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改革发展,为跨国企业集团建设贡献力量

积极推进改革发展,为跨国企业集团建设贡献力量

一、积极推进改革发展 为建设跨国企业集团作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李辰洋[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一直是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关键词。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要求全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都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本文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进行剖析阐释。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本章分为五节,主要论述了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文章预期的创新点并对研究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概括界定,从整体上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相关阐释。本章分为四节,主要论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同时,从思想渊源和思想直接来源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借鉴。第三章至第七章,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的论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纵向展开,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论述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归纳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而深刻剖析其中展现的重要价值和时代内涵,最后根据习近平相关论述总结提出坚持人民主体、站稳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利益、推进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路径措施。第八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要意义。以前述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深刻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现出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第九章,结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性转化和现实性内需的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需要。

黄梓毅[2](2020)在《LC公司基于党建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是国家综合国力增长的重要力量,其重要功能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文化建设的护航。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当前形势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探讨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如何在党建工作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从领导单位的角度协调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在这些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应如何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LC公司为例,该公司是广东省中山市国资委下属一家国有企业,2016年成立,2017年对一家私营粮食企业进行了合并重组,现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2018年党支部成立后,企业十分重视自身文化建设,突出党组织建设引领、推动企业文化构建,在此过程中部分成绩获得市国资委认可,但目前尚且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一些现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党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以LC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调研国资系统内两家优秀企业、浙江省一家优秀企业的党建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新形势下,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客观的分析。采用问卷的调查法、面对面的采访法等,认真分别在国资委、上级集团公司、LC公司、内部就研究的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采用文献的分析法、案例的研究法,利用多个案例对比分析,解剖得出内在共同点,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研究发现由于LC公司新建立不久,员工凝聚力不够,专业人才缺乏,员工被动参加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建设表面化严重。解决措施:以党建为核心打造特色企业文化,加强基层党小组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党员服务品牌化,建立LC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等。通过研究,目的是希望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有借鉴参考意义,以“党建促文化”建设为手段,在发展高质量党建工作的基础上,使公司各项工作实现转型升级,促进国有企业经营发展。

张小梨[3](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谭燕玲[4](2020)在《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得税征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强劲,规模逐年增长,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位列第二的国家。为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催生了云计算、3D打印、共享经济等新事物。但数字经济在助力我国GDP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数字经济税收问题,如税收管辖权的划分、税基侵蚀、数字鸿沟等。因此,本文以企业所得税为中心,对数字经背景下我国税收征管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理论分析、案例分析两者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部分:首先,对数字经济的概念、特点进行了简述,并介绍了相关的经济理论。其次,对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得税征管的相关概念进行论述,主要介绍了税收管辖权、常设机构概念以及税收征管概念。接着,简述了数字经济下税收征管面临的冲击。最后,介绍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当前的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情况进行介绍,得出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反避税工作有所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存在不足和局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所得税税制要素和税务机关征管技术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税制要素的问题主要包括:(1)课税主体不明确;(2)税基不明确;(3)税收管辖权不明确;(4)所得性质难以认定。税务机关征管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税务登记不到位;(2)信息不对称;(3)征管技术落后;(4)专业人才不足;(5)国际税收征管合作不足。在案例分析部分,则以我国电子商务企业A商城为例,对其经营模式、产品交易过程和用户参与过程进行分析,指出该商城经营中存在的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最后,在借鉴OECD、欧盟、美国、印度等组织和国家在应对数字经济税收挑战方面相关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分析部分、案例分析部分得出的我国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面临的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1)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制;(2)提高税收征管技术;(3)强化国际合作。

姚科敏[5](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王锐[6](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文中提出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研究思路,较为系统地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探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开展经济建设的历史前提。这个历史前提的实现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经历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与三年国内战争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排除万难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七十年的探索历程依据经济建设工作在全部工作中的地位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主体参与经济建设的方式转变为高度集中化、组织化的生产方式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到世纪之交。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先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显示出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第三个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阶段。