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述性介绍的简要意见

关于描述性介绍的简要意见

一、描写式导语之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张曦[1](2021)在《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新闻“活动·探究”课的结构化教学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积微[2](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涉老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伴随而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积极老龄化”是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的应对老龄化趋势的策略,其核心在于强调老年人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主动发挥余热,创造一个各年龄阶层共享的和谐社会。老年报的新挑战是适应“积极老龄化”的同时,抓住老年受众。《浙江老年报》是浙江唯一一份专门关注老年民生、关爱中老年人健康与生活、服务全省老年人的涉老专业报。而在2012年底,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内务室主任于建伟指出,这次修订将“积极老龄化”理念贯穿始终。本研究对涉老专业报《浙江老年报》在2013-2020年期间的报道展开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主题、报道对象、报道内容和报道倾向四个维度出发探究“积极老龄化”的内容呈现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话语分析法,从话语主题、新闻图式和话语运用三个方面展开,探究微观层面的“积极老龄化”媒介呈现情况。通过上述研究,发现《浙江老年报》在“积极老龄化”呈现上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数量失衡,报道面窄;内容聚焦特例,意义生产有限;宣传意味浓,缺乏人文关怀;特殊群体媒介“边缘化”,老年人“失声”。基于此提出涉老报道未来发展的三点建议:细分老年人需求,报道面广而形式多样;重视老年人心声,建构报道平等性,关注老年特殊群体;利用平台优势为老龄群体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涉老报道研究,不仅丰富了积极老龄化与媒体的相关研究,更是为老年报道适应“积极老龄化”,推动社会积极老龄化提供借鉴。

邓杨瑾[3](2020)在《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除贫困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人民日报》作为党和国家的舆论宣传主阵地之一,担负着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任,刊发了大量有关于精准扶贫的报道。十九大召开之后,党中央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任务,也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扶贫工作为扶贫报道提供实践来源的同时,精准扶贫报道也配合扶贫工作的开展,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进程。精准扶贫报道有提供信息,观测扶贫动态;解释扶贫政策,联系协调群众;推动政策落地,监督扶贫问题;持续报道议题,树立扶贫意识的功能,为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十九大以来的《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以稳定增长的报道数量、覆盖广泛的版面配合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形成了常态化的精准扶贫报道;以贴近扶贫理念的报道主题、契合扶贫方针的地区选择以及多元化的新闻报道来源,共同构建了其精准扶贫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总体呈现。在具体的报道内容中,则以微观细致的报道内容、重点突出的报道角度以及多样丰富的报道形式,全面展示了精准扶贫工作下的贫困地区新貌,展现了贫困群众及扶贫干部团结奋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丰富了精准扶贫的内涵。《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能够很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增强对精准扶贫议题的舆论引导,但是在报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对少数偏远深度贫困地区的关注,成就型报道偏多,缺少问题导向以及新媒体报道不够成熟等。《人民日报》在掌握自身平台优势的同时,必须要扩宽自身的报道广度与深度,完善融合新闻生产机制,推动报网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以此保障精准扶贫报道的长效性发展,并为其他主流党报的精准扶贫报道提供借鉴,共同构建更加全面、立体以及生动的精准扶贫报道格局。

何乾宇[4](2020)在《《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话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具有深远意义,有关乡村振兴的报道具有什么特点、报道能否真实反映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落实情况、怎样做好“乡村振兴”报道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本文以主流媒体《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新闻话语理论为研究视角,关注和考察主流媒体乡村振兴报道的特点和规律问题,尝试探寻最优的话语模式,试图为主流媒体提升乡村振兴报道的质量提供借鉴与思路。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对周刊的报道主题实现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从话语修辞和报道风格两个方面,对周刊中的新闻稿件的话语表达技巧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周刊的话语特点和话语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第四部分,根据前文所做的分析,针对周刊的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通过对《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的新闻话语分析,本研究发现:第一,在文本结构上,周刊的报道主题分为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以及生活富裕五大主题;在宏观结构上,报道通过概述、补充、评价三个层面的新闻话语组装得以实现上述五大主题;在微观结构上,报道的词汇强化了上述五大主题的相关概念与内容,并通过局部语义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以建立对主题内涵的统一认知。第二,在话语技巧上,周刊的报道使用引语修辞、概念隐喻、视觉修辞等话语修辞技巧,传达了基层真实声音,迎合了国家三农政策,唤起了读者的乡愁与共情,并形成了贴近群众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风格。第三,在话语特点和模式上,周刊的报道具备准确性、时代性、政治性三大特点,形成了新闻模式为主、故事和宣传模式为辅的话语模式。结合上述话语分析,本文认为,周刊的报道还存在话语主体不平衡、话语风格有隐患、话语模式较单一的缺陷,应在报道主体的多样性、消息来源的多元化、新闻体裁的适当性、话语风格的监督性上进行适当改进。

