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网络教育应用》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网络教育应用》教学设计

一、《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林丛珊[1](2020)在《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研究 ——以小学语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课堂变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内在要求,网络课程资源逐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性参考与借鉴,关于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问题,不仅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更是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信息化教育又普遍为学生所认知。因此,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用网络课程资源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完善网络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有重要意义。网络课程资源即信息化课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下位概念,结合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将课程资源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方便获得的资源,扩大了课程资源的来源,突破了课程资源使用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并且以“校本化”为应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必要条件,在遵循国家课程的意志之上,根据学校具体条件及学生发展情况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单一的作为拓展性的资料随意补充给学生,也不是利用多媒体照搬课本内容,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迎合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资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网络课程资源的范围与内容十分复杂,而对其应用还需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通过检索、梳理文献,对文献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从而将网络课程资源的研究划分为四个方面,即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建设与应用,本研究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理论总结与实际调查。本研究笔者选取山东省Q市的一所小学进行实地调查,由于山东大部分小学并没有普及“智慧课堂”,所以笔者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具有完善的多媒体设备与校园网的学校,具有普遍代表性。通过调查发现,在网络课程资源的整合方面,教师们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当前网络课程资源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这是由于教师在选择网络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庞杂、付费以及与更新速度慢等;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方面,学校对于教学资源库的认识趋向片面化,未认识到当前建设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是由于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评比占用了教师过多的精力,教师对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方面,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在课上应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形式单一化,这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素养有直接联系;还存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教师对于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缺乏正确的引导,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教师的引导方式有关。针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通过对SECI模型的研究,与网络课程资源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基于SECI模型建立起网络课程资源校本化应用的模型,分别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建设与应用四个方面,分别是基于教师个体认知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设计、基于资源共享性的网络课程资源整合设计、基于学科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设计、基于课堂教学的网络课程资源应用设计。最终的应用结果又重新成为教师的个体知识,即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过程是螺旋上升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基于SECI模型建构的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模型又为网络课程资源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性建议,针对当前网络课程资源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教师层面、教育管理部门层面、学校层面、学生与家长层面以及课堂教学层面的相关对策。不断提升既是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促成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对网络课程资源的管理与监督;实施校际之间多样化的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模式;引导学生与家长正视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形式等,对整个系统中不同角色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张利利[2](2020)在《初中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数字投影仪,实现了普通班级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因此,网络中的英语教学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大部分为专业研究机构研发,这样就和日常课堂教学应用结合不紧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陈旧、匮乏问题。随着英语网络教研的发展,大量英语网络教育资源比较分散,在教育教学应用中也存在整合、归类等问题。本选题就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网络信息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即初中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存在状况及开发利用进行的研究。从新课程改革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出发,利用问卷调查和方法的方法,以邯郸10所初中为研究对象,从网络课程的认知、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态度以及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三个层面调查分析了邯郸市与英语相关的网络资源主要是利用情况。汇总了当前邯郸10所初中英语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且针对性的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对策和建议。强调应该提高教师的英语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转变师生观念。在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态度方面,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学校激励体系,转变教师对网络课堂的态度,并且鼓励教师开发、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构建创建适合本校教师的英语学科平台。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应该重视网络课程内容建设,梳理精品课程,完善互动教学设计,提高网络课程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网络资源开发能力,完善完善网络课堂教学资源应用的软硬件环境。

