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草原文化的辉煌

再现草原文化的辉煌

一、再创草原文化的辉煌灿烂(论文文献综述)

潘力维[1](2021)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少数民族舞剧是我国民族舞剧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却很少被理论界所重视,对其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单一舞剧作品的形态分析与文化特征表达方面,是对现象的揭示或对创作生态的分析,而缺乏创作审美上的理论解释与归纳。本论文在对史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同时,注重的是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既要从社会因素、文化要素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环境,也要以人民为中心,探讨人民个体与民族整体、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纵观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题材内容上往往集中在民间传说、抗争外敌与现实命运三个方面。分别展现着对各族人民共有品质的讴歌、中华民族在共御外敌过程中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各族人民致力于实现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共同理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逐步牢铸。在创作初期,少数民族舞剧往往通过各族人民共创、共建新中国的“一体化”叙事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对于国家的认同与归属。近年来,少数民族舞剧开始突破以往图解政策的刻板叙事与对少数民族风情的猎奇式解读,开启了现实关怀、真情实感的共同体叙事。在少数民族舞剧语言的系统建构过程中,实现从节律性民族舞蹈向旋律性舞剧语言的转换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将主干动作转化为舞剧的主题动机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舞蹈语言的改造应当把握相应的“度”,以促进其表意能力的进一步加强。而在形态上,近年来各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热情越发高涨,除了以蒙古族、彝族为代表的既具现实性、又受市场欢迎的舞剧创作,多个民族也在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助推中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国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的形态多样化特征更加鲜明,从而拓展了我国民族舞剧的风格多样化。少数民族舞剧从创生伊始就对传播中华民族形象、建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在当下复杂深刻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舞剧需要更为尊重文化共性、通过更为符合舞剧本质的“共同体叙事”,以自觉自信的创作态度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

王霄[2](2021)在《蒙古族题材电影叙事的商业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蒙古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九十年代至今的蒙古族题材电影,无论从创作阶段,还是从拍摄方式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商业性特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处在市场化经济大环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从政治意识形态工具转变为具有商业性质的电影,同时具备了艺术性与商业性。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来讲,商业电影中的几大叙事策略也逐渐被创作者运用在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中来,如偏重于电影叙事情感效果的认同叙事、戏剧化叙事、道德化叙事、欲望叙事、准神话叙事;侧重电影感官刺激效果的奇观叙事策略等。这些叙事策略被用在蒙古族题材电影各个创作阶段,同时满足了观众观影快感,以及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使得这类电影具备了一定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本论文通过叙事方式的结构化安排、视听语言中展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族色彩、以及近二十多年蒙古族题材电影主题的凝聚几方面来阐述,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去分析几大商业化叙事策略在上述三个方面如何运用在近年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中,来阐述近二十多年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叙事的商业化策略。

王佳媛[3](2021)在《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话语是政治传播内容触达受众的重要中介,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话语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新时代民族工作全局。本研究以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梳理改革开放至今《内蒙古日报》在“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建构时采取的话语和话语策略特征,厘清不同政治语境下话语特征共性与个性,梳理一贯的话语策略在新时代的挑战,讨论治理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现,政治语境与政治话语存在制约与体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政治语境的变迁,政府话语主体定位和平等的报道视角一脉相承。内容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内容形式与时俱进。话语因时而变,从强调“个性”到“共性”,从强调政治认同互信转变为强调文化认同共生,在当前阶段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地区主流媒体一脉相承的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首发渠道的受众匹配度、话语呈现方式的渠道融合度尚不太显着,文化认同待凸显,话语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需要树立政治沟通观念,促进沟通机制融合、沟通渠道融合和沟通话语融合。

