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毛绒纤维断裂强力试验的重大改革

我国毛绒纤维断裂强力试验的重大改革

一、我国毛绒纤维断裂强度测试的重大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杜蕴琪[1](2021)在《骆马绒电脑横机针织面料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骆马绒纤维性能优异,被称为“纤维皇后”,多用来生产高端面料。目前,对骆马绒纤维的研究多聚焦在其机织面料的开发,还未见关于开发骆马绒针织面料的研究报道。骆马绒针织面料同机织面料相比,其弹性与伸展性更佳,且舒适柔软、贴合人体。但是骆马绒纤维的产量有限,在电脑横机上编织的骆马绒针织物能够一次成型,节约骆马绒纤维的使用,而且操作简单,织造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因此本文选择骆马绒电脑横机针织面料作为研究方向:首先分析骆马绒纤维与其纱线的性能;其次利用电脑横机技术开发骆马绒针织面料,分析对比骆马绒电脑横机针织面料的服用舒适性能;最后对骆马绒针织面料进行抗静电整理及工艺优化,并选出最佳的抗静电剂和抗静电整理工艺。本文所得结论如下:(1)骆马绒纤维的卷曲数较少,但回复率和弹性率较高。骆马绒纤维纵向没有沟壑,鳞片较薄且翘角小,回潮率略低,约为13%。骆马绒纤维的平均断裂强力较高,而且弹性优良。因为骆马绒纤维的表面鳞片贴合纤维主体,纤维表面较为光滑,所以导致骆马绒的摩擦系数较小。(2)由于骆马绒纤维的分解温度高于羊驼毛,因此骆马绒纤维的耐热性能优于羊驼毛。在150℃的温度下,骆马绒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受到显着影响,因此加工处理骆马绒纤维的温度不应超过150℃。(3)采用走锭纺设计开发不同规格的骆马绒纱线,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分析可得:18Nm/2 U20骆马绒纱线的断裂强力最高,骆马绒/羊毛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力最低。这是由于U20骆马绒纤维的断裂强力较大,因此所纺纱线强力高,而羊毛纤维的断裂强力较小,导致骆马绒/羊毛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力不如骆马绒纯纺纱线。骆马绒/羊毛混纺纱线表面的毛羽数量最多,这是由于羊毛纤维比骆马绒纤维长,易于被挤向纱芯,骆马绒在纱线表面形成毛羽;18Nm/2 U20骆马绒纱线毛羽量最少,这是因为18Nm/2 U20骆马绒纱线所含的纤维最细,纱线中纤维间的摩擦力与抱合力最大,所以其纱线条干也最为均匀;而骆马绒/羊毛混纺纱线条干不匀率最高,这是由于骆马绒和羊毛的性质差异而造成的纱线条干不匀。(4)骆马绒纯纺针织面料水洗后尺寸稳定性优于骆马绒/羊毛混纺针织面料,而且骆马绒纯纺针织面料的多项服用舒适性能均优于骆马绒/羊毛混纺针织面料,这是由于骆马绒/羊毛混纺纱线强力小、毛羽量多、条干均匀度差,因此使针织面料的服用舒适性能下降,但骆马绒/羊毛混纺针织面料的透湿性优于骆马绒纯纺针织面料。(5)通过对骆马绒针织面料的服用舒适性能进行综合评判可得:16Nm/2 U23骆马绒纱线、骆马绒/羊毛混纺纱线适合织造2+2双反面组织;18Nm/2 U20骆马绒纱线、18Nm/2 U23骆马绒纱线适合织造2+2罗纹组织。同羊毛针织物、羊驼毛针织物和山羊绒针织物相比,骆马绒针织物具有优异的柔软性能、抗起球性能、抗皱性能和保暖性能。(6)非离子抗静电剂欧特菲的最佳使用浓度为40g/L、最佳焙烘温度为100℃、最佳焙烘时间为3min;阳离子抗静电剂DK-301的最佳使用浓度为40g/L、最佳焙烘温度为100℃、最佳焙烘时间为4min;阴离子抗静电剂DK-301的最佳使用浓度50g/L、最佳焙烘温度100℃、最佳焙烘时间4min。在最佳抗静电整理工艺的条件下,非离子抗静电剂欧特菲的抗静电效果最好。原因是非离子抗静电剂直接附着于织物表面发挥吸湿与抗静电作用,因此抗静电效果显着。但非离子抗静电剂经皂洗后,抗静电性能下降最明显。(7)对抗静电整理后织物的悬垂性能和舒适性能进行综合评判可得:16Nm/2 U23骆马绒纱线针织面料适合选用阳离子抗静电剂,18Nm/2 U20骆马绒纱线针织面料、18Nm/2 U23骆马绒纱线针织面料和骆马绒/羊毛混纺针织面料适合选用阴离子抗静电剂。本文将骆马绒电脑横机针织面料作为骆马绒产品开发的新方向,促进骆马绒制品及其针织面料的发展,为将来骆马绒面料的加工使用提供理论基础。此外,开发骆马绒/羊毛纤维混纺针织面料,能够扩大骆马绒纤维和羊毛纤维的加工使用范围,还可以降低骆马绒针织面料的生产成本。

广州市人民政府[2](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鞠斐[3](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田玉菡[4](2020)在《骆马绒纤维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骆马是生长在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的安第斯山脉一带的一种动物。骆马和羊驼同属于安第斯驼科,由于外形相似,此前往往将骆马和羊驼混为一谈,从而也不能将骆马毛和羊驼毛区分开。骆马躯干部分的被毛分为两层,上层毛较为粗糙,直径可达90微米,底层有一层细且软的绒毛,由于上层毛的保护作用,造就了底层绒毛柔软细腻的手感以及光泽。