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咽部感觉异常20例

针灸治疗咽部感觉异常20例

一、针灸治疗咽异感症2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盾,丛漉彦,付于[1](2021)在《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皮部浅刺法对心理应激方面的影响。方法:将伴随焦虑、抑郁的60例咽异感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皮部浅刺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3次,每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4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爱丁堡咽喉症状评价量表(GET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GETS、HAMA、HAMD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HAMA、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皮部浅刺法在改善咽异感症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着疗效,且与常规针刺法疗效相当;皮部浅刺法在改善临床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应激状态方面较常规针刺法具有显着优势。

梁培荣,何育风,黄文宝,尚昱志,卢栋明,易树坚,左高骈,张龙[2](2021)在《分段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分段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颈源性咽异感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松解手法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分段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整复手法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次后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咽喉感觉知觉量表(LUMP)评分,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LUMP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64.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松解手法治疗基础上,采用分段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咽异感症能有效缓解患者颈部疼痛症状及咽异感症状,治疗效果好于常规整复手法治疗。

尚洪海[3](2021)在《降逆利咽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气郁痰阻型)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降逆利咽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研究,观察入组患者服用降逆利咽方联合兰索拉唑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评价降逆利咽方联合兰索拉唑的短期和长期疗效,为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可参考的思路。方法:将1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试验组给予兰索拉唑肠溶片联合导师自拟降逆利咽方治疗,对照组则只给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诊治疗程为4周,对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咽异感症状指数评分等项目进行组间和组内的统计学分析并客观评价药物疗效;疗程结束8周后评价患者复发率,从而评估两组药物的远期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2%和74.0%,试验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2.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为92.2%,对照组有效率为76.0%,试验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3.单项症状疗效比较:试验组在咽异感、嗳气、吞咽不适、嘈杂症状的改善上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对烧心、反酸、胸膺不适、口干口苦症状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针对声音嘶哑、两胁胀满、胃脘痞闷症状的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率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6.67%和32.43%,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结论:降逆利咽方联合兰索拉唑方案治疗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兰索拉唑,前者能有效缓解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未观察到明显毒副作用,拥有相对于后者更好的远期疗效,可作进一步推广。

李盾[4](2021)在《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皮部浅刺法的取效机制,为治疗咽异感症提供临床参考及独特的治疗思路。方法:招募60例患有咽异感症的门诊及大学校园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皮部浅刺法进行治疗,皮部浅刺法选取部位为咽喉部、腹部及下肢部。咽喉部取上至廉泉穴水平,下至天突穴水平的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腹部取以神阙为中心,上至下脘穴水平,下至气海穴水平,左右至前正中线各旁开2寸的任脉、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下肢部取上界至三阴交穴水平、下界至太冲穴水平的足厥阴肝经与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针对上述皮部区域采用单手进针法,快速旋转进针刺入真皮层,施以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120-160次/min)捻转针刺手法,行针10-20秒后,留针候气30min,各针间距掌握在5-15mm。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取穴参考2016年《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针刺选取廉泉穴,针尖向上刺至舌根部,嘱患者做吞咽动作,至异物感减轻或消失时出针,再取合谷、内关、天突穴,垂直进针,平补平泻,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单次疗程,共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为格拉斯哥爱丁堡咽喉症状评价量表(Glasgow-Edinburgh Throat Scale,GETS)、中医症状临床记录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和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组内差异。结果:1.脱落情况:治疗组入组30例,无脱落,完成30例;对照组入组30例,脱落1例,完成29例。2.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GET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各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同组内GET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GET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未出现异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晕针、断针以及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仅部分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因针刺导致的皮下出血现象,在做到及时的对应处理后能够继续治疗,无后遗反应发生;本次研究过程中无因不良事件退出治疗的病例。结论:1.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够改善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针对咽异感症的治疗效果相当,具有临床可行性。2.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咽异感症患者的中医整体证候,皮部浅刺法在此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3.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咽异感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皮部浅刺法在此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刘思思[5](2020)在《通任调气针法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通任调气针法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为以通调任脉、条达气机为理论基础应用体针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提供有效的临床试验参数,并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确切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根据简单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本研究收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梅核气患者6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通任调气针刺组(廉泉、天突、膻中、巨阙、中脘,气海、关元、丰隆)及常规针刺组(内关、扶突、期门、足三里、太冲、肝俞、脾俞),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咽部异物感症状、痰气交阻型证候)、分析病情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自2019年3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门诊的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通任调气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周休息2日,2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咽异感症咽部主要症状分级表、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来对两组的病情进行观察记录,将治疗前后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满足或近似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中无序者运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或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运用秩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通任调气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样本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样本的治疗前咽部主要症状评分、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中医证候积分及各项评分、HAD积分均进行了组间比较,得到结果为P值均>0.05,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将各组治疗前后咽部主要症状评分、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中医证候积分及各项评分、HAD积分进行组内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后每组各项观察指标评分都低于治疗前,说明通任调气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都有一定疗效。3.将各组治疗后的咽部主要症状评分、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中医证候积分及各项评分、HAD积分进行组间比较,两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通任调气针刺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均小于常规针刺组,提示其疗效占优。4.将各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运用统计学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得到:通任调气针刺组在咯痰、胸部堵闷感、纳少、情绪异常方面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提示通任调气针刺法对于上述症状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法;而在嗳气方面组间比较得到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嗳气症状的方面不具有明显疗效差异。5.治疗结束后进行组间临床疗效评价,通任调气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结果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其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研究结论(1)通任调气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都具一定疗效;(2)通任调气针刺法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较常规针刺法疗效更佳;(3)通任调气针刺法在缓解或消除咽部主症、咯痰、胸部堵闷感、纳少、情绪异常(焦虑或抑郁)方面更显优势。

