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肝细胞癌病理形态发生的影像分析及预测诊断价值

人肝细胞癌病理形态发生的影像分析及预测诊断价值

一、人体肝癌病理形态发生和预测诊断价值的图像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翟羽佳[1](2021)在《BMP2、BMP10基因表达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作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通常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易发生转移及复发,预后差,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发生、进展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密切相关。目前诊断肝癌的金标准依然是病理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结果,鉴于其存在创伤大、风险高等不足之处,临床上通常联合影像学检查和血清AFP来进行肝癌的诊断。然而目前的技术手段对于肝细胞癌的诊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亟需寻找新的灵敏、简易且无创的生物标志物以打破当前的桎梏。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形态发生蛋白10属于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家族,通过典型的TGF-β/SMAD通路和非SMAD通路进行信号传导,从而对细胞的分化、增殖、存活和凋亡进行有效调控,进一步参与调节胚胎发育和出生后各种组织器官的动态平衡。研究表明,BMPs能调节多种癌症的生长、分化或凋亡,它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发挥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但同时它还能作为肿瘤促进剂,通过激活癌基因、刺激肿瘤微环境转移等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发生。BMP2已被证明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且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预后等方面有关。但目前互相矛盾的研究结果提示BMP2在肝癌中的作用暂不明确,可能与肝癌细胞种类、肿瘤细胞所在的微环境等有关,并且目前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BMP2表达及其与肝癌之间的联系尚未见报道。大量体外实验证明,BMP10可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且和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有关,这表明BMP10可能充当不同类型的癌症中的肿瘤抑制因子。研究表明,BMP10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提示BMP10在肝癌中具有潜在的肿瘤抑制作用。但是肝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BMP10表达水平及其对肿瘤生长、转移等方面的作用尚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肝癌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对照者的PBMCs中BMP2、BMP10 mRNA表达水平,从而探究这二者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潜在诊断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共计纳入220例样本,包括105例HCC患者,85例CHB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HCs)。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来检测三组研究对象 PBMCs 中 BMP2、BMP10 mRNA水平。本研究采用IBM SPSS 24.0和Graphpad Prism 5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与绘图。采用Kolmogorov-Smimov检验来评估数据是否正态分布。连续变量使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25%、75%)来表示,分类变量使用相对频率或所占百分比来表示。通过卡方检验来分析各分类变量间的统计学差异,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来比较两组间非参数连续变量、Kruskal-Wallis H检验来分析三组间非参数连续变量。Spearman分析则被用来评估BMP2、BMP10 mRNA水平与基本临床资料间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HCC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使用AUC来评估BMP2、BMP10 mRNA表达水平、血清AFP水平对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本研究中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CC 组的 BMP2 mRNA 水平显着高于 CHB 组(P<0.001,Z=5.786)和HCs 组(P<0.001,Z=7.187),CHB 组 BMP2 mRNA 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 HCs组(P=0.00,Z=3.031)。HCC 组的 BMP10 mRNA 表达水平较 CHB 组(P<0.001,Z=-6.972)和 HCs 组(P<0.001,Z=-4.722)显着降低,但是 CHB 组和 HCs 组间BMP10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852,Z=0.187)。2.HCC组中BMP2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总胆汁酸(r=0.221,P=0.024)、PT-INR(r=0.222,P=0.023)、HBsAg(r=0.241,P=0.013)呈正相关,与年龄、PLT、ALT、AST、TBIL、ALB、PTA、Cr、HBV DNA、HBeAg、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血管侵袭、肿瘤TNM分期均没有明显相关性。并且,HCC患者中腹水(+)组BMP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腹水(-)组(P=0.033,Z=-2.137),肿瘤多发组BMP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肿瘤单发组(Z=2.962,P=0.003)。3.HCC 组中 BMP10 mRNA 表达水平与 PTA(r=0.225,P=0.021)呈正相关,与总胆汁酸(r=-0.265,P=0.006)、Cr(r=-0.258,P=0.008)、INR(r=-0.226,P=0.020)呈负相关,与年龄、PLT、ALT、AST、TBIL、白蛋白、HBeAg、腹水、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及数目无明显相关性。合并血管侵袭组BMP10 mRNA水平低于无血管侵袭组(P=0.004,Z=-0.284),淋巴结转移(+)组BMP10 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淋巴结转移(-)组(P=0.006,Z=-2.752)。肝癌晚期亚组的BMP10 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肝癌早期亚组(P=0.002,Z=-3.105)。4.区分 HCC 和 CHB 时,BMP2 mRNA 表达水平的 AUC 为 0.751,BMP10 mRNA表达水平的AUC为0.794,与AFP水平的AUC 0.715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473、0.090)。BMP2诊断HCC的cut-off值为0.022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4.8%和56.5%;BMP10诊断HCC的cut-off值为0.12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1.4%和77.6%。但是,当三者中任意两者联合来诊断HCC时(BMP2 联合 BMP10、BMP2 联合 AFP、BMP10 联合 AFP),AUC 分别为0.844、0.808、0.831,与AFP单独用于诊断HCC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4、0.012、0.0035)。此外,联合BMP2、BMP10、AFP三者共同诊断HCC的AUC为0.873,明显高于任意二者联合及单独指标诊断HCC的AUC(P均<0.001)。5.对AFP阴性(AFP<20 ng/ml)者,BMP2、BMP10 mRNA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764、0.814,二者联合诊断的AUC是0.863。其中BMP2 mRNA截断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1%和60.3%;BMP10 mRNA截断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3%和81.0%;二者联合诊断时截断点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 73.0%、93.7%。6.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7.186,95%CI 3.052-16.917,P<0.001),INR(OR=0.126,95%CI 0.028-0.573,P=0.007),AFP>20 ng/ml(OR=3.133,95%CI 1.345-7.298,P=0.008),BMP2 mRNA>0.0224(OR=4.920,95%CI 1.966-12.313,P=0.001),BMP10 mRNA<0.127(OR=8.635,95%CI 3.583-20.809,P<0.001)是 HBV 相关性 HCC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BMP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CHB患者和HCs,而BMP10 mRNA表达水平则显着低于CHB患者和HCs。2.HCC患者中多发肝癌者BMP2 mRNA表达水平较单发肝癌者显着升高,表明BMP2 mRNA水平可能和肝癌的肝内转移相关。