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门诊管理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全军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门诊管理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一、全军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门诊管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20)在《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文中认为教会医学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产物,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消亡,历经近百年崎岖波折又波澜壮阔的历史。“齐鲁医学”曾经是中国教会医学的一张“名片”,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齐鲁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贯彻整个山东教会医学从起源到消亡的全部过程,代表着山东教会医学的最高水平,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与“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等国内三大头牌医学齐名,并称为“东齐鲁”,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齐鲁医学”品牌由英美加中四国共同缔造和培育,其人员和经费至少由四个国家的十三个基督教组织供给,亦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重点资助的医学机构之一,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对不同势力态度的矛盾性恰好为研究“齐鲁医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提供了绝佳机会;三是“齐鲁医学”由教会医学向“人民医学”转型的过程异常复杂,经历了南迁福州、内部分裂、派系争斗、与美决裂、思想改造等多重洗礼,最终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完成蜕变与重生,其过程既具有全国教会医学转型的通性特征,又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对于整个教会医学转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齐鲁医学”的转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开始。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国民党势力的怂恿和西方差会的鼓动下,齐鲁医学院做出了南迁福州的决定,大部分医学教授和本科生由山东济南迁往福建福州,齐鲁医院和少部分师生继续留守济南。不久,医预科随文理学院南迁杭州。一时间国内出现三处齐大校区和两个领导核心,形成南北对峙。南迁不仅造成“齐鲁医学”的内部分裂和派系对立,更为后来被新政权认定为“落后”和“反动”埋下了伏笔。随着杭州和福州的相继解放,齐鲁医学院在南迁一年之后选择回迁济南,“齐鲁医学”在形式上实现了合体和统一,但是南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旧有矛盾的积累效应下被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旧两派势力之间的校权之争。以吴克明为代表的亲国民党守旧势力与以杨德斋为代表的亲共产党新晋势力为获得学校控制权展开了激烈博弈,最终新派势力在新政权的支持下两次挫败“倒杨”运动,赢得校权之争的胜利。随后,“齐鲁医学”开启了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在齐鲁医院建立第一支党小组,不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积极向新政权靠拢。自1949年底收回校权到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医学”随着齐鲁大学同步启动了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开始了艰难而又深刻的历史转型。思想政治方面的改革是新政权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其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针对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宗教氛围浓厚、“亲美”“崇美”思想严重、政治意识淡漠、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等状况,新政权以齐大行政管理层和共产党工作小组为媒介,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开展爱国爱党教育、常规思政教育、亲苏学苏教育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齐鲁医学”广大师生和医护人员增加了对新政权和共产党的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意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向全面控诉美国侵略和爱国主义教育,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情绪逐渐改造为反美仇美排美情绪,通过鼓励学生参军参干、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等实际行动与美国划清界限,将全体师生团结在爱党爱国拥军的旗帜下,为后来的院系调整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同时,“齐鲁医学”其他方面的转型改革亦在同步进行。在教学育人方面,齐鲁医学院积极响应新政府提出的“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指导方针,在招生对象、招生名额、入学资格、培养目标、学制学时、教学课程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不断满足新中国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社会服务方面,齐鲁医院主动参与灾区医疗救灾、疫病防治服务、公共卫生教育,将发挥专业优势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齐鲁医学院及齐鲁医院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中外教会拨款的传统方式,积极争取新政府的资助,通过有条件地接受捐赠、开展资产清查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多种途径拓展筹资渠道,最终与外国教会彻底割裂经济联系,完全实现了经济自立。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既体现了新政权和新执政党对“齐鲁医学”提出的外在要求,也体现了“齐鲁医学”人审时度势、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调适和努力。1952年10月,齐鲁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走向消解,包括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在内的原有组织被撤并重组,随之而来的是“齐鲁医学”在性质内涵和组织属性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齐鲁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医学院,附属齐鲁医院则成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齐鲁医学”从此涅盘重生,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齐鲁医学”在名称、性质和归属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人文根脉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并最终发展成当今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齐鲁医学”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教会医学与山东地方社会的互动史,二者互相影响、相互形塑而又彼此同化、趋于融合。“齐鲁医学”在西方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之间、外国资源和本土力量之间、现代化转型与传统惯性之间不断寻求某种平衡,并以彻底本土化、中国化的结局完成转型使命。

滕起[2](2018)在《“弱能儿童”医疗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扩建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截至2010年末,我国的残疾人总数量已达到8502万。自1990年起,联合国就将每年的12月5日定为国际弱能人士日,而“弱能儿童”由于其生理年龄的限制,成为了“弱势人群”中的“弱势”。发达国家对于“弱能儿童”的关注较早,1968年美国政府就颁布了《残疾儿童早起教育援助法》,随后又在1973年通过了《康复法案》,英国在1978年制定的《诺沃克报告》中提出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可以且应当在普通学校就行的理论,开启了融合教育的篇章,港澳台地区也以不同的形式拉开了重视“弱能儿童”保护的序幕。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起步较晚,1988年我国政府才成立残疾人联合会,三年之后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通过前文陈述的庞大数据,可见在当下进行“弱能儿童”医疗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于“弱能儿童”乃至整体弱能人群的医疗康复工作都是有所裨益的。本论文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弱能儿童”相关理论及其相关医疗建筑案例,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对比,相关医疗建筑的关系分析,以及不同地域条件下相关案例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当前“弱能儿童”医疗建筑从项目性质定义到场地选址、总图布局、功能房间、立面形式及室内装饰等设计方面要求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集中于对作者参与的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扩建项目进行分析,通过对该项目设计方法的细致研究,为“弱能儿童”医疗建筑设计提供更为科学、规范、高效的方法。