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温州)国际商贸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特色服务

哈尔滨(温州)国际商贸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特色服务

一、哈尔滨(温州)国际商贸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有特色的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史梦媛[1](2019)在《“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建设与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地理标志,强化对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保护。“盐池滩羊”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知名的区域品牌之一成功申请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但由于盐池县内土地、水资源、饲草料有限,盐池滩羊的产量受到了制约。要实现“盐池滩羊”的发展,必然要从多方面开展品牌建设,依靠品牌树立产品信誉,提高其品牌竞争力。本文通过政府和企业访谈分析“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情况,同时在大量阅读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盐池滩羊”品牌特点从品牌产品力、品牌市场力、品牌传播力三方面出发,构建了“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通过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熵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盐池滩羊”品牌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盐池滩羊”的品牌竞争力得分为75.8589,属于一般等级,提升空间很大;一级指标权重顺序为品牌市场力>品牌传播力>品牌产品力,二级指标中对品牌竞争力影响较大的是品牌宣传、品牌联想度、产品分销渠道;一级指标品牌市场力评分最低为66.3445,二级指标品牌宣传评分最低为43.8105。本文根据“盐池滩羊”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情况,从指标体系出发为提升“盐池滩羊”地理标志的品牌产品力、品牌市场力、品牌传播力提出具体的建议,同时为“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建设主体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也提出一些建议。

茹亚楠[2](2018)在《城镇商店名语言生态考察 ——以杭州、金华、义乌、横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反映现实世界的生态关系,重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语言与人、语言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是生态语言学的重要任务。“新型城镇化”十分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要构建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社会,就必须重视语言生态,因为语言生态是落实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支点。生态环境系统中,不同的因子对语言的影响是不同的。对商店名而言,功利心理促使人们尽可能地使用最精炼的形式达到最佳的信息传达目的,因此商店名在音节数量上主要以三、四、五、六音节为主,过短或过长都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消费者的识记。而羡美心理又决定商店名在语言使用上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因此店铺多采取双声叠韵和平仄相间的命名方式。历史的发展更迭促使商店名在词汇选择上紧跟时代步伐,不同行业的店名词汇各具特色。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促使店名在担负指引标识功能的同时,更表现出审美功能,语符元素的多种搭配方式使店名成为塑造城镇面貌中最活跃的成分。历史特色为店铺的命名提供了文化支撑,店名依托城镇独有的文化传统,从中汲取营养,使不同城镇的店名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不容乐观的是,一些商店名还存在书写不规范、洋化现象严重、雷同化现象严重、一味推崇金钱的不良价值取向等非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城镇的语言生态和谐,也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关部门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并从店名的外文使用、视觉审美、人文关怀、翻译美感等方面进行管理,使店名在新型城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郭文智[3](2016)在《基于商业需求选择的集销中心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专业市场作为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一种重要建筑形式,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市场的繁荣得以迅速发展,并在当前的商业需求下转型升级,形成了集销中心这一新的建筑类型。集销中心通过不断地改造调整和创新完善,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就业机会以及连接国内外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集销中心的建设热潮中,作为商品交易活动载体的集销中心建筑在设计上却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当前关于该类建筑在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能够进行针对性指导的建筑设计理论和设计标准很少,集销中心的建设长期以来都存在盲目、自发、分散等弊端。因此,系统地对我国集销中心建筑进行设计研究在如今线上电商冲击猛烈、线下实体相互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集销中心空间在面对当前商业需求选择而进行的相应适应性设计研究,意在针对集销中心空间如何能更好的促进商场商业行为及商业事件的发生这一命题作出建筑绩效评价及性能判断。为数众多的实际案例表明,富有吸引力的建筑环境固然对其运营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但对其商业运营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集销中心的商业规律性要素。这样的商业规律在实际操作层面表现为集销中心所采用的营销策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结合营销策对集销中心设计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结合了建成环境评价(Evaluation Of Built Environment, BEE)技术中的建筑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P.O.E)展开。使用后评价是对建筑及其环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时期后进行的一套系统的、严格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它关注的是建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需求,原理是通过对建筑预期目的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对建筑的效益与相关效益标准比较之后提出反馈意见,为将来的建筑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本文研究的立足点是基于对建成集销中心及其环境在正常经营状态下的历时性调研,注意对类似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发掘出基于当下商业需求选择的集销中心空间设计的关键要素及设计策略。

姜文魁[4](2016)在《“和谐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综合体项目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出现的特殊的城市形态。它将开发区域中性质不同、功能不同的生活空间与社会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采用特有的开发模式进行开发管理,使原有的建筑空间充分发挥作用,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低能耗、高效率要求。由于它具有特殊的功能形态,使其具有潜在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它克服了单一项目如商务区、娱乐区、居住区等的局限性,将城市所具有的各个功能合理有序地组合,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各功能业态在城市进程中的作用。正是由于综合体项目各功能业态间的相关性,极大地提升了项目本身开发建设的复杂性。因此,开发大型综合体项目必须做好项目定位、业态布局、规划设计、扩充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准备。在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将开发企业、投资人、经营人、消费者等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作为商业地产开发的最高模式,综合体项目对项目开发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及资金周转能力、广阔的融资渠道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项目开发前期做好项目的开发策略的研究,对于避免开发企业盲目照搬国内外案例,做出不符合区域发展特征的决策都具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还能有助于减少城市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消除对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要开发建设一个成功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与运营等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对城市综合体项目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以“和谐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为例,在项目开发选址、项目定位、招商策略以及项目评价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概括,采用相关的分析方法,从开发策略和运营策略等方面入手展开分析和研究,同时指出了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项目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吕扬[5](2016)在《电子商务视阈下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现如今,全球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络已经布满全球,并已经开始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全球的经济变革带来巨大的影响。