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素生物降解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木质素生物降解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一、木素生物降解的分子生物学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水平[1](2021)在《凝结芽孢杆菌在杉木生物炼制中的应用及其抗逆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杉木是我国主要的人工速生林资源,每年有大量的杉木加工剩余物产生未得到有效利用。杉木加工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属于林业工程领域研究方向,其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经过化学及生物转化转变为单糖、乳酸等平台化合物及酚类等化工品可以有效提高废弃资源利用度并减轻环境压力。然而,杉木作为典型针叶材,木质纤维结构具有极强的生物拮抗性,生物炼制过程面临预处理效率不高、酶解困难和较强预处理条件产生大量抑制物严重影响微生物发酵两大科学问题,限制了其产业推进。本文以杉木加工剩余物为研究对象,以杉木木屑全组分高效转化为目标,开展木质纤维解聚过程各组分脱除规律研究,通过联合预处理在克服杉木高顽固性酶解屏障同时,实现杉木三大组分梯级拆分,并在此基础上定向驯化凝结芽孢杆菌,实现对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高效转化制备乳酸,并初步探索了生物精炼剩余物氧化木素的性质和应用潜力,同时对凝结芽孢杆菌菌株抗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关键基因元件进行解析,成功构建高抗逆菌株。主要结果如下:(1)单一预处理无法实现杉木木屑中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同步移除,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脱除存在交互作用,半纤维素的存在影响木质素的脱除,采取优先脱除半纤维素策略有利于杉木木屑预处理木质素的溶出。建立稀硫酸-亚氯酸钠联合预处理(DSASCP)可实现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分梯级拆分。半纤维素组分主要在第I稀酸阶段选择性溶出,脱除率为92.3%;木质素主要在第II氧化段选择性拆分,溶出率为93.2%;纤维素组分主要以固形物形式存在,DSASCP处理后的固形物中葡聚糖含量为79.3%,半纤维素3.1%,木质素含量6.3%。(2)杉木木屑酶解糖化的限制性因素首先是木质素脱除率,其次是半纤维素脱除率,建立了基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脱除率的杉木酶解经验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可信度,可用于杉木物料酶解性能的预测。DSASCP联合预处理物料具有优异的酶解性能和可发酵性。总底物浓度为160 g/L葡聚糖的预处理底物采用补料方式酶解,水解液中葡萄糖浓度可达138.8 g/L,酶解率为77.7%。采用S.cerevisiae NL22对酶解液进行发酵,12 h乙醇浓度为64.6 g/L,为理论转化率的93.2%。(3)以含有多种抑制物的真实稀酸预处理液为驯化压力通过适应性驯化获得可利用45%预处理液发酵制备乳酸的高抗逆性B.coagulasn CC17A。利用B.coagulasn CC17A建立生物质一锅法生产乳酸工艺,预处理、酶解糖化和发酵在同一反应器进行,无需固液分离和水洗脱毒,80 g小麦秸秆可生产乳酸35.5 g,为理论碳水化合物生产乳酸的70.9%。(4)从代谢水平和转录水平分析研究B.coagulans CC17A的抗逆机制。B.coagulans CC17A除了具有呋喃醛和酚醛还原能力,还具有酚酸脱羧转化能力。转录组分析显示B.coagulans CC17A共有331个基因在环境胁迫下出现显着差异表达,主要涉及转运体和跨膜转运体、需要辅因子蛋白、氧化还原过程和膜组分。B.coagulans CC17A的抗逆机制包括ABC跨膜运送蛋白、氧化呼吸链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血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增强和应激高盐环境的硫转运和降解代谢通路整体上调。(5)以B.coagulans DSM1为宿主菌株构建凝结芽孢杆菌过表达体系,筛选转录显着上调表达的氧化还原酶以及酚酸脱羧酶,研究其影响菌株酚醛和酚酸抗逆的分子机理。RS25280作为酚酸脱羧酶在酚酸抗逆中起主导作用,过表达不仅可促进凝结芽孢杆菌在非氧化状态下降解酚酸从而提升对酚酸耐受,还首次发现酚酸脱羧酶的存在有利于香草醛的转化,通过间接形式促进香草醛转化为低毒物质;RS25275作为氧化还原酶过表达对紫丁香醛转化促进最明显,在酚醛抗逆中其主导作用。凝结芽孢杆菌非氧化脱羧和氧化还原酶还原过程对酚酸和酚醛降解具有交互影响。(6)结合联合预处理和高抗逆菌株形成杉木木屑生物精炼集成技术。建立基于两段预处理的稀酸预处理液回用技术,可节约酸液使用量54%,提高半纤维素水解液糖浓2.80倍;以高抗逆B.coagulans CC17A分别对拆分后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组分进行乳酸发酵。在不脱毒情况下,B.coagulans CC17A直接以100%杉木稀酸回用水解液为碳源发酵,糖酸转化率为79.9%,通过分批补料同步糖化发酵利用预处理底物,乳酸浓度最高可达128.8 g/L。最终3 kg杉木木屑经过预处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发酵共可生产乳酸1.1 kg,通过调节p H选择性沉淀可获得0.49 g O-lignin。结构分析显示氧化木素β-O-4醚键被大幅度破坏、苯环之间β-β和β-1连接键被打开,断裂严重,但仍然保留了部分苯环结构,以愈创木基为主,为后续热解聚生产高选择性的愈创木酚产品提供空间。

李影[2](2021)在《侧柏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转录及代谢分析》文中提出侧柏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荒山造林树种,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病虫害少、寿命长等习性。在药用、观赏、生态、科研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木质素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大分子有机物质,在疏导水分、加强植物机械强度和抵抗不良环境影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木质素的合成机理已经在多个物种中展开了研究,但关于侧柏木质素的研究尚少,木质素在侧柏中的生物合成途径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以侧柏半同胞家系1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对该家系根、茎、叶中的木质素含量进行年动态观测,探究其木质素年变化规律,并对侧柏茎中代谢物与木质素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在侧柏茎部发育的3个关键时期进行转录、代谢联合分析,对侧柏茎中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不同时期差异基因、差异代谢物表达量和丰富度的相互关系,梳理出侧柏茎部木质素合成的关键调控机理,为调控侧柏木质素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侧柏组织木质素含量年变化侧柏根、茎、叶中木质素含量存在极大的年变化,其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极显着的差异。在侧柏发育较为幼嫩的6月初木质素含量最高,后随6月初至7月初侧柏的发育,木质素含量逐渐下降,在7月初至7月中旬期间木质素含量逐渐上升,随后经8月至11月木质素含量逐渐下降,并在11月达到最低值;侧柏不同组织中木质素含量差异极显着,呈现出根>茎>叶的趋势。(2)侧柏茎部木质素分布的解剖特征分析侧柏茎部木质素主要分布在髓、木质部、韧皮部、周皮、表皮中,且木质素主要分布在各组织细胞的细胞壁中。在木质部中木质素的含量最高,早期发育的髓中木质素的分布,后随着茎部的生长逐渐增多。韧皮部中的木质素主要分布在韧皮纤维中,周皮和表皮中有少量的木质素分布。(3)侧柏茎代谢物及酚酸类化合物定量及定性分析侧柏茎中共检测到代谢物226种,被分为7大类,其中,种类最多的为黄酮类,共有112种,占总数的49.5%。侧柏茎中含量最多的代谢物为黄酮,总量达到了代谢物总量的47.27%。侧柏茎中共检测到酚酸类化合物46种,含量最多的是迷迭香酸葡萄糖苷。侧柏茎中共检测到木质素的合成前体化合物10种,其中松柏醇的含量最高,占总含量的12.27%,含量最少的是咖啡醇,占总含量的7.05%。(4)基于多组学分析的不同时期侧柏茎部木质素合成差异分析各对比组合之间均得到大量的差异基因及差异代谢物,RM1 vs RM2组合共得到10000条差异基因,63种差异代谢物;RM1 vs RM3组合中共得到24801条差异基因,80种差异代谢物;RM2 vs RM3组合中共得到19995条差异基因,72种差异代谢物。在GO数据库中,RM1 vs RM2差异对比组合中,差异基因被富集到3大类,55小类GO条目中;RM1 vs RM3差异对比组合中,差异基因被富集到3大类,56小类GO条目中;RM2 vs RM3差异对比组合中,差异基因被富集到3大类,56小类GO条目中。在KOG数据库中,RM1 vs RM2对比组合中,差异基因被富集到4大类,24小类功能分类中;RM1 vs RM3对比组合中,差异基因被富集到4大类,25小类功能分类中;RM2 vs RM3对比组合中,差异基因被富集到4大类,25小类功能分类中。在KEGG数据库中,RM1 vs RM2组合中差异代谢物分布在27条pathway中;RM1 vs RM3组合中差异代谢物分布在14条pathway中;RM2 vs RM3组合中差异代谢物分布在14条pathway中。(5)侧柏茎木质素合成调控的关键机理将侧柏茎不同发育时期对比组合中木质素合成相关的基因、代谢物进行精确筛选,选择出侧柏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等7个关键酶,调控各关键酶合成基因Cluster-44281.111830、Cluster-44281.38217、Cluster-44281.38219等24个。通过对不同时期差异基因的GO、KOG及KEGG功能注释,梳理出侧柏木质素的关键调控途径。

钟卓珩[3](2021)在《UVB诱导长春花及白桑次生代谢激活及调控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长春花中的吲哚生物碱与白桑中的异戊烯基化合物均具良好的生物活性,吲哚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广泛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领域;但这些化合物在天然植株中的含量偏低,化学合成难度大,严重阻碍了大规模开发应用。前期研究表明,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辐射作为一种诱导因子,与暗培养手段结合,能引起长春花和白桑体内次生代谢物合成关键酶的响应并相应提升吲哚生物碱与Diels-Alder型加合物及其前体的含量,增加其药用价值,但UVB辐射下涉及的次生代谢激活及调控机制,如在信号转导、能量产生等方面,仍不清楚。本论文基于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整合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长春花及白桑响应UVB辐射的分子机理进行了探究,为阐明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生物合成机制奠定了基础,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UVB辐射下长春花磷酸化信号通路及初生代谢变化研究为探究UVB辐射下长春花叶片的响应,开展了ATP含量测定、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GC-MS代谢组学分析及Western-Blotting实验。结果表明,在UVB辐射下,叶片中ATP含量显着上升;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了242个变化的磷酸化蛋白,这些磷酸化蛋白主要与蛋白质合成、修饰、降解及信号传递、转导相关,其中钙调蛋白、钙离子依赖型蛋白激酶、热激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CMS代谢组学分析鉴定了110个变化的代谢物,主要属于糖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醇类,其中戊糖类、芳香族氨基酸类、苯丙素类代谢物显着增加;整合组学数据与Western-Blotting结果发现,糖酵解与活性氧清除系统相关途径显着变化。这些结果说明,UVB辐射对植物造成了氧化胁迫,并激活了钙离子依赖型的蛋白磷酸化/去磷酸化修饰。一方面,糖酵解途径蛋白精准调控,三羧酸循环上调,促进了ATP生成,为次生代谢中的合成反应提供能量;另一方面,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蛋白上调,并参与催化部分次生代谢中的反应,进一步促进次生代谢物积累。(2)UVB辐射下长春花能量调控及次生代谢物积累研究为进一步探究UVB辐射下长春花叶片中线粒体对能量调控的作用及与次生代谢的联系,开展了线粒体酶活抑制实验、亚细胞器蛋白质组学分析、LC-MS靶向/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及q RT-PCR实验。线粒体酶活抑制实验表明,线粒体ATP合酶的抑制阻止了UVB辐射下ATP含量的上升。亚细胞器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了1051个线粒体相关蛋白质,其中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蛋白含量减少,复合体II、复合体IV蛋白含量增加;甲基赤藓糖磷酸(MEP)途径蛋白含量增加,香叶基焦磷酸(GPP)合酶含量增加,GPP还原酶含量降低;q RT-PCR实验证实这些蛋白对应基因的m RNA水平变化与蛋白变化趋势一致。LC-MS代谢组学分析鉴定了126个变化代谢物,主要包括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糖类、苯丙素类、脂肪酸类,其中8个吲哚类生物碱含量显着增加。整合多组学数据分析发现,部分氨基酸代谢水平下降,色氨酸合成水平上升。这些结果说明,线粒体参与了UVB辐射反应的调控,一方面,不同复合体的响应保持了高ATP供应,MEP途径激活,GPP合酶含量增加,推动了GPP到单萜类骨架的转化,促进了吲哚生物碱单萜类前体的积累。另一方面,线粒体中部分氨基酸代谢水平下降,调控氮流参与色氨酸合成,促进吲哚生物碱另一前体积累。