最终提出“弱能儿童”医疗建筑从规划布局到建筑设计的个性与共性设计方法,即“弱能儿童”医疗建筑设计方法,既要遵守医疗建筑设计的共性、结合时代发展,又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弱能儿童”的病种类型,使用具有针对性的、符合病情特点设计手法。听力障碍儿童是“弱能儿童”中典型的一类,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建筑设计方法对于研究“弱能儿童”医疗建筑设计方法具有借鉴意义。我国目前对“弱能儿童”的相关研究不足,导致了“弱能儿童”医疗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论文在当前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现实意义。同时,本论文对“弱能儿童”所包含的各类儿童的相关医疗类建筑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何磊[3](2018)在《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健康是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西方医学和中医学共同研究的方向之一。人类现代社会对于健康的要求和追求日益热烈。健康的评价、健康早期辨识与早期干预一直是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中医在认识健康和给予及时干预的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中医强调人的健康在人类的生长壮老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也契合了现代医学对于人类生命全过程健康的追求。许多中医学者已经在研究健康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九种体质判定标准的建立和健康状态的提出。在中医学者进行健康评价相关研究中,量表是最常用的研究工具。本研究从量表切入,对现有健康相关理论和研究的现状与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比较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健康评价类量表和问卷,利用对量表应用进行客观分析,为进一步进行健康评价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大量文献复习和整理的方法,对健康医学领域内的健康相关概念来源发展进行梳理,对健康评价相关的研究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阐述。2.文献研究:(1)量表比较分析:对国内外应用较广,接受度高的健康评价量表进行条目简化、规范化处理和归类。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对条目频次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2)量表的应用比较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Wang Fang Data)、维普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7年1月-2017年12月收录的中文文献。按照文献排除和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将文献导入Note Express2.0软件进行文献管理。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资料提取。将所需文献资料信息录入Excel表。分类处理资料,对量表和文献各项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理论研究:健康的涵义和包含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西医学领域对健康的理解经历了生存、消除疾病和躯体、心理、社会适应上都感觉良好的过程。中医学的理论和中国许多文化传统从一开始就包含了目前西医学者们对健康理解的全面内容。中医学界对健康相关概念的研究包括了健康、亚健康、健康状态等概念的探索。目前对于健康的评价包括了人的体质研究、健康多个维度和特殊人群的研究。检查健康水平的手段由最开始的传统医学体格检查发展到目前基因检测。评价健康的工具和方法由以前的直接取材人体组织或者创伤性检测扩大到许多非侵入式测量方法,比如量表测量。健康检测和评价的数据被国家层面整合起来得到更全面的应用,比如建立国家健康指标系统来指导卫生工作。2.文献研究:2.1量表比较分析:最终确定10个量表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是,诺丁汉量表(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康奈尔健康量表(Cornell Medical Index,CMI),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uropean Quality of Life-5 Dimensions,EQ-5D),SF-36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五态人格测验表,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基于证素的健康信息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1)各个量表条目分布不同。①条目总数最多的量表是CMI,条目总数最少的量表是EQ-5D,平均条目数为75.2个。②维度条目最多的是CMI的躯体维度,有150条,维度条目最少的是CMI的社会维度、健康信息表的社会维度、SF-36的社会维度、ED-5D的社会维度、NHP的总评维度、五态人格测验表的躯体维度、社会维度和总评维度,均是0。③国外量表的总评维度、社会维度和躯体维度的条目所占比例均高于国内量表;国内量表的心理维度条目所占比例高于国外量表。(2)躯体条目情况:国内外的量表都从几个方面对躯体情况进行评价,国外量表常常通过多方面间接信息对躯体状况进行评价,比如“自我照顾能力”,“身体活动能力”等方面。而国内量表更习惯于直接对躯体状况提问进行评价,如“睡眠情况”,“二便情况”等方面的条目均是直接询问具体躯体状况。经筛选,躯体条目共有233条。其中与疼痛相关的条目共有33个。200个躯体条目中①出现频率大于3%的躯体条目有2条,为怕冷,睡眠总体自评;②出现频率在2%~3%的躯体条目有4条,为心悸、咽异物感、气短、头晕;③出现频率在1%~2%的躯体条目有32条,依次为失眠、胸闷、大便干燥、睡眠质量差、盗汗、鼻塞、健忘等;④出现频率小于1%的躯体条目有94条,为听力差、眼睛干涩等。(2)经筛选,心理条目共有158个条目。①出现频率大于10%的心理条目有2条,依次为抑郁、焦虑;②出现频率在5%~10%之间的心理条目有4条,依次为认知、自尊自信、紧张、愤怒;③出现频率在1%~5%之间的心理条目有19条,依次为敏感、固执、幸福与快乐、悲观、兴趣广泛、生命活力等;④出现频率小于1%的心理条目有13条,依次为性格淡漠、主观、依赖性强等。(3)经筛选,社会条目共有71个条目。①出现频率大于10%的社会条目有1条,为社会支持度;②出现频率在5%~10%之间的社会条目有11条,依次为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住房条件、交通条件、医疗服务与社会保障的获取、获取新信息的机会、社会隔离、社会接触、人际关系、社会安全感、休闲娱乐参与;③出现频率小于5%的社会条目有4条,依次为家庭生活、处事能力、自然环境、角色评价。(4)各量表评分方式以量化分级评分为主。①2级评分的有5个量表,分别是SF-36、NHP、CMI、五态人格测验表和健康信息表;②5级评分的有5个量表,分别是SF-36,、ED-5D、WHOQOL、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③模拟线性评分的有2个量表,分别是ED-5D和自测健康评价量表。(5)国外量表语言描述更加具体清晰易懂,同时也具有西方文化特点。国内量表口语化不足,表达不够清晰。2.2量表的应用比较分析:根据预定检索式进行中文文献检索,CNKI、万方、维普和CBM一共检索到849篇文献,分别为CNKI227篇,万方65篇,维普43篇,CBM514篇。逐一阅读文献题目后排除明显不符合研究内容的文献125篇,剩余724篇。通过阅读摘要后排除77篇综述类和思考类文献。再删掉重复文献115篇。得到532篇文献。对532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按照排除标准删掉文献资料信息不完整或者错误的,未明确量表或问卷来源或名称的文献,排除文献中涉及的量表仅仅是疾病专属量表的文献和测量量表侧重健康某一方面的文献,比如心理个性类、疼痛类、睡眠和疲劳类量表文献,剩余225篇文献。根据研究内容,排除研究人群为患者的文献,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文文献82篇,共包括27个量表。(1)82篇文献中,共涉及27个健康评价类量表。包括期刊论文66篇,学位论文15篇,会议论文1篇。属于量表/问卷编制的论文15篇,量表/问卷评价的论文11篇,量表应用的论文56篇。(2)总体呈增长趋势,2005年开始到2009年逐年增长。2010年暂时发文量少于2009年,但是2011年开始发文量有了显着增高。2013/2014两年是文献发表最多的2年。2015年以后趋于平稳。2017年发表文献数量又开始增长。(3)量表的研发机构主要为各大中医院校。研发健康评价类量表数量超过2个的中国机构分别是南方医科大学(4/27),广州医科大学(3/27),中国中医科学院(2/27),上海中医药大学(2/27)北京中医药大学(2/27),南京中医药大学(2/27)(4)27个量表在82篇文献中引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5位分别为中医体质量表40.38%(42/104),SF-36 14.42%(15/104),亚健康自评量表(Sub-health Self-rating Scale,SSS)7.69%(8/104),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V1.0)3.85%(4/104),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2.88%(3/104),亚健康状况评价问卷(SHSQ-25)2.88%(3/104),中医健康量表(Health Scale of Traditional Chine se Medicine,HSTCM)2.88%(3/104),WHOQOL-BREF2.88%(3/104)。(5)文章里涉及的研究设计的类型既包括横断面研究(62/82),其中有1篇是采用了横断面和非随机对照研究两个方法,也有随机对照试验(13/82)和自身对照试验(6/82)。研究人群的样本量在24到8448间,有48篇文献的样本量100-1000之间,大于1000例样本量的文献有22篇。其余12篇为小于100的小样本研究。(6)第一作者来源机构共43家,主要是各大中医药大学,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发表文献3篇以上的7家,分别为南方医科大学11篇(13.41%),广州中医药大学10篇(12.20%),北京中医药大学9篇(10.98%),上海中医药大学4篇(4.88%),中国中医科学院3篇(3.66%),南京中医药大学3篇(3.66%),天津中医药大学3篇(3.66%)。