也正是伴随着这种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也正在逐渐改变着生产和消费方式,原有的消费方式正在逐渐的改变,更多的开始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可以说,电子商务开始向传统城市消费空间提出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子商务业态将改变现有的消费习惯,从而影响现有的消费空间形式。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电子商务影响下的消费空间转型也由此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对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的研究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将论文划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首先,从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电子商务挤压下城市传统消费空间遭遇发展瓶颈、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终端消费空间有其不可替代性和双创背景下新型城市消费空间的出行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并简要说明通过城乡消费空间的构建,能够进一步优化城乡商业空间系统,扩大并提升电子商务的影响力,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新兴城市消费空间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针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其次,通过对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的综述,理清本文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从消费空间的基础理论、零售业态发展演变的基础理论和互联网商业运营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理论的解析,并且梳理了电子商务背景下城市消费空间研究成果,并对已有研究提出评价,总结当前研究重点、研究视角、研究制度等方面的结论。第三,立足城乡统筹的视角,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县域电子商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亦是在重塑城镇消费空间的新格局。同时,论文尝试提出县域消费空间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和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消费空间新模式。第四,立足融合共生的视角,针对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发展困境,借鉴国外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转型模式,提出O2O线上线下互动的全渠道城市消费空间的构建,并且提出电子商务与城市消费空间体验的共生发展。第五,立足功能承接的视角,提出社区消费空间的不可替代性,并且总结出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下社区消费空间的发展趋势,提出契合电子商务因素的社区消费空间系统构建,最后提出基于社区消费空间功能承接的最后一公里。第六,立足创新扩展的视角,承接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活动的众创空间分为新型孵化器和新型创客空间两种业态,这两种业态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结构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深化和拓展,也表达了众创空间本身在城市空间中的创新发展。

杨亮[6](2012)在《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淄博——海岱之间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经哺育出辉煌灿烂的齐文化,而齐文化不仅是我国一支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之—和重要组成部分。务实、开放、多元、变革、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在“膏壤千里,粟如丘山”且风炎土灼的齐国大地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和辐射力,品类繁复、工艺精湛、独树一帜的民间工艺文化便是孕育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枝奇葩。齐文化“重农兴商”的历史传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21世纪“全球化”的新型经济、文化格局中依然不失借鉴和启迪意义。民间工艺文化更是持续不断地探索新环境中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明晰如何变革民间工艺的传统文化优势形成淄博文化资源的产业优势、如何借助民间工艺的大众文化力量培育出现代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目的。在选题、调研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获得资料的途径包括:实地调查法(与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或手工艺者面谈并做记录)、函询法(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或民间协会组织发放咨询信函、电子邮件或者打电话)、查阅法(图书馆、民艺馆、博物馆、档案馆和电子资源)等等。历史研究中的时空结合法,在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内探索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脉络,阐述事实、揭示意义、解释原因、预测趋势。下面是各部分内容的提要:在引论中明示出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和产业化研究选题的原因和依据。界定民间工艺、文化和产业化等相关概念,并对学术界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综述。首先对淄博民间工艺进行类别研究。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对淄博当地的民间工艺品类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历史梳理,理清每种民间工艺的起源、鼎盛、衰落或者消失的时间、地点和代表性事件,由此证明淄博有史以来确实是民间工艺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具体民间工艺品类包括最主要的陶瓷和丝绸(此亦为中国最为典型的传统手工艺)及其衍生品刻瓷工艺、琉璃工艺以及内画工艺、淄砚工艺、铜响乐器、蹴鞠制造工艺等等不一而足。其次深入分析了博民间工艺发展的原因。主要是针对淄博各种民间工艺,分析其产生、鼎盛、衰落和消亡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部分。比如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气象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尤其是煤炭、矿石、铁、铜等主要矿产资源以及农副产品资源等,此为相对稳定的地理决定性。而社会历史因素比之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更为深刻、复杂和富于变化,诸如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态、国家政治制度、阶级阶层关系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流行时尚、风俗习惯等外部因素以及淄博地区广大民众的品格气质、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等内在因素都会共同作用于民间工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再次全面分析了是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涵。第一触及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精神内核,亦即造物思想。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造物思想包含民众的智慧与理想,或“备物致用”的实用诉求或“文质彬彬”的审美意趣或“心手相传”的技能巧思,民间工艺匠人借用材质、配方、色彩、线条、形体等工艺语言表达出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第二在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解读中勾勒出淄博民众典型性格特征,摹写民间艺人传统的社会生活与生产状况,关照民间工匠的艰苦奋斗与执着信念。第三归纳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生命周期性规律,描绘主流民间工艺文化生命中历经“缓慢积累的成长期——理性选择的成熟期——无奈蛰伏的衰退期——华丽转身的复兴期——不可限量的再生期”的跌宕路径,‘藉此在思想上对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产业化做出准备。复次是对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当代产业化的研究。首先将上述各种淄博民间工艺再次进行分类,明确不同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归宿问题;然后基于对选择性产业化理念的认同解决“产业化”的道路选择问题。