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在饲料配方研究中的应用

系统分析在饲料配方研究中的应用

一、系统分析在饲料配方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孔昊存[1](2021)在《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对小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文中提出淀粉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延缓淀粉消化有助于维持血糖稳态和机体正常运转,已成为近年碳水化合物营养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淀粉分支酶(1,4-α-glucan branching enzyme,GBE,EC 2.4.1.18)能够催化淀粉分子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产生线性短链,并将其通过α-1,6糖苷键连接于受体链,引起淀粉分子发生糖苷键重构。这种生物改性淀粉的方法具有副产物少、产物得率高、不引入新的化学基团和其他类型糖苷键等独特优势,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没有研究直接证明GBE催化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的产物能够为机体带来健康益处,更不清楚其影响机体糖脂代谢的分子机制。因此,本论文利用来源于Geobacillus thermoglucosidans STB02的GBE(Gt-GBE)催化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并结合体外和体内方法系统分析了糖苷键重构产物的消化特性,最终基于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深入探究了糖苷键重构产物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对机体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控糖思路和有效的饮食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利用Gt-GBE催化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并对产物精细结构进行全面表征。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发现,糖苷键重构产物α-1,6糖苷键比例达到7.51%,相比于玉米原淀粉增加了135.4%,且未产生其他类型的糖苷键;体积排阻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在糖苷键重构过程中,淀粉分子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降解,所得产物具有还原性(葡萄糖当量值为2.08),符合麦芽糊精的定义。综合分析糖苷键重构产物的分支模式,发现其比玉米原淀粉包含了更多由2~8个葡萄糖单元聚合而成的短分支,且外链比例降低约14.8%;利用β-淀粉酶切除外链,进一步分析发现,糖苷键重构产物具有紧密的内链骨架,由3~6个葡萄糖单元聚合而成的短内链明显增多,平均内链长降低约16.6%。可见,基于GtGBE的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产物呈一种短簇状的分子结构,因此被命名为“短簇状麦芽糊精(short-clustered maltodextrin,SCMD)”。为了探究Gt-GBE催化的糖苷键重构对延缓淀粉消化、改善餐后血糖稳态的贡献,分别建立体外和体内评价方法,系统比较SCMD和一种与其水解程度相似的DE 2麦芽糊精(DE 2 maltodextrin,MD)的消化特性。Englyst体外消化试验表明,MD的体外消化性与玉米原淀粉接近,而SCMD的快消化组分含量较玉米原淀粉降低了20.7%,慢消化组分含量增加了158.5%。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MD,SCMD由于具有紧密、高度分支的内链骨架,能够阻碍胰腺α-淀粉酶的结合和对内链的连续进攻,导致较多高聚合度、多分支α-极限糊精的残留。构建Caco-2单层细胞模型模拟小肠粘膜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发现这些α-极限糊精难以与小肠α-葡萄糖苷酶结合,造成SCMD在小肠粘膜阶段的消化和吸收减缓。在ICR小鼠模型中,摄入SCMD引起的餐后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波动均较等量MD显着减弱,说明餐后血糖稳态调节对胰岛素的需求程度降低。此外,摄入SCMD能够促进回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和酪酪肽(peptide tyrosine-tyrosine,PYY)的持续释放,血浆GLP-1和PYY浓度在餐后4 h仍保持较高水平,较对照组(MD)分别高出27.4%和33.8%。GLP-1和PYY的持续释放能够调控ICR小鼠下一餐的餐后血糖应答水平,第一餐摄入SCMD的小鼠,即使摄入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的第二餐,峰值血糖也较对照组降低了28.4%。为了进一步挖掘SCMD潜在的健康益处,以SCMD作为小鼠日粮的主要膳食碳水化合物,在充分验证饲料变更未对C57BL/6J正常小鼠的采食行为和生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探究SCMD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糖脂代谢、肝肾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玉米淀粉,SCM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显着降低了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有效修复了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功能,并最终改善了机体血糖稳态。此外,SCMD能够降低db/db小鼠血脂水平和机体炎症反应,充分缓解db/db小鼠的肝脏脂肪沉积,改善肝脏功能,激活棕色脂肪组织,增强机体能量消耗。进一步分析发现,SCMD有效遏制了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减轻了肾脏病理损伤和纤维化程度,进而修复了肾小球功能。SCMD对db/db小鼠的肠道健康也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丁酸含量相比对照组增加了26倍,Akkermansia(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一种益生菌属)的相对丰度提升了232倍。为了深入探究SCMD平衡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分子机制,将麦芽糊精(MD)和抗性糊精(resistant dextrin,RD)以特定比例混合得到一种快消化组分含量与SCMD相当的复配糊精(MD+RD),剖析了膳食碳水化合物在小肠末端的消化吸收程度对机体血糖稳态的影响。结果表明,MD+R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对db/db小鼠血糖稳态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空腹血糖高达21.4 mmol/L,推测可能是由于MD+RD抵达小肠末端的组分难以被继续消化吸收,诱导回肠释放GLP-1的能力有限。相比之下,SCMD抵达小肠末端的组分,尽管含量与MD+RD接近,仍可继续被消化吸收,加速了回肠GLP-1的释放。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量释放的GLP-1显着增强了db/db小鼠的胰岛素合成与分泌功能,修复了胰岛组织形态,并通过缓解胰岛素抵抗,促进了胰岛素介导的肝脏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最终有效改善了机体糖代谢紊乱,空腹血糖降至9.3 mmol/L。根据这些结果推测,SCMD对小鼠血糖稳态的改善作用主要由GLP-1介导。最后,为了明确SCM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必要性,以无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饮食作为对照,着重比较两种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和肝脏功能异常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SCM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显着改善了db/db小鼠的血脂异常和肝脏脂肪变性,并通过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促进了肝脏糖原合成,抑制了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进一步分析发现,SCMD主要通过诱导回肠分泌GLP-1,缓解肝脏代谢功能的紊乱,不依赖于瘦素信号。相比之下,生酮饮食对GLP-1的分泌无明显影响,但能够促进瘦素的释放。由于db/db小鼠缺乏瘦素受体,大量释放的瘦素无法发挥生物学作用,反而加速了肝脏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并阻断了三羧酸循环;膳食脂肪代谢产生的大量乙酰辅酶A导致酮体合成异常增强,加剧了肝脏代谢功能紊乱,造成db/db小鼠出现了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

安建鲁[2](2021)在《嗜热真菌埃默森篮状菌糖苷水解酶的功能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资源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基于木质纤维素资源降解的生物质炼制技术在以生物乙醇为代表的生物基产品及其它大宗生物产品生产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木质纤维素在组成和结构上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异质性,其被有效水解需要多种糖苷水解酶组分的协同作用,且水解过程中对酶的热稳定性和催化能力等性质也有较高要求。因此,寻找和开发更多具备优良酶学特性和较高催化效率的新糖苷水解酶是目前木质纤维素降解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木质纤维素酶生产的真菌菌株包括里氏木霉、草酸青霉和粗糙脉孢霉等,它们均属于嗜温真菌,所产生的木质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温度较低,热稳定性较弱,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仍受到诸多的限制。耐热酶或嗜热酶由于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可明显提高对生物质资源的降解转化效率,在工业生产上具有很多中温酶不具备的优势。因此挖掘和开发具备优秀热稳定性的新型糖苷水解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埃默森篮状菌(Rasamsonia emersonii)是一株具有丰富糖苷水解酶编码潜力的嗜热丝状真菌,其可以在40-45℃环境下生长,具有较为完整的纤维素及半纤维素降解酶系,是开发耐热糖苷水解酶最具潜力的菌株之一。本论文以埃默森篮状菌为研究对象,对其胞外糖苷水解酶表达合成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挖掘新型耐热糖苷水解酶这一目标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埃默森篮状菌胞外酶系进行了系统的活性分析和质谱鉴定,确认该菌糖苷酶资源丰富,可在胞外分泌高达22种糖苷酶水解酶家族的酶类,主要糖苷酶类具有显着的耐热性。埃默森篮状菌在45℃条件下在木聚糖、葡萄糖或麸皮碳源下生长状态良好。在木聚糖及麸皮碳源条件下,在埃默森篮状菌的胞外发酵液中检测到了纤维素外切酶、纤维素内切酶、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β-木糖苷酶、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和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对粗酶液活性检测分析显示,这些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均在70-80℃之间,具有显着的耐热性。分析还表明,埃默森篮状菌发酵液中纤维素外切酶及纤维素内切酶的活性虽然较低,但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较高,其活性最高可达约1.5 Uml-1,且β-葡萄糖苷酶存在一定程度的组成型表达。埃默森篮状菌的胞外木聚糖酶和β-木糖苷酶活性较为突出,在麸皮碳源下,该菌的胞外木聚糖酶活性可以达到约10.53 U ml-1,在木聚糖碳源下,胞外β-木糖苷酶活性最高达到0.097U ml-1。在麸皮及木聚糖碳源条件下的胞外发酵液中还检测到了 0.071 U ml-的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和0.177 U ml-1的α-半乳糖苷酶活性。通过质谱鉴定和分析发现,在微晶纤维素、麸皮及微晶纤维素麸皮混合碳源条件下,埃默森篮状菌胞外可分泌的糖苷水解酶种类繁多,分布在从GH1家族到GH93家族的22个糖苷水解酶家族中,包括大量未得到表征的酶类,其中半纤维素酶类在胞外总产酶中占12.14%-18.63%。除了糖苷水解酶外,还在胞外鉴定到了多种漆酶等与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的酶类及大量未知蛋白。该工作为后续对这些酶的异源表达和酶学性质表征工作以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2.成功对耐热α-半乳糖苷酶ReGal2进行了异源表达纯化与酶学性质表征,表明ReGal2具有高热稳定性、高催化活性及对多种金属离子及蛋白变性剂的突出耐受力,有重要的应用开发价值。通过质谱鉴定和基因组数据分析,发现埃默森篮状菌基因组中存在5个α-半乳糖苷酶编码基因,并对尚未报道的4个基因进行了异源表达。活性检测分析显示,4个重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在50-80℃之间,其中ReGal2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高。酶学性质表征显示,ReGal2的活性形式为同源6聚体蛋白,单体分子量为66kDa。ReGal2的最适反应温度为80℃,最适pH为4.0。ReGal2在70℃下保存60 h后活性未受到任何影响,在80℃下孵育3 h后其活性也几乎没有损失,在85℃下孵育60 min仍能保持60%的活性,通过微量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其Tm值为97.9℃,是目前表征的热稳定性最强的α-半乳糖苷酶。ReGal2测得的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为935 U mg-1,对合成底物pNPGal的动力学常数Km、kcat和kcat/Km分别为0.19 mM,623.1 s-1,3279-s-1mM1,表明其具有非常高的催化转化能力。同时ReGal2也表现出了对多种金属离子,化学试剂及高浓度盐的耐受力。进一步研究发现,ReGal2能够有效水解豆粕中的棉子糖和水苏糖等抗营养成分,在70℃下反应24 h后,豆粕中的水苏糖、棉子糖等抗营养成分可被ReGal2完全水解。综上所述,ReGal2具有高热稳定性、高催化活性及对多种金属离子及蛋白变性剂的高耐受力,表明该酶具有高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在食品、饲料加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此外,我们还对其中一个α-N-乙酰半乳糖苷酶ReGal4进行了纯化和酶学性质表征。ReGal4的分子量为90kDa,其最适反应条件为60℃,pH 4.0.。eGal4在50℃下孵育3 h后活性几乎没有损失,在55℃下孵育30 min后仍能保持42%的初始活性,与已报道的其它α-N-乙酰半乳糖苷酶相比具有更强的耐热性。ReGal4的活性受到多种金属离子和酶抑制剂的影响。ReGal4在最适条件下测得的酶活为34.9 U mg-1,对合成底物4-NPGalNAC的催化动力学常数 Vmax、Km、kcat/Km分别为 59.33Umg-1,61.69 s-1,237.26mg s-1 ml-1,与同类酶相比也表现出较强的水解活性。3.完成了埃默森篮状菌耐热阿拉伯聚糖降解酶Abn93和Abf2的异源表达纯化与酶学性质表征,表明两个酶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且Abn93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高pH稳定性。对埃默森篮状菌的胞外阿拉伯聚糖降解酶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质谱鉴定该酶为GH93家族的外切阿拉伯聚糖酶。对该外切阿拉伯聚糖酶Abn93和从基因组筛选得到的GH51家族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Abf2进行了异源表达、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Abn93的分子量为70 kDa,最适反应温度为70℃,最适pH为4.0,在70℃下孵育3 h后仍能保持68.04%的活性,通过微量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其Tm为80.49℃,是目前耐热性最强的外切阿拉伯聚糖酶。酶活性表征表明,Abn93表现出具有较强和较宽的pH耐受性,在pH3.0-9.0的条件下孵育6h后,其仍能保持89.03%以上的活性。Abn93催化水解能力强,特异性降解线性脱支阿拉伯聚糖,比酶活性为466.08 U mg-1,Km和kcat/Km分别为1.89 mg ml-1和163.98 mg s-1 ml-1。Abn93催化水解脱支阿拉伯聚糖时从其末端切割,产物为阿拉伯二糖。对基因组筛选得到的GH51家族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Abf2的酶学性质表征表明,Abf2的分子量为70 kDa,最适反应温度为70℃,最适pH为4.0。Abf2对合成底物 pNPX 的 Vmax 和Km分别为69.94 U mg-1,8.70 mg ml-1。Abf2在70℃下孵育3 h后仍能保持40.78%的活性,Tm值为79.02℃,表现出了较强的热稳定性。Abf2的活性受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影响较大。4.实现了埃默森篮状菌耐热木聚糖酶Xyn1OA的异源表达纯化并完成了酶学性质表征,结果表明该酶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高耐热性,且具有多种糖苷酶功能。通过质谱分析,在埃默森篮状菌的木聚糖诱导所产胞外酶系中鉴定到了一个GH10家族的木聚糖酶Xyn10A,在埃默森篮状菌基因组中克隆了该酶基因,并将其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异源表达和纯化。检测分析显示该重组酶Xyn1OA对木聚糖具有高水解活性和高耐热性,最适温度是80℃,最适pH为4.0左右,比酶活性为2589.59 U mg-1,在70℃条件下孵育3h后仍维持原有活性,其催化性能和耐热性能优于多数已报道的木聚糖酶。酶活分析还表明,Xyn10A是一种多功能酶,除能够水解木聚糖外,还同时表现出β-木糖苷酶和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的活性,其比酶活分别为1.612 U mg-1和0.2638 U mg-1。Xyn10A的活性受到多种金属离子、化学试剂的抑制。本论文主要对埃默森篮状菌胞外糖苷水解酶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鉴定,确认了该菌拥有丰富的糖苷水解酶资源,在此基础上对鉴定到的五个新型耐热糖苷水解酶进行了克隆表达,并对其基本酶学性质、水解模式、底物特异性及工业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的这些具有高热稳定性和催化能力的新型糖苷水解酶,为食品、饲料、能源等领域提供了性质优秀的耐热酶资源,具有巨大的工业应用潜力。

