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面临的挑战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肖鹏[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识形态教育因其具有极度重要性而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的社会事业,它在抓牢意识形态教育领导权,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团结、培育社会认同、推动个人成才过程中的强大功用,一直都是党的重要政治任务。高校作为知识创造、人才培养的摇篮,尤其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人才竞争的角力场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都是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场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成为某些域外国家的强劲竞争者,他们为了扭转其在竞争中的颓势和比较优势的日渐丧失,进而对我国展开了长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渗透和攻击,而高校又是其重要对象。新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高等教育网络化的持续发展以及“双一流”大学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在高等教育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域外思想、价值观随着互联网的方便之门进入高校,加之国内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高效开展及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本选题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史实,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透视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历史,总结其所取得的成效和有益经验,考究其现实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尝试探求应对策略,以期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窦星辰[2](2021)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内涵丰富、结构多元、特征鲜明,具有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时代体现,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话语是作为语言实践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用以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符号系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交流过程中使用的符号体系,具有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价值观引领使用和保障使用的符号系统,包括内容体系、表达体系、传播体系、保障体系、评估体系五个方面,具有输导功能、转换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和引领功能,呈现政治性与学术性、科学性与人本性、恒定性与动态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特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内背景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背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而探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体现时代性,即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抓住机遇,探索创新,同时直面新时代的新问题。一方面,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复杂化、话语权主体位移、公众认同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带来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话语主体“空场”、话语“泛意识形态化”、普遍性掩饰了“精准性”、话语转换无序等现实问题,有“主导”与“主体”关系认识不到位、教育者素质及转换能力有待提升、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协同机制不完善、话语环境的影响等多重归因。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有益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话语思想为思想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理论指南,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和西方话语资源,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学术性与生活化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原则,努力以突出思想性、坚定自信心、提升亲和力、掌握主导权和彰显实效性为目标建构的话语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个复杂的工程,要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政策引领机制、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多维联动,确保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目标明确、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新时代是信息时代,是全媒体时代,要培养平等对话交流的新型话语主体,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客体,丰富话语载体、拓展话语空间以创新话语介体,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健康雅正的校园语境、积极向上的社会语境、开放包容的对外语境、绿色活跃的网络语境和温馨和谐的家庭语境以优化话语环体,充分利用全媒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新时代的中国是发展中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建构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精神家园之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同源同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明确话语为人民、话语说中国,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积极应对“话语陷阱”,努力提升文化话语权,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建构“话语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健步走向世界。

兰岚[3](2021)在《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大课题。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做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是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提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的要求,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相佐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路,构成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逻辑思维整体。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为研究对象,按照理论之基——价值之维——历史之脉——现实之问——巩固之策的逻辑顺序,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现实问题。系统研究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落实现状,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及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同时借鉴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现代制度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辩证分析与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进行多维分析。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五部分。导论部分阐述了论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阐述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对意识形态责任、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的确立依据及主要内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内涵及主要内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就是指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向各级党组织、高校职能部门及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职责制度。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对党委及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责任的相关要求、各高校制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要求。第二部分分别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重点阐述了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第三部分回顾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考察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建设的历程,特别是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包括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理论创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创新、围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丰富意识形态责任建设内容以及警惕极“左”教育思想和批判斗争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等几个方面,这些经验教训对于做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四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现状,重点从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认知、责任认同、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责任制度执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总结了高校落实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结合问卷数据分析及访谈情况指出当前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着重对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主要从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创新制度建设思路、强化制度执行、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抓好配套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路径。

