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稻瘟病发生情况调查

2001年稻瘟病发生情况调查

一、关于2001年稻瘟病发生情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赵龙冬[1](2021)在《保墒旱直播播种方式对稻瘟病的影响及宁夏稻瘟病预测研究》文中指出

刘连盟[2](2020)在《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以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为代表的各种病害每年都会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化学防治是目前生产上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水稻病害防控措施,但也存在环境污染、抗药性和残留等问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化学防治的重新认识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生物杀菌剂因其环境友好、安全和开发成本低的优点在水稻病害防控上表现出光明的前景。本研究评估了两株不同类型的生防潜力菌芽孢杆菌H158和链霉菌HSA312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生防效能,并解析了其生防机制。在生防菌和化学杀菌剂互补性的基础上,以生防菌和化学杀菌剂混用(菌-剂混用)增效为指导思想,筛选得到两个生防菌株与化学杀菌剂的三种增效组合,并对相关的增效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 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脂肪酸组成、16S r DNA及gyr B序列等信息将H158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158对多种病原菌尤其是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表现出强烈的拮抗效果,可达83.3%和75.6%,能在MSGG、PDA(B)和PSA(B)等多种培养基上形成稳定成熟的生物膜,并表现出一定的溶菌能力。H158可以调节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通过诱导系统抗性(ISR)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H158的对峙培养可引起稻瘟病菌大量基因差异表达,尤其表现在脂类代谢等通路上。H158在田间对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等水稻主要病害都表现出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在38.4-50.1%之间。H158与化学杀菌剂混用性能良好,增效作用最明显的是其与嘧菌酯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和与戊唑醇混用对稻曲病防治,增效系数分别为1.9和0.36。H158发酵液处理水稻植株对稻米品质和加工性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垩白度、蛋白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上还有所提升。2. 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条件下,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等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Qo I)与H158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增效作用,以嘧菌酯+H158组合防效最好,最高达88.8%;肟菌酯+H158组合增效作用最强,增效系数最高达3.7。三种Qo I类杀菌剂对H158毒性很低,在低于200 mg L-1的浓度下还能促进其生长,其中嘧菌酯对H158的亲和作用最强。Qo 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未见明显的抑制作用,肟菌酯表现出一定的促定殖作用。在培养前期(0-48h),肟菌酯可促进H158生物膜结构的生长和成熟;肟菌酯对H158引起的水稻ISR的影响不明显,其增效机制主要表现为促进H158生长、定殖和提高抗逆性。3. 戊唑醇+H158混用组合仅在戊唑醇64.5 g a.i.ha-1的低用量下才表现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2.5,而在更高用量水平下表现出拮抗作用。戊唑醇对H158具有一定的毒性,50 mg L-1的浓度即可抑制其生长,且能明显抑制H158生物膜的形成,在超过25 mg L-1的浓度下无法形成生物膜结构。该混用组合对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具有明显的诱导和调控作用,增强水稻ISR是两者混用的主要增效机制。4. 利用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脂肪酸组成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将一株分离自西藏那曲地区的放线菌(HSA312),鉴定为阿洛杰链霉菌(Streptomyces araujoniae)。该菌株仅对稻曲病菌和稻瘟病菌表现出强烈的拮抗作用,抑制率在56.7-51.1%,对其他病原菌抑制效果不佳,抑制率在22%以下。HSA312具有一定的溶菌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紫外辐射抗性和植株定殖能力,可以调节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通过ISR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转录组分析表明,HSA312可引起病原菌大量基因下调表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HSA312对稻瘟病防效较高,最高达52.2%,但对其他病害防效不明显。其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强烈,其中附着胞最为敏感,浓度为107 cfu m L-1时已能完全抑制附着胞的形成。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情况下,HSA312对稻瘟病尤其是叶瘟表现出优异的防效,防效最高达83.9%。HSA312与多种化学药剂的混用性能不佳,但与三环唑混用对叶瘟防治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品质和加工性能的研究表明,HSA312发酵液处理后对稻米品质和稻谷加工性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垩白度、粘性和精米率等一些性状上还有所提升。5. HSA312+三环唑组合对叶瘟的防治表现出一定增效作用,但不够稳定,而在穗颈瘟的防治上增效作用稳定,两年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0和1.2。三环唑对HSA312孢子萌发和菌体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6天后仅超过160 mg L-1的浓度才能对菌落大小造成影响。三环唑对HSA312对稻瘟病菌的抑菌能力没有明显影响,对峙下HSA312对稻瘟病菌菌丝转录组影响也比较有限。HSA312+三环唑组合对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具有明显的诱导和调控作用,预示水稻ISR是该组合的主要增效机制。本研究的完成不仅为基于H158和HSA312及其与化学杀菌剂增效组合的相关药剂研发奠定基础,也为生物杀菌剂和化学杀菌剂增效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高云萍[3](2020)在《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文中研究说明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稻作病害,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及品质。素有“北国粮仓”的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占东北地区的70%以上,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稻瘟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对于该病害的各项研究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利用抗病品种和化学农药是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措施。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黑龙江省五大稻区采取并分离得到95个稻瘟病菌菌株,对16种杀菌剂及混配药剂进行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开展了咪鲜胺抗药性监测、抗稻瘟病品种筛选以及药剂田间防效的研究,为黑龙江省稻瘟病的综合控制提供理论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组织分离法,共分离获得95个稻瘟病菌株。(2)选取40个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以QA-1为供试菌株,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其进行抗瘟性评价。结果表明:龙庆稻21号的平均病级最低,为1.40,龙粳46的平均病级最高,为6.33。抗瘟性评价为抗病(R)的品种占供试材料的20.51%;抗瘟性评价为中抗(MR)的品种占供试材料的61.54%;抗瘟性评价为感病(S)的品种占供试材料的17.95%,此结果说明黑龙江省种质资源中存在优质的抗源材料。(3)选取16种杀菌剂,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稻瘟菌具有最高的抑菌活性,EC50值为5.0223μg/m L;其次是25%嘧菌酯悬浮剂、20%稻瘟酰胺悬浮剂以及12.5%氟环唑悬浮剂,EC50值分别为6.6617μg/m L、7.8561μg/m L、9.1143μg/m L。(4)将嘧菌酯和三环唑进行不同比例的混配,通过毒力测定筛选出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混配剂对稻瘟病菌株的抑菌活性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比例为1:1时对稻瘟病菌具有最高的抑菌作用EC50值为8.7960μg/m L,共毒系数为138.47;次之是比例为1:3和1:5时的EC50值分别为10.0547μg/m L以及10.3438μg/m L,共毒系数分别为206.77以及233.77;混配比例为1:7和1:9时,虽增效但抑菌效果不理想。(5)建立了黑龙江省95株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基线。试验结果表明:敏感性最小值为247.2558μg/m L,最大值为1416.6780μg/m L,敏感性差异为5.73倍。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接近于正态分布,因此本文将所有菌株EC50的平均值613.4561μg/m L定为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基线。分离的抗性菌株抗性水平均在1~3倍,说明供试菌株对于咪鲜胺的抗性为低抗水平。(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的处理对稻瘟病叶瘟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大于90%,25%嘧菌酯悬浮剂、20%稻瘟酰胺悬浮剂以及混配药剂的防治效果次之,但均为80%以上,而对照药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小于70%,相对较低,防治效果不理想。

