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三届“希望杯”

我参加了三届“希望杯”

一、我参加了三届“希望杯”(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娜[1](2017)在《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文中研究指明再生产理论主要研究统治阶层与劳工阶层再生产,认为家庭阶层背景与学校教育能“自动符应”,强调阶层结构而非行动者的力量,没有考虑到阶层内部个体的差异性。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的教育政策,对中产阶层子女为主的白云小学和劳工阶层子女为主的蓝天小学进行田野调查,对20位母亲、4位父亲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利用场域、权力、符码理论探究中产阶层再生产如何在“国家支配教育实践”和中产阶层母亲“适应”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提出国家与中产阶层母亲同时发挥作用,兼具教育优势和教育风险,包含阶层惯习再生产和学业成就再生产的中国中产阶层再生产理论,即“新再生产”理论。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主要包括密集教育干预、教育选择、教育应对和教育参与。这四种教育卷入分别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家校合作政策的“家长责任”偏好相关。其中,前两种政策偏好具有明显的中产阶层性,契合中产阶层母亲的阶层惯习,给其子女带来潜在教育优势;“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对中产阶层和劳工阶层母亲均有利与弊,不具有中产阶层性;“家长责任”偏好反映某些中产阶层母亲的利益诉求,具有不完全的中产阶层性。田野调查发现,尽管两所个案小学的教育实践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教育改革政策支配下的教育实践具有弱国家、强市场、强家长的“家长主义”偏好。弱国家功能体现在两所小学的“教育功能”弱化、X市小学教育系统的“选拔功能”弱化;强市场功能体现在X市公办学校的就近入学制度、民办学校制度、课外补习场域的兴起与白云小学的“半精致型教育符码”;强家长责任体现在两所小学的家校合作制度。“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不仅要求家长“占有”资本,而且要求发挥个人能动性“有效激活”资本“适应”实践,才能实现阶层再生产。这使得教育获得主要依赖父母的资本和主体性,而不是学生的能力和努力,因而存在教育风险。面对“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大多数中产阶层母亲能“有效适应”。她们在情感资本的推动下,激活惯习、发挥主体性,采用各种策略激活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成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情感资本包括教育责任感、高教育期望、教育焦虑和教育操心,由女性的性别结构、中间层的社会地位、教育场域共同作用而成,主要被中产阶层母亲所占有,是她们成为新再生产行动者的根本动因。除此之外,惯习、场域和主体性都是中产阶层母亲教育卷入的动力因素。我国中产阶层再生产有先后进行的两条路径。第一,小学中年级以前以阶层惯习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教育责任感”的推动下,激活中等趣味、个性化性情、科学育儿偏好,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实施密集教育干预,培养孩子具有主体性且知识素养、兴趣特长、文化品位等全面发展;再选择表意性秩序相对开放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博放惯习”。劳工阶层母亲实施粗放教育干预,让孩子就读表意性秩序封闭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大众惯习”。第二,小学中、高年级以后以学业成就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较高“教育期望”的推动下,受被建构的中小学场域、母亲所在的“体制内工作”场域、“热知识”等影响,激活“苦行”性情、“非学校化”性情、风险意识,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选择优质而精致的补习班、“团课”等策略实施精约式教育应对;在“教育焦虑”的推动下,受地方性知识影响,激活“追求教育优势”性情、“阶层惯习排斥”性情,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以房择校、证书择班、考试择班进行教育选择;在“教育操心”的推动下,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以个人活动的形式参与学校教育,并使用与教师保持平等的不平等关系的策略进行教育参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有利于孩子学业成就再生产,但也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劳动阶层母亲因资本、惯习的影响,给孩子报低质或不报课外补习班、无力教育选择、消极教育参与,不利于孩子学业成就的获得,但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受我国升学制度的影响,阶层惯习与学业成就关联性不大,阶层惯习对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独立价值。然而,阶层内部存在差异性,并不是所有中产阶层母亲都能适应“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时间资本匮乏和居住位置偏远阻碍密集教育干预;“新型读书无用论”、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阻碍“精约式教育应对”;教师的专断权力,以家委会、信任为表现形式的集体社会资本的匮乏抑制参与学校教育;教育学类知识抑制参与家庭教育;孩子中等以下的学业资本量,母亲坚守师德惯习、重视知识惯习、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优越惯习阻碍与教师互动。其中,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使母亲成为反思性行动者、抵抗者。另外,激活资本未必产生教育利润,错过最佳时间、与教师保持绝对平等关系的激活资本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获得。这使得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多样性和风险性。因而,有必要增强学校教育功能、规范课外补习机构、弱化教育“分流”机制、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通过增加“国家责任”改变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以破解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阶层间义务教育不公平日益凸显、中产阶层子女学业负担日益沉重的难题。