早年间,由于南美洲的梳理加工技术较为落后,无法将骆马底层的绒毛分梳出来,从而造成骆马毛加工价值不高,质量较次的假象,使得骆马毛成为一种低档原料。其次,由于常将骆马毛纤维与羊驼毛纤维混淆,商家会将骆马毛纤维和羊驼毛纤维混合出售,导致不同批次的骆马毛质量出现波动,不利用后续的加工。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的宗旨就是通过骆马绒纤维性能及其产品的研究来了解骆马绒这一特种动物毛纤维及其产品,并且设计开发出综合性能优异的骆马绒面料。因此,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通过纤维内部含髓概率以及含髓量的对比,进一步区分骆马绒纤维和羊驼毛纤维;其次是通过骆马绒面料的性能综合对比分析,寻找最佳的设计方案;最后开发出一款新型骆马绒面料,并测试相关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新开发产品的优势所在。在骆马绒纤维以及羊驼毛纤维细度与含髓情况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得出骆马绒纤维和羊驼毛纤维的含髓情况基本符合动物毛纤维的基本性能特征,并且根据两种纤维细度与含髓情况的关系对比中发现的差别之处来对两种纤维进行区分。骆马绒纤维和羊驼毛纤维的含髓概率与直径均呈正相关,直径越大,含髓概率越高;但是两种纤维的含髓量与纤维直径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差别之处在于羊驼纤维的平均含髓量要比骆马绒纤维的大,所以骆马绒纤维的染色性好,纤维上染率高。通过7种骆马绒面料的性能测试对比,在骆马/羊毛混纺面料中,随着骆马绒纤维比例增大,织物厚度减小,顶破强力增大,透气性下降,抗皱性下降,悬垂性变差。其次分析30/70羊毛/骆马、30/70兔毛/骆马两种纬纱对面料性能的影响后得出:同混纺比的羊毛/骆马纬纱织造的面料比兔毛/骆马纬纱织造的面料厚度值大、顶破强力小、透气性大、抗皱性好、悬垂性好。织物组织结构对织物的性能影响较大,通过一上三下破斜纹组织与方平组织面料对比来看,方平组织织物厚度值小,顶破强力值高,悬垂性好,抗皱性变差,透气性变差。最后,设计出一款组织结构采用方平组织,用70/30(骆马/羊毛)的混纺纱做纬纱,85/15(羊毛/锦纶)的混纺纱做经纱的骆马绒织物,通过性能对比测试得出:50/45/5(骆马绒/羊毛/锦纶)面料在厚度、顶破性能、抗起毛起球性以及悬垂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抗皱性以及透气性上略有不足。

曾金梅[5](2019)在《高支羊绒花式纱线及其产品开发》文中提出羊绒纤维质地细腻、柔软、轻盈,制成的面料手感柔软、绒面丰满且穿着舒适,广泛用于制作各类高档纺织服装面料。羊绒纤维性能优良但产量低,使用羊绒纤维开发高支的花式纱线,是羊绒制品附加值提高的方法之一。花式纱线外观新颖,品种繁多。课题将羊绒纤维的纺织特性与花式纱线的花型特点充分结合,选用近年来广受消费者喜爱的绒毛效果花型,以开发出具有绒毛效果的高支羊绒花式纱线及其产品为目标,通过改变喷毛机成纱原理,形成了新的绒毛产生方法,在改造后的设备上,经过元器件优选、纺纱工艺优化,成功纺制出细度为16.7 tex(60.0 Nm)的绒毛纱、30.3 tex(33.0 Nm)的三色渐变绒毛纱及其产品。此外,为了将开发的高支绒毛纱与传统的绒毛形成方法所得纱线作对比,尝试用磨毛法和喷毛法进行纺纱实验。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改变成纱原理,将喷毛机内转式小针筒更换为特制空心锭,在空心锭锭口上方加装漏斗形喂入装置,漏斗装置上的导纱钩均匀分布。新的成纱原理不形成带子结构,而以纤维缠结、固纱包缠的方式,将羊绒纤维缠结在纱体中,纤维外露而形成具有绒毛效果的高支绒毛纱。在绒毛形成过程中,不损伤羊绒纤维。(2)选用精纺羊绒粗纱作饰纱,与羊绒纤维抱合力大的锦纶作芯纱和固纱,在改造后的喷毛机上试纺,发现分梳辊的型号、输出口宽度影响绒毛纱的成纱质量。通过单因素分析试验,发现当分梳辊型号为弧形齿条OK37型,输出口宽度为8.4 mm时,纱线的绒毛均匀且花型最稳定。并通过整机降速和增大固纱包缠捻度,降低分梳过程对羊绒纤维的损伤,纺制出纱线细度为16.7 tex(60.0 Nm)的高支绒毛纱。(3)在改造后喷毛机上,通过增加颜色渐变区的变化工艺,每个渐变区用10段工艺,共设置44段颜色变化纺纱工艺,完成四个颜色渐变效果的变化,实现颜色比例变化时纤维搭接顺利。成功纺制出30.3 tex(33.0 Nm)的三色渐变绒毛纱,纱线支数较高。(4)尝试用磨毛法进行纺纱实验。在纺纱过程中发现,使用羊绒纤维开发磨毛绒毛纱,当纱线太细时,成纱强力低,无法成纱,且纺纱断头严重。所得磨毛绒毛纱细度为142.0 tex(7.0 Nm),与高支绒毛纱相比,成纱较粗,绒毛没有那么细腻。且磨毛过程损伤羊绒纤维,因此不建议用磨毛的方法开发具有绒毛效果的羊绒高支花式纱线。(5)尝试用喷毛法开发单色渐变喷绒带子纱。选用高弹丝作固纱,在张紧状态下编织带子,有效提高了带子部分对内部的散纤维束缚能力。通过使用多形式电机电脑控制系统,用十段工艺完成一个颜色比例渐变的过程,实现纱线上的不同色纤维顺利搭接,成功开发出具有绒毛效果的111.1 tex(9.0 Nm)单色渐变喷绒带子纱。与三色渐变绒毛纱相比,成纱支数低于三色渐变绒毛纱,绒毛更为丰富,但所得织物更为厚实。图35幅,表33个,参考文献64篇。