我国市场化的改革,逐步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升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进程的系统考察和思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只有让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享有财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我国的综合优势体现在全党全国对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有正反两方面经验、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及社会主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三是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实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出多种所有制结构,并且不断健全法制体系为我国的所有制多样化提供持续保障。四是适合国情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改革成为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改革的动力性体现在改革能够释放红利,而改革的稳定性体现在渐进的改革方式上。五是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性体现在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实践中对深化改革具有促进作用,而闭关自守无异于自取灭亡。六是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并且使经济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本文所总结的我国经济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工业体系完善、市场体量宏大等多个方面的规模优势,取得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主体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分散化到高度体制化、组织化再到逐步走向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独立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所有制的不断健全,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的赋予劳动者以获得感,以此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释放和发展。从宏观层面,实施改革和开放两大基本国策的良性互动,实现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推动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上述各个经验的发挥,离不开党对国家的统一领导,离不开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这不仅是我国过去、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韩建旭[7](2019)在《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瞩目、最为影响广泛的领域。中国共产党人尤为重视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与治理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思想。自河北正定任职之后,习近平就非常关注信息、信息科技和网络信息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网络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而形成了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基于此,论文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题,通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跨学科等方法对这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基本内容、鲜明特征、时代价值、实现路径等作了深入研究,初步建构起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逻辑体系。第一,从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实践基础、主体因素四个方面,探究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习近平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这一思想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旨在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应对国际网络空间的战略角逐以及对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存在的问题作出回应;这一思想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指导,源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科技、信息、网络思考的启迪,既植根于中国互联网建设的伟大实践,又离不开习近平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的积累。第二,结合习近平从政生涯中的信息网络实践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论述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职务的变迁,习近平对信息、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思考与实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使得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有一个逐步走向深入的演变过程。据此,可以将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1982-1994年的开始萌芽阶段,习近平的信息理念萌生,信息化建设实践初步展开;在1994-2007年的初具轮廓阶段,习近平提出和实践了“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智慧上海”,成为“网络强国”的先声和预演;在2007-2017年的基本形成阶段,习近平对互联网的关注和思考由地方一隅转至国家总体,基本勾勒了网络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在2017年至今的深化发展阶段,习近平提出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并概括了它的丰富内涵。第三,依据习近平对网络强国的相关阐释,概括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是习近平基于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所处的历史方位而提出来的时代课题。通过梳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可以得出,是不是网络强国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是不是强、网络经济是不是强、网络安全是不是强、网络文化是不是强、网络国际合作是不是强。也就是说,建设网络强国就要有创新发展的网络技术、实力雄厚的网络经济、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良好的网络国际合作,从而既明确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又明确了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总布局和总路径。第四,从整体上审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归纳了其政治特质、价值取向、理论品格、实践需求、世界视野。作为政治家的习近平不仅对网络强国进行了思考,而且将其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政治性。习近平要求网信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人民共享、人民民主、人民评判,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人民性。习近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阐释互联网的发展与治理,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性。习近平正视国内外互联网发展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努力满足现实需要,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践性。习近平不仅高度关注国内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而且致力于推进全球互联网的和谐共生、公平正义和共建共享,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国际性。第五,从理论和现实的维度,分析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习近平在互联网时代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思想,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互联网思想,使这一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领导干部识网、管网、用网,为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网络强国、携手各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当然,这就需要通过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宣传、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法律和制度、全面系统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实践等路径,完成这一思想的目标和任务,推动中国早日建成网络强国。

