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意境空间的创造与欣赏

园林意境空间的创造与欣赏

一、园林意境空间的创造和欣赏(论文文献综述)

孟凤梅[1](2021)在《“化境”理论观照下的江南私家园林意境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灵魂与魅力所在,也是中国园林造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如今的国内园林设计已然失去了其固有的“灵魂”与“魅力”,与原有的那种诗情画意与含蓄迷离的园林特色背道而驰,究其根本,这与现代造园家的设计思想与理论认识有关。首先,国内的园林设计师受西方设计思想的影响,盲目照搬西方设计理论与设计案例,从而失去了对本国园林设计特色应有的自信。其次,国内造园家的意识虽有觉醒,且想要试图寻回中国园林之“魂”,但又对本国博大而精深的造境理论存在认识浅薄或含混的状态,故而使国内园林设计出现了意境混杂的现象。有此二因,国内园林设计必定会失去其应有“灵魂”与“魅力”。本文以古人营建的江南私家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董豫赣老师的化境理论为造境思想,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与分析,和结合对现存江南私家园林的实地调研,最终印证与总结出江南私家园林意境的营造之法,从而给予现代造园以启示。化境理论实为中国文人的造园理论,其最终目的即是为了营造出深邃的园林意境,故以化境理论为造境思想来观照江南私家园林意境的营造,旨在能营造出深邃的江南私家园林意境。本文从江南私家园林造园的三要素山石、建筑、植物以及空间布局入手,以“化境”理论为“造境”思想来阐述并论证江南私家园林意境的营造。首先以“化境”理论中的“假借”之法论证与营造江南私家园林“浑然天成的山水意境”;其次以“化境”理论中的“模糊性”原则论证与营造江南私家园林建筑中“模棱两可的含蓄意境”;再次以“化境”理论中阐述的与园林植物相关的部分内容,来论证与营造江南私家园林植物“层出不穷的随机意境”;最后以“化境”理论中的“互成性”原则论证与营造江南私家园林“相反相成的空间意境”。研究江南私家园林意境的营造之法旨在能够给予现代园林设计以些许启示,也旨在使现代造园家寻回中国园林之“根”,找回中国园林之“魂”,营建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园林艺术,“意境”的营造与体现无疑是现代造园家为国内园林艺术“寻根找魂”的最好方法。

张亚琳[2](2021)在《基址环境影响下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城市,各类居住区随之拔地而起,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年来,新中式居住区的兴起,复制雷同,缺乏个性等诸多等问题涌现,老旧居住区也面临改造升级等问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有了显着的进步与提高,对居住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的营造成为学界研究热点。本文主要是从基址环境的角度探讨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的优化方法,进而总结意境营造的模式,旨在促使新中式居住区逐渐从传统借鉴型向高端品质型方向转变,预防设计师盲目无规则设计所带来的环境不合理现象的产生,促进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精髓的传承和应用,帮助居住人群获得更好的景观空间体验。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调研,基于目前城市的发展方向,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居住区的发展趋势,研究基址环境与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元素之间的关系,总结基址环境对意境营造的影响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提取主要影响因子,如文化、山水、植物等。此外,通过对意境营造的原则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KANO模型对设计原则可行性验证,总结指标体系下主要元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抓住主要元素之间的主要矛盾,如地域文化在意境营造中如何应用,主要空间之间如何结合做到丰富性,且多而不乱等,提出意境营造的优化方法,以此探析意境的营造章法。并将应用于实践。

辛俊婕[3](2021)在《“风”意象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创作手法研究》文中提出园林意象是我国古典园林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蕴含深厚的园林美学内涵,其中,很多意蕴丰富的意象在园林中被反复使用,对古典园林空间营造与意境审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意象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园林意象的研究当中,但对于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审美方式的风意象的研究还比较匮乏。现有的对风意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哲学角度,少量的从园林角度研究风意象的学术成果也仅停留在对景观实例的罗列与简要分析,对其在园林空间营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未做深入探讨。基于此,文章以风意象的发展溯源为研究基础,探讨了风意象与我国古典园林的关系,从多方面挖掘出风意象的园林审美意蕴,并通过实例研究总结其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创作手法。文章主要从理论研究、实例研究和结论展望等方面对主题展开研究:理论研究:通过对史料文献和现有研究成果的搜集与整理,从园林意象产生的渊源出发,提出园林风意象产生的必然性,从而探讨风意象从自然崇拜到诗文再到园林意象的演变过程。并以此为基点,深入挖掘园林风意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方式。然后在研究清代皇家园林风意象造景成因的基础上,从立意和得景方式两个方面,对皇家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风意象景观实例进行分析,为后续对其造园技法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实例研究:主要选取北京、河北地区的清代皇家园林作为研究范围,只侧重于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风意象景观实例的研究,选取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景观实例作为研究主体。从触、视、听、嗅等4种景观感知方式上对景观实例进行分类,通过园记、诗文等历史文献的考据,在对各个景观实例进行实地走访与调研的基础上,从其历史沿革、相地选址、空间布局、掇山理水、建筑营造、植物配置、匾额与楹联等七个方面对其空间营造手法进行研究,并对每一类的造园之法进行对比与总结。结论展望:在理论研究和实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梳理与分析,归纳总结出风意象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创作手法特点。首先,园主造园目的与需求不同,影响了风意象景观的立意;其次,选取风意象文化内涵的不同,影响了景观的选址与空间布局;最后,对风意象的审美方式不同,影响了各个造园要素的组织方式。通过对具体创作手法的概括,总结出文章的结论。以期通过对风意象这一典型园林意象的深入挖掘与研究,进一步丰富古典园林意象论的理论内涵,更好地继承清代皇家园林的优秀创作手法,为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一定贡献。

