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漠化

中国荒漠化

一、中国的沙漠化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胡光印,董治宝,逯军峰,杨林海,南维鸽,肖锋军[1](2021)在《黄河流域沙漠化空间格局与成因》文中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4个地貌单元,总面积为79.6万km2。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沙漠化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以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主要的土地退化形式,沙漠化对黄河流域,尤其是流域中、上游地区的影响较大。为了全面掌握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得了黄河流域2010年的沙漠化土地分布数据。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28 667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6.2%;黄河上游的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然后依次是黄河中游、黄河源区、黄河下游,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89 341、21 426、17 894、7 km2,分别占全流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4%、16.7%、13.9%、0.01%。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土地绝大部分分布于内蒙古,其沙漠化土地面积为91 398 km2,占全流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71.0%;其次是青海,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7 432 km2,占全流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13.5%;陕西和宁夏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全流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8.3%和6.5%。黄河流域的沙漠化空间格局主要是降水量与沙源空间耦合的结果,流域92.6%(119 114 km2)的沙漠化土地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的沙漠化总体上经历了快速发展—发展放缓—明显逆转的过程,沙漠化大幅度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所致,在过去几十年间风速持续减小对沙漠化逆转的积极作用也应引起重视。

蒋元春[2](2020)在《青藏高原沙漠化逆转及其对高原气候突变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沙漠化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之一。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生态环境系统敏感脆弱,具备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潜在因素,其土地沙漠化的动态变化与气候变化、植被变化紧密联系。本文主要依据青藏高原81个站点1971—2013年气温、降水、风速资料,1971—2016年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第一冻结层下界观测资料,1990、2000、2010和2015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资料,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重点分析了青藏高原植被(NDVI)和沙漠化土地分布的变化特征,研究了青藏高原增暖突变前后高原气候因子(气温、降水、风速)和下垫面因子(积雪、冻土)等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分析了南海夏季风与高原季风的关系,探讨了南海夏季风结束时间异常对高原冬季气候的可能影响机理,对进一步科学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障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分布的研究表明,1990—2015年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期间累计减少3 826 km2,相当于199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的0.96%,年均减少153 km2,尤其在2000年以后青藏高原沙漠化持续逆转。(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气候发生了显着变化,呈现从20世纪70年代冷干气候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暖湿气候的演变。1971—2013年主要气候因子的宏观变化为:(1)气温。高原呈现一致增暖,增暖幅度达0.38℃/(10 a),高于同期全球增暖速率,以秋、冬季增暖最为显着。高原增暖在空间上表现出西强东弱的增暖趋势和南北反相的变化形态,高原边缘地区气候变暖比高原腹地明显,高原北部升温幅度大于高原南部。高原气温在1997/199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更大幅度的增暖在高海拔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现非对称增温,最低气温的增加速率(0.46℃/(10 a))高于最高气温(0.37℃/(10 a))。(2)降水。高原地区降水以8.5 mm/(10 a)的速率增加,其中春季增加幅度最显着,达9.9 mm/(10 a)。1980/1981年高原主体降水发生突变。1998年之后,夏季降水的年际波动幅度增大,而秋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幅度则收窄。(3)风速。高原年及各季节的平均风速总体呈减小趋势,尤以春季风速减小最为显着,达到-0.25(m·s-1)/(10 a)。高原风速的线性倾向率在2000年之后由负转正,表现出显着的增加趋势,且以夏、冬季平均风速增加为主导。(4)积雪日数。高原积雪日数平均以3.5 d/(10 a)的速率减少,高原气温增暖突变后积雪日数的减少达到5.1 d/(10 a),表现出“少—多—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5)冻土。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明显变浅变薄,冻结深度的平均气候倾向率为-3.7 cm/(10 a),且在1987/1988年发生退化突变。(3)青藏高原植被变化(沙漠化)对高原气候变化有显着响应。1982—2015年高原NDVI最大值呈增长趋势,线性增长趋势为0.002/(10 a),年变化率为0.0291%;生长季(6—9月)NDVI最大值的线性增长趋势为0.003/(10 a),年变化率为0.0349%。在空间分布上,高原NDVI最大值表现为“整体改善、区域退化”的特征,表征沙漠化土地变化情况的NDVI最大值[0.1,0.3)(沙化)格点数在21世纪初期开始下降,植被改善区域的面积大于退化区域,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在减少。高原NDVI最大值变化显示出在高原增暖背景下的显着适应性调整过程,与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且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高原增暖的背景下,1982—1997年期间,温度变化是NDVI变化的主导因素,降水变化带来的影响次之;1998—2015年期间,降水变化则成为NDVI变化的主导因素,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次之。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影响植被生长的首要因素是热量,当热量条件满足后,蒸发加大,水分条件便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高原增暖突变后,气温、降水和风速的变化趋势均显着,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面积减少,该时期土地沙漠化面积减少(逆转)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子的变化。(4)植被指数(NDVI)变化表征青藏高原沙漠化,其与高原气候突变关系密切,高原气候变化受高原季风的影响。南海夏季风结束日期与高原冬季风建立日期呈反相变化特征,且与高原冬季积雪日数显着相关。南海夏季风结束时间偏晚时,随后的冬季500hPa和600 hPa上,贝加尔湖附近区域位势高度为负异常,乌拉尔山附近位势高度为正异常;受其影响,高原东北部纬向风减弱,高原西南部纬向风增强;高原东北部气温异常升高,高原冬季积雪日数偏少;高原及周围地区水汽湿度增大,高原东北部有异常的上升气流,200 hPa西风急流加强南移,高原东北部降水增多;反之亦然。南海夏季风结束时间偏早时,高原冬季风建立时间偏晚,高原冬季风(冷高压)减弱,高原多雪湿润,有利于青藏高原沙漠化逆转。

