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场馆分四期建设

奥运场馆分四期建设

一、奥运场馆分四个阶段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孙晶岩[1](2022)在《冬奥来了,中国蓄势待发——北京冬奥会参与者掠影》文中提出举世瞩目的这场冰雪盛会,将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而其背后,是一个个参与者的奉献与付出,凝结着他们的智慧与创造,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寄托。他们当中,有冬奥场馆及配套工程的建设者、冬奥项目教练及运动员、体育科研工作人员等。在现场深度采访的作家孙晶岩带我们走近冬奥,聆听冰与雪的梦想,感受"奥运精神"……

胡博然,孙湛宁[2](2021)在《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奥运场馆与城市体育文化共生内在逻辑与发展策略》文中认为运用逻辑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以北京冬奥会为研究对象,剖析奥运场馆与城市体育文化共生的内在逻辑,提出发展策略。奥运场馆与城市体育文化能够相互促进:奥运场馆促进体育特色观光文化的形成、促进城市体育文化交流的实现,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提升奥运场馆的价值定位;目前两者共生的不足:冬夏季体育文化协调机制欠缺、民众冰雪体育文化认知不足、疫情使两者发展产生割裂。发展策略:以服务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为发展理念,以奥运场馆为依托构建"体育+旅游+文化"发展模式,以优质竞技体育文化资源引领各产业共享奥运红利,以制度创新和机制畅通带动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

张栋浩[3](2021)在《2022年冬奥会助推张家口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北京和张家口共同主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张家口市而言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奥运经济,实现张家口经济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跨越腾飞,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该文立足当前张家口市发展情况,分析国内外奥运赛事对举办地乃至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预测冬奥会的承办对张家口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并剖析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尹新[4](2019)在《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为例,围绕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城市协调发展和功能发展问题展开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贯穿了全运会比赛场馆项目建设和后续使用中的运营及节能特征研究,最后提出了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论文由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回顾了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意义。从时间维度阐述了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现阶段比赛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实证研究从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将具体研究对象锁定于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宏观层面对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布局和总体空间布局分类特征及演进历程。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及建设对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观层面探求驱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探索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设计方法与利用模式。建筑单体层面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及后续使用情况作为案例研究,对其从功能发展、运营、节能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功能发展是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场馆管理者的访谈,呈现了场馆综合功能实现的基本状况,对其在功能复合化、赛事功能的转换、观演功能的强化、全民健身功能的强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体育场馆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以及赛后指引三个方面提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反思场馆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在设计阶段阐述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功能发展、节能和运营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赛后指引主要从实施角度提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模型体系,以期对体育场馆决策、建设、设计及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周泽鹏[5](2019)在《大型体育场馆配电系统高可靠性技术和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大型体育场馆需求越来越多,其配电系统可靠性对于场馆运行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配电系统还存在不少问题,其可靠性还有待提高。为提高大型体育场馆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频率和停电范围、并降低停电成本,本文通过深入调研和研究,运用考察调研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五种方法,采用条件概率模型和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型作为理论基础,从配电系统优化设计与选型、完全选择性保护定值整定和基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全寿命周期管理这三个方面主要解决了目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配电系统存在的片面追求高可靠性、不能达到高可靠性、越级跳闸和管理粗放等四个主要问题。同时,结合珠海体育中心配电系统运用管理经验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配电系统应同时采用高可靠性技术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加强对大型体育场馆配电系统的规划、可研、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调试、运维和重大活动保电的全过程统筹管理,确保大型体育场馆配电系统高可靠性,使之达到整体最优、价值最大的效果和不能出现万一失电的最高标准。本文不仅可以指导现有体育场馆配电系统的运行、维修和改造,而且可以指导拟建体育场馆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并提高配电系统可用率,它还可以为大量人员集中的重要交通、通信枢纽和经常用于重要国际活动公共场所的配电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侯叶[6](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曾建明[7](2013)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是保证与促进城市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城市功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成功举办,2013年天津东亚运动会、2013年辽宁全运会、2014年南京奥青赛等一系列大型赛事的即将开幕,这使得近年来我国场馆的需求总量不断攀升。但与此同时,由于场馆存在诸多布局失当的问题,不仅导致场馆建后长期闲置、运营效率低下,而且使其无法有效发挥拓展城市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本文就场馆空间布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今后我国场馆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研究目标与内容,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城市场馆空间布局及其优化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导论:该章节主要分析了体育场馆布局的研究背景,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场馆布局的研究现状,拟定了本文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阐述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价值,并针对场馆布局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2.