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康社会”

浅谈“小康社会”

一、“小康社会”浅识(论文文献综述)

范丹凝[1](2021)在《吴汝纶古文理论与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吴汝纶是晚清着名学者、古文家和教育家。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于这位“桐城派最后宗师”尚未有过系统的讨论,也未曾出现以吴汝纶作为研究对象专着。古文是吴汝纶不朽的功业,也是他一生学行的基础,所以研究吴汝纶的思想和创作,须从其文学活动入手,深入研摩文本,了解其继往开新古文理论和创作,才能全面把握吴汝纶生平学行大旨及其他方面的思想。本文以吴汝纶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吴汝纶以古文说经、以古文设教方面的内容。介于目前尚无对于吴汝纶生平经历的系统的梳理,故而本文第一章用了较长的篇幅考论吴汝纶的一生行迹,尤其是他早年幕府经历和为官经历。通过考察他的人生经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价值祈向和学术追求,为进一步阐述其学术思想和古文理论、创作观念奠定基础。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着重吴汝纶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其中第二章为全文重点,探明吴汝纶古文思想的两个核心主张:道因文存和以文求道。这两个观念也是吴汝纶一切古文思想的起点,也是勾通他对于桐城古文之学理念和经世致用价值观的核心思想。结合目前文本资料来看,吴汝纶关于古文创作的理论大多来自桐城派经典文论,故而本文第三章主要论述吴汝纶古文创作中承袭自桐城派的一面。包括他对于姚鼐“古文之学”的理解、对桐城派创作方法和与之相应的古文风格的继承。吴汝纶着籍桐城,又从学曾国藩,既是桐城的后学晚生,又是“湘乡派”的中坚力量,他的古文理论自桐城派中来,在创作中又融合了湘乡派之气派。故而其创作理论和行文之习尚未背离桐城法度,但文章主题与审美取向却又与之异趣。故而文章第四章重点结合吴汝纶代表性的古文作品,分析他在古文创作主题、形式、审美趋向方面的具体观念,力图较全面地展示吴汝纶在古文内容选择和风格取向上偏于湘乡派的一面。第五章涉及了吴汝纶“以文求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经学研究。这是一个很少被注意到的问题。事实上,桐城派大部分作家都有经学研究的经验,但并无独树一帜的经学研究方法。吴汝纶继承了姚鼐以来经学研究的成果,并将其落实在《尚书故》《易说》的写作方面。而究其“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亦与其“以文求道”的古文理论有关。第六章专门讨论吴汝纶“以文设教”的理论。吴汝纶关于以古文养育人才以及在清末新政中“以文设教”的一系列观点。这部分观念也是他“以文求道”古文观念的延续。在莲池书院时,他教导弟子学习古文是以“通达世变”为目的的;而经历了日本考察之后,他对于古文设教抱以传承国民精神的希望。事实上,吴汝纶当时提出的关于新式课堂中学设置的观点,成为后世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主题纲领。同时,从桐城古文存亡的角度,吴汝纶在新式教育中“以文设教”观念最终动摇了古文这一经典文体存在的基础,间接加速了桐城古文走向衰亡。无论从古文理论或是创作上看,吴汝纶的古文思想与其持守的经世致用精神密不可分。在他积极探求以文弼世的道路上,除了赋予古文实用性的功能以外,也强化了以古文讲求经世之务的作用。吴汝纶希望加强文法的作用以发挥古文在描述新时期新事物时的重要作用,同时彰显古文之体作为“中学精髓”在文学艺术层面的优越性。在他的努力之下,古文艺术性和实用性皆得以发挥作用,既具备古典文言散文的形式,又在清末相当一段时间充当了新学思想的载体。后世新文学的倡导者尽管强烈批判桐城派,却也承认正是由于吴汝纶等人对于古文的改造使得桐城古文在晚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新思想和新文学的领路人。

