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腹泻54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腹泻54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54例(论文文献综述)

贺红安[1](2021)在《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对RAW264.7细胞miR-155、miR-146a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祛湿通络方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抗肺炎支原体(MP)的潜在作用靶标及作用机制;2.研究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对MP感染的RAW264.7细胞IL-6、TNF-α、miR-155、miR-146a表达的影响;3.探讨儿童RMPP(湿热闭肺证)的危险因素及诊断价值,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祛湿通络方网络药理学分析:基于TCMSP数据库查找祛湿通络方中所含10味药物的成分,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成药性指数(DL≥0.18)作为筛选条件,确定药物的活性成分;并通过该数据库中靶点预测模型进一步预测祛湿通络方中各药物的潜在作用靶点;检索OMIM数据库和Gene Cards数据库,获得儿童MPP疾病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图,同时运用R语言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实验研究:(1)制备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实验大鼠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阿奇霉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加阿奇霉素组。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对8组大鼠分别进行相应干预。空白组予灭菌蒸馏水灌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低、中、高剂量药物浓度的祛湿通络方灌胃,阿奇霉素组予阿奇霉素分散片混悬液灌胃,中药低、中、高剂量加阿奇霉素组分别予低、中、高剂量药物浓度的祛湿通络方加阿奇霉素分散片混悬液灌胃。各组大鼠均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2h后于腹腔注射水合氯醛进行麻醉,无菌条件下行腹主动脉取血。常温静置后离心取上清液,进一步灭菌、过滤除菌,标记好后于-80℃贮存备用。(2)建立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设空白组,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阿奇霉素含药血清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加阿奇霉素含药血清组。从间接性抑MP实验、治疗性抑MP实验、预防性抑MP实验、预防+治疗性抑MP实验分别观察祛湿通络方体外抑制MP后的细胞存活率。(3)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性抑MP实验中各给药组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的表达水平,运用q RT-PCR法检测细胞中miR-155、miR-146a的表达变化。3.临床研究:收集并筛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MPP,RMPP的湿热闭肺证住院患儿病例,制定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表,对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儿童RMPP(湿热闭肺证)发病的微观辨证指标。结果:1.(1)间接性抑MP实验中,各给药组药物含药血清处理24h后细胞存活率均高于模型组,细胞存活率高于93%。其中,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加阿奇霉素组细胞存活率呈浓度依赖性,阿奇霉素组细胞存活率与中药中剂量组及中药低剂量加阿奇霉素组相近。提示各给药组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MP,保护细胞的作用。(2)治疗性抑MP实验中,各给药组药物含药血清处理24h后细胞存活率均高于模型组,细胞存活率高于85%。其中,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加阿奇霉素组细胞存活率略呈浓度依赖性,阿奇霉素组细胞存活率高于中药高剂量组及中药低、中剂量加阿奇霉素组。提示各给药组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MP,保护细胞的效应。(3)预防性抑MP实验中,各给药组药物含药血清处理24h后细胞存活率虽高于模型组,但总体偏低,提示本药物处理方案中各组药物含药血清对细胞的保护效果欠佳。(4)预防+治疗性抑MP实验中,各给药组药物含药血清处理24h后细胞存活率均高于模型组,对细胞表现出了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中,中药高剂量组、阿奇霉素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加阿奇霉素组的细胞存活率可达90%以上。2.(1)各给药组细胞上清液中IL-6检测:与空白组相比较,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除中药低剂量组外(P=0.373),其余各组与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检测:与空白组相比较,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给药组细胞中miR-155,miR-146a检测:药物干预后各给药组细胞中miR-155表达水平均降低,miR-146a表达水平均升高。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较,以及各给药组之间相比较均具有差异性(P<0.05)。4.MP感染的发病以男性居多,学龄前及学龄儿童高发,临床上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MPP(湿热闭肺证)与RMPP(湿热闭肺证)在患儿性别、发病年龄、合并病原体感染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住院天数、合并并发症情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RMPP(湿热闭肺证)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且易并发心肌损害。临床检验指标:两组患儿在WBC、N、L、M、EO、BA、RBC、HGB、AST、ALT、TP、ALB、PAD、ALP、UREA、CREA、β2-MG、CK、TNR、PT、APTT、TT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LT、hs-CRP、GLB、RBP、CKMB、LDH、FIB、D-D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MPP(湿热闭肺证)患儿机体存在较高的炎症反应及血液高凝状态,更易引发心肌及肝功能损害。结论:1.祛湿通络方表现出了较好的抑制MP,保护RAW264.7细胞的效应。