(3)UVB辐射结合不同时长暗培养下白桑调控机制研究为探究药用植物UVB辐射下调控机制存在的共性与特点,以白桑为例,开展了UVB辐射下白桑蛋白质组学分析、代谢物指纹图谱差异分析、体外抗氧化活力测定、化合物含量测定及q RT-PCR实验,分析了UVB辐射后暗培养不同阶段下及未处理植株不同组织部位间的差异。在未处理的白桑中,根部Diels-Alder型加合物及其前体含量显着高于其他部位,桑黄酮H、桑根皮素、chalcomoracin在根部的含量是其他部位的10倍以上。在UVB辐射处理后暗培养阶段,叶片中chalcomoracin等5个Diels-Alder型加合物及其前体含量显着增加;在暗培养30h下蛋白变化最为显着,有253个蛋白发生了变化,涉及黄酮类合成的查尔酮合酶、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柚皮素-2-酮戊二酸双加氧酶、苯香豆素苄基醚还原酶都有所增加。与长春花类似,UVB辐射下白桑内MEP途径激活,该途径中3个负责催化终产物异戊烯基单体合成的蛋白增加,使异戊烯基单体大量合成,促进了MEP途径下游以之为底物的反应,导致异戊烯基类化合物积累。由于白桑次生代谢途径仍未阐明,推测芳香类异戊烯基转移酶(Aromatic PT)催化的异戊烯基转移参与了Diels-Alder型加合物及其前体合成的调控。(4)白桑叶片UVB辐射下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功能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白桑体内异戊烯基的转移机制,对白桑新型Aromatic PT展开研究。经过BLAST比对筛选、基因克隆、载体构建、体外酵母/烟草表达及功能验证实验,发现一条编码新型Aromatic PT的转录本,在UVB辐射后暗培养阶段RPKM值增加,能够催化GPP到氧化白藜芦醇的转移,命名为Ma OGT。通过生化性质测定及亚细胞定位实验,证实Ma OGT具有Aromatic PT的典型特征,拥有富含天冬氨酸的保守功能域,且定位于细胞质体。Ma OGT是首个接受GPP为异戊烯基供体的芪类PT,它的发现丰富了桑科Aromatic PT的信息,并为桑科更多未知Aromatic PT的深入挖掘提供参考。本论文通过对两种药用植物在UVB辐射下调控机制的共性与特点展开研究,阐明其在UVB辐射下分子响应及调控机制,揭示了MEP途径异戊烯基骨架合成及转移对下游物种特异性次生代谢途径激活的重要意义,对调控MEP途径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奠定了基础。

诸葛荣夏[4](2020)在《腐浆中木质纤维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菌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纸机环境中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丰富的营养源为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完备优良的生长条件,为腐浆中极高的微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选择以腐浆作为菌种的获取来源,培养分离纯化得到不同菌种后,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亲缘属种关系。再对分离所得的菌株进行纤维素、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筛选,并探究其产酶特性、降解特性,最后构建复合菌系,旨在进一步提高筛选菌株的降解特性以及针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纸机的腐浆提取菌株,经培养分离纯化取得不同的菌种,再利用16SrRNA技术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鉴定不同菌种的亲缘属种关系。本研究共分离纯化得到72株菌株,分属4个菌门以及16个菌属。其中最具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占分离菌群的75%;最具优势的三个菌属依次为Pseudomonas(假单胞菌)、Acinetobacter(鲍曼不动杆菌)和Bacillus(芽孢杆菌),分别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32%,20%,14%。(2)通过苯胺蓝褪色的定性实验、基于紫外分光光度法的苯胺蓝褪色率的定量实验、刚果红-CMCNa培养基、滤纸崩解实验、以及木质素和纤维素相关酶系的酶活力定量检测,分别筛选出了三株高效木质素降解菌以及三株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木质素降解菌依次为菌株WH2-37(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菌株BZ2-78(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以及菌株BZ2-84(芽孢杆菌Bacillus sp.);三种纤维素降解菌依次为:菌株WH1-9(芽孢杆菌Bacillus sp.),菌株WH2-56(游动微菌Planomicrobium sp.),菌株BZ1-65(黄单胞菌Xanthomonas sp.)。(3)首次针对分离所得的动性微菌属Planomicrobium sp.WH2-56进行不同碳源下的降解能力以及产酶特性探究。该菌株产CMC纤维素酶最大积累时间为48 h-96 h,酶活力峰值达到0.62 U/mL,其产酶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37℃。不同的纤维材料以及农业废弃物分别作为碳源时,菌株的产酶效果有差异,其中微晶纤维素和稻杆对该菌株的产酶以及代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上两种碳源中FPA最高酶活力分别为:0.31 U/mL、0.35 U/mL,以及CMCase的最高酶活力分别为0.39 U/mL和0.62 U/mL;而玉米秸秆作为碳源时,菌株的酶活性以及代谢活性均处于较低的水平。(4)将3株高效纤维素降解菌以及3株高效木质素降解菌复合构建无拮抗的菌系,分别测定各组合菌群在37℃,200 rpm下连续发酵72 h后的CMCase、FPA、LiPs、MnPs以及Lac的酶活力,对比得到一组互相无拮抗且木质纤维相关酶系的酶活力较高的复合菌系W-2。该菌系的酶活力峰值除LiPs酶活力较单菌种并没有显着提升之外,其余四种酶活力值相较于单菌种均有较大甚至翻倍的提升效果,其中尤以木质素酶漆酶活性提升最大为12.34 U/mL,达到单菌种酶活力的四倍之多。(5)以稻杆作为唯一碳源研究复合菌群W-2的产酶特性,调整初始pH值以及培养温度后,确定了该复合菌群的降解农业废弃物的最适条件,即培养温度为37℃、初始pH值为6.5时,秸秆的失重率达到32.15%左右,达到单菌种WH2-56的稻杆失重率的两倍以上。说明复合菌系W-2降解能力稳定可靠,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王佳[5](2020)在《鹰嘴豆异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其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寻找乳腺癌的新型天然化学预防剂和用于治疗的新型天然化学增强剂是当前预防和治疗乳腺癌研究的热点。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亚洲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远低于其他地区,主要原因是人们食用含有大量植物雌激素的豆类食品。异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大豆、鹰嘴豆等豆科植物中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其分子结构与动物雌性激素比较相似,被称作植物雌激素。异黄酮的化学结构为双酚,与人体分泌的雌激素在结构上十分相似,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诱导产生弱雌激素样作用,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调亡,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癌症化学预防剂。研究表明,豆类发芽后,异黄酮含量会明显增多,尤其鹰嘴豆,其发芽前后异黄酮含量可增加100倍,因此,发芽可作为富集鹰嘴豆总异黄酮的方法。鹰嘴豆豆芽中含有更高含量的总异黄酮成分,但其它化学成分复杂,简单的提取工艺达不到更高的质量标准,需纯化去除粗提物中含有的大量蛋白、多糖、脂肪酸、鞣质等杂质。本研究以鹰嘴豆短期发芽后摘取的芽部位干燥物为原料,确定鹰嘴豆异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5 h,液固比25∶1,乙醇体积分数60%;对粗提得到的鹰嘴豆异黄酮进行纯化,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以大孔树脂HPD-300为填料,取异黄酮含量为3.05 mg/m L豆芽提取水溶液,以每小时2倍体积的速率吸附,上样量为4.5倍体积,先用6倍体积纯化水、再用5倍体积20%乙醇洗脱除杂,最后用95%乙醇溶液以每小时2倍体积的速率用6倍体积洗脱,收集95%乙醇溶液洗脱部位,浓缩、干燥后即得;通过HPLC/QTOF-MS分析,从鹰嘴豆异黄酮中发现29种化学成分;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推测出鹰嘴豆异黄酮中可能存在的14种化学成分;经与标准品比对,确定了含量较高的4种成分为刺芒柄花苷、印度黄檀苷、芒柄花素、鹰嘴豆素A。本研究为鹰嘴豆异黄酮的研究提供技术参数和物质基础。从鹰嘴豆豆芽中提取的异黄酮能显着抑制细胞的生存、增殖和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浓度为32.8μg/m L的鹰嘴豆异黄酮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48小时后,采用RNA-seq得到其m RNA和Lnc RNA表达谱,经stringdb进行蛋白质互作关系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进行基因与Lnc RNA共表达分析,以q RT-PCR技术、HPA数据进行核心基因表达的验证。转录组结果显示,总共1094个m RNA和378个Lnc RNA表达异常;KEGG通路富集结果揭示了细胞增殖的抑制主要来自上调通路中的细胞凋亡和下调通路中的m RNA拼接异常;表达下调前十的Lnc RNA中的共表达基因主要为HNRNP家族基因,它们通过UBC与凋亡相关基因互作。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减弱RNA的合成来实现的,同时上述过程可能有Lnc RNA参与协同调控。生存分析与q RT-RNA定量结果一致,然而并非每个核心基因都可作为乳腺癌预测的高危因素。上调核心基因中,只有FOS基因的表达上调可显着改善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期;下调核心基因中,DDX5、DHX9、CCT2基因的表达下调可显着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是通过对互作网络核心基因NME2、FOS、DDX5、TOP2B、CCT2的表达调控来实现的,提示这五个基因可作为作用靶点或临床治疗参考指标,为人类乳腺癌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以人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为研究对象,选用鹰嘴豆异黄酮为作用因子,建立异黄酮的提取分离工艺,并作用于人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以RNA-seq法对经鹰嘴豆异黄酮作用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探讨并揭示鹰嘴豆异黄酮对人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为寻找乳腺癌的新型天然化学预防剂和用于治疗的新型天然化学增强剂提供分子理论依据,为以鹰嘴豆生物学优势作为保健食品或药用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为新型乳腺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樊璐璐[6](2020)在《芽孢杆菌TYF-LIM-B05利用木质素产愈创木酚的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木质素,作为木质纤维素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的天然芳香族聚合物,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实现木质素的多途径高效利用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木质素特殊的聚酚类网状的结构,使得木质素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解聚为高附加值的芳香化合物,对木质素的增值化利用和资源化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生物发酵法实现这一转化,克服了传统的物理法、化学法能耗大、污染大的缺点,展现出更多的应用优势和发展潜力。本文从腐败醋和醋醅中分离得到48株菌,从中进一步筛选得到1株耐高温、耐酸、耐盐和耐乙醇的木质素降解菌,命名为TYF-LIM-B05,经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芽孢杆菌属,其16S r DNA序列与副地衣芽孢杆菌KJ-16相似度最高,为98%。TYF-LIM-B05能够以各类单糖、二糖、多糖以及碱木质素、微晶纤维素、秸秆等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代谢,表现出广泛的碳源利用潜力。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分别检测TYF-LIM-B05以葡萄糖、木聚糖和木质素为唯一碳源时的代谢产物,丙酮为三种碳源底物的共同代谢产物;此外,以木质素为底物时该菌可发酵产生愈创木酚——一种重要的平台化合物。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深入探究了菌株TYF-LIM-B05利用碱木质素生产愈创木酚的发酵条件,最优条件为:碱木质素浓度为15 g/L,p H为7.0,发酵温度为40℃,时间为48 h,此条件下,愈创木酚的产量能达到100.28 mg/L。为深入了解芽孢杆菌TYF-LIM-B05利用木质素生产愈创木酚过程中的功能基因,本研究通过illumina Hi Seq TM2000测序平台对该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TYF-LIM-B05的基因组大小为4.48 Mb,GC含量为45.63%,测序深度为58.79,采用Gene Mark S软件进行细菌的编码基因预测,共预测到4809个基因,注释到的基因总长度为3.98 Mb。此外,KEGG数据库共注释到208种代谢通路,其中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相关的基因高达296个。