HCC患者中BMP2 mRNA水平与总胆汁酸、INR、腹水呈正相关,提示BMP2表达上调可能与肝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3.HCC晚期亚组、有血管侵袭、淋巴结转移的患者BMP10 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HCC早期亚组、无血管侵袭、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表明BMP10可能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有关。HCC组中BMP10 mRNA水平与总胆汁酸、INR、Cr呈负相关,与PTA呈正相关,可推测BMP10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下调或许能反映机体的病情严重程度。4.在诊断HCC时,BMP2、BMP10联合AFP的诊断价值显着高于三者单独的诊断价值,三者联合诊断时准确性最高;BMP2、BMP10对于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仍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这提示我们BMP2、BMP10或许可以作为诊断HCC的非侵入性血清生物学标志物,为HCC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买为丽旦·衣明江[2](2021)在《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细胞肝癌(HCC)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型纳秒脉冲消融(ns PEF)在激活抗肿瘤免疫方面的特色优势逐渐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但其作用机制不明确。目前PD-1抗体治疗是公认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由此,本研究探讨ns PEF消融在肝细胞肝癌免疫激活效应中的作用机制,并与PD-1抗体治疗作对比,为ns PEF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培养及传代用荧光素酶标记的Hepa1-6肝癌细胞株;通过C57BL/6J小鼠肝脏注射Hepa1-6肝癌细胞株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将24只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分为三组:ns PEF组、PD-1抗体治疗组和对照组,对ns PEF组小鼠进行一次ns PEF消融处理,消融仪物理参数为:脉冲宽度300ns、电压20kv/cm、频率4Hz、脉冲1000次;对PD-1抗体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PD-1抗体,间隔3天,共3次给药;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制备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D3+T、CD4+T、CD8+T、CD19+B、NK细胞比例;采用CBA技术检测外周血Th1(IL-2、IFN-γ、TNF-α)和Th2(IL-4、IL-5、IL-6、IL-10)类细胞因子浓度;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肿瘤局部免疫细胞比例和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的差异。(2)通过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与免疫相关的重要差异蛋白。(3)通过基于多重免疫组化的PE Vectra全光谱采集技术,同时标记肿瘤局部T、B、NK细胞和差异蛋白,通过Inform定量分析软件计算各指标表达密度及差异蛋白与T、B、NK细胞特异性指标的共定位关系;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免疫细胞和差异蛋白表达密度在各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1)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CD3+T、CD4+T、B、NK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CD8+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I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IL-4、IL-5、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DIA质谱分析筛选出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差异表达蛋白分别共有181和763个,其中与免疫病理改变相关者分别为21和35个;结合文献报道和本研究研究方向,ns PEF组差异蛋白LXN、GRN、TGF-β1、ELNE选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其中TGF-β1、ELNE是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共同差异蛋白。(3)LXN、GRN、TGF-β1、ELNE与T、B、NK细胞特异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共定位,其中LXN在B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GRN在NK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TGF-β1在T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ELNE在T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结论:ns PEF消融可引起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大量浸润,及外周血多种细胞因子的改变,表明ns PEF消融治疗具有调节抗肿瘤免疫、增强体液免疫以及免疫杀伤功能的作用;ns PEF消融可以引起肿瘤局部多种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其中与免疫微环境介导的肿瘤侵袭、转移相关蛋白主要有LXN、GRN、TGF-β1、ELNE,这些差异蛋白作为调节ns PEF消融免疫效应的重要因子,可能通过调控T、B、NK细胞激活抗肿瘤免疫;TGF-β1、ELNE是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提示二者可能是肝癌免疫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

冯璟[3](2020)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及血液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应用初探》文中认为人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平衡的微生态系统对维持人体健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微生态失衡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疾病状态会对人体微生物特定功能类群的结构和组成产生影响,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改变。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因此,研究肝癌患者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寻找肝癌患者微生物群落中的关键类群,探索其促进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评估其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潜力,对早期诊断、治疗肝癌患者,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分子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及其健康一级亲属的粪便和血液细菌群落的构成、多样性、关键类群,及其与临床生理参数的相关性进行系统研究。旨在阐明肝癌患者人体微生境中细菌群落的构建机制,厘清血液与肠道细菌群落组成的关系,探究血液微生物的来源,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细菌群落特征聚类分析及三元相图分析表明,肝癌患者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在科、属水平发生显着改变。AFPH组较AFPL组的肠道细菌α多样性发生显着改变(P<0.05)。说明疾病会对人体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但肝癌患者中AFP的高低导致的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并不相同。Metastats、LEf Se及随机森林分析筛选出Romboutsia、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两个差异类群。ROC曲线分析发现,Romboutsia、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Romboutsia与韦荣球菌属两者联合、以及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和消化链球菌科三者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RDA、Spearman方法分析表明,肝癌患者与健康人的差异类群与人体多种生理指标有显着相关性(P<0.05)。通过分子生态网络的构建进一步明确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肝癌患者肠道细菌群落的关键细菌类群。(2)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液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通过聚类分析及三元相图分析,肝癌患者血液细菌群落组成在科、属、种水平发生显着改变。Konellia、Thermomonas、Romboutsia、韦荣球菌属是肝癌患者血液细菌群落的关键差异类群。对差异类群行ROC曲线分析,发现肠道细菌与血液细菌群落中的差异类群联合分析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注意的是,AFPL患者中厚壁菌门诊断HCC准确率高达0.939,有望为疑诊HCC的AFPL患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通过RDA、Spearman方法分析HCC患者血液细菌与人体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发现关键差异类群与多种生理指标显着相关(P<0.05),可能参与疾病病理生理过程及肝癌的发生。