张雪娇[2](2020)在《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仁德”属于哲学范畴,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所要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是以“仁”为核心的孔子道德思想的统称。“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德目,儒家经典《中庸》一书,将智、仁、勇并称为“三达德”。“仁”与义、礼、智、信并称为“五常”,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每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具有恒久性、传承性和现实性,值得后人不断继承、研究和应用。本文以学校体育中“仁德”的培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孔子“仁德”思想的研读,探求“新时代”学校体育培育“仁德”的新途径。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本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阅读并学习与“仁德”相关的文献和书籍资料,仔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运用专家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访谈了河北省内以及省外的伦理学、体育伦理学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的相关专家,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予建设性意见,为本研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增强论文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一些重大赛事或学校体育中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印证论点并说明问题;立足历史文献,寻究“仁德”的语义、内涵以及孔子“仁德”思想的教育价值,结合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对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内容、价值以及途径等进行了多维度综合性的逻辑思辨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仁德”体现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各种善的品德概括,是行为规范、道德修养、道德标准的体现。关于“仁德”的思想内涵从爱人之仁和生生之仁两个方面加以阐释和概括。爱人之仁应做到仁者爱人;恭、宽、信、敏、慧;克己复礼;博施济众等。对生生之仁的诠释,追求以“生生”为特征和纽带的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用仁爱之心来看待世间万物。“仁”有“生生”之意,体现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发挥生命创造力的生生不息精神,保持朝气蓬勃的生命力。2、总结出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优势:实践性、直观性、时效性、示范性。通过对这些优势的梳理,认识到学校体育中对学生进行“仁德”培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原则体现在:健全生命的基本原则;关爱他人的仁爱原则;一视同仁的平等原则;律己助人的忠恕原则。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恭敬之情;教导学生的宽容之心;发展学生的守信之德;培育学生的勤勉之行;启发学生的惠泽之恩。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价值包括微观价值和宏观价值。微观价值:仁德与坚韧品质;仁德与奉献精神;仁德与责任担当。宏观价值: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增强公民的民族自信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助力。3、学校体育中“仁德”的培育,主要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途径加以实施。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仁德”培育,是在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实践课中融入“仁德”培育的内容来实现;课外体育活动中“仁德”的培育,主要通过扩展体育活动内容、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培育氛围来实施;体育训练中“仁德”培育的途径包括:创设情境激发“仁德”、言传身教发展“仁德”、因势利导培养“仁德”;体育竞赛中“仁德”培育可通过榜样激励融入“仁德”、合作精神强化“仁德”、拼搏精神践行“仁德”来进行。

赵玮[3](2019)在《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制度自信的根本保障作用,如果离开了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就缺少了载体和归宿。深入分析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自信思想为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制度自信思想紧密关联,是新时代中国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和现实根基。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基本内涵包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制度优越性的反映、国际视野下的制度比较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彰显制度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的发展逻辑。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兼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主观和客观相一致、保障性与创新性相融合等特点,内蕴丰厚,意味深长。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制度自信思想的理论宝库,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新境界;在实践上为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提升人民归属感、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强有力的行动纲领,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新的更大辉煌的根本指南。

龚贤[4](2019)在《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升级能够通过产业调整,把有限的要素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部门投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以此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从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地区资源禀赋与耗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高污染以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增大等各种社会问题相伴相生。因此,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普遍关心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世界环卫组织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强调要通过新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方法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我国政府更是把“绿色发展”问题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一起,形成了“五位一体”战略发展格局,强调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不断调整优化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以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特征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承载力构成了挑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于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本文以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云南省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找准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具体来讲,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厘清和界定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构建了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分析框架。其次,对云南省的绿色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绿色发展视角,从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能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友好发展能力等三对关系上,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分析表明,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协调,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协调度不高等现实问题。最后,在对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提出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化”升级,比如: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倡导低碳绿色工业、发展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等;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比如: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康养产业、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此外,应从政策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引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支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孟鲁明[5](2019)在《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农民是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事关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我国乡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重大历史任务的实现。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是新时代农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思想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等三方面构成。新时代农民思想素养、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各有其内涵,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因此,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主体,探讨农民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成为深化乡村治理体系,破解当下“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也是当下学界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论文围绕以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为主题,探讨新时代农民的思想政治素养内涵及其特点,分析新时代我国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针对新时代我国农民思想政治素养问题提出提升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相关对策。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对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内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农民思想素养、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内涵和特点,结合新时代特点,分析了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现状。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新时代农民主体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析农民思想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中所存在的问题,旨在从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去探讨新时代下影响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因素。第三章聚焦于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探讨提升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对策。尤其是主要聚焦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内在机制的优化以及加强农村互联网文化的建设,旨在多角度多方位提升农民思想政治素养。

