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进展

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进展

一、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万秋,宋双双,石安琪,唐莉歆[1](2021)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血管疾病(CVD)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例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在COPD合并CVD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COPD合并CVD患者的急性加重风险,改善患者肺功能的基线水平、降低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同时,采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COPD合并CVD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有效的,目前尚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使患者临床获益。

徐柳月[2](2021)在《β受体阻滞剂对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心脏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anthracycline,ANT)与难以逆转的心血管毒性密切相关。众所周知,β受体阻滞剂是临床上改善心功能的首选用药之一。然而,目前它对接受ANT化疗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干预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尚无确切定论。方法:我们系统地对Pub Med、Cochrane和Embase数据库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从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通过比较化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变化评估β受体阻滞剂在接受ANT化疗患者中的心脏保护效果。此外,我们根据β受体阻滞剂干预治疗的时间和ANT的累积剂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项RCTs。与对照组相比,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化疗后LVEF下降的幅度明显减小(MD=2.87,95%CI=0.64~5.11,P=0.01)。以β受体阻滞剂干预治疗的持续时间(<6个月vs.=6个月)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两组化疗后LVEF变化存在明显差异(MD=-0.05,95%CI=-0.91~0.81,P=0.91;MD=6.48,95%CI=2.44~10.5 2,P=0.002)。此外,根据ANT累积剂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高低累积剂量组,中等剂量ANT(阿霉素总剂量:250 mg/m2~400 mg/m2)治疗下的两组化疗后LVEF变化有明显统计学意义(MD=4.61,95%CI=0.78~8.45,p=0.02)。结论:预防性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改善ANT化疗患者的心脏毒性。尤其是在暴露于中等累积剂量ANT情况下,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发挥最佳的心脏保护作用。

陆海龄[3](2021)在《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性别、肥胖、CKD分期的关系,以及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在CKD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中的诊断界值与意义。2、研究CKD住院患者HF的发生率及CKD患者H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发生的影响因素。3、分析CKD合并HFpEF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CKD合并HFpEF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1223例CK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ESC指南、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2020年中国舒张期心衰诊断专家共识,根据患者症状、体征、BNP水平和心脏彩超结果对患者是否合并HF进行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有HF和无HF两组。比较CKD患者血浆BNP水平在不同性别、肥胖、CKD分期的的差异,以及有HF组和无HF组BNP水平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探究血浆BNP在CKD合并HF诊断的界值,对约登指数最大时两个诊断界值进行一致性和Kappa检验得出最佳的诊断界值。2、分析住院CKD患者HF的发生率,比较不同CKD分期和贫血程度患者HF发生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CKD合并HF发生的影响因素。对HFpEF和无H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KD合并HFpEF发生的影响因素。3、根据LVEF大小将CKD合并HF患者分为HFpEF组、HFmr EF组和HFr EF组,比较CKD合并HFpEF组、HFmr EF组和HFr EF在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与合并症、实验室指标、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的差异,探讨CKD合并HFpEF的临床特点。依据出院时患者症状、体征,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血浆BNP下降程度进行短期疗效的评估,将CKD合并HFpEF患者分为显效、改善、无效三组。比较疗效不同的三组患者住院天数、基线资料和入院前后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探讨改善CKD合并HFpEF短期治疗的可能的策略。【结果】1、本组资料显示,血浆BNP水平在男性与女性,肥胖与非肥胖人群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s=0.241,P<0.001),与e GFR呈负相关关系(rs=-0.561,P<0.001)。在合并HF的患者中,CKD5期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CKD1~4期,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HF的患者中,血浆BNP水平也随CKD分期的增加而升高,其中CKD1-4期中位数均小于80ng/ml,CKD5期中位数为87.67ng/ml。每组间差距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KD1-4期患者中,当选择BNP浓度为86.07ng/ml作为诊断界值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855,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85.5%。而以35.08ng/ml作为诊断标准的敏感度为100%,但特异性仅61.2%。