马妮[3](2020)在《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的时代之下,网络课程作为“互联网+教育”的突出产物之一,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但大部分网络课程仍然以电脑网页端口为课程平台进行学习,需要学习者注册登录等较为繁琐的过程。而随着微信的出现,广大学习者发现了一个新的、简捷的学习平台。微信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以其突破时空限制、传输高效的优势成为国内最热门的社交软件之一,受到各年龄段人员的青睐。目前,关于将网络课程与微信结合的这类研究还较少,随着移动端设备越来越多样、学习者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突出,使用微信辅助学习值得更深入地研究。伴随高考制度的改革,在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使个体得到更好的发展,但传统的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学习者而言局限性较大,并且生涯规划教育资源缺乏、教师知识掌握不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为缓解以上问题,本研究将尝试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载体,设计以高中生为学习对象的生涯规划网络课程,选择适用于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高中教育的网络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提出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网络课程设计方案,明确网络课程在微信平台上传播的优势。本研究第一部分从网络课程和生涯规划教育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借助国内外网络课程、生涯规划教育、微信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阐明了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网络课程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并明确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从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出发,以学习理论、测评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现实的适用性、可行性的角度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支撑;第三部分明确了网络课程设计的一般原则和一般流程,通过走访以及问卷调查发现教学工作者和学习者对于该网络课程有不同的需求,为满足用户的需求,本研究对该网络课程和微信平台进行了个性化设计,并按照课程制作步骤,借助PowerPoint、Focusky以及Camtasia Studio软件完成课程制作;第四部分对该研究应用的目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讨论将该网络课程应用于一所私立高中和一所公立高中里部分高一学生的教学效果;最后一部分从教学效果、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能力三部分对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网络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生涯规划知识的水平,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微信平台的传播,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学习者能够拥有更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使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基于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在最后部分还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对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提出了四点建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支持。

赵雷幸子[4](2018)在《网络课程在高校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引发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以及成人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世界各个国家已经意识到,人才的竞争是国家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如何培养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随之变成了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被要求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然而,与普通教育的受众相比,成人教育学习者由于受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自主性等方面的需求也大不相同。因此,本论文以成人自我导向性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生活情境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目前云南大学成人教育网络课程的现状出发,研究解决目前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和策略。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六个章节开展工作: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主题的研究背景、内容、以及整篇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途径和方法等;第二章,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网络课程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概述、对国内外网络课程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探究,并对我国网络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总结和思考;第三章,选取云南大学成人教育的部分函授及夜大学生为样本,对该校的成人教育网络教学现状进项分析研究,设计相关问卷,从成人学习者的特征、学习情况、对网络课程学习评价以及对网络课程的期望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发现该校成人教育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对影响网络课程在该校成人教育应用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第五章,根据前文所提出网络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改进云南大学成人教育网络课程的策略建议;第六章,对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对成人教育网络课程发展的展望。

蒋平[5](2016)在《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自20世纪末发展至今,已经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当时是受到了网络市场利润的驱使,还是信息技术力量的推动,又或是面临传统课程发展的制度瓶颈,但一路走来可谓是历经艰辛。直到最近几年,MOOC的兴起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期。学术界和舆论媒体同时以铺天盖地广告营销的方式,对网络课程引发的高等教育数字化革命进行广泛宣传,重点介绍网络课程如何激发了在线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赢得了怎样的良好社会声誉,甚至提出网络课程构筑的虚拟大学将会主宰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传统实体大学正在走向衰亡。中美两国政府积极响应MOOC带来的影响力,不仅大规模地发展网络课程,为网络课程开发搭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合作平台,而且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如果继续按照惯常的技术逻辑去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那么注定在研究思路上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因为技术已经成熟到网络课程的在线教学与在线学习可以无限时空,“随心所欲”。从麻省理工学院倡导“知识共享”的理念,提出“公开线上课程”计划,到M0OC平台仍然继续坚守“免费”、“开放”与“共享”原则,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好像不曾改变,但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却越发复杂而多元。其中,“知识转型”理论无可厚非地成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深刻动力。以知识转型为研究视角来分析比较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既源自于教育改革本身与知识转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又是由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植根于知识转型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基本特征反映了知识转型的内在要求。但是,要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寻求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有力证据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不仅要从已有研究的文献资料中系统性、分类化的概括归纳,找寻出知识转型与网络课程相互作用的初步证据,而且还要辩证地分析技术力量与知识转型哪个要素对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更大。按照“研究基础→事实呈现→理论探索”的研究思路,利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既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及技术影响进行了历史阶段划分,又对知识转型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建构出新的知识转型理论分析框架。从中分析得出技术逻辑用于解释和指导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具有不适合性,经过一番“理论探索”,最终寻求到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充分证据。以“事实呈现”的方式描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历程及概况不仅是要说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如何走向融合,成为“竞相争艳”的对手和伙伴,而且更是为后续知识转型理论的实践推进提供事实依据。那么,如何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进行具体化比较研究呢?依据“实践考察→问题反思→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从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中考察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趋同性特征中出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知识生产数字化明显:推行“项目驱动”式发展路径,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发生着“现代知识”向“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变,“无形学院”的团队合作十分普遍。这种趋同性特征符合知识转型内在制度的要求。差异性特征中受到知识转型外在制度的影响,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政策导向、基本路径、运行机制和价值立场上存在显着区别。