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监督条例

上海市教育监督条例

一、上海市教育督导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彦冰[1](2020)在《“报喜”抑或“报忧”: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中的角色冲突》文中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教育履职情况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公平的促进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旨在“以评促建”,是推动地方政府积极履行教育职责和加强教育监管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实践中却存在“报喜”抑或“报忧”的角色冲突现象。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实质上是以跨部门协作机构——教育督导机构作为实际责任主体的体制内绩效评价。在跨部门机构设置特殊、管理双重和功能重叠的影响下,一方面,责任主体代表教育督导委员会,作为重要协调机构,需要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暴露矛盾,形成横向压力,驱动部门协同,“报忧”为其理性选择;另一方面,责任主体代表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作为职能部门,需要突出反映部门绩效和成绩,力争考评排名靠前,“报喜”为其内在逻辑。具体而言,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中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财力资源、学校规划建设三大方面,冲突的实质即为“报喜”与“报忧”两种反向力量同时作用于考评中同一个考评指标上的结果。从制度型塑、机构桎梏、技术障碍、文化束缚四个角度出发,责任主体遵循两大相反行为逻辑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及保障制度的缺憾、跨部门协作机构设置的弊端、绩效考评体系构建的局限和传统绩效考评文化的影响。而角色冲突的影响主要包括绩效信息收集低效、绩效考评结果运用形式化、地方政府教育政策失败和地方政府公信力危机。相应地,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实现评价目的,可从健全与完善制度机制、调整与优化跨部门协作机构设置、构建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评价体系和提高责任主体思想素养四大方面着手来有效平衡角色冲突,化解角色冲突矛盾,有效提高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本研究尝试在选题、视角和内容方面有所创新性。一是聚焦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评价这一新兴研究主题,研究选题是国家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重点关注问题。二是从被评对象角度出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绩效评价中责任主体视角研究的空白。三是研究内容突破简单描述与片面分析,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的跨部门协作机构在政府绩效评价情境下的精细化探索。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2](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郭朝红[3](2018)在《上海市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因、问题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对教育督导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新定位、新思考,既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与公平的需要,也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目前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独立法人地位不够明晰,委托开展评估监测机制有所缺失,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亟待完善的现实,可从三个方面思考对其加以改进和创新:优化教育督导组织机构,强化归口管理功能;建立有关社会组织接受委托的准入机制;加强委托评估监测质量的监管。

梁盼[4](2017)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政策执行研究 ——以上海市H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政策是我国督导政策的创新之举,其内容主要是按1人负责5所左右学校的标准配备责任督学,并将责任督学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督导事项在学校的显着位置予以挂牌公布,而责任督学负责对挂牌学校实行经常性的督导工作。自2013年9月国家颁布《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以来,目前已基本实现中小学责任督学的全覆盖,政策执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由于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的建设尚处于初创时期,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长效机制的建立尚在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围绕"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政策的执行"进行研究,选择以上海市H区为个案,通过梳理文献、确定分析框架、文本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上海市H区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研究。本位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对"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政策执行"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研究设计,本研究选择以上海市H区为个案,对其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的执行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综合考虑各个政策执行理论的优缺点,最终选择以系统模式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结合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政策执行的特点,设计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同时还确定了研究工具:文本分析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第三部分主要是对H区的政策执行各要素的现状进行论述和分析,针对上海市H区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根据分析框架中的政策目标和标准、执行机关的特征、执行者的价值取向、执行手段和系统环境的五大要素进行分析,H区在执行中主要在执行机关特征、执行者的价值取向、执行手段和系统环境存在问题,主要有如下问题:执行机关中存在督导机构不独立、责任督学队伍老龄化和责任督学督导技能有待加强的问题;责任督学工作态度中出现工作积极性减弱的问题;执行手段中存在AB角制度形式化和对责任督学的考核制度不健全的问题;系统环境中的政治环境尚处于管办评分离的起步阶段以及文化环境中学校对督导存在思想压力。上述问题有各要素本身的原因,同时也有其他要素的影响所造成的。为了进一步完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政策的执行,研究建议要规范督导机构设置,明确专职责任督学的编制,建立人才储备制度,提升责任督学督导技能,明确责任督学责任边界,加强AB角的交流协作,完善责任督学考核制度,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加强对学校的思想教育。