在CKD5期患者中,选择395.53ng/ml和403.22ng/ml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819,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3.70%和83.20%,特异性分别为98.20%和98.70%。选用403.22ng/ml时Kappa值0.842,选用395.53ng/ml时Kappa值0.840,故选择403.22ng/ml作为CKD5期患者的诊断界值更为合理。2、1223例研究对象中,合并HF的有251例,CKD患者HF的发生率为20.52%,以HFpEF为主,占89.24%(224/251)。随着CKD分期递增,HF的发生率逐渐升高,CKD3期患者HF发生率已明显增加,CKD5期最高,为34.44%,与CKD1、2、3、4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贫血、轻度贫血、中度贫血及重度贫血患者中,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HF的发生率升高(3.04%,16.44%,37.60%和3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度贫血与重度贫血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HF的病人相比,合并HF的年龄更大,病程更长,SBP、DBP、血浆BNP、血磷、UA水平更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的比例较高,而Hb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患者HF发生的影响因素与CKD患者HFpEF发生的影响因素相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65岁(OR分别为2.320、2.288)、糖尿病肾病(OR分别为2.635、2.711)、房颤(OR分别为6.879、5.974)、肺动脉高压(OR分别为6.467、6.398)、心梗病史(OR分别为7.342、8.146)、肺部感染(OR分别为3.359、3.127)、CKD分期(OR分别为1.593、1.615)、血磷(OR分别为1.925、1.880)、血尿酸(OR分别为1.002、1.002)和舒张压(DBP)(1.027、1.027)水平为CKD患者HF、HFpE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b水平为保护性因素(OR分别为0.981、0.982)(P<0.05)。3、CKD住院患者中合并HFpEF、HFmr EF、HFr EF的患者各有224例、20例和7例。HFpEF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原发病类型、透析方式上与HFmr EF和HFr EF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合并HFpEF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91.50%)、肺部感染(42.90%)、糖尿病(37.50%)、肺动脉高压(23.70%)、冠心病(12.10%)。CKD合并HFpEF与HFr EF组相比,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冠心病的比例较低,血浆BNP水平较低,Hb水平较低,LVPWT、IVST较高,LVEDD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在糖尿病、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等其他合并症、血磷、UA等实验室指标、LVMI、CI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4名HFpEF患者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为12.50天,入院后接受治疗药物和肾脏替代治疗的比例均明显高于住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短期疗效进行评估,其中显效患者22名,改善患者有126名,无效患者有76名,有效率仅为66.07%。无效组与显效组相比,年龄较大、病程较长,而BNP升高幅度较小,SBP和DBP较低,ACEI/ARB和α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方面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在其他合并症、实验室指标、药物使用率和住院天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浆BNP水平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而逐渐升高,对CKD患者采用普通人群排除慢性心力衰竭的BNP诊断界值35ng/ml可能过低,建议根据是否为终末期肾脏病采用不同的诊断界值。其中CKD1~4期的诊断界值为86.07ng/ml,CKD5期为403.22ng/ml。2、住院CKD患者HF的发生率为20.52%,以HFpEF为主。CKD患者HF发生的影响因素与CKD患者HFpEF发生的影响因素相同,年龄≥65岁、糖尿病肾病、房颤、肺动脉高压、心梗病史、肺部感染、CKD分期、血磷、血尿酸和DBP水平为CKD患者HF、HFpE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b水平为保护性因素。3、CKD合并HFpEF与CKD合并HFr EF相比合并高血压比例较高,冠心病比例较低,BNP水平升高幅度较小,贫血更严重,心脏结构以向心性肥厚为主,短期疗效欠佳。

王维雯[4](2021)在《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现状及临床预后的单中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可将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LVEF<40%)、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LVEF≥50%)以及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LVEF40~49%)[1]。对于HFrEF患者,国内外指南对其均有推荐的药物治疗,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或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ARB)或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ARNI),联合β受体阻滞剂,在特定患者中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MRA),以及按需使用利尿剂,以改善HFrEF患者的症状和预后,降低其再入院率及死亡率。但在目前临床实践中,HFrEF患者的标准药物治疗,无论从药物使用比例,还是剂量调整方面,与指南推荐的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另外,HFrEF临床预后在不同地区、不同研究中的报道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HFrEF患者的药物规范化治疗现状及其临床预后进行调查研究,以更好地指导HFrEF患者的治疗及管理,改善患者的预后。[目的]对慢性HFrEF患者药物治疗的现状和临床预后进行调查,探讨影响患者药物规范化治疗及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部分HFrEF患者110例,采集患者住院时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清sST2及药物治疗情况等信息,并使用生活质量量表(EQ-5D、EQ-VAS及MLHFQ)和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对患者进行评分。