王馨宁[4](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戏剧作品初探 ——以杭锦旗《阿拉腾鸿达嘎》为例》文中认为本文在乌兰牧骑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将杭锦旗乌兰牧骑的戏剧作品《阿拉腾鸿达嘎》作为个案加以全面研究。围绕艺术美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分析这部乌兰牧骑原创戏剧作品的风格及特征,探索究竟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在乌兰牧骑这样的基层文艺组织是最合适的。在本篇论文里笔者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展开研究论述。首先第一部分主要对《阿拉腾鸿达嘎》的创作者——杭锦旗乌兰牧骑进行介绍,通过对杭锦旗乌兰牧骑的整体概述,交代这个基层文艺组织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同时针对杭锦旗乌兰牧骑的原创作品进行分类整理,着重对不同时期戏剧类节目的创作和发展加以梳理分析,更宏观的了解到杭锦旗乌兰牧骑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和风格特征。通过第一章对以上信息的概述为读者展现一个更直观、更立体的杭锦旗乌兰牧骑形象,也为后续《阿拉腾鸿达嘎》的作品分析提供背景支撑。论文的第二部分进入到对杭锦旗乌兰牧骑具体作品的分析,笔者以杭锦旗乌兰牧骑创作的《阿拉腾鸿达嘎》这一戏剧作品为例进行概述分析。首先通过对作品的概述为读者阐述这部作品成为乌兰牧骑原创作品研究案例的原因,而后通过《阿拉腾鸿达嘎》的剧本进行整体分析,对包括故事情节创作和人物角色设置这些内容加以研究分析,总结出在前期的文本创作中所体现出的风格特点。本章旨在通过对作品进行整体概述让观众对作品的风格有一些宏观的了解。《阿拉腾鸿达嘎》做为一部极具“乌兰牧骑”风格的戏剧作品,出创作内容外,其舞台展现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接下来第三章的内容中将对此展开具体的论述。一部戏剧作品除了在前期剧本上的创作至关重要外,后期舞台呈现的设计也占据作品创作的重要比重。因此紧接着在第三部分则聚焦于作品后期的舞台呈现设计。其中包括对于的舞美设计、音乐创作和表演风格这三点内容。这三方面的设计和前期剧本创作的风格一样,都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但同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中又独具现代化风格,让观众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至于枯燥无味,故以艺术美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探究,分析其中缘由。《阿拉腾鸿达嘎》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乌兰牧骑戏剧创作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为一个基层文艺组织,必须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群众需求进行创作,这样作品才能形成独特的乌兰牧骑式风格魅力。因此在最后一章在探讨乌兰牧骑创作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对前三章的内容进行整理,旨在总结出乌兰牧骑创作文艺作品的经验和启发,对乌兰牧骑的指导思想和创作风格进行具体的阐述和总结。对于怎样的戏剧作品才是适合乌兰牧骑这一疑问,通过对这四章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乌兰牧骑作为创作者必须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并在创作中采取扬长避短的创作手段。同时需要明确乌兰牧骑的功能和宗旨,保留乌兰牧骑本地艺术特色的同时不断的学习借鉴其他的优秀文化。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创作出具备独特风格艺术作品,而这正是乌兰牧骑作品的创作标准。也正是本文对乌兰牧骑戏剧类节目展开讨论的研究意义。

付娣[5](2020)在《现代城市壁画的地域性表现研究 ——以万达酒店壁画为例》文中提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阻隔了城市地域文脉的发展。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取决于这座城市的特色,这种特色除了其山川地貌和楼宇街区以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凝聚着地域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公共艺术作品。现代城市壁画是一个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分支,因其巨大的内涵和外延,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地理风貌、精神特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城市壁画大致包括广场壁画、地铁壁画、街头壁画、酒店壁画等。其中酒店壁画属于室内壁画,壁画与室内空间的完美结合既是壁画创作的目标,也是室内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酒店是外来游客参访一座城市首要接触的场所,酒店壁画成为向外来游客展现本地区城市特色的绝佳窗口,而这种城市的特色必然要从本土的地域文化中去汲取和提炼,因此对壁画地域性的研究也尤为重要。分布于各个城市商业中心的万达酒店,在酒店设计中十分注重利用酒店大堂壁画去展现所在城市和地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运用壁画艺术表现地域文化方面极具代表性。万达酒店壁画不但充分挖掘各个地域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历史素材,而且从壁画的语言形式、材料的应用和制作的工艺等方面都尽力去体现地域的独特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域城市十余幅万达酒店壁画的考察研究,从对壁画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当地历史文化、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及城市精神的提炼和对材料及形式与语言的把握应用,试图解读地域文化在壁画创作中的价值,发掘壁画创作中对素材的语言转换应用方法,以及民族民间美术及工艺技艺等在提升城市壁画艺术价值中的独特魅力。从而进一步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黄静[6](2020)在《地域文化视域下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设计研发探究》文中认为内蒙古地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几千年来,内蒙古地区集聚的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独特的地域艺术,展现内蒙古地区以及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从内蒙古地区地域性文化艺术的风貌以及艺术成果足以看出,内蒙古地域文化内涵之丰厚,艺术魅力独具神韵。通过探索内蒙古自身文化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审美特质,汇聚成为内蒙古地区地域文化的全貌。内蒙古地域文化艺术的审美成就,有待全面的考察和探究,内蒙古博物院作为内蒙古地区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历史的使命,收藏着数十万计浓缩了博大精深文化的珍贵藏品。文物历史厚重、艺术价值丰富多彩,笔者在经历了持续的文化探寻和追溯之后,将内蒙古地域文化与内蒙古博物院珍贵馆藏融合这一新视角的创新设计理念,应用于内蒙古博物院的衍生品设计创作之中。博物馆衍生品是传播、展示博物馆文化特色的核心内容。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兴起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潮,博物馆对于衍生品的需求得以有效激发,博物馆衍生品设计既能宣扬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又能新开拓,期望运用衍生品的创新视角设计再现内蒙古博物院馆藏品的文化内涵,目的是能够将内蒙古地域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并让更多人了解。基于此理念,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博物院大量馆藏品的文化元素挖掘工作,试图用现代和国际共同语言诠释内蒙古区域历史以及文化传承。