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人工增水工程开工

西北人工增水工程开工

一、西北人工增水工程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姚帏[1](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南海北部风暴增水预报研究》文中认为热带气旋造成的大多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由风暴潮造成的,随着海平面上升与沿岸人口的不断增多,预计风暴潮将给沿海地区带来更多更大的风险。常规数值方法和传统经验方法已经掌握了风暴潮的部分规律,但这仍然是一个非线性非平稳的多变量影响的问题,一直以来各种风暴潮分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风暴潮的峰值水位发生时间和发生位置的贡献仍然难以确定。机器学习技术在过去的十多年在地球科学领域展现了很强的灵活性,无论是单纯的数据驱动模型还是结合了机器学习技术的数值模型,为预报员突破预报瓶颈提供了新的角度。本文探讨了机器学习在风暴潮预报中的应用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搭建了机器学习模型用于南海北部沿岸的风暴增水预报。本文的一个创新点在于利用TCRM(Tropical Cyclone Risk Model)合成2000年的合成台风数据库,筛选出特定区域的特定类型的极端类台风,目的是总结极端的虚拟台风以更好的预测未来的实际极端台风。使用并行的海洋模式GOMO(Generalized Operator Model of the Ocean)快速且准确的模拟从中选择的30条合成台风事件引起的风暴潮。从此过程中获得的数据集用于训练LSTM(Long Short Term Model)机器学习模型,验证过程中各个输出站点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06,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拟合效果。在该网络中使用了六个输入参数:台风眼的经纬度、中心低气压、台风的移动速度、最大风速、最大风速半径,对南海北部沿岸的惠州、赤湾、深圳、汕尾、珠海、大万山、闸坡、水东、香港、广州站进行了48小时的“天鸽”、“山竹”台风的后报实验和误差的非参数检验。在精细的15分钟预报时间步长考验下,模型给出了准确的峰值水位初始时刻与峰值极值的预测,从非参数检验中机器学习预报结果与GOMO模式预报结果的对比中可以看到-0.3至+0.3米的误差概率在70%左右,可以作为GOMO的替代模型。由于是同时输出多个站点的风暴增水预测,由于不同站点的地理位置造成的预报难度的不一造成机器学习模型也不能准确捕获增减水过程,如处于障壁岛地形的大万山站,处于半封闭海口的广州站都是预测难度很大的位置。机器学习模型能高精度的模拟台风过境过程的增水幅度,可以准确预测到增水初始时刻、却并不能准确预测何时减水与减水的幅度,这可能由于合成事件中的台风数据的局限性造成的。结果表明,机器学习手段建立的预报系统有替代数值模型的潜力,利用随机台风模型构建的数据库结合机器学习技术将在未来的风暴潮概率预报中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和业务应用价值。

刘子尚[2](2021)在《瓯江口浅滩围垦对风暴潮和台风浪耦合作用下周边泥沙输运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瓯江口地处浙江省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河口附近多优良港口码头,航运业发达。除此之外,海产品养殖、鲨鱼产品加工、船舶制造以及旅游业日渐繁荣。伴随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紧缺。瓯江口浅滩围垦工程围绕温州浅滩展开,预计可增加土地面积88km2。工程实施会改变原有水动力环境,进而影响盐度分布与泥沙输移。如何保证工程建设的同时水环境免遭破坏是当下海岸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加之瓯江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该区域易受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台风使得河口水动力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进而破坏泥沙输移的原有状态,造成局部淤积或冲刷。因此,探究瓯江口浅滩围垦工程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对海域水动力特性、盐度分布、泥沙输移的影响将对工程的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计算区域尺度较大,建立物理模型成本较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工程影响做详细分析。本文基于FVCOM建立瓯江口海域数值模型,选取实测潮位、潮流、盐度、风暴潮潮位、水体含沙量等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保证模型准确的前提下,分别加入浅滩围垦一期、二期工程,对工程前后海域潮流场、盐度场、泥沙场进行分析。最后加入台风风场,探究台风与工程耦合作用下瓯江口海域风暴潮增水、流场分布以及泥沙输移变化,全面分析工程影响。总结研究结果可得:无风状态下,瓯江北口为潮流运动的主要通道,工程实施后北口分流比例有所增加;盐度分布由河口向外海逐渐升高,北口盐度高于南口,工程实施导致南口海域水体盐度整体下降;泥沙分布结果显示,北口泥沙浓度略高于南口,一期工程后整个海域没有出现泥沙悬浮聚集的区域,但二期工程后沙头水道、大、小门岛附近海域出现高含沙区,含沙量最高可达1g/L,有淤积风险,应引起关注。台风作用下河口附近增水最大。其中,南口最大增水可达2.10m,北口最大增水达2.28m。乐清湾内以减水为主。工程实施对南口增水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北口有促进作用,一期、二期工程下增水过程差别不大;台风作用下海域流速整体大于无风状态,灵霓北堤阻断了北口与南口之间水流通道,导致工程后南部海域流速整体降低;工程后沙头水道、黄大峡水道流速有一定程度降低,外海与乐清湾流场变化较小;分析台风影响下各工况泥沙场可得:台风导致海水含沙量整体上升,欧飞浅滩及南部边界出现高含沙区;乐清湾内泥沙呈舌状分布,湾内小于湾外。一期工程阻断了南北输沙通道导致南部高含沙区面积减小,二期工程海域泥沙分布与一期工程相差不大。上述研究成果可为瓯江口浅滩围垦工程航道规划、防灾预测、泥沙清淤等提供建议。

杜玫[3](2020)在《中国近海台风风暴潮及海岸淹没的数值模拟和危险性评价》文中提出每年北半球的夏季,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域频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侵扰。其中,达到台风强度的热带气旋在我国东南沿海引发了破坏性的风暴潮和海岸淹没,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此外,规模不断扩大的围垦工程改变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分布状况,影响了近岸区域的水动力过程,从而海洋动力灾害一旦发生,后果会十分严重。因此,科学的研究台风风暴潮危险性和海岸淹没危险性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风暴潮提供准确的预报技术,还可以为海岸淹没危险性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选择了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域,主要关注了浙江省沿海区域和珠江口(PRE)区域,这两个区域都是台风风暴潮灾害和海岸淹没的多发地带。针对这两个重点区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本文针对浙江沿海区域建立了一个由同化台风模型和ADCIRC+SWAN(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耦合模式组成的台风风暴潮模拟系统。同化台风模型将来自再分析数据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和CFSV2(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以及Holland台风模型的台风风速、气压进行了有效的叠加。台风风暴潮模拟系统具有高分辨率的特征,它可覆盖沿岸区域复杂多变的水深和地形。本文通过模拟历史台风“Trami”(2013)和台风“Fitow”(2013)在浙江沿海引起的风暴潮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数值模拟结果讨论了计算域的尺度对台风风暴潮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海区域网格分辨较高的前提下,计算域网格的大小对浙江台风风暴潮的模拟结果影响不显着。为了提高模式模拟的效率,本文选用仅包含我国东海海域的计算网格来完成浙江台风风暴潮的模拟实验。本文通过对比同化台风模型和非对称Holland模型的台风风暴潮模拟结果,得知同化台风模型模拟的浙江省台风风暴潮更为准确。本文根据已知历史台风“Sinlaku”(2002)、“Morakot”(2009)、“Haikui”(2012)的路径设计了23条新的台风路径,讨论了这些路径对浙江省温州市台风风暴潮的危险性。