徐北春[3](2020)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时,由于长期的高产导向,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成为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决策的逻辑起点。在这种决策逻辑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产要素过度集约,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体偏低,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全省第一大作物。玉米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全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是玉米生产的具体实践者,是各种农业资源和农用物资的直接利用者,其是否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是玉米生产方式能否转型的关键。受诸多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清洁生产至今仍未大规模实现,亟需从农户这一基本生产单元出发,研究其采纳和扩散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行为规律和控制策略。本文以正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使用的“可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从农户异质性视角,在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从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国际经验借鉴—生产行为控制5个环节构建核心研究框架。其中,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部分重点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要素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国际经验借鉴部分重点从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施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行为控制策略部分重点从控制行为熵变化的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和外部熵变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系统梳理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供给情况和应用现状,指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但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技术扩散中还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视角,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结果显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粮食主产省中处于中下游位置,部分指标处于粮食主产区甚至全国倒数水平。这说明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方式既不环保又不经济,质量效益已成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刻不容缓。第二,基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效与非有效、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逻辑,在有效意愿、非有效意愿甄别和样本分析前提下,建立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多元有序选择模型(ologit)。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土地规模和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非清洁生产行为的认知、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农户风险态度和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有显着影响。农户总体采纳意愿强度不高,一般意愿远高于强烈意愿。农户异质性特征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一般意愿和强烈意愿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影响。第三,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异质性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一般意愿、强烈意愿与采纳行为的转化关系,以及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和农户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有显着影响。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实施是意愿强度不断累积的结果。“无意愿”农户、“一般意愿”农户和“强烈意愿”农户实际采纳的概率依次提升,具有“强烈意愿”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效率最高。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性。第四,综合运用技术扩散理论、博弈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由外及里扩散到农业农村并被早期采纳者采纳应用后,在农户内部的扩散机理、扩散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内部的技术扩散更多追求互惠和利他,单纯的经济目的不明显。农户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网络构建的技术扩散渠道,受扩散环境、扩散主体和扩散中介的影响。农户内部技术扩散存在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扩散主体动力、扩散受体动力和扩散环境动力。传导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传导、效益转移和学习效应。运行机制需要技术供给过程、交流过程和采纳过程的协同作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存在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空间效应包括近邻效应、等级效应和集聚效应,时间效应包括扩散时间差和技术势能差。时空交互越紧密,越有利于农户内部技术扩散。第五,从农药化肥规制、水污染防治、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三个视角,梳理分析美国、丹麦、日本三个国家关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借鉴三国经验,提出我国亟需完善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农药化肥管理体系,完善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完善统筹环保与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施用体系;亟需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水污染综合防治法律法规,以严格的监管政策和组合措施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农业水污染技术创新,引导公众尤其是农民积极参与;亟需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功能和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清洁生产。第六,基于系统工程理论,指出农业清洁生产系统是由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子系统、农作物生产管理子系统、农产品销售子系统和农业生产服务子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的内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子系统、科技服务子系统、农资供给子系统和城镇发展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的外部系统共同构成。各子系统内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内外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共同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系统不断演进。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涨落性4个特征,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引入“行为熵”概念,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研判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类型及来源。针对熵流来源,从增加负熵流、降低正熵流视角,构建促进清洁生产技术采纳与扩散,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司景磊[4](2020)在《大白猪饲料利用效率遗传和微生物标记挖掘及宿主遗传与肠道微生物互作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饲料利用效率是猪育种工作中的重要选育性状,也是影响养猪成本的重要因素,而猪的采食行为与饲料利用效率密切相关。动物多种复杂性状受宿主基因组和肠道微生物的共同影响,同时宿主基因组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宿主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宿主表型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又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对大白猪饲料利用效率、采食行为及其相关性状进行了非遗传因素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包括: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校正30~100 kg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io,FCR)、校正30~100 kg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平均每日采食量(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ADFI)、校正100 kg背膘厚(100 kg backfat thickness,BF)、平均每日采食次数(number of visits to the feeder per day,NVD)、平均每日采食时间(time at the feeder per day,TFD)、平均每次采食量(feed intake per visit to the feeder,FIV)、平均每次采食时间(time at the feeder per visit,TV)、采食速度(feeding rate,FR)。其次,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对大白猪RFI、FCR、ADG、BF、ADFI、NVD、FIV、TFD、TV、FR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与性状相关的宿主遗传变异;利用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结合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筛选与RFI、FCR、ADG、BF、ADFI、NVD、FIV、TFD、TV、FR相关的粪便微生物标记,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了宿主基因组与80日龄大白猪粪便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主要的结果如下:(1)对848头大白猪RFI、FCR、ADG、BF、ADFI、NVD、FIV、TFD、TV、FR性状进行了非遗传因素分析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年份对RFI、FCR、BF、ADFI、TFD、FR性状有显着影响(P<0.05或P<0.01);性别对RFI、FCR、ADG、BF、ADFI、NVD、FIV、TFD、TV、FR性状具有显着影响(P<0.05或P<0.01);胎次仅对FCR(P<0.01)和ADFI(P<0.05)有影响;季节对RFI、ADG、ADFI性状影响极显着(P<0.01)。RFI、FCR、ADG、BF、ADFI、NVD、FIV、TFD、TV、FR等性状的遗传力在0.3~0.54之间,属于中高等遗传力性状。RFI与FCR、ADFI、TFD之间的表型和遗传相关较高,FIV与ADFI和NVD表型及遗传相关较高。(2)本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技术对349头大白猪RFI、FCR、ADG、BF、ADFI、NVD、FIV、TFD、TV、FR性状进行GWAS分析,结果发现,RFI、FCR、ADG、TFD和TV五个性状存在全基因组水平显着关联位点(-log10(P)>6),共鉴定到38个与RFI和FCR显着关联的SNP位点,发现与ADG显着关联的SNP位点有11个,与TFD和TV显着关联的SNP位点只有1个。根据定位基因的功能、单倍型及GO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到14个与RFI和FCR显着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是PIK3C3、CLCN3、CBR4、MFAP3L、DDX60、SH3RF1、AADAT、WWC3、RAB9A、OFD、EGFL6、GLRA2、TLR7、TLR8。免疫(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炎症(麻疹)和代谢(2-氧代甲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可能是影响RFI和FCR性状的重要信号通路。注释到1个与ADG相关的未知功能基因:LOC110255823,筛选到5个与TFD和TV性状显着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是ELAC2、COX10、ARHGAP44、HS3ST3A1、HS3ST3B1。(3)对349头80日龄大白猪粪便微生物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通过对影响肠道微生物的遗传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性别、季节、初生重、胎次和产仔数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显着相关(P<0.05)。肠道微生物肠型鉴定结果表明,80日龄大白猪粪便微生物存在两种肠型,即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型和吉米菌属Gemmiger肠型;肠型对RFI、FCR性状和alpha多样性有显着影响(P<0.05),对ADG、BF、ADFI、NVD、FIV、TFD、TV、FR性状影响不显着(P>0.05)。通过极端表型分组分析,发现与RFI(如unidentified_Lachnospiraceae和Lactobacillus)、FCR(Prevotella和Lactobacillus)、ADG(Roseburia)、BF(unidentified_Coriobacteriaceae和Prevotella)、ADFI(unidentified_Coriobacteriaceae和Corynebacterium)、NVD(unidentified_Rikenellaceae)、TFD(unidentified_Acidimicrobiales)、TV(SMB53)、FR(Corynebacterium和Faecalibacterium)性状显着相关的肠道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物可能可以作为与性状表型相关的微生物标记。(4)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对12头高、低饲料利用效率(RFI/FCR)的大白猪的粪便微生物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饲料利用效率的大白猪,其80日龄的粪便微生物存在显着差异。与低饲料利用效率组相比,高饲料利用效率组个体粪便中生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如Lachnospiraceae、Ruminococcaceae和Clostridiaceae)的丰度较高,主要富集的代谢途径为氨基酸代谢通路(例如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代谢等)、氮素代谢通路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例如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低饲料利用效率组粪便中Lactobacillus(如Lactobacillus_reuteri、Lactobacillus_johnsonii等)丰度较高,主要富集的代谢途径为类脂化合物代谢、磷酸转移酶系统和未分类的遗传信息处理进程等。(5)通过比较同胞、半同胞、非亲缘关系个体之间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发现全同胞之间的微生物相似性显着高于半同胞和非亲缘关系个体。进一步分析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基因组之间的关系发现,宿主遗传变异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我们鉴定了34个与微生物β多样性显着相关的宿主SNPs,它们对微生物β多样性的累积解释率为5.07%。通过评估微生物丰度与宿主遗传变异的相关性,发现6个属水平菌、73个KOs及58个Meta Cyc代谢途径与宿主遗传变异显着相关。此外,我们还鉴定了82个属具有遗传力的微生物(Heritability>0.1),其中具有高遗传力的微生物为SMB53(h2=0.56)、Lactobacillus(h2=0.52)和Oscillospira(h2=0.47)。最后,利用微生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microbi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mGWAS)鉴定了影响SMB53、Turicibacter、Clostridium、[Ruminococcus]、02d06五个菌属相对丰度的宿主遗传变异位点及基因,并发现这些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炎症、免疫和代谢等途径。综上所述,本研究联合宿主基因组测序和肠道微生物组测序技术对大白猪RFI、FCR、ADG、BF、ADFI、NVD、FIV、TFD、TV、FR等性状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多种分析方法挖掘到影响饲料利用效率及相关性状、采食行为等性状的候选宿主候选基因及关联微生物,并分析了这些基因与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宿主基因组变异与肠道微生物组的联合分析,探讨了宿主遗传与生长性能测定早期宿主粪便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筛选到一些与肠道微生物关联的基因及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本研究的结果为大白猪饲料利用率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遗传标记。