王卓美[4](2021)在《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派别之一,对中国的审美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促进了文化艺术领域中“意境”论的确立和发展,在中国传统的诗词、书画、园林等领域里都可以看到其印记。现代园林景观在满足基础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还应具备人文内涵、承接地域文脉、联系现代人与空间的情感精神。但在当下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景观面临着缺乏民族独特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美学内涵缺失和精神空间匮乏等多方面问题。意境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是园林景观空间的精神层面,蕴含着园林空间的深层内涵,却鲜少在现代景观领域被关注。禅宗美学根植于传统文化,契合现代人审美需求,是意境营造的美学线索。因此,以禅宗美学作为审美切入点进行研究,形成鲜明的景观设计语汇来探索中国现代景观的人文意境表达。首先追溯了禅宗美学的起源,结合相关专着,从禅宗思想中选取了“心性本体论”、“自然观”、“空观”、“无常观”四个重要思想范畴,从哲学根源处分析了禅宗美学的美学特征和“禅意”体验的生成机制,得出了“简”、“纯”、“空静”、“质朴”、“返璞归真”等审美特征,确立了直觉体悟的审美心理机制。然后针对中国古典园林,日本枯山水和西方极简主义景观,结合国内外景观艺术领域的理论及实践案例,论述了禅宗美学与景观意境领域的渊源,归纳了禅宗美学在园林景观意境空间营造方面的美学特征和理念手法,包括诗画交融的“喻象”方式、“空静”氛围感的营造、“少即是多”等。选取现代优秀景观案例,解析其禅意境的表现形式。剖析了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异同之处,对古典园林意境的传承进行革新和变通。最后得出了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营造方法。明确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营造的原则:原生简洁原则、个体关怀原则;通过对优秀的现代景观实例分析和对禅宗美学特征提炼,分别从主题立意、空间规划、设计元素三个大方面,得出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的具体营造策略;最终完成登封市嵩阳路城市绿地景观意境设计实践,构建了一个融合了城市记忆、地域文脉和禅宗美学情怀的现代景观。关注景观的地域独特性和美学内涵,为今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作品带来启示。从传统美学的视角对现代景观意境营造进行探索,为今后营造现代景观的精神意境空间提供一定的案例参考和理论支持。

赵屾[5](2021)在《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园林,是一种显性的艺术形象,它深扎根于中国的物质与文化土壤,汲取了百家艺术之长,将功能与美学相契合,并融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衍生、变化,孕育出包罗万象的园林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佛寺园林作为其体系的分支之一,在园林艺术史中占据显要地位。论数量,其远超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数倍;论职能,其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同时,还兼具公共园林的相关职能;论园林艺术,因宗教的特殊性,以及对宗教传统艺术的固有沿袭,其依然保持着与旧时相近的园林特色,值得人们去观摩赏析。在参阅了大量佛寺园林的文献着作基础上,以具有典型性的佛寺园林为构建标准,客观选取了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进行探究,主要范围包括杭州、宁波、舟山、天台等地区。在对此区域二十三座佛寺园林的实地考察中,通过问询、拍照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着作分析考证,在归纳中抽丝剥茧出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的艺术特征。基于浙江沿海地区历史视角,此地自古佛教兴盛、寺庙林立,佛寺园林伴随着佛教在浙江沿海地区汉化历程与演变,具有鲜明的区域历史烙印。以地域角度而观,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多择址于名山大川的秀丽胜景中,并随行就势衍生出具有鲜明地域性特色的园林艺术特征,具有典型代表性。以此为切入点,重在对相地选址、建筑与布局、植物造景、水景营造等造园特征进行剖析。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整体呈现了规整却不囿于形式的和谐美感。受禅宗潜移默化影响,园林意境十分卓越,其造园精神超越了对形式上的求索,园林充分与自然环境相合,在展现禅宗意境的造园美感同时,亦具清幽之美。此外,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楹联匾额等文化艺术要素在园林中很好的起到了点景作用,营造了本区域佛寺园林浓郁的文化景观。

韦珊珊[6](2020)在《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成(1582-1642)是明末造园家、画家、文人。早年从事绘画,游历燕楚,中年以后开始建造园林,前后筑有东弟园、寤园和影园等。年近五十综一生所学,撰写出我国最早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造园专着《园冶》,将造园之术上升至造园之道,终结了“园有异宜,无成法”的历史,为中国园林艺术的营造提供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经典文本。《园冶》全书采用骈文体结合散文体的写作方法,确立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审美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因借体宜”方法论。计成工诗善画的素养与园林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使得该书所体现的园林美学思想成为我国园林美学特别是文人写意园林美学的经典之作,散发着一种普遍存在、跨越时空的园林美学精神,其隽永的内涵历久弥新。本文围绕计成《园冶》深入研究,做出梳理与探讨,以阐明计成的园林美学思想。导论部分综合介绍了与计成《园冶》美学相关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并说明了论文展开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总括介绍计成与《园冶》。通过计成的三个身份:画家、文人、造园家和《园冶》书名更替、被禁疑云、流通细节及与日本造园书籍《作庭记》之比较来描摹出计成其人与《园冶》奇书的全貌,并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探寻其工诗善画素养对园林审美旨趣形成的影响,从整体上对计成和《园冶》形成认知,为下文造园艺术研究作铺垫。第二章通过对计成园林审美理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爬梳,阐明文人写意园林的审美特点和自然观念,同时这种与自然亲和的审美理想还伴有三重审美功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揭示了主观能动“人作”与自然“天开”的辩证关系,明显受到传统哲学—美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并且带有与自然亲和的倾向,这些都成为了计成园林美学自然观念的渊薮。而贯穿于《园冶》全书的生态警语,反应出计成妙法自然的造园理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作为在明代艺术发展至顶峰的文人写意园林,或多或少影响了域内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者无论是意境的构造还是对自然的态度都趋向一致。与此同时,遥远的英国正经历着如晚明心学勃兴的时期,经验主义哲学成为其社会主流思潮,古典的束缚开始被感性经验逐渐替代,被几何布局占具的园林,半个世纪后被一种模仿中国文人园的“英华园林”所突围。而脱胎于中国园林的日本庭院艺术发展到江户早期(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已形成了同江南文人写意园林迥异的园林审美观念。在与以上四种“他者”简略比较后,计成造园审美理想的独特性愈发显现。而《园冶》中所呈现的这种审美理想还伴有感官陶醉、抚慰心灵、畅神寄情等三重审美功能。第三章以计成“意在笔先,拟入画中”的意境追求为主题,首先从意象与意境、情景交融两个方面考察意境的产生。再以园、诗、画三者意境营造的形式层面与内容层面的趋同性揭示计成园林意境取法诗画的艺术理路。形式层面上,园林“布局”对标诗歌“对仗”,以求在视觉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形式美感。假山“非常态”造型源自山水画论中的山势形态,以自然集萃之形达至行、望、居、游之林泉精义。内容层面上,园林建造要素以诗歌文字意象为准则,“园景”仿“诗情”,以求突破客观时空限制通往神思妙境。画家绘制山体力求“深远”之态,造园家理水渴求“不尽”之感,“山远水长”皆意使观照主体感知到时空的旷达性,于有限中见无限,谙熟于此的计成于园林实践中通过铺地、掇山等技法营造出外物观赏→主观情化→意境生发的园林意境品赏路径。第四章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借景法则为中心,考察计成的“贵因”观和借景理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营造园林的艺术目标,“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即是实现艺术目标的具体实践方法。从历史上的“贵因”观念和《园冶》体现出的巧于用“因”展开,联系现有园林实例,详细解读计成所提出的六大借景模式。第五章以计成所造三座园林实践中体现出的美学规范为逻辑线索考察计成造园实践与其美学观念的结合。他善于“因借”原有客观环境在园林中展现出“以小见大”、“蜿蜒曲折”、“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东弟园、寤园建于《园冶》成书前,为计成提供理论储备的实践机遇,影园建造于《园冶》成书之后,可视作其园林美学理论指导造园实践的成功案例。计成不仅是园林美学的倡导者亦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本文尝试从美学、文化史角度切入晚明社会,通过同域内外其他园林和诗画艺术理论的比较研究,对《园冶》展现出的造园主旨、意境追求及其造园法则进行解读,梳理出其整体思路及各造园步骤间的内在美学逻辑,而这套园林美学逻辑迄今不失其先进性与成熟性,值得我们一再研究。