此外,本文还分类讨论了我国东部沿海的55条历史台风路径对浙江省台风风暴潮的影响。然后,本文针对珠江口区域研发了一个基于ADCIRC+SWAN耦合模式的海岸淹没模拟系统。该系统采用的非结构三角网格不仅可以同时覆盖沿海地区的陆地和海洋,还可在计算时自动识别网格的干湿特性。本文通过模拟台风“Hope”(1979)、“Nida”(2016)和“Hato”(2017)在珠江口区域引发的台风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灾害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准确性。此外,本文通过多组数值实验的结果,讨论了气象强迫场、台风路径、台风中心移动速度和台风强度对珠江口风暴潮、海岸淹没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场强迫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贡献率大于气压强迫,且两种强迫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有减弱灾害强度的迹象。台风路径与珠江口海岸的相对位置显着影响了风暴潮与海岸淹没的灾害程度。台风“Hato”的路径最易引发珠江口的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珠江口海岸淹没对台风中心移动速度的敏感性要高于风暴潮。台风强度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是类似的。近年来,我国的围垦工程对珠江口的海岸线形状、陆地地形和近岸水深有着显着的影响。本文使用1973年、1990年和2018年的海岸线构造了3套计算网格,并用这3套网格模拟台风“Nida”(2016)期间珠江口区域的波高、风暴潮增水和海岸淹没的状况。模拟结果显示围垦工程降低了珠江口区域的有效波高,但并不显着。因此,珠江口有效波高的降低对降低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作用不大。珠江口围垦程度高的地区,近岸海水流速加快,风暴潮增水和海岸淹没加剧。基于珠江口海岸淹没系统模拟了1998年至2018年期间的43次海岸淹没事件,得到了20年的珠江口极端海岸淹没。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Gumbel分布和WeibullIII型分布拟合了整个计算区域的海岸淹没极值,得到珠江口区域10年、50年、100年和200年一遇的海岸淹没。结果表明,在围垦程度较高的区域,海岸淹没的深度更深、面积更大。在此基础上,本文以1 m为淹没深度阈值,划分了珠江口海岸淹没的风险等级。依据淹没深度大于1 m的概率将海岸淹没危险性分为五级,绘制了海岸淹没危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广州市南沙区、珠海市金湾区和内伶仃湾沿岸的海岸淹没危险等级普遍较高。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浙江沿海台风风暴潮危险性、讨论台风特征及海岸线变迁对珠江口台风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海洋动力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而且对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数值预报业务化和危险性评价方法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文婵[4](2020)在《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和海平面持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强。如何构建一个有适应性的城市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传统规划中以抵抗为主防御思维,形成了灰色防御性基础设施占主体的风暴潮防御体系。这种体系不仅隔绝了城市生活与自然环境,同时增加了城市应对灾害时的风险与成本。因此本文欲引入城市韧性的视角,试图构建对风暴潮灾害具有适应性的景观设计框架,应用于我国各大沿海城市。首先论文对几个关键词进行剖析:对城市韧性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总结出提升城市韧性的理论原则以及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启示;剖析风暴潮的危害以及现代防御风暴潮的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城市韧性和风暴潮适应性景观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价值,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通过对风暴潮适应性景观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进行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雨水消化、海岸防御、生态环境、滨海空间和防灾避难体系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包括构建蓝绿网络系统,制定两栖海绵城市;海岸线韧性加固,建立多层次综合的防御网络;营造复合型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生境;增加海岸可达性和活力,优化空间利用;增设防灾避难空间,加强灾害监测。最后,本文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研究案例,对前文总结的策略进行应用,构建具有韧性的宝安西海岸,提高其风暴潮适应性。文章将城市韧性理论作为切入视角,以风暴潮适应性景观为研究对象,对文中总结的设计策略进行应用。并以应用实践总结相关经验,完善理论在海岸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有助于促进沿海城市对风暴潮灾害的适应性、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韧性发展,营造更具有韧性、适应性的海岸带景观。

尹超[5](2020)在《海南岛近海热带气旋引起的台风浪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十年热带气旋是对海南岛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随着海南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热带气旋引起的台风浪精细化预报和台风浪风险评估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特定网箱养殖范围内的台风浪特征、建立了海南岛近岸台风浪精细化预报系统和研究了不同海域台风浪风险对比与评估方法。在本论文中,应用考虑了潮汐和风暴潮效应的风浪流耦合模型ADCIRC+SWAN(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进行热带气旋事件的后报。2014年“威马逊”(RAMMASUN)台风的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对比较好。基于1985年-2015年西北太平洋历史气旋数据集,模拟了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过程,得到了后水湾最大台风浪分布情况。这些结果用于分析波浪特征和局地风速、中心距离和气旋路径关系。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绕过海南岛东北部横穿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这一气旋路径是对后水湾造成最大影响及破坏的路径。最后根据设计的两组人造台风路径,寻找出对后水湾影响最大的台风路径范围。以海南岛周边海域为目标区域,建立了近岸养殖区台风浪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采用非结构高分辨率网格,近岸分辨率达到了100 m。选取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进行针对海南岛近岸养殖区的台风浪数值模拟后报。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后采用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风场和气压场数据作为驱动场对2018年7月的一次热带风暴过程进行预报,48小时、24小时预报的有效波高和实测结果比较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0.75%和17.0%。总体来说,该模型的预报精度可以满足近岸养殖区台风浪预报业务的需求。在本论文中,应用ADCIRC+SWAN模拟了最近三十年热带气旋事件。对台风飞燕(JEBI,2013),海燕(HAIYAN,2013)和海鸥(KALMAEGI,2014)过程模拟的有效波高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其结果较为接近。该研究在模拟大量热带气旋事件基础上,对事件过程的最大有效波高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同回归周期的海南岛周边海域有效波高分布。对有效波高分布图上近海二十多条设计的剖线应用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得到了热带气旋引起的波浪风险分类结果。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近海海域任一点的台风浪风险大小是由该点所属的台风浪风险类型和水深条件共同控制的。以海南岛为例建立的台风浪风险评估方法对深水网箱产业的合理规划有着重要作用。