唐玉文[8](2019)在《中国矿业海外绿色投融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分析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构建基于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中国矿业海外绿色投融资的评价框架,并提出提升中国矿业海外绿色投融资的策略。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下,研究和探索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模式与路径,有效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绿色投融资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一是国际组织以软法等形式对矿业绿色投融资进行规范。二是国际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参与海外绿色投融资的规则之中,且有些国际倡议演变为一些国家的国内强制性法律。三是发达国家国内市场监管(如美国)也可引起国际规制变化。四是国际双多边投资合作协定与区域一体化合作规则,对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也产生深刻影响。五是东道国(投融资目的国)和投融资母国的矿业绿色治理机制、非政府组织、社区、族群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等,都是影响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重要因素。矿业属于高环境敏感性行业,经济、环境与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是矿业经济活动的根本要求,矿业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模型。本文认为,PSR分析框架阐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因果关系,适用于海外矿业绿色与可持续发展评价,其由直接与间接压力及驱动因素、产业环境行为、相关政策对策反应等因子组成的指标体系,能够系统整合海外矿业绿色投资中“压力-状态-对策”互动关系的评价。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提升策略是一个综合体系,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矿业海外绿色投融资,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促进与提升体系,深化标准规范、流程措施、政策法规、市场引导等体系建设。

张维红[9](2018)在《大学社会责任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各种危机的逐渐凸现,大学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彰显。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逐步推进,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的不断变化,随着人们对大学本质、大学组织属性、大学职能,以及大学与社会关系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大学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一个日益备受关注的话题。大学社会责任几乎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大学校长等的日常用语,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进行诠释、言说。面对众说纷纭的大学社会责任,我们需要哲学的追问,需要理论的探讨。大学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大学社会责任有无边界?大学社会责任的价值何在?如何认识大学社会责任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关系?如何认识大学社会责任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之间的关系?……等等,对这些基础问题进行尝试性的解读,是当前大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大学社会责任这个主题,大体遵循“历史嬗变——概念界定一—要素解读——特征分析”的整体思路,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究,力图勾勒出其历史嬗变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整合性的大学社会责任概念,探讨了大学社会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揭示了大学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如下:一、大学社会责任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是一个开放性概念,是一个“份内之事”与“份外之事”有机统一的概念,是一个共性与个性和谐共存的概念,是一个同一与差异协同发展的概念。尽管大学社会责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内容,尽管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职能不断变化,尽管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大学立足于知识生产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基本内容始终不会改变,大学与社会的契约关系始终存在。二、大学组织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社会责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既是一般的社会组织,也是一种学术组织;既是一种伦理道德组织,也是一种利益相关方组织,同时还兼具有一定的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的功能。大学与社会是一种双向共生互动的关系。社会对大学约束作用的强弱,就是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自由度的大小。责任理解的多维度也为我们理解大学社会责任增添了许多难度。责任是由责任主体与“主体以外的其他”共同确定的,是自然责任与角色责任的有机统一,是理念与行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三、大学社会责任是大学存在的社会意义与方式,是大学对社会的期待与要求作出的反应,是从责任角度对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整体描述,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集合体,是一个多维度、多功能、多层次的复合性概念。狭义的大学社会责任是指大学根据社会分工理论确定的角色定位而应对社会承担的角色责任。广义的大学社会责任是指大学通过透明和伦理方式,有效管理其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所产生影响,实现大学、社会、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为。四、大学社会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方、透明、伦理、参与和评估等。这六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大学社会责任。整体上看,大学社会责任的目的和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即实现大学、社会、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对象是包括环境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基本要求是透明和伦理,根本方法和手段是参与和评估。五、大学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是学术性与社会性、理念性与实践性、同一性与差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适切性与超适切性的有机统一。

许军华[10](2017)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改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将中国从高等工程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工程教育强国,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成为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即通过借鉴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集聚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步伐,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各类拔尖创新工程人才,这已然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全球经济发展接轨的必然选择。系统性地从战略管理角度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各个要素和维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探求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路径,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基于此,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专业主义与人力资本理论,首先界定了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及内涵,然后阐述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现状,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现阶段的问题,深入分析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求背景和当前面临的外部国际环境及发展机遇。依托对部分发达国家及高等工程教育机构成功案例的分析,总结了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及特征。在理论分析与国际案例比较的基础上,探求影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素和维度,构建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绩效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模型加以验证。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路径,形成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保障体系。最后,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分析了西南交通大学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实践。该论文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深入分析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对影响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要素进行了梳理,构建了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绩效模型,丰富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不仅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还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实例参考。

