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思考

对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思考

一、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之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能吟婉[1](2021)在《考研的备考体验研究 ——基于对报考江苏五校教育学考生的访谈》文中提出

郑小凤[2](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李宇航[3](2021)在《推免制度下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的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成为了社会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要素。人力资本的竞争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知识经济竞争的主体。研究生教育受到较多关注与重视,同时逐渐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方向转变,从单一的数量扩大化逐渐转变为质量提高化与人力资本素质化。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创新力的主要来源,在人力资本竞争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本研究以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为突破口,以人力资本理论、学生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地对硕士研究生生源在不同学科中的学业表现差异进行分析,探究出硕士研究生生源在不同学科中培养结果的特点与规律,得出相应研究发现与结论,并通过访谈法对产生差异背后的原因进行探析,得出建设性的思考,以期对研究生招生单位或招生政策提供一些依据与参考。经过对推免生与统考生的描述性分析与差异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推免生与统考生存在专业基础知识差异、知识获取能力差异、科研创新能力差异等现象。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因为学生特质差异、学科属性差异以及制度选拔差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对此,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特质,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推免生爱创新钻研、统考生爱勤奋刻苦的学习方式,给他们提供多维度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加强关注学科差异,尊重不同学科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推免生的比例。注重推免制度建设,尊重教育公平,高校加强自身研究生培养特色,引导考生理性报考,妥善协调招收推免与统考的比例,并考虑教育公平问题,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本研究结论表明,推免生与统考生研究生期间在学业表现中虽有明显差异,但确实也各有所长。因此,推免制度作为我国目前研究生招生选拔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不足。因此,就目前而言,推免制度是全国统考制度的有益补充,应进行适度提倡,与普通统考一同为研究生招考制度保驾护航。

辜晓君[4](2021)在《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研究 ——以A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导师的责任心和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考核是保障导师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导师考核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导师考核工作质量。本研究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为理论基础,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个案调查法四种方法,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恢复以来有关导师的政策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广西12所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在以A大学为个案研究对象的前提下,总结出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表明,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在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奖惩机制建设等方面具有共性,但在考评方式、考核主体、考评指标、改革措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发现,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存在考核制度整体建设不完善、导师考核工作大多流于形式、考核多采用定性指标缺乏定量指标等问题。究其原因,广西高校研究生导师考核工作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导致制度缺乏整体性,多数高校未能切合本校实际设置考核方案,且没有统一的标准致使指标设计不合理,考核的复杂性也增加了考核工作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相关问题,一要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二要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模式,客观公正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是我国导师梯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机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系统的、全面的梳理了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并对其相关考核制度内容进行对比,发现其共性和差异性以及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完善对策。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部分文本分析数据欠缺;二是问卷调查分析较为单薄。下一步笔者将持续关注关导师考核制度改革的最新信息,以对本研究的结果作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争取对该研究领域做进一步的拓展。

张晴[5](2021)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预警及干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者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针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方法、学位授予环节应当更加严格。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获得研究生学位必备要素,同样是一个人学术生命的开端,如果在这一阶段存在不端行为,将无法支撑未来的学术之基。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对个人学术伦理素养提出挑战,更对高校整体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培养方式提出挑战。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治理,不仅应当从源头进行防范,更应当从过程中予以化解。因此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预警及干预路径同样应当关注学术伦理视角下的基本价值与规则方法,从伦理内化及制度内核两方面进行预警及干预,及时达到赋能的效果。本文依据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现状,通过文献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行为表征及形成机理研究,以期实现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预警及干预路径研究。首先从学术互动界限及学术投机行为探讨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的行为表征;其次从内部生态侵蚀、外部推力作用及自身价值三方面探讨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的形成机理;最后依据学术伦理的基本价值与规则方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防范与化解,通过规范研究生准入制度、明晰过程管理制度及厘清学术评价制度对其进行防范,属于制度外化的防范措施,通过制定学业规范、建设研究生团队及学术伦理感对其进行化解,属于精神内核内化的化解措施。因此以学术论文为研究基础,以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及时的预警及干预,达到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愿景式发展。

