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地震反应分析

现场地震反应分析

一、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侯晨煜[1](2021)在《地铁车站周围人工冻融粘土的地震变形特性研究》文中认为

阮志环[2](2021)在《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砂卵石土具有外观形状不规则、级配跨度大、颗粒间骨架传力机制稳定性差及颗粒破碎形态突变等特征,使其动力学特性与其它土类存在显着差异。四川成都盆地砂卵石土分布广泛,该地区场地上覆土层以粉质粘土、粘土和砂卵石土为主,土层结构复杂且厚度多变。在汶川Ms8.0级地震中,整个四川成都盆地震害均较小,这引起了众多学者对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的关注,然而目前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开展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特征研究具有重要工程意义,研究成果可为砂卵石土场地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和一维等效线性化分析方法开展了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并对四川成都盆地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动参数进行了计算,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并开展了土层厚度为100cm的单一砂卵石土模型场地振动台试验,研究了砂卵石土场地在不同强度、不同频谱特性地震激励下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具有明显的非线性效应,并且表层土层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明显大于下部土层;砂卵石土场地下部土层对地震波频率较低的分量有放大作用,对频率较高的分量则有滤波作用,上部土层对地震波各频率分量均表现出放大作用;随着激励强度的增大,砂卵石土场地动土压力反应明显增大,表现出骤减后逐渐增大的规律,并且土体动剪应力-动剪应变关系均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土体阻尼比增大,剪切模量降低。揭示了场地各土层加速度分布、加速度频谱成分、土体剪切模量等变化机理。(2)基于5个不同模型场地的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土层结构、土层厚度对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粘土场地地震反应非线性效应较砂卵石土场地显着;相对于单一砂卵石土场地,粘土-砂卵石土分层场地分层界面对地震波有削弱作用,其下部砂卵石土层加速度反应较小,上部粘土层对地震的放大作用较大;粘土-砂卵石土分层场地的地震反应非线性效应更强,其下部土层对地震波的放大、滤波频段频率较高,上部土层对地震波频率小于23Hz的分量放大作用较弱;粘土-砂卵石土分层场地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和下降段幅值较小,并且激励强度越大,差异越显着。(2)砂卵石土场地地表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随土层厚度的增大逐渐减小或先减小后增大;土层厚度越小的场地对地震波的低频分量放大效应越小,对高频分量的放大效应则越大;随着覆盖土层厚度的增加,地表加速度反应谱上升段存在减震现象,土层厚度增量越大,减震越明显,从平台段开始,反应谱幅值存在普遍增大的现象。这一研究揭示了土层结构、土层厚度对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为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理论研究及震害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3)基于一维等效线性化分析方法,设计了90个计算工况,研究了激励强度、土体密实度及土层厚度对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根据四川成都盆地钻孔信息,设计了1080个计算工况,给出了四川成都盆地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动参数计算值。结果表明:砂卵石土场地地表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随地震激励强度的增大线性递减;随着激励强度的增大,场地卓越周期呈线性增大,并且土层厚度越大,其卓越周期增大速度越快;土体越密实,场地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越强;土层厚度的增大对地震波可能有放大作用,也可能有削弱作用,这可为砂卵石土场地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对具有砂卵石土场地特征的地区进行更为合理、科学地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对分析此类地区地震灾害成因及提高抗震设防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唐晓荣[3](2021)在《层状场地对古城墙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以大境门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的地震观测和震害调查及经验表明,不同的层状场地在同一震级的地震情况下,所引起的地面运动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是不一样的,层状场地具有很强的层理性,是场地效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张家口的大境门古城墙为例,研究层状地基下的古城墙地震性能,分别建立古城墙模型和土-古城墙相互作用模型,分析了不同层状场地对于古城墙的抗震性能影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古城墙模型和土-古城墙相互作用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及动力时程分析,分析可知:土-古城墙相互作用模型自振频率增加幅度要比古城墙模型更为平缓,在土层作用下,城墙结构的自振频率降低,周期延长。自由场地基岩传至地表地震波波形未出现较大改变,说明土层对地震波有一定的放大效应,高频率部分被过滤,土层输入的地震波还具有一定的频率过滤作用,且放大系数会根据土层不同、地震波不同而有所变化。(2)在不同地震激励下,土-古城墙模型的顶部位移和加速度反应均比古城墙模型的位移和加速度反应有所增大,位移反应增大20%,加速度反应增大32%,在进行古城墙抗震性能分析的同时,考虑结构与下部土层的相互作用才能使得结构地震时更加安全。(3)采用等效线性模型,通过迭代来近似反应土体的非线性,分析可知:土层线性分析中模型的顶部位移和加速度时程要大于非线性分析下的位移和加速度时程,线性分析位移是非线性分析位移1.36倍,加速度是1.71倍,在进行古城墙抗震性能分析,为了利于古城墙的抗震分析,需要考虑土体的非线性会对结构造成影响。根据不同层状土层模型的地震分析可知,六层均质土与古城墙相互作用下位移和加速度时程小于三层均质土及单层均质土,不同类型的土体对地震反应有不同的放大或缩小作用。