二、积极推进改革发展 为建设跨国企业集团作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推进改革发展 为建设跨国企业集团作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1.5.1 人
        1.5.2 人民
        1.5.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概述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1.1 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
        2.1.2 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社会条件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实基础
        2.2.2 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关键期
        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2.3.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思想
        2.3.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借鉴
        2.4.1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4.2 理论借鉴: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人本思想
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
    3.1 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发展
        3.1.1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主要内容的论述
        3.2.1 人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受益主体
        3.2.2 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主体
        3.2.3 人民是文艺事业的参与主体
        3.2.4 人民是新时代的“阅卷”评价主体
        3.2.5 人民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推动主体
    3.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重要价值的论述
        3.3.1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3.3.2 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3.3.3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3.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路径的论述
        3.4.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3.4.2 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
        3.4.3 着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
    4.1 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1 毛泽东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演变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基本内容的论述
        4.2.1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稳固人民立场的物质基础
        4.2.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发展
        4.2.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
        4.2.4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党的人民立场的话语体系
        4.2.5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推动党的人民立场落地落实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价值意蕴的论述
        4.3.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4.3.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4.3.3 人民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追求
        4.3.4 人民立场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4.4 习近平关于巩固人民立场实践路径的论述
        4.4.1 加强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各项体制机制
        4.4.2 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4.3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人民立场主体责任
        4.4.4 用发展的观点创新人民立场的时代内涵
5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
    5.1 人民利益论的历史发展
        5.1.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基本内容的论述
        5.2.1 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大逻辑保障人民经济利益
        5.2.2 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
        5.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人民文化利益
        5.2.4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利益问题
        5.2.5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人民生态利益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价值内涵的论述
        5.3.1 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5.3.2 实现人民利益凸显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体验
        5.3.3 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了公民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全面均衡
    5.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具体途径的论述
        5.4.1 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5.4.2 推进从严治党压实为民服务责任制
        5.4.3 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民利益评价体系
        5.4.4 营造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生态
6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的论述
    6.1 人民共享论的历史发展
        6.1.1 毛泽东人民共享思想的初显与贡献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共享思想的历史发展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主要内容的论述
        6.2.1 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6.2.2 共享领域和内容要涉及人民发展的各方面
        6.2.3 共享是人民共同建设和享有
        6.2.4 共享要在人民健康和安全领域持续加码
        6.2.5 共享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基本特征的论述
        6.3.1 人民共享权利的公平性
        6.3.2 人民共享过程的共建性
        6.3.3 人民共享自身的科学性
    6.4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重要价值的论述
        6.4.1 坚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6.4.2 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理念
        6.4.3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初心
7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论述
    7.1 人民幸福论的历史发展
        7.1.1 毛泽东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基本内容的论述
        7.2.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7.2.2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7.2.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7.2.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论重要价值的论述
        7.3.1 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7.3.2 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集中的体现
        7.3.3 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矛盾的需要
        7.3.4 为人民谋幸福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的科学指导
    7.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措施保障的论述
        7.4.1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7.4.2 明确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是实践指向
        7.4.3 营造各方联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保障