理论支撑:城市大型赛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该章节通过分析与总结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及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的内容与特点,并结合城市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与属性特征,认为上述基础理论对合理布局场馆具有重要的启示。3.历史回眸: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布局的历史演变。本章通过梳理与归纳我国近代有关场馆布局的相关文献资料,就各历史时期体育场馆布局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认为:从解放前场馆的布局来看,由于侨民涌入、新式体育传播及场地发展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场馆总体分布在东部沿海与中部分城市。在城市区域内场馆主要分布在租界、社会团体会址、部分学校及古代练兵场等区域,并随着上述区域而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而城市近、远郊区域则分布较少;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场馆建设经费投入和十年“文革大革命”的影响,场馆主要分布在城中心区域,而城市副中心和郊区地带分布相对偏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省市场馆仍旧主要分布于城中心区域,但是,由于城市总体规划、场馆供给主体多元化、供需平衡规律、场馆大型化的影响,北京、广州和上海等城市的场馆初步形成了“集中+分散”式的布局形态,部分场馆呈现出向郊区化布局的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由于现代“城市病”、大型赛事组织复杂化、城市区域发展需要、场馆“瘦身计划”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场馆进一步向郊区(县)布局,且同一城市呈现出“组团式”的布局形态。4.现状审视: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布局的现状。该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体育场馆的总体布局特征,而后剖析了场馆布局存在问题,最后分析了导致场馆布局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城市体育场馆总体上呈现出以经济条件、城市形态、道路、学校、人口分布、城市特定区域环境等为指向的布局特征。体育场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布局失当问题:总体布局缺乏均衡性、布局结构不合理、部分场馆布局过于中心化、与城市空间契合不足、布局过于郊区化、与区域条件不相适应等。针对场馆布局存在的失当问题,分析认为:场馆布局意识不足、市场经济规律遵循不够、前期调查与论证缺乏、布局决策机制缺位、与城市区域建设的时序颠倒、场馆用地标准落实不到位、布局指导内容可操行不强等方面。5.奥运借鉴: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分析。本章以奥运会百年发展历史为脉络,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奥运场馆的布局演化过程、区位布局特征及布局目标,并比较分析了北京与伦敦奥运会的场馆布局情况。分析得出:历史上,奥运场馆主要采用“集中型”、“整体分散型”、“集中+分散型”三种布局形态,其中,前两种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缺陷,而后一种场馆布局模式则兼顾了前两者的优点。从城市区位角度出发,可将奥运场馆划分为“中心型”、“外围型”、“内聚+外围型”三种布局类型,其分别适用于不同赛事的举办需要。通过分析可从奥运会场馆布局中得出以下四条基本经验,以保证场馆的合理布局:控制各场馆之间的形成时间、根据赛事项目特点布局场馆、注重奥林匹克中心的布局、结合已有场馆的布局等。结合场馆的内在功能,各主办城市主要以满足赛时需要、突出城市文化特征、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改造城市废旧地块、营造商业休闲中心作为场馆布局的价值取向。通过比较分析可知,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均采用了“集中+分散”的场馆布局形态,但由于布局目标取向上的不同,导致两者场馆在具体的布局方位与形态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6.国外启示:国外优化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布局的措施及启示。该章节主要探讨了国外政府机构采取针对体育场馆布局采取的干预措施,以期为优化我国体育场馆布局提供经验启示。研究认为:新时期我国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场馆布局: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对体育场馆分布的调控作用,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内容与要求,科学优化体育场馆的选址决策过程,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体育场馆合理布局,体育场馆布局工作引入代建制度,科学分析与确定场馆的因素,坚持与完善体育场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7.个案研究: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研究。本章选取具备诸多城市发展优势与典型城市地理形态的武汉市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首先阐释武汉市体育场馆布局的演进特征与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其场馆布局的未来发展趋势与规划构想。研究表明:解放前,武汉市场馆在城市中心区域呈现零星“点”状分布,而解放后场馆历经了由“带状”到“点—轴状”再到“多极”状的布局形态,总体上与城市空间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目前,武汉市场馆整体上呈现出“一中心”、“三轴”、“多极”布局形态,同时,其布局遵循了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区域产业、人口结构、交通路网、各级学校等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空间布局,符合大型赛事、场馆自身及城市的发展规律。然而,武汉市场馆依然存在布局数量不足、布局不均衡、布局结构欠合理、场馆区域尚未形成复合化布局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分析与预测武汉市场馆布局的发展趋势,采取科学、具体的优化措施,以实现其场馆的合理布局。

耿宝权[8](2014)在《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型体育场馆的需求日渐增多。通过对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内的投融资、施工和运营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渠道单一、工程设计与施工分离、运营入不敷出。因此,为了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整体优化以及大型体育场馆多方共赢,基于全寿命期管理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大型体育场馆的融资、建设实施和运营管理,对于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全寿命期集成化管理的指导思想,针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特点,构建了大型体育场馆的全寿命期管理模式(LBP,Life-Cycle Business Partnership)框架。以该框架为基础,首先提出了经营伙伴参与的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LBPF, Life-Cycle Business Partnership Financing),指出该模式运作流程的关键是在投资决策阶段引入经营伙伴,成立大型体育场馆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公司(VFCOC, Venues Financing-Construction-Operation Company),并在经济分析和补偿退出机制的基础上探索了该融资模式的风险和收益分配。其次,以工程总承包模式为基础,应用动态联盟理论提出了设计导向的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模式(DCM, Design-Oriente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探讨了该建设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与实施流程,分析了建设实施过程中有关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并论述了该建设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最后,针对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构建了作为单一运营管理主体VFCOC的价值链框架,剖析了VFCOC运营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作体系,应用平衡计分卡(BSC, Balanced Score Card)方法建立了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在大型体育场馆策划决策阶段引入经营伙伴(LBPF)的融资模式,并设计了各投资方的收益分担机制。