刘芳[6](2019)在《欠发达地区县级公立医院医学新技术转化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南充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一轮医改中,国家尤其重视县级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在分级诊疗建设进程中,更是提出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可见,县级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中肩负着重任。而新技术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医院发展的基础,更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县级医院对医学新技术的转化情况直接关系到对基层的服务能力与质量。医生工作在临床一线,往往是使用医学新技术的主要发起人;患者是新技术的使用服务对象,对医学新技术的使用有最直接的感受,也最有发言权;医院管理者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会积极引进各种医学新技术,以保持医院的竞争力;政府相关部门则从宏观决策方面影响医学新技术转化的宏观环境。可以看出,这些因素紧密连接,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医学新技术的转化。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南充市县级医院医生、患者、医院管理者对医学新技术的认知现状、使用行为与技术感知情况,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县级医院医学新技术的转化应用等提供参考。本次共调查了南充市7所区(县及县级市)人民医院,其中二级甲等医院3所,三级乙等医院4所。每所医院发放40份医生问卷,40份患者问卷,4份医院管理者问卷。医生问卷共发放280份,患者问卷共发放280份,医院管理者问卷共发放28份,分别回收202份、263份、2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回收率分别为72.14%、93.93%、89.29%。同时,本研究对高坪区第五人民医院进行了社会网络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06份,有效回收率为68.67%。医生问卷当场发放、讲解、当场回收。患者问卷由经过培训的预防医学专业大三学生一对一调查。医院管理者问卷由课题组老师发放,并进行一对一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医学新技术转化的因素有:医生信息渠道单一,信息交流缺乏;患者对医学新技术关注与了解程度低,医患沟通情况有待提高;医院管理者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严峻以及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定位问题;在政府宏观层面上,则是卫生技术评估制度不完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基于调查结果,本文从医生、患者、医院管理者、政府部门四个角度提出对策。在医生层面上,加强培训交流学习,拓宽信息渠道;建立合理、高效的社会交流网络;在患者层面上,要重视对患者医学基础常识的教育;建立医患之间高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在管理者层面上,则要加强对新技术的管理,提高竞争优势;并且要明确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加强对适宜技术的引进;在政府层面上,加强卫生技术评估,建立完善的卫生技术准入制度;加强医疗设备中心化管理,促进资源开放共享。

