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治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治

一、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娇[1](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张婷婷[2](2020)在《原发乳腺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与预后评价:一项十年的多中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与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PB-HGBCL)的临床特征、疗效评价、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中心医院等4个三级甲等医院从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新诊断为PB-DLBCL或PB-HGBCL并接受治疗的3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8年12月1日。化疗4-6疗程后每位患者均根据WHO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疗效可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并通过CR、PR等计算总有效率,比较两种化疗方案疗效、副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并应用Kaplan-Meier绘制患者总生存率(OS)、无疾病进展率(PFS)曲线,Cox回归模型预测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研究共纳入36位患者。其中,35位为女性,1位为男性,最后12位患者死亡。36例患者中,有29例为PB-DLBCL,7例为PB-HGBCL。(1)PB-DLBCL和PB-HGBCL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9%和28.6%。5年PFS分别为69.0%和14.3%。(2)R-DAEPOCH方案对PB-DLBCL患者的疗效显着优于R-CHOP方案(5年OS分别为78.9%和62.5%,P=0.024;5年PFS分别为:73.7%和50.0%,P=0.037),但引起骨髓3/4级骨髓抑制程度比R-CHOP组严重,分别为79.0%和25.0%,Fisher精确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25),其它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心脏毒性等均较轻且可控,组间无统计学性差异。在7例PB-HGBCL患者中,3例应用R-DAEPOCH方案治疗的患者的中位OS为36.0个月(95%CI 25.7-46.3个月),R-CHOP组的中位OS为31.0个月(95%CI 2.6-59.4个月)。对于PB-HGBCL患者,R-DAEPOCH方案显示有改善预后的趋势,但这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证实。(3)PB-DLBCL组CNS复发率为17.2%,PB-HGBCL组CNS复发率为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2)。在PB-DLBCL患者中,R-DAEPOCH组有15.79%的患者出现CNS复发,R-CHOP组有25.0%的患者出现CNS复发,R-DAEPOCH方案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显着减少CNS复发(P=0.616)。28例PB-DLBCL患者(96.6%)和所有PB-HGBCL患者(100.0%)接受了预防性CNS治疗。鞘内注射次数对患者存活率无影响(P=0.275)。(4)对数秩检验(log-rank)的单变量分析显示,双表达、三表达、Ann-Arbor分期和危险分层与长期预后密切相关,而年龄(P=0.660)、肿瘤大小(P=0.270)、染色体异常(P=0.645)、手术治疗(P=0.314)等与患者的OS以及PFS无关。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三表达、危险度分层为高中危或高危(IPI评分3-5、aa IPI评分2-3)是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HR=7.9,P=0.039;HR=16.3,P=0.042)。结论:(1)在PB-DLBCL患者中,R-DAEPOCH方案较R-CHOP方案可带来更长的5年OS、PFS,但引起骨髓抑制的程度更为严重。(2)两种方案在胃肠道反应、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方面均轻微且可控,未见明显差异。(3)Cox风险模型显示,三表达、危险度分层为高中危或高危是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4)与PB-DLBCL患者相比,PB-HGBCL患者更容易出现CNS复发。R-DAEPOCH方案和鞘内注射并未像预期那样显着降低CNS复发。如果PBL患者存在CNS复发的潜在高危特征,如肿瘤>5cm、IIE期以上、aa IPI评分>2或双侧乳腺受累,更应该行CNS预防治疗。因此,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仍有必要进一步探索预防CNS复发的最佳治疗策略,并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连岩岩[3](2020)在《78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MPMT)患者的发病特点、中医证型、治疗情况等临床数据,探讨MPMT的发病特点,分析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提高对MPMT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海泰电子病历系统和扫描电子病历系统获取肿瘤科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MPMT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MPMT患者一般信息、现病史、既往病史、诊断信息、中医证型、治疗等,随访患者生存状态。应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的差异通过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进行评估,应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多因素分析以识别与死亡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8例MPMT患者,包括男性41例,女性37例,男女发病比例约为 1.11:1。2、78例MPMT患者第一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年龄58岁(33~85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33~75岁),男性中位年龄61岁(41~85岁),统计分析表明第一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男女年龄分布存在差异(P=0.011);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年龄64.5岁(38~86岁),女性中位年龄64岁(38~80岁),男性中位年龄66岁(43~86岁)。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SMPMT)患者确诊中位年龄55.5岁(43~86岁),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MMPMT)患者确诊中位年龄 66 岁(38~83 岁),MMPMT与SMPMT患者发病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04)。69例(88.46%)患者确诊MPMT时年龄超过50岁,50例(64.10%)患者确诊MPMT时年龄超过60岁。3、第一原发恶性肿瘤与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间隔时间30个月(0~348个月)。本研究中患者在确诊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后的2年内有39例(50%)患者确诊MPMT。78例患者中包括MMPMT患者56例,SMPMT患者22例,MMPMT:SMPMT发病比例为 2.55:1。双原发恶性肿瘤(Doub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DPMT)66 例,三原发恶性肿瘤(Tr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TPMT)10 例,四原发恶性肿瘤(Quadru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QPMT)2 例。4、78例MPMT共涉及170个恶性肿瘤病灶,其中位于消化系统50个,呼吸系统44个,泌尿系统20个,妇科系统17个,乳腺14个,头颈部14个,血液系统7个和其他系统4个。其中消化系统多原发恶性肿瘤1 1例,多原发肺癌4例。超过一半的肿瘤病理类型为腺癌(64/170,37.65%)和鳞癌(30/170,17.65%),腺癌在第一、第二、第三原发恶性肿瘤中占比分别为38.46%(30/78)、41.03%(32/78)和16.67%(2/12),鳞癌在第一、第二、第三原发恶性肿瘤中占比分别为16.67%(13/78)、15.38%(12/78)和33.33%(4/12),腺癌较鳞癌更常见。5、78例MPMT患者中医证型包括痰瘀互结证20例、气虚痰阻证14例、气滞痰阻证14例、气滞血瘀证10例、气阴两虚证6例、气虚血瘀证4例,湿热瘀阻证4例、气血两虚证3例、阳虚寒凝证3例。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性别、MMPMT与SMPMT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一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P=0.004),表现在气虚痰阻证和气阴两虚证分布存在差异,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发病中位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P=0.001),表现在气虚痰阻证和气阴两虚证分布存在差异。分析治疗因素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关系,结果表明仅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化疗与中医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2),表现在气虚痰阻证、气滞痰阻证和气滞血瘀证分布存在差异。对MPMT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6、随访成功的73例MPMT患者总生存期在2个月~173个月之间,中位生存时间28 个月。1 年、2 年、5 年生存率分别为 71.23%(52/73)、53.42%(39/73)、15.07%(11/7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MPM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第一原发恶性肿瘤未行手术治疗(P=0.025)和第二原发恶性肿瘤未行手术治疗(P=0.001)。Cox比例风险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第二原发恶性肿瘤未行手术治疗(P=0.010)是影响MPM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MMPMT 明显多于 SMPMT,DPMT 较 TPMT 和 QPMT 常见。2、患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肿瘤的患者发生MPMT的风险更高,腺癌和鳞癌是MPMT最常见病理类型。3、MPMT患者最常见中医证型为痰瘀互结证、气虚痰阻证和气滞痰阻证。4、应加强恶性肿瘤患者随访工作,尤其是确诊后的2年内,对于新出现的癌灶应注意与复发癌、转移癌相鉴别,警惕MPMT的发生。5、临床中要高度重视手术治疗对于MPMT患者的重要性,对于有手术机会的MPMT患者,在对其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以延长有效生存期。