张卫娟,钟鸣,钟福娣,张霞红,罗美文[6](2020)在《啄治法在咽异感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啄治法治疗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咽异感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方式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定义单纯接受用中药汤剂半夏厚朴汤加味疗法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采用啄治法加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64.44%(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值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啄治法加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咽异感症患者效果显着,预后良好,值得推广。

李洋,谯凤英[7](2019)在《梅核气与情志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梅核气是指咽喉部自觉有异物梗阻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妨碍进食的一类疾病,类似西医的咽异感症。本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西医咽异感症可参考本病的辨证论治,梅核气患者常伴心身或精神躯体性疾病,咽喉体征无特殊改变,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定,与情绪变化有关。本文将从梅核气的定义、病因病机、与情志的关系以及中西医治疗方面,对梅核气与情志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花[8](2019)在《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癔球症伴抑郁状态(气郁痰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癔球症伴抑郁状态(气郁痰阻证),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来源于甘肃省中医院门诊的68例符合癔球症伴抑郁状态诊断标准和中医气郁痰阻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对照组选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癔球症症状量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分情况,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评价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的临床疗效。结果:1.癔球症症状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癔球症症状评分组内比较(p<0.05),提示两组都可以改善咽部不适症状;治疗后两组癔球症症状评分差值组间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咽部不适症状较对照组更加显着。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分组内比较(p<0.05),提示两组都对中医总体症状改善有效;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分差值组间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中医总体症状疗效更佳;治疗后两组单项积分差值组内比较,咽部不适、多疑、善虑、嗳气、叹息、肢体困倦(p<0.05),发现治疗组在改善咽部不适、多疑、嗳气、善虑、叹息、肢体困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急躁易怒、情绪(p>0.05),改善情绪抑郁、急躁易怒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评分组内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改善患者抑郁情绪,两组治疗后抑郁评分差值组间比较(p>0.05),提示两组改善抑郁情绪疗效相当。4.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5%,治疗组总体疗效较对照组更优。结论: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在改善癔球症伴抑郁状态(气郁痰阻证)患者咽部异物感、中医症状方面疗效更佳,且对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有一定疗效。

孙韧[9](2018)在《咽异感症患者心理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与分析咽异感症患者心理状态。方法选取在2016年4月~2018年4月时间内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咽异感症的45例患者作为咽异感症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5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医师对两组患者均采取症状自评量表以及汉密顿抑郁量表等进行心理评判。结果健康对照组与咽异感症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以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等情况具有显着差异,前者显着优于后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异感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十分复杂,医师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防治疾病的发生。

