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

推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

一、推动上海工业结构升级(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1](2021)在《信息基础设施影响工业结构升级的机制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已逐渐演变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飞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对与之配套的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实现工业发展的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推动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展有关信息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研究也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本文按照如下思路,系统地分析了信息基础设施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第一,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既有研究文献,为本文的后续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直接效应、作用机制、非线性影响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信息基础设施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第三,构建指标体系,从总体上考察了2008-2017年间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与工业结构的现状、趋势、存在的问题及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第四,针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一是运用tobit模型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对工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效应;二是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两个渠道促进工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并探究了中介效应在不同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存在异质性;三是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不同要素市场和法律环境完备程度下,信息基础设施对工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第五,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提高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第一,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促进地区工业结构升级。第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促进我国工业结构升级,且该效应在不同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存在异质性,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该效应并不显着。第三,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工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受要素市场和法律环境的完备程度影响,存在门槛效应。门槛值后相比门槛值前,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工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大。

边云涛[2](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提出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李成宇[3](2020)在《中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取得成就的背后是依托于粗放式工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也致使我国面临资源、能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在此背景下,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式之一。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把绿色发展作为主基调,同时,工信部也针对工业领域,颁布《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促进工业绿色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地理、历史等方面原因导致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工业化水平也处于不同阶段,因而各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状况也会有显着不同。因此,科学评价我国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深入探讨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积极寻求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提升路径,不仅对于探索工业绿色发展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政府识别工业绿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工业绿色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促进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取得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测度分析。首先,分析工业绿色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基础,构建工业绿色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从综合评价和投入产出两个角度出发,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最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协调程度,以此表征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空间差异性明显,整体呈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逐步减弱的格局,30省市呈现出明显的“俱乐部现象”;我国整体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呈现轻微下降态势,30省市则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我国整体协调等级一直稳定在中级协调,东部地区协调等级均稳定在良好协调状态,中部地区协调等级稳定在中级协调状态,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协调等级实现跨越,30省市呈现出五种协调等级的分布特征。2.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空间效应检验。首先,基于空间效应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构建邻近距离、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地理距离与经济距离嵌套四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其次,基于四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ESDA方法测算中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Moran’s Ⅰ指数、Geary’s C指数,以此来判断其空间效应是否显着。最后,基于四种空间权重矩阵,通过Moran散点图、时空跃迁动态分析以及LISA图来分析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呈现出显着的正自相关的空间关联模式,大部分省市与其邻近省市表现出相似的集聚特征;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在空间地理分布上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性,具有明显的集聚性和低流动性的特征,各省市想要脱离原来的集群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已形成北京、天津为中心的高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空间集群区域和以四川、甘肃为中心的低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空间集群区域。3.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对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识别,明确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作用机理。其次将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纳入研究框架,建立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并对选取的影响因素进行多重共线性及平稳性检验。再次,运用Matlab软件对四种空间权重矩阵下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并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等来分析各因素对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影响。最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技术进步、工业能源强度、工业结构、工业集聚、所有制结构和禀赋结构8个因素会对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产生显着影响,而四大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则各不相同。4.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提升策略。首先介绍了美国、德国、丹麦、日本四个发达国家工业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得出的分析结论,提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提升策略,主要包括深入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积极优化工业结构,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力度;提高FDI环境准入门槛,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增加治理环境污染投资,制定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促进工业集聚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提升策略。