本文将内蒙古博物院馆藏品与内蒙古地域文化二者结合,进行衍生品的设计创作,得出如何在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的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这一新视角的设计新思维开拓。笔者通过对该领域的基础设计方法、前期调研以及对内蒙古地域文化的把握,寻找探求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设计研发的新方向,定义和创新衍生品品类。它以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为核心载体,提取区域文化价值,力求深度挖掘和拓展内蒙古博物院馆藏品的文化和历史的核心价值,并再现地域独有的文化元素,进行匠心独具的艺术设计。研发符合当下大众审美文化所蕴含艺术价值的衍生品,通过衍生品的设计与内蒙古地域文化的传播实现完美的沟通意义。本文所谈的博物馆衍生品设计,是通过对内蒙古地域文化进行系统要素整合、分析与提炼,获取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衍生品设计的新视角以及创意设计的新方法,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完成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设计的探究与研发,是本文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核心内容。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的设计研发,从内蒙古地域文化视域为出发点,力求探析具有少数民族独特地域特征的博物馆衍生品设计开发的定位及构思、原则及方法,以提升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的独特文化价值,同时也可为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衍生品的设计研发提供设计思维体系。

罗芳春[7](2019)在《《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福乐智慧》是公元十一世纪我国宋朝时期,由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用古代维吾尔语写成的一部长诗。诗作完成后,优素甫把它献给了当时的执政者,执政者对此高度评价,并把它作为治世智慧,因此优素甫也获得了哈斯·哈吉甫(御前侍臣)的称号。《福乐智慧》是一部劝诫式长诗,主要人物有四位:国王日出、大臣月圆、月圆之子贤明、修道士觉醒,长诗通过这四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辩论,阐述了安邦治国的政治主张以及“幸福”“善德”“知识”“智慧”等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福乐智慧》是一部献给统治者的劝诫长诗,其思想体系复杂,哲理性强。为了达到劝诫的效果,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诗性隐喻,为这部哲理劝诫作品增添了几分活力,也强化了劝诫的现实效果。在中国古代诗作中,隐喻是一种与诗相通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宋朝时期的一部长诗,隐喻性的特点在《福乐智慧》中表现尤为突出。那么作为《福乐智慧》中最为显着的特点,诗性隐喻在《福乐智慧》中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福乐智慧》中独特的诗性隐喻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究竟来自何处?诗性隐喻运用在长诗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期望回答以上问题。同时,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分析在理论上有利于深化《福乐智慧》的研究,在实践上有利于促进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以《福乐智慧》中大量的诗性隐喻为语料,以体验哲学为理论框架,以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诗性隐喻、体验性等为指导,对《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探究,发现了《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认知规律及影响因素。第一,《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整合模式。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以及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以丰富的实例阐释《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其体现的认知规律。具体结论为:(1)《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是在身体、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基础上产生的;(2)《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分类有结构诗性隐喻、本体诗性隐喻和方位诗性隐喻;(3)《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整合模式有单一式,镜像式,单域式以及双域式四类模式。第二,《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源域取象分布。《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是人们在实践中身体与环境互动的产物。通过对《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可以看出喻体的主要分布情况,《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源域的取象以人与人体为主,动物及其毛羽次之,自然现象、运动方向和山川河流等自然界中的物质数量也不容小觑,这反映出《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体验认知过程是以自身及自身运动、空间方位、自然界取象为主的思维规律。第三,《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生成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生成因素统计分析有如下发现:(1)人体隐喻化认知方式始于人们对人体本身及其器官的认知体验,以此投射于抽象复杂的认知域。因此,人和人体的认知经验成为《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生成因素之一。(2)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认识环境,适应环境,由此积累的对于自然的认知体验构成认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自然万物成为《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生成的另一因素。(3)《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福乐智慧》中的诗性隐喻并非是客观现实的客观体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视角和态度。总之,《福乐智慧》中的诗性隐喻符合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洞察自身奥妙,身体构造为尺度,以观察天地万物,自然变化为参照,形成情感、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感悟体验。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本文无论是在语料选择还是理论分析上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会进一步充实语料,进一步丰富研究,提高认知语言学理论水平,在诗性隐喻的研究上能够更加深入。