刘亚鑫[5](2020)在《虚假新闻话语分析 ——以《新闻记者》公布2010-2019年样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虚假新闻仍是我国乃至世界新闻业中的顽疾,2016年牛津词典用“后真相”(Post-Truth)描述了“雄辩胜于事实,立场决定是非,情感主导选择”的新闻现象,尤其是乘上社交媒体的快车后,从2016年美国大选到英国脱欧公投,从2019年英国“集装箱”案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虚假新闻更是形成了病毒式的扩散。目前,在西方世界的虚假问题开始破坏其媒体的权威性并由此导致了社会不安,而我国的虚假新闻也开始从传统媒体蔓延到社交媒体。在这种背景下,很有必要对虚假新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因此本文采取了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收集了2010-2019《新闻记者》杂志遴选的年度十大虚假新闻作为研究文本。一方面,本文通过对年度十大虚假新闻的文本从内容层面和话语层面分析,发现我国虚假新闻的一些文本特征:在议题类型上,主要集中在民生事件和文体娱乐类软新闻,另外凡是重大社会事件都会出现虚假新闻的泛滥;在报道篇幅上,虚假新闻多注重短篇,一是因为文本越短越难被发现造假的信息,二是因为越短的消息越容易传播;话语修辞方面,虚假新闻擅于煽情,这点从新闻标题和文内词语的使用上可以发现,带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和动词使用较多;写作手法上擅于设置悬念,通常夸大事实、利用恶趣味,甚至捏造与正文矛盾的信息;消息来源方面,我国虚假新闻消息来源单一,并且多为匿名消息来源,刻意不使用一些必要的消息来源,值得注意的是虚假新闻多倾向于使用网络消息来源。在新闻图式结构层面,通过研究发现,虚假新闻的标题明显较长,用具有偏向性的词语描写主要事件,而导语多为描写式导语,故事性盖过了概述性;在故事范畴,虚假新闻则呈现出更多与常规新闻无异的特征,尤其是对于主要事件的描述,既符合概述范畴中的主题,又有许多补充性细节,但是后果范畴相较来说则暴露出更多漏洞。新闻应该是新闻行业根据新闻事实的客观创作,一旦掺杂了任何主观目的,就有产生虚假新闻的可能,因此治理虚假新闻仍然需要从行业内部着手,规范新闻生产结构的同时,加强相应的核查和问责措施。

