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舞台,需要优秀的演员——宋国峰演艺研修班总结

精彩的舞台,需要优秀的演员——宋国峰演艺研修班总结

一、辉煌的舞台需要辉煌的演员——宋国锋表演艺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郑永为[1](2021)在《关于音乐与音乐剧的一次探讨——2021盛京戏曲论坛音乐剧《镌·刻》剧目研讨会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由沈阳大学创排的诗画音乐剧《镌·刻》隆重首演。该剧以疫情期间大学的校园生活为切入点,以雕塑系大学生创作建党百年的作品为线索,融汇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辉煌足迹,同时将敖汉小米[1]、三千孤儿[2]、精准扶贫等节点巧妙连接,延展出宏大的想象空间和丰厚的精神内蕴,并以歌舞诗画的青春舞步和艺术语言,展现了当代青年热爱党、心向党、跟党走的青春风采。

王馗[2](2021)在《看戏微录(八)》文中研究表明2018.5.23上海沪剧院《敦煌女儿》。现实题材创作很难,真人真事的舞台创作很难,像樊锦诗先生这样的学者进入舞台形象化更难。沪剧的演绎始终立足的核心是:樊锦诗到底是怎样的人。因此该剧紧扣着一句台词"你懂我,常院长"。"懂"即理解,理解樊锦诗的学者身份,理解樊锦诗的单纯,甚至理解樊锦诗的枯燥和冷峻,当然理解樊锦诗及其学术团体的幸与不幸。该剧用"回眸望"的倒叙方式,构建了心理时空中的樊锦诗与她的知音伯乐常书鸿,

郑红艳[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价值取向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格局,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电影的走向,开启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国际化进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锤炼,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价值取向是文化产品海外传播的基础与根本,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之路也基于此而展开。四十年来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在不同阶段形成了明显的区别性价值倾向;同时,对应不同的价值诉求,采取了不同的传播策略。本论文将价值取向与应对策略联系起来探讨,能更清晰地反映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逻辑关系。论文第一章对传播海外的中国电影进行界定,介绍所研究的文本来源、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历史分期及其传播概况。第二章论述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第一个阶段(1978-2000)的情况,这一阶段中国电影以艺术电影作为走向世界的突破口,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其中,1978-1984年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前奏,海外获奖的电影数量少且影响力小;1985-1993年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进程,民俗电影蕴含的寓言满足了西方的中国想象,中国在国际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上获得许多重要奖项;1994-2000年期间艺术电影关注点转向平民都市生活,并延续着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盛况,海外版权销售也开始起步。第三章讨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第二个阶段(2001-2010)的表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主要诉求是商业利益,此阶段兼具普世价值、视觉消费奇观与民族特色的武侠大片成功进入西方主流市场。第四章探讨2011年至今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变化,这一时期多种类型的电影践行电影工业美学理念,从而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实现海外票房与艺术口碑的双向目标。通过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四十年的历史回顾,可见:价值取向方面从最初基于文化政治意义上的身份求同,到经济方面的商业利益诉求,进而转向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国影响力,电影本身经历了从“精英化的个人作品”到“商业化产品”再到“工业与美学的结合体”;当下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仍为实现国际影响力而努力,电影工业体系仍需不断完善升级,电影从业者应树立全球眼光,泛华夏文化圈市场可作重点突破。

樊露露[4](2018)在《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文中指出传记电影的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使它冲破类型电影观念的束缚,具有了开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主要围绕“传主身份建构”这一核心问题,对“建构什么身份”、“如何建构身份”以及“为何这样建构身份”作出回答,沿着从“故事层”到“叙述层”再到“文化层”的逻辑思路纵深展开,涉及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多重语境。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借助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及“影视史学”理论,把传记电影视为以影像为媒介、以身体符号为载体建构传主身份的艺术创造活动,辨析传记电影的文学属性,比较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揭示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随后揭示传记电影运作机制的四种分身,即“创作身体”、“本真身体”、“影像身体”和“观影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作为“创作身体”的编导和演员如何采用叙事编码策略、遵循真实契约原则、通过电影化拟像手段对传主的“本真身体”进行形塑和身份建构。第二章以“创作身体”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和所采取的创作思维,即意识形态话语、人文话语和大众消费话语,将中国传记电影相应划分为:主流传记电影、人文类传记电影和娱乐化传记电影三种子类型,旨在探讨传主“影像身体”生成的动态过程,明确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第三章探讨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首先从线性时间、流转空间和交互时空三个方面论述传记电影如何采取分段式、回溯性的元叙述手法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其次论述叙述者声音、主题音乐和语言文字对于建构传主身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探讨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首先揭示“记忆化历史书写价值传递”的动态过程,探讨“观影身体”如何通过“影像身体”达成与“创作身体”和“本真身体”的共鸣,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进行叙事价值的传递。接下来探讨民族伦理思想、史学精神、叙事文学传统对中国传记电影的深刻影响,通过中西传记电影的对比发掘各自的民族特性。本文通过探讨中国传记电影传主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揭示了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并指出中国传记电影创作上的特点和局限。

