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抒情诗人叶赛宁的诗歌

论抒情诗人叶赛宁的诗歌

一、评抒情诗人叶赛宁的诗(论文文献综述)

江雪[1](2019)在《向天笑诗论:叶赛宁式抒情理想的南方表达》文中研究说明向天笑从事诗歌写作近三十余年,迄今已出版12部诗集。他的诗歌作品整体特征趋近于一个主观而理想的诗歌征象:"叶赛宁式诗歌理想的南方表达"。我们理解的"保守主义诗学"倾向,依然具有隶属于现代性抒情特质的温和与质朴,传统与留守,它潜意识地回避时代的先锋意识与开放精神,而追求汉诗传统的另一极:质朴、温柔与敦厚。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诗人向天笑的诗歌,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为何固执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保守主义抒情诗风,而不妥协,三十余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与面貌即是例证。向天笑的诗歌创作大抵包括三个方面:保守主义诗学立场、旧式中国乡愁与浪漫主义情怀。

张芳丽[2](2019)在《叙事学视野下的叶赛宁长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诗是叶赛宁步入诗人成熟期的创作选择,从中可以发现作者对人与世界所得出的冷静、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叙事学视野下分析叶赛宁的长诗文本,研究叶赛宁长诗的叙事模式,并通过洞悉诗人的诗歌叙事艺术来揭示诗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分析的具体文本是叶赛宁生前划入个人作品集之“长诗卷”的六首长诗:《普加乔夫》、《恶棍的国度》、《伟大进军之歌》、《三十六人之诗》、《安娜·斯涅金娜》、《黑影人》。第一章《叶赛宁长诗创作概述》结合世纪之交的时代氛围与创作环境,分析叶赛宁在1910年代的创作情况,揭示对后来的长诗创作有所裨益或者直接相关的创作准备;梳理叶赛宁的六部长诗创作概况。第二章《叶赛宁长诗的叙述者》将叶赛宁长诗中的叙述者形象划分为“可靠的”叙述者、失控的叙述者和乔装的叙述者,考察叶赛宁长诗新颖独到的叙述视角。第三章《叶赛宁长诗的叙事结构》列举出叶赛宁长诗中的两种叙事结构类型,分别为环形结构、镜像结构,从而在深层次洞察叶赛宁长诗的情节组织方式。第四章《叶赛宁长诗的叙事空间》将叶赛宁长诗中的叙事空间按照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的区别方式进行解读,探索叶赛宁长诗在空间中隐藏的叙事潜力。第五章《叶赛宁长诗的叙事形态》着重选取多声部叙事、历史书写、论战性对话来呈现对叶赛宁长诗的叙事形态分析。以上内容通过研究叶赛宁长诗的叙事模式,呈现叶赛宁的诗歌叙事艺术,探索诗人如何借助诗歌叙事来建构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新模式。这样的尝试不仅可以深化对诗歌文本本身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诗人的生平与创作,尤其是在1920年代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立场与态度,并借此来洞察诗人对生命与生活的哲理思考。

王珉,赵凯[3](2017)在《海子与叶赛宁诗歌经典文本审美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子与叶赛宁同为来自乡村的诗人。但是在各种诗歌体式上,叶赛宁的诗歌更加具有写实主义特色的细节描写、细致的情感抒发等特征;而海子的诗歌特征则是在意象的使用与组合上,经常具有跳跃、省略、不连贯、意指不明晰等特点。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写作个性及时代的原因,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风尚的不同。

卢文雅[4](2017)在《鲁勃佐夫诗歌研究:传统与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鲁勃佐夫(1936—1971),二十世纪下半期俄罗斯着名抒情诗人,苏联"悄声细语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本论文以"传统"和"创新"为主要线索,从艺术和精神层面对鲁勃佐夫的诗歌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分析其诗歌创作的文学、文化语境和历史语境,揭示其诗歌创作的个性特征。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参考文献四个组成部分。绪论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综述国内外研究状况,阐明选题理由,并指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梳理和探析对鲁勃佐夫诗歌创作形成重要影响的文学、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十九、二十世纪的俄罗斯诗歌传统,民间口头创作与民间歌谣传统,以及俄罗斯的东正教精神文化传统三种。分析鲁勃佐夫接受各种传统的原因,具体阐述诸类传统因素在鲁勃佐夫诗歌个性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章研究鲁勃佐夫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诗艺创新以及诗人的诗美追求,分设韵律美创新、意象美创新、风格美创新三节。韵律方面,主要探究鲁勃佐夫在音韵和节奏上的创新个性;意象方面,主要探究鲁勃佐夫在声音和光两种意象层面上的创新个性,并给予"宁静的故乡"意象以充分的关注;风格方面,主要探究鲁勃佐夫创作中"明亮的哀愁"这一独特哀诗风格的特点。第三章研究鲁勃佐夫诗歌在伦理精神、思想道德层面上体现出的创新个性。概述鲁勃佐夫创作时代的诗坛状貌,分析对鲁勃佐夫产生影响的当代文学现象与流派,包括"大声疾呼派"与"悄声细语派"的分野与融合、"乡村小说"的出现等。论述鲁勃佐夫个体书写的特点,以及其诗作中个体与人民、祖国的关系。结语总结全文,对以上各章进行归纳,并指出研究不足和完善方向。