7家机构发文数占43家机构总发文数的一半以上(52.44%)(7)①中医体质量表(包括英文版和韩文版)的42篇文献中,4篇文献是关于体质量表的编制和评价(1篇为英文版量表的编译过程,1篇为韩文版编译过程,均为学位论文),38篇为将中医体质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文章里利用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26/38篇),1篇为横断面调查联合非随机研究,8篇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3篇自身前后对照的文献。②SF-36所在的15篇文献中,1篇文献里是将SF-36当做效度标准对其他量表进行评价的研究。4篇文献里采用了随机对照研究方法,5篇文献采用了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5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人群健康基本情况。研究人群范围较广,包括了老年人、门诊和体检中心人群、社区居民和大学生,还有警察和部队人群。③8篇文章涉及亚健康自评量表(Sub-health Self-rating Scale,SSS)。6篇期刊论文,2篇为学位论文,其中1篇学位论文涉及量表编制过程。流行病横断面调查研究有6篇,研究人群主要为大学生,随机对照试验2篇,研究人群有医院职工和大学生。④4篇文章(3篇期刊论文,1篇学位论文)是应用了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 V1.0)。2篇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人群来自工人、教师、学生、公务员、社区居民和体检人群。⑤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出现在3篇文章中,研究人群为社区居民和单位职工,研究方法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亚健康状况评价问卷(SHSQ-25)涉及3篇文献,1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大学生的健康情况,2篇为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人群为体检人群。世界卫生组织健康量表WHOQOL-BREF主要是作为测量标准出现在2篇文献中,另外1篇应用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⑥4个量表的应用文献为2篇,15个量表应用文献仅有1篇。结论:通过对国内外量表的统计,发现国内外量表的维度和条目分布上不同。国外量表的特点是条目多,社会维度条目所占总体条目数量比例较高,同时单个量表中心理维度条目所占单个条目总数的比例差别不大,说明国外量表比较注重社会环境和心理状况对健康的影响。国外量表采用的评分方式有2级评分和5级评分和模拟线性记分,量表中采用2种评分方式相结合的情况较为常见。国外量表的条目语言描述更加简单清晰和口语化。国内量表条目中,躯体维度条目多见,社会维度条目较少,说明国内量表对于社会维度关注不够。在量化评分方面,国内量表采用的评分方式与国外相同,但是每个国内量表均只用了 1种评分方式。国内量表的语言常有表达不够清晰,口语化不足的问题。

张艳[4](2013)在《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中介、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结论: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王磊[5](2011)在《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创造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与信息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中的知识含量不断增加;信息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同时,虚拟实践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方式,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着人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文化中的低俗化倾向、数字鸿沟、网络沉迷等问题,给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因此,在信息时代,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方法研究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影响,促进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共分七章,从信息与信息时代入手,分析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并提出互联网的发展与管理的一些展望与建议。第一章,研究信息的概念与特点以及信息时代的生成与特点。首先,对信息时代的基础单元——信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信息的特点进行了阐释。其次,简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标准、形态的理论,讨论了信息时代的生成,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论述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多重影响。第二章,研究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着眼于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研究电子商务这一全新商务形式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对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金融的发展入手,讨论了信息时代金融衍生品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入手,通过对企业管理、企业供应链和企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对信息时代微观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析。第三章,研究信息时代的政治发展。从互联网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入手,首先,分析互联网对民主的直接影响,如民主传播途径的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社会结构的改变等;其次,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再次,讨论了电子政务出现的必要性及其对民主发展的作用;最后,研究了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互联网对公众的影响等问题。第四章,研究信息时代的文化发展。通过对互联网引发的激烈的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研究,探讨了互联网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从互联网与文化结合形成的网络文化入手,介绍了网络文化及其特点,分析了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区别;讨论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从网络语言的流行和草根文化的兴起两方面探讨了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第五章,研究信息时代的社会事业发展。首先从社会事业信息化的角度入手,从社会事业信息化及其特点、社会事业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讨论了信息技术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影响。随后,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和教育入手,具体讨论了信息时代医疗与教育的发展问题。第六章,研究信息时代的人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时代虚拟与虚拟实践的分析与讨论,研究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对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完善、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并通过对网瘾问题、信息选择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第七章,研究信息时代的互联网管理问题。通过对WEB1.0到3.0发展的分析,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及其带来的两极化趋势;从管理方式、法制、德治三方面讨论了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及其影响,预测了网络实名制的发展趋势。

陈春涛[6](2008)在《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现代信息技术正(IT)在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工作效率得以显着提升。基于IT技术的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控制和决策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课题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医院信息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水平,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据此设计数字化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方案与模式,提出医院发展数字化建设的策略,初步构建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数字化医院模型,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我国数字化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与思路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理论研究部分的资料以文献资料为主。英文期刊和学位论文文献通过Proquest、Wiley、Elsevier、EBsco、Highwirepress、Ovid等电子期刊数据库,Googlescholar搜索引擎检索获得,中文文献通过CNKI,VIP Information,Wanfang DATA等数据库检索获得;理论研究部分分析方法以理论演绎推论为主。实证研究部分的资料来源于案例研究的统计报表资料和参与性观察结果。