丛喜权[4](2021)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多次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高校党建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新时代高校党建内容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关系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概念分析,厘清高校党的建设涵义。探究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为起点,以我国几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遵循。阐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历史和经验,我们既要看到高校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巡视发现高校党的建设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组织制度、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问诊把脉。用以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宗旨。本文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高校巡视通报等法规文件及会议精神为依据,既从学理的角度分析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又从高校党的建设政策法规的法理角度和高校党的建设实际情况的现实角度来研究,全面系统梳理了高校党的建设,探究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内容。通过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保障高校办学坚定的政治方向,使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创新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通过加强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各项建设始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服务”目标。

刘雯[5](2021)在《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快节奏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平台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微时代也随之到来。微时代各种信息的传播对人们的思维和交往方式、观念认知和实践活动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同样微时代信息接收的便捷性、发布的瞬时性、传播的多元化以及传播主体的大众化既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活动带来了发展时机,也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更艰巨。一方面,高校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信息传播的瞬时性、信息内容的广容性等特征,添加理想信念教育新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完善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净化教育教学环境、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且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要正视微时代带来的挑战,微时代内容的多元化、信息的海量化不仅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而且会加大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难度。同时,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瞬时性、虚拟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效果、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也会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在此冲击下,要想在微时代背景下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营造微时代健康高效的教育环境,以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工作成效。

尚明瑞[6](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杨优[7](2020)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和弘扬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跨学科研究等方法,阐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第一章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红色文化的概念进行阐述,明确了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式以及“人、物、事、魂”四个方面,阐述了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依据,从红色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特点对红色文化的特征展开论述。第二章重点论述了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政治导向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第三章重点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展开分析。主要问题包括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够高,有些高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强,校园缺少红色文化氛围等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网络发展带来的挑战,个别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等。第四章提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要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体系建设,拓展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论文在最后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王爱莲[8](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统一开设的一套用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与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由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是“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局限于高校范围或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领域,还关涉能否为国家持续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基本要求》”中的系列定位实则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发展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与核心内容。如何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保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资源以推进自身的建设发展和功能实现,是课程建设必须应对的重大现实课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激发课程的内生动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以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返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70多年的发展道路发现,与课程体系在规模数量等外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内涵发展还有不足,如表现出:“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教学困境、课程活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理论说服力不佳等问题。而通过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成果也发现,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内容既少且又比较零散。基于此,本文依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进路,尝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全文除导论、后记以外,共包含五章内容。第一章,理论概述。重在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内涵式发展”的学理认识、概念考证和原理挖掘基础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内涵,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激发课程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主,同时协调外部力量形成建设合力的课程发展模式,是课程发展思路与建设实践的有机统一。第二章,历史沿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史就是课程外延与内涵相互掺杂、共同推进的历史。依据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颁布的课程指示与方案,大体可将课程建设史划分为五大阶段。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前的课程体系发展很不稳定。“52体系”是在全国推行的第一套课程方案,采取向苏联学习的方式,构建起课程发展的雏形;“61体系”则开启了“中国化”与“去苏化”的课程体系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的课程方案日益规范成熟,方案实践力度日益增强,并显现出方案更替的继承性和连贯性。其中,“85方案”融合了“两课”课程内涵;“98方案”对课程进行了统一地精简设置,更加体现课程权威性和丰富性;“05方案”下,课程规模继续扩张,并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独立办学机构组建等维度推动课程总体建设迈向新的台阶。进入新时代,如何提升课程内生动力、提高教学实效等成为课程建设的紧迫课题。第三章,问题研判。基于“为什么”的考量,尝试站在客观立场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理性分析与问题研判。重点从历史诉求中分析为什么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问题,并从现实关系与认识误区的研判中进一步理清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思路问题。在审思中,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采以理性态度,坚持“不唯书、不唯上”,而是从实际出发进行课程发展的长足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不负重托与使命,推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四章,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与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学情特点,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其中,党的领导是课程发展的重要保证,并为课程内涵式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又可提供现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为课程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深厚的精神力量。而“00后”大学生(研究生多是“95后”)表现出的新风貌、新特点、新需求,以及他们成长成才中面临的困惑需要释疑解惑的事实,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学情基础。第五章,优化策略。重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怎么办”的问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三大规律”和“八个相统一”原则,极力避免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方向偏差与规律僭越,从原则规范上确保发展导向的科学性;其次,需从课程内部建设的重要环节着手,抓关键、厚基础、破瓶颈、保动力、强弱项,以锻造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为重点,夯实课堂教学建设的基础环节,彰显“内容为王”的发展旨要,增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手段的动力支撑作用,弥补科学评价的发展不足,从整体上提升课程发展与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最后,须强化对国家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和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盘活,形成国家、社会、高校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积极推进课程发展建设。