也希望藉此为语言学的发展尽其所能,在实践上为我国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尽一份力,进而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宣贻[8](2019)在《红山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生活》是培养高中生文化自信的必修课,怎样讲好《文化生活》是教师苦苦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在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到赤峰市克旗中学和呼和浩特市中学听了许多老师的课,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将当地的文化资源融入《文化生活》的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选择了家乡的红山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本土文化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生活》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将红山文化资源应用在高中《文化生活》教学中,既能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政治教学的亲和力,使得课堂教学更符合“三贴近”原则,又能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爱国意识,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笔者运用学校对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阅读了有关红山文化的研究文献,对当前红山文化资源在赤峰地区高中《文化生活》中运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采访当地教师,听取了他们的看法和建议,采用实证分析法对红山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出红山文化融入《文化生活》的教案并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加以运用。实践证明,将红山文化资源运用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陈秀芳[9](2019)在《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42年由阳翰生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塞上风云》以来,蒙古族电影在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中一直处于领军地位,其中的儿童题材电影在蒙古族电影中又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到目前为止,已有20余部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其中《赛音玛吉克的儿子》《绿草地》《寻找那达慕》《锡林郭勒·汶川》《骏马少年》《蓝学校》《乌珠穆沁的孩子》等影片获得过国内外近20个奖项。这些影片在叙事内容与叙事方式上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儿童题材电影相比较,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但是国内到目前为止还少有人对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作出系统的梳理研究。因此,本论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结合电影叙事学理论和蒙古族民俗文化对蒙古族儿童题材影片进行深入分析阐释。本论文的研究总共分为三个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结合目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的讨论对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概念做了明确界定,并按照时间顺序将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划分为初创时期、传承和开拓时期、转折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五个阶段,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与总结。论文的第二部分从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空间设计等四个方面对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内容进行论述。论文的第三部分从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视点、叙事结构、影像叙事、声音叙事等四个方面对影片的叙事方式进行论述。

张诺增尕玛[10](2019)在《田野·文本·口述 ——海西地区《格萨尔》文化与传播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民间的口头文学的史诗《格萨尔》,承载着族群的记忆。在传承民族传统和历史、构建族群记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族荣誉感和文化认同在《格萨尔》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它反映了古代藏族社会的面貌,体现了民族精神,并被集体民众所认可且世代传唱。本论文以海西地区为研究区域,主要应用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法。以丰富的民间口传资料、风物遗迹、民间信仰为考察对象,梳理并探究了这一区域《格萨尔》文化的传承脉络和传播特点。并将《格萨尔》总体上视为海西地区族群对自身集体记忆的历史表述,并基于这一认识探讨族群如何通过《格萨尔》史诗的历史叙事生成,维持和延续文化认同。本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来进行论述,在绪论部分主要叙述了选题的缘由及其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与选题的研究方法等。第一部分主要梳理海西地区族群的历史演变,对其人文地理环境、宗教风俗文化、以及对产生《格萨尔》的社会历史背景等进行了概括论述。第二部分论述《格萨尔》史诗在海西地区的传承状态,主要以说唱艺人的口头传承、手抄本的流传、大众传播时代下的《格萨尔》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此作为海西地区族群文化认同、产生和延续的基础。第三部分从《格萨尔》“文本”出发,以历史文献记载、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相互印证的方式来呈现出族群记忆的再续性。第四部分是在蒙藏杂居的历史语境下,史诗《格萨尔》在海西地区的传播和发展特点。主要从传承形式、地域性特点、本土化的变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再创草原文化的辉煌灿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创草原文化的辉煌灿烂(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中国舞剧发展史中的少数民族舞剧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舞剧的研究
        三、关于少数民族舞蹈及其创作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创作发展流变
    第一节 少数民族舞剧的初创
        一、少数民族舞剧的革命历史题材之先河
        二、少数民族舞剧的民间风格奠定