李娇[7](2020)在《宋画中的园林三境》文中研究指明两宋时期,中国绘画诗词以及园林艺术,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正如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绘画艺术与园林艺术被称为“姊妹艺术”,不仅在传统艺术发展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甚至在创作之时共用相同或相近的理论指导。宋代诸多画家是园林欣赏家或造园家,他们所绘的景色基本上是对真实园林的描摹,绘画就像是一个时代的图像记录仪,是一个没有高科技时代的最高级记录方式。这些清晰直观的图像资料,有效弥补研究历史实物园林匮乏的现实,同时也为园林文化传承和各园名园名景复建提供佐证。因此,本文试图以宋画为对象,通过图像释译方式,历史辩读宋朝的园林物境、情境和意境。论文以《宋画全集》为研究范围,选取其中的园林场景和要素为研究对象,从园林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面分析宋画中所蕴含的园林观。第一个层面研究了园林物境。客观提取宋画中的园林要素,通过对宋画中所描绘的园林要素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了解园林要素在宋代绘画中的所占比例,奠定宋代绘画与宋代园林的亲密关系;也通过宋画中由园林要素组合成的园林场景来探讨宋代人居环境的营造特点,由此分析出宋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审美;第二个层面研究了宋画中的园林情境。从人本角度出发,对宋画中园林活动的分析不仅能看出宋代绘画题材的转变,更反映出了愈加成熟的“以人为本”的园林观念;同时园林活动的场所离不开园林空间的营造,无论是自然环境的选择还是人工环境的营造,均能反映出宋人对理想园林环境的追求,探讨出宋人注重“以人为本”的空间观以及追求品质生活的环境观。第三个层面研究了宋画中的园林意境。突破画面的表象,深入画作的表达思想,从画家的背景与创作意图理解画家所要传达的园林思想内涵;然后分析求证画论与造园理论的相通之处,从绘画的手法表达中理解形而上学的意境理念,从而理解所传达出的精神境界的人文观。最后,总结宋画中所表达出的园林观。

王钰[8](2020)在《康熙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园林意境与空间理法探析》文中认为康熙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以下简称“康熙三十六景”)集合了园林、诗文、书画三要素,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进行景观建构与意境表达。目前关于康熙三十六景园林意境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史层面,园林理法研究重个体而轻整体。本文从总体上对康熙三十六景进行园林意境与空间理法研究,通过分析“意”的来源与“境”的生成,全面理解和把握组景背后蕴含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总结和归纳古典园林营造“象外之境”的思路与方法。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结合御制诗文和绘画,对康熙三十六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类,揭示组景系统的建构方法。对康熙三十六景选取的意象进行文化内涵溯源、经典范式总结,对其中典型环境所采用的共性化理法进行归纳,探究景观模式与意境表达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康熙三十六景在“意”的来源上借鉴了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传统文学和诗词书画、风景名胜的创作思路与方法,使园林在内涵上兼具自然与人文之美,外在表现上富有诗情画意,展现了帝王的政治抱负、哲学思想和美学理想。在“境”的生成上充分因借地宜、时宜,通过泉景、水镜、山景理法进行组景营造,体现了康熙三十六景景观的整体性和意境的关联性,实现了“言”、“象”、“意”的高度统一。

张林[9](2020)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研究》文中指出“移情”有传达情感的作用,能够将人的主观情感、意志、动作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物化,主客体之间互为主体情况下产生的情感投射,是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是一个从客观物理性经过感知觉达到精神性的深化过程。联想到传统园林意境构成之一就是借助物镜投射人的心境,表达人的主观情感,将物赋予我的情感“以我观物,物物皆着我色”。在这一基础上,以“移情”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情感意境之美,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移情”的体现与运用,探究古典园林设计中造园者的情感寄托与表达。本文首先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与核心思想以及中西方的移情理论为基础,将移情、移情作用、情感设计、心理学等相互贯通,进一步分析移情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移情的体现及表达方式,通过对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研究,推敲园林中的“情感”抒发,并从造园者差异的角度总结出移情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形态、色彩、材质和联想等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其次以网师园为例,具体分析传统造园理法中的“移情”,从人、物、情三个方面界定出古典园林中移情的意义及过程。最后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移情的运用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启示,即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关注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与情感表达,明确古今园林在服务人群、场所主题、审美特征及材料几个方面存在的客观不同,根据当下的社会环境功能需求传承借鉴古典园林的意境精华,拒绝照抄照搬,注重人类本性的需求并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对待园林设计。本篇论文的研究视角对挖掘和借鉴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从情感的角度对园林意境和精神空间进行解读,另一方面引发深思,重新审视未来的园林设计发展方向,关注结合新时代人们精神方面的追求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营造具有“幸福感”的景观环境,对美好生活生态环境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贺雨涵[10](2020)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营造方法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源远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数十朝代的更迭中,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其魅力。于是在近些年各个领域都重新掀起了一股“国风热”。传统园林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在世界园林领域享有盛名,自然也有相应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诞生。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探索新中式园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无论是对苏州园林笼统的外形模仿还是传统元素空洞的堆砌,都使新中式园林失去了传统园林原有的韵味,更不用说体现现代园林所需要的理性和张扬。于是,在新中式园林看似取得了一些成果的情况下,这种不走心且流于表象模仿的设计模式也与此同时被大多数人所诟病,至此,新中式园林景观开始寻求传统园林与现代造园理念的最佳对接点。