2.MP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水平关系密切,祛湿通络方可通过降低IL-6与TNF-α的表达水平发挥抑制MP、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阿奇霉素组的效果略优于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加阿奇霉素组对IL-6、TNF-α的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3.祛湿通络方可以降低miR-155的表达,升高miR-146a的表达,通过间接调控miR-155及miR-146a的表达水平起到抑制MP,降低炎症损伤,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加阿奇霉素组呈浓度依赖性,阿奇霉素单独应用及中药与阿奇霉素联合应用的效果优于中药组。4.临床常用检验指标中与儿童RMPP(湿热闭肺证)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PLT、hsCRP、GLB、RBP、CKMB、LDH、FIB、D-D,其中LDH、FIB、D-D对RMPP(湿热闭肺证)预测诊断的特异性较高,可用于RMPP(湿热闭肺证)的预测诊断。5.祛湿通络方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机能,恢复免疫稳态,改善微循环来发挥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侯月[2](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白瑞涛[3](2021)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回顾分析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ITP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研究,探讨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出血情况的关系,以及ITP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进一步对中医临床疗效及组方思路进行分析,并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分析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ITP的疗效,以期进一步指导ITP的中医治疗。方法:研究一:选取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ITP患者,共计81例,根据四诊信息及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血热妄行证3种证型。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ITP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相关实验室检查,随机选取近期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非ITP人员30例的免疫全项检查结果作为正常对照。分别探讨ITP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难治性、乏力症状及出血评分的关系、不同证型患者及非ITP人员免疫全项结果的差异性。研究二:对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间的疗效进行评估,收集住院及门诊仅采用中医治疗的ITP患者治疗情况,并收集患者中药处方。评估患者中西医结合以及单独中药治疗的短期及长期疗效、ITP中医治疗组方规律。研究三:将小鼠分为中药+抗体组、激素+抗体组、联合用药+抗体组、盐水+抗体组及盐水+盐水组,采用被动免疫法制备ITP动物模型,抗体组每日腹腔注射CD41单抗1μg/200μL/只,连续9d,以维持血小板的持续降低,其余按分组每天予相应药物,持续9天,分别于d0、2、4、8测量小鼠血常规,评估药物对小鼠血小板的影响。结果:(1)统计81例ITP患者证型,其中阴虚火旺证最多,计66例,气虚不摄证9例,血热妄行证6例。53.0%的阴虚火旺患者表现出乏力症状。另有激素依赖/难治性患者15例,难治性患者9例,经辨证均属于阴虚火旺证。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病程进行统计,发现血热妄行患者以新诊断为主,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证型以慢性期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研究认为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与病程有关。(2)对81例患者出血情况进行评估,发现各证型患者出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阴虚火旺患者进一步区分发现难治性患者、激素依赖/难治及非难治患者出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研究认为ITP患者出血情况与证型无关。(3)分析不同证型ITP患者免疫全项(包括补体C3、C4、Ig G、Ig A、Ig M)并与非ITP人员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这些数据中补体C3、C4、Ig M水平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阴虚火旺证及气虚不摄证患者补体C3中位水平低于非ITP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火旺证患者补体C4中位水平低于血热妄行证患者及非ITP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妄行证患者Ig M中位水平低于阴虚火旺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的两两比较在本次研究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阴虚火旺患者进一步区分研究发现,难治性患者补体C3中位水平低于非难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81例患者既往治疗情况进行统计,ITP治疗方法多样,部分患者在出现皮下紫癜后未予重视。在已治疗的71例患者中有54例(76.1%)的患者采用了激素治疗,其中10例(18.5%)患者仅使用小剂量激素治疗,疗效不佳;19例(35.2%)患者存在自行减量或停药的情况。另有14例(19.7%)患者拒绝使用西药或拒绝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ITP治疗中患者依存性欠佳。(5)对ITP患者入院后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出院时81例患者中40例(49.4%)治疗完全有效(CR),20例(24.7%)治疗部分有效(PR),总体有效(OR)率为74.1%。共计54例患者出院后门诊就诊超过1年,其中采用大剂量激素联合中药及大剂量激素联合TPO、中药治疗并规律复诊患者1年者13例,其出院时OR率84.6%,CR率61.5%;1年后SR率76.9%,持续CR46.2%,经前后对比其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6)纳入采用中药单独治疗者30例,治疗前血小板均值为27.7×109/L,中位水平28.25×109/L;治疗3月血小板均值41.4×109/L,中位水平42.35×109/L;治疗6月血小板均值52.2×109/L,中位水平47.25×109/L。经重复测量分析发现治疗前后对比血小板水平存在差异(P<0.05),提示中药治疗可以改善部分患者血小板水平。(7)对ITP组方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治疗思路为清热、凉血、养阴、益气,止血活血并用,核心药物为地黄、龟板、茜草、仙鹤草、侧柏叶、茯苓、泽泻、山药、党参、甘草。