这种宏观意义上的“趋同存异”现象及其制度逻辑也同样发生在中美两国较为典型和颇具代表性的在线学习平台发展过程中。以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edX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为个案,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发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在知识权力控制、知识形态转变、知识协议制定以及组织合作形态等方面存在“趋同性”,而在发展路径、运行机制、权力地位和角色功能上具有显着“差异性”。知识转型理论在实践推进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新旧“知识生产模式”的交替,还是“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的转变,都一致地表明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共存现象”和“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新旧“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在转型过渡时期,同时共存于同一社会,到底选择以哪种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为标准可能难以抉择,必然引起知识世界的混乱状态。另一方面,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建构的社会不可能对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逐渐确立的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表示接受和改变,更有可能遭到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抵制和反抗,从而试图夺回知识控制的主导权,由此导致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诸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只有当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完全取代原有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并为人们所接受时,这种知识王国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才会自然消失。为此,知识转型的“共存现象”与“相互作用”造成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必然渗入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以连锁反应的形式导致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共同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学习效果不佳,知识市场化引发学术危机,教师难以做出选择以及学分互认和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那么,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如何应对知识转型的变革引发的挑战呢?注重课程平台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实现大学与政府、市场三方利益共赢,培养知识、能力与技术相融合的数字化教师和试点推行SPOC课程平台及教学模式将是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徐朝军[6](2012)在《网络课程效能自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98年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至今,各级各类的网络课程建设如火如荼,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到今天已过去十多个年头,网络课程是否真正实现“全国一流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向各行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课程”?基于这点朴素想法,本文从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课程投资建设、有效管理、鼓励应用的角度,展开了网络课程效能的评价研究。首先,本文梳理了我国网络课程建设工作,在对我国网络课程建设政策制度及应用现状的初步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简要描述了网络课程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二重属性,并以此为依据,浅析了网络课程质量保证的基本要求,从而转向网络课程评价标准、评价技术、评价成本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接着,本文从网络课程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技术和评价成本的一致性出发,对国内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和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突破网络课程评价人工采集数据周期长、主观性过强、成本高等限制,采用网络爬虫技术,设计目标与技术相统一、激励网络课程走向应用的网络课程效能评价标准。基于以上关于网络课程效能自动评价标准和技术的分析,本文在Windows XP/C#/SQL Server平台上实现了网络爬虫,自动采集网络课程可用性、资源建设与更新、师生教学活动等客观的、过程性数据,并吸取社会网络分析的精华,在SQL Server数据库端进行网络课程效能的分析统计,以对网络课程的效能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通过对实验结果和人工检查对比,本文所提的网络课程效能评价指标和自动化的评价技术能较为客观的对网络课程效能进行评价,该系统是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网络课程监管的有效工具,其评价结果为网络课程规划建设、投资决策等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参考。最后,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建设、评价提出了建议,并对本文所设计的网络课程效能自动评价系统所依赖的技术要求、理论研究趋势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做了说明。

杨慧丽[7](2010)在《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进程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网络课程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教学载体,受到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也对网络课程的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在对相关理论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网络课程的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试图建构高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训的内容体系,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组织网络课程教学的能力,促进高校开展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同时,通过分析高校教师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路径和影响因素,从多个角度制定网络课程的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策略,这对实施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的相关培训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网络教育和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基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国内外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本研究的三个理论基础——成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它们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个维度了解当前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依据。第四部分分析了高校教师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职责变化和能力层级,构建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内容体系,并针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重点介绍。第五部分针对目前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缺失的原因制订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发展策略。第六部分是结论,概括总结了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刘名卓[8](2010)在《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件产品的可用性近几年已成为衡量软件质量的重要因素,网络课程作为一种信息密集型的教育软件产品,其可用性的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满意度,网络课程日益突出的可用性问题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需求,是本论文写作的源由。本论文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对网络课程所涉及的可用性问题进行了梳理与综合分析,重点研究如何利用可用性工程的方法和策略优化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使得网络课程的建设过程即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开发的过程,也是一个使用的过程,以弥补传统网络课程建设流程存在的对可用性设计重视不足的问题,最终得以提升网络课程的可用性水平,使得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更加符合人的视觉特性和认知特点。本论文主要由六章内容、前言和结语组成。前言。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相关术语界定等。第一章网络课程可用性诉求。本章是论文的研究基础,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思辨的方法,对网络课程可用性内涵进行透视,并厘清其与网络课程教学性和技术性的关系。