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军粮供应管理

进一步加强军粮供应管理

一、进一步加强军粮供应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智超[1](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军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金小米[2](2021)在《唐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后期宦官的使职财权,指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通过担任使职直接或间接在财政收支运行过程中掌握的权力。唐代宦官掌握财权上可追溯至武周时期,下至昭宗天复三年(903)朱全忠尽诛宦官。唐后期宦官财权包括内诸使司系统内的宦官财权和内诸使司系统外的宦官财权两大类。内诸使司系统之内,宦官使职财权主要集中在内廷供御方面,包括内仓廪管理、官有庄宅及宫苑土地园林管理、马匹牛羊鹰犬蓄养管理、内廷修造、宫中器玩服饰造作、宫廷物资采买等相关财权。内诸使司系统以外,宦官更多凭借其掌握的其他权力间接取得财权,更多涉及国家财政方面,主要分布在军事、宗教、税收、贸易四个领域。唐后期宦官财权的发展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武周至代宗时期(684-779)宦官财权在内廷供御领域首先发展起来;德宗至文宗时期(780-840)宦官内廷供御财权继续发展,甘露之变后已基本上全归宦官,宦官财权还在军权扩张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内廷向京畿地区及地方藩府之突破;武宗至昭宗时期(841-903)宦官开始干涉军粮转运、赋税征收等事务,其财权在职能范围上实现了自内廷供御向外朝国用之突破。总体而言,唐后期宦官财权具有自中央向地方、自内廷向外朝发展的趋势。宦官财权作为宦官整体权力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过程中亦受到南衙与北司之争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宦官内库财权及宦官势力在三司财政领域发展的影响。北司宦官凭借内库财政的发展与国库争夺进奉,并以交结三司财官等方式间接干涉盐铁、度支、盐铁三司国家财政,南衙宰相则反对进奉入内库,并以宰相直接兼判三司等方式加强对三司财政机构的控制,间接遏制宦官在国家财政领域的发展。与唐前期宦官仅掌中藏宝货管理出纳相比,唐后期宦官财权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若在唐后期内外二重财政格局下将宦官与外朝官的使职财权进行对比,则发现宦官使职财权具有未能形成自中央至地方财务行政体系、多执行权而少决策权、理财专业性不强等三个特点,由此可见宦官使职财权实际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宦官理财尚未能形成体系。

仲莉恩,董智军[3](2021)在《论巴彦淖尔市军粮供应改革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改战略实施后,军粮供应部门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诸多短板和不足,军粮企业应立足现状、转变理念、拓宽市场、加强人才储备、改进资金结算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军粮企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广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4](2020)在《深化军民融合战略 推进军粮供应创新发展对策与措施》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明确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必须坚定实施的七大国家战略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并写入党章。充分认识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刻内涵,对军粮供应工作具有长期指导意义。

曹庆状,韩峰[5](2020)在《山东:聚焦转型发展 立体推进军民融合》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山东省军粮供应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军粮供应改革发展和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部署,围绕新时代强军目标和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牢牢把握国家实施军粮供应工程重大机遇,把军粮供应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积极推进平台、体系、品牌、队伍四项建设,全方位推动军粮供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走出一条利军惠民强企之路。