汪操[4](2020)在《乳腺原发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乳腺原发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 PBL)是一种原发于乳腺的结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罕见。PBL约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1],约70%以上的PBL都来源于B细胞系[2],结外淋巴瘤的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不同部位结外淋巴瘤的发病率和预后均存在差异,本研究着重探讨PBL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BL发病的具体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特异性均较差,组织学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PBL的金标准。PBL病理类型多样,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复发[3],一旦发生CNS累及,预后极差[4,5]。目的:分析乳腺原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PBL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病理学诊断为PBL的患者18例,归纳、整理这18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通过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有无同侧腋窝淋巴结累及、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有无B症状(发热、盗汗、近期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血清β2 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及治疗方案等因素对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采用乘积极限法(Kalpan-Meier法)对生存资料及预后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对数秩和检验(log-rank法)对生存曲线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各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检验水准a取0.05,即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例及临床表现:18例患者中17例为女性(94.4%),1例为男性(5.6%),中位发病年龄48岁(27~66岁),按照IPI评分的临床指标,60岁以下的患者16例(88.9%),60岁以上2例(11.1%)。双侧累及者1例(5.6%),右侧累及者9例(50%),左侧累及者8例(44.4%)。18例患者均以乳房无痛性肿物为首发症状,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累及者6例(33.3%),未累及者12例(66.7%);出现B症状者3例(16.7%),以盗汗为主,无B症状者15例(83.3%);无哺乳期、妊娠期发病者,无出现酒窝征、橘皮征、乳头内陷等乳腺癌典型特征者。肿瘤大小:18例患者共19个病灶(其中1例双侧发病患者),肿瘤最大径中位数为5cm(3~12cm),8例(44.4%)病灶最大径<5cm,10例(55.5%)病灶最大径≥5cm。(2)病理类型及免疫组化:13例(72.2%)为DLBCL,1例(5.6%)外周 T 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1例(5.6%)为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1例(5.6%)为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2例(11.1%)为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zoneB-celllymphoma,MZBL)。在 13 例 DLBCL 患者中,非生发中心型(non-germinal center B-cell,Non-GCB)2 例(11.1%),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er B-cell,GCB)4 例(22.2%),活化型 4 例(22.2%),其余 3 例(16.7%)细胞起源不详。Ki67≥80%的患者8例(44.4%)。(3)临床分期及IPI评分:PBL的分期尚有争议,本研究参考Ann Arbor分期标准,同时结合Wiseman和Liao提出的PBL诊断标准,把PBL分为I E期、ⅡE期、Ⅳ期,IE期患者12例(66.7%%),ⅡE期患者5例(27.8%),Ⅳ期患者1例(5.6%)。IPI评分0~1分的患者14例(77.8%),2~4分的患者4 例(22.2%)。β2-MG 升高的患者 7 例(38.9%),8 例(44.4%)患者 LDH升高。(4)治疗方案及预后:1例(5.6%)患者单纯行病灶切除术治疗,2例(11.1%)患者接受单纯化疗治疗,手术+化疗9例(50%),化疗+放疗4例(22.2%),手术+放疗+化疗1例(5.6%),手术+放疗1例(5.6%);接受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治疗5例(27.8%),接受鞘内注射化疗药物预防CNS复发治疗6例(33.3%)。18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0个月(12~110个月)。随访期间12例(66.7%)患者生存,6例(33.3%)患者死亡,13例在接受治疗后获得CR,3例获得PR,1例获得PD,1例PTCL患者在接受局部病灶切除联合R-CHOP治疗过程中出现同侧乳腺皮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2分(P=0.003)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指标与PBL的不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PBL临床较为罕见,主要发生于女性,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术前诊断困难。DLBCL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2)手术对于PBL的意义更多在于获取病理取材,而不作为治疗手段,手术不能改善患者预后;(3)IPI评分(P=0.003)是PBL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IPI评分≥2分的患者比IPI评分为0-1分的患者预后差。