郭婧[5](2016)在《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研究 ——基于伦敦和上海的比较》文中指出国际化大都市的弱势学生群体通常处于城市空间的边缘化位置。在讨论国际化大都市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问题时,不能仅在教育系统内部探寻答案,还需要考虑大都市社会结构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关键影响要素。特别是在应对弱势阶层出身的孩子们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问题上,大都市的教育服务有必要与城市的公共治理寻找契合,将对不同社会阶层出身子女的各类教育资源分配与补偿机制反映到大都市的教育战略和公共治理规划中。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较历史分析法和访谈法,以伦敦和上海两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框架下对英国和中国国家层面、伦敦和上海城市层面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进行梳理;对伦敦和上海中小学层面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实践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本研究发现:1.伦敦和上海弱势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不同,伦敦聚集了大批的少数族裔国际移民,而上海吸引了大量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从事密集型劳务行业的国内移民。但是,弱势学生群体形成的原因都要归咎于其家庭在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占有量上的差异。因此,在对弱势学生群体进行补偿性教育支持时需要考虑其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缺失情况。2.伦敦和上海地方政府层面在支持弱势学生群体发展时,都呈现“扶弱又培优”的趋势。在经济资本的补偿上,上海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高于伦敦,且更倾向于均衡发展。在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补偿上,由于伦敦人口结构和社会阶层更为复杂性,大伦敦政府启动的教育行动更丰富且具有针对性。3.伦敦和上海中小学对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实践中,都特别关注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的潜在影响,重视通过家校合作活动提升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在其他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教育补偿活动中,伦敦中小学在经费使用、项目设计、与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等方面比上海中小学的实践更灵活、更贴近弱势学生群体的需求。4.伦敦和上海对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的政策与实践表明,国际化大都市教育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服务多样化,来满足弱势学生群体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基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补偿的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治理模式的设想,有助于通过提高弱势学生群体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量,促进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公平和弱势阶层的社会流动。

