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混合育苗方法探索杉木与多品种杂交

采用混合育苗方法探索杉木与多品种杂交

一、应用混交育苗方式探索杉木与多树种混交(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海[1](2021)在《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文中认为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全球性争议的热点问题,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的生态环境效应也备受关注。为探究桉树混交营林模式对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效应,本论文以桉树纯林(PE)、桉树×红锥混交林(MEC)和红锥纯林(PCH)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的组成结构与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与碳氮磷储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指标等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桉树与红锥的混交能显着提高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尤其是木本植物功能群的物种多样性。调查发现,MEC林下共有73种维管植物,其中木本植物功能群的物种为36种;PE林下共有61种维管植物,其中木本植物功能群的物种为31种;PCH林下维管植物有59种,其中木本植物功能群的物种为27种。(2)桉树与红锥的混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林下植物功能群的组成结构。按功能群重要值的排序,PE表现为WFG(木本植物功能群)>GFG(禾草植物功能群)>VFG(藤本植物功能群)>FeFG(蕨类植物功能群)>Fo FG(杂草植物功能群),MEC表现为WFG>GFG>FeFG>VFG>Fo FG,而PCH则表现为FeFG>WFG>VFG>GFG>Fo FG。(3)桉树与红锥的混交对林下植物功能群地上、地下部分的氮、磷含率产生显着影响。统计结果表明MEC林下植物功能群地上部分的含氮率显着高于PE、PCH,地下部分的含氮率则显着高于PCH;地上、地下部分的含磷率均显着高于PE、PCH。分析结果同时表明PE、MEC、PCH林分中不同林下植物功能群之间的碳、氮、磷含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4)PE、MEC、PCH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及碳氮磷储量存在一定差异。在生物量、碳储量方面,无论地上、地下部分均呈现出PE>MEC>PCH趋势,且PE与MEC、PCH存在显着差异,但MEC与PCH差异不显着;在氮储量方面,地上、地下部分均呈现PE>MEC>PCH趋势,但地上部分PE与MEC、PCH存在显着差异,而地下部分PCH与PE、MEC的差异显着;在磷储量方面,地上部分呈现PE>MEC>PCH趋势,且PE与MEC、PCH有显着差异,MEC与PCH差异不显着,而地下部分则呈现MEC>PE>PCH趋势,且MEC、PE显着高于PCH,但MEC与PE则无显着差异。统计结果同时表明PE、MEC、PCH林分中不同林下植物功能群之间的生物量与碳、氮、磷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5)桉树与红锥的混交显着提高了林地土壤的p H和有效氮、速效磷、硝态氮、微生物的生物量氮与生物量磷含量以及β-木糖醇苷酶、亮氨酸氨肽酶、酚氧化酶等酶活性,也显着降低了土壤的β-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表明桉树与红锥的混交对林地土壤肥力产生了较显着的影响。(6)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分布与林分一些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冗余度分析(RDA)表明,乔木层生物量(TB)、乔木层碳储量(TCS)、凋落物有机碳含量(L-C)以及土壤的过氧化物酶(POD)、有效氮(SAN)、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比(MBN:STN)、土壤容重(SBD)、土壤全氮(STN)等环境因子可以共同解释林下植物功能群物种个体数量分布变异的92.39%;显着性检验表明(P<0.05)POD是影响杂草植物功能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TB、TCS、MBN:STN是影响禾草植物功能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SAN、L-C、TB、TCS及MBN:STN是影响木本植物功能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SAN、L-C是影响藤本植物功能群和蕨类植物功能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

范歌[2](2020)在《马尾松-大叶栎异龄复层混交林生长及生态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尾松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大面积纯林经营易出现立地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产力下降等问题,对马尾松纯林进行近自然改造,营造针阔混交林可改善这一系列生态问题,能有效维持林分的自然生长能力,提高森林的生态稳定性,改善森林的生态功能,有利于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本研究以广西忻城县欧洞林场42a马尾松林下套种4种不同密度大叶栎,密度分别为3000株/hm2(T1)、2500株/hm2(T2)、1667株/hm2(T3)、1250株/hm2(T4),同时设置马尾松纯林为对照(CK),对13a后形成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开展混交林生长表现、土壤理化性质、水源涵养能力以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研究,构建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提出马尾松过熟林林下套种大叶栎的最佳经营密度,为人工针叶纯林改造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套种林分密度处理下马尾松13a胸径的生长量在9.18-10.75cm之间,胸径的生长量大小排序为T2>T1>CK>T3>T4;马尾松树高生长量为5.33-7.83m之间,树高生长量大小排序为CK>T2>T3>T4>T1。不同套种林分密度下大叶栎的胸径的生长量为12.98-17.25cm之间,胸径的生长量大小排序为T4>T3>T2>T1;大叶栎树高生长量为17.55-19.75m之间,树高生长量大小排序为T4>T3>T2>T1。建立马尾松林分林龄-胸径与林龄-树高生长模型,其中Chapman-Richards和Po wer方程分别对马尾松胸径、树高的拟合度最好。在54a时,马尾松径阶主要集中分布在55cm径阶和60cm径阶之间,其中T2和T3马尾松大径材占比更高。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林分总蓄积量在365.36-606.47m3/hm2之间,T2和T3总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高于其他处理。(2)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以T1最优,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全钾含量、速效钾含量均以CK最高,T4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土壤水解氮含量以T2最高。(3)不同套种密度影响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CK凋落物层厚度(3.52cm)显着大于其他密度处理;CK马尾松纯林凋落物蓄积量(3.04t/hm2)显着大于T2、T3和T4;T3的凋落物层最大持水系数最大(245.69%);CK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最大(6.12t/hm2)。(4)不同套种密度影响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灌木层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T4、T3和T2高于CK,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混交林均高于CK。草本层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CK高于各套种密度的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不同套种密度混交林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基本符合随套种密度增大而降低的趋势。(5)不同套种密度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为T3处理。碳汇指标中T3和T2处理得分高于其他处理,达到优秀等级;土壤条件指标得分随着套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K马尾松纯林得分最高,属于优秀等级,优于其他处理;水源涵养能力指标中T1和T3得分属于优秀等级,优于其他处理;林下植被生态指标中CK马尾松纯林得分最高,属于优秀等级,T1的林下植被生态指标为较差等级。(6)综合各项评价指标,T3在林分总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水源涵养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既能获得较多的木材收获量,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态功能,是本试验中马尾松林下套种大叶栎的最佳密度。