        7.4.4 筑牢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是根本遵循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重大意义
    8.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8.1.1 突出人民性,以清醒头脑保持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
        8.1.2 注重根本性,以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重点
        8.1.3 强调权益性,以坚决扞卫人民各项基本权利为保障
        8.1.4 着眼现实性,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抓手
        8.1.5 指明方向性,以净化社会风气坚定人民理想信念为导向
        8.1.6 明确实践性,以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
        8.1.7 凸显规范性,以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实现人民安定团结为目标
        8.1.8 秉承时代性,以不懈奋斗创造幸福为全体人民的最终归宿
    8.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8.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8.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LC公司基于党建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3.1 研究基本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文化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义、内涵和原则
        2.1.1 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义
        2.1.2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2.1.3 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2.2 企业文化理论
        2.2.1 企业文化建设四层次结构模型
        2.2.2 标杆企业文化核心要素结构模型
        2.2.3 “5W2H”分析法
    2.3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功能
        2.3.1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2.3.2 企业文化功能
    2.4 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2.4.1 党建工作理论基础
        2.4.2 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第三章 LC公司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现状
    3.1 LC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3.1.1 基本情况
        3.1.2 经营范围
        3.1.3 组织架构情况
        3.1.4 企业荣誉
        3.1.5 主要业务领域
    3.2 LC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3.2.1 企业文化的起步阶段
        3.2.2 企业文化的建设阶段
        3.2.3 企业文化的形象识别阶段
    3.3 LC公司党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3.3.1 统一党建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3.3.2 使LC公司更适应现代企业制度
        3.3.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3.3.4 提倡狼性文化、工匠精神
        3.3.5 增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
        3.3.6 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3.3.7 LC公司落实好专题学习教育的开展
        3.3.8 开创特色栏目和推进智慧党建
第四章 LC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
        4.1.1 问卷调查法调查结果与分析
        4.1.2 面对面采访法分析
        4.1.3 分析结论
    4.2 LC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研究
        4.2.1 领导层企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有所脱节
        4.2.2 公司管理体制有待改革完善
        4.2.3 以人为本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4.2.4 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没有量化考核标准
第五章 LC公司基于党建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5.1 优秀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
        5.1.1 中山石油的经验
        5.1.2 沪杭甬公司经验
        5.1.3 公共集团的相关经验
        5.1.4 经验汇总
    5.2 LC公司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5.2.1 提炼打造特色粮食企业文化
        5.2.2 专业人才培养建设
        5.2.3 活动凝聚构建党建文化和企业文化
        5.2.4 突出品牌化服务
        5.2.5 加强基层党小组建设
        5.2.6 建立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
    5.3 党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5.3.1 党建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促进作用
        5.3.2 将廉政建设与廉洁文化相融合
        5.3.3 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制度文化相融合
        5.3.4 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文化相融合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得税征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数字经济相关概念界定
        一、数字经济的定义
        二、数字经济的特征
        三、数字经济下的相关税收概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博弈论
    第三节 数字经济发展对税收征管的挑战
        一、对税收原则的挑战
        二、对企业所得税利润划分的挑战
        三、对国际税收征管方法的挑战
第二章 数字经济下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及结构
        二、我国数字经济组成部分
    第二节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
        一、我国数字经济中的“引进来”、“走出去”现状
        二、数字经济下我国的征管措施
        三、数字经济下我国征管的国际合作
    第三节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征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征管技术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典型案例分析——以A商城为例
    第一节 案例简介
        一、公司简介
        二、案例情况简述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网址和服务器造是否构成常设机构的问题
        二、数字产品交易造成的税收征管问题
        三、线下交易造成的税收流失问题
        四、支付方式造成的税收征管问题
        五、用户参与带来的数字经济税收问题
    第三节 案例总结
        一、A商城商业模式暴露的税收征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A商城商业模式对税收征管技术的挑战
第四章 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际范本指导性建议
        一、明确税收管辖权划分问题
        二、明确所得定性
        三、修订利润分配规则
        四、防止税基侵蚀
    第二节 欧盟国家征管实践
        一、修订常设机构定义
        二、实行零预提税
        三、量化数据价值
        四、提高税收征管技术
    第三节 美国征管实践
        一、明确税收管辖权划分问题
        二、修订利润分配规则
        三、改进云计算收入定性规章
        四、提高征管技术
    第四节 印度征管实践
        一、修订常设机构定义
        二、提高征管技术
    第五节 各国征管实践对我国的借鉴
        一、对完善税收制度的借鉴
        二、对改进税收征管技术的借鉴
第五章 完善建议
    第一节 完善数字经济征税的税制规定
        一、加强课税主体管理
        二、修订利润分割法,合理划分数字数据税基
        三、修订常设机构标准
        四、明确所得性质
        五、提高反避税立法层次
    第二节 提高税收征管技术
        一、完善电子税务登记制度
        二、创新税收征管数字技术
        三、推进电子税务局建设
        四、加强税务人才培养
    第三节 加强国际合作
        一、提高自身情报交换能力
        二、主动参与国际税收征管协作
参考文献

(5)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科技观的含义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3.2.1 创新性
        3.2.2 人民性
        3.2.3 时代性
        3.2.4 前瞻性
        3.2.5 开放性
        3.2.6 保障性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4.1 科技创新观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4.3 科技战略观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4 科技人才观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4.5 科技伦理观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经济建设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规模效应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6 年)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制度准备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状况