马曦[9](2020)在《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已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之后到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2004年)、2004年到党的十八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等五个时间段,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等诸方面,都发生了阶段性的变革,积累了五条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经验。建设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第一,需要坚持党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地位;第二,认清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三,将国家意志贯彻到课程体系中去;第四,妥善处理好教材、教师和教学的关系;第五,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面对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极大丰富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和历史研判,不仅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也给高校思政课课程指明了新趋势,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新的社会发展现实,结合未来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勇挑重担,不断探索和发挥新的宣传职能,在促进硕士研究生坚定政治信念、增强科学本领、高涨服务意识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发展体现出新的趋势和要求。这具体包括,第一,健全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第二,打造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人才储备充足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三,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第四,继续加强党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在认识、总结新中国七十余年思政课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笔者尝试面向江苏省九所高校的学术硕士研究生展开调研,分析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科学认识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为提供更高质量的思政课出谋划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思政课教学体系表现出教学时效性更加突出、教学反馈不断深化、教学针对性逐渐强化的特点。在发展成就上,表现出课程重要性更加凸显、领导工作机制更加健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初见成效三个方面。在发展的问题上,则体现在教学方法有待丰富、教学模式有待深化、学生获得感较为欠缺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形势。在各类教学软硬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之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体制,成为硕士研究生思政课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全民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日益临近,社会各个领域都在鼓足干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提升社会主义建设本领,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发展建设中去。从实际工作来说,完善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制,需要从全局角度考虑、从细节之处入手。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第一,需要强化课程教学机制,进一步提高政治性,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开拓多元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第二,需要强化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提升,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关怀机制,加强教师队伍考核。第三,强化教学科研协调保障机制,加强教学科研机制设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研究水平,实现以研促学。强化教学科研的协调发展。最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出具有“民族担当、爱国热情、时代关怀、世界视野”的高水平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杨忞[10](2020)在《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部分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党的群团工作肩负着庄严使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强大动力,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学生社团,既是高校重要的学生力量,也是身处高校的重要群团组织。切实增强学生社团,特别是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能够切实有效地把广大学生凝聚在学生组织中间,动员和激励更广大学生参与到理论学习中来,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学习最新理论,有机会共同进步,有机会更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新战略新思想,把更多学生凝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懈奋斗。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育人质量的过程中,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承载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本文以15家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现状与所处困境,透析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弱项和难点,提出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以期在新时代新环境下,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助推力量,从而助力高校育人质量的提升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在导言部分,笔者详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现有研究,并对已有的关于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概念及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背景下,提升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理论引领、组织凝聚、骨干培养、途径创设、平台搭建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论文第一章主要概述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内涵、功能和特点。高校学生社团随着时代变迁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阶段。理论学习型社团作为众多学生社团中的一部分,也随着社会发展经过起步、动荡、探索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概念逐渐明晰。笔者认为,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理论学习为主要活动内容,致力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觉悟,培养新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高校学生社团。它们不仅兼具学生社团的一般特点,更在政治性、时代性、学习性、实践性方面具有特殊表现,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文第二章,重点阐述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二者在目标、任务、内容上显着一致,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也已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从各大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现状来看,理论学习型社团具有信念导向、精神激励、途径创新的功能,对于培养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发挥好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够实现理论学习型社团建立的初衷,从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论文第三章,通过对15家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理论学习型社团的调研走访,重点分析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及问题。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客观上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树立理想、实践感悟、自我实现等方面,能够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上凝聚成共识、在实践中丰富自我认知、在活动中提升个人素质、在社团中树立远大理想。与此同时,理论学习型社团在活动形式、学习积极性、学校指导、社团吸引力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困境,使得理论学习型社团安于现状、发展迟缓,也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对于社团定位认识不足、理论学习流于形式、其他活动冲击较大、内部建设不到位等原因,概括表现为支持度不够、专业性不高、抵抗力不足、感召力不强。结合前文所述的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论文第四章从几个角度提出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路径。从学校角度来看,需要完善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的顶层设计,把理论学习型社团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观规划中,提高对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支持程度;从教师角度来看,需要完善导师指导制度,同步加强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理论指导和事务指导;从社团主体来看,需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开展好各类理论学习活动,提升理论学习实效;从学生角度来看,要提升理论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踏踏实实学理论,认认真真学思想;从长期建设来看,理论学习型社团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属于自己的经典活动品牌以获取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在优化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还必须遵循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等基本原则,不为创新而创新,要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来实现创新。

