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急性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一、Treatment of Acute Variceal Bleeding(论文文献综述)

孙若楠,张春清[1](2021)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和治疗进展》文中指出目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高。因此,预防和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于肝硬化患者非常重要。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都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各有疗效,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本文针对不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类型的一级预防、急症止血和二级预防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夏艺[2](2021)在《三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bleeding,EGVB)患者的内镜前Rockall评分(pre-endoscopic Rockall score,PRS)、Glasgow-Blatchford评分(Glasgow Blatchford score,GBS)、AIMS65评分,评估三者对EGVB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为临床使用评分系统筛选有价值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每位患者入院时的PRS、GBS、AIMS65评分,并对所有患者随访6月以上。根据入院6周内和6月内是否死亡、是否再出血及住院期间是否输血、住院时间的长短分组。应用SPSS和Med Calc软件,分析对比不同组间的三种评分的得分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的差异,计算最佳诊断界值(cut-off值),评估三种评分系统在预测EGVB患者死亡、再出血、输血、住院时间方面的价值。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6例患者,其中男性135例(65.5%),中位年龄54(47,69.25)岁,中位住院时间7(5,9)天。入院6周内死亡27例(13.1%),6月内死亡38例(18.4%),6周内再出血者46例(22.3%),6月内再出血者91例(44.1%),住院期间输血者131例(63.6%),住院时间超过7天者89例(43.2%)。2.6周内、6月内死亡组的三种评分分别高于生存组(P<0.05)。6周内再出血组仅PRS高于未再出血组(P<0.05)。住院期间输血组的GBS和AIMS65评分高于未输血组(P<0.05)。6月内再出血组与未再出血组、住院时间超过7天组与未超过7天组的三种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RS、GBS、AIMS65评分预测6周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744、0.726、0.737,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t-off值分别为>2、>11、>1;预测6月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682、0.691、0.685,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t-off值分别为>2、>10、>1;预测6周内再出血的AUC分别为0.665、0.571、0.527,PRS优于AIMS65评分(P<0.05),cut-off值分别为>2、>10、≤1;预测6月内再出血的AUC分别为0.528、0.505、0.513,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t-off值分别为>0、>10、≤2;预测住院期间输血的AUC分别为0.538、0.677、0.674,GBS、AIMS65评分优于PRS(P<0.05),cut-off值分别为>1、>8、>1;预测住院时间超过7天的AUC分别为0.540、0.548、0.506,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t-off值分别为≤1、≤11、≤0。结论:1.PRS、GBS、AIMS65评分对肝硬化EGVB患者6周内死亡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推荐使用最简便的AIMS65评分。2.AIMS65评分预测肝硬化EGVB患者6周内死亡的最佳诊断界值为1分。3.PRS、GBS、AIMS65评分对肝硬化EGVB患者再出血、输血、住院时间的预测价值有限。

邓水苗[3](2021)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与术后出血风险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内镜下套扎术是预防和治疗部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出血的一线方法。然而,不同患者类型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明确。另外,内镜下套扎术术后仍存在再出血的风险,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也需要进行探索。本研究拟分析影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治疗后疗效及(再)出血的相关因素,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个体化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期降低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率,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行EVL治疗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数据: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他原因等)、肝性脑病分级等,实验室相关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γ-GGT)、白蛋白(albumin,Alb)、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ratio,INR)、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结合胆红素(combined bilirubin,CB)等。CT影像学检查包括门静脉宽度、脾脏大小、腹水分度。其他治疗措施(脾切除、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联合胃静脉曲张套扎)等。对于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n(%)]表示,根据变量特点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临床相关因素与结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共接受311次EVL治疗。在随访周期内,其中185例患者接受1次EVL治疗,43例接受2次EVL治疗,12例接受3次,1例最终接受4次治疗。对所有患者套扎治疗前的肝功能储备行Child-Pugh分级,其中A、B、C级分别为142例(45.7%)、115例(37.0%)及54例(17.4%)。71例患者(22.8%)进行静脉套扎后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口服联合治疗。35例(11.3%)患者行EVL治疗前有脾切除史。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期间,43例(13.8%)还一并行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治疗。244例(78.5%)单纯行套扎术,8例(2.6%)同时行食管静脉硬化剂注射术,有59例(19.0%)同时行胃曲张静脉组织胶闭塞术。随访中有52例(16.7%)患者出现治疗后(再)出血,大部分患者均未出现(再)出血的情况(259例,83.3%)。我们对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出血组脾切除比例高于未出血组(19.2%vs.9.7%,P=0.046),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因素均未见差异。对所有病例曲张的食管静脉行Grade分级,大部分(270例,86.8%)为重度,只有少部分(20例,6.4%)为中度。252例患者未发现有血栓形成,59例有血栓(19.0%)。镜下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为39例(12.5%)。对随访中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镜下指标进行比较,存在红色征、血栓形成及活动性出血,两组间差异体现出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06和0.040)。对静脉套扎术后(再)出血的临床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脾切除(OR=0.449,95%CI 0.201-1.002,P=0.051)和血小板计数高(OR=0.997,95%CI 0.993-1.000,P=0.072)在能够减少套扎后(再)出血的分析中P值接近0.05,但均未达到<0.05。