宋战超[3](2020)在《南亚热带广西人工混交林树种丰富度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有机质分解、养分元素循环以及能量转换过程,在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植被组成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但地上树种丰富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以往多在草地和天然林生态系统中研究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而人工构建的多树种混交林生态系统中树种丰富度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需要进一步探索。因此,为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如何随着混交人工林的树种丰富度梯度变化,本论文在南亚热带人工块状造林后自然恢复形成的多树种混交人工林生态系统,随机设置54个固定样地,依据各样地的树种组成,建立树种丰富度(1—10个树种)增加的研究梯度序列,利用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0—10 cm土层的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随混交人工林树种丰富度增加的变化规律,建立树种丰富度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分析南亚热带多树种混交人工林凋落物和细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氮、磷含量)对“树种丰富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关系的影响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树种丰富度增加提高了土壤中氮磷养分含量。土壤容重、pH、土壤全氮、有机质、土壤碳氮比等理化性质以及芳香族碳组分和凋落物、细根生物量及其碳含量和碳氮比与树种丰富度显着相关。树种丰富度显着影响未分解凋落物碳含量、细根碳含量和细根碳氮比。(2)树种丰富度增加未显着影响土壤细菌OTU数目。研究区内不同树种丰富度梯度下土壤细菌以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随着树种丰富度增加,土壤细菌Chao1指数显着提高。土壤细菌Chao1指数与土壤pH、有机质、铵态氮、土壤碳氮比、细根生物量和烷基碳、芳香碳组分等环境因子显着相关。树种丰富度增加改变了研究区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土壤pH值、硝态氮和芳香碳组分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3)树种丰富度增加未显着影响土壤真菌OTU数目。研究区内不同树种丰富度梯度下土壤真菌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优势菌群。随着树种丰富度增加,土壤真菌Faith’s PD指数随着树种丰富度增加而显着增加。土壤真菌Faith’s PD指数与土壤pH、土壤碳氮比、细根生物量和细根碳氮比等环境因子显着相关。树种丰富度增加改变了研究区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土壤有机碳、硝态氮含量、细根生物量和氧烷基碳组分含量显着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姜兴艳[4](2020)在《湖南楠木次生林林分收获表与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楠木为我国二级渐危保护树种,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经济价值及观赏价值,由于人类不合理的采伐及不完善的经营保护措施,野生楠木资源锐减。分析楠木结构特征及生长规律,制定林分结构优化经营方案对楠木资源保护、经营管理及资产评估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湖南省1989-2014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中楠木样地数据,采用Weibull分布、Gama分布、对数正态分布(Logarithmic normal)等概率密度函数对直径分布规律进行拟合,分析楠木直径分布特征。用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等空间结构参数解析楠木空间结构二元分布特征,以树种优势度、林分空间优势度来描述建群树种及林分整体优势度。对比几种生长理论方程对林分平均胸径、断面积拟合结果,筛选其中拟合精度最高的方程作为备选方程,加入林分类型构建胸径、断面积生长哑变量模型,同样以Reineke方程为基础,加入林分类型哑变量构建自稀疏哑变量模型,模拟楠木次生林生长发育及自然稀疏规律,并编制林分主要收获表。以主要空间结构参数为建模变量,采用乘除法建模思想,构建林分结构目标函数,以非空间结构参数为约束条件,制定楠木次生林结构优化经营方案,以3470号样地作为经营示范,结果表明:(1)楠木次生林直径结构主要服从Weibull分布,其次为Gama分布,其接受率分别为100%和80%,只有部分样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直径分布峰度值、偏度值均大于0,即楠木次生林直径分布较为集中,分布曲线呈左偏的山状曲线。直径分布“q”值显示,所抽取的10块标准地林分直径“q”值均未在[1.2-1.7]范围内,直径结构分布不合理。(2)空间结构二元分布特征显示,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大多属随机分布状态,同一混交等级上林木优劣程度差异较大,处于劣势、绝对劣势且中弱度混交的林木分布较多,其中处于随机分布但绝对劣势的林木占31.7%;就角尺度-混交度二元分布来看,处于中度混交且随机分布的林木较多,强度、极强度混交且随机分布的林木相对较少。该林分中楠木、杉木为主要建群种,在林分中占绝对优势,树种优势度取值分别为 0.423 和 0.306。(3)Logistic方程对12、15指数级林分断面积生长拟合精度最高,而对于胸径拟合精度最高的基础模型分别为单分子式和Logistic方程,加入林分类型哑变量后林分胸径、断面积生长模型的拟合精度大幅度提高,12指数级胸径、断面积拟合相关系数分别由基础模型的0.780、0.529提升为0.783、0.821,同样15指数级也相应的由0.944、0.623提升到0.959、0.810,模型残差平方和、均方根误差也相应的减少。对比哑变量加在不同参数上的拟合结果发现,将哑变量加在基础模型参数a上对平均胸径的拟合效果比其他情况都要好,而断面积拟合效果最好的则为将林分类型哑变量同时加在参数a和b中。加入林分类型哑变量的自稀疏哑变量模型拟合相关系数比Reineke基础模型高,模型AIC值和SSE值均比Reinek方程小,精度检验结果显示几种哑变量模型总相对误差均小于±5%,拟合精度均在95%以上,所编制的林分主要收获表能准确的反映楠木次生林生长发育过程。(4)将林分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相结合,构建林分结构目标函数,同时对林分进行结构优化经营示范,共确定间伐木26株,株数间伐强度为16.3%,间伐后林分结构大幅改善,树种隔离程度增加,胸径大小分化程度减少,林分所受竞争压力减少,林分中处于随机分布且强度、极强度混交的林木分布增加,在林分中处于优势且树种隔离程度高的林木占比也有所提升,林分空间结构目标函数取值增大,间伐后楠木树种及林分整体空间优势度均有所增加。说明本次结构优化经营活动提高了林分整体结构配置的合理性,经营方案可行,可为湖南省楠木次生林提质增量提供技术参考。