王庆贺[7](2018)在《后申遗时代民族文化的节日化建构及其实践理性 ——以黔东南苗族“刻道”文化节为例》文中指出在素有“以歌为媒”的黔东南苗族社会中,至今仍保留着被称为当地苗族婚姻“活化石”的“刻道文化”。在当地苗民看来,“刻道”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型中舅权突起的见证,舅父所拥有的干涉外甥女婚姻选择的权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而这一“姑舅表亲”的婚姻习俗通过刻符记事的形式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这一压迫性质的婚姻习俗不断受到当地民众的反抗,“刻道”正是这一婚姻习俗的呈现及苗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的见证。长久以来,“刻道”寄生于苗族传统婚姻习俗、长桌宴文化为代表的村寨文化之中,并通过歌师口传心授的形式得到延续。但是,外来文化的引入给传统的村寨文化带来严重冲击。苗族的婚姻习俗发生变迁,火塘、长桌宴等文化事象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刻道的传承与展示场所逐渐消失,其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逐渐恶化。然而,2005年以来国家掀起的“申遗热”浪潮给予“刻道”文化新的发展机遇,“刻道”从“民间文化”一跃成为“国家遗产”,一系列针对“刻道文化”的重构与建构行为接踵而至。近年来,刻道文化的节日化建构逐渐成为刻道文化展示与传播的重要方式,引发了笔者对民族节日建构现象的思考。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介绍“刻道”的定义、符号内涵、分布区域、刻道文化的构成及刻道在文化生态、传承人等层面面临的问题。第二,以刻道文化的遗产化实践过程为线索,论述刻道从民间传统文化迈向国家遗产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国家、地方政府、文化精英、当地民众与歌师等参与群体在遗产化过程中的角色分工与相互间关系网络的建构。第三,阐释刻道文化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刻道遗产”的符号征用与节日化建构过程。第四,分析刻道文化遗产化实践与节日化建构所遵循的实践理性及运作逻辑。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在“遗产热”的社会背景中,刻道在国家权力的主导下完成了“民间文化”向“国家遗产”的转型。当然,“非遗”身份不仅为刻道戴上了“国家遗产”的光环,同时也催生了围绕刻道文化的产业开发行为。政府主导下的刻道文化重构与建构过程中,刻道表演队伍的创建、展示空间的建造、宣传形象的打造、政治等场域的营造等服务于刻道文化节的活动得到不断加强。这种权力、惯习等因素引导下的文化建构及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运作,遵循着布迪厄所描述的实践理性的运作逻辑。各参与主体在所掌握资源的支撑下,一方面通过博弈争取节日化建构中各自的最大化利益,同时又通过相互合作确保刻道文化节的顺利开展,从而维持各自在文化节举办过程中的既得利益和话语权。相应地,刻道的节日化建构对刻道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在节日化过程中,刻道文化得到重视,刻道文化持有者的身份也得到再次认同,这为刻道文化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或许可成为刻道等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但是,实践理性引导下的建构行为时常发生对刻道文化的曲解与篡改的行为,这种政府主导下的文化再生产行为需要传承人等文化持有者文化理性的约束,同时也需要政府本身文化自觉的正确引导。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贵为国家遗产的刻道文化拥有资本化的优势与契机,在文化建构参与主体的博弈和共谋下,文化节的展示方式显然有别于传统的刻道文化展演。这种时代潮流趋势下的民族节日建构带来了传统文化的繁荣,但是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文化持有者权力的削弱,传统文化被不断解构、建构、重构,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不断变迁的现象。我们要借助实践理性的分析,重新审视民族节日建构的现象及其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李少甫[8](2016)在《钢结构工程的属性特征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之浅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中对钢结构,钢结构工程及健康钢结构的理念作了阐述;提出了对钢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创新人才的期望;浅议了培养该类人才,关于教学实践方面的一些设想与建议。

张志勇[9](2015)在《发扬优良传统建设百亿气田——浅识新时期弘扬石油石化精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石油石化行业所弘扬的新时期石油石化精神,更是激励几代石油人勇往直前,拼搏奋斗的艰苦创业精神。在我们优厚的环境与条件下的西南油气田的"双百亿"的建设中,在我们全面推进"三基"主题活动中,就如何把艰苦奋斗的精神落实和溶于百亿气田创建的本职工作中,谈几点浅识。

李国平[10](2012)在《浅识新阶段环塔里木民族文化趋向》文中提出一、新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调整区域发展政策的产物。鉴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产方式不发达的基本国情,要在一个时期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国区域政策发展的目标从追求区域平衡转向以效益为主兼顾平衡的非均衡发展,经济开发的地区重点由内地向沿海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和国家对区域政策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央确定了"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同时提出,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在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

二、“小康社会”浅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康社会”浅识(论文提纲范文)