王文君[5](2016)在《新世纪以来英模电影中的模范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模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一种,以其电影题材的特殊性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不小的篇幅。英模电影是以现实社会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为核心人物,以英模人物的个人经历或先进事迹为表现内容,来反映英模人物的高尚品质与道德的电影类型。英模人物作为英模电影的核心,其身上所担负的是英模电影所要宣扬的主旋律精神与英模文化,模范人物形象塑造是英模电影创作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环。新世纪以来,英模电影的创作在坚持宣传和赞扬英模人物先进事迹与高尚品质的基础上,继承新世纪以前英模电影的模式,发掘塑造英模人物形象的时代特征,以使得英模电影能够在保证口碑的前提下获得大众的垂青。本文就新世纪以来英模电影中的模范形象呈现进行分析,总结模范形象呈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成因以及遇到的问题。本文认为,新世纪英模电影中模范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受到新世纪国家意识形态改变和大众媒体与社会大众、外来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化的形势下,英模电影为了获得更好地票房与口碑,获得观众的认可,在塑造模范人物形象时呈现出三个特点。英模电影创作在新世纪的不断摸索中发生着改变,但是基于新世纪以来英模电影中模范形象的表现及观众反应,英模电影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依然延续着固有的创作思维,在此基础上,英模电影如何打破桎梏走近观众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宋宝珍[6](2016)在《在戏剧事业里得到永生——深切怀念李默然先生》文中认为李默然先生是中国话剧界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他不仅塑造过邓世昌、李尔王、党委书记、市长、军人、画家等一系列熠熠生辉的艺术形象,而且为人正直,宽厚善良,襟怀坦荡,他一生孜孜不倦,热心学习,生命不息,探索不止,艺品、德行堪称后世楷模。本文描述了李默然先生的生平际遇,对其不为商业利益所动,不为世俗功名所累,对戏剧事业竭忠尽智的行为予以赞颂;对其独具特色的表演成就也进行了初步总结,指出他所创造的"北派"话剧表演风格,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美学内涵。

彭定安[7](2016)在《李默然一生的信念坚守和艺术品格》文中指出在聆听和领会了昨天多位先生的有思想、有见解、有感情的发言之后,我深深地感到,作为李默然生前互有默契的朋友,需要重新认识、理解和诠释李默然。当拂去已经飘散沉落的世俗尘埃,望着李默然日渐远去的背影,从远处、从高处、从深处了望他,放在更阔大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下来注视他,我们发现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昨天诸位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使用了过去未曾使用过的词语来

杨锦峰[8](2015)在《艺术要传扬高贵的精神——关于话剧《祖传秘方》》文中研究指明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了由孙浩、黄伟英编剧,宋国锋、蔡菊辉导演,姚居德等主演的抗战大戏《祖传秘方》,成为辽宁近年戏剧舞台的一个新的亮点,也成为近年国内戏剧舞台不可多得的好戏。的确,看过话剧《祖传秘方》,会使人热血沸腾。一中华民族是履历苦难而顽强不屈、自强自立的民族。在那些苦难的历程和不息的奋斗历程中,中华民族抒写了一幕幕

景凤鸣[9](2015)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戏剧发展综述》文中提出戏剧是一个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文艺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门类,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人、感染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戏剧事业是我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戏剧工作者是我省社会主义文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翔[10](2014)在《国产英模银幕形象的表演创作研究》文中认为以德耀中华的当代民族楷模为真实题材而创作的国产英模电影是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在弘扬民族正气,振奋人的意志,净化人的心灵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作为英模电影的核心元素,英模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尤其是演员的二度创作直接影响着英模形象塑造的成败。而由于人物原型的存在以及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英模银幕形象的表演创作在特定限制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此同时,随着对电影表演的认识、观念的深化,以及时代语境的转变,英模形象的表演创作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前进,努力追求着真实性与理想化的完美统一,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有机结合。本文在绪论中完成相关表演理论的建构,并试图以此来观照英模银幕形象,探讨其表演创作。首先,对英模形象的表演历程进行梳理,并总结了演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创作倾向。其次,结合以往经典的英模银幕形象,从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理想化两个角度出发,总结演员在追求人物的外部形似、内在神似、理想主义的升华三个方面所形成的鲜明特点。再次,本文以三位电影演员为例,通过将他们在英模电影和相关电影中的表演进行比较,分别从表演层次、表演风格以及情感控制的角度,深层分析了英模形象的创作过程,从而总结出英模形象的成功塑造理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本文展望了英模形象的表演创作,并分析了在大众文化盛行与电影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英模形象的表演创作在深入强化纪实性、风格多样化方面所做出的尝试与努力,以期创作者吸取经验教训,在今后塑造出更多真实、典型的英模形象,以便更好地实现其有意义主题的传播。