冯雨晴[6](2020)在《唐前期京北屯防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朝京师长安由于地缘因素,始终处于北方游牧族南下的威胁之下。为了抵御其势力南下,唐前期诸位皇帝不断经营,最终建立了守卫京畿的京北屯防体系。本文即以京北屯防体系为考察对象,探讨京北屯防系统的构建过程及阶段性特点。第一章的内容为唐初对京北地区的军事开拓,时间是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到高宗弘道元年(683)。在唐朝建立之初,唐朝在京北地区掌控的地域仅至灵州、庆州、延州一线,以北皆属突厥及其附属势力。在此情况下,唐朝的首要目标是开拓北疆,至太宗贞观四年(630),唐军灭亡突厥,之后唐太宗调整了京北都督府的布局,形成丰-胜第一防线、灵-夏第二防线及原-鄜第三防线这三道军事防线。唐朝军队继续向北征战,灭亡薛延陀,令漠北诸部纷纷臣服。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设置燕然都护府管辖漠北羁縻府州。唐朝建立了以京北都督府和都护府监管羁縻府州的安边体系。高宗时期,羁縻府州安边体系继续发展,直至调露元年(679)的突厥部落叛乱冲击了这一体系,唐朝没有能力彻底平息叛乱,使得京北都护府丧失原本的职能,羁縻府州安边体系也因此失效。第二章的内容为以三受降城修筑为标志的京北屯防体系的初步构建,时间是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到玄宗先天即位(712)。从高宗调露元年(679)开始的突厥叛乱不断加剧,而唐朝军队难以根除边患,唐廷只能寻求其他方法,目的是解决突厥南侵的问题。但是,武周朝的绥靖政策并不奏效,唐朝只能更加专注于朔方军及军城的建设。武则天万岁通天初,唐朝在灵州西部修筑了丰安军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黄河北岸修筑了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三受降城的修筑,阻断了突厥南下抄掠的道路,扭转了此前唐朝在京北屯防上的被动局面,成为京北屯防体系初步构建的标志。初步构建的京北屯防体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主要依靠驻屯的朔方行军及新筑的朔方军城构建,而不是过去的京北都督府之兵。第二,三受降城的修筑,让京北屯防体系的丰-胜第一防线从“守在黄河”变成了“守在阴山”,改变了整个京北的屯防格局。第三章的内容是京北屯防体系的稳固构建与特点,以玄宗开天时期朔方节度使的设置与屯防布局为中心的研究。唐玄宗即位后,首先是解决突厥南侵唐朝安西及东北疆的问题,在尝试和亲无果后,玄宗定计北伐突厥,诛杀默啜可汗,使得突厥对唐政策发生转变,由南下抄掠变为对唐称臣。至此,玄宗解决了困扰唐朝多年的突厥南侵问题。随后,唐玄宗顺势解决了河曲降户带来的北防隐患问题:开元八年(720),朔方道大总管王晙诛杀河曲突厥降户殆尽;开元十年(722),朔方节度使张说解决了六胡州的后续叛乱。另一方面,唐玄宗不断发展朔方军,设置朔方节度使,又扩充节度使职权,以朔方节度使兼领支度、营田等使职,最终构建了稳固的京北屯防体系。这一时期京北屯防体系有三个显着的特点:第一,京北屯防体系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唐朝中央对朔方军权的掌控及对朔方节度使的选任控制。第二,京北屯防体系包括军队、屯田、马政、盐政、和籴,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状形态。第三,京北屯防体系的防御重心逐渐从丰-胜第一防线和灵-夏第二防线转向原-鄜第三防线。第四章的内容是京北屯防体系的瓦解与崩溃,时间是从安史之乱爆发(755)到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为了平叛,将屯驻京北地区的大部分朔方军内调,使得京北仅余少量军城兵屯戍。这些军城兵多为老弱残兵,无法抵御河曲蕃族部落的反叛以及西南方吐蕃对京北地区的蚕食,京北三道防线逐渐瓦解,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侵入长安,京北屯防体系彻底崩溃。第五章的内容是京北屯防体系在环京畿屯防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京北屯防体系既要防御突厥,又要抵御吐蕃,与防御突厥的河东屯防体系及抵御吐蕃的河陇屯防体系组成了环京畿屯防布局。微观层面上,京北屯防体系第三防线支援河陇屯防体系,是抵御吐蕃侵袭京畿的“河陇-京北”屯防体系的第二道军事防线;京北屯防体系第一防线与河东屯防体系第一防线连为一体,组成“京北-河东”屯防体系的第一道军事防线。宏观层面上,京北屯防体系北防突厥、西御吐蕃,成功阻断了吐蕃与突厥之间联兵入侵的可能,在环京畿屯防整体布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六章的内容是京北屯防体系与秦、西汉、隋北防体系及唐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的比较。历史上除了唐王朝之外,秦朝、西汉及隋朝的京师也位于关中地区,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相近,使得这些王朝同样存在防御北方游牧族南下抄掠、守卫京师地区安全的问题,而这些王朝也都构建了军事防御体系。另外,安史之乱后唐前期构建的京北屯防体系崩溃,唐代宗在吐蕃等侵袭京师的压力下,构建了新的京西北屯防体系。将京北屯防体系与秦、西汉、隋北防体系及唐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京北屯防体系与这些军事防御体系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相似之处主要在于军事防线的构建。在防御工程、后勤保障等方面,唐前期京北屯防体系有着自身特点。