LBPF融资模式的核心是在大型体育场馆的策划决策阶段由政府选择合适的经营伙伴,并与选定的经营伙伴共同出资组建VFCOC,然后由VFCOC通过债权融资方式面向社会融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该融资模式下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构建风险分配的框架,同时通过政府部门与经营伙伴的博弈,给出促使双方收益均衡的合作建议。(2)提出了工程总承包方内部以设计为主导的DCM建设管理模式,并构建了有关主体的博弈模型。DCM建设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在工程总承包方内部以设计为主导,分别由不同的团队实施材料设备采购、主体工程施工及场馆改建;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各参与方之间实现动态联盟。通过分析DCM建设管理模式中有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了两类博弈模型,并结合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特点设计了激励约束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3)应用价值链理论,构建了大型体育场馆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公司(VFCOC)的价值链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大型体育场馆发展政策、体育产业融合与创新两方面营造VFCOC运营管理的外部环境;从企业组织的构建、企业战略的选择、服务品牌培育与创新、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和顾客关系管理等环节组建VFCOC内部运作核心。(4)基于平衡计分卡(BSC)方法,建立了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共14项指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金坤[9](2014)在《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产业是体育科学与经济科学交叉的新领域,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点。中国的体育产业化目前还处在初步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公共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其设计特征和策略都有很大的变化;而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弊病,也和产业体制和政策有关。从体育产业化的角度来研究公共体育场馆,具有独特的人文社科视点。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地区差异性大,而浙江省的体育产业化在国内领先,阶段清晰,研究其公共体育场馆的相应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借鉴价值.因此从分析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化进程着手,整理和总结了该省公共体育场馆建筑设计特征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而对产业化的发展和需求变动对建筑设计特征的影响及相关设计策略作了详细的分析。本研究结论也可供其它地区的体育建筑设计参考。全文共约21.2万字,图表961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第1章),解释研究的背景、意义、基本概念等,陈述研究方法和框架。其次(第2、3章),对体育产业和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历程、概念、相互关系作了深化及分析,对产业背景和设计特征的元素作了筛选。并把浙江省的产业化进程分为成长、过渡、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按阶段对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典型实例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归纳出产业化进程中设计特征的演变趋势—综合化、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接着(第4、5、6、7章),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和需求相联系,从总体布局和功能组合、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设计理念和形式表达四个方面,对设计特征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分项研究;并考虑与产业的协调发展,结合实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计策略.最后(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另外,在附录中选取了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部分实例,并作简要分析。

涂永民[10](2010)在《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的产品线研究 ——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一批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代表的,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大型体育竞赛场馆,它们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我国体育行业发展目标的逐步转变,社会各界对如何保管好这些珍贵的遗产,如何开发和利用好这些遗产资源来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是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例,从产品线设计的角度展开的对我国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的实际应用型研究。为了实现我国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产品线设计的有效性,使用科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将是重要的前提保障。本论文首先着眼于现代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运用文献法和历史分析法,对主要理论与方法的内容、产生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梳理;然后针对服务产品的特点,以及目前服务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不足,对现有现代产品设计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工具进行集成,提出了可运用于我国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产品线设计的“整合一体化服务产品设计法”。在“整合一体化服务产品设计法”的指导下,本论文以北京奥运场馆的产品线设计为例,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对北京奥运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的宏观环境、北京居民生活形态、北京居民体育休闲消费需求展开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包括基本需求、扩展需求和引致需求在内的北京居民对北京奥运场馆的功能需求结构设计;然后对北京奥运场馆核心资源展开分析,提出了包括空间和装备资源、文化资源、广告资源和投资资源在内的核心资源结构设计;最后在北京奥运场馆核心资源结构以及产品线理论和休闲理论的基础上,将功能需求转化为多条产品线,并最终得出可适用于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代表的我国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的产品线组合模型,其主要内容包括:①一条由运动健身产品、文化活动产品、广告产品、投资产品组成的横向核心产品线;②四条分别由四类核心产品纵向扩展得出的扩展产品线;③一组由引致需求得出的补充产品组合。

二、奥运场馆分四个阶段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运场馆分四个阶段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冬奥来了,中国蓄势待发——北京冬奥会参与者掠影(论文提纲范文)

一、“雪飞燕”的忙碌者
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领头羊
三、延庆赛区的外国制冰师
四、双奥人的一世匠心
    冰丝带和武晓南
    打造“最快的冰”
五、响箭鸣镝英如镝
    受伤是工作的一部分
    把一件事儿整明白了
    雏鹰向北美飞去
    唯有舍得,才有获取
    人生能有几回搏?