明确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是肝癌患者血液细菌群落的关键类群,肝癌患者的关键类群较健康群体减少,AFPH患者的血液细菌中未能找到关键类群,说明肝癌患者中AFP增高的群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稳定性下降。(3)肠道和血液细菌群落的关系分析Venn图研究显示不论是健康还是疾病状态,在肠道和血液中绝大多数细菌是共有菌,仅小部分为各自特有菌。因此我们推测肝癌患者中的血液细菌大部分可能通过肠肝轴来源于肠道。肝癌患者特有的血液细菌明显增多,说明这些增多的血液细菌可能与肝癌发生发展有关。通过对肝癌患者及健康人群的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健康人群肠道与血液细菌的α多样性呈一定负反馈关系,而肝癌患者肠道与血液微生物的α多样性无显着相关。使用聚类图及柱状图结合、Heatmap及配对样品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家庭中微生物相似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家庭中患者及健康人肠道和血液细菌在属水平总体具有相似性。这可能是由共同的遗传因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所致。(4)微生物失衡促进肝癌进展可能的机制研究表明,失调的肠道微生物激活m TOR,导致肝癌发生。本研究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沉默m TOR后肝癌细胞SNRPA1 m 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表明激活m TOR后SNRPA1 m 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5)。通过敲减肝癌细胞的SNRPA1基因,研究SNRPA1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及在体外对HCC细胞的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SNRPA1基因可以在体内致瘤,并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因此推测,失调的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激活m TOR,使SNRPA1表达增加,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综上所述,肝癌患者中肠道及血液细菌类群结构在科、属、种水平发生显着改变。患者体内的生理指标与细菌群落结构显着相关,细菌群落的关键差异类群单独或与联合可能为肝癌非侵入性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张颖一[4](2020)在《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因起病隐匿,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但临床尚缺乏该病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现有的大量研究显示非编码RNA(ncRNA)在人类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lncRNA和circRNA与m RNA通过形成复杂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 RNA)调控网络参与疾病进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胃癌中仍然缺乏对lncRNA、m RNA和circRNA的系统鉴定,并且它们在胃癌中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尚未揭示。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揭露其转录物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试图为后续胃癌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circRNA由于序列及结构不同于其他ncRNA,从而表现出特有的生物学活性,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circ FOXO3是circRNA家族核心成员,已有文献报道显示circ FOXO3通过发挥原癌基因的作用参与了前列腺和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而其在胃癌中的功能未见报道。本课题拟探究circ FOXO3对于胃癌细胞增殖、周期、转移、侵袭和成瘤的影响以及是否参与胃癌的免疫应答和代谢进程,分析下游靶基因与预后的关系,探索胃癌全新的生物靶标。方法:本课题选用微阵列分析筛选了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在11个配对胃癌样本中用q RT-PCR验证了随机选择的6个上调基因的表达,并用STRING系统构建了差异表达的m RNA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lncRNA介导的顺式调节网络以及circRNA介导的ce RNA网络。另外,使用公共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评估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判断其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之后采用CCK-8、流式细胞仪、transwell等实验方法检测circFOXO3敲低之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的变化,并观察其对动物体内成瘤的影响。最后,使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敲低circ FOXO3之后的胃癌细胞中m RNA的表达变化差异,在STRING系统分别构建敲低circ FOXO3后上下调的基因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GEPIA数据库探究20个circ FOXO3下游核心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使用公共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评估circ FOXO3核心下游基因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结果:本课题发现922个m RNA、2112个lncRNA和2896个circRNA在胃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并观察到lncRNA lnc-GLI3-4:1、LMF1、OLFM4、HKDCC1、hsa_circ_0058819、hsa_circ_0058830在胃癌中的表达相较癌旁组织显着升高。生信分析显示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s参与调控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醛固酮调节钠的重吸收;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柠檬酸盐循环(TCA循环);BMP绑定;醛脱氢酶(NAD)活性;胺结合;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静脉血管发育。本课题总共鉴定出230个lncRNA-m RNA调节对,KEGG信号通路预测结果显示这些lncRNA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包括:粘附连接、醛固酮调节钠的重吸收、轴突指导、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ARF蛋白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谷氨酸受体结合及L-α-氨基酸跨膜转运。所构建circRNA介导的ce RNA网络共包括34个上调的circRNA,33个下调的circRNA,170个上调的m RNA,153个下调的m RNA和42个mi RN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与调节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糖酵解/糖异生和ARF蛋白信号转导显着相关。通过对已知数据库的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胃癌患者m RNA中高表达的GPER、COL8A1、GLT25D1、EPOR、ENG、SLC5A5、OMP、NDE1和REM1与较短的总生存时间显着相关;lncRNA中则是高表达的NR_073084、ENST00000565689、LOXL1-AS1、NR_110232、ENST00000472494(HOTTIP)和ENST00000469148(PTPRG-AS1)与较短的总生存时间显着相关,其均具有评估预后的价值。本课题发现circ FOXO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敲低其能够显着抑制AGS以及N87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并显着抑制动物体内瘤体的增长,故其可能在胃癌中发挥着原癌基因的效应。利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敲低circ FOXO3前后胃癌细胞中m RNA的表达变化,总共得到5104个差异基因。其中2378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敲低后显着上调,272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敲低后显着下调。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circ FOXO3敲低后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防御反应、固有免疫应答、免疫反应、病毒防御反应、免疫效应过程中。circ FOXO3敲低后下调表达基因广泛参与到代谢、翻译、有机物生物合成、生物合成、细胞周期等生物进程。本课题所构建的敲低circ FOXO3后上下调基因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揭露了三个上调表达/三个下调表达的核心PPI网络,其内20个circ FOXO3下游核心基因中,CDK1、MYC、BRCA1、MCM3、RFC4、MX1、ISG15、OAS1、STAT1、DDX58、IFI35、RSAD2、B2M、DDX60、IFI27在胃癌中显着高表达。有趣的是,高表达的BRCA1、IFI35、MCM3、DDX60与胃癌患者较长的总体生存时间呈现明显相关性,而高表达的MX1、ISG15、DDX58、IFI27、RPS28、RPS20则与较短总生存显着相关。结论:本课题对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进行了综合分析,首次构建了复杂的调控网络以揭示这些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某些核心m RNA和lncRNA的失调与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为深入理解胃癌进展的机制以及探索胃癌的潜在治疗和预后靶标提供了有用的信息。通过对调控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环状RNA circ FOXO3的进一步研究,证明了其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而敲低circ FOXO3则能够显着降低胃癌细胞的增殖、周期、转移、侵袭进程和体内成瘤能力,且得知其可能参与肿瘤的免疫应答和代谢进程相关的信号通路调控,并发现数个circ FOXO3核心下游基因在胃癌中显着高表达且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显着关联。首次,我们阐明了circ FOXO3在胃癌中的原癌效应,为寻找胃癌全新的生物靶标提供了思路。

