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

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

一、辽宁省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友[1](2021)在《江苏省粳稻品种/系抗稻瘟病优异基因和基因组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江苏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中粳稻占江苏水稻种植面积的90%左右。稻瘟病是威胁水稻生产最重要的真菌病害,选用合适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病害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策略。目前已有30多个抗稻瘟病基因被成功克隆,然而,由于不同基因之间以及与遗传背景之间可能存在广泛的复杂互作关系,导致在育种实践中,不同抗病基因的育种价值并非一致。因此,针对一定生态区挖掘筛选对稻瘟病抗性贡献大的优良基因/基因组合,是高效开展抗稻瘟病育种的关键环节。为此,本研究利用14个抗稻瘟病基因的功能标记,分析江苏近年育成及推广的218份粳稻品种/系在这些位点上的基因型信息,利用江苏不同地域来源的稻瘟病菌株对这些品种/系进行抗性接种鉴定,结合基因型和表型,筛选对江苏粳稻抗稻瘟病育种有重要价值的基因/基因组合。同时利用采集的部分单胞菌株接种了 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评价各抗病基因的抗病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在218份粳稻品种/系中,只有2份检测到携带Pigm;Pi25、Pit与Pi1的出现频率较低,分别为2.75%、4.13%和5.86%;大部分基因的出现频率在10~30%之间,出现频率在50%左右的有Pita和Pikh,Pib基因出现频率最高为79.82%。就品种而言,多数品种携带的基因数在2—5个之间,有18个品种只带1个基因,携带7个以上基因的品种有7个。表明江苏粳稻品种在携带的已知抗稻瘟病基因上存在明显差异,Pikh、Pita和Pib总体应用较广。2)对218份供试品种/系分别接种5组混合菌株,后期采用2种穗颈瘟评判方法确定各品种病级,统计分析显示供试品种穗颈瘟抗性水平总体较差,感病品种的比例在50%以上,抗至中抗的品种比例相对较少。在针对5组不同混合菌株共10种病级数据的多基因回归分析中,Pita均被检测到对抗性存在显着贡献,其次为Pi3/5/i(9次分析中被检测到)、Pit(6次)、Pia(6次),其余均低于3次,还有4个基因未检测到显着贡献。对存在显着贡献的基因不同组合方式下的品种病级间进行差异比较,发现Pita、Pi3/5/i、Pia分别单独存在时的抗性效应总体均不明显,而Pit单独存在时的抗性效应总体较好;就基因组合而言,Pita几乎参与所有抗性效应达到显着贡献的组合,并以Pita+Pia组合的抗性效果最好,其次为Pita+Pi3/5/i,最后为Pia+Pit。结果说明一些抗性基因之间可能存在广泛的遗传互作,并最终影响抗病效果。3)利用33个单孢菌株接种了 118个品种/系的苗瘟抗性,发现抗谱达到80%及以上的品种占63.6%;低于60%的只有6个,仅占供试品种的5.1%;抗谱超过90%的品种/系有38个,占32.2%;表明这些品种的苗瘟抗性总体较好。多基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Pi3/5/i、Pita和Pit这3个基因对苗瘟抗性的贡献均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各基因单独存在的品种平均抗谱略高于对照,但未达显着差异水平。就不同基因组合而言,Pi3/5/i+Pita基因组合的品种抗谱最广。4)利用59个单孢菌株接种鉴定了丽江新团黑谷(LTH)背景下的24个抗病(稻瘟病基因)单基因系,结果显示,LTH对所有的接种菌株均表现感病;Pi5、Piz5和Pi9单基因系的抗谱较高,分别为72.9%、72.9%和76.3%;另外有11个单基因系对59个菌株的抗谱均集中在40%~60%之间,其余均较窄。根据各单基因系材料对测试菌株的联合抗病性系数(RAC)、联合致病性系数(PAC),推测Piz5+Pi9(RAC=0.59,PAC=0.10)和Pi5+Pi9(RAC=0.56,PAC=0.07)等基因组合在江苏水稻稻瘟病抗性改良中可能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以上结果为江苏粳稻抗稻瘟病育种中选择合适的抗性基因或基因组合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刘伟,魏松红,朱丽珺,王海宁,张照茹,李昕洋[2](2020)在《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无毒基因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研究了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和无毒基因的构成,为辽宁省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及抗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7个水稻鉴别品种对2017-2018年采自辽宁省各个稻区的151株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并根据已克隆的10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PCR检测。【结果】供试菌株被划分为6群41个生理小种,ZA和ZB为优势种群,占比分别为42.36%和31.76%,ZC、ZD、ZE和ZF占比分别为5.96%、3.97%、3.31%和12.58%,未检测到ZG种群。供试菌株全部携带无毒基因Avr-Pi9;大部分菌株携带无毒基因Avr-Pita、AvrPiz-t、Avr-Pik、PWL2和ACE1,携带频率分别为:90.07%、94.04%、93.38%、92.72%、98.68%;无毒基因Avr-Pib携带频率较低,仅有27.81%;无毒基因Avr-Pii、Avr-CO39和Avr-Pia未检测到。【结论】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无毒基因组成结构复杂,在辽宁省水稻品种布局中,应推广含有Pita、Pi9、Pizt和Pik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

刘伟[3](2020)在《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及无毒基因Avr-pi9功能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稻梨孢(Pyricularia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目前世界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水稻病害之一。近年来,我国辽宁地区稻瘟病的发生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限制该地区水稻高产和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变异速率快,致病力分化严重,使能克服寄主抗病性的群体快速形成优势,导致抗病品种在大田推广3-5年后抗性逐渐丧失。本研究监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无毒基因的动态变化,对供试水稻进行抗瘟性和抗瘟基因鉴定,对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9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对于水稻抗病育种、抗病基因和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利用中国7个水稻鉴别品种对2017-2018年采自辽宁省不同稻区经单孢分离的151株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供试菌株被划分为6群41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A、ZB和ZF种群,分别占42.36%、31.76%和12.58%;ZC、ZD和ZE出现频率较低,分别为5.96%、3.97%、3.31%;未检测到ZG种群;优势小种为ZA1、ZB1和ZF1,出现频率分别是19.87%、13.91%和12.58%。在地理分布上,铁岭、沈阳、丹东、抚顺和盘锦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组成复杂,大连和营口地区相对单一。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波动,但整体变化趋势与近十年基本一致,优势种群一直是ZA、ZB种群。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鉴定:根据已克隆的10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PWL2、Avr1-CO39、Avr-Pita、ACE1、Avr-Piz-t、Avr-Pia、Avr-Pii、Avr-Pik、Avr-Pi9和Avr-Pib)CDS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151株供试稻瘟病菌进行PCR检测,并对2018年76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Avr-Pi9携带频率最高,占比为100.0%;Avr-Pita、AvrPiz-t、Avr-pik、PWL2和ACE1的携带率较高,占比分别为90.07%、94.04%、93.38%、92.72%和98.68%;无毒基因Avr-pib携带频率较低,仅有27.81%;未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i、Avr1-CO39和Avr-Pia。在地理分布上,各稻区未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i、Avr1-CO39和Avr-Pia,其余无毒基因在各稻区均检测到,同一地区不同无毒基因频率基本相同,不同地区同一无毒基因频率有所差异。