    把冰球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田
    国家冰球队的主心骨
    冰场上那个蓝色的背影
    阳光男孩的多彩人生
六、孙杨:一个冬天的童话
    梅花香自苦寒来
    呕心沥血培育冰雪蓓蕾
七、科研助力冬奥
结语

(2)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奥运场馆与城市体育文化共生内在逻辑与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奥运场馆与城市体育文化共生的理论内涵
2 奥运场馆与城市体育文化共生的内在逻辑
    2.1 奥运场馆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影响
    2.2 城市体育文化对奥运场馆的影响
3 奥运场馆与城市体育文化共生现状
    3.1 两者相互促进
        3.1.1 奥运场馆促进体育特色观光文化的形成
        3.1.2 奥运场馆促进城市体育文化交流的实现
        3.1.3 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提升奥运场馆的价值定位
    3.2 共生存在的不足
        3.2.1 冬夏季体育文化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3.2.2 民众对冰雪体育文化认知尚显薄弱
        3.2.3 疫情使得两者发展产生割裂
4 奥运场馆与城市体育文化共生的发展策略
    4.1 以服务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为发展理念
    4.2 依托奥运场馆构建“体育+旅游+文化”发展模式
    4.3 以优质竞技体育文化资源引领各产业共享奥运红利
    4.4 以制度创新和机制畅通带动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

(3)2022年冬奥会助推张家口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张家口的基本情况
2 2022年冬奥会对张家口的经济影响预估
    2.1 促进外贸发展
    2.2 为走绿色经济奠定了道路
    2.3 投资活动拉动GDP增长
    2.4 增加就业率
    2.5 带动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发展
3 冬奥会举办后张家口地区经济增长可能面临的挑战
    3.1 投资失速和消费骤减导致经济效益萎缩
    3.2 场馆及配套设施利用率不足造成的资源浪费
    3.3 产业结构可能出现负向演进
4 冬奥会举办后张家口地区经济增长挑战的对策
    4.1 充分调研,确保规划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4.2 积极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4.3 积极开发,保证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
5结论

(4)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回顾
        2.1.1 旧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1.2 新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2 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
        2.2.1 注重群众健身需求
        2.2.2 注重合理的功能定位
        2.2.3 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
        2.2.4 注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2.3 当前我国全运会场馆使用问题
        2.3.1 建设投入高,收益低
        2.3.2 “建与养”矛盾突出
        2.3.3 忽视大众需求
        2.3.4 赛后维护长期亏损
        2.3.5 附属空间利用不充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城市发展背景下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的可持续探求
    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总体情况概述
        3.1.1 经济与财政状况
        3.1.2 食宿与接待能力
        3.1.3 气候适宜
        3.1.4 赛制与场馆设置
    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特征
        3.2.1 全省“分散化”布局
        3.2.2 注重分层次统筹配置
        3.2.3 注重服务半径的选址规划
        3.2.4 注重“利导改造”的理性调控
        3.2.5 “以商养体”较为普遍
    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协调发展
        3.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作为大众体育体系中的节点
        3.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空间相互契合
        3.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环境共鸣设计
    3.4 可持续探求的具体化——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3.4.1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
        3.4.2 分类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分析与城市发展研究
    4.1 布局特征
        4.1.1 布局依据
        4.1.2 场馆分类
        4.1.3 宏观布局特征
    4.2 布局选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
        4.2.1 与城市休闲公园结合
        4.2.2 与文化中心结合
        4.2.3 与学校结合
        4.2.4 与商业结合
        4.2.5 与办公结合
    4.3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分类及特征
        4.3.1 单一式布局
        4.3.2 集中式布局
        4.3.3 自由分散式布局
    4.4 总体空间布局演进契合城市发展
        4.4.1 山东省体育中心
        4.4.2 皇亭体育馆
        4.4.3 历城体育中心
    4.5 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的影响
        4.5.1 全运会举办前济南体育设施发展及布局概况
        4.5.2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现状特点
        4.5.3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
        4.5.4 布局层面制约济南市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利用方法探究
    5.1 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5.1.1 设计依据与原则
        5.1.2 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5.1.3 强调建筑形象的个性化创作
        5.1.4 强调功能合理性与灵活性
        5.1.5 强调理性的功能流线设计
        5.1.6 强调采用最新节能技术
    5.2 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
        5.2.1 与城市功能复合
        5.2.2 修缮保护
        5.2.3 适应性改造
        5.2.4 临时设施的运用
        5.2.5 综合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视角
        6.1.1 发展背景
        6.1.2 场馆功能发展的研究视角
        6.1.3 场馆运营的研究视角
        6.1.4 场馆节能的研究视角
    6.2 省属体育场馆——山东省体育中心
        6.2.1 场馆概况
        6.2.2 赛时设计特征
        6.2.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2.4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2.5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2.6 小结
    6.3 市属体育场馆——济南奥体中心
        6.3.1 城市发展与奥体中心的互动作用
        6.3.2 场馆概括
        6.3.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3.4 现状功能构成
        6.3.5 建筑空间多功能使用
        6.3.6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3.7 小结
    6.4 区属体育场馆——历城体育中心
        6.4.1 场馆概括
        6.4.2 赛时设计
        6.4.3 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现状
        6.4.4 可持续利用策略
        6.4.5 小结
    6.5 高校体育场馆——山东交通学院体育馆
        6.5.1 场馆概况
        6.5.2 赛时设计
        6.5.3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5.4 小结
    6.6 专项体育馆——山东省射击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6.6.1 场馆概况
        6.6.2 自行车场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3 射击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4 小结
    6.7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情况一览表(表6-33)
    6.8 可持续发展特征总结
        6.8.1 演变特征
        6.8.2 可持续利用特征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后全运时期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与反思
        7.1.1 对体育场馆建设启动新区开发的反思
        7.1.2 对选定中标规划方案论证不充分的反思
    7.2 设计阶段与场馆可持续发展