徐水波,冯平,文勇,陈敏,王学良[6](2017)在《2016年赴澳大利亚进行羊毛质量技术磋商报告(二)》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10月,中国纤维检验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徐水波率团出访澳大利亚,就执行羊毛质检合作、检验技术与管理、检验数据应用等磋商交流。出访地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AVINGTON牧场、AWH羊毛拍卖中心、AWTA羊毛检验有限公司及其墨尔本羊毛检验实验室。

左键,倪玉婷[7](2016)在《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大做“减法”——毛绒、棉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集中复审专家评审会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会专家经过紧张的评审,形成毛绒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及推荐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17项继续有效、24项修订、两项废止、一项协调、一项提请审议的复审结论;棉花推荐性国家标准24项继续有效,7项废止,9项修订,1项协调。10月18日,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毛绒纤维部分)集中复审专家评审会在银川举行,来自相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毛绒龙头企业、检

张敏[8](2016)在《阿勒泰羊毛绒品质性状及KRT36基因遗传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对512只阿勒泰羊个体毛绒样品进行品质性状测定,采用SAS9.1软件分析年龄、场及其互作效应对阿勒泰羊毛绒品质性状的影响,以及分析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采用PCR-SSCP和DNA直接测序技术,研究了KRT36基因的4个位点的遗传变异在阿勒泰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运用SAS9.1最小二乘方差分析研究该基因与毛绒品质性状的关联性,筛选与毛绒品质性状相关的多态位点,从而为进一步开展分子育种工作奠定基础。为阿勒泰羊毛绒品质的评定和提高、绵羊绒产业开发,以及在毛绒相关性状上的研究及育种、生产等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培育优质阿勒泰羊奠定基础。本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年龄对阿勒泰羊绒毛纤维直径、直径变异系数、含脂率、粗毛白度、粗毛光泽度、粗毛黄度性状有极显着影响(P<0.01)。阿勒泰羊绒毛直径与直径标准差、手排长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含油脂率、绒毛舒适度(相关系数达-0.91)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绒毛手排长度与长度标准差、长度变异系数、绒毛含量、绒毛黄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含油脂率、粗毛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洗净率与粗毛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含油脂率、绒毛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含油脂率与绒毛含量、绒毛白度、粗毛白度、粗毛光泽度、绒毛舒适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粗毛含量、绒毛黄度、粗毛黄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绒毛含量与粗毛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1.00;绒毛白度与绒毛光泽度(相关系数0.996)、粗毛白度、粗毛光泽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绒毛黄度、粗毛黄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绒毛光泽度与粗毛白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绒毛黄度、粗毛光泽度、粗毛黄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绒毛黄度与粗毛黄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粗毛白度、粗毛光泽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粗毛白度同粗毛光泽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1.00,与粗毛黄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0.81;粗毛光泽度与粗毛黄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2.KRT36-2位点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AA、AB、BB型。