经测序分析,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CE1、Avrpiz-t、Avr-pib和Avr-pi9相对稳定,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Avr-pik、Avr-Pita、PWL2容易发生突变,Avr-pik检测到4种基因型,分别为Avr-pik-B、Avr-pik-C、Avr-pik-D、Avr-pik-F,分别在46(H/N)、47(P/A)、48(G/D)、67(A/D)和78(M/I)处有不同的氨基酸错义翻译;Avr-Pita检测到6种基因型,除在312 bp处(G/T)发生同义突变,分别在82(K/S)、83(T/C)、104(K/N)、136(G/E)、174(V/I)、192(Y/C)和207(K/R)处发生不同氨基酸错义翻译;PWL2检测到一种在268bp处发生突变(G/A),导致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转变成天冬酰胺(N)的基因型。水稻品种(系)抗瘟鉴定与抗瘟基因鉴定:通过室内苗期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对辽宁省139份供试水稻进行抗瘟性鉴定,利用PCR检测对62个供试水稻进行抗瘟基因鉴定。139份水稻材料中,高抗材料4份(3.10%),抗性材料85份(65.89%),中抗材料19份(14.73%),中感材料11份(8.53%),感病材料4份(3.10%),高感材料6份(4.65%)。供试水稻抗瘟基因鉴定:Pi21、Pia、Pid2、Pid3、Pil、Ptr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供试水稻中携带频率都较高,携带率超过90.00%;Pikm在辽宁省携带率最高,为100.0%,在吉林省携带率最低,为50.00%;Pikh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携带频率分别为80.95%、47.37%和63.64%;Pita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携带频率都高于70.00%;Pi5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都有所缺失,携带频率均低于22.00%;Pi9在辽宁省有很大的缺失,携带频率仅有9.52%;Pib在黑龙江省发生缺失,携带频率为27.27%;供试水稻大都携带多个抗瘟基因,未检测到携带单一抗瘟基因的品种;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9功能的初探:本研究克隆了辽宁省稻瘟病菌携带频率最高的无毒基因Avr-pi9和水稻广谱抗瘟基因Pi9的四个抗病蛋白(NBS2-Pi9、NBS4-Pi9、NBS5-Pi9、NBS6-Pi9)基因,通过构建载体对Avr-pi9进行亚细胞定位和酵母双杂交验证。结果显示:无毒基因Avr-pi9是一个在细胞膜和细胞核都有表达的基因,且与Pi9的四个抗病蛋白没有明显的直接互作关系。

高云萍[4](2020)在《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稻作病害,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及品质。素有“北国粮仓”的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占东北地区的70%以上,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稻瘟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对于该病害的各项研究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利用抗病品种和化学农药是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措施。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黑龙江省五大稻区采取并分离得到95个稻瘟病菌菌株,对16种杀菌剂及混配药剂进行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开展了咪鲜胺抗药性监测、抗稻瘟病品种筛选以及药剂田间防效的研究,为黑龙江省稻瘟病的综合控制提供理论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组织分离法,共分离获得95个稻瘟病菌株。(2)选取40个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以QA-1为供试菌株,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其进行抗瘟性评价。结果表明:龙庆稻21号的平均病级最低,为1.40,龙粳46的平均病级最高,为6.33。抗瘟性评价为抗病(R)的品种占供试材料的20.51%;抗瘟性评价为中抗(MR)的品种占供试材料的61.54%;抗瘟性评价为感病(S)的品种占供试材料的17.95%,此结果说明黑龙江省种质资源中存在优质的抗源材料。(3)选取16种杀菌剂,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稻瘟菌具有最高的抑菌活性,EC50值为5.0223μg/m L;其次是25%嘧菌酯悬浮剂、20%稻瘟酰胺悬浮剂以及12.5%氟环唑悬浮剂,EC50值分别为6.6617μg/m L、7.8561μg/m L、9.1143μg/m L。(4)将嘧菌酯和三环唑进行不同比例的混配,通过毒力测定筛选出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混配剂对稻瘟病菌株的抑菌活性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比例为1:1时对稻瘟病菌具有最高的抑菌作用EC50值为8.7960μg/m L,共毒系数为138.47;次之是比例为1:3和1:5时的EC50值分别为10.0547μg/m L以及10.3438μg/m L,共毒系数分别为206.77以及233.77;混配比例为1:7和1:9时,虽增效但抑菌效果不理想。(5)建立了黑龙江省95株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基线。试验结果表明:敏感性最小值为247.2558μg/m L,最大值为1416.6780μg/m L,敏感性差异为5.73倍。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接近于正态分布,因此本文将所有菌株EC50的平均值613.4561μg/m L定为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基线。分离的抗性菌株抗性水平均在1~3倍,说明供试菌株对于咪鲜胺的抗性为低抗水平。(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的处理对稻瘟病叶瘟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大于90%,25%嘧菌酯悬浮剂、20%稻瘟酰胺悬浮剂以及混配药剂的防治效果次之,但均为80%以上,而对照药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小于70%,相对较低,防治效果不理想。

杨武[5](2019)在《鄂西南地区2016-2017年稻瘟病菌群体多态性分析》文中认为稻瘟病是全球最具破坏性的水稻真菌病害,可以感染水稻各个时期和不同部位,引起水稻减产。种植抗性品种降低产量损失是最有效环保的途径,但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常常使抗性品种不能长期种植使用。本实验室长期致力于鄂西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多态性研究。本项目从2016-2017年在鄂西南地区定点种植的特定水稻品种上采集感病稻杆,分离稻瘟病菌单孢,在菌落形态、致病性、遗传结构和无毒基因组成四个方面进行群体结构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从2016年6个点采集的52个感病材料中分离得到217个稻瘟病菌单孢,从2017年8个点261个感病材料中分离得到353个稻瘟病菌单孢。根据菌落形态它们可分为A-H共8种类型。2016年菌株包含6种类型(C-H),主要类型为E型(46.3%)、G型(25.5%)。2017年菌株包含7种类型,主要类型为D型(44.4%)和E型(31.4%)。利川忠路菌株包含了所有的类型,而且H类型只出现在利川忠路。鹤峰分离的菌株全部属于E类型。2.使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和18个单抗性基因系鉴别品种对两年间保存的其中376个菌株进行致病性鉴定,共鉴定出305个致病性菌株。使用中国鉴别品种,2016年187个菌株被分为5群12生理小种,ZC为优势种群(43.9%),优势生理小种为ZC13(37.4%)。利用单抗性基因系鉴别品种将2016年菌株分为92个谱系,对Pit、Pita、Pib和Pid致病性强(感病率80%以上),对Pizt和Pikh致病性弱(感病率10%以下)。2017年菌株被分为85个谱系,对Pish和Pik9致病性强,对Pita致病性最低(6.8%)。对不同抗性基因的致病性在两年间发生变化,对Pita感病率由90.9%下降到6.8%,而对Pish和Pi11感病率上升。3.使用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RAPD、REMAP和rep-PCR共20对引物组成分子标记体系,在0.775相似水平将409个菌株分为11个类型,每个类型均只含有单一年份的菌株。其中3个类型含有2016年菌株,8个类型含有2017年菌株,说明2017年的菌群遗传结构明显复杂于2016年菌群。4.对7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CE1、Avr1-CO39、Avr-Pik、Avr-Pia、Avr-Pita、Avr-Pizt、Avr-Pi9的分析表明,2016年分离菌群中ACE1、Avr1-CO39、Avr-Pik、Avr-Pita、Avr-Pizt出现的频率很高,而2017年菌群中7个无毒基因出现的频率都很高(60%以上)。ACE1、Avr1-CO39、Avr-Pizt两年间出现频率基本没有变化,Avr-Pita、Avr-Pik频率下降,而Avr-Pita和Avr-Pi9频率明显增加。根据菌株来源,2016年除巴东未出现Avr-Pita外,利川忠路和咸丰包含所有无毒基因。2017年鹤峰只含有Avr1-CO39、Avr-Pizt、Avr-Pi9,宣恩、利川柏杨、长阳、建始、利川忠路、秭归包含所有7种无毒基因。交配型分析表明2016年菌株交配型以MAT1-2为主(80.5%),2017年以MAT1-1占据优势(70.18%)。除2016年咸丰两种交配型出现频率相当外,其他地点只出现单一交配型。

