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弱典型效应的主导因素

削弱典型效应的主导因素

一、典型效应弱化的领导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张植[1](2021)在《基于CFD的兰州地区幼儿园室外风环境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的背景下,幼儿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学习型向现代的参与型发生转变。幼儿园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开始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包括为幼儿营造安全健康的室外生活成长环境以及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户外交流空间等。但是一方面,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高层高密度城市开发模式造成了城市风速的普遍减小,使得经济效益较低的幼儿园建筑室外环境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兰州地区产业以重工业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问题且地处北方,冬季的燃煤采暖以及冬末春初来自河西地区的沙尘天气更是加重了该地区的大气污染程度,直接影响了幼儿室外活动的舒适度以及缩减了室外活动的时长,造成了兰州地区幼儿园建筑室外环境友好健康发展的矛盾凸显,而良好的风环境能有效净化大气污染。因此,本研究以该区域幼儿园建筑室外风环境优化设计为研究对象,运用CFD技术分别从建筑布局、尺寸、朝向、间距等方面模拟分析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出优化策略并进行验证。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首先分析兰州地区幼儿主要活动时间段的风环境特征以及室外风环境影响因素,重点针对建筑布局,建筑尺寸包含平面尺寸与高度,建筑朝向以及与周边建筑的间距等进行实测调研,并选取实际案例进行室外风环境实测与模拟,继而对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精度分析,验证CFD风环境模拟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兰州地区幼儿园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奠定了基础;2)其次以兰州地区早9点至下午5点的风环境数据为基础,对不同布局,尺寸,朝向以及间距的幼儿园室外风环境进行模拟,并依据相关风环境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得出兰州地区幼儿园室外风环境存在风速过低,南侧活动场地静风区面积较大,迎风面下冲涡流现象较多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风环境效应等问题,不利于污染物的净化,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影响;3)最后分别从幼儿园建筑的布局,尺寸,朝向,间距以及典型的风环境效应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风环境优化设计策略,并选取实际案例进行有效性验证,模拟结果显示幼儿园室外风环境改善效果显着。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可以厘清兰州地区幼儿园建筑室外风环境的复杂性问题,在方法上引入CFD模拟为幼儿园室外风环境评估提供技术支撑,还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幼儿园建筑建设,最终实现兰州地区幼儿园建筑室外风环境舒适与健康发展的目标。