王涛[3](2020)在《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沙漠化是现今人类面临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以我国浑善达克沙区为研究区,基于土壤、气象、植被、高程、土地利用、净初级生产力等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量化了2000-2015年浑善达克沙区的土地沙漠化时空格局,揭示了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对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管理进行了区划,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差异化的管理对策。研究能够为区域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总体呈逆转趋势。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来看,有林地、灌木林面积分别增加1937.24 km2和675.78 km2,沙地面积减少1141.32 km2;约21.46%的沙地转换为低覆盖度和中覆盖度草地。从沙漠化程度来看,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6202.19 km2和4820.58 km2。区域土地沙漠化逆转过程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2)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指标也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和显着的变化趋势。区域土壤保持服务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2000-2015年,区域平均土壤保持服务呈上升趋势,增加了近3倍,其中多伦县增加比例最大。净初级生产力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15年间随时间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格局。多伦县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增加最多,克什克腾旗净初级生产力增加最多。2000年以来,区域沙尘天气总日数显着下降。(3)基于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指标的时空格局,将区域划分为沙地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田生态区3个类型区和6个亚区。建议浑善达克沙区采用差异化的管理对策,沙地和草地应根据退化程度采用重点治理、平衡利用或轻度利用措施;同时,应注重“双评价”,科学量化土地承载力,确定合理开发利用程度,以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张美晨[4](2020)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演变及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过度利用或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土地沙化使原来的非沙漠化地区出现风沙活动和沙丘等沙漠化景观,危害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社会活动,也侵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近现代以来我国沙漠化总体改善,但少部分地区仍存在发展的趋势,因此进行沙漠化的防治工作依然紧迫。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在监测沙漠化演变和驱动力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对沙漠化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为研究区,应用2000-2018年MODIS NDVI数据,应用植被指数法反演植被覆盖度进行沙漠化类型划分,进行沙漠化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分析;此外,广泛获取2000-2012年自然和经济指标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土地脆弱性评价体系,基于GIS的分析功能进行土地脆弱性评价,对研究区的土地脆弱性情况进行划分;最后,结合自然和经济两方面因素,应用相关分析的半定量方法对沙漠化程度和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剖析不同区域的主要驱动力。主要结论如下:(1)沙漠化时空分布及演变分析研究发现:非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最多,达到62.91%,集中于研究区东部;重度和中度沙漠化主要分布在神木市西南部和榆阳区西部大部分区域。2000-2018年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非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呈现增加趋势,潜在沙漠化土地逆转幅度最大,面积占比为84.35%的土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好转。各沙漠化类型土地的重心迁移范围总体向东北方向转移,研究区沙漠化呈现逆转趋势,其中神木市恢复状况最好,定边县相对最差。(2)土地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影响,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土地脆弱性存在明显差异,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土地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土地面积占比较大,最多达到50%左右。脆弱状况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脆弱性较低区域的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集中于定边县。研究区中部和靖边县南部都零散分布轻度脆弱和不脆弱土地,并且逐年好转,范围不断扩大,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和河流等因素有利于土地条件改善,土地脆弱性好转。(3)沙漠化驱动力主要表现在:自然因素中除植被和降雨增加外其他变化较小,经济因素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近年来各GDP、人口密度、夜间灯光等数据整体增加。靖边县和定边县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较低的温度不利于土地沙漠化化逆转;植被条件主要作用于神木市和榆阳区,有利于土地好转;经济因素主要作用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区域,特别是神木市和榆阳区。整体上各因素对土地脆弱性的改善呈现正相关,有利于沙漠化恢复。此外,1999年退耕还林(草)政策开展至今,完成造林面积约5.08亿亩,草地和林地覆盖面积明显增加,极大推动了生态环境改善。

