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后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春后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一、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春后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岳伟,陈曦,刘瑞娜,姚卫平,陈春秋,马洪管,蒋跃林[1](2021)在《安徽省沿江地区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评估方法》文中认为为进一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关键时段和主要影响气象因子,提高对菌核病的监测评估能力,利用1995—2019年安徽省池州市、桐城市油菜菌核病病株率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通过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基于降水和温度的菌核病气象等级评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回代检验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池州市和桐城市油菜菌核病茎秆发病的关键期。降水是影响菌核病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菌核病的发生。引入雨量系数和温度系数构建的综合气象条件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降水和温度对油菜菌核病的综合影响。池州市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评估模型的回代准确率和模拟准确率分别为86.2%和85.0%,桐城市则分别为83.8%和85.0%,因而建立的模型可用于安徽省沿江地区菌核病的监测评估。

李佳琪[2](2021)在《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及其治理》文中认为向日葵菌核病是危害向日葵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过,对向日葵产量有严重影响。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主要是施用化学药剂,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然而,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区向日葵菌核病发生却逐年加重。本文监测了采自内蒙古、新疆和甘肃发病严重地区的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氟吡菌酰胺、多菌灵的抗药性;室内筛选了向日葵菌核病菌高活性的单剂与复配增效剂,明确了对向日葵菌核病菌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主要结果如下:1.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0株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EC50分布在0.0331~0.9673μg/m 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29倍,其EC50平均值为0.1302±0.0617μg/m L;检测到赤峰地区两个抗药性菌株,抗药性菌株频率为4.26%。100株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EC50范围0.0300~2.5338μg/m L,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84倍;氟吡菌酰胺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敏感性基线为(0.1417±0.0775)μg/m L,以敏感性基线为标准,内蒙古赤峰地区已检测到3株中抗菌株,抗性比例为6.3%;1株低抗菌株,抗药性比例达8.3%。区分剂量法检测到内蒙古通辽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甘肃六坝地区和新疆地区的病原菌对多菌灵以中抗菌株为主,占比分别为81%、59.6%、66.7%和58.3%,通辽地区和六坝地区未检测到高抗菌株;赤峰地区和新疆地区检测到高抗菌株,抗性比率分别为6.4%和8.3%;内蒙古五原地区以低抗菌株为主,占比75%,中、低抗菌株各占12.5%。2.向日葵菌核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治理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中咪鲜胺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其EC50为0.0261μg/m L,其次为已唑醇、烯唑醇、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嘧菌酯活性最高,EC50为0.0230μg/m L,其次为氯啶菌酯、丁香菌酯和肟菌酯;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对病菌的活性最高,EC50值为0.0278μg/m L。其它类型的杀菌剂中嘧霉胺、恶霉灵和腐霉利对向日葵菌核病菌活性高于百菌清。用EC95的药剂浓度处理菌丝,菌核产量抑制率达89%以上,其中嘧菌酯和百菌清的活性最高;单菌核重量抑制率在73.29%~100%之间,嘧菌酯的抑制率最强。各个药剂均不影响菌核萌发。氟吡菌酰胺与腐霉利按照1∶9~9∶1的比例,各复配剂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对抑制菌丝生长的增效作用以3∶7的复配药剂效果最为显着,增效系数SR为9。所筛选到的复配药剂可治理对多菌灵的抗药性菌株。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与腐霉利、啶酰菌胺、咯菌腈、多菌灵这四种杀菌剂之间不具有交互抗药性。

蔡俊松[3](2020)在《重庆市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菌核病菌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盘菌引起的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对重庆市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选取90个来自重庆市9个不同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菌株,对其生物学特性、菌丝亲和群、遗传多样性以及致病力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明确重庆市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以及菌核病菌群体遗传分化情况,为本地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通过对重庆市璧山区八塘镇所选取的两种前茬作物不同的类型田进行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调查,结果显示玉米前茬田的子囊盘数量、主茎病叶率、茎秆发病率以及病情指数均远高于红薯前茬田。玉米前茬田子囊盘始现于2月中旬,在3月初达到高峰后,于3月中旬再次达到高峰,累计子囊盘数量为112.4个/m2;叶部发病始现于3月初,在3月下旬达到高峰,高峰期主茎病叶率为44.93%;茎秆发病始现于3月下旬,在4月下旬达到高峰,高峰期茎秆发病率为34%,病情指数为18。红薯前茬田子囊盘始现于2月下旬,在3月初达到高峰,累计子囊盘数量为12.2个/m2;叶部发病始现于3月中旬,在3月下旬达到高峰,高峰期主茎病叶率为2.42%;茎秆发病始现于4月初,在4月下旬达到高峰,高峰期茎秆发病率为6%,病情指数为1.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一周平均温度与主茎病叶率、茎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有显着相关性,而一周降雨天数和相对湿度则与子囊盘数量、主茎病叶率、茎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无显着相关性。2.从重庆市9个不同地区的油菜菌核病病株上收集分离纯化鉴定得到90个油菜菌核病菌株。选取77个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在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菌核数量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在菌落形态上,根据菌丝质地可将菌株分为菌丝质地丰富和质地稀疏两个类型,而根据菌核分布情况可将菌株分为围绕培养皿边缘、散乱排布于平板中和环绕中心形成1-3个菌核带三种类型;菌株菌丝生长速度范围在3.452.4 mm/d之间;菌核数量范围在3.3-27个/皿之间;77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与菌核数量无显着相关性。从90个油菜菌核病菌株中筛选出34个菌株进行离体茎秆致病力测定,选取供试品种为中油821。测定结果显示,病斑直径大小范围在7.240.2 mm之间,菌株之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菌株致病力与菌丝生长速度、菌核数量之间无相关性。