代丹丹[5](2020)在《32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乳腺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并接受治疗的32例初治PB-DLBCL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方案、疗效和可能的预后因素。结果:32例患者中,发病中位年龄45岁,女性31例,男性1例,首发症状为乳腺无痛性肿块28例,伴B症状4例。临床分期包括IE期15例(46.9%)、IIE期7例(21.9%)、IVE期10例(31.2%)。根据生发中心分型:GCB型7例,non-GCB型25例。治疗方法包括仅化疗(8例)、手术+化疗(15例)、化疗序贯放疗(9例)、免疫化疗(20例)、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18例)。中位随访时间19.5个月,死亡11例(34.4%),5年OS为43.5%,5年PFS为4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Ann Arbor分期、免疫化疗、一线化疗完成周期数、化疗疗效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与OS相关(P<0.05),IPI评分、Ann Arbor分期、免疫化疗、一线化疗完成周期数、化疗疗效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与PFS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P=0.039)、化疗完成周期数(P=0.032)、免疫化疗(P=0.027)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P=0.033)与患者的OS密切相关,IPI评分(P=0.002)、免疫化疗(P=0.036)、化疗疗效(P=0.025)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P=0.035)与患者的PFS密切相关。结论:原发乳腺淋巴瘤的预后较好,目前主要治疗模式为以葸环类抗肿瘤药物为基础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局部放疗的综合治疗,免疫化疗、中枢神经预防治疗可使患者的生存获益。

