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卫生监督疾控机构设立及深化改革后的现状

试论卫生监督疾控机构设立及深化改革后的现状

一、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机构分设后现状及其深化改革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乂凡[1](2019)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贡献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中提出按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来看,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取代者,必然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完全发挥之后才会出现,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使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了共存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现代化也有了新的发展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全球大肆发展之际,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却在落后国家开始实践,这有其必然性。认清这种必然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吹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种种弊端愈发明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时刻则会愈早到来。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除却意识形态的差别之外,此前诸多的差别特征逐渐消除,或者说对原有区分特征的定义被试错,二者之间的区分特征被重新定义。世界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性也在这种不断试错、重新界定区分特征时逐渐被人们认知。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实践基础和共同特点:即土地公有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则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土地问题在各国现代化中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抑或是不发达国家,土地除了基本的粮食生产以外,更多地发挥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也不例外,土地问题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中国具有独特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特色。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制度几经变革,最终走向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共同的选择。土地问题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始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之一的土地问题,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中国与外国等诸多矛盾的交融下,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解决。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新制度,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过程不仅是中国土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一种反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也在随着中国现代化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具有公有制性质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一前提是不变的,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中国的土地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地制度的变革更是与中国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其演变历程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改革成果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当下,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定点扶贫、乡村振兴等实践的进行正是为了补足这一短板。农村现代化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问题,土地所有制问题则是其基础和核心问题,厘清土地所有制与现代化的关系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是否能为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开辟出一条崭新道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变革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作出了相应的改革,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所面临的现实境遇有了新变化,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在新时代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发挥土地公有制的优越性,带动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实现现代化,补足中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从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来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超越了土地的界限,为整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世界各国解决土地问题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是对世界现代化模式的一种贡献,这种贡献最直观地表现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这种“新”是相对于以其他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化模式来说的,尤其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逻辑出发,对现代化的起源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现代化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第一种现代化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也是唯一一种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等同于现代化的概念,从不同现代化模式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两种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已经引领了世界数百年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的当下,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受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影响程度、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区别、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现代化全球扩展的当下与未来的复杂关系,等等,首先需要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其次需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的背景及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除了作出诸多贡献之外,与其相关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农业生产的衰落、农村的荒芜、在土地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农村土地产生的价值却逐渐降低,等等。这些问题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厘清这些问题,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未来发展,对农村现代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许娟,王建,胡翔[2](2015)在《2013年扬州市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现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全面了解扬州市卫生监督力量,合理配置卫生监督资源。方法以2013年扬州市持有行政执法证的卫生监督员为调查对象,对卫生监督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全市共有卫生监督员272名,配比为0.60人/万;男女比为2.58∶1,平均年龄(46.08±8.20)岁,平均工作年限为(21.01±9.82)年,学历以本科(占49.26%)、预防医学专业(占54.79%)为主。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执法人员少,工作强度大。结论扬州卫生监督员工作经验丰富,但卫生监督力量配备不足,等级评定制度亟待开展。

于春林[3](2011)在《试论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的定位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机构开始分别设置,二者的定位也发生改变。只有明确各自的定位,明确划分各自职责,才能提高卫生监督的执行力度与疾病控制的工作效率。本文将就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的定位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