血栓形成(OR=2.510,95%CI 1.288-4.890,P=0.007)和镜下发现活动性出血(OR=2.213,95%CI 1.022-4.792,P=0.044)则是套扎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似结果:血栓形成(OR=2.364,95%CI1.196-4.676,P=0.013),镜下发现活动性出血(OR=2.265,95%CI 1.021-5.021,P=0.044)。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静脉曲张分级缓解的临床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结果显示:活动性出血(OR=4.888,95%CI 1.677-14.252,P=0.004)和门脉高压性胃病(OR=0.368,95%CI 0.180-0.753,P=0.006)都表现出与静脉曲张分级缓解比较强的关联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则发现:活动性出血和门脉高压性胃病仍为静脉曲张分级缓解的显着影响因素。以二级预防作为参照,一级预防(OR=2.815,95%CI 1.086-7.296,P=0.033)更加能够获得后续静脉曲张缓解,说明早期行静脉套扎更有利于静脉曲张的缓解。对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发热、胸骨后疼痛、吞咽梗阻感、恶心及腹痛不适等。在311例手术中,出现发热为28例(9.0%),胸骨后疼痛为29例(9.3%),吞咽梗阻感有55例(17.7%),恶心、腹痛发生率分别为6.4%及2.9%。吞咽梗阻感发生率最高,接近20%,其次为胸骨后疼痛不适、发热。EVL术后不良反应多为治疗后24-72h出现,且持续时间较为短暂,在给予密切观察及对症处理后绝大部分可缓解消失。结论:EVL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一级预防、急性出血和二级预防中均体现相近的预防后续(再)出血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可控。血栓形成和镜下发现活动性出血是EVL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能够增加后续出血的风险,脾切除和血小板计数高可能是EVL后(再)出血的保护因素。活动性出血和门脉高压性胃病为静脉曲张缓解的显着影响因素。对比二级预防,患者采取一级预防更有利于获得静脉曲张缓解。因此,推荐患者早期行静脉套扎,以获得静脉曲张缓解。

田朴[4](2020)在《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首次内镜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的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更好的预防再出血(二级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性连续性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月期间,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收治入院的肝硬化EGVB患者,筛选出仅接受药物治疗的81例患者和首次内镜治疗的178例患者,分别根据1年内是否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非再出血组,对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进行比较。2.采用SPSS25.0软件对内镜治疗组肝硬化病因、性别、年龄、吸烟史及饮酒史、是否合并门静脉血栓及脾肾分流、既往是否有出血史、是否脾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实验室检查、内镜下LDRf分型、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内镜治疗次数进行分析。对以上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模型,以再出血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1.内镜治疗组与仅药物治疗组之间再出血率行卡方检验分析(P=0.006),内镜治疗组再出血率低于仅药物治疗组。2.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再出血和非再出血分别为35.29%和67.50%(P<0.05),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率低。3.再出血组的平均内镜治疗次数少于未再出血的组(平均分别为1.43次和1.92次),内镜治疗次数与是否再出血行线性趋势卡方检验(P<0.001),随着内镜治疗次数的增加,再出血率逐渐下降。4.在178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行首次内镜下治疗患者中,95例(53.37%)发生再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25)、NSBB(P=0.025)、既往出血(P<0.001)、内镜治疗次数(P<0.001)、食管静脉曲张直径(P<0.001)、Rf(P<0.001)、肝功能Child-Pugh评分(P=0.041)、谷丙转氨酶(P=0.036)、谷草转氨酶(P=0.031)、国际标准化比值(P=0.049)为影响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出血史,食管静脉曲张直径,谷丙转氨酶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内镜治疗次数为保护因素。上述指标多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指标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5.9%,对判断是否再出血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论:1.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内镜治疗可显着降低治疗后1年内的再出血率,且随着内镜治疗次数的增加,再出血率逐渐降低。2.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率低。3.年龄,既往出血史,食管静脉曲张直径,谷丙转氨酶为预测内镜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治疗次数为保护因素,且拟合的联合预测对判断是否再出血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张凯[5](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外分支内的血栓形成。PVT在正常人中的发生率较低,而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概率明显升高。大多数PVT患者进展缓慢,无临床症状。然而,一些患者尤其是急性PVT患者,腹痛等腹部体征出现的概率较高,慢性PVT多在已发生的肝脏疾病基础上导致门静脉高压症加重。急性PVT患者往往起病急、症状重,慢性PVT患者临床症状相对缓慢,而一旦发现已出现临床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若发展并累及到肠系膜静脉,有导致肠缺血甚或出现危及生命的肠坏死的可能。门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也使其临床治疗变得更为复杂,随介入微创技术和专用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TIPS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近年TIPS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门静脉高压治疗也引起临床很大兴趣,已被认为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安全且有效方法。但门静脉血栓有范围和程度的差异,这些不同血栓范围、不同血栓程度和不同血栓类型是否影响肝硬化患者临床转归和TIPS治疗效果,目前尚有不同观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明确。为此,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分为两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回顾分析303例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析在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存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行TIPS的疗效特点的影响;第二部分回顾复习肝硬化并PVT为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而行TIPS治疗的患者165例,分析不同血栓类型和程度患者不同的TIPS操作方案;不同血栓类型和程度对TIPS术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为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特别是有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史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第一部分门静脉血栓对行TIPS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在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存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303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TIPS治疗的患者。