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综合地球化学勘探前景评价方法

油气综合地球化学勘探前景评价方法

一、油气综合化探远景评价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黎绍杰,李学彪,姚锦其[1](2012)在《柴达木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表油气化探和井中化探勘探工作,结果显示油气化探对盆地内现有油气田具有良好的地质指示效果,并建立了以环状或半环状晕为主的油气藏综合化探异常模式。油气化探技术在盆地勘探新区的油气远景预测评价、钻井预测等方面效果良好,在现场随钻预测和发现井中油气产层、显示层方面亦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油气化探技术在柴达木盆地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李超[2](2012)在《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油气藏的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油气地球化学作为一种勘查技术方法,化探在20世纪中国油气资源勘探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未来的油气勘探中仍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自身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因为油气化探具有直接、快速、成本低的突出特点或技术优势。本文利用河北省1:25万平原区多目标地球化学区域调查的数据资料,对饶阳凹陷地区深层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通过搜集资料及采集土壤深层样品等,分析研究该区的元素分布规律;通过土壤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探讨土壤中元素赋存状态。通过对重点区带进行多种微量元素分布与油气分布的空间对应关系分析采用全量及赋存状态分析方法,探讨指示油气富集区的微量元素种类和异常分布特征,并用微渗漏理论对异常进行解释,分析油气显示区域上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控制因素,为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服务,并对利用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油气勘探靶区选择进行预研究工作。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微量元素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以反映构造单元与隐伏构造的分布特征。深部土壤样品元素含量分布与隐伏构造之间有较高的空间对应关系。凹陷区域元素呈低值分布,凸起区域元素呈高含量分布态势。隐伏断裂是导致元素上述分布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凹陷和凸起之间多为断层接触关系,断层是油气中微量元素上移的主要通道。因此造成凸起区域元素呈高含量分布,而凹陷区域元素则呈低值分布的区域分布形式。2、在同级构造单元凹陷区域,油气藏的上方微量元素显示为高值区域,非油气藏上方为低值区,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3、油气显示区域上方微量元素的含量的高低分布主要受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控制。节理发育地区油气上方微量元素呈高含量分布态势(4号剖面),节理不发育地区的油气上方微量元素呈低值分布态势(3号剖面),若油气位于节理发育过渡区域,则油气上方微量元素含量分布亦呈过渡态势分布(2号剖面)。4、微量元素的分布于断裂的产状有较密切的关系,高值区同断裂的向上延伸方向对应。5、油气显示区域元素赋存状态研究表明,凸起区域主要为各种元素的铁锰氧化态、残渣态的高含量分布区,而油气显示区域为各元素残渣态的最低含量分布区。离子态、水溶态等在不同构造区域内含量变化不大。且元素各种形态的含量分布于总量分布规律类似,即油气区域上方元素为高值分布区域(4号剖面),各元素的不同存在形态也以高值分布为主;油气显示区域元素为低含量分布时,各元素形态亦多为低值分布。

吴传璧[3](2009)在《中国油气化探50年》文中认为分探索、调整、发展、创新4个时期回顾了20世纪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历程。根据所掌握的文献和资料,就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勘查方法与技术系列建立、分析技术改进与推动作用、数据处理与解释的进展,对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做了技术评述。就油气化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汤玉平,姚亚明[4](2006)在《我国油气化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油气化探理念发生了两大转变,即:油气化探研究由点(油气藏)到面(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由浅(近地表)入深(井下);油气化探已由以普查为主发展到概查、普查、详查、精查等4个级次阶段。近年来,我国油气化探取得了重大进展。化探方法技术得到了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有所进展,开发了新的测试技术,研制了新的数据处理与解释评价系统,建立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化探数据库。展望了油气化探的发展趋势。