3.对90个油菜菌核病菌株进行菌丝亲和群测定,结果表明90个菌株被划分为47个菌丝亲和群,其中有13个菌丝亲和群包含了两个以上的菌株,剩下的34个菌丝亲和群仅包含一株与自身亲和的菌株。菌丝亲和群与菌株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菌株的生长速度以及菌核产量无相关性。4.利用9对SSR引物对90个油菜菌核病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排除有一对无多态性的引物(42-4)后,剩下的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24条带。90个菌株中共检测到52个单倍型,有少数单倍型频率较高,且单倍型与菌丝亲和群之间无相关性。9个群体的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15700.4700之间。根据Nei’s遗传距离构建UPGMA聚类进化树、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以及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的结果发现,渝西5个群体与渝东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组成明显不同;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9个群体的菌株以无性繁殖为主;AMOVA分析结果表明,9个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的菌株之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杨广环[4](2020)在《西藏白菜型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差异研究》文中认为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位居油菜三大病害之首。目前,培育抗菌核病新品种是油菜育种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为了加快油菜抗菌核病的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步伐,更加准确、方便、快速的鉴定种质资源抗病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西藏不同地区的56份参试材料在田间进行种植,调查田间自然发病率,根据油菜不同发病程度,随机从发病植株的茎秆中采集了6份来源不同的菌核病菌株,并进行了参试材料菌核病的抗性鉴定试验,初步筛选出14份具有抗病性的油菜品种,并针对参试材料的生育时期和表型性状值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参试材料的遗传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菜菌核菌生长特性及其与致病力关系研究。通过比较菌核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和察氏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发现菌核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较为良好;通过改变PDA培养基中马铃薯浓度和葡萄糖浓度,得出油菜菌核菌在PDA培养基的常规配方(即马铃薯浓度为200g/L、葡萄糖浓度为20g/L)上生长最好;在不同碳氮源对菌核菌生长的影响试验中,以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作为基础培养基,利用不同的碳氮源替换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蛋白胨,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和蔗糖作为碳源、酵母浸出粉和酵母膏作为氮源时更有利于油菜菌核菌的生长。2.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通过利用田间自然调查法、草酸浸根法、草酸浸叶法和营养期琼脂块离体叶片法对56份白菜型油菜进行菌核病抗性鉴定,综合所有抗性鉴定试验得出:56份参试材料中有14份材料对菌核病具有抗性,占比为25%,其中来自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昌都市察雅县荣周乡姆巴村和昌都市类乌齐县宾达乡的3份油菜品种经过几种抗性鉴定后,对菌核病的抗性一直表现高抗水平,其余有11份材料属于中抵抗水平,分别为33号、34号、36号、39号、40号、47号、48号、50号、51号、52号、56号。在四种抗性鉴定方法中,有7份材料一直表现为高感,分别为8号、13号、14号、15号、16号、27号、28号品种。3.白菜型油菜遗传差异研究。通过对参试材料的生育时期和生育期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白菜型油菜的平均生育期在110~130天,通过比较各生育时期的变异系数,发现出苗期、五叶期和成熟期的变异幅度较小,而现蕾期、抽薹期、初花期和盛花期的变异系数都比较大,变异度丰富,不同的油菜品种在这几种性状方面表现很不稳定。此外,通过对白菜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全株有效角果数和株高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角果长、宽度和果皮厚度与籽粒数的关系较大,从而影响油菜产量。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结果表明:当阈值为10时,56份材料被划分为5个类群,与菌核病的抗性鉴定结果结合来看,第Ⅴ类群中的5份材料(30号、34号、35号、38号、56号)属于中高抗品种;第Ⅲ类群的10份材料中有7份材料(8号、13号、14号、15号、16号、27号、28号)属于高感品种。从聚类结果来看,白菜型油菜的农艺性状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差异,并发现终花期到成熟期的时间短、一次有效分枝数多、植株高、分枝部位高的油菜品种,其菌核病的抗性能力强。

肖荣英,戴志刚,连子文,刘梦真,董志超,李银水[5](2019)在《施肥对油菜菌核病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双11"油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CK(不施肥)、PKB、NKB、NPB和NPKB 5个处理,在盛花期、末花期、结荚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调查不同处理菌核病发病程度,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油菜菌核病发病规律,菌核病的发生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油菜菌核病从盛花期到成熟期病情指数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成熟期病情指数大大降低。CK、PKB、NKB、NPB和NPKB处理的发病植株产量比正常植株产量分别降低了1.6%、7.7%、27.9%、14.5%和21.2%;农学效率分别降低了28.31%、60.73%、29.66%、36.83%;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平均分别降低了13.43%、1.83%、10.54%。NPKB处理菌核病发病程度处于中间地位,产量、农学效率、肥料利用率均高于其它处理,因此生产中应通过肥料的合理配施减轻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提高油菜产量。

李仲珂[6](2019)在《新型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抗菌谱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Quinofumelin(试验代号ARK-3010)是日本三井农业化学公司开发的喹啉类杀菌剂。作为一个全新的化合物,quinofumelin具有最新的作用模式和广谱杀菌活性。在进入市场之前研究其抗菌谱及靶标生物的敏感性,对科学制定该杀菌剂的开发和应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定了 quinofumelin在离体条件下对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黄瓜靶斑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等5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这5种病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在活体防效上,quinofumelin也表现出优于市面上正在使用的杀菌剂的效果,具有很高的活体药效和优异的疏导性。通过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100株小麦赤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7-0.043μg/mL,平均EC50值为0.019±0.001μg/mL,变异系数为6.14倍,且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单峰曲线分布。