田亚[7](2020)在《抗战时期云南粮食储运研究(1941-1945)》文中研究指明粮食乃人生必需品,国家经济命脉之所在,立国之本,战守之需,皆系于此。抗战时期,为稳定后方经济之基础,国民政府采取了加强粮食管制,制定一系列关于粮食储运方面的政策,以图实现“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便宜的饭吃,要全国的个个人都有便宜饭吃”的宏愿。抗战爆发后,云南逐渐成为西南后方主要的政治中心与核心地带之一,大批军队、官员、文化机构及平民随之迁往此地,人口在这一时期一度剧增,军糈民食成为云南省政府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对粮食进行有效储运管理,不仅影响云南社会的稳定,而且关系云南战场战争的成败。因此,云南省政府在国民政府的指示下对粮食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尤其对军民的粮食进行有效仓储和运输是其管理的重点。为适应战时特殊的粮食储运环境,云南省粮食储运机构几经改组更迭,历经了云南省粮食管理局、云南省粮政局和云南田赋粮食管理处等变化。云南省粮政局时期(1941.9-1944.10)是云南省粮食储运发展完善的主要阶段,设置了专门负责粮食储运的机构即云南省粮政局储运处,进一步制定了云南省粮食储运政策以加强粮食储运。在粮食仓储方面,包括完善仓库管理制度,修建和修茸大量仓库,加强粮食出仓和入仓、粮食损耗、粮食保管及粮食仓管人员等方面的管理。在粮食运输方面,云南省政府采取了改善运输条件,构建合理的粮食运输机构和制度;如:颁布粮食运输法规、增加粮食运输工具、实行押运员制度、实行酒精自给自足、训练粮政储运人员、调整粮食运输方式、加强对运务和运务人员的管理等措施,保证了战时云南省粮食运输工作的顺利进行。抗战时期云南省府加强粮食储运,对粮食进行有效的储存和运输,在保证军糈民食的正常供应、抑制物价上涨、稳定粮食价格、推动云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各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对粮食储运管理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不足,如由于缺乏良好的管理机制,导致营私舞弊现象严重;缺乏合理的布局与安排,导致粮食损耗严重;在办理的过程中由于运价过低,严重制约了云南省粮食运输业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使储运诸多弊端产生,诸多储运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抗战时期云南省政府办理粮食储运政策的得与失,在我们今天办理粮食储运工作仍有可借鉴的价值。