CAZy数据库注释到漆酶、醌氧化还原酶/还原酶和芳基醇脱氢酶等与木质素降解相关的酶,从功能基因的角度验证了TYF-LIM-B05降解木质素的能力。最后,体外扩增验证了漆酶基因的存在,并结合注释到的功能基因和文献报道,推测了TYF-LIM-B05代谢木质素生成愈创木酚的通路。以上研究表明细菌TYF-LIM-B05在木质素降解和增值化利用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李梦晓[7](2020)在《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转化愈创木酚衍生物制备香兰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造纸行业发展迅速,技术也已经十分完善,但是造纸业的污染问题也倍受人们重视,而治理环境、解决造纸污染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木素的综合利用。愈创木酚是木素最基本的结构单元,也是木素最简单的模型化合物。通过研究愈创木酚及其衍生物制备燃料和化学品可以帮助木素进一步转化利用,从而实现生物质资源的绿色利用。愈创木酚及其衍生物含量巨大,简单易得,利用特定的催化剂可以将其转化定向获得人类所需的高价值产品,这一用途受到化学工业的重视,成为目前科学研究的关注点。本论文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一锅法催化转化4-甲基愈创木酚制备香兰素的最适反应条件,经过GC-MS分析检测,计算得到了4-甲基愈创木酚的转化率和香兰素的选择性,并分析了六种不同因素(H2O2用量、催化剂比例(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剂总用量、反应时间、亚油酸钠用量以及p H)对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同时在最适工艺条件下,对五种愈创木酚衍生物(4-甲基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丁香酚、异丁香酚和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制备香兰素的种类做了进一步选择,将转化结果最好的愈创木酚衍生物再次进行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得到适合其制备香兰素的最优反应条件,实验结论如下:1.通过改变添加剂种类,研究了添加剂对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转化4-甲基愈创木酚制备香兰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硫酸盐(硫酸钠、硫酸铜)、有机醇中的乙醇会抑制转化反应的发生,而有机醇中的甲醇、Ca Cl2以及亚油酸钠在适当用量下可以促进转化反应的发生,并且三者参与反应时香兰素选择性分别达到了44.8%、46.3%和52.8%,其中亚油酸钠的促进效果最明显,是最合适的添加剂。2.在以亚油酸钠为添加剂的条件下,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探讨了25℃下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转化4-甲基愈创木酚制备香兰素的最佳反应条件为:4-甲基愈创木酚用量100 mg,H2O2用量1.5 m L,催化剂总用量2.5 mg,催化剂比例(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1:2)亚油酸钠用量0.07 mg,p H为8,反应总体积100 m L,反应时间4 h;此条件下香兰素选择性高达81.4%。3.在上述最佳催化转化反应条件下,探讨了愈创木酚衍生物种类对催化转化为目标产物的影响,比较由五种衍生物(4-甲基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丁香酚、异丁香酚、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反应得到的香兰素选择性发现,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最优,为83.7%,异丁香酚为第二位,为83.2%,丁香酚为第三位,为82.3%,4-乙基愈创木酚为第四位,为81.4%,4-甲基愈创木酚制备香兰素的转化率和选择性最差,为72.6%,因此选择了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进行下一步的优化实验。4.以上述实验中得到的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作为反应底物,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探讨了25℃下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转化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制备香兰素的最佳反应条件为: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用量100mg,催化剂比例2:1(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亚油酸钠用量0.05 mg,反应时间5 h,p H为8,H2O2用量2.0 ml,催化剂用量为2.6 mg,反应总体积100m L;此条件下香兰素选择性高达90.8%。5.与单独的催化剂催化效果相比,在相同的总催化剂用量条件下,固载化Co(salen)和固载化漆酶组成的一锅法催化效果更好;相同催化条件下催化剂催化底物得到的转化率不同顺序为: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亚油酸钠>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固载化漆酶>不加入催化剂和亚油酸钠;相同催化条件下催化剂催化得到的香兰素选择性不同顺序为: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亚油酸钠>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固载化Co(salen)>不加入催化剂亚油酸钠。

李飞[8](2019)在《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产生活性氧驱动木质素生物降解》文中认为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Lytic polysaccharide monooxygenases,LPMO)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菌中的单铜氧化酶。当外源电子供体及氧存在时,LPMO活性中心可形成Cu-氧中间体,氧化断裂纤维素或半纤维素。但是木质素抗性屏障通常会限制酶与纤维素或半纤维素的结合,当LPMO结合受阻时,Cu-氧中间体则释放出活性氧并产生与木质素生物降解密切相关的H2O2。如果LPMO能够通过产生H2O2或者其他途径参与并促进木质素生物降解,将在木质素的生物降解以及解除碳素循环的限制因素方面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对LPMO是否参与木质素降解及其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论文针对LPMO是否参与木质素的生物降解及其机制如何这一科学问题,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了LPMO与木质素降解修饰过氧化物酶(lignin-degrading and-modifying peroxidase,LDMPE)之间的可能关联。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内外实验揭示了以木质素降解真菌—白腐菌为主的LPMO参与降解木质素的途径和机制。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真菌、细菌LPMO和LDMPE之间共发生具有普遍性对71株木质纤维素降解菌进行功能基因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88.7%的基因组中都存在LPMO。基因组中的LPMO与木质素降解修饰酶(lignin-degrading and-modifying enzyme,LDME)之间普遍存在共发生现象,且主要发生在LPMO和LDMPE之间。98.2%的真菌基因组中LPMO和LDME共发生,其中白腐菌基因组中的LPMO和LDPME之间的共发生性具有普遍性占83.9%。细菌基因组中LPMO和LDME之间的共发生性为46.7%,主要存在于细菌,尤其放线菌门为主的LPMO与关键LDMPE—染料脱色过氧化物酶(dye-decolorizing peroxidase,DyP)之间。真菌和细菌基因组中的LPMO与LDMPE在数量上均具有较强相关性(r>0.6),其中在具有较强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白腐菌(真菌)和放线菌门(细菌)中相关性最高。表明LPMO与LDMPE在基因组层面上存在关联,尤其是在木质素降解能力最强的白腐菌中相关性最高,达到0.807,可能与木质素降解相关。(2)揭示了白腐菌LPMO介导木质素降解的不同途径及机制异源表达获得了来源于白腐真菌Pleurotus ostreatus BP3的且具有生物活性的PoLPMO9A,并且从其电子供体等方面明确了其反应特征。基于此进一步从体外驱动的LDMPE反应和增强醌-氢醌氧化还原循环所诱导的芬顿反应途径等2个方面研究了LPMO介导的木质素降解新机制。结果表明,当存在Ⅱ型过氧化物酶PsVP(真菌LDMPE)及相应的还原剂时,还原型LPMO产生的H2O2优先被PsVP利用,驱动PsVP实现单体、二聚体木质素模型化合物和木质素高分子的降解。碱木素和天然木质素高分子被LPMO-PsVP体系降解后木质素衍生物总相对丰度分别下降了17.1%和6.3%。另一方面,LPMO与漆酶等木质素酶类似,可以氢醌为电子供体将其氧化为半醌自由基,同时产生H2O2并促进Fe3+还原参与并增强醌氧化还原循环诱导的芬顿反应,显着促进羟自由基(HO·)产生。LPMO介导的芬顿反应机制是半醌驱动的芬顿反应机制。H2O2的产生和Fe3+的还原与氢醌种类、氢醌的含量及LPMO的含量有关。在500?M 2,6-二甲氧基-1,4-对苯二酚(DBQH2)条件下,HO·含量较无LPMO的氢醌氧化还原体系提高了2.77倍。由此揭示LPMO可作为辅助酶,通过驱动LDMPE反应和增强醌氧化还原循环诱导的芬顿反应等2条途径,参与木质素的降解。(3)利用链霉菌验证了LPMO体内外介导木质素降解功能以Streptomyces coelicolor M145(ScM145)为对象,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证实了LPMO参与了生物体对木质素的降解。克隆和同源表达了2条在木质素基质存在条件下相对转录水平上调最显着(311倍)的LPMO基因Sclpmo10B和Sclpmo10D,通过接合转移获得了同源过表达LPMO的重组链霉菌Sc M145-ΔLPMO10B(+)和ScM145-ΔLPMO10D(+)。体外实验表明链霉菌来源的LPMO也能够通过驱动LDMPE反应和芬顿反应途径参与木质素降解。体内功能验证表明,较野生型链霉菌ScM145相比,过表达LPMO链霉菌ScM145-ΔLPMO10B(+)和ScM145-ΔLPMO10D(+)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显着增强,降解木质素9天后,木质素衍生物总丰度分别下降25.4%和31.0%,较野生型ScM145分别增强了2.65和3.23倍,同时过表达菌株的铁还原能力和木质素解聚释放的总酚含量也显着提高。由此证实了来自于白腐菌等的LPMO在木质素降解中可能发挥作用,且分属于不同门中的实验菌株LPMO具有同样的机制参与木质素降解途径。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并揭示了LPMO以不同的反应途径及机制介导白腐菌等的木质素生物降解。相关研究结果不仅拓展LPMO的生物学功能,明晰了LPMO在木质纤维素腐朽中的新作用,也为进一步明晰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洪[9](2018)在《芩黄合剂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评价及初步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常规治疗方法存在免疫抑制等毒副作用及药物耐药的缺点。我们需要寻找不同于常规方法,更为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恶性淋巴瘤并提高患者的预后和改善生活质量。前期研究发现中药小复方芩黄合剂联合常规治疗可以提高初发中高危DLBCL的近期疗效,更早取得完全缓解,减轻了化疗毒副反应。芩黄合剂的主要成分即为汉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当前大量研究表明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诱导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细胞。本研究主要从调节免疫和提高生活质量角度评价芩黄合剂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并从凋亡和自噬的角度探讨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对淋巴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目的1.观察芩黄合剂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2.探讨汉黄芩素、木犀草素、水飞蓟素对淋巴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1.根据真实世界研究方法由患者自愿选择入组,收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治疗或随访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化疗或随访期间服用芩黄合剂。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化疗和随访期间不服用芩黄合剂。观察期为6个月,全部患者到达研究终点后比较两组患者卡氏评分(Kanofsky score,KPS)、生活质量评分(EORTC-QLQ-C30)、外周血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水平。2.CCK-8检测汉黄芩素、木犀草素、水飞蓟素、山柰酚、槲皮素、染料木素、对淋巴瘤SUDHL-4细胞增殖的影响,测算IC50值。AnnexinV/PI双染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发生情况,荧光探针DCFH-DA结合流式细胞术进行活性氧检测,使用抗氧化剂NAC验证ROS的杀伤作用。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Cytochrome c、Bax、Bcl-2、LC3A、LC3B、Beclin1、SQSTM1/p62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共收集有效病例222例,观察组74例,其中20例处于化疗期,54例处于随访期;对照组148例,其中87例处于化疗期,61例处于随访期。