该群体中KRT36-2基因位点AA、AB和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0.59和0.11;A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60和0.40,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KRT36-4位点AA、AB和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0、0.28和0.32;A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42和0.458,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χ2检验表明,KRT36-2和KRT36-4基因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KRT36-2和KRT36-4基因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81和0.496,即阿勒泰羊群体遗传变异处于中等水平。KRT36-1和KRT36-3基因两个位点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只产生一种带型,没有多态性;KRT36-4不同基因型对阿勒泰羊毛绒性状有不显着影响(P>0.05)。KRT36-2中三种基因型均对阿勒泰羊绒毛纤维直径、舒适度、洗净率、绒毛含量、粗毛含量、手排长度、长度标准差、长度变异系数、断裂强力有极显着影响(P<0.01),因此,KRT36-2基因位点可以作为绒毛纤维直径、舒适度、洗净率、绒毛含量、粗毛含量、手排长度、长度标准差、长度变异系数、断裂强力品质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DNA标记。

苏红莎[9](2015)在《貉毛纤维染色及混纺针织物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貉是一种重要的特种经济动物,其毛皮色泽美观,毛绒丰厚,是裘皮中之佳品,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于防寒和装饰用。貉皮上有针毛和绒毛两种,拔下的针毛,可加工制作胡刷、毛笔和相粉扑等。而生长在皮肤表层的绒毛纤维细腻柔软,可与山羊绒相媲美,且保暖性较好,可预知其是优良的纺织纤维原料。本课题通过介绍山羊绒、兔毛,牦牛绒、骆驼绒、羊驼毛等特种动物纤维目前都已在纺织领域得到较好的利用,因此对同属于特种动物纤维的貉毛加入毛纺产品新原料行列做了积极的预测,另外对特种动物纤维的开发也成为近年来毛纺产品新原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本课题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貉毛纤维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包括有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纤维的鳞片层结构、髓质层结构和截面形态;测试了吸湿性能;利用XQ-2型纤维强伸度仪测试了该纤维的拉伸力学性能和弹性恢复性能,同时还测试了70s羊毛和山羊绒的相应指标,以便进行对比分析。利用纤维摩擦系数和毡缩球法测试其毡缩性能。(2)对成纱性能进行了测试。在了解貉毛纤维物理机械性能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5种不同混纺比的貉毛/羊绒/粘胶/锦纶混纺纱,其中貉毛纤维含量分别为5%、10%、15%、20%、25%。测试结果表明,貉毛系列品种混纺纱成纱质量优良,这为貉毛纤维在毛纺设备上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3)制备了混纺针织物,并对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根据不同的服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混纺比和混纺纤维,可以开发出具有优良服用性能的针织物。(4)对貉毛的染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采用兰纳素(Lanasol)染料,浸染二浴二步法,分别讨论了碱剂碳酸钠的浓度,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对貉毛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对染色貉毛的表观着色量(K/S)、色牢度及染色貉毛纤维鳞片的形貌进行了测试。测得较佳的染色工艺条件为碳酸钠浓度为20g/L,染色时间为60min,染色温度为95℃,固色温度为85℃,固色时间为30min,pH值为6。目前,貉毛纤维的研究和应用仍处在初步研究和市场探索的阶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使貉毛纤维的研发和应用得以深入化和扩大化。