商贝贝,李晓燕,杨黎敏,康应东[5](2020)在《1990-2017年通榆县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文中提出为通榆县土地沙漠化防治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选择吉林省西部典型半干旱区通榆县为研究区,以Landsat 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取研究区1990-2017年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信息,采用沙漠化指数及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通榆县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7年,通榆县沙漠化土地类型以农田沙漠化和灌丛沙漠化为主,其面积从1990年的25.78万hm2减至2017年的25.10万hm2,总体呈先增后减趋势,2000年时沙漠化面积达最大,为30.85万hm2;土地沙漠化程度,轻度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中度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但重度和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7年沙漠化指数分别为0.62,0.70,0.66和0.53,2000年以后总体沙漠化程度有所减缓;土壤类型、高程、坡度、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耕地面积、载畜量及政策是影响通榆县土地沙漠化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刘庆福[6](2020)在《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演变、飞播恢复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沙漠化是很多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其严重侵蚀了土地资源,并进一步影响了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2017年于鄂尔多斯召开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发布的《鄂尔多斯宣言》指出,沙漠化是阻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向社会提供供给和利益的能力。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处于鄂尔多斯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区,是农、牧、林交错的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随着毛乌素沙地农牧业的发展、能源开发以及区域政策措施的实施等人为活动的增强,该地区近年来的沙漠化状况及生态环境发生了显着变化。所以,探究该区域1986-2015年间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评估飞播恢复的效果可为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区,结合71个野外植被调查样地的植被盖度实测数据检验了10种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并筛选出最适于该区域的指标,进而从沙地尺度和省域尺度对毛乌素沙地1986-2015年间7个时期的沙漠化动态进行了反演;并以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政策投入数据为基础对该时段的沙漠化变化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毛乌素沙地的32个飞播恢复样地植被和土壤样本调查数据,通过高通量测序和测试分析对植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多功能性进行了分析,从植被、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多功能性三个方面对修复政策中的飞播恢复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明确了土壤多功能性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模式;最后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对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空间量化,并分析了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通过文献总结所选取的10种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中,反映地表能量信息和植被信息的指标对沙漠化反演具有较高精度,其中沙漠化差值指数DDI在反映地表辐射特征的同时又包含了植被的信息,具有明确的生物物理意义,能够反映地表覆盖度、水热组合以及土地沙漠化的变化,是毛乌素沙地区域反演效果最优的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2)毛乌素沙地30年间整体的沙漠化空间格局动态为中东部地区呈逆转趋势,西部地区恢复与加剧交替出现。1986-2015年间沙地尺度的沙漠化进程呈先恶化后逆转趋势,1986至2005间持续加剧,重度和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005年后沙漠化逐渐逆转,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显着减少,但直到2015年沙地尺度沙漠化状程度仍高于1986年;在省域尺度上沙漠化进程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其中沙漠化逆转最为明显的是陕西省的五个区县,2000年后持续逆转;内蒙古自治区自1986年以来逆转与加剧并存;宁夏自治区沙漠化整体呈先加剧后逆转趋势,在2005年沙漠化达到最强。(3)1986-2015年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从1986-2005年持续加剧,2005年后逐年逆转,逆转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生态修复政策,而驱动沙漠化加剧的是社会经济因素;由于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在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差异,沙漠化过程和驱动因素在省域尺度上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发现了生态修复政策在沙漠化逆转中的重要作用并量化了其贡献率,建议继续投资于生态恢复工程以使沙漠化持续逆转,并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可持续性。(4)飞播是毛乌素沙地对流动沙地进行植被恢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恢复措施,其使流动沙地植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多功能性三个方面均得到了良好的恢复。其中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恢复响应迅速,植物多样性最先达到饱和,土壤多功能性对恢复的响应则具有滞后性;在30年恢复梯度上,植物通过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多功能性的恢复有显着的间接作用,直接驱动因素主要为土壤细菌。建议未来的退化土地和生态系统恢复措施及政策中可以借鉴飞播措施的成功经验,在生态恢复中给予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同等的重视。(5)在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NPP等调节服务间协同关系显着,在粮食产量和牲畜产量等供给服务间同样具有显着的协同关系,调节服务和供给服务间也发现了净初级生产力和粮食产量两种服务间的协同关系;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净初级生产力均随着沙漠化的降低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量和牲畜产量与沙漠化呈现不显着的单峰曲线关系。可能是两种供给服务由于通过人类活动的输入而实现,才导致了其与沙漠化的复杂关系。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探讨了近几十年来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动态、驱动因素、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植被、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的恢复,阐述了毛乌素沙地1986-2015年间沙漠化的加剧和逆转过程;明确了该过程中生态修复政策带来的积极效果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同时发现了土壤微生物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并阐明了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本文从宏观层面为沙漠化的监测提供手段,为拟定相应防范和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飞播措施的成功经验从微观层面为沙漠化土地恢复提供新了的视角。希望可以为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防治和生态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及人类福祉,进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韩雪莹,杨光,秦富仓,贾光普,凌侠,高岗[7](2019)在《毛乌素沙地近30年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演变格局》文中认为应用1990—2017年7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计算沙漠化指数和沙漠化重心迁移等指标,对毛乌素沙地近30年沙漠化时空动态演变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17年沙漠化程度处于逆转趋势,沙漠化土地面积共减少1 684.09 km2,平均62.37 km2/a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的治理。(2)阶段性平均沙漠化指数1990—2000年(快速发展)为2.45,2000—2010年(快速逆转)为2.30;2010—2017年(稳定逆转)为2.01,沙漠化程度明显减轻。(3) 1990—2017年,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迁移3.42 km;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8.80 km;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偏移5.42 km;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东南方向延伸9.90 km。沙漠化土地重心由西向东依次为极重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轻度沙漠化,在沙漠化治理与防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沙漠化土地类型而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做到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改善沙区环境。