保护和治疗作用试验表明:quinofumelin在接种的离体叶片上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Quinofumelin在离体叶片上对小麦赤霉病菌的防治效果优于多菌灵且约等于氰烯菌酯。通过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64株草莓灰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为0.001-0.062 μg/mL,平均EC50值为0.0012±0.0014 μg/mL,变异系数为62倍;离体试验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多菌灵抗性菌株和多菌灵敏感菌株接种的效果相似,离体药效优于多菌灵、嘧菌酯和啶酰菌胺处理的防效。Quinofumelin在接种的离体叶片上对防治草莓灰霉病有较高的药效和渗透性,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65株油菜菌核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1-0.006 μg/mL,平均EC50值为0.002±0.017 μg/mL,变异系数为8.5倍,且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处理油菜叶片的活体实验显示:Quinofumelin在接种的离体叶片上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均优于多菌灵和菌核净的防治效果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83株黄瓜靶斑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2-0.158 μg/mL,平均EC50值为0.047±0.011 μg/mL,变异系数为79倍,且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39株水稻恶苗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8-0.025μg/mL,平均EC50值为0.013±0.001μg/mL,变异系数为3.12倍,且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综上所述,quinofumelin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黄瓜靶斑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在离体的植物组织对上述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展防治小麦赤霉病、草莓灰霉病、油菜菌核病、黄瓜靶斑病和水稻恶苗病的田间试验。

秦虎强,高小宁,韩青梅,黄丽丽,张吉昌,唐建祥[7](2018)在《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与菌源量、气候因子关系分析及病情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油菜菌核病田间发生流行的影响因子并建立病情预测模型,采用田间调查法测定油菜田菌核密度、子囊盘密度、花朵带菌率,并分析了2008—2014年各气候因子与病叶率、成熟期茎秆病株率、病情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田间菌核密度、子囊盘密度、花朵带菌率与病叶率及成熟期茎秆病株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2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均气温及2月下旬至4月上旬日均相对湿度、降雨量及降雨天数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显着正相关,而日照时数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极显着负相关。以油菜盛花期花朵带菌率作为指标,可预测其田间成熟期病株率;以降雨量(x2)、降雨天数(x3)及日照时数(x4)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y1)及病情指数(y2)分别建立了预测模型y1=15.47+0.07x2+0.42x3-0.03x4和y2=10.36+0.07x2+0.38x3-0.03x4,其拟合度均最高,分别为99.07%和98.43%,可作为油菜成熟期茎秆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的预测模型。表明油菜菌核病菌源量和气候因子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

毛雪伟[8](2018)在《三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菌核病菌是一种可以引起世界性植物病害的真菌,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分布,它可以侵染75个科包含400多种作物。油菜菌核病菌可以侵染油菜的各个生育阶段。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中国,油菜菌核病对许多重要的农作物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在中国,油菜菌核病每年都能造成5%~80%的产量损失。许多年以来,多菌灵(苯并咪唑类)和菌核净(二甲酰亚胺类)等常被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但是在田间已经监测到多菌灵和菌核净抗性菌株。本文建立了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嘧菌环胺和pyraziflumid的敏感性基线。对氟咬胺和嘧菌环胺进行了抗性风险评估。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建立了 103株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基线,对氟啶胺的抗性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的平均EC50值为0.0073±0.0045μg/mL。经氟啶胺药剂处理后,油菜菌核病菌菌丝顶端弯曲、分支增多、菌丝变细,但其产菌核能力几乎没有差别,草酸含量显着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下降。离体条件下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得到了9个氟啶胺低抗菌株。氟啶胺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产菌核能力和致病性明显低于亲本菌株。细胞膜透性高于亲本菌株。交互抗性结果表明氟啶胺和咯菌腈、咪鲜胺、戊唑醇、嘧菌酯和腐霉利之间无交互抗性。Shk1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建立了 100株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的EC50值变化范围为0.0636~0.8163 μμg/mL。通过药剂驯化,得到了 9个嘧菌环胺抗性菌株,实验室诱导的9个嘧菌环胺抗性突变体的抗性指数(RF)变化范围为20.22~271.59。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嘧菌环胺和嘧霉胺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但和咯菌腈、菌核净、腐霉利、多菌灵和啶酰菌胺之间无交互抗性。9个嘧菌环胺抗性突变体产菌核能力显着下降。大部分突变体的菌丝干重、致病性和细胞膜透性下降。但菌丝生长和草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其所有的抗性突变体(胱硫醚γ-合成酶)MetB和(胱硫醚β-裂解酶)MetC没有发生译码突变。实验还表明嘧菌环胺不仅能抑制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还能一定程度的抑制胱氨酸和半胱氨酸的生物合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105株油菜菌核病菌对pyraziflumid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油菜菌核病菌对该药剂的敏感性基线。其EC50平均值为0.0561±0.0263μg/mL。Pyraziflumid和多菌灵、菌核净、咯菌腈之间无交互抗性。用pyraziflumid药剂处理后,菌丝顶端分支增多,细胞膜透性增加,草酸含量降低,细胞呼吸被抑制。保护和治疗作用表明pyraziflumid在田间有很好的防效,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

舒清[9](2017)在《探析南阳市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及时地开展好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工作,是夺取油菜优质高产的关键。阐述了南阳市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并提出具体的农业防治措施,为南阳市油菜科学种植提供参考。