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好转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EORTC-QLQ-C30)评分中观察组治疗后疲乏、便秘、腹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躯体、情绪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水平、CD4+水平、CD4+/CD8+比值、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gM)、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补体C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汉黄芩素、木犀草素、水飞蓟素均可以抑制SUDHL-4细胞增殖,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5、50、100μM的汉黄芩素、木犀草素可以诱导SUDHL-4细胞凋亡,汉黄芩素组凋亡率分别为(8.43±0.57%)、(17.90±1.40%)、(35.07±1.72%),木犀草素组凋亡率分别为(15.93±0.82%)、(23.67±1.49%)、(24.20±1.8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50、100μM的水飞蓟素不能诱导SUDHL-4细胞凋亡,水飞蓟素组凋亡率分别为(3.89±0.62%)、(3.38±0.39%)、(3.49±0.6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黄芩素可以诱导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累积,木犀草素没有诱导ROS累积的作用。汉黄芩素、木犀草素作用于SUDHL-4细胞均可上调cleaved PARP、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Cytochrome c、Bax的表达水平,下调Bcl-2的表达水平及Bcl-2/Bax的比值。水飞蓟素作用于SUDHL-4细胞可以上调Beclin-1的表达,下调SQSTM1/p62的表达及LC3A/LC3B的比值。结论1.芩黄合剂能有效地改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2.汉黄芩素、木犀草素、水飞蓟素均可抑制SUDHL-4细胞增殖,汉黄芩素可以诱导SUDHL-4细胞内ROS积聚,汉黄芩素、木犀草素诱导SUDHL-4细胞凋亡,水飞蓟素诱导SUDHL-4细胞自噬。

张利萍[10](2017)在《杨木和马尾松诱导云芝菌基因差异表达及降解能力的研究》文中指出云芝菌(Trametesversicolor)已被证实是一种集药用和生物降解为一体的重要真菌。木质素作为生物质材料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是目前公认的最难降解的大分子之一。云芝菌作为白腐菌的一个重要种,却能够实现对木质素的有效降解,这种功能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对云芝菌降解木质素相关问题的研究尚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云芝菌降解木质素的分子机制,酶系分布,基因差异表达等,从而为云芝菌的利用提供可行性的方案或理论依据。以云芝菌为供试菌株,以杨木和马尾松为处理对象,利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在杨木和马尾松诱导条件下(葡萄糖为对照)云芝菌降解酶系及功能性基因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表达,探明云芝菌的降解差异。RNA-seq测序表明以葡萄糖、杨木、马尾松为碳源,云芝菌三个样本的clean reads与参考基因序列完全匹配率分别为47.96%,50.10%和48.28%;与参考基因组序列完全匹配率分别为65.84%,66.63%和66.16%。杨木/马尾松(杨木为处理,马尾松为对照)诱导的云芝菌测序比对后共有85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68个,下调基因284个;杨木/葡萄糖(杨木为处理,葡萄糖为对照)的云芝菌测序比对后共有85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60个,下调基因493个;马尾松/葡萄糖(马尾松为处理,葡萄糖为对照)的云芝菌测序比对后共有118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74个,下调基因808个。以杨木作为诱导性碳源,以马尾松为对照,涉及云芝菌木质素降解的相关酶系共有39个基因,其中30个上调,这包括10个调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基因,2个调控锰过氧化物酶的基因;9下调基因,包括分别调控过氧化物酶HP和DyP的2个基因,各有一个调控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基因。另外,有33个调节细胞色素酶的基因,其中24个下调,9个上调。调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所有基因都出现了上调,包括5个调控内切酶基因,5个调控外切酶基因,1个β-葡萄糖苷基因;11个调控半纤维酶的基因,其中包括2个调控木聚糖酶的基因,1个调控甘露糖酶的基因。与马尾松相比,云芝菌对杨木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的降解具有明显的偏好性。以葡萄糖为对照,杨木诱导云芝菌木质素降解的相关酶系大部分被上调,这包括8个调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基因,上调基因EIW53446的最大倍数达到了4.72倍(FDR<0.001,fold=2);19个细胞色素酶P450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EIW61050)的最大倍数是4.35。部分基因下调中,有3个调控MnP基因,各有一个调控漆酶和Versatile peroxidase基因,12个基因调控细胞色素酶P450。另外,调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基因大部分下调,包括6个纤维素内切酶的基团,4个纤维素外切酶的基因,2个纤维素β-葡萄糖苷的基因;10个半纤维素酶的基因,其中有3个木聚糖酶的基因,1个甘露糖酶的基因。在少数上调的基因中,包含1个纤维素外切酶基因,1个纤维素内切酶基因和4个半纤维素酶基因。云芝菌能够更有效降解木质素,只能少量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以葡萄糖为对照,马尾松为处理,与杨木-葡萄糖最大区别是涉及到木质素降解的基因仅有小部分上调,这包括2个分别调控过氧化物酶HP和DyP的基因。另外,还有32个细胞色素酶基因上调。调控纤维素酶的基因全部下调,包括3个纤维素内切酶基因,5个纤维素外切酶基因,2个β-葡萄糖苷的基因。另外,调控半纤维素酶的11个基因中,10个基因下调,仅1个基因上调。杨木作为处理,马尾松为对照,KEGG Pathway多个涉及带苯环芳香族化学物的降解路径中的一些苯环降解酶(氨基苯甲酸酶)基因的上调。对云芝菌进行半固态发酵后,杨木、葡萄糖、马尾松、玉米杆分泌出的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活性较高,棉杆和稻草杆较低。对云芝菌进行固态发酵,预处理后杨木和马尾松木质素的含量降低;杨木预处理50天后,木质素下降了 4.57%;马尾松预处理75天后,木质素下降了 4.77%。两者综纤维素的含量也出现了降解,杨木预处理50天后,综纤维素下降了 6.20%,马尾松预处理75 d后,综纤维素下降了 3.44%。杨木和马尾松的纤维的长宽比略微增加,杨木壁腔比的降低值较马尾松大。随时间增加,仰慕和马尾松的相对结晶度下降,且马尾松结晶度的下降幅度小于杨木。杨木和马尾松木质素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出现了明显的降低或消失。在100-700℃之间,杨木热解经历3个阶段,马尾松经历四个阶段,而且马尾松热解的失重率高于杨木,两者热解时间提前。SEM表明云芝的菌丝已经渗入细胞腔内,在细胞腔内形成了密集的网络结构。云芝菌预处理后的杨木和马尾松可以溶解离子再生新材料,与未处理样相比,该材料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本文从转录组水平上,探明在马尾松和杨木诱导下,云芝菌的木质素降解的相关酶系差异表达,从分子角度揭示了云芝菌杨木的分解利用效率更高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研究了云芝菌对杨木和马尾松降解能力的差异,进而,以云芝菌预处理后的杨木和马尾松为原料,探索了其在离子液体中溶解再生为新材料的能力,为云芝菌的利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可以深入研究的领域。

二、木素生物降解的分子生物学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素生物降解的分子生物学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凝结芽孢杆菌在杉木生物炼制中的应用及其抗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杉木剩余物研究现状
        1.2.1 杉木木质纤维素的结构
        1.2.2 杉木剩余物的利用现状
        1.2.3 预处理
    1.3 凝结芽孢杆菌生物炼制乳酸研究
        1.3.1 凝结芽孢杆菌简介
        1.3.2 凝结芽孢杆菌发酵特性
        1.3.3 利用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发酵生产乳酸研究进展
    1.4 木质纤维原料发酵中的抑制物脱毒
        1.4.1 抑制物的种类和来源
        1.4.2 木质纤维素抑制物消除策略与方法
        1.4.3 微生物对木质纤维来源抑制物的抗逆机制
    1.5 杉木生物炼制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杉木各组分梯级拆分规律研究和联合预处理工艺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原料与菌株
        2.2.3 相关试剂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方法
        2.3.2 纤维素酶水解
        2.3.3 酵母培养及乙醇发酵
    2.4 分析方法
        2.4.1 生物质化学成分分析
        2.4.2 杉木物料性质分析
        2.4.3 物料结构分析
        2.4.4 可溶性单糖和乙醇定量分析
        2.4.5 拟合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稀硫酸预处理对杉木组分拆分的影响
        2.5.2 亚氯酸钠预处理杉木组分拆分的影响
        2.5.3 联合预处理法对物料各组分梯级拆分的影响
        2.5.4 半纤维素脱除与木质素脱除的交互作用
        2.5.5 不同预处理拆分效率和物料性能评估
        2.5.6 杉木组分对酶解性能影响的评估
        2.5.7 杉木酶解预测模型的建立
        2.5.8 DSASCP预处理条件优化
        2.5.9 预处理杉木物料酶解糖化发酵性能评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凝结芽孢杆菌适应性驯化及一锅法发酵乳酸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原料与菌株
        3.2.3 相关试剂
        3.2.4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麦秸秆稀酸预处理液的制备
        3.3.2 适应性驯化实验
        3.3.3 稀酸水解液发酵实验
        3.3.4 同步糖化发酵产乳酸
        3.3.5 纤维素酶水解实验
        3.3.6 化学成分分析与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B.coagulans CC17适应性驯化
        3.4.2 B.coagulans CC17A水解液发酵性能评估
        3.4.3 CC17A原位脱毒耦合同步糖化发酵的“一锅法”设计策略
        3.4.4 B.coagulans CC17A在小麦秸秆生物炼制中的优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coagulans CC17A对稀酸预处理液的转录组响应和抗逆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菌株和培养基
        4.2.3 主要试剂和药品
    4.3 实验方法
        4.3.1 菌体活化及发酵液处理
        4.3.2 RNA提取及纯化
        4.3.3 RNA样品的质量检测
        4.3.4 cDNA文库构建及检测
        4.3.5 cDNA文库测序
    4.4 结果与讨论
        4.4.1 B.coagulans CC17A的生长曲线
        4.4.2 凝结芽孢杆菌RNA提取及鉴定
        4.4.3 转录谱测序及测序数据评估
        4.4.4 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4.5 水解液毒性与膜蛋白和物质转运系统
        4.4.6 抑制物降解与生物氧化还原过程
        4.4.7 预处理液中硫根离子的转化机制
        4.4.8 预处理液中木质素降解物转化有关基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acillus coagulans抗逆基因功能验证及其分子机理解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菌株及主要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质粒及引物
        5.2.4 培养基
    5.3 实验方法
        5.3.1 B.coagulans CC17A基因组提取及检测
        5.3.2 B.coagulans DSM1感受态细胞制备与电转
        5.3.3 B.coagulans DSM1过表达体系建立
        5.3.4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重组质粒构建
        5.3.5 大肠杆菌及凝结芽孢杆菌重组菌的构建