二、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概念解读及其价值分析
    一、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概述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涵义、载体和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载体:高校思政课(公共政治课)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新步入正轨阶段(1978 年—1984 年)
        (一)清除“文革”遗毒的消极影响
        (二)重申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
        (三)坚持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针
        (四)改革教材内容及思政课程设置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改革、规范阶段(1985 年—1997 年)
        (一)实践发展倒逼思政课改革
        (二) “85”方案的内容及新特点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反思发展阶段(1998 年—2004 年)
        (一) “98”方案关于思政课课程的设置
        (二) “中特理论”思想的“三进”过程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支撑、前进阶段(2004 年—2011 年)
        (一) “05”方案对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
        (二)教材编写管理的官方化、权威性
        (三)马工程建设的学科支撑实践
    五、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提升、巩固阶段(2012 年至今)
        (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其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及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课程体系与时俱进
        (二)教材体系不断发展
        (三)教学方法逐渐丰富、教学载体多样发展
        (四)教学环境持续改善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经验
        (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以课程、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
        (三)政策保障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重要擎引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一)全球化、网络化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渠道
        (二)部分思想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武器
    二、国内社会思潮冲击
        (一) “重理轻文”思想消弭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
        (二)历史虚无主义曲解历史、消解认同
    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冲击“五个认同”
        (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考验制度优越性
        (二)其他具体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五个认同”资源的流失
    四、网络化新媒体运用带来的困境
        (一)互联网+教育的冲击
        (二)新媒体教学带来的震荡
    五、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自身的不足
        (一) “第一课堂”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作用逐渐弱化
        (二)思政课教材体系内容设计仍未解决的“两个问题”
        (三)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同向同行问题
        (四)教育方式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协同不够
        (五)学生意识与教育目标间的冲突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思考
    一、坚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一)坚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二)坚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反意识形态渗透常态机制
        (二)加强社会思潮引领
        (三)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意识
        (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变能力
        (五)夯实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地位
        (六)重视学生工作,矫正学生观念,提高教育实效性
    三、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主要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话语
        2.1.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2.1.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结构
        2.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
        2.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
        2.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
        2.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保障体系
        2.2.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体系
    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功能
        2.3.1 输导功能
        2.3.2 转换功能
        2.3.3 激励功能
        2.3.4 辩护功能
        2.3.5 引领功能
    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特征
        2.4.1 政治性与学术性
        2.4.2 科学性与人本性
        2.4.3 恒定性与动态性
        2.4.4 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3.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3.1.2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1.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与归因
        3.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存在现实问题
        3.2.2 新媒体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3.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困境的原因分析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
        3.3.1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3.3.2 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
        3.3.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
        3.3.4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3.3.5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思想
        4.1.1 话语的社会属性理论
        4.1.2 话语的阶级属性理论
        4.1.3 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理论
        4.1.4 话语功能理论
        4.1.5 话语权力与话语传播理论
    4.2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4.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4.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4.2.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4.3 可资利用的中西文化资源
        4.3.1 中华传统教化思想
        4.3.2 西方话语资源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5.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5.1.1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5.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5.1.4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5.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
        5.2.1 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5.2.2 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
        5.2.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5.2.4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5.2.5 学术性与生活化相统一
        5.2.6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5.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
        5.3.1 突出思想性
        5.3.2 坚定自信心
        5.3.3 提升亲和力
        5.3.4 掌握主导权
        5.3.5 彰显实效性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
    6.1 组织领导与引领保障机制
        6.1.1 组织领导机制
        6.1.2 宣传引领机制
        6.1.3 政策保障机制
    6.2 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
        6.2.1 舆论监督机制
        6.2.2 社会协同机制
        6.2.3 公众参与机制
    6.3 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
        6.3.1 全科育人机制
        6.3.2 管理育人机制
        6.3.3 队伍建设机制
        6.3.4 综合评价机制
    6.4 多维联动机制综合分析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7.1 培养新型的话语主体