郑伟[10](2017)在《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冬闲田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稻稻油三熟制茬口紧张,限制了三熟制油菜的发展。本文一方面开展了适合稻稻油三熟制生产的水稻和油菜高产品种特征研究,提出了适合稻稻油三熟制生产的早稻、晚稻和油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指标(生育期、产量等),筛选出了适合的早稻、晚稻和油菜品种。另一方面,创新三熟制油菜栽培方式,开展了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栽培技术研究,系统研究了油稻共生期、晚稻留茬高度、施肥、播种量、乙烯利催熟等对套播油菜成熟进程、出苗、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为双季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本研究对稻稻油三熟制下引进的12个油菜品种的早熟性、产量、日均产量和抗性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稻稻油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油菜具有熟期较早、群体结构适宜、产量和日均产量高、抗性较强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油菜品种生育期190d以内、产量1800 kg/hm2以上、日均产量9.5 kg/hm2/d以上、抗菌核病和抗倒伏性较强。2、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以9个早稻品种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稻稻油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每穗粒数较多、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均产量高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早稻品种生育期为105-110 d,日均产量75-78 kg/hm2/d,穗数3 1 0-340 1 04/hm2,每穗粒数 125-140 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晚稻品种生育期约115 d,日均产量77-81 kg/hm2/d,穗数305-325 104/hm2,每穗粒数140-160粒,千粒重24-28 g。3、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本试验结果表明,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共生期以3-7 d为宜,最佳共生期为5 d。(1)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较长的共生期导致油菜密度后期急剧下降,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成苗率和成株率随共生期延长先增加后下降。油菜成熟期密度以共生5d处理最大,与共生Od处理相比,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0.97%和5.98%,而12 d共生期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下降19.20%、19.35%。(2)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共生期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势。(3)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与共生期关系密切。其中,共生期与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单株干重等产量性状极显着正相关、与每角粒数极显着负相关。(4)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油菜单位面积产量随着共生期的延长呈先增后降趋势,以共生5 d产量最高;相比于共生0 d处理,两年度分别增产20.48%和22.35%,增产效果显着。(5)共生期显着影响油菜生育进程,相比于其它共生期处理,共生0d处理油菜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差异主要发生在出苗至蕾薹期,现蕾后发育进程差异不明显。4、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留茬高度本试验结果表明,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适宜的留茬高度为30-40cm,以40 cm为佳,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1)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 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套播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着。(4)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5、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技术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处理冬前、春后套播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最大叶片长、最大叶片宽、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常规施肥。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套播油菜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单株籽粒重、单株干重、产量等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分枝高度、每角粒数低于常规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套播油菜节本高效,总成本分别较前者低850元/hm2和890元/hm2,净收入分别高1449.82元/hm2和1903.52元/hm2。6、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播种量本试验结果表明,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双季晚稻套播油菜适宜播种量为5.25-6.00 kg/hm2。(1)套播油菜密度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2)播种量显着影响套播油菜个体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片叶长、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以播种量5.25 kg/hm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最大。(3)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6.75 kg/hm2处理比播种量3.75 kg/hm2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了 19.83%和9.92%。(4)播种量与分枝高度极显着正相关,与千粒重正相关,但相关不显着,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达到极显着负相关水平。(5)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播种量5.2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显着高于3.75 kg/hm2和4.50 kg/hm2处理,分别增产16.72%和9.36%。7、双季晚稻套播油菜乙烯利催熟本研究结果表明,药剂用量越大、喷药时期越早,油菜角果转色越快,脱水越明显,千粒重和产量下降也越明显;在籽粒品质方面,蛋白质、亚油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药剂用量增加,喷药时期提前而增加,而含油量,油酸、亚麻酸、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在不明显减产的情况下,从催熟角果利于油菜机械收获角度,生产上以油菜自然成熟前6-8 d喷施3000 mL/hm2 40%乙烯利,或油菜自然成熟前4-6 d喷施4500 mL/hm240%乙烯利为宜。

二、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春后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春后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向日葵菌核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1 向日葵菌核病的概述
        1.1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菌
        1.2 向日葵菌核病症状
        1.3 向日葵菌核病菌生物学性状
        1.4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规律
    2 向日葵菌核病防治研究进展
        2.1 选用抗病品种
        2.2 农业防治
        2.3 生物防治