张祖峰[5](2020)在《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物量、碳储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桉树(Eucalyptus)是我国引种的重要的短周期用材树种,桉树纯林经营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发展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的混交林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人们对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的效应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桉树纯林(pure Eucalyptus plantations,EPP)、桉树×红锥混交林(mixed Eucalyptus and Castanopsis hystrix plantations,ECMP)和桉树×望天树混交林(mixed Eucalyptus and Parashorea chinensis plantations,EPMP)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等多种手段,通过对纯林和混交林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的研究,明确纯林和混交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等甄别林分生物量、碳储量变化的主控因子,初步揭示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的增产和碳增汇效应。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红锥、望天树与桉树混交不仅能够显着提高桉树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同时也能显着提高整个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三种林分乔木层桉树生物量表现为EPMP(118.20 t/hm2)>ECMP(110.31 t/hm2)>EPP(102.93 t/hm2);三种林分乔木层的生物量为ECMP(121.94 t/hm2)>EPMP(120.88 t/hm2)>EPP(102.93 t/hm2),两种混交林乔木层的生物量显着高于EPP,ECMP与EPMP差异不显着。三种林分乔木层桉树的碳储量变化于48.09~54.90 t·C/hm2,以EPMP的最高,其次是ECMP,EPP的最低,三者之间无显着差异。三种林分生态系统碳储量混交林(EPMP:227.37t·C/hm2,ECMP:225.45 t·C/hm2)显着高于桉树纯林(197.89 t·C/hm2),而ECMP和EPMP两种混交林之间碳储量差异不显着。(2)红锥、望天树与桉树混交有助于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表层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SOC、TP、TK、AN、AP、AK的含量,进而提高了MBC、MBN和MBP的含量。(3)红锥、望天树与桉树混交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密切相关。

薛颖[6](2019)在《《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融资研究》(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为英汉翻译项目实践报告,项目文本选自《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和融资研究》项目报告。笔者负责第三章第一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翻译内容,并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该节项目报告对世行在华项目进行总结,对比分析中国营造林的现状问题,总结改进策略。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以动态对等理论的“忠实通顺”和“功能对等”作为总体翻译原则,探讨了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汉语长句和无主句的翻译策略。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翻译任务介绍,包括背景介绍,文本特征分析,项目意义和要求。第三部分是翻译过程的描述,主要是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审校。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案例分析。笔者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分类,分别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来分析。最后一章为翻译实践总结,包括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思考和对将来相关工作的启发。作为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希望通过总结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能够对林业工作者,以及从事林业科技类翻译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卓[7](2019)在《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生产力是研究森林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内容,也是评价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森林的生产力,探究森林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对森林经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53块马尾松人工林系统抽样样地数据和20块马尾松典型观测样地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林龄阶段、不同密度等级、不同树种组成类型下林分生长变化状况和土壤养分元素动态变化,并以各因素(林龄、密度、树种组成、土壤养分元素)作为变量,分别构建了含不同因素的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以期为南亚热带马尾松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主要表明:(1)林龄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有显着影响,不同林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平均胸径、总胸高断面积、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差异显着(p<0.05),且平均胸径、总胸高断面积、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林分蓄积生长量和生长率随林龄增大而减少,且从中龄林过渡到近熟林阶段时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含林龄阶段固定效应的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发现随林龄的增大,模拟所得各林龄阶段所对应的参数a的值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近熟林阶段参数a的值最大,说明研究区内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随林龄增大而增大,且在近熟林阶段达到最大。(2)林分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影响显着,林分平均胸径与平均单株材积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总胸高断面积和林分蓄积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对于马尾松中龄林,中密度(750-1100n*hm-2)下林分蓄积定期平均生长量PAI和生长率Pt最大,分别为18.716m3*hm-2*a-1,11.97%;对于马尾松近熟林,不同密度等级下马尾松近熟林林分蓄积定期平均生长量差异不显着。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指标对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方程拟合效果的影响,发现林分密度指数(SDI)更能反映其生长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含密度等级固定效应的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发现模拟得到的参数a的值随林分密度指数(SDI)的增大而增大,说明研究区内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生产力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3)树种组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林下补植不同树种的各改造模式(A1-A4)林分蓄积定期平均生长量和生长率以及单位面积进界蓄积均大于对照纯林,其中改造模式A2各方面均大于其他改造模式,而枯损量则是对照纯林要远远大于各改造模式;在单木水平上,各改造模式平均胸径生长量、平均树高生长量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均大于对照纯林,其中改造模式A2各方面均大于其他改造模式。综合看来,改造模式A2(林下补植大叶栎和格木)在短期内改造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含树种组成类型固定效应的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发现马尾松纯林参数a的值最大,其次为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再次为马尾松与其他阔叶树种(如红锥、灰木莲等)形成的混交林。(4)不同土壤养分元素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pH值在各林龄阶段均为下降;有机质含量在中龄林阶段时显着减少,在其他林龄阶段变化不大;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在各林龄阶段基本均为增加;全磷含量在各林龄阶段表现为增加或基本不变,速效磷含量在中龄林阶段显着减少;全钾含量除成熟林外各林龄阶段均为增加,速效钾在含量在中龄林阶段明显减少,其他林龄阶段变化不大。为探究生产力和土壤养分元素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林分生产力与pH值呈显着负相关,与全钾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呈负相关,与碱解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H值、碱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影响显着,在此基础上,采用再参数化的方法,构建含土壤养分元素的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发现pH值和速效磷含量与断面积生长负相关,碱解氮含量与断面积生长呈正相关。