        7.1.1 提高施教者的基本素养
        7.1.2 培养新型主体关系
    7.2 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客体
        7.2.1 掌握话语之“因”
        7.2.2 整合话语资源
        7.2.3 丰富话语内容
    7.3 创新话语介体
        7.3.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
        7.3.2 话语表达生活化、生动化、多样化
        7.3.3 拓展话语空间
    7.4 优化话语环体
        7.4.1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
        7.4.2 营造健康雅正的校园语境
        7.4.3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语境
        7.4.4 优化开放包容的对外语境
        7.4.5 打造绿色活跃的网络语境
        7.4.6 建造温馨和谐的家庭语境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8.1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思路
        8.1.1 建构由中国人民言说的话语体系
        8.1.2 建构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
        8.1.3 建构为中国人民代言的话语体系
        8.1.4 建构立足中国实际的话语体系
    8.2 凝聚中国话语优势
        8.2.1 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8.2.2 应对“话语陷阱”
        8.2.3 提升文化话语权
    8.3 建构“话语中国”
        8.3.1 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形象
        8.3.2 用中国话语传播中国声音
        8.3.3 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访谈提纲 (教师)
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访谈提纲 (学生)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之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责任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
        (三)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思想
        (一)以“党管原则”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提供坚强保证
        (二)以“两个巩固”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三)“立德树人”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章 价值之维: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要求
        (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
        (二)推动教师立德树人责任落实
        (三)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诉求
    二、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一)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章 历史之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发展历程
    一、过渡时期新中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初步探索
        (一)初步建立了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制
        (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课程设置指导地位的制度
        (三)明确了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学习制度要求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曲折发展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制度框架确立
        (二)反右扩大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
        (三)纠“左”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走向正常化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体系化发展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逐步走向体系化
        (二)构建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责任体制机制
        (三)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融入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基本经验及教训
        (一)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二)以理论创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创新
        (三)围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丰富意识形态责任建设内容
        (四)警惕“极左”教育指导思想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
第四章 现实之问: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党委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全面确立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主体认同显着提升
        (三)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四)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行为规范得以明确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委落实教师意识形态领导责任有待加强
        (二)教师意识形态责任主体认知有局限
        (三)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四)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执行力度有待增强
    三、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制度建设思路相对滞后
        (二)制度普及教育尚未形成常态化
        (三)良好制度环境尚未形成
        (四)制度建设配套制度尚不健全
第五章 巩固之策: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路径
    一、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根本保证
        (一)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领导
        (二)提升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领导
        (三)强化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创新制度建设思路是必然要求
        (一)注重责任制度设计可操作性
        (二)增强责任制度建设的创新性
        (三)提升责任制度建设的协同性
    三、强化制度执行是关键环节
        (一)增强制度执行自觉
        (二)加强制度执行力度
        (三)强化制度执行效度
    四、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是重要抓手
        (一)认知层面:自觉加强对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学习
        (二)认同层面:形成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认同
        (三)践行层面:促成教师落实意识形态责任的行为自觉
    五、抓好配套制度建设是重要保障
        (一)完善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宣传教育制度
        (二)建立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激励制度
        (三)构建全方位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监督评价制度
        (四)健全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追责问责制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概念解析
        (一)党建的涵义
        (二)高校党建的涵义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形势和任务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形势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任务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要求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基础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党建思想
        (二)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论述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理论
    注释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成就及问题
    一、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一)十八大以前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成就
        (一)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
        (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
        (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站位不高
        (二)一些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不到位
        (三)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效能发挥不充分
        (四)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利
        (五)一些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有待加强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
        (二)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三)“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
    注释
第四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
    一、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一)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严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
        (一)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宝贵经验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根基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四)挖掘大数据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注释
第五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组织建设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