除此之外,笔者利用Jakob Nielsen提出的十条通用的可用性启发式准则(见表前言-1),从我国2009年国家网络精品课程中随机抽取30门进行了可用性启发式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网络课程可用性总体水平相对低下,针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这一建议也成为了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第二章可用性理论基础。本课题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的范畴,它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人因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本章阐述的几个理论和一系列的可用性评估方法是本课题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它们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思维框架、研究方向和方法策略。第三章可用性质量实现模型。本章首先阐述了网络课程建设常规采用的软件工程流程,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从可用性的视角,对其进行改造,尝试建构了网络课程可用性质量实现模型,从而为如何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流程中,嵌入可用性设计要素和方法策略提供了研究和实践框架。第四章可用性策划与分析。策划与分析是网络课程建设流程中关键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后续环节设计与开发中网络课程的设计方向、预期目标及媒体表现等。通过此环节可为网络课程设计者、开发者提供学习者在线心理取向或使用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参考,使得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更加符合人的视觉特性和认知特点。本章首先对学习者特征进行理论探讨,然后重点阐述笔者在实践中进行的网络课程策划与分析阶段的实证研究,最后形成一般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框架。第五章可用性设计与分析。设计与分析是网络课程建设流程中的另一关键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本章首先对可用性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可用性设计原则和可用性设计内容进行了阐述,然后重点阐述笔者在实践中进行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阶段的实证研究,形成了一般的可用性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框架。第六章可用性衡量与评估。可用性衡量与评估贯穿在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整个流程中,在各个关键环节通过此以了解学习者的体验及征询专家建议,作为调整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依据,让学习者参与设计。本章首先在国内外比较常用的几个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适合我国网络课程的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形成了一份网络课程可用性测试检查表,以便为我国的网络课程建设及国家网络精品课程的评审提供借鉴。结语。总结了本文对前言中所提出的关键问题的解决情况,并展望了后续研究的可能方向。研究的整体思路是:首先分析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现状、对存在的可用性问题进行归因,然后对传统的网络课程建设流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网络课程可用性水平的关键因素和环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网络课程可用性质量实现模型,并对这一模型中的关键问题及阶段进行了实践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一般的实践框架、原则和方法策略。

崔维响[9](2009)在《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eb2.0为网络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将Web2.0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之中,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技术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在Web2.0相关技术的支持下,将Web2.0的个性化、去中心、社会化、开放、共享、参与和创造的理念,借鉴到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之中,通过选择恰当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创设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进行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交流、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又能够以创新性的能力去应对时刻变化着的社会,以达到培养知识时代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将Web2.0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之中,能有效的解决当前网络课程设计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更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深入研究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科学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研究方法,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1)网络课程的理论分析。主要研究了网络课程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教学特征、设计原理和设计原则,总结了目前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了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2)Web2.0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了Web2.0的概念、起源、发展状况、相关技术及其典型应用。通过分析Web2.0的网络特征,探讨了Web2.0的网络教育功能,并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分析了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的核心模式。(3)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在综合分析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和Web2.0理念及技术的基础上,首先制定了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然后提出了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设计策略,研究了结构体系、功能模块、教学内容等的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设计复审的方法,并总结了应该注意的问题。(4)应用实例的开发。以综合研究为依据,应用ASP.NET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基于Web2.0的《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网络课程,进一步在实践层面对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研究。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界定了网络课程和Web2.0的概念,确定了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协作学习理论、活动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情景认知理论为指导的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从网络课程的基本理论和Web2.0的理念与技术两个层面,总结出网络课程设计的核心模式。(2)总结出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模型,包括知识呈现模块、资源共享模块、交互模块、评价模块和管理模块,并提出了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3)完成一个实例系统的开发,对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法和模型进行了应用,初步验证了系统设计方法和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的创新之处是,在综合分析网络课程和Web2.0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结构体系和功能模型。同时在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等方面,为网络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在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将传统的网络课程设计原则与Web2.0理念及技术系统的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良好的设计开发效果。

薛伟胜[10](2008)在《高校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类的教学活动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整合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础元素,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交流平台建设的教学科目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现代远程教育已在我国蓬勃发展,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教学的发展,但也还有相当多的网络课程质量存在很大缺陷,不能很好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需要参与网络课程开发的广大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深入思考,以便在更广大的层面上普遍地提高网络课程的质量。本文作者收集并研究了美国教育文献最主要的论文数据库ERIC、英国教育技术杂志论文数据库BJET及国内的中文期刊网数据库中2000年以后关于网络课程研究的论文,对网络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参评项目《会计学原理》网络课程的开发实践中,设计并实现了《会计学原理》网络课程教学科目内容和教学支撑平台,并建立了作者自己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阐述了高校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和实现的规律与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作为广大的教师和技术人员开发网络课程的参考,具有现实意义。