赵丹[6](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姜亚楠[7](2019)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合并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属于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MPMTs)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这类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从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2632例NHL患者中发现97例MPMTs患者,其中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BNHL)占94.8%(n=92),对此类患者进一步分析。根据MPMTs中无第二肿瘤生存时间(the time free to second tumor,TF2T)对患者进行分组。对于TF2T<6个月的患者归为同时性MPMTs(n=21),TF2T≥6个月的患者归为异时性MPMTs。对于异时性MPMTs,根据NHL作为第一原发恶性肿瘤还是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将患者分为异时性第一组(n=27)和异时性第二组(n=44)。对92例NHL患者进行随访,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生存及预后分析。结果92例MPMTs患者中,男52例,女40例,男女比例:1.3:1。第一原发恶性肿瘤中位发病年龄为57.5(21-82)岁。68(73.9%)例患者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发病年龄<60岁。92例MPMTs患者中,最常见淋巴瘤组织学类型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最常见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21(22.8%)例同时性MPMTs,71(77.2%)例异时性MPMTs,同时性、异时性MPMTs比例:1:3.4。27例患者为异时性第一组,即NHL继发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44例患者为异时性第二组,即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发NHL患者,异时性第一组、第二组比例:1:1.6。三组患者最常见的NHL类型均是DLBCL。在异时性第一组中最常见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是呼吸系统(33.3%)恶性肿瘤;异时性第二组中,为乳腺恶性肿瘤(22.7%);同时性MPMTs组中,为消化系统(38.1%)恶性肿瘤。截止随访日期,中位随访时间为13(0.3–72)个月。92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86.5%,2年OS为70.5%。异时性第一组患者的2年OS为67.9%,3年OS为36.2%。异时性第二组患者的2年OS、3年OS分别为73.8%,73.8%。同时性MPMTs患者2年OS,3年OS分为68.1%,56.7%。本研究中,对于92例NHL患者,多因素分析示第一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60岁(HR 4.156,95%CI:1.506-11.469),女性(HR 0.139,95%CI:0.031-0.621)及受累淋巴结≥3个(HR 3.348,95%CI:1.269-8.834)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对27例NHL继发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单、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I/II期的患者生存优于其他患者(p>0.05)。将以上两因素纳入多变量分析,未得到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44例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发NHL的患者进行单、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5)、男性(p>0.05)、血清β2 MG≥5.5mg/l(p>0.05)、国际预后评分(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2(p>0.05)、TF2T<50个月(p>0.05)、-R(p>0.05)提示预后不良;+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与-R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81.1%和66.5%(P=0.155)。将以上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诊断继发性NHL的年龄≥60岁(HR 26.15,95%CI:12.60-263.84)及TF2T>50个月(HR 0.20,95%CI:0.04-1.01)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对21例同时性MPMTs的患者进行单、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提示女性患者生存优于男性患者(p>0.05)。结论1、本研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年轻、男性患者居多。异时性MPMTs发病率高于同时性MPMTs。无论是NHL继发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发NHL还是NHL与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两者同时发生,DLBCL仍是最常见的淋巴瘤病理类型。2、本研究中,对于发生MPMTs的NHL患者,NHL继发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与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发NHL,及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与NHL同时发生患者的生存时间在2年之后出现差异,NHL继发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比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发NHL和同时性MPMTs差。3、本研究中,多因素分析显示:第一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60岁,男性及受累淋巴结≥3个均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继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second non-Hodgkin lymphoma,sNHL)患者,除了年龄,IPI评分、β2 MG等与原发NHL相同的预后因素外,TF2T也是判断预后的指标。同时,本研究表明对于sNH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仍可提高的其生存期。对于淋巴瘤继发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两者同时发生的患者,尚需更多的研究去明确有关预后的影响因素。4、本研究中,对于异时性MPMTs,NHL继发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TF2T短于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发NHL患者。

邱立华,王华庆,钱正子,李维,侯芸,孟祥睿,崔秀珍,郝希山[8](2009)在《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PBL)的发病率、高发年龄、发病趋势、影像学特点、转移规律、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60年1月至2007年8月天津市22811例乳腺恶性肿瘤和7337例恶性淋巴瘤中49例PBL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乳腺钼靶x线、B超检查资料、转移部位及治疗、预后相关资料。结果天津市PBL的发病率为1.4/10万,高发年龄:30~59岁,发病率逐年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绝大部分,乳腺钼靶x线、B超、冰冻检查不典型,脏器受累以骨髓、肺脏、脑膜、卵巢多见,5年生存率仅为6.12%,根治术联合化疗及放疗优于局部手术联合化疗。结论PBL是一组罕见的结外淋巴瘤,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骨髓、肺脏、脑膜、卵巢受累,治疗方案以根治术联合化疗及局部放疗为佳,但预后不良。