        2.4 化学防治
        2.4.1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研究现状
        2.4.2 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研究的现状
        2.4.3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研究现状
        2.5 农药复配
        2.5.1 农药复配目的
        2.5.2 杀菌剂的复配原则
    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病原菌
        1.1.2 供试药剂
        1.1.3 培养基
        1.1.4 供试仪器
        1.2 方法
        1.2.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和氟吡菌酰胺的抗药性检测
        1.2.2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检测
        2.1.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基线
        2.1.2 不同地区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田间抗性频率及抗性水平
        2.2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抗药性检测
        2.2.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基线
        2.2.2 不同地区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田间抗性频率
        2.3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检测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向日葵菌核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治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病原菌
        1.1.2 供试药剂
        1.1.3 培养基
        1.1.4 供试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防治向日葵菌核病菌的室内单剂筛选
        1.2.2 杀菌剂对菌核产量和萌发的影响
        1.2.3 复配药剂离体筛选
        1.2.4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药剂的交互抗药性
        1.2.4.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抗药性菌株的确定
        1.2.4.2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药剂的交互抗药性
        1.2.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向日葵菌核病菌的室内单剂筛选
        2.2 16种杀菌剂对菌核产量及萌发的影响
        2.3 复配药剂离体筛选
        2.4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药剂的交互抗药性研究
        2.4.1 抗药性菌株对氟吡菌酰胺抗药性遗传稳定性
        2.4.2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4种不同类型杀菌剂交互抗药性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2 向日葵菌核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治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重庆市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菌核病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油菜菌核病的概述
        1.1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危害
        1.2 油菜菌核病的症状
        1.3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侵染循环
        1.4 油菜菌核病流行因素
        1.5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2 核盘菌的研究进展
        2.1 核盘菌的分类学地位
        2.2 核盘菌的寄主范围
        2.3 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
        2.4 核盘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2.5 核盘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重庆市两种前茬作物田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和田块类型
        1.2 病害调查
        1.3 气象资料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菌核病在两种前茬作物田块的发生规律
        2.2 油菜菌核病流行因素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重庆市油菜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的采集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菌株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1.4 分离菌株的分子鉴定
        1.5 菌落生长速度以及菌核数量测定
        1.6 不同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 菌株的分子鉴定
        2.3 菌株的菌落形态比较
        2.4 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比较
        2.5 菌株的菌核数量比较
        2.6 菌株的生长速度与菌核产量相关性分析
        2.7 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分析
        2.8 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致病力分析
        2.9 菌株致病力与生物学相关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重庆市油菜菌核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菌丝亲和群测定
        1.4 SSR引物筛选及PCR检测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丝亲和群结果
        2.2 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西藏白菜型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概述及生产现状
    1.2 油菜菌核病
        1.2.1 油菜菌核菌概述
        1.2.2 菌核菌致病机理
        1.2.3 菌核菌侵染途径
    1.3 菌核病对油菜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3.1 菌核病对油菜的危害
        1.3.2 菌核病发生的原因
        1.3.3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1.3.4 油菜菌核病研究进展
    1.4 遗传差异研究
    1.5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油菜菌核菌生长特性及其与致病力关系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菌株来源地)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核的采集及病原菌丝纯化
        2.2.2 计算公式及评分标准
    2.3 结果分析
        2.3.1 不同培养基对油菜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马铃薯浓度对油菜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2.3.3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油菜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2.3.4 不同碳源对油菜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2.3.5 不同氮源对油菜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自然调查法