二、《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研究 ——以小学语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3.将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应用刻不容缓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分析法
        3.访谈法
        4.课堂观察法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内涵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非正式学习理论
        3.系统科学方法论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的必要性及原则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的必要性
        1.网络课程资源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2.网络课程资源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助推力
        3.网络课程资源是未来课堂教学的指向标
        4.网络课程资源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适应性原则
        3.经济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发展性原则
三、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现状分析
        1.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整合现状
        2.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现状
        3.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现状
    (三)网络课程资源校本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1.网络课程资源的质与量与教师需求之间的矛盾
        2.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政策要求与学校实际实施之间的矛盾
        3.资源应用形式单一化与教学环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4.学生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与缺乏教师合理引导之间的矛盾
四、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模式设计与对策建议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模式设计前端分析
        1.学情分析
        2.语文学科特点分析
        3.支撑模型分析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模式构建
        1.基于教师个体认知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设计
        2.基于资源共享性的网络课程资源整合设计
        3.基于学科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设计
        4.基于课堂教学的网络课程资源应用设计
    (三)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应用的对策建议
        1.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以促成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
        2.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对网络课程资源的管理与监督
        3.实施校际之间多样化的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模式
        4.引导学生与家长正视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
        5.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五、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2)初中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文献分析
        1.3.2 国外相关文献分析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的目标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问卷调查法
        1.5.2 访谈法
        1.5.3 文献分析法
    1.6 核心概念界定
        1.6.1 初中
        1.6.2 网络课程
        1.6.3 教学资源
    1.7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与基本类型
    2.1 理论基础
        2.1.1 课程开发理论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3 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
    2.2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基本类型
        2.2.1 英语听力网络教学资源
        2.2.2 英语口语网络教学资源
        2.2.3 英语阅读网络教学资源
        2.2.4 英语写作网络教学资源
第三章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3.1 初期调查
    3.2 调研设计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试测
        3.2.3 正式问卷
        3.2.4 访谈设计
        3.2.5 调查实施
    3.3 学生层面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对网络课程的认知方面
        3.3.2 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态度方面
        3.3.3 学生利用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状况
    3.4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4.1 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知现状
        3.4.2 教师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态度现状
        3.4.3 教师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4.3.1 教师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现状
        3.4.3.2 教师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现状
第四章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4.1.1 师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认识不到位
        4.1.2 师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态度不够积极
        4.1.3 师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
    4.2 英语网络资源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传统教育体制制约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4.2.2 师生的网络信息素养不高
        4.2.3 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局限影响了其利用效果
第五章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5.1 提高教师的英语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
        5.1.1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5.1.2 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转变师生观念
        5.1.3 鼓励广大一线教师开展网络课教学实践
    5.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转变教师对网络资源的态度
        5.2.1 完善学校激励体系,转变教师对网络课堂的态度
        5.2.2 鼓励教师开发、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
        5.2.3 创建适合本校教师的英语学科平台
    5.3 提升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效果
        5.3.1 重视网络课程内容建设,梳理精品课程
        5.3.2 完善互动教学设计,提高网络课程资源利用水平
        5.3.3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网络资源开发能力
        5.3.4 完善网络课堂教学资源应用的软硬件环境
        5.3.5 学生利用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

(3)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关键概念界定
        1.2.1 生涯规划教育
        1.2.2 网络课程
    1.3 研究文献述评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4.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4.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基础
    2.1 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
        2.1.3 舒伯生涯发展理论
        2.1.4 教学设计理论
    2.2 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现实基础
        2.2.1 网络课程对于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的适用性