王理祎[5](2020)在《肝泡型包虫病肝铁沉积的MRI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呈侵袭性生长,许多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且大多数患者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异常增高,其肝脏铁代谢情况开始受到关注。因此,本研究采用MRI联合SF分析HAE患者以及其不同的分期下HAE患者肝脏铁代谢情况,为临床肝功能的评价及其发病过程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在我院经临床确诊为HAE患者112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57例、健康志愿者30例,行1.5T MRI常规扫描,并采集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在TSE T2WI-SPAIR上测量肝脏信号强度、肝脏后方右侧竖脊肌信号强度,计算得出肝脏/肌肉信号强度比(Liver to the paraspinous muscles signal intensity ratio,L/M-SIR),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HAE患者即HAE组、HCC患者即HCC组,健康志愿者即正常组的L/M-SIR值、SF、肝功能指标在三组间两两之间的组间差异;同时,将HAE组L/M-SIR值与SF进行关联性分析,再将HAE组的SF、L/M-SIR值与病灶直径、肝功能、年龄等指标等进行关联性分析。2.将112例HAE患者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每组例数分别为22例、43例、47例,然后联合正常组分析各组间L/M-SIR值、SF的差异。结果:1.正常组、HAE组、HCC组的L/M-SIR值分别为2.29(2.07,2.48)、2.01(1.56,2.24)、1.85(1.41,2.08),SF分别为65.94(41.81,146.69),378.08(165.15,662.86),355.84(152.91,620.49),HAE组69.6%的患者、HCC组73.7%的患者的SF高于参考值,且HAE组91.9%的患者、HCC组91.2%的患者一个或多个肝功能指标超出或低于参考值。经统计学分析得出L/M-SIR值,SF,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基转移酶(glutamyl transferase,GG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FP,ALB,ALT,ALP,AST在三组中每两两间存在统计学差异。L/M-SIR值,SF,TBIL,DBIL,IBIL,GGT在正常组与HAE组、正常组与HC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HAE组与HCC组无统计学意义;GLB在HAE组与正常组、HAE组与HCC组存在差异。2.L/M-SIR值与SF,AFP存在负相关(rs=-0.606,rs=-0.380);SF与病灶直径,AFP,ALT,TBIL,DBIL,IBIL,ALB,GLB,ALP,GGT,AST存在相关性(rs=0.444,rs=0.549,rs=0.473,rs=0.417,rs=0.453,rs=0.314,rs=-0.327,rs=0.305,rs=0.459,rs=0.463,rs=0.515)。3.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的L/M-SIR值分别为2.32(2.14,2.55)、2.05(1.87,2.20)、1.59(1.23,2.00),SF分别为48.39(40.66,98.33),311.71(186.42,406.39),813.19(572.73,1807.14),4.5%HAE早期组患者、69.8%HAE中期组患者、100%HAE晚期组患者的SF高于参考值。L/M-SIR值、SF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L/M-SIR值、SF在早期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期组、晚期组和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个指标在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晚期HAE患者肝脏内多存在异常铁沉积,HAE患者肝脏的铁沉积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出现并加重;HAE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不弱于HCC,其肝功能损伤程度亦与铁沉积有一定间接相关性;MRI联合SF检测可作为初步判断HAE患者肝脏内异常铁沉积的方法。

刘治全[6](2020)在《卡波西肉瘤环状RNA表达谱的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基因芯片技术筛查卡波西肉瘤患者肿瘤组织和瘤旁组织中的circRNA差异性,进行差异性circRNA的生物学功能富集及预测,讨论差异性circRNA可能具备的生物学功能及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卡波西肉瘤在非编码RNA领域的调控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冷冻保存的卡波西肉瘤患者肿瘤及瘤旁组织标本五组(男:女=2:3),检验标本质量后提取总RNA之后反转录为cDNA,使用circRNA芯片杂交后进一步扫描筛选出差异性circRNA(筛选标准:差异倍数≥1.5倍,P<0.05);通过计算P值筛选出circRNA,将差异性circRNA导入circBase数据库,及circNet,circ2Trait数据库,查找其转录本、母基因、来源染色体及区域,预测差异性circRNA的miRNA结合位点,并构建circRNA-miRNA-genesymbol(来源母基因)表达网络,预测miRNAs和人类的蛋白质编码基因、长链非编码基因及环状RNA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相互作用网络,对miRNAs-circRNA相互作用组中的蛋白编码基因运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KEGG富集分析,将差异性的circRNA富集于可能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调节通路上。挑选5个circRNA进行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验证circRNA差异表达的稳定性及基因芯片筛选结果的可靠性。结果:1.卡波西肉瘤肿瘤组织较瘤旁组织差异表达的circRNA共有550个,其中168个上调的circRNA和382个下调的circRNA,结合位点主要集中于外显子区(筛选标准:P<0.05,且差异倍数改变≥1.5倍)。2.通过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circRNA主要富集在R-SMAD蛋白结合、唾液腺形态发生中的分支作用、对焦黏附组件的正向调节、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细胞连接组装的正调控、唾液腺发育、小脑皮质形成、唾液腺形态发生、肌节组织、基底板。KEGG富集分析结果提示,差异表达明显的circRNA主要富集于糖胺聚糖降解、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昼夜节律、维生素消化吸收、ECM-受体相互作用等物质代谢相关的通路中。3.挑选富集程度较高的差异性circRNA21个,前100个差异性circRNA,差异通过靶预测程序预测差异circRNAs的潜在靶点miRNA,并与来源母基因并构成circRNA-miRNA-genesymbol关联网络图,发现具有多circRNAs共同调节的miRNA:miRNA-676-5p、miRNA-5193。Y染色体上发现一条差异性hsacirc0092207发生下调。差异较显着地hsacirc0020917,其结合的hsa-miR-575,hsa-miR-4676-5p,hsa-miR-636,hsa-miR-4293,hsa-miR-218-1-3p,在既往111项差异性研究,数十种人肿瘤性疾病中均显示出差异性。低表达hsacirc0022428与hsa-miR-635$66hsa-miR-6774-5p$57 hsa-miR-4253$53 hsa-miR-6862-5p$52 hsa-miR-3945$51等五个预测结合miRNA,均有超过50个结合位点。4.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circRNA(hsacirc0020917、hsacirc0022393、hsacirc0025653、hsacirc0040626、hsacirc0085087)行qRT-PCR验证,差异性结果与原样本芯片测得差异性一致。结论:1.本次研究中发现与KS组织与瘤旁对照组织中存在差异性表达的circRNA,经分析、注释、关联,推测差异表达的circRNAs可能参与了KS发病机制,提示circRNA可能是全新的卡波西肉瘤标记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2.差异表达的circRNAs主要富集于调节细胞分化成熟过程相关分子及与代谢相关通路中。3.Y染色体上hsacirc0092207发生下调可能与男性患者发病相关。4.hsacirc0020917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分子。