        7.2.1 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2 基于功能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3 基于节能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4 基于运营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3 赛后可持续指引研究
        7.3.1 建立评价模型
        7.3.2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3 综合得分分析
        7.3.4 模型实例——济南市奥体中心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B—济南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 C—专家问卷
    附录 D—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大型体育场馆配电系统高可靠性技术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大型体育场馆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2.3 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现状
        1.2.4 基于BIM技术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考察调研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归纳总结法
        1.4.4 案列分析法
        1.4.5 对比分析法
    1.5 研究主要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配电系统高可靠性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2 配电系统高可靠性主要影响因素
    2.3 配电系统高可靠性技术
        2.3.1 主要内容
        2.3.2 条件概率模型
        2.3.3 条件概率模型对提高配电系统可靠性的作用
    2.4 配电系统高可靠性管理
        2.4.1 基本内容
        2.4.2 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型
        2.4.3 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型对提高配电系统可靠性的作用
    2.5 小结
第三章 大型体育场馆配电系统存在问题及其分析思路
    3.1 存在问题
    3.2 分析思路
        3.2.1 增加投资成本提高配电系统可靠性
        3.2.2 优化设计与选型提高配电系统可靠性
        3.2.3 完全选择性保护定值整定提高配电系统可靠性
        3.2.4 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配电系统可靠性
    3.3 小结
第四章 配电系统优化设计与选型
    4.1 电源电压的确定
    4.2 负载分级
    4.3 优化设计原则
    4.4 高压配电系统
        4.4.1 高压两路10KV电源备自投
        4.4.1.1 一用一备方案
        4.4.1.2 两路同时工作优化方案
        4.4.2 高压三路10KV电源备自投
        4.4.2.1 两用一备方案
        4.4.2.2 三路同时工作优化方案
        4.4.3 高压四路10KV电源备自投
        4.4.3.1 符合N-1 运行原理方案
        4.4.3.2 符合N-2 运行原理方案
        4.4.3.3 符合准N-2 运行原理优化方案
        4.4.4 高压N路10KV电源备自投优化方案
    4.5 低压配电系统
        4.5.1 两段低压母线备自投
        4.5.2 市电与发电备自投
        4.5.3 两段低压母线和市电与发电备自投
        4.5.4 终端配电箱双电源备自投
        4.5.5 低压配电系统优化方案分析
    4.6 应急母线与备用母线分离优化方案
    4.7 综合自动化系统优化方案
    4.8 体育照明配电系统
        4.8.1 安装在线式UPS的体育照明配电系统
        4.8.2 市电与发电互为主备用各供电50%体育照明配电系统
        4.8.3 市电与发电四个电源同时工作各供电25%体育照明配电系统
        4.8.4 体育照明配电系统优化方案分析
    4.9 高品质电气设备选型
        4.9.1 选型原则
        4.9.2 选型方法
    4.10 小结
第五章 完全选择性保护定值整定
    5.1 备自投装置动作时间整定
    5.2 高低压保护装置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整定
        5.2.1 整定原则
        5.2.2 10KV继电保护
        5.2.3 变压器低压侧总断路器
        5.2.4 低压母线分段断路器
        5.2.5 体育照明断路器
        5.2.6 给单台电动机供电的低压断路器
        5.2.7 综合供电的低压断路器
        5.2.8 漏电保护装置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6.1 基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6.1.1 决策阶段开发管理
        6.1.2 实施阶段项目管理
        6.1.3 使用阶段运维管理
    6.2 基于BIM技术一体化项目管理模式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6.3 小结
第七章 配电系统高可靠性技术和管理案例运用分析
    7.1 珠海体育中心简介
    7.2 原配电系统存在问题及技术改造
        7.2.1 10KV原配电系统简图
        7.2.2 原配电系统存在问题
        7.2.3 原配电系统技术改造
    7.3 技改后的配电系统简介
    7.4 技改后的10KV配电系统优化设计
    7.5 技改后的0.4KV配电系统优化设计
    7.6 电气设备选型
        7.6.1 10KV主要电气设备选型
        7.6.2 0.4KV主要电气设备选型
        7.6.3 电力变压器和高压环网柜选型
    7.7 四级备自投装置动作时间整定
    7.8 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整定
        7.8.1 进线和母线分段继电保护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整定
        7.8.2 出线继电保护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整定
    7.9 智能化综合自动化系统
    7.10 体育照明选型及其控制系统
    7.11 基于EPC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7.12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研究背景
        二、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相关概念
        一、大型体育赛事
        二、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概念及其分类
        三、城市及其特征
        四、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及其相关概念
    第三节 国内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研究述评
        一、国内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研究现状
        二、国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研究进展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研究价值与拟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市大型赛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位理论
        一、区位理论概述
        二、区位论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区位理论对场馆空间布局的启示
    第二节 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
        二、增长极的作用机制
        三、增长极理论对场馆空间布局的重要启示
    第三节 圈层结构理论
        一、圈层结构理论的产生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
        三、圈层结构理论对场馆空间布局的启示
    第四节 公共设施区位理论
        一、公共设施区位理论概述
        二、公平与效率——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
        三、关于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的途径
        四、公共设施区位理论对场馆空间布局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布局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解放前体育场馆的布局(1949年之前)
        一、解放前体育场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解放前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
        三、解放前影响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1949—1979年)
        一、改革开放前体育场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改革开放前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
        三、改革开放前影响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1978—1992年)
        一、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场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
        三、改革开放初期影响场馆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市场经济时期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1992年—至今)
        一、市场经济时期体育场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市场经济时期体育场馆布局的基本特征
        三、市场经济时期影响体育场馆分布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总体特征