刘才[8](2020)在《战后湖北省的粮食问题与政府的应对(1945-1949)》文中提出湖北省在抗日战争时期受损严重,然而战后的湖北并没有多少时间用于休养生息和恢复生产,接踵而至的国共内战使该省再度陷入困境。湖北省粮食产量向来不丰,再加上水灾、旱灾、虫灾等自然因素以及战争、田赋征实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该省粮食供需的失衡,进而引发粮食危机。文章将用三章内容对战后湖北省的粮食危机及政府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介绍战后湖北粮食危机的概况。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存在的粮食危机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且战争不但破坏了该省的农业生产,同时也消耗了该省粮食存储量。除自然灾害的影响外,战争、田赋征实、日俘等人为因素对湖北省粮食危机的形成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该省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战后湖北省粮食危机主要表现为粮食短缺及粮价上涨,进而引发其他方面的危机,对该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聚焦应对粮食危机的开源政策。一方面,湖北省政府不仅借鉴了国民政府在战时施行的增产计划,而且仿效了广东省粮食生产工作竞赛的举措,努力提高本省粮食产量。另一方面,湖北省政府从省内、省际及地方与中央三个维度来设法扩大粮食来源,首先打击囤积居奇,管理本省粮食市场;其次引进外省米粮,充裕本省粮源;最后请求配售美粮,为争取多方粮源而努力。第三章主要论述应对粮食危机的节流政策。宴会节约及粮食节约的硬性规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除带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粮食外,也在社会中引领了节约风尚。诸多政令禁止本省粮食外流,以保障本省粮食供应本省消费。尽快遣送日俘归国及申请日俘改道他处等举措,减轻了本省供应俘粮的负担。研究战后湖北省的粮食危机,系统梳理政府应对粮食危机的各项政策,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国民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施政特点,揭示国民党统治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为探索国民党退出湖北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熊博文[9](2020)在《军供战“疫”:念好“四字诀” 把好“四道关”》文中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军粮供应系统按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动员部署,积极行动、高效运转,念好"四字诀",把好"四道关",充分发挥体系功能和体制机制优势,军粮供应系统运转高效顺畅,有力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军粮保障工作,受到部队官兵好评。

刘树芳[10](2019)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陆军粮政述论》文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不断扩征兵员,军粮需求不断增加,保证军粮供应是保持部队战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为保证不断增长的军粮需求,国民政府陆军军粮供应经历了初期的自由放任、粮政系统初步建立和调整充实三个阶段。战时,国民政府对军粮征购、军粮储藏运输、军粮拨补等系统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力图最低限度上满足部队需要。但由于军粮在征购、储运、补给等环节所负责的机构互不统属,加上战时环境不断变动、技术条件极差、军粮政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原因,在军粮政运行过程中问题丛生,从而制约着国民政府陆军的军事行动,这也成为国民政府丧师失地的原因之一。

二、进一步加强军粮供应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一步加强军粮供应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唐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后期内诸使司系统下的宦官财权
    1.1 仓廪管理相关财权
        1.1.1 内库管理
        1.1.2 内仓廪管理
    1.2 土地园林相关财权
        1.2.1 官有庄宅田产管理
        1.2.2 宫苑土地园林管理
    1.3 畜牧业相关财权
        1.3.1 马匹蓄养管理
        1.3.2 牛羊蓄养管理
        1.3.3 鹰犬蓄养管理
    1.4 手工业相关财权
        1.4.1 器物杂作管理
        1.4.2 内廷修造管理
        1.4.3 供膳、织染、酿酒管理
    1.5 采买相关财权
        1.5.1 宫市的管理及宦官出任宫市使
        1.5.2 德宗时期宦官仍出任宫市使的原因
    1.6 小结
第二章 唐后期内诸使司系统外的宦官财权
    2.1 军事领域的宦官财权
        2.1.1 神策军系统下的宦官财权
        2.1.2 监军系统下的宦官财权
        2.1.3 供军系统下的宦官财权
        2.1.4 其他财权
    2.2 宗教领域的宦官财权
    2.3 税收领域的宦官财权
        2.3.1 宦官任催促使、催促副使
        2.3.2 宦官任催勘使、榷税使
        2.3.3 宦官任租庸使
    2.4 贸易领域的宦官财权
        2.4.1 宦官任市马使、印纳使
        2.4.2 宦官任市舶使
    2.5 小结
第三章 唐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3.1 唐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的发展演变
        3.1.1 唐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的发展演变过程
        3.1.2 南衙北司之争对唐后期宦官财权发展的影响
    3.2 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的特点——与外朝三司财官使职财权对比
        3.2.1 未能形成自中央至地方财务行政体系
        3.2.2 多执行权而少决策权
        3.2.3 理财专业性不强
结语
附表 唐后期内库国用性支出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论巴彦淖尔市军粮供应改革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巴彦淖尔市军粮供应基本情况
二、巴彦淖尔市军粮供应存在的问题
    1. 利润空间狭小
    2. 人员结构老化
    3. 资金结算滞后
    4. 供应体制落后
三、巴彦淖尔市军粮供应的改革探索
    1. 拓宽市场、增加收入
    2. 加强人才储备保障人员供给
    3. 改进资金结算方式
    4. 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
    5. 服务社会,承担责任