赖琪[4](2019)在《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病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的主要粮食作物。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严重地威胁着水稻的生产。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寄主的遗传抗性。稻瘟病菌的高度变异性使得许多抗病品种的抗病有效期缩短,一般只有3~5年,在单一水稻品种中聚合多个抗病基因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粳稻的主要产区。随着人口的增长,稻谷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如何发挥黑龙江省寒地水稻的生产潜力变得愈发重要。黑龙江省的水稻产量常年都会受到稻瘟病的影响而减产,培育具有持久抗性的水稻新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明确水稻品种所携带的抗病基因,对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结构及布局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为未来抗病品种的应用及抗病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对黑龙江省未来的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抗病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利用根据以往发表的稻瘟病相关参考文献和NCBI发布的稻瘟病抗病基因序列,通过抗病及感病品种的序列比对以设计特异性分子标记,利用15个抗病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分别对参考品种和35个黑龙江省水稻品种进行了扩增鉴定。2.35个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抗病基因型及表型基因型鉴定分析显示,35个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含有的抗病基因为Pia、Pita、Pib、Pik、Pii和Piz-t,其中21个品种含有Pia基因,16个品种含有Pita基因,8个品种含有Pib基因,8个品种含有Pik基因,3个品种含有Pii基因,2个品种含有Piz-t基因。未检测到的基因为Pit、Pik-m、Pik-p、Pik-h、Pi1、Pi2、Pi9、Pid-2和Pid-3。利用本实验室常用的稻瘟病菌株CHL42,CHL125,CHL272,CHL346,CHL357,CHL655,CHL724,CHL988,CHL993和CHL995进行表型接种鉴定,这10个菌株对于鉴定的15个抗病基因有已知明确的抗病表型反应。在35个黑龙江水稻品种,通过抗病基因特异分子标记鉴定的基因型与接种表型的结果基本符合。