赵朋[6](2021)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文中认为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文件精神,我国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先后有10届研究生毕业。如何做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不断夯实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工程,相关各部委及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印发各类政策文件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但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在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在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进步的趋势下,必须不断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需要,突出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这一实践取向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质量效益”的要求。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首先是通过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开展系统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关键问题强化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对各个培养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要想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做好,必须全面检测培养质量。建立一个科学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探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科学地选择和使用质量评价工具是前提。在本研究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个人访谈法。在文献、相关政策文本以及评价模型分析基础上,以CIPP评价模式为依据,建立起结构维度,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输出评价四个要素出发,编制出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的系列问卷,并进行信度检验与结构方程效度检验,使之达到测量学标准。在调查实施阶段,用编制好的系列问卷,分别调查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216人,校内管理者65人、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325人等不同主体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认识与看法,从中发现问题,并根据实证调查与访谈结果,再结合理性探索,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原因。在上述基础上,再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有效地提升升策略。针对质量评价在各个维度中所呈现的问题,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在整个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探讨质量文化、质量实施、质量保障以及质量评价等原因对问题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质量文化这一层面上,由于质量文化成为教育利益的附庸,而衍生的质量观念落后,质量体系缺失,质量导向不足等诱因,使得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观念没有深入到整个培养过程中。其次,在质量实施过程中,无法满足供给侧自身发展需要,造成培养过程中出现培养模式重形式,轻过程;课程配置重理论,轻实践;指导机制重成果,轻浸润等价值取向,这必然会影响到实施结果。再次,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保障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培养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例如学生资源优质比率低,导师资源结构不平衡,配套资源投入产出少等,这些都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资源,这些资源的缺失必然造成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无法达到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预设的程度。最后,现有质量评价开放式增维能力薄弱也是造成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由于诊断针对性不强,没有及时发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层面上,外部评价缺乏调节性,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内部评价缺乏特质性等都是导致不能科学、客观反映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如何切实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解决现有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联动性特征。根据对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最主要的就是建构合理的培养模式体系,并坚定落实。首先,需要提升以价值为导向的质量动力,提升质量文化氛围,诸如营造教育质量软环境,转变师生共生新观念,创新质量监管新模式等,具备良好的质量动力,是保障质量培养的前提。其次,夯实以实践为导向的质量支持,实践部分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这一目标下,要创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探索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建立产学研共同体的供需互动平台,实现实践过程的联动,夯实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能力基础。再次,应该是强化以学生为导向的质量保障,包括优化学生选拔制度,开发优势导师资源,保障持续性投入链等,做到保障有力,才能确保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最后是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质量评估,在这一层面上,应该弱化行政部门干扰性政策,建立多维的质量评价标准,增强学术评价的主体职能,使得对于培养质量有清晰的认识,做到随时调整改进,不断优化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

涂罡,王杰茹,毕秀玲[7](2020)在《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特征性事实与实证研究——基于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分析》文中认为招生考试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关,对后续研究生培养过程有着重要影响。选取山东某高校2011—2015级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014—2018届毕业生)数据为样本,运用OLS、Logit、Probit回归模型及PSM倾向值匹配方法进行计量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与初试、复试成绩之间并无显着相关性,与学生的学业背景、导师影响、数学功底等因素有明显相关性。据此,可将初试改为一种国家统一组织命题的资格考试,重在筛掉不具备一般能力和培养潜力的考生,将复试变为一种招生单位的选拔考试或申请考核方式,重点突出对考生的专业素质和学术科研能力的考察,同时可进一步发挥导师在招生选才中的作用,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提高人才选拔效率。