韩雪莹[8](2019)在《近30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及其自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取1990-2017年共7期毛乌素沙地遥感影像,以ENVI 5.3,ArcGIS 10.2为平台,通过监督分类-神经网络法,提取毛乌素沙地不同时期不同沙漠化土地面积与空间分布,对毛乌素沙漠化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基于OpenGeoDa软件,以乡镇为单位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空间自相关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时间动态变化:1990-2017年沙漠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发展阶段:1990-2000年,重度、极重度沙漠化土地不断增加;快速逆转阶段:2000-2010年,中度、轻度沙漠化成为沙漠化类型的主体;稳定逆转阶段:2010-2017年,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均呈现稳定逆转趋势,年变化率较小。近30年,共减少沙漠化土地面积1684.09km2,沙漠化指数逐年减小,总体处于逆转趋势,但局部地区恶化严重。2、空间分布演化规律:1990-2017年间,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相对比较稳定仅向西迁移3.42km;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8.80km;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偏移5.42km;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东南方向延伸9.90km。截止到2017年,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沙漠化程度最为严重;鄂托克前旗、神木县、榆阳区、盐池县、伊金霍洛旗主要以轻度、中度沙漠化为主;鄂托克旗以中度、重度沙漠化为主;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以轻度、中度、非沙漠化土地为主。3、乡镇沙漠化土地空间自相关:在p<0.05的显着性水平下,全局自相关指数Moran’s I均大于0.2446,空间正关联性较高,且沙漠化程度越严重空间相关性越强,不同程度沙漠化在空间上多呈HH聚集,LL聚集,研究区内无LH异常出现。沙漠化土地HH聚集主要发生在在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下属乡镇,LL聚集主要发生在榆阳区、靖边县、横山县等下属乡镇。

赵艳芳[9](2018)在《中国东北部沙地过去2000年以来的沙漠化》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大量风成沙和古土壤年代的分布情况及统计分析,本文揭示了中国东北部沙地过去2000年以来的沙漠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及重建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了沙漠化过程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并探讨了现代沙漠化逆转的原因及未来趋势。具体如下:(1)过去2000年以来,中国东北部沙地的沙漠化经历了三次逆转和三次扩张。三次逆转分别发生在公元0210年、7701050年以及11701440年;三次扩张分别发生在公元210770年、10501170年和1440年以来;第一次逆转导致大部分区域在公元0350年被古土壤统治;第一次扩张导致大部分区域在公元3501230年被风成沙统治;第三次逆转导致古土壤在公元12301660年再次统治了大部分区域;由于第三次扩张,公元1660年以后,大部分区域再次被风成沙统治,这也指示了中国东北部沙地的现代景观形成于过去300年以来。(2)过去2000年以来,中国东北部沙地沙漠化的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逆转全部由暖湿的气候导致;第一次和第二次扩张全部由冷干的气候引起;第三次扩张的早期受冷干气候控制,中期由冷湿气候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晚期则完全归因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3)在当前暖湿的气候背景下,只要人类干扰减少,中国东北部沙地的植被完全可以自然恢复。因此将中国东北部沙地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沙漠化逆转完全归功于人工植被恢复工程并不合理。在21世纪气候持续暖湿的背景下,只要人类活动减弱到适当的程度,即使不实施人工植被恢复工程,中国东北部沙地甚至整个中国北方的沙漠化将持续逆转。

