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险负债准备金公允价值的问题

关于保险负债准备金公允价值的问题

一、有关保险责任准备金的公允价值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琴琴[1](2019)在《国际会计准则变化对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研究 ——基于IFRS9和IFRS17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保险业形成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保险监管体系。当前,保险业面临着利率下行的宏观压力,以及来自新进入者(如“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压力,如何优化保险产品结构、防范保险行业风险,是保险监管机构当下需要密切关注的目标;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保险监管将面临更具挑战性的部分——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以下简称“IFRS9”)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7号——保险合同》(以下简称“IFRS17”),根据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最新要求,保险公司将在2022年正式实施IFRS9和IFRS17。IFRS9和IFRS17是与保险行业联系最紧密的两大国际会计准则,将给保险行业的发展和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带来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背景下,对IFRS9、IFRS17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但目前对IFRS9、IFRS17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从单个研究对象来看,针对IFRS9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新金融工具准则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但随着IFRS9的应用,对保险公司影响的讨论日益增多,IFRS17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保险公司,又以寿险公司为主;从研究内容来看,以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视角为主,主要以保险公司合同负债的会计计量、经营利润为侧重点。因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研究IFRS9、IFRS17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影响,逐步扩大IFRS9、IFRS17的研究范围。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国内外会计准则变化对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的分析体系:通过对IFRS9、IFRS17及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的理论内涵进行全面梳理,集中论述IFRS9、IFRS17如何通过实际资本、最低资本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为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优化发展建言献策,以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思路方法,即第1章。本文以国际会计准则变化为基础,重点探讨IFRS9、IFRS17对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影响,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整体框架与会计信息存在密切的联系,会计准则的变化会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计算。随着两大新准则的实施在即、我国保险业“偿二代”二期工程的推进,本研究对补充完善保险会计理论、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具有一定的贡献价值。第二部分展现了国内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现状,即第2章和第3章。第2章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会计准则、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现状,从已有研究可知,我国保险偿二代的整体框架与会计信息存在密切关系,IFRS9和IFRS17实施在即,关于两项准则对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的相关研究还处于空白,因此研究IFRS9和IFRS17如何对偿付能力监管产生影响十分必要。第3章对比了IFRS9与我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IFRS17与我国现行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异同。首先,通过IFRS9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分类,比较了金融资产在新旧准则下的分类差异;详细解读了IFRS9的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及其对金融资产的计量影响。接着,通过比较分析IFRS17与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区别,混合合同分拆是第一步,详细介绍了保险合同在初始确认的准则差异,重点对比了IFRS17下通用模型法、保费分配法、可变费用法三种模型与我国现行准则下的后续计量方法的区别。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重点分析IFRS9、IFRS17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影响机制,即第4、5、6、7章。第4章重点阐述会计准则及其变化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的传导路径。首先,归纳总结出资产负债的会计计量与监管计量的差异及寿险合同负债的会计计量与偿二代计量差异;然后,逐步理清IFRS9和IFRS17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计算的传导路径:IFRS9和IFRS17分别通过资产端和负债端影响认可资产、认可负责,详细阐述了准则如何影响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计量,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计算产生直接影响。第5章以上市保险集团中国平安为例,深入分析IFRS9对偿付能力监管的影响,IFRS9的执行使中国平安分类为FVTPL的金融资产增多损益波动变大,公司资产配置更偏于保守使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能够保持较为平稳的趋势。该部分认为:IFRS9的金融资产分类和资产减值模型将会使资产的公允价值波动增大,可能会使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波动随之变大,目前计算金融资产的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以会计分类为基础,无法反映金融资产的风险实质。第6章详细分析IFRS17对实际资本和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分别讨论了IFRS17下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几个重要变化对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可能造成的影响。首先是折现率的改变,笔者认为IFRS17的现时利率在我国实行存在难度,偿付能力监管和IFRS17关于保险合同负债折现率的对接极具挑战,对此提出两个解决思路;其次是合同服务边际,合同服务边际是个会计概念,在偿付能力监管中被确认为实际资本,因此IFRS17下合同服务边际的吸收机制使其每期会发生变化将对实际资本产生影响;然后是可变费用法的实施对实际资本的影响,笔者认为在计量使用VFA模型的保险产品的认可负债时应剔除其投资成分。最后从IFRS17对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折现率变化与利率风险最低资本关系以及IFRS17负债评估与保险风险最低资本关系来分析IFRS17对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第7章探索IFRS9和IFRS17的联动影响,以Z公司为例模拟两项准则并用如何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造成影响,模拟结果发现:(1)当资产的会计分类保持不变时,对负债使用反映当前信息的折现率贴现会使实际资本波动增大;(2)当保持负债评估折现率选定标准不变时,同一种资产的不同会计划分使其对应的最低资本不同,对偿付能力结果产生不同影响;(3)当资产和负债都采用反映当期信息的公允价值计量时,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减小。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建议,即第8章。这部分内容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管机构应对新会计准则变化给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的相关建议。一是针对IFRS9、IFRS17的计量要求,保险公司需要平衡公司利润和偿付能力监管的关系。二是针对保险公司金融资产,调整其以风险为导向计量最低资本的方法,使其更符合风险实质。三是监管机构需集思广益,制定符合我国经济环境和保险市场特征的评估利率。四是对IFRS17中一些会计评估难点进行统一规范,以更好完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以IFRS9和IFRS17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两项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的异同,并逐次探析会计准则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相互影响,启发新的研究思路。对两项新准则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炼归纳,通过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模拟研究等方式构建会计准则变化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由于新准则难度较大且尚未正式实施,限于笔者有限的会计和精算知识,论证分析或有不深刻的地方,对较为复杂的精算模型等内容尚未展开深入研究,未来若有更多的数据资料则可进一步做实证分析。