    第二节 以民间传说弘扬民族情怀
        一、舞剧语言形态多样化追求下的创作选择
        二、对中华民族共有品质的赞颂讴歌
    第三节 以抗争外敌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少数民族的反抗史诗
        二、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御外敌
    第四节 以现实命运凝聚民族共同体
        一、民族集体记忆的不断深化
        二、为“脱贫攻坚”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第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语言的系统建构
    第一节 独特的民族舞剧语言形态建构的必要性
        一、对“根性”的坚守与科学化传承的道路
        二、少数民族舞剧语言自身的独立与体系化要求
        三、继承发展“优质基因”
    第二节 少数民族舞剧语言建构的操作方法
        一、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新的舞蹈
        二、运用与发展民族传统的表现形式
        三、语言形态的兼收并蓄与多重组合
    第三节 原生舞蹈语言在舞剧表意中的有效性及多意性
        一、有效性——描绘民族风格
        二、多意性——不断发展着的民族精神
        三、少数民族舞蹈表意功能得到极大加强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的多样化发展样态
    第一节 多元化的创作局面全面铺开
        一、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的“第一方阵”
        二、多个少数民族的舞剧创作开始起步
    第二节 多样化的新型舞剧结构方式
        一、《阿诗玛》:“诗化色块结构”与“立体交响式编舞”
        二、《东归的大雁》:回旋曲式的舞剧结构设计
        三、《妈勒访天边》:舞蹈与意境齐头并进
        四、《草原英雄小姐妹》:当代视角与多重空间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多样化的民族舞剧风格呈现
        一、体现各族人民的文化诉求及共同的文化记忆
        二、“各美其美”与“多元和谐”
        三、民族舞剧风格多样化不断提升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把握
    第一节 少数民族舞剧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一、舞剧创作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二、舞剧演出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第二节 “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文化认同
        一、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
        二、建构主旋律话语
        三、建构对外开放话语
        四、建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话语
结语
附录:中国少数民族舞剧主要作品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蒙古族题材电影叙事的商业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中华民族”、“民族”、“少数民族”概念的梳理
        二、 “少数民族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的相关辨析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文献数据分析
        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相关研究文献简要分析
        三、蒙古族题材电影不同角度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叙事方式的结构化安排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商业性探索
    第二节 经典商业叙事结构的运用
    第三节 叙述者与视点
        一、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
        二、第一人称“我”者叙述
第二章 民族色彩中视听语言的提炼
    第一节 镜头语言商业化运用
    第二节 民族特色声音元素应用
        一、蒙古族特色的民歌和民族配乐
        二、音响的使用
    第三节 独特的“草原”叙事
        一、草原叙事概述
        二、叙事空间与空间叙事之间的关系
        三、草原意象叙事应用
        四、“马”:鲜明的视听元素
第三章 主题叙事模式化与商业化叙事创新结合
    第一节 亲情的温暖与守护
    第二节 家庭的裂变与抉择
    第三节 史诗题材的搬演
    第四节 哲理性主题的探索
第四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发展困境与突破之路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近年来的发展困境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突破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二)创新之处
    (三)相关文献综述
        1.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2.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1.样本选取
        2.类目建构
一、改革开放至今主流媒体“多元一体”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话语特征分析
    (一)一脉相承的政府话语主体和平等报道视角
        1.关注政府政策动向,转引权威声音
        2.报道视角平等客观,近景镜头拉进距离
        3.多元素叙事再现,和谐一体互动
    (二)与时俱进的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和内容形式
        1.首发渠道:逐渐重视线上渠道
        2.报道体裁:偏好消息报道,偶见新意互动
        3.内容形式:侧重文字灌输,多模态尚不显着
    (三)话语导向因时而变:从多元到共性,从政治认同到文化共生
        1.1978-1990年国家认同发展期:社会生活改善,政治认同互信
        2.1991-2013年国家认同充实期:文化认同凸显,受助者变为互助者
        3.2014年至今国家认同巩固期:厘清多元一体,铸牢五个认同
    (四)典型案例分析
二、新时代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策略分析
    (一)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
    (二)渠道与受众匹配度、话语渠道融合度尚不显着
    (三)文化认同待凸显,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
三、把握政治沟通规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一)沟通机制融合:打造多层次交流平台
    (二)沟通渠道融合:官方与自媒体联动,传播主体多元化
    (三)沟通话语融合:“滴灌式”讲故事,多模态直观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
附录1:1978-2021年1月31日《内蒙古日报》关于“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报道
致谢