刘怡[10](2018)在《启膈散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气郁痰阻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启膈散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气郁痰阻型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既可短期内改善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症状,还可减少复发率,为推广启膈散加减方对本病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0例符合标准的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包括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西药组,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中药组予口服启膈散加减方,西药组予口服奥美拉唑20mg bid,中西医结合组予启膈散加减方(同中药组)及奥美拉唑(同西药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应用反流相关性咽异感症状指数量表及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估患者病情,以SPSS软件评价及比较三组疗效,并在停药后8周观察有无复发,客观评价启膈散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的综合疗效均优于中药组(P分别<0.01、<0.05);治疗8周后,三组综合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2.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治疗4周、8周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对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各临床症状均有有效地改善,治疗4周后西药组对咽异感症、胃脘痞胀、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等四个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8周后上述四个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心烦易怒和治疗前比较P<0.05,余症状p均<0.01)。对于嗳气、胸闷胸痛、两胁胀满等三个症状,三组间在治疗4周、8周后比较,疗效无差异(P>0.05)。对反酸、烧心等两个症状,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组及西药组的疗效显着优于中药组(P<0.01),治疗8周后三组间积分比较,疗效无差异(P>0.05)。在咽异感症、胃脘痞胀、口干口苦、心烦易怒方面,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疗效均优于西药组;治疗8周后,在咽异感症、心烦易怒方面,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仍优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在心烦易怒方面相比,P<0.01,余组间比较P均<0.05),在胃脘痞胀、口干口苦方面,三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3.在改善反流相关性咽异感症状指数量表积分方面:治疗4周、8周后,三组反流相关性咽异感症状指数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4周后,三组均可较前明显改善反流、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食等症状;对于咽异感症,西药组改善不明显,远亚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对于反酸、烧心,中西医结合组及西药组优于中药组;对于胸骨后疼痛、反食,三组疗效相当。治疗8周后,西药组可明显改善咽异感症,但仍逊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对于反流、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食等4个症状三组疗效相当。4.远期疗效比较:停药8周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有2例、3例、9例复发,西药组复发率高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0.01,<0.05),远期疗效差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结论启膈散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二、针灸治疗咽异感症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治疗咽异感症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
    1. 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剔除和脱落标准
方法
    1. 分组治疗
        1.1 治疗组
        1.1.1 治疗方法:
        1.1.2 施术区域:
        1.1.3 操作方法:
        1.2 对照组
        1.2.1 治疗方法:
        1.2.2 取穴选择:
        1.2.3 操作方法:
    2. 观察指标
    3. 安全性评价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ETS评分比较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2)分段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松解手法治疗后接受颈椎分段整复:
        1.2.2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松解手法治疗后接受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LUMP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 讨 论

(3)降逆利咽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气郁痰阻型)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附表
    附录 B:综述 GERD 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中西医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1.4 受试者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疗程与观察时点
    3 疗效观察指标
        3.1 主症评分
        3.2 中医症状积分
        3.3 焦虑状态积分
        3.4 抑郁状态积分
    4 疗效评价
        4.1 主症评分疗效评定
        4.2 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定
        4.3 焦虑状态积分、抑郁状态积分
    5 统计方法
    6 临床观察结果
        6.1 基线情况比较
        6.2 治疗效果
        6.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皮部浅刺法的理论探讨
        1.1 皮部浅刺法的操作
        1.2 皮部理论概述
        1.3 皮部浅刺法的取效机制探讨
        1.4 针刺治疗咽异感症机制探讨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GETS评分
        2.2 中医症状积分
        2.3 HAMA积分、HAMD积分
    3 皮部浅刺法的优势
        3.1 针刺安全性较高
        3.2 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3.3 易于推广使用
    4 本课题不同以往研究之处
    5 课题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咽异感症(梅核气)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通任调气针法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疗效观察指标
    4 研究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咽异感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咽异感症的认识
    3 立法依据
    4 取穴组方依据
    5 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7 安全性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咽异感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啄治法在咽异感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观察组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3.4.2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3.4.3 两组血清CRP含量比较
4 讨 论