按照选择性开发战略思路进行市场客体分类——文化标本、文化作品抑或文化产品;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宏观思路进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角色定位——政府、投资者、劳动者和消费者如何定位;按照多元化市场发展多维思路进行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开拓,旅游业、体育娱乐业、艺术品行业、网络市场范畴、国际贸易领域等等。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该选题展开进一步思考。主要结论是:结论之一: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其发展动因基本确证。结论之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内涵。结论之三: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产业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结论之四: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之路需要采取选择性战略并重新进行市场主体界定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本文的创新点在: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论题试图站在社会文化的基点上,将视线向下投射,着眼于一个城市的“小传统”即大众文化,但是并不是回避和排斥“大传统”即精英文化,反而是要努力在精英文化的脉络中摸到大众文化的脉搏,亦即尝试在正统的历史研究成果中找到同时代的大众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2.对淄博城市形象评价的创新。淄博自古为齐国封地,“五霸之首”、“战国七雄”是其鼎盛的标志性形象。曾经“泱泱大风”的齐国所恃“鱼盐之利”随属地减少逐渐转型成为现代山东一内陆城市,传统的纺织工业、陶瓷工业联合新型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树立起淄博“工业城市”的形象,然淄博凭借曾经辉煌之“齐国”遗风,欲将重振其文化与经济并立之形象,还原本来应有之面目亦非不可能之事。3.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淄博的民间工艺文化以传统陶瓷和丝织工艺为轴心随时代不断演化出新的民间工艺品类,但是现代化机器大生产模式在陶瓷和纺织行业的成功并不能成为其他民间工艺同样可以效仿的佐证。为此本论文提出了“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选择性战略”。简言之,在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资源的淄博民间工艺文化资源时要基于“选择性”原则区别对待,多元并行,方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4.淄博民间工艺产业市场道路选择的创新。本论文提出“继续发展轻工制造业(陶瓷工业、丝绸纺织业)、重点开创商业和服务业的创新协作,同时加强外围产业的辅助和保护”的市场开拓思路。特别是民间工艺文化与艺术品市场、旅游业和旅游商品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层次化结合,同时兼顾金融、广告、教育和法律等环境建设。新模式、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方法在文化产业战略的大背景下显得益发突出和紧迫。

王颖[7](2011)在《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广义的会展通常被称为MICE,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它的发展成为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文体活动、奖励旅游等,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当前,会展经济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会展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正因为会展业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日益显着,会展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不断提升。伴随着我国会展行业迅速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会展业发展规模与水平的差距也逐步拉开。尽管武汉是历史上着名的“会展名城”,但当前与国内许多会展业发达的城市相比,武汉市会展业发展水平是比较滞后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武汉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显着的带动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入开展关于会展经济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而为武汉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运用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和政府经济学的理论,采用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会展经济的优势机遇、制约瓶颈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结论,提出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本文对会展经济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阐述了会展活动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会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展经济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带来信息传播效应,有效拉动内需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美誉度。会展经济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立足于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本文介绍了武汉会展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共分三个阶段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计划经济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武汉会展业发展的情况。运用竞争力理论,对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进行分析,并指出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会展业发展行业定位不明晰、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未能依托优势产业、缺乏激励机制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制约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进一步研究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本文对中外会展发展的经验及启示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指出武汉应当充分发挥人文和旅游资源的优势,并紧密结合优势产业驱动会展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措施有:第一,要培植知名品牌。要合理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注重会展品牌的塑造与经营;重视节庆会展活动的发展;联合旅游业打造会展品牌;加强会展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中国会展名城。第二,要构建政府、协会和企业互动机制。充分实现政府、行业协会和会展企业的互动,共同推动武汉会展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第三,要加强区域合作。无论是企业间,还是区域间都要大力加强合作,从而提高武汉会展业的竞争力。第四,要大力发展会展专业教育。充分发挥武汉教育资源优势,为会展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当前,武汉正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各种现代化的会展基础设施不断建成。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展览馆规模大并不等于会展业发展水平先进。因此,伴随会展场馆大规模建设的兴起,必须结合科学的、先进的发展理念,借鉴其他城市会展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从而共同推动武汉会展业实现大跨度发展。

宋暖[8](2011)在《博山琉璃及其产业化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琉璃是我国五大名器和佛家七宝之一,是艺术花园中一朵争芳斗艳的奇葩。自古琉璃称谓无数,工艺复杂,文化意蕴丰富,中国琉璃起源中国说在学术界已得到了共识。在日常生活中,对琉璃这个概念,人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通过调查我们得出真正熟悉琉璃的人很少,但有购买欲的人以及支持对其进行产业化保护的人所占的比例,还是较为乐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奠定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博山是名副其实的琉璃之乡,它在自然资源、历史因素、文化背景等多方面都具备了成为琉璃生产重镇的必要条件。博山琉璃艺术孕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我国宝贵的艺术遗存。博山琉璃种类繁多,工艺精绝,曾引领中国琉璃发展的主方向。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传承至今的载体甚少,成文资料极缺,造成我们对琉璃的不重视以及认识不够,再及琉璃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各级政府对其不重视等多种因素造成了博山琉璃发展迟缓。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发生剧变,博山琉璃受到了猛烈冲击,其发展更是日渐衰落。在此大背景下,我们厘清博山琉璃的非遗传承,多维视角解读博山琉璃,对博山琉璃的产业特征、产品现状、行业现状、消费者状况以及市场运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将博山琉璃区别对待(可产业化与不可产业化),探求艺术性与产业化之间的微妙关系,挖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博山琉璃所潜在的市场价值,多角度分析博山琉璃工艺及其产业化保护发展的可行性。