其中合并PVT184例(急性PVT患者24例,慢性PVT患者160例),无PVT组11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随访,对PVT组(184例)与无PVT组(119例)的临床特征及TIPS疗效进行对比;同时对比急性PVT组(24例)与慢性PVT组(160例)的临床特征及TIPS临床疗效。结果1.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较非血栓组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更高(χ2=20.514,P<0.001),有出血史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χ2=7.587,P=0.006),基线白细胞计数更高(t=2.543,P=0.011),基线血小板计数更高(t=3.957,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肝硬化合并PVT组的急性腹痛发生率较非PVT组更高,但并无显着性差异(χ2=2.771,P=0.096)。两组间基线腹胀病人所占比例及基线肝功能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2.肝硬化合并急性PVT组与肝硬化合并慢性PVT组,急性PVT组基线Child-Pugh 评分更高(t=2.615,P=0.010)、基线 Child-Pugh 分级更高(χ2=7.072,P=0.021)、基线腹痛发生率更高(χ2=27.727,P<0.001)、基线腹胀发生率更高(X2=6.660,P=0.010)、基线腹水程度更重(χ2=12.930,P=0.005)、基线白细胞计数更高(t=4.327,P<0.001)、基线血小板计数更高(t=3.426,P=0.001),但基线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病人所占比例较低(X2=15.777,P<0.001)。3.PVT组随访29.4±25.9个月,非PVT组随访22.8 ±21.4个月,虽然两组间随访时间存在差异,但肝硬化合并PVT组的患者相较于不合并PVT的患者在施行TIPS后具有更高的肝性脑病发生率(χ2=9.498,P=0.002)。且两组间在TIPS成功率、生存率、再出血率、术后支架狭窄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患者在施行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可显着下降。.4.肝硬化合并急性PVT组随访25.7±24.7个月,慢性PVT组随访29.9±26.1个月,两组患者在TIPS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在有限的随访期内两组间生存率、再出血率、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术后支架狭窄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患者在施行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可显着下降。结论(1)门静脉血栓形成会加重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和消化道出血等失代偿事件的发生,加重肠道血流循环障碍如腹痛等临床症状;尤其是肝硬化合并急性PVT,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更高,腹痛等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的发生率更高。(2)合并PVT的肝硬化患者行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较无PVT者相对较高,但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差别,基于有限的随访资料PVT的存在不影响TIPS操作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的个体化操作技术和临床疗效研究目的分析不同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临床分型和不同血栓程度对TIPS的技术要求,探索肝硬化合并PVT不同临床分型的个体化TIPS操作方案;进而观察肝硬化合并PVT分型和程度对TIPS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肝硬化伴PVT因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行TIPS治疗的患者165例。其中急性PVT 16例,慢性PVT 149例。本研究在既往PVT分型的基础上,结合TIPS操作技术要求及影响TIPS操作的临床要素,提出了 PVT的新的分型:(1)Ⅰ型,无门静脉主干阻塞,仅有门静脉分支或属支阻塞(肝内分支包括门静脉左支或右支;肝外属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2)Ⅱ型,仅有门静脉主干阻塞,未累及肝内门静脉分支;(3)Ⅲ型,门静脉主干伴门静脉右支阻塞(Ⅲa)或门静脉主干伴门静脉左支阻塞(Ⅲb);(4)Ⅳ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均阻塞,无肠系膜上静脉阻塞,无脾静脉阻塞(Ⅳa),或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均阻塞,有肠系膜上静脉阻塞,无脾静脉阻塞(Ⅳb);(5)Ⅴ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阻塞,伴有脾静脉阻塞,无肠系膜上静脉阻塞(Ⅴa),或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阻塞,伴有脾静脉阻塞,有肠系膜上静脉阻塞(Ⅴb)。根据PVT分型的不同,选择不同TIPS治疗方案:Ⅰ型,首选常规TIPS途径多可门静脉穿刺成功;门静脉穿刺困难时可选择经皮经肝辅助TIPS途径。Ⅱ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若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可联合经皮经肝途径;门静脉肝内分支纤细经皮经肝途径仍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时可考虑联合经皮经脾途径。Ⅲ型,常规TIPS操作困难时,可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左支穿刺辅助(Ⅲa)或经皮经肝门静脉右支穿刺辅助(Ⅲb);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者则推荐经皮经脾途径。Ⅳ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时推荐联合经皮经肝途径;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则推荐经皮经脾途径。Ⅴ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若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可行经皮经肝辅助途径;若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在血栓为新鲜疏松血栓的情况下,可试行经皮经脾途径辅以取栓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随访,分别观察临床分期、血栓程度等对肝硬化合并PVT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TIPS疗效。归纳出可以指导TIPS个体化操作的新的PVT临床分型,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临床特点及TIPS疗效和预后特点。结果1.共复习肝硬化PVT合并消化道出血行TIPS治疗165例,根据血栓的范围和程度,其中Ⅰ型20例,TIPS成功18例,14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4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Ⅱ型32例,TIPS成功29例,18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7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4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Ⅲ型42例,TIPS成功42例,27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15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IV型27例,TIPS成功25例,11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11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3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Ⅴ型44例,TIPS成功35例,13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20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2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五组间TIPS操作成功率(χ2=10.49,P=0.0313)、门静脉穿刺途径(χ2=19.377,P=0.013)、经皮经肝或经皮经脾穿刺病例所占比例(χ2=11.559,P=0.021)均有显着性差异,从Ⅰ型至Ⅴ型,五组患者操作难度逐渐增加,操作成功率呈下降趋势,非常规TIPS途径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五种类型患者在实施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获得显着性下降。