王光耀[10](2018)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文中认为环境公平问题是可持续发展公平性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基于公平性上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环境公平研究的问题涵盖资源消耗与占有、能源消费、环境风险承受、生态恶化以及环境利益分配等议题,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从环境公平角度分析沙漠化防治问题的文献尚不多见,需要进一步推进。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为研究案例,从环境公平视角来分析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效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和评估土地沙漠化防治的环境公平问题。本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回顾与梳理基础上,界定了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概念及内涵,并从经济学视角对环境公平做了理论分析,并提出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层面与分析逻辑,本文试图解决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以下问题:宏观层面是否公平的获得环境容量;中观层面是否公平的获得环境治理效果;微观层面环境公平规范如何发挥作用;微观层面是否公平的享有环境利益。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根据不同的利益群体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探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土地沙漠化防治中,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项目管理方—项目承包方‖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宏观层面的利益主体是中央政府,其利益是通过地方政府(县一级政府)代理实施的生态工程项目产生环境效益实现的,所以,本研究中分析土地沙漠化防治宏观层面利益主体的范围是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同时分析具体生态工程项目的环境效益。可以得出:从县域范围上讲,民勤县、金川区、凉州区、古浪县、永昌县环境公平指数分别为:1.099252、1.021962、0.930585、1.057349、0.952035,定性判断分别为:环境公平、环境基本公平、环境不公平、环境公平、环境基本公平。从项目区范围上讲,梭梭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民勤县)、小山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金川区)、夹槽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凉州区)、麻黄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古浪县)、清河绿洲北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永昌县)环境公平指数分别为:0.991964、1.180518、0.89562、1.117996、1.09767,定性判断分别为:环境基本公平、环境公平、环境不公平、环境公平、环境公平。第二,中观层面利益主体是以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为代表的地方准生态公共品保护与供给的代理者,环境公平参考的主要变量是项目区复合型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环境基本公平的项目区有:小山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金川区)、清河绿洲北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永昌县)、梭梭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民勤县),环境公平指数分别为1.028494、0.978016、1.042836;环境不公平的项目区有夹漕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凉州区),环境公平指数0.941742;环境公平的项目区有麻黄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古浪县),环境公平指数1.050894。从总体上讲,研究区中观层面利益主体实现环境基本公平,环境公平指数1.01016。第三,对微观层面利益群体主要采取动态博弈方法和环境基尼系数法论述环境公平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微观个体获得综合效益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项目区居民实际生态补偿均值与受偿意愿的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差距为1740.361元/户/年。通过动态博弈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单纯依靠政策干预并不会达到有效管护的目的,需要在环境公平规范作用下,提高背叛者的舆论与道德压力,才能抑制背叛促进合作。二是做好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的思路应该遵循庇古思路与科斯思路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应该是土地沙漠化治理的主导方,在政策制定、生态工程投资、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政府干预,另一方面,在保护区建设与经营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保护区周边社区等非政府力量的介入,构建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的环境公平规范,通过招募周边村民参与工程建设、巡护(承包管护权)等方式实现公有产权一定程度的内部化。三是基于基尼系数计算的方法,得到G=0.083998,定性判断为环境公平。本文认为,从整体上讲项目区微观层面利益群体在综合效益获得方面不具有显着差异性,即总体上讲项目区微观层面利益群体在综合效益分配方面实现环境公平。研究认为微观层面利益群体环境公平处于较低层次公平。

二、中国的沙漠化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沙漠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流域沙漠化空间格局与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分区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河流域沙漠化土地分布概况
    3.2 黄河流域各省区沙漠化土地分布特征
4 成因
    4.1 黄河流域沙漠化土地分布格局与气候的关系
    4.2 黄河流域沙漠化土地分布格局与沙源的关系
    4.3 黄河流域沙漠化趋势
    4.4 黄河流域沙漠化驱动因素
5 结论