张添源[7](2020)在《Gd-EOB-DTPA动态增强MRI与IVIM-DWI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动态增强MRI的影像学特征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在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中的价值,评估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搜集2018年1月到2019年11月在我院拟诊肝细胞癌(HCC)患者128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判断),每例患者均进行上腹部Gd-EOB-DTPA动态增强MRI及IVIM-DWI扫描成像。纳入标准:①MRI检查之前未接受过肝脏、脾脏手术或者是相关的介入治疗;②在MR成像中未检测到大血管侵犯,即无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等大血管大分支癌栓侵犯;③术前均行IVIM-DWI成像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且检查与手术间隔时间小于1周;④术前未进行其他抗肿瘤治疗或有创检查;⑤MRI检查的IVIM-DWI序列图像及Gd-EOB-DTPA增强图像质量良好能够满足相关图形分析;⑥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为HCC;⑦没有已知的肝外转移。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的恶性肿瘤;②术后组织病理学为非HCC患者或未手术患者;③直径小于1 cm的HCC患者;④MR成像和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1周。本研究最终纳入了 5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年龄在25—80岁之间,平均年龄54.7岁。所有纳入本研究患者MRI检查均在具有16通道相控阵体线圈的 3.0-T MR(Ingenia,Philips,Netherlands)系统上进行,扫描序列如下:经三维法定位后行横轴位mDixon、T2WI、肝脏DWI、IVIM、Gd-EOB-DTPA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肝胆特异期增强成像扫描。观察并分析50例患者病灶Gd-EOB-DTPA动态增强MRI的影像学特征(动脉期瘤周有无强化、肿瘤边缘形态光不光滑、肝胆特异期瘤周有无强化,肿瘤直径大小),运用IMAge/engine软件测量IVIM-DWI参数D、D*、f和ADC值。统计学方法的选择为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并计算其诊断效能,计量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其与发生MVI的相关性,最后应用ROC曲线比较对预测MVI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计量资料的诊断效能。结果:50例患者病灶中13例经病理证实有MVI,37例无MVI。Gd-EOB-DTPA动态增强MRI影像学特征中计数资料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形态、肝胆特异期瘤周低信号在预测有无MVI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6、<0.001),其中,动脉期瘤周强化预测MVI的诊断效能最好,其预测的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78.4%。计量资料IVIM-DWI参数D值、ADC值及肿瘤直径对预测M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9、0.010、0.021),而IVIM-DWI参数f值、值D*对预测MVI无统计学意义(P=O.355、0.605);IVIM-DWI参数D值与发生MVI呈负相关关系(P=0.009,r=-0.365),而肿瘤直径与发生MVI呈正相关关系(P=0.032,r=0.304);最后经ROC曲线分析得出计量参数在预测MVI发生时D值诊断效能最佳(AUC=0.740)。结论:Gd-EOB-DTPA动态增强MRI影像学特征(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形态、肝胆特异期瘤周低信号及肿瘤直径)与IVIM-DWI参数D值、ADC值可术前预测MVI,其中,动脉期瘤周强化及IVIM-DWI参数D值对预测MVI的诊断效能最佳;并且IVIM-DWI参数D值与发生MVI呈负相关,肿瘤直径与发生MVI呈正相关。

夏露花[8](2020)在《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和探讨nm23基因与其他基因(EGF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选取最有效的药物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靶向逆转nm23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在放疗敏感性中的影响研究,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探讨使用PET/CT与增强CT两种检查方法对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对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1)选取180例nm23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将其列为研究组。选取上述研究组中的53例非小细胞癌标本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nm23和EGFR、VEGF基因的表达,对比其差异。对上述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方面nm23、EGFR、VEGF三者表达的差异及其相关性。2)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细胞株H1299中nm23 mRNA中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株A549给予照射处理,实验组则将过表达nm23重组质粒转染A549后给予照射处理;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各组nm23 m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PI3K和AKT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的差异。3)选取213例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图像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CT组与增强CT组。在PET/CT组中,对比nm23表达强阳性(>++)组nm23表达阳性(≤++)组的SUVmax及GTVPET/CT。观察对比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下,肿瘤分期改变情况、靶区勾画的体积大小、危及器官靶区的照射剂量,评估其对放疗靶区勾画的差异,对分期及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1)EGFR、VEGF和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非小细胞癌组中的EGFR、VEGF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nm23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VEGF和nm2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在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方面:EGFR、VEGF、nm23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病理类型方面:腺癌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组;VEGF、nm23阳性表达率在腺癌、鳞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肿瘤分期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在肿瘤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肿瘤分期为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nm23在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淋巴结转移方面:EGFR、VEGF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小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EGFR不存在明显相关性;VEGF和nm23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EGFR与nm23与之间呈负相关性。2)A549和H1299非小细胞癌细胞株中nm23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4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m23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MLD值和SF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放疗剂量下,细胞存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nm2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PET/CT组中,nm23表达强阳性组SUVmax与GTVPET/CT均低于nm23表达阳性组。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相比,两组在非小细胞癌分期改变、大体靶区体积(GTV)、危及器官的放疗照射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nm23、EGFR和VEGF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靶向逆转nm23可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3)了解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能够为放疗靶区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使患者获益。