(7)梅核气与情志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梅核气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家对梅核气在情志方面的研究
    2.1 肝郁气滞
    2.2 痰气互结
3 梅核气的治疗
    3.1 内治法
        3.1.1 经典方。
        3.1.2 验方。
        3.1.3 中成药。
    3.2 针刺治疗
4 小结

(8)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癔球症伴抑郁状态(气郁痰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试验设计
        1.1 研究类型
        1.2 随机方法
    2.病例来源
    3.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3.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4 纳入标准
        3.5 排除标准
        3.6 脱落标准及剔除标准
        3.7 中止及终止标准
    4.研究方法
        4.1 一般治疗
        4.2 药物治疗
        4.3 药物服用方法
        4.4 观察时间
        4.5 注意事项
    5.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指标
        5.2 临床疗效指标
        5.3 安全性评价指标
    6.疗效评定标准
        6.1 临床疗效评定
        6.2 抑郁状态疗效评定
        6.3 安全性评定
    7.统计方法
    8.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结果
    1.一般资料
    2.基线资料
    3.症状积分比较
        3.1 两组GETS积分比较
        3.2 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3 两组中医症状总分比较
        3.4 两组 HAMD 积分比较
        3.5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4.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西医学对癔球症伴抑郁状态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治疗方法
    2.中医学对梅核气的认识
        2.1 梅核气病因病机
        2.2 梅核气治法
    3.从情志角度认识癔球症伴抑郁状态
    4.立方依据
    5.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1 组方分析
        5.2 现代药理学研究
    6.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7.结果分析
        (1)基线资料分析
        (2)咽部异物感症状评分分析
        (3)中医症状积分分析
        (4)HAMD量表结果分析
        (5)总疗效评价
结语
    1.结论
    2.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癔球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1.西医学对癔球症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癔球症发病机制
        1.3 西医学对癔球症的治疗
    2.中医学对梅核气的认识
        2.1 梅核气病因病机沿革
        2.2 当代医家关于梅核气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梅核气辨证分型
        2.4 中医药治疗梅核气
    3.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9)咽异感症患者心理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科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
    2.2 两组患者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
3 讨论

(10)启膈散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气郁痰阻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GER相关性咽异感症的认识
        1.1 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现代病学对于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对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治疗
    2. 中医学对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认识
        2.1 古代文献对本病病名的记载及认识
        2.2 中医学对本病病位的认识
        2.3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4 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及中医临床证候量化分级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疗程
    3. 观察内容
        3.1 一般项目
        3.2 观察内容
        3.3 观察时点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4.2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
        4.3 远期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
    6. 结果与分析
        6.1 一般资料
        6.2 结果分析
        6.3 不良反应
        6.4 疗效总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临床资料分析
    2. 启膈散加减治疗气郁痰阻型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理论基础及方义注释
        2.1 食管为胃之系,咽为肝之使、肺之门户,本病与脾、肝、肺密切相关
        2.2 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基本病机是气郁痰阻
        2.3 启膈散加减方治疗气郁痰阻型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理论基础及方义注释
    3. 临床体会
        3.1 升降相宜,以降为主
        3.2 刚柔并济,以柔为要
        3.3 辨病辨证结合,糊剂护膜增效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针灸治疗咽异感症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临床疗效观察[J]. 李盾,丛漉彦,付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12)
  • [2]分段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J]. 梁培荣,何育风,黄文宝,尚昱志,卢栋明,易树坚,左高骈,张龙. 广西医学, 2021(11)
  • [3]降逆利咽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气郁痰阻型)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研究[D]. 尚洪海.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盾.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通任调气针法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的临床观察[D]. 刘思思.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啄治法在咽异感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张卫娟,钟鸣,钟福娣,张霞红,罗美文. 中医外治杂志, 2020(02)
  • [7]梅核气与情志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J]. 李洋,谯凤英. 甘肃医药, 2019(11)
  • [8]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癔球症伴抑郁状态(气郁痰阻证)的临床观察[D]. 李花.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咽异感症患者心理状态的临床研究[J]. 孙韧.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93)
  • [10]启膈散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气郁痰阻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观察[D]. 刘怡.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针灸治疗咽部感觉异常2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