在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后我们发现,我国传统园林在景观和整体意境的营建中一个重要思想理念即模拟大自然真山水并竭力做到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园思想正跟研究环境与人类行为和心理之间关系的环境心理学部分理论极为契合。于是本文会把论述重点放在环境心理学理论向设计理念的转化,并将这种设计理念应用于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营建中,目的是使整个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本文通过对新中式园林和环境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阐述,并对新中式园林当下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总结,同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分析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潜在不合理之处,接着会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结合一些新中式景观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探讨,挖掘优点找出问题并提出合理改进意见,最后总结出一套融入环境心理学理论的新中式景观设计新思路。总的来说,本文将以传统园林造园的精髓为出发点,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园林的意境营造、空间布局、植物搭配和景观安全性进行综合分析,探索不同地域的新中式园林景观建设,从而总结和梳理出适合不同地域的新中式园林设计风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重新定义新中式园林设计体系,以期为未来新中式园林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园林意境空间的创造和欣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园林意境空间的创造和欣赏(论文提纲范文)

(1)“化境”理论观照下的江南私家园林意境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江南私家园林文化传统
        1.1.2 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江南私家园林意境初探
    2.1 意境与园林意境概述
        2.1.1 意境概述
        2.1.2 园林意境概述
    2.2 江南私家园林及意境释义
        2.2.1 江南私家园林
        2.2.2 江南私家园林之意境
    2.3 江南私家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因素
        2.3.1 自然观的影响
        2.3.2 哲学观的影响
        2.3.3 山水诗与山水画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化境理论与江南私家园林之关联
    3.1“化境”理论阐释
        3.1.1“化境”二字的来源
        3.1.2“化境”理论的提出
    3.2 化境理论的具体内容
        3.2.1“化境”的本质与内涵
        3.2.2 《化境八章》精髓
        3.2.3“化境”理论与江南私家园林
    3.3“化境”理论提炼与印证
        3.3.1“化境”理论之《浑然天成》
        3.3.2“化境”理论之《模棱两可》
        3.3.3“化境”理论之《层出不穷》
        3.3.4“化境”理论之《相反相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化境理论观照下的江南私家园林意境营造
    4.1 浑然天成的山水意境
        4.1.1 读石觅意,问石求境
        4.1.2 以树为衣,借木衬境
        4.1.3 借山赋形,景优境深
        4.1.4 以木为介,水迷幽远
    4.2 模棱两可的含蓄意境
        4.2.1 窗非窗,景非景,亦窗亦景
        4.2.2 山非山,壁非壁,似山似壁
        4.2.3 方非方,曲非曲,亦方亦曲
    4.3 层出不穷的随机意境
        4.3.1 以色传境,色异境异
        4.3.2 以声传境,声异境异
        4.3.3 以香传境,花异境异
        4.3.4 以意传境,意异境异
    4.4 相反相成的空间意境
        4.4.1 虚实相生,空灵幽远
        4.4.2 藏露互补,平中见奇
        4.4.3 疏密有致,张弛有度
        4.4.4 曲直相宜,景移境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南私家园林意境营造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启示
    5.1 取古人之长—启示与继承
        5.1.1 求假它物,不类人为
        5.1.2 居间调节,含蓄不尽
        5.1.3 因时而宜,随机莫测
        5.1.4 互成互补,咫尺重深
    5.2 补今日之短—发扬与革新
        5.2.1 白与灰的互换
        5.2.2 窗与亭的纠缠
        5.2.3 砖与石的碰撞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注释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基址环境影响下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趋同性”
        1.1.2 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迫切性”
        1.1.3 城市居住区景观改造“必要性”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理论和发展现状
    2.1 国内外理论相关研究
        2.1.1 国外相关理论
        2.1.2 国内相关理论
        2.1.3 国内外相关理论总述
    2.2 国内案例现状调研与分析
        2.2.1 古典园林案例
        2.2.2 新中式居住区案例
    2.3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问题总述和发展趋势
        2.3.1 问题总结
        2.3.2 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址环境对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的重要性分析
    3.1 景观设计基址环境分析
        3.1.1 自然资源
        3.1.2 人文资源
    3.2 景观意境构成要素与功能
        3.2.1 非物质要素
        3.2.2 物质要素
        3.2.3 其他要素
    3.3 基址环境与意境营造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址环境对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选取
    4.1 选择层次分析法的原因
    4.2 建立基址环境基础指标体系
        4.2.1 基址环境影响元素指标选取
        4.2.2 指标优化
        4.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层次分析法
        4.3.1 构建判断矩阵
        4.3.2 层次总排序计算
        4.3.3 权重值结果分析
    4.4 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
        4.4.1 指标评分
        4.4.2 加权计算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的设计原则和创新发展模式
    5.1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的设计原则
        5.1.1 生态性原则
        5.1.2 人文性原则
        5.1.3 艺术性原则
    5.2 基于KANO模型指标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原则可行性验证
        5.2.1 KANO模型简述
        5.2.2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原则可行性验证
    5.3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优化方法
        5.3.1 区位环境优化—因地借景
        5.3.2 山水环境优化—筑山理水
        5.3.3 植物环境优化—应绿营境
        5.3.4 气候环境优化—顺境而为
        5.3.5 人文环境优化—铸魂于境