武文一[5](2020)在《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由于温度变化、季节变化、繁殖行为、病害或食物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存在,鱼类常常面临不利于生长的困境。在池塘养殖实践中,越冬期间,由于水温降低导致鱼类代谢减缓,停止摄食,使其同时面对低温和饥饿双重应激,因此有效动员机体贮存物质非常重要。草鱼作为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养殖对象,其越冬期间常常出现减重甚至死亡等现象,尚缺乏精准的营养策略预防或减轻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上述现象,探讨草鱼越冬期间生理响应机制的同时,采用传统营养学手段,研究草鱼越冬后快速恢复体质和越冬前强化体质进而安全越冬的营养改善策略,为生产实践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借鉴。本研究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1.越冬对草鱼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对草鱼越冬期间生物学性状、血清生化指标、常规成分、抗氧化能力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实验草鱼体重、肝胰脏重量、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肠体比和腹腔脂肪指数均呈现显着下降趋势(P<0.05),越冬1周后,草鱼肌肉各常规成分含量显着变化(P<0.05);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血清甘油三酯(TG)、甘油(Glycerol)、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和血糖(GLU)含量先显着降低(P<0.05),随后保持稳定,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脏糖原和肌肉糖原以及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TG含量显着降低(P<0.05);氧化应激胁迫最大的三个组织分别是脂肪组织、肝胰脏和肌肉;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各组织脂肪酸比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关联分析表明草鱼脂肪组织中SFA、肌肉中PUFA和MUFA、肝胰脏中MUFA在越冬期间供应能量的同时与氧化应激乃至机体损伤显示主要正相关;越冬2周内,草鱼肌肉脂质显着上升,可能通过LPL酶依赖的脂质运输途径相关。表明越冬期间,草鱼机体生理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涉及到机体形态改变、能量动员、氧化防御系统作用和其他相关变化。2.越冬胁迫下草鱼肝胰脏转录组学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选取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进行测序。获得2,4130,5604个干净高质量reads,通过归一化处理计算后,总共出现了795个差异基因,包括336个基因显着上调和459个基因显着下调。将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和KOG功能富集分析后发现,759个差异表达基因共得到68个GO功能注释,其中小分子代谢过程和脂质代谢过程差异表达基因较多,其次是细胞内部分和辅酶绑定途径;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AMPK信号通路富集程度最高,被注释到该途径的24个差异基因有17个差异基因下调,上调的差异基因有7个;使用KOG数据库进一步对基因功能进行分类表明脂质转运与代谢途径富集程度最高,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为55个。结合GO、KEGG和KOG分析结果表明在越冬过程中,主要以AMPK信号通路为主要作用通路,以其下游通路调控基因作为主要作用基因,其中脂质代谢为草鱼应对越冬能量消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表明草鱼肝胰脏更多通过脂质代谢供应能量进而适应越冬。3.草鱼AMPK基因特征分析及其对越冬胁迫机体代谢稳态调节研究通过转录组学研究结果发现,越冬期间草鱼AMPK信号通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草鱼AMPK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9个亚型,分别是AMPKα1、AMPKα1、AMPKα2、AMPKβ1a、AMPKβ1b、AMPKβ2、AMPKγ1、AMPKγ2a、AMPKγ2b和AMPKγ3,并获得了它们的完整编码序列;草鱼AMPK基因高度保守,与其他物种具有高度同源性。组织分布表现出组织依赖性表达模式,AMPK在肝胰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能量动员可能有不同的作用;体外脂肪细胞中,AMPKγ可能比AMPKα/β作用更重要。越冬期间,血清ATP、ADP和AMP含量显着降低,同时ADP+AMP/ATP比值显着升高(P<0.05);肝胰脏、肌肉以及腹腔脂肪中AMPKα1、AMPKα2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5),下游糖脂及蛋白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显着上升(包括ATGL、HSL、CPT1α、CD36等脂分解相关基因;GK、PFK、PK等糖酵解相关基因;GLDH,IGF-1等蛋白分解相关基因)或显着下调(ACC、FAS等脂合成相关基因;CREB、Fox O1、PGC-1α、PEPCK、G6Pase、GLUT2等糖异生相关基因;TOR、S6K等蛋白合成相关基因)(P<0.05)。表明在越冬期间激活了草鱼AMPK通路及其下游基因,促进了糖酵解、脂质分解、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转运以及蛋白分解的进程加快,同时抑制了糖原合成、脂质合成和蛋白合成的过程,维持了机体稳态。4.越冬后投喂不同蛋白及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经历越冬胁迫后,草鱼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实际需求可能与正常养殖环境下的适宜需求水平不同。因此对草鱼越冬再投喂饲料中设计8种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饲料,其中包括25%、28%、31%、34%四种粗蛋白水平和4%、8%粗脂肪水平,进行56天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31%,脂肪含量为8%的饲料显着提高了越冬草鱼最终体重、增重率、脏体比、肠体比和肝体指数,同时显着提高了蛋白质和脂肪沉积率,促进了饲料的利用(P<0.05)。31%蛋白和8%脂肪水平处理组显着提高了肝胰脏消化酶含量,促进肠道结构的修复,也显着提高了各组织的抗氧化能力(P<0.05)。通过回归分析,建议草鱼越冬后再饲喂饲料中含有蛋白30.32%-30.41%、脂肪8%时,修复效果最好。5.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裂殖壶藻油和硫辛酸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草鱼越冬后再投喂31%蛋白(实际30.32%-30.41%)、8%脂肪饲料对机体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以此和实验室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添加高低含量n-3 HUFA和高低含量硫辛酸对饲料进行强化。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0.52%)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时,显着增强了越冬后草鱼生长性能及成活率提高了肠道质量,降低了饲料系数,同时抑制了脂质在腹腔中的过度蓄积(P<0.05)。添加适宜水平n-3 HUFA后,显着提高了肝胰脏、肌肉、前肠、脂肪组织和血清中的CAT,SOD和GST活性,显着降低了各组织中MDA和O2·-含量(P<0.05),添加0.1%含量硫辛酸时,显着降低了肝胰脏和肌肉O2·-含量但显着提升了CAT含量(P<0.05)。适宜水平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处理组显着改变了各组织中脂肪酸比例,其中PUFA比例在各种脂肪酸组成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最终,建议草鱼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含有有蛋白30.32%-30.41%、脂肪8%的同时,添加适宜水平(0.52%)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对草鱼机体具有更好的修复作用。6.越冬前饲料蛋白脂肪水平对草鱼生物学性状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设计6种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饲料,包括28%、31%、34%三种粗蛋白水平和4%、8%粗脂肪水平,进行28天越冬前强化实验。结果表明,越冬前强化蛋白水平31%,脂肪水平4%饲料对草鱼越冬后体重损失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同时肝体比也显着高于其他对照组。越冬后,31%蛋白、4%脂肪饲料强化处理组显着提高了了血清代谢物中TP、GLU和TG含量,降低了越冬期间机体产生的氧化应激,为越冬后再投喂饲料进行恢复打下了良好的机体健康基础。对肝胰脏和肌肉越冬前后脂肪酸模式分析发现,31%蛋白、4%脂肪饲料强化处理组对机体脂肪酸比例变化产生影响最小,显示该处理组能有效降低越冬期间脂肪酸比例发生剧烈变化的同时,继而降低氧化应激。通过回归分析,越冬前强化饲料中含有31.53%蛋白和4%脂肪对草鱼安全越冬作用最为明显,结果最佳。7.越冬饲料中强化n-3 HUFA对草鱼体重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计四种饲料处理组,分别是:31%蛋白4%脂肪组、31%蛋白8%脂肪组、31%蛋白8%脂肪组(0.52%n-3 HUFA)和31%蛋白8%脂肪组(1.04%n-3 HUFA),进而探讨越冬前强化饲料中添加n-3 HUFA是否对草鱼越冬有所帮助。结果显示,饲料中在8%脂肪水平下,无论添加高低水平n-3 HUFA,均不能显着抑制草鱼越冬前后体重损失率。依然是越冬前强化31%蛋白和4%脂肪可显着提高了越冬后草鱼肝胰脏和肠道的质量以及组织学完整性,显着提高了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同时降低了越冬期间带来的氧化应激,为草鱼越冬后再投喂饲料快速恢复奠定基础。越冬前后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比例分析发现,饲料中添加高低含量n-3 HUFA提高了脂肪酸比例模式的变化,提高了机体脂肪动员及代谢,继而造成氧化应激的产生,不利于越冬。因此,越冬前强化n-3HUFA饲料不能有效提高草鱼抵御越冬的不利影响的耐受力。研究表明:(1)越冬期间,草鱼通过动员机体内能量物质进行消耗,继而安全越冬,期间脂肪供能作用最强,而脂肪组织受到了最大的氧化应激压力;AMPK通路及其下游相关基因在越冬期间共同维持了草鱼机体状态的稳定;(2)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含有蛋白30.32%-30.41%脂肪8%以及在此基础上,添加0.52%水平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对草鱼修复效果更佳;(3)越冬前强化适宜蛋白31%及4%脂肪饲料,可确保草鱼安全越冬,添加n-3HUFA并无此效果。

李宁宇[6](2020)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Anguilla japonica)生长和生理效应》文中研究指明1.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生长、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研究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黑仔鳗饲料中发酵豆粕对鱼粉的替代效果及豆粕的可能作用,设置5组实用饲料,以含有60%鱼粉和5%豆粕的A组为对照组,分别使用10%(B组)和20%(C组)的发酵豆粕替代对照组中11.7%和23.3%的鱼粉,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用4.5%的发酵豆粕替代B组和C组中全部的豆粕设置成D组和E组。在水泥池的网箱中饲养初始体质量为(0.405±0.003)g的日本鳗鲡黑仔鳗76d。结果显示: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逐渐升高;B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显着高于D组,C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高于E组但差异不显着。试验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除D组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B组MDA含量显着低于D组。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肝脏中的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MDA含量则相反,ALT、AST活性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含量随发酵豆粕用量增加而增加;在鱼粉用量相同时,含有5%豆粕比不含豆粕的试验组有更高的血清TP以及GLB含量。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可以提高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及肝功能;豆粕在不同发酵豆粕使用量下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生长影响效果不同:在低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的使用会促进其生长性能,但在高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则无此现象。2.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为了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及豆粕在其中发挥的可能作用,基于第一章养殖实验的设计,采集5个试验组的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样本并测定其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粗灰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等指标。测定结果显示:1、共测得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7种,半必需氨基酸2种,非必需氨基酸8种;共测得2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9种。2、在A、B、C三组,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粗脂肪则相反;氨基酸含量∑EAA、∑NEAA以及∑EAA/∑NEAA等指标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HEAA、∑FAA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着性差异;14种脂肪酸含量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ΣSFA、ΣMUFA、ΣPUFA、∑n-3PUFA等指标亦是如此。3、在B、D两组间,豆粕的缺失,造成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含量增加,粗脂肪含量下降;14种氨基酸含量呈现上升,3种氨基酸含量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19种脂肪酸含量以及ΣPUFA、ΣMUFA、∑n-3PUFA、∑n-6PUFA、ΣSFA、脂肪酸总量等6类指标呈现下降。4、在C、E两组间,豆粕的缺失,造成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含量出现下降,粗脂肪含量出现上升;14种氨基酸含量出现下降,3种氨基酸含量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同C组相比,E组的蛋氨酸呈现上升(P<0.05);4种脂肪酸含量呈现上升,2种脂肪酸含量呈现下降。综上所述,发酵豆粕的用量显着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的含量。在不同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的含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低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更有利于提高其脂肪酸含量,在高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更有利于提高其氨基酸含量。3.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后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变化基于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第一章中生长指标的结果,为更为深入的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后以及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无菌条件下采集5个试验组的肠道样本,并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1、10%的发酵豆粕可以促进日本鳗鲡黑仔鳗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丰富度;在发酵豆粕使用量较低的饲料中,搭配使用少量豆粕,可以提高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在发酵豆粕使用量较高的饲料中,搭配使用少量豆粕则没有效果。2、饲料中使用一定的发酵豆粕和豆粕有利于改善日本鳗鲡肠道微生物结构,降低致病菌群的丰度。3、通过预测分析发现,发酵豆粕的使用没有降低日本鳗鲡的肠道微生物对于氨基酸、脂类以及碳水化物的代谢功能,豆粕亦是如此。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使用一定的发酵豆粕和豆粕,有益于改善日本鳗鲡黑仔鳗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4.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影响代谢组学专门研究生物体关于外界环境改变所引起对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是与表型联系最紧密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基于第一章中的生长结果,为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后,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肝脏代谢与机体生长性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试验组的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1、在A、B、C三组间,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共检测到3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琥珀酸酯、柠檬酸盐、苹果酸等代谢物出现下调,顺势乌头酸等代谢物出现上调。将差异代谢物映射到KEGG通路发现,发酵豆粕显着影响了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的二羧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等代谢途径。2、在B、D两组间,共检测到29种差异代谢物。豆粕的缺失显着影响了腐胺、N-乙酰腐胺等毒性代谢物的上调。将差异代谢物映射到KEGG通路中发现,饲料中豆粕的缺失,会显着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的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以及嘌呤代谢等代谢途径。3、在C、E两组间,共检测到67种差异代谢物。豆粕的缺失显着影响了原儿茶酸脂、奎宁酸盐、L-去甲肾上腺素、富马酸盐、乙醇酸盐等代谢物的下调。将差异代谢物映射到KEGG通路中发现,饲料中豆粕的缺失,会显着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的三羧酸循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二羧酸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综上所述,结合第一章的生长结果,发酵豆粕的使用可能从提高了三羧酸循环和二羧酸这两条代谢途径提高了日本鳗鲡黑仔鳗体内代谢水平,从而促进其生长。在低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饲料中搭配豆粕可能通过提高日本鳗鲡黑仔鳗对于甘氨酸代谢水平从而促进了其生长。在高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饲料中存在豆粕与否虽未显着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生长,但显着改变了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多种代谢物的含量及代谢途径。5.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转录分子机制DNA的转录会随着生长环境、摄食种类以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基于日本鳗鲡黑仔鳗代谢组学的结果(第四章),为了进一步探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豆粕后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转录分子机理,对5个试验组的日本鳗鲡黑仔鳗的肝脏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1、在A、B、C三组间,随着发酵豆粕的使用量的增加,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参与二羧酸代谢、三羧酸代谢,调控苹果酸脱氢酶的基因MSTRG.1873.3出现显着上调,直接造成下游代谢物苹果酸的下调。2、在B、D两组间,豆粕的缺失,使得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参与腺嘌呤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等代谢途径,调控腺苷脱氨酶的基因MSTRG.14624.4出现下调,调控精胺合酶的基因MSTRG.9984.5、调控胍丁胺酶的基因MSTRG.8362.2出现上调,并间接导致了腐胺的上调。3、在C、E两组间,豆粕的缺失,使得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调控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的基因MSTRG.17176.1、调控2-氧戊二酸脱氢酶E1的基因MSTRG.28724.1以及调控鸟氨酸-氧-酸转氨酶的基因MSTRG.26450.4等一系列调控酶类表达的相关基因发生显着变化。综上所述,发酵豆粕的使用显着改变了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调控参与二羧酸代谢以及三羧酸代谢中重要酶类的基因的转录水平,引起关键代谢物含量的变化,从而提高其代谢途径的效率,促进了其生长。在低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的缺失造成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调控参与腺嘌呤代谢以及谷胱甘肽代谢中重要酶类的基因的转录水平,引起关键代谢物含量的变化,从而降低其代谢途径的效率,对其生长造成负面影响。在高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的缺失虽未对其生长造成显着影响,但也同样改变了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多种基因的转录水平及其调控酶所参与的代谢途径效率。