汪晶[5](2018)在《广东省稻区产地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稻米品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水稻产地环境成为影响水稻安全质量的关键。水稻是广东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但广东也是典型的缺粮大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问题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论文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野外调研、采样分析等方法,基于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21.0和ArcGIS 10.2系列软件平台,借助GIS和地统计学分析法,分别从地形环境、气候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人为环境七个方面,对广东省稻区的产地环境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及综合评价,旨在为全面了解广东省稻区产地环境状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广东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和台地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1.7%、28.5%、23.7%和16.1%。全省地形对水稻种植的影响较小,大部分地区均适宜水稻种植。全省地形环境中的高程和坡度因子与水田的综合评价等级较高,其中一等水田面积为182.18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71.2%;二等水田面积23.48万hm2,占9.2%;三等水田面积31.58万hm2,占12.3%;四等水田面积14.37万hm2,占5.6%;五等水田面积3.67万hm2,占1.4%;六等水田面积0.60万hm2,占0.3%。(2)广东省属东亚季风区,自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且雨热同季。除粤北山区不适宜双季稻种植外,其余约95%的地区满足双季稻生产的气候条件。(3)近年来,广东省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其中降水的pH年均值呈现逐年上升、酸雨频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影响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幅度不大,且平均浓度呈现逐年递减趋势,达标率达90%。全省70%以上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优和合格水平,大气环境因子与水田的综合评价等级较高,其中一等水田面积为118.76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46.4%;二等水田面积为71.73万hm2,占28%;三等水田面积为65.39万hm2,占25.6%。(4)广东省水稻种植主要以地表水灌溉为主(95%),灌溉水源充足,能满足水稻灌溉需求。但全省污染废水排放较为严重,废水排放总量19902016年间增加了68.68亿t。全省地表江河水质较为稳定,近年来断面为ⅠⅡ类水质基本维持在50%左右,污染物指标主要为氨氮、总磷和部分耗氧有机物。(5)广东省土壤pH均值约为5.48,主要为酸性和弱酸性土壤。50%以上地区的土壤养分质量达到中等水平,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养分条件。但全省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尤以珠三角地区最为明显。土壤环境因子和水田的综合评价的等级一般。其中一等水田面积为12.97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5.0%;二等水田面积为32.06万hm2,占12.5%;三等水田面积为87.24万hm2,占34.1%;四等水田面积为80.35万hm2,占31.4%;五等水田面积为43.25万hm2,占17.0%。(6)广东省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水稻病虫害呈现出波动性增加趋势,发生程度属于中等或中等偏重。19922016年间,水稻病虫害发生总面积为15868.97万hm2·次,历年水稻虫害发生面积明显重于病害,且有虫害发生面积所占比率逐年增加、病害发生面积所占比率逐年减少的趋势等。水稻病虫害单位发生面积造成的实际损失从大到小依次为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草鼠螺害发生程度属中等偏重,草鼠螺害实际损失所占比率分别达到31.28%、61.41%和7.71%。(7)广东省水稻生产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显着。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从1990年的286.36 kg/hm2增加到2016年的540.32 kg/hm2,均高于国家设置的警戒线225kg/hm2;研究期间,农药施用总量增加了30.08%,单位面积用量增加了40.42%;19952016年间,农膜和地膜使用总量分别增加了1.79万t和1.47万t,单位面积用量分别增加了4.16 kg/hm2和3.25 kg/hm2,且呈逐年增长趋势;20102016年间,水稻秸秆露天焚烧各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较小,其中CO2的排放量最多,SO2排放量最少。(8)综合地形-大气-土壤和水田的综合分析可知,广东省产地环境因子和水田的综合评价等级很高,其中等级为优的水田面积为47.51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18.8%;等级为良的水田面积为98.21万hm2,占38.9%;等级为合格的水田面积为86.55万hm2,占34.3%;等级为较差的水田面积为20.37万hm2,占8%。