李海玉[6](2020)在《机器人新闻写作话语研究 ——以南方都市报新闻机器人小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工智能强势入驻传媒领域,推动国内外媒体机构不断突破技术难关,升级新闻内容创作方式,其中“机器人新闻写作”尤为瞩目,亦是学界、业界热议的研究话题,因此,研究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文本内容十分有必要。本文以南方都市报写稿机器人“小南”从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撰写的300篇新闻报道为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与话语分析法,分析研究机器人新闻写作的特征和规律。首先,研究者对文本内容进行类目编码,并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并借助框架理论研究文本内容中的新闻框架。其次,灵活使用话语分析理论,从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对机器人新闻作品的新闻图式,话语修辞,作品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尝试解读机器人新闻写作的话语特征和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最后,根据文本研究探讨机器人新闻写作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第一,在新闻写作主题方面,机器人新闻写作以财经报道,体育新闻报道,社会热点话题报道等为主,逐步突破报道领域的局限性,涉及社会民生等新闻报道。此外,机器人新闻写作主题的选择受到媒介定位的影响,报道基调,报道主旨呈现出正面报道的倾向性。第二,在文本架构方面,机器人新闻写作结构完整,文本结构多采用金字塔结构,描述新闻事件;消息来源较为多元化,权威数据库、专业媒体机构、政府公告、微博网民等,文本内容精简,但具有多个消息来源;语言表达丰富多样,广泛使用网络语言,名词、形容词、介词短语等组成句子,尤其是突出情感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情感色彩浓厚。第三,在话语分析方面,机器人新闻写作作品均体现梵·迪克所提出的新闻图式结构的五大范畴,显现出机器人新闻作品的意识特征;在话语修辞手法上,机器人新闻写作灵活使用数据修辞和事实修辞体现文章的报道倾向和报道观点,使用交互叙事修辞实现人机交互。第四,在作品风格方面,使用口语化表达,并呈现出摘要式的多元新闻报道风格,因此,机器人新闻写作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深度报道。第五,研究者发现,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写作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新闻写作理念从网络化、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以及去“故事化”的叙事理念。最后,通过对新闻作品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预测探讨机器人新闻写作会呈现出人为核心、机器人记者助力媒体发展,技术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高度融合、机器人新闻写作探索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朱东威[7](2014)在《国际媒体如何解读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以第十八次党代会报道为例》文中指出自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尤其是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变,从而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现状和国际格局。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共产党结合中国基本国情探索的发展途径,而共产党执政模式恰恰是连接中国发展和共产党执政的关键因素。事实上,无论是国际媒体对华报道、还是境内外学者对中国模式、对共产党形象的探讨,他们的研究最终还是归结于共产党的执政模式这一主题上。本论文以国际媒体报道为研究范本,以执政模式为研究主题,深入分析国际媒体的第十八次党代会报道,仔细阐释国际媒体对共产党执政模式的“解读过程”,窥探其话语特点和内在逻辑。全文选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和《卫报》四家媒体的党代会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本论文共分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确立研究对象和方法,铺陈相关文献资料,简单说明研究思路和框架,并讲解文中涉及的国际媒体对共产党执政模式报道的视角的由来。第二章是相关概念论述,确定国际媒体和共产党执政模式的概念与内涵。第三章至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四个研究视角,即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考量、共产党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共产党执政模式下的领导层产生与腐败问题、共产党执政模式下的经济表现,借助话语分析法,从荷兰学者托伊恩·A.梵·迪克的新闻图式、平衡报道与倾向性的关系、标题与导语的关系和倒金字塔结构等角度入手,分析国际媒体报道文本的宏观结构;同时透过报道个案,从话语风格、句法安排和词汇选择等角度分析国际媒体报道的文体特征,从而明晰国际媒体在党代会报道中对共产党执政模式的解读过程。

穆丽红[8](2012)在《试论电视新闻文字稿导语写作》文中提出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导语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简单明了,而且要准确表达新闻的主要内容,还要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只有认真掌握电视新闻文字稿导语的写作要求和技巧才能写出较好的文字稿导语。本文主要从电视新闻文字稿导语写作的相关专业知识出发,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电视新闻文字稿导语写作进行全面论述,以期促进自身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朱惠民[9](2011)在《听则如见的描写式导语》文中研究表明广播瞬间即逝,短短的广播消息导语如何让人们一听就如同看见,如同看见就更爱听呢?广播消息描写式导语,也许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表现形式。笔者以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广播消息的导语为例,谈些看法。

刘保全[10](2006)在《精心打扮凤头 重视导语写作——兼评“中国新闻奖”部分消息的导语(三)》文中指出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帕特·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他相信自己写对了方才罢休。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会为写好一条导语而绞尽脑汁。