龙舟[2](2017)在《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与准备金会计核算问题理论与案例研究 ——以RM人寿保险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保险公司在这场变革当中焕然一新:不断革新的保险产品,不断更新的经济事项,不断修改的规章制度等。显而易见的是,对于这些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兴产物,保险会计核算却相对滞后,要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接轨,保险会计亟需变革。保险行业的会计制度的标准、要求以及目标都高于一般行业,因此与一般行业的会计制度核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使得保险行业能够在相对科学的核算方法当中稳健发展,会计制度就亟待规范以及健全,为整个行业的科学核算以及高效运作管理提供非常稳固的基础。本文从会计原理作为起点,通过剖析保险行业会计及其自身特点,对我国目前的保险行业财务工作进行分析。从保险会计与会计准则不相适应的地方着手,主要分析两大问题:保费收入确认和保险会计的准备金计提展开阐述与解析。对于保费收入方面,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对几种新型寿险进行分析,判断收入是否分拆以及分拆的方法折标;对于保险准备金方面,结合目前准则当中规定的计量标准与要求,对重复计量的保险准备金以及新型寿险的准备金计提方法提出更加科学的计提模式,并结合新型保险的各自特点进行理论完善。根据提出对两大主要问题所做出的理论建议,结合RM人寿保险公司的案例,分别将保费收入问题以及准备金计提的问题通过案例反映到了具体的财务数据上,为得到解决目前保险会计相关问题提供有力论证。收入方面数据锐减,准备金方面存在重复计提以及新型保险未计提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得到更加准确的财务数据提供佐证。我国目前保险行业的国情,发展道路依旧艰巨,保险行业需要转型。本文提出近几年需要解决监管、人才培养、管理建设等问题,以及尽快对保险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保险法、保监会规定以及保险公司评估体系的长远目标接轨,对保险行业会计乃至整个保险金融业进行展望。

国家外汇管理局[3](2017)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制度》的通知》文中指出文号:汇发[2016]15号发布日期:2016/06/21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全国性中资银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银联国际有限公司,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非产能合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

李琴英[4](2015)在《新会计准则下寿险公司资产负债会计错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保险业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实践中,寿险公司有近40%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而负债实际上主要仍以账面价值计量。当资本市场利率与寿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反向变动时,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会计错配问题凸显。本文以2010年1月2014年9月间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和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为代表,分析利率变动对中国人寿的资产负债影响,进而分析会计错配所引发的净利润和偿付能力充足率变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现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当前会计准则和监管框架内,建议寿险公司增加传统保障型产品的比例,改进寿险精算准度,加强准备金核算方法和假设等会计信息的披露。

周桦,陈旭毅[5](2014)在《新会计准则、会计错配与利润波动——基于寿险公司资产、负债计量方式影响利润波动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随机利率假设框架下,分析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引入对保险公司传统寿险业务利润波动的影响。根据我国保险会计改革的实际情况,本文细分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资产负债均为历史成本法计量;资产以公允价值方法计量,负债以历史成本法计量;资产负债均为公允价值计量。我们发现:第一种情况下利润释放无波动;第二种情况存在资产负债计量的会计错配,各年会计利润波动最大;最后一种情况的会计利润波动介于前二者之间,且真实反映了寿险公司经营结果。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被保险人参保年龄及缴费期限的选择对利润波动的影响,随着参保年龄与缴费期限增大,会计利润释放的波动性逐渐减小。