朱士兵[6](2020)在《雷州半岛海滩地貌动力学研究及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海滩是位于海陆过渡地带,由砂、砂砾和卵石等松散沉积物形成的堆积体,作为良好的旅游休闲资源,其旅游开发价值日益受到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日益显现,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岸侵蚀后退,有可能加大的风暴潮强度及频度,将进一步加大海岸侵蚀强度,岸线进退及其形态演变机理和趋势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以雷州半岛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海滩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结合两次实测台风资料台风“卡努”和强台风“山竹”对海滩的影响。综合性地研究了雷州半岛的海滩地貌动力学特征和海滩资源状态、半岛内代表性海滩的在极端波况下的地行动力状态响应和恢复行为,得到以下结论:一、雷州半岛地貌动力学特征雷州半岛海滩可以分为6类:反射组、低潮阶地/反射组(有裂流)、沙坝-槽谷/中间状态组、沙坝消散组、超消散组和低潮阶地/反射组(无裂流)。波浪、潮汐、沉积物特征以及海岸地质构造背景等对雷州半岛海滩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同岸段各要素的影响各异,另外,地质背景是海滩状态分类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传统海滩地形动力学Ω-RTR模型来说,其在判别海滩状态时更侧重于动力和沉积因素,分类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稍有差异,但总体上可以有效的区分海滩状态类型,是理解海滩动力地貌系统有效手段。二、雷州半岛南部海滩对风暴的响应特征受台风“卡努”(强热带风暴级)影响,雷州半岛南部海滩台风浪作用下,海滩表层沉积物变粗,分选性变差。海滩状态朝着更加消散的状态转化,以缓冲和适应高强度波浪的能量。受到岬角和湾口朝向、大小等因素影响,各海滩及同一海滩的不同岸段剖面变化表现出差异性。台风作用后海滩可能形成水下沙坝,或者在海滩上部形成滩肩等特征地形。对于角尾灯楼角来说,水下礁坪、巨型砂质岬角等因素影响了台风过程海滩的变化,对这种海滩-珊瑚礁坪系统的风暴效应,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更详细的观测和研究。三、南三岛海滩在风暴作用沉积过程和恢复机制受1822号强台风“山竹”影响,雷州半岛东部的南三岛海滩在极端动力条件下做出了快速响应,整个响应-恢复阶段,潮上带泥沙堆积体和潮下带沙坝侵积互动,潮间带较为稳定,没有发生明显的冲淤变化;受台风影响,滩面表层沉积物整体变细,分选变好;恢复阶段,泥沙沉积物沿滩面重新调整分布。恢复过程中,对于平直的南三岛海滩,其潮上带恢复过程相对独立,潮间带恢复速度较慢,主要原因是:在恢复过程中,由于滩面的沉积物输运要经过潮间带重新沉积分布,影响潮下带的恢复速度。四、雷州半岛海滩资源质量评价根据国内海滩资源实际情况建立了乡村海滩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针对原始海滩的自然因素,主要考虑海滩地质地貌状态、海滩沉积物特征、沉积动力三个方面共选取14个评价因子,提出了在海洋动力因素难以获取情况下的动力安全评价操作方法和模型。将建立的评价体系对雷州半岛乡村海滩系统进行质量评价得到:雷州半岛的白沙湾、青安湾海滩属于优质海滩。结合海滩质量、地理位置、社会条件、辐射力等综合考量,白沙湾和青安湾更具有开发利用的优势。另外,海滩评价体系应注重海滩地形动力学等基本理论问题,通过了解海滩状态可掌握海滩的水下地形和海滩安全性等特征,可更好的进行海滩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

殷锴[7](2019)在《海岸带柔性植被对极端风暴潮动力衰减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风暴潮和台风浪等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沿海防灾减灾能力仍需得到进一步切实提高。在此背景下开展生态植被护岸工程的相关研究工作,对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以及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切实保障生态植被护岸的实施效果,有必要深入研究生态植被受力运动特性以及消能原理。与此同时,准确掌握高重现期风暴极端水位这一最基本工程设计与安全参数,也可为研究风暴期间完全淹没状态下的植被减灾功能提供技术支撑。因此针对海岸带柔性植被所引起的极端风暴潮动力衰减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风暴潮水位以及波浪这两个主要河口海岸动力因素出发,针对海岸带柔性植被衰减波浪及波浪增水的关键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论文首先对径流影响显着的河口地区极端水位进行准确预测研究,其次建立波浪与柔性植被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型,进而分析柔性植被对波浪以及波浪增水的衰减规律。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物理模型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海岸带柔性植被对极端风暴潮动力衰减规律的相关技术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有:(1)针对极端潮位受径流影响显着的河口地区,引入上游径流量作为概率分析参数,研究并建立了长江口风暴潮各驱动要素的概率模型。同时建立了多因素驱动下长江口二维双向耦合大小嵌套水动力数值模型。提出了河口地区基于改进JPM-OS-Q模型的极端风暴潮计算方法,并验证了所提方法在长江口代表站点预测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最后基于改进JPM-OS-Q模型研究并揭示了海平面上升对极端风暴潮具有显着非线性影响的规律。(2)提出了模拟柔性植物的力学模式,构建了近岸浅水区波浪作用下柔性植被受力运动数学模型。进而提出了XBeach相位解析与相位平均波浪模型中柔性植被消浪作用的计算方法,并对XBeach两类波浪模型进行了改进和二次开发应用。同时开展了柔性植被消浪的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基于实验结果以及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物理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均表明柔性植被可显着衰减波高以及波浪增水,柔性植被对于极端风暴潮动力衰减的作用不容忽视。(3)揭示了波浪作用下单根柔性植被受力和运动特性,指出相对淹没度、波高、波周期、拖曳力系数和植被弹性模量对柔性植被受力运动具有显着影响,并分析讨论了各单一因素的影响机理。研究了波浪要素和柔性植被特性对波浪衰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单根柔性植被受力大小对于植被消浪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植被分布密度、植被区域长度和植被弹性模量的影响。