(8)对各组小鼠血小板水平分析结果表示,中药+抗体组与盐水+抗体组血小板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激素+抗体组与联合用药+抗体组相比前四天血小板水平较低,第四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性别、年龄、出血情况无相关性,与病程有关,新诊断患者多为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及气虚不摄证患者补体C3水平较低;难治性患者补体C3水平较低;阴虚火旺证患者补体C4水平较低,血热妄行证患者Ig M水平较低,患者补体水平可能对ITP辨证及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中药治疗ITP起效缓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治疗的长期反应率,减少复发。清热凉血、益气养阴组方对ITP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娜[4](2019)在《祛湿通络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闭肺证)的临床研究及对RAW264.7细胞IL-10、TNF-α等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湿热闭肺证的临床特征,观察祛湿通络法对其临床疗效;研究祛湿通络方对肺炎支原体(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IL-10、TNF-α、IL-6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炎症干预机制。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在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RMPP(湿热闭肺证)住院患儿102例,对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2.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的制备: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阿奇霉素组各8只。空白对照组以0.9%生理盐水2m L/d;中药低剂量组以祛湿通络方9.20g/(kg·d);中药中剂量组以祛湿通络方18.40g/(kg·d);中药高剂量组以祛湿通络方36.80g/(kg·d);阿奇霉素组以阿奇霉素颗粒溶液0.0645g/(kg·d),各组均连续给药7d。3.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分别加入MP菌液100μL,空白对照组加入100μL DMEM完全培养液,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h。4.祛湿通络方对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干预作用: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和阿奇霉素组分别给予10%含药血清100μL,采用MTT法检测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采用ELISA法检测IL-10、TNF-α、IL-6的表达水平。5.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祛湿通络方中单味中药水煎剂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1.临床资料特点:(1)102例RMPP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7:1(P>0.05);平均年龄是6.75±3.06岁;平均病程是15.39±5.26d。(2)胸部CT:单侧肺脏受累者72例(70.59%),双侧肺脏受累者30例(29.41%);单侧受累影象中,右肺受累者50例(69.44%),左肺受累者22例(30.56%)。(3)合并病原感染:单一MP感染者69例(67.65%),合并其他病原感染者33例(32.35%);MP仅合并细菌感染者19例(57.58%),MP仅合并病毒感染者10例(30.30%),MP同时合并细菌和病毒感染者4例(12.12%);合并细菌感染者中,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居多(60.87%),合并病毒感染者中,以合并RSV感染者居多(28.57%)。(4)出现合并症者70例(68.62%),以合并肺不张者居多(71.43%)。(5)多重性线性回归分析,CRP、LDH、D-Dimer、混合感染、合并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治疗比较:(1)在疾病总体疗效、中医证候总体疗效评价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在改善发热、咳嗽、咯痰及CRP、D-Dimer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3)在糖皮质激素和纤维支气管镜的使用上对照组显着高于治疗组(P<0.05)。(4)平均住院时长13.16±3.47d,治疗组显着短于优于对照组(P<0.05)。3.MTT法检测MP诱导的RAW264.7细胞存活率:MP可显着诱导RAW264.7细胞的增殖分化(P<0.05),各给药组均可抑制MP诱导的RAW264.7细胞增殖(P<0.05),阿奇霉素组对细胞增殖的保护作用最优,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呈现浓度依赖性。4.祛湿通络方对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IL-10、TNF-α、IL-6表达的分析:MP诱导的RAW264.7细胞IL-10、TNF-α、IL-6的分泌均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对IL-10、TNF-α、IL-6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作用(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呈现剂量依赖性。5.祛湿通络方中单味中药水煎剂对MP的MIC检测:黄芩、茵陈、黄连、虎杖、芦根、藿香、石菖蒲的MIC50依次是0.97、3.9、7.81、7.81、31.25、62.5、62.5(mg/m L);MIC90依次是1.95、62.5、15.62、62.5、125、125、125(mg/m L)。结论:1.CRP、LDH、D-Dimer、混合感染、合并症是RMPP的独立相关因素。2.祛湿通络法对改善发热、咳嗽、咯痰症状和调节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3.祛湿通络方对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极化增殖具有保护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4.祛湿通络方对IL-10、IL-6、TNF-α的高表达均具有下调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祛湿通络方可抑制RAW264.7细胞向M1型和M2型极化,提示其可能在维持M1/M2动态平衡中发挥调节作用。5.祛湿通络方中黄芩、茵陈、黄连、虎杖、芦根、藿香、石菖蒲7味中药对MP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黄芩抑菌能力最优。