任振朋[2](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发展演变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基于政策学理论,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和足球运动发展历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政策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政策的文本形式、数量、发文机构、主题、工具等几方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发展演变各个阶段以及整体发展特征和规律,并分析影响其发展演变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研究认为:在恢复调整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制定以服务于发展竞技足球为指导思想,忽视青少年足球发展规律,急功近利,缺乏政策系统长远规划。密集发展阶段,伴随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政策文本数量不断增多;作为青少年足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学体育工作逐渐回归教委,政策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在文本形式上“规划”“方案”类政策增多,政策制定目标由短期效应向长远计划转变;同时《教育法》、《体育法》的出台为青少年足球政策制定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从而使青少年足球政策工具更加具有强制性。逐渐完善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开展方式主要以校园足球为主,政策主体再次走向教育部领导(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小组)的单一发展模式;校园足球以“增进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任务,政策制定指导思想重新确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政策发展中,不断出台辅助、配套政策,使校园足球政策内容更加全面性、政策过程更加系统性。总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发展演变经历““恢复调整”“密集发展”“逐渐完善”三个阶段。通过对各个阶段青少年足球政策文本在政策数量、形式、主题、工具等方面差异对比分析,总结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演变规律。首先,政策主体呈现出由“单一—多元—单一”的发展演变模式;其次,政策制定指导思想从“服务于竞技足球”“服务于职业足球”到“健康第一,增进学生体质健康”转变;再者,政策主题从单一、片面的“竞赛、训练”到多元的“师资、场地器材、管理、安全保障、评估考核”等方面协同发展;最后,伴随着我国体育法制化建设,政策工具“强制性”不断加强。文章最后,总结、吸取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我国校园足球政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启示当下和未来校园足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汤志义[3](2015)在《闽台漆艺研究 ——以沈绍安家族及陈火庆、赖高山、王清霜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血脉相连,文化同根同祖,闽台漆艺与中华漆艺息息相关。闽台两地漆艺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征,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时期与伟大成就,为中华漆艺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闽台漆艺也都面临许多挑战和发展困境。本文努力站在历史与文化坐标上来审视,整体考察这一区域漆艺文化的生长历史、现状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与交融形态,深化认知和理解漆艺文化、闽台文化,中华文化深厚的传统与渊源。本文以沈绍安家族、陈火庆、赖高山、王清霜等闽台代表性漆艺家为中心,具体考察福建漆艺、福州脱胎漆器与台湾漆艺的历史渊源与区域文化背景,从历史发展、技艺传承、名家名作等方面剖析闽台漆艺的历史现状与艺术特征,通过比较论证闽台漆艺对中华漆艺传统的传承与变异,探讨闽台漆艺的文化价值及其对两岸文化交融与中华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与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对两岸漆艺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待。闽台漆艺是闽台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闽台两地漆艺既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又在各自的区域里形成独有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变异的内在动因及其表现形式充满了特别的意味,解读与剖析闽台漆艺的历史生长、形态演变与艺术意涵,以及两地漆艺交流互动的文化意义,是深入理解两岸文化、台湾文化与中华母体文化认同与回归、继承与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交融、文化自信、文化和谐具有现实与长远意义,同时亦期望藉此研究与两岸学者共同展开探讨,为学术繁荣添砖加瓦。