分别在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药物使用情况,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和再入院等),再次使用生活质量量表和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进行评价。根据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和螺内酯的使用剂量,将患者分为100%目标剂量组、50%~99%目标剂量组和<50%目标剂量组。另外,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临床终点事件进行分组,患者出现全因死亡或全因再入院的为预后不良组,两者均未出现的患者为预后良好组,比较不同组别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药物治疗及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1.入选的110例HFrEF患者年龄为57.9±14.1岁,其中男性65例(58.6%),63.6%(70/110)的患者居住地住为昆明市以外的云南省其他州市,90.9%(100/110)为汉族,49.1%(54/110)为农民。HFrEF患者的主要病因是扩张型心肌病[44.5%(49/110)]、冠心病[25.2%(28/110)]、高血压[16.2%(18/110)]、瓣膜性心脏病[7.3%(8/110)]和酒精性心肌病[3.6%(4/110)]。常见的诱因是劳累[39.1%(43/110)]、感染[21.8%(17/110)]、心肌缺血[16.4%(18/110)]、治疗依从性差[7.3%(8/110)]和心律失常[6.4%(7/110)]。住院期间死亡率为3.6%(4/110),出院后3个月1例患者失访,出院后6个月8例患者失访,累计失访9例,总失访率8.2%(9/110)。2.HFrEF患者出院时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及MRA的使用率分别是73.6%、82.1%、89.6%;同时联用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及MRA三种药物的使用率为59.4%。在ACEI/ARB/ARNI的使用剂量上,仅有12.8%患者使用剂量达到指南推荐的目标剂量,42.3%患者使用剂量为50%~99%目标剂量,44.9%患者使用剂量<50%目标剂量。在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上,仅1例(1.1%)患者使用剂量达到目标剂量,13.8%患者使用剂量50%~99%目标剂量,有85.1%患者使用剂量<50%目标剂量。在螺内酯的使用剂量中,有97.9%的患者使用剂量达到目标剂量,仅2例(2.1%)患者未达到目标剂量,其使用剂量为50%~99%目标剂量。3.出院时,低血压、肾功能恶化和未处方是未使用ACEI/ARB/ARNI的主要原因;患者存在心动过缓、血压过低和未处方是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原因。4.出院后3个月,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及MRA的使用率分别是69.8%、79.2%、84.4%;同时联用 ACEI/ARB/ARNI、β 受体阻滞剂及 MRA 三种药物的使用率为56.3%,使用比例较出院时有所下降。出院后3个月,未使用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低血压、心动过缓、肾功能恶化以及未处方,有6.3%(6/96)患者自觉症状好转自行停药。还有1例(1.0%)患者因地理位置偏远购药困难停药。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新发死亡率为8.6%(9/105),其中心衰相关的死亡占88.9%(8/9);28.6%(30/105)的患者出现再入院,其中因心衰再入院的占83.3%(25/30)。5.出院后6个月,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及MRA的使用率分别是69.0%、78.6%、78.6%;同时联用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及MRA三种药物的使用率为56.0%。出院后6个月,有10.2%(9/88)患者自行停药,有1.1%(1/88)患者因地理位置偏远购药困难停药,有3.4%(3/88)患者自行减少药物剂量。其余影响药物治疗和药物使用剂量的主要原因仍是低血压、心动过缓、肾功能恶化等禁忌证以及未至医院复查调药。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新发死亡率4.5%(4/88),均为心衰相关的死亡,有26.1%(23/88)患者出现再入院,因心衰再入院的有91.3%(21/23)。截止患者出院后6个月,本研究累计死亡17例,总死亡率为15.5%(17/110),其中与心衰有关的死亡占94.1%(16/17)。6.预后不良组患者较预后良好组患者更易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其BNP、sST2和肌钙蛋白的水平均更高(P<0.05)。7.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EQ-5D、EQ-VAS以及MLHFQ三个量表评分均比住院期间的评分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生活质量较前均有所提高;但出院时ACEI/ARB/ARNI和β受体阻滞剂的不用剂量组的MMAS-8评分、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MMAS-8评分与住院期间的评分比较、出院后3个月、6个月不同预后组的MMAS-8评分均无明显差异。[结 论]1.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部分HFrEF患者中,ACEI/ARB/ARNI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较低,其使用剂量明显不足,与指南推荐剂量差距较大,并且随着出院时间延长,药物的使用率持续下降,使用剂量较前无明显增加,提示HFrEF药物规范化治疗现状并不理想。2.住院期间,患者存在禁忌证、药物不耐受以及未处方是未使用药物或药物剂量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但出院后,除了禁忌及不耐受的情况,还存在患者复诊意识欠佳、地处偏远购药困难、当地基层医生未上调剂量等影响药物规范治疗的原因。3.HFrEF患者总体预后不良,住院期间死亡率为3.6%,总死亡率为15.5%,其中与心衰有关的死亡占94.1%。HFrEF患者住院死亡率、总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可能与患者药物规范化治疗不足、随访意识较差有关。4.BNP、sST2和肌钙蛋白的水平升高,以及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与HFrEF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邢福威[5](2021)在《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心室率及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1年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病之一。2000-2015年间,我国HF患者人数增加了 44%,达到了 1370万人。其中,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HF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存在于近50%的HF患者中,且与HF患者的临床预后恶化显着相关。根据目前指南,对于合并AF的HF患者,心室率控制治疗是其最基本的治疗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窦性心律的HF人群中,静息心室率升高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显着相关。但在合并AF的HF患者中,心室率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尚存争议,且这一关系是否在不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水平的人群中有所不同尚不清楚。