褚诗婷[4](2020)在《人口老龄化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经济发展正经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阶段,以粗放式发展为特征、资源消耗型的工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对于工业生产方式转换、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人口结构越来越趋向老化,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0—15岁人口,比重达到17.9%,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4%。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人口结构老化和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学者们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工业结构升级影响路径,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进行的讨论较少,更缺乏从劳动力供给角度进行的深入探究。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人口老龄化背景,探究在面临劳动力老化和短缺状况下工业结构升级路径,并分别从人力资本和政府干预角度进行应对机制研究。本文首先对人口老龄化和工业结构升级的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归纳整理发现,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较为丰富,而工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较少。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主要集中于劳动供给、消费、储蓄和政府负担四个方面。结合本研究主题,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拟从人力资本和政府干预角度展开应对机制分析分析。因此,理论分析方面主要了介绍人口转变理论、工业结构升级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政府行为理论。现状分析部分,借助人口老龄化率、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分析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本文选取工业结构升级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构造工业结构升级指数衡量工业结构升级水平,并探究人口老龄化和工业结构升级的演变规律。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企业生产面临着劳动供给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为此分别从人力资本和政府干预角度出发,选取相应指标检验人力资本效应和政策效应的影响水平。在人口老龄化与工业结构升级关系定性分析、面板单位根检验基础上,综合使用面板OLS模型、系统GMM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借助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分别对人力资本投资、政府干预机制进行检验。本研究旨在通过描述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其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水平和路径,结合数据和实证检验人口老龄化对工业结构升级的总效应以及劳动力供给传导机制,同时,从人力资本和政府干预角度探究劳动力补偿机制,并结合理论和实证探究结论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工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效应”和“政策效应”的有效发挥提供可行建议。本文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文献综述、人口与工业结构升级理论分析、人口老龄化和工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以及政策建议等六个部分。经现状分析、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人口老龄化对工业结构升级呈现显着的正向影响,控制变量中,除城镇化外,工业结构升级滞后一期、产业结构升级、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对工业结构升级均呈现显着的正向影响,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在劳动力供给中介传导机制成立的基础上,借助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对劳动力补偿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推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工业结构升级,政府干预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业结构升级具有显着调节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许家云[5](2019)在《互联网如何影响工业结构升级?——基于互联网商用的自然实验》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信息流通的媒介,互联网能否成为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1995年中国互联网商用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系统分析互联网在地区工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互联网的应用显着促进了地区工业结构的升级,该效应在中国互联网商用之后逐步增强,并且在使用多种方法进行估计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分组检验表明,互联网对地区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显着促进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工业结构升级,但是对西部地区的作用甚微;互联网的工业结构升级效应在国有化水平低的地区更为明显。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机制分析发现,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通过"生产率提升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作用于地区的工业结构升级。最后,门限检验表明,互联网对地区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受到地区研发投入规模、人力资本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以及市场分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本文可以为理解中国地区工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来自网络政策变动的新解释,同时丰富了互联网经济绩效评估方面的理论研究。

郑艳[6](2019)在《我国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意味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其中,收入差距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两大结构性问题。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学两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收入分配是从分配领域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产业结构是从生产领域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从收入分配方面来看,自西方经济学诞生开始,学者们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就没有间断过。对我国而言,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目前,我国仍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脱贫,城市还有很多困难群众,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弱势群体。收入差距引发的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问题之一。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来看,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伴随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是产业结构成长,这两者是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进入工业化后,结构矛盾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对我国来说,当前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发展不平衡,制造业大而不强,供给侧存在结构性矛盾,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研究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一直以来主要是单线进行的,很少有学者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分析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效应,归纳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和方法,能够深化对产业成长机理和收入分配问题相关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另外,从收入分配角度审视产业结构现状、从产业结构演变角度审视收入分配状况,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对两者之间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能够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找到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将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关联起来看,这两个重要问题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途径、关键点、传导动力是什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论证了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基本的传导机制是:收入差距通过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储蓄和投资、产品创新、人力资本积累、政府公共政策等多个途径,影响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调整会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流动、行业间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间资源配置、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等,带来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收入的重新分配。