实证研究部分的分析方法以统计学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法为主。研究结果: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以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医院软件体系为基础,可最优化利用网络及数字技术有机整合医院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实现医院所有信息最大限度的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共享,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流程管理在医疗卫生领域及其资源配置层面上的充分应用,能够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方便患者就诊,增加患者满意度,为医院带来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结论: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①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实现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检验系统LIS和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的无缝集成,从而使临床与医技科室之间资源共享成为现实,是消除院内信息孤岛的有效途径。②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利用数据挖掘及决策技术,可以充分贯彻医院管理者管理思维,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矛盾。③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减少了医务人员手工操作的工作量,改进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手工的漏洞,规范了医院的业务流程,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满意度。④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的生产力,对医院收入增加的作用明显。研究创新:本研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有对数字化医院信息化研究原理与方法的理论思索,又有实施数字化后对使用医院的效果评价的量化研究。论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①论文运用管理学、信息学、业务流程管理等理论,结合计算机技术,运用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对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进行了逻辑功能分析,并绘制出各部分的系统数据流程图,构建了基于医院业务流的数字化医院框架。②论文进行了翔实的实证研究,利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一家全新的医院作为平台,设计并应用了一整套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③论文创新地应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超越对数型生产函数对医院数字化的生产效能进行了研究。

王文[7](2007)在《四川省乡镇卫生院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一套乡镇卫生院关键绩效评价体系,然后围绕此绩效评价体系调查分析四川省乡镇卫生院的建设现状和绩效现状,最终在此基础上研究影响乡镇卫生院绩效的因素,并提出改善乡镇卫生院绩效的建议。方法:第一步,运用文献法研究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然后结合乡镇卫生院的功能,通过头脑风爆法和专家意见法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的乡镇卫生院关键绩效评价体系。第二步,以秦巴项目为依托,抽样调查了四川省阆中、通江、苍溪、仪陇4个县的36个卫生院,每县9个卫生院。其中,一般卫生院29个,中心卫生院7个。调查采用了定量问卷调查了36个卫生院,33个院长,15个副院长,223个卫生院员工和172个病人。调查还采用了定性访谈的方法,访谈了36个院长及36个员工小组。调查的主要内容为样本卫生院的建设发展现状和绩效现状。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调查地区乡镇卫生院绩效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第四步,提出改善调查地区乡镇卫生院绩效的建议。结果:研究结果包含四部分。1.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的乡镇卫生院关键绩效评价体系包含了人年均业务收入、卫技人员人年均门诊人次、员工满意度、病人满意度4个关键绩效指标,它们的权重分别为0.266、0.195、0.204、0.335。2.调查地区卫生院在卫生院院长素质、人力资源质量、主要设备配置水平及管理方面低于全国农村卫生院的水平或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3.调查地区卫生院2005年的人年均业务收入为2.81万,低于2002年全国农村卫生院的水平;调查地区卫生院2005年的卫技人员人年均门诊人次为1143.8人次,远高于2002年全国农村卫生院的水平;调查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员工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员工对安全保障与物质方面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调查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病人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在经济性方面的评价不高。4.影响卫生院人年均业务收入的因素可以归结为:设备、管理、国家政策;影响卫生院卫技人员人年均门诊人次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人口学特征、卫技人员质量;乡镇卫生院的员工满意度会受到卫生院性质和员工个人特征的影响,而构成员工满意度的10个维度对员工总体满度的影响作用并不相等;卫生院类型和病人类型会影响病人满意度,而构成病人满意度的4个维度对员工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并不相等;影响卫生院总绩效的因素可以归结为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结论:总体而言,调查地区卫生院的绩效受到了来自卫生院内部、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了:卫生院主要设备配置、人力资源质量、服务、管理,国家政策,所在地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目前,这些因素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政府和卫生院自身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卫生院的绩效。建议: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抓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的机遇;强化政府责任:加快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强卫生院员工保障,实施行政方绩效评价;加强卫生院内部建设:实施规范化管理,进一步落实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建设良好的卫生院文化。

张慧[8](2006)在《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需要社会众多部门在统一高效的指挥下,协同采取应对措施。在这些部门中,医院是提供医疗和心理服务的关键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医院的参与。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简称“应对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成败。然而,医院应对能力不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SARS危机显示了中国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院应对能力评价是医院应对能力建设的基础。然而,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对医院应对能力全面系统评估的研究报道。 目的 1.构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3.对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普查; 4.建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5.应用医院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6.在现状普查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战略机会窗口分析法(SWOTAnalysis)分析北京市医院应对能力建设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障碍,提出加强北京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自由列举访谈和专家评分法构建医院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