尹鹏鹏[10](2015)在《毛绒纤维超临界CO2染色及其纤维性能表征》文中研究说明超临界CO2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加工技术,近年来已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课题针对羊毛和牦牛绒纤维超临界CO2染色工艺及其染色后纤维性能变化展开探索,为突破超临界CO2染色技术在羊毛和牦牛绒纤维染色工艺上的困难奠定一定的基础。选用活性分散大红G染料对羊毛纤维进行超临界CO2染色,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影响纤维染色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最优改性工艺为:染色温度110~120℃,染色时间70~90 min,染色压强24~26 MPa。在此工艺条件下染色后的羊毛纤维短绒率低于30%,断裂强力的减少低于20%,色牢度可达4~5级,匀染性达到5级。选用活性分散蓝R染料在超临界CO2中对牦牛绒纤维进行染色,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影响纤维染色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最优改性工艺为:染色温度100~110℃,染色时间60~80 min,染色压强23~25 MPa。在此工艺条件下染色后的牦牛绒纤维短绒率低于35%,断裂强力的减少低于25%,色牢度和匀染性均高于4级。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WAX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重分析(TG-DTG)等仪器和方法,探讨了在超临界CO2染色前后羊毛和牦牛绒纤维在表面形态、聚集态结构和化学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表明,超临界CO2染色后的羊毛和牦牛绒纤维的鳞片被刻蚀脱落,有助于提高纤维的染色性能。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显示,经超临界CO2染色后的羊毛和牦牛绒纤维结晶度有所提高,非晶区和准晶相结晶缺陷区扩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显示,羊毛和牦牛绒纤维在经超临界CO2染色后,活性分散染料可以结合到牦牛绒和羊毛纤维上,但同时会导致纤维大分子链段间及其官能团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热重分析(TG-DTG)表明,经超临界CO2染色后的羊毛纤维和牦牛绒纤维的耐热分解稳定性有所改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的结果显示,降低染色温度和释压速率可以有效的减少纤维受到的损伤。本文结合实验室现有染色设备特点,优化设计超临界CO2染色加热系统,将换热器放到染色加热循环中,在满足染色温度的需要同时保证染色釜中的纤维不受过高温度的影响。在操作中要平稳缓慢升压和降压,避免超临界CO2流体快速冲击纤维,解决了羊毛和牦牛绒纤维在超临界CO2中染色时的纤维损伤问题。

二、我国毛绒纤维断裂强度测试的重大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毛绒纤维断裂强度测试的重大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骆马绒电脑横机针织面料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骆马绒电脑横机针织面料概述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骆马绒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2.1 骆马绒纤维的形态结构
    2.2 骆马绒纤维的力学性能
    2.3 骆马绒纤维的热学性能
    2.4 骆马绒纤维的其他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骆马绒纱线的开发与性能研究
    3.1 纺纱工艺流程
    3.2 纱线的拉伸性能
    3.3 纱线的毛羽
    3.4 纱线的细度不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骆马绒针织面料的开发与服用舒适性能研究
    4.1 针织物组织设计
    4.2 针织物结构参数及尺寸稳定性分析
    4.3 针织面料服用性能测试与分析
    4.4 针织面料舒适性能测试与分析
    4.5 服用舒适性能综合评价
    4.6 骆马绒针织物与其他几种针织物的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骆马绒针织面料抗静电整理工艺优化
    5.1 抗静电原理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4 抗静电整理工艺优化
    5.5 抗静电剂耐水洗牢度测试
    5.6 骆马绒针织面料抗静电剂的筛选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骆马绒纤维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骆马及骆马纤维概述