        5.3.6 重组凝结芽孢杆菌抗逆性评价
        5.3.7 检测与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B.coagulans DSM1过表达体系启动子筛选
        5.4.2 过表达重组凝结芽孢杆菌B. coagulans DSM1的构建
        5.4.3 过表达重组凝结芽孢杆菌的抗逆性初筛
        5.4.4 重组菌株DSM1-pNw33n-P43-RS25280的抗逆性
        5.4.5 重组菌株DSM1-pNw33n-P43-RS25275的抗逆性
        5.4.6 重组凝结芽孢杆菌真实水解液发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B.coagulans CC17A的杉木木屑生物精炼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仪器与设备
        6.2.2 原料
        6.2.3 相关试剂
        6.2.4 培养基
    6.3 实验方法
        6.3.1 稀酸回用的杉木木屑二段预处理方法
        6.3.2 半纤维素回用水解液发酵
        6.3.3 同步糖化发酵
        6.3.4 分批补料同步糖化发酵
        6.3.5 氧化断裂木质素回收
        6.3.6 木质素提取
    6.4 分析方法
        6.4.1 单糖及乳酸定量检测
        6.4.2 水相溶剂分子量测定
        6.4.3 有机溶剂法分子量测定
        6.4.4 热重分析
        6.4.5 二维核磁共振分析
        6.4.6 Py-GC-MS分析
    6.5 结果与讨论
        6.5.1 杉木稀酸预处理回用工艺
        6.5.2 杉木半纤维素组分的生物精炼
        6.5.3 杉木中纤维素组分的生物精炼
        6.5.4 杉木木屑生物炼制乳酸质量衡算
        6.5.5 亚氯酸盐液中木质素的提取及性质表征
        6.5.6 O-lignin的Py-GC-MS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术论文
    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附录

(2)侧柏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转录及代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侧柏简介
    1.2 木质素分类及作用
        1.2.1 木质素的分类
        1.2.2 木质素的作用
        1.2.3 木质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1.3 木质素合成机理研究进展
    1.4 测序技术在林木中的应用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1.4.2 代谢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侧柏半同胞家系木质素含量年动态测定
        2.3.2 硬组织切片制片步骤
        2.3.3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4 广泛靶向代谢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5 联合分析
        2.3.6 qRT-PCR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侧柏各组织木质素含量季节变化分析
        3.1.1 侧柏各组织木质素含量年变化
        3.1.2 侧柏不同组织木质素含量差异
    3.2 侧柏茎部解剖特征
        3.2.1 侧柏茎部的解剖构造
        3.2.2 木质素在侧柏茎部的分布
    3.3 侧柏茎代谢物及酚酸类化合物定量及定性检测
        3.3.1 侧柏茎代谢物种类的定量及定性分析
        3.3.2 侧柏茎酚酸类化合物定性及定量检测
        3.3.3 木质素合成前体代谢物的定性及定量检测
    3.4 不同时期侧柏茎广泛靶向代谢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4.1 测序样本的主成分(PCA)分析
        3.4.2 测序样本的聚类分析
        3.4.3 测序样本的重复相关性评估
        3.4.4 不同时期侧柏茎差异代谢物筛选
        3.4.5 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3.5 不同发育时期侧柏茎部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5.1 测序样本数据过滤统计分析
        3.5.2 样本基因的表达量估计
        3.5.3 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3.5.4 差异表达基因(DEGs)统计结果注释
        3.5.5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分析
        3.5.6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KOG功能分析
        3.5.7 KEGG通路分析
        3.5.8 转录因子分析
    3.6 侧柏茎部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转录代谢联合分析
        3.6.1 侧柏茎木质素代谢相关基因及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3.6.2 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差异基因与差异代谢物表达的相关网络关系
        3.6.3 侧柏茎木质素合成关键调控途径
    3.7 差异基因表达量的q RT-PCR分析
        3.7.1 差异基因的表达量验证
        3.7.2 关键基因在不同侧柏组织中的表达量验证
4 讨论
    4.1 侧柏木质素种类及其在茎部的分布
    4.2 侧柏木质素含量时间及空间变化
    4.3 侧柏茎部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转录及代谢机理
5 结论
    5.1 侧柏各组织木质素含量年变化
    5.2 侧柏茎部木质素分布的解剖特征分析
    5.3 侧柏茎代谢物及酚酸类化合物定量及定性分析
    5.4 基于多组学分析的不同时期侧柏茎部木质素合成差异分析
    5.5 侧柏茎木质素合成的转录及代谢调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表

(3)UVB诱导长春花及白桑次生代谢激活及调控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药用植物长春花及白桑在肿瘤治疗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1.1.2 药用植物对紫外UVB辐射的响应
    1.2 蛋白质组学技术发展及其在植物胁迫响应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1.2.1 蛋白质组各流程技术及进展
        1.2.2 植物单细胞型、亚细胞器及修饰型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3 代谢组学及多组学联合分析在研究胁迫响应机制的进展
        1.3.1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技术与进展
        1.3.2 代谢组学及多组学分析植物胁迫响应机制进展
    1.4 植物来源异戊烯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1.4.1 植物体内异戊烯基化反应及意义
        1.4.2 植物芳香类异戊烯基转移酶功能及特性
        1.4.3 植物芳香类异戊烯基转移酶研究现状及前景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UVB辐射下长春花磷酸化通路及初生代谢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来源及处理
        2.2.2 试剂及仪器
        2.2.3 叶片ATP含量的测定
        2.2.4 磷酸化蛋白的提取与富集
        2.2.5 蛋白质组鉴定
        2.2.6 全叶片代谢组样品制备及代谢组学分析
        2.2.7 Western-Blotting
        2.2.8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长春花叶片UVB辐射下ATP含量变化
        2.3.2 磷酸化蛋白的鉴定及丰度检测
        2.3.3 基于GC-TOF/MS技术检测的长春花UVB辐射下代谢物变化
        2.3.4 关键差异表达蛋白的Western-Blotting鉴定
    2.4 讨论
        2.4.1 UVB辐射下长春花叶片内钙离子相关通路激活
        2.4.2 UVB辐射下长春花糖酵解相关通路变化导致ATP增加
        2.4.3 UVB辐射对长春花叶片造成氧化胁迫并激活次生代谢途径
    2.5 结论
第三章 UVB辐射下长春花能量调控及次生代谢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来源及处理
        3.2.2 试剂及仪器
        3.2.3 不同线粒体呼吸复合体抑制剂作用下ATP含量测定
        3.2.4 叶片线粒体的纯化与蛋白富集
        3.2.5 蛋白质组鉴定
        3.2.6 全叶片代谢组学分析
        3.2.7 qRT-PCR
        3.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同线粒体呼吸链抑制剂处理后长春花叶片在UVB辐射下ATP含量变化
        3.3.2 长春花叶片线粒体蛋白富集与纯化程度检测
        3.3.3 UVB辐射下长春花叶片线粒体差异蛋白的鉴定与功能注释
        3.3.4 基于LC-MS技术检测的长春花UVB辐射下代谢物变化
        3.3.5 差异蛋白质组与代谢组结合分析
        3.3.6 关键差异表达蛋白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
    3.4 .讨论
        3.4.1 线粒体参与调控UVB辐射下长春花叶片内ATP含量的变化
        3.4.2 UVB辐射下MEP途径被激活使得单萜类前体物质积累
        3.4.3 氨基酸代谢调控UVB辐射下长春花叶片中吲哚类生物碱的合成
    3.5 结论
第四章 UVB辐射结合不同时长暗培养下白桑调控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来源与取样
        4.2.2 试剂及仪器
        4.2.3 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组鉴定
        4.2.4 抗氧化水平检测
        4.2.5 甲醇提取物指纹图谱建立与代谢物定量分析
        4.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4.2.7 qRT-PCR
        4.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桑叶UVB辐射后不同暗培养时间点差异蛋白鉴定
        4.3.2 桑叶UVB辐射后不同暗培养时间点次生代谢相关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4.3.3 桑叶、枝、根部代谢物指纹图谱及差异代谢物含量测定
        4.3.4 桑叶、枝、根部蛋白鉴定及功能分析
        4.3.5 桑叶、枝、根部次生代谢相关差异性分析
        4.3.6 不同部位差异表达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4.4 讨论
        4.4.1 白桑UVB辐射后暗培养阶段MEP途径内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4.4.2 异戊烯基化合物在白桑根部大量积累
        4.4.3 白桑不同组织部位有效成分及相关蛋白分布存在巨大差异
    4.5 结论
第五章 白桑叶片UVB辐射下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功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生物材料来源
        5.2.2 试剂与仪器
        5.2.3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的筛选
        5.2.4 酵母表达载体构建
        5.2.5 酵母表达体系建立
        5.2.6 最适底物的筛选
        5.2.7 烟草瞬时表达载体及表达体系构建
        5.2.8 基因在植物中的功能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5.2.9 最适反应条件摸索及米氏常数测定
        5.2.10 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白桑中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序列及表达信息挖掘
        5.3.2 基因在酿酒酵母细胞内的表达与功能验证
        5.3.3 基因在本氏烟草内的瞬时表达亚细胞定位与功能验证
        5.3.4 异戊烯基转移酶Ma OGT的最适反应条件
        5.3.5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5.4 讨论
        5.4.1 MaOGT的功能及生化性质特点
        5.4.2 MaOGT在白桑次生代谢生物合成途径的意义
        5.4.3 MaOGT在进化发育的位置及意义
    5.5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4)腐浆中木质纤维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菌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纸机腐浆的形成以及危害概述
        1.2.1 生长环境适宜
        1.2.2 成熟生物膜的形成
        1.2.3 腐浆的危害
    1.3 腐浆分离菌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腐浆分离菌的国外研究概况