吕世伟[9](2005)在《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医疗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的中心工作之一,以病种病例分型管理实施医疗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学界的一次重要创新性研究。由于过去对病例病情轻重程度的判断不够标准、规范和明确,传统的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往往没有考虑到收治病例病情的危重程度,将普通病例与疑难复杂病例混在一起笼统地进行分析评价,其结果往往难以客观反映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也难以使医疗质量管理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因此,病例分型管理立足于我国国情,吸取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功经验,依据病例的病情和相应的医疗行为特征,将每个病例划分为A、B、C和D四个类型,再将各群体医疗质量指标加以比较,从而为科学评价医疗质量、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降低医疗成本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新模式。 本课题运用病例分型理论与方法,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按照“设立指标较少,包含信息较多”的原则,以病例分型评价指标为核心,结合总后卫生部“军队医院医疗质量主要评价指标”,构建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我校某所附属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收治的134613份出院病案资料作为研究样本,将ICD-9疾病分类和病例分型相结合,构建病种病例分型组合,制订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并根据《全面责任制管理质量考评标准》,对附属医院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量化考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病例分型理论建立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可以公正、客观和全面的评价临床科室医疗质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病例分型的应用研究。同时,本课题研究对病种病例分型理论应用于医疗质量评价的前景做了三个方面的前瞻性展望。 本课题部分研究成果已在上海市卫生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的推动下贯彻实施。

马全福,陈振需[10](2004)在《首届武警部队门诊管理培训及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文中研究指明 本刊讯 首届武警部队门诊管理培训及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9月5日在北京召开。中华医院管理学会门急诊管理专业委员会和全军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发来贺信。武警总部后勤部卫生部、武警总医院的领导及中华医院管理学会门急诊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茂辉、秘书殷迪戍等出席了大

二、全军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门诊管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军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门诊管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史料与文献回顾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南迁福州与北归济南:转型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南迁福州
        一、酝酿南迁:三派势力博弈
        二、选址福州:各方推进南迁
        三、南下福州:顺利完成迁移
        三、福州一年:勉强恢复教学
        四、留守济南:艰难维持残局
    第二节 北归济南
        一、山东情结:回归原动力
        二、校产羁绊:难舍的家业
        三、协商回济:积极的态度
        四、顺利回迁:各方的帮助
    小结
第二章 校权之争与行政改革:行政上开启转型
    第一节 校权之争:新旧势力的博弈
        一、留济齐大校务:旧权把持
        二、校权回收运动:大势所趋
        三、两次“倒杨”运动:斗争不止
    第二节 行政改革:运转机制的蜕变
        一、软弱的齐大校政
        二、积极的行政改革
        三、齐鲁医院的调整
        四、争取“国立”运动
    小结
第三章 教育改革与医疗服务:业务上推行新政
    第一节 教育改革
        一、招生改革
        二、教学改革
    第二节 公卫服务
        一、参与医疗救灾
        二、疫病防治服务
        三、公共卫生教育
    第三节 支援战争
        一、踊跃参军参干
        二、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
        三、收治志愿军伤病员
    小结
第四章 经费改革与资产管理:经济上实现自立
    第一节 美国经济封锁
        一、教会拨款的限制
        二、进口设备的限制
    第二节 拓展筹资渠道
        一、有条件接受捐赠
        二、向政府申请补助
    第三节 改革资产管理
        一、资产清查:奠定改革基础
        二、资产纠纷:化解资产矛盾
    第四节 增产节约运动
        一、“三自”革新运动
        二、医院经费改革
        三、“三反”“五反”运动
    小结
第五章 抗美援朝与思想改造:政治上实现新生
    第一节 建国初期师生思想状况
        一、宗教色彩浓厚
        二、亲美思想严重
        三、政治意识淡漠
    第二节 抗美援朝教育运动
        一、保卫和平签名运动
        二、控诉美国文化侵略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四、全面驱离美籍教师
    第三节 革命政治教育
        一、常规思政教育
        二、爱国爱党教育
        三、亲苏学苏教育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
        一、原有问题及改造过程
        二、改造效果和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院系调整与明确隶属:全方位完成转型
    第一节 院系调整:完成转型的直接推动力
        一、全国院系调整的背景与过程
        二、齐鲁大学的调整
        三、齐鲁医院的归属变更
    第二节 山东医学院的调整适应
        一、原山东医学院基本情况
        二、调整初期的混乱情况
        三、初步的改革调整
    第三节 齐鲁医院的改革调整
        一、院系调整初期的混乱现象
        二、齐鲁医院的全面改革
    第四节 明确归属:步入新的起点
        一、医院承担医学教学任务
        二、行政体制上的关系不明确
        三、明确隶属与管理关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弱能儿童”医疗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扩建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选题的依据
        1.1.4 选题的意义
    1.2 课题研究对象及范围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2 “弱能儿童”相关理论与医疗建筑相关研究
    2.1 “弱能儿童”相关理论研究
        2.1.1 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
        2.1.2 医教结合理论
    2.2 “弱能儿童”与医疗建筑关系研究
        2.2.1 “弱能儿童”与医院
        2.2.2 “弱能儿童”与康复中心
        2.2.3 “弱能儿童”与学校、社区、教会、家庭
    2.3 本章小结
3 “弱能儿童”医疗建筑相关实践案例比较
    3.1 国外案例分析
        3.1.1 澳大利亚皇家儿童医院
        3.1.2 日本多摩儿童医院综合体
    3.2 国内案例分析
        3.2.1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3.2.2 青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扩建项目概况及设计思路
    4.1 项目背景
    4.2 项目概况及要求
        4.2.1 宗地四至
        4.2.2 建设内容及经济技术指标
        4.2.3 设计内容及要求
    4.3 项目前期研究
        4.3.1 宗地概况
        4.3.2 机遇与挑战
    4.4 设计思路
        4.4.1 场地及总图设计思路
        4.4.2 医疗办公综合楼设计思路
        4.4.3 儿童康复教育中心设计思路
5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扩建项目设计
    5.1 项目平面功能分析
        5.1.1 总体概况
        5.1.2 医疗办公综合楼
        5.1.3 儿童康复教育中心
    5.2 儿童医疗建筑共性设计手法的采纳
        5.2.1 童趣元素
        5.2.2 儿童尺度人体工程学
    5.3 医教结合理论的贯彻
    5.4 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多种行为环境的考虑
        5.4.1 就医环境与生活环境结合
        5.4.2 就医环境与学习环境结合
    5.5 技术与艺术的体现
    5.6 人性化关怀的落实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设计各部门主要功能房间设计要求
致谢

(3)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国内健康评价研究现状
        1 健康概念
        2 中医健康辨识的研究现状
        3 中医健康量表的研发和应用
        4 健康相关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5 思考与展望
    综述二 国外健康评价研究现状
        1 健康评价内容
        2 健康评价方法
        3 健康评价常用普适性量表
        4 健康类量表的评价标准
        5 思考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健康的相关概念
        1.1 西医学里健康的概念
        1.2 中医的健康概念
        1.3 健康评价
    2 健康评价研究的现状
        2.1 体质学说
        2.2 健康评价的维度
        2.3 健康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2.4 特殊人群健康评价研究
        2.5 健康评价方法和工具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国内外常用健康状态评价量表的比较分析
        1.1 资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思考