        2.2.2 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网络课程可行性分析
        2.2.3 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网络课程的优势
3 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
    3.1 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一般原则
    3.2 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
    3.3 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设计
        3.3.1 需求分析
        3.3.2 微信平台设计
        3.3.3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3.4 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制作
        3.4.1 制作软件介绍
        3.4.2 课程制作步骤
4 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4.1 应用研究的目的
    4.2 应用研究的过程
    4.3 应用研究效果分析
        4.3.1 学习者问卷数据分析
        4.3.2 教师访谈分析
    4.4 应用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基于微信的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需求调查
附录B-基于微信的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满意度调查
附录C-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网络课程在高校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研究实际应用价值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成人教育的概念
        2.1.2 网络课程的概念
        2.1.3 网络课程的特点
    2.2 成人教育发展状况
        2.2.1 国内成人教育发展
        2.2.2 国外成人教育发展
    2.3 成人教育网络课程应用现状研究
        2.3.1 国内应用现状研究
        2.3.2 国外应用现状研究
    2.4 总结及思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大学成人教育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3.1 网络课程实施情况概况
    3.2 网络课程实施情况调研
        3.2.1 问卷的设计
        3.2.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2.3 问卷结果的统计及分析
    3.3 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对网络课程在云南大学成人教育中应用中的调查结论以及制约因素分析
    4.1 客观因素
        4.1.1 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4.1.2 信息化学习环境及网络课程研发
        4.1.3 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流机制
    4.2 主观因素
        4.2.1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4.2.2 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角色定位
    4.3 其他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成人教育网络课程的策略建议
    5.1 完善网络平台建设
    5.2 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实施网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
        5.2.1 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5.2.2 以云南大学成人教育网络课程《七彩云南——云南旅游资源概况》为例的教学设计
    5.3 提倡合作学习的网络课程学习模式
    5.4 增强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影响力
    5.5 提高网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5.6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5.6.1 科学制定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
        5.6.2 建立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监测平台
        5.6.3 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容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知识转型中的演变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MOOC时代背景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MOOC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三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一、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知识转型理论支撑
    第一节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两种不同模式之间的变迁
        一、“小科学”与“大科学”之间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二、“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三、“知识生产模式1”向“知识生产模式2”的转型
    第二节 知识转型理论界说: 时代背景抑或是思想基础
        一、“知识型”与“知识转型”内在逻辑理路分析
        二、“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演变历程
        三、第三次知识转型引发现代教育领域严重危机
        四、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变对教育改革的促进功能
    第三节 知识转型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知识转型”理论关系之辩
        二、“知识转型”时期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
        三、“知识转型”理论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内在关系
第五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存异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 知识转型内在制度指引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虚拟的知识形态存在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后现代知识观为基础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无形学院为合作平台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差异性: 知识转型外在制度设计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政策导向: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基本路径: 局部探索与全面实施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运行机制: 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立场: 知识霸权与本土开发
    第三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案例比较: 知识转型的制度化存在
        一、美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分析
        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考察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比较研究
第六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的挑战: 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
        一、令人堪忧的通过率: 学习效果不佳背后的“证据”
        二、当课程成为一种商品: 知识市场化引发的学术危机
        三、积极的参与者或懈怠的旁观者: 教师如何选择
        四、学分互认与质量评价: 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迎接知识转型的变革
        一、知识共享的新型组织化图景: 课程平台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二、知识市场化的矛盾化解: 三重螺旋模式中的利益共谋
        三、数字化大学教师: 知识、能力与技术的合成者
        四、MOOC发展中对SPOC的探索: 为提升质量的一种尝试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在知识转型中走向融合
        二、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构成趋同性与差异性的存在
        三、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制约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网络课程效能自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理论调研
        1.2.2 评价指标设计
        1.2.3 自动评价系统设计
        1.2.4 数据统计分析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验研究法
    1.4 创新之处
    1.5 论文结构
2 我国网络课程建设回顾
    2.1 网络课程的启动与推进
    2.2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
    2.3 质量保证概述
    2.4 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2.4.1 国外评价标准一览
        2.4.2 国内评价标准研制
    2.5 评价方法研究
        2.5.1 模糊综合评价法
        2.5.2 层次分析法
        2.5.3 典型调查法
        2.5.4 德尔菲法
        2.5.5 社会网络分析法