张洪兴[8](2019)在《植被作用下近岸海域的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流径流、潮流,特别是海啸、风暴潮等极端海洋灾害在传播至近岸时不仅能够改变近岸水环境,还会影响物质输运和导致河床变形,当其形成的洪水入侵陆地的生产、生活密集区时,更会对当地的工程结构、生态系统、甚至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破坏。红树林(Mangrove)、露兜树(Pandanus odoratissim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简称为P.australis)和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简称为S.heteroptera)等水生植物,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近岸潮滩、湖泊和天然河道中。这些水生植被的存在会增大水体的阻力,因而在消散波能、削弱流速、保护海岸线及岸堤免受侵蚀,以及调节极端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关于近岸海域波-流-植被的相互作用研究是当前工作的热点,其研究成果可为近岸湿地植被、防护林等生态缓冲区的建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基于质量和动量守恒的浅水方程,本文建立了考虑植被作用的深度平均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该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在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内离散方程,界面处的法向通量通过Roe格式的近似Riemann解计算得到,并引入干/湿边界技术处理潮汐涨落、海啸和风暴潮等陆地入侵过程中出现的动边界问题。植被对潮流、海啸和风暴潮等水体的阻力作用通过在动量方程中添加一个植物拖曳力项来表示。本文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实验室算例验证了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水波在有无植被工况条件下的传播。进一步将深度平均二维水动力模型应用于辽河口湿地水域水动力特性研究中,辽河口红海滩湿地植被类型—芦苇和盐地碱蓬、及其空间分布由遥感技术反演获得,植被拖曳力系数CD、密度、直径等参数通过现场调查和文献资料法获得。所建模型在实际海域的计算能力通过实测潮位、流速、流向数据等加以验证,验证后的模型首先模拟分析了辽河口海域大、小潮期的潮流运动以及该海域的流场结构,然后重点解析了不同植被工况条件下(有无植被、植被密度、拖曳力系数CD)红海滩湿地水域潮流的变化来揭示植被对红海滩湿地水动力特性的作用机制。由海底地震、滑坡、火山爆发等扰动激发的海啸在到达近岸时,由于地形原因其水深变浅,致使波高增加,能量巨大的海啸波对陆地区域产生强烈的破坏,因而被认为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洋灾害之一。相关研究人员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分布在近岸潮滩的露兜树和木麻黄、红树林等树木对海啸在海滩爬坡和陆地入侵的明显的衰退作用。本文基于深度平均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首先探究了有无植被工况条件下海啸在近岸海滩上的传播,以及植被对海啸爬坡和陆地淹没的消减作用;然后重点研究了不同植被参数(如密度、宽度、植被空间和类型组合)和不同海啸波高工况下海啸在植被海滩上的爬坡和陆地淹没,进一步揭示了植被-海啸相互作用机制。此外,将本文发展的水动力模型用于解析风暴潮在红海滩湿地水域的陆地入侵程度,以及分析在入侵过程中风暴潮-翅碱蓬植被的相互作用。通过不断调试,最终选择Jelesnianski 65台风模型预测台风风场和气压场。当研究区域离台风中心的距离较远时(距离>500km),Jelesnianski 65台风模型并不能很好的模拟台风过程,必须考虑背景风场的影响,因此本文由亚太数据研究中心(http://apdrc.soest.hawaii.edu/)下载获取了背景台风数据。基于考虑台风应力、气压的深度平均二维水动力模型,首先模拟探究了0509号台风“麦莎”和9711号台风“温妮”过境期间北黄海及渤海海域的风场、气压场,以及台风对研究海域增减水的影响;然后重点研究了9711号台风“温妮”期间红海滩湿地水域风暴潮陆地入侵程度、增减水和风暴潮流特征,以此揭示台风对红海滩湿地潮流的影响。

詹瑾[9](2019)在《模拟降雨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生理及生长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人工控制灌水量(-50%、-25%、CK、+25%、+50%),测定香玲、清香和辽核1号核桃苗木在降雨变化下蒸腾耗水、生理及生长方面的相关指标,探讨核桃苗木响应降雨变化的机制,以其为核桃生产中合理栽植及水分管理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3种核桃苗木全天蒸腾耗水量、全天及白天耗水速率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差异显着(P<0.05);同一水分条件下不同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3种苗木的耗水量主要集中在白天,白天占全天耗水量的比例在60.90%-81.11%之间,夜间耗水量差异较明显,辽核1号在各水分条件下夜间耗水量所占比例最大,耗水速率较小,具有良好的保水力。2.降雨变化导致3种核桃苗木的RWC、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逐步递增;WSD、SS、SP、Pro、SOD、POD、CAT和MDA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逐步递减,且不同品种反应变化程度不同;降雨量为±50%时,香玲机体受到了一定的损伤,超越了自身的代谢能力,尚不能通过调节体内生理机能维持生长。不同水分条件下三种渗透调节物质在核桃苗木中的含量均是辽核1号>清香>香玲,这说明辽核1号对水分变化较敏感,可以快速积累渗透调节物质,从而适应环境进行生长。清香和辽核1号在不同水分条件下Pn的变化主要是由气孔因素限制;香玲在水分为±50%时,Pn的变化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辽核1号WUE处于较高水平;香玲在水分条件为+50%时,WUE较低。3种苗木的光系统(PSⅡ)对水分条件的变化较敏感,其叶绿素含量、Fm、Fv/Fm、Yield、qP和ETR均随着灌水量的递增而递增,Fo和qN随灌水量递增而降低;3种苗木的荧光日变化过程存在光抑制现象,而热耗散和光呼吸是其两种重要的光保护机制。3.降雨量的增加,可促进3种苗木的生长和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积累,其对辽核1号作用较明显;香玲在水分条件为+50%时,不适于将较高的光能用于自身的生长及能量的积累;总降雨量的减少对清香苗木的生长及生物量无显着影响。4.运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核桃苗木的水分适应能力评价结果表明:香玲对于不同降雨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清香比较适于水分条件匮乏的环境;辽核1号比较适于水分条件相对湿润的环境。综合上述结果,结合不同品种核桃苗木在不同水分条件下蒸腾耗水、生理和生长各指标的差异性及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建议在未来核桃栽植中,应结合当地降雨格局的变化趋势及水分条件,在除水分较湿润环境外栽植香玲;在水分匮乏地区栽植清香;辽核1号比较适于水分条件相对湿润的环境。达到丰产优质的效果,促进经济增长。

王柯萌[10](2019)在《调水调沙影响下的黄河入海水沙输运机制》文中指出为了精细描述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过程,本文基于适应岸线的正交曲线网格,利用Delft3D构建了包括现行河道尾闾河段在内的黄河口三维水沙数值模型。通过2011年调水调沙期间的大面站观测资料对河口区进行了验证,通过2013年4月的温带风暴潮对风暴潮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研究区的流场特征和盐度、悬沙分布。根据多个工况,首先分析了调水调沙对潮流-径流场和切变锋位置、强度、历时的影响。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切变锋控制下的黄河入海水沙输运机制。最后,考虑了异重流和温带风暴潮两种极端动力条件对黄河口的潜在影响。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口存在地形和径流成因的两类切变锋,前者存在于口门右侧河口前缘的全水深范围内,后者仅在外海表层出现。径流量控制着径流成因锋面的空间尺度,并可增强地形成因锋面的强度和历时。切变锋通过阻隔跨锋面的物质扩散,维持着口门右侧条带状的水沙输运路径。口门左侧地形成因锋面的缺失,导致环形的潮均盐度、悬沙浓度等值线。(2)黄河口存在两个低盐中心。表层低盐中心位于口门东北侧外海,受羽状流和表层顺时针环流控制。底层淡水受地形成因切变锋面抑制,主要被局限在口门右侧的河口前缘,并沿岸线向东南-南扩散,形成底层低盐中心。外海表层的顺时针环流提供的平流通量对冲淡水扩散的贡献最高,近岸与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地形成因锋面有关的盐度-潮流相位差引起了相对强烈的潮泵通量。(3)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范围与径流强度呈正相关,且受絮凝、沉降作用的影响,远低于冲淡水。调水期的悬沙输运主要沿潮流主轴(长轴)与河道轴线(短轴),空间尺度不超过20 km、8 km,位于14 m等深线内。调沙期和非调水调沙期的入海悬沙被切变锋捕集,主要沉积在口门右侧的10 m以浅海域,悬沙输运基本被局限在地形成因锋面内侧,即使调沙期的悬沙浓度远高于调水期。潮泵通量的异常反映了三个悬沙沉降的典型区域,特别是地形成因锋面的内侧。(4)黄河口由羽状流向异重流转变的临界悬沙浓度为27±4 kg/m3,与已有实测资料吻合。异重流形成了“倒盐水楔”型低盐度、高含沙的底层水,其前端已在底层地形成因锋面外,切变锋对异重流的束缚作用降低。口门左侧的地形坡度较陡,有利于维持异重流的速度和运动距离。口门左、右两侧强异重流和强切变锋的竞争,使河口前缘的水沙分布规律趋于一致。“倒盐水楔”固有的不稳定性将导致异重流末期强烈的垂向混合过程,结合口门左侧较大的垂向剩余密度梯度,促进了孤东海域表层低盐水的形成。(5)作为我国北方温带风暴潮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河入海径流的方向与温带风暴潮期间具有显着优势的偏北风基本相反,风暴增水和表层风生流将使表层羽状流侵入外海的距离显着缩小,表层的水沙输运受到抑制。受口门左侧独特的岸线形态影响,表层风生流在造成孤东海域水体堆积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入海水沙。因此,口门左侧的淤积速率在温带风暴潮期间将有所增强。