梁兴[5](2006)在《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文中提出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沉积盆地已不复存在,现今残存构造-沉积实体的基本性质是多旋回叠合构造改造型残留盆地,中燕山期以来的后造山期强大的陆内造山运动和盆山脱耦作用对印支期以前的海相沉积盆地和印支-早燕山期同造山期前陆盆地的强烈破坏与改造是南方海相盆地演化的重要特色。面对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盖层剥蚀严重、水文开启程度高的中国南方海相新区,“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与综合评价的关键。通过最近十年的南方海相勘探实践与系统总结,提出在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和勘探部署过程中引入并应用赋予具备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含油气系统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指出含油气保存单元已经成为一种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研究为核心的油气成藏研究体系,适合于构造复杂、水文开启程度高、断层发育的构造改造型残留盆地,这对南方海相有利勘探区块评价和勘探靶区优选既现实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有科学的理论意义。 认为南方海相油气能否得以成藏并保存到今,取决于整体构造框架下的宏观封闭保存体系、烃充注源、圈闭与储层、成藏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效匹配关系等4个方面因素的有效匹配。明确提出整体封闭体系、圈闭、含油气目的层系是构成含油气保存单元的3个基本要素,可以从赋存油气藏目的层系之上的区域盖层覆盖程度、遮挡条件和封闭保存体系的顶界等3个方面入手圈定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分布范围。以整体封闭保存体系的有效区域盖层与含油气系统存在的成生关系为基础,将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出持续型、重建型(包括沉积重建型和构造重建型)、保持型、残留型(包括剥蚀残余型和构造肢解型)等4种基本类型。 提出了以现今含油气系统能否得以形成和保存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为核心进行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的新思路,强调在勘探初期阶段只能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作为南方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的关键。强调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研究,应围绕盆地构造演化这个决定根本的主线,从区域盖层、烃充注源、储集层、圈闭等因素的“时空匹配”来动态地(正演)研究现今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展布,从含油气系统形成后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强弱、成藏时间早晚、区域盖层保存状况和水文地质条件、储层有机流体等方面来描述(反演)现今含油气系统赖以存在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以盖层、抬升剥蚀、褶皱断裂、岩浆活动等宏观性地质条件和油气流体、水文地质与水化学场、地温与地电化学等微观封存能力标志为手段进行含油气保存单元的综合评价。

贾国相[6](2005)在《创建发展 开拓奋进——以此庆贺冶金、有色金属系统勘查地球化学领路人欧阳宗圻教授八十寿辰》文中研究表明回眸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的创建、发展,开拓、奋进的历程,在金属矿产资源的地球化学勘查和油气矿产资源的地球化学勘查所从事的地球化学技术方法和应用开发研究中,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油气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做出的重要贡献,谨以此庆贺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第一任室主任欧阳宗圻先生的八十大寿。

金浚,陈伟民[7](2005)在《有色地质部门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综述》文中认为对有色地质部门50年来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创新主要成果进行综合评述,对这些理论与技术创新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技术特点及应用效果作了简要介绍。