    2 常用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领域的应用比较分析
        2.1 资料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分析讨论
        2.4 结论
    3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一、本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学理论
    二、学科的相关概念
    三、护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四、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
    六、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一、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现状考察
    二、护理学科知识传播载体(教材、专着)现状考察——基于内容分析研究
    三、护理学科体系的组织建制状况考察——基于网络内容分析的研究
    四、对国际成熟学科特点的总结与分析
    五、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六、研究小结
第四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论证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性科学理论
    二、基于史料的论证一——美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三、基于史料的论证二——中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四、基于史料的论证三——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中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分析
    五、基于专家工作会议的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专家会议
    七、研究小结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部分学科体系设置现状及启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一)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原则
        (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构建基于“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学科体系
    三、研究小结
第六部分 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位理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研究
        (一)护理学学科生态发展核心概念的提炼
        (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前期研究结论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形成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策略——基于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应用研究
    四、研究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一、“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二、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三、“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四、“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五、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译文节录
附录六、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5)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二、论文研究的价值
    三、相关研究的现状
    四、论文的框架构思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时代
    第一节 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二、信息的特征
    第二节 信息时代的生成
        一、社会形态的演进
        二、社会发展的机制
        三、信息时代的来临
        四、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 虚拟实践及其作用
        一、虚拟实践的产生
        二、虚拟实践的作用
第二章 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一、电子商务成为全新的商务形式
        二、科技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 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
        一、金融及其特点
        二、电子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三、金融衍生品的双重效用
        四、金融危机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互联网对企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与企业管理
        二、互联网与企业供应链
        三、互联网与企业发展趋势
第三章 信息时代的政治发展
    第一节 互联网与民主政治
        一、互联网与民主传播
        二、互联网与政治参与
        三、互联网与社会结构
        四、互联网对民主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网络媒体与电子政务
        一、网络媒体及其形式
        二、网络媒体与民主发展
        三、电子政务的出现与影响
    第三节 互联网与政府治理方式
        一、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
        二、网络媒体发展对公众的影响
        三、政府治理的问题与求解之道
第四章 信息时代的文化发展
    第一节 互联网与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二、互联网与文化交流
        三、互联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特点与形式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二、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
        三、网络文化的形式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走向
        二、网络文化发展趋势的原因
        三、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发展
第五章 信息时代的社会事业发展
    第一节 互联网与社会事业
        一、社会事业信息化及其特点
        二、社会事业信息化及其作用
        三、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互联网与医疗卫生
        一、医院信息化
        二、医药行业信息化
        三、医保信息化
    第三节 互联网与教育发展
        一、网络教育的出现与特点
        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
        三、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
        四、网络教育问题与对策
第六章 信息时代的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互联网与交往方式
        一、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二、虚拟与虚拟交往
        三、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
        四、虚拟交往的作用
    第二节 互联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二、互联网与人的需要的发展
        三、互联网与人的能力的提升
        四、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
        五、互联网与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第三节 网瘾
        一、网瘾的危害
        二、网瘾的本质
        三、正确对待网瘾现象
    第四节 信息暴涨带来的选择难题
        一、信息爆炸的表现
        二、云计算的出现与应用
        三、信息的选择过程
        四、正确对待信息选择
第七章 社会发展中的互联网管理问题
    第一节 互联网的发展
        一、从Web1.0到Web3.0
        二、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三、互联网的两极化趋势
    第二节 互联网的管理
        一、管理方式的发展
        二、相关法律的完善
        三、网络道德的建设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的现状与展望
        一、网络实名制的争议
        二、网络实名制的产生与发展
        三、网络实名制的影响分析
        四、网络实名制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背景与目的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核心概念
第二部分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1 理论基础
    2 论文的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3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三部分 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与架构设计