二、辉煌的舞台需要辉煌的演员——宋国锋表演艺术研讨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辉煌的舞台需要辉煌的演员——宋国锋表演艺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2)看戏微录(八)(论文提纲范文)

2018.5.23
2018.5.24
2018.5.25
2018.5.27
2018.5.30
2018.5.31
2018.5.31
2018.6.1
2018.6.1
2018.6.2
2018.6.3
2018.6.6
2018.6.7
2018.6.10
2018.6.10
2018.6.11
2018.6.15
2018.6.15
2018.6.16
2018.6.16
2018.6.17
2018.6.17
2018.6.18
2018.6.19
2018.6.20
2018.6.22
2018.6.22
2018.6.23
2018.6.24
2018.6.24
2018.6.26
2018.6.27
2018.6.28
2018.6.28
2018.6.30
2018.7.1
2018.7.2
2018.7.3
2018.7.3
2018.7.4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价值取向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话语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四十年来海外传播的中国电影
    第一节 关于海外传播的中国电影界定
    第二节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历史分期
    第三节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概况
        一、中国电影国际电影节获奖
        二、中国电影海外商业发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78-2000:现代化思潮下的身份求同
    第一节 基于思想解放的海外传播前奏(1978-1984)
        一、电影的自我觉醒
        二、电影作为文化外交的载体
        三、电影海外参赛与展映的初步尝试
    第二节 民俗电影国际化浪潮(1985-1993)
        一、纷繁复杂的历史语境
        二、民族寓言中的他者想象奇观
        三、民俗电影在国际电影节的表现
    第三节 艺术与商业并行(1994-2000)
        一、市场经济兴起与海外传播审查收紧
        二、艺术电影对当代生活的观照转向
        三、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多元与分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01-2010: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海外商业诉求
    第一节 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
    第二节 产业化与武侠电影的中西融合策略
        一、建立产业体系与深入推广交流
        二、武侠大片的普世审美与民族特性
        三、武侠大片的传播范式:《英雄》
    第三节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快速成长
        一、武侠合拍片的十年票房增长
        二、艺术电影的回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11-至今:电影产业转型期的国际影响力追求
    第一节 电影与文化强国战略
    第二节 电影产业升级与类型电影的工业美学实践
        一、电影产业环节的拓宽与完善
        二、类型电影的工业美学实践
        三、工业美学的先锋:《流浪地球》
    第三节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转型
        一、海外发行的衰退与复苏
        二、艺术电影的类型化融合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78-2019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
    附录二:2001-2019海外票房过千万的中国电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4)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影像传记
    第一节 传记电影的相关概念
        一、传记电影与传记文学的关系
        二、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
        三、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
    第二节 传记电影的创作机制
        一、编导的叙事策略和原则
        二、演员与传主的肖似关系
第二章 多重文化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第一节 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献礼片与“仪式化身体”
        二、“英雄神话”与身份去魅
        三、身体隐喻与身份建构
    第二节 人文精神烛照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文化英雄的影像书写
        二、草根小民的社群认同
        三、女性传主的多维场域
    第三节 大众消费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帝王后妃与民间想像
        二、功夫英雄与身体寓言
        三、黑帮枭雄与灰色传奇
第三章 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
        一、线性叙述中的时间塑形
        二、空间流转的媒介呈现
        三、交互时空中的主体间性
    第二节 声音和文字的叙事功能
        一、叙述者的声音
        二、主题音乐的论赞功能
        三、语言文字叙事
第四章 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诉求
        一、记忆化历史书写的价值传递
        二、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民族基因
    第二节 中国叙事文学传统的影响
        一、整体性时空观与宏大叙事结构
        二、“类史官”与“说书人”的叙事传统
        三、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四、意象叙事的凝聚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新世纪以来英模电影中的模范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电影本体的研究
        二、关于英模电影的生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文化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英模电影概述
    第一节 英模和英模文化概述
        一、英模
        二、英模文化
    第二节 主旋律电影和英模电影概述
        一、主旋律电影
        二、英模电影
    第三节 英模电影的历史
        一、英模电影的出现
        二、英模电影的复苏
        三、英模电影的发展
第三章 新世纪英模电影中的模范形象呈现
    第一节 于传统人伦中刻画的模范形象
        一、《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表现“幼吾幼”的大爱情怀
        二、《守望天山》表现信与义
    第二节 于个人、个体精神中刻画的模范形象
        一、《马背上的法庭》行走于法律与情理、个人与集体之间
        二、《香巴拉信使》行走在心灵征途上
        三、《雨中的树》新时代人民公仆精神的体现
    第三节 具有新时代崇高精神的模范形象
        一、《郭明义》继承与升华的“雷锋精神”
        二、《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时代刻画
    第四节 新世纪英模电影中的模范形象特点
        一、模范形象塑造人性化
        二、矛盾情节中展现模范形象
        三、模范形象刻画崇高化
第四章 新世纪英模电影中的模范形象成因
    第一节 社会因素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大众媒体的推动
        三、西方价值观对英模文化与英模电影创作的冲击
    第二节 电影因素
        一、电影市场的商业化取向
        二、电影创作中的艺术选择
        三、演员艺术性的二次创作
第五章 新世纪英模电影模范形象呈现的问题及反思
    第一节 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尺度把握与反思
        一、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难以把握
        二、抓住观众的心理,走近、走进原型人物
    第二节 公式化的矛盾冲突及反思
        一、塑造人物形象的公式化矛盾冲突
        二、以贴近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拉近观众距离
    第三节 刻板模式的模范人物形象塑造及反思
        一、模范人物形象塑造的刻板模式
        二、从受众的视角、审美的角度塑造人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在戏剧事业里得到永生——深切怀念李默然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8)艺术要传扬高贵的精神——关于话剧《祖传秘方》(论文提纲范文)