Ⅰ型基线PVP 30.1±6.2mmHg,术后 PVP 18.2±3.6mmHg(t=9.771,P<0.001);Ⅱ 型基线PVP 28.5±6.0mmHg,术后 PVP 18.9±5.8mmHg(t=12.818,P<0.001);Ⅲ 型基线 PVP 26.2±7.0mmHg,术后 PVP 17.0±5.7 mmHg(t=10.491,P<0.001);Ⅳ型基线 PVP 29.1 ± 5.8mmHg,术后 PVP 19.7 ± 5.0 mmHg(t=9.4,P<0.001);Ⅴ型基线 PVP 28.2±5.9mmHg,术后 PVP 15.5±6.7mmHg(t=10.305,P<0.001)。五种类型患者在PVP下降绝对值(F=2.449,P=0.050)、PVP下降百分比(F=2.449,P=0.050)均有显着性差异,且V型患者的PVT下降绝对值及下降百分比均为最高。3.在实施TIPS成功后,各分型患者间生存率(χ2=1.610,P=0.807)、再出血率(χ2=2.778,P=0.596)、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χ2=1.470,P=0.832)、支架狭窄率(χ2=5.274,P=0.260)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根据所需TIPS操作方案不同,本研究将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分为五种临床分型,并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采取不同的TIPS操作方式,从Ⅰ型至Ⅴ型,TIPS操作难度逐渐增加,Ⅴ型(弥漫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手术成功率最低。(2)五种临床类型患者术后生存率、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支架狭窄率等疗效指标无显着性差异,但五种临床类型患者在成功实施TIPS后均可实现门静脉压力的显着下降,尤其是门静脉阻塞范围及程度最重的V型患者,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最大。(3)根据本研究的临床分型,肝硬化合并PVT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可以实现TIPS操作的个体化选择,并达到患者较高的TIPS成功率,即便在成功率相对较低的V型患者,与其他临床类型患者相比在成功实施TIPS后仍能同等获益。

赵优优[6](2020)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脾切除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因肝硬化合并EGVB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病例资料和随访信息完整的患者112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内镜治疗组(60例)及外科手术组(52例),收集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通过电话追踪随访,记录每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生存和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影响患者治疗后再出血和生存的预测因素。结果:(1)外科手术组在1个月、6个月和1年内的再出血率为1.9%、3.8%、9.6%,内镜治疗组分别为15.0%、20.0%、26.7%,两组在1个月、6个月和1年内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是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外科手术相对于内镜治疗可降低再出血风险,外科手术再出血风险为内镜治疗的0.293倍(OR=0.293,95%CI=0.0990.866,P=0.026)。(2)Kaplan-Meier分析显示外科手术组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8.1%、90.4%、85.6%,而内镜治疗组分别为90.0%、80.6%、7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142)。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再出血(P=0.028,HR=4.220,95%CI=1.16415.296)、Child-Pugh分级(P=0.017,HR=2.802,95%CI=1.2066.507)和MELD评分(P=0.003,HR=1.238,95%CI=1.0781.422)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3)外科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9%)明显高于内镜治疗组(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外科手术组并发症种类多于内镜治疗组。结论:(1)外科手术治疗预防再出血效果优于内镜治疗,但外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内镜治疗。(2)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再出血的独立预后因素,外科手术相对于内镜治疗可降低再出血风险。(3)再出血、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丽敏[7](2020)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硬化是由慢性肝病引起肝细胞损伤的终末期肝病,随着疾病的进展,肝组织纤维化及结构的严重破坏导致肝细胞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常伴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VB)的风险,是晚期肝硬化凶险及致命性的并发症。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通过常用临床指标早期识别EVB的危险因素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通过临床常用指标评估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但对EVB的危险因素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临床常用指标探讨影响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对EVB高危患者进行早期评估,便于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为出血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125例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未破裂出血的患者为非出血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胃镜结果、超声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差异的指标(P<0.05),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发现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60.54%,女性占39.46%,男女比为1.53:1,大部分患者在40岁以上。2.两组患者的红色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静脉曲张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2=73.427、65.780、16.355,P<0.05)。3.出血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较非出血组显着延长(P<0.05)。血小板计数(PLT)、血清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显着低于非出血组(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总胆红素(TBI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肌酐(CRE)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的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栓、腹水、Child-Pugh分级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红色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静脉曲张、PT、TT、PLT、ALB、FIB、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栓、腹水、Child-Pugh分级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OR=0.874,95%CI:0.788 to0.968,P=0.01)是肝硬化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保护性因素(P<0.05),红色征(OR=4.106,95%CI:1.392 to 12.113,P=0.011)、重度食管静脉曲张(OR=4.389,95%CI:1.084 to 17.774,P=0.038)是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红色征、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是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为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保护性因素。