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白质挫伤一例

外伤性白质挫伤一例

一、外伤性脑白质挫伤1例(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黄文静[2](2021)在《mTBI急性期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与神经心理学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价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急性期大脑灰质结构和功能连接异常以及脑白质结构和网络连通性改变,探讨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与神经心理学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43例急性期(伤后7天)mTBI患者以及37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评价灰质体积(grey matter volume,GMV)改变,基于种子点的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改变,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研究大脑白质结构改变,对全脑纤维束进行概率性追踪并构建一个基于脑白质的结构网络,基于脑网络的统计分析软件(networkbased statistic,NBS)分析组间不同脑区间连接是否具有差异。使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被试间的结构和功能差异,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探索mTBI组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参数值与神经心理学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比于对照组,mTBI组的左侧海马旁回和左侧眶部额上回的GMV增加,以左侧海马旁回作为种子点,发现左侧海马旁回与左侧额中回和左侧枕上回的FC增强,FC减低区域出现在右侧颞上回颞极和右侧补充运动区。DTI研究发现mTBI组脑内大部分纤维束的FA值增加,mTBI组结构网络的层级性增加、度中心性和节点效率减低、节点最短路径长度增加,rich-club子网络连接减低;mTBI组存在网络复合属性显着减低的子网络。此外,mTBI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减低(P<0.001)、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增加(P=0.001),并且左侧海马旁回的GMV改变与MMSE得分呈正相关(r=0.363,P=0.017),与SDS得分呈负相关(r=-0.351,P=0.021);右侧枕中回的度中心性和节点效率与SDS得分呈正相关;节点路径长度与SDS得分呈负相关;rich-club连接强度与MMSE得分呈正相关(r=0.436,P=0.004)。结论:急性期mTBI组左侧海马旁回的VBM增加,右侧枕中回的节点属性发生改变,rich-club连接强度减低,这些改变可以作为潜在的影像生物标记物,有助于提高对急性期mTBI患者认知功能减退和抑郁症状的理解。

蒋暑雨[3](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张一平[4](2014)在《颅脑外伤首诊CT扫描假阴性23例漏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分析颅脑外伤首次CT扫描假阴性的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CT检查假阴性脑外伤患者的影像资料23例,总结其漏诊原因。结果额叶眶回、直回及颞极挫伤漏诊11例(47.8%),少量急性硬膜下血肿5例(21.7%),白质轴索损伤2例(8.7%),外伤性脑梗死2例(8.7%),顶叶轻度挫伤1例(4.3%)。结论 CT扫描时机偏差、常规CT扫描的局限性及早期征象不典型等是造成漏诊及误诊的主要原因。

张春雷,王玉海,蔡桑,杨理坤,朱军,王剑超,陈磊,李敏,陈卫良,蔡学见[5](2012)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将45例头颅CT诊断为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入院后即行颅内压(ICP)监测,依据ICP初始值确定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分型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对开颅手术者术前及术后ICP值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 45例中33例ICP初始值>35mmHg,其中31例行开颅手术,1例因ICP过高放弃手术,1例经甘露醇脱水后ICP稳定在30mmHg以下而行保守治疗,死亡18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2例,中残2例,良好8例;初始ICP>25~35mmHg者6例,其中3例行开颅手术,植物生存1例,中残1例,良好4例;初始ICP15~25 mmHg者6例,均保守治疗,植物生存1例,良好5例。开颅前后ICP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据ICP初始值,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可以分为重度颅高压型(ICP>35mmHg),中度颅高压型(ICP>25~35mmHg),轻度颅高压型(ICP15~25 mmHg);早期ICP监测对指导外伤性急性脑肿胀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杨烁慧,陆方,朱琼,杨赛,李晨,杨炯,詹松华[6](2012)在《创伤性脑白质损伤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创伤性脑白质损伤(W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创伤性脑外伤后经临床诊断有WMI的患者通过Philips 1.5TIntera Achieva MR扫描仪行常规MRI和DTI。后处理获得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纤维示踪成像三维图。根据T2WI及T2快速场回波图像,分别于WMI区域、同侧同名或对侧同名纤维束正常区域取感兴趣区,测量FA值和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脑外伤患者损伤脑白质中挫伤和出血、仅挫伤和仅出血区域三者之间的FA值(F=0.68,P>0.05)和ADC值(F=0.53,P>0.05)均未见明显不同。除仅出血区域的ADC值与对照区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05),挫伤和出血(t=9.72,P<0.05)、仅挫伤(t=8.28,P<0.05)和仅出血(t=5.44,P<0.05)区域的FA值较正常对照区域明显降低,挫伤和出血(t=4.71,P<0.05)、仅挫伤(t=4.81,P<0.05)的ADC值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纤维示踪成像显示损伤区域脑白质较正常区域稀疏、分离、缺失。结论:DTI技术能够显示患者WMI区域的异常改变,但ADC值对出血的判断有局限性。