(1)吴汝纶古文理论与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吴汝纶的生平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培养与古文教育背景
    第二节 曾氏幕府中的历练与文缘
    第三节 从“三十专城”到“志在吏隐”
    第四节 莲池十年与扶桑四月
第二章 吴汝纶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认识与发明
    第一节 吴汝纶对姚鼐“古文之学”的理解
    第二节 文道观念的重塑
    第三节 重视文法与桐城文论的新变
第三章 吴汝纶对桐城古文创作理论的实践
    第一节 学为文用:吴汝纶的古文学习方法
    第二节 以气行辞:“因声求气”说在古文创作中的运用
    第三节 高邈古雅:吴汝纶承于桐城的古文风格
第四章 吴汝纶古文创作的湘乡派特征
    第一节 能济时变的“有为之作”
    第二节 文气“厚集”与“行气之法”
    第三节 雄奇谲宕与坚直劲健
第五章 “因文求意”与吴汝纶的古文说经方法
    第一节 “因文求意”的由来、运用及特征
    第二节 《易说》“因文求意”的实际应用
    第三节 《尚书故》中的综合性说经实践
第六章 古文之学在晚清教育改革中的改良
    第一节 莲池书院时期的“以文设教”
    第二节 “以文设教”在晚清教育改革中的提出与运用
    第三节 “以文设教”与“国民精神”的养成
    第四节 贺涛对“以文设教”观念的继承与保定文学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仁德”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仁德”的研究
    三、体育学界有关“仁德”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第三章 “仁德”的诠释
    一、语义分析
    二、“仁德”的内涵
        (一)爱人之仁
        (二)生生之仁
第四章 学校体育与“仁德”培育
    一、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优势
        (一)实践性
        (二)直观性
        (三)时效性
        (四)示范性
    二、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原则
        (一)健全生命的基本原则
        (二)关爱他人的仁爱原则
        (三)一视同仁的平等原则
        (四)律己助人的忠恕原则
    三、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恭敬之情
        (二)教导学生的宽容之心
        (三)发展学生的守信之德
        (四)培育学生的勤勉之行
        (五)启发学生的惠泽之恩
    四、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价值
        (一)微观价值
        (二)宏观价值
第五章 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途径
    一、体育课中“仁德”的培育
        (一)理论课中“仁德”的培育
        (二)实践课中“仁德”的培育
    二、课外体育活动中“仁德”的培育
        (一)扩展体育活动内容
        (二)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三)营造培育氛围
    三、体育训练中“仁德”的培育
        (一)创设情境激发“仁德”
        (二)言传身教发展“仁德”
        (三)因势利导培养“仁德”
    四、体育竞赛中“仁德”的培育
        (一)榜样激励融入“仁德”
        (二)合作精神强化“仁德”
        (三)拼搏精神践行“仁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重要论述形成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制度自信思想
        二、中国传统制度自信思想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和核心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制度自信的基本前提
        二、我国各项成就的取得是制度优越性的反映
        三、国际视野下的制度比较优势
        四、全面深化改革彰显制度自信
        五、制度自信的发展逻辑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重要论述的核心特征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
        三、主观和客观相一致
        四、保障性和创新性相融合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重要论述的伟大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制度自信思想的理论宝库
        二、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新境界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一、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
        二、提升人民归属感
        三、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五、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的范围界定及基本概况
        1.2.2 绿色发展的内涵
        1.2.3 产业结构的内涵
        1.2.4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绿色发展理论
        2.1.2 产业结构理论
        2.1.3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绿色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2.2.2 产业结构升级相关问题研究
        2.2.3 云南省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问题研究
    2.3 简要述评
        2.3.1 绿色发展问题研究述评
        2.3.2 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述评
第3章 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探讨
    3.1 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3.1.1 产业结构升级是绿色发展的手段和路径
        3.1.2 绿色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目标
    3.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2.1 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3.2.2 自然资源禀赋与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
    3.3 绿色发展视阈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分析框架
        3.3.1 概念
        3.3.2 分析框架
第4章 云南省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4.1 云南省绿色发展的现状分析
        4.1.1 云南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态势
        4.1.2 云南省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分析
        4.1.3 云南省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4.1.4 云南省生态环境修复水平分析
    4.2 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1 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历史演变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
        4.2.2 云南省第一产业现状分析
        4.2.3 云南省第二产业现状分析
        4.2.4 云南省第三产业现状分析
第5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评价
    5.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的基本问题
        5.1.1 产业结构升级规律
        5.1.2 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3 产业结构评价模式
    5.2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能力分析
        5.2.1 影响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主要因素
        5.2.2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3 绿色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3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分析
        5.3.1 经济增长与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5.3.2 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能力分析
        5.3.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友好发展能力分析
    5.4 绿色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评价
        5.4.1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4.2 指标阈值标准判定
        5.4.3 评价结果
第6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6.1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过程中的“硬伤”
        6.1.1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
        6.1.2 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
        6.1.3 交通建设速度加快,但制约瓶颈依然突出
    6.2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过程中的“软肋”
        6.2.1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政策还存在制度上的缺失
        6.2.2 产业结构布局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
        6.2.3 产业聚焦能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受资源条件限制差异较大
        6.2.4 民族旅游业开发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达到协调发展的效果
第7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7.1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定位
        7.1.1 指导思想
        7.1.2 实施原则
        7.1.3 目标要求
        7.1.4 总体布局
    7.2 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升级研究
        7.2.1 绿色农业升级: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7.2.2 绿色工业升级:发展低碳绿色工业
        7.2.3 绿色旅游业升级:发展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业
    7.3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升级研究
        7.3.1 指导思想
        7.3.2 发展原则
        7.3.3 重点任务
        7.3.4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
    7.4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路径选择
        7.4.1 以技术革新、产业空间拓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升级
        7.4.2 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政策保障体系
        8.2.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屏障
        8.2.3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
        8.2.4 加强能源资源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绿色化升级水平
        8.2.5 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构建文化与旅游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参与的课题研究
致谢