李思博[6](2018)在《辽宁省稻瘟菌无毒基因及水稻抗瘟基因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菌稻巨座壳Magnaporthe oryzae(Hebert)Barr.引发的稻瘟病是全国水稻生产上的严重病害,在辽宁稻瘟病一直影响着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因此对稻瘟病菌的研究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稻瘟病菌的种群动态进行监测,以及无毒基因型和水稻品种抗瘟基因型的鉴定与分析,为稻瘟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1.2015-2016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通过中国7个鉴别寄主的表型鉴定,将收集自辽宁省水稻主产地区的稻瘟病菌株共155个划分为6群44个生理小种。结果显示ZA和ZB群为优势种群,合计占比67.09%;ZF群为第三大种群;ZC、ZD和ZE占比较小。ZA1、ZB1和ZF1为优势生理小种。致病力较强的ZA、ZB、ZC和ZD群与致病力较弱ZE和ZF群之间的频率比约为4:1,表明病菌在两年间的致病能力整体较强。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地域性分布差异较大:丹东和抚顺两地的稻瘟病菌种群最复杂均为6个种群;大连出现5个种群;盘锦铁岭沈阳均出现4个种群;营口分布较简单为3个种群。2.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型鉴定分析试验对2014-201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184个进行9个无毒基因类型的鉴定。通过序列对比分析出辽宁省稻瘟病菌携带无毒基因种类及分布情况。经检测结果表明,Avr1-CO39、Avr-pii和Avr-pia 3种无毒基因型不存在于两年间的稻瘟病菌中,而Avr-pizt、Avr-pik、Avr-pita、ACE1、Avr-pi9和Avr-pib 6种无毒基因则以不同频率及不同突变类型出现。ACE1为辽宁省最稳定无毒基因型,在2014年分布频率为98.17%,2015年为100.00%,两年间为占比最高且8个水稻主产区菌株均携带的无毒基因。第二大无毒基因型为Avr-pik,2014年出现频率为91.74%,2015年为92.00%,两年间发现Avr-pik共6种等位基因型。其中本试验检测2类Avr-pik的等位基因均是首次发现的基因类型,在丹东凤城、抚顺新宾和铁岭开原均有出现:将其命名为Avr-pik-I(KY432943)和Avr-pik-J(KY432944),基因序列已上传NCBI。Avr-pik-D类型除丹东和抚顺地区外其它城市都有出现。Avr-pizt两年间表现比较稳定均在88.00%以上且各地区流行的稻瘟病菌中均可检测到。Avr-pi9两年频率相差很大且在2015年该基因在营口、盘锦和铁岭三个地方发生缺失。Avr-pita 2014年分布频率为89.91%,2015年为76.00%,本研究检测Avr-pita 3种等位基因型I,II,V且在辽宁省各地区均有分布。Avr-pib是9个无毒基因中分布频率较低的基因,与2014年相比2015年菌株携带数量增长且出现地区增多。3.辽宁省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型鉴定分析鉴定了辽宁省内水稻生产品种和试验品种共185份9种抗病基因Pi5、Pi36、Pi37、Pib、Pid2、Pid3、Pik、Pikh和Pita。检测结果显示在185份供试水稻材料中抗病基因Pita共占总数的99.46%,为分布频率最高的抗病基因类型,其中有32份携带Pita等位感病基因占携带Pita总数的17.39%且抗感基因蛋白质三级结构存在差异。携带抗病基因Pik占总数的33.51%,为分布频率最低的抗病基因类型。其余基因Pi5、Pi36、Pi37、Pib、Pid2、Pid3、Pikh的分布频率各不相同。有23份水稻品种同时携带有Pi36、Pi37、Pib、Pid2、Pid3、Pik、Pikh和Pita时抗病比率为100%,说明Pi36、Pi37、Pib、Pid2、Pid3、Pik、Pikh和Pita基因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互作效应,它们相互作用增加了水稻材料的抗性。4.2015-2016年辽宁省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应用辽宁省水稻区试品种138个(2015年68个;2016年70个),进行水稻抗稻瘟病鉴定。选取每年鉴定的6个有代表性的致病力各不相同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辽宁省水稻区试品种138个(2015年68个;2016年70个)的抗瘟性。结合2015年和2016年苗期和田间鉴定结果,高抗品种共9个占两年鉴定品种总数比6.52%,抗病品种101个占比73.19%,中抗品种共21个占比15.22%,中感品种5个占总数比3.62%,高感品种2个占总数比1.45%。

房文文[7](2018)在《稻瘟菌群体无毒基因型的时空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经常在生产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是栽培抗病水稻品种。但迄今为止,有关稻瘟菌群体无毒基因型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缺少,绝大多数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型尚未确定,以致育种家难以有效培育抗瘟品种,广大农民在生产实际中不能合理选用抗瘟品种。因此,揭示稻瘟菌群体无毒基因型时空变化规律对于选用抗瘟基因有重要指导意义。作者从2010年至2015年连续6年,对我国辽宁省东港市、黑龙江省856农场、广东省从化市的稻瘟病菌群体无毒基因型动态与水稻抗瘟单基因系及相关品种的田间抗瘟性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首先,作者连续3年在东港农技推广中心从Pi12、Pib、Pik和Pizt等4个抗瘟单基因系叶瘟病样上共分离了300个单孢菌株,从丽江新团黑谷(LTH)分离了314个单孢菌株,利用离体叶片划伤方法将各菌株接种于24个抗瘟单基因系,依据抗、感反应型推导出各菌株的无毒基因型。结果表明来自特定单基因系上的菌株群体不含有其对应无毒基因的菌株,来自LTH的菌株群体含有对应于24个抗瘟基因的无毒基因的菌株。说明水稻品种抗瘟基因对稻瘟菌具有选择压力。作者还分离相邻稻穴不同叶片的菌株、同一叶片不同病斑菌株、同一病斑不同单孢菌株,测定了其无毒基因型。结果显示:45个来自不同稻穴叶片的单孢菌株是不同的致病型,25个同一叶片不同病斑绝大多数的单孢菌株是不同的致病型,而同一病斑不同单孢菌株绝大多数是相同的致病型。基于这些结果,作者认为:从LTH不同植株的不同叶片分离一定数量的稻瘟菌菌株可反映其群体的无毒基因型分布。在上述基础上,作者于2010年至2015年从辽宁省东港市、黑龙江省856农场和广东省从化市的LTH上分别分离获得了 693、556和352个单孢菌株、共计1601个菌株,并测定了其对24个抗瘟单基因系致病性。聚类分析显示,东港、856农场、从化菌株可分为674、504、328个致病型,1601个菌株可分为1492个致病型,表明水稻田间稻瘟菌群体存在丰富的致病型。作者同时对各致病型的频率进行了分析,但未发现有致病型占群体的2%以上,表明田间稻瘟菌群体不存在优势的致病型。与此同时,作者将来自上述3县市的菌株进行了致病型聚类,发现各群体的致病型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进一步,作者对上述三个县市连续6年间稻瘟菌群体的无毒基因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每个县市的稻瘟菌群体中每年都含有与24个抗瘟基因对应的无毒基因型;不同无毒基因型在同一群体出现的频率存在显着的差异。在东港稻瘟菌群体中,含有Avr-Pi1、Avr-Pi20、Avr-Pi3、Avr-Pi5、Avr-Pi7、Avr-Pi9、Avr-Pikh、Avr-Pikm、Avr-Pikp、Avr-Piks和Avr-Piz5等无毒基因型的菌株频率超过了 50%;在856农场稻瘟菌群体中,只有含有Avr-Pi11、Avr-Pi12、Avr-Pi9、Avr-Pita2和Avr-Pizt等无毒基因型的平均频率超过了 50%;而在从化稻瘟菌群体中,仅有Avr-Pi9、Avr-Pikh和Avr-Pikm等无毒基因型的平均频率超过50%。以上说明稻瘟病菌群体中存在优势无毒基因型,不同群体的优势无毒基因型明显不同。因此,我国稻瘟病抗性育种应根据稻瘟病菌不同群体的优势无毒基因型,进行抗瘟基因布局。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作者结合在东港和从化进行的水稻抗瘟单基因系田间抗瘟性调查结果,分析了稻瘟菌群体优势无毒基因型出现的频率与对应水稻抗瘟单基因系田间抗瘟性的关系,发现抗瘟单基因系的田间病情指数与室内抗谱间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室内抗谱高于70%的单基因系在田间表现出良好的抗瘟性,抗谱低于40%的单基因系在田间明显感病。基于此,作者测定了龙粳29、龙粳31、绥粳8号和空育131等品种对856农场稻瘟病菌群体的抗谱以及盐粳456、辽星1号和盐丰47对东港稻瘟病菌群体的抗谱。结果显示:龙粳31、绥粳8和龙粳29对3年856农场稻瘟病菌群体抗谱均大于70%,空育131抗谱较窄,平均低于40%;盐粳456对东港稻瘟病菌群体的抗谱大于70%,而辽星1号、盐丰47的抗菌谱均低于20%。空育131曾在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导致了2005-2007年稻瘟病大流行;辽星1号和盐丰47在2011年之前曾占辽宁省水稻种植面积的80%,导致了 2010年稻瘟病大流行。本研究结果为建立抗瘟品种的培育和选用理论提供了重要实验数据,对于辽宁东港市、黑龙江省856农场、广东省从化地区利用抗瘟品种布局控制稻瘟病具有重要的直接指导意义。