吴平[7](2020)在《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畜禽饲料中过量添加抗生素,会导致动物源食品存在严重的食用安全性隐患,饲料无抗化是大势所趋。豆粕作为油脂工业副产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富含蛋白质,适合用于多肽生物饲料的制备,因此豆粕发酵技术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然而,当前工业化发酵豆粕方法比较传统,存在发酵成本高、效率低、智能化水平差等问题。为此,本文以多肽含量为主要指标,研究嗜热菌高温固态发酵技术,旨在省去豆粕熟化灭菌环节,简化发酵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研究发酵过程的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技术及其机理,旨在提高发酵效率;研究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实时监测技术,旨在构建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发酵过程的精准控制。具体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以生物量、蛋白酶和pH值为评价指标,开展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制种试验。将经筛选的胰蛋白胨大豆培养基定为发酵种子液培养基,经正交优化获得该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55℃、接种量3%、初始pH 7.0和摇床转速180 r/min。在此条件下,细菌菌落总数达到了7.49×108 CFU/mL。生长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对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过程拟合程度更高,相关系数R2达到0.9894。(2)以发酵豆粕多肽含量为指标进行高温发酵试验,获得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0.04 h、发酵温度55.33℃、水料比1.34:1和接种量12.46%(v/v)。与原料相比,发酵豆粕多肽、粗蛋白、可溶性蛋白和总酚含量分别显着升高了148.58%、5.26%、37.47%和42.96%,胰蛋白酶抑制剂、粗纤维、粗脂肪和pH值分别降低了77.43%、14.63%、19.42%和22.90%,豆粕营养价值显着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量>20 kDa的大分子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α’,α和β亚基(90.5、71.5和55.2 kDa)、大豆球蛋白的酸性和碱性亚基(37.6和19.8 kDa)、Gly m Bd30k(30 kDa)以及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24 kDa)等食物性过敏原发生降解,小肽(200500 Da)和氨基酸(<200 Da)含量显着提高。回转式发酵罐(8 m3)放大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不灭菌高温发酵可以在保证一定发酵效果的同时,可省去蒸汽灭菌和粉碎步骤,降低生产成本。(3)以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物量和发酵豆粕多肽含量为指标,进行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种子液发酵和豆粕固态发酵试验。优化获得磁场强化种子液发酵最佳条件为:总发酵时间24 h、磁场在接种后第6 h介入、磁强度80 Gs、磁处理时长2 h。种子液菌落总数比无磁场组提高36.94%。优化获得磁场强化豆粕固态发酵最佳条件为:总发酵时间48 h、磁场在发酵后第14 h介入、磁强度80 Gs、磁处理时长5 h。发酵豆粕多肽含量相比于未加磁场组提高了12.32%,达70.86g/kg。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磁场强化后的菌体外观正常,核糖体数量升高,细胞膜增厚,增大了分泌蛋白合成与胞外转运能力,这可能是发酵后豆粕多肽含量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之一。(4)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转录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磁场处理前后共有408条差异基因(156条表达量上调和252条表达量下调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磁场处理后涉及核糖体(关键基因rplE/F/N/O/P/Q/R/V/X、rpsC/E/H/K/M和rpmD)、RNA聚合酶(关键基因rpoA/B/C)和氨基酸(关键基因hisA/B/D/F/H/I/Z、argB/D/F、carA/B、gltD、rocA、murD和ilvC)代谢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使得微生物细胞氮循环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过程中,胞外蛋白质和酶的分泌水平提高,有利于对发酵过程中底物蛋白的分解、提高多肽含量。磁场处理后,与DNA合成直接相关的holB(DNA聚合酶IIIδ亚基)基因发生下调,细胞复制速率大幅增加的可能性降低,磁处理后细菌相比于对照组只增殖36%左右可能与此有关。(5)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蛋白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磁场处理前后共有25个差异表达蛋白(12个上调和13个下调蛋白),细胞S-layer蛋白上调趋势增大了细胞粘附性和菌落形成能力,使得菌体更易与基质发生锚定。核糖体休眠能力的降低,加大了蛋白质和氨肽酶的合成速率。综合分析蛋白和转录组结果显示,磁处理后胞内涉及丙酮酸脱氢酶和磷酸丙糖异构酶表达的pdhA/B和tpiA基因上调,提高了糖代谢供能效率;核糖体涉及细胞延伸因子EF-Tu的rplV、rpsC和rplP基因上调,加速了氨基酰-tRNA向核糖体相应位点的转运,提高了肽链延伸效率。细胞在发酵过程中发生分泌和自溶作用时,可释放胞内积累的蛋白质(酶),增强发酵底物蛋白水解能力,提高多肽含量。(6)利用探头式近红外光谱仪,从发酵料层中取样后实时监测豆粕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动态变化。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指标最优联合子区间分别为5,6046,001、6,8077,205、8,0108,408和9,61510,000cm-1以及4,0004,663、4,6675,330、6,0016,665和6,6697,332 cm-1。Si-PLS定量建模结果显示,多肽含量的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494和0.9570以及4.45和4.06;粗蛋白含量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385和0.9346以及3.45和3.56;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446和0.9492以及1.13和1.09。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系统结合Si-PLS算法可快速监测到发酵豆粕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变化,为高温固态发酵豆粕智能化生产系统设计奠定基础。(7)以基础日粮和添加抗生素日粮为对照组,进行添加50、100和150 g/kg高温固态发酵豆粕(HFSBM日粮组)饲料肉鸡喂养试验(42 d)。相比于两组对照组,HFSBM日粮组对肉鸡生长性能未有负面影响;胸腺(p=0.111和0.156)和法氏囊(p=0.274和0.051)重量有上升趋势,分别从0.08 g/100 g提高至0.110.12 g/100 g体重以及从0.090.10 g/100 g提高至0.100.12 g/100 g;血清谷草转氨酶(GOT)含量(p=0.112和p=0.024)下降,分别由478和598 U/L降低至334429 U/L;十二指肠吸收能力(绒毛高度VH,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着(p=0.02&0.001和p=0.052&0.027)增加,VH分别由1358和1430μm增长至15081512μm;V/C分别由7.69和7.99提高至9.0310.54;空肠中枯草芽孢杆菌数量显着增加,由4.35和4.24 log CFU/mL显着(p<0.05)增加至5.616.63 log CFU/mL。肉鸡日粮中通过添加HFSBM替代原有豆粕不仅可以降低畜禽抗生素用量,还在增强肉鸡免疫系统、保护肝细胞、促进小肠吸收和改善肠道微生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孙庆余[8](2018)在《中粮饲料奶牛饲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饲料行业进入转型发展期,奶牛养殖和奶牛饲料发展模式也正在进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中粮饲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饲料”)奶牛饲料业务,作为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中乳品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需要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方向,找准战略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实施方案。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中粮饲料奶牛饲料业务发展战略。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PEST、波特五力模型和产业价值链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中国奶牛养殖和奶牛饲料行业态势,发现乳品企业基本掌控了乳业产业链的话语权,养殖和饲料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乳品企业掌握了大部分养殖企业的饲料采购权,而饲料企业必须通过乳品企业的统一供应平台向养殖企业销售产品。专业化商品饲料企业必须与乳品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产业链或依托产业链,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饲料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然后分析了中粮饲料发展奶牛饲料业务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中粮饲料拥有国企身份、品牌信誉、原料和产业链等优势资源;经过多年发展和积淀,构建起比较完整的技术、采购、生产、品控和销售能力;依托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中粮饲料在整合产业链资源、品牌策略等方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但是,中粮饲料也存在核心能力不突出,运营管理效率不高,市场化程度不够,营销反应慢的问题。在分析内外部环境后,通过SWOT分析,指出中粮饲料奶牛饲料业务最重要的发展机会就是依托中粮集团全产业链,通过股权合作与蒙牛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推进构建更完整、更紧密、更稳定的乳品产业链。中粮饲料要在这个社会化的乳品产业链中找准定位,以蒙牛奶源牧场市场为目标客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饲料产品和服务,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在深化改革能力、饲料配方技术引领能力、大数据利用能力、线上交易平台搭建能力、牧场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共赢发展。

魏艳骄[9](2018)在《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供给主体视角》文中提出乳业是世界公认的节粮、经济、高效型的产业,是协调一国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战略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乳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营养健康水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乳业产业链长,以生鲜乳为原料,生产的终端产品为乳制品。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分别为供给生鲜乳与加工乳制品的主体,是乳业的核心环节。自加入WTO以来,中国乳制品关税大幅降低,中国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乳制品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乳制品进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进口的乳制品以干乳制品为主,奶粉和乳清进口量占乳制品进口总量的70%以上,近几年,液奶、酸奶、奶酪、黄油、炼乳等乳制品进口量也表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显示,从长期看,中国乳制品进口量总体仍将持续增加,预计到2024年,乳制品进口折合成原料奶数量将达到1603万吨,比2016年增长59.25%。随着乳制品进口增加的势头愈加强劲,中国作为乳制品净进口国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此形势下,诸多学者与相关舆论担忧制品进口增加对乳制品加工环节与供给生鲜乳的奶牛养殖环节产生不利影响。具体而言,一方面,认为乳制品进口的增加对国内乳制品市场产生冲击,使众多乳制品加工企业(以下简称乳企)出现生存危机,导致乳企业绩亏损;另一方面,认为乳制品进口增加使奶牛养殖业发展受到重创,减少奶农获利空间,动摇农民从事奶牛养殖业的信心,相关舆论根据2014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全国多地发生的“倒奶杀牛”事件,推断认为乳制品进口的增加冲击了国内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然而,事实真得如此吗?上述推断更多地基于乳企出现亏损及“倒奶杀牛”等社会现象,可能忽略了以下事实。近年来,中国乳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乳业发展水平显着提升,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改善:1)乳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95.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61.1亿元,增加11倍。2)乳制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乳制品产量快速增加。2000-2015年,乳制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从193亿元增加到3328.5亿元,增长近16.2倍,资产总额由186亿元增加到2565亿元,扩大12.8倍。2016年,全球乳制品制造业20强中,中国伊利和蒙牛分别位列第8位和第10名。3)从总体看奶牛养殖业整体态势也呈现出向上的趋势,奶牛存栏、原奶产量及奶牛单产水平都有显着提升。2001-2015年,奶牛存栏数量从566.2万头增加至1507.2万头,牛奶产量从1025.5万吨增至3754.7万吨,分别增加1.7倍和2.7倍;奶牛单产水平从2786千克/头/年提高到6000千克/头/年,提升了 1.2倍;2016年,奶牛种畜全部实现了荷斯坦奶牛良种覆盖,平均单产达到6.4吨。4)奶牛养殖规模程度逐步提高,结构性特征显着,2016年,100头以上的较大规模养殖场比例达到53%,尽管确实存在有些散养户“倒奶杀牛”的现象,但也有规模牧场呈现盈利较高的经营状况。实际上,从农业部的统计数据看,一些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场)发展形势良好,产能水平较高,养殖效益较好;5)生鲜乳在质量上也有显着改善,2016年实现荷斯坦良种奶牛全部覆盖,生鲜乳质量指标高于国家标准,并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上事实和分析表明,仅从乳制品进口数量的大幅增加及在某些时点上国内出现乳企业绩亏损和发生的“倒奶杀牛”等社会现象着眼,推断认为乳制品进口对中国乳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并不全面,需要从更多角度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实证测度和分析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及其对中国奶牛养殖主体和乳制品加工企业经营绩效的实际影响。通常而言,产品价格、营业额、利润额、利润率等指标可以直观反映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从长远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价格加成水平是影响经营主体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生产效率水平与经济主体在市场中所占份额是体现每一经济主体市场地位的主要标志。产业组织理论指出,价格加成率是表征产业或企业经营绩效与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提高生产率水平是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新贸易理论最早从宏观层面阐述了贸易自由化对行业绩效产生的影响,一方面,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促使行业价格加成降低;另一方面,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与“进口中学”效应对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影响。新-新贸易理论开启了从微观企业层面深入研究贸易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一,中间品及投入品进口通过增加中间品种类带来的“水平效应”以及较高的进口中间品质量带来的“垂直效应”与企业生产率水平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其二,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使面临进口竞争的国内厂商市场份额减少,进而使成本加成下降,但另外一些学者分别基于印度与中国的研究表明,企业中间品进口对企业价格加成产生显着提升效应。此外,异质性理论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得出,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对经济主体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经济主体的生产效率水平:生产效率水平低的经济主体市场份额被挤压,被迫退出市场,对其产生负向影响;对于效率水平高且在竞争中维持生产的主体,进口竞争的持续增加会激励其改善效率水平,降低综合成本,从而推动产业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发展。