        3.2.2 草酸浸根法
        3.2.3 草酸浸叶法
        3.2.4 营养生长期琼脂块离体叶片法
    3.3 结果分析
        3.3.1 田间自然调查法
        3.3.2 草酸浸根法
        3.3.3 草酸浸叶法
        3.3.4 营养生长期琼脂块离体叶片法
    3.4 小结
第四章 白菜型油菜遗传差异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取样
        4.2.2 性状观察与采集
        4.2.3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白菜型油菜生育期方差分析
        4.3.2 白菜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4.3.3 白菜型油菜基于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油菜菌核菌生长特性及其与致病力关系的研究
        5.1.2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
        5.1.3 白菜型油菜遗传差异研究
    5.2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施肥对油菜菌核病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项目测定
        1.4.1 菌核病病情调查及分析方法
        1.4.2 植株样品取样及分析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菌核病发生规律的影响
    2.2 施肥及菌核病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施肥及菌核病对油菜产量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2.4 施肥及菌核病的发生对油菜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4.1 施肥及菌核病的发生对油菜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2.4.2 施肥及菌核病的发生对油菜养分效率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施肥与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关系
    3.2 菌核病对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 结论

(6)新型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抗菌谱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喹啉类杀菌剂的研究现状
    2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研究现状
    3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3.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
        3.2 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措施
        3.3 抗病育种
        3.4 农业防治
        3.5 化学防治
        3.6 生物防治
    4 草莓灰霉病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4.1 防治现状
        4.2 农业防治
        4.3 化学防治
        4.4 生物防治
    5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5.1 防治现状
        5.2 农业防治
        5.3 化学防治
        5.4 生物防治
    6 黄瓜靶斑病及其防治现状
        6.1 防治现状
        6.2 农业防治
        6.3 化学防治
    7 水稻恶苗病及其防治现状
        7.1 防治现状
        7.2 农业防治
        7.3 化学防治
        7.4 生物防治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对小麦赤霉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试剂
        1.2 培养基
        1.3 小麦赤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1.4 Quinofumelin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2 结果和分析
        2.1 小麦赤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Quinofumelin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3 讨论
第三章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对草莓灰霉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试剂
        1.3 培养基
        1.4 试验材料品种
        1.5 草莓灰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方法
        1.6 Quinofumelin防治草莓灰霉病的保护、治疗及跨层保护活性
    2 结果和分析
        2.1 草莓灰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Quinofumelin防治草莓灰霉病的保护、治疗和跨层作用
    3 讨论
第四章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对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试剂
        1.3 培养基
        1.4 试验材料品种
        1.5 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1.6 油菜菌核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建立方法
        1.7 Quinofumelin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测定
    2 结果和分析
        2.1 油菜菌核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Quinofumelin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保护、治疗和跨层保护作用
    3 讨论
第五章 黄瓜靶斑病菌与水稻恶苗病菌对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试剂
        1.3 培养基
        1.4 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1.5 黄瓜靶斑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1.6 水稻恶苗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 结果和分析
        2.1 黄瓜靶斑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
        2.2 水稻恶苗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3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与菌源量、气候因子关系分析及病情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田间菌源量及发病情况调查
        1.2.2 花朵带菌率调查
        1.2.3 各年度田间病情调查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菌源量与叶片及茎秆发病的关系
    2.2 气候因子对田间发病的影响
    2.3 油菜菌核病田间流行性预测
        2.3.1 采用花朵带菌率预测成熟期茎秆发病株率
        2.3.2 利用气候因子预测成熟期茎秆发病程度
3 讨论

(8)三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说明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油菜菌核病的研究现状
        1.1 油菜菌核病的主要症状
        1.2 油菜菌核病的病原物
        1.3 油菜菌核病菌病害循环及发病因素
        1.4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1.4.1 农业防治
        1.4.2 选育抗性品种
        1.4.3 生物防治
        1.4.4 化学防治
    2 氟啶胺及其研究现状