    5.4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模式
        5.4.1 “借助”文化确立意境主题
        5.4.2 “引导”主题融入景观空间
        5.4.3 “阐释”主题构筑文字意境
        5.4.4 “赋予”情感营造意境空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址环境影响下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研究结果应用
    6.1 基址环境分析
    6.2 设计策略
    6.3 设计方案与意境营造
        6.3.1 设计方案
        6.3.2 意境营造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附录一:关于基址环境影响下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指标分类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关于基址环境影响下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因子权重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基址环境影响下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原则双向调查问卷

(3)“风”意象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创作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概述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内容
        1.2.4 相关概念
    1.3 已有研究与评述
        1.3.1 对古典园林意象的研究
        1.3.2 对清代皇家园林的研究
        1.3.3 对风意象的研究
        1.3.4 综合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国古典园林风意象概述
    2.1 中国古典园林意象产生的渊源
        2.1.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总纲
        2.1.2 取意诗画的审美情趣
        2.1.3 强调意境的造园思想
    2.2 风意象的发展演变
        2.2.1 自然崇拜阶段——商周至南北朝
        2.2.2 诗文意趣阶段——隋、唐、宋
        2.2.3 园林意象阶段——元、明、清
    2.3 园林风意象的文化内涵
        2.3.1 借凉意,表现畅怀之情——清风、乐风、儒风等
        2.3.2 借植物,表现人格精神——松风、荷风、竹风等
        2.3.3 借诗文,表现理想志向——惠风、仁风、熏风等
    2.4 风意象影响下的园林审美方式
        2.4.1 风与自然景象
        2.4.2 风与材质肌理
        2.4.3 风与自然声音
        2.4.4 风与花木芳香
        2.4.5 风与符号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清代皇家园林中风意象景观的成因和类型
    3.1 清代皇家园林风意象的造景成因
        3.1.1 历史因素:追求凉爽的生活习惯
        3.1.2 文化因素:引经据典的重文倾向
        3.1.3 政治因素:宣扬仁政的政治需求
        3.1.4 思想宗教:内圣外王的道德要求
        3.1.5 造园活动:对江南文人园林的写仿
    3.2 清代皇家园林风意象景观实例与分类
        3.2.1 究其文化内涵,从立意上分类
        3.2.2 究其审美方式,从得景上分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清代皇家园林风意象景观实例分析
    4.1 从触觉体验风意象,营造“透风有式,四季清明”的意境
        4.1.1 圆明园“招凉榭”——岛中水榭,四季透风
        4.1.2 静宜园“畅风楼”——山谷池边,野趣生风
        4.1.3 对比与总结
    4.2 从视觉表现风意象,营造“化风有形,观风取意”的意境
        4.2.1 圆明园“松风萝月”——风卷碧浪,花落木斜
        4.2.2 颐和园“扬仁风院落”——化风为象,抱德炀和
        4.2.3 对比与总结
    4.3 从听觉体验风意象,营造“风声瑟瑟,万物借音”的意境
        4.3.1 静明园“风篁清听”——千篁迎风,竹丛借音
        4.3.2 避暑山庄“风泉清听”——山谷生风,泉涌清音
        4.3.3 避暑山庄“万壑松风”——风行有序,松间闻籁
        4.3.4 对比与总结
    4.4 从嗅觉体验风意象,营造“风物交织,千香揽怀”的意境
        4.4.1 避暑山庄“香远益清”——水面生风,香远风清
        4.4.2 圆明园“曲院风荷”——遥遥十里,递香幽室
        4.4.3 对比与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清代皇家园林风意象景观的空间营造手法总结
    5.1 相地选址
        5.1.1 卜邻:借景与呼应
        5.1.2 究源:水近临水,水远引水
        5.1.3 察地:山麓避风,山谷生风
    5.2 空间布局
        5.2.1 开敞性空间布局:感风纳凉
        5.2.2 封闭性空间布局:悟风取意
        5.2.3 内外结合的空间布局:纳风造境
    5.3 掇山理水
        5.3.1 掇山:叠石迎风,堆山引风
        5.3.2 理水:奥而朗风,幽而听风
    5.4 建筑营造
        5.4.1 类型:亭榭纳凉,馆室取意,细节表象
        5.4.2 布局:随势赋形,兼具观景与点景功能
    5.5 植物配置
        5.5.1 选择:兼具自然和精神属性美
        5.5.2 种植:因地制宜,因意置景
    5.6 匾额与楹联
        5.6.1 匾额:点明意象
        5.6.2 楹联:深化意境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国内研究进展
        2.1.2 国外研究进展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场所精神
        2.2.2 空间蒙太奇
        2.2.3 禅意空间
第三章 禅宗美学与现代景观意境的理论研析
    3.1 禅宗美学的起源
    3.2 禅宗美学的哲学根源与审美特征
        3.2.1 心性本体论
        3.2.2 自然观
        3.2.3 空观
        3.2.4 无常观
        3.2.5 禅宗美学的审美特征
    3.3 禅宗美学与园林景观意境的渊源
        3.3.1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中的禅宗美学特征
        3.3.2 枯山水意境中的禅宗美学特征
        3.3.3 极简景观意境中的禅宗美学特征
    3.4 现代景观意境构建的多角度探讨
        3.4.1 中国现代景观发展趋势与缺失
        3.4.2 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的异同
    3.5 现代景观中的禅意境表现
    3.6 禅宗美学在中国现代景观中的价值
        3.6.1 生态功能
        3.6.2 社会功能
        3.6.3 文化功能
        3.6.4 美学功能
第四章 基于禅宗美学的景观意境构建策略
    4.1 禅境景观构建原则
        4.1.1 原生简洁原则
        4.1.2 个体关怀原则
    4.2 禅意境景观设计目标
    4.3 禅境景观构建手法
        4.3.1 主题意向的确立
        4.3.2 空间布局的把控——简与精的平衡
        4.3.3 空间层次的排布——透视与平视
        4.3.4 空间元素组成——虚实相生
        4.3.5 禅意境设计要素
第五章 基于禅宗美学的景观意境构建项目实践——登封市嵩阳路公共绿地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登封市基本概况
        5.1.2 前期分析
        5.1.3 现状分析
    5.2 基于禅宗美学的项目景观设计解读
        5.2.1 设计思路解读
        5.2.2 设计主题解读
        5.2.3 意境空间节点解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概述
    第一节 佛教的汉化与寺庙的园林化
    第二节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艺术发展概况
        一、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艺术现状
    第三节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兴起的人文概述