另外我们秉承实践出真知,理论最终指导实践的根本原则,以鲁派和冀派内画作为典型案例,梳理鲁派内画的发展历程,调查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和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分析冀派内画成功产业化发展的原因所在,从政府扶持、市场调控、人才培养几个方面将二者进行比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保护和发展博山琉璃提供借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指明方向,以期最终达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对琉璃、博山琉璃历史的梳理以及对博山琉璃产业化保护的研究,我们认识到文化遗产是各国文化发展的缩影,它演绎了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延续和彰显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家们在文化史中用心涂写的每一笔。伴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全世界人民进一步展开了对历史、文化和精神的重新审视和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也日渐提上了日程。尤其是在20世纪后几十年,在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文化日益趋同,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特质成为每个国家重点研讨的内容。像博山琉璃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承载整个民族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意义是非比寻常的,我们不应该漠视它的存在,任其衰落和消失,我们应该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在继承和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们所隐藏的经济潜力,以期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薇,王露[9](2009)在《聚首羊城 共磋大计——第五次全国重点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改革开放30周年商品交易市场回顾与发展高峰论坛》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接连经历了一些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二月雪灾、三月藏独、五月地震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减速等严峻考验接踵而至,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温家宝总理曾在2008年9月20日召开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今年,是近些年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

刘霞[10](2008)在《城市商圈规划研究 ——以呼和浩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商圈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是现代文明和经济社会进步的产物。城市商圈的巩固和完善,必将促进一个城市、地区乃至国家商业、旅游、文化、地产等事业的全面推进。编制合理的“城市商圈规划”,不仅会促进地区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城市商圈布局规划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外对“城市商圈规划研究”还很滞后,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等很多方面都需要深入的探讨。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使政府管理和商家从业深感困惑。本人顺应形势,尝试性地提出“城市商圈规划研究——以呼和浩特为例”的规划命题。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前辈和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城市商圈规划理论体系,尝试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商圈规划的基本框架,为城市商圈规划提供建设性参考和指导。一般地讲,城市商圈规划从规模上可分为“城市商圈”(大商圈)和“城区商圈”(城市某一地区商圈)两个规划层面。本论文“城市商圈规划研究”的整体线路为:首先,检索城市商圈规划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动态,掌握城市商圈规划研究的必备理论和知识,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城市商圈规划普遍性概念的界定。通过与其他相关规划的比较和辨析,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概括出城市商圈规划应遵循的规划理念;其次,通过梳理商圈特质、范围确定、功能定位等城市商圈规划的基本要素,总结了商圈规划的原则、方法、内容、要素、空间布局、规划成果要求和实施对策,由此构建了城市商圈规划的基本体系;最后,以呼和浩特为例,就“呼和浩特大商圈”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规划方案,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特别是对“呼和浩特中山路商圈规划”,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城市商圈规划实例佐证。

二、哈尔滨(温州)国际商贸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有特色的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尔滨(温州)国际商贸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有特色的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第三章 “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现状
    3.2 “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实证研究
    4.1 “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 “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实证测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
    5.1 加强“盐池滩羊”产品销售,提升品牌市场力
    5.2 保证“盐池滩羊”产品品质,提升品牌产品力
    5.3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5.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5.5 培育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2)城镇商店名语言生态考察 ——以杭州、金华、义乌、横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店名语言特征的研究
        二、店名文化意义的研究
        三、店名与城镇建设的研究
        四、店名历时跟踪的研究
        五、店名语言生态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商店名对城镇生态的影响
    第一节 语言生态是城镇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商店名是城镇语言景观的重要因子
        一、塑造城镇形象
        二、丰富城镇文化
        三、彰显城镇特色
    第三节 商店名影响城镇语言的生态和谐
        一、商店名的功能
        二、脱离本职功能将破坏语言和谐
第三章 生态视角下城镇商店名的语言特征
    第一节 语音特征考察
        一、音节数量的差异性
        二、音节搭配的相似性
    第二节 词汇特征的考察
        一、专名词汇趋向多元
        二、业名词汇归类细化
        三、通名词汇紧跟时代
    第三节 语符搭配的考察
        一、语符模式富于变化
        二、组合方式多种多样
        三、语言种类各不相同
第四章 生态视角下城镇商店名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 历史文化因子
        一、地方历史因子
        二、传统文化因子
    第二节 思维方式因子
        一、包容开放思维
        二、兴商重商思维
第五章 商店名的语言生态状况及对策
    第一节 商店名语言生态状况双维透视
        一、符合语言生态的状况
        二、缺乏语言生态的状况
    第二节 商店名语言景观的生态构建
        一、合理使用英文
        二、增添人文关怀
        三、注重视觉审美
        四、提高翻译美感
        五、重视店名的教育作用
        六、关注店名中的名人名地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商业需求选择的集销中心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1.3 发展分析
    1.2 研究对象及类型划分
        1.2.1 研究对象概念
        1.2.2 研究对象类型化表述
        1.2.3 研究相关理论
    1.3 关键词
        1.3.1 集销中心
        1.3.2 商业需求选择
        1.3.3 使用后评价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目标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集销中心商业需求选择的先导性研究
    2.1 研究概述
    2.2 对集销中心建筑的先导研究
        2.2.1 研究客体范围
        2.2.2 对研究客体的实地走访
        2.2.3 对评价客体的图纸收集分析
        2.2.4 样本框的确定及研究样本选取
    2.3 对评价主体的研究
        2.3.1 对评价主体的非介入性研究
        2.3.2 对评价主体的介入性研究
    2.4 研究框架
        2.4.1 研究思路
        2.4.2 评价旨趣建立
        2.4.3 对集销中心综合性评价的研究设计
        2.4.4 对集销中心焦点性评价的研究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商业需求选择的使用者空间环境心理研究