二、西北人工增水工程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北人工增水工程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南海北部风暴增水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台风随机模型的发展
        1.2.2 风暴潮模型的发展
        1.2.3 机器学习预报风暴潮的发展
    1.3 南海台风风暴潮的基本特征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风暴潮的基本特征与所用模型
    2.1 风暴潮的影响因素
    2.2 TCRM模型
        2.2.1 路径生成单元
        2.2.2 模型内成分
    2.3 GOMO数值模型
        2.3.1 GOMO的基本方程
        2.3.2 模式的边界条件
        2.3.3 模态分离技术
        2.3.4 算子
    2.4 机器学习模型
        2.4.1 循环神经网络RNN概述
        2.4.2 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概述
第三章 利用TCRM合成大量的虚拟台风
    3.1 模型的配置和网格选取
    3.2 合成台风的发生与传播
    3.3 筛选台风的策略
    3.4 插值台风到合适的时间分辨率
第四章 利用GOMO数值模拟南海北部沿岸的风暴增水
    4.1 模型配置
    4.2 风场的配置与验证
    4.3 数值模拟得到的风暴潮与验证
第五章 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并快速估计风暴增水
    5.1 预测的台风介绍
    5.2 数据集的构造与前处理
    5.3 LSTM神经网络结构
    5.4 基于LSTM预测的风暴增水与非参数检验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瓯江口浅滩围垦对风暴潮和台风浪耦合作用下周边泥沙输运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1.2.2 风暴潮模型研究进展
        1.2.3 泥沙模型研究进展
        1.2.4 围填海概况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
2 瓯江口区域概况
    2.1 地形地貌特征
    2.2 区域气象特征
        2.2.1 气温和降水
        2.2.2 风
    2.3 水文条件
        2.3.1 径流流量
        2.3.2 流域来沙
        2.3.3 潮汐
        2.3.4 潮流
        2.3.5 波浪
        2.3.6 泥沙
        2.3.7 盐度
    2.4 区域社会环境和开发建设概况
3 模型介绍
    3.1 基本控制方程
        3.1.1 水动力方程
        3.1.2 温盐方程
        3.1.3 泥沙输运方程
        3.1.4 波作用方程
    3.2 定解条件
        3.2.1 流速边界条件
        3.2.2 温度边界条件
        3.2.3 盐度边界条件
        3.2.4 泥沙边界条件
    3.3 模型数值计算方法
        3.3.1 内外模分离算法
        3.3.2 数值离散方法
4 模型配置及验证
    4.1 模型配置
        4.1.1 计算范围
        4.1.2 网格划分
        4.1.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设置
        4.1.4 模型参数设置
    4.2 水动力模型验证
        4.2.1 实测资料选取
        4.2.3 潮位验证
        4.2.4 潮流验证
        4.2.5 盐度验证
        4.2.6 温度计算
    4.3 台风模型配置及验证
        4.3.1 Jelesnianski风场模型
        4.3.2 台风选取
        4.3.3 参数设置
        4.3.4 模型验证
    4.4 泥沙模型配置及验证
        4.4.1 参数设置
        4.4.2 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浅滩围垦工程对瓯江口水动力环境及泥沙输运的影响
    5.1 浅滩围垦工程对流场的影响
    5.2 浅滩围垦工程对盐度分布的影响
    5.3 浅滩围垦工程对泥沙场的影响
    5.4 浅滩围垦工程对台风作用下水动力场的影响
        5.4.1 围垦工程对风暴潮增水的影响
        5.4.2 围垦工程对台风作用下流场的影响
    5.5 浅滩围垦工程对台风作用下泥沙场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中国近海台风风暴潮及海岸淹没的数值模拟和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风暴潮简介
        1.1.2 海岸淹没简介
        1.1.3 海岸线变迁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暴潮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1.2.2 海岸淹没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1.2.3 风暴潮和海岸淹没危险性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浙江台风风暴潮数值模拟及危险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台风模型
        2.2.1 Holland台风模型介绍
        2.2.2 同化台风模型的建立
    2.3 风暴潮模式
        2.3.1 ADCIRC+ SWAN模式介绍
        2.3.2 模式设置
    2.4 模式验证
        2.4.1 天文潮验证
        2.4.2 风暴潮验证
        2.4.3 波高验证
    2.5 数值实验与结果
        2.5.1 计算域尺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2.5.2 台风模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2.5.3 台风路径设计方案与试验
        2.5.4 多个历史台风对浙江风暴潮的影响
    2.6 小结
第3章 台风对珠江口风暴潮与海岸淹没的影响与研究
    3.1 引言
    3.2 海岸淹没系统的建立
        3.2.1 模式介绍
        3.2.2 数据介绍
        3.2.3 实验设计
    3.3 模拟系统的验证
        3.3.1 风暴潮、波高和总水位验证
        3.3.2 海岸淹没验证
    3.4 风暴潮与海岸淹没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实验
        3.4.1 强迫场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
        3.4.2 台风路径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
        3.4.3 台风中心移动速度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
        3.4.4 台风等级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珠江口围垦工程对海岸淹没危险性的影响与研究
    4.1 引言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4.2.2 危险性评价方法介绍
        4.2.3 数据介绍
    4.3 围垦工程对珠江口近岸水动力过程的影响
        4.3.1 围垦工程对有效波高的影响
        4.3.2 围垦工程对海水流速的影响
        4.3.3 围垦工程对风暴潮的影响
        4.3.4 围垦工程对海岸淹没的影响
    4.4 珠江口海岸淹没危险性评价
        4.4.1 珠江口海岸淹没的极值计算
        4.4.2 珠江口海岸淹没的危险性区划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未来工作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使风暴潮防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