(4)深化军民融合战略 推进军粮供应创新发展对策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速推进军民融合军粮供应创新体系建设
    (一)增强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紧迫意识
    (二)把握建设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目标要求
    (三)扭住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点环节
二、建立军民融合军粮供应协同创新框架合作协议机制
三、推进军粮供应军民融合方针政策落实
四、开辟军民融合助力军粮供应发展新格局

(5)山东:聚焦转型发展 立体推进军民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平台,倾力实施军粮供应工程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二)资金到位是基础。
    (三)统筹推进是关键。
    (四)安全防控是保障。
二、建体系,全面完成供应保障任务
    (一)落实军粮统筹机制。
    (二)完善质量监管机制。
    (三)优化军地联动机制。
三、建品牌,展示军民融合发展成效
    (一)用好金字招牌。
    (二)借力公共品牌。
    (三)打造特色品牌。
四、建队伍,激发军民融合发展动力
    (一)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打牢改革发展思想基础。
    (二)强化职工队伍培训,提提升专业能力水平。
    (三)强化爱国拥军教育,提提高军供服务质量。

(6)唐前期京北屯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研究学术史的回顾和梳理
        (一) 关于京北地区山川形胜、交通和军事地理的研究
        (二) 关于民族关系的研究
        (三) 关于羁縻府州和都护府的研究
        (四) 关于屯田、马政和盐政的研究
        (五) 关于朔方军的研究
    二、选题理由与研究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唐初对京北地区的军事开拓:从高祖武德元年到高宗弘道元年(618-683年)
    第一节 高祖时期对京北地区的艰难开拓
        一、武德初年的北方危机
        二、京北地区总管府的层层设置
        三、总管府安定京北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太宗时期北疆外扩与羁縻府州设置
        一、太宗时期的锐意北进
        二、北疆羁縻府州的设置
    第三节太宗、高宗时期以京北都督府与都护府监管羁縻府州安边体系的发展
        一、都督府对羁縻府州的监管
        四、设置燕然都护府管理漠北羁縻府州
        五、京北都护府制度的发展
    第四节 高宗调露元年后京北羁縻府州安边体系的失效
        一、京北羁縻府州安边体系开始瓦解
        二、都护府职能丧失与安边体系失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京北屯防体系的初步构建——以三受降城的修筑为标志:从武则天光宅元年到玄宗先天即位(684-712年)
    第一节 武则天对突厥的绥靖政策
    第二节 御边策略转变期朝廷对御边之法的探索
    第三节 军队屯驻京北与京北军城建设
        一、久视元年始朔方行军转为屯驻军
        二、朔方屯驻军的优势及京北军城建设
    第四节 三受降城的修筑及其作用
    第五节 屯防体系构筑下京北军事防线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京北屯防体系的稳固构建与特点——朔方节度使的设置与屯防布局:玄宗开天时期(713—755年)
    第一节 玄宗的北疆策略: 从和亲到北伐
    第二节 解决河曲降户带来的边防隐患
        一、处理河曲突厥降户
        二、平定河曲六胡州叛乱
    第三节 朔方节度使的设立与朔方军的发展
        一、朔方驻军统领成为节度使
        二、朔方节度使的选任与控制
        三、朔方军屯驻概况
        四、朔方军兵源
    第四节 朔方节度使体制下屯防体系的发展
        一、朔方节度使的职权扩充
        二、多位一体屯防体系的稳固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北屯防体系的瓦解与崩溃:从安史之乱爆发到代宗广德元年(755—763年)
    第一节 京北屯防军的调离
        一、叛乱发生后京北屯防军的调离及参加平叛
        二、肃宗灵武即位与朔方军参加平叛
    第二节 京北屯防体系的崩溃
        一、河曲蕃族叛乱
        二、吐蕃攻陷京师长安
    第三节 肃代两朝对朔方行营军权的控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京北屯防体系在环京畿屯防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与河东军形成犄角之势
        一、掎角河东,协同屯防
        二、与河东屯防体系建设相辅相成
        三、与河东军的军事协作
    第二节 朔方军对河西、陇右的军事支援
    第三节 朔方军与河西、陇右军及河东军间军事协作的发展
    第四节 在环京畿屯防整体布局中的作用
        一、支援河陇与河东,隔断吐蕃与突厥
        二、环京畿屯防体系防御重心的转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京北屯防体系与秦、西汉、隋北防体系及唐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 与秦朝北防体系的比较