    3.1 研究概述
    3.2 前期技术准备
        3.2.1 研究目标
        3.2.2 探索性研究
        3.2.3 研究方法
    3.3 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3.3.1 问卷评价要素的构建
        3.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4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3.4.1 相关分析
        3.4.2 因子分析
        3.4.3 层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商业需求选择的空间功能组织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集销中心空间可意象性研究
        4.2.1 研究方法
        4.2.2 研究样本的先导研究
        4.2.3 语言描述及认知地图调查结果
        4.2.4 认知地图数据分析
        4.2.5 评价主体的认知方式与规律总结
    4.3 集销中心空间联系性研究
        4.3.1 业态联系
        4.3.2 交通联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商业需求选择的空间环境及使用者行为研究
    5.1 研究概述
    5.2 前期技术准备
        5.2.1 研究目标
        5.2.2 研究内容
        5.2.3 探索性研究
        5.2.4 研究设计
    5.3 商铺及其走道空间的研究(A+B空间)
        5.3.1 前期分析
        5.3.2 商铺空间的类型化表述
        5.3.3 行为地图数据分析
    5.4 室外入口空间研究(C空间)
        5.4.1 入口广场空间
        5.4.2 建筑出入口空间
    5.5 室内中庭空间的研究(C空间)
        5.5.1 样本中庭分析
        5.5.2 对样本核心中庭空间的行为地图测量及研究
    5.6 送货空间研究(D空间)
        5.6.1 送货模式分析
        5.6.2 使用方式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集销中心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6.1 集销中心空间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6.1.1 准则层评价指标
        6.1.2 子准则层指标
    6.2 集销中心空间设计导则
        6.2.1 总体规划建议
        6.2.2 各主要空间的设计建议
    6.3 工程实践项目分析
        6.3.1 君豪国际纺织城
        6.3.2 厦门海西国际商贸物流城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集销中心环境使用心理评价调查表
        附录1.1 集销中心商业适应性要素主观感受调研问卷(消费者)
        附录1.2 集销中心商业适应性要素主观感受调研问卷(经营者)
    附录2 集销中心行为认知地图调查表
    附录3 集销中心研究样本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和谐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和谐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及其发展环境分析
    2.1 和谐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概况
    2.2 和谐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的整体环境分析
        2.2.1 政治法律环境
        2.2.2 社会文化环境
        2.2.3 人口环境
        2.2.4 经济环境
        2.2.5 技术环境
    2.3 和谐广场项目SWOT分析
        2.3.1 优势
        2.3.2 劣势
        2.3.3 机遇
        2.3.4 挑战
        2.3.5 SWOT分析的战略启示
    2.4 国内外典型城市综合体开发战略比较
        2.4.1 日本东京六本木新城综合体项目
        2.4.2 国内城市综合体建设经验分析
3 和谐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定位分析
    3.1 选址分析及商业特点
        3.1.1 城市综合体项目选址的影响因素
        3.1.2 选址的 6S层次分析
        3.1.3 选址评估及评估原则
        3.1.4 投资因素分析
    3.2 项目定位
        3.2.1 目标市场定位
        3.2.2 目标客户定位
        3.2.3 功能定位
        3.2.4 特色定位
        3.2.5 业态组合定位
4 和谐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招商策略
    4.1 总体策略
        4.1.1 招商原则
        4.1.2 招商方向
    4.2 招商规划
        4.2.1 品牌比选标准和顺序
        4.2.2 招商阶段和进度的控制
5 和谐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评价
    5.1 项目特色
        5.1.1 独特的品牌影响力与企业文化
        5.1.2 订单地产模式
        5.1.3 商业管理致胜
        5.1.4 城市次中心“核心区”
    5.2 项目价值
        5.2.1 综合服务集成
        5.2.2 打造新城市中心
        5.2.3 知名品牌汇聚地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电子商务视阈下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1.1.2 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
        1.1.3 电商企业挤压下,城市实体商业遭遇发展瓶颈
        1.1.4 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终端消费空间有其不可替代性
        1.1.5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资料检索法
        1.3.2.2 系统分析法
        1.3.2.3 问卷调查法方法
        1.3.2.4 案例分析方法
        1.3.2.5 跨学科研究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商业空间和消费空间的概念界定
        2.1.1.1 商业空间的概念
        2.1.1.2 消费空间的概念
        2.1.1.3 商业空间和消费空间的联系与区别
        2.1.2 城乡消费空间的各方界定
        2.1.2.1 以经营业态界定的消费空间
        2.1.2.2 以功能类型界定的消费空间
        2.1.2.3 以空间形态界定的消费空间
        2.1.2.4 以结构类型界定的消费空间
        2.1.2.5 其他研究视角的界定
        2.1.3 本文对城乡消费空间的界定
        2.1.3.1 以农村电子商务经济体代表的城镇消费空间
        2.1.3.2 以O2O线上线下融合为代表的城市消费空间
        2.1.3.3 以社区微型综合体为代表的社区消费空间
        2.1.3.4 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新型消费空间
        2.1.4 电子商务——互联网背景下新经济范式的跨越式发展
        2.1.4.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演变阶段
        2.1.4.2 互联网技术下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2.1.4.3 新经济范式的形成与发展——电子商务
        2.1.5 众创空间的界定
    2.2 基础理论解析
        2.2.1 消费空间的基础理论
        2.2.1.1 空间的生产理论
        2.2.1.2 空间的消费理论
        2.2.1.3 空间的选址理论
        2.2.2 零售业态发展演变的基础理论
        2.2.2.1 零售生命周期理论
        2.2.2.2 冲突理论
        2.2.2.3 环境理论
        2.2.3 互联网商业运营模式的基础理论
        2.2.3.1 二八定律
        2.2.3.2 长尾理论
        2.2.4 互联网重塑经济范式的基础理论
        2.2.4.1 体验经济
        2.2.4.2 数据经济
        2.2.4.3 共享经济
    2.3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城市消费空间研究综述
        2.3.1 城市消费空间研究综述
        2.3.1.1 从商业活动供给角度的研究
        2.3.1.2 从消费者行为角度的研究
        2.3.1.3 从符号消费角度的研究
        2.3.1.4 从建筑设计角度的研究
        2.3.2 电子商务作用机制研究综述
        2.3.2.1 电子商务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2.3.2.2 电子商务促进新型支付方式的产生
        2.3.2.3 电子商务促进城市各行业的研发应用
    2.4 电子商务和城乡消费空间研究综述评价
        2.4.1 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选址与布局是当前研究重点
        2.4.2 单一学科研究,多集中于地理学科
        2.4.3 缺乏基于城乡和社区空间类型尺度的研究
        2.4.4 电子商务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仍是一种假设,缺乏理论支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引发的变革与重构
    3.1 互联网发展促进需求的转变
        3.1.1 重塑物质需求
        3.1.1.1 个性化需求的表达
        3.1.1.2 碎片化需求的呈现
        3.1.2 再构人文需求
        3.1.2.1 整合包容的需求汇集
        3.1.2.2 自我实现的需求渴望
    3.2 互联网发展引导活动模式的转变
        3.2.1 生产活动模式的转变
        3.2.1.1 互联网促进社会化分工
        3.2.1.2 互联网改变产业资源配置
        3.2.1.3 互联网促进城乡资源对接
        3.2.2 消费活动模式的转变
        3.2.2.1 消费函数变动下的消费促进
        3.2.2.2 消费选择行为变动下的消费转变
        3.2.2.3 互联网经济作用下的消费者进化
        3.2.3 生活模式的转变
    3.3 重构互联网连接的场景革命