吕莲,李奇穗[6](2018)在《仁寿县稻瘟病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比分析四川省仁寿县2001—2015年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与对应年份的气候条件,探寻影响稻瘟病的关键气候因子,为稻瘟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降水量是影响稻瘟病发病的主要气象因子,苗期、抽穗期降水量越大,稻瘟病发生越严重;水稻孕穗至抽穗时期最易感病;稻瘟病与日照时数、雨日数等气象因子无明显相关性。提出建议措施:选用抗病水稻品种,重视药剂浸种,控制初期苗瘟和叶瘟发生;搞好其他田间管理。

李彤[7](2018)在《中国水稻稻瘟病流行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水稻稻瘟病是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每年发生程度均有不同,重病地区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会达到40%-50%,局部田块会颗粒不收。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产活动中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每年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不仅会降低水稻的产量,还能够对水稻的质量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稻谷的品质、外观和保质期在一定程度上变差、变坏或变短等。如何科学的、有效的进行水稻病害的综合防治,控制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提高水稻生产的质量与产量,成为植物保护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水稻稻瘟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水稻稻瘟病流行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中国28个省2001-2015年的年度水稻稻瘟病发生强度面板数据,分析我国水稻稻瘟病流行的空间相关性,并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探究造成水稻稻瘟病流行的时空变化的原因。本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水稻稻瘟病流行的时空信息,为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预测和控制水稻稻瘟病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Moran’I检验确定水稻稻瘟病流行具有空间相关性,通过构建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水稻稻瘟病流行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众多稻瘟病流行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中,病原菌数量、化学防治强度、水稻生产集中度影响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量回归系数分别为6.9671、-10.3372和-2.3217,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并针对此结论提出以下相关的对策建议: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过程中,应该深入探究其发病的症状及原因,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实现水稻质量与产量上的提高。

王洁,曾波,雷财林,赵志超,王久林,程治军[8](2018)在《北方国家水稻区域试验近15年参试品种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2001-2015年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数据分析,发现北方稻区参试品种数量稳中有增,区域试验规模不断扩大;水稻品种产量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单产从2001年的9.08t/hm2增加到2015年的10.11t/hm2,增加了11.3%。通过分析产量构成因素发现,北方稻区必需有一定数量的有效穗数做基础,同时协调好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北方水稻区域试验品种优质率平均在60%以上,品质总体较好;早熟中早粳和中熟中早粳品质优于黄淮粳稻组和晚熟中早粳。从主要米质指标上看,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相对较好,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相对较差,是影响北方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北方稻区平均每年有32.7%的品种达中抗稻瘟病及以上水平,同时每年约有40%的品种因稻瘟病抗性不达标被淘汰;而且年度间稻瘟病抗性品种比例波动较大,说明北方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不强、不稳定,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彭昌家,白体坤,丁攀,冯礼斌,陈如胜,杨宇衡,郭建全,尹怀中,龙维国,文旭,肖立,崔德敏,李鸿韬,苟建华,蔡琼碧,何海燕,郑艳[9](2016)在《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区划和发生流行趋势及其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采用GPS和GIS定位、系统监测和普查等方法,首次明确了南充市稻瘟病的流行区划和精准勘界,探明了19年来稻瘟病始见期和始见地(初始侵染源)、流行高峰期和趋势等特点。明确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发生始见期与发生程度的关系,即始见期越早,重发可能性越大;稻瘟病在田间存在4个流行高峰期,其中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5月底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7 2。导致稻瘟病重发的内因是水稻品种抗稻瘟能力的降低或丧失、稻瘟病病菌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增加与更强致病力的小种出现;外因是温度适宜和阴雨寡照偏多。