    1.2 骆马绒纤维基本性能
    1.3 骆马绒纤维及其产品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骆马绒纤维细度与含髓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骆马绒面料性能测试
    3.1 实验材料
    3.2 织物性能测试仪器及方法
    3.3 织物性能测试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骆马绒织物的设计与开发
    4.1 实验材料
    4.2 织物组织结构设计
    4.3 纺纱工艺流程
    4.4 织造工艺流程
    4.5 织物后整理流程
    4.6 面料性能对比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课题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结论
    5.2 课题不足
    5.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5)高支羊绒花式纱线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羊绒纤维
        1.2.2 花式纱线
        1.2.3 羊绒花式纱线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性
2 喷毛机改造及高支绒毛纱的开发
    2.1 喷毛机的机构组成
    2.2 喷毛带子纱的生产原理
        2.2.1 喷毛带子纱结构
        2.2.2 喷毛带子纱的生产原理
        2.2.3 喷毛带子纱高支化难点
    2.3 喷毛机改造
        2.3.1 喷毛机改造的切入点
        2.3.2 新的成纱机理
        2.3.3 设备改造
    2.4 羊绒16.7 tex(60.0 Nm)绒毛纱的设计
    2.5 实验准备
        2.5.1 原料选择的原则
        2.5.2 实验原料
        2.5.3 测试仪器及方法
    2.6 原分梳辊上进行绒毛纱试纺
        2.6.1 主要元器件的规格确定
        2.6.2 纺纱工艺参数
        2.6.3 试纺结果
        2.6.4 原因分析
    2.7 分梳辊的优选及纺纱工艺优化
        2.7.1 分梳辊型号的优选
        2.7.2 分梳辊输出口大小的优选
        2.7.3 纺纱工艺
    2.8 纱线试纺
        2.8.1 纱线实物
        2.8.2 纱线性能
    2.9 织物产品开发
        2.9.1 纱线试织
    2.10 本章小结
3 三色渐变绒毛纱及其产品开发
    3.1 三色渐变绒毛纱的设计
    3.2 织物效果的设计及编织用纱量的确定
    3.3 原料选择
    3.4 纺纱设备
    3.5 工艺参数
    3.6 纱线纺制
        3.6.1 纱线实物图
        3.6.2 纱线性能
    3.7 纱线试织
    3.8 本章小结
4 磨毛绒毛纱及其产品开发
    4.1 纱线设计
    4.2 原料选择
    4.3 半成品的纺制
        4.3.1 设备
        4.3.2 纺纱工艺
        4.3.3 半成品及其性能
    4.4 磨毛工序
        4.4.1 设备
        4.4.2 纺纱工艺
    4.5 纱线及其性能
        4.5.1 纱线纺制
        4.5.2 性能测试
    4.6 纱线试织
    4.7 本章小结
5 单色渐变喷绒带子纱及其产品开发
    5.1 纱线设计
    5.2 原料选择
    5.3 纺纱设备
    5.4 工艺参数
    5.5 纱线纺制
        5.5.1 纱线实物
        5.5.2 纱线性能
    5.6 纱线试织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课题取得的主要成就
    6.2 本课题存在的主要不足
    6.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6)2016年赴澳大利亚进行羊毛质量技术磋商报告(二)(论文提纲范文)

二、澳毛质量管理启示
    (一) 从生产源头提升质量。
    (二) 通过过程管理控制质量。
    (三) 严格控制公证检验质量。
    (四) 通过市场实现优质优价。
三、推进毛绒质检改革思考
    (一) 促进畜牧养殖生产方式转变。
    (二)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公共服务。
    (三) 进一步完善仪器化公证检验制度。
    (四) 加快羊毛市场交易体系建设。

(7)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大做“减法”——毛绒、棉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集中复审专家评审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做“减法”的意义何在?