(2)青藏高原沙漠化逆转及其对高原气候突变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气候变化与沙漠化的关系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预期特色和可能创新点
    1.7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第三章 青藏高原沙漠化逆转特征
    3.1 青藏高原NDVI变化
    3.2 青藏高原沙漠化时空变化特征
    3.3 荒漠化与沙化状况的监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4.1 高原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4.2 高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4.3 高原风速的时空变化特征
    4.4 青藏高原季风变化及其各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
    4.5 青藏高原气候因子及季风变化与植被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原积雪冻土的变化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5.1 高原积雪日数的气候特征
    5.2 青藏高原冻土的气候特征
    5.3 青藏高原积雪冻土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4 青藏高原积雪冻土与植被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海季风与高原沙漠化逆转的关系
    6.1 南海夏季风建立与结束日期的气候特征
    6.2 南海夏季风与高原冬季积雪日数的关系
    6.3 南海夏季风结束日期与高原季风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7.3 存在的不足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沙漠化过程研究进展
        1.2.2 沙漠化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2.3 浑善达克沙地相关研究进展
        1.2.4 当前研究不足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植被
        2.1.5 水文
    2.2 社会经济特征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数据来源
        3.3.2 土地沙漠化过程的评价
        3.3.3 沙漠化土地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估
        3.3.4 生态系统修复区划分区方法
4 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
    4.1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
        4.1.1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
        4.1.2 2000-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
        4.1.3 土地利用转换关系
    4.2 区域土地沙漠化过程
    4.3 区域土地沙漠化主要驱动力
        4.3.1 气候变化
        4.3.2 人类活动
5 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5.1 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
    5.2 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变化
    5.3 沙尘天气变化趋势
6 浑善达克沙区生态修复区划
    6.1 生态修复区划
    6.2 差异化的管理对策
        6.2.1 沙地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6.2.2 草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6.2.3 农田生态保护技术措施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建议
        7.2.1 开展“双评价”基础上的科学规划
        7.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浑善达克沙区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
附录B 土壤可蚀性因子与坡长坡度因子空间分布
附录C 植被因子空间分布
附录D 土壤保持因子空间分布
附录E 专家打分表及层次分析结构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4)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演变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沙漠化演变研究现状
        1.2.2 沙漠化驱动力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沙漠化演变分析方法
        1.4.2 土地脆弱性评价方法
        1.4.3 沙漠化驱动力分析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沙漠化演变数据
        2.2.2 土地脆弱性评价数据
3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演变分析
    3.1 沙漠化程度划分方法
        3.1.1 常用方法
        3.1.2 植被指数法
    3.2 沙漠化时空演变分析
        3.2.1 沙漠化时空格局分析
        3.2.2 基于转移矩阵的沙漠化时空演变分析
        3.2.3 基于植被变化的时空演变分析
        3.2.4 基于植被变异系数的时空演变分析
        3.2.5 沙漠化重心迁移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土地脆弱性评价
    4.1 土地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4.1.3 评价因素归一化
        4.1.4 权重确定
    4.2 评价模型
    4.3 土地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4.3.1 评价因素分析
        4.3.2 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4.3.3 土地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沙漠化演变驱动力分析
    5.1 单因素变化分析
        5.1.1 自然因素变化分析
        5.1.2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作用
    5.2 各因素对沙漠化的驱动力分析
        5.2.1 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与沙漠化相关性分析
        5.2.2 综合因素与沙漠化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结论
        6.1.2 特色与创新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1990-2017年通榆县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方法
        1.3.1 沙漠化信息的分类与提取
        1.3.2 沙漠化指数
        1.3.3 土地沙漠化程度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相关性
        1.3.4 空间差异的环境驱动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通榆县土地沙漠化的时间变化
    2.2 通榆县土地沙漠化程度的空间变化
    2.3 通榆县沙漠化土地类型的变化
    2.4 通榆县沙漠化土地的驱动因素
        2.4.1 自然环境驱动因素
        2.4.2 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3 结论与讨论

(6)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演变、飞播恢复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毛乌素沙地的历史变迁
        1.1.2 毛乌素沙地的研究历程
        1.1.3 荒漠化与沙漠化的概念及内涵
        1.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进展
        1.2.1 沙漠化的遥感监测
        1.2.2 沙漠化进程的驱动因素
        1.2.3 毛乌素沙地的飞播恢复
        1.2.4 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第三节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形地貌
    第三节 气候
    第四节 土壤
    第五节 植被
    第六节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的确定
    第一节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第二节 数据分析
        3.2.1 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的计算
        3.2.2 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的精度验证
    第三节 研究结果
        3.3.1 实测植被盖度的正态分布检验
        3.3.2 沙漠化监测指标的反演结果
        3.3.3 沙漠化监测指标的DCA排序分类
        3.3.4 指标反演结果与实测植被盖度的相关分析
    第四节 讨论
        3.4.1 沙漠化监测指标分类的生态学含义
        3.4.2 沙漠化差值指数DDI为该区域最佳指标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1986-2015年间沙漠化动态
    第一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4.1.1 数据获取
        4.1.2 各时期沙漠化反演
    第二节 研究结果
        4.2.1 沙漠化等级指数的精度验证
        4.2.2 1986-2015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空间格局变化
        4.2.3 1986-2015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进程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1986-2015年间沙漠化动态的驱动因素
    第一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5.1.1 数据获取
        5.1.2 气候和社会经济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5.1.3 气驱动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5.3.1 生态恢复政策是沙漠化逆转的主要驱动因素
        5.3.2 内蒙古、陕西、宁夏沙漠化驱动因素存在强烈异质性
        5.3.3 生态修复政策的前期不足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飞播恢复措施评价
    第一节 数据获取
        6.1.1 样地设置
        6.1.2 植物和土壤样本采集
        6.1.3 土壤养分指标的测定
        6.1.4 土壤微生物测序
        6.1.5 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多功能性的计算
    第二节 数据分析
        6.2.1 植物、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多功能性对恢复年限的响应分析
        6.2.2 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多功能性间的关系分析
        6.2.3 地上地下因素对土壤多功能性的作用模式分析
        6.2.4 土壤多功能性的直接驱动因素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6.3.1 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多功能性对恢复年限的响应
        6.3.2 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多功能性的关系
        6.3.3 地上-地下因素对土壤多功能性的作用模式
        6.3.4 土壤多功能性的主要微生物驱动因素分析
    第四节 讨论
        6.4.1 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多功能性对飞播恢复的响应不同
        6.4.2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多功能性的作用模式
        6.4.3 细菌是直接驱动土壤多功能性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第一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7.1.1 数据获取
        7.1.2 生态系统服务量化
        7.1.3 生态系统服务间关系以及沙漠化对其影响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7.2.1 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
        7.2.2 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
        7.2.3 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7.3.1 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
        7.3.2 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7)毛乌素沙地近30年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演变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影像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 沙漠化土地分类体系
    2.3 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模型
    2.4 沙漠化指数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
    3.2 沙漠化土地面积变化
    3.3 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3.4 沙漠化指数变化趋势
    3.5 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
4 结 论