        2.5.6 综合方法
    2.6 网络课程评价实践研究
        2.6.1 评价目的
        2.6.2 评价主体
        2.6.3 评价技术
        2.6.4 数据采集
        2.6.5 评价成本
    2.7 本章小结
        2.7.1 理论探讨多于实践
        2.7.2 评价目的定位模糊
        2.7.3 个案研究成果通用性不足
        2.7.4 评价主体研究不足
        2.7.5 自动评价技术手段不足
        2.7.6 评价成本研究空缺
    2.8 本文研究目标
3 网络课程效能自动评价
    3.1 网络课程效能概述
        3.1.1 效能概述
        3.1.2 学校效能及特性
        3.1.3 网络课程效能
    3.2 研究假设
        3.2.1 网络课程资源是可以持续提供访问的
        3.2.2 网络课程中的资源应该是持续更新的
        3.2.3 课程网站中的师生互动是积极频繁的
    3.3 现实需求
        3.3.1 课程数量大
        3.3.2 内容差异大
        3.3.3 平台异构
    3.4 自身需求
        3.4.1 网络课程概念再审视
        3.4.2 产品与服务的二重性
    3.5 技术可行性
4 系统分析设计
    4.1 系统目标定位
        4.1.1 系统目标用户
        4.1.2 系统功能预期
    4.2 系统功能分析
        4.2.1 数据输入
        4.2.2 数据处理
        4.2.3 数据输出
    4.3 系统功能设计
    4.4 评价指标设计
        4.4.1 设计原则
        4.4.2 指标设计
        4.4.3 权重设计
    4.5 数据模型设计
    4.6 系统架构设计
        4.6.1 系统架构
        4.6.2 功能模块
5 效能评价关键技术
    5.1 关键技术分析
    5.2 网络爬虫
        5.2.1 随机搜索
        5.2.2 定向搜索
        5.2.3 主题搜索
    5.3 数据清洗过滤
        5.3.1 文本过滤
        5.3.2 图片过滤
        5.3.3 Flash过滤
    5.4 论坛信息抽取
        5.4.1 论坛结构分析
        5.4.2 渐进式模式匹配
    5.5 社会网络分析
6 实验与数据分析
    6.1 实验方案设计
    6.2 第一阶段
        6.2.1 宏观指标统计
        6.2.2 资源跟踪统计
        6.2.3 交互设计分析统计
    6.3 第二阶段
        6.3.1 论坛参与人气分析
        6.3.2 发帖、跟帖情况统计
    6.4 评价成本分析
    6.5 实验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评价目标决定一切
        7.1.2 网络课程建设更应注重长远性
        7.1.3 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更为重要
        7.1.4 效能评价更能促进网络课程发展
        7.1.5 自动化数据采集评价结果更为可观
    7.2 研究展望
        7.2.1 实践研究
        7.2.2 深层网爬虫
        7.2.3 语义分析
    7.3 网络课程效能评价建议
        7.3.1 政策性建议
        7.3.2 技术标准建议
        7.3.3 评价实施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承担的项目及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基金项目
    横向项目
    主编教材
    获奖情况

(7)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节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的界定
        (一) 网络课程的界定
        (二) 教学设计能力的概述
    五、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 国外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理论基础概述
    一、成人学习理论
        (一) 成人学习理论概要
        (二) 成人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要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
    三、自主学习理论
        (一) 自主主义学习理论概要
        (二) 自主主义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
第三节 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一) 问卷调查目的
        (二) 调查方案设计
        (三) 调查结果分析
        (四) 问卷调查结论
    二、访谈结果及其结果分析
        (一) 访谈的目的
        (二) 访谈提纲的编写
        (三) 研究对象的选择
        (四) 访谈结果分析
        (五) 访谈结论
第四节 提高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内容
    一、网络课程中教师职责变化分析
    二、网络课程中教师的能力因素分析
    三、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 系统分析能力
        (二) 教学过程设计能力
        (三) 教学讯息设计能力
        (四) 结构设计与脚本编写能力
第五节 促进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对策
    一、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路径
        (一) 在职培训路径
        (二) 个人发展路径
    二、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教师个人因素
        (二) 时间因素
        (三) 政策与技术支持因素
        (四) 培训形式、方法手段因素
    三、促进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行动策略思考
        (一) 任务驱动法激发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动力
        (二) 多元化评价与反思并行促进教学设计能力发展
        (三) 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
        (四) 采用理论结合案例的方法实施培训计划
第六节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一) 调查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二) 建构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内容体系
        (三) 制定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策略
    二、研究局限
        (一) 现状调查中对象选取范围有限
        (二) 内容体系和发展策略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问卷
附录2“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访谈提纲

(8)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术语界定
第1章 网络课程可用性诉求
    1.1 可用性内涵
    1.2 网络课程可用性属性辨析
    1.3 网络课程可用性现状诉求
第2章 可用性理论基础
    2.1 成就动机理论
    2.2 认知负载理论
    2.3 信息架构理论
    2.4 人机交互中的活动理论
    2.5 可用性评估方法
第3章 可用性质量实现模型
    3.1 传统的网络课程建设流程
    3.2 网络课程可用性质量实现模型建构
    3.3 实践背景
第4章 可用性策划与分析
    4.1 人类信息处理过程
    4.2 学习者的个性特征
    4.3 学习者在线学习倾向的研究
    4.4 在线学习倾向的问卷调查研究
    4.5 可用性策划与分析框架
第5章 可用性设计与开发
    5.1 网络课程"可用性设计"与"教学设计"概念辨析
    5.2 网络课程可用性设计原则
    5.3 实践研究
    5.4 网络课程可用性设计内容分析
    5.5 可用性设计与开发实践框架
第6章 可用性衡量与评估
    6.1 国内外网络课程可用性评价现状
    6.2 网络课程可用性测试检查表设计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与成果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改进与展望
附录1 在线学习倾向问卷
附录2 《设计未来的网络课程-一个对学习者的调查表》的研究报告
附录3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络课程制作制范
附录4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络课程验收自查表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网络课程的理解与分析
    2.1 网络课程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课程的定义
        2.1.2 网络课程的本质
        2.1.3 网络课程的功能
        2.1.4 网络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2.2 网络课程的教学特征
    2.3 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3 协作学习理论
        2.3.4 活动理论
        2.3.5 知识管理理论
        2.3.6 情境认知理论
    2.4 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
    2.5 网络课程设计的原理
    2.6 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势
第三章 Web2.0 及其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3.1 Web2.0 的基本概念
        3.1.1 Web2.0 的定义
        3.1.2 Web2.0 的产生背景
        3.1.3 Web2.0 的特征
    3.2 Web2.0 的理论基础
    3.3 Web2.0 的主要技术
    3.4 Web2.0 的应用分析
    3.5 Web2.0 对网络课程设计的启示
        3.5.1 Web2.0 的网络教育功能分析
        3.5.2 Web2.0 与网络课程的整合
        3.5.3 基于Web2.0 的网络课程核心模式
第四章 基于Web2.0 的网络课程的设计
    4.1 基于Web2.0 的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
    4.2 基于Web2.0 的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
    4.3 基于Web2.0 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4.4 基于Web2.0 的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4.4.1 建立基于Web2.0 的课程知识学习平台