彭昌家,白体坤,丁攀,冯礼斌,郭建全,杨宇衡,尹怀中,龙维国,文旭,肖立,崔德敏,苟建华,李鸿韬,何海燕,郑艳[10](2016)在《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区划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水平,切实减轻稻瘟病危害,采用GPS和GIS定位、系统监测和普查、品种抗稻瘟性鉴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发生流行区划、精准勘界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首次明确了南充市稻瘟病的流行区划和精准勘界,探明了水稻稻瘟病菌越冬后的初始侵染源(即始见期)地点、发生特点、流行趋势和特点,明确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在田间存在4个流行高峰期,其中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5月底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72;建立了孕穗末期病田率和蜡熟期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对其成因探讨发现,导致南充市近年水稻稻瘟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水稻品种抗稻瘟能力的降低或丧失、稻瘟病菌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增加与更强致病力的小种出现;温度适宜和阴雨寡照偏多是造成稻瘟病在南充市流行的外因。2001—2015年,全市水稻稻瘟病短期预报准确率达100%,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比1997年以前提高515个百分点,促进稻瘟病防效提高15%30%。

二、关于2001年稻瘟病发生情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2001年稻瘟病发生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与植物健康
    1.2 水稻病害
        1.2.1 水稻上的主要病害及其危害
        1.2.2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
        1.2.3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2.4 水稻稻曲病发生与危害
    1.3 生物杀菌剂及其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
    1.4 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
        1.4.1 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1.4.2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
    1.5 链霉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
        1.5.1 链霉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1.5.2 链霉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机制
    1.6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缺陷与应对
        1.6.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缺陷
        1.6.2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缺陷的应对
    1.7 水稻病害的化学防治
        1.7.1 水稻稻瘟病的化学防治
        1.7.2 水稻纹枯病的化学防治
        1.7.3 水稻稻曲病的化学防治
        1.7.4 水稻病害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
    1.8 论文研究目的与思路
第二章 芽孢杆菌H158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的生防作用和相关机理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菌株、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2.2 菌株H158的鉴定
        2.2.3 H158生物膜的形成
        2.2.4 H158与不同病原菌对峙培养
        2.2.5 H158产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
        2.2.6 H158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2.2.7 与H158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2.2.8 H158对水稻真菌病害防效试验
        2.2.9 H158与不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2.2.10 H158处理后稻谷加工性能和米质的检测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H158的鉴定
        2.3.2 H158对水稻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
        2.3.3 H158在不同培养基上产生的生物膜结构
        2.3.4 真菌细胞壁裂解酶活性
        2.3.5 H158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2.3.6 与H158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2.3.7 H158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2.3.8 H158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2.3.9 H158处理对稻谷加工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H158与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2 品种和杀菌剂
        3.2.3 QoI类杀菌剂与H158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试验
        3.2.4 QoI类杀菌剂对H158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3.2.5 Qo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的影响
        3.2.6 肟菌酯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2.7 与肟菌酯混用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158和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控上的增效作用
        3.3.2 QoI类杀菌剂对H158培养状况的影响
        3.3.3 Qo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的影响
        3.3.4 肟菌酯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3.5 肟菌酯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H158与戊唑醇混用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2.2 品种和杀菌剂
        4.2.3 戊唑醇与H158混用对水稻曲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4.2.4 戊唑醇对H158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4.2.5 戊唑醇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4.2.6 与戊唑醇混用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H158与戊唑醇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
        4.3.2 戊唑醇对H158培养性状的影响
        4.3.3 戊唑醇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4.3.4 戊唑醇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链霉菌HSA312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生防作用和相关机理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菌株、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5.2.2 菌株HSA312的鉴定
        5.2.3 HSA312与不同病原菌对峙培养
        5.2.4 平板计数法检测HSA312的紫外线抗性
        5.2.5 平板计数法检测HSA312在植株表面的定殖
        5.2.6 HSA312 对水稻ISR
        5.2.7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转录组的影响
        5.2.8 HSA312对水稻真菌病害防效田间试验
        5.2.9 HSA312对水稻稻瘟病的生防作用
        5.2.10 HSA312与不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
        5.2.11 HSA312处理水稻后稻谷加工性能和米质的检测
        5.2.1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HSA312的鉴定
        5.3.2 HSA312对水稻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
        5.3.3 真菌细胞壁裂解酶活性
        5.3.4 HSA312对紫外线抗性
        5.3.5 HSA312在水稻植株上留存动态分析
        5.3.6 HSA312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5.3.7 与HSA312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5.3.8 HSA312对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5.3.9 HSA312对水稻稻瘟病的生防作用
        5.3.10 HSA312和不同药剂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5.3.11 HSA312对稻谷加工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HSA312与三环唑混用在稻瘟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6.2.2 品种和杀菌剂
        6.2.3 三环唑与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6.2.4 三环唑对HSA312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6.2.5 三环唑对HSA312拮抗能力的影响
        6.2.6 与三环唑混用对HSA312 引发水稻ISR的影响
        6.2.7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转录组的影响
        6.2.8 稻瘟菌受生防菌和三环唑影响的WGCNA分析
        6.2.9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HSA312和三环唑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6.3.2 三环唑对HSA312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6.3.3 三环唑对HSA312拮抗能力的影响
        6.3.4 三环唑对HSA312 水稻ISR的影响
        6.3.5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基因转录组的影响
        6.3.6 水稻稻瘟病菌受生防菌和三环唑影响的WGCNA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芽孢杆菌H158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的生防与相关机理
        7.1.2 H158与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7.1.3 H158与戊唑醇混用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7.1.4 链霉菌HSA312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生防作用与相关机理
        7.1.5 HSA312与三环唑混用在稻瘟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致谢