(8)近30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及其自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沙漠化评价指标进展
        1.2.2 沙漠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3 空间自相关研究进展
        1.2.4 毛乌素沙地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毛乌素沙地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温条件
        2.1.4 水资源
        2.1.5 土壤
        2.1.6 植被
        2.1.7 矿产资源
    2.2 毛乌素沙地社会经济概况
        2.2.1 社会基本状况
        2.2.2 农牧业生产状况
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图
    3.3 研究方法
        3.3.1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3.3.2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遥感解译标志的建立
        3.3.3 沙漠化分类体系
        3.3.4 沙漠化土地类型提取
        3.3.5 沙漠化土地年变化率
        3.3.6 沙漠化指数计算
        3.3.7 重心迁移模型
        3.3.8 全局空间自相关
        3.3.9 局部空间自相关
4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时间动态变化特征
    4.1 沙漠化分布及面积统计特征
        4.1.1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面积统计
        4.1.2 各旗县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布
    4.2 沙漠化面积比重变化趋势
        4.2.1 沙漠化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重
        4.2.2 各旗县沙漠化土地比重变化
        4.2.3 沙漠化土地在各旗县分布比重
    4.3 沙漠化土地年变化规律
        4.3.1 沙漠化土地不同时段整体变化趋势
        4.3.2 各旗县沙漠化上地年变化率
    4.4 沙漠化指数
5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空间变化及其自相关性
    5.1 沙漠化土地空间动态变化
        5.1.1 沙漠化土地空间演变
        5.1.2 沙漠化土地重心转移
    5.2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空间自相关研究
        5.2.1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全局自相关研究
        5.2.2 毛乌素沙地乡镇沙漠化土地局部自相关研究
        5.2.3 乡镇沙漠化土地空间自相关格局DEM分析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中国东北部沙地过去2000年以来的沙漠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沙漠化研究的背景
    1.2 中国及其东北部沙地沙漠化研究进展
        1.2.1 现代沙漠化研究进展
        1.2.2 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依据和目的
        1.3.1 研究依据
        1.3.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总体特征
        2.1.2 科尔沁沙地自然环境特征
        2.1.3 呼伦贝尔沙地自然环境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中国东北部沙地过去2000年以来的沙漠化过程
    3.1 风成沙和古土壤年代的分布与统计分析
        3.1.1 风成沙和古土壤年代的分布
        3.1.2 风成沙与古土壤年代概率密度分布
        3.1.3 风成沙与古土壤年代累积频率分布
    3.2 风成沙和古土壤年代统计分析揭示的沙漠化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东北部沙地过去2000年以来沙漠化过程的驱动力
    4.1 过去2000年以来的沙漠化过程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1.1 第一次沙漠化逆转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1.2 第一次沙漠化扩张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1.3 第二次沙漠化逆转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1.4 第二次沙漠化扩张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1.5 第三次沙漠化逆转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1.6 第三次沙漠化扩张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1.7 沙漠化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机理
    4.2 过去2000年以来特征时期的沙漠化过程
    4.3 过去2000年以来沙漠化与沙尘暴的关系
    4.4 现代沙漠化逆转的原因及未来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必要性分析
        1.1.3 研究的目标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2 公共物品理论
        1.4.3 外部性理论
        1.4.4 制度经济学
        1.4.5 环境效率理论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环境公平的含义分析
        2.1.1 关于公平的概念
        2.1.2 不同学科对环境公平的界定及启示
    2.2 环境公平相关综述
        2.2.1 代内环境公平分析
        2.2.2 代际环境公平分析
    2.3 土地沙漠化防治相关研究的阐述
        2.3.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
        2.3.2 公共品及土地沙漠化防治综合效益的研究
    2.4 小结与对本研究的启示
        2.4.1 小结
        2.4.2 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调查过程及基本情况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区域选择说明与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研究区沙漠化防治的现状
        3.2.1 土地荒漠化及沙化土地现状
        3.2.2 研究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概况
    3.3 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分析
        3.3.1 调查过程及数据来源
        3.3.2 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
        3.3.3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3.4 项目区受访者家庭人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经济学视域下环境公平分析
    4.1 经济学视域下环境公平的分析依据
        4.1.1 代内公平是环境公平分析的基础
        4.1.2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公平分析的根本标准
    4.2 经济学方法在分析环境公平问题时的使用
        4.2.1 国外学者关于经济学方法的使用
        4.2.2 国内学者关于经济学方法的使用
    4.3 经济学视角的环境不公平理论分析
        4.3.1 经济发展利益追求下的环境不公平
        4.3.2 外部性行为引致的环境不公平
        4.3.3 微观个体收入水平差距引起的环境不公平