    1 医院业务对医院信息系统的需求
    2 实现医院信息系统的关键性技术
    3 医院信息系统的选型原则
    4 数字化医院的架构设计
第四部分 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内容
    1 门急诊挂号划价收费系统
    2 住院病房信息系统
    3 药房药库管理系统
    4 检验信息管理系统
    5 影像信息系统(PACS)
第五部分 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实证研究
    1 基本情况
    2 医院网络及安全建设
    3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第六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建议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满意度调查表
致谢

(7)四川省乡镇卫生院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文献研究
    2.2 调查研究
    2.3 研究技术路线
3.结果
    3.1 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3.2 调查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现状
    3.3 调查地区乡镇卫生院绩效现状
    3.4 乡镇卫生院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3.5 小结
4.讨论
    4.1 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4.2 调查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绩效水平
    4.3 影响卫生院绩效的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
5.建议
    5.1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5.2 抓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的机遇
    5.3 强化政府责任
    5.4 加强卫生院内部建设
6.总结
    6.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论文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8)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设计流程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设计流程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论文基本结构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现场
        一、地理、人口概况
        二、医院设置情况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时间
        一、研究对象定义
        二、选择二级以上医院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三、确定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一) 文献研究
        1. 文献来源
        2. 检索词
        3. 文献资料的分类
        (二) 自由列举访谈
        1. 访谈对象的选择
        2. 访谈内容
        3. 访谈资料的整理
        4. 访谈资料的分析
        (三) 专家评分法
        1. 专家的选择
        2. 专家评分问卷的设计
        3. 专家评分问卷资料的收集
        4. 专家评分资料的整理
        5. 专家评分资料的分析
        (四)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确立
        (五)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普查
        (一) 设计调查问卷
        (二) 设计调查问卷软件包
        (三) 预调查
        (四) 正式调查
        (五) 抽样复测
        1. 抽样方法
        2. 实施复测
        (六) 现状调查资料的整理
        (七) 现状调查资料的分析
        三、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一)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1.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2. 确定共性因子的个数
        3. 解释共性因子的实际意义
        4. 计算共性因子得分
        5.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二)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1. 综合评价等级的划分
        2. 不同类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比较
        四、北京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战略机会窗口分析
        (一) 应对能力调查评价
        (二) 政策环境分析
        (三) 专题小组讨论
        (四) 综合分析
    第四节 质量控制
        一、偏倚
        (一) 选择偏倚
        (二) 信息偏倚
        二、其它误差
        (一) 抽样误差
        (二) 过失误差
    第五节 伦理审查委员会对本研究课题计划的审核批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一、文献研究结果
        二、自由列举访谈结果
        (一) 自由列举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二) 自由列举访谈结果
        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
        四、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确立
        (一) 专家积极系数
        (二) 专家基本情况
        (三) 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熟悉程度
        (四) 专家意见的一致性
        1. 专家对应对能力13个方面的评分情况
        2. 专家对应对能力42个具体评价指标的评分情况
        五、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一) 信度
        1. 内在信度
        2. 外在信度
        (二) 效度
        1. 内容效度
        2. 结构效度
    第二节 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一) 应答医院在区(县)的分布情况
        (二) 应答医院等级分布情况
        (三) 应答医院组织类型分布情况
        (四) 应答医院其它特征分布情况
        (五) 应答医院人员分类和床位设置情况
        二、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
        (一) 应急指挥协调机制
        (二) 应急预案
        (三) 监测预警
        (四) 实验室管理及诊断
        (五) 信息报告与交流
        (六) 应急人员
        (七) 应急床位
        (八) 应急药品储备
        (九) 医疗救治措施
        (十) 消毒净化能力
        (十一) 个人防护设备储备
        (十二) 其它应急物资储备
        (十三) 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自评情况
        四、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经费预算情况
        五、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结果小结
    第三节 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一、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一)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二) 确定共性因子个数
        (三) 解释共性因子的实际意义
        (四) 计算共性因子得分
        (五)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二、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一) 综合评价等级的划分
        (二) 不同类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比较
        1. 二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之间应对能力比较
        2. 综合医院与非综合医院之间应对能力比较
        3. 教学医院与非教学医院之间应对能力比较
        4. 有发热门诊医院和无发热门诊医院之间应对能力比较
        5. 接收过SARS病例或疑似病例医院和未接收过SARS病例或疑似病例医院之间应对能力比较
        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小结
    第四节 北京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战略机会窗口分析
        一、医院自身的优势
        (一) 医疗资源丰富
        (二) 医院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三) 院前急救网络初步形成
        (四) 有应对SARS疫情的经验和教训
        (五)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健全
        二、医院自身的劣势
        (一) 医疗资源条块分割、沟通协调不畅
        (二) 临床和公共卫生整合不够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识别判断能力较低
        (四)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强弱不一