赵光毅[6](2014)在《保险业顺周期性监管研究》文中提出顺周期性是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初产生于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制度。我国保险业正在推进以风险为基础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建设(简称―偿二代‖),顺周期性监管是宏观审慎监管背景下―偿二代‖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顺周期性是一种放大金融市场波动的正向反馈机制,分为市场自我反馈的内生顺周期性和监管制度的外生顺周期性。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的对象,保险业顺周期性中的―周期‖应特指―系统风险周期‖。保险业顺周期性监管应在繁荣时期抑制保险业的系统风险隐患,在危机时期降低保险业对系统风险的强化作用。考察保险业顺周期性,需要依托适合保险业特征的系统风险理论框架。系统风险是金融服务的损害或中断产生的风险,对实体经济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系统风险的演化过程经历了共同冲击、传染效应和顺周期性三个阶段。通过系统风险业务和准系统风险业务,保险业卷入了系统风险链条。定性分析和定量模拟显示,保险行业存在内生顺周期性;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存在外生顺周期性。考虑到保险业的负债特点,短期流动性冲击需要重点关注。保险业需要个性化的顺周期性监测体系和监管工具。顺周期性监测的目标是系统风险给保险业造成的损害对系统风险自身的强化作用,职能包括识别、度量、预警和提供监管参数,方法为间接的关联性分析,指标体系包括系统风险深度、顺周期冲击强度和保险反馈强度三个方面。顺周期性监管应区别监管对象制定不同的目标,根据风险冲击的持久性制定监管原则,以逆向性和缓释性为监管效果的评价标准。监管资本方面,可使用逆周期缓释因子(Couter Cyclical Mitigator)平滑短期波动的人为干扰;资产和负债的认可标准应作去风险化处理。监管资本方面,应避免建立顺周期性的偿付能力控制层级;针对系统风险业务计提超额资本,出口信用保险还可适用逆周期缓冲资本。或有支付义务造成的短期流动性风险,可适用―流动性先周期比率‖(Liquidity Pre-cycle Ratio)监管。顺周期性监管的启动和退出方式应以规则导向为主,严格限制相机抉择的适用条件。顺周期性监测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顺周期性监管则须由保险监管机构承担责任。

段润华[7](2013)在《经济资本、公允价值与财险公司风险管理》文中指出经济资本概念自从出现以来便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商业银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证明其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经济资本还是一种全新风险管理理念,尤其是财险公司,更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但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经济资本在整个金融行业的大范围推广是必然趋势。经济资本作为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实现了风险与资本的有效整合,对于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引入经过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可以对财险公司经营绩效进行有效评估,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与此同时,最近十几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而2008年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要性。国际上一些重大的会计机构纷纷出台相应的会计准则,要求各金融企业按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价值。我国也紧跟国际步伐,对公允价值计量做了相应的要求。但财险公司经营内容与其他行业存在本质的不同,其负债具有特殊性,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财险公司负债评估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图为财险公司负债公允价值的评估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并指出公允价值计量是财险公司经济资本评估的重要前提,通过这种方法将经济资本和公允价值整合在一起,以期为财险公司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提供帮助。第一章“前言”简要阐明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经济资本——财险公司风险管理新趋势”,主要指出了经济资本对于财险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重要性。首先,根据国际精算师协会(IAA)提供的分类方法对保险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类,并简单介绍了财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然后提出了经济资本概念,指出经济资本在财险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第三章“公允价值——经济资本评估的重要前提”,指出只有对财险公司资产和负债同时进行公允价值评估才能使经济资本在财险公司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章首先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然后对财险公司负债公允价值的评估进行探讨,并选取净现值法作为财险公司负债公允价值评估的正确方法。最后,将公允价值计量运用到经济资本评估中,为财险公司风险管理提供新的思路。第四章“经济资本视角下的财险公司风险管理”,主要讨论经济资本在财险公司风险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首先指出资产负债管理是财险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然后将财险公司的利润来源分为两大职能中心——承保中心和投资中心,并利用管理控制系统中的转移价格概念将两者联系起来,最后分别对两大中心面临的风险进行经济资本评估和绩效管理。第五章“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考虑了公允价值计量后的财险公司经济资本评估,以此验证经济资本与公允价值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在财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最后根据案例分析结果对财险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经济资本管理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王宏岩,薛鲁[8](2013)在《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演进与比较——基于中国上市产险公司准则转换数据》文中研究指明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是保险会计的一大世界性难题。日前在国际保险会计领域正进行一次重大变革,公允价值计量将全面引入保险合同负债计量。通过对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美国监管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欧洲偿付能力二号等有关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方法的比较,能够反映出相关会计理念的演进过程。同时,从中国上市保险公司披露的真实数据出发,可以分析几种计量方法所带来的实际影响,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做出警示。

