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然[1](2020)在《“珞珈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心雕龙》研究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显学,自黄侃先生拉开了《文心雕龙》研究的现代序幕,一代代学者砥砺前行。现如今,《文心雕龙》研究被称为“龙学”,这项研究已经成果斐然、蔚为大观。武汉大学位于中国的中部,其前身是晚清名臣张之洞在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武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早的百年老校之一。《文心雕龙》与武汉大学的缘分,也已有百年历程。1914至1919年,黄侃先生于北京大学传授《文心雕龙》。1919年离开北大后,他将有关《文心雕龙》的课程带至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中华大学等高校,珞珈龙学由此开启。时至今日,已逾百年。黄侃、朱东润、刘永济、刘绶松、刘纲纪、吴林伯、易中天、罗立乾、李建中等多位先生的薪火相传,力保珞咖龙学历经风雨,仍龙脉不断。梳理珞珈龙学的百年历程,可分成三个阶段:阶段一,珞珈龙学初创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人有黄侃、朱东润、刘永济三位先生。黄先生是导夫先路之人,在学术研究和三尺讲坛上,均点燃了珞珈龙学的星星之火。朱先生接棒,以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贡献了精彩的“刘勰”一章,进一步强化了对义理阐释的重视。刘先生则是筑其重镇式的学者,《文心雕龙校释》一书成为“龙学”经典,由此奠定了珞珈龙学重义理阐释、重宏观研究的学派特质。这三位先生皆注重理论阐释,尤其关注刘勰的创作论思想,此研究倾向对路珈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后的俊贤们基本都沿着这一方向,不断深化、拓展。同时,对理论阐释重视的背后,也有着学者们借古鉴今的良苦用心,注重现实的研究品格开始逐渐显现。简言之,初创期的珞珈龙学之特点可以概括为:开始重视对义理的阐释,并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对《文心雕龙》做研究。阶段二,珞珈龙学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人有刘绶松、刘纲纪、吴林伯、易中天、罗立乾五位先生。刘绶松先生的学术蓬勃期遇上了政治运动的蓬勃期,他的“龙学”研究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时时处处都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刘勰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相关理论。虽然这种研究视角在无形中削弱了对《文心雕龙》审美思想的探讨,但却成为珞珈龙学现实品格的一种独特的表现。珞珈龙脉传至刘纲纪先生,刘先生凭借极高的理论水平,使珞珈龙学又上了一个高度。他以极强的逻辑性建构了刘勰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并将刘勰及《文心雕龙》定位为哲学家与哲学典籍,这一观点仍时常被后学征引。同时,其专着《刘勰》是较早在台出版的来自大陆的学术专着,是珞珈龙学扩大对外影响的一个范例。吴林伯先生则是珞珈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位大家,虽着作等身,但所获声名并不相称,这与其专着《<文心雕龙)义疏》《<文心雕龙>字义疏证》出版时间较晚有关,但吴先生真正做到了校注释义全面发展,又因国学基本功扎实,其“龙学”着述功力深厚,是“龙学”界亟待挖掘的一座宝藏。吴先生还指导过一篇硕士论文《<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此文的作者是易中天先生,他同刘纲纪先生一样也研究了《文心雕龙》的美学问题。这篇讨论《文心雕龙》美学问题的论文,历经多次修改后,出版了同名专着《<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是首部研究《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专着。发展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罗立乾先生,他同吴先生一样,在校注释义方面均有建树。他对刘永济先生及《文心雕龙校释》素有研究,其《新译文心雕龙》明显有《校释》的影子。罗先生还注重探讨《文心雕龙》的当下之用,在珞珈龙学现实品格方面,极具代表性。发展期的这几位代表人物,沿着初创期先贤们奠定的重义理、重宏观的研究方向,继承并光大了珞珈龙学的这种学统。无论是刘绶松先生被誉为“《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的奠基石”①的《<文心雕龙)初探》,还是刘纲纪、易中天两位先生在建构刘勰美学思想理论体系方面的努力,抑或是吴林伯先生对刘勰文学思想与其它典籍理论之间关系的厘清,以及罗立乾先生对《文心雕龙》理论精义当下之用的多番探讨,这些都彰显了珞珈学人对初创期先贤们理论品格的自觉追求,以及对刘勰文学思想古为今用的现实性考虑。概言之,发展期的珞珈龙学承接了初创期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品格,在政治运动纷杂的历史时期没有放弃对刘勰及《文心雕龙》的研究,并想方设法从各种角度为刘勰及《文心雕龙》赋予“新生”,这也使得现实的品格一直流淌在珞珈龙学的血脉中,并成为其一大亮点。改革开放后,珞珈龙学的发展日益蓬勃。研究领域及方向日渐多元,理论着述都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对外交流不断扩大。这些都使珞珈龙学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现今珞珈龙学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忽视的“龙学”学派。阶段三,珞珈龙学拓新期(2001至2019年),这一时期的珞珈龙学成果不断,学人辈出,李建中先生是此期代表。他在《文心雕龙》文本的译注,理论的阐释与解读,刘勰的人格精神,“龙学”的学术史等多个研究领域,皆有涉猎。依靠以中西比较和古今对话的学术思路,他为新世纪的珞珈龙学不仅贡献了《文心雕龙讲演录》《文心雕龙导读》《龙学档案》等重要成果,还凭借“青春版《文心雕龙》”成功地完成了《文心雕龙》课程的教改。拓新期的其他珞珈学人同样在注重理论研究,强调现实针对性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对《文心雕龙》各种重要理论、观点、命题的探讨仍旧是主要的研究选题。尤其是珞珈讲坛上的老师善于把《文心雕龙》的理论研究与学科的学术动向相结合,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珞珈龙学整体发展情况良好、有序。尤其是2011年成功承办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年会后,珞珈龙学更是维持每年都有相关“龙学”着述发表的势头,而这也体现了珞珈龙学积极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合理的人员梯队建设。总体而言,新时期珞珈龙学的着述质量及学界认可度均较高,研究具有多学科、跨学科及多视角的特点,并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前辈学人及整个学派的研究成果。不过,发展至百年的该学派仍然没有出现可以比肩《文心雕龙校释》的经典之作,缺乏可以扛鼎的“龙学”专着。这是种遗憾,但更是对珞珈龙学的鞭策与期待。总之,珞珈龙学以20世纪初黄侃先生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坛上传授《文心雕龙》为发端,以刘永济先生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心雕龙》并将讲义集结成书,作为其学统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代表学人及作品有刘永济先生的《文心雕龙校释》、刘纲纪先生的《刘勰》、吴林伯先生的《<文心雕龙>义疏》、易中天先生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罗立乾先生的《新译文心雕龙》以及李建中先生的《文心雕龙讲演录》等。该学派的主要特点在于注重对《文心雕龙》做整体性的研究,善于从义理阐释的角度去剖析刘勰的文学思想,突出学术研究的现实品格并着力与教学相结合。