薛子君[8](2020)在《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制度研究 ——以中部S省为例》文中认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教育系统书写“奋进之笔”的攻坚克难之年。教育招生考试,特别是国家教育考试,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人力支持。教育考试肩负着保障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重任。我们要深入领会国家对于教育考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思考和认识研究生考试工作的新要求。探讨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制度,在当前国家提倡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式下是尤为必要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在高等教育当中占据着排头兵、精英化的位置,其培养模式和考试方式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内经济形势有利向好,政治局势稳步发展,人民对于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强。同时由于就业形式紧迫,压力较大,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来抵御社会的风险。众多因素共同促进了硕士研究生考试的迅猛发展,考试人数激增。对于考试的组织者来说,这无疑是对过往工作的挑战。硕士研究生考试规模的扩大,对考试规范化、流程化提出了更大的考验。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硕士研究生考试制度的沿革和时代背景。自1978年以来,国家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研究生教育随之恢复,本部从研究生考试恢复之初至今,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探讨,即孵化期、形成期和成熟期,并对各时期考试政策、招生制度、报名方式做出分析,寻找各阶段在研究生发展历程中的意义。第二部分以S省为例,对硕士研究生考试具体环节进行研究。为突破以往的研究思路,此次以工作中的实际流程为主线,从命题环节到报名确认再到试卷管理和考试实施,最终到考试评卷和录取进行着重分析。通过分析各环节制度流程,为接下来找出问题节点提供支持。第三部分为进一步探究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制度的应用价值,本部分从考试命题制度、安全制度、公平制度这些核心要素入手,就现行考试制度发展成效加以探讨。发现当前考试制度之下,命题制度可分为统考命题和自命题考试命题,命题工作细致严谨;安全方面也得到了良好的保障,不论从科学技术层面,还是从人员选拔上,考试安全取得成绩显着;考试的公平公正方面,能够做到在政策上更加细化,同时在落实当中亦能有效履行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公平公正性。第四部分基于以上对于考试制度的成效分析,继续查缺补漏,从实际运行中探究制度的不完善性。经研究发现,现行的考试组织中仍存在招生制度刻板、现场确认人数多、考点选择难度大、人员选聘不专业以及考试失信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五部分为有效解决考试组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本部分从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入手,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技术手段,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多措并举,为形成更加科学、更为规范的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制度献计献策。本文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对硕士研究生考试各环节的分析,结合实操过程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对考试制度、考试流程、涉及到的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分析。从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大环境入手,就考生人数增量进行原因分析。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近年来考试组织难度逐渐暴露出来,并体现在了整场考试的各个环节流程当中。本文试图对于命题来源,报名确认,试卷的管理等环节面临的困难加以分析,同时对于每一位涉考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规范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行为,完善组织制度,解决当前考试组织中的困境。

姚倩雅[9](2020)在《我国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有效性及其限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选拔优质生源成为教育部门与招生单位广泛关注的议题。近年来,申请考核制逐渐成为博士生招生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争议。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政策的有效性和限度进行探究。申请考核制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政策执行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表现为导师和考生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对导师而言,在招录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对考生而言,专家组与导师的权力制衡提高选拔的公正性,招考信息的及时更新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壁垒,咨询申诉平台助力考生维护自身利益。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表现为申请考核制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和考生选到心仪的导师。回归分析表明:科学的申请材料、清晰的考查指标、导师具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导师在招生过程中秉持公平公正原则、专家组意见受到重视、面试过程有效考查考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配套建立分流淘汰制对申请考核制吸引优质生源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导师在意考生毕业院校建设层次对吸引优质生源产生显着负向影响。必要的申请材料、导师在考核中看重考生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求学动机、研究计划书和面试表现对考生选到心仪的导师产生显着正向影响。申请考核制的限度表现为政策方案设计有待完善、对招生的公平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政策方案设计的不足体现在要求递交的材料过多、考核指标模糊、未给予考生品德素养相应的关注。对公平性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对考生毕业院校建设层次的限定、过分关注考生公开发表成果和导师招生存在权力寻租空间。政策的限度还表现为发展预期一般,认为申请考核制未来能够全面取代传统招生方式的博士生不到半数。限度的成因可归结为政策设计与实际情况良性互动欠佳、政策执行过程存在偏差、配套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和传统文化观念的潜在消极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完善政策方案制定,包括优化现有招生评价标准,精简递交材料的内容。第二,提高考核过程的结构化水平。第三,厘清招生主体,明确各级招生管理部门、导师与专家组的权限范围。第四,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博士生分流淘汰制和招生质量反馈机制。

张迪[10](2020)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课采取统一命题形式,毫无疑义。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到底采用统一命题还是自主命题却存在争议,这也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本文试图以教育学专业为背景,运用三种理论(政策变迁、考试命题、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三种方法(文献法、访谈法、比较法),探求两种命题形式之利弊,为各招生单位答惑解疑。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文中所涉及的四大核心概念和三大理论基础进行界定与阐释。第二部分主要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所历经的自主命题时期、统一命题时期、命题多样化时期作纵向梳理。第三部分主要对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进行宏观透视。第四部分主要从命题依据与原则、命题内容、命题管理、命题评价四个层面对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展开微观剖析。第五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两种命题形式进行简要评析,并提出具体的五化建议。考试是选才的重要方式,命题是考试的必要前提。两种命题形式各有利弊:统一命题有助于维护三公(公平、公开、公正),节省三力(人力、物力、财力);自主命题有利于发挥三特(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学术特征),激发三力(活力、动力、潜力)。采取何种命题形式均是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结果。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是大势所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应有之义。未来的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命题形式会兼取两者之利,克服两者之弊,做到考试公平、效率、质量的完美统一。