邱立华,王华庆[9](2009)在《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文中研究指明原发乳腺淋巴瘤(PBL)是原发于乳腺组织的结外淋巴瘤。临床罕见,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PBL仅有数百例。其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百分率不足O.5%,占所有恶性淋巴瘤的百分率亦不足1%,PBL发病的原因不明。PBL绝大多数为女性,我国该病高发年龄呈单峰特点,中位年龄45岁;较国外中位年龄63岁明显提前。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绝大部分,PBL临床表现、乳腺钼靶x线、B超、冰冻检查不典型:本病的确诊有赖于手术切检标本病理检查;脏器受累以骨髓、肺脏、脑膜、卵巢多见;国外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依次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国内则为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B小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最佳的治疗模式似乎是传统的乳腺根治术+至少3个周期美罗华联合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局部放射治疗。有学者认为临床分期是唯一的预后因素,Ⅰ期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83%,Ⅱ期仅为20%。

曹亚兵,王树森,黄慧强,徐光川,何友兼,管忠震,林桐榆[10](2007)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27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breastlymphoma,PBL)发病率低,预后较差。本研究旨在分析该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从而探讨PBL的合理治疗模式。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1976年到2005年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诊断为PBL,并接受治疗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27例中有26例女性和1例男性患者;年龄12~84岁;90%的患者为ⅠE期或ⅡE期。按照WHO2001淋巴瘤病理分类系统,有22例B细胞性淋巴瘤(17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2例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例边缘区淋巴瘤,2例未能分类),3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2例患者的病理类型未能分类。初始治疗时有20例患者接受了综合治疗,其中8例患者为根治术加术后化疗,12例患者为肿物切除术后加全身化疗,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3.0%和58.0%(P=0.006);其余有5例患者仅接受全身化疗,2例患者仅接受肿物切除手术。24例患者在初始治疗后取得完全缓解,1例患者部分缓解,2例患者疾病进展。随访时间1个月~10年,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是47.0%和23.0%;其中20例中高度恶性淋巴瘤患者(17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3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是48.0%和27.0%;随访中有16例复发,部位见于同侧乳腺6例、对侧乳腺4例、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3例、骨髓1例和淋巴结侵犯2例。结论:PBL的病理类型以中高度恶性淋巴瘤为主;根治性手术在其治疗中作用有限,肿物切除术加术后化疗和放疗的效果较好。PBL患者易发生CNS复发,在随访中应定期进行颅脑CT或MR检查。

二、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2.3 发病部位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随访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生存情况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1. 发病率
        2. 形成原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8.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原发乳腺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与预后评价:一项十年的多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1.患者资料
    2.治疗方案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疗效和副反应
    2.患者的生存与预后分析
    3.中枢神经系统的复发及预防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3)78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原发恶性肿瘤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概念及诊断标准发展
        3 流行病学
        4 发病原因及机制
        5 治疗和预后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中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中医对恶性肿瘤病名的记载
        3 恶性肿瘤病因病机
        4 近现代肿瘤病机学说
        5 中医体质学说与恶性肿瘤
        6 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统计结果
        2.2 中医证型相关分析
        2.3 生存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情况
        3.2 病因分析
        3.3 中医证型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5 预后分析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4)乳腺原发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般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原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32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研究内容
        2.1 临床资料收集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病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收集
    1.2 NHL的具体治疗方案
    1.3 随访
    1.4 统计与生存析
结果
    2.1 92例B-NHL合并MPMTs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
    2.2 三组患者淋巴瘤类型及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类型比较
    2.3 治疗分析
    2.4 生存与预后分析
        2.4.1 三组患者的生存分析
        2.4.2 三组患者的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
        2.4.3 异时性第一组患者的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
        2.4.4 异时性第二组的患者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
        2.4.5 同时性MPMTs患者的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
讨论
    3.1 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3.2 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分析
    3.3 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分析
    3.4 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3.5 阐述MPMTs发生的相关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原发性乳腺淋巴瘤27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病理诊断
    1.3 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
    1.5 随访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病理类型
    2.3 治疗疗效
    2.4 预后因素
3 讨论
4 结论

四、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原发乳腺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与预后评价:一项十年的多中心研究[D]. 张婷婷. 青岛大学, 2020(01)
  • [3]78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分析[D]. 连岩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乳腺原发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汪操. 郑州大学, 2020(02)
  • [5]32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D]. 代丹丹.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姜亚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A]. 邱立华,王华庆,钱正子,李维,侯芸,孟祥睿,崔秀珍,郝希山. 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 2009
  • [9]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A]. 邱立华,王华庆. 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 2009
  • [10]原发性乳腺淋巴瘤27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 曹亚兵,王树森,黄慧强,徐光川,何友兼,管忠震,林桐榆. 癌症, 2007(01)

标签:;  ;  ;  ;  ;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