姚晓娟,赵阳[2](2020)在《新时代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创新与探索》文中认为为践行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教育主张,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分量重、历时久、内容延展性长的课程特点。同时,课程内容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语文师资的目标与当下"课程思政"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的要求高度契合。本文结合高师院校的特点和育人目标,阐释核心问题与实践策略,以期对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蒋玉兰[3](2018)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中国古代文学"是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古代历代作品选的教学是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然而由于目前高校学生阅读情况堪忧,作品选的教学面临很大的挑战。本文从加大对经典的介绍力度;加大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力度,引导学生阅读;成立古代文学阅读兴趣小组,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分享讨论;加大作品考查力度间接培养阅读作品的兴趣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学生经典阅读兴趣,增强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效果。

支媛,杨笛[4](2017)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教学环节,引入优化学生评价体系理念、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注重学习实效,也应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的方向。将注重教学结果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点式总结和动态评价,依托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有助于推动传统课程改革过程与结果统一,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使之形成独立、创新、开放的思维习惯。

水汶[5](2017)在《以加强原典阅读为特色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思考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承载的文化传承价值和道德、知识、情感等教育意义是巨大的。然而,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经济、教育背景下,这门课程越渐边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门课的课程魅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要发挥该课程的魅力,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学生们对文学原典的阅读。本文结合当代着名大学重视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理念,并结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特点,提出了以加强原典阅读为特色的课程改革思考与探索道路,求教于方家。

水汶[6](2017)在《美国高校经典阅读讨论课对中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启示》文中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比较典型的"人文教育"课程,也就是着眼于"自由人""全人"教育的课程。这类课程不以知识的积累为根本目的(尽管知识积累是其基础),而是以提升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心智成长为目的。大数据时代,学生们获取信息和知识更加容易,随之而来的难题则是面对海量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即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如何在正确价值导向之下,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选择能力、批判意识、想象能力,成为人文教育类课程更重要的教育目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面临同样的挑战。因此,结合美国高校重视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理念,根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特点,提出在教学中加强原典阅读讨论为特色的课改思路。

任家宁,刘钊[7](2017)在《对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健康发展。

吴敬玲[8](2016)在《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目前教育界备受关注和着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教学模式,对高校的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等具有无可替代的学科优势。本文结合学科现状和教学改革实践对当下的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思考:一,育人为本,培养健全人格;二,古为今用,树立当代意识;三,突出文本,重视经典阅读。