蒋勤芳[4](2005)在《提升疾控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王运成[5](2005)在《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源起于它涉及转轨经济、金融自由化、国有银行风险及其相互关系等引人入胜之内容,有待探讨的领域较为广阔。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弥补以下三方面的理论研究欠缺:一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渐进式转轨经济的典型国家,其长期实施的以国有银行制度为代表的金融抑制政策之于转轨经济的作用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同时对于国有银行为此积聚的巨大风险予以了一定考量,但深入分析金融抑制政策与国有银行风险内在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二是由于中国在金融自由化的核心领域之一——利率自由化方面长期进展缓慢,而人们往往片面认为只有实施利率自由化才算真正进行金融自由化,却无视利率自由化仅是金融自由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与实践事实,故对于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全面研究一直匮乏,而联系转轨经济特点和控制化解金融风险目的对中国金融自由化进行的探讨几乎付诸阕无。三是虽然关于国有银行风险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从金融自由化视角对国有银行风险控制及演进进行的深入分析尚不多见。这样,本文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及系统分析方法,就金融抑制政策与国有银行风险内在关系予以深入探究、联系转轨经济特点和控制化解金融风险目的对中国金融自由化进行归纳和评价、从金融自由化视角对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及演进进行深入分析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拓展空间,亦即具有一定理论意义。随着中国的渐进式金融自由化进程在中国加入WTO后呈加快之势,经济社会领域受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日渐加深,此际对具有转轨经济和控制化解金融风险背景的这种金融自由化进行归纳和评价,将对其平稳推进和发挥应有作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若考虑到国有银行在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其风险控制和化解之于转轨经济顺利深入的关键性,本文从金融自由化视角对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及演进进行的深入分析也将为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和化解提供借鉴与思路。 本文的基本框架是: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概括了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就本文的创新之处予以了总结。第二章综述了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转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试图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该章首先围绕麦金农和肖的相关理论综述了金融自由化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金融自由化的理论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并就这一理论进行评价;接着综述了国外国内研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的相关理论,重点关注其对转轨经济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转轨经济学相关理论予

丁绪高,崔树田[6](2004)在《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机构分设后现状及其深化改革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吴亚卓[7](2002)在《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而且有着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乘与积累。土地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并进而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本论文主要研究20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变革的历史经验,总结当代中国土地经济理论、政策思想及其发展规律,尤其是总结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20余年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经验及其发展趋势。研究21世纪新的农地制度安排的经济理论、政策背景和法律基础,以及影响新制度安排的非成文政策和法律因素。研究解决新世纪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探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的制度性措施。 论文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言。在这部分里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理论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及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土地制度变革的基本经济理论。在对土地的特性及其价值形成进行论述后,阐明了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功能,并进而论述了土地制度变革的动力、方式及效益评估。制度变革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也就是制度的不断创新过程。它既可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也可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益制度的生产过程,还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交易活动的制度结构的改善过程。制度变革又可以称为制度变迁,二者在实际内容上并无区别,其核心问题都是权利的重新界定和相应的私人利益调整。制度创新的目标就在于使显露在现有制度安排结构外面的利润内部化。制度变迁或制度变革的实质就是外部利润内在化的过程。制度变迁的路径倚赖是因为存在技术演变过程中的自我强化和报酬递增机制。典型的制度变迁模型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费用与收益的对比问题。对制度变迁和创新的经济当事人而言,不同的费用、收益对比,决定了其参与制度变迁和创新的动力的大小,决定了其在制度变迁和创新过程中的态度,也相应地决定了制度变迁和创新何时发生、能否继续进行等问题。按制度变迁和创新过程中经济当事人利益是否受损可将制度变迁和创新方式划分为帕累托改进型和非帕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研究累托改进型,根据经济当事人对待制度变迁和创新的同意一致程度可将制度变迁和创新分为一致同意型(协商型)和非一致同意型(强制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各种制度变迁和创新的方式可以互相转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个典型的帕累托改进型制度变迁,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的方式己更多的是非帕累托改进型和国家强制型。 第三章从纵横两个研究角度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变革和国外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进行了分析。中国的农业经济史其实也是一部土地经济史。中国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充分表明:土地占有是否均衡,土地关系是否稳定,产权是否清晰,决定着整个社会阶级和利益结构是否均衡和稳定,从而直接影响社会发展和政权巩固与否。这就是中国土地问题的特殊性。国外农地制度变革的历史告诉我们:私有制和市场化不是解决农地问题的主要途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健全农地管理机制;土地制度建设不是孤立的,应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农业结构等内容联系起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需要制定不同倾向的农地制度。 第四章对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进行了总结。从解放前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到建国后的三次大的土地制度改革,论文的研究基本上包括了当代土地制度变革的各个方面。深入详细地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制度的背景、内容及意义,并重点剖析了建国后农村土地合作化运动的经济绩效。论文采用部分要素生产率指标对制度变革导致的农业总产出进行计量研究。研究表明,初级社的改革是成功的,而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则与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有所背离。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绩效,其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转变为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制。论文本章的一个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与对集体土地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绩效关联分析:集体土地制是计划体制和重工业导向战略制度基础;集体土地的排外权乡村政府和集体组织摆脱国家控制的根源;集体土地制是农村集体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制度根源;集体土地制是中国渐进转轨模式形成的根源,是集体土地制替代要素市场或私有化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再配置。 第五章在介绍了家庭承包制的起始及其产权意义后,对家庭承包制引起的理论争鸣和制度改进做了详细的论述。家庭承包制,虽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但在土地的使用权方面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农户通过承包方式获得了独立经营集体公有土地的权力。这种权力引?