余海龙[5](2017)在《补肾活血祛风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多耐药基因MDR1及P-gp170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补肾活血祛风方单用和(或)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阿霉素肾病大鼠MDR1及编码糖蛋白P-gp170的影响;研究补肾活血祛风治法及经验方改善蛋白尿,增强糖皮质激素敏感性,提高肾病综合征治疗效果的分子生物学原理,为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筛选健康雄性SPF级Spraque-Dawley(SD)大鼠,测24时尿蛋白定量阴性后,建立92只阿霉素(adriamycin,ADR)肾病大鼠模型及20只空白对照组(A组),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泼尼松组(C组)、中药组(D)、中药+泼尼松组(E组),每组23只。中药组给予补肾活血祛风方汤剂,泼尼松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溶液,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空白对照组不予干预,实验周期8周。分别在4周、8周末时每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观察治疗效果,常规生化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血脂、凝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上P-gp170表达,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肾组织MDR1mRNA,取肾脏组织行病理检查,并用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P-gp170表达。结果:(1)B组大鼠皮毛松散,光泽变淡,活动下降,牙齿段落、四肢及尾部肿胀,腹腔积液,各干预组上述状况减轻或改善,E组活动、饮食增加明显,但是和D组比出现躁动、死亡增加。(2)8周末C组、E组24h尿蛋白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E组24h尿蛋白比C组、D组低,三者变化趋势服从其曲线。(3)血脂方面,TC:A组较同时间点其他组低(P<0.05);D组较B、C组低(P<0.05);TG:A组较同时间点其他组低(P<0.05)。D组TG水平比B、C、E组低,其中与C组相比,P<0.01。(4)B组肾组织MDR1及P-gp170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5)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肾组织MDR1及P-gp170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模型组(P<0.01)。(6)D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上MDR1及P-gp170的表达低于C组(P<0.05)。(7)外周血淋巴细胞P-gp170与MDR1呈正相关关系r=0.466,p=0.001。(8)肾组织P-gp170与MDR1mRNA呈直线相关r=0.291,p=0.291。(9)D组、E组MDR1及p-gp170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1)补肾活血祛风方可减少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量,控制血脂,减轻肾脏病理损害,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可增强疗效。(2)糖皮质激素可诱导MDR1mRNA、P-gp170过度表达,而P-gp170可能介导糖皮质激素耐药,降低糖皮质激素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疗效。(3)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外周血淋巴细胞P-gp170可能影响其尿蛋白量。(4)补肾活血祛风方可降低阿霉素肾病大鼠MDR1mRNA、P-gp170水平或拮抗其作用,这可能是增强激素联用效果,逆转激素耐药的机制之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5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54例(论文提纲范文)

(1)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对RAW264.7细胞miR-155、miR-146a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祛湿通络方治疗儿童MPP的分子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祛湿通络方各药物有效入血成分收集和靶点预测
        1.2 祛湿通络方中药物活性成分及靶点互作分析
        1.3 儿童MPP疾病靶点获取
        1.4 祛湿通络方治疗儿童MPP作用靶点预测和关键靶点筛选
        1.5 关键靶点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分析
    2 结果
        2.1 祛湿通络方活性成分筛选
        2.2 祛湿通络方化合物靶点网络图的构建及相互作用分析
        2.3 祛湿通络方-儿童MPP作用靶点的预测及相互作用分析
        2.4 祛湿通络方-儿童MPP靶点基因GO生物过程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对MP诱导的RAW264.7细胞IL-6、TNF-α、miR-155、miR-146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各组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2.2 MP培养基的配制
        2.3 RAW264.7细胞液的配制
        2.4 RAW264.7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2.5 MP复苏与活菌计数测定
        2.6 实验用药
    3 检测方法与指标
        3.1 细胞活性检测
        3.2 药物细胞毒力检测
        3.3 药物抗MP的药效学实验(CCK-8法)
        3.4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的表达水平
        3.5 RT-qPCR法检测细胞中miR-155,miR-146a的表达情况
        3.6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MP镜下观察
        4.2 各组药物含药血清对RAW264.7细胞毒力检测
        4.3 各组药物含药血清对MP诱导下RAW264.7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4.4 药物抗MP的药效学实验结果
        4.5 各给药组含药血清对MP诱导的RAW264.7细胞IL-6、TNF-α的表达情况
        4.6 各给药组细胞中miR-155,miR-146a的表达情况
    5 讨论
        5.1 MP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5.2 miR-155,miR-146a与炎症损伤的关系
        5.3 祛湿通络方立法依据及组方分析
    6 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回顾性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信息采集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MP感染(湿热闭肺证)患儿病例信息统计
        3.2 MPP(湿热闭肺证)组与RMPP(湿热闭肺证)组患儿临床常用生化指标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文献研究
    1 儿童RMPP的中医研究现状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热毒瘀相兼为患论
        1.4 热痰瘀相兼为患论
        1.5 湿热相兼为患论
        1.6 辨证论治
        1.7 其他疗法
        1.8 总结与展望