(3)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稻瘟病研究概况
        1.1.2 农药使用及复配现状
        1.1.3 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
        1.1.4 咪鲜胺的应用及抗性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水稻品种
    2.2 试验方法
        2.2.1 病菌分离
        2.2.2 致病性鉴定
        2.2.3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
        2.2.4 杀菌剂对稻瘟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2.2.5 嘧菌酯与三环唑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2.2.6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监测
        2.2.7 杀菌剂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效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菌分离结果
    3.2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
    3.3 杀菌剂对稻瘟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3.4 嘧菌酯与三环唑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3.5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监测
    3.6 杀菌剂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效
4 讨论
    4.1 病菌分离
    4.2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
    4.3 杀菌剂对稻瘟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4.4 嘧菌酯与三环唑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4.5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监测
    4.6 杀菌剂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效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病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稻瘟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1.1.1 稻瘟病R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1.1.2 稻瘟病R基因的育种应用
    1.2 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
        1.2.1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稻瘟病状况
        1.2.2 黑龙江省水稻的种植结构
        1.2.3 黑龙江省稻瘟病的抗病育种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材料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接种源制备
        2.2.2 水稻育苗
        2.2.3 接种及病情调查
        2.2.4 植物DNA抽提
        2.2.5 R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
        2.2.6 稻瘟病R基因型的鉴定
        2.2.7 抗病表型的鉴定
3 结果
    3.1 黑龙江水稻品种的稻瘟病R基因型
        3.1.1 15个R基因特异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3.1.2 35个黑龙江水稻品种所携带的R基因
    3.2 35个黑龙江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病表型
4 讨论
    4.1 稻瘟病R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应用
    4.2 黑龙江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
    4.3 黑龙江稻瘟病抗病育种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广东省稻区产地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环境质量评价
        1.3.2 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
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检测方法
        2.2.2 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
        2.2.3 评价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3.1 数据来源
    3.2 地理位置
    3.3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3.3.1 生产现状
        3.3.2 水稻种植区域
        3.3.3 水稻区划分布
4 广东省稻区产地环境
    4.1 地形环境
        4.1.1 数据来源
        4.1.2 高程
        4.1.3 坡度
    4.2 气候环境
        4.2.1 数据来源
        4.2.2 年平均气温
        4.2.3 年平均有效积温
        4.2.4 年平均降水量
        4.2.5 年平均日照时数
    4.3 大气环境
        4.3.1 数据来源
        4.3.2 评价标准
        4.3.3 评价方法
        4.3.4 降水质量年际变化
        4.3.5 降水质量空间分布
        4.3.6 空气质量年际变化
        4.3.7 空气质量空间分布
        4.3.8 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水环境
        4.4.1 数据来源
        4.4.2 灌溉水源概况
        4.4.3 废水排放概况
        4.4.4 流域水系分布
        4.4.5 省控断面水质类别年际变化
        4.4.6 水质监测点分布
        4.4.7 水质监测点水质类别比率
        4.4.8 地表水质-水田评价
    4.5 土壤环境
        4.5.1 数据来源
        4.5.2 评价标准
        4.5.3 土壤样点分布
        4.5.4 土壤pH值
        4.5.5 土壤有机质
        4.5.6 土壤碱解氮
        4.5.7 土壤有效磷
        4.5.8 土壤速效钾
        4.5.9 土壤pH值和养分的统计分析
    4.6 生物环境
        4.6.1 数据来源
        4.6.2 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及实际损失
        4.6.3 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
        4.6.4 水稻病虫害空间分布
        4.6.5 草鼠螺害发生面积及实际损失
        4.6.6 草鼠螺害发生程度
        4.6.7 草鼠螺害空间分布
    4.7 人为环境
        4.7.1 数据来源
        4.7.2 化肥年际变化
        4.7.3 化肥空间分布
        4.7.4 农药年际变化
        4.7.5 农药空间分布
        4.7.6 农膜地膜年际变化
        4.7.7 农膜地膜空间分布
        4.7.8 畜禽养殖年际变化
        4.7.9 畜禽养殖空间分布
        4.7.10 水稻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变化
        4.7.11 水稻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强度
5 广东省稻区土壤环境实证研究
    5.1 采样地区
    5.2 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
        5.2.1 样品采集
        5.2.2 样品制备
        5.2.3 样品检测与分析方法
    5.3 土壤养分检测结果分析
        5.3.1 评价标准
        5.3.2 结果分析
    5.4 土壤pH值和重金属检测结果分析
        5.4.1 评价标准
        5.4.2 评价方法
        5.4.3 结果分析
6 广东省稻区产地环境综合评价
    6.1 地形环境综合评价
        6.1.1 地形指数重分类
        6.1.2 地形指数叠加分析
        6.1.3 地形-水田综合评价
    6.2 大气环境综合评价
        6.2.1 大气指数重分类
        6.2.2 大气指数叠加分析
        6.2.3 大气-水田综合评价
    6.3 土壤环境综合评价
        6.3.1 土壤指数主成分分析
        6.3.2 土壤指数重分类、叠加分析
        6.3.3 土壤-水田综合评价
    6.4 地形-大气-土壤环境综合评价
        6.4.1 地形-大气-土壤指数叠加分析
        6.4.2 产地环境-水田综合评价
7 讨论与结论
    7.1 水稻产地的地形环境
    7.2 水稻产地的气候环境
    7.3 水稻产地的大气环境
    7.4 水稻产地的水环境
    7.5 水稻产地的土壤环境
    7.6 水稻产地的生物环境
    7.7 水稻产地的人为环境
    7.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仁寿县稻瘟病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气象资料
    1.2 稻瘟病资料
        1.2.1 资料来源
        1.2.2 稻瘟病主要类型、症状及传播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际气象因子与稻瘟病发生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2.1.1 年降水量
        2.1.2 年日照时数
        2.1.3 年平均气温
    2.2 关键期气候条件分析
        2.2.1 6月上旬—7月上旬气温、空气相对湿度
        2.2.2 6月上旬—7月上旬雨量、日照时数
        2.2.3 6月上旬—7月上旬雨日数
        2.2.4 2013—2015年出现矛盾点
3 结论及防治措施建议
    3.1 结论
    3.2 防治措施