本文力图找出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为深入地分析产业成长规律、收入分配规律,拓宽研究视野,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缩小收入差距问题提供一些政策启示。在实证检验部分,本文设计了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的变量,从城乡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来分别测量收入差距变量,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创新水平、政策支持力度、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受教育程度、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水平等方面选取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之后,利用199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检验中,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获得变量的基本信息,确保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可控范围内;然后,分别对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确保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最后,采用面板数据回归的一般方法获得主要的参数估计值,对参数估计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并对相关变量进行了交互项分析和稳健性检验。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在区域层面,无论是城乡收入差距还是行业收入差距都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在全国总体层面,行业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显着的相互影响,但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有差异的检验结果,后者对全国总体层面产生了“遮掩效应”。第二,在全国总体层面和中西部地区,一定的城乡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均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东部地区,一定的行业收入差距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这是对过去认识收入差距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深化与细化。第三,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将扩大全国总体层面的行业收入差距,但对不同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同:将扩大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这对现有文献中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收入差距的观点形成了有益补充。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建议方面,东部地区应以提升第三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应以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第二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为主。这可以为我国制定、优化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政策,提供较为具体的参考依据。

陈璐[7](2019)在《扬州市工业结构与工业主导产业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在内外部环境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全国经济发展。近年来,扬州市的经济实力虽然有了质的提升,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全面依旧是主要矛盾,长期留存的结构性问题严重制约扬州市的发展。“十三五”时期是扬州市实现转型升级,自我超越的关键时刻。工业结构和工业主导产业作为当今扬州市经济建设的主题,其在新常态下的调整更是迫在眉睫。研究两者之间的发展特征和现状,推动扬州市工业结构演进和工业主导产业发展,改善两者互动关系,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首先,本文通过回顾已有文献,界定工业结构与工业主导产业的概念与内涵,并对两者的互动机制理论分析。其次对扬州市的工业结构与工业主导产业现状进行阐述,判断扬州现有工业主导产业,并确定两者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构建,采用熵值法和加权求和法对扬州市工业结构与各工业主导产业指标独立运算,分别计算两者的综合指数,利用耦合度模型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等对两者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本文发现:(1)2006-2017年间扬州市工业结构和各工业主导产业的综合指数均处于下降状态,发展受到限制。(2)两者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逐年下降,且协调度由初级协调转为中度失调状态。两者间互动关系逐渐变弱。说明供给侧改革初有成效,传统产业发展受限,新兴产业兴起,扬州市工业主导产业开始转型,进入工业结构调整的过渡期。两者间耦合协调度不断下跌,互动协调性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工业结构和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均受限制,传统的工业结构和工业主导产业严重抑制扬州市经济发展。根据进一步检验发现:(1)扬州市采矿业、电力热力制造业产值、就业结构占比与扬州市工业主导产业均存在正向显着相关关系,制造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对工业主导产业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2)就业结构指数和产值结构指数是工业主导产业综合指数的格兰杰原因,但反向不具有这种关系。表明扬州市工业结构演进推动了工业主导产业发展,但是未能说明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对工业结构演进有推动作用。主要原因是扬州市工业主导产业处于转型初期,各工业主导产业缺乏竞争力,所以未产生推动作用。因此扬州市应从鼓励技术创新,完善要素市场方面,推动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调整两者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扬州市经济发展。

杨智峰[8](2019)在《分类行业、地区差异与中国工业结构升级》文中认为通过分行业和分地区考察中国工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发现,1987~2015年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2002~2007年是中国工业化中期的工业结构升级时期,2012~2015年为中国工业化后期的工业结构升级时期。目前,中国工业结构总体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各地区工业结构水平存在较大不平衡,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最低。从单个省份看,上海与重庆的工业结构水平最高,北京、广东与江苏紧随其后。在装备制造业水平上,重庆、上海、吉林与北京领先,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水平上,广东领先,上海、重庆、北京、江苏与四川紧随其后。未来应扶持机械工业作为工业结构升级或制造业升级的主导部门,大力推动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促进信息产业与机械工业的融合;区别不同地区及省份,确定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不同行业错位发展;加快推动创新式模仿,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体制。

娄永强[9](2019)在《FDI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FDI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关心的重点,研究成果较多,但专门研究FDI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影响的较少。