根据USDA公布的历年中国乳业发展报告可知,中国进口的乳制品中,全脂奶粉、乳清等产品作为国内乳企加工婴幼儿配方乳粉、复原乳等产品的原料;另一部分乳制品,如液奶、酸奶、奶酪、黄油等乳制品则作为国内产成品的替代品进入乳制品消费市场。奶粉、乳清等乳制品进口的增加通过为国内乳企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料,可能会促进国内乳企绩效的提升。液奶、酸奶、奶酪、黄油、奶油等乳制品进口对国产乳制品具有一定替代作用,加剧国内乳制品市场竞争程度,可能通过竞争效应激励国内乳企改进生产率,但也迫使价格加成减小。进口乳制品最终折合为原料奶,必然对国内原奶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从而加剧国内原奶供给市场的竞争,引致国内乳企对国产原奶需求减少的同时,提升国产原奶品质和安全的要求。在国内奶牛养殖主体规模结构特征愈加显着,多种奶牛养殖模式并存,且不同规模养殖主体效率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的形势下,竞争程度的提升可能迫使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卫生安全水平相对落后的奶牛散养户无处售奶,加速其退出养殖;持续的竞争可能激励标准化水平较高的较大规模养殖主体改进效率,推动奶牛养殖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主体转变,提高原奶生产水平,带动奶牛养殖业步入良性运行轨道。那么,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增加究竟对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经营绩效产生何种影响?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加成率分别产生何种影响?不同种类乳制品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对国内奶牛养殖主体产生何种影响?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影响有何差异?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有何影响?本研究基于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结合内生增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构建实证模型从企业层面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国内乳企的全要素生产率、企业价格加成率的影响,并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水平与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明晰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和乳业发展总体格局,促进中国乳业在国际化竞争大潮中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一: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与国内乳业发展形势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乳制品进口数量及趋势、乳制品进口产品结构、进口来源地结构等方面分析乳制品进口贸易总体形势,从奶牛养殖量化特征、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特征、乳制品加工企业业绩指标、乳制品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等方面对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生产格局进行分析,从总体阐述开展乳制品进口贸易对中国乳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内容二: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影响的分析框架从“担忧乳制品进口增加导致乳企绩效亏损”与由“倒奶杀牛”推断乳制品进口增加冲击奶牛养殖业的观点入手,分析乳制品进口对乳业的核心供给主体——乳企与奶牛养殖主体的影响机制:1)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加成率是表征企业经营绩效的两个重要指标。理论上,乳制品进口增加通过竞争效应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也使得面临进口竞争的乳企价格加成水平降低。但进口的不同种类乳制品产品用途存在差异,进口奶粉和乳清主要作为乳企原料,通过为乳企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料,有利于带动乳企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加成率的提升;进口液奶、酸奶、奶油、奶酪等作为国产乳制品的替代品,加剧乳制品市场竞争,会激励企业提高生产率水平,但可能导致价格加成率降低;2)进口乳制品折合成原奶意味着对国产原奶的替代,导致国内乳企对国内原奶需求减少,品质要求提升,原奶市场竞争加剧。中国不同奶牛养殖主体规模结构特征显着,多种养殖模式并存,进口竞争的扩大可能迫使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卫生安全水平相对落后的奶牛散养户无处售奶,市场份额被挤压,出现亏损,加速其退出养殖;竞争的持续可能激励标准化水平较高的较大规模养殖主体改进效率,提高原奶生产效率水平,推动养殖模式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主体转变,带动养殖效率水平的提高。研究内容三: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企经营绩效影响: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提取的乳企数据,采用O-P法与L-P法分别测度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估计乳制品进口及进口的不同种类乳制品对国内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乳制品进口增加对国内乳企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2)其中,主要作为进口原料的进口奶粉和乳清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与之相比,进口奶酪、黄油、液奶、酸奶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着。研究内容四: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企经营绩效影响:基于价格加成率视角价格加成率是指产品价格与产品边际成本的比值,其变动刻画了企业盈利状况与经营绩效。借鉴De Loeckerand Warzynski(2012)的研究方法,估计乳企价格加成率,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分析国内乳企的乳制品进口行为及不同种类的进口乳制品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分别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而言,乳制品进口增加有利于乳企提升价格加成率,促进乳企绩效改善;2)从进口乳制品的不同种类看,进口奶粉对提高乳企价格加成率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3)进口乳清对乳企价格加成率的正向影响不显着,主要由于进口乳清大部分用于饲料企业加工生产饲料;4)进口液奶、酸奶、奶酪、黄油等进口规模很小,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并未产生显着影响。研究内容五:乳制品进口贸易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影响:基于养殖效率视角在采用SFA模型测度中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模型实证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散养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乳制品进口增加从总体上有利于带动奶牛养殖效率水平向更高水平上发展,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效率水平产生差异化影响;2)具体来讲,乳制品进口贸易对散养户养殖效率水平产生了负向冲击;3)对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养殖主体效率水平都产生了显着正向影响,其中,对小规模养殖主体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中规模养殖主体其次,大规模养殖主体最小。研究内容六:乳制品进口贸易对不同类型养殖主体影响:基于养殖模式视角运用以奶牛存栏为主要界定标准的不同养殖模式主体在养殖主体总量中占比刻画不同类型养殖模式的转变,构建模型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乳制品进口增加总体上有利于推动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的进程;2)具体而言,乳制品进口增加迫使存栏100头以下的养殖模式主体份额减少,特别是加速存栏在1-20头的散养户退出奶牛养殖;3)推进养殖模式向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主体转移,对2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扩张的正向作用尤为显着。根据上述主要研究内容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

王小龙[10](2016)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循环农业研究与实践是当前中国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全国各地循环农业模式复杂多样,如何构建一套合理的循环农业评价体系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关键问题之一。本论文针对目前循环农业评价研究缺少定量化、标准化的评价方法的问题,基于国际生态经济学前沿的能值分析(EME)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在理论改进与计算过程规范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适合我国循环农业系统评价的EME—-LCA综合评价框架,并进行案例实证研究。论文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对能值评价方法环境服务核算、产品能值分配和投入资源分类等方面进行理论改进,提出其适用于循环农业综合评估的标准。研究指出,农业生产活动对农田土壤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可以根据农田水量平衡与土壤库有机质动态变化进行核算。同时,针对循环农业系统特点,提出系统产生的能够继续向下游做功的产品都是系统的“有效产品”,而无法向下游系统继续做功,只能回到系统上游强化其系统支撑网络的的产品是系统产出的“副产品(废弃物)”。其中,仅发生结构上的分离所产生的多种有效产品为分离产品,而无法独立产生,且经过不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产生的多种有效产品为并联产品,它们分别按照能值评价中的分离规则与并联规则进行能值分配,副产品(废弃物)所含能值则等于该环节发生前的所有原材料的能值之和。此外,由于“能值耗散”的存在,以信息、生物能反馈为代表的“高质反馈”途径的能值应该被全部计入新产品的总能值投入中,以逸散反馈为代表的“低质反馈”途径仅仅保留着再循环废弃物中有机质所具有的能值以及在田间驱动该循环过程的能值投入,而且再利用农业废弃物的可更新比例系数在能值计算中应该被视作100.0%。以上改进原则初步解决了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在能值评价中用原来方法无法体现效果的问题。(2)构建循环农业系统评价的EME—-LCA评价框架。该框架包含有衡量循环农业系统“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控化”水平的“4R指标体系”和衡量系统综合表现的“系统性指标体系”,能够满足对循环农业系统全生命周期能耗、排放特征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将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引入能值评价方法,对后者数据库构建起到补充作用。同时,将生命周期思想引入能值分析方法中,实现了循环农业复杂系统的适度“拆分”,从亚系统和农艺环节的角度分析系统节能减排优化的关键调控点,有助于循环农业系统综合优化方案的构建。此外,将生命周期评价中的潜在环境影响计算方法纳入能值评价,通过计算循环农业系统污染降级所需潜在环境服务补充能值评价中对于系统排放关注不足的问题。(3)实证研究表明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的综合表现优于非循环型生产模式,案例验证结果也表明EME-LCA评价框架适用于我国循环农业系统分析。基于EME-LCA评价框架,对河北省津龙公司“种—养—沼”循环模式的实证研究表明,相比于非循环型生产方式,津龙循环模式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和可控化水平分别提高10.0%—97.9%,能值自给率提高281.2%,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降低34.5%,可持续发展指数提高83.6%。若针对该循环模式的能耗、排放关键点采用优化灌溉、优化施肥、电力替代、标准化管理和玉米替代等措施进行系统综合优化,该循环模式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和可控化水平可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40.2%—-72.1%,能值自给率再提高33.4%,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降低17.1%,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再提高88.7%。综合来看,本研究基于理论规范改进构建的EME-LCA评价框架能够满足循环农业模式的“循环效果”和“节能减排水平”的综合评价,可以为我国各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评价提供方法借鉴。

二、系统分析在饲料配方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分析在饲料配方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对小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与人类膳食
    1.2 淀粉消化与血糖稳态
        1.2.1 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2.2 淀粉消化与餐后血糖波动
        1.2.3 血糖稳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2.4 淀粉消化性能在2 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1.3 淀粉消化性能的调控手段
        1.3.1 影响淀粉消化性能的内在因素
        1.3.2 延缓淀粉消化的方法
    1.4 基于淀粉分支酶的淀粉生物改性
        1.4.1 淀粉分支酶概述
        1.4.2 淀粉分支酶催化的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
        1.4.3 糖苷键重构对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Gt-GBE的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精细结构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工艺
        2.3.2 Englyst体外消化试验
        2.3.3 DE值的测定
        2.3.4 体积排阻色谱分析
        2.3.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6 异淀粉酶脱支率的测定
        2.3.7 β-淀粉酶水解率的测定
        2.3.8 β-极限糊精的制备
        2.3.9 链长分布的测定
        2.3.10 碘结合能力分析
        2.3.11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工艺的确定
        2.4.2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水解程度分析
        2.4.3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α-1,6 糖苷键比例分析
        2.4.4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分支模式分析
        2.4.5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内链结构特征分析
        2.4.6 Gt-GBE催化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的途径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的消化特性及餐后血糖应答水平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短簇状麦芽糊精的制备
        3.3.2 Englyst体外消化试验
        3.3.3 猪胰腺α-淀粉酶催化的水解过程监测与产物结构分析
        3.3.4 Caco-2 细胞模型模拟消化与转运试验
        3.3.5 ICR小鼠餐后血糖的测定
        3.3.6 ICR小鼠餐后血浆胰岛素和肠道激素的测定
        3.3.7 ICR小鼠餐后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的测定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体外消化性
        3.4.2 胰腺α-淀粉酶的催化效率
        3.4.3 小肠粘膜葡萄糖释放和转运过程
        3.4.4 ICR小鼠餐后血糖应答水平
        3.4.5 ICR小鼠餐后血浆胰岛素含量
        3.4.6 ICR小鼠餐后肠道激素释放情况
        3.4.7 ICR小鼠第二餐消化过程和血糖应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对db/db小鼠生命健康的改善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制备与结晶结构分析
        4.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4.3.3 口服糖耐量试验
        4.3.4 胰岛素耐量实验
        4.3.5 代谢速率和活动行为监测
        4.3.6 尿液收集与生化指标分析
        4.3.7 粪便收集与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4.3.8 16S rRNA基因测序
        4.3.9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4.3.10 肝脏与脂肪组织生化指标分析
        4.3.11 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分析
        4.3.12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糖苷键重构工艺对淀粉结晶结构的破坏
        4.4.2 SCMD对 C57BL/6J正常小鼠健康状况的影响
        4.4.3 SCMD对 db/db小鼠体重、摄食量、饮水量和存活率的影响
        4.4.4 SCMD对 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影响
        4.4.5 SCMD对 db/db小鼠脂代谢和肝脏功能的影响
        4.4.6 SCMD对 db/db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4.4.7 SCMD对 db/db小鼠肾脏病变的影响
        4.4.8 SCMD对 db/db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平衡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四种糊精样品的制备
        5.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5.3.3 ICR小鼠餐后血糖和GLP-1 释放的分析