张晓梅,王成文,张建年[7](2011)在《随访复查CT诊断不典型脑损伤》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和不典型脑损伤的CT表现,并评价随访CT复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诊未发现异常,随访复查CT诊断为迟发和不典型脑损伤改变55例的CT及临床资料,复查时间为2 h~3周,复查CT2~5次。结果 20例脑挫伤中,散在小点状高密度灶13例,小片状低密度灶7例;35例迟发性脑损伤中,脑肿胀19例,表现为外侧裂池变小消失,脑室变小、变形7例,轴索损伤3例,硬膜下血肿9,散在小血肿4例。结论 CT扫描对诊断脑损伤有重要价值,但对不典型脑损伤应高度警惕,CT随访复查是诊断不典型和迟发性脑损伤的重要手段。

陈洪,李强[8](2007)在《脑白质剪切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白质剪切伤的CT表现。方法:搜集12例经手术证实后的脑白质剪切伤的临床和CT表现,结合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脑白质剪切伤临床表现有特征性,但CT早期表现无特征性。扫描时间需与外伤后时间对应,外伤后时间越长,CT表现越来越具有特征性,特别是伤后24小时大部分CT表现具特征性。结论:CT检查是诊断脑白质剪切伤的有效方法,能结合临床24小时内作推测诊断。为临床治疗或手术提供有力依据和手术时间。

裘天仑,金国良,王晓明[9](2010)在《创伤性脑浅表大静脉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伤后脑浅表大静脉梗死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措施。方法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对74例脑浅表大静脉损伤按术中发现分为3组:1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局部脑挫伤和脑内血肿、急性硬模下血肿。2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局部脑挫伤和脑内血肿、急性硬模下血肿、损伤区颅骨骨折。3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损伤区颅骨骨折、急性硬模下血肿,无明显脑挫伤、脑内血肿,并按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疝情况分组。结果 1组28例,2组39例,3组7例,各组的损伤静脉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组和2组有37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3组有2例发生脑梗死。脑梗死与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疝均无关。结论脑浅表大静脉损伤主要由局部颅骨骨折或对冲伤、剪切伤所致,合并有脑挫伤时脑梗死多见,术中应注意保护受损脑浅表大静脉及周围的静脉网,及时清除颅内血肿,必要时大骨瓣充分减压,降低颅高压,术后注意稀释血液,防止受损静脉栓塞。

张永生,李威[10](2007)在《外伤性脑梗死47例CT诊断分析》文中指出

二、外伤性脑白质挫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脑白质挫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mTBI急性期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与神经心理学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应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mTBI的定义
        1.1.2 多模态fMRI在mTBI中的应用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神经心理学测试
    2.3 数据采集
        2.3.1 扫描仪器及方法
        2.3.2 扫描序列及参数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 基于VBM的3D-T1WI数据处理
        2.4.2 基于BOLD的rs-fMRI数据处理
        2.4.3 DTI数据处理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资料和神经心理学量表
    3.2 组间VBM差异以及与神经心理学量表的相关性
    3.3 组间基于种子点的FC差异
    3.4 组间DTI的分析结果
        3.4.1 基于TBSS的组间分析结果
        3.4.2 mTBI组大脑结构网络属性结果
        3.4.3 mTBI组大脑结构网络连边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mTBI的流行病学及急性期大脑生理和病理学改变
    4.2 mTBI急性期灰质结构和FC改变与认知和情绪的相关性
    4.3 mTBI急性期白质结构和网络改变与认知和情绪的相关性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结构和功能MRI预测脑震荡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6)创伤性脑白质损伤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后处理及数据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7)随访复查CT诊断不典型脑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脑挫伤
        2.1.1 点状或簇状稍高或高密度灶
        2.1.2 局灶小片状低密度灶
    2.2 迟发性脑损伤
        2.2.1 脑肿胀
        2.2.2 轴索损伤
        2.2.3 散在小血肿
        2.2.4 迟发性硬膜下血肿 (SDH)
3 讨论
    3.1 脑挫伤不典型表现的CT诊断
    3.2 迟发性脑损伤的CT诊断

(8)脑白质剪切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外伤性脑梗死47例CT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检查
    1.3 CT诊断与分型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1 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
    3.2 外伤性脑梗死的分型及临床预后关系
    3.3 Ⅳ型的分型原因及发生机制
    3.4 外伤性脑梗死的CT鉴别诊断

四、外伤性脑白质挫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mTBI急性期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与神经心理学关系的研究[D]. 黄文静. 兰州大学, 2021(12)
  •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颅脑外伤首诊CT扫描假阴性23例漏诊分析[J]. 张一平. 现代实用医学, 2014(05)
  • [5]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分型及治疗[J]. 张春雷,王玉海,蔡桑,杨理坤,朱军,王剑超,陈磊,李敏,陈卫良,蔡学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10)
  • [6]创伤性脑白质损伤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 杨烁慧,陆方,朱琼,杨赛,李晨,杨炯,詹松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03)
  • [7]随访复查CT诊断不典型脑损伤[J]. 张晓梅,王成文,张建年.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1(06)
  • [8]脑白质剪切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J]. 陈洪,李强. 中国民康医学, 2007(09)
  • [9]创伤性脑浅表大静脉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 裘天仑,金国良,王晓明. 中华医学杂志, 2010(21)
  • [10]外伤性脑梗死47例CT诊断分析[J]. 张永生,李威.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7(07)

标签:;  ;  ;  ;  ;  

外伤性白质挫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