        1.3.2 腐浆分离菌的国内研究概况
    1.4 微生物对木质纤维素的处理和利用
        1.4.1 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
        1.4.2 木质素降解菌的应用与研究
        1.4.2.1 菌株在制浆过程中的应用
        1.4.2.2 木质素降解菌对木质纤维原料的降解
        1.4.3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1.4.4 纤维素降解菌的应用与研究
        1.4.5 复合菌系的构建与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主要内容
        1.5.3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腐浆中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试剂以及培养基
        2.2.2 仪器设备
        2.2.3 腐浆采集
    2.3 实验方法
        2.3.1 腐浆细菌的分离及纯化
        2.3.2 分离菌株的鉴定
        2.3.2.1 DNA的提取
        2.3.2.2 DNA回收
        2.3.2.3 PCR扩增
        2.3.2.4 PCR产物纯化
        2.3.2.5 转化以及菌液PCR
        2.3.2.6 16SrRNA技术以及系统发育树
    2.4 结果与讨论
        2.4.1 DNA条带检测
        2.4.2 菌液PCR条带检测
        2.4.3 16SrRNA鉴定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及产酶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培养基
        3.2.3 仪器及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苯胺蓝平板筛选
        3.4.2 苯胺蓝褪色率定量检测
        3.4.3 木质素酶活力的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苯胺蓝平板筛选
        3.5.2 苯胺蓝褪色率定量计算
        3.5.3 木质素酶活力的测定
        3.5.4 筛选菌株的鉴定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产酶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培养基
        4.2.3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刚果红CMC-Na培养基初筛
        4.3.2 滤纸崩解实验
        4.3.3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刚果红CMC-Na平板筛选
        4.4.2 滤纸崩解情况
        4.4.3 滤纸形貌电镜图
        4.4.4 纤维素酶活力定量检测
        4.4.4.1 标准曲线
        4.4.4.2 酶活力的测定
        4.4.5 筛选菌株的鉴定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菌种WH2-56的纤维素降解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培养基
        5.2.3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以三种纤维素材料为唯一碳源的降解
        5.3.1.1 培养条件的优化
        5.3.1.2 降解率
        5.3.1.3 酶活力测定
        5.3.2 以两种农业废弃物为唯一碳源的降解
        5.3.2.1 成分含量的测定
        5.3.2.2 酶活性以及代谢活性测定
        5.3.2.3 失重率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纸浆的预处理
        5.4.2 纤维素材料的降解率
        5.4.3 优化条件下pH及总蛋白水平
        5.4.4 农业废弃物的失重率
        5.4.5 不同碳源下的纤维素酶活性
        5.4.6 代谢活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菌系的构建及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以及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构建复合菌系
        6.3.1.1 拮抗实验
        6.3.1.2 构建复合菌系
        6.3.1.3 酶活力测定
        6.3.2 农业废弃物的降解
        6.3.2.1 pH对复合菌系酶活性的影响
        6.3.2.2 温度对复合菌系酶活性的影响
        6.3.2.3 失重率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拮抗实验
        6.4.2 各菌系组合纤维素酶活力
        6.4.3 各菌系组合木质素酶活力
        6.4.4 农业废弃物的降解
        6.4.4.1 初始pH值对菌系W-2的酶活力影响
        6.4.4.2 培养温度对菌系W-2的酶活力影响
        6.4.4.3 失重率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5)鹰嘴豆异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其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鹰嘴豆的研究进展
        2.1.1 鹰嘴豆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2.1.2 鹰嘴豆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2.1.3 鹰嘴豆研究现状小结
    2.2 异黄酮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2.2.1 异黄酮作用的分子机制
        2.2.2 ERs和 GPER1 的介导机制
        2.2.3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2.4 对细胞增殖和存活的影响
        2.2.5 对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影响
        2.2.6 大豆异黄酮对活性氧及DNA损伤的影响
        2.2.7 结论和展望
    2.3 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转录组学研究
        2.3.1 方法论概述
        2.3.2 最新技术发展情况概述
        2.3.3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鹰嘴豆异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及化学成分分析
    3.1 鹰嘴豆异黄酮的提取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讨论
    3.2 鹰嘴豆异黄酮的纯化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讨论
    3.3 鹰嘴豆异黄酮的化学成分分析
        3.3.1 材料与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讨论
    3.4 小结
        3.4.1 鹰嘴豆异黄酮的提取
        3.4.2 鹰嘴豆异黄酮的纯化
        3.4.3 鹰嘴豆异黄酮的化学成分分析
第4章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4.1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体外抑制的研究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1.4 讨论
    4.2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2.4 讨论
    4.3 小结
        4.3.1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4.3.2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转录组学测序
        4.3.3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通路分析
        4.3.4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差异表达LncRNA分析
        4.3.5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芽孢杆菌TYF-LIM-B05利用木质素产愈创木酚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素概况
        1.2.1 木质素的来源
        1.2.2 木质素的结构和分类
        1.2.3 木质素的利用现状
    1.3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
        1.3.1 研究意义
        1.3.2 真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
        1.3.3 细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
        1.3.4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酶系
    1.4 利用木质素生产愈创木酚研究进展
        1.4.1 愈创木酚概况
        1.4.2 化学法
        1.4.3 微生物发酵法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TYF-LIM-B05 的分离与基本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菌株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的制备
        2.3.2 菌株的筛选与分离
        2.3.3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2.3.4 培养方法
        2.3.5 菌株的生长和木质素降解率
        2.3.6 菌株的16SrDNA鉴定
        2.3.7 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
        2.3.8 菌株的耐受性实验
        2.3.9 多种碳源的利用
        2.3.10 气质-联用检测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分离菌株的16SrDNA鉴定
        2.4.2 木质素降解菌株的筛选结果
        2.4.3 系统进化分析
        2.4.4 菌株的生化特征
        2.4.5 木质素上的生长和降解
        2.4.6 菌株的耐受性能
        2.4.7 广泛的底物谱
        2.4.8 发酵液主要成分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YF-LIM-B05 发酵生产愈创木酚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菌株
        3.2.2 实验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的制备
        3.3.2 培养方法
        3.3.3 样品及流动相的处理
        3.3.4 产物的检测方法
        3.3.5 标曲的绘制
    3.4 以碱木质素为底物发酵
        3.4.1 碱木质素浓度对产量的影响
        3.4.2 时间和酵母粉对菌株产愈创木酚的影响
        3.4.3 pH对菌株产愈创木酚的影响
        3.4.4 温度对菌株产愈创木酚的影响
    3.5 利用其他底物产愈创木酚的情况
        3.5.1 香草酸浓度对菌株产愈创木酚的影响
        3.5.2 以秸秆为底物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YF-LIM-B05 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菌株与培养基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菌株培养
        4.3.2 DNA提取
        4.3.3 文库构建及库检
        4.3.4 上机测序
        4.3.5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4.3.6 漆酶基因的引物设计及克隆
    4.4 分析结果
        4.4.1 数据概况
        4.4.2 基因组概况
        4.4.3 基因组组分分析
        4.4.4 基因功能注释
        4.4.5 基因组可视化分析
        4.4.6 漆酶的扩增结果
        4.4.7 乙醇通路的分析
        4.4.8 愈创木酚通路的分析
        4.4.9 基因组测序数据的提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转化愈创木酚衍生物制备香兰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木素及其模型物的研究进展
        1.1.1 木素的结构特征
        1.1.2 木素模型物的研究进展
        1.1.3 愈创木酚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1.3.1 愈创木酚的研究进展
        1.1.3.2 4-甲基愈创木酚的研究进展
        1.1.3.3 4-乙基愈创木酚的研究进展
        1.1.3.4 丁香酚的研究进展
        1.1.3.5 异丁香酚的研究进展
        1.1.3.6 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的研究进展