二、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之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推免制度下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有关研究生学业表现的研究
        1.4.2 有关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的研究
        1.4.3 有关研究生招生方式的研究
        1.4.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研究生学业表现
        2.1.2 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
        2.1.3 研究生招生入学方式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学生发展理论
3 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对象
    3.2 硕士研究生总体学业表现差异性分析
        3.2.1 描述性分析
        3.2.2 差异性检验
    3.3 理工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差异性分析
        3.3.1 描述性分析
        3.3.2 差异性检验
    3.4 人文社会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差异性分析
        3.4.1 描述性分析
        3.4.2 差异性检验
4 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的差异及成因分析
    4.1 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的差异
        4.1.1 专业基础知识差异
        4.1.2 知识获取能力差异
        4.1.3 科研创新能力差异
    4.2 存在差异现象的原因探析
        4.2.1 学生特质差异分析
        4.2.2 学科属性差异分析
        4.2.3 制度选拔差异分析
5 结论
    5.1 结论与建议
        5.1.1 重视学生个人特质,培养优秀人才
        5.1.2 加强学科差异评价,巩固学科建设
        5.1.3 注重推免制度建设,兼顾教育公平
    5.2 总结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不同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的现状研究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 B 不同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的现状研究访谈提纲(教师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研究 ——以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缘由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3.文献述评
    (三)基本概念界定
        1.研究生导师
        2.导师考核
        3.导师评价
        4.导师考核制度
    (四)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导师考核的理论与政策演变
    (一)研究生导师考核的理论
        1.开展研究生导师考核的价值和意义
        2.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保障导师考核质量的前提
        3.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及其启示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恢复以来导师考核的政策演变
        1.恢复招生时期(1978-2002 年)
        2.扩大招生时期(2003-2009 年)
        3.快速发展时期(2010-至今)
二、广西高校硕士生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文本分析
    (一)广西高校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的共性
        1.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办法
        2.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3.奖惩机制基本相同
    (二)广西高校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的差异性
        1.考评方式存在差异
        2.考核主体有所不同
        3.考评的指标不一致
        4.改革措施相差悬殊
三、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个案分析——以A大学为例
    (一)选取A大学的缘由
        1.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
        2.学校地区代表性较强
        3.利于笔者开展实地调查
    (二)A大学导师考核制度建设分析
        1.导师考核制度较为健全和完善
        2.导师考核制度建设成效评价较高
四、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主要不足和问题
        1.部分高校制度建设欠缺,考评主体单一
        2.考核制度建设僵化,考核流于形式
        3.考核定量指标较少,定性要求内容较多
        4.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难以把握
    (二)归因分析
        1.标准模糊致使导师考核评价的指标不合理
        2.发展缓慢导致导师考核制度缺乏整体设计
        3.盲目照搬导致导师管理办法未切合本校实际
        4.工作复杂致使未按学科分类制定导师考核方案
五、完善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
        1.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岗位选聘制度
        2.建立定期审核与动态调整机制
        3.制定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制度
        4.设立完善的研究生导师奖惩制度
    (二)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模式
        1.完善导师岗位考核评价体系
        2.实行导师分类考核管理办法
        3.构建研究生导师多维考评模式
        4.推动导师岗位考核结果的运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 A 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预警及干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内容及思路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表征
    第一节 学术互动界限模糊
        一、学术研究动机界限模糊
        二、学术研究过程界限模糊
    第二节 学术投机行为泛滥
        一、研究生撰写手段投机
        二、研究生学术成果投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形成机理
    第一节 内部生态侵蚀
        一、工具理性渗入
        二、道德约束孱弱
    第二节 外部推力作用
        一、选拔制度偏离
        二、培养模式异化
        三、规训制度解构
    第三节 自身价值解构
        一、场域内部边际效应影响
        二、社会失范理论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与化解
    第一节 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措施
        一、规范研究生准入制度
        二、明晰过程管理制度
        三、厘清学术评价制度
    第二节 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化解路径
        一、学业规划制定
        二、研究生团队建设
        三、学术伦理感建设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质量标准的相关研究
        (三)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四)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四、研究目的、内容与问题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个人访谈法
    六、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政策依据与评价模型分析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目标
        (一)热爱教育事业有崇高教育情怀
        (二)掌握厚重的理论与知识基础
        (三)具备扎实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五)具备国际化视野与交际能力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障性政策
        (一)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整体性要求
        (二)对培养方案、目标、规格质量方面的要求
        (三)对招生与师资队伍的指导性政策
        (四)对课程教学以及教师指导方面的指导性要求
        (五)对学位论文以及质量追踪方面的指导性要求
    三、CIPP质量评价理论模型的分析
        (一)CIPP理论模式
        (二)CIPP评价模式的特点
        (三)CIPP模式适切性分析
第二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系列问卷的编制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编制
        (一)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编制的目的
        (二)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编制的程序
        (三)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维度的确定
        (四)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初稿的形成
        (五)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试测