史青岳[4](2014)在《黑白琴键 多彩人生》文中指出我听过很多钢琴家演奏的不同风格的钢琴音乐会,其中孙晓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技艺精湛娴熟、音乐表现非常完美。通过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才发现她曾经代表中央音乐学院迎战第四届"金钟奖"全国钢琴比赛,获得了银奖(2004年),同时还获得乌克兰第三届吉列尔斯国际钢琴比赛"最佳乌克兰作品演奏奖"(2006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优秀伴奏奖"(2007年)等多项大奖;她是美国第59届Wideman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决赛的获奖者(2009年)曾在中

房作铭[5](2014)在《广东梅州足球发展兴衰原因调查与重振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梅州地区曾为各级国家队输送多名优秀足球运动员,在国内足坛享有一定的声誉。但在九十年代,由于诸多原因,梅州地区足球人才输送数量和青少年比赛成绩逐渐走向衰落,以致各级国家队很难见到梅州籍球员的身影。在我国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和梅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足球发展,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足球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梅州足球兴衰原因进行调查研究,然后运用SWOT对影响梅州足球运发展因素进行矩阵分析,得出梅州足球发展的中长期举措,并归纳出如下结论:1.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梅县强民体育会的推动下,梅州业余足球开展广泛,群众参与机会多,足球氛围好。这段时期梅州足球人才辈出,青少年比赛成绩好,是梅州足球高速发展时期。2.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梅州大量劳动力外迁以及“崇文重教”思想的影响下,导致从事业余足球的人数减少。另外,梅州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造成大量足球人才流失,师资力量薄弱,这段时期梅州足球走向衰落。梅州足球衰落原因也是梅州足球发展的威胁因素。3.梅州足球发展的优势是政府重视足球发展,成立了职业足球俱乐部和足球学校,同时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媒体加大足球工作的宣传,梅州足球重振指日可待。4.梅州足球发展的弱点是业余足球开展有待改善,足球参与条件有待提高,足球教练水平相对低下以及训练积极性有待提高。5.梅州足球发展的机会是社会对足球认识有所改变,大量支持梅州足球发展;足球文化受到重视和推广以及作为校园足球布局城市。

邵衡宁[6](2012)在《智慧妈妈出“险招”,“言之凿凿”送儿一路惊喜进清华》文中指出我的儿子张小林是一个阳光大男孩,他高一时就取得了大学保送资格;保送清华大学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清华大学最牛的班级姚班的一员;大三时成为世界级着名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先生的预研生,现在正在清华大学信息交叉学院读博一。身边总有人问:你儿子这么优秀,你是怎么培养的?其实,用我儿子的话说,他不过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菜鸟。如果非要说有什么

黄先勇,赖奇才,伍建兴[7](2012)在《中小学数学英才的发现及培养》文中研究说明数学英才是指在数学上具有非凡的才能、高智商有高创造力和领导才能的人,他们的主要特点是潜力,而不是成绩本身.教师可以通过全面性与及时性原则发现和选拔数学英才.制定适合数学英才发展的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如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善于自学和反思总结、乐于交流、追求严谨等),树立目标,立志成才.