陈远荣[8](2001)在《有机烃气新方法寻找有色、贵金属矿床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大量地质、地球化学工作者研究发现,许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均或多或少存在有机质的参与,而目前国内外将有机烃气测量法应用于金属矿产勘查尚处于初级试验阶段,是一个前沿性的气体测量研究领域,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方法技术,使其由试验研究阶段上升到推广应用研究阶段,促进对成矿作用、成矿过程、成矿规律、气体运移规律和找矿预测的全面认识,并促进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固体地球化学和气体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和矿床学等不同领域的相互渗透。笔者选择“有机烃气新方法寻找有色、贵金属矿床的研究”为本人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通过对有机物与金属成矿、各类金属矿床烃类异常源分析、典型矿床方法有效性试验、最佳野外工作方法、异常模式与成因机制、干扰因素认识与消除和未知区的应用评价等方面进行近三年的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首次系统地对各类矿石、岩石、矿物气液包裹体等进行了烃类组分分析,结果发现,各种金、银、锡、铅、锌、铜、锑等金属矿床(包括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矿床)的成矿过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机物的参与,至今仍存在很高的烃气含量,甚至高达几万μl/Kg。相对地,烃类在不同矿种之间,其含量具有金矿>锡矿>铅锌矿、锑矿>铜钼矿>铁、锰矿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对矿体周围不同空间区段的围岩进行烃类测量的结果表明,即使是象个旧、大厂这样的中高温热液锡多金属矿床,或是象马鞍桥那样的剪切带热液交代变质型金矿,矿体周围现今仍存在以矿体为中心的烃类晕圈异常(可为空心,也可为实心)。这充分表明利用有机烃气测量法寻找有色、贵金属矿床具有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2、众多研究证据表明,有机质参与金属成矿的作用极为广泛,从矿质的初始富集到活化转移(包括热卤水淋滤活化转移,岩浆重熔作用活化转移等各种转移方式)、富集成矿,直至矿体形成后的变质改造整个成矿过程,均存在有机物的“身影”。只是由于有机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激烈相变,即在矿质初始富集阶段,温度低,有机物大多表现为原始有机碳;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和中低温热液阶段表现为残留有机质、烃气、有机络合物,岩浆和中高温热液阶段表现为烃类气体、残留碳质和沥青;超高温阶段(温度高达600℃以上时)时表现为纯甲烷气甚至碳质、H2和CO2。而气体类极易散失,难于捕捉。以致于人们很难相信,在中高温矿床成矿中存在有机物的参与,利用有机烃气测量寻找金属矿的研究也因此被长期忽略。 3、有机物不仅是金属元素活化和迁移的重要介质和催化剂,而且有机物热降解产生的大量气体可使内压激增,导致岩石产生微裂隙,或引起原已存在的微裂隙反复开张与闭合,为矿源层中的成矿元素捧出和汇聚提供通道和动力,继而进一步共同运移到有利的空间沉淀、富集成功。 4、研究表明,在金属矿产勘查中,大多数情况下以土壤酸解烃测量法最为合适。该方法野外工序简单,样品运输方便,获取的异常信息结果稳定,重现性好。 5、首次论述了土壤烃气测量的野外工作方法在金属矿产勘查中与油气勘查中的异同点。共同点是最佳取样深度均为60~80cm,用于分析烃类的最佳富集粒度均是40~120目,差异点主要网密度,以详查评价为例,金属勘查中的点线距以 Zffe50X 10M00米居多,而油气勘查中的点线距以25(k400X50pe75米为主。 6、经十几个典型矿床的试验研究表明,从地表景观看,无论是北方高原黄土覆盖区、云南高山红壤、黄壤区,还是南方中低山、丘陵的红土、黄上、水稻田分布区,在大多数金属矿床上方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机烃气异常反映;从矿种看,金银矿、锡矿、铅锌矿、铜铝矿、铜镍矿、锑矿等矿种均存在有机烃气的踪迹:从矿床类型看,无论是层控矿床(如泅顶铅锌矿)、海底喷流沉积矿床(如庆丰铅锌矿)、中低温热液矿床(如康家湾铅锌金银矿)、中高温热液矿(如个旧锡矿、大厂锡矿)、沉积变质型铜矿(如水泄铜、桐木沟铜矿)、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如金山金矿)、石英脉型金矿(如柴胡栏子金矿)、矽卡岩型铜钥矿(如铜陵某铜钥矿)等等,其地表亦都有烃气异常显示:从埋藏深度看,不仅在地表矿和浅埋矿上方有异常显示,而且在埋深达60ffe700米的盲矿(如中条山桐木沟铜矿、个旧松树脚锡矿),其地表依然有良好的烃类异常。由此充分表明了有机烃气测量法在金属矿产勘查中适用范围非常广阔。笔者深信,在寻找深埋藏盲矿方面,它具有其它传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并将在今后金属矿产勘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7、初步研究表明,在各类金属矿床上方,有机烃气和汞在剖面上存在五大类综合异常模式。即不对称对偶双峰式,对称对偶双峰式,顶端单峰式,烃类双峰、汞单峰混合式,多峰(峰丛)式。其中,以对偶双峰式(可为对称,亦可不对称)居多。 8、经初步研究表蛙.金属矿床上方形成各类烃汞异常模式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四个:一是烃汞运移的通道:二是成矿期的热差效应;三是金属硫化物的氧化作用;四是地温差异。 9、提出了就某一矿区或矿田而言,烃类含量的高低?