2.PT延长、血小板减少可能并不直接导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王广川[8](2019)在《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严重并发症,随疾病进展,胃静脉曲张破裂致消化道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虽仅占所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10-20%,但其死亡率更高,预后常常比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差,是目前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难题。尤其是胃底静脉曲张,即Sarin分型中的GOV-2型和IGV-1型,目前指南和共识中对其治疗的推荐意见尚未统一。因此,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内容。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决定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对减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再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有必要针对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基于此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报道,我们发现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包括:既往研究中未关注不同类型胃底静脉曲张之间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差别;目前对于胃底静脉曲张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如何基于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寻找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宜人群,尤其是在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间如何选用适合的治疗方案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特殊类型的胃底静脉曲张(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方案尚不明确。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分三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收集70例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患者影像学及直接门静脉造影的资料,分析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第二部分,探讨基于胃底静脉曲张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初步疗效;第三部分,总结特殊类型胃底静脉曲张(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治疗经验。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应根据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个体化的选择PTVE,BRTO,TIPS,PSE等介入治疗方案的结论,进一步优化了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方案,为胃底静脉曲张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基于影像学的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的70例胃镜诊断为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患者的影像学及直接门静脉造影的资料。对比两组间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门静脉血栓发生率、静脉曲张直径等影像学特征,胃底静脉曲张常见供血血管检出率、主要供血来源、供血血管条数,常见引流血管检出率、主要引流血管分型、胃肾分流发生率,门静脉压力等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差别。结果1.70例患者中GOV-2型41例,IGV-1型29例。GOV-2患者门静脉平均宽度为 15.71±5.31 mm 大于 IGV-1 患者(13.00±2.60mm,P=0.013);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46.30%,高于 IGV-1 患者(17.20%,P=0.012)。2.供血血管特征: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是参与胃底静脉曲张供血的主要血管。GOV-2型和IGV-1型中胃左静脉、胃后静脉、胃短静脉的检出率分别为 90.24%,31.71%,31.71%和 65.51%,48.28%,44.83%;由单支供血的比例分别占56.10%和44.83%。3.引流血管特征:胃肾分流、奇静脉系统引流为最常见的引流方式,其余包括左侧膈下静脉、心包膈静脉、右侧膈下静脉等,其在GOV-2型和IGV-1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58.54%、80.49%、4.88%、2.44%、2.44%和 96.55%,3.45%、3.45%、3.45%、0%;胃肾分流单支引流的发生率分别为2.44%和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门静脉压力和肝静脉压力梯度分别为27.45±7.62 mmHg、18.71 ±6.54 mmHg 和 16.35±5.91 mmHg、12.00±3.58 mmH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2 及0.038)。结论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复杂,即使不同内镜分型的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之间,供血、引流、门静脉压力等特征也有较大差距。因此,胃底曲张静脉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其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第二部分基于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个体化治疗研究一、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组织胶顺行栓塞术(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了 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BA-PTAE治疗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30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肝功能变化,观察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及食管静脉曲张加重情况,再出血率和生存率。结果1.30例患者均合并胃肾分流,均行BA-PTAE,技术成功率为100%(30/30)。除其中1例发生无症状的肺栓塞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2.患者的平均随访为30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30(13.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的发生率为4/30(13.33%),新发腹水或腹水加重的发生率为3/30(10.00%)。3.术后3个月的Child-Pugh评分(P=0.009)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0.004)较术前显着改善。4.术后1年,2年,3年及5年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6.30%,96.30%,79.90%和 79.90%。结论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是安全可行、疗效可靠的,是该类曲张静脉的有效方案。二、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TIPS治疗伴有较大胃肾分流道的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之间于我院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共28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再出血率和存活率。