李思博,魏松红,王海宁,罗文芳,张优,刘志恒[8](2017)在《2015~2016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文中认为20152016年从辽宁省7个主要水稻产区沈阳、大连、丹东、营口、盘锦、抚顺和铁岭采集、分离、鉴定稻瘟病菌155个菌株,经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结果表明:155个菌株划分为6群44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和ZB群,为2年间辽宁省主要的致病种群。种群ZF虽然致病力较弱,但2年间小种所占比例仅次于ZA群和ZB群且有上升趋势。其余3个种群ZC、ZD和ZE所占比重较小且保持稳定。ZG群小种2年间均未检测到。各地的稻瘟病菌种群结构复杂程度不尽相同。抚顺和丹东地区种群分布较为复杂,均为ZA、ZB、ZC、ZD、ZE和ZF 6个种群;大连地区种群分布为ZA、ZB、ZC、ZD和ZF 5群;盘锦地区种群分布为ZA、ZB、ZD和ZF 4群;辽宁北部地区铁岭种群分布为ZA、ZB、ZD和ZF 4群;辽宁省中部地区沈阳种群分布为ZA、ZB、ZE和ZF 4群。营口地区种群数最少为3群,种群分布为ZA、ZB和ZF。总体上,20152016年辽宁省致病力较强的籼稻致病型(ZAZD)与致病力较弱的粳稻致病型(ZEZH)的相对比例约为4∶1,辽宁省主要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主要以致病力较强的ZA和ZB两群为主,2个种群的频率分别为39.35%和27.74%,合计为67.09%,且近年间种群频率较为稳定;2016年ZF群有所上升,稻瘟病种群频率有向着粳稻致病型小种和致病群复杂化的变化趋势。稻瘟病生理小种在辽宁省主要稻区的分布情况复杂,这可能是由于气候条件差异导致种群协同进化造成的。因此为控制稻瘟病菌的大发生,应注重选择多抗病材料品种进行布局以及抗病品种合理轮换,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造成危害。本试验研究结果可为全省各地的稻瘟病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姜少芸[9](2017)在《湖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及主栽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文中认为稻瘟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广泛发生的水稻病害。目前,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以及品种合理布局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繁多且极易发生变异,导致现有抗病品种在推广种植35年即会丧失抗性。因此,了解不同区域内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组成、明确适用于当地种植水稻品种所含抗瘟基因类型、筛选抗病品种等对水稻抗瘟品种利用和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24个已知抗瘟基因在湖北省的利用价值,在宜昌和恩施地区自然病圃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进行田间抗瘟性鉴定。综合20142016年三年鉴定结果,2015年的发病情况普遍高于2014和2016年。在宜昌地区单基因系品种K8、K10、K17、K18和K25对叶瘟和穗瘟的抗性较好,说明其含有的抗瘟基因Pikh、Piz5、Pish、Pi1、Pikm在宜昌地区具有推广价值,而K8和K18在恩施地区的抗性高,表明抗瘟基因Pikh和Pi1在恩施地区具有较好利用价值,含有这些抗瘟基因的水稻品种可在恩施地区布局种植。20142016年利用24个水稻单基因系对恩施地区300个稻瘟菌单孢菌株的无毒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来自恩施地区的稻瘟菌菌株致病力普遍较强,24个无毒基因在三年中均有出现,出现频率最高的组合数目为2个无毒基因的组合,且组合数目越少,致病力越强。其中Avr-Pikm、Avr-Pikh和Avr-Pi1出现频率最高且稳定,含有对应抗瘟基因Pikm、Pikh和Pi1的水稻品种适合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推广应用。采用16个稻瘟菌标准鉴别菌株对60个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进行抗瘟基因型推导,发现供试水稻品种只有科优21与Pi19的抗感反应型完全相同,确定其只含有这一个抗瘟基因,另外有35个品种能够确定推导出可能含有的抗性基因;通过对接种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60份水稻品种划分为12类,同一类水稻品种含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抗瘟基因。20142016年在宜昌和恩施地区稻瘟病常发病圃对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的田间抗瘟性进行评价。在宜昌地区鉴定湖北省主推水稻品种314份,对叶瘟和穗瘟都表现抗(R)或中抗(MR)的品种有123个,其中C两优华占、D优202、曾抗一号、川抗993和金科优651等18个品种经过了23年鉴定,抗性稳定,是最为理想的抗源材料。在恩施地区鉴定水稻主栽品种143份,对叶瘟和穗瘟都表现高抗(HR)、抗病(R)或中抗(MR)的品种有41个,绵5优142、全丰2155、全优5138等22个品种在恩施病圃经2年以上的田间抗性鉴定,抗性较为稳定,可在恩施地区推广种植。

聂江山[10](2017)在《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区域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由丝状子囊真菌Magnaporthe oryzae Couch(无性态: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上最具毁灭性的水稻病害之一,并持续威胁着全球的粮食安全。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而了解目标地区稻瘟病菌群体的致病型结构及其在年度间和区域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是合理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为了把握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在年度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我国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区域特征,本文通过基于中国、日本清泽和国际水稻所(IRRI)3套鉴别品种以及7个抗源品种的致病型分析方法,对20052008年期间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同时在我国主要产稻区的东、南、西、北4个区域各选取一个省份的稻瘟病菌群体,以此对我国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区域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动态变化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对Pik、Pik-h、Pi39等抗病基因的无毒频率较高,且在年度间相对稳定,对这些抗病基因的应用有助于培育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具有持久抗性的品种。其次,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对Pik-m、Piz、Pita、Pita-2、Pik-p、Pi1、Pi2等抗病基因的无毒频率虽然在年度间存在差异,但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广东省在制定新的育种计划时,可以将这些较稳定的抗病基因与其它抗病基因聚合从而提高品种的抗病性以及抗性的持久性。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对砦1号(Piz-t,Pish)、C105TTP-4L23(Pia-C,Pi4-b)、Q1333(Pi37)等品种的无毒频率处于中等水平,平均无毒频率达到了60%以上,但在年度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广东省在制定新的育种计划时Piz-t、Pi4-b或Pi37必须与其它抗性水平较高或抗病机制不同的抗病基因聚合方可提高品种的抗病性以及抗性的持久性。相反,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对Pia、Pii、Pik-s、Pish、Pit、Pi3、Pia-C、Pi CO39、Pi5、Pik-l、Pib、Pi4-a、Pi12、Pi41、Pi45、Pi36等抗病基因的无毒频率较低,因此这些基因在广东省稻瘟病抗病育种计划以及实际生产中应该避免使用。2.我国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区域特征利用33个品种对广东、四川、江苏和辽宁4个省份稻瘟病菌群体的致病型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各群体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区域特征,而且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就各自独特的区域特征而言,广东群体对携带Pik、Pik-m、Piz、Pita、Pita-2、Pik-p、Pi1、Pi2、Pi4-b、Pik-h、Pi39、Pi37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具有较高的无毒频率;四川群体对携带Pik、Pik-m、Piz、Pita、Pita-2、Pik-p、Pi1、Pi2、Pi4-b、Pik-h、Pi39、Pi37、Pi45、Pi41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具有较高的无毒频率;江苏群体对携带Pik、Pia、Pii、Pik-m、Piz、Pita、Piz-t、Pik-p、Pia-C、Pi1、Pi2、Pi4-b、Pi5、Pik-h、Pi39、Pi36、Pi45、Pi41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具有较高的无毒频率;而辽宁群体仅对携带Pita-2、Pi2、Pi39、Pi41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具有较高的无毒频率。就区域特征的一致性而言,稻瘟病抗病基因Pi1、Pi2、Pi4-b、Piz、Piz-t、Pi39等对我国稻瘟病群体具有广泛的有效性,而Pik-l、Pik-s、Pish、Pib、Pit等对我国稻瘟病菌群体的有效性均较低。另外,在4个群体中,广东群体和四川群体的致病型结构较为相似,均对携带Pik、Pik-m、Piz、Pita、Pita-2、Pik-p、Pi1、Pi2、Pi4-b、Pik-h、Pi39、Pi37、Piz-t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具有较高的无毒频率;而对携带Pia、Pii、Pik-l、Pik-s、Pish、Pib、Pit、Pi CO39、Pia-C、P i4-a、P i3、Pi12、Pi5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具有较低的无毒频率。