杨成龙[2](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卢坤[3](2020)在《突发事件社会舆情风险研判与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秦天[4](2020)在《环境分权、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文中研究说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突破口,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的重要议题,寻求农业面源污染减排路径一直是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环境联邦主义理论指出,提高地方政府环境管理权有利于因地施策,提高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此,我国环境事务管理权力逐步向地方政府倾斜,鼓励地方政府参与环境污染治理。那么,环境分权是否起到了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呢?随着环境分权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拥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地方政府作为落实和实施环境规制的主体,在晋升激励的作用下更倾向于牺牲非经济职能目标以实现短期经济利益,从而扭曲地方政府环境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影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绩效。接下来的问题是:环境分权对环境规制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环境规制在环境分权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有利于从制度层面重新审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困境,这对于优化环境管理权责分配,提高环境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遵循“问题提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的逻辑思路。首先在充分借鉴相关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环境规制的作用机理,剖析了“环境分权→环境规制→农业面源污染”这一逻辑链条,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在对我国环境分权、环境规制和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广义矩估计、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考察了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随后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分权对环境规制的影响,并利用两区制非对称模型对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竞争的形态进行识别;再次,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在环境分权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结合中国现实国情,提出了以“优化环境事务分权管理体制”为核心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理论研究表明,环境分权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业面源污染,而且存在“环境分权-环境规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间接作用路径就直接作用来看,环境分权使地方政府拥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权,促进了污染治理的城市偏向,并通过污染转移、非农就业和市场分割直接作用于农业面源污染,使环境分权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应未能显现。就间接作用来看,环境分权的结果是间接造成地方政府利用环境事务管理权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短期增长,降低环境规制强度。激励机制的扭曲和中央政府约束力的不足,又会使地方政府在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上展开竞争向下的策略性互动行为。进一步来看,环境分权引发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逆向选择行为,通过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质”的孱弱和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量”的不足,进一步引致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困境。(2)中国省际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着且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特征利用清单分析法测算2004-2017年中国省际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结果显示: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阶段性特征。其中,COD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从空间分布来看,高值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基尼系数测算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区域差异结果显示,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地区内差异呈缩小特征,西部地区内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呈分化趋势,东-中地区间差异最小,地区差异主要来自于地区间差异。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分析结果显示,各省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的形式,即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较高和较低的省份发生分块集聚。(3)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表现为“攫取之手”,且二者之间具有显着的门槛效应,过度的环境分权将恶化农业面源污染本文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分权显着提高了农业面源污染,表明环境分权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应并未有效发挥。从异质性环境分权来看,环境行政分权发挥了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应,而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则相反;从区域差异来看,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在东部地区表现为“援助之手”,在西部地区表现为“攫取之手”,中部地区则不显着。此外,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具有门槛特征,当环境分权程度超过特定的门槛值(环境分权程度高于0.8779)后,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减排作用由“援助之手”转为“攫取之手”。同时,这一门槛特征在以环境行政分权、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作为门槛变量时均存在,其中环境监测分权的门槛特征尤为显着。(4)环境分权对环境规制强度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其原因在于地区间环境规制具有“逐底竞争”的特征通过对环境分权与环境规制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发现环境分权程度越高,环境规制强度则越低。从异质性环境分权的视角来看,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二者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而环境行政分权则不显着;从区域异质性来看,环境分权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影响呈现东部地区为正,西部地区为负,而中部地区不显着的特征。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上存在明显的相机抉择的特征,即根据邻近省份的环境规制强度变化采取同方向的改变,倾向于采取“模仿”型规制策略,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均表现出同样的竞争策略。地方政府制定环境规制会更多参考原本弱于自己的相邻省份环境规制强度变化,形成一种“逐底竞争”的竞争形态。其中,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逐底竞争”的态势尤为严重。(5)环境规制在环境分权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环境分权会通过环境规制进而影响农业面源污染本文将环境分权、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了“环境分权→环境规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运用我国2004-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环境规制在环境分权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所起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环境规制是环境分权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中介变量,且环境分权影响农业面源污染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2)环境规制的中介效应在不同类别环境分权中存在差异,环境规制在环境分权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主要在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更为突出,而环境行政分权并不显着;(3)从区域异质性上来看,环境规制在环境分权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更为显着;(4)进一步从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视角研究发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环境分权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效应,且这种中介效应主要体现在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在则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且这种中介效应则更多体现在环境行政分权。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展了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视角,构建了环境分权影响农业面源污染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并实证检验了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效应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错综复杂。就目前来看,学界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等。这些研究从外部经济因素出发对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进行了剖析。然而,外部经济因素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不能独立于内在的制度因素,尤其是当今中国分权式改革这样重要的制度因素。当政绩考核机制强调经济指标而忽略农业环境的刚性需求时,地方政府为了经济指标而掩盖农业面源污染甚至竞相降低治理门槛,造成不利于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逆向选择行为。鉴于此,本文聚焦于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困境给出了制度性解释。(2)丰富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行为变化的理论阐释,将环境分权与环境规制纳入同一分析框架,阐释了环境分权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应。现有文献多从财政分权视角管窥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行为。事实上,财政分权主要概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对经济权利的划分。环境保护事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从环境公共管理体系出发,根据政府间环境管理权力划分逻辑来分析环境规制行为。虽然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环境分权与环境规制的关系上(祁毓等,2014;张华等,2017;李国祥和张伟,2019),但缺少从理论层面阐释环境分权影响环境规制内在机理的研究。本文结合环境分权的现实背景,分别探究其对环境规制的作用机理及其效应。(3)揭示了环境分权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传导路径,并检验了环境规制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为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的路径决策。由于价格机制无法反应环境外部性,市场失灵成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常态,而环境规制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那么,环境分权究竟是如何通过环境规制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呢?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作用效果如何?为此,本文将环境分权、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纳入统一分析框架,进而将研究逻辑拓展为“环境分权→环境规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次序链条,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在环境分权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的中介效应,为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