        5.3.4 db/db小鼠餐后血糖应答水平的测定
        5.3.5 db/db小鼠自由采食下随机血糖的测定
        5.3.6 口服糖耐量试验
        5.3.7 胰岛素耐量实验
        5.3.8 组织生化指标分析
        5.3.9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5.3.10 组织胞浆蛋白与膜蛋白提取
        5.3.11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5.3.1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5.3.13 组织总RNA提取与评价
        5.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5.3.15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麦芽糊精与抗性糊精复配比例的选择及性质分析
        5.4.2 四种糊精在ICR小鼠体内的餐后血糖应答水平和GLP-1 释放情况
        5.4.3 四种糊精在db/db小鼠体内的餐后血糖应答水平和回肠GLP-1 释放情况
        5.4.4 回肠GLP-1 释放对db/db小鼠摄食行为和食欲的影响
        5.4.5 回肠GLP-1 释放对db/db小鼠胰岛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5.4.6 回肠GLP-1 释放对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5.4.7 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对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缓解db/db小鼠脂质代谢和肝脏功能异常的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短簇状麦芽糊精的制备
        6.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6.3.3 口服糖耐量试验
        6.3.4 胰岛素耐量实验
        6.3.5 丙酮酸耐量实验
        6.3.6 能量代谢速率监测
        6.3.7 血清与组织生化指标分析
        6.3.8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6.3.9 组织胞浆蛋白与膜蛋白提取
        6.3.10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6.3.1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6.3.12 组织总RNA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3.13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体重的影响
        6.4.2 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6.4.3 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6.4.4 饮食模式对肝脏酮体生成的影响
        6.4.5 饮食模式对GLP-1 及瘦素释放的影响
        6.4.6 GLP-1 及瘦素释放对胰岛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6.4.7 GLP-1 及瘦素释放对db/db小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6.4.8 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对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嗜热真菌埃默森篮状菌糖苷水解酶的功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纤维素
    1.2 糖苷水解酶
        1.2.1 糖苷水解酶的家族分类
        1.2.2 纤维素降解酶
        1.2.3 木聚糖降解酶
        1.2.4 阿拉伯聚糖降解酶
        1.2.5 α-半乳糖苷酶和α-N-乙酰半乳糖苷酶
    1.3 耐热酶与嗜热微生物
        1.3.1 耐热酶
        1.3.2 嗜热真菌的研究历史
    1.4 埃默森篮状菌
        1.4.1 埃默森篮状菌的发现
        1.4.2 埃默森篮状菌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埃默森篮状菌胞外糖苷水解酶的分析鉴定
    2.1 材料方法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埃默森篮状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分析
        2.2.2 埃默森篮状菌在不同碳源上的胞外产酶分析
        2.2.3 埃默森篮状菌糖苷水解酶的质谱鉴定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热α-半乳糖苷酶的酶学性质表征
    3.1 材料方法
        3.1.1 菌株和质粒
        3.1.2 引物
        3.1.3 菌株及质粒保藏
        3.1.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1.5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6 主要溶剂及缓冲液
        3.1.7 α-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克隆
        3.1.8 α-半乳糖苷酶在毕赤酵母中的异源表达
        3.1.9 异源表达酶的分离纯化
        3.1.10 α-半乳糖苷酶的酶学性质表征
        3.1.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埃默森篮状菌α-半乳糖苷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2 埃默森篮状菌的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克隆与异源表达
        3.2.3 ReGal2的酶学性质研究
        3.2.4 ReGal2降解豆粕中抗营养成分能力的分析
        3.2.5 α-N-乙酰半乳糖苷酶ReGal4的酶学性质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拉伯聚糖降解酶Abn93和Abf2的酶学性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和质粒
        4.1.2 引物
        4.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5 埃默森篮状菌胞外阿拉伯聚糖降解酶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4.1.6 阿拉伯聚糖降解酶的异源表达
        4.1.7 纯化阿拉伯聚糖降解酶的酶学性质表征
        4.1.8 外切阿拉伯聚糖酶水解模式的研究
        4.1.9 SDS-PAGE分析
        4.1.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和讨论
        4.2.1 埃默森篮状菌的阿拉伯聚糖降解酶基因的克隆和异源表达
        4.2.2 Abf2的酶学性质研究
        4.2.3 埃默森篮状菌胞外阿拉伯聚糖酶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4.2.4 abn93的克隆和异源表达
        4.2.5 Abn93的酶学性质研究
        4.2.6 Abf2和Abn93协同水解阿拉伯聚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耐热木聚糖酶Xyn10A的酶学性质表征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菌株和质粒
        5.1.2 引物
        5.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5.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5.1.5 木聚糖降解酶的异源表达及纯化
        5.1.6 纯化木聚糖降解酶的酶学性质表征
        5.1.7 生物信息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木聚糖降解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 木聚糖降解酶基因的克隆和异源表达
        5.2.3 Xyn10A的纯化及酶学性质表征
    5.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评述
        1.3.1 农业清洁生产文献综述
        1.3.2 农业技术采纳文献综述
        1.3.3 农业技术扩散文献综述
        1.3.4 农户行为控制文献综述
        1.3.5 相关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清洁生产
        2.1.2 农业清洁生产
        2.1.3 农业技术扩散
        2.1.4 农户异质性
    2.2 范围与对象界定
        2.2.1 研究范围
        2.2.2 研究对象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农户行为理论
        2.3.2 技术扩散理论
        2.3.3 信息扩散理论
        2.3.4 社会网络理论
        2.3.5 系统工程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供给与应用现状
        3.1.1 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
        3.1.2 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
        3.1.3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3.2 基于生态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2.1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2.2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2.3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分析
    3.3 基于经济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3.1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3.2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3.3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4.1.1 研究假说
        4.1.2 模型设定
        4.1.3 变量解释与赋值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分析
    4.3 实证结果与检验
        4.3.1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5.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5.1.1 研究假说
        5.1.2 模型设定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分析
    5.3 实证结果与检验
        5.3.1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5.4 关于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讨论
        5.4.1 意愿强度与行为转化
        5.4.2 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内部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与效应分析
    6.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要素分析
        6.1.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主体
        6.1.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受体
        6.1.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渠道及其变动性
    6.2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
        6.2.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6.2.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
        6.2.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6.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效应分析
        6.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6.3.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间效应
        6.3.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交互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经验借鉴
    7.1 美国农药化肥规制经验及启示
        7.1.1 美国农药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2 美国化肥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3 美国经验及启示
    7.2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经验及启示
        7.2.1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政策及措施
        7.2.2 丹麦经验及启示
    7.3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7.3.1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7.3.2 日本经验及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8.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解析
    8.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判定
        8.2.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开放性
        8.2.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平衡性
        8.2.3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线性
        8.2.4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随机涨落性
    8.3 基于熵变模型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分析
        8.3.1 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构建
        8.3.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的类型
        8.3.3 农业清洁生产内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3.4 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大白猪饲料利用效率遗传和微生物标记挖掘及宿主遗传与肠道微生物互作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关键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饲料利用效率性状的研究进展
        1.1.1 衡量饲料利用效率的指标
        1.1.2 影响猪饲料利用效率的因素
    1.2 猪采食行为的研究进展
        1.2.1 猪采食行为发生的机制
        1.2.2 猪的采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2.3 猪采食行为与饲料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3.1 GWAS在猪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相关性状中的研究进展
        1.3.2 GWAS在猪其他性状中的研究
    1.4 猪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1.4.1 不同生长阶段猪肠道微生物的变化
        1.4.2 猪不同肠段的菌群结构特征
    1.5 肠道微生物组与猪生长性能之间关系
    1.6 宿主基因组与微生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大白猪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性状非遗传因素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性状的描述性统计及遗传力估计
        2.2.2 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
        2.2.3 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性状的表型及遗传相关
    2.3 分析与讨论
        2.3.1 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的遗传力估计
        2.3.2 非遗传因素对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的影响
        2.3.3 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的表型相关及遗传相关
    2.4 小结
第三章 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动物群体及表型收集
        3.1.2 DNA样品准备
    3.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1 ddRAD文库的制备和测序
        3.2.2 测序质量检查和过滤
        3.2.3 目录构建及群体SNP检测
        3.2.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5 单倍型分析
        3.2.6 基因注释及候选基因富集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性状的表型分析
        3.3.2 SNP质控结果
        3.3.3 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4 候选基因GO及 KEGG分析
        3.3.5 单倍型分析
    3.4 讨论
        3.4.1 猪饲料利用效率、采食行为及相关性状GWAS研究
        3.4.2 GWAS定位到的候选基因
        3.4.3 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
    3.5 小结
第四章 大白猪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性状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及样品收集
        4.1.2 仪器与试剂
        4.1.3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及16S rRNA测序
    4.2 数据分析
        4.2.1 测序数据的质控
        4.2.2 环境因子分析
        4.2.3 肠型分析
        4.2.4 极端表型样品分组
        4.2.5 微生物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测序结果