二、描写式导语之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描写式导语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2)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涉老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涉老报道研究
        2.1.1 老年专业性媒介研究
        2.1.2 老年媒介形象研究
    2.2 积极老龄化研究
        2.2.1 “积极老龄化”的内涵研究
        2.2.2 人口老龄化与媒体
        2.2.3 “积极老龄化”与媒体
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内容分析
        3.2.2 话语分析
4 “积极老龄化”的内容呈现
    4.1 样本选择
    4.2 类目建构
        4.2.1 报道主题
        4.2.2 报道内容
        4.2.3 报道对象
        4.2.4 报道倾向
    4.3 信度检测
    4.4 数据分析
        4.4.1 样本分布概括:报道数量失衡
        4.4.2 “健康”报道:重物质轻精神
        4.4.3 “参与”报道:呈现典型示范
        4.4.4 “保障”报道:宣扬社会老年工作
5 “积极老龄化”的话语呈现
    5.1 “健康”报道的话语呈现
        5.1.1 “躯体健康”:权威解读健康资讯
        5.1.2 “心理健康”:老干部的情感抒发
        5.1.3 “社会适应”:小人物与大时代
    5.2 “参与”报道的话语呈现
        5.2.1 “生产性活动”:正面案例榜样引导
        5.2.2 “文化活动”:日常主题增添代入感
        5.2.3 “体力活动”:“身体力行”的榜样人物
        5.2.4 “社交活动”:官方的老干部聚会
    5.3 “保障”报道的话语呈现
        5.3.1 “政治保障”:“政府机关发言人”
        5.3.2 “经济保障”:区域创新经验分享
        5.3.3 “社区环境”:培育塑造先进典型
6 “积极老龄化”的媒介呈现反思
    6.1 “积极老龄化”的媒介呈现问题
        6.1.1 数量失衡,报道面窄
        6.1.2 内容聚焦特例,生产逻辑“古板”
        6.1.3 宣传意味浓,缺乏人道关怀
        6.1.4 特殊群体媒介“边缘化”,老年人“失声”
    6.2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涉老报道的发展建议
        6.2.1 细分老年人需求,报道面广而形式多样
        6.2.2 建构报道平等性,重视特殊群体心声
        6.2.3 借助平台创造机会,丰富老年群体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3)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0.1.1 研究缘起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精准扶贫研究
        0.2.2 精准扶贫报道研究
        0.2.3 《人民日报》研究
    0.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之处
第1章 精准扶贫报道的定义、意义及演进
    1.1 精准扶贫与精准扶贫报道
        1.1.1 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历史演进
        1.1.2 精准扶贫报道的定义及演变
    1.2 精准扶贫理论及精准扶贫报道的意义
        1.2.1 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1.2.2 精准扶贫报道的价值与意义
    1.3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历史演进
        1.3.1 曲折发展下的封闭式报道(1948-1977)
        1.3.2 改革开放下的整体式报道(1978-2000)
        1.3.3 整体部署下的深入式报道(2001-2012)
        1.3.4 精准施策下的重点式报道(2013-2017)
第2章 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总体呈现
    2.1 常态化的整体式报道
        2.1.1 报道总量稳定增长
        2.1.2 报道版面覆盖范围广
        2.1.3 报道体裁以消息和通讯为主
    2.2 契合政策的正面宣传报道
        2.2.1 报道主题贴近精准扶贫方针
        2.2.2 报道地域与扶贫标准相吻合
        2.2.3 报道基调以正面为主
    2.3 权威可信的新闻报道来源
        2.3.1 稿件来源以记者为主,多方发表意见
        2.3.2 消息来源以官方为主,各界积极参与
第3章 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具体表现
    3.1 报道内容:微观细致核心凝练
        3.1.1 标题多元且突出报道主旨
        3.1.2 导语描述直击新闻核心
        3.1.3 语言表达平实接地气
    3.2 报道形式:多样丰富灵活表达
        3.2.1 图文数据直观展现脱贫成效
        3.2.2 注重评论透析扶贫工作
        3.2.3 新媒体报道的积极尝试
    3.3 报道角度:注重细节重点突出
        3.3.1 以小切口报道大主题
        3.3.2 以点带面塑造扶贫模范
        3.3.3 立足一线挖掘扶贫细节
第4章 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不足与展望
    4.1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不足之处
        4.1.1 报道地域有偏重,缺少对少数偏远贫困地区关注
        4.1.2 扶贫报道针对性不足,缺乏问题导向
        4.1.3 新媒体报道形式单一,缺少报网互动
    4.2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优化建议
        4.2.1 平衡报道地区,拓展报道广度
        4.2.2 立足理性思考,精准深度报道
        4.2.3 融合新闻生产,完善“中央厨房”运行机制
    4.3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对我国主流党报的启示
        4.3.1 组建精准扶贫报道团队,全面立体报道
        4.3.2 扎根扶贫一线,讲好扶贫故事
        4.3.3 立足区位优势,精准策划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二)乡村振兴及其报道研究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新闻话语分析法
第一章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话语文本结构分析
    第一节 报道主题分析
        一、“产业兴旺”主题
        二、“生态宜居”主题
        三、“乡风文明”主题
        四、“治理有效”主题
        五、“生活富裕”主题
    第二节 宏观结构分析
        一、概述:标题和导语
        二、补充:情节、背景、后果
        三、评价:口头反应和评论
    第三节 微观结构分析
        一、词汇分析
        二、局部语义分析
第二章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话语技巧分析
    第一节 话语修辞分析
        一、引语修辞:传达基层真实的声音
        二、概念隐喻:迎合国家三农宏大叙事
        三、视觉修辞:唤起乡愁与实现共情
    第二节 报道风格分析
        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报道风格
        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风格
第三章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话语特点与话语模式分析
    第一节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的话语特点
        一、话语的准确性
        二、话语的时代性
        三、话语的政治性