然而工业部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工业部门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分工的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是一种最直接的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工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因此研究FDI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将我国工业部门划分为传统工业部门和高技术产业部门,用高技术产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衡量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来说,我国吸引利用外资弥补资金缺口的目的越来越弱,对高技术的FDI越来越重视,特别是我国国内的工业结构调整正处在一个转型的新时期,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技术FDI的流入能够为更多的溢出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研究FDI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FDI溢出效应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争议,既有肯定FDI正向溢出效应的,也有否定FDI正向溢出效应的,因此需要对FDI溢出效应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为了研究FDI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以文献梳理——机制分析——现状分析——实证检验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在理论研究中,本文对FDI溢出效应和工业结构升级相关概念、理论以及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现有研究未能对高技术FDI溢出效应进行针对性研究,以此引出本文研究方向;其次基于已有的研究,分析了FDI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理论机制,提出本文研究问题;然后对我国工业领域利用FDI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实证分析中自变量选取我国工业外商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工业总的销售收入比值来衡量FDI通过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运用系统GMM方法分别对我国整体工业结构升级和各个地区工业结构升级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实证结果发现FDI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的影响,但在东中西部地区研究中结果存在很大不同,FDI溢出效应在我国东部地区呈现显着状态,在中西部地区不存在显着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我国在引进大量FDI的过程中,就如何提高工业结构升级、如何使中西部地区工业良性发展而提出了以下的政策建议:(1)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2)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规模;(3)东中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吸引高技术的外商直接投资;(4)完善国内投资环境,促进市场竞争。

沈鑫磊[10](2019)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TFP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30省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四十年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现有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前期的快速发展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高能耗实现的,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难以为继,而且会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的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步消失,只有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才能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动力。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本、劳动力和创新要素的重新再配置,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产业结构的改革升级更是重中之重。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鲍莫尔提出的“成本病”等问题,进而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基于我国产业结构改革升级的现状,实证考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本文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角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进行考察,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又可以分为工业结构高级化和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发现样本期内无论是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还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均有所提高。其次,本文通过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2004-2016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在逐渐提升。最后,通过可以控制内生性问题的系统GMM研究发现:(1)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存在鲍莫尔所提出的“成本病”问题,这可能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有关。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一味地追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发展遇到鲍莫尔“成本病”问题。(2)地区工业结构高级化对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高技术产业往往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的生产率水平,能够通过技术平台、人员流动、产品流动、知识共享等方式将知识和技术向其他产业进行传导,从而实现高新技术的扩散并带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3)地区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对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负向影响但不显着。可能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刚开始起步,其发展质量不高,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尚未能有效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过程当中,应理性看待产业结构不断服务化的趋势,坚持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为最终目标,避免产业间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应积极鼓励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展开合作,最大程度上促进技术溢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间的联动作用,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鲍莫尔“成本病”问题,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二、推动上海工业结构升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动上海工业结构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基础设施影响工业结构升级的机制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的因素研究
        1.2.2 信息基础设施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信息基础设施影响工业结构理论分析
    2.1 信息基础设施对工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与理论假说
    2.2 信息基础设施对工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与理论假说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基础设施与工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3.1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3.2 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发展现状
    3.3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与工业结构升级相关性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基础设施影响工业结构升级实证研究
    4.1 模型建立与指标选取
        4.1.1 计量模型构建
        4.1.2 指标说明
        4.1.3 数据来源
    4.2 实证结果分析
        4.2.1 基准回归估计
        4.2.2 稳健性检验结果
        4.2.3 作用机制检验
        4.2.4 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
        4.2.5 非线性效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利用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5.1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5.2 加大地区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5.3 构建多元金融体系,实施差异金融战略,促进金融发展
    5.4 优化地区法治环境,提高地区要素市场完备程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演进研究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3)中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创新点
2 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分析的理论框架
    2.1 内涵分析
    2.2 理论基础分析
    2.3 构成要素与基本内容
    2.4 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测度分析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3.3 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测度
    3.4 工业绿色发展协调度测度
    3.5 本章小结
4 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空间效应分析
    4.1 空间效应检验方法
    4.2 空间权重设定
    4.3 空间效应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识别与机理分析
    5.2 空间计量分析框架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提升策略
    6.1 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实践经验