        3.3.1 场景洞察
        3.3.1.1 组织构建方式的改变,进化为跨组织的合作
        3.3.1.2 人群链接方式的改变,进化为社群运营符号
        3.3.2 场景延伸
        3.3.2.1 场景链接中的亚文化表达
        3.3.2.2 场景链接中的附加增值
        3.3.3 场景方法
        3.3.3.1 场景演进为生活方式
        3.3.3.2 场景塑造为文化载体
        3.3.3.3 场景构建全渠道整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经济体的城镇消费空间体系构建
    4.1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本状况
        4.1.1 县域空间的总体概况
        4.1.2 县域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趋势
        4.1.2.1 由零星起步到规模化扩散
        4.1.2.2 由单极发展到多极点增长
        4.1.3 淘宝村的现状概况
        4.1.3.1 淘宝村定义与标准
        4.1.3.2 淘宝村数量规模化
        4.1.3.3 电子商务模式的天然适宜性
    4.2 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业的发展变化
        4.2.1 回归农业产品本质,打造终端农产品
        4.2.2 重塑农业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
        4.2.3 推动农业专业化,改变需求结构
        4.2.4 创造社群营销,优化资源配置
    4.3 县域电子商务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4.3.1 县域空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重要的空间单元
        4.3.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4.3.1.2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策略
        4.3.1.3 县域单元重要性的体现
        4.3.2 电子商务是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的助推器
        4.3.2.1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3.2.2 带动产业集聚——加速农村农民的城镇转型
        4.3.2.3 发展电商服务——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4.3.3 自上而下的统筹布局模式
        4.3.3.1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千县万村”发展战略
        4.3.3.2 以京东为代表的农村 3F战略
        4.3.3.3 以苏宁为代表的农村战略
        4.3.4 自下而上的整合布局模式
    4.4 县域电子商务塑造城镇消费空间新格局
        4.4.1 城镇消费空间格局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4.1.1 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表达
        4.4.1.2 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表达
        4.4.1.3 城镇消费空间
        4.4.2 县域电子商务影响下消费空间变革
        4.4.2.1 零售网商密度——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飞速集聚
        4.4.2.2 内贸网商密度——经济水平快速发展
        4.4.2.3 网购消费者密度——生活便利性全面提高
        4.4.3 县域消费空间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4.4.3.1 遂昌——电商延伸至农村的赶街模式
        4.4.3.2 绩溪——土地互联网流转的介入模式
    4.5 电子商务背景下社区支持农业的空间布局
        4.5.1 CSA的基础及衍生
        4.5.1.1 CSA社区支持农业的基础类型
        4.5.1.2 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衍生类型
        4.5.1.3 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运作原则
        4.5.2 CSA社区支持农业主要表达形式
        4.5.2.1 农产品定期配送模式
        4.5.2.2 土地使用权租赁模式
        4.5.2.3 劳动参与模式
        4.5.2.4 乡村旅游模式
        4.5.3 互联网+CSA的应用过程
        4.5.3.1 开端:基于价值认同的社群信任
        4.5.3.2 过程:生产管理过程的互联网应用
        4.5.3.3 反馈:互联网平台的分享传播
    4.6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农村消费空间新模式
        4.6.1 淘宝村典型发展模式
        4.6.1.1 徐州沙集内生式模式
        4.6.1.2 义乌青岩刘产业链模式
        4.6.2 淘宝村产业特色解析
        4.6.2.1 城乡消费无差别化
        4.6.2.2 一二三产业在线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O2O线上线下互动的城市消费空间响应对策
    5.1 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5.1.1 电子商务的成本优势——压缩传统城市消费空间利润
        5.1.2 电子商务的规模经济——迫使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转型
        5.1.3 电子商务的便捷优势——改变传统城市消费空间布局
    5.2 国外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转型模式借鉴
        5.2.1 美国——本地化、购物体验与渠道整合三位一体
        5.2.2 韩国——基于LBS的宽渠道、便利性和区域性三位一体
    5.3 O2O(线上对线下)全渠道城市消费空间的构建
        5.3.1 O2O概念解析
        5.3.1.1 O2O概念
        5.3.1.2 O2O运作模式
        5.3.2 城市消费空间O2O转型的趋势
        5.3.2.1 案例一:苏宁电器的线上线下全渠道契合
        5.3.2.2 案例二:大商网的规模效应和多业态扩张
        5.3.3 融合城市消费空间的O2O全渠道布局构建
        5.3.3.1 自建B2C商场,构建独立的线上消费空间
        5.3.3.2 入驻开放平台,构建联合的线上消费空间
        5.3.3.3 打造线上线下互动闭环,构建互动的线上线下消费空间
    5.4 电子商务与城市消费空间体验的共生发展
        5.4.1 电子商务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体验功能
        5.4.2 电子商务急速发展背景下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响应策略
        5.4.2.1 调控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规模增速
        5.4.2.2 调整传统城市消费空间商业业态
        5.4.2.3 重塑传统城市消费空间实体价值
        5.4.3 城市消费空间的泛化发展
        5.4.3.1 城市消费空间消费功能的构成特征
        5.4.3.2 城市消费空间泛化发展的结构特征
        5.4.3.3 交通流动空间中的城市消费空间
        5.4.3.4 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城市消费空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最后一公里物流宅配的社区消费空间功能承接
    6.1 社区消费空间的不可代替性
        6.1.1 满足基本生活功能
        6.1.2 提升生活质量功能
        6.1.3 满足休闲游憩功能
    6.2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下社区消费空间的发展趋势
        6.2.1 社区消费空间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6.2.1.1 社区消费空间面积有限
        6.2.1.2 社区消费空间服务范围有限
        6.2.2 电子商务下沉到社区层面遇到的问题
        6.2.2.1 物流配送问题
        6.2.2.2 支付问题
        6.2.2.3 商家信用问题
        6.2.3 电子商务与社区消费空间的联合发展
        6.2.3.1 商务模式
        6.2.3.2 物流模式。
    6.3 契合电子商务因素的社区消费空间系统的构建——便利店
        6.3.1 便利店发展历程
        6.3.2 便利店指数
        6.3.3 便利店有利于全方位的便利服务平台的搭建
        6.3.3.1 便利店的高密度与连锁化
        6.3.3.2 便利店的多功能服务
        6.3.4 便利店有利于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的构建
        6.3.4.1 便利店具有电子商务物流所需的配套资源
        6.3.4.2 便利店可以作为电子商务的区域配送中心
    6.4 基于社区消费空间功能承接的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体系构建
        6.4.1 实现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6.4.2 注重物流仓储中心的层级式布局选址
        6.4.2.1 物流仓储中心的选址因素
        6.4.2.2 物流仓储中心的布局模式
        6.4.3 建立智能物流网络的宅配体系架构
        6.4.3.1 基于便利店平台的干线网络布局
        6.4.3.2 最后一公里宅配体系的架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电子商务激发下的众创空间新消费模式塑造
    7.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的空间载体
        7.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背景
        7.1.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脉络
        7.1.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