李娜[5](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研究》文中提出典型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典型教育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历来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就的辉煌期,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典型教育法的合理运用。本文以典型教育法为主线,研究延安时期党的典型教育法的宣传形式和实践成果,并进一步探究典型教育法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深化延安时期典型教育法与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延安时期,党的典型教育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典型教育思想,进一步壮大了劳动群体和革命组织,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向前发展。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是总结延安时期典型教育法的历史经验,彰显典型教育法的当代价值。本文包含绪论和主体部分,研究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之处。第二章,典型教育法的相关概念辨析和基本理论研究。在研究典型教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典型教育思想。无产阶级革命中,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提出过相应的典型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都有类似的典型教育相关观点的提法。第三章,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正面典型教育法、反面典型教育法、正反典型正向教育法。延安时期,正面典型教育法强调的是:在革命建设中,领导干部必须要以身作则、共产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行各业必须注重典型的引领作用、有必要从历史中挖掘过往先进典型的价值;反面典型教育法强调的是:法律制度作为思想警示的先导,遇到违纪案件必须严肃处理;正反典型正向教育法强调的是:加强正面典型的监督作用,使典型效应长存!引导反面典型进行改造,意在帮助反面典型进行革新,引导其成为进步的先进典型。第四章,延安时期典型教育的宣传形式和主要成果。延安时期,党的典型教育宣传形式丰富多样,促进了典型教育工作收到实效,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典型教育宣传形式,包括文字宣传、口头宣传、活动宣传、民俗宣传、符号化宣传。多样灵活的宣传形式,扩大了典型教育的宣传效果,使得宣传内容最广泛的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激起了解放区大生产运动及参军热潮,使典型教育取得精神、物质、制度方面的重大成果。第五章,延安时期党的典型教育法的基本经验与当代启示。基本经验包括:要围绕党的工作重心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群众身边的典型用典型来教育群众;要营造浓厚的典型氛围,需要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典型教育的宣传工作,必要时给予先进典型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带动社会形成浓厚的典型教育环境。典型教育的当代启示有:在选取、树立、宣传典型时,要注重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保持典型的客观真实性;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很重要;典型教育工作融合主题活动是增强典型教育的吸引力的有效载体,并在典型教育活动中建立奖惩机制,能够调动公众参与的热情。社会主义新时期用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典型教育吸引力,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任少伟[6](2020)在《当代大学生先进典型效应弱化及省思》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感人至深、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能量。然而,现实中大学生优秀典型人物群体典型示范、感召引领效应没能够充分显现甚至呈现弱化趋势,要破解大学生先进典型效应发挥中存在的"偏差""误差""温差"及"落差"问题,需要完善典型考评机制、注重典型过程性培养、彰显典型本质以及强化典型的价值标准等。

何红运[7](2019)在《新时代英雄模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雄模范的榜样教育同其它德育形式相比,其最大优势在于英雄模范这一价值载体的真实性、可见性、生动性和形象化。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奋斗中,锻造了充满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崇高精神,以及建国以后形成的铁人精神、大寨精神等,都是激励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强大精神支柱。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又形成了小岗精神、华西村精神,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大写意。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指出,“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扞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现如今中国的和平环境为各行各业出现更多的英雄创造了良好的土壤和氛围,从上到下对英雄的崇拜更是再上一层楼。这种浓厚的环境正是新时代中国最需要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动力源泉。但我们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在思想层面却不一定是同步前进的,出现的一些“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等社会问题,正是思想层面不同步的真实写照。因此,如何发挥英雄模范的榜样作用,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新时代英雄模范精神的内在,探索新时代英雄模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一步发挥新时代英雄模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就具有了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孙朝晖[8](2019)在《“感动中国”的榜样教育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尊敬和崇尚榜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榜样教育是我们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在革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感动中国”自2002年开始评选以来,已经成为引领中国主流价值观的“精神品牌”。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和史料分析法,通过对“感动中国”栏目的研究,分析“感动中国”在发挥榜样教育功能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进而加以总结和提炼,提出当代榜样教育的目标牵引和实践路径。首先,梳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及其社会影响力,提炼“感动中国”蕴含的独特价值意蕴。“感动中国”及其年度人物身上,体现的是社会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是在时代发展中道德力量的坚守;“感动中国”发挥榜样的力量,引领时代发展;“感动中国”给社会树立了精神航标,构建起了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其次,“感动中国”常态化的评选机制及年度人物的累积,形式与内容聚合在一起,蕴含着巨大教育价值。“感动中国”为社会凝心聚力,是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动员;“感动中国”的榜样人物及其事迹奠定了榜样文化的物质基础,“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崇高精神丰富了榜样文化的核心内容,“感动中国”的评选机制提供了榜样文化的制度保障;“感动中国”精神价值的变迁彰显了以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最后,彰显“感动中国”的榜样教育价值,弘扬榜样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榜样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优良载体;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榜样文化的建设发展;三是在弘扬榜样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构建加强榜样教育的常态化机制。