史东娜[5](2016)在《叶赛宁诗歌中的生态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越来越繁荣,人们的物质条件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伴之而来的是严峻的生态问题: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并不断恶化,社会关系更加复杂、混乱,现代人的精神越来越萎靡,进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问题。作为20世纪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的叶赛宁(1895-1925),早在一百年前也就是工业化的初期就已经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叶赛宁的诗歌,以鲁枢元教授的“生态三分法”(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为理论依据,分析叶赛宁诗歌中所显现出来的生态意识,深入挖掘这种意识的来源并分析叶赛宁生态意识所存在的矛盾。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深入挖掘叶赛宁生态意识的来源,首先是他的成长环境的熏陶,梁赞广阔的草原,美丽的风景给叶赛宁创作带来了无尽的灵感的同时,也让诗人对大自然产生了深深地依赖。对自然的歌颂是俄罗斯文学的传统,这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民族,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也深深影响了诗人。这两种因素影响了诗人生态意识的形成。在第二部分当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叶赛宁诗歌中的生态意识。在诗歌当中,叶赛宁诗歌中的自然有着很强的地方特色,即故乡的自然。描绘的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出现了破坏自然等环境问题,所以诗人开始不满和愤怒,在这种失望过后,诗人寄希望于理想社会,将所有美好的幻想寄“波斯”这一美好的国度于一身。在工业化危机后,诗人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开始变得颓废,自暴自弃,沉迷于酒肉声色之中,但是诗人并没有真正的堕落,他内心渴望真善美。第三部分,诗人在城市与农村中挣扎,生态还是城市发展使诗人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吴业清[6](2015)在《叶赛宁生态诗学研究》文中指出叶赛宁是俄罗斯白银时代伟大的抒情诗人,在他短短的三十载生命中创作出许多的优秀诗歌作品,他被誉为“俄罗斯民族的灵魂”。叶赛宁的诗歌真挚坦诚,既具有浪漫主义的炙热激情,又包含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还能通过意象派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其诗歌的独具特色。他的一生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两次革命却依然存有清新自然的诗风,充满着伟大的田园理想,是自然性与生态性的典范。本研究试从生态诗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作者文本的剖析,捕捉诗歌中生态元素,提炼出诗人的生态思想,为当下叶赛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现实意义。文章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叶赛宁诗歌创作的背景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从叶赛宁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环境挖掘叶赛宁生态思想形成的土壤;第三部分,论述叶赛宁诗歌中的自然生态美,并深入到诗人所追求的“田园理想”以及人与非人类无界性之美;第四部分,以社会历史发展为主线,探索俄罗斯社会由于变革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态问题;第五部分,探讨叶赛宁诗歌的精神生态理念,从东正教浸染的宗教情怀等几个方面分析,寻求解决精神危机的可行之径。

刘翠玉[7](2014)在《在挚爱与疏离间徘徊——浅析叶赛宁的诗歌《致卡恰洛夫家的小狗》》文中认为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本诗写给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员卡恰洛夫家的小狗吉姆,叶赛宁借此表达对他本人的秘书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感情以及愧疚与负罪感,因为深爱而刻意与别尼斯拉夫斯卡娅保持着忽远忽近的距离,在挚爱与疏离之间徘徊,让人为之惋惜,不得不说这份情实在是太珍贵,太沉重,或许情到深处才无法言表。