姬路遥[4](2021)在《考虑场地土效应及其不确定性的地震动记录选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震设计的首要环节是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合理地输入地震动是保证设计结果准确的必要条件。大量强震观测数据和震害调查表明,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具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地震动强度和频谱特性的改变。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仅通过调整场地特征周期来考虑场地的地震动效应,《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虽给出适用于我国不同类别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影响系数和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值,但皆为对普遍场地效应的平均估计。实际场地地质状况复杂、土壤特性多变,对于特定地区重大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不应局限于抗震规范给出的经验统计值,应根据具体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概率场地土效应分析确定。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如何选取天然地震动记录作为基岩地震激励、选取条数为多少,如何评定考虑场地土效应不确定性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目前还没有清楚的遵循原则。并且,在对上部结构进行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对支配结构响应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对于强震动记录的选取要求过于笼统,如何合理地选取地震动记录已成为目前结构抗震设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研究了场地土效应的不确定性及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中地震动记录的选取方法,旨在分析土变异性对场地地表地震动的影响,给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基岩地震动记录的选波方法建议,评定研究区考虑场地土效应不确定性的设计地震动参数,通过结构响应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和离散性来评价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并给出适用于研究区工程抗震设计的地震动记录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程序DEEPSOIL和Open Sees,分别建立三个不同类别的II、III、IV类代表场地,在验证程序合理运用的同时,比较两种常用的场地反应计算方法即等效线性化和时域非线性方法所得的场地地表响应,结果表明: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强度和频谱特性均有影响,两程序的不同计算方法所得反应谱谱形整体相似,高频段和幅值处差异较明显;结合土壤的性质,选定含土壤弹塑性本构的Open Sees程序进行场地地震反应的不确定性分析。(2)研究土变异性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以普通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层剪切波速的层间相关性和离散性、土壤非线性动力特性曲线的变异性对场地地表响应的影响。发现土变异性主要影响地表反应谱放大系数的峰值和反应谱的高频段,工程中若仅仅依靠土参数的均值估计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可能会高估地表的响应;在场地地震反应的土参数影响因素中,土层剪切波速比土壤动力特性的影响大。(3)研究场地反应分析中基岩地震动记录选取的方法。以特定场地西安阎良区ZK8钻孔处为研究对象,以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的基岩一致危险谱为目标谱,依据设定地震参数和基岩场地条件从PEER强震数据库中初选地震动记录库,采用包含单点调幅和多点调幅的六种调幅方法、全周期和场地卓越周期附近的局部周期段两种周期匹配法,分别选择与目标谱匹配的地震动记录作为基岩地震动输入,分析不同选波方法和选取条数对场地地表响应的影响。最终给出宜采用等谱强度法(多点)调幅、全周期匹配法选取15条与设计基岩场址危险性水平一致的天然地震动记录建议。(4)以考虑场地土效应不确定性的一致危险谱(UHS)为设计参数,对不同地震动选择与调幅方法进行评价。通过概率场地反应分析得到研究区地表的UHS,利用卷积法和混合法分别计算地表地震危险性曲线,选定84%分位UHS作为研究场地的设计谱;基于理想弹塑性单自由度体系,运用“比较点”法预测结构在设定地震下的平均“真实”响应;采用不同的方法选取地震动记录分别输入至单自由度体系,以结构响应值的离散率和相对“真实值”的误差为评判指标,总结出适用于结构抗震设计的相对较合理的选波方法。结果表明对于短周期结构,单点Sa(T1)调幅法和传统的PGA调幅法计算结果相近;而对于中长周期结构,建议选择单点Sa(T1)调幅法进行地震动记录的选用。

龙立[5](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指出供水管网系统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命脉,地震发生后,更是承担着保障灾区医疗用水、消防用水及灾民生活用水的艰巨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抗震韧性评估进程的不断推进,针对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风险预测与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供水管网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及软件平台。本文从管道“单元”层面及管网“系统”层面对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抗震可靠性分析插件系统,为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土体弹性应变阈值理论,建立了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对各类场地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与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差异,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频段频响放大倍率比实际偏低的问题;进而研发了集成本文方法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实现了场地地震反应的高效、准确分析;运用研发的系统对西安地区开展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综合考虑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的场地效应预测模型;最后,进行了考虑场地效应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2)提出了综合考虑管道属性、场地条件、腐蚀环境、退化性能、埋深的管道分类方法;基于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建立典型球墨铸铁管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概率抗震能力模型,分析得到不同埋深下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结合管道震害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不同管径与不同埋深下典型管道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采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的高效录入、存储、对比及可视化展示,最终建立了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3)基于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管线三态破坏概率计算方法;针对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中蒙特卡罗方法误差收敛较慢的特点,提出了以Sobol低偏差序列抽样的连通可靠性评估的拟蒙特卡洛方法;进而结合GPU技术,提出了基于CUDA的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显着提高了分析效率及精度。