如何把握评估标准的适用性?
毛绒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部分哪些废止、修订、协调和继续有效?
棉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部分哪些废止、修订、协调和继续有效?
链接:与会专家简介

(8)阿勒泰羊毛绒品质性状及KRT36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阿勒泰羊品种简介
        1.1.1 品种来源及分布情况
        1.1.2 品种特点
    1.2 阿勒泰羊品种资源调查研究现状
    1.3 阿勒泰羊毛绒资源调查概况
    1.4 角蛋白相关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角蛋白的结构
        1.4.2 中间丝(IF)角蛋白
        1.4.3 角蛋白与羊毛纤维的关联
        1.4.4 角蛋白关联蛋白( KAP)基因的多态性
        1.4.5 角蛋白关联蛋白( KAP)基因的表达定位
        1.4.6 KRT基因在羊毛性状有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7 角蛋白基因与毛细度的关系
        1.4.8 目的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阿勒泰羊毛绒品质性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产区概况
        2.1.2 试验样品的来源
        2.1.3 样品的分析方法与测定项目
    2.2 结果
        2.2.1 阿勒泰羊绒毛性状描述性统计分析
        2.2.2 非遗传因素对阿勒泰羊毛绒性状的影响
        2.2.3 阿勒泰羊毛绒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3 讨论
        2.3.1 影响阿勒泰羊重要经济性状的非遗传因素
        2.3.2 绒毛纤维直径与绒性状的相关分析
        2.3.3 未来生产育种的建议
第3章 KRT36基因多态性与阿勒泰羊毛绒性状的关联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血样的采集与数据来源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凝胶电泳所用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血液中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检测
        3.2.2 引物的合成
        3.2.3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2.4 PCR扩增程序的建立
        3.2.5 PCR产物检测
        3.2.6 12%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7 SSCP过程
        3.2.8 染色和显色的制备及步骤
        3.2.9 PCR产物测序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1 遗传多态性分析
        3.3.2 关联分析模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DNA完整性检测结果
        3.4.2 KRT36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4.3 KRT36基因的PCR-SSCP多态性检测结果
        3.4.4 KRT36基因多序列比对结果
        3.4.5 KRT36基因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3.4.6 KRT36基因位点与毛绒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3.5 讨论
        3.5.1 KRT36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3.5.2 KRT36基因与毛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貉毛纤维染色及混纺针织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特种动物纤维的研究与利用
        1.1.1 特种动物纤维的应用情况
        1.1.2 特种动物纤维的性能研究
    1.2 乌苏里貉毛的研究与利用
        1.2.1 乌苏里貉介绍
        1.2.2 乌苏里貉的利用情况
        1.2.3 乌苏里貉的研究情况
    1.3 活性染料在纤维着色方面的应用
        1.3.1 活性染料的传统染色工艺
        1.3.2 染色影响因素
    1.4 研究展望
2 貉毛纤维性能研究
    2.1 貉毛纤维的形态特征观察
        2.1.1 扫描电镜(SEM)观察鳞片特征
        2.1.2 光学显微镜观察截面和髓质层特征
    2.2 貉毛纤维回潮率测试
    2.3 貉毛纤维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2.3.1 单纤维一次拉伸断裂性能
        2.3.2 纤维定伸长弹性试验
    2.4 貉毛毡缩性能研究
        2.4.1 摩擦系数的测试
        2.4.2 毡缩球测试
    2.5 小结
3 貉毛混纺纱研究
    3.1 试样规格
        3.1.1 原料性能
        3.1.2 纱线试样
    3.2 貉毛纤维预处理及原料混合
    3.3 粗纺工艺流程及相关参数
        3.3.1 梳毛工序
        3.3.2 细纱工序
    3.4 混纺纱基本性能研究
        3.4.1 纱线条干测试
        3.4.2 纱线力学性能测试
    3.5 小结
4 貉毛混纺针织面料服用性能
    4.1 貉毛混纺针织物试样制备
    4.2 试验仪器及试验条件
    4.3 试验结果及讨论
        4.3.1 织物的透气性能
        4.3.2 织物的悬垂性能
        4.3.3 织物的耐磨性能
        4.3.4 织物的顶破强力
        4.3.5 织物的保暖性能
    4.4 小结