李敏[6](2016)在《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升质量是我国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在适龄儿童入园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以幼儿园为主体的教育机构的质量提升乃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教育督导以其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双重职能,是保障和提升学前教育机构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尽管我国已于2012年颁布实施《教育督导条例》,但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运行体系还不完善,诸多理论问题也有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国内外已有成果从“学前教育质量”和“学校督导”两个角度为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学前教育机构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内涵、要素、评价标准、评价工具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探讨了学校督导的职能定位和结构要素;提出了发展性督导、主体性督导等理论框架。但教育督导如何有效提升学前教育机构质量,以及如何针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特征建构相应的质量督导理论,都还有探讨的空间。本研究首先对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涵义进行了解析,提出了以生命取向和赋权增能理念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价值取向,进而在对《教育督导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主客体及其关系、督导事项、运行方式等方面建构了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一项行动研究对其予以检验,最后提出相关的改革建议。论文第一章为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涵义与价值取向。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的核心在于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应当从生命存在、生命尊严和生命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实践,去研究资源配置,进而作为评判学前教育机构质量水平的根本依据。这种质量观具有方法论的性质,呈现出动态性,它反对孤立静止地关注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而要求教育活动相关主体不断地将自身的实践行动以及既有的质量指标放在生命价值的光辉下审视,并基于审视的结论而对实践行动予以优化调整。生命取向的质量观优先考虑儿童的权利,对互动关系予以积极支持,对人格充分尊重,强调质量标准的多元建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则应当通过赋权增能去实现机构的内生性发展。这种赋权增能的督导观并不只单纯试图约束和控制被督导者的权力和行为,而是反过来通过给予被督导者一定的权力、帮助其提升能力,进而最终引发自觉的行为改变,从而实现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的内生性发展。多元对话和激励指导是其显着特征。论文第二章综合采用文献、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研究了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督导主体存在职能和权限上的交叉重叠,且对学前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乏力;督导客体方面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未能受到同样关注,针对早期教育机构的督导明显缺位;督导事项方面存在着政策依据的缺位与错位,对学前教育机构内生性发展的引导不足;督导运行方面多元主体参与不充分,督导效果不佳。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技术理性”主义的普遍盛行,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生命的宰制;另一方面则是“监管约束”的督导理念所造成的对创造性的泯灭以及对内生性发展的制约。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主客体及其关系、督导事项的确立、督导运行三个方面建构新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理论框架。“锥体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人员的专业素养,乃是督导主体指导力的根源。完善督导人员管理制度、激发内部督导主体的潜在能量是提升督导主体指导力的重要举措。督导客体应以薄弱幼儿园为先,并加强对早教机构的关注。当督导主体从“家长”转变为“教练”,客体行为方式从“遵从”走向“超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则从“我-它”走向“我-你”。确立督导事项当以教育政策法规为基本依据,从“预成”走向“生成”、从“一元”走向“多元”,最终指向人的生命意义之实现。基于发展性、主体性、实用性原则建立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事项的三维结构,将过程与结果结合,从教师、儿童、家长等主体视角,把机构愿景与基本理念、组织机构与管理运行、课程方案、保教实践、反思改进等纳入督导事项,既提供了基本的督导事项框架,又能够很好地兼顾不同机构的差异性。质量督导运行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围绕督导事项三维结构所开展的持续对话。对话的核心是提高机构的质量水平,对话的前提是多元共建的话语体系,对话的形式强调对彼此生活情境的卷入,对话的效果要追求观念的认同和行为的转变。为了提升对话的有效性,需要从规范流程、拓展渠道、增加深度、提高效力等方面对运行方式予以改进。第六章为行动研究,通过对一所新建私立幼儿园为期近9个月的督导实践和反思,对前述理论框架予以检验。围绕核心理念、管理运行、儿童活动等与利益相关者展开的深入对话,强调家长参与、反思改进等,有效提升了该幼儿园的质量水平。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应秉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即质量督导的职能定位应从重监督向重指导转变,有效的指导必须建立在被指导者明确意识到的内在需求基础上,而需求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质量观和教育理念基础上;督导对话应强调持续多元反思;内生发展应以学习型组织为依托。第七章对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改革方向进行了展望。应当进一步厘清督导-教研-评估-审批机构的责权边界,以教育督导机构来实现多元主体的职能整合,并可以考虑将指导职能与监督职能适当分割,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职能外包。

乐毅[7](2015)在《地方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改革应从依附走向独立》文中指出地方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与管理存在很多深层问题,包括机构设置政策空缺,职能属性与行政隶属自相矛盾,人员编制结构不合理、专业性弱等。因此,在设立地方政府派出机构、与教育部门合署办公、设立具有中介机构性质的地方教育评估机构等已有改革模式的基础上,仍需大胆创新,地方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设置应从依附走向独立。改革的重心是内部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机构应分而设之,明确各自职能范围和权力划分;应大力加强地方教育督导机构的专业性建设;培育社会组织是当务之急,理顺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新课题。

戴晓菊,代建军[8](2014)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督导的运作方式》文中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督导的运作方式包括探析其组织架构和构建其流程。课程督导组织架构现已发展完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形式混乱、人员缺乏专业性、职权不清等问题。现有的课程督导组织架构可划分为官方组织架构和非官方组织架构,这两种组织架构的人员和权利不同,它们分工合作,更好地发挥着监督、评估和问责的职能。课程督导的流程包括课程督导的目标确定、范畴界定、形式选择以及反馈调节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是螺旋上升的、不断循环的,并且围绕着同一个方向有序运行。