(4)建立了综合考虑管线渗漏、爆管及节点低压供水状态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拟蒙特卡洛方法的震损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及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准确模拟与评估了震损管网水力状态;建立了供水管网水力服务满意度指标和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提出了震损管网两阶段修复策略;进而建立了渗漏管网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最优解搜索,合理地给出管线最优修复顺序及抢修队伍最优调度方案。(5)基于软件分层架构思想及插件开发思想,搭建了插件框架平台,进而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插件式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并对系统开发关键技术、概要设计、框架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插件系统对西安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开展了初步应用研究,评估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管网加固优化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管网韧性评估及抢修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于生生,张熙胤,陈兴冲,王义,王万平[6](2021)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场地条件对结构震害的影响已成公认的事实,如何定量的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成为地震工程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确定地震动输入至关重要。针对场地条件和地震动输入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具体影响、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已有研究表明,场地条件和地震动输入对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结果有显着影响。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有:在冻土区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时未充分考虑冻土层的影响效应;缺乏合理的地震动模型来准确描述实际地震动;尚未明确地震波入射角度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目前广泛使用的等效线性化方法不能完全反应土体在地震动作用下的真实运动状态而使其计算结果不尽合理。结合以上问题对还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展望,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宝鑫,刘晶波,王东洋,李述涛,王菲[7](2020)在《局部成层的海域岛礁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文中提出综合考虑岛礁与海水的动力耦合作用、固、液介质截断边界处的波动辐射效应和地震波动输入问题,建立二维局部成层的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通过与陆域水平成层场地和斜坡平台场地的对比研究,分析岛礁场地地震动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岛礁场地的地震反应幅值与水平成层场地相比明显放大,其中礁顶中点附近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可达1~1.5,角点附近可达1.5~2。向海坡坡度和礁坪宽度等地形因素及海水的动力耦合作用均对岛礁场地的地震反应有显着影响,采用一维土层和斜坡平台场地地震反应分析难以全面地刻画岛礁场地真实的地震动场分布特征。对于重要的岛礁工程场地,有必要进行可反映其真实力学特征的岛礁-海水耦合动力分析。

宋健[8](2020)在《城市区域场地速度结构模型构建和地震反应分析》文中指出区域场地地震效应研究对城市建筑震害模拟评估和抗震防灾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对于结构响应,在区域建筑震害模拟中对地震动输入,尤其对工程场地地震效应的考虑还很粗略。城市区域场地地下松散沉积结构及其与建筑相互作用会对地震动产生重大影响。只有构建场地近地表精细结构模型,全面地考虑工程场地地震效应,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区域建筑震害。不同于可近似看作层状结构的深部地壳结构,近地表几十米至几百米内的松散岩土体存在复杂交互沉积现象,使得浅表工程场地的局部结构变化大、动力学模型构建困难、地震效应复杂。等效线性化方法作为地震小区划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推荐方法,在单一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区域多维场地反应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还不足。鉴于此,本文以哈尔滨市区工程场地为实例,在城市浅表交互沉积场地精细模型构建和基于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区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针对交错复杂沉积的城市区域场地,提出了先基于地质先验信息限定交错土体建模边界、分离分布简单的岩土体,再利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求解各类交错土体具体空间概率分布的建模思路;在搜集分析钻孔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哈尔滨市区场地三维工程地质模型;与钻孔资料和地质结构对比分析表明,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具有一定的空间预测能力。2.借助序贯高斯模拟方法,结合剪切波速与工程地质结构的空间相关关系,发展了基于复杂场地工程地质模型构建波速结构模型的方法,建立了哈尔滨市区场地三维速度结构模型。通过与地质剖面的定性对比分析、剪切波速-埋深统计关系和实测波速的定量比较,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模型更便于在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分析中根据详细岩土类型分别给定非线性动力学参数。3.基于以主剪应变最大值代替切应变幅值迭代计算的思路,利用Open Sees实现了区域场地地震反应的等效线性化方法;通过对一维水平成层模型和哈尔滨市区场地三维结构模型的分析,检验了方法可行性和精度。