        三、新中国成立后应对困难的经济措施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曲折(1956-1966 年)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经济上初步纠正“左”倾错误与庐山会议“反右倾”
        三、对国民经济和党内关系的调整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和“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五、“四清”期间的三年经济调整与三线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严重挫折(1966-1976 年)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抓革命与促生产
        二、国民经济发展跌入谷底
        三、七十年代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四、政治经济的全面整顿与粉碎“四人帮”
    小结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第二章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1976-2002 年)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76-1982 年)
        一、经济建设的徘徊与思想解放的兴起
        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国民经济调整
        三、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四、对外开放与特区建设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探索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82-1992 年)
        一、“三步走”七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三、推行财政、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四、价格改革与整顿经济秩序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轨(1992-2002 年)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
        五、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小结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2002 年至今)
    第一节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转型(2002-2012 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三、区域、城乡向协调发展转型
        四、宏观调控机制向治理体系转型
        五、对外开放向“开放型经济体”转型
    第二节 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2 年至今)
        一、“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四、“新发展理念”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格局
    小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阶段性总结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
        三、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第二节 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
        一、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
        二、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三、健全法治体系为我国所有制的多样化持续提供保障
    第四节 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改革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五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闭关自守无异于“慢性自杀”
        三、开放型经济体对国内深化改革具有“倒逼效应”
    第六节 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一、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
        二、党的领导在经济决策中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
        三、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作风的不断改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思路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时代背景:人类正处于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
        一、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国际社会网络空间战略角逐日趋激烈
        三、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存在诸多困境
    第二节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信息和网络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科技、信息和网络的思考
    第三节 实践基础:中国网络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
        二、中国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积极铺设
        三、中国互联网建设、应用与管理的全面推进
        四、中国新一代互联网建设实践
    第四节 主体因素:习近平个人成长经历的积累
        一、深厚的文化浸润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丰富的网络实践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1982-1994 年:开始萌芽阶段
        一、信息理念的萌发
        二、信息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第二节 1994-2007 年:初具轮廓阶段
        一、“数字福建”:网络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
        二、“数字浙江”:“数字福建”的延伸和拓展
        三、“智慧上海”:智慧城市的前瞻思考
    第三节 2007-2017 年:基本形成阶段
        一、对互联网的关注从地方一隅转至国家总体
        二、网络强国战略蓝图的勾勒
    第四节 2017 年至今:深化发展阶段
        一、全面建设新时代网络强国号角的吹响
        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命名和概括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习近平对网络强国的定位和认识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二、我国亟待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
    第二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创新发展的网络技术
        一、互联网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先导力量
        二、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重点是突破互联网核心技术
        三、走中国特色互联网技术创新强国道路
    第三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实力雄厚的网络经济
        一、新常态下数字经济大有可为
        二、发展数字经济关键在于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三、下大气力培育和壮大数字经济
    第四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
        一、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二、树立正确的互联网安全观
        三、构建多主体参与、多手段并举的网络安全治理格局
    第五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三、努力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第六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良好的网络国际合作
        一、坚持和尊重网络主权
        二、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三、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
    第一节 政治性
        一、区别于学术观点的政治理念
        二、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意志
        三、具有国家战略高度
    第二节 人民性
        一、依靠人民推进网信事业的发展
        二、让网信成果惠及广大中国人民
        三、发扬互联网民主和监督的精神
        四、由人民来评判网信事业的成效
    第三节 科学性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网信事业中的复杂关系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互联网时代
        三、形成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四节 实践性
        一、一切从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实际出发
        二、正视互联网发展与治理中的问题挑战
        三、着眼于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实践需要
    第五节 国际性
        一、和谐共生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理念
