固定化小球活性的影响
        1.5 固定化M11的底物降解性
        1.5.1 温度对固定化M11降解性的影响
        1.5.2 pH对固定化M11降解性的影响
        1.5.3 固定化M11的底物降解动力学
        1.5.4 固定化M11的底物降解范围
        1.5.5 固定化M11的底物降解途径
        1.5.6 固定化M11在不同体系下的降解性
        1.5.7 外加营养碳源对固定化M11降解性的影响
        1.6 固定化M11的耐受性能
        1.6.1 固定化M11的温度耐受性
        1.6.2 固定化M11的pH耐受性
        1.6.3 固定化M11的金属离子耐受性
        1.6.4 固定化M11的表面活性剂耐受性
        1.6.5 固定化M11的有机溶剂耐受性
        1.6.6 固定化M11的盐耐受性
        1.7 固定化M11的实际应用性能
        1.7.1 固定化M11的反复利用性
        1.7.2 固定化M11的储存稳定性
        2. 结果
        2.1 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制备条件的优化
        2.1.1 海藻酸钠浓度的条件优化
        2.1.2 交联剂CaCl_2浓度的条件优化
        2.1.3 小球粒径的条件优化
        2.1.4 交联时间的条件优化
        2.1.5 包埋菌量的条件优化
        2.2 固定化M11的底物降解性能
        2.2.1 温度对固定化M11降解性能的影响
        2.2.2 pH对固定化M11降解性能的影响
        2.2.3 固定化M11的底物降解动力学
        2.2.4 固定化M11的底物利用范围及降解途径
        2.2.5 不同降解体系下固定化M11的降解性
        2.2.6 外加碳源对固定化M11降解性的影响
        2.3 固定化M11的耐受性能
        2.3.1 固定化M11的温度耐受性
        2.3.2 固定化M11的pH耐受性
        2.3.3 固定化M11的金属离子耐受性
        2.3.4 固定化M11的表面活性剂耐受性
        2.3.5 固定化M11的有机溶剂耐受性
        2.3.6 固定化M11的盐耐受性
        2.4 固定化M11的实际应用性能
        2.4.1 固定化M11的反复利用性
        2.4.2 固定化M11的储存稳定性
        3. 结论
        4. 第五部分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添加SIPA合成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聚酯的改性
    1.2 聚酯合成过程中的副反应
        1.2.1 二甘醇的形成
        1.2.2 降解
        1.2.3 光化降解和高能辐射降解
        1.2.4 其他副反应
    1.3 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
    1.4 CDP 改性剂的制备
        1.4.1 SIPM 的制备及工艺
        1.4.2 SIPE 的制备及工艺
        1.4.3 SIPA 的制备及工艺
    1.5 CDP 的合成
        1.5.1 添加 SIPM 的 DMT 工艺路线
        1.5.2 添加 SIPE 的 PTA 工艺路线
        1.5.3 添加 SIPA 的 PTA 工艺路线
    1.6 直接酯化反应动力学
    1.7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7.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积聚物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外观
    2.3 性能测试
        2.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2 X 射线能谱分析(EDS)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外表征
        2.4.2 EDS 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添加 SIPE 合成共聚酯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及装置
        3.2.3 实验原理
    3.3 性能测试
        3.3.1 特性粘度
        3.3.2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3.3.3 热失重-差热分析(TG-DTA)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改性聚酯合成条件对特性粘度影响
        3.4.2 DSC 曲线分析
        3.4.3 热失重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添加 SIPA 合成共聚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及装置
        4.2.3 实验原理
    4.3 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4 性能测试
        4.4.1 特性粘度
        4.4.2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4.4.3 热失重-差热分析(TG-DTA)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改性聚酯合成条件对特性粘度影响
        4.5.2 DSC 曲线分析
        4.5.3 热失重分析
        4.5.4 SIPE、SIPA 分别合成共聚酯的缩聚工艺对比
    4.6 小结
第5章 添加 SIPE 和 SIPA 共聚酯热失重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性能测试
    5.3 热失重动力学的研究
    5.6 小结
第6章 添加 SIPE 和 SIPA 共聚酯粘度降动力学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仪器和装置
        6.2.3 实验过程
    6.3 性能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特性粘度
        6.4.2 等温粘度降动力学的研究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生产中中和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原理及研究内容
3 实验部分
    3.1 设备与原料
    3.2 生产过程与主要控制
        3.2.1 磺化反应
        3.2.2 酯化反应
        3.2.3 中和反应
    3.3 色谱条件
    3.4 样品处理
    3.5 实验部分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 中和离心废液分析
6 实际收率对比
7 结论

四、间苯二甲酸二甲酯磺酸钠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溶性聚酰胺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D]. 王利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三单体生产废水中间苯二甲酸-5-磺酸类物质的溶剂萃取回收[D]. 高学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对,间苯二甲酰氯(TPC,IPC),对壬酰氧基苯磺酸钠(NOBS)及利巴韦林衍生物合成工艺研究[D]. 袁校文. 南昌大学, 2020(01)
  • [4]高性能有序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朱姝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的催化合成研究[J]. 金珊,王芳.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9(08)
  • [6]发烟硫酸磺化法合成间苯二甲酸-5-磺酸的新工艺[J]. 赵曦,张硕,王曰璇,董志文,吕怡辰,杨荣华. 精细石油化工, 2019(03)
  • [7]高折射率聚酯树脂的合成与表征[D]. 靳书丛. 河北大学, 2017(11)
  • [8]邻苯二甲酸酯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固定化、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酶学性质研究[D]. 陈旭. 南京大学, 2015(06)
  • [9]添加SIPA合成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的研究[D]. 马莉. 北京服装学院, 2013(04)
  • [10]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生产中中和工艺的研究[J]. 王欣鹏,王冬伟,崔国强,邢玉贞,房菲菲,朱浩慧,李厚强,刘立杰,张云玲. 山东化工, 2012(02)

标签:;  ;  ;  ;  ;  

间苯二甲酸二甲酯磺酸钠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