二、辽宁省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粳稻品种/系抗稻瘟病优异基因和基因组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稻瘟病的发生及危害
    1.2 稻瘟病菌侵染过程与遗传变异
    1.3 水稻稻瘟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1.3.1 抗稻瘟病基因克隆
        1.3.2 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研究
    1.4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育种应用
        1.4.1 常规育种
        1.4.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4.3 转基因及基因编辑育种
    1.5 本研究的提出与目的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水稻品种/系
    2.2 研究方法
        2.2.1 总体研究思路
        2.2.2 水稻材料DNA提取及分子检测
        2.2.3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2.3 稻瘟病菌收集
    2.4 穗颈瘟接种及抗性鉴定
        2.4.1 穗颈瘟接种用孢子悬浮液准备
        2.4.2 材料的种植及接种安排
        2.4.3 穗颈瘟病级调查与评价
    2.5 苗瘟接种鉴定
        2.5.1 苗瘟接种用孢子悬浮液准备
        2.5.2 接种材料准备以及苗期室内喷雾接种
        2.5.3 苗期喷雾接种病级调查
    2.6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近年育成粳稻新品种/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
        3.1.1 各抗性基因在江苏粳稻品种/系中的应用情况
        3.1.2 基于稻瘟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供试品种穗颈瘟抗性及抗病优异基因分析
        3.2.1 两种定级方法间的病级数据相关性分析
        3.2.2 供试品种穗颈瘟抗性评价
        3.2.3 五组混合菌株接种下的不同生态类型的品种/系抗性表现
        3.2.4 不同混合菌株接种穗颈瘟病级相关性分析
        3.2.5 抗穗颈瘟优异基因和基因组合分析
    3.3 江苏粳稻品种/系苗瘟抗性及优异抗病基因分析
        3.3.1 部分供试品种的苗瘟抗谱分析
        3.3.2 苗瘟优异抗性基因和基因组合分析
    3.4 江苏稻瘟病菌对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的致病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江苏近年育成的粳稻新品种/系对穗颈瘟的抗性总体较弱
    4.2 江苏粳稻品种抗稻瘟病优异基因或组合分析及抗稻瘟病育种
    4.3 江苏稻瘟病流行小种监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本实验涉及到的供试品种相关性状等信息
附表二: 接种粳稻品种/系和单基因系的稻瘟病菌菌株信息
致谢

(2)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无毒基因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供试菌株生理小种鉴定
        1.2.2 供试菌株无毒基因鉴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 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型鉴定
    2.3 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变化
    2.4 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动态变化
    2.5 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分布
    2.6 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布
3 讨 论
4 结 论

(3)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及无毒基因Avr-pi9功能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稻瘟病菌种群及与水稻互作研究进展
    1.1 稻瘟病菌的侵染与危害
    1.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1.2.1 研究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意义
        1.2.2 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地理特点
    1.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1.3.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的意义
        1.3.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克隆
    1.4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研究
        1.4.1 水稻抗瘟性鉴定
        1.4.2 水稻抗瘟基因研究进展
    1.5 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研究
        1.5.1 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
        1.5.2 水稻与稻瘟病菌的互作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2017-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稻瘟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2.1.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2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分布
        2.2.3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动态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17-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试剂
        3.1.3 稻瘟病菌的培养与菌丝的获得
        3.1.4 供试菌株无毒基因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鉴定结果
        3.2.2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布
        3.2.3 辽宁省稻瘟病无毒基因序列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稻品种(系)抗瘟性鉴定与抗瘟基因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与供试水稻
        4.1.2 供试水稻抗瘟性鉴定
        4.1.3 供试水稻抗瘟基因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室内苗期接种鉴定结果
        4.2.2 田间抗瘟性鉴定结果
        4.2.3 供试水稻携带抗瘟基因情况
        4.2.4 供试水稻抗瘟基因鉴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9 功能的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水稻
        5.1.3 供试培养基
        5.1.4 载体构建
        5.1.5 酵母双杂验证Avr-pi9与pi9 互作
    5.2 结果与分析
        5.2.1 Avr-pi9 的亚细胞定位
        5.2.2 Avr-pi9与Pi9 的互作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稻瘟病研究概况
        1.1.2 农药使用及复配现状
        1.1.3 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
        1.1.4 咪鲜胺的应用及抗性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水稻品种
    2.2 试验方法
        2.2.1 病菌分离
        2.2.2 致病性鉴定
        2.2.3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