(7)中国水稻稻瘟病流行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 相关文献述评
    2.1 关于农作物及其病虫害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方法的研究
    2.2 关于水稻稻瘟病流行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关于空间因素对流行病传播影响的研究
    2.4 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借鉴
3 相关理论基础
    3.1 植保经济学
        3.1.1 植保经济学的概念
        3.1.2 植保经济学的性质特点
        3.1.3 植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目的
    3.2 植物病害流行学
        3.2.1 植病流行学的概念
        3.2.2 植物病害的发生机制与植物病害的流行机制
        3.2.3 植物病害流行因素分析
        3.2.4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3.2.5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3.3 地理学第一定律
4 水稻稻瘟病的侵染循环与流行影响因素
    4.1 水稻稻瘟病病原物
    4.2 水稻稻瘟病的侵染循环
    4.3 水稻稻瘟病的流行及其影响因素
        4.3.1 品种抗性因素
        4.3.2 气象条件因素
        4.3.3 栽培管理因素
        4.3.4 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5 中国水稻稻瘟病流行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中国水稻稻瘟病发生面积及发生强度的变化趋势
    5.3 中国水稻稻瘟病发生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6 中国水稻稻瘟病流行的时空变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变量的选择及数据说明
        6.1.1 变量的选择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过程
        6.2.1 空间效应检验
        6.2.2 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
        6.2.3 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
        6.2.4 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
    6.3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6.3.1 水稻稻瘟病流行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6.3.2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6.4 水稻稻瘟病流行的空间杜宾模型的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做好水稻品种的选择工作
        7.2.2 消除病菌的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
        7.2.3 及早进行防治,确保农药选用的合理性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中国地面气候气象站点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8)北方国家水稻区域试验近15年参试品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概况
    2.2 产量
    2.3 品质
    2.4 稻瘟病抗性
3 讨论