        一、以经济发达地区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二、以城市空间形态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三、以城市交通设施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四、以学校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五、以人口空间结构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六、以特定区域环境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第二节 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体育场馆总体空间布局缺乏均衡性
        二、部分体育场馆空间布局过于城市中心化
        三、部分体育场馆与城市空间契合不足
        四、部分体育场馆空间布局过于城市郊区化
        五、部分体育场馆与区域条件不相适应
        六、部分区域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第三节 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布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合理布局体育空间场馆的意识与观念不足
        二、体育场馆空间布局未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三、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前期调查与论证不够
        四、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决策机制缺位
        五、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与城市规划建设时序颠倒
        六、有关体育场馆的用地标准落实不到位
        七、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指导内容可操作性不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形态
        一、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形态的分析
        二、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形态的优劣比较
    第二节 奥运会场馆的城市区位布局类型
        一、“中心型”区位布局类型
        二、“外围型”区位布局类型
        三、“中心+外围型”区位布局类型
    第三节 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经验
        一、控制各奥运场馆之间的行程时间
        二、注重奥林匹克中心的布局
        三、根据项目特点布局奥运场馆
        四、结合城市现有体育场馆的布局
    第四节 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功能取向
        一、根据赛事特点布局场馆,满足赛事承办要求
        二、紧密联系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三、有效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长远发展
        四、积极改造城市废旧地块,促进土地功能升级
        五、结合同类功能建筑布局,构建商业休闲中心
        六、慎重选择体育场馆位置,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第五节 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比较分析
        一、北京市与伦敦市城市基本概况
        二、北京与伦敦奥运会体育场馆的基本分布特点
        三、北京与伦敦奥运场馆空间布局目标取向的比较
        四、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经验启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优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措施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优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措施
        一、美国优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有效措施
        二、英国伦敦奥运场馆空间布局的有效措施
    第二节 国外场馆空间布局方式的启示
        一、科学分析与确定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因素
        二、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对体育场馆空间分布的调控作用
        三、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的方向与要求
        四、构建科学的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决策机制
        五、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体育场馆合理布局
        六、体育场馆布局工作引入“代建”制度
        七、坚持与完善体育场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个案研究——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
    第一节 武汉市区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三、区位交通概况
    第二节 武汉市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历史分期与演化特征
        一、武汉市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历史分期
        二、武汉市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及现状
    第三节 武汉市场馆空间布局的经验总结
        一、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始终遵循城市区域总体规划要求
        二、体育场馆表现出与区域产业相似的布局形态
        三、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以人口分布为风向标
        四、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以交通路网为导向
        五、体育场馆主要依托学校而布局
        六、体育场馆布局以满足群众体育与大型赛事为主要目标
        七、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力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第四节 武汉市场馆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场馆空间布局总量不足
        二、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不均衡
        三、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结构欠合理
        四、体育场馆与其周围建筑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
    第五节 武汉市体育场馆的优化布局
        一、武汉市场馆空间布局发展趋势
        二、优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有效途径
        三、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布局规划方案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融资
        1.2.2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
        1.2.3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
        1.3.1 论文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基础理论
        2.1.1 全寿命期管理理论
        2.1.2 项目投融资理论
        2.1.3 动态联盟理论
        2.1.4 博弈论
        2.1.5 价值链理论
    2.2 基本方法
        2.2.1 平衡计分卡法
        2.2.2 关键绩效指标法
        2.2.3 层次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特点及管理模式
    3.1 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特点及常用融资、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
        3.1.1 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特点
        3.1.2 常用大型体育场馆融资、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
    3.2 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管理框架—LBP管理模式
        3.2.1 LBP管理模式描述
        3.2.2 LBP管理模式中的参与主体
        3.2.3 LBP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体育场馆的LBPF融资模式
    4.1 LBPF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
        4.1.1 政府寻找合适的经营伙伴
        4.1.2 通过股权投资建立VFCOC
        4.1.3 VFCOC进行债权融资
    4.2 LBPF融资模式的经济分析、补偿退出机制及权力分配
        4.2.1 LBPF融资模式的经济分析
        4.2.2 项目补偿机制
        4.2.3 权力分配
    4.3 LBPF融资模式的风险和收益分析
        4.3.1 风险识别、分析与分担
        4.3.2 收益分担的博弈
    4.4 LBPF融资模式的外部环境
        4.4.1 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政策
        4.4.2 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监督管理
        4.4.3 大型体育场馆咨询服务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体育场馆的DCM建设管理模式