(4)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戏剧作品初探 ——以杭锦旗《阿拉腾鸿达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 乌兰牧骑创作发展方向
        (二) 民间文化传承发展方向
    四、文献综述
        (一) 乌兰牧骑文化分析相关研究
        (二) 乌兰牧骑作品分析相关研究
        (三) 戏剧艺术相关研究资料
        (四) 乌兰牧骑传承和保护研究
    五、研究问题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界定
    八、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杭锦旗乌兰牧骑
    第一节 鄂尔多斯杭锦旗概述
    第二节 杭锦旗乌兰牧骑概述
        一、建立与发展
        二、现状与发展
    第三节 杭锦旗乌兰牧骑艺术形式
        一、歌曲类作品
        二、器乐类作品
        三、舞蹈类作品
        四、语言类作品
    第四节 杭锦旗乌兰牧骑戏剧发展
        一、萌芽期
        二、发展期
        三、转型期
第二章 《阿拉腾鸿达嘎》的艺术整体分析
    第一节 《阿拉腾鸿达嘎》戏剧作品概述
        一、作品前身
        二、作品创作
        三、作品成果
    第二节 《阿拉腾鸿达嘎》戏剧文本分析
        一、戏剧剧本概述
        二、戏剧故事情节
        三、戏剧角色设置
第三章 《阿拉腾鸿达嘎》的艺术美学分析
    第一节 朴实的表演风格
        一、肢体语言
        二、舞蹈设计
    第二节 特色的音乐创作
        一、主题音乐
        二、人物音乐
    第三节 非写实的舞美设计
        一、布景设计
        二、服装特色
        三、道具创新
第四章 从《阿拉腾鸿达嘎》看乌兰牧骑创作与发展
    第一节 乌兰牧骑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
        二、北京文艺座谈会
        三、“量体裁衣”的进行文艺创作
    第二节 内蒙古乌兰牧骑的创作启发
        一、文艺创作取自民间
        二、文艺成果服务民众
        三、文艺主题顺应时代
    第三节 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报纸文章类
    四、学位论文类
附件一 《阿拉腾鸿达嘎》汉语剧本
    序幕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第六幕
    尾声
附件二 笔者采访内容记录整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现代城市壁画的地域性表现研究 ——以万达酒店壁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现代城市壁画地域性特征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壁画和现代壁画
        (二)地域性和地域文化
    二、现代城市壁画概述
        (一)壁画发展历史
        (二)现代城市壁画及类型
        (三)现代城市壁画特征
    三、现代城市壁画的地域性体现价值
        (一)现代城市壁画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二)现代城市壁画的地域性价值
        (三)小结
第三章 现代城市壁画中地域性特征的体现方法及策略
    一、抽象文化的物象转化
        (一)城市意象具象化
        (二)城市精神符号化
    二、地域性壁画要素在壁画创作中的应用
        (一)题材元素的提取
        (二)材质语言的运用
        (三)色调与环境的协调
    三、地域工艺美术在壁画创作中的体现
        (一)地域性民间美术图形符号的参与
        (二)地域性工艺技艺的应用
        (三)地域性审美的表达和提升
第四章 地域文化在万达酒店壁画中的艺术彰显
    一、万达酒店发展
    二、万达酒店壁画风采
    三、万达酒店壁画设计重点案例分析
        (一)彩玉浮雕,东湖盛景——武汉万达瑞华酒店
        (二)红山文化——赤峰万达嘉华酒店
        (三)丝路文化——兰州万达文华酒店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地域文化视域下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设计研发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内容及方法
        0.2.1 研究内容
        0.2.2 研究方法
    0.3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0.3.1 研究难点
        0.3.2 创新点
    0.4 本领域相关专题设计动态分析
        0.4.1 相对成熟的国外现状
        0.4.2 积极探索的国内现状
        0.4.3 萌芽崛起的少数民族地区现状
    0.5 文献综述及研究框架
        0.5.1 文献综述
        0.5.2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地域文化与衍生品设计理论概述
    1.1 地域文化
        1.1.1 地域文化
        1.1.2 地域文化的优势
        1.1.3 地域文化的特征
    1.2 内蒙古地域文化
        1.2.1 内蒙古地域文化的脉络演变
        1.2.2 内蒙古地域文化的审美特质
        1.2.3 内蒙古地域文化的独特地位
    1.3 设计相关理论探析
        1.3.1 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1.3.2 博物馆衍生品的内涵界定
        1.3.3 博物馆衍生品的特征分析
    1.4 地域文化驱动衍生品设计研发
        1.4.1 文化情节驱动衍生品研发
        1.4.2 地域文化驱动衍生品创新
        1.4.3 地域文化融入衍生品设计的启示
第二章 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设计前期调研
    2.1 内蒙古博物院地域性艺术资源
        2.1.1 吐萼扬华青铜艺术
        2.1.2 大漠瑰宝岩画艺术
        2.1.3 文明曙光红山文化
        2.1.4 绚丽丰厚草原艺术
    2.2 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现状调查分析
        2.2.1 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现状分析
        2.2.2 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受众行为分析
        2.2.3 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3 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之生存空间探析
        2.3.1 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设计研发的机遇与挑战
        2.3.2 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设计研发的发展空间探索
        2.3.3 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设计研发的艺术价值探析
第三章 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设计流程探索
    3.1 设计原则
        3.1.1 地域创新文化深度
        3.1.2 审美特质经济实用
        3.1.3 品牌系列化零为整
        3.1.4 环保时尚绿色设计
    3.2 设计方法
        3.2.1 形的提取
        3.2.2 意的衍变