谯明[9](2020)在《转录—蛋白质组学的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筛选芹菜子和芹菜根抗肝纤维化有效部位及单体活性成分;构建芹菜子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初步预测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阐明芹菜素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后续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TGF-β1诱导HSC-LX2细胞活化,建立体外肝纤维化模型。通过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肝纤维化指标含量比较芹菜子和芹菜根不同提取物及其萃取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2)通过检测HSC-LX2细胞增殖、凋亡及肝纤维化指标含量,观察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采用GC-TOF-MS和UHPLC-MS/MS技术对芹菜子有效成分进行识别分析,共同考察芹菜子抗肝纤维化活性与有效成分之间的相关性;3)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ODS和聚酰胺柱色谱等方法对芹菜子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H-NMR和13C-NMR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所有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筛选;4)通过TCMSP数据库、文献挖掘和本实验室已有研究获取芹菜子活性成分,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和BATMAN-TCM数据库获取成分靶点,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预测和筛选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String和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互作网络。采用DAVID对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5)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复方鳖甲软肝片,0.60g·kg-1)及芹菜素高剂量组(0.60g·kg-1)、中剂量组(0.30g·kg-1)和低剂量组(0.15g·kg-1),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灌胃给予40%CCl4花生油溶液(1m L·kg-1),正常组给予相应体积花生油,每周2次,连续9周。从造模第5周起,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溶媒,每天1次,连续5周。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血清和肝、脾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ALT、AST、ALB、TP、ALP和LDH水平;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TB、DB、GSH-PX、Hyp、SOD和MDA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HA、LN、PCIII和IV-C含量;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TGF-β1和COL-I蛋白的表达;6)采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大鼠肝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对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整合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对差异m RNA-protein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对富集程度高的靶蛋白进行验证,进一步阐明芹菜素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1)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和芹菜根95%乙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部位可有效抑制HSC-LX2细胞活化,降低LN、HA和PCIII的含量,促进细胞凋亡,其中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石油醚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作用最强,故将芹菜子作为后续研究对象;2)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高剂量对HSC-LX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5.14%、73.52%、54.09%和43.3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5%、4.3%、0.7%和0.1%,石油醚部位细胞上清液中肝纤维化指标含量更接近于正常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中共鉴定识别出122个化学成分,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呈现由强到弱的趋势,与所含芹菜素、芹菜甲素、秦皮乙素及其含量呈正相关;3)从芹菜子中共分离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佛手柑内酯、芹菜苷、芦丁、山柰酚、木犀草素、槲皮素、大叶茜草素和芹菜甲素。芹菜素、芹菜苷、芦丁、山柰酚、槲皮素和芹菜甲素对HSC-LX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1.32%、30.87%、15.81%、22.02%、48.28%和61.93%;4)筛选得到芹菜子17个活性成分,其中apigenin、aesculetin和3-n-butylphthalide具有较多的作用靶点,可能在芹菜子的药理作用中起到较为核心的作用。芹菜子活性成分作用的69个靶点主要涉及collagen catabolic,inflammatory response和negative regulation of cholesterol storage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TGF-β,NF-κB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5)与模型组相比,芹菜素各剂量组大鼠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HA、LN、PCIII和IV-C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清肝功能指标AST、ALT、ALP、MDA、LDH、Hyp、TP、TB和DB水平显着下降(P<0.05),ALB、SOD和GSH-PX水平显着升高(P<0.05);大鼠的肝脾指数明显降低(P<0.05)。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芹菜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纤维化及炎性程度逐渐减轻;6)通过转录组学分析,芹菜素组中有161个基因上调,891个基因下调,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PPAR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和Cell adhesion molecules。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芹菜素组中正调控蛋白207个,负调控蛋白332个,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HIF-1/VEGF/MAPK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和ECM-receptor interaction。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整合分析结果显示,芹菜素可能通过HIF-1/MAPK/e NOS/VEGF/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和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大鼠肝组织中TGF-β1、α-SMA、HIF-1α、VEGF、i NOs、FAK和p38 MAPK m RNA和蛋白表达受到抑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1)从芹菜子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中佛手柑内酯和大叶茜草素为首次从芹菜子中分离得到,大叶茜草素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芹菜子有效成分识别分析结合单体化合物体外药效实验,确定了芹菜素、芹菜甲素和秦皮乙素是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芹菜素生物活性最强;2)网络药理学初步预测了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体现了芹菜子“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开展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药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3)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从整体水平探讨了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建立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网络关系,从系统层面探析芹菜素抗肝纤维化机制为通过TGF-β、HIF-1、MAPKs、PI3K/AKT、e NOS和VEGF介导的FAK磷酸化途径来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

王坤[10](2020)在《肝肿瘤微血管网络显微CT定量统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小鼠肝组织及术后肝肿瘤组织的X射线相衬显微图像对三维微血管网络图像进行分析和肿瘤分型研究,旨在于通过新型成像技术为肝肿瘤进行无损三维显微成像,提高肝肿瘤微观病理结构的解析及辅助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基于X射线相衬成像技术获得肝组织图像,利用AVIZO软件对ROI图像的微血管网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然后通过MATLAB软件提取预处理后ROI图像的灰度直方图、灰度共生矩阵、改进灰度共生矩阵、灰度梯度共生矩阵、Tamura纹理特征、Hu不变矩、离散小波变换和灰度差分统计共69维综合特征,并利用AUC面积和PCA两种降维方式进行特征优化,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NB、SVM、RF、Bagging和BP神经网络分类算法,利用10折交叉验证法对弥漫型、溃疡型和微囊型三种肝肿瘤X射线相衬图像进行分类研究,并通过参数评估衡量各算法的分类效果。结果:动物肝组织脱水研究显示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乙醇脱水浓度梯度由40%缓慢过渡到100%处理后,组织断层图像微血管边缘锐利、三维血管网络形态规整、血管边缘两侧灰度对称性高,灰度变化明显、血管直径形变小、图像ROI区域CNR较高。肝肿瘤血管网络结果显示病理切片与X射线相衬图像两者在空间结构上相互对应,二维和三维图像微血管网络比较发现肿瘤伴血行性发展导致血管网络逐渐交叉扭曲,空间结构紊乱,肝内大量胶原沉积和再生结节形成,血管树形结构消失;并且伴随着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血管直径、微血管密度、分形维度等指标呈现上升趋势,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肝肿瘤分类结果显示综合特征和AUC筛选特征均适用于弥漫型、溃疡型和微囊型肝肿瘤分类,其中弥漫型分类效果最好,分类准确率均达到了90%及以上;BP神经网络和SVM分类算法更适合三种类型肝肿瘤分类,其分类准确率均达到了98%以上。结论:小鼠肝组织脱水实验为软组织X射线相衬成像样品处理提供参考,肝肿瘤微血管网络定性、定量分析为肝肿瘤微观结构研究及早期诊断提供新的依据,肝肿瘤分型结果可用于辅助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及药物疗效的评价。