        一、浙江沿海佛寺园林所处优越的地域环境和交通环境
        二、历史重心的南迁与佛寺园林
        三、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的兴起
第二章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的造园艺术特征
    第一节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相地与选址特征
        一、浙江沿海地区山林型佛寺园林
        二、浙江沿海地区平地型佛寺园林
        三、浙江沿海地区邻水型佛寺园林
    第二节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建筑艺术特征
        一、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建筑布局特征
        二、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建筑造型的艺术美感
    第三节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植物造景艺术
        一、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的植物选择
        二、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的植物造景艺术特点
    第四节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水景营造艺术
        一、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巧于因借”营造天然之趣
        二、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注重水体聚散,动静结合
        三、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理水的掩映手法
        四、因地制宜、随行就势,附有深刻人文内涵
第三章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的意境营造
    第一节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宗教意境的营造
        一、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
        二、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庭院空间意境塑造
        三、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寺外空间意境塑造
    第二节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文化景观意境的营造
        一、佛寺园林以诗词点景
        二、佛寺园林以楹联、匾额点景
        三、文化传说营造佛寺园林意境
    第三节 禅宗对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意境的营造
第四章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浙江沿海地区天童禅寺园林造园典型案例分析
        一、天童禅寺园林相地选址艺术特征
        二、天童禅寺园林布局艺术特征
        三、天童禅寺园林寺外空间组织艺术特征
        四、天童禅寺园林理池艺术特征
    第二节 浙江沿海地区国清寺造园典型案例分析
        一、国清寺园林山门艺术特征
        二、国清寺园林空间布局特征
        三、国清寺园林楹联匾额艺术特征
        四、国清寺园林丰富的人文传说与历史遗迹
第五章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现状保护及建议
    第一节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的保护建议
    第三节 挖掘佛寺园林艺术性、提升文化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计成与《园冶》
    第一节 计成其人
        一、画家计成
        二、文人计成
        三、造园家计成
    第二节 《园冶》其书
        一、书名更别,由术到道的升华
        二、全书结构
        三、湮灭疑云
    第三节 《园冶》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园冶》诞生之社会背景-纵情欲乐的社会风尚
        二、《园冶》诞生之文化背景-明末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章 计成造园之审美理想: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第一节 计成园林审美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一、儒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二、道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三、禅宗“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第二节 “天开”与“人作”在园林史中的渊源
    第三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皇家、寺庙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
        二、静谧超然的宗教园林
    第四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域外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如画”的英国园林
        二、极度抽象自然的日式枯山水
    第五节 计成造园之三重审美功能
        一、感官陶醉: “醉心即是”
        二、抚慰心灵: “烦顿开除”
        三、畅神寄情: “凡尘顿远襟怀”
    小结
第三章 计成造园之意境追求:意在笔先、拟入画中
    第一节 意境的产生
        一、从意象到意境
        二、情景交融
    第二节 园境与诗境
        一、形式层: “布局”与“对仗”
        二、内容层: “园景”与“诗情”
    第三节 园境与画境
        一、形式层:“石形”与“山势”
        二、内容层:“不尽”与“深远”
    第四节 计成造园意境营造的方法
        一、铺地
        二、掇山
        三、文学联想
    小结
第四章 计成造园之法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第一节 “贵因”思想
        一、历史传承
        二、继承了贵因思想的计成造园
    第二节 借景实践
        一、因地制宜
        二、因时制宜
        三、借五感
        四、借景窗框
        五、借境
        六、障景
    小结
第五章 计成园林实践中的美学内涵
    第一节 “以小见大”会意之美:以东弟园为例
        一、东弟园园主吴又予
        二、东第园
        三、以小见大,咫尺山林
    第二节 “蜿蜒曲折”线性之美:以寤园为例
        一、寤园园主汪士衡
        二、寤园
        三、蜿蜒曲折,端方非额
    第三节 “虚实相生”生命之美: 以影园为例
        一、影园园主郑元勋
        二、影园
        三、虚实相生,真假相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宋画中的园林三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有关宋画中的园林研究现状
        1.2.2 有关宋代园林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相关概念解析
        1.5.1 “三境”释义
        1.5.2 “三境”与绘画中园林的关系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宋画中的园林物境
    2.1 宋画中的园林要素
        2.1.1 宋画中的山石形态与特征
        2.1.2 宋画中的水体形态与特征
        2.1.3 宋画中的建筑类型与特征
        2.1.4 宋画中的植物形态与特征
    2.2 以建筑为中心的要素布局特点
        2.2.1 因地制宜,依山而建
        2.2.2 临近水源,傍水而居
        2.2.3 贴近自然,绿树成荫
        2.2.4 山环水抱,环境优美
    2.3 绘画元素与园林要素构成比较
        2.3.1 绘画观物取象与园林移山缩水
        2.3.2 绘画置陈布势与园林位置排布
        2.3.3 绘画文房四宝与园林营造要素
    2.4 宋画中的园林物境所体现的园林观