        1.1.2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2 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2.1 城市韧性
        2.1.1 城市韧性理论
        2.1.2 相关理论: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
    2.2 风暴潮
        2.2.1 风暴潮与风暴潮灾害
        2.2.2 风暴潮的危害
        2.2.3 风暴潮防御手段
        2.2.4 风暴潮防御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3 适应性景观
        2.3.1 适应性景观的概念
        2.3.2 灾害和环境领域适应性
        2.3.3 气候适应性
    2.4 风暴潮适应性景观与城市韧性的契合度
        2.4.1 内在的动态适应性
        2.4.2 功能的复合多样性
        2.4.3 空间的网络层次性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所面临的问题
    3.1 风暴潮适应性景观中雨水消化利用问题
        3.1.1 城市绿地雨水消化利用能力差
        3.1.2 城市街道排涝压力大
    3.2 风暴适应性景观中海岸防御问题
        3.2.1 自然海岸线减少
        3.2.2 海岸侵蚀严重
        3.2.3 严重威胁城市安全
    3.3 风暴适应性景观中生态环境问题
        3.3.1 土壤盐碱化严重
        3.3.2 湿地景观的损失和退化
        3.3.3 河流污染严重
    3.4 风暴适应性景观滨海空间问题
        3.4.1 灰色基础设施对滨海景观的影响
        3.4.2 海岸空间破碎化,缺乏活力
    3.5 风暴适应性景观防灾避难体系问题
        3.5.1 缺乏防灾避难空间
        3.5.2 土地利用不合理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策略
    4.1 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地域性原则
        4.1.3 场地唯一性原则
        4.1.4 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4.1.5 “减、防、避”御灾原则
    4.2 设计策略
        4.2.1 构建蓝绿网络系统,制定两栖海绵城市
        4.2.2 海岸线韧性加固,建立多层次综合的防御网络
        4.2.3 营造复合型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生境
        4.2.4 增加海岸的可达性和活力,优化空间利用
        4.2.5 增设防灾避难空间,加强灾害监测
    4.3 本章小结
5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内容
    5.1 防洪海绵景观
        5.1.1 海绵城市格局
        5.1.2 针对不同区域布置雨水管理设施
    5.2 对海岸线的保护
        5.2.1 自然沙丘的保护
        5.2.2 红树林湿地的保护
    5.3 海岸带植物景观
        5.3.1 合理选择具有韧性的乡土树种
        5.3.2 不同区域的植物群落配置
    5.4 滨海公共空间系统性构建
        5.4.1 加强海岸带公共空间与周边的联系
        5.4.2 海岸带公共空间的串联组织
        5.4.3 海岸工程的景观化
6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实例——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
    6.1 项目背景
    6.2 宝安西海岸自然条件分析
        6.2.1 地理位置
        6.2.2 气候及降水分析
        6.2.3 地形地貌分析
        6.2.4 河流水系
        6.2.5 潮水位分析
    6.3 宝安西海岸风暴潮灾害分析
        6.3.1 宝安西海岸风暴潮历史
        6.3.2 宝安西海岸应对风暴潮相关工程设施
        6.3.3 宝安西海岸未来面临风暴潮的脆弱性
    6.4 设计策略
        6.4.1 活水策略——蓝绿交织的海绵城市
        6.4.2 韧性策略——硬质防护与软质防护的结合
        6.4.3 生态策略——构建复合生态体系
        6.4.4 连通策略——提升海岸带活力
    6.5 总体设计
        6.5.1 总体方案设计
        6.5.2 功能分区
        6.5.3 交通流线
        6.5.4 种植设计
        6.5.5 景观结构
        6.5.6 岸线利用
    6.6 节点设计
        6.6.1 都市港口区
        6.6.2 过渡区
        6.6.3 机场片区
        6.6.4 宽阔海岸区
    6.7 专项设计
        6.7.1 绿道设计
        6.7.2 驳岸设计
        6.7.3 铺装设计
        6.7.4 植物配置
7 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
    7.3 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5)海南岛近海热带气旋引起的台风浪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台风浪研究现状
        1.2.2 海南岛近海及南海台风浪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模型理论方法
    2.1 ADCIRC模型理论
        2.1.1 连续性方程
        2.1.2 动量方程
        2.1.3 底摩擦项
    2.2 SWAN模型理论
        2.2.1 动谱平衡方程
        2.2.2 波浪源汇项的处理
        2.2.3 波致增水
        2.2.4 方程的数值差分格式
第三章 后水湾台风浪特征及其对深水网箱的影响
    3.1 引言
    3.2 模型方法
        3.2.1 ADCIRC与 SWAN模型的耦合
        3.2.2 参数化气旋风场模型
        3.2.3 皮尔逊III型极值分布
    3.3 台风“威马逊”过程后报
        3.3.1 参数设定
        3.3.2 台风“威马逊”过程
        3.3.3 耦合模型的验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后水湾台风浪特征
        3.4.2 统计结果
        3.4.3 设计台风路径计算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海南岛近岸养殖区台风浪预报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近岸养殖区台风浪数值预报系统
        4.2.1 耦合模型的配置
        4.2.2 水深岸线及边界条件设定
    4.3 台风“威马逊”过程后报
        4.3.1 采用数据
        4.3.2 结果分析
    4.4 热带风暴过程预报
    4.5 小结
第五章 海南岛近海热带气旋引起的台风浪风险评估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ADCIRC+SWAN模型配置
        5.2.2 热带气旋数据和历史事件选取
    5.3 模型的后报结果验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统计推断结果
        5.4.2 讨论
        5.4.3 仿射聚类算法
        5.4.4 波高与水深条件的相关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有待改进的问题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雷州半岛海滩地貌动力学研究及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滩地形动力学分类研究
        1.2.2 风暴下的海滩响应和恢复研究
        1.2.3 海滩资源质量评价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思路
        1.3.1 雷州半岛海滩地貌动力状态分类
        1.3.2 风暴作用下海滩响应特征研究
        1.3.3 海滩的响应-恢复机制初探
        1.3.4 雷州半岛乡村海滩资源质量评价
2 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区域概况
    2.2 地质地貌
    2.3 气象气候与陆地水文
    2.4 海洋动力环境
        2.4.1 波浪
        2.4.2 潮流
    2.5 海滩资源现状