    第二节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的话语模式
        一、以新闻模式为主导的话语模式
        二、以故事模式和宣传模式为辅的话语模式
第四章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报道的缺陷及建议
    第一节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报道的缺陷
        一、话语主体的不平衡
        二、话语风格存在滋生谣言的隐患
        三、话语模式难以有效引导舆论
    第二节 对《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做好“乡村振兴”报道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5)虚假新闻话语分析 ——以《新闻记者》公布2010-2019年样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1、研究背景
        2、选题价值
    (二)文献综述
        1、虚假新闻
        2、话语分析
    (三)虚假新闻概念界定和分类
        1、虚假新闻概念界定
        2、虚假新闻的分类
    (四)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话语分析法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概述
    (二)研究样本采集
    (三)问题描述
    (四)类目构建
        1、宏观层面
        2、新闻格局
        3、修辞层面
        4、类目框架
第二章 我国虚假新闻格局分析
    (一)研究对象
        1、目标媒体
        2、样本描述
        3、首发媒体:网帖新闻化
        4、报道篇幅:中短篇为主
        5、主题分类
    (二)新闻格局研究
        1、概述范畴
        2、故事范畴
第三章 我国虚假新闻修辞分析
    (一)虚假新闻的修辞
        1、事实修辞
        2、情感修辞
        3、细节修辞
        4、悬念修辞
    (二)虚假新闻的消息来源
第四章 我国虚假新闻话语特征总结和讨论
    (一)虚假新闻宏观特征总结
        1、偏向于软新闻的生产
        2、网络媒体后来居上
    (二)虚假新闻的新闻格局特征总结
        1、新闻情节中真假掺杂
        2、新闻格局中普遍缺失新闻要素
    (三)虚假新闻的修辞特征总结
        1、采用避重就轻的修辞手法
        2、过度渲染刻板印象
    (四)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虚假新闻防治
        1、规范新闻文本生产
        2、完善行业内部核查制度
结论
附录 :2010-2019年《新闻记者》公布的虚假新闻样本基本信息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机器人新闻写作话语研究 ——以南方都市报新闻机器人小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机器人新闻写作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描述及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描述
        2、研究方法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1、话语分析理论
        2、框架理论
    (二)研究样本
        1、研究对象概述
        2、研究样本采集
    (三)研究样本类目构建
        1、辅助性类目建构
        2、高层次类目建构
        3、中层次类目建构
        4、低层次类目建构
        5、编码员间可信度检验
第二章 机器人新闻写作作品内容分析
    (一)样本概述
    (二)机器人新闻写作内容类目分析
        1、辅助性类目分析
        2、高层次类目分析
        3、中层次类目分析
        4、低层次类目分析
第三章 机器人新闻写作话语分析
    (一)文本视角下的机器人新闻写作
        1、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新闻图式结构分析
        2、机器人新闻写作修辞手法分析
    (二)语境视角下的机器人新闻写作
        1、新闻制作过程
        2、加工源文本
第四章 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探讨和结论
    (一)写作特点分析
        1、“技术并不中立”,机器人新闻写作的价值位移
        2、机器人新闻写作去“故事化”的叙事理念
        3、大数据思维驱动下的新闻创作思维
    (二)内容特色分析
        1、题材多样的消息报道为主
        2、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多元的话语风格
    (三)未来发展趋势
        1、以人为核心,机器人新闻写作助力媒体发展
        2、技术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高度融合
        3、机器人新闻写作探索深度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国际媒体如何解读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以第十八次党代会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5 国际媒体对共产党执政模式报道的视角
        1.5.1 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下的执政模式解读
        1.5.2 国际媒体对中共执政模式报道的四个视角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论述
    2.1 国际媒体
    2.2 共产党执政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2.2.1 执政模式的内涵
        2.2.2 共产党执政模式的特征
第三章 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考量
    3.1 报道主题
    3.2 新闻话语结构分析
        3.2.1 描写式导语的应用
        3.2.2 背景材料的巧妙穿插
    3.3 新闻话语语义分析
        3.3.1 修饰性词汇的选择
        3.3.2 隐喻性质的符号元素
        3.3.3 对中国官方媒体的表达
第四章 共产党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处理
    4.1 报道主题
    4.2 新闻话语结构分析
        4.2.1 梵·迪克的话语分析
        4.2.2 超图示结构
    4.3 新闻话语语义分析
        4.3.1 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运用
        4.3.2 非法性词汇的运用
        4.3.3 民族称谓的区分
        4.3.4 背景环境描述
第五章 共产党执政模式下的领导层产生与腐败问题
    5.1 报道主题
    5.2 新闻话语结构分析
        5.2.1 标题和导语
        5.2.2 段落内倾向性表现
    5.3 新闻话语语义分析
        5.3.1 修辞特色
        5.3.2 动词的运用
第六章 共产党执政模式下的经济表现
    6.1 报道主题
    6.2 新闻话语结构分析
        6.2.1 倒金字塔式主题结构形式
    6.3 新闻话语语义分析
        6.3.1 对于数字信息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8)试论电视新闻文字稿导语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视新闻文字稿导语的重要性
    1.1 导语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1.2 导语可以突出新闻的主题
    1.3 导语确立电视新闻的要点
2. 如何写好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导语
    2.1 确立电视新闻的“卖点”
    2.2 导语写作要简明扼要
3. 电视新闻文字稿导语的写作形式
    3.1 叙述式导语。
    3.2 议论式导语。
    3.3 描写式导语。