罗梅[8](2017)在《将乐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利用固定样地观测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模型模拟、推测演绎、长期观测的研究方法,进行常绿阔叶次生林的多功能评价与经营的科学研究。依据样地调查的数据划分演替阶段,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的林分结构特征。收集研究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等资料得出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需求,构建森林结构与功能的耦合机理模型,评价和比较了不同演替阶段常绿阔叶次生林的结构与多功能关系。提出了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对研究区域的常绿阔叶林的多功能经营具有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意义,促进森林经营由分类经营到多功能经营的转变,促进森林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最大实现。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本研究利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三个演替阶段。根据林分蓄积量与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胸高断面积、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以林分蓄积量作为林分特征的标志性指标来划分常绿阔叶林演替阶段,演替先锋阶段:蓄积量≤ 150 m3/hm2;过渡阶段:150 m3/hm2<蓄积量≤300 m3/hm2;亚顶极阶段:蓄积量>300 m3/hm2。(2)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的林分结构,结果表明:演替先锋阶段群落总体种间关系为显着正关联,过渡阶段群落总体为不显着负关联,亚顶极阶段总体为不显着负关联。Weibull函数能较好地拟合直径分布;随着演替阶段的进展,成熟林木密度和大径级林木蓄积比重逐步增加,先锋阶段小(6~18 cm)中(20~32 cm)大(>34 cm)径级蓄积比例为5:3:2,过渡阶段小中大径级蓄积比例为3:4:3,亚顶极阶段小中大径级蓄积比例为2:3:5。演替先锋阶段、过渡阶段和亚顶极阶段均为增长型群落;演替先锋阶段林层多为2~3层,过渡阶段、亚顶极阶段均为3个林层;林木空间分布在演替初期阶段为团状分布,过渡阶段为偏团状分布,亚顶极阶段接近随机分布。三个演替阶段的林分大小比数接近,均为中庸状态。混交度随着演替进展而增大,亚顶极阶段为极强度混交;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林分结构恢复发展的同时改良了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3)比较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乔灌草三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和天然更新状况。结果表明乔木层、草本不同演替阶段的四个多样性指数均不存在显着差异,灌木层不同演替阶段Glea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Simpson指数存在显着差异,Pielou指数不存在显着差异。多样性随着演替的进展,具有先降后升的趋势。研究了同一演替阶段灌木层的多样性最高,与乔木层和草本层有显着差异,乔木层的多样性高于草本层。常绿阔叶次生林天然更新株数基本能够满足天然更新的密度需求。利用熵值法,从分布状况、生长状况、年龄状况三个方面构建常绿阔叶次生林更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更新状况较好,不同演替阶段更新综合值不存在显着差异。(4)研究了常绿阔叶次生林的功能需求,确定木材生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物种多样性保护和风景游憩为主要的功能需求。选择了平均胸径(X1)、平均树高(X2)、蓄积(X3)、林分密度(X4)、林分混交度(X5)、土壤孔隙度(X6)、乔木Shonnon-Wiener指数(X7)、灌木Shonnon-Wiener指数(X8)、草本Shonnon-Wiener指数(X9)、天然更新综合值(X10)、灌木盖度(X11)、草本盖度(X12)、林分年龄结构(X13)、林分垂直结构(X14),共14个结构因子,构建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模型。F多=0.124X1+0.144X2+0.188X3+0.036X4+0.198X5+0.225X6+0.153X7+0.100X8+0.05 1X9+0.061X10+0.063X11-0.043X12+0.168X13+0.170X14利用森林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评价了演替先锋阶段、过渡阶段、亚顶极阶段的多功能值,结果表明三个演替阶段存在显着差异,多功能值随着演替阶段的上升而增大。(5)对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目标结构体系、调整技术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易于操作的动态的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经营模式,为常绿阔叶次生林的多功能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6)构建了主导结构因子林分蓄积量与森林多功能的非线性模型:F多=0.3038ln(V)-0.9422,提出了森林多功能成熟概念,研究得出林分蓄积量到达500 m3/hm2时,森林达到多功能成熟。