江亚洲[9](2020)在《软土场地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土在我国分布广泛,然而软土力学性质较弱,这些年来,软土震陷的研究一直是土动力学领域研究的难点,但是传统的等效线性化方法不适用于进行软土的地震反应分析,同时也尚未出现一套成体系的、可靠的软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及方法。因此,本论文进行了基于弹塑性计算的软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为充分研究软土场地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本文总结了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优缺点,实施了大量的软土土工试验,进行了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力学特性的分析,完成了多种输入地震动幅值作用下、基于有限元计算的软土场地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并对比、分析了软土场地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和等效线性化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并得到以下结论:1.大量土工试验结果表明,取样场地的软土为强结构性、强压缩性、低渗透性、临界状态线稳定的有机质饱和淤泥质软粘土。2.等效线性化方法原理上比较简单易懂、参数容易获取、计算量小,但是不适用于软土场地的计算分析。3.介绍了变换应力-循环流动(Transformation Stress-Cyclic Mobility:TS-CM)本构模型,并根据土工试验的结果得到了TS-CM本构模型的全套参数。4.TS-CM本构模型对单元体力学试验的模拟与试验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TS-CM本构模型完全适用于研究所用的软粘土,模拟效果较好,并且本构模型所用的参数较准确。5.弹塑性方法得到的结果在趋势上符合规律和对软土场地地震反应的认知,更接近真实场地的结果,能够在地震动输入幅值较大时也得到相对合理的解答,能够实时反映土体任何一点处的有效应力、刚度特性和变形状况,能够得到土体最终的残余变形,但是等效线性化方法几乎不能做到这些;可以认为在软土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方面,弹塑性计算方法优于等效线性化方法。

郭昆霖[10](2020)在《山区河谷地形对高墩大跨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山区地形多变,特别是河谷场地,跨山区河谷桥梁设计往往选择跨度大和高低墩组合的结构形式,而地震行波效应和地形效应导致的各墩底基础处地震动的差异会使这类桥梁结构反应变得非常复杂。而来自不同方向的地震波的传播和不同形状的河谷地形使得各墩底基础处地震动的差异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桥梁结构反应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分析这种差异对高墩大跨桥梁的地震反应影响。本文介绍了我国桥梁工程地震灾害特点,总结了桥梁地震破坏形式,简要评述了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地形效应对场地地震动特性和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及高墩大跨桥梁多点激励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由此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以对称与非对称的河谷地形场地及相应的高墩大跨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结构模型为研究对象,开展地震行波效应和地形效应对桥梁结构反应特征的影响研究。(1)以对称与非对称两个二维河谷地形场地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两个粘弹性场地地形有限元计算模型,利用显式有限元-有限差分方法开展场地地形地震反应计算分析,为后续开展高墩大跨桥梁结构地震影响研究提供地震动输入。分别考虑不同频谱特性的两条强震记录El Centro地震记录和Wolong地震记录作为地震入射波,并选取0°、30°、60°三个入射角度考虑地震波斜入射效应,计算得到了场地地形模型的地表面6个不同观测点(桥台及桥墩基础位置)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并对比分析得到了两场地地表地震动变化特征和规律,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变化。(2)构建了高墩大跨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结构模型,考虑墩高对称和非对称两种结构模型和不同频谱特性的地震动输入,采用大质量法开展了桥梁结构反应数值模拟。分别计算了只考虑行波效应和同时考虑行波效应与地形效应两者情况对对称和非对称高墩大跨桥梁结构反应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比了对称与非对称桥梁结构对于行波效应及地形效应的敏感性。计算结果表明,地震行波效应及地形效应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有显着影响,导致对称结构桥梁的反应出现极为不对称性,也加大了非对称结构桥梁的反应的复杂性;地震行波效应及地形效应导致桥梁结构反应的内力改变出现非常不均匀的分布现象,而且与地震波入射方向有密切关系;桥梁主梁反应中高墩中间跨反应的剪力受到影响最大,而桥墩反应中中间的高墩墩底最大剪力和弯矩受到影响较大。跨河谷高墩大跨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非一致地震动输入的影响,应对地震波入射方向及其不确定性的影响给予足够重视。(3)开展了只考虑考虑行波效应与考虑地形效应时桥梁结构各主要节点内力地震反应变化的趋势分析。在考虑地形效应时,地震波的入射角度对于地形效应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垂直输入时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对于地形效应的影响更为敏感,单独考虑行波效应与地形效应均不能完全控制结构的最不利响应,对比发现行波效应与地形效应对主梁各节点轴力的地震反应影响差异较大;地震波的入射角度对考虑行波效应及考虑地形效应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均有很大影响;在桥梁主梁高墩中间跨处,考虑地形影响的剪力增大幅度明显大于仅考虑行波效应影响的剪力增大幅度,工程实际中应重点关注主梁主跨中的剪力变化;考虑地形效应时,各节点地震反应比仅考虑行波效应时地震反应更加复杂。在考虑地形效应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影响时应对地震波的输入方向给予重点关注。

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卵石土动力学性质研究
        1.2.2 场地地震反应研究现状
        1.2.3 场地地震反应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问题
        1.3.2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振动台试验方案
        2.2.1 振动台试验设备
        2.2.2 振动台试验相似关系设计
        2.2.3 模型场地制备
        2.2.4 传感器的布设
        2.2.5 输入地震波及加载工况
    2.3 单一砂卵石土场地振动台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层状剪切模型箱边界效应验证
        2.3.2 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分析
        2.3.3 加速度频谱分析
        2.3.4 场地动土压力反应分析
        2.3.5 场地水平位移及卓越频率