        一、秦朝北防体系的构建
        二、与秦朝北防体系的比较
    第二节 与西汉北防体系的比较
        一、西汉北防体系的构建
        二、与西汉北防体系的比较
    第三节 与隋朝北防体系的比较
        一、隋朝北防体系的构建
        二、与隋朝北防体系的对比
    第四节 与唐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的比较
        一、代宗朝对京西北屯防体系的重构
        二、与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的比较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抗战时期云南粮食储运研究(194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粮食
        (二)粮食储运
        (三)抗战时期
    三、学术史回顾
        (一)抗战时期对粮食储运问题的研究成果
        (二)80年代以后对战时粮食问题的研究专着及史料汇编
        (三)80年代以后对战时粮食问题研究的论文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抗战时期云南粮食储运的背景
    第一节 抗战前国内粮食储运概况
        一、战前全国粮食仓储
        二、战前全国粮食运输
    第二节 抗战前云南粮食储运概况
        一、抗战前云南粮食仓储
        二、抗战前云南粮食运输
第二章 抗战时期云南粮食仓储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仓储粮食的来源
        一、开展粮食增产运动
        二、实施田赋征实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粮食仓储机构的设立及其组织
        一、云南省粮食管理局的成立
        二、云南省粮政局的设立
        三、云南省粮政局储运处的设立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省粮仓筹设及其管理
        一、制定建仓计划
        二、粮仓修建的类型及其容量
        二、粮仓用具之配备
    第四节 抗战时期云南粮食的管理与防治措施
        一、粮食入库前后对粮食的管理措施
        二、粮食入库前后对粮食的防治措施
        三、粮食出库及出库后对粮食的管理措施
第三章 抗战时期云南粮食运输
    第一节 粮食运输机构及其政策
        一、粮食运输机构
        二、粮食运输政策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省办理粮食运输的方式、路线及其经费
        一、抗战时期云南粮食运输方式
        二、抗战时期云南粮食运输路线
        三、抗战时期云南粮食运输经费
    第三节 战时云南粮食运输业务管理
        一、粮食运务管理
        二、粮食运务人员管理
第四章 战时云南粮食储运之评价
    第一节 战时云南粮食储运的作用
        一、保证军民对粮食的需求,缓解粮食供给压力
        二、有利于稳定粮价和后方民心
        三、有利于推动云南交通运输业发展
    第二节 战时云南粮食储运的不足
        一、缺乏良好的粮食监管机制,营私舞弊现象严重
        二、缺乏合理的布局与安排,使粮食损耗严重
        三、运价过低,严重制约了云南省粮食运输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战后湖北省的粮食问题与政府的应对(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前史
        (一) 战前有关粮食问题研究
        (二) 战时有关粮食问题研究
        (三) 战后有关粮食问题研究
        (四) 有关军粮问题研究
        (五) 湖北省粮食问题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个案研究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战后湖北省的粮食危机
    一、战时湖北省的粮食情况
        (一) 战时粮食问题
        (二) 战时湖北省有关农业之损失
    二、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
        (一) 主要因素:战乱与征实
        (二) 限时因素:供养日俘
        (三) 次要因素:天灾频发
    三、粮食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一) 粮食短缺
        (二) 粮价上涨
第二章 开源:地方政府的根本性举措
    一、实行增产计划
        (一) 择善而从:增产计划大纲
        (二) 互相借鉴:举办生产工作竞赛
        (三) 成果验收:测验与考核
    二、打击囤积居奇
    三、引进外省米粮
    四、请求配售美粮
        (一) 两期美粮:集中配售
        (二) 徒劳无功:汉口市的努力
第三章 节流:地方政府的辅助性措施
    一、开展节约运动
        (一) 宴会节约
        (二) 粮食节约
    二、禁止粮食出口
        (一) 诸多禁令出台
        (二) 禁止在汉采购
    三、尽快遣返日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军供战“疫”:念好“四字诀” 把好“四道关”(论文提纲范文)