        2.2.4 杀菌剂对稻瘟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2.2.5 嘧菌酯与三环唑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2.2.6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监测
        2.2.7 杀菌剂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效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菌分离结果
    3.2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
    3.3 杀菌剂对稻瘟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3.4 嘧菌酯与三环唑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3.5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监测
    3.6 杀菌剂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效
4 讨论
    4.1 病菌分离
    4.2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
    4.3 杀菌剂对稻瘟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4.4 嘧菌酯与三环唑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4.5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监测
    4.6 杀菌剂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效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鄂西南地区2016-2017年稻瘟病菌群体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菌及生活史
    1.2 稻瘟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1.3 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研究进展
        1.3.1 鉴别品种的研究历程
        1.3.2 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研究
    1.4 稻瘟病群体遗传结构多样性与分析方法
        1.4.1 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4.2 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3 我国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鄂西南地区2016-2017 年稻瘟病菌的分离及其形态学鉴定
    2.1 实验设备、材料、试剂
        2.1.1 实验设备及试剂
        2.1.2 实验材料
        2.1.3 培养基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感病稻杆的处理
        2.2.2 稻瘟病菌单孢的分离
        2.2.3 稻瘟病菌菌落形态观察
        2.2.4 稻瘟病菌菌丝的收集
        2.2.5 稻瘟病菌菌株的保存
    2.3 实验结果
        2.3.1 稻瘟病菌菌株的分离
        2.3.2 稻瘟病菌菌株的菌落形态
    2.4 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 鄂西南地区2016-2017 年保存菌株的致病性鉴定
    3.1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培养基的制备
        3.2.2 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2.3 接种鉴定
        3.2.4 病情调查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稻瘟病菌株对中国鉴别品种致病性分析
        3.3.2 稻瘟病菌对抗稻瘟病菌单基因系鉴别品种抗性分析
        3.3.3 不同年份稻瘟病菌致病性聚类分析
    3.4 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 鄂西南地区2016-2017 年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无毒基因分布
    4.1 实验仪器、材料、试剂
        4.1.1 实验设备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浓度的调节
        4.2.3 无毒基因及交配型扩增
        4.2.4 RAPD扩增
        4.2.5 REMAP扩增
        4.2.6 Rep-PCR扩增
        4.2.7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4.2.8 多态性数据的统计
    4.3 实验结果
        4.3.1 稻瘟病菌DNA的提取
        4.3.2 稻瘟病菌群体无毒基因的扩增
        4.3.3 稻瘟病菌群体分子多态性扩增
        4.3.4 稻瘟病菌群体交配型分析
    4.4 分析与讨论
        4.4.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及交配型分析
        4.4.2 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科研课题
在读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6)辽宁省稻瘟菌无毒基因及水稻抗瘟基因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稻瘟病菌种群与水稻抗瘟基因研究进展
    1.1 病原菌特性
    1.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1.2.1 生理小种鉴别历程
        1.2.2 鉴别品种
        1.2.3 中国生理小种地理分布
    1.3 稻瘟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1.3.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克隆
        1.3.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与水稻抗性基因的互作
    1.4 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1.4.1 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与克隆
        1.4.2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功能
        1.4.3 稻瘟病抗性基因在育种上的应用
第二章 2015-2016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病原菌
        2.1.2 稻瘟病菌的分离、纯化及产孢培养
        2.1.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5-2016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
        2.2.2 2015-2016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分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型鉴定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稻瘟病菌DNA提取
        3.1.3 引物设计
        3.1.4 反应体系及程序
        3.1.5 PCR产物电泳检测
        3.1.6 无毒基因序列分析
        3.1.7 蛋白质结构预测
        3.1.8 无毒基因型Avr-pik新等位基因型致病表型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辽宁省稻瘟病菌9类无毒基因型分析
        3.2.2 无毒基因型Avr-pik新等位基因致病表型分析
        3.2.3 辽宁省无毒基因型分布频率
        3.2.4 无毒基因在辽宁省不同地区流行稻瘟病菌中的分布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宁省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型鉴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水稻材料
        4.1.2 供试稻瘟病菌
        4.1.3 稻瘟病菌的产孢培养、接种及病情调查
        4.1.4 水稻品种基因组提取
        4.1.5 引物及反应程序
        4.1.6 PCR产物序列比对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85份供试水稻品种的表型鉴定
        4.2.2 9个抗稻瘟病基因在水稻品种中的检测
        4.2.3 抗稻瘟病基因在水稻品种中的分布
        4.2.4 水稻品种中Pita抗感基因鉴定与分析
        4.2.5 单基因及多基因聚合的材料统计及其抗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宁省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品种
        5.1.2 供试菌株