        2.3.6 土体动剪应力-动剪应变关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
    3.1 引言
    3.2 振动台试验概况
    3.3 不同土层结构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对比分析
        3.3.1 上部粘土层对分层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影响分析
        3.3.2 场地加速度放大效应
        3.3.3 加速度频谱变化
        3.3.4 土体动剪应力-动剪应变关系
        3.3.5 地表加速度反应谱
    3.4 不同土层厚度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对比分析
        3.4.1 地表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
        3.4.2 地表加速度频谱变化
        3.4.3 相同埋深处土体动剪应力-动剪应变关系
        3.4.4 地表加速度反应谱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一维等效线性化分析
    4.1 引言
    4.2 一维等效线性化分析方法概述
    4.3 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4.3.1 场地计算模型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4 四川成都盆地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4.4.1 砂卵石土场地计算剖面
        4.4.2 地震波工况
        4.4.3 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计算分析
        4.4.4 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计算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层状场地对古城墙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以大境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古城墙抗震方法基本理论
    2.1 常用的抗震分析法
        2.1.1 反应谱分析法
        2.1.2 时程分析方法
    2.2 边界条件的选择
        2.2.1 全局人工边界
        2.2.2 局部人工边界
    2.3 地震波的选取与修正
第3章 古城墙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张家口大境门古城墙基本概况
        3.1.1 大境门古城墙简介
        3.1.2 大境门古城墙材料
        3.1.3 土体本构模型
    3.2 模型的建立
        3.2.1 土体计算范围的确定
        3.2.2 土层人工边界条件
        3.2.3 建模过程
    3.3 结构体系动力特性分析
        3.3.1 结构模态分析
        3.3.2 两种模型模态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由场地震分析反应
    4.1 自由场地分析基本理论
    4.2 地震波的选择
    4.3 自由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4.4 地震波基线漂移处理
        4.4.1 位移时程曲线基线漂移现象
        4.4.2 地震波最小二乘校正
        4.4.3 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古城墙相互作用下地震反应分析
    5.1 古城墙模型和土-古城墙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5.1.1 El-Centro波激励下结构反应
        5.1.2 Taft波激励下结构反应
        5.1.3 天津波激励下结构反应
        5.1.4 人工波激励下结构反应
        5.1.5 四种地震激励下城墙顶部节点时程结果对比
    5.2 线性土层与非线性土层古城墙的地震反应分析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地震反应分析
    5.3 层状土-古城墙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分析
        5.3.1 模型的建立
        5.3.2 地震反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考虑场地土效应及其不确定性的地震动记录选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影响的研究现状
        1.2.2 场地土效应不确定性的研究现状
        1.2.3 地震动记录选择与调幅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程序实现与比较
    2.1 引言
    2.2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2.1 等效线性化方法
        2.2.2 非线性分析方法
    2.3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介绍
        2.3.1 DEEPSOIL程序
        2.3.2 Open Sees程序
    2.4 不同程序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对比
        2.4.1 中硬土场地
        2.4.2 软土场地
        2.4.3 深软场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变异性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场地反应中土壤参数的不确定性模型
        3.2.1 剪切波速剖面的随机模型
        3.2.2 土壤动力特性的随机模型
    3.3 土变异性对地表响应的影响
        3.3.1 剪切波速剖面变异性的影响
        3.3.2 土壤动力特性变异性的影响
        3.3.3 土变异性的综合影响
    3.4 地震动强度对场地反应离散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场地反应中基岩地震动记录的选取研究
    4.1 引言
    4.2 基岩地震动记录的选择与评价准则
        4.2.1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与调幅方法
        4.2.2 场地的建模与评价准则
    4.3 调幅方法对场地地表响应的影响
    4.4 地震动输入条数对场地地表响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地表一致危险谱的地震动记录选取研究
    5.1 引言
    5.2 考虑场地非线性效应不确定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5.2.1 场地地表的概率一致危险谱建立
        5.2.2 场地地表的地震危险性曲线建立
        5.2.3 场地一致危险谱的确定
    5.3 基于地表一致危险谱的地震动记录选取与评价准则
        5.3.1 地震动记录的初选
        5.3.2 单自由度体系建模与评价准则
    5.4 基于地表一致危险谱的地震动选择与调幅
        5.4.1 基于比较点法的设定地震下结构真实响应预测
        5.4.2 不同选波方案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基于ZK8场地基岩一致危险谱的地震动选择结果