颜雯[9](2011)在《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与负债的研究 ——以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从2007年1月1日起,新会计准则将在上市公司实施并逐渐扩大到中央大中型企业、部分地方企业以及所有金融保险企业。2009年12月22日,财政部印发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明确了关于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以及保费收入确认等会计处理的问题。希望能够通过相关规定,更加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业绩等,以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一方面,各保险公司均需要执行新会计准则,这就要求保险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是真实、公允、可靠的,公允价值反映寿险资产和负债对真实反映寿险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重要意义,对信息使用者及监管者也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基于本科4年的保险专业学习及研究生2年的会计专业学习,在保险会计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因此,寻找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与负债所使用的有效、简便及可操作的估计方法尤其重要,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寿险公司的资产与负债进行了研究,再分析了中国人寿的相关情况,不仅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对保险会计实务中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及框架,研究方法;第2章“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国内外相关学者在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与负债方面的研究成果;第3章“会计计量的相关理论分析”,主要介绍会计计量及其重要性、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点以及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第4章“寿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主要介绍寿险资产的特点,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的可行性及意义,提出寿险资产的计量原则,并针对不同类别寿险资产提出不同的价值估计方法;第5章“寿险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主要介绍寿险负债的特殊性,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负债的可行性及意义,提出寿险负债计量原则,并将寿险负债分为保险责任准备金和非保险合同负债,分析比较了三种估计保险责任准备金公允价值的方法,并提出非保险合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第6章“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与负债的展望”,通过对比国内外寿险资产与负债的计量状况和影响,提出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与负债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第7章“案例分析—以中国人寿为例”,通过分析中国人寿公允价值计量现状,比较中国人寿的资产和负债在不同计量属性下的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与负债时能够更加合理。本文对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再结合寿险资产与负债的特点,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与负债更有利于寿险公司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更有利于公允、有效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更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合理决策。本文研究表明,在新会计准则下,寿险公司一半以上的资产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寿险负债则只表现出账面价值,计量属性的不匹配在寿险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会计错配,对会计错配风险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扩展了以利率风险为对象的传统资产负债管理内容。本文指出,减轻寿险公司资产负债会计错配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负债。相较于传统寿险产品,非传统寿险尤其是分红险产品会计错配问题更为严重,因此本文广泛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负债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受到假设条件的限制、过高的评估成本、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等因素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负债的估计方法在应用时受到了诸多阻障,所以本文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文中对再保险方面并未涉及;第二,由于保险精算的复杂性以及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在保险责任准备金计量原则与方法上也没达到预计深度;第三,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负债的部分数据在目前的会计报表中较难找到,所以本文案例中暂时无法列示中国人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报表。