邢海涛[9](2017)在《马尾松针阔混交人工林种间关系和作业法研究》文中指出人工近自然混交林是一种高效、多功能的可持续经营方式,是针对当前人工林经营的问题,基于近自然经营理论,对结构单一的针叶纯林进行通过补植乡土阔叶树种,形成多林层、异龄、多树种混交的林分,实现发挥人工林的多功能效益。本研究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南亚热带马尾松针阔混交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分析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效果、近自然改造后马尾松混交林竞争强度、不同林龄阶段马尾松树冠因子特征以及人工林优势树种生态位和种间关系,得出人工马尾松近自然混交林林分结构、生长动态以及种间关系等参数,设计2种适用于南亚热带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作业法,为人工林可持续多功能经营提供经营参数和技术支持,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人工马尾松纯林的近自然化改造取得了显着的效果。通过对比分析5种近自然改造林分的林分结构,可知人工纯林强度择伐后补植阔叶树种近自然改造方式能在短期内有效丰富林分的物种多样性,提高林分质量,随着补植树种逐渐进入主林层以及树种间相互促进生长机制,能够最终导向森林发展为复层异龄多树种混交的近自然林分状态。马尾松人工林经过8年的近自然化作业,在林分树种组成、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长量等方面较对照纯林已表现出明显优势,初步形成了人工混交的林分格局。从短期改造效果来看,补植大叶栎和格木的改造林分(A2)的林分生长率最高,补植树种死亡率最低,林分内各树种生长量最高,可认为该林分改造效果最明显,是短期林分改造较理想模式。补植红锥、大叶栎、灰木莲、格木和香梓楠的改造模式(A4)所处的海拔较高,立地条件较差,随着阔叶树种对林分立地条件的改善和补植效应发挥,可预期成为立地条件较差林分较合适的改造模式,发挥最大的林分生产潜力。(2)通过揭示马尾松人工近自然改造后树种间竞争关系,为人工林近自然作业法的设计提供技术参数。马尾松纯林竞争指数远大于混交林中马尾松竞争指数,通过有效的干扰木采伐和合理的树种补植进行人工纯林改造,能有效降低马尾松在林分中的竞争压力,马尾松纯林中只存在种内竞争,作业混交林中马尾松种内竞争指数大于种间;混交林与纯林中马尾松种内竞争差异显着,各径级内平均竞争指数作业混交林均小于对照纯林。速生树种大叶栎以及灰木莲等对马尾松最先产生种间竞争压力;马尾松竞争指数随个体胸径增大不断变小,当大于25cm时,混交林与纯林内马尾松个体受到的竞争压力均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缓;小于25cm时,马尾松受到的竞争压力较大。(3)通过分析不同龄林阶段人工马尾松林的树冠因子,反映了树木的竞争能力和生长空间,为森林经营提供可靠的参数。研究区域马尾松人工林冠幅主要分布于1.0-3.0m之间,平均冠幅随龄林增大而增大;冠长率主要分布于0.2-0.6之间,平均冠长率随龄林增大而减小。成熟林和过熟林阶段马尾松冠幅与冠长率的变异系数显着的变大,活力强的林木冠幅和冠长率较大;较弱树木的冠幅较小,枝下高较高,易断稍。马尾松冠幅与胸径呈显着的线性关系,冠长率与枝下高、树高呈显着的线性关系。以林木大小、竞争、立地条件等三方面因子为变量,建立了马尾松冠幅和冠长的多元线性模型,并表明不同林龄阶段率受因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可用性,以多元线性模型为基础模型,建立了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其精度(R2)分别达到了0.72和0.987。(4)通过分析研究区域主要优势树种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揭示了优势树种的分布范围、环境适应能力和树种间相互关系。人工林群落内30种优势树种的重要值与其生态位宽度呈正相关;马尾松和杉木作为主要人工林种植树种,在群落中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最大,优势地位明显,二者种植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具有较强生态适应能力。除此之外,阳性速生树种天然更新能力和环境适应力强,生态位宽度较宽。研究区域优势树种间生态重叠较小,表明资源竞争较弱;优势树种间达到显着正联结的种对要多余显着负联结的种对,多数种对联结呈现为中性,树种独立性较强,表明群落具有一定稳定性。同时,检验结果表明种对的正负关联比均小于1,群落处于演替初期,马尾松和杉木优势明显,更新树种数量较少。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131个样地30个优势树种进行分类,可将30个优势树种初步分类为12个种类归类为5个植被类型,131个样地分为21个组别。(5)根据森林作业法的具体内涵、7种作业法体系和4类设计技术要素,总结提出了研究区域马尾松人工林作业法。基于以上分析结果,设计了2种适用于该区域森林经营的马尾松人工林作业法案例:针阔相对同龄林皆伐作业法、导向演替的硬阔叶异龄林目标树单株择伐作业法。根据马尾松和大叶栎的不同生长特性,利用二者的生长时间差和树种互补效应,设计了马尾松-大叶栎皆伐作业法,相较于传统的皆伐作业法,既能有效提高林分立地质量,还能获得质量优良的林木产品。利用树种不同生长规律和森林演替特征,设计了马尾松-速阔混交林向硬阔混交林演替经营择伐作业法,能够持续提供木材经济产品和培育下一代目标树种,很好维持森林稳定性和更新能力,是一种长期持久的森林经营方式,值得森林经营单位进行实践。本研究提出的作业法设计思路和实例,可推广到我国大部分以人工针叶林经营为主的地区,为全国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应用案例和技术参考。