一、念好“快”字诀,把好应急关
    (一)启动应急联系机制。
    (二)切实做好应急保供。
    (三)及时上报工作情况。
二、念好“稳”字诀,把好供应关
    (一)加大应急调度力度。
    (二)确保重点区域供应。
    (三)做好军需民食供应。
三、念好“细”字诀,把好管理关
    (一)加强业务指导。
    (二)压实各级责任。
    (三)落实防疫保供。
四、念好“优”字诀,把好服务关
    (一)加强需求对接。
    (二)创新优质服务。
    (三)做好新旧衔接。

(10)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陆军粮政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时陆军军粮征购管理系统的建立与调整
    (一)征购管理系统的建立
    (二)征购管理系统的调整
二、战时陆军军粮的储运补给系统
    (一)军粮运输系统
    (二)军粮仓储系统
        1. 行政管理系统的仓储系统
        (1)积谷仓系统
        (2)农仓系统
        2. 军事机构所属仓储系统
        (1)收纳仓
        (2)集中仓与聚点仓
        (3)军粮仓库
    (三)军粮补给系统
    (四)战地补给系统
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陆军粮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征购环境恶劣、困难较多、秩序混乱,导致军粮供应危机不断
    (二)运输工具落后及运输系统内部存在诸多问题,严重掣肘军粮供应
    (三)许多军粮仓储设施因陋就简且管理不善,导致军粮损耗巨大
结语

四、进一步加强军粮供应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军粮问题研究[D]. 于智超.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唐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研究[D]. 金小米. 兰州大学, 2021(12)
  • [3]论巴彦淖尔市军粮供应改革之路[J]. 仲莉恩,董智军. 粮食问题研究, 2021(02)
  • [4]深化军民融合战略 推进军粮供应创新发展对策与措施[J]. 广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中国粮食经济, 2020(12)
  • [5]山东:聚焦转型发展 立体推进军民融合[J]. 曹庆状,韩峰. 中国粮食经济, 2020(12)
  • [6]唐前期京北屯防体系研究[D]. 冯雨晴. 山东大学, 2020(04)
  • [7]抗战时期云南粮食储运研究(1941-1945)[D]. 田亚.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战后湖北省的粮食问题与政府的应对(1945-1949)[D]. 刘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军供战“疫”:念好“四字诀” 把好“四道关”[J]. 熊博文. 中国粮食经济, 2020(05)
  • [10]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陆军粮政述论[J]. 刘树芳. 军事历史研究, 2019(04)

标签:;  ;  ;  ;  ;  

进一步加强军粮供应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