此外,目前指南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合并AF的HF患者的一线的控制心室率的药物,且这一推荐适用于任何LVEF分类的患者。但是β受体阻滞剂能否改善他们的长期预后仍存争议,尤其是LVEF保留的患者。为此,本研究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分析:第一部分: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室率与1年预后相关性研究目的:在合并AF的HF住院患者中,研究出院心室率与出院后1年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以及这种相关性是否在不同LVEF水平人群中有所不同。方法:基于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研究之心力衰竭前瞻队列研究(China Patient-cente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s Prospective Heart Failure Study,China PEACE-pro-HF),我们纳入了该研究中合并AF的HF住院患者,根据出院心室率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是低(<65次/分)、中间(65-85次/分)和高(≥86次/分)心室率组,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不同心室率分组的风险比(Hazard Ratios,HRs)。主要结局是出院后1年内的全因死亡和HF再住院的复合事件。结果:共1762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724例(41.1%)为女性,出院心室率的中位数是75(四分位数:69-84)次/分,827例(46.9%)患者的LVEF>50%。在1年的随访期间,共有792人(44.9%)死亡或因HF再住院。在校正了人口统计学特征、危险因素、合并疾病、体检指标和出院时合并用药后,与中间心室率组相比,低心室率组[HR:1.3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5-1.68,P=0.020]和高心室率组(HR:1.34,95%CI:1.07-1.67,P=0.009)的主要结局的发生风险较高。且心室率与LVEF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45)。在LVEF≥50%的患者中,与中间心室率组相比,只有高心室率组的主要结局的发生风险更高(HR:1.38,95%CI:1.01-1.89,P=0.046),而低心室率组无差异。在LVEF<50%的患者中,与中间心室率组相比,只有低心室率组的主要结局的发生风险更高(HR:1.46,95%CI:1.09-1.96,P=0.012),而高心室率组无差异。结论:在所有合并AF的HF患者中,与中间心室率组的患者(65-85次/分)相比,低(<65次/分)和高心室率组(≥ 86次/分)的预后较差。对于LVEF≥50%的患者,与中间心室率组相比,只有高心室率组的主要结局的发生风险更高;对于LVEF<50%的患者,与中间心室率组相比,只有低心室率组的主要结局的发生风险更高。第二部分: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1年预后相关性研究目的:在合并AF的住院HF患者中,研究出院时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出院后1年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以及这种相关性是否在不同LVEF水平人群中有所不同。方法:基于China PEACE-pro-HF,我们纳入了该研究中例合并AF的HF住院患者,根据出院时是否使用β受体阻滞剂将患者分为2组,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出院时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HR。主要结局是出院后1年内的全因死亡和HF再住院的复合事件。结果:共1762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724例(41.1%)为女性,1041例(56%)患者在出院时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827例(46.9%)患者的LVEF>50%。在1年的随访期间,共有792人(44.9%)死亡或因HF再住院。在校正了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危险因素、合并疾病、体检指标和出院时合并用药后,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主要结局(HR:0.97,95%CI:0.82-1.14,P=0.687)、全因死亡(HR:0.86,95%CI:0.65-1.12,P=0.256)或心血管死亡(HR:0.76,95%CI:0.52-1.11;P=0.160)均未见相关性。在主要结局、全因死亡或心血管死亡方面,出院时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与LVEF之间均未见交互作用(P交互>0.05)。在校正后的模型中,无论是LVEF降低(<40%)、中间值(40-49%)还是保留(≥50%)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主要结局、全因死亡或心血管死亡均未见相关性。结论:在合并AF的HF患者中,无论是LVEF降低、中间值还是保留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1年临床事件的发生均未见相关性。

韩雅洁[6](2021)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不同β受体阻滞剂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疗效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常用的中、英文数据库,收集β受体阻滞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人群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3.0进行数据合并与分析。全面评估不同β受体阻滞剂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率、血压、心功能、临床有效率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50篇文献。普通Meta分析结果显示,β受体阻滞剂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LVEDD、LVESD、LVEF水平较常规治疗组均显着改善,临床有效率显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网状Meta分析:直接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LVEDD、LVESD、LVEF及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卡维地洛疗效较常规治疗及美托洛尔更有优势;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可改善LVEF;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LVEDD方面,卡维地洛、美托洛尔疗效较常规治疗组更有优势,卡维地洛优于美托洛尔;在改善LVEF方面,卡维地洛、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疗效均较常规治疗组显着,卡维地洛、比索洛尔优于美托洛尔;在改善LVESD、临床有效率方面,卡维地洛、比索洛尔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卡维地洛、比索洛尔疗效较美托洛尔更有优势。