黎绍杰,周奇明,姚锦其,赵友方[9](2001)在《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了四川盆地内不同类型油气藏的综合化探异常模式 ,发现了白马—松华气田及其它 10多个油气藏 ,并在油气化探产层预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发现了须家河组和蓬莱镇组产气层的地球化学指纹指标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获取了丰硕科研成果

贾国相,栾继琛,陈远荣,张茂忠,朱其胜,黎武[10](2000)在《油气综合化探远景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以百色盆地为例 ,介绍一种对各种油气指标评分的方法评价油气远景区

二、油气综合化探远景评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气综合化探远景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柴达木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地质概况
2 油气化探概况
3 异常综合评价方法
4 油气化探成果
    4.1 油气地球化学场结构特征
    4.2 油气田上方化探异常模式
        4.2.1 冷湖4号油田
        4.2.2 涩北气田
    4.3 油气远景评价实例
        4.3.1 油泉子油田
        4.3.2 马海西坡构造
        4.3.3 那北构造
        4.3.4 油砂山构造
        4.3.5 黄瓜峁构造
        4.3.6 井中化探效果
5 结论

(2)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油气藏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油气化探研究现状
    1.2 油气中微量元素上升理论
    1.3 微量元素与油气关联性
    1.4 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饶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饶阳凹陷构造分析及构造演化
        2.2.1 地质结构及构造格局
        2.2.2 断裂及褶皱发育特征
        2.2.3 饶阳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
    2.3 垂向上优势运移通道区域预测
    2.4 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
第三章 古近纪以来沉积体系的演化
    3.1 区域地层特征
    3.2 岩石学沉积相标志
        3.2.1 砾岩和角砾岩
        3.2.2 砂岩
        3.2.3 碳酸盐岩
        3.2.4 泥岩
    3.3 沉积相类型
        3.3.1 冲(洪)积扇相
        3.3.2 河流相
        3.3.3 (扇)三角洲相
        3.3.4 湖泊相
    3.4 沉积相演化特征
第四章 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分布规律
    4.1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概述
    4.2 微量元素区域分布与油气藏的关系
        4.2.1 微量元素统计特征
        4.2.2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
    4.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3.1 样品的采集
        4.3.2 样品的分析
    4.4 微量元素剖面分布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
        4.4.1 1 号纵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2 2 号横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3 3 号横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4 4 号横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5 小结
第五章 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1 不同构造分区中元素赋存状态
    5.2 不同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1 号纵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2 号横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3 号横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4 号横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油气远景区预测及下步建议
    6.1 微量元素与油气藏的空间耦合规律
    6.2 微量元素的微渗漏理论
        6.2.1 微量元素与空间耦合规律的解释
        6.2.2 微量元素运移动力和通道
        6.2.3 微量元素运移方式
        6.2.4 石油中的元素同深层土壤中元素的异同
    6.3 油气远景区预测
    6.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3)中国油气化探5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回顾
    1.1 探索时期
    1.2 调整时期
    1.3 发展时期
        1.3.1 积极发展期
        1.3.2 蓬勃发展期
    1.4 创新时期
2 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进展
3 勘查方法的研制改进和技术系列的建立
    3.1 烃类测量法
    3.2 水化学法
    3.3 井中化探
    3.4 间接指标法
    3.5 同位素法
    3.6 方法组合及综合运用
4 分析技术的进展和对化探发展的推动
    4.1 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微机化
    4.2 制样和操作的改进与规范
    4.3 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
5 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的进展
    5.1 数学方法与数据处理
    5.2 油气化探数据库建设
    5.3 数据处理与地质依据
6 总结与展望