(5)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一)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历史梳理
        (二)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节 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内涵
        一、新时代农民的思想素养分析
        二、新时代农民的政治素养分析
        三、新时代农民的道德素养分析
    第二节 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特点
        一、在思想上传统性与现代性、保守性与开放性、主导性与多样性共存
        二、在政治上自主性与依附性、鲜明性与模糊性、坚定性与摇摆性共存
        三、在道德上利他性与利己性、功利性与非功利性、放纵性与自律性共存
第二章 影响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影响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内在因素
        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影响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基本因素
        二、政治信仰、政治参与和政治意识是影响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影响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影响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外在因素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弱化影响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边缘化影响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三、农村文化建设不足影响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第三章 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对策
    第一节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主导作用
        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
        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工作
    第二节 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工作能力
        一、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二、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三、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完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在体制
    第三节 优化农村文化建设
        一、加强农村社会公共文化内容建设
        二、丰富农村社会公共文化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欠发达地区县级公立医院医学新技术转化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南充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路线设计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调查工具与调查要求
        (三)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五、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二)难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核心理论界定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医学新技术
        (二)技术转化
    二、核心理论界定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系统原理
        (三)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第三章 县级医院医学新技术转化现状
    一、医生层面
        (一)基本情况
        (二)医生对于医学新技术的认知、态度及使用意愿
        (三)医生获取医学新技术的信息渠道
        (四)医生对于医学新技术的使用行为
        (五)医学新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医患沟通现状
        (六)医务人员社会网络分析
    二、患者层面
        (一)基本情况
        (二)患者对于医学新技术的认知情况
        (三)患者对于医学新技术的使用意愿
        (四)患者对于医学新技术的临床决策参与
        (五)患者对于医学新技术的使用行为
    三、医院管理者层面
        (一)基本情况
        (二)医院对于医学新技术的引进情况
        (三)医学新技术对于医院的影响
        (四)医院管理者访谈资料分析
    四、小结
第四章 医学新技术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医生层面
        (一)了解程度有限,获取信息渠道单一
        (二)信息交流缺乏
    二、患者层面
        (一)对医学新技术关注与了解程度低
        (二)医患沟通情况有待提高
    三、医院管理者层面
        (一)外部竞争环境严峻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要求
    四、政府层面
        (一)卫生技术评估制度不完善
        (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
第五章 对策建议
    一、医生层面
        (一)加强对医生的培训交流学习,拓宽信息渠道
        (二)建立合理、高效的社会交流网络
    二、患者方面
        (一)重视对患者医学健康常识的教育
        (二)建立医患之间高效的沟通反馈机制
    三、医院管理者方面