附录B 西安市阎良区ZK8场地土分层信息
附录C 基于ZK8场地地表一致危险谱的地震动选择结果

(5)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供水管网震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1.2.1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1.2.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1.3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及修复决策分析
        1.3.1 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研究
        1.3.2 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研究
        1.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研究
    1.4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2.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2.2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等效线性法
        2.2.1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方法
        2.2.2 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
        2.2.3 基于竖向台站地震动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2.2.4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研发
    2.3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3.1 工程场地
        2.3.2 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2.3.3 考虑多因素的场地效应模型
        2.3.4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地下管道震害分析及管道分类
        3.1.1 地下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
        3.1.2 影响管道破坏的主要因素
        3.1.3 地下供水管道分类
    3.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2.1 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2.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3.2.3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3.2.4 地震易损线曲线
    3.3 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研发
        3.3.1 需求分析
        3.3.2 功能架构设计
        3.3.3 系统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
    4.1 供水管网系统可靠性分析基础
        4.1.1 供水管网简化模型
        4.1.2 管线破坏概率的确定
        4.1.3 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方法
    4.2 图论模型
        4.2.1 图论基本定义
        4.2.2 图的存储形式
        4.2.3 图的连通性判别算法
    4.3 QMC方法在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中的应用
        4.3.1 QMC方法原理及误差
        4.3.2 低偏差Sobol序列
        4.3.3 QMC方法用于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
        4.4.1 CUDA编程原理
        4.4.2 并行方案设计
        4.4.3 算法的CUDA实现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及修复决策分析
    5.1 常态下供水管网水力分析
        5.1.1 供水管网基本水力方程
        5.1.2 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 震后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
        5.2.1 供水管线渗漏模型
        5.2.2 供水管线爆管模型
        5.2.3 用户节点出流模型
        5.2.4 基于QMC法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计算模型及程序
        5.2.6 算例分析
    5.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
        5.3.1 供水管网水力满意度指标的建立
        5.3.2 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的建立
        5.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策略
        5.3.4 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5.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
        5.3.6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评估系统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6.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6.1.1 系统设计目标
        6.1.2 系统设计原则
    6.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6.2.1 插件技术
        6.2.2 Sharp Develop插件系统
        6.2.3 .NET Framework
        6.2.4 Arc GIS Engine
        6.2.5 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
    6.3 系统概要设计
        6.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6.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3.3 数据库设计
        6.3.4 系统开发环境
    6.4 框架平台设计
        6.4.1 插件契约
        6.4.2 插件引擎
        6.4.3 插件管理器
        6.4.4 框架基础
    6.5 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实现
        6.5.1 插件实现过程
        6.5.2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实现
    6.6 系统初步应用