5 貉毛染色工艺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2 实验方案
        5.2.3 染色工艺
    5.3 染色貉毛的表征及测试
        5.3.1 染色貉毛表观着色量(K/S 值)的测定
        5.3.2 染色貉毛纤维色牢度的测定
        5.3.3 染色貉毛纤维鳞片的变化观察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碱剂 Na_2CO_3浓度对貉毛染色性能的影响
        5.4.2 不同染色温度对貉毛染色性能的影响
        5.4.3 不同染色时间对貉毛染色性能的影响
        5.4.4 染色貉毛纤维色牢度的分析
        5.4.5 染色前后貉毛纤维的形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本文结论及不足之处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毛绒纤维超临界CO2染色及其纤维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选题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1 国外研究进展
        1.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 毛绒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3 超临界CO_2染色原理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1. 1染色工艺条件优化
        1.4.1.2 样品性能测试分析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羊毛和牦牛绒纤维超临界CO_2染色及其纤维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超临界CO_2染色工艺流程及染色装置
        2.2.4 超临界CO_2染色实验条件
        2.2.5 测试指标
        2.2.5.1 △E值的测定
        2.2.5.2 匀染性的测定
        2.2.5.3 色牢度的测定
        2.2.5.4 纤维短绒率的测定
        2.2.5.5 纤维力学性能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分析
        2.3.1.1 染色温度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2.3.1.2 染色压强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2.3.1.3 染色时间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2.3.2 羊毛纤维正交实验
        2.3.3 牦牛绒纤维正交实验
        2.3.4 染色牢度及匀染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临界CO_2染色对毛绒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3.1 扫描电镜分析
        3.2.3.2 X射线衍射测试
        3.2.3.3 红外光谱测试
        3.2.3.4 热重分析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毛绒纤维表面形态的变化
        3.3.2 毛绒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变化
        3.3.3 毛绒纤维大分子结构的变化
        3.3.4 毛绒纤维的耐热性能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绒纤维超临界CO_2染色的损伤与保护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超临界CO_2染色过程中毛绒纤维的损伤
        4.3.1 超临界流体热能对毛绒纤维的影响
        4.3.2 释压速率对毛绒纤维的影响
    4.4 超临界CO_2染色过程中毛绒纤维的保护
        4.4.1 超临界CO_2染色加热系统设计
        4.4.2 优化设备后毛绒纤维力学性能的变化
        4.4.3 超临界CO_2染色工艺要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我国毛绒纤维断裂强度测试的重大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骆马绒电脑横机针织面料的开发[D]. 杜蕴琪. 东华大学, 2021(01)
  • [2]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骆马绒纤维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D]. 田玉菡. 东华大学, 2020(01)
  • [5]高支羊绒花式纱线及其产品开发[D]. 曾金梅.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7)
  • [6]2016年赴澳大利亚进行羊毛质量技术磋商报告(二)[J]. 徐水波,冯平,文勇,陈敏,王学良. 中国纤检, 2017(07)
  • [7]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大做“减法”——毛绒、棉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集中复审专家评审会召开[J]. 左键,倪玉婷. 中国纤检, 2016(11)
  • [8]阿勒泰羊毛绒品质性状及KRT36基因遗传效应分析[D]. 张敏.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
  • [9]貉毛纤维染色及混纺针织物性能研究[D]. 苏红莎. 东华大学, 2015(12)
  • [10]毛绒纤维超临界CO2染色及其纤维性能表征[D]. 尹鹏鹏. 大连工业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我国毛绒纤维断裂强力试验的重大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