        2.4.1 仔细观察,尊重本真的“自然形态观”
        2.4.2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和谐人居观”
        2.4.3 具有章法,注重美学的“审美艺术观”
第三章 宋画中的园林情境
    3.1 宋画中的园林活动
        3.1.1 园内栖居
        3.1.2 文会雅集
        3.1.3 游山玩水
        3.1.4 乡村野趣
        3.1.5 节令活动
        3.1.6 其他活动
    3.2 宋画中的园林活动空间分析
        3.2.1 突出建筑之美的庭院空间
        3.2.2 追求山林野趣的林下空间
        3.2.3 展现山岳形胜的自然环境
        3.2.4 注重人为营造的活动空间
    3.3 宋画中的园林情境所体现的园林观
        3.3.1 以人为本,创造环境的“活动空间观”
第四章 宋画中的园林意境
    4.1 宋画中的园林精神内涵
        4.1.1 澄怀味象
        4.1.2 以景寓情
        4.1.3 林泉之志
        4.1.4 隐逸情怀
    4.2 宋画中的园林意境表现手法
        4.2.1 以大观小法延展画面维度
        4.2.2 分别层次法增加空间深度
        4.2.3 视点动态构图巧融时间要素
    4.3 画法与园林境界比较
        4.3.1 画法“知白守墨”与园林“空灵之美”
        4.3.2 画法“三远法”与园林“曲径通幽”
        4.3.3 画法“虚实相生”与园林“藏露相间”
    4.4 宋画中的园林意境所体现的园林观
        4.4.1 以景喻言,表达内涵的“情感人文观”
        4.4.2 形而上学,追求意境的“上层精神观”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总结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摘要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8)康熙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园林意境与空间理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材料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材料
    1.3 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1.3.1 避暑山庄历史与园林艺术相关研究
        1.3.2 清初皇家园林造园思想相关研究
        1.3.3 景观题名文化相关研究
        1.3.4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相关研究
        1.3.5 相关研究局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特色与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2 中国传统思想对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2.1 园林意境相关理论研究
        2.1.1 意象与意境的概念阐释
        2.1.2 园林艺术创作的境界追求
        2.1.3 园林艺术创作的借景理法
    2.2 传统哲学思想对皇家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2.2.1 儒家思想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2.2.2 道家思想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2.2.3 禅学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2.2.4 理学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2.3 康熙帝造园思想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2.3.1 避喧求静,以游利政
        2.3.2 寄情山水,咏思万物
        2.3.3 摹写仙境,祈福祝寿
    2.4 小结
3 康熙三十六景总体分析
    3.1 景点概况
        3.1.1 景点内容
        3.1.2 景点布局
        3.1.3 景点现状
    3.2 景点问名
        3.2.1 景名释义
        3.2.2 景名用典
        3.2.3 经典意象
    3.3 景观类型
        3.3.1 按园林主题分类
        3.3.2 按时空要素分类
        3.3.3 按感官类型分类
        3.3.4 按活动功能分类
    3.4 小结
4 康熙三十六景与神话典故的关联性分析
    4.1 “昆蓬”模式的仙境理想
        4.1.1 意象来源与文化内涵
        4.1.2 景观模式与景观要素
        4.1.3 模式借鉴与意境表达
    4.2 “仁风南薰”的治世情怀
        4.2.1 意象来源与文化内涵
        4.2.2 景观模式与景观要素
        4.2.3 模式借鉴与意境表达
    4.3 “濠梁观鱼”的生命观照
        4.3.1 意象来源与文化内涵
        4.3.2 景观模式与景观要素
        4.3.3 模式借鉴与意境表达
    4.4 小结
5 康熙三十六景与诗词书画的关联性分析
    5.1 “南山-寒林”的时空建构
        5.1.1 意象来源与文化内涵
        5.1.2 绘画图式与空间构成
        5.1.3 画法借鉴与意境表达
    5.2 “云水图式”的禅境创造
        5.2.1 意象来源与文化内涵
        5.2.2 绘画图式与空间构成
        5.2.3 画法借鉴与意境表达
    5.3 “静听松风”的声韵交融
        5.3.1 意象来源与文化内涵
        5.3.2 绘画图式与空间构成
        5.3.3 画法借鉴与意境表达
    5.4 小结
6 康熙三十六景与风景名胜的关联性分析
    6.1 “清凉世界”的境界追求
        6.1.1 风景原型与文化内涵
        6.1.2 景观模式与环境要素
        6.1.3 写仿借景与意境表达
    6.2 “紫金浮玉”的禅儒汇通
        6.2.1 风景原型与文化内涵
        6.2.2 景观模式与环境要素
        6.2.3 写仿借景与意境表达
    6.3 “曲水荷香”的人文意趣
        6.3.1 风景原型与文化内涵
        6.3.2 景观模式及环境要素
        6.3.3 写仿借景与意境表达
    6.4 小结
7 康熙三十六景空间理法研究
    7.1 泉景理法——听泉观瀑,形声皆备
        7.1.1 水体来源与承水方式
        7.1.2 景观要素与构景布局
        7.1.3 主景营造与观赏关系
        7.1.4 审美意向与意境探析
    7.2 水镜理法——塞湖如镜,峰峦叠映
        7.2.1 景点选址与水体尺度
        7.2.2 景观要素与构景布局
        7.2.3 主景营造与观赏关系
        7.2.4 审美意向与意境探析
    7.3 山景理法——因山构室,旷奥相宜
        7.3.1 山地选址与环境朝向
        7.3.2 景观要素与构景布局
        7.3.3 建筑尺度与空间形态
        7.3.4 审美意向与意境探析
    7.4 小结
8 结论与余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与局限性
        8.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8.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8.2.3 局限与不足
    8.3 余论与展望
        8.3.1 基于整体风貌保护和意境感知的体系构建策略
        8.3.2 公共健康导向的组景体系构建策略
        8.3.3 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和理念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移情设计
        1.4.2 国外移情心理学
        1.4.3 国内园林研究现状
        1.4.4 国内移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预期结果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园林概念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2.2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内涵及思想
        2.2.1 中国古典园林核心—意境
        2.2.2 诗歌绘画与园林思想同源