        6.6.1 西安市供水管网系统概况
        6.6.2 西安市供水管网可靠性分析
    6.7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二:出版专着情况
    附录三:授权发明专利
    附录四:登记软件着作权
    附录五: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六:获奖情况

(6)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场地条件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1.1 场地土层条件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1.2 局部地形地质条件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2 地震动输入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2.1 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2.2 波速及入射角度的影响
3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3.1 确定性分析方法
    3.2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4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7)局部成层的海域岛礁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值模拟方法与计算模型
    1.1 流体介质人工边界条件
    1.2 固体介质人工边界条件
    1.3 地震波动输入方法
    1.4 岛礁-海水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
    1.5 输入地震动
2 岛礁场地地震动场分布规律
    2.1 时域场地地震反应
    2.2 频域场地地震反应
3 地形因素对岛礁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3.1 坡度影响
    3.2 礁坪宽度影响
4 海水介质对岛礁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5 结 论

(8)城市区域场地速度结构模型构建和地震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三维工程速度结构建模研究现状
        1.2.2 区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城市区域场地工程地质模型构建研究
    2.1 引言
    2.2 工程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2.2.1 地质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2.2.2 序贯指示模拟方法
        2.2.3 三维工程地质建模思路和流程
    2.3 区域场地三维工程地质结构建模
        2.3.1 数据选取
        2.3.2 交错沉积耦合土体空间边界的限定
        2.3.3 序贯指示模拟
    2.4 后处理及误差分析
        2.4.1 土体分布的结构特征
        2.4.2 建模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2.5 小结
第三章 城市工程场地三维剪切波速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介绍
        3.2.1 剪切波速与埋深间的相关性
        3.2.2 三维剪切波速模型
    3.3 剪切波速模型与埋深的相关性分析
        3.3.1 数据统计与整理
        3.3.2 回归分析
    3.4 三维剪切波速模型
        3.4.1 三维剪切波速模型的建立
        3.4.2 三维剪切波速模型的可视化
    3.5 三维速度结构分析
        3.5.1 定性分析
        3.5.2 定量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区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4.1 引言
    4.2 方法介绍
        4.2.1 等效线性化方法
        4.2.2 基于Open Sees实现的等效线性化处理
    4.3 一维理想模型的地震反应分析
        4.3.1 模型介绍
        4.3.2 等效线性化处理的基本参数
        4.3.3 输入的地震动特征
        4.3.4 基于Open Sees的等效线性化求解
    4.4 哈尔滨市区场地地震反应特征分析
        4.4.1 数据选取与处理
        4.4.2 计算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的总结
    5.2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软土场地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本构模型方面的研究
        1.2.2 软土试验及相关力学性质的研究
    1.3 选题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等效线性化土层反应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等效线性化方法简介与缺陷
    2.3 模量阻尼比试验及误差分析
        2.3.1 软土模量阻尼比试验
        2.3.2 模量阻尼比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2.3.3 模量阻尼比试验误差分析
        2.3.4 软土模量阻尼比特性
    2.4 小结
第三章 软土土工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软土背景、基本性质试验及参数
        3.2.1 密度试验
        3.2.2 比重试验
        3.2.3 含水率试验
        3.2.4 液塑限试验
        3.2.5 有机质含量试验
        3.2.6 饱和度计算
        3.2.7 初始孔隙比计算
        3.2.8 试样取样质量评估
    3.3 软土固结试验
        3.3.1 侧限固结试验
        3.3.2 等向固结试验
        3.3.3 两种固结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与适用性探讨
    3.4 软土静三轴剪切试验
        3.4.1 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CU)
        3.4.2 固结排水剪切试验(CD)
    3.5 软土渗透试验
    3.6 软土灵敏度试验
    3.7 软土动三轴压缩试验
    3.8 小结
第四章 软土弹塑性力学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软土弹塑性本构模型
    4.3 软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参数及其他参数确定
    4.4 软土力学特性单元试验验证
        4.4.1 等向固结试验模拟结果
        4.4.2 CU剪切试验模拟结果
        4.4.3 CD剪切试验模拟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软土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5.1 引言
    5.2 弹塑性土层反应分析程序