    1.2 香兰素的研究进展
        1.2.1 香兰素研究现状
        1.2.2 香兰素制备方法
        1.2.2.1 愈创木酚法
        1.2.2.2 木素法
        1.2.2.3 黄樟素法
    1.3 木素及其模型物氧化降解的研究进展
        1.3.1 化学氧化法
        1.3.2 生物酶氧化法
        1.3.2.1 木素过氧化物酶
        1.3.2.2 锰过氧化物酶
        1.3.2.3 漆酶
        1.3.2.4 固载化酶的研究进展
        1.3.3 仿酶催化氧化法
    1.4 M(salen)配合物在木素降解中的研究进展
        1.4.1 M(salen)配合物的合成
        1.4.2 M(salen)配合物固载化在木素降解中的应用
    1.5 脂肪酸过氧化在木素降解中的研究进展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4-甲基愈创木酚转化制备香兰素中添加剂种类的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GC-MS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硫酸盐对 4-甲基愈创木酚转化的影响
        2.5.2 有机醇对 4-甲基愈创木酚转化的影响
        2.5.3 CaCl_2对 4-甲基愈创木酚转化的影响
        2.5.4 亚油酸钠对 4-甲基愈创木酚转化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亚油酸钠对 4-甲基愈创木酚转化制备香兰素的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正交试验设计
        3.3.2 单因素实验设计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正交实验分析
        3.4.2 单因素实验分析
        3.4.2.1 H_2O_2用量的影响
        3.4.2.2 亚油酸钠用量的影响
        3.4.2.3 pH的影响
        3.4.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2.5 催化剂总用量的影响
        3.4.2.6 催化剂比例(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转化制备香兰素的条件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愈创木酚衍生物种类的进一步选择
        4.3.2 结果与讨论
        4.3.3 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制备香兰素的条件优化
        4.3.4 正交优化
        4.3.5 单因素优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正交实验分析
        4.4.2 单因素实验分析
        4.4.2.1 催化剂比例(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的影响
        4.4.2.2 亚油酸钠用量的影响
        4.4.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4.4.2.4 pH的影响
        4.4.2.5 H_2O_2用量的影响
        4.4.2.6 催化剂总用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后期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产生活性氧驱动木质素生物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主要缩略语
1 绪论
    1.1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
        1.1.1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功能多样性
        1.1.2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结构特点及催化机制
        1.1.3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电子供体及与氧化还原酶之间的相互作用
        1.1.4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过氧化氢产生机制
    1.2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
        1.2.1 木质素降解修饰酶系
        1.2.2 小分子活性氧反应
    1.3 木质纤维素基质中真菌LPMO的分泌和表达
    1.4 LPMO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 木质纤维素降解菌比较基因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基因组数据来源
        2.2.2 基因功能注释
        2.2.3 LPMO和木质素降解修饰过氧化物酶进化树构建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选择及生物多样性系统分类
        2.3.2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比较
        2.3.3 基因组纤维素、半纤维素水解酶比较
        2.3.4 基因组辅助活性家族蛋白(AA)比较
        2.3.5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和木质素降解修饰酶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白腐菌LPMO的表达及性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和质粒
        3.2.2 培养基
        3.2.3 试剂
        3.2.4 引物设计
        3.2.5 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3.2.6 RNA的检测
        3.2.7 Polpmo9A全长基因的克隆
        3.2.8 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A-Polpmo9A的构建
        3.2.9 PoLPMO9A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异源表达
        3.2.10 重组蛋白PoLPMO9A的纯化
        3.2.11 重组蛋白PoLPMO9A活性鉴定
        3.2.12 重组蛋白PoLPMO9A电子供体的筛选
        3.2.13 PoLPMO9A与纤维素酶协同对多糖的氧化降解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Polpmo9A基因克隆及载体构建
        3.3.2 PoLPMO9A蛋白序列分析及比对
        3.3.3 PoLPMO9A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纯化
        3.3.4 MALDI-TOF/TOF MS分析重组PoLPMO9A活性
        3.3.5 PoLPMO9A芳香族酚类化合物电子供体的筛选
        3.3.6 PoLPMO9A与纤维素酶协同对多糖的氧化降解
    3.4 本章小结
4 白腐菌LPMO驱动的木质素体外降解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和质粒
        4.2.2 培养基
        4.2.3 试剂
        4.2.4 多功能过氧化物酶PsVP的表达、纯化及酶活力测定
        4.2.5 抗坏血酸及PoLPMO9A浓度对抗坏血酸氧化和过氧化氢产生的影响
        4.2.6 PoLPMO9A驱动PsVP活性对木质素的降解及分析
        4.2.7 微晶纤维素对LPMO的吸附试验
        4.2.8 重组酶底物动力学研究
        4.2.9 PoLPMO9A对氢醌的氧化及含量测定
        4.2.10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4.2.11 螯合Fe~(3+)还原的测定
        4.2.12 HO·含量的测定
        4.2.13 PoLPMO9A增强的芬顿反应对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氧化
        4.2.14 电子顺磁共振(EPR)光谱测定半醌自由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oLPMO9A驱动的多功能过氧化物酶对木质素的降解
        4.3.2 LPMO驱动的多功能过氧化物酶对木质素降解机制
        4.3.3 LPMO介导氢醌氧化的芬顿反应
        4.3.4 LPMO增强醌-氢醌氧化还原循环诱导的芬顿反应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链霉菌LPMO驱动的木质素体内外降解功能验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和质粒
        5.2.2 培养基
        5.2.3 试剂
        5.2.4 天蓝色链霉菌基因组中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信息分析
        5.2.5 天蓝色链霉菌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相对转录水平
        5.2.6 天蓝色链霉菌DNA及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基因的PCR扩增
        5.2.7 重组链霉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5.2.8 大肠杆菌-天蓝色链霉菌属间接合转移
        5.2.9 过表达LPMO天蓝色链霉菌的诱导培养、蛋白纯化及SDS-PAGE分析
        5.2.10 ScLPMO10D活性鉴定
        5.2.11 ScLPMO10D体外增强醌-氢醌氧化还原循环诱导的芬顿反应
        5.2.12 ScLPMO10D驱动染料脱色过氧化物酶对木质素的降解
        5.2.13 过表达链霉菌总木质素降解修饰过氧化物酶活力及还原力测定
        5.2.14 过表达链霉菌对可溶性碱木素的降解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天蓝色链霉菌基因组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分析
        5.3.2 木质素存在条件下天蓝色链霉菌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相对转录水平
        5.3.3 天蓝色链霉菌Sclpmo10B和 Sclpmo10D基因获取及表达载体构建
        5.3.4 天蓝色链霉菌Sclpmo10B和 Sclpmo10D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5.3.5 ScLPMO10D体外增强醌-氢醌氧化还原循环诱导的芬顿反应
        5.3.6 ScLPMO10D体外驱动染料脱色过氧化物酶对木质素的降解
        5.3.7 过表达LPMO链霉菌对木质素的降解
        5.3.8 过表达链霉菌总木质素降解修饰过氧化物酶和还原力的测定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性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PoLPMO9A核苷酸序列及蛋白质序列
附录3 ScLPMO10B核苷酸序列及蛋白质序列
附录4 ScLPMO10D核苷酸序列及蛋白质序列
附录5 基因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量及分布
附录6 基因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数量及分布
附录7 基因组辅助活性蛋白数量及分布
附录8 LPMO和 LDME基因的相关性分析数据
附录9 PoLPMO9A驱动PsVP活性对照试验

(9)芩黄合剂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评价及初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绪论
    1 淋巴瘤治疗概况
        1.1 淋巴瘤西医诊治概况
        1.2 淋巴瘤中医诊治概况
    2 淋巴瘤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法
    3 本课题可以借鉴的中药方剂现代研究方法
    4 淋巴瘤的中医药相关细胞层面实验研究
    5 芩黄合剂相关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自噬的研究
    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的芩黄合剂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作用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资料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综合方案
        1.5.2 中医治疗方案
        1.6 观察方法
        1.6.1 卡氏评分
        1.6.2 生活质量评分
        1.6.3 细胞、体液免疫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检测
        1.6.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检测
        1.7 随访方案
        1.8 统计方法
    2 治疗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EORTC-QLQ-C30)评分比较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变化比较
        2.4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指标变化比较
        2.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指标变化比较