        (六)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正式施测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管理者卷的编制
        (一)管理者卷编制的目的
        (二)管理者卷编制的程序
        (三)管理者卷维度的确定
        (四)管理者卷初稿的形成
        (五)管理者卷的试测
        (六)管理者卷的正式施测
    四、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毕业生卷的编制
        (一)毕业生卷编制的目的
        (二)毕业生卷编制的程序
        (三)毕业生卷维度的确定
        (四)毕业生卷初稿的形成
        (五)毕业生卷的试测
        (六)毕业生卷的正式施测
第三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调查样本选取
        (一)教师样本的选取
        (二)管理者样本的选取
        (三)毕业生样本的选取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状调查
        (一)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现状调查
        (二)管理者卷的现状调查
        (三)毕业生卷的现状调查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广泛的参与
        (二)培养数量激增与导师数量、培养设施发展不均衡
        (三)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管理
        (四)培养实际与教育实践目标间严重脱节
第四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质量文化成为教育利益的附庸
        (一)质量观念落后,无法适应发展趋势
        (二)质量体系缺失,无法实现预定目标
        (三)质量导向不足,难以满足提升需要
    二、质量实施无法满足利益方需求
        (一)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二)课程配置重形式,轻过程
        (三)指导机制重成果,轻浸润
    三、质量保障资源共同体功能失效
        (一)学生资源优质比率低
        (二)导师资源结构不平衡
        (三)配套资源投入产出少
    四、质量评价开放式增维能力薄弱
        (一)外部评价缺乏调节性
        (二)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三)内部评价缺乏特质性
第五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一、提升以价值为导向的质量动力
        (一)营造教育质量的软环境
        (二)生成教育质量的新观念
        (三)创新质量监管的新模式
    二、夯实以实践为导向的质量支持
        (一)创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二)探索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
        (三)建立产学研共同体的供需互动平台
    三、强化以职业为导向的质量保障
        (一)优化学生选拔制度,保输入
        (二)开发优势导师资源,保过程
        (三)加强持续性投入链,保供给
    四、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质量评估
        (一)弱化政府的垄断性评价权
        (二)建立多维的质量评价标准
        (三)增强学术评价的主体职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状况调查系列问卷初稿
    附录二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专家效度系列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系列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四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7)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特征性事实与实证研究——基于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特征性事实
    (一)应试化问题
    (二)学业背景
    (三)学生内在动机
    (四)导师外在影响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处理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四、计量结果分析
    (一) OLS回归分析
    (二) Logit和Probit回归分析
    (三) PSM倾向值匹配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8)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制度研究 ——以中部S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硕士研究生考试制度沿革和时代背景
    1.1 硕士研究生考试制度孵化期
        1.1.1 考试政策的诞生
        1.1.2 招生方式和类型
        1.1.3 重大作用和意义
    1.2 硕士研究生考试制度形成期
        1.2.1 考试政策的变化
        1.2.2 报名方式及考试科目的变化
        1.2.3 重大作用和意义
    1.3 硕士研究生考试制度的成熟期
        1.3.1 现行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制度
        1.3.2 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制度中的问题与挑战
第二章 S省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制度主要构成要素
    2.1 考试命题制度
        2.1.1 统考科目的命题
        2.1.2 自命题科目的命题
    2.2 安全保密制度
        2.2.1 试卷管理中的安全保密问题
        2.2.2 考试场所和场地布置中的安全保密
        2.2.3 考务人员职责和选聘时的安全保密
    2.3 考试公平公正制度
        2.3.1 考试政策中的公平公正
        2.3.2 考试实施中的公平公正
第三章 S省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制度运行成效
    3.1 考试命题制度逐步完善
        3.1.1 统考制度运行成效
        3.1.2 自命题制度运行成效
    3.2 考试安全制度走向精细
        3.2.1 试卷管理更加规范
        3.2.2 考点选择更加科学
        3.2.3 考务人员选聘更加严格
    3.3 考试公平制度落到实处
        3.3.1 用规范的政策为考试保驾护航
        3.3.2 以严格的实施让政策落地开花
第四章 S省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4.1 考前相关制度中暴露出的问题
        4.1.1 招生计划制度相对刻板
        4.1.2 现场确认制度难以适应当下变革
    4.2 考试期间涉及到的制度问题
        4.2.1 考点选择政策不健全
        4.2.2 考务人员培养制度不完善
        4.2.3 作弊处理制度待优化
    4.3 考试结束后期存在的问题
        4.3.1 答卷邮寄存隐患
        4.3.2 违纪处理重于罚
第五章 S省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中可改进的方向
    5.1 报名阶段的制度优化
        5.1.1 推广硕士研究生网上确认制
        5.1.2 建立规范的设备维护制度
    5.2 涉考人员培训制度细化
        5.2.1 涉考人员道德、法制培训
        5.2.2 涉考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5.3 违纪处理制度宣传广泛化
        5.3.1 案例宣传
        5.3.2 法律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我国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有效性及其限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申请考核制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申请考核制相关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概念界定
第二章 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现状分析
    第一节 申请考核制的政策演进
    第二节 申请考核制的实施现状
        一、申请考核制已成为主要招生方式
        二、考核程序与环节相对完整
        三、配套机制基本发挥支持与保障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申请考核制主要效果分析
        一、政策执行有效性
        二、政策结果有效性
    第二节 申请考核制政策结果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申请考核制政策结果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二、申请考核制结果有效性与潜在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三、申请考核制结果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限度分析
    第一节 申请考核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方案设计有待完善
        二、申请考核制对招生公平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受访博士生对申请考核制的发展预期一般
    第二节 申请考核制的主要问题归因分析
        一、政策设计与实际情况良性互动欠佳
        二、政策执行过程存在偏差
        三、配套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四、传统文化和观念的潜在消极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初步研究结论
        一、申请考核制方案基本科学合理
        二、申请考核制政策成效初显
        三、申请考核制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方案制定
        二、提高考核过程的结构化水平
        三、厘清招生主体的权限范围
        四、建立健全申请考核制配套机制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博士生招生简章网址链接
附录二 :调查问卷
后记