        4.3.2 宿主和环境因子对猪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4.3.3 大白猪肠道肠型的分析及其对表型的影响
        4.3.4 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高低组表型及alpha多样性分析
        4.3.5 大白猪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粪便微生物类群组成的差异
        4.3.6 物种差异分析与标志物种
        4.3.7 饲料利用效率及采食行为粪便微生物代谢通路的差异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饲料利用效率大白猪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数据统计
        5.2.2 粪便微生物分类组成
        5.2.3 高低饲料利用效率大白猪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分析
        5.2.4 高低饲料利用效率大白猪粪便微生物菌群代谢功能差异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利用mGWAS分析宿主遗传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动物群体
        6.1.2 所用测序数据
    6.2 分析方法
        6.2.1 宿主遗传与微生物多样性相关性分析
        6.2.2 显着位点的个体效应和组合效应解释β多样性的变化
        6.2.3 大白猪肠道微生物遗传力的估计
        6.2.4 微生物GWAS分析
        6.2.5 候选基因注释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宿主遗传变异和微生物组成的关联
        6.3.2 显着基因座的个体效应和组合效应解释β多样性的变化
        6.3.3 宿主遗传变异与菌群丰度的相关分析
        6.3.4 细菌类群相对丰度遗传力的计算
        6.3.5 宿主遗传变异与菌群丰度的相关性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LRFI和 HRFI组间种水平具有显着差异的物种
附录2 82 个属水平菌的遗传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低温对越冬鱼类的影响
    1.2 饥饿对越冬鱼类的影响
        1.2.1 饥饿对越冬鱼类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1.2.2 饥饿对越冬鱼类体组成的影响
        1.2.3 饥饿对越冬鱼类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1.3 越冬对鱼类氧化应激的影响
    1.4 越冬对鱼类消化生理的影响
    1.5 越冬对鱼类内分泌的影响
    1.6 AMPK在能量代谢中作用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越冬对草鱼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条件和方法
        2.1.3 样品采集
        2.1.4 生物学参数测定
        2.1.5 全鱼及肌肉常规成分分析
        2.1.6 血清指标测定
        2.1.7 肝胰脏、肌肉、脂肪组织中糖原和TG含量及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2.1.8 组织酶抗氧化活性测定
        2.1.9 实验鱼前肠及肝胰脏组织学
        2.1.10 实验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测定
        2.1.11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2.1.12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2.2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2.2.3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肝胰脏、肌肉、脂肪组织中糖原和TG含量及血清代谢物含量变化的影响
        2.2.5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组织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6 越冬对一龄和二龄草鱼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的影响
        2.2.7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2.8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相关指标关联性的影响
        2.2.9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LPL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与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关联性分析
        2.2.10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和肌肉HSPs及 UCP2 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越冬胁迫下草鱼肝胰脏转录组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条件及方法
        3.1.2 样品采集
        3.1.3 总RNA提取及定量
        3.1.4 cDNA文库的构建、质量检测及测序
        3.1.5 测序数据组装和注释
        3.1.6 差异基因(DEGs)表达分析
        3.1.7 GO、KEGG及 KOG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3.1.8 RT-qPCR验证
    3.2 结果
        3.2.1 测序结果统计
        3.2.2 差异基因(DEGs)表达分析
        3.2.3 差异表达基因GO、KEGG及 COG富集分析
        3.2.4 RT-qPCR验证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草鱼AMPK基因特征分析及其对越冬胁迫机体代谢稳态调节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1:AMPK家族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谱
        4.1.2 实验2:在体及离体饥饿实验
        4.1.3 实验3:AMPK对越冬胁迫下机体能量代谢稳态调节
        4.1.4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草鱼AMPK的分子特性研究
        4.2.2 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4.2.3 AMPK亚基的三维结构预测
        4.2.4 草鱼AMPK的组织分布
        4.2.5 草鱼体内和体外饥饿处理期间AMPK基因表达的变化
        4.2.6 AMPK对越冬胁迫下草鱼机体能量动员基因表达影响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越冬后投喂不同蛋白及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5.1.2 实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
        5.1.4 常规成分分析
        5.1.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5.1.6 消化酶活性
        5.1.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5.1.8 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
        5.1.9 实验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测定
        5.1.10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5.1.11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生长性能和生物学性状
        5.2.2 全鱼和肌肉常规成分
        5.2.3 血清生化指标
        5.2.4 消化酶活性与组织学
        5.2.5 抗氧化能力
        5.2.6 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5.2.7 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
    5.3 讨论
第六章 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裂殖壶藻油和硫辛酸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6.1.2 实验设计
        6.1.3 样品采集
        6.1.4 常规成分分析
        6.1.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6.1.6 抗氧化酶活性
        6.1.7 脂肪酸测定
        6.1.8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6.1.9 统计分析
    6.2 结果
        6.2.1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生物学特征参数的影响
        6.2.2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6.2.3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2.4 越冬再投喂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2.5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2.6 组织-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分析
        6.2.7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水平饲料对草鱼FAD和 ELO5 基因表达的影响
        6.2.8 越冬再投喂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越冬前饲料蛋白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物学性状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7.1.2 实验设计
        7.1.3 样品采集
        7.1.4 常规成分分析
        7.1.5 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7.1.6 抗氧化酶活性
        7.1.7 脂肪酸测定
        7.1.8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7.1.9 统计分析
    7.2 结果
        7.2.1 饲料不同水平蛋白脂肪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体重的影响
        7.2.2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7.2.3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7.2.4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7.2.5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7.2.6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7.2.7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后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7.3 讨论
第八章 越冬饲料中强化n-3HUFA对草鱼体重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8.1 材料和方法
        8.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8.1.2 实验设计
        8.1.3 样品采集
        8.1.4 常规成分分析
        8.1.5 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8.1.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8.1.7 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
        8.1.8 脂肪酸测定
        8.1.9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8.1.10 统计分析
    8.2 结果
        8.2.1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体重的影响
        8.2.2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8.2.3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8.2.4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8.2.5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草鱼肝胰脏和肌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8.2.6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的影响
        8.2.7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8.2.8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8.3 讨论
第九章 本研究主要结论、创新点与下一步研究内容
    9.1 综合讨论和结论
    9.2 创新点
    9.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主要生长及生物学指标
    附录 B 脂肪酸测定步骤
    附录 C 实时荧光定量(RT-qPCR)实验步骤
    附录 D 肝细胞和脂肪细胞培养及处理简要
    附录 E RT-qPCR所用引物序列
致谢
个人简历

(6)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Anguilla japonica)生长和生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日本鳗鲡养殖及营养需求现状
        1.1 我国鳗鲡的养殖现状
        1.2 日本鳗鲡营养需求研究现状
    2 鱼粉替代的研究现状
        2.1 动物性蛋白源
        2.2 植物性蛋白源
    3 发酵豆粕的研究现状
    4 发酵豆粕与豆粕研究展望
    5 研究展望
第一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生长、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样品测定与分析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血清抗氧化能力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抗氧化能力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5 小结
第二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 讨论
        4.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4.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4.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后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DNA抽提和PCR扩增
        1.5 illumina Miseq 测序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1 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的物种注释与评估
        3.2 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3.3 主成分分析
        3.4 肠道菌群的功能预测
    4 讨论
        4.1 摄食不同试验饲料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2 摄食不同试验饲料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 摄食不同试验饲料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仪器与试剂
        1.5 样本处理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1 测序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PCA分析
        3.2 差异代谢物
        3.3 代谢途径差异
    4 讨论
        4.1 发酵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影响
        4.2 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影响
    5 小结
第五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转录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仪器与试剂
        1.5 样本处理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 数据预处理以及质量控制
        2.2 转录本水平定量、差异基因筛选、功能富集及聚类分析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数据质控与评估
        3.2 测序reads基因组比对结果
        3.3 mRNA表达水平分析
        3.4 差异表达mRNA分析
        3.5 差异mRNA的 GO富集分析
        3.6 差异mRNA的 KEGG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发酵豆粕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mRNA转录水平及其功能的影响
        4.2 发酵豆粕和豆粕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可能转录机制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2.1 豆粕固态发酵生物饲料
        1.2.2 近红外实时监测技术在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1.2.3 磁场在发酵中的应用
        1.2.4 磁场在细胞内的微观作用机制
        1.2.5 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在微生物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1.3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制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活化与菌落形态观察
        2.3.2 产酶定性试验
        2.3.3 种子液培养基选择
        2.3.4 菌落总数、蛋白酶活和p H值测定
        2.3.5 种子液培养基优化
        2.3.6 种子液培养条件优化
        2.3.7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曲线及动力学模型