舒钰虹[10](2011)在《公允价值在寿险合同负债计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保险合同在内的金融工具中。在保险会计中,大部分保险资产都属于金融工具而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而保险合同负债(各种责任准备金)却仍然采用基于谨慎的精算假设的传统精算方法进行评估以满足法定监管要求。保险资产和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导致了会计错配问题,即外界市场条件的变化客观上对保险资产和负债产生相同的影响,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会计制度使得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的变化不一致。会计错配扭曲了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由此也会误导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要解决会计错配就要对资产和负债采用一致的计量属性。一种方法是将保险资产还原为历史成本计量,当然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保险资产大都是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优的计量属性,我们不能使历史倒退;既然不能改动资产的计量属性,那么我们就只能采用第二种方法,以公允价值计量保险负债。事实上,国际国内已经在研究保险合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已经成为保险会计界当前的热点话题。本文选取寿险合同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寿险合同本身,研究寿险合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基本思路和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是文献综述,本文立足于国内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将文献综述作为独立的一章加以概述以显示其重要性。这部分从两个方面综述,首先综述公允价值含义的演变。公允价值的概念总让人感觉很模糊,因为它没有规范公允价值到底是怎么计量的,即没有从计量的时点和具体计量方法等方面界定,而是从不同于其他计量属性的一个全新的角度即公允性来定义。国际上IASB和FASB等权威机构早已致力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并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对其定义也在逐渐完善中。虽然两者之间有些细微区别但已显示出趋同性。概括起来,公允价值的界定包括几个方面:交易主体具有“持续经营”、“熟悉情况”和“自愿”的特征;交易性质必须是“公平交易”。在梳理了公允价值的含义后,该部分综述国内国际上对寿险合同负债计量相关的研究文献。IASB的研究比较完善,从最初的三要素模型为基础演绎出当前退出价值和进入价值的模型,在被否定后又提出了四要素模型,将边际分为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两部分。其模型框架已初步确定,接下来主要是关于具体细节的讨论以及实务操作方法。而FASB大多数人主张三要素模型,即以综合边际代替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我国也有一些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09年出台的《规定》借鉴了当时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了公允价值概念计量寿险合同负债。第二章是关于会计计量属性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知识的梳理。会计计量简单地说就是财务报表项目以货币金额表示的定量化过程。FASB、IASB对计量属性的分类有些细微区别,但主要都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内的五种计量属性。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将公允价值包括在其计量属性体系中。而我国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计量属性分为五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我国将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一种计量属性。本章提出公允价值是最优的计量属性,其兼具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特点。随后介绍公允价值评估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适用于有公开市场报价的情况,直接以公开市场报价作为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第二层次适用于没有相同项目的市场报价但存在类似项目市场价格的情况,以类似项目的市场报价为基础并进行调整作为目标项目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第三层次是当前两个层次均不适用时,采用估价模型进行估价。第三章介绍了过去长期采用的传统精算方法的原理及方法,简要概述了理论责任准备金和调整的责任准备金的精算方法。并分析国际上对寿险责任准备金比较典型的几种精算规定的异同:我国之前的精算模型中设定的精算假设十分保守并且一旦设定后不能改变;美国基于USGAAP以最优估计加不利偏差准备计量,相对我国要公允,但其也是将各项假设锁定,只是在期末进行准备金充足性测试;澳大利亚在美国的基础上又有了进步,不锁定假设,每个报告期末根据当前信息调整假设重新估计准备金负债。然后从解决会计错配和寿险合同的内嵌期权计量的要求出发,分析寿险合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并分析传统精算方法不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最后根据寿险合同负债的不确定性和缺乏流动性的特点,分析寿险合同负债的公允价值评估的使用原则及方法,并提出对于寿险合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只能采用第三层次的估价模型进行评估。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首先详细介绍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IASB2007年的讨论稿提出的三要素框架以及当前退出价值模型,但由于其基于事实上不存在的假设而被否定;2010年8月的征求意见稿提出四要素模型:对未来现金流的明确的、无偏的、以概率加权平均的当前的估计;货币的时间价值;由于未来现金流在时间和金额上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风险调整;用于消除合同首日利得的金额(剩余边际)。而FASB大多数人主张三要素模型,即将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以综合边际代替。对于三要素与四要素模型的选择,折现率的确定,风险调整的方法以及剩余边际的摊销方法目前还有争议,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最后一节中立足于本国,梳理我国的保险负债计量模式的发展变化,并分析《规定》中提出的保险责任准备金的计量模型的框架及实务中产生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五章分析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寿险合同负债可能面临的困难及问题,但基于公允价值计量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准备,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和提供行业指导,保险公司财务人员和精算人员多学习多交流,提高专业技能,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性,只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提供更相关可靠更公允的会计信息的目标。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在选题上比较新颖,紧跟保险会计界的最新讨论热点,具有研究价值;在文献资料上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寿险合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向的综述,为我国寿险准备金计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思路;在内容上,基于国际最新研究动向基础,讨论IASB“四要素”模型和FASB“三要素”模型的不同处理及选择,折现率的确定,风险调整的方法,剩余边际的后续计量等,探索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模型;并针对我国当前的责任准备金的计量模型,分析其在实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个人的小小建议。