(9)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区划和发生流行趋势及其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情调查方法
    1.2 发病区划分方法
    1.3 品种抗性监测和小种毒力鉴定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流行区划和精准勘界
    2.2 发生流行规律
        2.2.1 发生始见期及其与发生程度的关系
        2.2.2 始见期地点及分布规律
        2.2.3 流行高峰期及其与发生程度的关系
3 南充市水稻稻瘟病流行原因分析
    3.1 水稻主栽品种抗瘟性降低或丧失
    3.2 稻瘟病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
    3.3 气象因素与病情的关系
    3.4 重发、常发、早发和雾露多的丘陵山区为重要流行区域
    3.5 4种特殊情况
4结论与讨论

(10)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区划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情调查方法
    1.2 发病区划分方法
    1.3 品种抗性监测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发生流行区划和精准勘界
    2.2 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发生流行规律
        2.2.1水稻稻瘟病发生始见期和发生特点
        2.2.2始见期地点及分布规律(年份分布)
        2.2.3流行趋势
        2.2.4流行特点
3南充市水稻稻瘟病流行原因分析
    3.1水稻主栽品种抗瘟性降低或丧失
    3.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
    3.3气象因素与病情的关系
    3.4 重发、常发、早发和雾露多的丘陵山区严重发生是水稻稻瘟病流行的重要环节
4 讨论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四、关于2001年稻瘟病发生情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保墒旱直播播种方式对稻瘟病的影响及宁夏稻瘟病预测研究[D]. 赵龙冬. 宁夏大学, 2021
  • [2]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D]. 刘连盟.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D]. 高云萍.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病基因分析[D]. 赖琪.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5]广东省稻区产地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综合评价[D]. 汪晶.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仁寿县稻瘟病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J]. 吕莲,李奇穗. 南方农业, 2018(13)
  • [7]中国水稻稻瘟病流行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李彤.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8]北方国家水稻区域试验近15年参试品种分析[J]. 王洁,曾波,雷财林,赵志超,王久林,程治军. 作物杂志, 2018(01)
  • [9]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区划和发生流行趋势及其成因探讨[J]. 彭昌家,白体坤,丁攀,冯礼斌,陈如胜,杨宇衡,郭建全,尹怀中,龙维国,文旭,肖立,崔德敏,李鸿韬,苟建华,蔡琼碧,何海燕,郑艳. 中国植保导刊, 2016(03)
  • [10]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区划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J]. 彭昌家,白体坤,丁攀,冯礼斌,郭建全,杨宇衡,尹怀中,龙维国,文旭,肖立,崔德敏,苟建华,李鸿韬,何海燕,郑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6)

标签:;  ;  ;  ;  ;  

2001年稻瘟病发生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