蓝蓓[9](2019)在《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研究》文中认为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教师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高校教师先进典型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优秀分子,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激励功能。加强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切实发挥教师先进典型的示范、表率和引领作用,对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善于抓先进典型,让先进典型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着成就。近年来,我国涌现出像黄大年、李保国、侯伯宇、石秋杰、钟扬等一大批高校优秀教师先进典型,展现出高校教师先进典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道德高尚、成绩凸显的大美形象。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受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功利化的特点,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冲击,传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集体意识有所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我们更加需要重视高校教师先进典型作用的发挥,但是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工作面临诸多不适应,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工作缺乏顶层设计、系统性、激励性,培育方式欠科学性,培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新时代下,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师先进典型的培育工作。我们要针对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在遵循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规律上,加强顶层设计,创新高校教师先进典型的工作方法、优化高校教师先进典型的培育环境,切实发挥教师典型的示范、表率和引领作用,提升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实效性。

唐正芒,张子清[10](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英模宣传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围绕党的英模宣传的形式载体、功能价值、效应弱化和矫治对策等内容进行了多方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形式多样的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与系统分析这些研究文献,有助于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英模宣传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演变,探究党的英模宣传的功能价值及其功能价值有时弱化的原因,把握党的英模宣传的内在规律与时代特征,为推进新时代党的英模宣传工作提供丰富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支撑。

二、典型效应弱化的领导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典型效应弱化的领导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FD的兰州地区幼儿园室外风环境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幼儿园环境的研究综述
        1.3.2 幼儿园室外风环境相关研究
        1.3.3 关键技术手段相关研究
        1.3.4 当前研究进展及启示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建筑气候学
        1.4.2 幼儿园室外环境
        1.4.3 计算机流体力学模拟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室外风环境设计方法概况
    2.1 风环境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1 风环境理论概述
        2.1.2 风环境模拟技术应用步骤
        2.1.3 风环境评价标准
    2.2 幼儿行为特征与室外风环境的相互协调
        2.2.1 幼儿与室外风环境相关研究概况
        2.2.2 幼儿对室外风环境的认知研究
        2.2.3 室外风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2.3 幼儿园建筑室外风环境设计方法概况
        2.3.1 建筑气候设计发展概况梳理
        2.3.2 优化幼儿园建筑风环境意义
        2.3.3 幼儿园建筑风环境影响因素
        2.3.4 幼儿园建筑室外风环境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兰州地区幼儿园室外风环境现状调研
    3.1 兰州地区地理气候特征及风环境分析
        3.1.1 兰州地区地理及污染特征分析
        3.1.2 兰州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3.1.3 兰州地区幼儿园建筑风环境分析
    3.2 兰州地区幼儿园室外风环境现状调研
        3.2.1 兰州地区幼儿园调研目的
        3.2.2 兰州地区幼儿园调研对象及流程
        3.2.3 兰州地区幼儿园室外环境现状概况
        3.2.4 兰州地区幼儿园室外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 模拟软件及技术可行性验证
        3.3.1 实测过程概况
        3.3.2 可行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兰州地区幼儿园室外风环境模拟与优化策略
    4.1 室外风环境优化设计原则
        4.1.1 地域性原则
        4.1.2 关联性原则
        4.1.3 舒适性原则
        4.1.4 持续性原则
        4.1.5 安全性原则
    4.2 兰州地区幼儿园室外风环境模拟与优化策略
        4.2.1 建筑布局模拟分析与优化策略
        4.2.2 建筑尺寸模拟分析与优化策略
        4.2.3 建筑朝向模拟分析与优化策略
        4.2.4 建筑间距模拟分析与优化策略
    4.3 建筑风环境典型效应优化
        4.3.1 风影效应的优化设计
        4.3.2 下冲涡流效应优化设计
        4.3.3 拐角效应优化设计
        4.3.4 建筑风环境典型效应优化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兰州地区幼儿园风环境优化策略验证
    5.1 兰州实验幼儿园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5.2 兰州实验幼儿园的优化设计
        5.2.1 风环境影响下的建筑布局优化设计
        5.2.2 风环境影响下的建筑尺寸优化设计
        5.2.3 风环境影响下的建筑朝向优化设计
        5.2.4 风环境影响下的建筑间距优化设计
    5.3 兰州实验幼儿园优化策略验证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
        6.1.1 研究结论
        6.1.2 创新之处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2020 年兰州地区每日气象数据
附录 C:兰州地区幼儿园室外环境调研