        5.1.3 温室苗期接种鉴定
        5.1.4 田间发病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苗期鉴定结果
        5.2.2 田间抗瘟性鉴定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稻瘟菌群体无毒基因型的时空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稻瘟病及危害特点
    1.2 稻瘟菌及生活史
    1.3 水稻抗瘟基因与稻瘟菌无毒基因互作研究
    1.4 稻瘟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1.5 水稻抗瘟基因研究进展
        1.5.1 水稻抗瘟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5.2 水稻抗瘟基因的特点
    1.6 稻瘟病菌小种研究进展
        1.6.1 稻瘟病菌小种多样性
        1.6.2 稻瘟病菌小种鉴别体系
        1.6.3 LTH-NIL和LTH-ML的研究进展
    1.7 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水稻病样及采集地点
        2.1.2 供试品种
        2.1.3 仪器
        2.1.4 试剂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调查田间稻瘟病发病情况
        2.2.2 采集稻瘟病叶瘟病样
        2.2.3 分离与保存菌株
        2.2.4 制备分生孢子悬浮液
        2.2.5 种植管理水稻
        2.2.6 叶片离体划伤接种
        2.2.7 统计数据
第三章 万能感病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上稻瘟菌株的致病型多样性分析
    3.1 丽江新团黑谷与其抗瘟单基因系的稻瘟单孢菌株致病型差异分析
        3.1.1 稻瘟病菌单孢分离保存结果
        3.1.2 2012-2014年东港单基因系菌株致病型鉴定
        3.1.3 分离自不同单基因系稻瘟菌株的无毒基因型频率分析
    3.2 相邻植株、相同叶片、相同病斑稻瘟菌株的致病型差异分析
        3.2.1 相邻植株稻瘟菌株的致病型差异分析
        3.2.2 相同叶片稻瘟菌株的致病型差异分析
        3.2.3 相同病斑稻瘟菌株的致病型差异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三个地区田间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1 三个地区田间稻瘟病菌分离保存结果
    4.2 辽宁东港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2.1 2010年东港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2.2 2011年东港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2.3 2012年东港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2.4 2013年东港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2.5 2014年东港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2.6 2015年东港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2.7 2010-2015年东港稻瘟病菌群体小种及优势无毒型分析
    4.3 黑龙江856农场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3.1 2010年856农场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3.2 2011年856农场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3.3 2012年856农场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3.4 2013年856农场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3.5 2014年856农场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3.6 2015年856农场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3.7 2010-2015年856农场稻瘟病菌群体小种及优势无毒型分析
    4.4 广东省从化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4.1 2010年从化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4.2 2011年从化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4.3 2012年从化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4.4 2013年从化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4.5 2014年从化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4.6 2015年从化市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型分析
        4.4.7 2010-2015年从化市稻瘟病菌群体小种多样性及优势无毒型分析
    4.5 三个地区稻瘟病菌群体小种多样性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单基因系在不同地区田间抗瘟性与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基因型之间关系分析
    5.1 单基因系在不同地区田间抗瘟性鉴定与室内抗谱之间关系分析
        5.1.1 单基因系在辽宁省东港市田间抗瘟性鉴定与室内抗谱之间关系分析
        5.1.2 单基因系在广东省从化市田间抗瘟性鉴定与室内抗谱之间关系分析
        5.1.3 单基因系在两个地区田间抗瘟性鉴定与室内抗谱之间关系分析
    5.2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菌群体的抗谱分析
        5.2.1 不同水稻品种对东港市稻瘟菌群体的抗谱分析
        5.2.2 不同水稻品种对856农场稻瘟菌群体的抗谱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8)2015~2016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病原菌分离
        1.2.2 病原菌扩繁
        1.2.3 秧苗培育
        1.2.4 病菌接种
        1.2.5 调查记载
        1.2.6 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1.2.7 辽宁省水稻主栽地区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5~2016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别鉴定
    2.2 2015~2016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变化趋势
    2.3 2015~2016辽宁省水稻主栽地区稻瘟病菌种群分布
3 讨论与结论

(9)湖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及主栽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瘟病发生危害
    2 我国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研究
        2.1 生理小种的鉴定和命名
        2.2 我国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3 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研究
        3.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3.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
    4 水稻抗稻瘟病研究
        4.1 水稻抗瘟基因定位
        4.2 水稻抗瘟基因克隆
        4.3 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的鉴定与筛选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抗瘟基因在湖北省的利用价值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鉴定圃的设置
        1.2.2 病害调查方法
        1.2.3 抗性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单基因系在宜昌地区对稻瘟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2.2 水稻单基因系在恩施地区对稻瘟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3 讨论
第三章 湖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接种方法
        1.2.2 抗感反应评价标准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4 年湖北恩施100个稻瘟菌菌株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的毒力及无毒基因分析