李琳[9](2014)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探索——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督导评估作为衡量与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积累的矛盾与问题已成为制度性壁垒,制约着新时期督评工作的深入展开。上海市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起步早、发展快,逐渐形成了"以发展性督导评估理念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保障、以科学评价研究为依托"的突出特色,其为破解我国学前教育督评体系建设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李琳[10](2014)在《以发展性评估理念为指导,着力构建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上海市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探索》文中提出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当下受到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上海市以发展性督导评估理念为指导,以教育科研为保障,建立了以多元评估机构为主体、以纵横向督评机制为特色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在深入推进评估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理顺机构间的相互关系及职责定位,加快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制机制的法制化建设步伐,深入开展督导评估的研究与元研究。

二、上海市教育督导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教育督导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1)“报喜”抑或“报忧”: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中的角色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
        (一)地方政府教育履职
        (二)责任主体与教育督导机构
        (三)政府绩效评价
        (四)角色冲突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研究
        (二)关于教育督导和教育督导评价研究
        (三)关于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评价研究
        (四)关于政府绩效评价冲突研究
        (五)文献评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总体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论文技术路线
    五、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六、研究特点及创新
第二章 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中的角色冲突:理论与分析视角
    一、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理论渊源
        (一)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缘起与发展
        (二)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理论主张
    二、跨部门协作的理论渊源
        (一)跨部门协作的缘起及其发展
        (二)跨部门协作的理论主张
    三、角色冲突的理论渊源
        (一)角色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
        (二)角色冲突的理论主张
    四、本项研究的视角及分析框架
        (一)研究涉及的主体关系
        (二)研究涉及的相关部门职责
        (三)本文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中的角色冲突:表现与特征
    一、“报喜”的表现
        (一)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二)介绍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三)展示教育财力资源投入
        (四)突出学校规划建设进展
        (五)其他方面的成绩展示
    二、“报忧”的表现
        (一)大体指出教育发展整体性现状
        (二)具体展现教育履职局部性问题
    三、冲突的表现
        (一)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门与编办部门的博弈
        (二)教育财力资源: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博弈
        (三)学校规划建设:教育部门与自然资源部门的博弈
        (四)教育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博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中的角色冲突:诠释与影响
    一、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的角色冲突的诠释
        (一)制度型塑:体制机制及保障制度的缺憾
        (二)机构桎梏:跨部门协作机构设置的弊端
        (三)技术障碍:绩效考评体系构建的局限性
        (四)文化束缚:传统绩效考评文化的影响
    二、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的角色冲突的影响
        (一)绩效信息收集过程低效率
        (二)绩效考评结果运用形式化
        (三)政府决策与教育政策失败
        (四)政府面临公众信任危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中的角色冲突:平衡与化解
    一、健全与完善保障性制度和问责机制
        (一)完善地方政府教育履职保障制度
        (二)强化地方政府教育履职问责机制
    二、调整与优化跨部门协作机构设置
        (一)厘清跨部门协作机构设置的功能与涵义
        (二)保障跨部门协作机构设置的相对独立性
        (三)强化跨部门协作机构中各部门权责配置
    三、完善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评价体系
        (一)重视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评价的理念体系
        (二)健全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评价的组织体系
        (三)规范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评价的技术体系
        (四)完善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评价的内容体系
    四、提高责任主体思想意识及履职素养
        (一)坚持绩效导向理念
        (二)强调公共价值取向
        (三)谨记以人为本责任
        (四)提高主体能力素养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上海市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因、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动因
    1. 我国教育督导政策的变革驱动
    2.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
二、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1. 教育督导体制与运行机制现状
    2. 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建议
    1. 优化教育督导组织机构, 强化归口管理功能
    2. 建立有关社会组织接受委托的准入机制
    3. 加强委托评估监测质量的监管