结果2例患者TIPS治疗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2.86%。其中1例出现了支架闭塞,3天后再次出血;另外1例术后出现了肝动脉出血,虽经动脉栓塞成功止血,仍因肝功能衰竭死亡。TIPS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平均随访期为24.13±15.38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名患者失访,7例(25.00%)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有1例发生早期再出血(3.57%),为术后3天发生支架闭塞,后接受TIPS支架再通。TIPS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累计无出血率分别为83.81%、73.78%和73.78%。TIPS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包括TIPS支架狭窄(5例)、胃溃疡(1例)及不明原因再出血(1例)。3例TIPS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亡,死亡率为10.71%。TIPS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2.31%、92.31%和92.31%。TIPS术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53.57%)、感染(7.14%)、肝性脊髓病(3.57%)等。结论TIPS治疗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短期疗效肯定,但术后再出血及肝性脑病的发生偏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后续研究中应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价及优化。三、BRTO治疗伴有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技术初探目的初步评估BRTO治疗伴有较大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间,因胃底静脉曲张和(或)复发性肝性脑病合并较大胃肾分流道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BRTO/改良的BRTO术的患者12例。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加重率、再出血率和存活率。结果 12例患者(8例经典BRTO/4例改良BRTO)均获成功,单纯BRTO技术成功率为75%(9/12),联合其他技术(PTVE 2例/EVO 1例)后技术成功率为100%(12/12)。临床成功率为91.67%(11/12)。术中发生胃肾分流道损伤1例(8.33%),经联合PTVE后好转;术后发生腹水加重2例(16.67%),其中1例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8.33%)。平均随访9.09±7.15月,观察到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1例(8.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1例(8.33%)给予序贯套扎2次好转;除1例前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外,未观察到其他病例死亡(死亡率8.33%),未观察到肝性脑病,1例术前合并复发性脑病的患者术后获好转。结论对于合并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BRTO/改良的BRTO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方案,术后应注意规律复查。第三部分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分析内镜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科住院,诊断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伴有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行内镜套扎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止血率、不良反应及再出血率。结果所有10例患者均成功止血,技术成功率100%。不良反应包括:栓塞后综合征(发热和腹痛)2例(20%),血小板升高(病因为骨髓增殖性肿瘤合并JAK-2基因突变)1例(10%),均经药物治疗后好转。随访过程中,胃镜下见静脉曲张套扎处呈现“海星样”瘢痕;平均随访35.90±26.05月,失访1例(术后6月,病因肺癌);再出血1例(10%,术后53个月,病因胰腺囊腺瘤)。结论对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EVL联合PS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或/手术不能一并切除原发灶的患者。

江长文[9](2019)在《老年肝硬化患者并重度GOV1型食管胃曲张静脉内镜治疗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我院近10年GOV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检出率及变化趋势,明确每年GOV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老年及非老年患者构成比及变化趋势和老年GOV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曲张静脉严重程度。2、评估内镜治疗老年GOV1型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二级预防组及急性静脉曲张出血组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3、研究影响老年肝硬化患者并重度GOV1型食管胃曲张静脉不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我院且在我院首次接受内镜检查或治疗的肝硬化并GOV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老年的患者,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或患者死亡。分析我院最近10年老年GOV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检出率。比较二级预防组和急性静脉曲张出血组老年患者的内镜治疗疗效;分析影响老年肝硬化患者并重度GOV1型食管胃曲张静脉不良预后的因素。结果:1、我院最近10年GOV1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检出率为0.01%-2.67%,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检出率最高,达2.67%。检出的GOV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平均年龄为50±12岁,其中老年患者占17%。老年GOV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曲张静脉的平均直径为1.31±0.47cm,其中直径在1.0-2.0cm的患者占79%。2、二级预防组中,套扎及注射治疗后6周再出血率(9.43%vs 9.09%,P>0.999)、6周死亡率(3.77%vs 0%,P>0.999)、1年再出血率(12.24%vs 27.27%,P=0.427)、1年内死亡率(2.04%vs 9.09%,P=0.336)、总死亡率(35.29%vs 9.09%,P=0.177)未见明显差异。3、急性静脉曲张出血组中,套扎及注射患者的立即止血率(98.81%vs 100%,P>0.999)、6周再出血率(8.43%vs 25.00%,P=0.178)、6周死亡率(3.61%vs 12.50%,P=0.312)、1年再出血率(21.05%vs 14.29%,P>0.999)、1年内死亡率(6.58%vs 14.29%,P=0.421)、总死亡率(34.67%vs 25.00%,P=0.876)也无明显差异。4、通过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7岁、入院时合并有中重度腹水是导致老年肝硬化重度GOV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6周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NR>1.42、合并糖尿病、入院时合并有中重度腹水是老年肝硬化重度GOV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我院近10年GOV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检出率约0.01%-2.67%。2、老年重度GOV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二级预防组的套扎及注射治疗疗效相当,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3、老年重度GOV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急性静脉曲张出血组的套扎及注射治疗疗效相当,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4、年龄>67岁、合并有中重度腹水是内镜治疗后发生6周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NR>1.42、合并糖尿病、合并有中重度腹水是内镜治疗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赵玉婷[10](2019)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药物保守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三种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8月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322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镜组治疗组142例,保守治疗组144例,外科门体分流或断流术组36例。