        2.2.3 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2.2.4 隐逸思想
    2.3 移情理论
        2.3.1 移情的概念
        2.3.2 西方移情思想
        2.3.3 中国传统意义的移情
        2.3.4 现代心理学中的移情
        2.3.5 移情作用
    2.4 移情设计
        2.4.1 移情在设计方面的运用
        2.4.2 移情与情感化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古典园林中移情的分析与表达
    3.1 园林设计中“移情”的提出
    3.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分析
        3.2.1 运用移情的可能性
        3.2.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
        3.2.3 移情方式不同的原因分析
    3.3 中国古典园林中移情的表现形式
        3.3.1 通过形态模仿引发情感
        3.3.2 通过色彩搭配丰富情感
        3.3.3 通过材质属性传达情感
        3.3.4 通过联想过程酝酿情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网师园为例-分析移情在古典造园理法中的运用
    4.1 问名书写情感
        4.1.1 问名
        4.1.2 园名中的思想文化移情
        4.1.3 网师园问名体现隐逸之情
    4.2 相地结合情感
        4.2.1 相地
        4.2.2 网师园选址落实隐逸之情
    4.3 立意述说情感
        4.3.1 立意
        4.3.2 人文情怀的抒发之情
        4.3.3 自然山水的崇尚之情
        4.3.4 局部造景的联想之情
        4.3.5 网师园立意饱含渔隐之情
    4.4 布局表达情感
        4.4.1 布局
        4.4.2 网师园布局彰显渔隐之情
        4.4.3 网师园中的“动”“静”空间
    4.5 意境渲染情感
        4.5.1 意境空间的营造
        4.5.2 网师园意境营造中的情感抒发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运用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5.1 现代园林设计问题分析
        5.1.1 中西思想文化风格的融合
        5.1.2 .现代风景园林的意境特征
    5.2 现代造园与古代造园的对比分析
        5.2.1 服务人群不同
        5.2.2 应对场所主题性
        5.2.3 审美特征的变化
        5.2.4 现代材料的运用
        5.2.5 情感需求多元化
    5.3 古典园林中的“移情”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启发意义
        5.3.1 以人为本,意境传承
        5.3.2 情感理解,心灵共鸣
        5.3.3 生态建设,绿色发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10)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营造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新中式景观
        1.2.2 环境心理学
        1.2.3 环境心理学与园林景观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选题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新中式园林
        2.1.1 概念
        2.1.2 新中式园林的特点
    2.2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2.2.1 概念
        2.2.2 环境知觉
        2.2.3 生态知觉理论
        2.2.4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2.2.5 空间行为
        2.2.6 行为场景和场所依恋
        2.2.7 城市环境认知
        2.2.8 景观偏好
        2.2.9 格式塔心理学
3 新中式园林发展现状研究
    3.1 新中式园林的实践范围
        3.1.1 居住环境
        3.1.2 公共建筑室外空间
        3.1.3 公园绿地
    3.2 新中式园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设计语言的表面化模仿
        3.2.2 地域性文化的缺乏
        3.2.3 功能性质的形式化
    3.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 中国传统园林的新生之路
    4.1 传统园林从“私”到“公”的发展历程
    4.2 从“感性的艺术”到“理性的实用”
    4.3 生态共生理念出现
5 新中式景观的新生之道
    5.1 地域性特色
        5.1.1 景观符号与地域特色
        5.1.2 北方新中式园林的营造要点
        5.1.3 江南新中式园林的营造要点
        5.1.4 岭南新中式园林的营造要点
    5.2 植物配置
        5.2.1 配置原则
        5.2.2 设计手法
    5.3 掇山理水
        5.3.1 感恩自然与山水文化
        5.3.2 传统园林不同派别掇山理水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5.3.3 新中式山水景观
    5.4 空间布局
        5.4.1 空间拆分组合的方法
        5.4.2 空间环境的属性界定
        5.4.3 为空间组合增加趣味性的处理手法
    5.5 意境的营造
        5.5.1 意境中的“言”“象”“意”
        5.5.2 知觉创造意境
        5.5.3 意境的营造手段
        5.5.4 意境的雅俗共赏
        5.5.5 经营自然
    5.6 园林建筑
    5.7 生态可持续与文化传承
        5.7.1 生态优先
        5.7.2 文化传承
    5.8 景观安全性
        5.8.1 一些相关理论
        5.8.2 新中式园林中潜在的不安全空间探寻
6 反思与总结
    6.1 用时代的语言,传古典的神魂
        6.1.1 新材料
        6.1.2 新技术
    6.2 设计立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6.3 设计原则——科学性、人文性、可持续性
        6.3.1 科学性
        6.3.2 人文性
        6.3.3 可持续性
    6.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四、园林意境空间的创造和欣赏(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境”理论观照下的江南私家园林意境营造研究[D]. 孟凤梅.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址环境影响下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研究[D]. 张亚琳.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3]“风”意象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创作手法研究[D]. 辛俊婕.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构建研究[D]. 王卓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艺术研究[D]. 赵屾.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 韦珊珊. 山东大学, 2020(04)
  • [7]宋画中的园林三境[D]. 李娇.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8]康熙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园林意境与空间理法探析[D]. 王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研究[D]. 张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10]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营造方法探究[D]. 贺雨涵. 海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园林意境空间的创造与欣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