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传译认知负荷论文综述

交替传译认知负荷论文综述

问:翻译有哪些理论?
  1. 答:著名的翻译理论有:
    严复的“信 达 雅”
    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m)”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克特福德“语言学观”
    巴斯奈特“文化转向说”
    傅雷的“传神”——针对文学翻译
    现代常见的“忠实、通顺”等著名的翻译理论。
    口译最有影响的三大理论是: 
    释意理论。就是提出三角形翻译过程的假设,认为翻译对象应该是源语信息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外壳。
    认知负荷模型理论。这个有很强操作性。
    思维适应控制模式理论。任何熟练行为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转化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问:写论文有哪些翻译理论
  1. 答:著名的翻译理论有:
    严复的“信 达 雅”。
    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克特福德“语言学观”。
    巴斯奈特“文化转向说”。
    傅雷的“传神”——针对文学翻译。
    现代常见的“忠实、通顺”等著名的翻译理论。
    口译最有影响的三大理论是:
    1.释意理论。就是提出三角形翻译过程的假设,认为翻译对象应该是源语信息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外壳。
    2.认知负荷模型理论。
    3.思维适应控制模式理论。任何熟练行为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问:一心不能二用的理论和同声传译的存在是否矛盾?
  1. 答:在同传实践和研究当中都已表明是可行的。“很难想象同声传译的时候大脑是一段一段的转换任务(因为集中在其他任务上一秒钟都会漏听几个单词)”——同传需要精力集中,始终留心去聆听讲者讲话,并且同时翻译,因为漏听几个单词对于讲话原文意思的理解就会产生错漏,所以的确不能“一段一段的转换任务”,或者说100%的精力去听,然后再100%的精力去翻译,置耳机里继续流淌的原文于不顾。但是人的精力是可以分配的,即使在交传时,译员也不是讲者讲话时就100%精力地听,然后翻译时100%精力地翻译,起码还要分配精力去记笔记和关注现场状况啊。要理解同传的精力分配,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的确是经典。
  2. 答:你说的这种边听边译边笔记的三线工作状态我个人觉得有点强行高难度,因为同传几乎不做笔记(来不及),交传做笔记但不强调同声(更注重output严谨流畅优美等),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中的某两种组合是可以培养的,组合状态如下:1. 边听边译: 可能可以做同传。2. 记完再译: 可能可以做交传。3. 边听边记: 一定可以做速记员。至于如何训练这种技能,知乎上有很多位同传译员或详细或简略的写过很多篇答案了,可以参考,我就不详细写了,因为虽然是会口方向毕业的,但是严格来说现在只是在职口译工作者(差不多60%交传,20%陪同,20%笔译),所以就不再以同声传译译员自居了。
问:求如何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论文
  1. 答:2000字怎么放这边
  2. 答:2000字怎么放这边
    你可以试下
  3. 答:你写这篇论文,肯定是这个专业的,你比课本上找找,联系来就行啊
  4. 答:还是自己练练写作比较好
交替传译认知负荷论文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