    5.1 大型体育场馆实施DCM建设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5.1.1 大型体育场馆实施DCM建设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5.1.2 大型体育场馆实施DCM建设管理模式的优越性
    5.2 DCM建设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与实施流程
        5.2.1 DCM建设管理模式下的总承包组织结构
        5.2.2 DCM建设管理模式下的动态联盟组织结构
        5.2.3 改建前提下的二次竣工验收流程
    5.3 DCM建设管理模式下有关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5.3.1 VFCOC与监理方之间的博弈分析
        5.3.2 VFCOC、监理方与承包方之间的博弈分析
    5.4 DCM建设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5.4.1 激励约束机制
        5.4.2 冲突解决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6.1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VFCOC运营管理
        6.1.1 VFCOC的价值链分析
        6.1.2 VFCOC运营管理的内部运作
        6.1.3 VFCOC运营管理的外部环境
    6.2 基于BSC的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
        6.2.1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6.2.2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综合绩效的计算和分析
    6.3 实证分析
        6.3.1 体育场馆数据搜集
        6.3.2 A馆运营管理绩效指标权重
        6.3.3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指标与绩效的计算
        6.3.4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绩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浙江省概况
        1.1.2 浙江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1.1.3 全民健身和休闲体育在浙江省的普及
        1.1.4 浙江省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2.1 概念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理论
        1.4.1 方法
        1.4.2 理论工具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基本框架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的基本框架
    1.6 创新点陈述
2 概念深化及关系分析
    2.1 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分类
        2.1.1 内涵
        2.1.2 内容分类
    2.2 国内外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过程
        2.2.1 国外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过程
        2.2.2 国内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过程
    2.3 国内外体育产业化发展模式、特点的比较
        2.3.1 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和特点
        2.3.2 国内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和特点
        2.3.3 国内外体育产业比较和启示
    2.4 公共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化的关系
        2.4.1 公共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的物质载体
        2.4.2 产业化在公共体育场馆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4.3 相互之间的不利影响
    2.5 消费需求的驱动力分析
        2.5.1 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
        2.5.2 体育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2.5.3 关系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2.6 浙江省体育产业化的历程划分和发展趋势
        2.6.1 浙江省体育产业化的历程划分
        2.6.2 浙江省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3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历史进程及特征分析
    3.1 建筑设计特征要素的筛选
    3.2 成长期(1949年—1977年)
        3.2.1 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
        3.2.2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概况
        3.2.3 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3.2.3.1 总体布局与功能组合
        3.2.3.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
        3.2.3.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
        3.2.3.4 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
    3.3 过渡期(1978年—2000年)
        3.3.1 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
        3.3.2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概况
        3.3.3 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3.3.3.1 总体布局与功能组合
        3.3.3.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
        3.3.3.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
        3.3.3.4 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
    3.4 快速发展期(2001年—至今)
        3.4.1 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
        3.4.2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概况
        3.4.3 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3.4.3.1 总体布局与功能组合
        3.4.3.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
        3.4.3.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
        3.4.3.4 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
    3.5 建筑设计特征的发展趋势分析
4 总体布局和功能组合的综合化趋势
    4.1 产业区域规划与集群化
        4.1.1 体育产业的区域布局
        4.1.2 体育产业的集群化
    4.2 总体布局的综合化
        4.2.1 场馆的区域规划与定位
        4.2.2 场馆的选址与共享
        4.2.3 建筑群体的综合化布局
    4.3 功能组合的综合化
        4.3.1 功能组合的相互促进
        4.3.2 功能综合的多种模式
        4.3.3 竞技单元内的功能综合
    4.4 大众健身休闲的综合化
        4.4.1 健身休闲与产业的发展
        4.4.2 健身休闲与布局综合
        4.4.3 健身休闲与功能综合
5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的高效化趋势
    5.1 体育产业的属性与结构调整
        5.1.1 体育产业的高效属性
        5.1.2 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
    5.2 竞赛空间的高效化
        5.2.1 体育场馆的类型细化
        5.2.2 看台区的视线设计
        5.2.3 疏散方式的选择
        5.2.4 比赛厅和休息厅的氛围
    5.3 使用模式的高效化
        5.3.1 场馆的经营风险
        5.3.2 赛时和赛后的平衡
        5.3.3 比赛场地的多功能设计
        5.3.4 看台的灵活组合和空间利用
        5.3.5 附属用房的转变
    5.4 赛后转型与临时建筑
        5.4.1 与城市融合的赛后转型
        5.4.2 拆卸和循环使用的临时建筑
6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的专业化趋势
    6.1 产业运行机制转变与专业化
        6.1.1 产业运行机制的转变
        6.1.2 场馆管理模式专业化
        6.1.3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
        6.1.4 竞技体育的院校化
    6.2 配套设施的专业化转变
        6.2.1 竞赛辅助空间的专业化改变
        6.2.2 服务配套设施的专业化
        6.2.3 跨产业的服务配套设施
    6.3 技术应用的专业化
        6.3.1 体育工艺的内容与拓展
        6.3.2 新材料应用
        6.3.3 结构选型
        6.3.4 场地设计
        6.3.5 物理环境设计
        6.3.6 智能信息设计
    6.4 特殊群体—残疾人体育建筑的专业化
        6.4.1 残疾人体育的特点
        6.4.2 特殊的管理模式
        6.4.3 配套设施的特殊性
        6.4.4 室外空间的无障碍技术应用
        6.4.5 室内空间的无障碍技术应用
        6.4.6 设备系统的专业化
7 设计理念和形式表达的多元化趋势
    7.1 体育产业模式的多元化
        7.1.1 体育产业模式的特点
        7.1.2 体育产业与城市人文、设计特征
    7.2 建筑潮流的多元化及整合
        7.2.1 建筑潮流的发展与流派