何蕾[9](2016)在《史学缺位对地方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兼具文学与史学的特点决定了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必须与史学联系起来,或者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于教于学两方面而言,都不能忽略史学背景,否则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会出现碎片化、模式化倾向,也不利于学生系统性、整体性地理解相关内容。

王鹏[10](2016)在《关于民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在高校相关专业中面临困境,在民办高校尤为明显。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民办高校中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就其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珞珈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初创期的“珞珈龙学”
    第一节 珞珈龙学的奠基
        一、珞珈龙学之诞生
        二、黄侃与珞珈龙学
        三、朱东润的“龙学”成果
    第二节 刘永济:珞珈龙学之功臣
        一、“龙学”专着之特点
        二、《文心雕龙校释》义理研究
        三、“龙学”对词学的影响
        四、“龙学”的中西比较思维
第二章 发展期的“珞珈龙学”(上)
    第一节 珞珈龙学的发展
        一、珞珈龙学之长成
        二、胡国瑞的“龙学”成果
    第二节 刘绶松对“龙学”的贡献
        一、高度强调政治性的学术研究思路
        二、论《文心雕龙》中的现实主义
        三、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阶级性”
        四、刘绶松“龙学”之特点
    第三节 刘纲纪的“龙学”成就
        一、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定位
        二、《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三、刘勰的人格精神、佛学思想与思维模式
        四、对刘勰生平事迹之考证
        五、与刘纲纪先生的商榷
    第四节 吴林伯:珞珈“龙学”的巨匠
        一、极富特点的“龙学”着作
        二、论《文心雕龙》诸命题
        三、论《文心雕龙》与其它典籍的关系
        四、吴林伯“龙学”治学方法
第三章 发展期的“珞珈龙学”(下)
    第一节 易中天的“龙学”着作
        一、《文心雕龙》之文学本体论
        二、《文心雕龙》之创作规律论
        三、《文心雕龙》之审美理想论
        四、易中天对珞珈龙学的贡献
    第二节 罗立乾的“龙学”着述
        一、《新译文心雕龙》的“承”与“新”
        二、两大类“龙学”论文
        三、罗立乾对“龙学”的态度
第四章 拓新期的“珞珈龙学”
    第一节 新世纪的珞珈龙学
        一、论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二、珞珈龙学之壮大
    第二节 李建中:传承“珞珈龙学”的薪火
        一、发现《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
        二、重释《文心雕龙》的关键词
        三、创生《文心雕龙》青春版
结语
    一、珞珈龙学的现实品格
    二、珞珈龙学的辐射效应
附录 “珞珈龙学”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新时代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创新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
二、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问题
三、高师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授课目标德育化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古籍优先的原则
    (三)授课模式丰富性的展现
    (四)考核模式多元化的探索
四、结语

(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大对经典的介绍力度
二、加大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力度
三、成立古代文学经典读书会
四、加大对文学作品的考查力度

(4)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的着眼点
    (一) 引入文本阅读
    (二) 自学在先, 教学在后, 注重课外学习
    (三) 培养独立思维与发展学习能力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实践探索与实效分析
    (一) 建立课程学习群
    (二) 形式多样化的文本阅读
    (三) 课程总结与思考问答并重

(5)以加强原典阅读为特色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加强原典阅读的必要性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加强原典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索

(6)美国高校经典阅读讨论课对中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高校经典阅读讨论课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现状及加强经典阅读的必要性
三、经典阅读讨论课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7)对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 有助于优化高校文学教育实效
     (二) 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三) 有助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
二、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重教学方法、手段, 缺乏改革理念和目标
     (二) 重实训技能培养, 缺乏相应的实训手段
     (三) 重文学作品学习, 缺乏国学经典创作
三、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措施分析
     (一) 科学设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
     (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三) 树立新型学习观, 将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引向深入

(9)史学缺位对地方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与史学的交叉
二、史学背景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影响
三、现行人才培养体系中史学缺位的尴尬
四、解决史学缺位的方法:将史学纳入课程体系

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珞珈龙学”研究[D]. 张然. 山东大学, 2020(11)
  • [2]新时代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创新与探索[J]. 姚晓娟,赵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05)
  • [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 蒋玉兰. 文教资料, 2018(18)
  • [4]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 支媛,杨笛.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11)
  • [5]以加强原典阅读为特色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思考与探索[J]. 水汶. 教育教学论坛, 2017(33)
  • [6]美国高校经典阅读讨论课对中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启示[J]. 水汶.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7]对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 任家宁,刘钊. 山西青年, 2017(05)
  • [8]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 吴敬玲. 文学教育(上), 2016(12)
  • [9]史学缺位对地方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影响[J]. 何蕾.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10]关于民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 王鹏.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03)

标签:;  ;  ;  ;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