    2 儿童RMPP的西医研究现状
        2.1 MP感染致病机制
        2.2 RMPP发病机制
        2.3 RMPP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祛湿通络方中各药物成分筛选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附录3 主要外文缩写与中文名词对照表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2)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筛选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疗效评价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临床疗效比较
        3 炎症指标比较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5 免疫指标比较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讨论分析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2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回顾分析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证候相关因素回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病例选择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ITP患者一般情况与证型的关系
        2.3 ITP患者与非ITP人群免疫学指标的差异
    3 结论
研究二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及中医组方规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病例选择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ITP患者入院前及入院后治疗情况
        2.3 ITP短期疗效
        2.4 ITP患者长期疗效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激素难治/依赖性及难治性ITP疗效
        2.6 中医治疗ITP疗效分析
        2.7 ITP患者组方分析
    3 结论
研究三 清热凉血,益气养阴组方对小鼠血小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的复制
        1.2 分组和给药
        1.3 观察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结论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ITP的认识与治疗
    2 中医对ITP的认识
    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 ITP患者临床免疫学检查的差异
    5 ITP患者治疗情况及疗效分析
    6 临床ITP治疗组方规律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异常的免疫反应:感染与遗传
    2.抗原提呈细胞(APC)与ITP
    3.B淋巴细胞
    4.T淋巴细胞
    5.ITP中的血小板生成
    6.ITP中的其他问题
    7.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西医诊疗进展
    1.ITP的诊断
    2.ITP的西医治疗
    3 难治性ITP
    4.ITP的中医诊疗
    5.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祛湿通络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闭肺证)的临床研究及对RAW264.7细胞IL-10、TNF-α等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回顾性临床研究
    1 临床试验设计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用药
        2.2 研究分组
        2.3 疗程
        2.4 观察方法
        2.5 观察项目
        2.6 病原检查结果判断
        2.7 疗效判定
    3 数据统计分析
    4 调查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入组前临床资料
        4.3 临床疗效比较
        4.4 合用其他抗生素情况比较
        4.5 两组患儿的其他治疗比较
        4.6 两组住院时长比较
    5 讨论
        5.1 清热祛湿、化痰通络理论的提出
        5.2 祛湿通络方的组方分析
        5.3 祛湿通络方的药理研究
        5.4 研究结果分析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祛湿通络方对MP诱导的RAW264.7细胞增殖的保护作用及对IL-10、TNF-α、IL-6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1.2 培养基配制
        1.3 实验动物
        1.4 细胞株培养
        1.5 MP复苏培养与浓度测定
        1.5.1 复苏步骤
        1.5.2 CCU浓度测定步骤
        1.6 实验药物
        1.7 中药含药血清的制备
    2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2.1 细胞存活率的检测(Trypan blue染色)
        2.2 细胞计数及铺板
        2.3 给药
        2.4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2.5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10、TNF-α、IL-6 的水平
        2.6 祛湿通络方中单味药的MIC测定
        2.7 生化鉴定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镜下观察MP形态
        4.2 祛湿通络方对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形态学表现
        4.3 MTT法检测MP诱导的RAW264.7 细胞的细胞增殖
        4.4 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对MP诱导的RAW264.7 细胞IL-10 的表达
        4.5 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对MP诱导的RAW264.7 细胞IL-6 的表达
        4.6 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对MP诱导的RAW264.7 细胞TNF-α的表达
        4.7 祛湿通络方单味中药的MIC测定
    5 讨论
        5.1 RMPP的发病机制
        5.2 IL-10、TNF-α、IL-6是RMPP发病的关键炎症因子
        5.3 祛湿通络方中各单味药水煎剂对MP的抑菌效果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与不足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病因
        3 病机
        4 治则
        5 证治分类
        6 其他治法