    5.3 软土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基本设置及弹性验证分析
        5.3.1 模型参数、输入地震动及人工边界
        5.3.2 软土弹性验证分析
    5.4 弹塑性分析结果
        5.4.1 脉冲波输入分析结果
        5.4.2 El Centro波输入无阻尼系统分析结果(1 gal)
        5.4.3 El Centro波输入无阻尼系统分析结果(10 gal)
        5.4.4 El Centro波输入无阻尼系统分析结果(50 gal)
        5.4.5 El Centro波输入无阻尼系统分析结果(100 gal)
        5.4.6 El Centro波输入无阻尼系统分析结果(200 gal)
        5.4.7 El Centro波输入无阻尼系统分析结果(300 gal)
        5.4.8 弹塑性分析方法结果总结
    5.5 小结
第六章 弹塑性与等效线性化分析结果对比
    6.1 引言
    6.2 等效线性化分析结果
        6.2.1 El Centro波输入结果(1 gal)
        6.2.2 El Centro波输入结果(10 gal)
        6.2.3 El Centro波输入结果(50 gal)
        6.2.4 El Centro波输入结果(100 gal)
        6.2.5 El Centro波输入结果(200 gal)
        6.2.6 El Centro波输入结果(300 gal)
        6.2.7 等效线性化分析方法结果总结
    6.3 弹塑性与等效线性化方法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山区河谷地形对高墩大跨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跨山区河谷地形高墩大跨桥梁震害分析
        1.2.1 跨山区河谷地形高墩大跨桥梁的一般特点
        1.2.2 跨山区河谷地形高墩大跨桥梁震害概述
    1.3 地形效应对地震动的影响研究
        1.3.1 实际场地震害及地震动观测结果
        1.3.2 地形效应的模拟分析
    1.4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简介
        1.4.1 静力法
        1.4.2 反应谱法
        1.4.3 动力时程分析法
        1.4.4 随机振动法
    1.5 高墩大跨桥梁多点激励地震反应研究
        1.5.1 多点激励分析方法概述
        1.5.2 高墩大跨桥梁考虑行波效应的多点分析地震反应研究
        1.5.3 高墩大跨桥梁其他多点非一致激励分析
    1.6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
第二章 地震波斜入射的河谷地形地震反应分析
    2.1 引言
    2.2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基本方法
        2.2.1 单元刚度阵、质量阵及节点矢量荷载
        2.2.2 局部节点的运动方程
        2.2.3 局部节点动力方程的显式差分解
        2.2.4 时域局部多次透射边界
    2.3 场地地形模型及计算结果
        2.3.1 场地地形模型1计算结果
        2.3.2 场地模型2计算结果
    2.4 两个地形场地对场地地表地震动的影响比较
    2.5 结论
第三章 多点激励结构反应时程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相对运动法
    3.3 基底位移输入法适用性分析
    3.4 基底大质量法适用性分析及影响因素
        3.4.1 基底大质量法多点激励适用性分析
        3.4.2 基底大质量法一致激励适用性分析
    3.5 支座大刚度法适用性分析及影响因素
        3.5.1 支座大刚度法多点激励适用性分析及影响因素
        3.5.2 支座大刚度法一致激励适用性分析
    3.6 关于四种计算方法的总结
第四章 考虑行波效应和地形效应的桥梁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4.1 引言
    4.2 桥梁结构及有限元分析模型
        4.2.1 高墩大跨桥梁抗震设计概述
        4.2.2 桥梁结构及有限元分析模型
    4.3 行波效应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计算及结果分析
        4.3.1 El Centro记录入射情况下行波效应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4.3.2 Wolong记录入射情况下行波效应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4.3.3 行波效应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结论
    4.4 地形效应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计算及结果分析
        4.4.1 El Centro记录入射情况下场地效应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4.4.2 Wolong记录入射情况下场地效应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4.4.3 地形效应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结论
    4.5 行波效应和地形效应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的对比分析
    4.6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车站周围人工冻融粘土的地震变形特性研究[D]. 侯晨煜.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砂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特征研究[D]. 阮志环. 广西大学, 2021(12)
  • [3]层状场地对古城墙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以大境门为例[D]. 唐晓荣.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4]考虑场地土效应及其不确定性的地震动记录选取研究[D]. 姬路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龙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6]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及展望[J]. 于生生,张熙胤,陈兴冲,王义,王万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1(01)
  • [7]局部成层的海域岛礁场地地震反应分析[J]. 宝鑫,刘晶波,王东洋,李述涛,王菲. 振动与冲击, 2020(21)
  • [8]城市区域场地速度结构模型构建和地震反应分析[D]. 宋健.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9]软土场地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 江亚洲.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10]山区河谷地形对高墩大跨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D]. 郭昆霖.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0(03)

标签:;  ;  ;  ;  ;  

现场地震反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