        2.1 基本性能
        2.2 剂型
        2.3 安全性
        2.4 制备和来源
        2.5 氟啶胺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特征
        2.6 氟啶胺的用途
    3 嘧菌环胺及其研究现状
        3.1 基本性能
        3.2 剂型
        3.3 安全性
        3.4 制备和来源
        3.5 作用机理
        3.6 嘧菌环胺用途
    4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4.1 SDHIs类杀菌剂的发展历程
        4.2 SDHIs类杀菌剂的主要种类及防治对象
        4.2.1 萎锈灵(Carboxin)
        4.2.2 啶酰菌胺(Boscalid)
        4.2.3 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
        4.2.4 氟唑环菌胺(Sedaxane)
        4.2.5 Pyraziflumid
        4.3 SDHIs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4.4 SDHIs类杀菌剂的抗性发生情况
        4.5 SDHIs类杀菌剂的抗性风险研究
    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菌(S.sclerotiorum)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1.2 菌株的采集与分离
        1.3 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的生物活性研究
        1.3.1 氟啶胺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1.3.2 氟啶胺药剂对产菌核能力的影响
        1.3.3 草酸含量测定
        1.3.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测定
        1.3.5 保护和治疗作用
        1.4 油菜菌核病对氟啶胺抗性风险评估
        1.4.1 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1.4.2 氟啶胺抗性突变体的获得
        1.4.3 抗性稳定性测定
        1.4.4 交互抗性测定
        1.4.5 生长速率、生长量和产菌核能力的测定
        1.4.6 致病性测定
        1.4.7 金属离子和渗透压敏感性测定
        1.4.8 细胞膜透性测定
        1.4.9 氟啶胺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中Shk1基因的序列分析
        1.4.10 氟啶胺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中Shk1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菌生物活性研究
        2.1.1 氟啶胺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2.1.2 氟啶胺药剂对产菌核能力的影响
        2.1.3 草酸含量测定
        2.1.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测定
        2.1.5 保护和治疗作用
        2.2 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抗性风险评估
        2.2.1 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2 氟啶胺抗性突变体的筛选及抗性稳定性测定
        2.2.3 交互抗性的测定
        2.2.4 菌丝生长、菌核产生和致病力测定
        2.2.5 对金属离子和渗透压的敏感性
        2.2.6 细胞膜透性
        2.2.7 Shk1基因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嘧菌环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药性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1.2 供试菌株
        1.3 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1.4 嘧菌环胺抗性突变体的获得和抗性稳定性测定
        1.5 交互抗性测定
        1.6 菌丝生长、产菌核能力和致病性测定
        1.7 草酸含量测定
        1.8 对不同胁迫的敏感性
        1.9 细胞膜透性测定
        1.10 MetB和MetC的序列分析
        1.11 MetB和MetC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1.12 不同氨基酸对嘧菌环胺、嘧霉胺和菌核净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嘧菌环胺抗性突变体的筛选及抗性稳定性测定
        2.3 交互抗性的测定
        2.4 菌丝生长和产菌核能力测定
        2.5 致病性和草酸含量的测定
        2.6 对不同胁迫的敏感性
        2.7 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2.8 MetB和MetC的基因分析
        2.9 不同的氨基酸对嘧菌环胺、嘧霉胺和菌核净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pyraziflumid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1.2 菌株的采集与分离
        1.3 油菜菌核病菌对pyraziflumid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1.4 交互抗性测定
        1.5 Pyraziflumid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1.6 Pyraziflumid药剂对产菌核能力的影响
        1.7 Pyraziflumid药剂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1.8 Pyraziflumid药剂对草酸含量的影响
        1.9 Pyraziflumid药剂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1.10 Pyraziflumid药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菌核病菌对pyraziflumid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交互抗性的测定
        2.3 Pyraziflumid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2.4 Pyraziflumid对产菌核能力的影响
        2.5 Pyraziflumid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2.6 Pyraziflumid对草酸含量的影响
        2.7 Pyraziflumid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2.8 保护和治疗作用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油菜菌核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9)探析南阳市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发生趋势
3 防治措施
    3.1 清沟排渍
    3.2 中耕松土, 消灭子囊盘
    3.3 花期摘除黄叶
    3.4 控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3.5 及时施药防治
        3.5.1 防治适期
        3.5.2 药剂种类
    3.6 收割方式

(10)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油菜产业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生产现状
        2.2 三熟制油菜发展历程与生产现状
    3 水稻套播油菜生产现状
        3.1 水稻套播油菜技术研究进展
        3.1.1 水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
        3.1.2 水稻套播油菜密度
        3.1.3 水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
        3.1.4 水稻套播油菜杂草防治技术
        3.1.5 水稻套播油菜角果化学催熟技术