    2.6 资料来源
        2.6.1 研究区域背景
        2.6.2 海洋动力和泥沙资料
    2.7 研究方法
        2.7.1 野外观测调查
        2.7.2 室内试验和分析
        2.7.3 数据预处理方法
        2.7.4 数学模型
3 雷州半岛海滩地形动力状态分类
    3.1 研究区域及聚类因子选择
    3.2 雷州半岛海滩地形动力状态特征
        3.2.1 基于传统模型Ω-RTR的海滩状态识别
        3.2.2 基于聚类分析法对雷州半岛海滩状态识别
    3.3 雷州半岛海滩地形动力状态分类
        3.3.1 海岸背景对海滩形态的影响
        3.3.2 海滩状态分类模型Ω-RTR在雷州半岛的适用性
    3.4 小结
4 风暴作用下的海滩剖面响应
    4.1 台风概况和研究区域
        4.1.1 台风概况
        4.1.2 研究区域
    4.2 海滩对台风的响应
        4.2.1 海滩剖面形态变化
        4.2.2 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值及对台风响应情况
    4.3 海滩响应风暴的影响因素
        4.3.1 海滩位置与环境对剖面形态变化影响
        4.3.2 水下礁坪对海滩风暴响应的影响
    4.4 小结
5 风暴作用下海滩沉积动力过程
    5.1 研究区域及台风“山竹”概况
        5.1.1 研究区域
        5.1.2 台风概况
    5.2 海滩的风暴响应
        5.2.1 剖面在台风响应、恢复期间的变化特征
        5.2.2 沉积物粒度特性动态
        5.2.3 滩面沉积物的分布时空差异性
        5.2.4 沉积物搬运方式时空变化
    5.3 海滩地貌沉积动力过程
        5.3.1 海滩形态的台风响应—恢复过程
        5.3.2 台风影响下的海滩沉积动力过程
        5.3.3 海滩的台风响应—恢复机制
    5.4 小结
6 雷州半岛海滩资源质量评价
    6.1 乡村海滩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
        6.1.1 评价因子的选择
        6.1.2 评价模型
        6.1.3 评价体系的建立
    6.2 雷州半岛海滩资源质量评价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对象质量信息
        6.2.3 雷州半岛资源质量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雷州半岛的海滩状态分类
        7.1.2 雷州半岛南部海滩地貌变化对风暴的响应模式
        7.1.3 南三岛海滩沉积动力过程
        7.1.4 雷州半岛海滩资源现状及评价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海岸带柔性植被对极端风暴潮动力衰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现状
        1.2.1 不同重现期风暴潮极端高水位的预测方法研究
        1.2.2 水生植被环境下波浪衰减研究
    1.3 本文工作
第二章 基于改进JPM-OS-Q模型的河口地区极端风暴潮计算方法研究
    2.1 研究区域
    2.2 水动力数值模型建立及验证
        2.2.1 模型简介
        2.2.2 模型建立
        2.2.3 模型验证
    2.3 JPM-OS-Q模型改进及其应用
        2.3.1 JPM-OS-Q模型简介
        2.3.2 模型参数统计分析
        2.3.3 模拟样本生成
        2.3.4 极端水位模拟结果
    2.4 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极端水位模拟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浅水波浪与柔性植被相互作用数值模型
    3.1 柔性植被受力运动模型
        3.1.1 受力分析
        3.1.2 控制方程
        3.1.3 数值求解
    3.2 浅水波浪与柔性植被耦合模型
        3.2.1 XBeach相位解析模型
        3.2.2 XBeach相位平均模型
    3.3 模型验证
        3.3.1 单根柔性植被受力运动验证
        3.3.2 平坡植被水域波浪传播验证
        3.3.3 斜坡植被水域波浪传播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植被受力运动及消浪规律研究
    4.1 单根柔性植被受力运动对各影响因素响应规律研究
        4.1.1 相对淹没度
        4.1.2 波高
        4.1.3 波周期
        4.1.4 拖曳力系数
        4.1.5 植被材料密度
        4.1.6 植被弹性模量
    4.2 柔性植被水域波浪传播规律研究
        4.2.1 植被分布密度
        4.2.2 植被区域长度
        4.2.3 植被弹性模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植被作用下近岸海域的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河口湿地潮流-植被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3 海啸波在有植被斜坡上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4 风暴潮-植被相互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浅水水流数值模型的建立
    2.1 浅水水流数学模型
        2.1.1 控制方程
        2.1.2 植被阻力作用
        2.1.3 台风作用
        2.1.4 有限体积离散
        2.1.5 法向数值通量计算
        2.1.6 边界条件
        2.1.7 空间二阶重构
        2.1.8 动边界的处理
    2.2 小结
第三章 辽河口湿地水动力数值模拟
    3.1 实验室波、流—植被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3.1.1 下游有三角形障碍的溃坝流数值模拟
        3.1.2 孤立波在斜坡海滩上的爬坡
        3.1.3 海啸在Monai山谷的传播
        3.1.4 孤立波在植被水渠传播
        3.1.5 长周期波在植被海滩上爬升
    3.2 辽河口湿地水动力数值模拟
        3.2.1 辽河口湿地概况
        3.2.2 辽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
        3.2.3 辽河口红海滩湿地植被获取
        3.2.4 辽河口红海滩湿地植水动力数值模拟
    3.3 小结
第四章 海啸波在植被斜坡上传播的数值模拟
    4.1 模型设置
    4.2 海啸波在植被斜坡上的传播
    4.3 植被参数和海啸高度对海啸在植被海滩上传播的影响
        4.3.1 植被密度和宽度对海啸在植被海滩上传播的影响
        4.3.2 植被间断和组合对海啸在植被海滩上传播的影响
        4.3.3 海啸高度对海啸在植被海滩上爬坡和陆地淹没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风暴潮-植被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5.1 9711 号台风“温妮”和0509 号台风“麦莎”概况
    5.2 黄渤海风暴潮数值模拟
    5.3 9711 “温妮”台风期间风暴潮在红海滩水域的传播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模拟降雨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生理及生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写词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核桃简介
        1.2.2 降雨变化趋势
        1.2.3 降雨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4 降雨变化对植物蒸腾耗水的影响
        1.2.4.1 植物蒸腾作用简介
        1.2.4.2 水分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
        1.2.5 降雨变化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1.2.5.1 降雨变化对植物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1.2.5.2 降雨变化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2.5.3 降雨变化对植物保护酶的影响