二、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机构分设后现状及其深化改革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机构分设后现状及其深化改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贡献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前提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
        (二)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多样性实践及其历史必然性
        (一) 苏联现代化模式影响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二) 苏东剧变后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多样性现代化实践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坚持:土地公有制
        (一) 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的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及特点
        (二) 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的土地制度比较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土地公有制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公有制共性
        (二)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土地状况与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变革历程
    一、中国土地问题的历史背景特殊性
        (一) 农民对土地的特殊情感
        (二) 封建社会对土地制度的创新:永佃制和押租制
        (三) 国民党统治时期偏向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
        (四) 近代中国土地问题的复杂状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制度的探索
        (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三)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四)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制度探索实践的历史功绩
        (一) 改造了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
        (二) 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三) 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积累了实践经验并创造了必要条件
        (四)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章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贡献
    一、土地政策的延续——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二、从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向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一) 土地使用权的初步集体所有:农业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
        (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并行: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
        (三) 人民公社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
    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历史贡献
        (一)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团结一切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推进了全国土改工作的快速实施
        (三) 以合作社、人民公社为生产形式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保障了现代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四) 以合作社、人民公社为生产形式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五)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形成过程中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改造
        (六)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丰富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形式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对“三权分置”的实践探索
    一、“两权分离”: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家庭承包责任制
        (一) 从集体生产到包干到户: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人民公社的结束
        (二) 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的变迁
    二、“三权分置”: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新变化
        (一) 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产生变化的背景
        (二)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弱化与土地流转
        (三) 对“三权分置”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成就
        (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农民工的稳定性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现代经济的基础稳定作用
        (三)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现代化发展的社会稳定作用
第五章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现代化的逻辑起源
    一、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意义
        (一)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二) 为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出了一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现代化模式
        (三)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实践检验的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化发展经验
        (四)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重要意义
        (五) 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为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追溯:资本主义现代化
        (一) 土地私有制对土地公有制的影响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标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标准的延续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一) 现代化产生的现实前提
        (二) 土地性质的转变
        (三) 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异化
        (四) 社会生产关系变革与资产阶级革命
        (五)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
    四、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一) 土地关系的变革
        (二) 生产力的发展
        (三)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生与生产关系的转变
        (四) 超越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六章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全球扩展及其劣根性
    一、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演变
        (一) 以土地私有和全球剥削为特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源起:英国
        (二) 以消灭农村和城市化为特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第二阶段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球扩展
        (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与其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 资本主义现代化标准的全球化
    三、资本主义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一)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自我修正与完善
        (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与优势地位
        (三) 各国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与现代化道路的多元化
    四、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及其劣根性
        (一) 两极对立时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与隐蔽剥削
        (二) 和平与发展主题时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对称发展与国际霸权
        (三) 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科技、资本主导与全面危机
第七章 主权国家多元化现代化模式和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优越性
    一、各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 苏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二) 以中国为代表的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实践
    二、其他形式的现代化模式
        (一) 以土地私有和国有为基础的政教合一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二) 君主专制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三、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优越性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经济优越性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非经济优越性
第八章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中国特色上的基础地位和发展前景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优越性上的基础地位表现
        (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作用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社会主义经济腾飞的基础作用
        (三)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稳定作用