        3.2 水稻套播油菜技术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3.2.1 土壤墒情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油稻共生期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前茬水稻机收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4 机械化生产中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有待完善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4.2 研究内容
        4.2.1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品种特征
        4.2.2 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
        4.2.3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
        4.2.4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留茬高度
        4.2.5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
        4.2.6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播种量
        4.2.7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角果催熟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生育进程
        2.2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
        2.3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抗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及生育进程
        1.3.2 干物质量及叶面积指数(LAI)
        1.3.3 产量及产量构成
        1.4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1.1 早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2.1.2 晚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分蘖成穗特性
        2.3 干物质生产特性
        2.4 LAI及粒叶比
    3 讨论
        3.1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产量结构特征
        3.2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群体发育特征
        3.3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优化搭配
    4 小结
第四章 油稻共生期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各生育时期密度的影响
        2.2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苗期性状的影响
        2.3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2.4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2.5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留茬高度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各时期密度的影响
        2.2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2.5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2.6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2.7 套播油菜形态生理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肥料运筹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冬前、春后苗情的影响
        2.2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4 套播油菜不同肥料运筹的经济效益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播种量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各生育期密度的影响
        2.3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菌核病的影响
        2.5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6 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与播种量和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八章 乙烯利催熟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角果颜色和油菜熟期的影响
        2.2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角果皮含水量的影响
        2.3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果
        1.1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
        1.2 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
        1.3 不同油稻共生期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4 不同稻茬高度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5 不同肥料运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效益分析
        1.6 不同播种量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7 乙烯利不同浓度和喷施时期催熟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和品质比较
    2 本研究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3控2防1简化栽培技术要点
附录2: 作者简介

四、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春后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沿江地区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评估方法[J]. 岳伟,陈曦,刘瑞娜,姚卫平,陈春秋,马洪管,蒋跃林. 气象, 2021(10)
  • [2]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及其治理[D]. 李佳琪.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3]重庆市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菌核病菌多样性研究[D]. 蔡俊松. 西南大学, 2020(01)
  • [4]西藏白菜型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差异研究[D]. 杨广环. 西藏大学, 2020(12)
  • [5]施肥对油菜菌核病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 肖荣英,戴志刚,连子文,刘梦真,董志超,李银水. 北方园艺, 2019(20)
  • [6]新型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抗菌谱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仲珂.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与菌源量、气候因子关系分析及病情预测模型的建立[J]. 秦虎强,高小宁,韩青梅,黄丽丽,张吉昌,唐建祥. 植物保护学报, 2018(03)
  • [8]三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D]. 毛雪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探析南阳市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 舒清. 种子科技, 2017(11)
  • [10]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郑伟.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春后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