        3.2.3 文化的感悟与传承
        3.2.4 新奇趣味融入设计
    3.3 设计定位与构思
        3.3.1 设计定位
        3.3.2 设计目标
        3.3.3 设计构思
        3.3.4 头脑风暴
    3.4 设计表现与制作
        3.4.1 草图表现
        3.4.2 创作风格
        3.4.3 作品打样
        3.4.4 设计评价
第四章 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设计实践探究
    4.1 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视觉设计
        4.1.1 视觉标识设计
        4.1.2 视觉设计应用
    4.2 吐萼扬华——青铜艺术系列衍生品
        4.2.1 设计元素来源
        4.2.2 设计过程
        4.2.3 衍生品设计展示
    4.3 大漠瑰宝—岩画艺术系列衍生品
        4.3.1 内蒙古神兽岩画与《山海经》
        4.3.2 匈奴风格岩画系列衍生品
        4.3.3 蒙古族抽象岩画系列衍生品
    4.4 文明曙光——红山文化系列衍生品
        4.4.1 设计元素来源
        4.4.2 衍生品效果图
    4.5 绚丽丰厚——草原艺术系列衍生品
        4.5.1 设计元素来源
        4.5.2 衍生品设计展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定位
    1.2 研究对象
    1.3 选题缘由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福乐智慧》简介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
    3.2 Lakoff和Turner的诗性隐喻
    3.3 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
    3.4 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性
    3.5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整合模式
    4.1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构建基础
        4.1.1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构建的身体基础
        4.1.2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构建的环境基础
        4.1.3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构建的文化基础
    4.2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分类
        4.2.1 《福乐智慧》中的结构诗性隐喻
        4.2.2 《福乐智慧》中的本体诗性隐喻
        4.2.3 《福乐智慧》中的方位诗性隐喻
    4.3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整合模式
        4.3.1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单一式整合网络
        4.3.2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镜像式整合网络
        4.3.3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单域式整合网络
        4.3.4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双域式整合网络
第五章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源域的取象分布
    5.1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始源域分类
        5.1.1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始源域分类
        5.1.2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始源域和K(?)vecses分类对比
    5.2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源域的取象
        5.2.1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取象于人与人体
        5.2.2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取象于动物
        5.2.3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取象于自然界
        5.2.4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取象于身体动作和空间
第六章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生成因素:人和人体
    6.1 《福乐智慧》中“人”的诗性隐喻
        6.1.1 《福乐智慧》中国王“日出”的诗性隐喻
        6.1.2 《福乐智慧》中“君主”的诗性隐喻
    6.2 《福乐智慧》中“人体”的诗性隐喻
        6.2.1 《福乐智慧》中“人心”的诗性隐喻
        6.2.2 《福乐智慧》中“面庞”的诗性隐喻
        6.2.3 《福乐智慧》中“头发”“胡须” “牙齿”的诗性隐喻
    6.3 《福乐智慧》中的通感类诗性隐喻
        6.3.1 《福乐智慧》中触觉范畴的诗性隐喻
        6.3.2 《福乐智慧》中视觉范畴的诗性隐喻
        6.3.3 《福乐智慧》中味觉范畴的诗性隐喻
        6.3.4 《福乐智慧》中嗅觉范畴的诗性隐喻
第七章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生成因素:自然万物
    7.1 《福乐智慧》中天体的诗性隐喻
        7.1.1 《福乐智慧》中“太阳”的诗性隐喻
        7.1.2 《福乐智慧》中“月亮”的诗性隐喻
    7.2 《福乐智慧》中“日出”和“日落”景象的诗性隐喻
        7.2.1 《福乐智慧》中“日出”景象的诗性隐喻
        7.2.2 《福乐智慧》中“日落”景象的诗性隐喻
    7.3 《福乐智慧》中动物的诗性隐喻
        7.3.1 《福乐智慧》中“狼”的诗性隐喻
        7.3.2 《福乐智慧》中“羊”的诗性隐喻
        7.3.3 《福乐智慧》中“骆驼”的诗性隐喻
        7.3.4 《福乐智慧》中“牛”的诗性隐喻
        7.3.5 《福乐智慧》中“鹰”的诗性隐喻
        7.3.6 《福乐智慧》中“羚羊”的诗性隐喻
        7.3.7 《福乐智慧》中“狮子”的诗性隐喻
    7.4 《福乐智慧》中物体的诗性隐喻
        7.4.1 《福乐智慧》中“弓箭”的诗性隐喻
        7.4.2 《福乐智慧》中“圆球”的诗性隐喻
        7.4.3 《福乐智慧》中“大刀”和“三脚発”的诗性隐喻
        7.4.4 《福乐智慧》中“麝香”和“龙脑香”的诗性隐喻
第八章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生成因素:性别和人生观
    8.1 《福乐智慧》中性别的诗性隐喻
        8.1.1 《福乐智慧》中男性的诗性隐喻
        8.1.2 《福乐智慧》中女性的诗性隐喻
    8.2 《福乐智慧》中人生观的诗性隐喻
        8.2.1 《福乐智慧》中“幸运”的诗性隐喻
        8.2.2 《福乐智慧》中“世界”的诗性隐喻
        8.2.3 《福乐智慧》中“梦”的诗性隐喻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发现
    9.2 研究结论
    9.3 研究创新
    9.4 研究局限性