(2)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一、坚持目标导向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结果导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一、评价目标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指标
        四、评价方法
        五、评价主体
        六、评价结果运用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4)环境分权、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资料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分权理论
        2.1.2 公共选择理论
        2.1.3 规制经济理论
        2.1.4 公共物品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环境分权的相关研究
        2.2.2 环境规制的相关研究
        2.2.3 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研究
        2.2.4 现有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环境分权
        3.1.2 环境规制
        3.1.3 农业面源污染
    3.2 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机理
        3.2.1 环境分权与污染转移
        3.2.2 环境分权与非农就业
        3.2.3 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
    3.3 环境分权对环境规制的作用机理
        3.3.1 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3.3.2 基于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竞争博弈分析
    3.4 环境分权通过环境规制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机理
        3.4.1 环境分权通过环境规制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在逻辑
        3.4.2 环境分权通过环境规制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路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分权、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与趋势
    4.1 环境分权的特征与趋势
        4.1.1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
        4.1.2 环境分权评价指标构建
        4.1.3 环境分权的总体趋势与特征
    4.2 环境规制的特征与趋势
        4.2.1 环境规制的阶段性特征
        4.2.2 环境规制的特征与趋势
        4.2.3 环境规制强度评价指标构建与结果分析
        4.2.4 环境规制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4.3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与趋势
        4.3.1 农业面源污染核算方法
        4.3.2 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
        4.3.3 农业面源污染的局部空间格局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设计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取
        5.1.3 数据说明
    5.2 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基本模型的实证结果
        5.2.2 分地区的实证结果
        5.2.3 分类别的实证结果
        5.2.4 稳健性检验
    5.3 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门槛效应
        5.3.1 模型设定
        5.3.2 门槛个数检验与门槛值估计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分权对环境规制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实证研究设计
        6.1.1 模型设定
        6.1.2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1.3 变量选取
        6.1.4 数据说明
    6.2 环境分权对环境规制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空间相关性检验
        6.2.2 基本模型实证结果
        6.2.3 分类别的实证结果
        6.2.4 分地区的实证结果
        6.2.5 稳健性检验
    6.3 扩展:环境分权下环境规制竞争的识别与解析
        6.3.1 模型构建
        6.3.2 估计结果分析
        6.3.3 分类别的实证结果
        6.3.4 分地区的实证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环境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基于环境规制中介效应研究
    7.1 实证研究设计
        7.1.1 研究方法
        7.1.2 模型设定
        7.1.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2 环境分权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中介效应实证分析
        7.2.1 基本模型实证结果
        7.2.2 分类别的实证结果
        7.2.3 分地区的实证结果
        7.2.4 稳健性检验
    7.3 基于异质性环境规制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
        7.3.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
        7.3.2 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5)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典型教育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典型与典型教育
        2.1.2 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
        2.1.3 其他相关概念比较研究
    2.2 中国共产党的典型教育法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典型教育思想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教育思想
3 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的主要方法
    3.1 正面典型教育法
        3.1.1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3.1.2 共产党员模范带头
        3.1.3 各行各业发掘典型
        3.1.4 挖掘历史典型价值
    3.2 反面典型教育法
        3.2.1 思想警示为先导
        3.2.2 严惩违纪为抓手
    3.3 正反典型正向教育法
        3.3.1 加强正面典型监督
        3.3.2 引导反面典型改造
4 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的宣传形式及主要成果
    4.1 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的宣传形式
        4.1.1 文字宣传形式
        4.1.2 口头宣传形式
        4.1.3 活动宣传形式
        4.1.4 民俗宣传形式
        4.1.5 符号化宣传形式
    4.2 延安时期典型教育的主要成果
        4.2.1 典型教育促进了边区的生产发展
        4.2.2 典型教育改善了边区的精神面貌
        4.2.3 典型教育推动了土地政策的实施
5 延安时期党的典型教育法的基本经验与当代启示
    5.1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的基本经验
        5.1.1 要注重典型的时代特征
        5.1.2 要树立群众身边的典型
        5.1.3 要营造浓厚的典型氛围
        5.1.4 要多形式推进典型宣传
    5.2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的当代启示
        5.2.1 实事求是的树立和宣传典型
        5.2.2 典型教育领导者要以身作则
        5.2.3 融合主题活动增强典型教育吸引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当代大学生先进典型效应弱化及省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先进典型效应弱化的主要表现
    (一)选树典型认识出现“偏差”
    (二)典型评选举措存在“误差”
    (三)典型宣传时机形成“温差”
    (四)典型感召引领呈现“落差”
二、大学生先进典型效应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主体意识增强与价值取向多样化
    (二)正负面信息交叉传播代入评论不足
    (三)重视典型前期性选拔轻后续性教育
    (四)典型过度美化失去本质真实可信性
三、强化大学生先进典型效应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考评机制:构建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考核测评体系
    (二)重过程性培养:达成典型局限性及过程性统一
    (三)彰显典型本质:用本质典型代替事例典型
    (四)强化价值标准:适度地淡化道德标准