        1.2.5.4 降雨变化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5.5 降雨变化对植物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1.2.5.6 降雨变化对植物光合参数的影响
        1.2.5.7 降雨变化对植物荧光参数的影响
        1.2.6 降雨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
        2.3.1 蒸腾耗水指标测定
        2.3.2 生理指标测定
        2.3.3 生长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的影响
        3.1.1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量的影响
        3.1.2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速率的影响
    3.2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生理的影响
        3.2.1 降雨对核桃苗木叶片RWC和 WSD的影响
        3.2.2 降雨对核桃核桃苗木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2.3 降雨对核桃苗木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2.4 降雨对核桃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5 降雨对核桃苗木MDA含量的影响
        3.2.6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3.2.6.1 环境因子日变化
        3.3.6.2 降雨变化对Pn的影响
        3.2.6.3 降雨变化对Ci、Cond和 Tr的影响
        3.2.6.4 降雨变化对WUE的影响
        3.2.7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荧光指标的影响
        3.2.7.1 降雨变化对Fo和 Fm的影响
        3.2.7.2 降雨变化对Fv/Fm和 Yield的影响
        3.2.7.3 降雨变化对qP和 qN的影响
        3.2.7.4 降雨变化对ETR的影响
    3.3 降雨变化对核桃生长特性的影响
        3.3.1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株高和地径的影响
        3.3.2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3.3.2.1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2.2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2.3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根冠比的影响
    3.4 不同品种核桃苗木对水分变化适应能力综合评价
        3.4.1 降雨变化下核桃苗木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4.2 运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核桃苗木对水分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的影响
    4.2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生理的影响
        4.2.1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叶片RWC和 WSD的影响
        4.2.2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2.3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4.2.4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5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MDA含量的影响
        4.2.6 降雨变化对植物光合参数的影响
        4.2.7 降雨变化对植物荧光参数的影响
    4.3 降雨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品种核桃苗木对水分变化适应能力综合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10)调水调沙影响下的黄河入海水沙输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河口海岸水沙运动
        1.2.2 黄河三角洲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区域概况
        1.4.1 地理位置
        1.4.2 流路变迁
        1.4.3 气象与水文
        1.4.4 沉积物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1.1 大面观测站
        2.1.2 来水来沙
        2.1.3 潮汐
        2.1.4 风、波浪和增水过程
        2.1.5 水深地形
        2.1.6 岸线
    2.2 数值模型
        2.2.1 水动力
        2.2.2 波浪
        2.2.3 物质输运
    2.3 模型构建与验证
        2.3.1 参数设置
        2.3.2 模型验证
3 黄河口潮流-径流场
    3.1 流速分布
        3.1.1 高流速区
        3.1.2 潮流-径流共同作用
    3.2 余流场
    3.3 切变锋的时空变化特征
        3.3.1 锋面类型
        3.3.2 空间变化
        3.3.3 时间变化
        3.3.4 讨论
    3.4 小结
4 黄河口水沙输运机制
    4.1 冲淡水
        4.1.1 盐度分布特征
        4.1.2 冲淡水输运过程
    4.2 悬浮泥沙
        4.2.1 悬沙分布特征
        4.2.2 悬沙输运过程
    4.3 讨论
        4.3.1 切变锋的作用
        4.3.2 盐度与悬沙输运的异同点
    4.4 小结
5 极端动力条件
    5.1 异重流
        5.1.1 出现条件
        5.1.2 发育过程
        5.1.3 水沙输运机制
    5.2 温带风暴潮
        5.2.1 增水过程
        5.2.2 水沙输运机制
    5.3 小结
6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西北人工增水工程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南海北部风暴增水预报研究[D]. 姚帏.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2021
  • [2]瓯江口浅滩围垦对风暴潮和台风浪耦合作用下周边泥沙输运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D]. 刘子尚.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中国近海台风风暴潮及海岸淹没的数值模拟和危险性评价[D]. 杜玫.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4]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D]. 徐文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海南岛近海热带气旋引起的台风浪风险评估研究[D]. 尹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6]雷州半岛海滩地貌动力学研究及资源评价[D]. 朱士兵. 广东海洋大学, 2020
  • [7]海岸带柔性植被对极端风暴潮动力衰减规律研究[D]. 殷锴. 东南大学, 2019(01)
  • [8]植被作用下近岸海域的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D]. 张洪兴.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9]模拟降雨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生理及生长特性研究[D]. 詹瑾.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10]调水调沙影响下的黄河入海水沙输运机制[D]. 王柯萌.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19(01)

标签:;  ;  ;  ;  ;  

西北人工增水工程开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