结论: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控制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有效率。其中,卡维地洛与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常规治疗相比在改善LVEDD、LVESD方面更好;比索洛尔与卡维地洛、美托洛尔、常规治疗相比在提高LVEF、改善临床有效率方面更有优势。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7](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8](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认为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9](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辑委员[10](2020)在《伊伐布雷定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贯穿心力衰竭(心衰)发生发展始终,已成为心血管病和心衰治疗的重要靶点。伊伐布雷定是首个选择性、特异性窦房结If通道阻滞剂,减慢心率的同时不影响心肌收缩力和心脏传导。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其通过减慢心率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为指导我国临床医师规范应用伊伐布雷定,本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制定本共识,从伊伐布雷定在心衰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慢性心衰长期管理、心衰易损期管理和儿童扩张型心肌病心衰应用等)、其他心血管疾病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冠心病心绞痛、不恰当的窦性心动过速、体位直立性心动过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及冠脉CT检查前的心率控制等)及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介绍伊伐布雷定的临床应用。

二、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OPD与CVD
2 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COPD合并CVD患者的影响
    2.1 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肺功能影响
    2.2 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COPD急性加重的影响
    2.3 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2.4 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3 结语

(2)β受体阻滞剂对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心脏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监测及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3)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CKD患者血浆BNP水平及CKD合并HF的诊断界值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CKD住院患者HF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CKD合并HFpEF的临床特点和短期疗效评价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现状及临床预后的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患者信息登记
综述 可溶性ST2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心室率及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1年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论文综述 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室率控制策略以及药物应用对长期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引言
    第一部分 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1. 全球和我国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疾病负担
        2. 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特征
        3.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4. 总结
    第二部分 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率对长期预后的预测作用
        1. 心室率升高可能与临床事件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
        2. 心室率可能与临床事件的发生无相关性
        3. 心室率降低可能与临床事件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
        4. 总结
    第三部分 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率控制策略以及药物应用对长期预后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 评价控制心室率策略对长期预后影响的临床试验
        2. 评价控制心室率药物对长期预后影响的临床试验
    第四部分 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率控制策略以及药物应用的指南推荐、研究空白与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1. 控制心室率策略的选择
        2. 控制心室率药物的应用
(一) 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心室率与1年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部分 正文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立题依据
        3. 研究目的
        (1) 出院心室率与1年预后的相关性
        (2) 左室射血分数的亚组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协作单位
        3. 研究对象
        4. 研究变量定义
        5. 研究结局指标
        6. 统计学分析
        7. 研究伦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入选情况
        2. 患者基线特征
        3. 出院心室率与1年预后的相关性
        4. 敏感性分析
        5.亚组分析
    第四部分 研究讨论
        1. 主要结果
        2. 本研究的出院心室率与1年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解读
        3. 本研究的出院心室率与1年预后的相关性的机制探讨
        4. 研究创新点及优势
        5.研究局限性