        二、公平正义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导向
        三、共建共享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愿景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价值及其实现
    第一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
        二、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
        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为领导干部懂网、治网、用网提供重要指引
        二、为凝聚共识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基本遵循
        三、为携手各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第三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现路径
        一、进行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宣传
        二、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法律和制度
        三、全面系统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实践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中国矿业海外绿色投融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既有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有关海外绿色投融资的概念
        1.2.1.1 有关海外绿色投融资的概念
        1.2.1.2 绿色投融资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1.2.1.3 海外绿色投融资与绿色“走出去”
        1.2.2 有关中国矿业海外绿色投融资的研究
        1.2.2.1 如何更好地实现海外绿色融资
        1.2.2.2 中国矿业海外绿色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2.2.3 关于海外投资环境与风险的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以往研究评述
    1.3 本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
        1.3.1 全球及区域绿色治理与可持续投资理论
        1.3.2 绿色投融资机制构建理论
        1.3.3 绿色金融理论
        1.3.4 企业海外社会责任理论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完成的工作及工作量
第2章 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行业特征与中国实践
    2.1 矿业投融资的资源环境特征
        2.1.1 矿业经营活动的环境社会责任具有长期性
        2.1.2 现代矿业文明是人类在生态危机面前的理性选择
        2.1.3 生态环境风险日益成为海外矿业投融资活动的重要风险
        2.1.4 矿业可持续投资具有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矛盾性与耦合性
        2.1.5 海外矿业投资的环境治理与诉求主体具有多样性
    2.2 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国别环境特征
        2.2.1 加拿大矿业绿色投融资国别环境特征
        2.2.2 芬兰矿业绿色投融资国别环境特征
        2.2.3 瑞典矿业绿色投融资国别环境特征
        2.2.4 澳大利亚矿业绿色投融资国别环境特征
        2.2.5 美国矿业绿色投融资国别环境特征
    2.3 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中国实践情况
        2.3.1 我国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国际社会及媒体舆论环境
        2.3.1.1 我国海外履行可持续投资的理念与操作不断强化
        2.3.1.2 总体上国际社会对国内海外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2.3.1.3 非政府组织对我国海外社会责任的质疑之声较大
        2.3.1.4 西方舆论对我国矿业参与国际倡议行动的评价
        2.3.2 我国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总体进程与发展阶段
        2.3.2.1 海外矿业投资起步阶段(1983-2003 年)
        2.3.2.2 海外矿业投资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3 年)
        2.3.2.3 海外矿业绿色与可持续投融资阶段(2013-至今)
        2.3.3 我国现阶段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相关政策
        2.3.3.1 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相关金融、投资与对外合作政策
        2.3.3.2 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相关矿业政策
        2.3.4 当前我国海外绿色投融资的发展阶段特点小结
        2.3.4.1 当前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支持政策总体呈高涨态势
        2.3.4.2 国内绿色矿山建设与海外绿色投融资相互促进
        2.3.4.3 我国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总体尚处于起步期
第3章 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国际组织对矿业绿色投融资的影响
        3.1.1 国际组织以国际倡议等软法形式对矿业绿色投融资施加影响
        3.1.1.1 当前在国际治理领域中,国际软法规范比较多见
        3.1.1.2 国际组织相关倡议对矿业社会责任问题具有重要规范意义
        3.1.2 国际组织倡议等规范影响矿业绿色投融资的演化机制
        3.1.2.1 国际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相关规范与规则当中
        3.1.2.2 有些国际规范可以演变为国内法律
        3.1.2.3 国际规范涉及法律、道德与行业技术规范等多个层面
    3.2 双多边及区域协定对海外绿色投融资的影响
        3.2.1 国际投资合作协定中的环境条款对海外绿色投融资的影响
        3.2.2 区域一体化对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影响
    3.3 发达国家国内金融市场监管可引起国际绿色投融资变革
    3.4 东道国绿色治理对绿色投融资的影响
    3.5 投资国对外投资合作条约与本国环境规则
    3.6 各国非政府组织及社区对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影响
        3.6.1 各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治理
        3.6.2 社区组织及环保组织等对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影响
    3.7 我国近期海外投资中涉及环境问题的几个典型案例
        3.7.1 缅甸莱比塘铜矿投资中涉及的环境事件
        3.7.2 秘鲁特罗莫克铜矿、邦巴斯铜矿投资中涉及的环境事件
        3.7.3 厄瓜多尔里奥布兰科(Rio Blanco)金矿投资中涉及的环境事件
    3.8 我国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影响因素分析总结
        3.8.1 生态环境风险是海外矿业投资的重要风险
        3.8.1.1 基于微观经营的我国海外矿业投资的主要风险构成
        3.8.1.2 风险识别与评估不足往往海外矿业投资经营受阻的重要原因
        3.8.2 充分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是规避海外矿业投资中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前提
第4章 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评价模型构建
    4.1 模型构建的说明
    4.2 本文海外绿色投融资评价模型的构建思路
        4.2.1 PSR模型是可持续发展领域广泛应用的评价框架
        4.2.2 PSR模型的内涵与应用
        4.2.2.1 PSR模型的主要内涵
        4.2.2.2 PSR模型指标体系的作用
        4.2.2.3 PSR评价模型在矿业应用及案例
        4.2.3 PSR评价模型在应用中的演进与变化
        4.2.3.1 有关PSIR模型的演进
        4.2.3.2 有关DPSIR模型的演进
        4.2.3.3 有关EBM-DPSER模型
    4.3 PSR模型在矿业绿色投融资评价中的构建思路
        4.3.1 PSR模型在矿业行业中的构建目标
        4.3.2 基于PSR模型的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指标体系构建
        4.3.3 基于PSR模型评价权重设定的量化探讨
        4.3.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3.3.3 权重设定
    4.4 矿业绿色投资微观评价具体案例:绿色生产安全投入优化模型
        4.4.1 绿色生产的安全投入优化模型构建
        4.4.2 绿色生产的安全投入优化模型求解
第5章 我国矿业海外绿色投融资的提升策略分析
    5.1 基于标准的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提升策略
        5.1.1 我国近期出台了系列绿色投融资相关的政策规范
        5.1.2 加强对海外不同国家矿业绿色投融资标准规范的研究与政策协调
        5.1.3 加强标准规范的适用性与动态性研究
    5.2 基于信息透明与信息披露的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提升策略
        5.2.1 我国相关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的信息披露情况
        5.2.1.1 香港证券交易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5.2.1.2 大陆证券交易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5.2.2 国外可持续投资的信息披露制度
        5.2.3 基于信息透明与信息披露的绿色投融资提升策略讨论
    5.3 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独立审议与监督
        5.3.1 我国对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独立审议
        5.3.2 国际社会对外投资独立审议与监督的要求