二、有关保险责任准备金的公允价值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保险责任准备金的公允价值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会计准则变化对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研究 ——基于IFRS9和IFRS17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文献综述
    2.1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2.1.1 IFRS9
        2.1.2 IFRS17
    2.2 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
    2.3 会计准则与偿付能力监管的关系
    2.4 文献评述
3.国际和国内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
    3.1 IFRS9和我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
        3.1.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的分类
        3.1.2 金融资产减值
    3.2 IFRS17与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区别
        3.2.1 混合保险合同的拆分
        3.2.2 保险合同初始确认的差异
        3.2.3 保险合同后续计量的差异
4.会计准则及其变化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的传导路径
    4.1 当前会计准则下所有者权益计量与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下实际资本计量的关系
        4.1.1 会计准则下资产与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下认可资产的异同
        4.1.2 会计准则下负债与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下认可负债的异同
        4.1.3 会计准则下所有者权益与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下实际资本的异同
    4.2 当前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的计量与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下最低资本计量的关系
        4.2.1 会计准则与保险公司最低资本关系
        4.2.2 会计准则与量化风险最低资本
    4.3 IFRS9和IFRS17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影响路径
        4.3.1 IFRS9和IFRS17对实际资本计量的影响路径
        4.3.2 IFRS9和IFRS17对最低资本计量的影响路径
5.IFRS9对实际资本和可量化风险资本的影响分析
    5.1 IFRS9对资产的影响分析
        5.1.1 IFRS9对资产分类的影响
        5.1.2 IFRS9对投资资产配置的影响
    5.2 IFRS9金融资产重分类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5.3 IFRS9对认可资产和实际资本的影响
        5.3.1 IFRS9对认可资产的影响
        5.3.2 IFRS9对实际资本的影响
    5.4 IFRS9对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分析
        5.4.1 IFRS9下金融资产分类对风险暴露和风险因子的影响
        5.4.2 IFR9 下金融资产分类对利率风险的最低资本的影响
        5.4.3 IFRS9预期信用损失的评估对信用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
    5.5 IFRS9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
6.IFRS17对实际资本和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分析
    6.1 IFRS17下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变化对实际资本的影响分析
        6.1.1 IFRS17下保险合同负债计量采用的折现率变化对实际资本可能的影响
        6.1.2 IFRS17下合同服务边际计量和分摊的变化对实际资本可能的影响
        6.1.3 IFRS17下可变费用法计量模型的应用对实际资本可能的影响
    6.2 IFRS17对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分析
7.IFRS9与IFRS17联动对实际资本和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
    7.1 IFRS9与IFRS17联动影响分析
    7.2 模拟研究
        7.2.1 模型基本假设
        7.2.2 负债核算模型
        7.2.3 资产核算模型
        7.2.4 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计算模型
        7.2.5 实际资本比较的数值分析
        7.2.6 金融资产会计分类对偿付能力影响的数值分析
8.结论及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2)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与准备金会计核算问题理论与案例研究 ——以RM人寿保险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创新点
        1.3.1 本论文的创新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3章 保费收入的会计核算问题
    3.1 保险相关理论
        3.1.1 保险合同
        3.1.2 保险会计
    3.2 国际主流保费收入核算概况
    3.3 我国当前保费收入确认情况
        3.3.1 保费口径
        3.3.2 基于不同角度对保费收入进行核算
    3.4 保费收入分拆的利弊
        3.4.1 保费收入核算分拆的好处
        3.4.2 保费收入核算内容的局限性
    3.5 对保费收入分拆账务处理的总结
        3.5.1 “应收保费”问题的解决
        3.5.2 规定分拆分红险会计处理
    3.6 保费分拆实务示例
第4章 计提准备金的会计核算问题
    4.1 准备金计提的主要理论——风险调整
    4.2 国际主流保险合同准备金核算概况
    4.3 保险准备金科目确认分析
        4.3.1 放在不同科目下的保险准备金
        4.3.2 不同情况下保险准备金科目设置依据及利弊
    4.4 准备金计提的计量分析
    4.5 对保险行业准备金计量的总结
第5章 RM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与准备金计提案例分析
    5.1 公司概况
    5.2 关于保费收入确认分析
        5.2.1 RM人寿保险保费收入分拆问题分析
        5.2.2 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5.3 关于保险准备金计提分析
        5.3.1 RM人寿保险准备金计提问题分析
        5.3.2 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第6章 完善保险会计的建议与展望
    6.1 保险行业会计相关问题总结
    6.2 保险会计未来发展对保险行业的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

(4)新会计准则下寿险公司资产负债会计错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确认和计量方式的变化
    ( 一) 寿险公司资产确认和计量方式的变化
        1. 金融资产的划分采用了国际流行的“四分类”方法
        2. 资产计量中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
    ( 二) 寿险公司负债( 主要是责任准备金) 核算方法对比
三、寿险公司资产负债会计错配的理论分析: 内涵和根源
    ( 一) 会计错配的内涵
    ( 二) 会计错配产生的根源———寿险责任准备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
        1. 寿险产品定价时并不能完全包括所有的未来现金流
        2. 折现率不能反映所有风险的调整
        3. 寿险精算假设并不能随时随利率的变动而变更
四、寿险公司资产负债会计错配的产生机制及实例
    ( 一) 会计错配的产生机制———以传统险合同为例2
    ( 二) 真实利率环境下寿险公司会计错配分析———以中国人寿为例
        1. 2010 年 1 月 ~ 2014 年 9 月中国人寿资产负债匹配的利率环境
        2. 会计错配所引发的会计利润和偿付能力的变动
五、结论和对策建议
    ( 一) 解决会计错配的思路和面临的现实困境
    ( 二) 现实会计准则和监管框架内的合理选择
        1. 增加传统保障型产品的比例
        2. 依托精算精准度的改进来提高负债的公允程度
        3. 加强准备金核算方法和核算假设等会计信息披露

(5)新会计准则、会计错配与利润波动——基于寿险公司资产、负债计量方式影响利润波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模型
    (一)模型基本假定
    (二)随机利率模型
    (三)负债核算模型
        1. 寿险责任准备金评估采用历史成本法
        2. 寿险责任准备金评估采用公允价值方法
    (四)资产账户运动模型
        1. 历史成本法下的资产账户运动
        2. 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资产账户运动
    (五)利润核算模型
四、利润波动的数值分析
    (一)参数取值
    (二)数值结果分析
        1. 各期利润波动数值分析
        2. 不同参保年龄对利润波动影响的数值分析
        3. 不同缴费年限对利润波动率影响的数值分析
五、结论