张旭峰[10](2016)在《树种配置对森林多功能影响的模拟与综合效益评价 ——以南亚热带马尾松和红椎人工林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林业事业飞速发展,森林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国森林资源在面积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下,依然面临生产力水平无明显提高、森林可采资源少、木材供需矛盾突出等现实问题,这些都制约着进一步满足社会对森林不断增长的多功能需求。因此,开展树种配置对森林多功能影响的模拟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森林经营长期效益和短期收益之间的矛盾,从而维持长期生态稳定性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及其混交配置模式的南亚热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马尾松纯林常规模式(M1-1)、马尾松纯林密植模式(M1-2)、红椎纯林模式(M2)、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模式(M3)与马尾松-红椎异龄混交模式(M4)对木材生产、固碳功能、生物多样性等多功能的影响。利用样地调查、专家访谈的方法分析森林群落结构及功能,采用样地调查、PICUS模型模拟与预测的方法确定森林的木材收获量和碳储量,采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原理对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森林经营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并探索了其对贴现率、木材价格、采伐成本等不同因素的灵敏度,最后综合评价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的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1)在天然更新能力方面,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模式天然更新能力最强,红椎纯林模式天然更新能力次之,马尾松-红椎异龄混交模式天然更新能力居中,而马尾松纯林模式天然更新能力最差。在林下生物多样性方面,马尾松纯林模式林分林下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红椎纯林模式林分林下物种多样性最不丰富,其混交模式林分林下物种多样性居中;在混交模式林分中,同龄混交模式林分较异龄混交模式林分林下物种多样性更丰富。(2)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木材生产和碳储量有明显差别。从木材生产来看,年均单位面积木材生产量排序为马尾松密植纯林(13.41 m3/ha/a)>马尾松-红椎异龄混交(13.21 m3/ha/a)>马尾松常规纯林(13.11 m3/ha/a)>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8.00m3/ha/a)>红椎纯林(6.83 m3/ha/a)。从碳储量方面来看,年均单位面积碳储量排序为马尾松-红椎异龄混交(2438.12 kg/ha/a)>马尾松常规纯林(1624.62 kg/ha/a)>马尾松密植纯林(1581.94 kg/ha/a)>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1490.81 kg/ha/a)>红椎纯林(1049.62 kg/ha/a)。(3)在模拟期内,五种树种配置模式按照净现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106697元/公顷)>红椎纯林(103044元/公顷)>马尾松-红椎异龄混交(96285元/公顷)>马尾松密植纯林(91261元/公顷)>马尾松常规纯林(88952元/公顷);五种树种配置模式的内部收益率均高于设定的资金的机会成本。(4)在敏感性方面,木材价格提高1%,净现值提高1.41%;采伐成本下降1%,净现值提高0.27%;贴现率下降,会引起净现值指数级上升,且贴现率越低,净现值越敏感。对于不同树种配置模式,马尾松-红椎异龄混交模式对于木材价格变动最为敏感;马尾松纯林模式对于采伐成本变动最为敏感;红椎纯林模式和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模式对于木材价格和采伐成本的变动均处于居中;马尾松纯林模式对贴现率变动最敏感,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模式对贴现率变动最不敏感。总体来看,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模式能够更为均衡地发挥森林经济与生态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性。

二、应用混交育苗方式探索杉木与多树种混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混交育苗方式探索杉木与多树种混交(论文提纲范文)

(1)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与中英文全称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桉树人工林的发展概况
    1.2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碳、氮、磷储量的研究概况
    1.3 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1.4 植物功能群研究概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野外调查与取样
    2.4 样品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3.1.1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物种组成
        3.1.2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
        3.1.3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的物种多样性
    3.2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碳、氮、磷含率
        3.2.1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含碳率
        3.2.2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含氮率
        3.2.3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含磷率
    3.3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和碳、氮、磷储量
        3.3.1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生物量
        3.3.2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碳储量
        3.3.3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氮储量
        3.3.4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功能群磷储量
        3.3.5 林下植物功能群生物量与碳、氮、磷储量的关系
    3.4 不同林分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
        3.4.1 不同林分土壤理化性质
        3.4.2 不同林分土壤酶活性
        3.4.3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
    3.5 林下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
        3.5.1 林下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及其碳、氮、磷储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5.2 林下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5.3 林下植物功能群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影响林下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
        4.1.2 影响林下植物功能群组成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
        4.1.3 影响林下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及碳、氮、磷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
        4.1.4 影响林下植物功能群数量分布优势的主要环境因素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论文资助项目

(2)马尾松-大叶栎异龄复层混交林生长及生态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异龄复层混交林研究动态
        1.2.2 针阔混交对林分生长动态的影响
        1.2.3 针阔混交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4 针阔混交对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
        1.2.5 针阔混交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1.2.6 林分密度的研究进展
        1.2.7 森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生长量的测定
        2.3.2 生物量的估算
        2.3.3 碳储量的估算
        2.3.4 土壤的采集和测定
        2.3.5 凋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的测定
        2.3.6 林下物种多样性的调查
        2.3.7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体系
        2.3.8 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套种密度处理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林分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密度处理马尾松胸径和树高生长
        3.1.1.1 密度处理对马尾松胸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
        3.1.1.2 马尾松胸径生长的回归分析
        3.1.1.3 马尾松树高生长的回归分析
        3.1.1.4 马尾松胸径阶分布
        3.1.2 不同密度处理下大叶栎胸径和树高生长
        3.1.3 密度处理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蓄积量的影响
        3.1.4 密度处理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3.2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分析
        3.2.1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3.2.2 马尾松—大叶栎不同套种密度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3.3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3.3.1 混交林不同套种密度凋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