    二、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西医的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RMPP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附录2 主要外文缩写与中文名词对照表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5)补肾活血祛风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多耐药基因MDR1及P-gp170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补肾活血祛风方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中的作用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其他器材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阿霉素(ADR)肾病大鼠模型制作
        2.2 中药复方药液制备
        2.3 实验分组
        2.4 给药方案
        2.5 实验标本采集
        2.6 检测指标及方法
        2.6.1 一般情况观察
        2.6.2 24h尿蛋白检测
        2.6.3 血清生化指标
        2.6.4 肾脏形态及组织病理
        3.统计学处理
        4.实验结果
        4.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4.2 24h尿蛋白情况
        4.3 血清生化指标
        4.3.1 观察4周末组间生化指标变化
        4.3.2 观察8周末各组生化指标变化
        4.4 肾组织病理改变
        4.4.1 光镜
        4.4.2 电镜
        5.讨论
        5.1 关于模型的建立和认识
        5.2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5.2.1 病名
        5.2.2 基本病因
        5.2.3 核心病机
        5.2.4 证型分布
        5.3 补肾活血祛风方的分析
        5.3.1 补肾活血为基础,重视风邪
        5.3.2 方解分析
        5.3.3 药味分析
        5.4 补肾活血祛风方单用和联用激素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保护作用
        5.4.1 改善大鼠一般情况
        5.4.2 减少大鼠尿蛋白
        5.4.3 改善脂代谢紊乱
        5.4.4 减轻病理损害
        5.5 现代作用机制探讨
    第二部分 基于MDR1及P-gp170的补肾活血祛风方治疗阿霉素肾病大鼠的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其他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模型建立
        2.2 中药复方药液制备
        2.3 对象分组
        2.4 给药方案
        2.5 标本采集
        2.6 RT-PCR
        2.6.1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2.6.2 总RNA提取
        2.6.3 进行基因组DNA的除去反应
        2.6.4 逆转录反应体系
        2.6.5 RT-PCR反应设计
        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8 外周血流式细胞检测
        3.统计处理
        4.实验结果
        4.1 大鼠肾组织MDR1mRNA的PCR检测结果
        4.2 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MDR1mRNAPCR结果
        4.3 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P-gp170的结果
        4.4 8周末外周血淋巴细胞P-gp170流式检测
        4.5 阿霉素肾病大鼠MDR1mRNA与P-gp170表达的相关性
        4.5.1 8周末外周血淋巴细胞上MDR1mRNA与P-gp170相关性分析
        4.5.2 8周末肾组织MDR1mRNA与P-gp170相关性分析
        4.6 阿霉素肾病大鼠P-gp170与24hUTP的关系
        4.6.1 8周末外周血P-gp170与24hUTP相关性分析
        4.6.2 8周末肾组织P-gp170与24h尿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5.讨论
        5.1 关于指标选择的分析
        5.2 ADR大鼠肾脏、外周血MDR1mRNA和P-gp170表达分析
        5.3 ADR大鼠P-gp170和MDR1mRNA水平的关系分析
        5.4 ADR大鼠P-gp170和MDR1mRNA与GC耐药的关系探讨
        5.5 补肾活血祛风方对MDR1和pgp170的影响和中药逆转耐药的讨论
        5.6 ADR大鼠P-gp170与24hUTP的关系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综述
    一、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研究动态
        1.中医对肾病综合征的病种认识
        2.中医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中医药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3.1 临床研究进展
        3.2 名家论述
        4.中药逆转MDR1耐药的研究
    二、MDR1/P-gp170介导肾病综合征耐药的研究
        1.MDR1概述
        2.P-gp170分布及生理功能
        3.P-gp170介导激素耐药的机制
        4.MDR1与激素耐药
        5.MDR1逆转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5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对RAW264.7细胞miR-155、miR-146a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研究[D]. 贺红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 侯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回顾分析及实验研究[D]. 白瑞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祛湿通络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闭肺证)的临床研究及对RAW264.7细胞IL-10、TNF-α等表达的影响[D]. 李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5]补肾活血祛风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多耐药基因MDR1及P-gp170影响的实验研究[D]. 余海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6)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腹泻5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