        7.2.2 多元整合的趋势
        7.2.3 公共体育场馆与建筑潮流
    7.3 设计理念的多元化
        7.3.1 生态建筑理念的应用
        7.3.2 高技术的运用
        7.3.3 新地域主义
    7.4 形式表达的多元化
        7.4.1 新体育风格的形成
        7.4.2 非几何构成——解构
        7.4.3 柔和弹性——简约
        7.4.4 整体覆盖—表皮
8 结论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1.1 体育产业化和公共体育场馆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
        8.1.2 应在产业化的背景中研究公共体育场馆的设计特征
        8.1.3 公共体育场馆设计特征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化、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
        8.1.4 公共体育场馆的设计策略要与体育产业的属性和发展趋势相符合
    8.2 设计策略总结
        8.2.1 布局和功能的整合
        8.2.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的优化
        8.2.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的拓展
        8.2.4 理念和形式的多元兼容
        8.2.5 前期策划和后期评估的完善
    8.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3.1 产业的发展变动对体育场馆发展的不利影响
        8.3.2 产权制度改革对体育场馆发展的影响
        8.3.3 重视社区健身休闲场所的设计研究
        8.3.4 借鉴和学习国外体育产业化和体育建筑设计的经验
        8.3.5 加强对场馆投资、产出的经济分析和比较研究
        8.3.6 对体育场馆特有的设计特征作进一步的重点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实例
    1. 浙江省体育馆
    2. 杭州游泳健身中心
    3. 杭州黄龙体育中心
    4. 台州体育中心
    5. 杭州奥体博览城
    6. 金华体育中心
    7. 嘉兴体育中心体育场
    8. 湖州南太湖湿地奥体公园
    9. 温州奥体中心
    10. 舟山体育中心体育馆
    1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体育馆
    12. 慈溪体育中心
    13. 义乌梅湖体育会展中心
    14. 椒江文化体育发展中心
    15. 临海市体育文化中心体育馆
    16. 三门金鳞体育中心
    17. 嘉兴市残疾人奥林匹克中心
    18. 浙江省残疾人体训中心
作者简历

(10)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的产品线研究 ——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宏观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问题的界定
        1.2.1 研究的前提假设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3 研究范围的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的研究概述
    2.2 现代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概述
        2.2.1 设计理论与方法发展的历史回顾
        2.2.2 主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介绍
        2.2.3 现代产品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
        2.2.4 现代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不足
        2.2.5 现代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趋势
    2.3 服务产品设计研究概述
        2.3.1 服务产品
        2.3.2 服务产品的特点
        2.3.3 现有服务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概述
        2.3.4 现有服务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不足
        2.3.5 服务产品设计理论方法的发展方向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思路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产品设计法的构建
        4.1.1 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产品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
        4.1.2 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产品设计的理论集成
        4.1.3 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产品设计的方法集成
        4.1.4 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产品设计的工具集成
        4.1.5 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产品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总成
    4.2 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产品开发现状与分析
        4.2.1 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产品开发现状
        4.2.2 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4.3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产品线设计的宏观环境分析
        4.3.1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产品线设计的政策环境分析
        4.3.2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产品线设计的经济环境分析
        4.3.3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产品线设计的社会环境分析
        4.3.4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产品线设计的文化环境分析
        4.3.5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产品线设计的宏观环境总述
    4.4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市场价值机会分析
        4.4.1 价值机会的界定
        4.4.2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价值机会识别
    4.5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消费需求分析
        4.5.1 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4.5.2 北京居民对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看法
        4.5.3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居民需求分类
        4.5.4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居民需求设计
    4.6 北京奥运场馆核心资源分析
        4.6.1 资源观概述
        4.6.2 北京奥运场馆所包含的主要资源
    4.7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产品线设计的解原理
        4.7.1 产品线理论
        4.7.2 休闲理论
    4.8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产品线构造
        4.8.1 核心产品定位与分类组合
        4.8.2 核心产品功能性延伸的产品线构造
        4.8.3 引致产品的产品线组合构造
        4.8.4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产品线总成
5 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中的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奥运场馆分四个阶段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冬奥来了,中国蓄势待发——北京冬奥会参与者掠影[J]. 孙晶岩.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2(01)
  • [2]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奥运场馆与城市体育文化共生内在逻辑与发展策略[J]. 胡博然,孙湛宁. 体育文化导刊, 2021(12)
  • [3]2022年冬奥会助推张家口地区经济发展研究[J]. 张栋浩.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1(18)
  • [4]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尹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大型体育场馆配电系统高可靠性技术和管理研究[D]. 周泽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D]. 曾建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7)
  • [8]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管理研究[D]. 耿宝权.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9]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D]. 金坤. 浙江大学, 2014(07)
  • [10]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的产品线研究 ——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例[D]. 涂永民. 北京体育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奥运场馆分四期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