(4)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政策执行研究 ——以上海市H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促进督导政策的落实
        (二) 推动督导方式的变革
        (三) 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 责任督学
        (二) 挂牌督导
        (三) 政策执行
    四、研究综述
        (一) 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政策相关研究
        (二) 教育政策执行相关研究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框架
        (一) 政策执行理论模型的简介
        (二) 理论模型的评析与选择
        (三) 系统模式的运用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 文本分析法
        (二) 问卷法
        (三) 访谈法
    六、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政策目标和标准的分析
    一、政策目标与标准
        (一) 政策目标:政府—学校—社会
        (二) 政策标准:八项评估标准
    二、政策目标和标准的合理性分析
第三章 政策执行机关特征的分析
    一、执行机关的特征
        (一) 督导机构性质:独立还是依附?
        (二) 组织架构:分段负责,链接学校
        (三) 责任督学队伍力量:年龄、经验与能力
    二、执行机关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督导机构不独立
        (二) 责任督学队伍的老龄化
        (三) 责任督学的督导技能欠缺
    三、加强执行机关的对策建议
        (一) 设置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明确专职责任督学的编制
        (二) 打通专职督学晋升渠道,建立人才储备制度
        (三) 参与综合、专项督导,提升督导技能
第四章 责任督学价值取向的分析
    一、责任督学的价值取向
        (一) 工作认知:价值与职责
        (二) 工作态度:部分责任督学有倦怠现象
    二、责任督学工作倦怠问题及成因分析
    三、提升责任督学工作积极性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政策执行手段的分析
    一、政策执行的手段
        (一) 行政手段: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
        (二) 经济手段:工作经费基本得到保障
        (三) 思想教育手段:舆论宣传、协商对话
    二、执行手段存在的问题
        (一) AB角制度形式化
        (二) 考核制度不健全
    三、完善执行手段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AB角的交流协作
        (二) 完善责任督学考核制度
第六章 系统环境的分析
    一、系统环境
        (一) 经济环境:年督导经费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 政治环境: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三) 文化环境:学校、家长与社会
    二、政策系统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 政治环境:管办评分离处于起步阶段
        (二) 文化环境:学校对督导有思想压力
    三、改善系统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 深化管办评分离教育体制改革
        (二) 加强对学校的思想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研究 ——基于伦敦和上海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1.1 为什么关注国际化大都市问题?
        1.1.1.1 国际化大都市在全球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领袖角色
        1.1.1.2 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过程充满复杂的社会阶层区隔与矛盾
        1.1.1.3 国际化大都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必须回应弱势阶层平等的利益诉求
        1.1.2 为什么关注国际化大都市中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
        1.1.2.1 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资源分配对大都市教育服务与治理提出挑战
        1.1.2.2 国际化大都市需扩大教育服务与治理范畴以促进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公平
        1.1.2.3 伦敦和上海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探索促进大都市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假设
        1.2.1.1 研究假设
        1.2.1.2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方法
        1.2.2.1 比较历史分析法
        1.2.2.2 访谈法
        1.2.3 研究路线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价值
        1.3.2 应用价值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核心概念及文献述评
    2.1 弱势学生群体
        2.1.1 弱势与弱势群体
        2.1.1.1 社会分层的多种方式
        2.1.1.2 社会分层中的弱势群体
        2.1.2 弱势学生群体与教育公平
        2.1.2.1 谁是弱势学生群体
        2.1.2.2 弱势学生群体、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
    2.2 都市教育
        2.2.1 都市教育及其空间下弱势学生群体教育需求
        2.2.1.1 中外都市教育研究的不同倾向
        2.2.1.2 中外都市弱势群体教育研究的时空错位
        2.2.2 伦敦与上海两大都市教育相关研究
        2.2.2.1 关于伦敦教育的研究梳理
        2.2.2.2 关于上海教育的研究述评
第3章 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溯源及应用
    3.1 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
        3.1.1 布迪厄的经历及其理论发展
        3.1.2 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
        3.1.2.1 场域(Field)
        3.1.2.2 惯习(Habitus)
        3.1.2.3 资本(Capital)
    3.2 布迪厄资本理论与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研究
        3.2.1 布迪厄资本理论在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3.2.2 布迪厄资本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方式
        3.2.2.1 布迪厄资本理论用于教育政策分析的设计依据
        3.2.2.2 本研究对布迪厄资本理论技术化的原理和路径
第4章 伦敦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
    4.1 英国国家层面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4.1.1 英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
        4.1.1.1 新工党上台前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关注
        4.1.1.2 新工党上台后对弱势学生群体范围的延展
        4.1.1.3 苏格兰对弱势学生群体的一些特殊教育支持政策
        4.1.2 英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主要措施
        4.1.2.1 教育行动区
        4.1.2.2 城市卓越计划
        4.1.2.3 免费学校午餐
        4.1.2.4 教育津贴
        4.1.2.5 健康成长项目
        4.1.2.6 免费学校交通
    4.2 伦敦城市层面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4.2.1 伦敦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
        4.2.1.1 内伦敦教育局(ILEA)期间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
        4.2.1.2 大伦敦政府(GLA)成立后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
        4.2.2 伦敦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典型措施
        4.2.2.1 伦敦的“城市卓越计划”
        4.2.2.2 “伦敦挑战”行动
        4.2.2.3 免费学校午餐在伦敦的实施
        4.2.2.4 教育津贴在伦敦的实施
        4.2.2.5 “夺取金牌”行动
    4.3 伦敦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的资本补偿特征
        4.3.1 英国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的资本补偿特征
        4.3.2 伦敦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的资本补偿特征
第5章 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
    5.1 中国国家层面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5.1.1 中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
        5.1.1.1 2002年前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注
        5.1.1.2 2002年对弱势学生群体范围的延展
        5.1.2 中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主要措施
        5.1.2.1 财政上:减免学费,转移支付,提供助学奖学资助
        5.1.2.2 环境上:校舍改造、建设标准化
        5.1.2.3 区域间:加强教育对口支援
        5.1.2.4 城乡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2 上海城市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行动
        5.2.1 上海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
        5.2.1.1 2000年以前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
        5.2.1.2 2000年以后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
        5.2.2 上海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典型措施
        5.2.2.1 中小学标准建设工程
        5.2.2.2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行动