        4.3.4 市场失灵引致的环境不公平
        4.3.5 制度因素引致的环境不公平
    4.4 经济学视角下生态治理过程中行为主体的理性分析
        4.4.1 生态治理中政府的理性行为与作用机制
        4.4.2 生态治理中农户的决策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层面与分析逻辑
    5.1 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的分析层面
        5.1.1 环境公平宏观层面利益主体与公平评估依据
        5.1.2 环境公平中观层面利益主体与公平评估依据
        5.1.3 环境公平微观层面利益主体与公平评估依据
    5.2 环境公平与环境效率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关系
        5.2.1 环境公平与环境效率的辩证统一
        5.2.2 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环境公平与环境效率的统一性
        5.2.3 环境公平在本研究中居于中心地位
    5.3 环境公平问题在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分析逻辑
第六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宏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6.1 保护区建设宏观层面环境公平评价标准与依据
        6.1.1 宏观层面的界定
        6.1.2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下生态安全与环境公平模型的构建
    6.2 土地沙漠化防治环境公平评价宏观层面指标体系构建
        6.2.1 构建原则
        6.2.2 构建指标的内容与标准
        6.2.3 数据来源与分析框架
    6.3 研究区生态安全分析
        6.3.1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前生态安全分析
        6.3.2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后生态安全分析
    6.4 宏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6.5 基本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中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7.1 保护区建设中观层面环境公平评价标准与依据
        7.1.1 中观层面的界定
        7.1.2 中观层面环境公平的评估依据
        7.1.3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下区域生态系统耦合与环境公平模型的构建
    7.2 土地沙漠化防治环境公平评价中观层面指标体系构建
        7.2.1 构建原则
        7.2.2 构建指标的内容与标准
    7.3 中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7.3.1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分析
        7.3.2 基于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下的中观层面环境公平评价
    7.4 基本结论
第八章 土地沙漠化防治中微观个体基于环境公平规范的动态博弈分析
    8.1 土地沙漠化防治微观层面利益主体冲突分析
        8.1.1 土地沙漠化防治微观利益群体及其理性分析
        8.1.2 土地沙漠化防治微观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分析
    8.2 沙漠化防治中微观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构建
        8.2.1 基础博弈模型构建
        8.2.2 环境公平规范下利益主体的效用函数
        8.2.3 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8.2.4 异质性对动态博弈模型的改进
        8.2.5 颤抖手均衡对动态博弈模型的改进
    8.3 沙漠化防治中微观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演化分析
        8.3.1 基础动态博弈模型演化分析
        8.3.2 动态博弈异质性改进模型的演化分析
        8.3.3 动态博弈颤抖手均衡改进模型的演化分析
    8.4 环境公平规范下的农民响应分析
        8.4.1 政策干预的现状及受偿意愿分析
        8.4.2 环境公平规范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的意义
    8.5 小结
第九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微观层面的环境公平分析
    9.1 保护区建设综合绩效视域下微观层面环境公平评判标准与依据
        9.1.1 微观层面利益群体保护区建设综合效益分析
        9.1.2 保护区建设综合效益基础上环境公平模型构建
    9.2 基于保护区微观层面综合绩效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9.2.1 构建原则
        9.2.2 指标体系内容与评价权重的确定
    9.3 微观层面利益群体的综合效益测评
    9.4 基于综合效益下环境公平分析
        9.4.1 基于基尼系数的环境公平的判别
        9.4.2 综合效益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环境公平的启示
    9.5 基本结论
第十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项目区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林业部门调查问卷
    附录3:甘肃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考察提要及访谈录音整理报告
    附录4:从相关职能部门获得的资料清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的课题
致谢

四、中国的沙漠化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流域沙漠化空间格局与成因[J]. 胡光印,董治宝,逯军峰,杨林海,南维鸽,肖锋军. 中国沙漠, 2021(04)
  • [2]青藏高原沙漠化逆转及其对高原气候突变的响应[D]. 蒋元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3]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 王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演变及驱动力分析[D]. 张美晨.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1990-2017年通榆县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 商贝贝,李晓燕,杨黎敏,康应东.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6)
  • [6]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演变、飞播恢复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D]. 刘庆福. 内蒙古大学, 2020
  • [7]毛乌素沙地近30年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演变格局[J]. 韩雪莹,杨光,秦富仓,贾光普,凌侠,高岗.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5)
  • [8]近30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及其自相关研究[D]. 韩雪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中国东北部沙地过去2000年以来的沙漠化[D]. 赵艳芳. 山西大学, 2018(04)
  • [10]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D]. 王光耀. 兰州大学, 2018(11)

标签:;  ;  ;  ;  

中国荒漠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