(7)新时代英雄模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英雄模范的含义和特征
    2.1 新时代英雄模范的含义及其中国传承内容
        2.1.1 “新时代”的含义及其特征
        2.1.2 新时代英雄模范的含义
        2.1.3 英雄模范的中国传承内容
    2.2 建国后到新时代前英雄模范及其特征
        2.2.1 建国后到新时代前英雄模范典型
        2.2.2 建国后到新时代前英雄模范的特征
    2.3 新时代英雄模范及其特征
        2.3.1 新时代英雄模范典型
        2.3.2 新时代英雄模范的特征
第3章 新时代英雄模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1 整合与引导功能
        3.1.1 整合功能
        3.1.2 引导功能
    3.2 规训与教化功能
        3.2.1 规训功能
        3.2.2 教化功能
    3.3 寄托与激励功能
        3.3.1 寄托功能
        3.3.2 激励功能
第4章 进一步发挥新时代英雄模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4.1 优化新时代英雄模范评选模式
        4.1.1 体现新时代英雄模范评选的时代精神
        4.1.2 确保新时代英雄模范评选的真实性
        4.1.3 提高广大群众参与评选新时代英雄模范的积极性
    4.2 明确新时代英雄模范地位
        4.2.1 加强新时代英雄模范立法
        4.2.2 建立合理的英雄模范奖励和优抚制度
        4.2.3 完善新时代英雄模范的后期保障政策
    4.3 加强新时代英雄模范宣传
        4.3.1 推动新时代英雄模范宣传进课堂
        4.3.2 拓展新时代英雄模范宣传渠道
        4.3.3 坚决避免新时代英雄模范宣传娱乐化倾向
    4.4 开展丰富的学习新时代英雄模范实践活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8)“感动中国”的榜样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榜样教育相关研究
        (二)“感动中国”的多元阐释
    四、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榜样教育理论概述
    一、榜样教育的内涵
        (一)相关定义
        (二)理论来源
    二、榜样教育的价值
        (一)个体价值
        (二)社会价值
    三、榜样教育的方法与特征
        (一)榜样教育的方法
        (二)榜样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感动中国”彰显榜样的力量
    一、“感动中国”人物分析
        (一)“感动中国”人物的基本信息
        (二)“感动中国”树立了道德榜样
        (三)“感动中国”发挥榜样的力量
        (四)“感动中国”人物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二、“感动中国”的社会影响力
        (一)“感动中国”的年度记忆
        (二)“感动中国”的年度影响
第三章 “感动中国”蕴含巨大教育价值
    一、“感动中国”是社会共同价值理念的表达
        (一)“感动中国”为社会凝心聚力
        (二)“感动中国”是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动员
    二、“感动中国”丰富了榜样文化
        (一)“感动中国”奠定了榜样文化的物质基础
        (二)“感动中国”丰富了榜样文化的核心内容
        (三)“感动中国”提供了榜样文化的制度保障
    三、“感动中国”彰显中国精神
        (一)“感动中国”的精神价值变迁
        (二)“感动中国”人物彰显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情怀
        (三)“感动中国”人物彰显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
        (四)“感动中国”人物彰显公而忘私、埋头深耕的奉献精神
        (五)“感动中国”人物彰显扎根实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第四章 弘扬榜样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重要载体
        (一)榜样题材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二)榜样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榜样人物是社会价值观的人格化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榜样文化的建设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榜样文化的高度凝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榜样文化发扬光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榜样文化提供价值引领
    三、在弘扬榜样文化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三)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四、构建加强榜样教育的常态化机制
        (一)聚焦时代主题发挥榜样教育作用
        (二)搭建一体化榜样教育的交流平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的相关概念、特征和功能
    2.1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的相关概念分析
        2.1.1 先进典型
        2.1.2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
        2.1.3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
    2.2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的特征
        2.2.1 时代性与先进性
        2.2.2 真实性与崇高性