        2.1.1 2014 年恩施地区100个稻瘟菌菌株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的致病率
        2.1.2 2014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群体对24个抗瘟基因的毒力分析
        2.1.3 2014 年恩施地区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组合分析
        2.1.4 2014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的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析
        2.1.5 2014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的无毒基因型聚类分析
        2.2 2015 年湖北恩施100个稻瘟菌菌株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的毒力及无毒基因分析
        2.2.1 2015 年恩施地区100个稻瘟菌菌株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的致病率
        2.2.2 2015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群体对24个抗瘟基因的毒力分析
        2.2.3 2015 年恩施地区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组合分析
        2.2.4 2015 年恩施地区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析
        2.2.5 2015 年恩施地区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型聚类分析
        2.3 2016 年湖北恩施100个稻瘟菌菌株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的毒力及无毒基因分析
        2.3.1 2016 年湖北恩施100个稻瘟菌菌株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的致病率
        2.3.2 2016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群体对24个抗瘟基因的毒力分析
        2.3.3 2016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的无毒基因组合分析
        2.3.4 2016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的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析
        2.3.5 2016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的无毒基因型聚类分析
        2.4 湖北恩施地区稻瘟菌菌株毒力及无毒基因综合分析
        2.4.1 恩施地区稻瘟菌菌株致病力
        2.4.2 恩施地区稻瘟菌群体的毒力分析
        2.4.3 恩施地区稻瘟菌的无毒基因组合分析
        2.4.4 恩施地区稻瘟菌中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瘟基因推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接种和调查方法
        1.2.2 数据分析
        1.2.3 抗瘟基因推导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省60份水稻品种的抗瘟性鉴定
        2.2 供试品种抗瘟基因型的推导
        2.3 供试品种对鉴别菌株抗感表型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的田间抗瘟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自然病圃设置
        1.2.2 病害调查方法
        1.2.3 抗性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宜昌地区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2.2 恩施地区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区域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合前言
    1.1 病原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2 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研究意义
    1.3 鉴别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1.4 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2 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动态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菌株
        2.2.2 鉴别品种
        2.2.3 稻瘟病菌单孢分离与保存
        2.2.4 菌株繁殖与孢子悬浮液制备
        2.2.5 育苗与接种
        2.2.6 病情调查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基于中国鉴别品种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动态分析
        2.3.2 基于日本清泽鉴别品种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动态分析
        2.3.3 基于IRRI鉴别品种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动态分析
        2.3.4 基于7个抗源品种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动态分析
    2.4 讨论
3 我国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区域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菌株
        3.2.2 鉴别品种
        3.2.3 稻瘟病菌单孢分离与保存
        3.2.4 菌株繁殖与孢子悬浮液制备
        3.2.5 育苗与接种
        3.2.6 病情调查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基于中国鉴别品种对4个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比较分析
        3.3.2 基于日本清泽鉴别品种对4个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比较分析
        3.3.3 基于IRRI鉴别品种对4个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比较分析
        3.3.4 基于7个抗源品种对4个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比较分析
    3.4 讨论
4 综合讨论
    4.1 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在年度间的动态变化
    4.2 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区域特征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辽宁省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粳稻品种/系抗稻瘟病优异基因和基因组合分析[D]. 李明友. 扬州大学, 2021
  • [2]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无毒基因鉴定[J]. 刘伟,魏松红,朱丽珺,王海宁,张照茹,李昕洋. 西南农业学报, 2020(09)
  • [3]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及无毒基因Avr-pi9功能的初探[D]. 刘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D]. 高云萍.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鄂西南地区2016-2017年稻瘟病菌群体多态性分析[D]. 杨武.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6]辽宁省稻瘟菌无毒基因及水稻抗瘟基因鉴定[D]. 李思博. 沈阳农业大学, 2018(11)
  • [7]稻瘟菌群体无毒基因型的时空动态研究[D]. 房文文. 中国农业大学, 2018
  • [8]2015~2016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J]. 李思博,魏松红,王海宁,罗文芳,张优,刘志恒.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 [9]湖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及主栽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D]. 姜少芸.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10]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区域特征[D]. 聂江山.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