        (四) 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地位
    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诸多中国特色的基础
    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的动摇和面临的挑战
        (一) 农业生产的衰落
        (二) 农村土地价值的不匹配
        (三) 农村的逐渐荒芜
        (四) 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有实现方式的逐步解体
        (五)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共同富裕和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的压力
    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发展前景
        (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的动摇不是其制度自身的原因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
        (三)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提供变革契机
        (四)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略:乡村振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2013年扬州市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现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1.3 本文创新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金融自由化相关文献综述
        2.1.1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
        2.1.2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发展
        2.1.3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反思
    2.2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国外有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2.2 国内有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转轨经济学相关文献综述
        2.3.1 转轨经济学:基于“华盛顿共识”的思考
        2.3.2 转轨经济学:基于中国的思考
        2.3.3 转轨经济中的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
3 金融抑制与转轨时期国有银行的风险积聚
    3.1 金融抑制的经济学分析
        3.1.1 金融抑制的逻辑与影响
        3.1.2 转轨经济中的金融抑制与金融风险
    3.2 中国转轨时期的金融抑制
        3.2.1 中国渐进式转轨经济持续增长的金融支持分析
        3.2.2 中国的金融抑制——一种描述
    3.3 国有银行的风险积聚与特征:金融抑制视野
        3.3.1 产权国有化背景下国有银行的风险积聚
        3.3.2 金融抑制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扩展分析
4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实践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
    4.1 发展中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实践及评价
        4.1.1 发展中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实践及影响
        4.1.2 发展中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比较与评价
    4.2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实践
        4.2.1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表现
        4.2.2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程度
    4.3 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金融自由化视野
        4.3.1 银行体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
        4.3.2 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
5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演进
    5.1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国有银行脆化分析
        5.1.1 银行业市场准入放松对国有银行脆化的影响
        5.1.2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国有银行脆化的影响
        5.1.3 国有银行改革对国有银行脆化的影响
        5.1.4 股票市场发展对国有银行脆化的影响
    5.2 金融开放趋势下的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演进
        5.2.1 加入WTO与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取向
        5.2.2 加入WTO后国有银行的风险演进
    5.3 金融自由化、国有银行风险与金融危机
        5.3.1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由东亚和拉美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5.3.2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国有银行风险与金融危机关系分析
6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行为与国有银行风险
    6.1 政府性质与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6.1.1 政府性质与基于“诺思悖论”的扩展的政府效用函数
        6.1.2 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行为
    6.2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行为与国有银行风险
        6.2.1 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中央政府行为分析
        6.2.2 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6.2.3 政府的金融自由化努力——基于证券市场发展的分析
    6.3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金融监管及绩效评价
7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深入与国有银行风险化解及防
    7.1 深化国有银行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
        7.1.1 国有银行资本金风险引发的思考
        7.1.2 基于风险化解与防范考虑的国有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7.2 中国金融自由化的适度性分析
8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7)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土地制度变革的基本经济理论
2.1 土地的一般理论
    2.1.1 土地
    2.1.2 土地价值形成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初探
    2.1.3 地租、土地价格和土地价值关系研究
2.2 制度变革的一般理论
    2.2.1 制度
    2.2.2 制度变革及路径依赖
2.3 土地制度及其功能
    2.3.1 土地制度
    2.3.2 土地制度功能
2.4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经济学分析
    2.4.1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收益、费用分析
    2.4.2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基本条件
2.5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过程分析
2.6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方式研究
    2.6.1 帕累托改进型和非帕累托改进型
    2.6.2 一致同意型(协商型)和非一致同意型(强制型) 第三章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比较研究
3.1 中国历史上的农地制度变革
    3.1.1 前封建社会农村土地制度
    3.1.2 前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3.1.3 封建社会农村土地制度
    3.1.4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3.2 国外农村土地制度
    3.2.1 美国农村土地制度
    3.2.2 英国农村土地制度
    3.2.3 日本农村土地制度
    3.2.4 国外农地制度的启示 第四章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4.1 建国前的农村土地政策与制度
    4.1.1 建国前的农村土地政策与制度
    4.1.2 中国共产党苏区的农地制度
    4.1.3 抗战期间农地政策的变革
    4.1.4 抗战胜利后的农地政策主张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实施的农地制度
    4.2.1 《土地改革法》规范下的农地改革
    4.2.2 农村合作化及人民公社
4.3 改革开放后的农地制度
4.4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要素生产绩效
4.5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重新认识
4.6 集体土地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绩效关联 第五章 家庭承包制及其创新
5.1 家庭承包制的推行
5.2 家庭承包制的产权意义
5.3 家庭承包制的创新
    5.3.1 家庭承包制引起的理论讨论
    5.3.2 分户经营以后现实问题的讨论
    5.3.3 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第六章 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框架
6.1 农村土地政策框架
    6.1.1 农村土地政策背景
    6.1.2 农村土地政策目标
    6.1.3 农村土地政策手段
6.2 农村土地法律法规体系
6.3 农村土地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机构分设后现状及其深化改革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贡献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D]. 张乂凡.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0)
  • [2]2013年扬州市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现况分析[J]. 许娟,王建,胡翔. 江苏预防医学, 2015(01)
  • [3]试论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的定位问题[J]. 于春林.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9)
  • [4]提升疾控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探讨[J]. 蒋勤芳. 江苏预防医学, 2005(02)
  • [5]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研究[D]. 王运成. 西北大学, 2005(03)
  • [6]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机构分设后现状及其深化改革的探讨[J]. 丁绪高,崔树田. 江苏预防医学, 2004(04)
  • [7]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研究[D]. 吴亚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试论卫生监督疾控机构设立及深化改革后的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