        7.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政策支持
        7.1.2.1 《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7.1.2.2 《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7.1.3 众创空间的相关概述
    7.2 新型孵化器和新型创客空间构筑众创空间平台
        7.2.1 传统孵化器的进化阶段
        7.2.2 新型孵化器
        7.2.2.1 新型孵化器的转型趋势
        7.2.2.2 新型孵化器的模式类型
        7.2.3 创客空间
        7.2.3.1 创客空间的起源
        7.2.3.2 我国创客空间的分布
    7.3 众创空间在城市空间中的深化与延展
        7.3.1 融入新城地区开发的众创空间
        7.3.2 提升旧城功能更新的众创空间
        7.3.3 丰富微观层面开放的众创空间
    7.4 众创空间在城市功能中的扩展与创新
        7.4.1 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教育科研模式众创空间
        7.4.2 以青年公寓为代表的共享居住模式的众创空间
        7.4.3 以优客工场为代表的联合办公模式的众创空间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主要结论
        8.1.2 不足之处
    8.2 未来展望
        8.2.1“互联网+”智慧城市
        8.2.2“互联网+”城市规划
    8.3 结语
附录
    附录一:中国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市排行(2013 年度)
    附录二: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行(科学发展百强县市)(2013 年度)
    附录三:《天津市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
    附录四: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
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
    着作书籍
    硕博论文
    期刊论文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概念的界定
    三 相关研究现状
    四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淄博主要民间工艺类别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淄博陶瓷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淄博丝织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淄博琉璃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淄博淄川淄砚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五节 淄博临淄蹴鞠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六节 淄博周村铜响乐器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七节 淄博花灯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八节 淄博其他若干民间工艺杂项
第二章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自然原因分析
        一、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主要自然地理条件之一:矿石资源
        三、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主要自然地理条件之二:蚕桑遍植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析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三、小结
第三章 淄博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核——造物思想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解读
    第三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生命周期性规律
第四章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当代产业化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当代产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选择性开发理念
    第三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角色定位
    第四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市场开拓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管理办法
附录二 《文物法》中有关拍卖、转让和展览的条款
附录三 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附录四 《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附录五 《2003-2010年淄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
附录六 《淄博市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2010年到2015年)
附录七 2007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摘录
附录八 《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附录九 张明文《刻瓷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分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会展经济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会展的形成与发展条件
        一、会展活动的起源与发展
        二、会展产业形成的条件与特征
        三、会展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会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二、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
        三、会展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第三节 会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一、会展经济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
        二、会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 武汉会展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武汉会展经济发展
        二、计划经济时期武汉会展经济发展
        三、市场经济改革阶段武汉会展经济发展
    第二节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一、会展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二、展会专业化水平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第三章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优势
    第一节 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竞争力理论回顾
        二、会展目的地竞争力要素
    第二节 武汉会展业发展的优势
        一、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条件
        二、相关支持条件
        三、会展市场需求条件和发展规模
        四、政府支持政策和推广力度
        五、发展机遇
第四章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节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一、会展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二、面临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
        三、会展管理机制不健全
        四、缺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
    第二节 制约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会展业发展行业定位不明晰
        二、会展业关联性强的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三、会展业发展未能紧密依托优势产业
        四、缺乏有效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五、城市文化形象的美誉度不高
第五章 中外会展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会展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国际会展业发展现状
        二、国际会展业发展模式
        三、国际会展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会展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一、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二、我国会展业成功发展模式
        三、我国会展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第六章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培植知名会展品牌
        一、合理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
        二、注重会展品牌的塑造和经营
        三、重视节庆会展活动的发展
        四、联合旅游业打造会展品牌
        五、加强会展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六、打造中国会展名城