        2.2.3 示范性与可学性
    2.3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的功能
        2.3.1 激励功能
        2.3.2 示范功能
        2.3.3 引领功能
第3章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理论基础和时代价值
    3.1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先进典型培育的重要论述
        3.1.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先进典型培育的重要论述
        3.1.3 古代儒家德育思想中关于先进典型培育的重要论述
    3.2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时代价值
        3.2.1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重要性
        3.2.2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紧迫性
第4章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武汉部分高校调研分析
    4.1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调查数据分析
        4.1.1 高校教师对先进典型的关注情况
        4.1.2 高校教师对先进典型的认知情况
        4.1.3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践行情况
    4.2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存在的问题
        4.2.1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缺乏系统性
        4.2.2 高校对教师先进典型的利益保障不够
        4.2.3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方式欠科学
        4.2.4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实效性不强
    4.3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机制不健全
        4.3.2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缺乏激励性
        4.3.3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方式有待创新
        4.3.4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环境有待优化
第5章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有效对策
    5.1 健全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长效机制
        5.1.1 健全高校教师先进典型挖掘选树机制
        5.1.2 健全高校教师先进典型日常培养机制
        5.1.3 健全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宣传推广机制
        5.1.4 健全高校教师先进典型跟踪培育机制
    5.2 加大高校对教师先进典型的激励力度
        5.2.1 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关心爱护教师先进典型
        5.2.2 强化待遇保障机制,提高教师先进典型福利待遇
        5.2.3 拓展发展空间,为教师先进典型提供干事业平台
    5.3 创新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的方式
        5.3.1 创新选树方式,科学选树教师先进典型
        5.3.2 创新宣传模式,强力宣传教师先进典型
        5.3.3 创新践行平台,学习高校教师先进典型
    5.4 优化高校教师先进典型的培育环境
        5.4.1 创设良好的社会培育环境
        5.4.2 创设良好的高校培育环境
        5.4.3 创设良好的网络培育环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研究调查问卷

四、典型效应弱化的领导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FD的兰州地区幼儿园室外风环境优化设计研究[D]. 张植.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D]. 杨成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突发事件社会舆情风险研判与防控研究[D]. 卢坤. 湘潭大学, 2020
  • [4]环境分权、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D]. 秦天. 西南大学, 2020(01)
  • [5]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研究[D]. 李娜.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6]当代大学生先进典型效应弱化及省思[J]. 任少伟.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7]新时代英雄模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何红运.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5)
  • [8]“感动中国”的榜样教育价值研究[D]. 孙朝晖.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9]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培育研究[D]. 蓝蓓.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英模宣传研究综述[J]. 唐正芒,张子清. 红色文化学刊, 2018(01)

标签:;  ;  ;  ;  

削弱典型效应的主导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