(9)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戏剧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0)国产英模银幕形象的表演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理论的建构
        1.4.1 电影表演概念及研究范畴的界定
        1.4.2 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
        1.4.3 英模电影类型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
第2章 英模形象的表演历程
    2.1 突显工农兵气质的五十至七十年代
        2.1.1 生活体验中调节自身气质
        2.1.2 特写中烘托形象的高大全
    2.2 内心化表演的八九十年代
        2.2.1 注重剧作与导演作用的发挥
        2.2.2 把握人物内心的变化
    2.3 追求人物个性展示的新世纪
        2.3.1 寻求人物的性格基调
        2.3.2 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表达
第3章 英模形象的表演特点
    3.1 外部形象的摹拟
        3.1.1 忠于原型的外貌气质
        3.1.2 捕捉外部的行为特征
    3.2 角色内心的体验与表现
        3.2.1 军警英模坚守正义的内外诠释
        3.2.2 领导干部英模执政为民的心态描摹
        3.2.3 科学家英模自强不息的魅力呈现
        3.2.4 平民英模任劳任怨的心理外化
    3.3 在显隐相宜中升华人物形象
        3.3.1 在创造激情中突出显性表演
        3.3.2 在雕琢细节中进行隐性表演
第4章 同一演员在英模电影和相关电影中的表演比较
    4.1 高明对书记形象的表演创作
        4.1.1 规定情境中融入本色魅力
        4.1.2 生命体验中达到无我之境
    4.2 张瑜对公安局长形象的表演创作
        4.2.1 性格化表演中演绎虚构人物
        4.2.2 情感化表演中还原真实形象
    4.3 剧雪对教师形象的表演创作
        4.3.1 含蓄内敛的内心表达
        4.3.2 奔放直接的情感释放
第5章 英模形象的表演展望
    5.1 深入强化纪实特性
        5.1.1 “简单的复杂”表演倾向
        5.1.2 启用非职业演员增强真实感
    5.2 探索多样表演风格
        5.2.1 在诗意表演中抒发情怀
        5.2.2 在喜剧表演中增添个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新中国英模人物传记片创作年表(1949-2013)
致谢

四、辉煌的舞台需要辉煌的演员——宋国锋表演艺术研讨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音乐与音乐剧的一次探讨——2021盛京戏曲论坛音乐剧《镌·刻》剧目研讨会综述[J]. 郑永为. 音乐生活, 2021(10)
  • [2]看戏微录(八)[J]. 王馗. 戏剧文学, 2021(08)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价值取向与应对策略研究[D]. 郑红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D]. 樊露露. 上海大学, 2018(02)
  • [5]新世纪以来英模电影中的模范形象研究[D]. 王文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6]在戏剧事业里得到永生——深切怀念李默然先生[J]. 宋宝珍. 中国艺术时空, 2016(02)
  • [7]李默然一生的信念坚守和艺术品格[J]. 彭定安. 芒种, 2016(03)
  • [8]艺术要传扬高贵的精神——关于话剧《祖传秘方》[J]. 杨锦峰. 戏剧文学, 2015(08)
  • [9]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戏剧发展综述[J]. 景凤鸣. 戏剧文学, 2015(06)
  • [10]国产英模银幕形象的表演创作研究[D]. 李翔. 湖南大学, 2014(04)

标签:;  ;  ;  ;  

精彩的舞台,需要优秀的演员——宋国峰演艺研修班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