纪妍彦[8](2012)在《叶赛宁诗歌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文中研究说明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是20世纪俄罗斯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苏联诗歌奠基人。在他创作丁大量描绘俄罗斯大自然的诗歌。他的诗歌内容充满对大自然的博爱、母亲对孩子慈爱的精神,他的意象运用过程中充斥着白鸽、教堂等宗教圣物,这些都与东正教的文化产生暗合。自上世纪20年代叶赛宁诗歌传入中国以来,他的诗歌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但是相关的研究以诗歌鉴赏类文章居多,在文学研究类文章中,以意象使用表达等居多,对于叶赛宁诗歌与东正教文化暗合的研究还没有。本文拟从诗歌内涵和意象表达形式等方面剖析的叶赛宁的精神世界,力求为叶赛宁诗歌研究提供另一个向度的可能。这是本文的意义所在,即在宗教研究方面弥补对叶赛宁研究的不足。本文立足于叶赛宁创作的诗歌文本,将叶赛宁置于其生存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他诗歌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内涵作系统分析与整体对照,论证叶赛宁诗歌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第一部分,介绍叶赛宁生活的时代宗教背景与叶赛宁家庭环境与东正教的渊源,论证叶赛宁诗歌与东正教文化暗合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部分,通过对叶赛宁诗歌中对万物的爱、对母亲的爱揭示叶赛宁诗歌中传达的东正教文化;第三部分,论证叶赛宁诗歌意象表达形式中的宗教典故,揭示两者的暗合。

常金雪[9](2012)在《诗化的心 诗化的魂——浅谈叶赛宁的诗歌特点》文中指出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是20世纪俄罗斯着名的抒情诗人,是苏联文学界"公认的文学大师"、"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他的诗作被奉为俄罗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仅仅在世三十年,却为世人留下了近四百首抒情诗和和十几部叙事诗。在他的眼中,日月星辰是诗,江河湖海是诗,柴米油盐也是诗,万事万物都是诗,因为他本就有着诗化的心、诗化的魂。

刘娜[10](2009)在《痛苦是诗歌的源泉——从叶赛宁的人生悲剧探析“叶赛宁情调”》文中研究表明叶赛宁的一生充满了悲伤:乡村情结之悲,爱情未果之悲,信仰危机之悲,以及因信仰分歧而导致的友情之悲。这些具有悲剧性的经历直接导致了他的诗歌所特有的忧郁乃至悲观的基调,即"叶赛宁情调"。叶赛宁的人生与诗歌俨然是对费尔巴哈"痛苦是诗歌的源泉"的最好诠释。

二、评抒情诗人叶赛宁的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抒情诗人叶赛宁的诗(论文提纲范文)

(1)向天笑诗论:叶赛宁式抒情理想的南方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2)叙事学视野下的叶赛宁长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章 叶赛宁长诗创作概述
    第一节 走向长诗:叶赛宁在1910 年代的创作准备
    第二节 “推动长诗的磨盘”:叶赛宁的长诗创作
第二章 叶赛宁长诗的叙述者
    第一节 “可靠”的叙述者:诗人的自我虚构
    第二节 失控的叙述者:诗人的自我幻象
    第三节 乔装的叙述者:诗人的模拟表演
第三章 叶赛宁长诗的叙事结构
    第一节 环形结构
    第二节 镜像结构
第四章 叶赛宁长诗的叙事空间
    第一节 开放空间
    第二节 封闭空间
第五章 叶赛宁长诗的叙事形态
    第一节 多声部叙事
    第二节 历史书写
    第三节 论战性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3)海子与叶赛宁诗歌经典文本审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越时空的“乡愁”与“互文”:组诗《诗人叶赛宁》
二、海子与叶赛宁的爱国诗及爱情诗比较
三、海子、叶赛宁“乡村诗歌”审美比较
四、结语