        2.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第三部分 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对淋巴瘤SUDHL-4 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2 实验试剂与药物
        1.3 试验细胞株
    2 试验方法
        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细胞复苏、传代、冻存
        2.3 CCK-8 细胞增殖检测
        2.4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2.5 DCFH-DA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水平
        2.6 蛋白质免疫印迹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山柰素、槲皮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木犀草素、水飞蓟素、芹菜素、染料木素对淋巴瘤SUDHL-4 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溶解度观察。
        3.2 汉黄芩素、木犀草素、水飞蓟素对淋巴瘤SUDHL-4 细胞增殖的影响及IC50 值的测算。
        3.3 汉黄芩素对SUDHL-4 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木犀草素对SUDHL-4 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水飞蓟素对SUDHL-4 细胞凋亡的影响
        3.6 汉黄芩素对SUDHL-4 细胞内ROS的影响
        3.7 木犀草素对SUDHL-4 细胞内ROS的影响
        3.8 汉黄芩素和NAC对 SUDHL-4 细胞内ROS的影响
        3.9 汉黄芩素对SUDHL-4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10 木犀草素对SUDHL-4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11 水飞蓟素对SUDHL-4 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与课题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问卷表
附录二 中文版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协会生活质量调查问卷(EORTC-QLQ-C30)
附录三 不良事件报告表
附录四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10)杨木和马尾松诱导云芝菌基因差异表达及降解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腐菌基本概况
        1.1.1 白腐菌研究进展
        1.1.2 白腐菌降解酶系
    1.2 转录组学基本概况
        1.2.1 转录组学在白腐菌方面研究进展
    1.3 白腐菌预处理在木材溶解再生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第三章 云芝菌分子生物学鉴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培养
        3.1.2 ITS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3.1.3 DNA的提取
        3.1.4 rDNA的PCR扩增
        3.1.5 DNA测序比对
        3.1.6 ITS系统发育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测序结果
        3.2.2 测序比对
        3.2.3 系统发育树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RNA-seq技术的云芝菌转录组基因差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云芝菌诱导培养方法
        4.1.2 RNA提取与检测
        4.1.2.1 总RNA提取
        4.1.2.2 RNA检测方法
        4.1.3 RNA测序建库
        4.1.4 测序流程
        4.1.5 数据比对分析
        4.1.5.1 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
        4.1.5.2 测序质量的评估
        4.1.6 基因表达量的统计分析
        4.1.7 云芝菌降解功能性基因差异分析
        4.1.7.1 差异基因的筛选
        4.1.7.2 云芝菌诱导后木质素降解酶的基因差异筛选
        4.1.7.3 云芝菌诱导后纤维素、半纤维素及相关酶的的基因筛选
        4.1.7.4 Gene Ontology (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4.1.7.5 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4.1.8 PCR实时定量
        4.1.8.1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4.1.8.2 Realtime-RCR法检测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
        4.1.8.3 转录结果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NA提取质量分析
        4.2.2 Reads质量评估
        4.2.3 数据对比分析
        4.2.3.1 基本比对信息
        4.2.3.2 测序饱和度分析
        4.2.3.3 测序随机性分析
        4.2.3.4 基因的覆盖度分析
        4.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4.1 云芝菌诱导后木质素降解酶的基因差异表达
        4.2.4.1.1 杨木/马尾松云芝菌木质素降解酶系差异表达
        4.2.4.1.2 杨木/葡萄糖云芝菌木质素降解酶系差异表达
        4.2.4.1.3 马尾松/葡萄糖云芝菌木质素降解酶系差异表达
        4.2.4.2 云芝菌诱导后纤维素、半纤维素及相关酶的的基因差异表达
        4.2.4.2.1 杨木/马尾松云芝菌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的基因差异表达
        4.2.4.2.2 杨木/葡萄糖云芝菌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的基因差异表达
        4.2.4.2.3 马尾松/葡萄糖云芝菌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的基因差异表达
        4.2.5 Gene Ontolgy (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4.2.6 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4.2.6.1 杨木/马尾松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4.2.6.2 杨木/葡萄糖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4.2.6.3 马尾松/葡萄糖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4.2.7 实时定量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云芝菌半固态发酵诱导产酶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培养方法
        5.1.2 粗酶液制备
        5.1.3 酶活测定
        5.1.3.1 漆酶(Laccase)活力测定
        5.1.3.2 木素过氧化物酶(LiP)活力测定
        5.1.3.3 锰过氧化物酶(MnP)活力测定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碳源条件下漆酶活性
        5.2.2 不同碳源条件下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
        5.2.3 不同碳源条件下锰过氧化物酶活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芝菌预处理对杨木和马尾松化学组成、结构及纤维形态和微观形态的影响
    6.1 材料方法
        6.1.1 材料制备
        6.1.2 云芝菌培养
        6.1.3 杨木和马尾松预处理方法
        6.1.4 云芝菌预处理后杨木和马尾松化学组分测定
        6.1.4.1 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参照GB2677.2-1993)
        6.1.4.2 灰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参照GB2677.3-1993)
        6.1.4.3 苯醇抽提物的测定方法 (GB2677.7-1994)
        6.1.4.4 热水抽出物含量的测定方(GB2677.4-1993)
        6.1.4.5 1%NaOH抽出物的测定方法(GB2677.5-1993)
        6.1.4.6 Klason木素的测定方法(GB/T 2677.8-1994)
        6.1.4.7 综纤维素的测定方法(GB/T 2677.10-1995)
        6.1.4.8 α-纤维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6.1.4.9 戊聚糖含量的测定-二溴化法(GB2677.9-1994)
        6.1.5 云芝菌预处理后杨木和马尾松纤维形态测定
        6.1.6 云芝菌预处理后杨木和马尾松结构测定方法
        6.1.6.1 结晶度测定方法
        6.1.6.2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6.1.6.3 TG测定方法
        6.1.6.4 扫描电镜(SEM)测试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云芝预处理后杨木和马尾松化学组分变化
        6.2.2 云芝菌预处理后杨木和马尾松纤维形态变化
        6.2.3 云芝菌预处理后杨木和马尾松结晶度变化
        6.2.4 云芝菌预处理后杨木和马尾松TG变化
        6.2.5 云芝菌预处理后杨木和马尾松红外光谱变化
        6.2.6 云芝菌预处理后杨木和马尾松SEM图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云芝菌预处理对杨木和马尾松在离子液体溶解再生性能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云芝菌预处理方法
        7.1.2 离子液体溶解成膜方法
        7.1.3 膜的表征
        7.1.3.1 XRD测定方法
        7.1.3.2 红外光谱测定方法
        7.1.3.3 扫描电镜
        7.1.3.4 TG
        7.1.3.5 力学拉伸试验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云芝菌预处理前后杨木和马尾松溶解性能
        7.2.2 云芝菌预处理前后杨木和马尾松成膜形态
        7.2.3 云芝菌预处理前后杨木和马尾松溶解成膜的XRD图
        7.2.4 云芝菌预处理前后杨木和马尾松溶解成膜的红外光谱
        7.2.5 云芝菌预处理前后杨木和马尾松溶解成膜的热重
        7.2.6 云芝菌预处理前后杨木和马尾松溶解成膜的扫描电镜
        7.2.7 云芝菌预处理前后杨木和马尾松溶解成膜的拉伸性能
    7.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木素生物降解的分子生物学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凝结芽孢杆菌在杉木生物炼制中的应用及其抗逆机制的研究[D]. 欧阳水平.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2]侧柏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转录及代谢分析[D]. 李影.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UVB诱导长春花及白桑次生代谢激活及调控的系统生物学研究[D]. 钟卓珩. 浙江大学, 2021(01)
  • [4]腐浆中木质纤维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菌系构建[D]. 诸葛荣夏.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鹰嘴豆异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其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D]. 王佳. 吉林大学, 2020(08)
  • [6]芽孢杆菌TYF-LIM-B05利用木质素产愈创木酚的特性研究[D]. 樊璐璐.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转化愈创木酚衍生物制备香兰素的研究[D]. 李梦晓.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产生活性氧驱动木质素生物降解[D]. 李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9]芩黄合剂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评价及初步机制研究[D]. 张洪.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杨木和马尾松诱导云芝菌基因差异表达及降解能力的研究[D]. 张利萍.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木质素生物降解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