铭孙[8](2012)在《“希望杯”二十年赞》文中提出今年"五一"期间,北京市"第十一届‘希望杯’钢琴比赛"在首都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二十年来,"希望杯"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每两年一次的赛事已是北京市最重要的钢琴赛事,也是广大的琴童与家长、热爱钢琴的人士、从教于社会的专业与业余钢琴教师最为期盼与看

李习凡[9](2011)在《重点中学精英式再生产机制的研究 ——以南京F学校为例》文中认为教育机会的配置与特定的社会制度安排以及受教育者的家庭背景存在紧密关联。在“教育决定命运”的社会流动逻辑下,教育获得对于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动将产生重大影响。故,本研究拟探讨社会结构层面的重点中学制度与个体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因素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获得产生何种影响?通过哪种机制发挥教育复制社会结构?这种机制对社会阶层的流动意味着什么?等等。在具体研究中,本文把教育不平等集中在重点中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空间场域中展开,以南京F中学为典型案例借助抽样调查技术手段来研究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的阶层配置、运作机制、社会功能及其影响等问题,尝试性揭示不同社会群体是如何通过重点中学这一特定的教育制度场域来实现社会结构的代际传承。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全文的导论部分,主要分析了研究重点中学精英再生产的背景与意义,特别指出这一研究对揭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阶层化现象的解释力,回顾了重点中学的制度变迁史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功能的变异,点明了此项研究所具有的潜在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此项研究的依据、方法与样本情况。最后,给出了本项研究的思路、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主要创新。第二章是对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的梳理。首先,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指出其理论发展、范式建构抑或经验研究上的进展。其次,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的理论资源,从社会流动的立足点来看到教育的社会功能问题,分析了“科尔曼报告”、“布劳-邓肯”的经验研究以及柯林斯的文凭社会的问题意识及其理论意义,并回顾了社会资本这一分析工具对教育再生产问题的研究。最后,回到中国自身的教育研究实践中去,分别从国内学术界开展的重点中学经验调查、学理思考等维度来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作者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强调以重点中学为研究对象的此项研究的潜在独特性。第三章探讨了重点中学入学选拔的社会机制,区分了公开考试、提前签约、与扩招三种选拔类型,通过典型范例说明入学选拔过程中各种社会性力量的介入和影响,指出了文化资本、政治资本、权力资本对重点中学入学选拔机制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此,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扩招录取典型了体现了重点中学入学选拔中的非公开性一面,也就是各种优势社会资源家庭通过非正常途径实现子女到F学校入学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资本、政治资本、权力资本在子女入学选拔中的作用机制。第四章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了F学校这一特殊场域对社会准精英培育过程的社会结构意义。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复制与再生产的特定的制度性载体,F学校无论是在对外交流还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校本课程传授上都独具特色,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环境造就了F学校学生明显高出其他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借助于F学校这一场域,入选者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使之在未来的竞争中已经占据了起跑线上的优势。换言之,借助于F学校的特定场域优势社会阶层全面实施对其继承人的再生产。第五章重在指出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后,F学校的毕业生到底展现出特殊优势:和其他学校相比,F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去向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国内其他中学以高考为中心的单一化升学途径,相反,只有不到10%的人需要参加高考,而其他人或者获得了出国留学机会,或者获得了保送国内大学的机会。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跨越或者承继父辈社会结构优势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为弱社会资本的能力导向型——天分加勤奋;其二为强社会资本的双重禀赋——天分加家庭背景;其三为强社会资本的先赋优势——以父辈优势弥补子辈劣势。较之于自致性因素,个体先赋性的家庭因素对其毕业前途的影响更为深远。第六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与讨论。就重点中学言,其不仅已经嵌入复杂的社会利益结构之中,而且也在日益制造中学教育中的制度化不平等;就代际流动而言,以“择类而教”为主体的重点中学更多的是扮演培育优势社会群体继承人的角色:就精英传承而言,重点中学的精英再生产呈现出日趋封闭态势。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重点优先”的中学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均等化。

周广仁[10](2010)在《一个敬业的集体 一项特殊的比赛——在北京市第十届“希望杯”钢琴比赛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文中指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行们、老师们:今天是我们钢琴界的大聚会,我们在座的都是几十年来一起工作、共事的朋友。刚才,马小红老师比较系统地介绍"希望杯"的情况,其他老师也说了,我就不重复了。