    9.5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I 《福乐智慧》汉文全译本结构
附录II 《福乐智慧》维吾尔文诗体今译本示例(824-835行)
附录III 《福乐智慧》维吾尔文国际音标转写示例(824-835行)
附录IV 《福乐智慧》汉文全译本示例(824-835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红山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红山文化资源及其在《文化生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相关概念
        1.文化资源
        2.本土文化资源
        3.红山文化
    (二)红山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
        2.有利于教师开展《文化生活》的教学
        3.有利于充实《文化生活》的教学内容
        4.传播红山文化实质上就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红山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状况
    (一)《文化生活》教学中红山文化资源运用的调查
    (二)《文化生活》教学中运用红山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三、红山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一)红山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红山文化导入课堂教学
        2.结合教材内容把红山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红山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4.巧用红山文化进行教学评价
    (二)红山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运用
        1.观看文化类节目
        2.创设文化活动
        3.组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志愿活动等
    (三)《文化生活》课教学中运用红山文化资源的反思
        1.红山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运用的收获
        2.红山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提升红山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运用水平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9)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概述
    (一)“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概念界定
    (二)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
二、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内容
    (一)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主题类别
    (二)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人物形象
    (三)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情节设置
    (四)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空间设计
三、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方式
    (一)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视点
    (二)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结构
    (三)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影像叙事
    (四)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声音叙事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10)田野·文本·口述 ——海西地区《格萨尔》文化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其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其现状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海西族群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海西地区的人文自然环境
    第二节 海西地区的宗教风俗文化
第二章 口头与文本:海西地区《格萨尔》史诗的传承形式
    第一节 《格萨(斯)尔》说唱艺人的口头传承
    第二节 海西地区流传的《格萨尔》手抄本
    第三节 大众传播时代下的《格萨尔》文化资源
第三章 “历史记忆”:海西地区史诗《格萨尔》的风物遗迹
    第一节 天峻县新源镇“关角智合崆”地名辨析
    第二节 天峻县快尔玛乡“雅孜红城”遗迹
    第三节 都兰县沟里乡“辛巴”魂命山
    小结
第四章 史诗《格萨尔》在海西地区的传播特征
    第一节 地域性:《霍岭大战》语境下的《格萨尔》风物遗迹
    第二节 本土化:蒙藏杂居地区《格萨尔》的传播与变异
    第三节 滞后性:缺乏利用大众媒体带动格萨尔文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资料)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与各类奖项
致谢

四、再创草原文化的辉煌灿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D]. 潘力维.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蒙古族题材电影叙事的商业化策略研究[D]. 王霄.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D]. 王佳媛.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戏剧作品初探 ——以杭锦旗《阿拉腾鸿达嘎》为例[D]. 王馨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现代城市壁画的地域性表现研究 ——以万达酒店壁画为例[D]. 付娣.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6]地域文化视域下内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设计研发探究[D]. 黄静.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D]. 罗芳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红山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王宣贻.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9]蒙古族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D]. 陈秀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10]田野·文本·口述 ——海西地区《格萨尔》文化与传播研究[D]. 张诺增尕玛.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再现草原文化的辉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