二、人体肝癌病理形态发生和预测诊断价值的图像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体肝癌病理形态发生和预测诊断价值的图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BMP2、BMP10基因表达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癌免疫学效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癌免疫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差异蛋白LXN、GRN、TGF-β1、ELNE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秒脉冲消融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3)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及血液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人体微生态系统
    1.2 人体微生态系统与机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1.3 原发性肝癌简述
    1.4 HCC与人体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1.4.1 正常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
        1.4.2 HCC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进展
        1.4.3 肠道菌群失调促HCC的作用机制
    1.5 人体微生态中血液微生物与HCC关系的研究进展
        1.5.1 血液微生物
        1.5.2 HCC患者血液微生物失衡可能的原因
        1.5.3 血液微生物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1.5.4 血液微生物失衡可促HCC进展
        1.5.5 血液生物失衡促HCC可能的机制
    1.6 总结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1.10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11 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HCC患者组研究对象
        2.1.2 一级亲属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粪便样本采集及DNA提取、检测
        2.4.2 血液样本采集及DNA提取
        2.4.3 细菌16Sr RNA基因的高变区V3-V4 片段的扩增
        2.4.4 微生物多样性测序文库的构建
    2.5 Illumina测序分析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7 分子生态网络构建
    2.8 慢病毒感染及筛选
    2.9 裸鼠皮下成瘤观察
    2.10 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
    2.11 总RNA分离和实时定量PCR分析
    2.12 蛋白质印迹法
    2.13 高函量筛选(HCS)细胞增殖测定
    2.14 流式细胞术
    2.1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细菌群落特征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
    3.2 Illumina Hi Seq测序分析
    3.3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4 HCC患者及CF组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及相对丰度比较
        3.4.1 CF组、AFPH组、AFPL组的肠道细菌群落组成
        3.4.2 AFPH组、AFPL组、CF组间细菌群落的组成变化
    3.5 HCC患者及CF组人群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3.5.1 AFPH组、AFPL组、及CF组肠道细菌群落α多样性分析
        3.5.2 HCC患者及CF组肠道细菌群落差异性
    3.6 HCC患者及CF组的肠道细菌的差异类群
        3.6.1 CF组与LF组肠道细菌的差异类群比较
        3.6.2 不同组间细菌类群丰度的显着差异分析
        3.6.3 AFPH组、AFPL组、CF组组间差异类群的筛选
    3.7 差异类群对HCC的诊断价值
    3.8 肠道细菌群落与人体微环境因子的关系
        3.8.1 门水平肠道细菌与人体微环境因子的关系
        3.8.2 差异类群与临床生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9 健康人群和HCC患者肠道细菌群落生态网络分析
        3.9.1 三组肠道细菌群落的分子生态网络模型的拓扑学属性
        3.9.2 CF组、AFPL组、AFPH组肠道细菌群落分子生态网络的模块和关键节点
    3.10 讨论
        3.10.1 HCC患者肠道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改变
        3.10.2 差异菌属对HCC的诊断价值
        3.10.3 人体微生境因子对肠道细菌群落的影响
        3.10.4 HCC患者和健康人群肠道细菌群落生态网络特征
    3.11 结论
第四章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液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
    4.1 血液细菌群落高通量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4.2 HCC患者及CB组血液细菌群落结构及丰度比较
        4.2.1 CB组、AFPH组、AFPL组血液细菌群落的组成
        4.2.2 CB组、AFPL组、AFPH组三组间细菌群落的组成变化
    4.3 HCC患者及CB组血液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3.1 HCC组及CB组血液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
        4.3.2 HCC患者及CB组血液细菌群落的差异性
    4.4 HCC组及CB组组间血液细菌群落差异性分析
        4.4.1 CB组、LB组血液细菌群落不同水平组成差异比较
        4.4.2 不同分组间细菌类群丰度的显着差异分析
        4.4.3 AFPH组、AFPL组及CB组差异类群的筛选
    4.5 差异类群对HCC的诊断价值
        4.5.1 HCC患者及CB组血液细菌差异类群的ROC分析
        4.5.2 对AFPH组和AFPL组间的血液细菌差异类群的ROC分析
        4.5.3 HCC患者及CB组血液及肠道细菌差异类群的联合ROC分析
    4.6 血液细菌群落与人体微环境因子的关系
        4.6.1 门水平的血液细菌与人体微生境的关系分析
        4.6.2 差异类群与临床生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7 健康人群和HCC患者血液细菌群落生态网络组成
        4.7.1 三组人群血液细菌群落的分子生态网络模型的拓扑学属性
        4.7.2 CB组、AFPL组、AFPH组血液细菌群落分子生态网络的模块和关键节点
    4.8 讨论
        4.8.1 HCC患者血液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变化
        4.8.2 血液差异类群对HCC的诊断价值
        4.8.3 人体微生境因子对血液细菌群落的影响
        4.8.4 HCC患者血液细菌群落的生态网络特征
    4.9 结论
第五章 肠道和血液细菌群落的关系分析
    5.1 HCC患者和健康人群肠道及血液细菌群落的共有种
    5.2 HCC患者肠道和血液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
    5.3 HCC患者肠道和血液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5.4 HCC患者和健康人群中肠道和血液细菌代谢途径预测及差异比较
    5.5 家庭中微生物的相似性分析
        5.5.1 所有样品的细菌类群聚类及分布
        5.5.2 Heatmap分析
        5.5.3 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
    5.6 讨论
        5.6.1 血液微生物的来源
        5.6.2 血液与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
        5.6.3 亲缘个体间微生物的相似性
    5.7 结论
第六章 微生物失衡促进肝癌进展可能的机制研究
    6.1 mTORC1 调控SNRPA1
    6.2 SNRPA1促HCC的发生发展
        6.2.1 在体水平研究SNRPA1促HCC作用
        6.2.2 离体水平研究SNRPA1促HCC作用
        (1)SNRPA1 敲低抑制HCC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2)SNRPA1 敲低促进HCC细胞凋亡
    6.3 讨论
    6.4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circRNA调控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一、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ircFOXO3在胃癌增殖和转移进程中的功能