二、我参加了三届“希望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参加了三届“希望杯”(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 个人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中产阶层的相关研究
        (二) 父母教育卷入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现场的选择
        (二) 访谈对象的选择
        (三) 资料收集的方法
        (四) 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五、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一) 基本概念
        (二) 分析框架
第一章 阶层再生产的理论视野
    一、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机制
        (一) 首属效应:家庭资本与教育分层
        (二) 次属效应:家庭选择与教育分层
    二、学校的再生产机制
        (一) 经济再生产机制
        (二) 文化再生产机制
    三、家长教育卷入的再生产机制
    四、未来的路径:“国家支配-母亲教育适应”的再生产机制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干预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高资本化
        一、精致型符码的概念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三、新课程改革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四、素质教育的“高资本化”
    第二节 个案学校的素质教育实践
        一、白云小学表意性秩序的相对开放性
        二、白云小学工具性秩序的封闭性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密集教育干预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密集教育干预的主导者与教育责任感
        二、密集教育干预的符码类型与特征
        三、密集教育干预的过程
        四、密集教育干预的动因
        五、密集教育干预的阻碍因素
        六、密集教育干预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应对
    第一节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一、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二、个案学校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小学教育选拔功能的弱化
    第二节 课外补习场域的形成与阶层再生产
        一、课外补习机构的崛起与监管缺失
        二、课外补习机构作为阶层再生产的新工具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精约式教育应对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精约式教育应对的主体与高教育期望
        二、精约式教育应对的过程
        三、精约式教育应对的动因
        四、精约式教育应对的阻碍因素
        五、精约式教育应对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义务教育的“分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选择
    第一节 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与教育不公平
        一、重点学校政策与“就近入学”的教育不公平
        二、民办教育政策与民办学校的阶层排斥
        三、重点班制度的教育不公平
    第二节 教育实践的“分流”偏好:X市重点学校场域与“王牌”资本
        一、重点高中场域与高升学率
        二、重点初中场域与特权、重点校制度
        三、重点小学场域与中上阶层家长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选择的主体与教育焦虑
        二、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标准
        三、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动机
        四、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过程
        五、中产阶层母亲教育选择的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参与
    第一节 家校合作政策的教育责任转移:由“教师责任”到“家长责任”
        一、建国后到20世纪末之前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二、21世纪初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第二节 家校合作实践的“家长责任”偏好:个案学校的家校合作制度
        一、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制度
        二、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制度
        三、两所个案学校家校合作制度的异同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参与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参与的主体
        二、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学校教育与集体社会资本
        三、半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家庭教育与个人社会资本
        四、中产阶层母亲与教师的互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再生产:国家支配与母亲的教育适应
    第一节 国家支配下中产阶层再生产的教育优势与教育风险
        一、教育优势:教育改革政策偏好的中产阶层性
        二、教育风险: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
    第二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适应:新再生产的行动者及两条路径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
        二、阶层惯习再生产
        三、学业成就再生产
    第三节 破解教育改革难题的路径:从“家长主义”偏好到“国家责任”
        一、增强学校教育功能
        二、弱化教育“分流”机制
        三、规范课外补习机构