        三、存在的机会
        (一) 政府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1. 国家层面
        2. 北京市层面
        (二) 防治人禽流感的契机
        (三) 迎奥运工作的需要
        四、面临的障碍
        (一) 政府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二) 卫生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评价
        一、偏倚的控制
        (一) 选择偏倚
        (二) 信息偏倚
        二、其它误差的控制
        (一) 抽样误差
        (二) 过失误差
    第三节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全面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节 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
        一、应急指挥协调机制的现状
        二、应急预案的现状
        三、监测预警的现状
        四、实验室诊断能力的现状
        五、信息报告和交流的现状
        六、应急人员的现状
        七、应急床位的现状
        八、应急药品储备的现状
        九、医疗救治措施的现状
        十、消毒净化的现状
        十一、个人防护设备储备的现状
        十二、其它应急物资储备的现状
        十三、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现状
    第五节 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二、影响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识别判断因子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软件因子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硬件因子
        (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意识因子
        (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因子
        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第六节 研究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加强北京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识别判断能力
        二、保证所有医院都具备基本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三、加大对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投入
        四、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
        五、整合资源、加强沟通协作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与建设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概念
        (一) 突发事件的定义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 突发性
        2. 群体性
        3. 危害的严重性
        4. 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
        1. 国外发达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
        2.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理论
        1. 什么是危机
        2. 什么是危机管理
        3. 危机管理理论
        三、应对能力评价
        (一) 能力评价理论
        1. 能力的定义
        2. 能力评价模型
        (二) 应对能力的内涵
        1. 预防职能(事件发生前)
        2. 处理和控制职能(事件发生时)
        3. 评估职能(事件发生前、中、后)
        (三) 应对能力评价方法
        四、应对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五、应对能力建设
        (一) 什么是能力建设
        1. 能力建设的定义
        2. 能力建设的特点
        3. 进行能力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二) 应对能力建设的途径
        1.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2. 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3. 成立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
        4. 提高监测与预警能力
        5. 制定应急预案或计划
        6. 人员、物资储备与调配
        7. 沟通和信息交流
        8. 教育和培训
    附录2 北京市二、三级医院名单
    附录3 本研究文献检索相关网站网址
    附录4 参与自由列举访谈的专家名单
    附录5 参与专家评分的专家名单
    附录6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专家评分问卷
    附录7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附录8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初稿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9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10 医院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与现状调查问卷条目对应关系表
    附录11 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关于进行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估调查的通知
    附录12 抽样复测选择医院名单
    附录13 本研究使用/涉及的法律法规、领导讲话和政府文件
    附录14 北京市加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专题小组讨论纪要
    附录15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函
    附录16 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分和综合评价等级一览表
    附录17 名词解释
    附录18 调查表、调查问卷应用软件及应用软件使用说明光盘
致谢
个人简历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
索引

(9)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概述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的可行性
    四、研究步骤和内容
    五、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
    六、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病例分型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发展历程
    二、基本概念
    三、各型病例基本特点
    四、计算机分型方法
第三部分: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考核医疗工作数质量
    二、评价医院社会效益
第四部分: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二、标准值的制订
    三、实证研究
    四、计算机实现
第五部分:讨论
    一、主要创新点
    二、推广应用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1:课题检索证明
附件2:发表论文复印件

四、全军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门诊管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D]. 李宁. 山东大学, 2020(06)
  • [2]“弱能儿童”医疗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扩建项目为例[D]. 滕起.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3]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分析[D]. 何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5]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考察[D]. 王磊.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6]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实证研究[D]. 陈春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7]四川省乡镇卫生院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 王文. 四川大学, 2007(05)
  • [8]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D]. 张慧.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
  • [9]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研究[D]. 吕世伟. 第二军医大学, 2005(07)
  • [10]首届武警部队门诊管理培训及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 马全福,陈振需. 中国医院, 2004(10)

标签:;  ;  ;  ;  ;  

全军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门诊管理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