        5.2.2.3 “委托管理”项目
        5.2.2.4 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试点
        5.2.2.5 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工程
    5.3 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的资本补偿特征
        5.3.1 中国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的资本补偿特征
        5.3.2 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的资本补偿特征
第6章 伦敦和上海中小学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的教育实践
    6.1 伦敦中小学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的教育实践
        6.1.1 伦敦校长们眼中的弱势学生群体
        6.1.2 伦敦校长们对弱势学生群体形成原因的探索
        6.1.3 伦敦中小学针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实践
        6.1.3.1 依托中央政府的经济补偿
        6.1.3.2 应对多种族多阶层的文化补偿
        6.1.3.3 对接社区和外部机构的社会补偿
    6.2 上海中小学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的教育实践
        6.2.1 上海校长们眼中的弱势学生群体
        6.2.2 上海校长们对弱势学生群体形成原因的探索
        6.2.3 上海中小学针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实践
        6.2.3.1 依靠区县政府投入的经济补偿
        6.2.3.2 弥合家庭背景差异的文化补偿
        6.2.3.3 受限于户籍制度影响的社会补偿
    6.3 伦敦和上海中小学对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实践的比较
        6.3.1 基于经济资本补偿实践的比较
        6.3.2 基于文化资本补偿实践的比较
        6.3.3 基于社会资本补偿实践的比较
第7章 比较与思考: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补偿及治理
    7.1 教育棱镜:伦敦和上海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诉求的表达
    7.2 三种资本:伦敦和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的补偿映射
    7.3 教育场域的资本补偿: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治理模式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中小学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 C 政府教育官员/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D 访谈对象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6)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机构质量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教育督导是保障机构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学术研究是完善学前教育督导的现实需求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研究
        (二)关于学校督导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论与展望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涵义与价值取向
    一、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涵义
        (一)教育督导的涵义
        (二)质量及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的涵义
        (三)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涵义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价值取向
        (一)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的核心在于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通过赋权增能实现内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问题表征
        (一)督导主体:交叉重叠指导乏力
        (二)督导客体:差别对待处境不一
        (三)督导事项:缺位错位引导不足
        (四)督导运行:参与不足效果欠佳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问题的原因解析
        (一) “技术理性”及其对生命的宰制
        (二) “监管约束”及其对内生性发展的禁锢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主客体及其关系转变
    一、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主体指导力的提升
        (一)指导力之根源: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人员的专业素养
        (二)指导力之保障: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人员的管理制度
        (三)指导力之拓展:激发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督导主体的潜能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客体的优先级与拓展
        (一)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客体的优先级:以薄弱幼儿园为先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客体的拓展:对早教机构予以关注
    三、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主客体关系转变
        (一)主体:从 “家长”走向 “教练”
        (二)客体:从 “遵从”走向 “超越”
        (三)关系:从 “我-它”走向 “我-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事项的确立
    一、确立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事项的理念
        (一)以教育政策法规为基本依据
        (二)从 “预成”走向 “生成”
        (三)从 “一元”走向 “多元”
        (四)以建构生命意义为最高指向
    二、确立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事项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实用性原则
    三、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事项的三维结构
        (一)工作类别维度:理念-管理-课程-保教-反思
        (二)多元主体维度:教师发展-儿童权益-家长参与
        (三)过程结果维度:过程-方法与目标-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运行方式
    一、对话: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运行的本质
        (一)核心:提高机构的质量水平
        (二)前提:多元共建的话语体系
        (三)形式:彼此生活的情境卷入
        (四)效果:观念认同和行为转变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运行有效性的提升
        (一)规范督导运行的流程
        (二)做好对话话题的准备
        (三)拓展信息交换的渠道
        (四)增加督导对话的深度
        (五)完善问责和激励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行动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二、R园的质量督导历程
        (一)办园理念作为督导事项之生成及其对话
        (二)组织管理作为督导事项之生成及其对话
        (三)材料投放作为督导事项之生成及其对话
    三、R园质量水平的变化
        (一)儿童视角: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快乐成长
        (二)教师视角:在和睦的组织文化中累并充实着
        (三)家长视角: “这是我们想要的幼儿园”
    四、分析讨论
        (一)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应秉持正确的价值理念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对话应促进持续性的多元反思
        (三)学前教育机构的内生性发展应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依托
    五、结论
第七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改革之路
    一、厘清督导-教研-评估-审批机构的责权边界
        (一)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二)教育督导机构与教研机构的关系
        (三)教育督导机构与认证评估机构之间的关系
        (四)几个机构之间的责权关系结构
    二、以教育督导机构实现多元主体的职能整合
    三、推进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职能外包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附 1.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问卷
    附 2.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访谈提纲
    附 3. 行动研究中R园教师问卷
    附 4. 行动研究中R园家长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7)地方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改革应从依附走向独立(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与管理存在深层问题
二、地方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与管理改革在艰难中前行
    ( 一) 地方政府派出机构的设置
    ( 二) 与教育部门合署办公性质的机构设置
    ( 三) 具有中介机构性质的地方教育评估机构的设置
三、从依附走向独立是地方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改革的应然选择
    ( 一) 独立设置地方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具有法理依据
    ( 二) 地方政府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机构应分而设之,明确各自职能范围和权力划分
        1. 改革旨在建立起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督导机构,推进管办评分离
        2. 改革不是把政府督导机构全部转变为社会组织
    ( 三) 应大力加强地方教育督导机构的专业性建设
    ( 四) 培育社会组织是当务之急,理顺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新课题