        6. 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7. 研究结论
(二) 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1年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部分 正文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立题依据
        3. 研究目的
        (1) 出院时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1年预后的相关性
        (2) 左室射血分数的亚组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协作单位
        3. 研究对象
        4. 研究变量定义
        5. 研究结局指标
        6. 样本量计算
        7. 统计学分析
        8. 研究伦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入选情况
        2. 患者基线特征
        3. 出院时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1年预后的相关性
        4. 亚组分析
        5. 敏感性分析
        6. 剂量分析
    第四部分 研究讨论
        1. 主要结果
        2. 本研究的出院时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1年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解读
        3. 本研究的出院时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1年预后的相关性的机制探讨
        4. 研究创新点及优势
        5. 研究局限性
        6. 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7. 研究结论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录 协作单位列表
致谢

(6)β受体阻滞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1.1.2 DCM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1.3 DCM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1.1.4 DCM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1.1.5 DCM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1.1.6 β受体阻滞剂在DCM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纳入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5 排除标准
    2.2 文献来源与检索
        2.2.1 检索范围
        2.2.2 检索词
        2.2.3 检索策略
    2.3 文献筛选
    2.4 资料提取
    2.5 质量评价
    2.6 统计分析
        2.6.1 效应指标的选择及其意义
        2.6.2 异质性检验
        2.6.3 亚组分析
        2.6.4 敏感性分析
        2.6.5 发表偏倚检测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研究特征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3.4 普通Meta分析
        3.4.1 心率
        3.4.2 收缩压
        3.4.3 舒张压
        3.4.4 LVEDD
        3.4.5 LVESD
        3.4.6 LVEF
        3.4.7 临床有效率
        3.4.8 亚组分析
        3.4.9 敏感性分析
        3.4.10 发表偏倚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5.1 各干预措施的网状关系图
        3.5.2 LVEDD
        3.5.3 LVESD
        3.5.4 LVEF
        3.5.5 临床有效率
        3.5.6 亚组分析
        3.5.7 敏感性分析
        3.5.8 发表偏倚
第四章 讨论
    4.1 普通Meta分析结果
    4.2 网状Meta分析结果
        4.2.1 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
        4.2.2 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
        4.2.3 比索洛尔与卡维地洛
    4.3 亚组分析
        4.3.1 NYHA分级
        4.3.2 年龄
        4.3.3 国家
        4.3.4 治疗时间与样本量
        4.3.5 性别
    4.4 β受体阻滞剂治疗DCM患者心力衰竭的可能机制
        4.4.1 卡维地洛
        4.4.2 美托洛尔与比索洛尔
    4.5 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9)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2 病因和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1.6.1 药物治疗
        1.6.2 导管消融治疗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因和机制
        2.2.1 病因
        2.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2.4.1 NSVT的诊断
        2.4.2 预后评估
        2.4.3 危险分层
        (1)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5)
        2.5.1 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NSVT
        2.5.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5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5.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5.2 病因和机制
        5.2.1 病因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其中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状动脉异常:
        (2)心力衰竭:
        (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5)药物等外界因素:
        5.2.2 机制
    5.3 SCA和/或SCD的危险分层
        5.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5.3.2 非侵入性评价手段
        (1)12导联心电图:
        (2)运动试验:
        (3)动态心电图:
        (4)ICM: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
        (6)生物标志物:
        (7)基因检测:
        5.3.3 侵入性评价手段
        (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