(10)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1. 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的研究
        2. 关于统一命题的研究
        3. 关于自主命题的研究
        4. 关于命题对比的研究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阐释
    (一) 概念界定
        1. 教育学专业
        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3.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统一命题
        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自主命题
    (二) 理论基础的阐释
        1. 政策变迁理论
        2. 考试命题理论
        3. 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之发展轨迹
    (一) 教育学专业课自主命题时期(1977年-2006年)
    (二) 教育学专业课统一命题时期(2007年-2012年)
    (三)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多样化时期(2013年至今)
三、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之宏观透视
    (一) 教育学专业课统一命题的概况
        1. 时间维度
        2. 空间分布
    (二) 教育学专业课自主命题的概况
        1. 时间维度
        2. 空间分布
四、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之微观剖析
    (一) 命题依据与命题原则的比较
        1. 命题依据的对比
        2. 命题原则的对比
    (二) 命题内容的比较
        1. 命题内容结构的对比
        2. 命题题型结构的对比
        3. 命题题量结构的对比
        4. 命题难度结构的对比
        5. 命题能力结构的对比
    (三) 命题管理的比较
        1. 统一命题的命题管理
        2. 自主命题的命题管理
    (四) 命题评价的比较
        1. 国家层面的评价
        2. 学院层面的评价
        3. 考生层面的评价
五、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之思考与建议
    (一) 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思考
        1. 公平之间
        2. 效率之争
        3. 质量之论
        4. 博弈之见
    (二) 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建议
        1. 命题理念日益现代化
        2. 命题形式日益规范化
        3. 命题内容日益科学化
        4. 命题管理日益制度化
        5. 命题评价日益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关于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二: 关于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访谈提纲(学生)
致谢

四、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之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考研的备考体验研究 ——基于对报考江苏五校教育学考生的访谈[D]. 能吟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推免制度下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的差异研究[D]. 李宇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4]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研究 ——以A大学为例[D]. 辜晓君.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5]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预警及干预路径研究[D]. 张晴.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D]. 赵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特征性事实与实证研究——基于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分析[J]. 涂罡,王杰茹,毕秀玲.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0(06)
  • [8]硕士研究生考试组织制度研究 ——以中部S省为例[D]. 薛子君. 山西大学, 2020(12)
  • [9]我国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有效性及其限度研究[D]. 姚倩雅.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的比较研究[D]. 张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对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