    6.2 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提升策略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人口老龄化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安排
        三、研究方法、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研究综述
        一、人口老龄化率影响因素研究
        二、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
    第二节 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综述
        一、工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测度
        二、工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的工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
    第四节 简要评述
第三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工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第二节 工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与工业结构升级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人口老龄化和工业结构升级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人口老龄化
        二、工业结构升级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的工业结构升级传导机制
        一、劳动力供给传导机制
        二、人力资本机制
        三、政府干预机制
第五章 人口老龄化影响工业结构升级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模型、变量和数据
        一、模型介绍
        二、变量及数据说明
        三、变量描述性统计
        四、数据平稳性检验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的工业结构升级效应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传导机制检验
    第四节 劳动力补偿机制检验
        一、人力资本中介效应检验
        二、政府干预调节效应检验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互联网如何影响工业结构升级?——基于互联网商用的自然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制度背景、文献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背景
    (二)文献与研究假设
三、模型设定、指标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
        1.工业结构升级(Stru)。
        2.控制变量。
        3.机制变量。
    (三)数据说明
四、实证估计结果及分析
    (一)基准估计
    (二)地区差异
        1.不同经济地带的估计结果。
        2.不同国有化水平的估计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1.预期效应
        2.安慰剂检验
五、作用机制检验
六、互联网与工业结构升级:制约因素
    (一)门限模型设定
    (二)门槛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三)互联网对工业结构影响的门槛检验
        1.科研投入。
        2.人力资本水平。
        3.知识产权保护强度。
        4.市场分割。
七、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6)我国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相关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思路、分析方法和内容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分析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收入差距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二、国外收入差距相关理论
        三、国外论述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二、国外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和相关理论
    第三节 研究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理论基础
        一、单向研究方面
        二、研究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四节 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一、对收入分配的研究
        二、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研究
        三、对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机理
    第一节 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
        一、收入差距变化影响居民消费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二、收入差距变化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三、收入差距变化影响产品创新,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四、收入差距变化影响人力资本积累,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五、收入差距变化影响公共政策,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机理
        一、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资本和劳动生产效率,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就业,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三、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行业间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四、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劳动力结构,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五、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二元经济结构,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六、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区域间资源配置,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七、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第三节 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机理
        一、收入差距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分析
        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收入差距的路径分析
    小结
第三章 我国收入差距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分析
    第一节 我国收入差距的总体分析
        一、衡量收入差距的方法和指标
        二、我国收入差距状况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分析
        一、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和方法
        二、我国总体及各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状况
    小结
第四章 我国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模型设定及说明
        一、研究假设
        二、回归模型设定
        三、变量说明
        四、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二节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四、基本结论
    第三节 收入差距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一、全国总体层面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二、区域层面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三、进一步分析
        四、基本结论
    第四节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一、全国总体层面产业结构调整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区域层面产业结构调整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三、基本结论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一、收入差距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稳健性检验
        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收入差距的稳健性检验
    小结
        一、全国总体层面
        二、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第五章 主要政策建议
    第一节 产业政策
        一、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收入水平
        二、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持合理的行业收入差距
        三、加强垄断行业监管,打破垄断收入
    第二节 区域发展政策
        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劳动力流动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三节 收入分配优化政策
        一、建立完善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就业政策
        二、建立完善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教育培训政策
        三、建立完善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初次分配政策
        四、建立完善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再分配政策