        (一)加强对医学新技术的管理,提高竞争优势
        (二)明确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加强对适宜技术的引进
    四、政府层面
        (一)加强卫生技术评估,建立完善的卫生技术准入制度
        (二)加强医疗设备中心化管理,促进资源开放共享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医学新技术调查-医生调查表
附录 B 医学新技术调查-患者调查表
附录 C 医院管理人员问卷
附录 D 医院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 E 部分访谈内容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后申遗时代民族文化的节日化建构及其实践理性 ——以黔东南苗族“刻道”文化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文化建构的研究
        (二)“刻道文化”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
    四、借鉴理论、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借鉴理论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解释
        (一)后申遗时代
        (二)民族节日
        (三)文化建构与文化重构
    六、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七、田野点与田野调查经历
        (一)田野点
        (二)田野调查经历
第一章 “刻道”文化传统及其现状
    一、“刻道”及其文化构成
        (一)“刻道”的缘起及其分布
        (二)“刻道”文化的构成要素
    二、“刻道”的文化内涵
        (一)“歌以酒存,酒因歌醇”的民俗风尚
        (二)姑舅表婚的传统婚俗
        (三)苗族婚姻发展历程的见证
    三、“刻道”文化的现状
        (一)文化生态的变迁
        (二)传承群体规模的减小
        (三)村寨文化、习俗、观念的改变
        (四)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
第二章 苗族“刻道”的“申遗”与“遗产化”
    一、“刻道”文化的申遗过程
        (一)“刻道”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二)政府、文化精英等力量的推动
        (三)遗产的价值论证与申报
    二、“刻道”的“遗产化”运作
        (一)政府的“自觉”:“刻道”的遗产化实践
        (二)权力的博弈:地方社会群体的回应
        (三)利益的共谋:“刻道”文化管理中的政府与民众
第三章 “刻道遗产”的符号征用与节日化建构
    一、“刻道”文化的符号征用
        (一)传统认知系统下的“刻道”象征符号
        (二)他者的干预:“刻道”象征符号的表层征用
        (三)主体的回应:“刻道”象征符号的意义重塑
    二、“刻道”文化的节日化建构
        (一)“刻道”的内容建构
        (二)“刻道”的文化生态建构
        (三)“刻道”的展示空间建构
        (四)“刻道”的形象建构
    三、“刻道”文化节的设立
        (一)刻道文化节的策划与设立
        (二)刻道文化节的仪式进程
        (三)刻道文化节的展示内容
第四章 “刻道”文化节建构的实践理性表达
    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一)场域
        (二)惯习
        (三)资本与权力
        (四)文化再生产
    二、“刻道”文化节建构的实践理性
        (一)刻道”文化节的场域建构
        (二)“刻道”文化的资本化
        (三)“刻道”文化节建构中的权力运作与惯习
        (四)“刻道”文化的传承理性与文化再生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夯岜苗族“吉岜梭”的来历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发扬优良传统建设百亿气田——浅识新时期弘扬石油石化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百亿气田要一门心思干工作, 敬好业
二、建设百亿气田要增强职业技能, 提高职业水平。
三、建设百亿气田要真抓实干, 务实创新。
四、建设百亿气田要艰苦奋斗, 发扬行业奉献精神。

四、“小康社会”浅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吴汝纶古文理论与创作研究[D]. 范丹凝. 山东大学, 2021(11)
  • [2]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研究[D]. 张雪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研究[D]. 赵玮.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4]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 龚贤.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5]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研究[D]. 孟鲁明.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6]欠发达地区县级公立医院医学新技术转化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南充市研究[D]. 刘芳.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7]后申遗时代民族文化的节日化建构及其实践理性 ——以黔东南苗族“刻道”文化节为例[D]. 王庆贺.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8]钢结构工程的属性特征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之浅识[A]. 李少甫. 钢结构建筑工业化与新技术应用, 2016
  • [9]发扬优良传统建设百亿气田——浅识新时期弘扬石油石化精神[J]. 张志勇. 东方企业文化, 2015(19)
  • [10]浅识新阶段环塔里木民族文化趋向[A]. 李国平. 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 2012

标签:;  ;  ;  ;  ;  

浅谈“小康社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