        3.3.2 混交林不同套种密度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
    3.4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5 不同套种密度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长指标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套种密度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7 不同套种密度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态功能评价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讨论
        4.1.1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长的影响
        4.1.2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3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
        4.1.4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能力的影响
        4.1.5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态功能的评价
    4.2 结论
    4.3 主要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南亚热带广西人工混交林树种丰富度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2.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林分现状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4.1 土壤取样方法
        2.4.2 凋落物和细根取样方法
    2.5 样品测定
        2.5.1 乔木生物量
        2.5.2 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2.5.3 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分析
        2.5.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测定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6.1 土壤微生物测序数据处理
        2.6.2 统计分析
3 树种丰富度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化学组成、凋落物和细根的影响
    3.1 土壤理化性质
    3.2 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
    3.3 凋落物和细根
    3.4 讨论
        3.4.1 树种丰富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4.2 树种丰富度对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的影响
        3.4.3 树种丰富度对凋落物量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3.4.4 树种丰富度对细根生物量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3.5 小结
4 树种丰富度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4.1 测序数据分析
    4.2 土壤细菌多样性
    4.3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4.4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分析
    4.5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6 讨论
        4.6.1 树种丰富度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4.6.2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生物和环境因素
    4.7 小结
5 树种丰富度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5.1 测序数据分析
    5.2 土壤真菌多样性
    5.3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5.4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分析
    5.5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6 讨论
        5.6.1 树种丰富度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5.6.2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生物和环境因素
    5.7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湖南楠木次生林林分收获表与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1.2.2 林分结构优化研究进展
        1.2.3 生长收获研究进展
        1.2.4 楠木资源研究
        1.2.5 小结
    1.3 课题来源
2 研究内容
    2.1 楠木次生林结构特征分析
    2.2 楠木次生林收获表研制
    2.3 结构优化技术研究
3 材料及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 研究方法
        3.3.1 林分直径结构研究
        3.3.2 林分空间结构分布特征
        3.3.3 林分收获表研制
        3.3.4 自稀疏哑变量模型构建
        3.3.5 主要收获表编制
        3.3.6 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3.3.7 技术路线
4 结果分析
    4.1 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4.1.1 林分直径结构分析
        4.1.2 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4.1.3 小结
    4.2 收获表研制
        4.2.1 生长方程拟合结果
        4.2.2 林分平均胸径、断面积生长哑变量模型构建
        4.2.3 自稀疏哑变量模型拟合结果
        4.2.4 相容性林分生长收获模型预估
        4.2.5 主要收获表编制
        4.2.6 精度检验
        4.2.7 小结
    4.3 结构优化技术
        4.3.1 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4.3.2 间伐木的确定
        4.3.3 间伐效果分析
        4.3.4 小结
5 结论及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6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物量、碳储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研究进展
    1.2 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条件
        2.1.5 森林植被
    2.2 试验林分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与群落调查
        2.3.2 群落生物量调查
        2.3.3 土壤调查和样品采集
        2.3.4 室内样品分析方法
        2.3.5 碳储量的计算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分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特征
        3.1.1 不同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方程
        3.1.2 不同林分中桉树的平均单株生物量
        3.1.3 不同林分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分配
        3.1.3.1 不同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及分配
        3.1.3.2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分配
        3.1.3.3 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分配
    3.2 不同林分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分配特征
        3.2.1 林木各器官和土壤的含碳率
        3.2.2 不同林分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分配
        3.2.2.1 乔木层的碳储量及分配
        3.2.2.2 林下植被的碳储量及分配
        3.2.2.3 土壤的碳储量及分布
        3.2.2.4 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分配
    3.3 不同林分土壤生理化性质特征
        3.3.1 纯林和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
        3.3.2 不同林分土壤的化学性质
        3.3.2.1 土壤pH
        3.3.2.2 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
        3.3.2.3 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养分
        3.3.2.4 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养分
        3.3.3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的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特征
    3.4 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4.1 林分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4.2 林分碳储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和结论
    4.1 讨论
        4.1.1 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影响
        4.1.2 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4.1.3 树种混交提高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可能机制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资助项目