    一、材料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5)肝泡型包虫病肝铁沉积的MRI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第1章 MRI用于肝泡型包虫病铁沉积评估的初步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实验室检查指标
        1.1.4 影像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1.1.5 影像学分析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病灶MRI表现
        1.2.3 HAE组、HCC组和正常组的L/M-SIR值、SF及临床指标比较
        1.2.4 HAE组的L/M-SIR值、SF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包虫病概述
        1.3.2 铁代谢概述
        1.3.3 肝脏铁沉积的测量方法
        1.3.4 HCC与铁沉积
        1.3.5 HAE患者铁沉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6 三组L/M-SIR值及SF比较结果分析
        1.3.7 三组临床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1.3.8 HAE患者相关性结果分析
        1.3.9 本章小结
第2章 MRI联合血清铁蛋白对不同分期肝泡型包虫病铁沉积的初步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影像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2.1.3 影像学分析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病灶MRI表现
        2.2.3 HAE早、中、晚期组和正常组的L/M-SIR值、SF比较
    2.3 讨论
第3章 全文结论
    3.1 研究结论
    3.2 临床意义
    3.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MRI在评价肝泡型包虫病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6)卡波西肉瘤环状RNA表达谱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研究对象和临床标本的选择
    1.3 实验方法
        1.3.1 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实验前处理
        1.3.2 对RNA样品的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1.4.1 环状RNA芯片初筛
2 数据分析
    2.1 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2.2 原始数据的扁平化处理
    2.3 差异性circRNA数据进一步分析
        2.3.1 差异基因层级聚类
        2.3.2 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注释及GO及KEGG富集分析
        2.3.3 circRNA吸附miRNA预测、circRNA-miRNA网络关联分析
3 qRT-PCR验证候选环状RNA
    3.1 引物设计
    3.2 提取总RNA
    3.3 反转录合成cDNA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3.5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质量检测结果
        4.1.1 总RNA质量鉴定
    4.2 circRNA表达谱分布情况
        4.2.1 差异表达的circRNA
        4.2.2 分层聚类分析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qRT-PCR验证
5 讨论
    5.1 卡波西肉瘤国际及新疆流行现状及特征
    5.2 卡波西肉瘤病毒特异性及其传播途径
    5.3 卡波西肉瘤病理特点与组织来源
    5.4 卡波西肉瘤与非编码RNA
        5.4.1 卡波西肉瘤与miRNA
        5.4.2 环状RNA与卡波西肉瘤
    5.5 Gene Ontology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5.6 KEGG通路富集circRNA分析
    5.7 Y染色体来源的差异性circRNA:hsa_circ_0092207 及其余特征性circRNA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Gd-EOB-DTPA动态增强MRI与IVIM-DWI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MRI扫描方案
    2.3 图像分析
    2.4 病理检查方法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50例HCC患者组织病理学结果
    3.2 Gd-EOB-DTPA增强MRI影像学特征在MVI中的预测价值及诊断效能
    3.3 IVIM-DWI和肿瘤直径在MVI中的预测价值及诊断效能
第四章 讨论
    4.1 肝细胞癌相关情况
    4.2 微血管侵犯的定义和相关临床意义
    4.3 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意义
    4.4 Gd-EOB-DTPA增强MRI于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中的应用价值情况
    4.5 IVIM-DWI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价值探析
    4.6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nm23、EGFR、VEGF在 NSCL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仪器与试剂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靶向逆转nm23 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PET/CT对 nm23 表达的NSCLC分期和放疗计划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实验观测指标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nm23 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转录—蛋白质组学的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芹菜子和芹菜根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研究
    实验一 芹菜子和芹菜根不同提取物及萃取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筛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GC-TOF-MS和 UHPLC-MS/MS的芹菜子化学成分及抗肝纤维化活性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芹菜子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预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芹菜素对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一 基于转录组学的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及验证实验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芹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肝肿瘤微血管网络显微CT定量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实验样品及处理
        1.2 肝肿瘤样品及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X射线相衬CT成像
        2.2 微血管网络定量分析
        2.3 图像预处理及特征提取
        2.4 图像特征选择
        2.5 机器学习算法
        2.6 分类性能评估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人体肝癌病理形态发生和预测诊断价值的图像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BMP2、BMP10基因表达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研究[D]. 翟羽佳. 山东大学, 2021(12)
  • [2]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买为丽旦·衣明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及血液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应用初探[D]. 冯璟. 山西大学, 2020(03)
  • [4]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D]. 张颖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5]肝泡型包虫病肝铁沉积的MRI分析[D]. 王理祎. 青海大学, 2020(02)
  • [6]卡波西肉瘤环状RNA表达谱的差异分析[D]. 刘治全.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Gd-EOB-DTPA动态增强MRI与IVIM-DWI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研究[D]. 张添源.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D]. 夏露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转录—蛋白质组学的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D]. 谯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10]肝肿瘤微血管网络显微CT定量统计研究[D]. 王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人肝细胞癌病理形态发生的影像分析及预测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