(4)鲁勃佐夫诗歌研究:传统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Α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选题理由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鲁勃佐夫诗歌中的传统继承
    第一节 鲁勃佐夫对十九、二十世纪的俄罗斯诗歌传统的继承
        一、农民诗传统
        二、唯美诗传统
        三、勃洛克诗歌传统
    第二节 鲁勃佐夫对俄罗斯民间口头创作与民间歌谣传统的继承
        一、民间歌谣的韵律、结构和语言
        二、民间意象、象征与民族诗学恒量
    第三节 鲁勃佐夫对东正教精神文化传统的继承
        一、鲁勃佐夫对东正教文化的艺术性借鉴
        二、鲁勃佐夫对东正教精神的继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鲁勃佐夫的诗美追求和诗艺创新
    第一节 韵律美:多样的音韵复沓与独特的节奏艺术
        一、多样的音韵复沓
        二、独特的节奏艺术
    第二节 意象美:声与光的世界
        一、声音的世界
        二、光的世界
    第三节 风格美:明亮的哀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鲁勃佐夫诗歌中新的精神伦理特征
    第一节 从"大我"到"小我"—五六十年代苏联诗坛气象
    第二节 个体的书写
        一、个体心灵的表达
        二、个体的命运与记忆
    第三节 个体与集体的融合
        一、个体与人民
        二、个体与祖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5)叶赛宁诗歌中的生态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俄罗斯叶赛宁研究简述
    第二节 国内叶赛宁研究简述
第一章:叶赛宁生态意识的溯源
    第一节 成长环境的熏染
    第二节 对苏俄文学传统的继承
第二章 叶赛宁诗歌中生态意识的表现
    第一节 自然生态的探寻
    第二节 社会生态的迷失与重建
    第三节 精神生态的失衡与重构
第三章 叶赛宁矛盾的生态意识
    第一节 叶赛宁矛盾的生态意识的表现
    第二节 叶赛宁矛盾生态意识原因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叶赛宁生态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叶赛宁生平及成就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本文研究角度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国外研究概况
        三、本文研究角度
第二章 叶赛宁诗歌创作的环境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童年与家庭生活的熏陶
        二、城市漫游对理想的影响
        三、根深蒂固的游牧民族情结
    第二节 时代背景的影响
        一、科技革命与生态失衡
        二、战争和革命对自然的践踏
    第三节 时代思潮的影响
        一、人道主义观念的盛行
        二、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生命哲学
        三、新农民派思想
第三章 叶赛宁诗歌中的自然生态书写
    第一节 动静相宜的自然美
    第二节 五彩斑斓的自然意象
    第三节 人与非人无界性
第四章 叶赛宁诗歌中社会生态变迁的描绘
    第一节 田园牧歌式的传统俄罗斯
    第二节 工业发展导致的城乡社会鸿沟
    第三节 十月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
第五章 叶赛宁诗歌中的精神生态表现
    第一节东正教浸润的宗教情怀
    第二节 幸福感的缺失
    第三节 圣愚与自我救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叶赛宁诗歌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叶赛宁研究综述
    第一节 叶赛宁诗歌在俄罗斯的研究情况
    第二节 叶赛宁诗歌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依据
第一章 叶赛宁与东正教
    第一节 叶赛宁所处时代的宗教环境
    第二节 东正教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叶赛宁
第二章 东正教文化精神在叶赛宁诗歌中的传达
    第一节 叶赛宁诗歌中的体现的万物皆圣道
    第二节 叶赛宁诗歌中体现的圣母崇拜意识
        1. 简述东正教的圣母崇拜
        2. 叶赛宁诗歌中的圣母崇拜意识
    第三节 叶赛宁诗歌中的博爱精神
第三章 叶赛宁诗歌意象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
    第一节 叶赛宁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
        1. 马的意象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
        2. 猫头鹰、牛的意象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
        3. 鸽子的意象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
        4. 玫瑰的意象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
        5. 杨柳的意象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
        6. 苹果、蜜蜂的意象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
    第二节 叶赛宁诗歌意象中色彩的使用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
        1. 白色的使用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
        2. 蓝色的使用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
        3. 红色的使用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诗化的心 诗化的魂——浅谈叶赛宁的诗歌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乡村情
宗教结
自然风
民族魂

(10)痛苦是诗歌的源泉——从叶赛宁的人生悲剧探析“叶赛宁情调”(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情结遇挫
二、信仰危机
    1.叶赛宁与克柳耶夫
    2.叶赛宁与《西徐亚人》
    3.叶赛宁与意象派
三、爱情悲剧

四、评抒情诗人叶赛宁的诗(论文参考文献)

  • [1]向天笑诗论:叶赛宁式抒情理想的南方表达[J]. 江雪. 文学教育(上), 2019(11)
  • [2]叙事学视野下的叶赛宁长诗研究[D]. 张芳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3]海子与叶赛宁诗歌经典文本审美比较[J]. 王珉,赵凯. 滁州学院学报, 2017(04)
  • [4]鲁勃佐夫诗歌研究:传统与创新[D]. 卢文雅.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5]叶赛宁诗歌中的生态意识[D]. 史东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16(10)
  • [6]叶赛宁生态诗学研究[D]. 吴业清. 广西民族大学, 2015(02)
  • [7]在挚爱与疏离间徘徊——浅析叶赛宁的诗歌《致卡恰洛夫家的小狗》[J]. 刘翠玉. 俄语学习, 2014(04)
  • [8]叶赛宁诗歌与东正教文化的暗合[D]. 纪妍彦. 天津师范大学, 2012(10)
  • [9]诗化的心 诗化的魂——浅谈叶赛宁的诗歌特点[J]. 常金雪.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01)
  • [10]痛苦是诗歌的源泉——从叶赛宁的人生悲剧探析“叶赛宁情调”[J]. 刘娜.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5)

标签:;  ;  ;  ;  

论抒情诗人叶赛宁的诗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