(5)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没有盆地,也就没有石油
    1.2 保存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与评价的关键
    1.3 含油气保存单元是南方海相勘探的基本单元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2 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与内涵
    2.1 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2.1.1 保存条件认识和重视较早
        2.1.2 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提出较晚
        2.1.3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应用
    2.2 客观地质条件的认知基础
        2.2.1 南方海相原型盆地不复存在,精确恢复也非常困难
        2.2.2 含油气保存单元是原始含油气系统演化的最终归宿
        2.2.3 现今含油气系统只能存在于封闭保存体系之中
        2.2.4 继承性保存和重建型新生构成海相含油气系统全貌
        2.2.5 晚期封闭保存体系是含油气保存单元的研究重点
        2.2.6 南方海相油气地质差异性十分明显
    2.3 定义与内涵
        2.3.1 赋予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
        2.3.2 含油气保存单元新概念的新特色
        2.3.3 含油气保存单元不等同于“沉积盆地”或区域构造单元
        2.3.4 含油气保存单元有别于含油气系统
        2.3.5 含油气保存单元区别于油气成藏组合和运聚单元
3 含油气保存单元构成要素和划分方法
    3.1 构成要素
        3.1.1 前人划分含油气保存单元主要依据
        3.1.2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基本构成要素
    3.2 划分方法
        3.2.1 划分步骤
        3.2.2 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方案
    3.3 非含油气保存单元
    3.4 含油气保存单元命名方式
4 含油气保存单元基本类型与叠置关系
    4.1 持续型
    4.2 重建型
    4.3 保持型
    4.4 残留型
    4.5 含油气保存单元演变及其叠置关系
5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评价思路与指标体系
    5.1 综合评价思路
        5.1.1 前人研究思路现状
        5.1.2 保存条件研究的重点内容与思路
    5.2 整体封闭保存条件
        5.2.1 整体封闭保存概念及其研究思路
        5.2.2 封盖层及其封盖作用
        5.2.2.1 油气散失原理与封盖层的封闭机理
        5.2.2.2 从封盖机理角度划分封盖层类型
        5.2.2.3 封盖层的空间展布分类
        5.2.2.4 影响封盖层封闭性能的主要因素
        5.2.2.5 封盖层的研究方法及其评价指标
        5.2.2.6 南方海相油气藏封盖层评价
        5.2.3 天然气系统形成后的构造运动强度
        5.2.3.1 没有区域盖层的地区含油气系统难得以保存
        5.2.3.2 岩浆活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5.2.3.3 断裂对圈闭封闭性的影响
        5.2.3.4 断层的封堵性研究
        5.2.4 水文地质条件
        5.2.4.1 水文演变原理
        5.2.4.2 地下水化学指标
        5.2.4.3 地下水化学垂直分带
        5.2.4.4 地下水横向水动力系统
        5.2.4.5 影响水化学分带的主要因素
        5.2.5 储层有机流体性质与物化特征
        5.2.5.1 储层中原油物性
        5.2.5.2 储层中天然气特征
        5.2.5.3 储层流体的地化特征
        5.2.5.4 油气化探
        5.2.6 天然气成藏时间
        5.2.7 生储盖组合的时空组合关系
        5.2.8 地层压力
    5.3 烃充注源
        5.3.1 重新评价烃源岩有效性
        5.3.2 注重烃源供给的多样性
        5.3.3 输导体系影响油气聚集
        5.3.4 古隆起和晚期成藏影响油气分布格局
    5.4 储集条件
        5.4.1 储集体的分类
        5.4.2 次生孔缝改善储集体的有效性
        5.4.3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5.5 圈闭条件
        5.5.1 古构造控制油气分布格架
        5.5.2 背斜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利于油气保存
        5.5.3 需要精细评价圈闭有效性
    5.6 因素归纳与保存条件评价指标
        5.6.1 因素类别分析
        5.6.2 油气保存条件评价指标系列
6 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及评价
    6.1 保存单元划分
    6.2 保存单元综合评价
        6.2.1 渝东-湘鄂西持续型至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6.2.1.1 渝东-湘鄂西地区基本油气成藏条件解剖
        6.2.1.2 方西和石柱持续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1.3 利川持续-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1.4 花果坪和桑-石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2 中下扬子区叠合盆地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6.2.2.1 江汉盆地南部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2.2 句容-海安区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2.3 南鄱阳坳陷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 滇黔桂区以构造肢解型为主的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6.2.3.1 楚雄盆地西北部构造肢解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2 楚雄盆地东北部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3 思茅坳陷构造肢解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4 南盘江坳陷保持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5 十万大山盆地沉积重建型与持续-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3 分层次综合评价
        6.3.1 第一层次(Ⅰ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6.3.2 第二层次(Ⅱ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6.3.3 第三层次(Ⅲ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6.3.4 第四层次(Ⅳ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7 结论与建议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7)有色地质部门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与勘查模型
2 寻找隐伏矿床的化探新方法技术研究
    2.1 土壤汞气测量
    2.2 地电化学测量
    2.3 元素活动态测量
3 运用痕量相态分析评价铁帽和化探异常
4 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
5 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开展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
6 特殊景观区中大比例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
7 研制先进的分析仪器与分析方法
8 油气化探硕果累累