        (2)电生理检查:
        5.3.4 风险预测
    5.4 SCA/SCD的预防与治疗
        5.4.1 SCA患者的治疗
        5.4.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4)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5.4.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
        5.4.4 ICD预防SCD
        5.4.5 导管消融
        5.4.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
        5.4.7 提高SCD防治意识
6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6.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6.1.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6.1.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6.1.3 衡量获益与风险
        6.1.4 治疗与预防兼顾
        6.1.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6.2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的药物处理
        6.2.1 NSVT NSVT在结构性及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6.2.2 SMV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MVT需立即电复律。
        6.2.3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6.2.4 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3)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
        6.2.5 室颤/无脉性室速
        6.2.6 室速/室颤风暴
7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7.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1.1 IHD室性心律失常
        7.1.2 IHD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7.1.3 ACS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处理方法
    7.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2.1 推荐证据等级
        7.2.2 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1)NI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2)ARVC患者的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H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7.2.3 诊治流程图
    7.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1 概述
        (1)流行病学:
        (2)先心病患者心电生理检查:
        (3)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表43):
        7.4.2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治的专家推荐
        7.4.3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流程
    7.5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7.5.1 先天性L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LQTS患者管理:
        7.5.2 Brugada综合征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症状: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3 CPVT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4 ER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建议:
        (5)临床管理:
        7.5.5 S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6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1)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与治疗策略:
        (2)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诊治流程:
        7.5.7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1)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3)特发性室颤:
        7.5.8 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四、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万秋,宋双双,石安琪,唐莉歆. 中国药房, 2021(13)
  • [2]β受体阻滞剂对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心脏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D]. 徐柳月.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 陆海龄.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现状及临床预后的单中心研究[D]. 王维雯.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心室率及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1年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邢福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β受体阻滞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D]. 韩雅洁. 兰州大学, 2021(12)
  •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8]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9]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3)
  • [10]伊伐布雷定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辑委员.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2020(02)

标签:;  ;  ;  ;  ;  

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