    第二节 构建三方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二、完善行业协会的职能
        三、强化会展企业的规模与实力
        四、实现政府、协会和企业的互动
    第三节 加强会展在区域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一、加强企业间合作
        二、加强中部地区重要会展城市间合作
        三、加强跨区域合作
        四、加强专业会展人才的培训合作
    第四节 大力发展会展专业教育
        一、武汉会展教育发展现状
        二、发展武汉会展教育的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博山琉璃及其产业化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路径与创新追求
        一、思路·架构·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琉璃的物态历史与文化意蕴
    第一节 琉璃的物态历史
        一、似曾相识话琉璃
        二、琉璃及其名称起源
        三、琉璃的加工工艺
    第二节 琉璃的文化意蕴
        一、琉璃的颜色物语
        二、琉璃的传统文化意蕴
        三、琉璃的宗教文化意蕴
第二章 博山琉璃的历史、工艺、特色与存在问题
    第一节 博山琉璃的历史沿革
        一、博山——琉璃的起源地
        二、博山琉璃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博山琉璃种类及其工艺
        一、博山琉璃的种类
        二、博山琉璃的制作工艺
    第三节 博山琉璃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博山琉璃产业化潜力探究
    第一节 博山琉璃行业概况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博山琉璃行业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博山琉璃行业
    第二节 博山琉璃产业特征
        一、产业定性双重性
        二、走精品生产路线
        三、销售模式多元化
        四、市场需求空间大
    第三节 博山琉璃产业化分析
        一、博山琉璃产品现状
        二、博山琉璃行业现状
        三、博山琉璃消费者分析
        四、博山琉璃市场运作分析
第四章 博山琉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解读博山琉璃艺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阐述及理论意义
        二、博山琉璃的多维视角解读
        三、博山琉璃的非遗传承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探瞻
        一、国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第三节 博山琉璃的保护与产业化发展
        一、艺术性与批量化生产的矛盾
        二、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矛盾
    第四节 博山琉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
        一、对产业化保护的理论阐述
        二、产业化保护战略与实施途径
第五章 博山琉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个案研究——冀派鲁派内画产业化比较
    第一节 博山精品琉璃——鲁派内画
        一、鲁派内画的发展历程
        二、鲁派内画的制作工艺
        三、鲁派内画艺术特点
        四、鲁派内画的行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国家重点非遗——冀派内画
        一、冀派内画的发展现状
        二、冀派内画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 冀派鲁派内画发展比较
        一、政府扶持
        二、市场调控
        三、人才培养
结语
    一、理论与实际
    二、博山琉璃的发展趋势
    三、对博山琉璃及其产业化保护的相关建议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的思考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城市商圈规划研究 ——以呼和浩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国内外城市商圈规划研究动态
        1.2.1 国外
        1.2.2 国内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2. 城市商圈规划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商圈的涵义
        2.1.1 商业
        2.1.2 城市商圈
        2.1.3 城市商圈构成
        2.1.4 城市商圈特征
        2.1.5 城市商圈功能
        2.1.6 城市商圈空间形态
        2.1.7 城市商圈规划
    2.2 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2.2.1 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2.2 城市总体规划
        2.2.3 城市分区规划
        2.2.4 城市详细规划
        2.2.5 城市设计
    2.3 城市商圈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城市规划理论
        2.3.2 中心地理论
        2.3.3 积聚效益理论
        2.3.4 级差地租理论
        2.3.5 提升生活价值与和谐理论
3. 城市商圈规划基本体系构建
    3.1 城市商圈分析
        3.1.1 城市规划
        3.1.2 人口需求
        3.1.3 便利性
        3.1.4 商业繁荣度
    3.2 城市商圈选址
        3.2.1 影响城市商圈选址的主要因素
        3.2.2 常用选址方法及比较
    3.3 城市商圈范围确定
        3.3.1 影响城市商圈用地规模的主要因素
        3.3.2 城市商圈范围的确定方法
    3.4 城市商圈定位
        3.4.1 定位的意义
        3.4.2 城市商圈定位的主要模式
    3.5 城市商圈规划原则
        3.5.1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
        3.5.2 依托总规,相对独立
        3.5.3 统筹兼顾,持续发展
        3.5.4 注重更新,加强开发
        3.5.5 适度超前,远近结合
        3.5.6 加强监管,有序完善
    3.6 城市商圈规划理念
        3.6.1 可持续发展
        3.6.2 “体验式”休闲
    3.7 城市商圈空间布局
        3.7.1 空间构成
        3.7.2 空间布局
        3.7.3 交通组织
        3.7.4 开敞空间设计
        3.7.5 建筑设计
        3.7.6 景观设计
    3.8 城市商圈规划的实施对策
        3.8.1 强化对商业网点建设的管理
        3.8.2 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工作
        3.8.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8.4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面提高商业网点建设水平
        3.8.5 引入“商业开发商”制度
    3.9 城市商圈规划的主要成果
        3.9.1 文字
        3.9.2 图则
        3.9.3 专题研究
4. 案例----呼和浩特市商圈规划
    4.1 呼和浩特市商圈规划
        4.1.1 现状分析
        4.1.2 功能定位
        4.1.3 总体布局
        4.1.4 交通组织
    4.2 中山路商圈规划
        4.2.1 规划背景
        4.2.2 现状概况
        4.2.3 现状分析
        4.2.4 功能定位
        4.2.5 规划构思
        4.2.6 规划原则
        4.2.7 总体规划布局
        4.2.8 交通组织
        4.2.9 开敞空间设计
        4.2.10 建筑设计
        4.2.11 景观设计
    4.3 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5.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及网站
附录
致谢

四、哈尔滨(温州)国际商贸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有特色的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D]. 史梦媛. 宁夏大学, 2019(02)
  • [2]城镇商店名语言生态考察 ——以杭州、金华、义乌、横店为例[D]. 茹亚楠.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3]基于商业需求选择的集销中心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郭文智.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4]“和谐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策略研究[D]. 姜文魁.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5]电子商务视阈下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研究[D]. 吕扬. 天津大学, 2016(11)
  • [6]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D]. 杨亮. 山东大学, 2012(12)
  • [7]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研究[D]. 王颖. 武汉大学, 2011(07)
  • [8]博山琉璃及其产业化保护研究[D]. 宋暖. 山东大学, 2011(11)
  • [9]聚首羊城 共磋大计——第五次全国重点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改革开放30周年商品交易市场回顾与发展高峰论坛[J]. 王薇,王露. 中国市场, 2009(04)
  • [10]城市商圈规划研究 ——以呼和浩特为例[D]. 刘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哈尔滨(温州)国际商贸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特色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