(8)有机烃气新方法寻找有色、贵金属矿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气体测量找矿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有机物与有色、贵金属成矿作用
    一、 有机体对有色、贵金属元素具有富集作用,并且对形成初始矿源层具重要作用
    二、 有机物是金属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成矿的重要介质和催化剂,有机金属络合物是金属元素迁移的重要形式
    三、 有机物热降解气体能为矿源层的成矿元素排出和汇聚提供通道和动力
    四、 有机质参与金属成矿的作用极为广泛
    五、 有机质及其演化物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 有色、贵金属矿床中有机烃气异常源分析
    一、 各类矿石、岩石的烃气测量
    二、 烃气在矿体周围的展布规律
第四章 烃、汞气体测量野外、室内工作方法
    一、 野外工作方法
        (一) 测网的确定
        (二) 取样与样品加工
        (三) 包装运输
    二、 室内测试方法
        (一) 烃类测试
        (二) 汞气测试
第五章 典型矿床方法有效性试验
    一、 云南个旧锡矿
    二、 广西大厂锡矿
    三、 陕西太白双王金矿床
    四、 内蒙赤峰柴胡栏子金矿
    五、 云南水泄铜矿
    六、 广西贵港庆丰铅锌矿
    七、 湖南水口山康家湾铅锌金银矿
    八、 江西德兴金山金矿
    九、 江西定南岿美山金矿
    十、 山西中条山桐木沟铜矿
    十一、 广西泗顶铅锌矿
    十二、 贵州水城青山铅锌矿
    十三、 云南会泽麒麟厂铅锌矿
    十四、 云南大海八角地铅锌矿
    十五、 云南会泽五星厂铅锌矿
第六章 主要异常模式和成因机制
    一、 主要异常模式
    二、 各类异常模式成因机制探讨
第七章 未知区应用评价与效果
    一、 云南个旧锡矿松树脚矿田
    二、 广西贵港—平南铅锌矿带
    三、 湖南水口山—坪宝铅锌金银矿带
    四、 德兴金山金矿南部东蒋评价区
    五、 陕西周至马鞍桥金矿评价区
第八章 主要干扰因素的识别和消除
    一、 断层引起的干扰异常与识别
    二、 土壤性质对烃类组分含量的影响
    三、 地表特殊景观条件的影响与消除
    四、 地下非矿信息源的干扰与消除
结语
参考文献

(9)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概况
2 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工作概述
3 技术措施
4 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
    4.1 已知油气区的应用效果
        4.1.1 油气化探有效性试验
        4.1.2 老区勘探
    4.2 新区勘探效果
    4.3 油气化探产层预测技术试验效果
5 主要研究成果

四、油气综合化探远景评价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达木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J]. 黎绍杰,李学彪,姚锦其. 物探与化探, 2012(05)
  • [2]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油气藏的指示意义[D]. 李超.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2(06)
  • [3]中国油气化探50年[J]. 吴传璧. 地质通报, 2009(11)
  • [4]我国油气化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汤玉平,姚亚明. 物探与化探, 2006(06)
  • [5]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D]. 梁兴. 西南石油大学, 2006(01)
  • [6]创建发展 开拓奋进——以此庆贺冶金、有色金属系统勘查地球化学领路人欧阳宗圻教授八十寿辰[J]. 贾国相. 矿产与地质, 2005(06)
  • [7]有色地质部门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综述[J]. 金浚,陈伟民. 地质与勘探, 2005(06)
  • [8]有机烃气新方法寻找有色、贵金属矿床的研究[D]. 陈远荣. 中南大学, 2001(01)
  • [9]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J]. 黎绍杰,周奇明,姚锦其,赵友方. 物探与化探, 2001(03)
  • [10]油气综合化探远景评价方法[J]. 贾国相,栾继琛,陈远荣,张茂忠,朱其胜,黎武. 矿产与地质, 2000(S1)

标签:;  ;  ;  ;  ;  

油气综合地球化学勘探前景评价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