(6)保险业顺周期性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背景
        二、目的
        三、意义
    第二节 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总体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重要概念及相关研究述评
    第一节 重要概念
        一、顺周期性监管
        二、顺周期性
        三、保险业顺周期性
    第二节 银行业顺周期性监管研究
        一、银行业顺周期性的系统影响
        二、银行业的顺周期性表现
        三、银行业顺周期性监管
    第三节 保险业顺周期性监管研究
        一、保险业的系统影响
        二、保险业的顺周期性
        三、保险业的顺周期性监管措施
        四、保险业与银行业的顺周期性监管比较
第三章 保险监管视角下的系统风险机理
    第一节 系统风险的研究基础
        一、系统风险的内涵
        二、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系统风险的发生过程
        一、系统风险的积累
        二、系统风险的爆发
        三、系统风险的深化
        四、系统风险的缓解
    第三节 系统风险的发生机理
        一、共同冲击
        二、传染效应
        三、顺周期性
        四、系统风险的演化进程
    第四节 我国系统风险隐患
        一、共同冲击
        二、传染效应
        三、顺周期性
        四、我国系统风险隐患的特点
第四章 保险业的系统风险属性
    第一节 保险业风险的系统风险内涵
        一、监管视角下的保险业风险分类
        二、保险业风险的系统风险性质
    第二节 保险公司业务的系统风险属性
        一、保险公司的业务线
        二、保险公司业务的异质化特征
        三、保险公司业务的系统风险分类
    第三节 保险机构的系统风险属性
        一、保险业顺周期性监管的机构对象
        二、保险集团的定义和范围
        三、保险集团与系统风险
    第四节 系统风险链条上的中国保险业
        一、共同冲击
        二、传染效应
        三、顺周期性
第五章 保险监管的外生顺周期性
    第一节 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
        一、资本充足率要求
        二、资本资源的确定
        三、资本充足率的数量要求
        四、保险集团的监管资本要求
    第二节 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
        一、资本资源的顺周期性
        二、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性
        三、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
    第三节 保险业全集团监管的顺周期性模拟
        一、正常条件下的保险集团
        二、压力条件下的保险集团
        三、资本充足率的模拟结果
        四、流动性的模拟结果
第六章 保险业顺周期性监测
    第一节 保险业顺周期性监测的基本问题
        一、监测目标
        二、监测职能
        三、监测方法
        四、监测指标体系
    第二节 保险业系统风险深度的监测
        一、系统风险的监测
        二、保险业系统风险深度的监测
    第三节 风险冲击强度的监测
        一、系统风险对资本充足率的冲击强度
        二、系统风险对流动性水平的冲击强度
        三、系统风险对资金成本的冲击强度
    第四节 保险反馈强度的监测
        一、保险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反馈强度
        二、保险机构对信用风险的反馈强度
        三、保险机构对市场风险的反馈强度
        四、“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对金融市场的反馈强度
第七章 保险业顺周期性监管
    第一节 保险业顺周期性监管的基本问题
        一、监管目标
        二、监管原则
        二、监管效果的评价标准
    第二节 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监管
        一、资本资源的顺周期性监管
        二、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性监管
    第三节 流动性风险的顺周期性监管
        一、保险业的微观流动性
        二、流动性风险的顺周期性监管工具
    第四节 保险业顺周期性监管的其他问题
        一、顺周期性监管的相机抉择与规则导向
        二、保险业顺周期性监管的职能主体
结论
    一、结论
    二、主要创新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欧盟偿付能力 II 确定的保险业务线
    附录 2:欧盟偿付能力 II 的风险分类
    附录 3: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GSII)”的认定标准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经济资本、公允价值与财险公司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2. 经济资本——财险公司风险管理新趋势
    2.1 财险公司风险评估
        2.1.1 财险公司风险分类
        2.1.2 财险公司风险评估的工具
    2.2 经济资本与财险公司风险管理
        2.2.1 经济资本的概念
        2.2.2 经济资本在财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2.2.3 RAROC模型
3. 公允价值——经济资本评估的重要前提
    3.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3.1.1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
        3.1.2 公允价值计量的局限性
    3.2 财险公司负债公允价值评估
        3.2.1 财险公司负债的特殊性
        3.2.2 常用的评估模型和方法
        3.2.3 使用净现值法计量财险公司负债的公允价值
    3.3 公允价值下财险公司保险风险经济资本评估
        3.3.1 经济资本评估应符合“公允”的条件
        3.3.2 从经济资本到RAROC
4. 经济资本视角下财险公司风险管理
    4.1 资产负债管理是财险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
    4.2 财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两大职能部门
        4.2.1 转移价格
        4.2.2 承保中心
        4.2.3 投资中心
    4.3 财险公司投资风险经济资本评估
        4.3.1 市场风险评估
        4.3.2 信用风险评估
        4.3.3 基于RAROC的绩效评估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描述
    5.2 经济资本评估
        5.2.1 保险风险经济资本评估
        5.2.2 投资风险经济资本评估
        5.2.3 总经济资本评估
    5.3 公允价值评估
    5.4 RAROC估算和绩效评估
        5.4.1 承保中心绩效评估
        5.4.2 投资中心绩效评估
    5.5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财险公司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演进与比较——基于中国上市产险公司准则转换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GAAP与SAP
二、IFRS与Solvency II
三、我国上市产险公司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方法的演进与数据比较
四、结 语