(6)《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融资研究》(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介绍
    1.1 背景介绍
    1.2 文本特征分析
    1.3 项目要求
    1.4 项目意义
第二章 翻译实施方案
    2.1 译前准备
        2.1.1 阅读源文本
        2.1.2 收集背景资料
        2.1.3 准备翻译工具
    2.2 译中实施
        2.2.1 翻译任务进度安排
        2.2.2 翻译策略
    2.4 译后审校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语的翻译
        3.1.1 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
        3.1.2 增词
        3.1.3 动词转名词
    3.2 句子的翻译
        3.2.1 汉语长句的英译
        3.2.2 汉语无主句的英译
    3.3 语篇的翻译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经验与收获
    4.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术语表
附录B 原文及译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人工林生产力研究现状
        1.3.2 人工林结构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1.3.3 土壤与森林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1.3.4 近自然森林经营
    1.4 课题来源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资源概况
        2.1.3 经营历史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经营单位级森林资源监测样地
        2.2.2 典型观测样地
    2.3 研究方法
        2.3.1 林分因子计算方法
        2.3.2 土壤取样与分析方法
        2.3.3 模型建立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龄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3.1.1 不同林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变化状况
        3.1.2 林龄对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3.1.3 小结
    3.2 林分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3.2.1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变化状况
        3.2.2 林分密度对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3.2.3 小结
    3.3 树种组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3.3.1 不同混交措施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变化状况
        3.3.2 树种组成对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3.3.3 小结
    3.4 土壤养分元素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3.4.1 不同林龄阶段土壤养分元素动态变化
        3.4.2 土壤养分元素对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3.4.3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将乐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常绿阔叶次生林研究进展
        1.1.1 常绿阔叶次生林演替
        1.1.2 常绿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
        1.1.3 常绿阔叶次生林退化和恢复重建
    1.2 森林多功能研究进展
        1.2.1 常绿阔叶次生林功能
        1.2.2 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评价
        1.2.3 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经营
    1.3 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研究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植被状况
    2.5 森林资源状况
    2.6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数据来源
    3.5 技术路线
4 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演替及种间关联
    4.1 数据分析方法
    4.2 演替阶段的划分
    4.3 树种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
    4.4 群落总体关联性
    4.5 主要种群种对间关联性
    4.6 主要种群种对间的相关性
5 常绿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特征
    5.1 林分非空间结构
        5.1.1 树种组成
        5.1.2 直径结构
        5.1.3 年龄结构
        5.1.4 蓄积结构
    5.2 林分空间结构
        5.2.1 林分垂直结构
        5.2.2 空间结构指数
    5.3 土壤结构
        5.3.1 土壤物理性质
        5.3.2 土壤化学性质
6 常绿阔叶次生林物种多样性及天然更新
    6.1 数据分析
    6.2 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
    6.3 多样性在不同演替阶段的显着性分析及比较
    6.4 多样性在乔灌草层次的显着性分析及比较
    6.5 常绿阔叶次生林更新状况
7 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评价研究
    7.1 常绿阔叶次生林森林多功能需求分析
        7.1.1 木材生产功能
        7.1.2 水源涵养功能
        7.1.3 水土保持功能
        7.1.4 物种多样性保护功能
        7.1.5 风景游憩功能
    7.2 森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
        7.2.1 林分结构耦合因子
        7.2.2 耦合因子量化
        7.2.3 耦合模型构建
        7.2.4 耦合模型表达
    7.3 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评价
8 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经营模式
    8.1 经营理念
    8.2 经营原则
        8.2.1 可持续经营原则
        8.2.2 多功能经营原则
        8.2.3 稳定性和多样性原则
        8.2.4 仿自然结构原则
    8.3 经营目标
        8.3.1 树种组成目标
        8.3.2 蓄积结构目标
        8.3.3 直径结构目标
        8.3.4 年龄结构目标
        8.3.5 空间结构目标
        8.3.6 物种多样性目标
        8.3.7 更新结构目标
    8.4 目标林分结构
    8.5 常绿阔叶次生林结构调整
        8.5.1 结构调整因子的选择
        8.5.2 不同演替阶段的林分结构调整
        8.5.3 采伐模式研究
    8.6 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成熟
    8.7 多功能经营模式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马尾松针阔混交人工林种间关系和作业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近自然混交林经营研究
        1.3.2 树种关系与竞争
        1.3.3 树冠因子与个体差异
        1.3.4 森林作业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水文
        2.1.3 地貌土壤
        2.1.4 森林资源
        2.1.5 经营历史与现状
    2.2 研究数据与设计方法
        2.2.1 经营单位级森林样地设计
        2.2.2 典型观测样地设计
        2.2.3 伪时间序列样地设置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林分结构分析方法
        3.1.1 水平结构
        3.1.2 垂直结构
        3.1.3 林分结构多样性
        3.1.4 生长量计算
    3.2 林分竞争分析方法
        3.2.1 林木竞争单元的确定
        3.2.2 林木竞争指数
    3.3 马尾松树冠建模方法
        3.3.1 树冠因子
        3.3.2 线性模型与变量筛选
        3.3.3 线性混合模型
        3.3.4 模型评价和检验
    3.4 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分析方法
第四章 马尾松近自然混交林经营效果评价
    4.1 实验设计和样地设置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树种组成
        4.2.2 林分结构
        4.2.3 林分生长量
    4.3 讨论
        4.3.1 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
        4.3.2 林分生长
        4.3.3 近自然改造的优化方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尾松近自然混交林林分竞争强度研究
    5.1 实验数据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马尾松近自然混交林基本特征因子
        5.2.2 近自然改造混交林总体竞争强度分析
        5.2.3 马尾松种内种间竞争
        5.2.4 马尾松对象木胸径与竞争指数间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林龄阶段马尾松树冠因子变化与预测
    6.1 数据收集与整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马尾松树冠因子特征
        6.2.2 树冠因子多元线性模型
        6.2.3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南亚热带人工林优势树种关系和生态位
    7.1 样地设置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优势树种重要值与生态位
        7.2.2 树种间生态位重叠
        7.2.3 种间总体关联性
        7.2.4 种对间相关性
        7.2.5 种间联结系数
        7.2.6 TWINSPAN分类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南亚热带森林经营作业法设计
    8.1 森林作业法
        8.1.1 森林作业法体系
        8.1.2 森林作业法主要技术要素
    8.2 森林作业法实现
        8.2.1 针阔相对同龄林皆伐作业法
        8.2.2 硬阔叶异龄林目标树单株择伐作业法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树种配置对森林多功能影响的模拟与综合效益评价 ——以南亚热带马尾松和红椎人工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树种配置对生产力和木材产量的影响
        1.2.2 树种配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2.3 树种配置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影响
        1.2.4 不同营林措施对森林多功能的影响
        1.2.5 森林多功能的经济效益与综合评价
        1.2.6 发展动向和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
        1.4.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的模拟研究
        1.4.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的经济效益及其综合评价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中心开展树种选择与配置相关研究历史
    2.4 林分概况
第三章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地调查
        3.1.2 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主要指标计算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树高生长
        3.2.2 胸径生长
        3.2.3 径级分布
        3.2.4 主要树种重要值
        3.2.5 天然更新能力
        3.2.6 灌木、草本层物种多样性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模拟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主要模型
        4.1.2 数据采集
        4.1.3 模型校准与模拟计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森林生长动态可视化
        4.2.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木材产量与碳储量比较
        4.2.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木材产量和碳储量比较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的经济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5.1 研究方法
        5.1.1 成本—效益分析
        5.1.2 净现值原理
        5.1.3 内部收益率原理
        5.1.4 经营成本及收益分析
        5.1.5 成本或价格社会调查
    5.2 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模拟期内现金流量情况
        5.2.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模拟期内经济效益分析
        5.2.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模拟期内森林多功能综合效益评价
    5.3 小结
第六章 经济效益主要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贴现率灵敏度
        6.2.2 木材价格灵敏度
        6.2.3 采伐成本灵敏度
    6.3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
        7.1.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模拟分析
        7.1.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经济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7.1.4 经济效益主要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
        7.1.5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加强人工林培育树种研究,注重树种配置模式探索
        7.2.2 探索有效营林措施,培育珍优大径级材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应用混交育苗方式探索杉木与多树种混交(论文参考文献)

  • [1]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D]. 陈秋海. 广西大学, 2021
  • [2]马尾松-大叶栎异龄复层混交林生长及生态功能研究[D]. 范歌. 广西大学, 2020(07)
  • [3]南亚热带广西人工混交林树种丰富度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宋战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湖南楠木次生林林分收获表与结构优化研究[D]. 姜兴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5]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物量、碳储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张祖峰. 广西大学, 2020
  • [6]《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融资研究》(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薛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影响因素分析[D]. 刘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将乐常绿阔叶次生林多功能经营模式研究[D]. 罗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马尾松针阔混交人工林种间关系和作业法研究[D]. 邢海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11)
  • [10]树种配置对森林多功能影响的模拟与综合效益评价 ——以南亚热带马尾松和红椎人工林为例[D]. 张旭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5)

标签:;  ;  ;  ;  ;  

采用混合育苗方法探索杉木与多品种杂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