        四、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发展演变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总体框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体育政策相关研究
        二、青少年足球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政策的概念
        二、体育政策的概念
        三、青少年足球、青少年足球政策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研究基础
    第三节 青少年足球政策历史阶段划分依据说明
        一、近现代体育史的划分依据说明
        二、我国近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历史阶段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发布规律
第二章 青少年足球政策恢复调控阶段(1978年-1991年)
    第一节 调控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从儿童抓起”到“足球从娃娃抓起”
        二、《关于提高我国足球技术水平若干措施的请示》政策的颁布
        三、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调整以及“奥运战略”的提出
    第二节 《关于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足球活动的联合通知》的颁布
        一、《关于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足球活动的联合通知》出台的历史背景
        二、《关于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足球活动的联合通知》的基本内容分析
        三、《关于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足球活动的联合通知》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第三节 恢复调整阶段地方青少年足球政策—上海青少年足球发展
        一、上海足球发展简史
        二、改革开放初期上海青少年足球发展概况
        三、上海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发展概况
        四、小结
    第四节 恢复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文本的统计分析
        一、文本形式与颁布部门
        二、政策年度和数量
        三、政策主题分析
        四、政策工具分析
    第五节 恢复调整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的阶段特征和规律
        一、青少年足球政策过多依附和服务于“提高足球竞技水平”而制定,忽视青少年足球发展规律和系统性
        二、青少年足球政策范围涉及领域不全
        三、青少年足球政策与指导思想之间的博弈
    第六节 影响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密集发展阶段发展的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少年足球政策密集发展阶段(1992年-2009年)
    第一节 密集发展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国家体育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政策颁布
        二、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
    第二节 《绿茵工程方案》的颁布
        一、《绿茵工程方案》出台的历史背景
        二、《绿茵工程方案》的基本内容分析
        三、《绿茵工程方案》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青少年足球政策具体实施案例分析
        一、中国足球学校的建立
        二、中国健力宝少年足球队
    第四节 密集调整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文本的统计分析
        一、文本形式与颁布部门分析
        二、政策年度和数量分析
        三、政策主题分析
        四、政策工具分析
    第五节 密集发展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的阶段特征和规律
        一、青少年足球政策走向法治化、制度化发展阶段
        二、青少年足球政策主体主管部门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三、青少年足球政策目标由短期效应向长远计划转变
    第六节 影响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密集发展阶段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分析
        二、内部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少年足球政策逐渐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
    第一节 逐渐完善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七号”文件的出台
        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三、足球反腐,整顿与调整
    第二节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的颁布
        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出台的历史背景
        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分析
        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实施的初步成效
    第三节 地方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足球之乡—梅州
        一、足球之乡
        二、梅州校园足球活动开展
    第四节 逐渐完善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文本的统计分析
        一、文本形式与颁布部门分析
        二、政策年度和数量分析
        三、政策主题分析
        四、政策工具分析
    第五节 逐步完善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的阶段特征和规律
        一、青少年足球政策主体更加明朗化
        二、青少年足球配套、辅助政策更加全面性和系统性
    第六节 影响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完善发展阶段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分析