        (一)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全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
        (二)提升院(系)党的组织力建设
        (三)加强师生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干部队伍
        (一)党的干部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二)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
        (三)健全高校干部建设与管理体系
    注释
第六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一、坚持高校正风肃纪建设
        (一)作风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长期任务
        (二)加强纪律建设是高校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三)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纪律建设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和监管
        (一)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建设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监管
        (三)加强高校纪(监)委组织和监督体系建设
    三、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
        (二)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三)建立健全巡视全覆盖新机制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2.1 微时代相关内容
        2.1.1 微时代的内涵
        2.1.2 微时代的特征
    2.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概述
        2.2.1 理想信念的内涵
        2.2.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征
        2.2.3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2.3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渊源
        2.3.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基础
        2.3.2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2.3.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论述
    2.4 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2.4.1 应对微时代复杂环境的需要
        2.4.2 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2.4.3 增强主流舆论影响力的需要
        2.4.4 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3 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的成就
        3.1.1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微平台融合,扩大了宣传阵地
        3.1.2 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得以提高
        3.1.3 利用微时代资源共享,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3.2 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3.2.1 “微”信息鱼目混杂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干扰
        3.2.2 “微”信息获取的“自主性”削弱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
        3.2.3 “微”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对教育手段提出新要求
        3.2.4 “微”信息传播的隐蔽性增加对理想信念教育环境监管难度
    3.3 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3.3.1 大学生自身认知能力以及信息辨别能力欠缺
        3.3.2 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发展水平与微时代发展步伐不同步
        3.3.3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与微时代特征不相适应
        3.3.4 微时代各种社会思潮涌进与教育环境监管力度欠缺
4 微时代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4.1 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1.1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4.1.2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
        4.1.3 积极拓展媒介实践训练,提高大学生媒介使用能力
        4.1.4 调动大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自觉性
        4.1.5 培养大学生群体网络意见领袖,发挥大学生网络主体作用
    4.2 强化思政课教师媒介意识,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4.2.1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意识,加强其自身理想信念建设
        4.2.2 拓宽微时代思政课教师视野,增强思政课教师业务素养和水平
        4.2.3 转变传统思维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师媒介运用能力
    4.3 充分利用微平台,扩展理想信念教育新阵地
        4.3.1 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4.3.2 充分利用微信渠道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4.3.3 充分利用易班门户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4.4 营造微时代健康的网络环境
        4.4.1 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4.2 健全监管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力度
        4.4.3 强化网络运营商的行业自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问卷调查
作者简历
致谢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红色文化的相关阐释
    第一节 红色文化概述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
        三、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
        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红色文化的特征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第二章 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第一节 红色文化的政治导向功能
        一、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感
        二、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树立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
    第二节 红色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
        一、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第三章 当前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当前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红色文化认同危机
        二、部分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氛围淡薄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不足
    第二节 影响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复杂的网络环境影响
        三、部分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意识不强
        四、个别教育者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缺乏创新
第四章 加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建设
        一、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二、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三、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教育相关机制
    第二节 拓展红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推动红色文化内容创新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
        三、加强红色文化理论学习与研究
    第三节 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
        一、运用互联网推进红色文化教育
        二、加强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
        三、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区的教育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事关”的战略定位
        (二)“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科学论断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现实思考
    二、研究综述
        (一)研究成果梳理
        (二)研究内容综述
        (三)研究现状总结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概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
    二、内涵式发展
        (一)内涵式发展的语义分析
        (二)内涵式发展的概念探源
        (三)内涵式发展的理路拓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
        (一)概念反思
        (二)理论内涵
        (三)基本特点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关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局的稳固
        (二)关切“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解决
        (三)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建设的方向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沿革
    一、“52体系”阶段
        (一)“52体系”的课程雏形
        (二)“52体系”的课程发展
    二、“61体系”阶段
        (一)“61体系”的课程建设
        (二)“61体系”的曲折发展
    三、“85方案”阶段
        (一)“85方案”前的课程恢复
        (二)“85方案”的课程部署
        (三)“85方案”的课程发展
    四、“98方案”阶段
        (一)“98方案”的课程部署
        (二)“98方案”的课程发展
    五、“05方案”阶段
        (一)党的十八大以前的课程建设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课程新发展