(9)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与负债的研究 ——以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会计计量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会计计量及其重要性
    3.2 会计计量属性
    3.3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点以及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3.3.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定义
        3.3.2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点
        3.3.3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4. 寿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4.1 寿险资产的特点
    4.2 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的意义
    4.3 寿险资产计量原则及方法
        4.3.1 寿险资产计量原则
        4.3.2 寿险资产计量方法
5. 寿险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5.1 寿险负债定义及特殊性
        5.1.1 寿险负债的定义
        5.1.2 寿险负债的特殊性
    5.2 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负债的意义
    5.3 寿险负债计量原则及方法
        5.3.1 寿险负债计量原则
        5.3.2 保险责任准备金的计量方法
        5.3.3 非保险合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6.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与负债的运用及展望
    6.1 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所产生的影响
    6.2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尚存问题及完善建议
    6.3 我国寿险负债计量的现状
    6.4 我国寿险负债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7. 案例分析—以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7.1 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7.2 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公允价值计量现状
    7.3 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资产和负债在不同计量属性下的比较
    7.4 相关建议
参考目录
后记
致谢

(10)公允价值在寿险合同负债计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本文主要创新点
1. 文献综述
    1.1 公允价值定义的综述
    1.2 公允价值在寿险合同负债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及最新进展
        1.2.2 国内研究综述及最新进展
2.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关理论
    2.1 会计计量和计量属性
    2.2 公允价值的含义
    2.3 公允价值评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4 公允价值兼具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
3. 寿险合同负债计量相关理论
    3.1 寿险合同负债的含义及特点
        3.1.1 寿险合同负债的含义
        3.1.2 寿险合同负债计量的特点
    3.2 寿险合同负债过去长期采用的计量方法及其属性
        3.2.1 传统精算方法的原理及方法
        3.2.2 传统精算方法的不满足公允价值的要求
    3.3 寿险合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3.4 公允价值评估寿险合同负债的适用层次及评估方法
4. 寿险合同负债计量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认识
    4.1 国际研究概述及最新进展
        4.1.1 当前脱手价值与当前入手价值
        4.1.2 2009年12月讨论结果:四要素模型
        4.1.3 FASB的模型:三要素模型
    4.2 关于寿险合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具体细节的讨论
        4.2.1 四要素or三要素模型
        4.2.2 折现率的确定
        4.2.3 风险调整
        4.2.4 剩余边际的后续计量及摊销
    4.3. 我国寿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变化及认识
        4.3.1 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
        4.3.2 寿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变化及认识
    4.4 我国现行寿险合同负债的计量模型及其问题
        4.4.1 我国现行寿险合同负债的计量模型
        4.4.2 现行计量模型理论及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4.3 相关完善措施
5. 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困难及展望
    5.1 当前寿险合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5.2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景展望及所需准备工作
    5.3 结论与本文研究不足
        5.3.1 结论
        5.3.2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四、有关保险责任准备金的公允价值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会计准则变化对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研究 ——基于IFRS9和IFRS17的分析[D]. 周琴琴.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2]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与准备金会计核算问题理论与案例研究 ——以RM人寿保险公司为例[D]. 龙舟.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3]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制度》的通知[J].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文告, 2017(01)
  • [4]新会计准则下寿险公司资产负债会计错配问题研究[J]. 李琴英. 保险研究, 2015(05)
  • [5]新会计准则、会计错配与利润波动——基于寿险公司资产、负债计量方式影响利润波动的分析[J]. 周桦,陈旭毅. 金融研究, 2014(12)
  • [6]保险业顺周期性监管研究[D]. 赵光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0)
  • [7]经济资本、公允价值与财险公司风险管理[D]. 段润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8]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演进与比较——基于中国上市产险公司准则转换数据[J]. 王宏岩,薛鲁. 保险研究, 2013(02)
  • [9]公允价值计量寿险资产与负债的研究 ——以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颜雯.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
  • [10]公允价值在寿险合同负债计量中的应用研究[D]. 舒钰虹.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关于保险负债准备金公允价值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