        二、内部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发展的反思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一、发展经验
        二、惨痛教训
    第二节 历史发展经验对未来院校足球政策制定的启示
        一、发展青少年足球,指导思想回归本源
        二、政策制定立足现实,谋求长远
        三、政策系统渐进完善发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恢复调整”阶段
        二、“密集发展”阶段
        三、“逐步完善”阶段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闽台漆艺研究 ——以沈绍安家族及陈火庆、赖高山、王清霜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概念、内容、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闽台漆艺的艺术渊源与文化背景
    第一节 闽台区域地理与社会文化表征
    第二节 从河姆渡到闽中——史料文献中的福建漆艺形象
    第三节 福建与日本——台湾漆艺的两大源头
第三章 闽台漆艺的历史、现状与艺术特征
    第一节 明清以来福建漆艺传承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节 台湾漆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闽台漆艺髹饰技法举要——以福州漆髹为例
    第四节 漆艺交响——闽台漆艺品类与名家名作
    第五节 闽台漆艺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
第四章 闽台两地漆艺的传承与演变——以沈绍安、赖高山为例
    第一节 沈绍安、赖高山与闽台漆艺
    第二节 传承:本是同根生,人与漆同化
    第三节 演变: 观念与媒材的多元转换
    第四节 万变不离其宗——闽台漆艺渊源流变及其文化启示
第五章 闽台漆艺与海峡两岸文化交融
    第一节 闽台漆艺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以漆艺为媒介的两岸文化交流
    第三节 漆艺在闽台文化交融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闽台漆艺交融与发展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闽台漆艺发展的空间与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广东梅州足球发展兴衰原因调查与重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梅州足球传入与发展
        2.1.1 梅州足球传入的途径
        2.1.1.1 传教士
        2.1.1.2 华侨
        2.1.2 梅州足球传入的条件
        2.1.2.1 客家文化
        2.1.2.2 地理环境
        2.1.2.3 爱国主义精神
        2.1.2.4 “球王”李惠堂的影响
        2.1.3 梅州足球发展的特征
        2.1.3.1 地域性
        2.1.3.2 国际性
        2.1.3.3 时代性
    2.2 我国足球发展对策的综述
    2.3 SWOT分析的综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2.1 梅州群众参与足球情况调查
        3.2.2.2 影响梅州足球发展因素专家问卷调查
        3.2.3 访谈法
        3.2.4 SWOT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梅州足球发展兴衰变化分析
        4.1.1 足球人才输送
        4.1.1.1 向各级国家队输送情况
        4.1.1.2 向省队、俱乐部梯队输送足球人才情况
        4.1.2 青少年比赛成绩
        4.1.2.1 “三杯赛”情况
        4.1.2.2 省级比赛情况
        4.1.3 梅州足球发展兴衰变化原因
        4.1.3.1 足球大环境不佳,梅州“崇文重教”思想占主导
        4.1.3.2 青年劳动力外出迁移,业余足球开展受重创
        4.1.3.3 “梅县强民体育会”衰落,业余足球缺乏组织者
        4.1.3.4 足球人口基数锐减,可选拔的后备人才少
        4.1.3.5 足球人才大量流失,师资力量薄弱
    4.2 梅州足球发展的SWOT分析
        4.2.1 梅州足球发展的SWOT因素
        4.2.1.1 优势因素(STRENGHS)
        4.2.1.1.1 市政府对足球发展的高度重视
        4.2.1.1.2 成立两支职业足球俱乐部
        4.2.1.1.3 广州富力足校在梅州成立并招生
        4.2.1.1.4 高校增设本科足球专业
        4.2.1.1.5 媒体加大对足球的宣传力度
        4.2.1.2 弱点因素(WEAKNESSES)
        4.2.1.2.1 业余足球开展有局限性
        4.2.1.2.2 足球参与条件有待改善
        4.2.1.2.3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4.2.1.2.4 教练员对训练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4.2.1.3 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
        4.2.1.3.1 学校和社会对足球认识的改变
        4.2.1.3.2 社会力量大力支持梅州足球事业
        4.2.1.3.3 梅州足球文化受到重视和推广
        4.2.1.3.4 梅州作为全国校园足球布局城市
        4.2.1.4 威胁因素(THREATS)
        4.2.1.4.1 就业结构变化,劳动力外迁
        4.2.1.4.2 足球人才大量流失
        4.2.1.4.3 足球人口锐减,可选拔的基数少
        4.2.1.4.4 可选项目增多,足球所占比例下降
        4.2.2 梅州足球发展的SWOT矩阵分析
        4.2.2.1 优势对机会
        4.2.2.2 优势对威胁
        4.2.2.3 弱点对机会
        4.2.2.4 弱点对威胁
    4.3 基于SWOT分析提出的重振对策
        4.3.1 调动社会力量,为梅州足球基础设施建设做贡献
        4.3.2 为群众参与足球创造机会,并丰富参与形式
        4.3.3 重视民间足球团体建设,促进地区间的足球交流
        4.3.4 为运动员向教练员转型创造条件,提高梅州足球师资水平
        4.3.5 为基层教练员提供更多培训机会,提高足球业务水平
        4.3.6 引进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练员,传授先进的足球理念
        4.3.7 职业俱乐部进行“网点学校”建设,促进梅州后备人才培养
        4.3.8 完善校园足球建设,扩大梅州足球人口数量
        4.3.9 丰富足球培训的形式,为足球培训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4.3.10 贯彻足球发展计划,将振兴工作当作长期目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智慧妈妈出“险招”,“言之凿凿”送儿一路惊喜进清华(论文提纲范文)