(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督导的运作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督导的组织架构
    (一)官方组织架构
        1.国家课程督导团
        (1)国家课程督导团的组织机构
        (2)国家课程督导团的组成人员
        (3)国家课程督导团的职责和权利
        2.省级课程督导组织体系
        (1)省级课程督导组织机构
        (2)省级课程督导机构成员
        (3)省级课程督导机构的职责和权利
        3.市级课程督导组织体系
        (1)市级课程督导组织机构
        (2)市级课程督学资格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3)市级课程督导机构的职责和权利
        4.县级课程督导组织体系
        (1)县级课程督导组织机构
        (2)县级课程督导机构成员
        (3)县级课程督导机构的职责和权利
    (二)非官方组织架构
        1.课程督导中介组织机构
        (1)课程督导中介组织的性质
        (2)课程督导中介组织的特征
        2.课程督导中介组织的建设
二、课程督导的流程构建

(9)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探索——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我国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的主 要问题
    (一) 重鉴定轻促进: 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的理念 定位偏差
    (二) 重官方轻民间: 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主体单 一化凸显
    (三) 重他评轻自评: 学前教育督导评估运行机 制有待完善
    (四) 重贯彻轻研究: 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专业性、 科学性不足
二、 上海市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的 特点与经验
    (一) 以发展性督导评估理念为指导, 积极构建“保基本+促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 构建以多元评估机构为主体、以纵横向督导评估机制为特色的督导评估管理体系
        1. 建立并完善政府部门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多元主体评估格局
        2. 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纵横向学前教育督导评估运行机制
    (三) 加快现代政府职能转变, 为学前教育督导 评估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后盾与保障
    (四) 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科研, 确保并提升学 前教育督导评估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 深入推进我国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发展的建议
    (一) 坚持并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估理 念, 确保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的正确方向
    (二) 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的督导评估主体格局, 建立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估运行机制
    (三) 着力构建素质过硬的专业化督导评估队伍, 进一步加强督导评估研究与元研究