    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是课程建设的历史前提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四)保持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品质
        (五)以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问题研判
    一、历史维度的发展诉求问题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提高教学实效
        (三)激发内生动力
        (四)促进改革创新
        (五)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二、现实维度几个基本关系的处理问题
        (一)思政课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
        (二)“高效教”与“有效学”的关系
        (三)内生动力和外力扶植的关系
        (四)内容守正与方法创新的关系
        (五)思政课教师特殊性和高校教师一般性的关系
    三、主观维度的思想误区问题
        (一)对“关键课程”地位的认识不足
        (二)对课程发展建设的不自信态度
        (三)对课程内涵式发展的模糊认识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思想保证
        (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为学理依据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有利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支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底气支撑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文化源泉
        (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
        (二)浸润革命文化的精神养料
        (三)获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资源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学情
        (一)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
        (二)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发展需求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依循“三大规律”
        (三)遵循“八个相统一”
    二、优化课程内部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以锻造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为重点
        (二)紧抓课堂教学建设的基础环节
        (三)彰显“内容为王”的发展旨要
        (四)激发科学研究的有效动力
        (五)注入现代信息技术新活力
        (六)补齐科学评价的发展短板
    三、获取外部环境的支持与保障
        (一)依靠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
        (二)依托社会环境的有利氛围
        (三)挖掘高校平台的育人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当前国外思政课课程的体制及研究介绍
        (二)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基本结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二)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阶段与经验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阶段
        一、起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到60 年代中期
        二、改革探索:改革开放之后到80 年代末
        三、稳步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到新世纪初期(2004 年)
        四、深化发展:2004 年到党的十八大(2012 年)
        五、新时代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地位
        二、认清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将新思想新理论贯彻到课程体系中去
        四、妥善处理好教材、教师和教学的关系
        五、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
第二章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第一节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趋势
        一、新时代的依据、内涵和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历史方位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意识形态要求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要求
        一、建全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二、打造高水平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四、继续加强党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第三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现状——基于江苏省九所高校的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及样本
        二、思政课现状及观点
        三、研究提炼
    第二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发展成就
        一、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更加彰显
        二、课程教学协同机制更加健全
        三、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普遍提高
    第三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更新
        二、教学机制体制建设亟待加强
        三、学生学习动机仍需加强
第四章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
    第一节 强化课程改革创新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性
        二、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开拓多元化教学手段
        四、完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
    第二节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注重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提升
        二、注重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关怀机制
        三、注重教师队伍考核
    第三节 强化教学科研协调保障机制
        一、加强教学科研机制设计
        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三、提高学生研究水平,实现以研促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江苏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问卷调查表

(10)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部分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观点总结与研究述评
第一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概念内涵
    第一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和概念
        一、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概念
        二、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和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
    第二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特点和功能
        一、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特点
        二、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功能
第二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具体体现
    第一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二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一、信念导向,培养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
        二、精神激励,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创新途径,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
第三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现状
        一、理论学习凝聚共识
        二、传播理念树立理想
        三、实践感悟深化认识
        四、自我实现提升素质
    第二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面临的困境
        一、发展目标不明确,教师指导不到位
        二、理论学习不充分,活动形式不丰富
        三、品牌效应不明显,辐射范围不够广
    第三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团定位认识不足,支持度不够
        二、社会环境影响较大,专业性不足
        三、其他活动冲击较大,抵抗力不足
        四、社团缺少内部建设,感召力不强
第四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路径
    第一节 优化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举旗定向的党的领导原则
        二、尊重学生需要的以人为本原则
        三、丰富活动形式的改革创新原则
    第二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发展顶层设计,加强导师理论指导
        二、强化社团组织建设,提升理论学习实效
        三、建强学生干部队伍,提高社员整体素质
        四、创新学习活动形式,打造社团活动品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调研问卷
    附录二 :理论学习型社团对大学生政治素养影响的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研究[D]. 肖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D]. 窦星辰. 河北大学, 2021(09)
  • [3]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D]. 兰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 丛喜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刘雯.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7]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杨优.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D]. 王爱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D]. 马曦. 南京大学, 2020(12)
  • [10]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部分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例[D]. 杨忞.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面临的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