比较3组治疗方式的临床止血效果,止血时间(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内止血成功率),72小时后再出血率,2年内再出血复发率,并发症出现,好转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1)临床止血效果方面: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临床止血效果要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2)止血时间方面:(1)相同肝功分级下:肝功分级为A级时,保守治疗组24h止血成功率为68.0%,低于内镜治疗组(P<0.05);肝功能分级为B级时,保守治疗组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内止血成功率上均低于内镜治疗组(P<0.05),外科治疗组24小时止血成功率78.3%低于内镜治疗组92.6%(P<0.05);肝功分级为C级时,保守治疗组的24h、48h和72h止血成功率均低于内镜治疗组(P<0.05)。(2)相同出血程度分级下:轻度出血时,保守治疗组的24h、48h止血成功率均低于内镜治疗组(P<0.05);中度出血时,保守治疗组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止血成功率均低于内镜治疗组(P<0.05),内镜治疗组24h止血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P<0.05)。(3)72小时后再出血率:保守治疗组72小时再出血发生率20.4%,明显高于内镜(1.4%)和外科手术组(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年内再出血复发率情况:保守组复发率76.1%高于内镜组复发率25.7%,而内镜治疗组高于外科组复发率(8.3%)(P<0.05)。进一步比较相同肝功分级下其2年复发率:肝功分级为A级时,保守治疗组两年内再出血率为60.0%,高于内镜治疗组(8.3%)和外科手术组(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分级为B级时,保守治疗组两年内再出血率为74.7%,高于内镜治疗组(23.2%)和外科手术组(8.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分级为C级时,保守组和内镜组两者复发率均较高,其中保守治疗组两年内再出血率为96.2%,高于内镜治疗组(52.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肝性脑病、感染、血栓形成的并发症发生率:外科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为44.4%,高于内镜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住院期间患者病死率方面:保守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治疗3组病死率分别为:9.2%、0.7%、5.6%;保守治疗组病死率高于内镜治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止血效果方面:3种治疗方式在相同肝功及出血程度分级下对比,药物保守治疗的止血效果(临床止血效果、止血时间及72小时后再出血率)均不如内镜和外科治疗;且其止血效果更易受患者肝功及出血程度影响;而内镜和外科治疗在相同肝功(Child A、B级)和相同出血程度(轻度及中度出血)比较下,两种治疗的止血效果均较满意,且两者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2)出血复发率方面:三种治疗方式中保守治疗的2年出血复发率最高,其次为内镜治疗;虽然内镜治疗适用范围广,止血效果好,但其不能很好降低门静脉压力,故其复发率高,远期治疗效果不如外科治疗。(3)并发症方面:外科治疗更易发生肝性脑病、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4)病死率方面:保守治疗住院期间病死率高于内镜和外科治疗,而内镜和外科治疗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显着差异。

二、Treatment of Acute Variceal Bleed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reatment of Acute Variceal Bleeding(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和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级预防
    1.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级预防
    1.2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级预防
2 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
    2.1 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
    2.2 急性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
    2.3 介入治疗
3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二级预防
    3.1 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
    3.2 预防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
4 小结和展望

(2)三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三种评分系统对死亡的预测价值
    3.三种评分系统对再出血的预测价值
    4.三种评分系统对住院期间输血的预测价值
    5.三种评分系统对住院时间的预测价值
第三章 讨论
    1.肝硬化病因构成的分析
    2.三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EGVB患者不同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分析
    3.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内镜前评分系统预测急性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与术后出血风险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
        2.2.1 相关临床标准
        2.2.2 数据收集
        2.2.3 术后患者随访
    2.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线资料
    3.2 不同治疗时机下静脉套扎疗效比较
    3.3 影响静脉套扎后(再)出血临床因素分析
    3.4 影响静脉曲张缓解临床因素分析
    3.5 食管静脉套扎术后并发症
第四章 讨论
    4.1 肝硬化病理生理及临床特点
    4.2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防与治疗
    4.3 内镜下不同治疗方式的比较
    4.4 本研究疗效与术后出血风险的评价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VL在EV中的应用及其术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首次内镜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诊断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2.7 实验室检查项目正常值
第三章 结果
    3.1 比较内镜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再出血率
    3.2 一般情况分析
        3.2.1 两组间肝硬化病因比较
        3.2.2 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史及饮酒史比较
        3.2.3 两组间是否合并门静脉血栓及脾肾分流比较
        3.2.4 两组间既往是否有出血史比较
        3.2.5 两组间是否合并脾大比较
        3.2.6 两组间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比较
    3.3 实验室检查
    3.4 内镜下表现
        3.4.1 曲张静脉位置(L)分布情况:
        3.4.2 食管静脉曲张直径(D)
        3.4.3 Rf
    3.5 治疗情况
        3.5.1 两组间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on-Selective Beta Blocker, NSBB)比较
        3.5.2 两组间内镜治疗次数比较
    3.6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7 ROC诊断曲线的构建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