        4.4.2 建立基于Web2.0 的个人学习平台
        4.4.3 建立基于Web2.0 的协作学习交流平台
        4.4.4 建立基于Web2.0 的动态学习资源库
    4.5 基于Web2.0 的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
    4.6 基于Web2.0 的网络课程的模块设计
    4.7 基于Web2.0 的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4.8 基于Web2.0 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复审
    4.9 基于Web2.0 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反思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Web2.0 的《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网络课程开发
    5.1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
        5.1.1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网络课程的特点
        5.1.2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网络课程设计原则
        5.1.3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网络课程的系统结构
    5.2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网络课程的实现
        5.2.1 网络课程开发和运行的环境
        5.2.2 网络课程开发的主要技术
        5.2.3 网络课程数据库的选择与设计
        5.2.4 网络课程主要功能设计与实现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10)高校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远程教育发展现状
        1.1.1 远程教育发展简史
        1.1.2 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
        1.1.3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
    1.2 我国高校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建设
    1.3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1.5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课程与网络课程开发理论
    2.1 网络课程
        2.1.1 网络课程的定义
        2.1.2 网络课程的特点
        2.1.3 网络课程的组成
    2.2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2.2.1 教学设计的定义
        2.2.2 教学设计的模式
    2.3 网络教学支撑平台
        2.3.1 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定义
        2.3.2 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构成
        2.3.3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
    2.4 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2 人本主义理论
        2.4.3 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
    2.5 网络课程的评价方法
        2.5.1 国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研究
        2.5.2 国内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研究
        2.5.3 本文作者提出的高校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第三章 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方法
    3.1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3.2 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
        3.2.1 网络课程教学目标的功能
        3.2.2 网络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3.2.3 网络课程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
    3.3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3.3.1 学习任务的类型
        3.3.2 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3.3.3 教学内容设计的步骤
    3.4 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设计
        3.4.1 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的分类
        3.4.2 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
    3.5 网络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
        3.5.1 导学活动设计
        3.5.2 辅导活动设计
        3.5.3 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3.6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3.6.1 什么是教学交互
        3.6.2 远程学习交互层次塔理论
        3.6.3 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的原则
        3.6.4 教学交互设计的实现
        3.6.4.1 人际交互功能的实现
        3.6.4.2 人机交互功能的实现
    3.7 网络课程的导航设计
        3.7.1 网络课程导航的定义
        3.7.2 导航设计原则
        3.7.3 网络课程导航的常用方法
    3.8 网络课程的总体设计
第四章 《会计学原理》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教学科目内容部分
    4.1 《会计学原理》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
    4.2 《会计学原理》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4.2.1 《会计学原理》课程背景
        4.2.2 《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设计
        4.2.2.1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4.2.2.2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4.2.2.3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4.2.3 课程界面
        4.2.4 章结构设计
        4.2.5 节界面
        4.2.6 知识点界面
    4.3 导航设计
    4.4 教学资源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结构
        4.5.2 ASP连接数据库的方法
    4.6 主要功能的实现代码段
        4.6.1 各页面公共代码
        4.6.2 章页面专有代码
        4.6.3 节页面专有代码
        4.6.4 知识点专有代码
第五章 《会计学原理》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教学支撑平台部分
    5.1 平台设计的总体目标
    5.2 平台的用户特点
    5.3 平台的总体设计
    5.4 平台主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4.1 平台主要界面
        5.4.2 自主学习功能模块
        5.4.3 协作学习功能模块
        5.4.4 答疑模块
        5.4.5 作业模块
        5.4.6 考试模块
        5.4.7 教务管理模块
    5.5 《会计学原理》网络课程文档撰写
第六章 论文的反思
    6.1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6.2 研究的不足和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研究 ——以小学语文为例[D]. 林丛珊.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初中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D]. 张利利. 河北大学, 2020(08)
  • [3]基于微信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 马妮.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网络课程在高校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例[D]. 赵雷幸子. 云南大学, 2018(01)
  • [5]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D]. 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6]网络课程效能自动评价研究[D]. 徐朝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4)
  • [7]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 杨慧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6)
  • [8]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研究[D]. 刘名卓.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9]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设计[D]. 崔维响.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9)
  • [10]高校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 薛伟胜. 厦门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网络课程《网络教育应用》教学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