        5.3.3 对外投资独立审议与监督的讨论
    5.4 绿色金融市场对矿业绿色投融资的提升策略
        5.4.1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与矿业绿色提升
        5.4.1.1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回顾
        5.4.1.2 我国矿业领域绿色金融的支持
        5.4.2 国外绿色金融市场对矿业绿色投融资支持
        5.4.2.1 国外绿色信贷与赤道原则
        5.4.2.2 国际资本市场对绿色矿业投融资的促进
        5.4.3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支持矿业海外绿色投融资的渠道
        5.4.3.1 国内绿色金融的支持与监管涉及海外矿业投融资相关业务
        5.4.3.2 以绿色金融市场培育海外绿色矿业投融资主体
    5.5 我国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治理提升策略
        5.5.1 我国矿业海外绿色投融资的治理
        5.5.2 矿业发达国家海外矿业绿色投资的治理比较
        5.5.3 促进我国矿业公司绿色投融资治理的启示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1.1 矿业活动属于高环境敏感性行业
        6.1.2 在矿业绿色投融资方面我国与西方的差距仍然较大
        6.1.3 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6.1.4 PSR分析框架是构建海外绿色投融资评价的有效工具
        6.1.5 提升我国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措施
        6.1.5.1 进一步完善我国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标准规范与流程措施
        6.1.5.2 进一步健全海外矿业绿色投融资的政策与法规体系
        6.1.5.3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6.1.5.4 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海外绿色投融资治理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2.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2 本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个人简历
    附录2 :博士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

(9)大学社会责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结构框架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大学社会责任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大学社会责任的萌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第二节 大学社会责任的形成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
    第三节 大学社会责任的发展阶段(21世纪初——)
    小结
第二章 大学社会责任概念界定的前提
    第一节 大学及其组织属性
    第二节 大学与社会关系
    第三节 责任
    小结
第三章 大学社会责任概念解读
    第一节 大学社会责任概念界定的标准
    第二节 大学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第三节 大学社会责任的内容、分类与范围
    第四节 与大学社会责任相关的几个概念辨析
    小结
第四章 大学社会责任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利益相关方
    第三节 透明
    第四节 伦理
    第五节 参与
    第六节 评估
    小结
第五章 大学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学术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理念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统一
    第四节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有机统一
    第五节 适切性与超适切性的有机统一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研究
        1.3.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相关研究
        1.3.3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设想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重点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概念和内涵
        2.1.2 高等工程教育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高等教育国际化
        2.2.2 战略管理理论
        2.2.3 专业主义理论
        2.2.4 人力资本理论
第3章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内外部环境
    3.1 内部环境分析
        3.1.1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历程
        3.1.2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现状
        3.1.3 高等工程教育问题凸显
        3.1.4 新型工业化国际人才亟需
        3.1.5 工程技术国际化人才短缺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
        3.2.2 工程教育国际认证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遇
        3.3.4 威胁
第4章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案例
    4.1 法国
        4.1.1 体系概况
        4.1.2 模式特征
        4.1.3 案例分析
    4.2 德国
        4.2.1 体系概况
        4.2.2 模式特征
        4.2.3 博洛尼亚进程
        4.2.4 案例分析
    4.3 美国
        4.3.1 历史回顾
        4.3.2 国际化认证
        4.3.3 国际领导力培养
        4.3.4 案例分析
    4.4 日本
        4.4.1 体系概况
        4.4.2 模式特征
        4.4.3 案例分析
第5章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绩效模型
    5.1 要素与维度
        5.1.1 要素分析
        5.1.2 维度分析
    5.2 模型构建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检验
    5.3 实证分析
        5.3.1 数据与样本
        5.3.2 测量模型分析
        5.3.3 描述性分析
        5.3.4 假设验证
第6章 中国高等工程国际化战略路径与保障体系
    6.1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
        6.1.1 明晰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目标
        6.1.2 打造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高地
        6.1.3 改善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环境
        6.1.4 优化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6.2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保障体系构建
        6.2.1 完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6.2.2 构建高等工程教育交流平台
        6.2.3 优化高等工程教育校企合作
        6.2.4 形成高等工程教育保障机制
第7章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实践
    7.1 案例选择
    7.2 国际化战略
        7.2.1 战略目标
        7.2.2 主要内容
        7.2.3 保障机制
    7.3 国际化实践
        7.3.1 合作伙伴国际化
        7.3.2 学生流动国际化
        7.3.3 教育模式国际化
        7.3.4 校企联合国际化
    7.4 国际化再认识
        7.4.1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7.4.2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需参照国际标准
        7.4.3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需提升学生能力
        7.4.4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需回归工程本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四、积极推进改革发展 为建设跨国企业集团作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李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LC公司基于党建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黄梓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4]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得税征管研究[D]. 谭燕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6]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 王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D]. 韩建旭.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8]中国矿业海外绿色投融资评价研究[D]. 唐玉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大学社会责任探究[D]. 张维红. 厦门大学, 2018(12)
  • [10]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路径研究[D]. 许军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积极推进改革发展,为跨国企业集团建设贡献力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