        2.3.8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菌落形态学观察
        2.4.2 产酶定性试验结果
        2.4.3 最适种子液培养基的选择
        2.4.4 种子液培养基优化结果
        2.4.5 种子液培养条件优化结果
        2.4.6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动力学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3.3.2 发酵产物多肽生成动力学模型建立
        3.3.3 高温发酵豆粕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曲线和产物p H值测定
        3.3.4 高温发酵豆粕指标测定
        3.3.5 高温发酵豆粕抗氧化活性测定
        3.3.6 分子量分布测定
        3.3.7 豆粕总蛋白提取
        3.3.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3.9 二维电泳(2-DE)
        3.3.10 蛋白质谱鉴定
        3.3.11 高温固态发酵放大试验
        3.3.12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工艺参数对豆粕高温固态发酵产多肽的影响
        3.4.2 高温固态发酵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3.4.3 发酵产物多肽生成动力学模型
        3.4.4 豆粕基质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和底物p H变化
        3.4.5 蛋白酶活变化
        3.4.6 发酵产物组分分析
        3.4.7 抗氧化活性
        3.4.8 高温发酵豆粕蛋白的分子量分布
        3.4.9 高温发酵豆粕蛋白二维电泳分析
        3.4.10 放大试验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发酵试验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液体制种条件优化
        4.3.2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4.3.3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培养与菌落计数
        4.3.4 高温固态发酵
        4.3.5 高温固态发酵豆粕多肽含量测定
        4.3.6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液体制种中低强度交变磁场对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4.4.2 高温固态发酵中低强度交变磁场对豆粕产肽量的影响
        4.4.3 透射电镜观察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菌株的转录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发酵菌株样品和基因的制备
        5.3.2 菌种鉴定
        5.3.3 转录组测序
        5.3.4 测序原始数据过滤与组装
        5.3.5 基因表达水平和表达量统计
        5.3.6 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菌种鉴定
        5.4.2 RNA-Seq数据分析
        5.4.3 基因质量统计
        5.4.4 试验样品分析
        5.4.5 差异基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菌株的蛋白组学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和仪器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仪器
    6.3 试验方法
        6.3.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胞内总蛋白的提取与制备
        6.3.2 蛋白质浓度测定
        6.3.3 蛋白质提取质量测定
        6.3.4 二维电泳
        6.3.5 图像分析
        6.3.6 蛋白质点酶解与鉴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样品蛋白浓度
        6.4.2 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
        6.4.3 低强度交变磁场处理前后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差异蛋白
        6.4.4 差异表达蛋白质谱鉴定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仪器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仪器
    7.3 试验方法
        7.3.1 豆粕固态发酵过程光谱信息采集体系建立
        7.3.2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7.3.3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7.3.4 数据处理
    7.4 结果与讨论
        7.4.1 豆粕高温发酵过程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变化
        7.4.2 预处理方法对建模的影响
        7.4.3 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7.4.4 PLS、iPLS和 Si-PLS模型性能比较和分析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高温固态发酵豆粕肉鸡喂养试验
    8.1 引言
    8.2 材料和仪器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仪器
    8.3 试验方法
        8.3.1 用于饲养试验的高温固态发酵豆粕制备和样品指标测定
        8.3.2 肉鸡饲养试验
        8.3.3 血清指标检测
        8.3.4 肠道微生物检测
        8.3.5 肠道组织形态学测定
        8.3.6 统计分析
    8.4 结果与讨论
        8.4.1 原料豆粕和高温发酵豆粕化学成分、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
        8.4.2 肉鸡生长性能
        8.4.3 脏器指数
        8.4.4 血清和免疫指标
        8.4.5 肠道微生物和pH值
        8.4.6 肠道组织形态学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中粮饲料奶牛饲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成功案例
    2.1 企业战略管理
        2.1.1 战略及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
        2.1.2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和相关理论
        2.1.3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
    2.2 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2.2.1 研究方法
        2.2.2 PEST分析模型
        2.2.3 波特五力模型
        2.2.4 产业价值链分析
        2.2.5 SWOT分析模型
    2.3 成功案例-伊利乳业饲料养殖一体化战略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行业现状分析
        3.1.1 中国奶牛饲料现状分析
        3.1.2 中国奶牛养殖现状分析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产业结构分析
        3.3.1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3.3.2 卖方议价能力分析
        3.3.3 替代品分析
        3.3.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5 潜在进入者分析
    3.4 奶牛饲料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四章 中粮饲料内部环境分析
    4.1 中粮饲料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4.1.1 中粮饲料发展历史回顾
        4.1.2 中粮饲料的内部机制
        4.1.3 中粮饲料的资源优势
    4.2 中粮饲料主要能力分析
        4.2.1 产品能力分析
        4.2.2 营销能力分析
        4.2.3 采购能力分析
        4.2.4 生产及检验能力分析
        4.2.5 技术能力分析
    4.3 中粮饲料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4.3.1 饲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4.3.2 中粮饲料的核心竞争力
    4.4 中粮饲料SWOT分析
第五章 中粮饲料奶牛饲料发展战略与实施保障
    5.1 战略定位及战略目标
    5.2 发展战略方案
    5.3 战略实施与保障
        5.3.1 全面市场化管理企业
        5.3.2 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5.3.3 打造企业配方技术引领
        5.3.4 加强大数据分析利用能力
        5.3.5 建设线上线下交易能力
        5.3.6 专业化牧场技术服务团队打造
        5.3.7 强化企业激励政策落地
        5.3.8 完善企业资金保障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供给主体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4.1 结构安排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乳及制品相关概念
        2.1.2 乳业
        2.1.3 市场绩效
        2.1.4 进口渗透率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内生增长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
        2.2.4 新-新贸易理论
    2.3 文献回顾
        2.3.1 关于进口贸易对进口国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2.3.2 关于进口贸易对进口国价格加成影响的研究
        2.3.3 关于中国乳业产业发展的研究
        2.3.4 关于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及其影响的研究
        2.3.5 文献评述
3 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与国内乳业发展总体形势分析
    3.1 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分析
        3.1.1 乳制品进口数量快速增长
        3.1.2 进口乳制品种类结构趋向多元化
        3.1.3 进口乳制品来源地市场集中
    3.2 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形势分析
    3.3 中国乳制品加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业影响分析框架
    4.1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企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4.1.2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企价格加成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4.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奶牛养殖主体的影响机制分析
        4.2.1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 基于竞争效应
        4.2.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的影响: 基于异质性理论
    4.3 本章小结
5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绩效的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分析
    5.1 乳制品进口与乳企全要素生产率
    5.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5.2.1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
        5.2.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5.2.3 数据说明
    5.3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5.3.1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5.3.2 不同种类进口乳制品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5.4 内生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绩效的影响:价格加成率视角的分析
    6.1 乳制品进口与乳企价格加成率
    6.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率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6.2.1 企业价格加成率估计方法
        6.2.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影响的实证模型
        6.2.3 数据说明
    6.3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率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6.3.1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6.3.2 不同种类进口乳制品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的影响: 养殖效率视角的分析
    7.1 乳制品进口与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
        7.1.1 乳制品进口与奶牛养殖效率
        7.1.2 中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水平分析
    7.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主体奶牛养殖效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7.2.1 模型构建
        7.2.2 数据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养殖主体的影响: 养殖模式视角的分析
    8.1 乳制品进口与不同类型奶牛养殖模式
    8.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8.2.1 模型构建
        8.2.2 数据说明
    8.3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1.1 乳制品进口总体上有利于促进乳企改善经营绩效水平
        9.1.2 乳制品进口有利于推动奶牛养殖业效率向更高水平发展
        9.1.3 乳制品进口有利于推进奶牛养殖主体向规模化、标准化模式转变
    9.2 政策启示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生命周期评价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实证案例研究对象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能值评价的若干理论问题分析
    3.1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殊属性
    3.2 能值评价在农业生态系统分析中有关系统投入的常见问题
    3.3 以应对系统产出为目标的传统能值评价代数规则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循环农业系统能流特征分析与评价原则
    4.1 中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能流特征
    4.2 多产品系统的产品定义与能值分配
    4.3 系统反馈能的能值分配原则
    4.4 再利用资源的可更新比例系数(RNF)计算原则
    4.5 小结
第五章 循环农业系统EME-LCA评价框架构建
    5.1 生命周期评价(LCA)与能值评价(EME)的互补应用
    5.2 循环农业系统EME-LCA评价框架
    5.3 小结
第六章 津龙“种—养—沼”循环模式亚系统评价
    6.1 粮食种植亚系统
    6.2 生猪养殖亚系统
    6.3 沼气亚系统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津龙“种—养—沼”循环模式复合系统评价
    7.1 研究范围与目标
    7.2 界定系统边界
    7.3 基于能值评价的系统能耗分析
    7.4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系统排放分析
    7.5 污染降级所需环境服务能值
    7.6 综合评价指标分析
    7.7 小结
第八章 基于情景模拟的津龙循环农业模式节能减排优化方案
    8.1 基于情景模拟的种植业亚系统节能减排优化调控
    8.2 基于情景模拟的养殖业亚系统节能减排优化调控
    8.3 基于情景模拟的沼气亚系统节能减排优化调控
    8.4 基于情景模拟的循环农业模式节能减排综合优化方案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系统分析在饲料配方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对小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D]. 孔昊存. 江南大学, 2021
  • [2]嗜热真菌埃默森篮状菌糖苷水解酶的功能解析[D]. 安建鲁. 山东大学, 2021(11)
  • [3]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D]. 徐北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4]大白猪饲料利用效率遗传和微生物标记挖掘及宿主遗传与肠道微生物互作关系的研究[D]. 司景磊. 广西大学, 2020
  • [5]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D]. 武文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6]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Anguilla japonica)生长和生理效应[D]. 李宁宇.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7]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D]. 吴平. 江苏大学, 2020(01)
  • [8]中粮饲料奶牛饲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孙庆余.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9]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供给主体视角[D]. 魏艳骄.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基于生命周期评价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王小龙.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系统分析在饲料配方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