        1.1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
        1.2 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
        1.3 食管静脉曲张的序贯治疗:
    2.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GVB)的治疗
        2.1. EVL
        2.2 组织胶注射治疗(Histocryl Injection)
        2.3 超声内镜(EUS)引导下弹簧圈栓塞及组织胶注射治疗
        2.4 内镜下钛夹联合组织胶治疗胃静脉曲张
    3. 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其它治疗方法
        3.1 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残存食管静脉曲张
        3.2 内镜下自膨式金属支架(self-expandable metal stents, SEMS)植入术
        3.3 内镜下喷洒止血粉(Hemostatic powder)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门静脉血栓对行TIPS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附录
第二部分 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的个体化操作技术和临床疗效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附录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6)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参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肝硬化合并EGVB的病理生理机制
    2.2 肝硬化合并EGVB的诊断
    2.3 肝硬化合并EGVB的一般治疗
    2.4 肝硬化合并EGVB的药物治疗
        2.4.1 血管活性药物
        2.4.2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2.4.3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5 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
    2.6 肝硬化合并EGVB的内镜治疗
        2.6.1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2.6.2 硬化剂注射术
        2.6.3 组织胶注射术
    2.7 肝硬化合并EGVB的介入治疗
        2.7.1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2.7.2 经静脉球囊闭塞逆行栓塞术
        2.7.3 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
    2.8 肝硬化合并EGVB的外科手术治疗
        2.8.1 分流术
        2.8.2 断流术
        2.8.3 肝脏移植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资料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评分标准
    3.3 治疗方法
    3.4 资料采集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再出血情况
    4.3 再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4.4 生存情况
    4.5 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
    4.6 并发症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管理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影像学的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第二部分 基于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
    一、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组织胶顺行栓塞术(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二、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三、BRTO治疗伴有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技术初探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第三部分 内镜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回顾性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9)老年肝硬化患者并重度GOV1型食管胃曲张静脉内镜治疗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分析我院最近10年老年GOV1 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检出率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最近10年GOV1 食管胃静脉曲张检出率
        2 GOV1 型食管胃静脉曲张老年与非老年患者构成比
        3 老年GOV1 食管胃静脉曲张直径构成比
第二部分 肝硬化并GOV1型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老年患者内镜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临床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检验结果
        4 治疗方法
        4.1 器材
        4.2 操作方法
        4.3 术后处理
        4.4 随访
        5 观察指标及相关定义
        5.1 观察指标
        5.2 相关定义
        6 肝硬化CTP分级、MELD评分、MELD-Na评分
        6.1 肝硬化CTP分级标准
        6.2 MELD评分
        6.3 MELD-Na评分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入选情况
        2 两组的基线特征
        3 两分组的基线特征及内镜治疗疗效比较
        3.1 二级预防组中套扎组及注射组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疗效
        3.2 急性静脉出血组中套扎及注射中基线特征及治疗疗效
        3.2.1 基线特征
        3.2.2 治疗疗效
        4 6周再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5 生存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10)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Treatment of Acute Variceal Bleeding(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和治疗进展[J]. 孙若楠,张春清.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1(04)
  • [2]三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D]. 夏艺.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与术后出血风险的分析[D]. 邓水苗. 兰州大学, 2021(12)
  • [4]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首次内镜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D]. 田朴. 延安大学, 2020(12)
  • [5]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D]. 张凯. 山东大学, 2020(12)
  • [6]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D]. 赵优优. 吉林大学, 2020(08)
  • [7]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刘丽敏.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8]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D]. 王广川. 山东大学, 2019(03)
  • [9]老年肝硬化患者并重度GOV1型食管胃曲张静脉内镜治疗疗效及预后分析[D]. 江长文. 南昌大学, 2019(01)
  • [10]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疗效对比[D]. 赵玉婷. 川北医学院, 2019(04)

标签:;  ;  ;  ;  ;  

急性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