(9)听则如见的描写式导语(论文提纲范文)

0 8 分,
1 2 月1 2号下午, 临沧市云县涌宝

四、描写式导语之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新闻“活动·探究”课的结构化教学策略[D]. 张曦.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涉老报道研究[D]. 陈积微. 浙江传媒学院, 2021
  • [3]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研究[D]. 邓杨瑾. 湘潭大学, 2020(02)
  • [4]《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话语分析[D]. 何乾宇.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虚假新闻话语分析 ——以《新闻记者》公布2010-2019年样本为例[D]. 刘亚鑫. 长安大学, 2020(06)
  • [6]机器人新闻写作话语研究 ——以南方都市报新闻机器人小南为例[D]. 李海玉. 长安大学, 2020(06)
  • [7]国际媒体如何解读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以第十八次党代会报道为例[D]. 朱东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4)
  • [8]试论电视新闻文字稿导语写作[J]. 穆丽红. 新闻传播, 2012(12)
  • [9]听则如见的描写式导语[J]. 朱惠民. 声屏世界, 2011(02)
  • [10]精心打扮凤头 重视导语写作——兼评“中国新闻奖”部分消息的导语(三)[J]. 刘保全. 新闻与写作, 2006(12)

标签:;  ;  ;  ;  

关于描述性介绍的简要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