结束语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未来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扬州市工业结构与工业主导产业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工业结构
        2.1.2 工业结构演进
        2.1.3 工业主导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产业升级理论
        2.2.3 协同发展理论
3. 工业结构与工业主导产业互动机理分析
    3.1 工业结构对工业主导产业的影响机制分析
        3.1.1 工业结构的要素禀赋对工业主导产业的影响
        3.1.2 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对工业主导产业的影响
        3.1.3 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对工业主导产业的影响
    3.2 工业主导产业对工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
        3.2.1 工业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对工业结构的影响
        3.2.2 工业主导产业的要素流动对工业结构的影响
        3.2.3 工业主导产业的产品供给对工业结构的影响
    3.3 小结
4. 扬州市工业结构和工业主导产业描述性分析
    4.1 扬州市工业结构的变迁及现状
        4.1.1 扬州市工业结构变迁
        4.1.2 扬州市工业结构现状
    4.2 扬州市工业主导产业变迁及现状
        4.2.1 扬州市工业主导产业变迁
        4.2.2 扬州市工业主导产业现状
    4.3 小结
5. 扬州市工业结构与工业主导产业耦合协调度的测度与分析
    5.1 扬州市工业结构的测度与分析
        5.1.1 扬州市工业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
        5.1.2 扬州市工业结构的测度与分析
    5.2 扬州市工业主导产业的测度与分析
        5.2.1 扬州市工业主导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5.2.2 扬州市工业主导产业的测度与分析
    5.3 扬州市工业结构与工业主导产业耦合协调度的测度与分析
        5.3.1 耦合协调度模型
        5.3.2 耦合协调度测度与分析
    5.4 小结
6. 基于VAR模型的扬州市工业结构与工业主导产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6.1 VAR模型设定
        6.1.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1.2 模型设定
    6.2 实证分析
        6.2.1 相关性分析
        6.2.2 平稳性检验
        6.2.3 VAR模型
        6.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6.3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完善要素市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7.2.2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培育新型主导产业
        7.2.3 加强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主导产业辐射作用
        7.2.4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分类行业、地区差异与中国工业结构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对分类行业的分析
三、从地区角度的分析
    (一) 东部地区
    (二) 中部地区
    (三) 西部地区
    (四) 东北地区
    (五) 全国四大地区比较
四、结论与启示

(9)FDI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和创新点
    四、文章结构
第一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FDI
        二、工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升级
        三、溢出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
    第二节 基础性理论
        一、FDI相关理论
        二、工业结构升级相关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及本文切入点
        一、FDI溢出效应相关研究综述
        二、工业结构升级相关研究综述
        三、述评及本文切入点
第二章 FDI溢出效应对工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FDI溢出过程及基础
        一、FDI溢出过程
        二、FDI溢出效应的基础
    第二节 FDI溢出效应对工业结构升级影响的路径
        一、示范效应
        二、竞争效应
        三、人员流动
        四、前向关联
        五、后向关联
第三章 我国工业FDI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利用FDI的总量分析
        一、我国利用FDI的历程
        二、我国FDI的产业分布
    第二节 我国工业FDI现状
        一、工业FDI投资总量及趋势
        二、分地区的工业FDI投资现状
第四章 FDI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择
        三、模型设定
    第二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总体结果及分析
        二、不同地区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结束语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TFP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30省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产业结构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产业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线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线路
        1.3.2 可能的创新点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分析
    2.1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2.1.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迁
        2.1.2 产业结构变迁的基础理论
        2.1.3 产业结构的测度
    2.2 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理论
        2.2.1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2.2.2 经济增长质量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
        2.2.3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
    2.3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分析
        2.3.1 产业结构合理化升级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机制
        2.3.2 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机制
第3章 产业结构升级现状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现状
    3.1 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3.1.1 产业结构合理化现状
        3.1.2 产业结构高级化现状
    3.2 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
        3.2.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选取
        3.2.2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数据选取
        3.2.3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
第4章 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
        4.1.1 理论模型构建
        4.1.2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
        4.1.3 控制变量
    4.2 实证分析
        4.2.1 计量方法
        4.2.2 计量结果
        4.2.3 计量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四、推动上海工业结构升级(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基础设施影响工业结构升级的机制与效应研究[D]. 刘超.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中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成宇.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人口老龄化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褚诗婷.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5]互联网如何影响工业结构升级?——基于互联网商用的自然实验[J]. 许家云. 统计研究, 2019(12)
  • [6]我国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D]. 郑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7]扬州市工业结构与工业主导产业互动关系研究[D]. 陈璐. 扬州大学, 2019(01)
  • [8]分类行业、地区差异与中国工业结构升级[J]. 杨智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9]FDI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娄永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TFP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30省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D]. 沈鑫磊.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推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