(10)以发展性评估理念为指导,着力构建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上海市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海市政府对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地位与 重要性的认识
二、上海市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制建设的特 点与经验
    (一)以发展性督导评估理念为指导,探索构 建系统而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科研,确保并提升 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建立以多元评估机构为主体、以纵横向 督评机制为特色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1.建立完善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下的多元评估机构体系
        2. 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纵横向运行机制
三、深入推进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制改革的 问题与思考
    (一)进一步提升督导机构的领导层级,理顺 机构间的相互关系及职责定位
    (二) 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制机 制的法制化建设步伐
    (三)继续强化以督导促发展的价值导向,深 入开展督导评估的研究与元研究

四、上海市教育督导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报喜”抑或“报忧”: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绩效考评中的角色冲突[D]. 王彦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3]上海市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因、问题与建议[J]. 郭朝红.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8(06)
  • [4]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政策执行研究 ——以上海市H区为例[D]. 梁盼.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5]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研究 ——基于伦敦和上海的比较[D]. 郭婧.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6]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研究[D]. 李敏. 西南大学, 2016(01)
  • [7]地方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改革应从依附走向独立[J]. 乐毅. 中国教育学刊, 2015(02)
  • [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督导的运作方式[J]. 戴晓菊,代建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13)
  • [9]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探索——以上海市为例[J]. 李琳. 中国教育学刊, 2014(03)
  • [10]以发展性评估理念为指导,着力构建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上海市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探索[J]. 李琳.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4(01)

标签:;  ;  ;  ;  ;  

上海市教育监督条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