了解儿子,我走了一步险棋
言之凿凿,我赢得了儿子的信任
接连夺冠,儿子一路洒满阳光

(9)重点中学精英式再生产机制的研究 ——以南京F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背景、意义与可行性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可行性
    第二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样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样本简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安排
        三、主要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一、教育社会学的"教育"观
        二、教育社会学的现代演变
        三、研究领域与理论流派
    第二节 来自社会学的理论解释
        一、社会流动视野中的教育再生产
        二、国外教育再生产的经验研究
        三、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教育再生产
        四、身份集团理论对教育不公的解释
    第三节 国内教育代际承继研究
        一、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研究
        二、国内代表性经验调查研究
        三、对重点学校制度的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 入学选拔的社会机制
    第一节 入学选拔的类型意义
        一、起跑线上的入学选拔
        二、面向大众的公开选拔
        三、定向录取的二次选拔
    第二节 幸运儿的背后故事
        一、选拔结果的分布特征
        二、素质报告书的证言
        三、校园之外的选拔竞争
    第三节 影响入学选拔的资本因素
        一、文化资本的影响
        二、政治资本的影响
        三、权力资本的影响
第四章 学校场域的教育过程
    第一节 学校场域的载体功能
        一、场域之社会结构意义
        二、学校场域的教育再生产
        三、F学校的特殊场域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学校实践
        一、开拓心智的对外交流
        二、丰富志趣的校园文化
        三、超越应试的校本课程
    第三节 学校场域的社会建构
        一、被期冀的学校场域
        二、素质获得的场域意义
        三、学校场域的社会建构
第五章 精英教育的毕业去向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精英生产
        一、走向世界的发展之路
        二、多元流向的毕业之路
        三、不拘一格的成才之路
    第二节 升学模式的学校特征
        一、绿色通道:国内保送
        二、个性选择:出国留学
        三、少数人的抉择:高考之路
    第三节 毕业去向的社会筛选
        一、弱社会资本的能力导向
        二、强社会资本的双重禀赋
        三、强社会资本的先赋优势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重点中学:制度性不平等
        一、嵌入社会的重点中学
        二、多方博弈的利益格局
        三、从"有教无类"到"择类而教"
    第二节 代际流动:结构性再造
        一、代际流动的结构特征
        二、代际流动的精英生产
        三、代际流动的政策干预
    第三节 精英传承:封闭性再生产
        一、社会精英的转换机制
        二、精英传承的封闭性再生产
        三、走向开放的精英选拔
参考文献
附件1之调查问卷
附件2之访谈提纲
后记

四、我参加了三届“希望杯”(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D]. 王金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足球政策发展演变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视角[D]. 任振朋.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3]闽台漆艺研究 ——以沈绍安家族及陈火庆、赖高山、王清霜等为例[D]. 汤志义.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4]黑白琴键 多彩人生[J]. 史青岳. 中国艺术时空, 2014(05)
  • [5]广东梅州足球发展兴衰原因调查与重振研究[D]. 房作铭.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6]智慧妈妈出“险招”,“言之凿凿”送儿一路惊喜进清华[J]. 邵衡宁.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2(12)
  • [7]中小学数学英才的发现及培养[J]. 黄先勇,赖奇才,伍建兴.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 [8]“希望杯”二十年赞[J]. 铭孙. 钢琴艺术, 2012(07)
  • [9]重点中学精英式再生产机制的研究 ——以南京F学校为例[D]. 李习凡. 南京大学, 2011(12)
  • [10]一个敬业的集体 一项特殊的比赛——在北京市第十届“希望杯”钢琴比赛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J]. 周广仁. 钢琴艺术, 2010(10)

标签:;  ;  ;  ;  ;  

我参加了三届“希望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